《黃山怪石》教學反思(通用2篇)
《黃山怪石》教學反思 篇1
《黃山怪石》是一篇內容有趣、語言淺顯的游記。課文以游覽的過程為線索,介紹了黃山秀美的風景,形狀各異、千姿百態的黃山怪石。文章的重點是圖文結合,體會黃山怪石的奇妙之處,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這篇課文的教學設計,運用“整體—部分—整體”的閱讀教學原則。黃山的景色對于學生而言是陌生的,所以在課文的導入部分,我就用媒體出示黃山風景將學生帶入課文所描述的氛圍中,激發學習的興趣,從感性到理性,自然地引入課文。接著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再深入學習重點語句,感受黃山怪石的奇特情景,最后有感情地朗讀全文,從而讓學生對黃山留下完美而深刻的印象。
《黃山怪石》教學反思 篇2
《黃山怪石》一課根據文章的特點,我采用了許多教學策略:
1、側重思維的深度訓練:在學生初步了解了“仙桃石”形狀的基礎上,我啟發道:“仙桃石”為什么不叫“蜜桃石”或“桃子石”呢?學生只要多讀幾遍課文,再深入思考便會發現這是因為“仙桃石”體形巨大,而且又落在山頂,不太可能是人間的東西。課文中一個“飛”字和“落”字,便形象地寫出了“仙桃石”的神奇。
2、側重思維的發散訓練:在欣賞了“猴子觀海”的畫面后,我引導學生想象:“幾千年來,這只神奇的石猴為什么一動不動的呢?它到底在想什呢?”此問猶如一石激起千重浪,學生的思維一下子活躍起來,他們有的編故事,有的大膽猜想,在愉快而熱烈的討論中,他們既有機會表達出自己獨特的見解,同時也深深體會到了黃山奇石的有趣。
3、側重思維的廣度訓練:在本課的最后,我出示了一些沒有名字的奇石,要學生根據他們的外形特征,給這些石頭取名字。學生對此也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他們積極開動腦筋,賦予奇石們以各種有趣的名字,在這樣輕松的氛圍中,他們的個性得以舒展,靈感得以釋放,語文課堂真正成為了他們可以盡情想象和創造的樂園。
在教學中我還存在一些疑惑,這節課上,我設計了讓學生當小導游介紹課文,這是一個既能調動學生積極性又能培養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方式,我鼓勵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可以用自己的話來介紹黃山奇石。課后想來:課本上的語言如此優美,不用課本上的語言而用學生自己的語言是不是有些舍近求遠了?可是,轉念一想:用書本上的話只能讓他以后會背這一段,會抄這一段,可是用學生自己的話來說,不是能讓他以后會寫了嗎?事實上對于語文基礎較差的班機來說,這樣的設計是否合理呢?還是很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