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長征》教學反思(精選6篇)
《七律?長征》教學反思 篇1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一次偉大的壯舉,是一座不朽的豐碑。當年的長征早已成為歷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當我們再一次品讀《七律·長征》這首詩時,仿佛又看到那恢弘的山、蒼涼的水,似乎又聽到那隆隆的炮火聲和“三軍過后盡開顏”的笑聲。但是對于現在的小學生來說,長征只是一個遙遠的故事,與我們生活較遠,怎樣才能讓學生真切的感受長征精神呢?
為了讓學生更好的了解寫作背景,我在課前讓學生觀看《長征》電影,讓學生了解大渡河,爬雪山,過草地等長征故事,初步感受長征的艱難。同時通過預習收集有關長征的背景資料,使學生對長征有一定的了解。
教學時,我讓學生深入學習詩中的比喻句。例如: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讓學生說說句子把什么比作什么,為什么這樣比喻?通過討論,學生明白了這個詩句突出了五嶺、烏蒙山的高大險峻,可在紅軍戰士眼中它們但是是細浪和泥丸而已,說明紅軍藐視困難,把歷經千山萬水的艱難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緊扣“騰細浪”和“走泥丸”來感受紅軍戰士大無畏的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教學完課文,我讓學生高聲朗讀詩句,再現紅軍長征中的一些重要戰役。如: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過草地,爬雪山等。透過想象加以充實,加以補充,使長征的一些畫面呈現在學生面前,學生能更好地理解課文資料,感受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七律?長征》教學反思 篇2
下面是關于《七律長征》教學反思范文,希望對大家有借鑒作用!
《七律長征》教學反思一
《七律長征》是毛澤東同志在紅軍長征勝利結束時寫下的一首詩。它是毛澤東為紀念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而作。作者以其軍事家高瞻遠矚的眼光和詩人豪放熱情的氣概,回顧了長征的艱難歷程,謳歌了紅軍戰士英雄無畏和樂觀精神,抒發了作者勇往直前的豪邁情懷。
一、精彩回放,走進長征。
首先介紹有關長征的資料,使學生對長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過課文中注釋,從字里行間大致了解課文內容。
二、以讀代講,感知長征。
特別引導學生高聲朗讀課文,領會和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詩歌是很講究煉字煉句的具有音樂美的一種語言藝術。因此,讀詩對語言要進行咀嚼,反復地深入地體會每一個字、每一個詞、每一句話有所表現的豐富的內涵,還要通過吟誦,體會詩的音韻美和節奏美,逐步培養欣賞和朗誦詩歌的能力。
三、文本對話,深入長征。
詩人運用比喻、夸張的手法,創造出新的藝術境界,例如: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突出了烏蒙山的高大險峻,可在紅軍戰士眼中它們不過是細浪和泥丸而已。足見紅軍的頑強和樂觀。在學習課文時,把詩歌反映的具有高度集中性和跳躍性的生活內容,人物形象通過想象加以充實,加以補充,使畫面呈現在學生面前,很好的理解課文內容,如為了更好地理解“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詩句中“暖”和“寒”在句中的意思,就及時地補充了長征途中紅軍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的視頻。這樣學生輕而易舉知道了既表達了紅軍巧渡金沙江后的喜悅,又表現了奪取瀘定橋的驚心動魄,從中體會到了紅軍的神勇無比。
四、誦讀延伸,升華長征。
把這一課真正上成讀書課,通過反復情感朗讀,讀出詩的意境,讀出紅軍大無畏的英雄氣概。
《七律長征》教學反思二
《七律·長征》與我們的生活較遠,如何才能將學生引入到具體的情境中呢?為了讓學生更好的了解寫作背景,多渠道讓學生了解長征的歷史史實、故事等,讓他們問身邊的人,查閱書籍,上網查閱有關資料,上網觀看影視劇等,課堂上我除了介紹一些圖片、影視片斷外,還簡單介紹了長征途中的一些經典故事和經典戰例等,如倔強的小紅軍、金色的魚鉤、七根火柴等長征故事,四渡赤水、搶渡大渡河、與藏族同胞結盟等,使學生初步感受長征的艱難。同時讓學生把課前收集的有關長征的背景資料,在課前互相交流,使學生對長征有了一定了解,再通過課文中注釋,從字里行間大致了解課文內容。接著讓學生通過多次朗讀、背誦,理解詩句內容,從而感受到紅軍長征的艱難和戰勝艱難險阻的大無畏精神,體會詩句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中,我先引導學生通過圖片資料來感受五嶺,烏蒙的天險。在感受烏蒙山的高大和過烏蒙的艱難時,我讓學生回想自己曾經的爬山經歷,然后作對比,讓他們結合爬山的感受來體會爬烏蒙的勞累,接著又結合背景資料,讓學生了解戰士們爬烏蒙山還要背武器和軍需物品,還要面臨追截的敵人,就更加艱難了。在學生閱讀感受后啟發學生思考“戰士們怕嗎?他們是怎么看待的?”緊扣“走泥丸”來感受紅軍戰士大無畏的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在感悟“暖”和“寒”時,我引導學生結合當時的背景資料,感受人物心理來理解感悟“暖”和“寒”。同時讓學生了解這四句怎樣很好地體現一、二句“萬水千山”的內容,怎樣體現“遠征難”的,怎樣更好地體現紅軍的“不怕”精神的,還有三、四兩句,怎樣較好的體現了這首詩的藝術性等。
通過學習這首詩歌我感受到,學生對于詩歌的學習還是興趣不太濃厚,詩歌的理解只是看一些參考書機械地背誦,對于詩歌的內容不是真的理解,真正的感悟到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沒有和作者產生共鳴,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不強,從學生平淡的誦讀中也可以證明這一點,在今后的教學中,多從自身找不足,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努力提高教學質量。
《七律?長征》教學反思 篇3
《七律?長征》是1935年10月,長征即將結束之時,毛主席回顧長征一年來紅軍所戰勝的無數艱難險阻,滿懷喜悅和豪情,以極其輕松的筆調寫下的一首氣壯山河的偉大詩篇。詩文雖然不長,但知識豐富,內容充實,需要掌握的東西較多,因此,本著學習是以學生為為中心的,學習是個性化的教學理念,結合文本的特點和學生實際,我將本課設計為五個活動板塊:
一、信息交流,走進長征。
二、以讀代講,感知長征。
三、探究對話,深入長征。
四、誦讀積淀,體驗長征。
五、課外延伸,升華長征。
我這樣設計并教學主要是基于以下幾點思考:
一、 突出了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從課始到課終,我始終把學生置于主動、自動、互動的平臺之上,以讀代講,讓學生去自讀自悟,讀出層次、讀出韻味。
二、 尊重學生個性化發展的行為。我十分珍視學生獨特的體驗、感受和見解。鼓勵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倡導個性化閱讀,如教學中我始終鼓勵學生多讀多悟、心靈交融、讀入文本、讀出個性。
三、 正確對待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關系,即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礎,人文性蘊含于工具性之中。所以在本節課中我既注重傳承祖國的語言文字又關注學生的體驗和發展,如:對“寒”字的生成、理解等。
《七律?長征》教學反思 篇4
《七律長征》教學反思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一次偉大的壯舉,是一座不朽的豐碑。當年的長征早已成為中國歷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長征先輩們也都成為歷史長河中璀璨的明星。當我們再一次品讀這首詩時,仿佛又看到那神駿的山、蒼涼的水,似乎聽到那隆隆的炮火聲和“三軍過后盡開顏”的笑聲。但對于當代小學生來說,長征不過是一個遙遠的故事,怎樣讓學生們感受長征的精神呢?課前,我讓學生搜集一些長征的資料,毛澤東的詩詞,了解長征中的感人故事。我自己也收集了有關長征的視頻,制作課件,為課堂學習奠定一定的基礎。
課堂教學時,我始終抓住朗讀為主線,讓學生朗讀,從讀中去感悟紅軍戰士那種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但是在上課時,學生剛開始的朗讀不理想,一沒有感情,二是讀錯字,如,把“紅軍不怕遠征難”中的“難”讀了第四聲;“五嶺逶迤騰細浪”中的“五”讀成第三聲,糾正了幾次后才讀準。在教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這句時,我抓住句中的“暖”“寒”字讓學生體會紅軍的那種樂觀向上的大無畏精神,可是,學生體會不到當時紅軍在那種戰爭年代,面對艱難險阻不怕困難的精神,所以學生回答不出。還有作者為什么用“寒”,這不僅僅是紅軍奪取瀘定橋是的那種驚心動魄,還有一層意思是作者對那些在奪瀘定橋時犧牲的革命先烈的緬懷,所以朗讀這句時,應該讀的深沉點。對學生說明后,學生讀的比較好。
另外,在教學紅軍在長征還遇到哪些困難時,學生都提到了山路行走難,一不小心就掉下山崖,還有糧食,疾病,野獸……但我忘記給他們提示了當時還有敵人在后面追截,上有飛機,國名黨的救援部隊;下游坦克大炮,國名黨的大批軍隊。在這樣的情況下,紅軍最后取得勝利,這是一種怎樣的精神?我想這樣一說的話,學生對紅軍的精神有更深入的了解。
在播放歌曲《長征》時,我讓學生邊朗讀邊配音,由于受歌曲的感染,學生朗讀的不錯。但由于本堂課的內容安排較多,學生沒有時間去欣賞歌曲,還有在介紹作者時,也搞得有點倉促,所以總感覺效果不太好。
上課前,聽老師說,上《長征》這篇課文很難,我確實也體會到了。但是,不管怎樣,再難也要去嘗試,教學也跟紅軍長征一樣,要經過許多磨難,用心上好每堂課,這樣,我們的教學質量才會提高。
學習《七律長征》教學反思
回顧了長征的艱難歷程,謳歌紅軍戰士英雄無畏和樂觀精神,抒發作者勇往直前,無往而不勝的豪邁情懷,《七律長征》是毛澤東同志為紀念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而作。作者以其軍事家高瞻遠矚的眼光和詩人豪放熱情的氣概,為了讓學生更好的了解寫作背景。我首先設計了精彩回放,走進長征。使學生對長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過課文中注釋,和學生查找的資料中讓學生大致了解課文內容。再以讀代講,感知長征。特別引導學生高聲朗讀課文,領會和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詩歌是很講究煉字煉句的具有音樂美的一種語言藝術。因此,讀詩對語言要進行咀嚼,反復地深入地體會每一個字、每一個詞、每一句話有所表現的豐富的內涵,教唱、吟誦,體會詩的音韻美和節奏美,逐步培養欣賞和朗誦詩歌的能力。文本對話,深入長征。詩人展開夸張的手法,創造出新的藝術境界,例如: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突出了烏蒙山的高大險峻,可在紅軍戰士眼中它們不過是細浪和泥丸而已。足見紅軍的頑強和樂觀。在學習課文時,把詩歌反映的具有高度集中性和跳躍性的生活內容,人物形象通過想象加以充實,加以補充,使畫面呈現在學生面前,很好的理解課文內容。把這一課真正上成讀書課,通過反復情感朗讀,讀出詩的意境,讀出紅軍大無畏的英雄氣概
《七律.長征》教學反思
《七律 長征》是毛澤東同志為紀念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而作。作者以豪放熱情的氣概,回顧了長征的艱難歷程,謳歌了紅軍戰士英雄無畏和樂觀精神,抒發了作者勇往直前,無往而不勝的豪邁情懷。詩的開頭兩句,是全詩的總括,也可以看作是對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的高度概括。接下來的6句,可以看作是頭兩句的具體化和分敘。這6句中,寫到了長征中途經的五個險峻的處所:五嶺、烏蒙山、金沙江、大渡河、岷山;同時寫出了紅軍指戰員在戰勝這些艱難險阻時的心情。詩文雖然不長,但知識豐富,內容充實,需要掌握的東西較多。難點在于長征距離現在已隔多年,與現今學生的生活實際距離較遠,學生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和意義較難體會。為了填補這時空的斷層,我在課堂中不斷出示各種背景資料。如:紅軍長征圖,以及過金沙江的資料,讓學生感受長征的艱辛。
為使學生走近文本,對詩歌描繪的情境與所表達的情感有更深刻的感悟,我在課前布置學生利用各種途徑搜集有關紅軍長征和毛澤東主席的相關資料,自己也進行了充分的準備:搜集了長征的相關資料以及毛澤東同志的簡介及其詩詞等,搜索并剪輯了有關紅軍長征爬雪山、過草地、巧渡瀘定橋的錄像;下載了“長征組歌”中的歌曲《七律 長征》。 通過課前布置學生查閱資料和課上交流資料等手段,不僅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做好了鋪墊,而且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為課文的理解減緩了坡度,各種情境的創設讓學生來感悟其中的情感,而不是向學生作標準答案式的灌輸。在“暖”與“寒”的教學中,讓學生通過文本和影視資料的理解,去感悟詩文蘊涵其中的一份細膩的詩情,一顆獨特的詩心。
教學是一門技術,更是一門沒有止境的藝術,要想不斷進步,幾需不斷地學習與鉆研。
《七律長征》教學反思
1、以讀代講 讀中悟情
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了朗讀指導,通過各種形式的讀,將讀的訓練貫穿于始終,使學生由讀生情。開課不久,我聲情并茂地朗誦了全詩,用激情感染學生,博得了他們熱烈的掌聲;指導他們讀詩時,我引導他們發現七律的押韻規律后,就一句一句地帶他們讀;學習“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一句時,我進行了引讀、分男女讀、齊讀等,快結束本課的學習時,還請他們在音樂聲中一起起立背誦……朗朗的讀書聲,不絕于耳,學生在讀中感受詩人的情懷,領悟長征精神的深刻內涵,感情不斷升華。
2、利用資料 ,巧解難點
課前,我布置學生搜集有關長征的資料,每四個學生組成一個“資料袋”。
這樣我通過 “資料袋”,巧妙地將學生陌生的時代背景、七律的特點、巧渡金沙江的故事、長征的結局等情況穿插在教學中,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為詩的理解減緩坡度,帶領學生走進那個年代,走進二萬五千里長征漫漫征程……
《七律?長征》教學反思 篇5
(一)
毛澤東的詩詞藝術風格獨具匠心。縱觀歷史人物,除三國中的曹操,既是著名的文學家,又是杰出的軍事家、政治家,然后就是毛澤東了。毛澤東的詩詞胸懷經緯,磅礴委婉,有指點江山,又有兒女情長。《長征》這首詩,細析教材,會發現首句“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統領全文,下面的詩句都是具體表現。因此,在整體把握之后,扣住“難”和“只等閑”,運用簡筆畫、背景資料、音頻等多種資源讓學生在直觀中、在情境中體驗,從而達到與文本對話的目的,生發出對紅軍戰士豪邁、樂觀情緒的贊嘆。為了強化情感,拉近時空距離,大量采用情境引讀,使學生隨著作者想像一幅幅鮮活、生動的畫面,在層層推進中,情感走向高潮。而在拓展環節,從課內走向課外,從詩到詞,從作品到文風,深入淺出地讓學生在濃濃的文學殿堂徜徉,使這節課充滿了語文味,對學生的發展自是不言而喻了。
(二)
《七律·長征》是1935年10月,長征即將結束之時,毛主席回顧長征一年來紅軍所戰勝的無數艱難險阻,滿懷喜悅和豪情,以極其輕松的筆調寫下的一首氣壯山河的偉大詩篇。詩文雖然不長,但知識豐富,內容充實,需要掌握的東西較多,因此,本著學習是以學生為為中心的,學習是個性化的教學理念,結合文本的特點和學生實際,我將本課設計為四個活動板塊:
1、精彩回放,走進長征。
2、以讀代講,感知長征。
3、文本對話,深入長征。
4、誦讀延伸,升華長征。
我這樣設計并教學主要是基于以下幾點思考:
1、突出了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從課始到課終,我始終把學生置于主動、自動、互動的平臺之上,以讀代講,讓學生去自讀自悟,讀出層次、讀出韻味。
2、尊重學生個性化發展的行為。我十分珍視學生獨特的體驗、感受和見解。鼓勵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倡導個性化閱讀,如教學中我始終鼓勵學生多讀多悟、心靈交融、讀入文本、讀出個性。
3、正確對待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關系,即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礎,人文性蘊含于工具性之中。現在有的課堂教學為了突顯人文性,一味強調讓學生感悟,而丟棄了作為第一性的工具性,這是極為片面的。所以在本節課中我既注重傳承祖國的語言文字又關注學生的體驗和發展,如:對“寒”字的生成、理解。
4、創設了師與生平等對話的氛圍。在本節課中我沒有不厭其煩地分析、講解,而是積極地引導學生進行批注閱讀,讓孩子們在讀書中發現問題,在小組合作、討論、交流、感悟中解決問題,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寬松的學習空間。
5、通過課前布置學生查閱資料和課上播放影像資料等手段,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為課文的理解減緩坡度,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做好鋪墊,使得學生對一些重點字詞的理解能水到渠成。
由于受能力限制,我對新課標的理解和把握還尚有偏頗,在教學中留下了很多遺憾,像教師的指導還是過多,放手的力度還不夠等等問題,真誠地懇請各位領導,老師批評、指正!
《七律?長征》教學反思 篇6
通過課文的學習,讓學生了解詩歌的基本特征,初步培養閱讀詩歌的能力,感受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體會感情豐富的強烈特征。
《七律長征》是毛澤東同志為紀念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而作。作者以其軍事家高瞻遠矚的眼光和詩人豪放熱情的氣概,回顧了長征的艱難歷程,謳歌了紅軍戰士英雄無畏和樂觀精神,抒發了作者勇往直前,無往而不勝的豪邁情懷。
為了讓學生更好的了解寫作背景
一、首先介紹有關長征的資料,使學生對長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過課文中注釋,從字里行間大致了解課文內容。
二、特別引導學生高聲朗讀課文,領會和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詩歌是很講究煉字煉句的具有音樂美的一種語言藝術。因此,讀詩對語言要進行咀嚼,反復地深入地體會每一個字、每一個詞、每一句話有所表現的豐富的內涵,還要通過吟誦,體會詩的音韻美和節奏美,逐步培養欣賞和朗誦詩歌的能力。
三、詩人展開想象的翅膀采用比喻的手法,創造出新的藝術境界,例如: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突出了烏蒙山的高大險峻,可在紅軍戰士眼中它們不過是細浪和泥丸而已。本體喻體強烈反差,足見紅軍的頑強和樂觀。在學習課文時,把詩歌反映的具有高度集中性和跳躍性的生活內容,人物形象通過想象加以充實,加以補充,使畫面呈現在學生面前,很好的理解課文內容。
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深刻體會到介紹背景、高聲朗讀、特別是運用想象再現詩的意境,確實是學習詩歌的一種良好方法。在以后的詩歌學習當中,將繼續推廣運用這些方法,使同學們更好的掌握課文的思想內容。
《七律長征》教學反思
《七律長征》是毛澤東同志在紅軍長征勝利結束時寫下的一首詩。它是毛澤東為紀念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而作。作者以其軍事家高瞻遠矚的眼光和詩人豪放熱情的氣概,回顧了長征的艱難歷程,謳歌了紅軍戰士英雄無畏和樂觀精神,抒發了作者勇往直前的豪邁情懷。
教學時,為了讓學生更好的了解詩歌的寫作背景。我首先介紹有關長征的資料,使學生對長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過課文中注釋,從字里行間大致了解課文內容。
接著我引導學生朗讀、背誦、默寫課文,讓學生了解詩句的內容,體會詩句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毛澤東及其中國工農紅軍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邁的氣概。
教學時,我讓學生深入學習詩中的比喻句。例如: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讓學生說說句子把什么比作什么,為什么這樣比喻?通過討論,學生均明白了這個詩句突出了五嶺、烏蒙山的高大險峻,可在紅軍戰士眼中它們不過是細浪和泥丸而已,說明紅軍藐視困難,把歷經千山萬水的艱難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教學完課文,我讓學生高聲朗讀詩句,再現紅軍長征中的一些重要戰役。如: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過草地,爬雪山等。通過想象加以充實,加以補充,使長征的一些畫面呈現在學生面前,學生很好地理解課文內容,感受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通過課文的學習,學生了解了詩歌的基本特征,初步培養閱讀詩歌的能力,體會詩歌表達的豐富的情感。
期待·感動·回味——《七律·長征》教學反思
期待
我校2008年全員性一輪聽課評課活動已接近尾聲,我被安排在12月10日上午第一節課上公開課。在最后一個單元的課文里,我選擇了《七律·長征》這一課,因為我覺得毛主席寫的這首詩實在是太有氣勢了,我很喜歡。但全詩僅有五十六個字,這么短短的一首詩,怎么才能教好來?我有些許擔憂。為此,我查閱了大量的資料,設計出了近五千字的詳細教案,還精心制作了課件,期待著這次教學能取得預想的效果。
感動
“功夫不負有心人”,昨天上課時,我看到了令我激動不已的一幕幕:課堂上,全班學生都深深地沉浸在文本里,他們發言是那么富有激情,他們朗讀是那么充滿感情,他們的神情是那么專注,情到深處,我還看到了許多雙噙著淚光的眼睛,聽到了他們哽咽的聲音……
雖然我上課節奏很緊湊,很想一節課上完全詩,但因為我準備的內容太多,其實是需要兩課時才能上完的,所以,隨著下課鈴響,只能無奈地結束在“鐵索寒”那句。當我請孩子們起立離開多媒體教室時,我看到了我怎么也沒有想到的一幕,他們竟然久久地坐在位子上,不肯離去……他們很投入,還沒有回過神來呢。他們圍到了我身邊,激動地談著自己的感受,最后竟不約而同地懇求我再帶他們來多媒體教室上完這首詩。我被深深地感動了,我答應了他們的要求,在第四節課時,我又把他們帶到了多媒體教室上完了這首詩。看到他們全體起立背誦全詩時激情滿懷、壯志凌云的樣子;聽到有的孩子稚氣地說:長大了我也去參軍……我知道長征精神已經深深震撼著他們幼小的心靈,《長征》這一課已經深深烙印在他們心里,我百感交集,思緒萬千。
回味
看著教案,回想這節課,我覺得能取得如此教學效果的原因主要是:
1.資源整合 創設情境
我充分運用了多媒體進行教學,為學生創設了很好的教學情境。
開課時,我播放了一段電視劇《長征》的片頭給他們看,片中雄渾的歌聲,悲壯的畫面,立刻把大家帶到了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在理解“鐵索寒”那句時,我請他們觀看了一段電影《飛奪瀘定橋》的片段,那驚心動魄的戰斗場面,那浴血攀鏈的紅軍勇士令孩子們揪心不已,有的孩子還流下了眼淚,發言談感受時都還在哽咽著,說不出話來。
還有那配合詩內容,隨著或激昂或凝重的背景音樂展示的一張張圖片:金沙江、終年積雪的岷山……學生仿佛身臨其境。
2.以讀代講 讀中悟情
我注重了朗讀指導,通過各種形式的讀,將讀的訓練貫穿于始終,使學生由讀生情。
開課不久,我聲情并茂地朗誦了全詩,用激情感染學生,博得了他們熱烈的掌聲;指導他們讀詩時,我引導他們發現七律的押韻規律后,就一句一句地帶他們讀;學習“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一句時,我進行了引讀、分男女讀、齊讀等,快結束本課的學習時,還請他們在音樂聲中一起起立背誦……朗朗的讀書聲,不絕于耳,學生在讀中感受詩人的情懷,領悟長征精神的深刻內涵,感情不斷升華。
3.利用資料 巧解難點
我通過 “資料袋”,巧妙地將學生陌生的時代背景、七律的特點、巧渡金沙江的故事、長征的結局等情況穿插在教學中,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為詩的理解減緩坡度,帶領學生走進那個年代,走進二萬五千里長征漫漫征程……
回味著這節課,欣慰之余也生幾許遺憾,我想如果以后有機會再上這課,我一定會修改一些環節,努力壓縮,讓精華凝縮在四十分鐘里,僅用一課時,使這首詩的教學一氣呵成,呈現出更加完美的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