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的一課》教學設計及反思(精選3篇)
《難忘的一課》教學設計及反思 篇1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師:同學們,一首七年前的歌你聽過嗎?“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這首歌唱的是誰回歸我們祖國母親的懷抱?(澳門)
師:九年前的張明敏的一首《我的中國心》唱得又是誰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香港)
師:香港、澳門回到祖國懷抱的時候,還有哪位游子沒有回家?(中國臺灣)
師:作為一個中國人要“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人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我們都是中國人,國家興亡,匹夫有責。請同學們聽一聽張明敏的《我的中國心》,然后談談你的感受。(師放樂曲)
師:聽完這首歌曲后,你有什么感受?
生談感受
師:激動時,不一定要用語言來表達。情到了心中,我已經從你們的眼神中看了出來。我們就帶著這種感動,穿過時光的隧道,來到五十七年前,在中國臺灣的鄉村小學共同上一堂……(板書課題: 難忘的一課)
(二)、介紹背景
課文講述的事情發生在中國臺灣“光復”初期。中國臺灣自古以來是中國的領土,中日甲午戰爭以后,1895年被日本侵占,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歸還中國。中國臺灣被日本整整統治了50年,在這50年里,日本對中國臺灣進行著經濟侵略、文化侵略、人權侵略。這篇課文講的就是中國臺灣收復后的事情。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想一想:
A、找出課文中多次出現的句子,用“----”畫出來。
B、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用簡單的語言概括。
學生匯報
(課文中“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共出現了三次。)
(課文講述了抗日戰爭勝利以后,作者在中國臺灣的一所鄉村小學,見到一位年輕的中國臺灣教師認真教孩子們學習祖國文字,以及在學校禮堂里參觀中國歷代偉人像引發自己深切感受的事。)
《難忘的一課》教學設計及反思 篇2
《難忘的一課》教學反思
《難忘的一課》是五年級的一篇略讀課。這篇課文講的是抗日戰爭勝利以后,作者在中國臺灣的一所鄉村小學里看到老師在教孩子們學習祖國語言文字的動人情景,以及在禮堂里參觀中國歷代偉人像的場面,表達了中國臺灣人民熱愛祖國的深厚感情和強烈的民族精神。回顧課堂,我談談自己的感受:
一、激趣導入,可以激發學生情感
由于特定的歷史與現實存在天然的溝壑,學生一時難以走進課文、進入主題。因此,我首先播放了中國臺灣的美麗風景,配以優美的解說,這樣調動學生視覺和聽覺感官,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情感,使學生感受到我們的祖國擁有如此美麗的祖國寶島臺灣,是多么的自豪。然后通過了解中國臺灣有關歷史,彌補了他們對中國臺灣感知的不足。這樣的課堂開端,可以調動學生的感情,為全文的學習定下一個感情的基調。從學生的反應來看,多媒體的合理、有效運用的確能幫助課堂確定感情基調。這種初感,也為下面的深悟做了鋪墊。
二、學生質疑,緊抓主問題
略讀課文主要是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跟精讀課文有截然不同的教法,一般安排一個課時。在這僅有的四十分鐘里,只有緊抓住課文的主問題,才能提高學習效率。因此,我課前讓學生先預習課文,由學生提出問題,老師幫助學生歸納整理,并拎出本課的主要問題“為什么說這是‘難忘’的一課?”供大家到課堂上來研究。課前學生還提出了很多問題,如:“誰上了這一堂難忘的課?”“難忘的一課上的內容是什么?”等等,這些問題都比較簡單,就讓學生的自學的過程中解決,并馬上反饋。
這篇課文中“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這句話貫穿全篇,前后三次出現,實際上是本文的抒情脈絡,一層進一層地叩擊讀者心扉,這是文章的主線,也是難忘的根本原因。因此,我在教學時抓住“難忘”,緊扣三次出現的同一句話,通過對三次出現這句話時的不同情感的理解,讓學生在讀中悟、在讀中思、在讀中賞、在讀中化,讓學生感受中國臺灣師生那嚴肅認真、富有感情、火熱而真摯的心;明白了中國臺灣人民對祖國的深厚而濃郁的愛;更讓孩子體驗到了中國臺灣與祖國之間永遠也割舍不斷的親情;學生自己也受到了愛國主義教育。同時這也是對他們進行課外閱讀的一種指導。
然而本節課在教學時,我沒有將課堂拉回到“為什么說這是‘難忘’的一課?”這個主問題上來,沒有讓學生來完整地說一說作者認為這節課難忘的原因,致使本節課的中心仍不夠突出。
三、課前收集資料,交流不是單一因素
本課教學前請學生們收集了20世紀40年代中國臺灣“光復”有關資料,為理解課文做準備,以及孔子、鄭成功、孫中山、諸葛亮及其他一些中國歷史上偉人的資料。運用資料是為我們的教學服務的,是要激起學生內在的愛國情感的。但是本節課在學生交流之后,教師什么時候做補充把握不夠適時,人物介紹前后有重復,造成環節不緊密。教師對偉人的介紹語言情感也不夠充足,也致使學生的感情不到位,后面的寫話沒有水到渠成。我們在理解文字內容之外,還要注意語言表達的方式,當學生寫話完成進行交流時,還要對學生語言表達上有所評點,讓學生能有所提升。那么如何在課堂上合理利用資料,使其發揮最大的作用呢?這仍然是我困惑的問題。
四、略讀課文教學老師的位置
略讀課文的教學要老師少講,讓學生多講,多讀,多寫,多練,多展示。教師要處理好詳略的問題,在歸納總結的時候講,提升的時候講,在提學習要求時更要講明白、講透徹。但在具體教學中,我有些操之過急,自己講得過多,對于學生回答的評價形式也有些單一,我想請教的是課堂上我們該如何有效地進行評價?
《難忘的一課》教學反思3
(a)
本課我主要是采用:導入入情──自學悟情──讀議動情──總結釋情的課堂結構,從而完成本節課的學習任務:
1、了解課文所講的故事,并從中體會強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愛國情意。
2、知道課文哪些內容圍繞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詳寫。學習這種表達中心思想的寫法。
3、學會本課生字、新詞,積累常用詞語。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在導入入情的教學環節中,由于特定的歷史與現實存在天然的溝壑,學生一時難以走進課文、進入主題。因此,首先通過讓學生欣賞中國臺灣美麗的風光,了解中國臺灣有關歷史,其目的是就是為了彌補他們對中國臺灣感知的不足,同時調動學生的感情,為全文的學習定下一個感情的基調。在隨后的自學悟情教學中,緊緊圍繞“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這一貫穿全文的主線,深入領悟情感,展開聽說讀寫的訓練。“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分別在課文的三個不同的場景中反復出現,形成課文思想感情的主旋律,挈領全文。雖然是初讀,整體感知課文,但這句話已經給大家留下了比較深刻的印象。在學生看來,讀這句話只要盡量讀出感情就行了,而實際上這句話每次出現時讀法是不同的。安排學生先讀,然后老師激疑,形成懸念,有利于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有利于引導學生潛心會文,披文入情。讀議動情,抓住“怎么讀──為什么──悟真情”這三個主要環節,理解感悟。最后總結釋情,結合當前情況,進一步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b)
什么是重點句?重點句就是那些能突出文章中心的句子。《難忘的一課》是講抗日戰爭勝利以后,“我”在中國臺灣一所鄉村小學里見到的動人情景,表現了中國臺灣人民強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愛國情意。課文的重點句有兩個: 1、三次出現的“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
2、“這是多么強烈的民族精神,多么深厚的愛國情意啊!”兩者互為表里,前者是后者的表現形式,后者是前者的深刻內涵。教學時當以此為紅線貫穿始終。
一、初讀課文,找出重點句
因課文內容與學生生活相距甚遠,所以教學應從介紹時代背景開始:那是一個偉大的歷史轉折時期,抗日戰爭勝利結束,日本宣布投降,被日本侵占50年之久的中國臺灣寶島歸還中國。本文寫的就是中國臺灣剛收復后的事。學生初讀課文后,可引導學生直奔重點句:“讀過文章后,你覺得哪句話印象最深?”學生不難找出那三個隔離反復的句子。這時教者可設問:“為什么我愛中國?”(因為我是中國人,所以我愛中國。)“表現了怎樣的思想感情?”(對祖國的熱愛之情;愛國主義的思想感情。)從而達到初知大意的目的。
二、披文入情,理解重點句
設問:“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這句話為什么反復多次?每次出現,作者都有怎樣的感受?然后引導學生根據問題的要求細讀課文。
1、讀第一段(第1、第2節):
提問:作者看到和聽到這句話是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時間在“抗日戰爭勝利以后”(見第1節)。地點呢?要求學生看第2節,從中找出“高雄”、“郊外”、“一所鄉村小學”三個詞語,并準確地說出事情發生的地點是“中國臺灣高雄郊外的一所鄉村小學”,以此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同時也為以后的歸納主題打下基礎。
2、讀第二段(第3~第12節):
這一段寫上課情景,分四個層次:一是從窗外看,作者看到年輕教師在一筆一畫寫“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這一句話,“他寫得很認真,也很吃力”,“我”為此深受感動,同時也表達了他對日本侵略者長期奴役臺灣同胞的憤怒。在日本帝國主義的統治之下,中國臺灣的學校里只準講日語,不準講國語,以致中國的老師今日寫起自己祖國的文字來也感到吃力。二是走近聽,聽到老師和孩子們在“一遍一遍地讀”,“讀得那么嚴肅認真,而又那么富有感情”。這時,作者的感受更深了,他從那每一個字音里感受到了中國臺灣人民“火熱的真摯的”愛國情懷,他的心被深深地打動了。三是走進教室讀,“和孩子們一起”,“大聲地、整齊地、一遍又一遍地朗讀:‘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這時作者感受到一種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十分高昂的愛國激情,同時也感受到了一種巨大的民族凝聚力,共同的愛國之心使他們彼此親近,他們的心緊緊連在了一起。四是課后談,通過與老師的談話,更激起了“我”對臺灣同胞的崇敬之情和對民族敵人的刻骨仇恨。 3、讀第三段(第13~第16節):
這段寫參觀禮堂里的中國偉人像,把作者的感情推向了高潮。禮堂兩面墻上原來畫的都是日本的偉人,而今都換上了中國自己的偉人像,有大教育家孔子,民族英雄鄭成功,民主革命的先驅孫中山,足智多謀的諸葛亮。這時作者情不自禁地重復著剛才教師教給孩子們的那句話:“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而其感受又更進了一層,因為從這歷史的巨變中,作者分明感受到了中國臺灣人民那種“強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愛國情意”。為什么說是“強烈”?因為這種民族精神雖遭長期壓抑、百般摧殘而終未泯滅,一直像火焰一樣深埋在人們的心底。為什么說是“深厚”?因為中國臺灣人民不僅愛祖國的語言,更愛祖國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光榮的傳統。這種感受便是“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這句話的全部內涵。
理解了重點句層層遞進的內涵及其間的相互聯系,在此基礎上再概括主題,總結全文,就水到渠成了。
三、領悟寫法,緊扣重點句
本文寫法上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以一根思想感情的紅線貫穿全文,二是詳略得當,重點突出。在歸納主題之后可回到先前提出的問題:“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這句話為什么反復出現?因為它表現了中國臺灣人民“強烈的民族精神”,“深厚的愛國情意”,反復出現就使這根鮮明的思想紅線貫穿首尾,使主題更加突出。而后再問:圍繞這根思想的紅線,哪些內容寫得比較詳細?為什么?文章詳寫了上國語課的情景和看中國偉人像的感受,因為這兩部分內容都集中體現了中國臺灣人民的愛國之情。那么,能不能只寫上課的經過而不寫看偉人像的情景呢?不能。因為看偉人像這一情節不僅更進一步表現了中國臺灣人民的愛國情意,而且偉人像本身還深刻地體現了強烈的民族精神。孔子偉大的教育思想,鄭成功不屈不撓抗擊侵略者的英雄氣概,孫中山領導人民推翻封建王朝的偉大壯舉,這些都體現了強烈的民族精神,一代又一代地哺育著、感召著中華民族的子子孫孫。
《難忘的一課》教學設計及反思 篇3
《難忘的一課》教學反思
《難忘的一課》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學語文五年級的一篇略讀課,文章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講述了抗日戰爭勝利以后,作者在中國臺灣的一所鄉村小學,見到一位年輕的中國臺灣教師認真教孩子們學習祖國文字的動人情景,以及在學校禮堂里參觀中國歷代偉人像的深切感受,表達了中國臺灣人民熱愛祖國的深厚感情和強烈的民族精神。課文主線清晰,敘事生動,感情充沛。“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這句簡短而又深刻的話貫穿全文,反復出現,每一次都伴隨著一段情節,都表達了人物的思想。它既是文章的線索,又是情感的主線,集中體現了中國臺灣人民強烈的愛國熱情和民族精神。教學是,我在學生了解課文主要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課文的主線,聯系時代背景,用心感受字里行間飽含的民族精神和愛國熱情,這既是教學的重點,又是教學的難點。
為真正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我決定拋開煩瑣的講,而是抓住“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在課文中的三次不同意義的出現,讓學生在讀中悟、在讀中思、在讀中賞、在讀中化。讀,使孩子們感受到了中國臺灣師生那嚴肅認真、富有感情、火熱而真摯的心;讀,讓孩子們明白了中國臺灣人民對祖國的深厚而濃郁的愛;讀,更讓孩子體驗到了中國臺灣與祖國之間永遠也割舍不斷的親情;我在教學這篇課文時,緊緊抓住貫穿全文的關鍵句“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指導學生閱讀,從課題入手,就學生的閱讀過程而構建教學過程。
從教學設計看,我認為還是比較滿意的,設計中突出了略讀課的特點。在教師引領下,學生充分發揮了主體作用,每一個教學過程都能環環相扣。設計中還突出了讀作用,使學生在反復的讀中激發強烈的愛國情感。特別是背景資料的介紹上,我將背景資料與歌曲《我的中國心》結合在一起,這樣既可以為節省時間,又渲染了氣氛,激發起學生的情感。特別是在背景資料的選擇和安排上我都花費了一些精力,將圖片配些言簡意賅的文字,以達到圖文茂、意思表到通俗易懂、主題思想突出的目的。這對激發學生情感起到一個事半功倍的效果。
特別是下面這個環節,收到的效果非常好:
(一)學生交流第1---6自然段。
1、哪些場面令作者難忘?
2、看1—6自然段說說你讀懂了哪一句?
“吃力”說明什么?
3、小結:此刻他們所讀者的不僅僅是祖國的語言,祖國的文字,他們同時也正讀者作為中國人揚眉吐氣的尊嚴,作為中國人久違的自豪感。
4、讓我們一起來完成這個練習★
3、誰能理解“火熱而真摯的心?”-----情強烈而懇切,強烈的、深厚的愛國之情
4、請同學們舉起你的右手,讓我們和這位年輕的中國臺灣教師一齊,胸懷一股強烈的愛國心,一起在黑板上寫下神圣的漢字:“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
5、學生跟讀三遍,
此時,我仿佛就是那位年輕的中國臺灣教師,你們仿佛就是中國臺灣的學生,我用一顆思念祖國熱愛祖國的心教著,你們用一顆顆愛國心讀著。讓這句話的每個字,每個音,都發自我們火熱而真摯的心。
生讀:“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
6、此時你最想說的是什么?
當大家理解了“火熱而真摯的心”后,當我讓學生們和我一起寫下“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這幾個大字時,同學們的感情迸發而出,情不自禁的和我一起寫起來。我看到他們是那么的認真,當時我的愛國之情也油然而生。在這種情景的感染下,我和學生們飽含深情的大聲的一遍一遍地朗讀起來“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聽課教師也被深深地感染,大家仿佛置身于當時的情景中。這發自內心的呼喊震撼著在場的每一個人。大家含著淚,感受著愛國激情。課堂氣氛被推向了高潮。此刻還有什么語言更能表達我們的心聲呢?當我問起“此時你最想說的是什么?”很多同學只是重復著這句刻骨銘心的話。驕傲、自豪之情油然而生,也為下面的教學做好了情感鋪墊。
另外,課件的制作和合理的使用也是這堂課較為出彩的地方,加上教師精煉透徹的總結語,使得這個環節就像是一個引子,點燃起了學生心中濃濃的愛國情感。
是啊,他們可以侵占我們的土地,但他永遠不能改變我們的中國心。法國小說家都德說:“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象拿著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日本帝國主義企圖讓中國人民忘掉自己的祖國,但不甘被奴役的中國臺灣人民并沒有淡忘學習祖國的文字。下面請同學們到課文里去感受一下,抗戰勝利后,中國臺灣人民是怎樣學習祖國語言文字的。
在教學中我始終將學生的學放在首位,將學法指導潛移默化的貫穿其中,使學生不僅能領悟文章思想情感,還學會了學習,掌握了學習方法,體驗到了學習的樂趣。特別是結尾處我選用了余光中的《鄉愁》作為補充,以此來升華主題思想。在課上學生們情不自禁地跟我讀起詩來,可以看出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得到了進一步地升華,情感得到了進一步的釋放。
但也有幾個地方令我感到有些遺憾:
1、課件制作的目的就是為了彌補他們對中國臺灣感知的不足,同時調動學生的感情,為全文的學習定下一個感情的基調。但課件中設計觀看資料的時間有些短了,沒有給學生思考消化的時間,所以,當我的問題“看完短片后你想說什么?”提出后,學生答得不夠全面。
2、在下面這個環節上當學生的情感已經被激發起來時,我應該抓住時機讓學生用不同的方式去讀。多讀、讀透,在讀中體會,在讀中升華。這樣學生在我設置好的情境中不僅感受到了中國臺灣人民那份火熱而真摯的心,體驗到了中國臺灣與祖國之間永遠也割舍不斷的親情;還增強了作為中國人的自豪感。
請同學們舉起你的右手,讓我們和這位年輕的中國臺灣教師一齊,胸懷一股強烈的愛國心,一起在黑板上寫下神圣的漢字:“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
學生跟讀三遍,此時,我仿佛就是那位年輕的中國臺灣教師,你們仿佛就是中國臺灣的學生,我用一顆思念祖國熱愛祖國的心教著,你們用一顆顆愛國心讀著。讓這句話的每個字,每個音,都發自我們火熱而真摯的心。
生讀:“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
此時你最想說的是什么?
3、在教學10---15自然段時由于時間關系,沒有讓學生充分的表達,所以,此段學生說的不是很透,感覺對參觀偉人像這一場景學生理解不是很透。事后我想,如果我把一些重點的句子提出來,打在屏幕上讓學生品味,可能目的性會更強一些。同時也使他們更加明白了中國臺灣人民對祖國的深深而濃郁的愛。有助于學生把握主題思想。學生如果理解了重點句層層遞進的內涵及其間的相互聯系,在此基礎上再概括主題,總結全文,就水到渠成了。
還有哪令作者感動?從哪看出?找關鍵詞說一說。
看偉人像,看著這些偉人像作者的眼睛為什么濕潤了?(偉人像重新出現在學校而激動,被老師和孩子們的愛國情懷所感動)
你被哪句話所感動?把你的感動讀出來。
師生讀15自然段
是呀,千言萬語化作一句話:“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
(帶著你的感動)女生讀、(帶著你的自豪)男生讀、齊讀。
4、課堂的應變能力還需加強。在下面這個環節中本來設計的是我自己讀第一遍,即使示范,又能激起一個情感小高潮,然后讓學生去讀,學生那個時候已是箭在弦上,一定會充滿激情地去讀。但似乎效果比我設想的要好,學生竟然和我一起讀起了那首詩,打亂了我的計劃,結果我又按原計劃讓學生又齊讀了一遍。現在想一想,第二遍我如果自己讀或讓學生按小節去分讀,既充分體現了語文課上的全員參與性,又不使這個環節顯得單調重復。
這是每個中國人發自肺腑的感言。這時我想起了中國臺灣作家余光中的一首小詩
教師配樂朗讀。
余光中的《鄉愁》寫出了詩人思國愛鄉情感。表達了對祖國的深深眷戀 ,這是深沉的愛國之情。
讓我們再一次的隨著作者的思緒感受中國臺灣人民的拳拳赤子心。
學生讀詩
同學們,“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在課文中出現了幾次?每一次都給我們不同的感受,每一次的愛國情感越來越強烈。回顧三次出現的情景,能說說為什么這一課令作者終身難忘 ?
小結:希望今天的這堂課也能成為你難忘的一課。
總之,語文課上要把聽、說、讀、寫訓練、語感培養和情感體驗,尤其是語言文字訓練和思維訓練融為一體,充分讓學生自己去發現,自己去探求,還有創造性地想象、創造性地朗讀,還要做到收放自如,有的放矢等等著實不易。教師要創設這些“機會”,為學生創造性閱讀開辟一片“綠洲”。學生擁有這片“綠洲”,自然敢想、敢說、敢創造,我們的課堂教學也就自然“活”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