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讓“司馬光”砸“缸”了 ——《司馬光》教學反思(通用17篇)
不要再讓“司馬光”砸“缸”了 ——《司馬光》教學反思 篇1
記得以前,每次教學完《司馬光》后,我總是在拓展延伸階段問:你還能想出其他好方法救出掉進缸里的小朋友嗎?此問題一經拋出,小朋友們便嘰嘰喳喳地連比帶劃談論開了。可,每次在班上匯報交流時,小朋友們的臉上便會被沮喪之情籠罩著。為什么呢?原因很簡單--孩子年紀小,思維較單一,提出的解救方法不成熟,跟司馬光的"砸缸"作比較,還是遜色多了。小朋友能不沮喪嗎,連老師也覺得異常掃興!可憐我就這樣悻悻地教了一年又一年。
這學期,我再教《司馬光》一文時,大膽作了新的嘗試。
師:小朋友,喜歡司馬光嗎?為什么?
生1(邊掰著手指頭邊答):我非常喜歡他。第一:他勇敢,別的小朋友都哭呀,喊呀,他一點都不慌;第二:他聰明,懂得用石頭砸破大水缸救出小伙伴。
生2:我覺得司馬光是個善良的好孩子,平時肯定很喜歡幫助別人,我喜歡他。
生3:司馬光看起來年紀跟我們差不多,卻比我們強多了,我真佩服他!
師:老師也跟大家一樣喜歡司馬光。不過,陳老師相信如果咱班的小朋友當時在場,一定也能想出那么棒的辦法來呢。想不想試試,看看自己在困難面前是不是也能跟司馬光一樣,做到不慌張,能動腦筋想出好辦法呢?
(在老師鼓勵性語言的激勵下,小朋友的情繳被調動起來了。"我們想試一試老師,你快說嗎我們肯定不比司馬光差"等等的喊聲充斥著整個班級。我心中暗自竊喜。)
課件出示:
出示畫面:在放學路上,有一位小女孩突然間鼻子出血不止。
(畫面出現在屏幕上后,小朋友的小嘴巴就沒有合攏過,嘰嘰喳喳地與小伙伴們討論著,熱切地提出自己獨特的解決辦法。在班上交流,我一邊傾聽一邊暗暗驚嘆著:小朋友真是"小人鬼大",不可小覷。)
代表1:我趕快把她扶住,讓她把頭抬高,拿出干凈的紙巾幫她擦掉流出的鼻血。
代表2:可這么做鼻血還會流出來嗎?有了,讓她把中指朝上舉,健康課的張老師說這樣鼻血就會慢慢地止住了。
代表3:我不同意做法讓她把頭抬高。頭一抬高,鼻血不就會流進嘴巴里嗎,惡心極了!我倒覺得如果小妹妹的鼻血這時還止不住的話,咱們可得趕緊問清電話號碼打電話到她家里,請她的爸爸媽媽馬上來接她。
代表4:小妹妹這時肯定是又害怕又難受,我嘛,我是大姐姐了,我得先幫她脫書包拿在手上,再好好的安慰她,行嗎?
(說到動情處,這幾個小朋友禁不住手舞足蹈起來。見此情景,我想請幾代小朋友上臺進行情境表演。沒想到這隨思隨想的環節,很快把本堂課推向了高潮。)
臨下課之前,我還請小朋友結合生活實際談談:自己曾遇到過哪些困難或危險,自己又是怎樣化險為夷的。教室里又沸騰開了,一朵朵智慧的火花綻放異彩:
生4:(靦腆地微低著頭):我,我……有一次,我不小心一腳踩到了家里的小花貓貝貝的長尾巴上,它一轉頭狠狠地咬了我一口,腳背上頓時留下了幾個深深的牙印,還滲出了點血。我趕緊走水池邊,打開水龍頭拼命沖洗頭傷口,傷口被沖洗得干干凈凈的。我趕緊把這件事告訴媽媽,媽媽還帶我去打了預防針呢。
生5:上學期吧,那時我剛入小學沒幾天,有一次,在上學的路上遇到了一位陌生的哥哥,他要我把口袋里的零錢交給他,我壯著膽子跟他說我哥哥快過來了,錢在他那兒你自己跟他要吧。奇怪的是,這位大哥哥卻大步走遠了,錢也不要了。可我--哪有哥哥呀!……
真沒想到不讓"小司馬光"繼續"缸"后,反而涌現了更多機智勇敢的小司馬光!
教完這堂課后,我深深地悟到了:
其一:教材是一種重要的課程資源,但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應積極開發課外學習資源,引導學生走進社會,在生活中學語文,悟語文,用語文,這才是最為重要的。
其二:拓展訓練不是要學生鉆牛角尖,走死胡同,澆滅學生創造的火花,而是要引導學生在現有生活經驗積累的基礎上,積極思維,展開想像,大膽創新,展示個性。
其三:教師要敢于跳出編者和自己以前的思維定勢的"套子",帶領學生大膽地進行改革創新。允許教師根據對教材的獨特見解,靈活運用教材,處理教材。我想,這也是編者愿意、樂意看到的。
不要再讓“司馬光”砸“缸”了 ——《司馬光》教學反思 篇2
【課前透視】
司馬光是我國宋代偉大的史學家。這篇課文講的是他七歲的時候砸缸救人的故事。全文情節生動,敘事性強,利于激發學生讀書興趣,淺顯易懂的語言為我們展現了一個沉著、機智、勇敢、聰明的小司馬光形象,對學生也起到了一定的榜樣感召作用。
對于一年級的小學生來說,課文內容相對熟悉,但是城鄉學生會存在差別,教學中要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抓住課文故事性強的特點,突出以讀為主的線索,促使學生在讀中熟悉,讀中感悟,讀中思考,進而體會司馬光的機智、勇敢。同時應結合課文插圖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增進對課文的理解感悟。
【教學目標】
1、通過讀書,認識“司、假”等13個生字,會寫“別、到”等6個字。
2、能正、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通過朗讀來感悟司馬光遇到緊急情況,沉著、勇敢、果斷救 人的品質。
3、能從課文插圖中觀察出人物的表情、動作、神態。
4、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
識字寫字,學習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課前準備】
生字卡片、掛圖或課文故事的VCD、課件等。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切入舉偶
1、談話:
這節課我們來拜訪一位古人,他是誰呢?(板書:司馬光),這個人你了解嗎?相機教認生字“司”,介紹復姓“司馬”以及司馬光。
思路:創設談話情境,引發提問,組織學生談話交流,了解學生對人物及課文內容的感知,為新課展開做鋪墊。
2、觀察:
出示插圖,從圖中你看懂了什么?還有什么地方不懂?
思路:把觀察與談話結合起來,培養學生觀察思考能力,口語表達能力,鼓勵學生質疑,有利于教學活動有的放矢。
〖對話平臺
一、自讀(掃清字詞障礙,打下讀悟基礎。)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課文。畫出生字,新詞,讀準字音。
思路:培養自我讀書能力,確保讀書活動有效,應該從一點一滴抓起。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二、識字(多種方法鞏固識字,促進學生記憶。)
1、同桌利用字卡,互讀檢測。借助“我會認”和“我會寫”引導學生交流識字方法,如換偏旁、猜字謎、組詞識字等。
2、開火車讀生字,讀詞語。隨機選擇生字擴詞或選擇句子指導朗讀。強調重點字“玩、司”的讀音,同時引導學生注意“一”的不同讀音。
思路:課標指出:識字和識字能力的培養是一二年級語文教育的重點。多形式的.識字與交流識字方法,激發學生識字興趣,培養學生的自主識字能力。
三、寫字(突出重點字的指導,培養良好寫字習慣。)
1、引導學生認真觀察“我會寫”中的六個字,發現六個字的規律:左右結構。組織學生討論在書寫中應注意什么?
2、自由練寫,教師有意識地指導難點字:如“那、都”兩字中的“右雙耳”的寫法。
3、書寫展示,相互評價,引導學生把不好寫的字多寫幾遍。
思路:課標指出:識字與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扎扎實實的加強寫字訓練,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寫字能力,更重要的是促進學生良好書寫習慣的養成。
四、討論(讀書交流,理清故事內容。)
1、指名分段讀文,引導學生思考課前提出的不懂的問題,如:小孩子是怎樣掉時缸里的?當時情況怎樣?是誰救了他?是怎樣救的?等等。
2、分組討論,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讀懂的問題。
思路:充分發揮學生自讀交流的優勢,實現生生互動,培養了學生閱讀、合作的能力,促進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不要再讓“司馬光”砸“缸”了 ——《司馬光》教學反思 篇3
經過前輩們的悉心指導,自己的反復修改,較為順利地結束了市新教師培訓匯報課的教學。現就此次的匯報課談一談教學設計上的得與失。
試講后,安主任,張老師、謝老師就提出一些改進意見:內容太多,不符合課時的安排;另外低年級教學,在第一課時中,還是要以識字教學為主等,做了大量的改動與調整。在做大改動時,我便集中精力把重點放在識字教學部分,采取了多種形式進行識字教學,并把課文理解刪減到一半。
在識字教學中,我聽取了各位前輩的建議,采用多種形式進行識字訓練。教學上我追求識字的科學性,環環相扣,力求完美。從自學生字,到反饋生字;從音節的認讀到無音節的識記,再到游戲鞏固,最后讓其交流識字方法,自認為在安排上比較客觀,完整。但整個教學過程下來,卻總覺得有欠缺,沒有落實到位。我百思不得其解,為什么周全的考慮,精巧的設計卻沒有訓練到位呢?我反復看自己的教案,回想上課的情景,沉思許久才意識到在是細節上的'閃失。如何讓這些環節在教學過程中展示得淋漓盡致,收到應有的成效,其實這里大有文章所做。也讓我思忖這樣的一個問題,精彩的環節,周密的設計,也必須要有精確的打算與細節到位的處理,真正做到有聲有色,有形有味地呈現在教學中。
最后,我考慮最多的就是閱讀的指導。在平時的教學中,我都非常重視閱讀指導,但是學生總不能透徹感悟,往往在自己的朗讀基礎上,他們只是按步造車,收效甚微。通過此次教學,首先讓我自己的感悟有了一個質上的跨躍,讓學生有聲有色地閱讀,不是生搬硬套,也不是拔苗助長,而是營造一個情景,讓學生自己去感悟,去理解。涓涓激情擲地有聲,在感受中讀,在讀中品味,在品味中升華,這應該是我此次公開課的一大收獲!
不要再讓“司馬光”砸“缸”了 ——《司馬光》教學反思 篇4
《司馬光》這一課是很傳統的課文,文中講述司馬光和小朋友在花園里玩的時候,有個小朋友一不小心掉進了大水缸里,在這危急時刻,司馬光沉著冷靜,用水缸旁邊的大石頭砸破了缸,救出了落水的孩子。這篇課文一直深受老師和學生們的喜歡。在教學中我根據一年級學生的特點,圍繞課文創設了多個問題,使學生能輕松地理解課文并掌握課文內容,突破了教學重難點,完成了教學任務,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聯系上下文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第二自然段時,我設計問題:“有一個小朋友爬到假山上玩,怎么會掉進大水缸里呢請你聯系這一段的內容說一說。”先讓學生初步感知聯系上下文理解課文內容的方法。接著學生就能說出他是因為玩時不小心才會掉進大水缸里的,有的同學更能據此提醒大家平時玩耍時要小心,才不會掉進水缸里,學生的智慧真是可愛至極!
2、通過比較理解課文內容。
學習司馬光遇事沉著,不慌張是本課的教學目標,理解司馬光愛動腦筋、機智,方法巧妙是本課的重難點。我是這樣設計的:
(1)課文中人物的比較.我問學生:當一個小朋友一不小心掉進地口大水缸里時,司馬光的表現與別的小朋友的表現有什么不同可以看出司馬光是個怎樣的孩子。
(2)自己與司馬光的比較,我提出問題:“同學們也動動腦筋,你還有什么辦法能救出掉進大水缸里的小朋友呢?”學生想出了很多辦法,有的說可以用抽水把水抽出來,有的說可以拿個繩子把小朋友拉上來,有的說可以拿個大木棍讓小朋友爬上來,有的說他們可以一起把水缸推倒……聽完學生們天真的想法,我又問:你們的方法與司馬光的方法比較,哪種方法好呢?通過比較,學生體會到了司馬光的機智、聰明,從而使他們對司馬光有了深刻的了解,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不要再讓“司馬光”砸“缸”了 ——《司馬光》教學反思 篇5
教學目的:
1、看懂圖意,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2、理解課文內容,知道司馬光遇事不慌,善于動腦筋,是個聰明勇敢的孩子。
3、正確的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課前復習字詞。
1、a類學生上講臺聽寫。
b類學生上講臺找出a類學生聽寫的生字卡片。
c類學生讀出b類學生找出的卡片。
二、新授。
1、指導看圖,初步了解圖意。
1).圖上畫的是什么地方?這個地方有些什么?
2).圖上有幾個小朋友?他們在干什么?哪個是司馬光?
2、初讀課文,初步了解課文是怎樣寫圖畫上的故事的。
3.說說課文寫了一個什么故事。
4、讀課文。
1.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讀。
(2)出示生字卡片“古時候”,幫助學生理解“古時候”就是很久以前。
(3)讓學生說說,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知道這篇課文要寫誰的事情。并在圖中找出司馬光。
(4)回到課題,是以人物的名字作為課題的。
2.第二自然段。
(1)讀一讀,想想,第二段有幾句話,這兩句話分別講了什么?
比較: a、他跟小朋友在花園里玩。
b、他跟幾個小朋友在花園里玩。
(2)借助大字課文,朗讀第2句。
比較:a、有個小朋友不小心,掉到大水缸里了。
b、有個小朋友掉到大水缸里去了。
(3)讀文后討論,理解:不小心。
啟發想象:掉進缸里的孩子會怎樣?
3.第三自然段。
(1)指名朗讀課文。
(2)討論:從哪里看出別的小朋友都慌了?
(3)出示課文:別的小朋友都慌了,叫著喊著,有的跑去找大人。
(4)在學生讀文想象后,讓學生表演第4段的內容。
(5)小結:別的小朋友心里著急,動作忙亂,司馬光表現怎么樣呢?
4、第四自然段。
(1)要求學生仔細讀課文,用筆畫出司馬光砸缸的動作。
(2)出示句子:司馬光沒有慌。他舉起一塊石頭,使勁砸那口缸,幾下子就把缸砸破了。
討論:
司馬光沒有慌,他是怎樣做的?
②“舉起”與“拿起”作比較,“舉起”說明什么?
指名讓學生表演“使勁砸”的動作。“幾下子”告訴了我們什么?
(3)再引導學生看圖,討論:
司馬光為什么要砸缸?
能用別的辦法救出那個掉進缸中的小朋友嗎?
5、第五自然段。
(5)結果怎樣了呢?
(6)理解“得救”一詞的意思。
(7)通過這件事,你能看出司馬光是個怎樣的孩子?
小結:司馬光砸缸救人這件事可看出他是個遇事不慌、聰明、果敢的孩子
(8)讓學生代表得救的孩子向司馬光說一句感謝的話。
6、朗讀課文。
(輕松一刻:聽歌曲《司馬光砸缸》。)
7、拓展訓練。
如果你是當時那些小朋友中的一員,你會怎么做呢?
要求:大膽想象。
8、作業布置。
1)填空。
他跟( )小朋友在花園里玩。
有個小朋友( ),掉到大水缸里了。
他( )一塊石頭,( )那口缸,( )就把缸砸破了。
2)把故事講給家人聽。
9、板書設計
5 司馬光
都慌了
掉進缸里 別的小朋友—————叫 喊 跑 找
沒慌
司馬光———————拿砸(幾下子) 得救了
(遇事不慌機智勇敢)
教學反思:
《司馬光砸缸》講的是司馬光小時候的故事,這篇課文深受學生們的喜歡。教學中我從課文的語言文字和學生實際出發,通過多種形式朗讀,理解課文內容,將語言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教學目標有機地整合,不僅讓學生讀懂課文,學會生字、說話,會解決問題,同時讓學生體會到遇到困難時,切忌慌張,沉著機智才會想出好辦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給學生創造機會,讓他們充分展示自我。本課教學中,我充分的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充分的讀、大膽的想,勇敢的說、盡情的演。我采取了多種朗讀的形式,充分的給學生讀書的空間,讓他們在讀中感悟,讀出當時小朋友們的心情。同時,我引導他們大膽的想:小朋友們會喊些什么、叫些什么,他們心情怎樣?在此基礎上我又讓學生大膽的演,進一步體會到了小朋友們慌張的樣子。這樣做不僅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而且使學生們能入情入境的學習,真正理解了課文。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為使學生感悟司馬光勇敢機智的品格,在抓住當時非常危險的情況下,引導學生讀文想象,結合圖片體會事情的危險性,并采用對比朗讀別的小朋友的行為和司馬光冷靜的表現,漸漸的在學生的大腦中便描繪出了司馬光沉著冷靜、機智勇敢的形象。
自認為這個教學設計很順暢、自然,可整個教學過程下來,心里卻不踏實,總覺得缺點什么。反復查看精心設計的教案,靜靜回想上課的情景,后經老師的點評,意識到是在細節上的閃失。在分析重點語句時,只是蜻蜓點水式的一帶而過沒有進行深入的挖掘。如何讓這些環節在教學過程中展示的淋漓盡致,收到應有的成效,其實這里大有學問可研究。
課堂是不完美的,總存在著一些遺憾。但我相信只要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的學習、研究與創新,那么在課堂上留下的遺憾就會減少,得到的收獲就會增多。
不要再讓“司馬光”砸“缸”了 ——《司馬光》教學反思 篇6
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教材第二冊第五單元的講讀課文。本課講的是司馬光小時候的故事。他和幾個小伙伴在花園里玩,一個小伙伴不小心掉進了大水缸。遇到這樣的突發情況,司馬光急中生智,舉起大石頭,砸破水缸,小伙伴得救了。本文具有很強的教育意義。朗讀課文,我們能體會到:遇到困難時,切忌慌張,沉著機智才會想出好辦法。
在教學中我根據一年級學生的特點,圍繞課文創設了多個問題,使學生能輕松地理解課文并掌握課文內容,突破了教學重難點,完成了教學任務,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聯系上下文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第二自然段時,我設計問題:"有一個小朋友爬到假山上玩,怎么會掉進大水缸里呢請你聯系這一段的.內容說一說。"先讓學生初步感知聯系上下文理解課文內容的方法。接著學生就能說出他是因為玩時不小心才會掉進大水缸里的,有的同學更能據此提醒大家平時玩耍時要小心,才不會掉進水缸里,學生的智慧真是可愛至極!
2,在"表演"中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第三自然段時,我做了這樣的設計:"同學們看看插圖,司馬光在干什么你能模仿一下他的動作嗎"話音剛落,淘氣的鎮源同學立刻站起來,做了"高舉雙手使勁往往下砸"的動作,還"哎!"了一聲,真是把司馬光"表演"得活靈活現。其他同學也不約而同地模仿,在表演中理解了詞語和句子。
3,通過比較理解課文內容。
學習司馬光遇事沉著,不慌張是本課的教學目標。理解司馬光愛動腦筋,機智,方法巧妙而是本課的重難點。我是這樣設計的:
(1)課文中人物的比較。我問學生:當一個小朋友一不小心掉進地口大水缸里時,司馬光的表現與別的小朋友的表現有什么不同可以看出司馬光是個怎樣的孩子
(2)自己與司馬光的比較。我提出問題:"同學們也動動腦筋,你還有什么辦法能救出掉進大水缸里的小朋友呢"學生想出了很多辦法,有的說可以用抽水把水抽出來;有的說可以拿個繩子把小朋友拉上來;有的說可以拿個大木棍讓小朋友爬上來;有的說他們可以一起把水缸推倒……聽完學生們天真的想法,雖然有些辦法行不通,但是我仍微笑著點頭鼓勵他們,使他們感受到回答的快樂。最后我又問:你們的方法與司馬光的方法比較,哪種方法好呢通過比較,學生體會到了司馬光的機智,聰明,從而使他們對司馬光有了深刻的了解,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不要再讓“司馬光”砸“缸”了 ——《司馬光》教學反思 篇7
《司馬光砸缸》是一個經典的歷史人物故事,影響了很多輩人,主要講了司馬光小時候砸缸救人的事。課文雖簡單,但是,為了引領孩子們體會司馬光的品質,我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教學:
一、行為對比
當一個小朋友掉進水缸的時候,其他的孩子和司馬光的行為有明顯的`反差,文中是這樣寫的:
別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哭,有的喊,還有的跑去找大人。
司馬光沒有慌,他搬起一塊大石頭,使勁砸那口缸。
通過讓孩子們反復讀句子,認真觀察圖上幾個孩子的表情、動作,并設身處地地想假如自己在現場,心里是如何想的,讓孩子們明白當時孩子們心里很慌,不知所措。再通過讀寫司馬光的句子,明白他的沉著與機智。
通過對比,不僅讓孩子們了解了當時的情況和司馬光的沉著行為,同時也讓孩子們明白了對比手法的重要性。
二、抓關鍵詞語
寫司馬光的句子:司馬光沒有慌,他搬起一塊大石頭,使勁砸那口缸。描寫司馬光的行為中有兩個關鍵的動作:搬、使勁砸,通過提問,讓孩子們找描寫他動作的詞,并創設情境,讓孩子們學著司馬光的樣子一起來演一演,更深刻體會司馬光當時的沉著、穩重、機智。
不要再讓“司馬光”砸“缸”了 ——《司馬光》教學反思 篇8
我在教學中根據一年級學生的特點,圍繞課文創設了多個問題,使學生能輕松地理解課文并掌握課文內容,突破了教學重難點,完成了教學任務,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聯系上下文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第二自然段時,我設計問題:“有一個小朋友爬到假山上玩,怎么會掉進大水缸里呢?請你聯系這一段的內容說一說。”先讓學生初步感知聯系上下文理解課文內容的方法。接著學生就能說出他是因為玩時不小心才會掉進大水缸里的,有的同學更能據此提醒大家平時玩耍時要小心,才不會掉進水缸里,學生的智慧真是可愛至極。
2、在“表演”中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第三自然段時,我做了這樣的設計:“同學們看看插圖,司馬光在干什么?你能模仿一下他的.動作嗎?”話音剛落,可愛的薛洋同學立刻站起來,做了“高舉雙手使勁往往下砸”的動作,還“哎!”了一聲,真是把司馬光“表演”得活靈活現。其他同學也不約而同地模仿,在表演中理解了詞語和句子。
3、通過比較理解課文內容。
學習司馬光遇事沉著、不慌張是本課的教學目標。理解司馬光愛動腦筋,機智,方法巧妙而是本課的重難點。我是這樣設計的:
(1)課文中人物的比較。我問學生:當一個小朋友一不小心掉進地口大水缸里時,司馬光的表現與別的小朋友的表現有什么不同?可以看出司馬光是個怎樣的孩子?
(2)自己與司馬光的比較。我提出問題:“同學們也動動腦筋,你還有什么辦法能救出掉進大水缸里的小朋友呢?”學生想出了很多辦法,有的說可以用抽水把水抽出來;有的說可以拿個繩子把小朋友拉上來;有的說可以拿個大木棍讓小朋友爬上來;有的說他們可以一起把水缸推倒……聽完學生們天真的想法,雖然有些辦法行不通,但是我仍微笑著點頭鼓勵他們,使他們感受到回答的快樂。最后我又問:你們的方法與司馬光的方法比較,哪種方法好呢?通過比較,學生體會到了司馬光的機智、聰明,從而使他們對司馬光有了深刻的了解,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不要再讓“司馬光”砸“缸”了 ——《司馬光》教學反思 篇9
《司馬光》一文,是一篇比較好的開拓學生思維的文章,目的在于教育孩子們遇到困難時切忌慌張,沉著機智才能想出好辦法,司馬光教學反思。
在第一課時教學時,在這一課時教學中,我安排了趣味識字、朗讀訓練、模仿動作表演、思維拓展訓練、說話練習,多花樣地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有意鍛煉孩子們的表達能力,很自然地進行德育教育,讓教與學成為一件快樂的事。但仍存在教學中不周到之處。
其一,缺少了寫的環節,雖然第一課時里沒有安排寫字教學,但我在讀完課文后安排了一個“我會填”的訓練環節:一假山一缸一,周書記就特別提出了,在這除了口頭填,應給學生一個動筆寫的機會。的確,我們班有的小朋友課前準備里總少了課堂練習本。課堂上,能讓學生動手就盡量讓他們動手訓練,無形中督促了孩子們在課前準備好課堂練習本。
其二,在課的結尾處,我設計了拓展訓練:如果你是當時那些小朋友中的一員,你會怎么做呢?(要求:大膽想象,教學反思《司馬光教學反思》。)由于時間倉促,我對于學生的回答沒有給予很正確的評定。孩子們相象豐富,有說找梯子的,也有說幾個小朋友疊起來,把那個落水的小朋友扯上來。聽了他們的回答,當時只記得表揚大家愛動腦,想出了新辦法,就疏忽了提醒孩子們這個辦法是否可行。但過后細想,要是找梯子的話那還不如喊大人快,幾個小朋友疊在一起,下面的那個孩子能承受得住嗎?另外,就此引導到生活中的困難,教育孩子們像司馬光一樣,做聰明的孩子。
通過這一課時的教學與學習,我在以后的教學中要多一點沉著、冷靜,對待孩子們的回答要多一份心思,盡量讓課堂上不留下遺憾。
課文教學進入尾聲,學生了解了司馬光在面對困難時沉著機智,想出辦法救出了自己的小伙伴,不僅值得贊揚,更值得我們向他學習,我借機想學生們提出一個問題:你還能相處別的辦法就出那個小朋友嗎?這一問,似一石激起千層浪,還沒等我說“你先想一想”,就有幾個同學舉起了小手,其中就包括“平時最喜歡發言,但他的發言總是不貼邊”的王連旺,原本不想叫他說話,可是見他急的直晃舉著的小手,,就又一次“心軟”叫到了他,他的辦法是:把水缸推到,水流出去了,缸里的小朋友也得救了。郭浩洋一邊說還一邊用簡單的動作表演,我一聽,笑了。心想:多好的辦法呀!這小家伙今天的發言最“貼邊”了。看來,對于郭浩洋這樣的孩子,今后還是要多給他一些機會,不能老用那種一成不變的眼光來看待他們,因為“人是在不斷的發展變化的”。
不要再讓“司馬光”砸“缸”了 ——《司馬光》教學反思 篇10
學生對于“司馬光砸缸”這個故事并不陌生。在初步感知課文后,我讓他們用五個字來概括一下這個故事主要講了什么內容,孩子們就告訴我:這篇課文講了“司馬光砸缸”的故事。
學習司馬光遇事沉著、不慌張,動腦筋、想辦法是本課的教學目標,對于這個教學目標,通過朗讀感悟,很容易就能達到。理解司馬光愛動腦筋、機智、方法巧妙是本課的難點。如何攻破這一難點呢?在實際教學中我是這樣操作的:我讓學生找出當看到同伴掉進水缸里,別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司馬光又是怎么做的句子。他們不難就找到“別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哭,有的喊,還有的跑去找大人。”及“司馬光沒有慌,他搬起一塊大石頭,使勁砸那口缸。”找到句子后,我又讓孩子說說這兩種做法可能會產生的不同結果。通過比較,他們一下子就感受到了司馬光的臨危不亂,急中生智了。我又讓他們說了說:如果你碰到這樣的情況,你會怎么去做。孩子們也想了很多辦法,有的說把缸推倒。(但一想到前面說的大水缸,缸里裝滿了水,他們又覺得不太可行)有的說找一根竹竿把他拉上來(但又有小朋友說在花園里還可能找不到竹竿,即使找到了掉在水缸里的小朋友也不一定能抓牢,可能早就淹死了。)……總之,孩子們也想了不少辦法,可又讓他們自己一一否定了。最后,他們還是一致同意司馬光的方法最巧妙,覺得他是一個聰明的孩子,都要向他學習呢。
是啊,遇到危險的時候,我們就得不慌不亂,開動腦筋想辦法。這就是他們學完這篇課文后的最大的收獲。
司馬光 教后反思
本課講的是司馬光小時候的故事。他和幾個小伙伴在花園里玩,一個小伙伴不小心掉進了大水缸。遇到這樣的突發情況,司馬光急中生智,搬起大石頭,砸破水缸,小伙伴得救了。本文具有很強的教育意義。朗讀課文時,要讓學生體會到:遇到困難時,切忌慌張,沉著機智才會想出好辦法。
我覺得這篇課文有幾處可以訓練學生想象思維和口頭表達:
1、在讀第4自然段時,我問
師:想一想,小朋友叫什么?喊什么?怎么找大人?
生1:救命呀!救命呀!嗚!嗚!
生2:救命呀!有人掉進大水缸啦!
生3:來人呀!有人掉進水缸啦,快救人呀!
……
我沒想到孩子們的想法那么貼近生活,說得那么好,我不禁興奮起來,說:你們想象的都很合理,誰能出來表演一下當時的情景?孩子們都爭著舉手,躍躍欲試。看著他們生動的表演,我想:他們不但讀懂了文本,還有了較深的感悟。
在讀第5自然段時,
我問:你覺得司馬光是個怎樣的孩子?說幾句話夸一夸他吧。
生1:司馬光你真棒!
生2:司馬光你真聰明!
生3:司馬光你真是個愛動腦筋的孩子!
生4:司馬光你真勇敢!
通過拓展說話,讓學生學習司馬光遇事沉著、不慌張。通過別的小朋友和司馬光當時的反應的比較,孩子們都感受到了司馬光的沉著冷靜。學完課文后,我問學生,假如你是司馬光,你會怎么做呢?我讓學生先在小組內討論后,再指名匯報交流。學生們爭先恐后的說著自己的想法:
“ 假如我是司馬光,就叫 一些人來 ,大家一起用力,把大水缸推倒。”
“假如我是司馬光,我會找跟繩子把小朋友拉上來。”
“我是司馬光,就找塊石頭,墊在腳下,把掉進缸里的小朋友拉出來。”
盡管同學們想的辦法在當時當地不一定奏效,但閃爍著求異思維的火花, 說明學生理解了課文了。
《司馬光》教學反思
《司馬光》這篇課文是一篇傳統故事,很多小朋友對故事內容早已熟悉了,所以我在教這篇課文的時候在想,我們的很多家長在講故事的時候,只是粗線條地給孩子讀故事,不能激活學生的思維。如何讓學生對一個老掉牙的故事重拾興趣呢?我想,我應該教會學生把故事讀厚。
“一天,他和幾個小朋友在花園里玩。”猜一猜,他們會玩什么?你是怎么猜的?有的學生說他們在玩鉆山洞,爬山……最為合理的是捉迷藏,理由是一個小朋友爬上假山,想躲起來不讓其他小朋友找到。在猜想的過程中,學生不自覺地學會了前后文聯系地讀課文。
小朋友掉進了大水缸里,后果會怎樣?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個小伙伴,你的心情是怎樣的?你會怎么做?觀察插圖,說說其他小伙伴的表現。得救后的小朋友,會對司馬光說些什么?你想對司馬光說些什么呢?學生通過觀察想像,都走進了事故現場,想像生動合理。
除了故事情節的補充,我還為學生補充詞語,豐富學生的語言。如:“別的小朋友都慌了”我就補充詞語:驚慌失措、亂作一團;“司馬光沒有慌”補充詞語:不慌不忙、從容不迫、方寸不亂。
老故事新讀法,學生的眼睛又亮了起來。
《司馬光砸缸》體會品質教學反思
《司馬光砸缸》是一個經典的歷史人物故事,影響了很多輩人,主要講了司馬光小時候砸缸救人的事。課文雖簡單,但是,為了引領孩子們體會司馬光的品質,我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教學:
一、行為對比
當一個小朋友掉進水缸的時候,其他的孩子和司馬光的行為有明顯的反差,文中是這樣寫的:
別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哭,有的喊,還有的跑去找大人。
司馬光沒有慌,他搬起一塊大石頭,使勁砸那口缸。
通過讓孩子們反復讀句子,認真觀察圖上幾個孩子的表情、動作,并設身處地地想假如自己在現場,心里是如何想的,讓孩子們明白當時孩子們心里很慌,不知所措。再通過讀寫司馬光的句子,明白他的沉著與機智。
通過對比,不僅讓孩子們了解了當時的情況和司馬光的沉著行為,同時也讓孩子們明白了對比手法的重要性。
二、抓關鍵詞語
寫司馬光的句子:司馬光沒有慌,他搬起一塊大石頭,使勁砸那口缸。描寫司馬光的行為中有兩個關鍵的動作:搬、使勁砸,通過提問,讓孩子們找描寫他動作的詞,并創設情境,讓孩子們學著司馬光的樣子一起來演一演,更深刻體會司馬光當時的沉著、穩重、機智。
一年級的孩子經過這么長時間的課文學習,已經初步懂得了找關鍵詞語理解課文的重要性,每一次學習,就是一次提高的機會。
不要再讓“司馬光”砸“缸”了 ——《司馬光》教學反思 篇11
俄國歷史學家克柳切夫司基有這樣的名言:會思考的人思想急速轉彎,不會思考的人則暈頭轉向。人民在日常生活中,難免會遇到突發事件。這節課就是要讓學生體會到:遇到困難時,切忌慌張,沉著機智才會想出好辦法!我在教學中根據一年級學生的特點,設計了多種方法,使學生能輕松地理解課文并掌握課文內容,突破了教學重難點,完成了教學任務,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在“表演”中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第三自然段時,我做了這樣的設計:“同學們,你能模仿一下他的動作嗎?”(有個學生站起來,做了“高舉雙手使勁往往下砸”的動作,還“哎!”了一聲,真是把司馬光“表演”得活靈活現。其他同學也不約而同地模仿,在表演中理解了詞語和句子。)
2、通過比較理解課文內容。
學習司馬光遇事沉著、不慌張是本課的教學目標。理解司馬光愛動腦筋,機智,方法巧妙而是本課的重難點。我是這樣設計的:
(1)課文中人物的比較。我問學生:當一個小朋友一不小心掉進地口大水缸里時,司馬光的表現與別的小朋友的表現有什么不同?
可以看出司馬光是個怎樣的孩子?
(2)自己與主人公的比較,做新時代的司馬光,讓學生在了解安全知識的同時體會幫助別人的快樂!
3、新的嘗試。
記得以前,每次教學完《司馬光》后,我總是在拓展延伸階段問:你還能想出其他好方法救出掉進缸里的小朋友嗎?此問題一經拋出,小朋友們便嘰嘰喳喳地連比帶劃談論開了。可,每次在班上匯報交流時,小朋友們的臉上便會被沮喪之情籠罩著。為什么呢?原因很簡單——孩子年紀小,思維較單一,提出的解救方法不成熟,跟司馬光的"砸缸"作比較,還是遜色多了。小朋友能不沮喪嗎,連老師也覺得異常掃興!
這次,我再教《司馬光》一文時,大膽作了新的嘗試。我設計了3個安全知識讓學生說出解決的辦法!真沒想到不讓"小司馬光"繼續"缸"后,反而涌現了更多機智勇敢的小司馬光!
4、板書設計新穎。
我特別畫了一口大大的、會被砸壞的“缸”,讓學生在砸缸的過程中體會當時司馬光救人時的氣氛,并且達到熟悉課文的目的。
5、同學積極配合,課堂氣氛較活躍。
不足有:其一,今天我早早來到學校,因為要安裝課件,可是一直到快上課也還是沒辦法,好在后來謝玄老師幫我把辦公室的主機換過來,才得以正常上課,但是自己的情緒也多少受到了影響,尤其讓領導和老師們等實在不好意思!怪自己準備不充分啊!
其二,整節課安排有些緊湊,閱讀提示中問題和時間的安排上有欠妥當!忽略了可以延展的環節。
其三,開始的生字認讀環節可以省略,會有更多的時間去品讀課文!
最后,感謝大家的聽課,也真的希望老師們提出寶貴的意見,讓我更進一步!
不要再讓“司馬光”砸“缸”了 ——《司馬光》教學反思 篇12
不要再讓“司馬光”砸“缸”了
記得以前,每次教學完《司馬光》后,我總是在拓展延伸階段問:你還能想出其他好方法救出掉進缸里的小朋友嗎?此問題一經拋出,小朋友們便嘰嘰喳喳地連比帶劃談論開了。可,每次在班上匯報交流時,小朋友們的臉上便會被沮喪之情籠罩著。為什么呢?原因很簡單--孩子年紀小,思維較單一,提出的解救方法不成熟,跟司馬光的"砸缸"作比較,還是遜色多了。小朋友能不沮喪嗎,連老師也覺得異常掃興!可憐我就這樣悻悻地教了一年又一年。
這學期,我再教《司馬光》一文時,大膽作了新的嘗試。
師:小朋友,喜歡司馬光嗎?為什么?
生1(邊掰著手指頭邊答):我非常喜歡他。第一:他勇敢,別的小朋友都哭呀,喊呀,他一點都不慌;第二:他聰明,懂得用石頭砸破大水缸救出小伙伴。
生2:我覺得司馬光是個善良的好孩子,平時肯定很喜歡幫助別人,我喜歡他。
生3:司馬光看起來年紀跟我們差不多,卻比我們強多了,我真佩服他!
師:老師也跟大家一樣喜歡司馬光。不過,陳老師相信如果咱班的小朋友當時在場,一定也能想出那么棒的辦法來呢。想不想試試,看看自己在困難面前是不是也能跟司馬光一樣,做到不慌張,能動腦筋想出好辦法呢?
(在老師鼓勵性語言的激勵下,小朋友的情繳被調動起來了。"我們想試一試老師,你快說嗎我們肯定不比司馬光差"等等的喊聲充斥著整個班級。我心中暗自竊喜。)
課件出示:
出示畫面:在放學路上,有一位小女孩突然間鼻子出血不止。
(畫面出現在屏幕上后,小朋友的小嘴巴就沒有合攏過,嘰嘰喳喳地與小伙伴們討論著,熱切地提出自己獨特的解決辦法。在班上交流,我一邊傾聽一邊暗暗驚嘆著:小朋友真是"小人鬼大",不可小覷。)
代表1:我趕快把她扶住,讓她把頭抬高,拿出干凈的`紙巾幫她擦掉流出的鼻血。
代表2:可這么做鼻血還會流出來嗎?有了,讓她把中指朝上舉,健康課的張老師說這樣鼻血就會慢慢地止住了。
代表3:我不同意做法讓她把頭抬高。頭一抬高,鼻血不就會流進嘴巴里嗎,惡心極了!我倒覺得如果小妹妹的鼻血這時還止不住的話,咱們可得趕緊問清電話號碼打電話到她家里,請她的爸爸媽媽馬上來接她。
代表4:小妹妹這時肯定是又害怕又難受,我嘛,我是大姐姐了,我得先幫她脫書包拿在手上,再好好的安慰她,行嗎?
(說到動情處,這幾個小朋友禁不住手舞足蹈起來。見此情景,我想請幾代小朋友上臺進行情境表演。沒想到這隨思隨想的環節,很快把本堂課推向了高潮。)
臨下課之前,我還請小朋友結合生活實際談談:自己曾遇到過哪些困難或危險,自己又是怎樣化險為夷的。教室里又沸騰開了,一朵朵智慧的火花綻放異彩:
生4:(靦腆地微低著頭):我,我……有一次,我不小心一腳踩到了家里的小花貓貝貝的長尾巴上,它一轉頭狠狠地咬了我一口,腳背上頓時留下了幾個深深的牙印,還滲出了點血。我趕緊走水池邊,打開水龍頭拼命沖洗頭傷口,傷口被沖洗得干干凈凈的。我趕緊把這件事告訴媽媽,媽媽還帶我去打了預防針呢。
生5:上學期吧,那時我剛入小學沒幾天,有一次,在上學的路上遇到了一位陌生的哥哥,他要我把口袋里的零錢交給他,我壯著膽子跟他說我哥哥快過來了,錢在他那兒你自己跟他要吧。奇怪的是,這位大哥哥卻大步走遠了,錢也不要了。可我--哪有哥哥呀!……
真沒想到不讓"小司馬光"繼續"缸"后,反而涌現了機智勇敢的小司馬光!
教完這堂課后,我深深地悟到了:
其一:教材是一種重要的課程資源,但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應積極開發課外學習資源,引導學生走進社會,在生活中學語文,悟語文,用語文,這才是最為重要的。
其二:拓展訓練不是要學生鉆牛角尖,走死胡同,澆滅學生創造的火花,而是要引導學生在現有生活經驗積累的基礎上,積極思維,展開想像,大膽創新,展示個性。
其三:教師要敢于跳出編者和自己以前的思維定勢的"套子",帶領學生大膽地進行改革創新。允許教師根據對教材的獨特見解,靈活運用教材,處理教材。我想,這也是編者愿意、樂意看到的。
不要再讓“司馬光”砸“缸”了 ——《司馬光》教學反思 篇13
正式教學《司馬光》一文之前,我們班的小朋友幾乎都已經知道了有這么一個:機智果敢的司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在這樣的基礎上,我了解到學生對故事梗概的意識已經存在了,現在要做的,就是如何引領他們進行文本挖掘。借助教學掛圖,我通過幾個細節幫助學生與文本進行對話。
教學第一自然段時,我讓學生觀察掛圖中的花園,并且重點引導注意到那口缸上:(友情提醒: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課文題目)
師:那是一口怎樣的缸?
生:那口缸上有很漂亮的花紋。
師:你真有藝術的`眼光,一眼發現它很美。
生:那口缸很大。
生:可能有一個小孩那么高,缸口嘛很大,可能有我們的桌子(的長)那么寬。
師:你還能用其他事物來進行對比,真不簡單!
生:我想這口缸是用來澆花的,它里面一定裝有水……
師:只是裝了一點水這么簡單嗎?作者看到的是怎樣的水?
生:不是。是“裝滿”了水的缸。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通過何種方式讓他們體驗文本是教師思考的問題,但是,體驗的過程是學生收獲包括文本基礎在內的一切知識點的源泉。學生的眼觀、手摸等親身體驗是打開他們學習知識的一個突破口。
不要再讓“司馬光”砸“缸”了 ——《司馬光》教學反思 篇14
《司馬光》這篇課文可以說是老教材留下來的一篇經典課文,學生樂學,也易學,而且興趣濃厚;可是在學習的過程中,我覺得我們的學生缺失了什么。
我在介紹完司馬光后,看圖學習了故事的開頭,研讀課文的時候,我讓學生“看著圖猜猜哪個是司馬光,并說出你的理由?”學生開始行動了,不一會兒,一雙雙小手就高高的舉起來了。學生都找到了答案,穿紅衣服的小男孩是司馬光,而要讓學生說理由時,學生又變得支支吾吾了。我沒有告訴他們答案,而是讓他們再去讀讀課文,找找答案。過了一會兒,有幾只小手舉了起來。我請了一個女同學,她說:“因為課文中寫道‘別的小朋友都慌了,司馬光沒有慌’。”我肯定了她的說法。這時,我看到還有小手高高的舉著,他說;“因為是司馬光砸的缸,他就在缸的旁邊,所以,他就是司馬光。”我表揚他會讀書,會思考。這個環節可以說進行的很順利,學生說的也很好。接下來,研讀“別的小朋友”的表現時,令我沒想到的情況發生了。
課文中有這樣的一句話:“別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嚇哭了,有的叫著喊著,跑去找大人。”在讓學生模仿小朋友們慌了的表現時,“嚇哭了”做的很好,也很投入;而讓學生做“叫著喊著”時,第一個男同學說:“快來人啊,有人掉進大水缸里了。”他在說的時候,聲音很急,把兩只手放在了嘴邊,做喊的樣子,可以說模仿的很像。這時,我卻聽到了下面小朋友笑的聲音。于是,我馬上進行了引導:“有一個小朋友掉近水缸里了,這個時候,你站在旁邊會笑嗎?”同學們紛紛搖頭。“如果你在旁邊,你的心里在想些什么?”有小朋友說:“啊呀!怎么辦呢?”有小朋友說:“得馬上救他,要不然他會死的。”我及時進行了補充“這個時候,大家的心里都很著急,不可能會笑”。教室里又恢復了平靜。我又請了第二個學生來模仿,這個學生模仿的更像,大聲疾呼:“救命啊,救命啊。”我又讓學生自己進行了叫、喊的嘗試,我留意了一下學生的表情,我看到還是有人在笑,心中不免有一絲的遺憾。
在課堂上,雖說我努力的創設了情境,讓學生學著叫、喊,通過角色互換,體會當時花園里的小朋友的慌亂;在出現意外情況時也進行了引導,可還是有學生卻它當成了一種游戲,對同學入情入境的模仿報以的是轟笑,我們的學生到底缺失了什么?我陷入了深深地沉思。
不要再讓“司馬光”砸“缸”了 ——《司馬光》教學反思 篇15
基本信息 課題 語文s版第一冊 《司馬光》第二課時 作者及工作單位 常德市桃源縣陬市小學 周進 教材分析 這篇文章形象生動,具有很強的故事性和趣味性,符合兒童的年齡特點。本課講的是司馬光小時候的故事。他和幾個小伙伴在花園里玩,一個小伙伴不小心掉進了大水缸。遇到這樣的突發情況,司馬光急中生智,舉起大石頭,砸破水缸,小伙伴得救了。本文具有極強的教育意義,要讓學生體會到:遇到困難時,切忌慌張,沉著機智才會想出好辦法。 學情分析 這篇課文故事生動曲折,反映的是司馬光小時候的故事,貼近學生生活,學生對此類課文有濃厚的興趣。仔細讀文以后,對于課文揭示出來的道理,學生比較容易歸納出來,但要注意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還要添加一些課外拓展練習。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 理解課文內容,知道司馬光是怎樣救出小朋友的,說說自己的辦法。 過程與方法:以讀代講,讀懂課文,想一想,說一說,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 .體會司馬光的聰明,鼓勵學生多讀書,做一個善于動 腦筋的孩子。 2. 培養學生創造性的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感受司馬光遇到危急情況,沉著,勇敢,果斷救人的品質。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預設學生行為 設計意圖 激情導入,溫故知新 朗讀感悟 創設情境,拓展延伸 實踐活動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整體了解了課文,那課文里說的是什么呢? 1、輕聲讀課文,思考: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司馬光是個聰明的孩子? 2、出示第5自然段。 3、指導朗讀第3自然段,想象,一個小朋友掉進大水缸里,會有什么危險? 4、 引導學生看圖觀察其他小朋友驚慌的表現,練習說話,用上“有的……有的……還有的……”說句話。 5、指導有感情地朗讀第四自然段,體會當時驚慌的場景。 6、引讀第5自然段,讓學生抓住“舉起,使勁砸”等詞邊讀邊想,還可以加上動作讀一讀。你能模仿一下司馬光的動作嗎? 7、齊讀第6自然段。 1、掉在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大人紛紛夸獎司馬光,人們會怎么稱贊他? 2、如果你遇到類似的情況,會怎么做? 3、把這個故事講給周圍的人聽。 讀讀“詞語花籃”中的詞語,再自主選擇喜歡的詞語填在空花朵上。 1、學生自由讀,邊讀邊思考。 2、討論,交流。 1、同桌互相討論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司馬光是個聰明的孩子。 2、學生回答,互相補充。 3、想象說話:一個小朋友一不小心掉進大水缸里危險的情景。 4、看圖觀察其他小朋友驚慌地表現,練習說話,用上“有的……有的……還有的……”。 5、有感情地朗讀,表演讀。 夸夸司馬光 復習鞏固 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創設情境,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訓練學生的說話能力。知道遇到危急情況時應該如何去做。 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學會復述故事。 養成自主積累詞語的習慣。 板書設計 司馬光 小朋友 哭 喊 跑 (慌) 掉進水缸 司馬光 砸缸 (鎮定,聰明) 學生學習活動評價設計 1.、 自我評價 2 、 生生相互評價 3 、老師評價 評價方案: 1、是否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 是否能夠當堂背誦。 3、 是否能夠認真傾聽并理解課文內容。 4、 是否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情境表演,說話練習。 5、是否樂于與他人合作,相互討論解決問題。 教學反思 《司馬光》是一篇比較好的開拓學生思維的文章,目的在于教育孩子們遇到困難時切忌慌張,沉著機智才能想出好辦法。我在教學中根據一年級學生的特點,圍繞課文創設了多個問題,使學生能輕松地理解課文并掌握課文內容,突破了教學重難點,完成了教學任務,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嘗試讓學生在表演中理解課文內容。如在 教學第三自然段時,我做了這樣的設計:“同學們看看插圖,司馬光在干什么?你能模仿一下他的動作嗎?”話音剛落,就有幾個活躍的小朋友立刻站起來,做了“高舉雙手使勁往往下砸”的動作,還“哎!”了一聲,真是把司馬光“表演”得活靈活現。其他同學也不約而同地模仿,在表演中理解了詞語和句子。我還在結尾處設計了發散思維的訓練“如果你是這些小朋友中的一員,你怎樣做?” 為了證明自己的聰明,同學們都踴躍發言。聽完學生們天真的想法,盡管小朋友想的辦法在當時當地不一定奏效,但是我仍微笑著點頭鼓勵他們,使他們感受到回答的快樂。最后我又問:你們的方法與司馬光的方法比較,哪種方法好呢?通過比較,學生體會到了司馬光的機智、聰明,從而使他們對司馬光有了深刻的了解。但這節課也有讓我覺得遺憾的地方,學生表演的積極性很高,就導致了課堂秩序的混亂。在情境表演時,有些孩子沒有融入到課文當中。
不要再讓“司馬光”砸“缸”了 ——《司馬光》教學反思 篇16
教學《司馬光》這篇課文時,我讓學生用逆向思維的方法探索古代司馬光幼年砸缸破水救小孩的故事,他為什么能取得成功,或者說司馬光聰明在何處呢?就在于他的思維方法獨特,即緊緊抓住了使水離開人這個問題的中心,用石頭破缸。
如果學生有逆向思維的能力,采取這種形式來分析問題,就容易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尋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恰當路徑,或許會創造出更新更好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本質就逐步縮小,利用逆向思維來分析將是很有效的。為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解題能力,有必要逐步在教學中向學生灌輸這種逆向思維的'思想方法。
教學本課還采用了比較的方法。具體步驟是:
1、分組討論。你認為救小朋友可以采用哪些辦法?
2、學生匯報小組討論情況。有的說可以用抽水機把水抽干;有的說可以用梯子讓小朋友爬上來;有的說跑去喊大人;有的說一起用力把水缸掀倒;有的說用繩子把小朋友拉上來……(這些學生的匯報都是常用的辦法,有可能危及落水孩子的生命。而司馬光采用逆向思維的方法,迅速用石頭砸缸。)
3、這些辦法中,你認為誰的辦法?同學們一致認為司馬光的辦法。這樣同學們對司馬光機智聰明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從而,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不要再讓“司馬光”砸“缸”了 ——《司馬光》教學反思 篇17
教完這堂課后,我深深地悟到了:
其一:教材是一種重要的課程資源,但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應積極開發課外學習資源,引導學生走進社會,在生活中學語文,悟語文,用語文,這才是最為重要的。
其二:拓展訓練不是要學生鉆牛角尖,走死胡同,澆滅學生創造的火花,而是要引導學生在現有生活經驗積累的基礎上,積極思維,展開想像,大膽創新,展示個性。
其三:教師要敢于跳出編者和自己以前的思維定勢的"套子",帶領學生大膽地進行改革創新。允許教師根據對教材的獨特見解,靈活運用教材,處理教材。我想,這也是編者愿意、樂意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