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教《坐井觀天》課后反思(精選17篇)
執教《坐井觀天》課后反思 篇1
《坐井觀天》是一片老課文,在教學中我以“自讀自悟,自主識字”為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反復讀文,適時識字,自然感悟,保證了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保證了教學目標的切實落實。總體來看,這堂課在這兩方面做得比較好。
新課程強調的是在語言環境中識字,就是要改變原先先識字后閱讀,識字與閱讀兩不相干的狀況。在教學中我注重識字方法的多樣,識字步驟清晰,氛圍良好。本堂課中,我將十個生字重新組合,分步落實,做到有分有合。在教學伊始,看圖引入新課時,讓學生看圖讀詞“井沿”,不僅讀準了“沿”,而且知道了什么是“井沿”。接著我又對形近字“沿”、“沒”進行了對比,強化了學生的記憶。
對課題中的兩個生字,主要讓學生讀讀字,組組詞,結合課題說說意思。對二到七節中集中出現的生字,則以學生自學為主,以小組學習的形式,由學習小組長帶領,對七個生字的音、形逐一研究,扎扎實實地學,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隨后老師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組織進行有效交流,針對特點各有側重,并積極鼓勵創新記憶、科學記憶,幫助學生提高識字興趣和能力。
雖說整堂課按教學設計進行教學達到了較好的效果,但作為一篇寓言故事,如何突破課文的難點“體會故事寓意”,讓學生更自然,更主動的接受,還有待于進一步探討:除了 “根據結尾,啟發想象,強化寓意”這個方法外,還有什么更好的方法?
執教《坐井觀天》課后反思 篇2
課文的教學目標是否真正實現,關鍵在于寓意是學生自己悟出來的,還是老師給學生的。語文教學的作用不僅僅僅在于簡單的知識傳授,還在于他的教學育人作用。所以在課文教學的最后環節,需要適當的教學手段讓學生意識到:不要作井底之蛙,要勇于理解新事物,虛心理解別人的意見。讓學生自愿選取作在外面飛翔的小鳥。飛過廣闊的海洋,飛過無邊的沙漠,飛過茂密的森林,飛過燦爛的田野,飛過清澈的小溪,也沒有看到天的邊,而這時的青蛙仍然坐在井底,一抬頭只能看到巴掌大的天,此時小鳥的廣博見識和井底之蛙的孤陋寡聞構成鮮明的比較,讓學生順理成章的感受到:外面的世界繽紛多彩,而青蛙的生活是多么的枯燥乏味。這樣潛移默化讓學生在學中有所收獲。
執教《坐井觀天》課后反思 篇3
《坐井觀天》是一篇有趣的寓言故事,它以淺顯,簡單的故事說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如何在一節課中,讓學生自主,愉悅地讀懂故事。明白道理,很好的品味語言呢?
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學生自讀自悟,由學生自己挖掘教材中的知識點進行教學,通過學生的質疑、解疑,充分發揮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我提出疑問引起興趣,導入新課,學生馬上有序的借助拼音,自由朗讀課文,并畫出生字,然后小組合作進行拼讀;然后由我檢查學生對生字讀音的掌握情況這期間,我參與到具體的小組學習中,重點對個別后進生進行指導。
二年級的孩子能從個體自學預習課文,讀準字音,到小組合作認讀生字,在一步步的主動自學課文,這正體現新課標自主、合作學習的理念要求。低年級學生是有能力自動化地自學課文,掃除閱讀的障礙的。讓孩子借助已有的知識,通過自己的實踐努力去認讀課文,并且通過孩子之間的互相幫助,合作去讀準課文,而不是按傳統的教學“一步步”領著學生向前走,能讓孩子在主觀意志上建立“我能學”的自信,并通過主體的實踐努力達到掌握一定學習策略的“我會學”。把學習的主動權更好的教給孩子,讓孩子掌握學習的策略,更利于孩子明天自己去學習。
在教學中我特別注意加強朗讀訓練,注重發展學生思維。在指導學生朗讀時,要思考什么問題,要解決什么問題,都向學生交代清楚,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反復朗讀課文,在讀的過程中去理解、去感悟。營造了書聲瑯瑯的教學氛圍,教給了學生讀書方法。
進行角色朗讀時,我設計了這樣的環節:“同學們,青蛙說天只有井口大,小鳥說天無邊無際,大得很!它們爭論得很激烈吧?我們怎樣才能讀好?我們分角色朗讀,想想怎樣讀才讀得好?”孩子們紛紛進行分角色朗讀練習,態度積極認真,有的為了讀好角色,練習讀了好幾次,課堂氣氛活躍熱烈。在本環節教學中我深深體會到在教學中應尊重孩子閱讀的獨特感受和體驗。
在教學中我還體會到要有讓孩子有平等的訓練機會,我組織孩子們分組進行練習,但我發現孩子們練習時,往往就練習喜歡的'角色,所接受的訓練是單一的;還有的孩子,因為怕讀不好角色,就單挑旁白來讀。積極的孩子,朗讀水平較好的孩子就“走進”角色,朗讀水平較弱的就“永遠”旁白,這樣會造成惡性循環,不利于孩子的發展。我就創設情景,讓孩子有平等的訓練機會。要求孩子再研究時進行多次的練習,但每次的角色不要重復,要輪換角色。這樣利于孩子們整體綜合發展.
寓言故事的教學,到最后引導學生通過認識和感受故事中的生動形象理解課文內容,領會成語的意思。我在教學寓意這一部分時,是利用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和切合學生生活實際來引入的,而不是純粹的說教。“如果有人說你是坐井觀天,你明白他在說你什么嗎?你想對坐井觀天的人說些什么?”或者讓學生出點子幫助小青蛙:“你們愿意像小青蛙一樣什么都不知道嗎?你們能出出點子讓小青蛙也能像小鳥一樣見多識廣嗎?”這樣就更能從學生的角度悟出寓言中的道理了。接著教師可補充歸納“坐井觀天”的寓意:我們看問題或者認識事物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樣犯了錯誤還自以為是。這樣一來,又加深了學生的體會。
本課教學的重難點由此突破。我不難感受到:學生的潛力有多大,真的難以想象呀。但是課堂的教學中也存在著一些不足。希望在今后的教育教學中不斷創新教學經驗,把教育教學質量走向新臺階。
執教《坐井觀天》課后反思 篇4
《坐井觀天》是一則膾炙人口的寓言故事,以淺顯易懂的故事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課文主要通過青蛙和小鳥的三次對話。來爭論天有多大的問題。因此我在教學中注重學生自讀自悟,由學生自己挖掘教材中的知識點。品悟語言,抓住重點詞句理解文章,在品讀中感悟道理。
一、從重點詞句入手
本課的教學突破點是重點詞匯,而最終目的是理解寓意。因此,在解讀教材時我將“大話”“無邊無際”“笑”三個詞作為文章理解的關鍵。通過對這些詞語的理解串起整個教學流程,在理解中讀,在讀中感悟,比較適合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思維方式,學生學起來也比較積極有效。在引導學生理解“無邊無際”時,我設計了說話訓練,讓學生說說除了無邊無際的天還有什么是無邊無際的?來拓展學生的思維,營造一定的情境,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無邊無際的內涵。學生分別說出了無邊無際的海洋、無邊無際的草坪、無邊無際的森林……然后再因勢利導,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讀出小鳥贊嘆天很“大”的語氣。通過對課文中兩次“笑”的揣摩以及聯系身邊的實例使學生知道了:不學不問,不聽勸告,還自以為是是導致青蛙錯誤的原因。
二、朗讀指導,拓展想象
進行角色朗讀時,我設計了這樣的環節:“同學們,青蛙說天只有井口大,小鳥說天無邊無際,大得很!它們爭論得很激烈吧?我們怎樣才能讀好?我們分角色朗讀,想想怎樣讀才讀得好?”孩子們紛紛進行分角色朗讀練習,態度積極認真,有的為了讀好角色,練習讀了好幾次,課堂氣氛活躍熱烈。在本環節教學中我深深體會到在教學中應尊重孩子閱讀的獨特感受和體驗。
三、從課堂教學中的不足來反思
在本節課堂教學過程,學生能夠積極地配合和思考,教學目標基本實現。課堂氣氛活躍,師生互動學習的興致濃厚,學生和老師都很輕松。但教學中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主要體現在:
1.朗讀量偏少,為了怕影響后面教學環節的進度,我在課堂教學中減少了朗讀的分量。課后,我才意識到分角色朗讀才是這課的關鍵所在。因為只有在學生分角色的朗讀中才能體會人物的特點,才能更加透切地明白人物對話的內涵,進而理解寓意、想清道理。
2.課堂教學環節偏多,使學生思考的時間相對少了一點,造成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時間不夠,自覺主動地去探究問題的積極性不高。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中真正的主人才是課堂教學永遠的追求。
執教《坐井觀天》課后反思 篇5
《坐井觀天》是一篇十分搞笑的童話寓言。透過生動、富搞笑味性的對話,給孩子們講述了一個寓意深刻的故事。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正確理解課文寓意是一個難點,如果教師自己把寓意告訴學生,學生就會失去學習的興趣,為了不讓學生因為難以理解就放下,也為了學生因為答案得知太易而不動腦,所以我在教授這課時一向想辦法調起學生學習的胃口。
在課堂上,我透過直觀、形象的多媒體課件,讓學生理解井沿即井口的邊;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理解大話就是吹牛、不實在的話;聯系句子和上下文,透過讀找小鳥說的話:飛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來找點水喝。理解無邊無際就是十分大,大得沒有邊際,并擴展思維,除了天無邊無際,哪些事物也能說無邊無際?學生很快地說出了很多答案:沙漠、宇宙、大地、草原……老師再因勢利導,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讀出小鳥贊嘆天很大的語氣。教學重點段時,我讓學生抓住青蛙和小鳥的不同觀點: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天無邊無際,讓學生找出它們提出不同觀點的理由,并進行朗讀。在這個語言環境中學生能很容易地理解“大話、無邊無際、遙遠”等幾個新詞語的意思。透過擺觀點、找句子,學生一下子分清誰對誰錯。
為了讓學生能更深刻地了解青蛙產生錯誤觀點的原由,我設計了一個簡單的實驗:透過用手做成的望遠鏡開天花板,你能看見多大?上課時,這個簡單的實驗引起大家極大的興趣,同時學生很容易地明白了用書卷起來只看到一點點地方的原因,由此學生也能明白青蛙產生錯誤的原因是:長期生活在井底,高高的井閉擋住了它的視線,因此青蛙認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最后,我讓學生展開想象,青蛙跳出井口后會看到什么說些什么?
為了讓學生更加有目的的學習課文,所以在課前預習時我和大家一齊背誦了識字4,并且拓展學生的思維,說出更多的成語,讓他們明白一般的成語故事都能告訴大家一個道理,然后學生很自然的就帶著對于這課的疑問進入了學習。對于二年級的學生簡單的理解課文資料對于他們來說已經不是問題,那如何才能讓學生從看似簡單的文章中體會出道理?我覺得最主要的就是多讀書。針對二年級學生學習語文的特點,讓學生初讀課文,使學生對課文有一個初步的整體感知,注重發展學生思維。在指導學生朗讀時,明確目的要求,推薦思考的角度,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反復朗讀課文,在讀的過程中去理解、去感悟。同時動筆勾畫出弄不明白的詞語和讀不懂的問題,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在朗讀教學中我深深體會到在教學中應尊重孩子閱讀的獨特感受和體驗。我不再像以前那樣刻意的要求學生哪個字重讀,哪句話務必拖長音或輕讀,而是充分的給孩子朗讀體會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探索,指名讓學生按自己的方法去讀對話,其他學生在傾聽的過程中相互比較朗讀的效果,自然就能體會出什么樣的語氣適合這個主角,充分地肯定孩子在閱讀中的主體性以及獨立性。
我采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理解寓意,點燃思維火花,促使學生“多思”。透過我隨手畫在黑板上的簡筆畫理解“井沿”,并讓學生指出小鳥和青蛙各在井的什么位置;從“一百里”入手,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體會天的無邊無際;理解“無邊無際”并擴展思維,除了天無邊無際,哪些事物也能說無邊無際?學生就會說出很多答案:海洋、宇宙、大地、草原等等。
真正讓學生理解寓意的突破口,我覺得還是最后兩個自然段的“笑”。“青蛙為什么笑了?”學生的回答雖然各不相同,但是都能道出寓意,“因為青蛙整天坐在井里,看到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而小鳥卻說天無邊無際,青蛙覺得很好笑。”“青蛙以為自己是對的,它認為小鳥在說大話,吹牛皮,覺得很好笑。”“那小鳥為什么也笑了?”“小鳥天天在天上飛,明白天有多大,聽到青蛙老說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覺得青蛙很無知,小鳥無奈地笑了。”“天明明大得很,而井里的青蛙看到卻只有井口那么大,還不相信小鳥的話,讓人又好氣又好笑。”雖然學生們的總結很稚嫩,但是經過教師的梳理和歸納,學生在回答“學了這篇課文的你懂得了什么?”難以理解的寓言就順理成章的從孩子們的口中說,“我懂得了我們不能像青蛙一樣,整天坐在井里看天,而就應跳出井口看看外面,這樣才能不被別人笑話。”“我們不能做井底之蛙,那樣就太可憐了。”“我們不能像井底的青蛙,自己明明錯了,還不聽別人勸告,自以為是。”本課存在的問題:
1.時間的分配有些失調,前松后緊。
2.識字教學不夠扎實。在識字的過程中,不僅僅僅是認讀,有些詞語能夠在這個環節中理解意思。
3.雖然讀的形式比較多,但是學生的朗讀質量沒有明顯的提高。
在這節課上我漸漸的摸索到寓言故事的講法,當然還很稚嫩,我會在以后的教學中繼續努力,爭取取得更大的收獲。
執教《坐井觀天》課后反思 篇6
在我校本次教研活動中,我選擇的《坐井觀天》是新人教版實驗教材第三冊中的一篇課文。本文是一篇有趣的寓言故事存在著大量的對話,很適合于讓學生朗讀。我們研討的主題是“培養孩子的讀書習慣”。根據教材特點、研討主題及學生實際在本堂課的設計、教學中,我努力體現學生的主體意識,以讀為本,讓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體會、感受。但是,在真正走進課堂上完課之后才發現實踐和理論的差距.在聽了教研室宋曉麗老師的指導和老師的.評課后,更讓我有如勝讀十年書的感覺,為我今后的教學提出了新的奮斗目標:
1.要注意老師的導與學生的自主有機結合
老師應注重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孩子,但同時得注意如何體現老師的“導”。在初讀課文的時候,我布置孩子們自由讀書,思考“青蛙和小鳥在哪兒里干什么,并勾畫重點詞句,學生一出口,就開始齊讀,沒有理解到自由讀書的意思,看著孩子讀得起勁我沒有忍心打斷他們,我也意識到,齊讀失去了思考的空間,只是想著之后再讓他們自由讀,勾畫,這樣看來,學生失去讀思結合的時間。所以,從學習的效果看,自主學習的效果不是很好。
2.讀書的行為習慣的培養。
學生行為習慣的培養是整一節課的關鍵所在,如果這個前提沒有做好的話,就算教案準備得再好,課件做得再精美也沒有用,這也已經是我的老問題了,希望能快速改進。
特別是傾聽習慣:
在課堂上,每當我提出一個問題,總有很多同學積極舉手發言。當我點了一位學生起來發言時,結果卻不盡如人意甚至回答不出。此時環顧四周,沒有幾個學生在認真傾聽這位學生的發言。如果這時要點幾位學生站起來復述剛才的那位學生的發言,能講全的沒幾位學生。可以說,課堂上有很多孩子好動、注意力不集中,愛開小差,這樣學習效果肯定不會好。學生在傾聽別人發言這方面做的還很不夠。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堅持”和“落實”。很多細節我都關注到了,但是很多次我都只是停留在淺顯的表層上,孩子做錯就要把制度落實下去,而不能只顧著趕著課程。
先整頓再進行課程,講課的過程中需要眼睛要盯緊每一個孩子,如果有一個孩子不聽就停下來,及時提醒孩子。
我們班上的孩子思維活躍,但是舉手的人并不多,一旦同學讀錯的時候,他們會情不自禁得爭先恐后指出。這樣就使得讀的同學沒有勇氣讀完,課堂秩序也會因此很亂。所以,要在平時閱讀的時候多加訓練,學會傾聽,學會保持安靜耐心地傾聽,讓他們知道什么時候可以大膽的發言,從而讓生明白這也是在尊重其他同學。要培養學生認真聽的習慣,除了讓學生想聽外,還要讓學生知道怎么聽。聽同學發言時,如果同學的回答與自己的想法一致時,可以點頭表示贊同,要讓學生明白聽別人講話,不是只聽“熱鬧”,而是帶著問題去聽。一要聽明白,二要思考有無不同的意見,這個很關鍵。
3、教師引導方面需改進的地方。
在學習中促進自身的專業化成長,尤其是課堂應變能力,這并非一日之功。要使自己的調控能力和駕馭能力快速成長起來,需要在每一節課之中去發現,去積累。比如,本節課在指導孩子理解“大話”這個詞時,一個孩子上來就說“大話就是撒謊”,為了幫助孩子理解大話不是撒謊,我馬上舉了個例子“大力士力大無比,可以推動火車。”這個是能做到嗎?孩子們說:“不能”。我舉得又是一個說大話的例子,如果正如宋曉麗老師所說,再舉一個說謊的例子,讓學生來區分一下,也許效果會更好。這也說明我們的課堂預設不一定很到位,這要求老師要隨機應變,頭腦靈活。
一堂課下來雖然發現了許多問題,但努力的過程卻讓我受益匪淺。相信語文的教學不在于一時,而在于日積月累,努力把握每一節課,是我努力的方向。我將以失敗為起點,奮起直追,讓自己在新課改中成長起來。
執教《坐井觀天》課后反思 篇7
《坐井觀天》是一則寓言故事。怎樣將抽象的文字形象化,讓學生在輕松愉悅中通過自主的語言實踐活動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提高低年級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學中我做了一些嘗試。
一、做一做———動手實驗解難釋疑
課文中青蛙說“天不過井口那么大,還用飛那么遠嗎?”青蛙為什么說天不過井口那么大呢?為了弄清這個問題,我讓學生做了個實驗:拿出紙卷成圓筒狀。然后通過圓孔看天花板或者四周,說說與平日看到的有什么不同。學生動手實驗,為每個孩子創造了參與的空間,弄清為什么青蛙說“天不過井口那么大”這一疑難問題。學生在實驗中動手,動腦。既培養了實際的操作能力,也培養了觀察和思維能力。
二、看一看———利用圖畫明白寓意
課文中小鳥說:“天無邊無際,大得很啊。”小鳥為什么說天無邊無際大得很呢?我出示課件,讓學生看一組畫,自己根據畫面進行解說。這樣學生終于明白了:小鳥見識廣,青蛙所見有限,目光狹小。我們要做一個見多識廣的人,不做井底之蛙。學生很自然的悟出寓意,在“潤物細無聲中”得到啟示受到教育。語文教學不僅僅是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過程,更重要的是情感人格的熏陶過程。學習寓言故事,就是要學生通過一個簡短的故事明白一個深刻的道理。
三、說一說———拓展延伸培養想象
課文中青蛙認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自己不會弄錯。它錯了沒有,我們怎樣才能讓青蛙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于是讓學生動腦想辦法,同時出示課件:青蛙跳出井口,站在井沿東瞧瞧,西望望。它會怎么想,怎么說呢?學生討論,各抒己見。既加深了對課文寓意的理解,領悟,又訓練了語言表達能力,積累了語感。既豐富了課文內容,還培養了思維的廣闊性。
四、演一演———扮演角色再現情景
課文結束后,讓學生把學過的故事進行表演,特別是青蛙跳出井口以后的表現演出來。學生通過表演把從課文語言文字中獲得建立的表象進行再現,學生入情入境。這樣,由文字到形象,又由形象到文字形成逆向思維,不僅對學生進行了雙向思維的訓練,同時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和創造能力,培養了語文素養。
總之,在《坐井觀天》一文的教學中,我通過讓學生“做一做,看一看,說一說,演一演”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在輕松愉悅中獲取了知識,培養了能力,提高了素養。
執教《坐井觀天》課后反思 篇8
“學生讀得過少”許多教師在課后提出了這一中肯的建議。是的,我也有這樣的感想。因為學生在讀書的時候,讀不出感情,讀得不入情入境,讀得很生硬,特別是在演一演的時候,學生對著黑板念,說明了明顯對課本不熟悉,反過來,如果多讀,讓學生反復讀,就不會是這個效果。
“講得太爛,分析過細”是本節課又一個缺點,是的,我的出發點是把所有的作業都滲透進去,讓學生能順利地完成《同步輔導》。缺忘記了語文是一門美的教學,要讓學產生美的享受才能使學生喜歡上語文,小學生不同于高中生,他們不需要大量的題目講解,題型分析。
執教《坐井觀天》課后反思 篇9
《坐井觀天》這是一篇寓言故事,通過青蛙與小鳥的三組對話,揭示看問題要全面,站得高才能看得遠,要善于聽取別人的勸告的道理。作為第一課時,我主要安排了兩個教學任務。一是識記本課生字,二是讀一讀青蛙與小鳥的三組對話,初步了解本課內容。
首先是生字環節,通過形近字“喝”和“渴”的區分,引導學生從偏旁入手來識記,再由生字到詞語“喝水”、“口渴”,進一步鞏固生字。同時采用換偏旁的形式,用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學習其他生字。
第二環節就是學習青蛙與小鳥的對話了,我先讓學生自己選擇角色,是青蛙還是小鳥,牢記自己的角色,再引導學生逐次學習它們的對話。將“無邊無際”、“大話”、“笑”三個詞作為文章理解的關鍵。通過這三個詞來了解課文,穿針引線。
課堂最后設計了一個環節,用多媒體課件,小鳥抓著青蛙去看小鳥見過的繽紛世界:飛過廣闊的海洋,飛過無邊的沙漠,飛過茂密的森林,飛過燦爛的田野,飛過清澈的小溪,使學生通過直觀的影像來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在教學中,我還有許多不足。比如導入不夠生動,出示任務不明顯,朗讀指導不夠,教師的評價語言匱乏,教學機智不夠等,特別是聽完專家對本課的講解后,更加明白了自己的不足,以后我定會多多學習,把自己的教學水平進一步提高。
執教《坐井觀天》課后反思 篇10
《坐井觀天》是一篇非常有趣的寓言故事。它以短小、簡單、淺顯的故事表達了一個深刻的`道理。課文通過青蛙與小鳥之間生動有趣的對話,寫了青蛙和小鳥為了天的大小而進行了幾次爭論,闡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看問題,認識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樣犯了錯誤還自以為是。
我以識字寫字為重點,進行了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為做到在短短的40分鐘內,讓學生自主、愉悅地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整體感知課文,我在教學上做了以下幾點嘗試:
執教《坐井觀天》課后反思 篇11
《坐井觀天》是一則寓言故事,課文主要通過小鳥和青蛙的'三次對話,來爭論天到底有多大的問題,告訴學生看問題要站得高,才能看得全面的道理。教學時,我是從三次對話入手,抓關鍵詞,理解文本,從而明白其中的道理的。
在教學中,我將“無邊無際”、“大話”、“笑”三個詞作為文章理解的關鍵。通過這三個詞來引導學生了解課文。我隨手畫在黑板上的簡筆畫理解“井沿”,并讓學生指出小鳥和青蛙各在井的什么位置;從“一百里”入手,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體會天的無邊無際;理解“無邊無際”并擴展思維,除了天無邊無際,哪些事物也能說無邊無際?學生就會說出很多答案:海洋、宇宙、大地、草原等等。
真正讓學生理解寓意的突破口,我覺得還是最后兩個自然段的“笑”。“青蛙為什么笑了?”學生的回答雖然各不相同,但是都能道出寓意,“因為青蛙整天坐在井里,看到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而小鳥卻說天無邊無際,青蛙覺得很好笑。”“青蛙以為自己是對的,它認為小鳥在說大話,吹牛皮,覺得很好笑。”“那小鳥為什么也笑了?”“小鳥天天在天上飛,明白天有多大,聽到青蛙老說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覺得青蛙很無知,小鳥無奈地笑了。”“天明明大得很,而井里的青蛙看到卻只有井口那么大,還不相信小鳥的話,讓人又好氣又好笑。”雖然學生們的總結很稚嫩,但是經過教師的梳理和歸納,學生在回答“學了這篇課文的你懂得了什么?”難以理解的寓言就順理成章的從孩子們的口中說,“我懂得了我們不能像青蛙一樣,整天坐在井里看天,而就應跳出井口看看外面,這樣才能不被別人笑話。”“我們不能做井底之蛙,那樣就太可憐了。”“我們不能像井底的青蛙,自己明明錯了,還不聽別人勸告,自以為是。”
在課堂的最后,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有一天這只可憐的青蛙跳出井口,會看到什么讓學生發揮豐富的想象,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想法。但是由于時間的關系我沒有讓學生充分的去想象,所以在以后教學中必須要注意語文課堂上學生想象潛力和合作潛力的探究,充分發揮語文的工具性作用,讓語文教學成為一個欣賞情,傳授情,感悟情的過程。
執教《坐井觀天》課后反思 篇12
《坐井觀天》是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第四單元從《識字4》到《酸的和甜的》都是由一個小故事引出一個大道理,不僅讓學生掌握了基本的語文知識,同時在閱讀中感悟生活的哲理,強化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
《坐井觀天》是一篇非常有趣的童話寓言。通過生動、富有趣味性的對話,給孩子們講述了一個寓意深刻的故事。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正確理解課文寓意是一個難點,如果教師把寓意告訴學生,學生就會失去學習的興趣,為了不讓學生因為難以理解就放棄,也為了學生因為答案得知太易而不動腦,所以我在教授這課時一直想辦法調起學生學習的胃口。
學習識字4時,學生已經知道一般的成語故事都能告訴大家一個道理,教學本課前我又重新強調了這一點,學生很自然的就帶著對于這課的疑問進入了學習。二年級的學生簡單的理解課文內容已不是問題,那如何才能讓學生從看似簡單的文章中體會出道理?我覺得最主要的就是多讀書。讓學生初讀課文,對課文有一個初步的整體感知。在指導朗讀時,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反復朗讀課文,在讀的過程中去理解、去感悟。同時動筆勾畫出弄不明白的詞語和讀不懂的問題,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我不再像以前那樣刻意的要求學生哪個字重讀,哪句話必須拖長音或輕讀,而是充分的給孩子朗讀體會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探索,指名讓學生按自己的方法去讀對話,其他學生在傾聽的過程中相互比較朗讀的效果,自然就能體會出什么樣的語氣適合這個角色,充分地肯定孩子在閱讀中的主體性以及獨立性。
我采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理解寓意,點燃思維火花,促使學生“多思”。通過我隨手畫在黑板上的簡筆畫理解“井沿”,并讓學生指出小鳥和青蛙各在井的什么位置;從“一百里”入手,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體會天的無邊無際;理解“無邊無際”并擴展思維,除了天無邊無際,哪些事物也能說無邊無際?學生就會說出很多答案:海洋、宇宙、大地、草原等等。
真正讓學生理解寓意的突破口,我覺得還是最后兩個自然段的“笑”。“青蛙為什么笑了?”學生的回答雖然各不相同,但是都能道出寓意,“因為青蛙整天坐在井里,看到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而小鳥卻說天無邊無際,青蛙覺得很好笑。”“青蛙以為自己是對的,它認為小鳥在說大話,吹牛皮,覺得很好笑。”“那小鳥為什么也笑了?”“小鳥天天在天上飛,知道天有多大,聽到青蛙老說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覺得青蛙很無知,小鳥無奈地笑了。”“天明明大得很,而井里的青蛙看到卻只有井口那么大,還不相信小鳥的話,讓人又好氣又好笑。”雖然學生們的總結很稚嫩,但是經過教師的梳理和歸納,學生在回答“學了這篇課文的你懂得了什么?”難以理解的寓言就順理成章的從孩子們的口中說,“我懂得了我們不能像青蛙一樣,整天坐在井里看天,而應該跳出井口看看外面,這樣才能不被別人笑話。”“我們不能做井底之蛙,那樣就太可憐了。”“我們不能像井底的青蛙,自己明明錯了,還不聽別人勸告,自以為是。”
在這節課上我漸漸的摸索到寓言故事的講法,當然還很稚嫩,我會在以后的教學中繼續努力,爭取取得更大的收獲。
執教《坐井觀天》課后反思 篇13
在教學中我還體會到要有讓孩子有平等的訓練機會,我組織孩子們分組進行練習,但我發現孩子們練習時,往往就練習喜歡的角色,所接受的訓練是單一的;還有的'孩子,因為怕讀不好角色,就單挑旁白來讀。積極的孩子,朗讀水平較好的孩子就“走進”角色,朗讀水平較弱的就“永遠”旁白,這樣會造成惡性循環,不利于孩子的發展。我就創設情景,讓孩子有平等的.訓練機會。要求孩子再研究時進行多次的練習,但每次的角色不要重復,要輪換角色。這樣利于孩子們整體綜合發展。
寓言故事的教學,到最后引導學生通過認識和感受故事中的生動形象理解課文內容,領會成語的意思。我在教學寓意這一部分時,是利用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和切合學生生活實際來引入的,而不是純粹的說教。“如果有人說你是坐井觀天,你明白他在說你什么嗎?你想對坐井觀天的人說些什么?”或者讓學生出點子幫助小青蛙:“你們愿意像小青蛙一樣什么都不知道嗎?你們能出出點子讓小青蛙也能像小鳥一樣見多識廣嗎?”這樣就更能從學生的角度悟出寓言中的道理了,并能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在學習知識和掌握技能的過程與方法的訓練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執教《坐井觀天》課后反思 篇14
學生閱讀的心理活動規律包括:復雜的思維活動,復雜的情感活動,復雜的語言實踐活動。一般來說,這三種活動總是有機結合、難以分割的,但情感活動的趨向性(如好奇、興趣、動機等)又往往對思維活動和語言實踐活動產生制約和影響,因而情感活動呈現不穩定性,具有調控作用。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要讓學生帶著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才是真理。”低年級學生學習語言更是如此。學生只有在具體的情境之中,豐富的情感被激發才會有表達的強烈欲望,進而在無拘無束的對話中生成新的語言。新教材更貼近兒童的生活,更體現兒童的情趣,更反映兒童的思想。教師要以文本為依托,從兒童的角度出發,傾心營造與兒童心靈相通的情境,讓滋潤兒童語言、生命發展的陽光跳進課堂。這就要求教師從教學實際出發,準確捕捉學生的閱讀情感活動并予以適時引導。
我透過引導,讓學生潛心會文,透過直覺思維,感性體驗,吸收精妙語言,逐步豐厚自身的文化底蘊。學生們再次分主角朗讀時,情緒高漲,氣氛熱烈,入情入境。練習5分鐘以后,當我讓小組上臺表演時,有幾個小組的學生斗爭著要上!學生學習的用心性由此被調動了起來,他們不但能夠大膽地分主角朗讀,有的還邊讀邊做動作!真是有聲有色,情境再現課堂之上。
執教《坐井觀天》課后反思 篇15
《坐井觀天》這則寓言,通過生動有趣的對話,給小朋友們講述了一個寓意深刻的故事。文章通過青蛙和小鳥對天的大小的爭論,說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看問題、認知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樣犯了錯誤還自以為是。這一寓意,對于低年級的小朋友來說具有實際的指導意義,因為他們對事物的認知往往是片面的。下面我就《坐井觀天》一課的教學進行一些思考。
1.每一個學生都是富有創造性的個體,只要教師給以適當的引導,一定的啟發,學生的思維就會激發起來,綻放出創造性的火花,讓人驚喜!本課我是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設計教學過程的,通過自主識字、自讀自悟、合作學習、展示交流等形式,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成了課堂的主人翁,而教師是課堂的發現者、開發者、欣賞者、組織者、和引導者。引導學生自讀自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頓悟,在讀中培養語感。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逐漸學會獨立思考,學會了讀書。
2.預設和生成的有機統一。課堂必須有計劃有組織有預設,但上課又不能局限于預設的方案,不能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學的靈活性。如以上教學結束時教師問“你還有什么不懂的問題嗎?不懂就要問!”
3.小組合作,強化了主動參與、相互交流。教學中,我設計了小組合作學習的內容,旨在拓寬學生之間交流的信息空間,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強化主動參與。學生在相互交流中思考,在相互交流中啟發,情感和認識水乳交融,這就有利于培養學生群體的主體性和合作意識。
4.拓展延伸,注重學生想象能力的培養。教師借助多媒體,出示青蛙跳出井口的畫面,圍繞“青蛙跳出井口會怎么樣呢”等問題,采用小組內合作的方式,讓學生充分發揮豐富的想象,讓每組學生在一個共同認知的基礎上,創造出個性化的語言,促使學生的知、能、情得到不同層次的發展。以此總結升華,延伸課文的內涵,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讓學生在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一次體現其個性魅力,將課堂上的知識內化,并通過自己的再創造加深對寓意的理解,完成了一個以知育情、以情促知的拓展過程。
執教《坐井觀天》課后反思 篇16
《坐井觀天》是人教版第三冊第四單元的學習內容,本課內容不多,主要通過青蛙與小鳥的對話使學生明白:看問題,認識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樣目光短淺,眼光狹小。
為了上好這堂課,我還是花了些心思的。課后各位老師給予了肯定,并提出了一些建議,在此一并謝過。
下面,談談我課后結合老師們的建議所做出的反思:
一,將表揚貫徹具體
在學生熟讀課文之后,我安排了讓幾名學生帶上青蛙,小鳥的頭飾分角色表演的環節。也許是要面對全體同學和后面聽課的老師吧,學生的表現似乎有一點怯場,而同樣緊張的我,在學生讀完之后,忘記給他們更多的表揚及肯定。其實李新民在讀"天不過井口那么大"的時候,還是很有感情的。這點經過劉老師的指正,我在接下來的第二節課,特別對他提出了表揚。看來,表揚也是一門很有藝術的學問。
二,讓閃光點亮出來
文校長聽完課后對我說:"為什么你不把續編故事的環節提出來呢這應該是你整堂課的一個亮點呢!"其實,我本來設計了這個環節,但是因為在用"一……就……"造句環節耽誤了過多的時間,導致后面的教學時間變得比較緊張。經驗不足,再加上設計的問題,使我放棄了這個續編故事的閃光點改而寫字。也許心里還受了那句話的影響:"一堂完整的語文課,應該要包含寫字部分"。課后想來,放棄續編故事確實是我的一個重大失誤。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應該更加重視教學設計的優化!
執教《坐井觀天》課后反思 篇17
師:青蛙和小鳥這次為什么事情而爭論?青蛙是怎樣說的?
生:它們為天的大小而爭論。青蛙說:“朋友別說大話了,天不過井口那么大,還用飛那么遠嗎?
師:什么叫“大話“?誰能聯系實際說一說。
生:吹牛的話叫大話,像“我一個筋斗能翻十萬八千里“就是大話。
生:夸口的話,如“我不學什么都會”也是大話。
師:課文的“大話”指什么?青蛙為什么說“大話”?
生:課文中的“大話”指小鳥說自己飛了100多里,而青蛙不相信,就認為小鳥在說大話。
師:“天不過井口那么大”是什么意思?
生:是說天非常小,只有井口那么大。
師:小鳥是怎樣認為的?
生:小鳥說:“你弄錯了,天無邊無際,大得很呢!”
師:天,“無邊無際“是什么樣?”
生:“無邊無際”就是沒有邊,大得很。
生:“無邊無際”就是非常大,看不到邊。
師:課文中小鳥說;“天無邊無際”我們還可以說什么無邊無際呢?
生:草原遼闊,可以說無邊無際。
生:大海很寬,可以說無邊無際。
師:誰能用“無邊無際”說句話?
生:駿馬在無邊無際的海面上奔跑。
生:海鷗在無邊無際的海面上飛翔。
師:讀青蛙和小鳥說的話,應該用怎樣的語氣?
生:讀青蛙的話應該用不相信的語氣。
生:應該用疑問的語氣。
生:讀小鳥的話應該用耐心的語氣來讀。
生:應該用誠懇的語氣。
師:說得很對。讀青蛙的話要表現出自以為是,讀小鳥的話要表現出誠懇。“天”“大”兩個字要讀重音,以突出“天很大”。下面同桌分角色讀。(指名分角色練習讀)
師:請大家輕聲讀第三次對話,邊讀邊想,有沒有不懂的地方?
生:它們誰對誰錯,錯在哪里?
師:誰愿意就這兩個問題談自己的看法?
生:這次對話主要講青蛙堅持自己是對的,小鳥再次說它弄錯了。
生:青蛙說它不會弄錯,因為它天天坐在井里,一抬頭就看見天。
生:青蛙自以為是,從青蛙邊說邊笑中可以看出。
師:誰還能接著讀。
生:小鳥勸青蛙跳出井口來看一看,是因為青蛙不相信它的話。
生:小鳥是想讓青蛙親自看一看天的大小,來證明青蛙錯了。
師:大家看投影,(活動投影,青蛙跳出井口)如果青蛙跳出井口,看見天無邊無際,他們又會說些什么?同桌分別配戴頭飾,分角色練習對話。
生:(青蛙)哇!天真是無邊無際,大得很呢!對不起小鳥,是我弄錯了。
生:(小鳥)沒關系,你能知道錯就改我真為你高興。
生:(青蛙)咦,這天怎么和我剛才看到的不一樣?小鳥,你說對了,天真是無邊無際,大得很那!
生:(小鳥)朋友,這回你知道了把!坐在井口看天,只看到那么一點點是不對的。
師: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么呢?
生:坐在井口看天是不對行的,只能看到一點。
生:不要做井底之蛙,要跳出井口,看看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樣,看清了再說。
師:說得好,“坐井觀天”這個成語就是用來比喻有些人看問題目光狹小,所以有限,還自以為是。這節課,我要送給大家一句話,就是“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分析:
本課教學有兩個特點。
1、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課堂教學學生是主體,“教”致力與“學”,服務于“學”。教師根據教材的知識特點和學生的認知水平,恰當地把教材劃為若干問題的層次,指導學生帶著問題學習,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去探索、研究,發現結論,總結規律,獲取“真知”,變被動接受為主動獲取。
2、創造了想象的空間,培養了學生觀察、思維、想象的能力。如在理解課文內容后,教師做了一個假設:青蛙跳出井口后,他們會談些什么?從而給學生創造了想象的空間,讓孩子們盡情地發揮自己創造力。孩子們想得合情合理,切合實際,使“坐井觀天”這個寓言本來比較抽象,不易理解的寓意很自然地被孩子接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