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園地三》教學反思(通用13篇)
《語文園地三》教學反思 篇1
本次習作是自由作文,目的是給學生一次更為自由表達的機會,把自己最近特別想寫的內容寫下來。作文內容范圍、體裁不限,寫景、記事、寫物、寫人都可以。自由作文的含義應該包括五個方面:自由選材、自由立意、自由擬題、自由表達和自由修改。
這次習作,教師可以提前布置,讓學生知曉本次習作的要求,自由選材、自由立意。教學重點是啟發學生的思路,可以讓學生先自己說說最想寫什么,想怎樣寫,對構思不一般、有個性的學生要鼓勵。
習作中,教師要鼓勵學生自由表達。從習作的提示語可以看出,編者的意圖是希望學生寫真人真事,寫真情實感。如,既可以寫有趣的事,也可以寫后悔的事;既可以寫喜歡的人,也可以寫不喜歡的人;既可以寫自己的愿望,也可以寫自己的委屈。這個年齡段的學生開始有了獨立意識,對一些問題有了自己的見解,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地寫,要求學生把內容寫具體,句子寫通順。
習作后,還可以讓學生自由修改,教師要指出學生習作中的不足,讓學生自己修改,包括選材和詞句等方面,培養學生“自能作文,自能修改”的能力。
《語文園地三》教學反思 篇2
成功之處:“交流平臺”交流展示了詩歌的特點:有節奏感,豐富的想象,獨特的感受,真摯的感情。“識字加油站”了解古代文人,學習并積累生字。“詞句段運用”欄目提供了兩部分內容,其一積累表示顏色的短語,了解如何把復雜的顏色表達清楚,其二是根據片段仿寫詩歌;讓學生先感知,最后學生練習,這樣學生才能從感性上升到理性,切實感受到這些詩歌片段的精妙。“日積月累”欄目讓學生先感知名言,再討論交流大意,這樣記憶就深刻一些。趁此機會,多讀多寫,日積月累的成效就會更鮮明。
不足之處:學生通過學習,基本達到了本課的.教學要求。美中不足的是只注意了部分優秀生的表現,忽略了學困生的困難,今后一定注意到這一點。
《語文園地三》教學反思 篇3
秋天是一個收獲的季節,
秋天是一個感恩的季節,
秋天是一個詩情畫意的季節,
秋——寄托著我們對未來的憧憬和希望……
——題記
“作文”對于剛升入三年級的學生來說是一個陌生的概念。因孩子們三年級剛剛開始接觸作文,所以他們對作文的印象都是模糊、懵懂的。經過前兩次習作的學習,這些“勤勞的小蜜蜂”在寫作上有了較大的進步,讓我有種“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的感覺。真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啊!
本次習作應該算是比較成功的。作文的形式是看圖寫一幅秋天的圖畫。這幅畫可以是圖片,也可以是自己畫的圖畫。但選畫一定要和秋天有關,可以是秋天的景物,也可以是人們在秋季里活動的場面。同學們根據我的要求,先準備了一幅畫。然后利用將近一節課的時間,讓學生給大家介紹自己所準備的畫,并要求同學們在介紹自己的畫時,能夠盡量把平時課文中學過的好詞佳句用在自己的習作中。由于本次習作的直觀性很強,加之學生們通過對這組課文的學習,了解了許多關于秋的知識。自然在交流時如魚得水了。
看完學生們的作文后,我倍感欣慰!大部分孩子們的文章格式正確,標點使用恰當,結構清晰,內容豐富,對秋天的那種熱愛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間,描述了一幅幅風景迷人的畫面。讀了他們的作文仿佛自己都融入其中,陶醉在那美景里,真是一種享受!這些“小精靈”們轉移、運用知識的能力還真不錯,把從課文中積累的好詞佳句,經過巧妙的.構思運用到了自己的作文中,真正的做到了學以致用。但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美中不足就是個別同學錯別字較多,標點的正確使用及語言表達能力還有待提高,作文結構過于冗雜,恰當的分段還應多注意。
結合這些優缺點,我對本次作文進行了有側重的點評,并讓作文寫得出色的同學把他寫的作文分享給大家。大家各抒己見、取長補短、查缺補漏,呵呵……好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啊!大家點評的是不亦樂乎!相信大家在這豐收的季節里,個個都是滿載而歸。
《語文園地三》教學反思 篇4
一、教學效果
在本節課教學中,圍繞本課教學目標,我主要取得了以下教學效果:
1.“綜合性學習”要以中國傳統法節日的文化內涵為核心。讓學生在教師的幫助指導下,從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入手,通過查閱資料、調查采訪、親身體驗等多種形式進行寫作,引導學生了解傳統文化知識,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2.“交流平臺”教學中,以本組課文的段落為例,交給學生分析如何圍繞中心句把一段話表達清楚。
3.“日積月累”自讀四個成語,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每個詞的意思。然后積累相同形式的成語,看誰積累的最多。學生們記錄在書。
二、成功之處
在上這節課的時候,我最大的成功之處是:“日積月累”我先讓學生自己讀通讀順,適時引導,學生粗知大意即可,最后讓學生熟讀成誦。豐富了學生們的詞匯量。
三、不足之處
1.“交流平臺”中交流的時間不夠,使得學生沒有全部充分發言并表明自己的觀點。
2.“日積月累”學生們體會詩意有困難,填鴨式的講解需要改正。
四、改進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這節課的話,我會這樣做:讓學生在教師的幫助指導下,從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入手,通過查閱資料、調查采訪、親身體驗等多種形式進行寫作,引導學生了解傳統文化知識,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拉近學生與傳統節日文化之間的距離,增強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語文園地三》教學反思 篇5
這次口語交際的話題是和單元專題相聯系的,在導語中提前做了布置。教師在本單元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聽廣播看電視、閱讀書報雜志,要提醒學生搜集有關世界各國的文字和圖片資料,做好交際的準備。話題可大可小,資料可多可少,教師可以根據本班的實際情況決定,同時注意同其他學科的聯系。
由于教材的話題比較寬,教師要防止小組交流出現“自說自話”的情況。為了讓交際活動更深入,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按興趣分小組針對某一個方面搜集資料,如可以按風俗習慣、生活習慣、人種特點、文化特點等角度分組;可以讓學生搜集世界各地的趣聞逸事。總之,方法、角度可以多樣,但目的都是引導學生關心世界大事,增加對其他國家的了解。
為激發學生的交際熱情,本次口語交際可以配合活動進行,如舉辦“小小世界博覽會”“世界之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或“做導游”等活動,通過圖片、實物展覽引發學生的交際愿望。教師還可以引入最近的世界大事,展開主題討論。對受條件限制的地區,一方面教師要多搜集一些資料,另一方面要鼓勵學生從廣播、電視等媒體中取材,并適當降低口語交際的要求。
《語文園地三》教學反思 篇6
本課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法進行教學,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積極為學生創設了一個和諧、安全的情境,學生在自主的空間里,自由奔放地想象、思維和學習,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本課設計有梯度性,先課本上,再課外和生活中。如在完成第一題時,老師追問一句:你還想在這些花瓶中插花嗎?在完成第二課時,老師就要同學們找一找教室里的東西,聯系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比一比誰量詞用得準確。“游戲”對口令是本課設計較成功之處:先老師跟學生對口令,后由學生模仿自編題目對口令。這樣不僅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在實施開放式教學的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在課堂活動過程中感悟知識的生成、發展與變化,培養學會主動探索,敢于實踐,善于發現的科學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的精神和創新意識。
《語文園地三》教學反思 篇7
在學習三年級下冊“語文園地六· 讀讀背背”中的諺語“有雨山戴帽,無雨山沒腰”時,在課堂上出現了兩種聲音,有學生讀“無雨山沒méi腰”,有學生讀“無雨山沒mò腰”,聽到這不同的聲音,我很是詫異,我從知道這個諺語開始,就一直讀無雨山沒méi腰,從來沒有產生過懷疑。意思就是說云層遮住了山腰或云層纏繞在山腰,山腰看不見了,不會有雨。今天我的學生讓我對自己的讀法產生了懷疑。
聽到學生的讀法,我試圖讓學生來說說為什么要這樣讀,有的學生說:“我也不知道為什么要這樣讀,是我爸爸教我讀mò的。”有的學生說:“我在電腦上查了的,應該讀沒mò。”有的學生說:“我認為應該讀méi,這諺語的意思就是說山上云霧籠罩就會下雨,如果山腰上被云遮住了,山沒有腰,就沒有雨。”
聽了學生的回答,我決定回家查查相關資料,一探究竟。對于這個字的讀音,至今仍有兩種不同的讀法:
認為應該讀“無雨山沒mò腰”的原因如下:有雨山戴帽,無雨山沒腰。”
1、這個氣象諺語,說的是山和云的關系。山上的云整個遮住了山頭,這時候往往是雨層云,云層很厚,是要下雨的征兆,所以說“有雨山戴帽”。當山上的云漂浮在半山腰,也就是云直淹沒到山腰,這時候的云層薄,一般不會有雨,所以說“無雨山沒腰”。這里的`“沒”讀mò。
2、這一個諺語使用了對仗的手法。“有”和“無”相對,“戴帽”和“沒腰”相對,“戴”是動詞,“沒”也應該是動詞,因此“沒”讀mò。
認為讀“無雨山沒méi腰”的原因如下:
1、首先這句話應該是民間諺語,假如拿古代文學創作的原理來看就有些苛求或是較真,還不如從現實民俗來考慮。
2、哪怕是按照創作規律來看,“山戴帽”與“山沒腰”,從兩句關系來看,這兩句中的“山”在句中的成分應該一樣。前一句“山戴帽”中的“山”做主語,是“山”——“戴帽”!照這樣來看,下一句中的也應該是“山”作主語。是“山”怎么怎么樣。照這樣看這個“沒”就應該讀méi。
看了這些答案,我仍拿不準到底應該讀哪個音更準確。前幾天去建始游玩,登上黃鶴橋絕頂,看到了云漂浮在半山腰上,頓時明白了:如果“山沒腰”的“沒”讀méi,就是山沒有腰的意思。照這樣的理解,原諺語“無雨山沒腰”的意思就應該是:未來無雨山沒有腰。這樣一來,原諺語就和云沒有一點關系了。“云”暗含在原諺語中,沒有明明白白地說出來。如果把“云”明白地補充出來,這個諺語就應該說成:“有雨,云給山戴帽;無雨,云給山沒腰。” 沒mò腰,就是云遮住了山的腰。:并不是從山腳到山腰淹沒在云層中。這里的“被擋住了”也有“隱藏”的意思,所以,這里的“沒”應該讀mò。不知道我的看法是否正確?
《語文園地三》教學反思 篇8
上完二年級語文園地一的“口語交際”和“展示臺”兩部分后,對我的觸動非同一般。“口語交際”一部分,讓學生明確了“口語交際”的內容后,讓學生說說到哪兒秋游,學生在組織語言時說的很完整,很通順。“我建議大家到……因為……”“我想讓大家到……因為……”。不光學生的語言組織的非常到位,而且理由非常充分。在進行作業展示時,由于星期天給學生布置了做樹葉貼畫的作業,學生的作品真是五彩紛呈,有用樹葉粘貼成小兔子的,有用樹葉粘貼成海底世界的,有用樹葉粘貼成各種各樣植物的樣子……我問學生是自己做的,還是和家長共同完成的。有的說是自己做的,有的說是和家長一起完成的。總之,這一堂課學生學得自由,教師教得輕松。
園地二教后反思:
學校生活是多姿多彩、充滿情趣的。在教室里讀書、畫畫、做作業,在操場上奔跑、吶喊、做游戲,在音樂教室唱歌、跳舞、練樂器,在植物園賞花、澆水、追蝴蝶......本組教材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教學時應注意結合學生的課內、課外活動進行教學,并注意利用校內外教育資源,指導學生創造性地開展各項活動,在活動中培養學生廣泛的興趣愛好,陶冶美好的情操。
教學時,我指導學生先讀一讀導語,然后再進入識字、課文的學習;教學中舉行了主題班會,談談自己的感受。在教學學生學習部首查字法時,我先在教學本組生字時引導學生按部首給漢字歸類認識部首,然后再實踐學習查字典。
園地三
進行口語交際訓練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是語文教學義不容辭的職責。口語交際也是語言表達能力、做人能力、生存能力的等多種能力的有機結合。這是一個挑戰,也是語文教學的升華。
今天上的口語交際課是《我們去旅游》,我課前準備了一些資料,本以為上起來會如行云流水,但是學生似乎興趣不高,很多同學懶懶地坐著,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自我感覺是唱獨角戲,帶著疑問下課后我去問學生,似乎也在我的意料之中,很多同學說不敢說,怕說錯了沒面子。
所以我感覺培養口語交際能力首先是學生在口語交際課時要敢于說,這使我想起了前段時間的一次口語交際課,我們學的內容是《秋天》。這堂課不能說很成功,學生的語言表達不是很流暢,重復話、羅嗦話也多,即便是同學老師指出答題學生的毛病也似乎不會影響他的情緒,學生們仍舊樂于參與,發言的積極性也高。
這兩節課前后不到多長時間,為何會有如此大的差別,仔細分析究其因,第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秋天是孩子們最感興趣也最熟悉的話題,這個美麗的季節剛剛的來到,學生喜歡有話可說。第二,學生感受到了,也看到了秋天,所以對那里的景色比較熟悉記憶深刻,說起來就不費勁。認真反思一下,真的要在多方面下下工夫。
《語文園地三》教學反思 篇9
“我的發現”有三組語句,每組的兩個句子的基本意思是相同的,但是第二個句子加上副詞以后,表達的感情更濃重一些。教學的目的是引導學生結合課文,抓住關鍵詞,理解句子的意思,發現兩個句子在表情達意上的不同之處。
“日積月累”是關于諺語的學習,主要涉及到農時和農業氣象。農業氣象諺語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生產和生活實踐中,總結歸納出來的能夠預示未來天氣變化的經驗型短語,多以簡練通俗的歌謠或韻文形式流傳于民間,具有地區和季節的局限性。通過對諺語的學習,激發學生的背誦興趣,引導他們聯系生活實際,理解諺語的意思。
整體上,自我認為上課比較順利,所涉及到的教學內容基本講完,每個回答問題的同學都給予了表揚性評價,在學習“我的發現”中,能夠結合課文內容,進行理解,找到每組句子的不同之處,感受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在學習過程中,運用了多種讀法,例如:師生讀,男女讀,左右讀等,激發學生的課堂積極性,集中注意力。在學習“日積月累”時,將主動權教給學生,讓學生脫離輔助材料,表達自己的理解。每句諺語進行多次朗讀,爭取在課堂上,幫助同學們背誦本節課所學習的諺語。在學習完全部諺語后,做題練習,鞏固加深諺語所要表達的意思。然后給同學一定的時間,進行自由背誦,最后與老師進行比賽,相互提問背誦,提高學生背誦積極性,增大動力。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是,在講解“我的發現”時,雖然回歸了課文,但是對于所要強調突出的感情,沒有講解的透徹。在以后的講解時,可利用換詞的方法進行加深理解,這樣可以使學生更好的體會到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在學習“日積月累”時,只是將諺語的表面意思進行理解,沒有聯系實際生活,在以后的講解中,可以通過圖片與諺語進行結合,簡單的圖片更有利于學生理解諺語所要表達的意思。
《語文園地三》教學反思 篇10
一、教學效果
“識字加油站”在交流時,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通過多種形式的.讀和說,達到語言積累和識字的目的。引導學生借助拼音,讀準詞語,感受詞語在形式上的特點,再聯系生活,讓學生說說讀到這些詞語的時候自己會聯想到什么食物,如甜甜的葡萄,酸溜溜的梅子等,然后用這些詞語說說自己吃過的美食.
“字詞句運用”通過拓展練習,讓學生弄清楚了同音字、形近字的不同含義。能夠借助形旁猜測字義、準確選用形聲字。并且進行拓展,找出有相同的部件的生字,說說自己是怎樣區別的。如:“飄”和“漂”、“忠”和“鐘”激發學生主動識字的興趣。
二、成功之處
本節課我感覺成功的地方時:
1.在進行“我的發現”的教學活動時,讓小組交流討論,觀察字形,找出特點,學生在掌握同偏旁的字的同時,也學到了很多的知識。課堂氣氛很濃厚。
2.在“日積月累”環節中,為了增加學生學習的趣味性,開展多種形式的朗讀競賽活動,在讓學生說說自己和家人的屬相,說說生肖的故事,并且借助多媒體欣賞生肖郵票、繪畫、民間工藝作品等,了解生肖文化。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高,背誦的速度也很快。
三、不足之處
我也感覺有些欠缺:
1.在我的發現環節中,學生雖然做動作,做表情,在活動中感受偏旁的字和心理感情有關,但是學生沒能進行拓展,這是教學中失誤的地方,本來這應該是課堂的一個亮點,但是教師沒有把握好,課堂的掌控能力還是需要加強。
2.在“我愛閱讀”環節中,有些學生在交流讀后的感受方面,談的不是很到位,需要引導。在閱讀理解方面還需要下大力度。
四、改進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來上這節課的話,我會這樣做:注重培養學生自主識字的能力;通過課件、回答問題等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語文園地三》教學反思 篇11
〖鼓勵學生多練〗
多練包括“說”與“寫”的過程。“說”為寫打下基礎。說與寫分別是語言的兩種表達形式。說是口頭語言,寫是書面語言作文教學為什么選說后寫呢?首先是從兒童語言的發展來看,一個人學習語言總是先學習口頭語言,口頭主席是書面語言的先導,也是書面語言的基礎。口頭語言的發展能促進書面語言的發展。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口頭語言變為書面語言,還必須經過嚴格的說寫訓練。對于少數民族學生來說先說訓練尤為重要,從民族語言變為漢語。現行課程教學中,每次習作之前都配有一次口語交際。交際內容與習作要求大致相同,也就是說口語交際是為習作打基礎的為此,口語交際特別重要。每次習作,我都用1至2課時進行口語交際教學,之后才進行習作。
如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語文園地三》中,口語交際是:說說我自己,而習作是:把自己介紹給別人。在此次習作中,口語交際做好了。學生在習作時就容易得多,說可以檢查思考的結果,起到組織語言的作用。同時又促進思考,有利于書面語言的發言。說就成了內部語言轉化為外部語言的橋梁。
〖強調口語交際的目的性,做到有條有理〗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口語交際做到表達要有條理,語氣、語調適當。一堂口語交際課都有一個明確的主題,說話的中心。但學生在興奮的同時,說話就不著邊際,東拉西扯的。這時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逐步引導學生回到說話的主題中來。
如:語文園地三中《說說我自己》,學生開始都在說自己的外貌、性格、優缺點,在講事兒時說著說著話題一轉,就介紹起別人的優缺點了,這樣就沒有把話題落實到介紹自己上。這時,需要教師因勢利導地提問:“同學們,說別人是為了更好地介紹自己,你自己在這件事上有什么表現呢?”經過老師引導,又回到了主題上。在學生說話前,我先讓學生閉眼想象一下,整理思緒,把話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口語交際帶寫作〗
教材在編排口語交際和習作時,確實進行了認真的思考和安排。例如三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三》,口語交際的'內容是“說說我自己”,習作的內容就是“自我介紹”。筆者首先上口語交際課,讓學生推選兩位與眾不同的學生站到前面,讓同學們進行觀察和發現,找出他們的不同點。這其實是借鑒別的教師的做法,效果確實不錯。學生發言非常積極,完全出乎教師的意料。這樣先讓學生說一說,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出寫人可以從相貌、穿著、興趣愛好等方面進行,只要抓住特點,就可以寫好。如王威寫自己愛踢球,寫了一場精彩的足球比賽中自己的表現;于明杰寫自己愛惡作劇,寫了自己生病輸液時在地板上灑水讓媽媽滑倒的故事;王永超寫自己愛思考,抓住了一次測驗自己解決一道難題的經過。其中的句子是這樣的:
我想啊想,一只手拿著筆在桌子上亂畫,另一只手抓著頭發。眼看著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我還沒有做出來,真把我急壞了。就在這時候,我突然想出了解題的辦法。時間就要到了,我連忙在試卷上寫下了答案,長長地出了一口氣,心里真輕松。
句子之所以如此流暢、精彩,完全是因為口語交際課上進行了充足的準備。準備工作充分,學生再寫就得心應手了。每次習作之前,教師都可以設計相應的口語交際訓練,借以啟迪學生的思考,誘發學生的寫作興趣,理順學生的思路。學生往往善于說,而不善于寫,教師要提醒學生,把自己說的內容記錄下來,其實就是一篇好文章。
〖開展活動引寫作〗
學生寫作文感到無話可說,主要原因是平時活動少,學生又不注意在日常生活中觀察。為彌補這一不足,教師可以精心組織學生開展活動,在活動中指導學生細心觀察。例如三年級上冊《語文園地三》的習作內容是“秋天的快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走進廣闊的大自然,去尋找秋天,尋找快樂。在活動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觀察:植物發生了什么變化?動物呢?人們呢?為什么會發生這些變化?學生的感受豐富了,自然有許多話要說。經過適當引導,就可以寫成一篇好作文。
《語文園地三》教學反思 篇12
一、指導有順序地觀察
三年級的學生好奇心強,喜愛觀察,但卻缺乏觀察能力,不會觀察。這就需要老師的引導。秋天在我們宜昌變化很大,如:我們身邊的樹木有的四季長青,有的枝枯葉黃,還有的樹葉顏色正慢慢由綠變紅、變黃……如何有效的讓學生感受到節氣的變化?我從先交流自己眼中的秋天,再畫一幅秋天的圖畫入手,讓他們發現秋天已經來到我們身邊,再配以美麗的秋景圖讓學生進一步感受秋天的美麗。
二、引導學生先說后寫,做到有順序
學生雖然敢說、想說,但由于一些客觀原因,并不一定能把想說的說出來,也不一定能有順序地說出來,更不一定能把它寫下來。怎樣使學生能有條理地把自己想說的話說好呢?所以本節課我在訓練學生說話的過程中,教學生學習觀察方法,如:從上到下,從遠到近的觀察,并以一學生的講述為例具體說明,然后再指導學生可以先觀察整體再觀察部分,也可以先中間再四周等等觀察方法。引導學生積累一些好詞佳句,并將積累的好詞佳句用進自己的講述和習作中去。
三、展開豐富的想象,寫出自己對周圍事物的感悟
愛因斯坦曾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對于作文來說,大膽而合理的想象會使文章神采飛揚。有了想象,我們可以把山寫成一個偉岸的巨人,把春風寫成一個神圣的神者,我們的筆下的景物才會生動。因此本節習作指導教學中我抓住了想象來指導學生說說樹葉被風吹起的樣子,果農收獲果實的情景等。從圖畫中回到現實,再從現實中回到畫面,這樣讓學生在說話和習作中時能夠做到有話可說,在里面加上好詞佳句就是一篇優美的文章了。
《語文園地三》教學反思 篇13
引導學生觀察課文的12個字與“钅、衤、疒”字的關系。第一行都有“钅”字旁,金字旁與金屬有關;第二行字都有“衤”字旁,衣字旁與服裝、被子等有關;第三行字都有“疒”字旁與疾病有關,通過"你還知道哪些“钅、衤、疒”的字?你在哪里見過這些字?"鼓勵學生在生活中識字,通過交流識字經驗增強識字的自豪感。
讀讀背背:《走山路》是一首有趣的繞口令形式的兒歌,在教學中要以讀為主,熟讀成誦。讓學生借助插圖,在讀中感悟。
1、下面我們就來學一首兒歌:走山路。
2、借助拼音自由練讀,注意要讀準字音,把句子讀通順。(配樂朗讀)3、多種方式練讀:指名讀,同桌互讀,邊評邊讀,組內讀,男女生讀,齊讀,邊讀邊做動作?4、說說你讀懂了什么。
5、小豬、小鹿和小兔為了什么事急壞了?
6、讓學生自由發言。
7、指導背誦(四人小組合作、開火車)
8、齊背兒歌。
第五單元是圍繞“友好相處、團結合作”這一專題編排的。從“識字5”到課文,到語文園地,從團結起來力量大,到相互稱贊、學會欣賞別人,到互相幫助、和諧相處,尊重別人的生活方式,處處體現著濃郁的時代氣息和現代意識。教學時,要讓學生學會反思自己的言行,克服自私、任性、以自我為中心等不良品格,學會多為別人著想,學會欣賞別人,尊重別人,諒解別人,養成豁達的性格,保持健康的心態,成為受大家歡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