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什么》教學反思(精選16篇)
《我是什么》教學反思 篇1
《我是什么》是一篇新編科普短文,本文采用擬人手法,以第一人稱“我”的敘述方式,生動形象地介紹了自然界水的不同形態和對人的利弊關系。根據課文的特點,利用多媒體畫面展示,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自主的學習意識,從而拓展學生知識,豐富課堂教學。
一、緊扣主線,理解朗讀
文章的主線落在一個“變”字上,全文思路清晰,圍繞“變”字進行說明介紹,先寫水的形狀變化,接著寫水在池子、小溪、江河、海洋里的狀態變化,最后寫了水的性格變化及給人類帶來的貢獻和災害。根據水的形態變化,我從變“云”,讓學生理解云的變化過程,讀出自己喜歡的語氣,抓住“雨”“雹子”“雪”不同的變化,抓重點字詞,“落”“打”“飄”,這三個不同的現象,由不同的方式從天上下來,通過理解朗讀,知道了“雨”是天上落下來,“雹子”是從天上打下來,“雪”是從天上飄下來。通過比較,學生知道了在讀“雹子”“打下來”要重點;讀“雪”“飄下來”要輕點,慢慢的;讀“雨”“落下來”不慢不快。讓學生明白,用詞的準確性。
接著繼續引導“我還有什么變化?”自然過渡到下兩部分,使學生思考“我在池子、小溪、江河、大海的狀態有什么不同?”第三段雖然短小,但是文字優美,為了能讓學生讀好,讀懂這一段,我抓住了幾個關鍵詞語進行理解,如,睡覺、散步、奔跑、跳舞、唱歌、開大會。通過擬人化的比喻,讓學生自己通過生活中的的感知,知道了池子里的水是很平靜的,小溪里的流的水很緩慢,江河里流的水非常的湍急,而海洋是波濤澎湃。教師指導朗讀,學生能體會不同狀態的水是有不同的變化的。
最后,是水的性格變化。通過對“溫和”和“暴躁”這兩個詞的理解,知道水溫和時會做很多好事,讀出溫柔,和氣的感受;水暴躁時做過許多壞事,讀出厲害,發脾氣的感受。比較朗讀是最能讓學生讀出不同的表現,我采用女生讀溫和的部分,男生讀暴躁的部分,這樣一比較起來很容易讀好這一段。根據這樣的思路理解課文,不僅教給了學生從揭示重點、句子之間的聯系方面質疑問難的方法,而且培養了學生勇敢的個性和探求知識的好奇心。
二、利用多媒體,提高課堂效益
1.投映畫面,突出重點。
學習第一自然段,首先抓住中心句“我會變”引導學生看課件“云”在不同時間的變化,“白衣服”是在早上和中午的時候,“黑衣服”是在下雨前和晚上,“紅袍”是出現朝霞和晚霞時的景象。這樣,學生很直觀的明白了云的變化過程。從而使學生知道它們分別指的是“白云”、“烏云”和“霞”。第三自然段 我先用課件出示各種水的圖片,從平靜的湖水到洶涌海濤,先讓學生用自己的詞語來形容你看到的水。他們說了很多,寧靜、美麗、平靜、清澈見底,活潑、調皮、活躍,奔騰不息、川流不息、洶涌澎湃……然后再來看看課文是怎樣來描寫這樣的水呢,此時,教師引導學生讀、想,給學生營造發揮自主性、能動性的環境和條件,進行了從語言到思維到圖像再到語言的創造性思維訓練,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2.對比畫面,加深理解。
利用課件播放水“溫和”時,為人們做好事,灌溉田地,發動機器,幫助人們工作,三峽大壩發電站;“暴躁”時,為人們做壞事,淹沒莊稼,給人們交通帶了不便,沖毀房屋,危害人們生活,給人們帶了災害。通過這些畫面,讓學生進一步擴大課堂教學的信息量引起學生共鳴,引導學生討論:“人類想出哪些辦法管住我,讓我光做好事,不做壞事?”從而使課堂更加豐滿,同時,完成了使學生了解水既能給人們帶來好處,也能給人們帶來災害的教學目標。
三、收集信息,延伸課外。
講解課文第四段,從整體把握,引導人們想出了種種辦法管住水,讓水給人們多做好事,不做壞事,人們想出了什么好辦法?讓學生在交流討論,結合課前收集的有關水對人類所做的貢獻的資料。學生通過交流,知道了人們植樹造林,建三峽大壩來防洪、發電、航運,既得到了口語交際訓練,也培養了其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我是什么》教學反思 篇2
《我是什么》是北京市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實驗教材第三冊中的一篇科普短文。全文共5個自然段,主要講了三方面內容:
1、 水的不同形態:汽、云、雨、雹子、雪。
2、 水在池塘、小溪、江河和海洋的情況。
3、 水給人們帶來的利弊。
課文以“我”的敘述方式,生動形象地介紹自然界中水的不同形態和與人的密切關系。文中不點明“我”就是水,更增添了趣味性。
在教學時,我以謎語導入:“好吃沒滋味,臟了不能洗,掉在地面上,再也拿不起。”導入形式簡潔、有趣,一下子將學生的注意力調動起來。充分讓學生自讀課文后,拋出大問題:“我”會變成什么?學生紛紛搶著回答。
其中,有的學生回答:“我”會變成汽、云;有的學生回答:“我”會變成雨、雪、雹子;還有的學生回答:“我”還會變成露珠、霜。面對學生們的回答,我及時表揚:你知道的真多!根據聲畫同步的教學方法,我很快將水的不同形態以簡筆畫形式展現在黑板上,使學生感到親切、有趣、一目了然,課堂里的氣氛更加活躍。
我不失時機地追問:“如果你是它,你最想變成什么呢?為什么?找出相關的句子與小組同學讀一讀,說一說。”于是,教室里一片熱鬧的場面。他們有的在小組長的帶領下有感情地朗讀;有的繪聲繪色地表演起來……他們的答案五花八門:有的說愿意變成云,因為云在不同時候能夠穿上不同顏色的衣服,特別奇妙!于是,我及時引導:那你們知道云是怎么形成的么?配合形象直觀的課件,使學生對云的形成過程有了清晰的認識。也有的學生說想變成雪,因為下雪能夠凈化空氣,景色很美。我就鼓勵他們練習有感情地朗讀。還有的學生說愿意變成雨,我又問:“那你知道雨是怎么來的嗎?”有個學生說:“大概是好多云糾纏在一起產生的雨吧。”還有個學生說:“我想是云和冷風打架打輸了,它哭了,這樣就下雨了吧……”這樣的答案,在教學改革中極富典型意義又極富挑戰性。因為,從自然科學的角度而言,這樣的答案只能說幼稚甚至荒謬,但從文學角度而言,這樣的答案又充滿了想象力,甚至于,這種想象力還不限于文學,它又能回歸到科學的靈感火花上去。曾經不止一位科學史上巨匠說過:正是想象力,才是科學發明的原動力。所以,它的挑戰性就表現在這里:既要對學生指出他們在科學角度上的答案錯誤,又要充分鼓勵他們答案中豐富的想象力。學生們的想法豐富多彩,還恰恰說明了他們對生活中自然現象的認真觀察。這里面,就有了教師本人全面專業素質的問題:要懂一點自然科學(至少是課文內容所涉及到的),要懂一點文學,要懂一點兒童心理學,更要懂得當遇到類似的挑戰時,如何在它們的交匯點上,破解這樣的難題。
結尾一段是讓學生了解水的不同性格,即它溫和的一面和暴躁的一面。尤其是它有危害人類的一面,讓他們有較為直觀的認識,突破他們因年齡局限的生活環境所無法看到的實景,我運用了多媒體展現洪水泛濫,江河污染的一些畫面。面對這些畫面,學生提出了一些防治措施。有的說可以修建大堤、水庫,有的學生引用大禹治水的故事,更多的學生結合自身談了我們應該如何保護水資源……教學達到了預期的目的。
就這堂課的教學目的而言,我理解它首先是改革綱要中所指出的:“促進學科之間的融合。”課文內容既是語文課,又是常識課,既是課堂上的書本教學,又是貼近生活的環保教育、節水教育。而在教學形式上,教師只居于主導和啟發地位,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有了更多地交流。而在教學手段上,既有聲,又有畫,既有課文,又有謎語,聽覺和視覺的交替沖擊,適合兒童情趣的方法反復運用,使學生們對“水”的概念,領會得尤為清晰而深刻。智育之外,由“水”的概念引申到大自然的概念,熱愛自然,也同步進行了啟蒙式的德育。有些地方,對二年級的學生來說,也許過于深奧,但教學實踐證明:只要能做到深入淺出、概念清晰,語言得當,就一定能受到預期的效果。
《我是什么》教學反思 篇3
《我是什么》本課是一篇主要用擬人手法寫作而成的科學短文,以第一人稱“我”的敘述方式,并結合謎語的形式,圖文并茂地向學生展示了水的不同形態和對人類的利弊關系。
一、成功之處
1.謎語導課激發興趣。采用了有關天氣的謎語進行導課,迅速引出對新知的學習。
2.字詞教學自主扎實。識字教學是低段語文教學的重難點,因此,在完成初讀課文圈畫生字,帶拼音拼讀,去拼音指名讀的基礎上,我把重點放在引導學生交流識字方法上,只在重點處點撥,幫助學生深入體會字形特點。
3.整體感知方法得當。采用關鍵詞填空的方法引導學生說出課文的主要內容,使他們跳一跳就能夠著桃子,學得輕松,學得愉快。
4.細讀文本靈活多樣。第一、二自然段時,我選取三個表現水的形態變化的重點語句,采用多種形式的朗讀,辨析形近字。這些做法能夠巧妙地化解本節課教學難點。
5.創設情境組織教學。本根據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采用貼近兒童的語言,不斷的創設情境,使學生不知不覺中進入學習的情境之中,潛移默化地學習了新知,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不足之處
1.識字環節漏掉了“躁”的教學,導致在開火車讀字卡時進行補充,占用不必要的時間,影響后面教學。
2.朗讀指導時,對學生的評價語言還需再凝練。
《我是什么》教學反思 篇4
《我是什么》雖然是一篇科普文章,但是卻描寫得生動活潑,充滿童趣。作者運用了第一人稱自我介紹的方法以樸實而生動的語言,講述了水的變化及其利與害,描繪了水的各種形態。文中不點明"我"就是水,更增添了趣味性。
在教學時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猜謎激趣導入新課
課文是用第一人稱描寫手法寫的,并且抓住了水是會變化的這個過程。為了突出這個"變",我采用了學生很感興趣的魔術來吸引大家。給大家介紹一個魔術師,讓學生自己從課文中找出這個小魔術師是誰通過設置一個懸念,學生的心緊緊攥住,急切想知道是誰,具有撩撥好奇,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的作用,而且與本課最后一句:小朋友,你們猜猜我是什么互為呼應。通過讀課文,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了課文內容,感知課文大意,猜出了是"水"。讓學生明白了小魔術師就是"水"。在講課時我把自己也融入到課文,和學生一起進入這個角色,用師生互動的方式讓學生很快進入到角色中,把自己就當成"水"跟大家一起變魔術。這樣激起了學生探究的欲望,使學生以最快的速度進入到了學習狀態,深入理解課文。
二、形式多樣,主動識字
識字對于低段小學生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學好字詞為今后讀好課文,開展有效閱讀打下了扎實的基礎。但是機械單調的識字方式會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甚至形成嚴重的負面效應,使學生對語文學習喪失興趣。因此,在識字教學過程中,我采用了多種形式引導學生識字認詞。魔方識字,開小火車,找朋友,讀文識字等,學生在良好的氛圍中主動識字,不亦樂乎。
三、整體把握,感悟變化
在教學云變成雨,雹子,雪這一段時,我抓住了"落,打,飄"三個詞感受雨,雹子,雪的不同特點,讓學生加動作把動詞表示出來,進一步理解這三個動詞的含義,感受文章用詞的準確。使整堂課聲情并茂,學生不知不覺地走進課文描述的情境之中,自己仿佛也成了千變萬化的"水":先乘著陽光在空中飄浮,連片成云;遇冷凝結,或為雨,或為雹,或為雪;然后滲透到有感情地朗讀上,在充分自讀的基礎上,讓學生體會雹子的力度和雪花的輕盈。
四、多媒體輔助,升華感悟
本教材是一篇知識性的科普短文,全文圍繞一個"變"字,講述了水在自然界中的許多變化形態。學生年齡小,生活經驗十分缺乏,我用電腦課件制作出生動形象的畫面應用到教學中,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把復雜深奧的自然常識變得一目了然,淺顯易懂,提高了教學質量,豐富了感性知識。
五、拓展練習,感悟提升
課文在即將結束時教師以一首詩讓學生體會感受水的用處,同時也將這節課的內容也得到了升華。
當然整堂課也有不足之處:
在識字教學過程中,學生朗讀的形式還應再多一些,例男女生讀,小組讀,開小火車讀,同桌等等,通過采用不同的形式一方面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也便于更好地鞏固生字教學,為詞語教學和理解課文打下扎實的基礎。
教師的評價語還應在豐富一些,同時對學生的上課表現的評語還應在具體而又有針對性一些,以便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教師的語速還應在慢一些,由于低年級的學生思維相對比高段要來得慢一些,教師的語速過快會影響學生思考的空間和時間。
在本堂課中,教師應該更多地放手讓孩子去說去想,發揮他們天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我是什么》教學反思 篇5
《我是什么》教學反思
這篇擬人的科學短文,以樸實而生動的語言,講述了水的變化及其利與害。本課以謎語的形式圖文并茂地向學生展示了水在不同的條件下,會呈現出不同狀態以及水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利弊。為了讓學生在學習本課時能積極地思維,并通過學習知道只有合理地利用,水才能造福于人的道理,從而達到激發學生觀察大自然的興趣,培養觀察大自然的能力的目的。在教學過程中,應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從而獲得創新活動的感性經驗和簡單方法,使外在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得到升華。
本課的教學要求有
1、學會本課10個生字。認識6個字。
2、了解“水”的不同形態和變化。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二、三自然段。
3、了解水與人類的密切關系,樹立環保意識。
教學過程及反思
一、多種形式朗讀,質疑問難。
1.導入新課:今天有一位學習伙伴要和我們一起學習,它就藏在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里,它是誰呢?(板書課題)請大家小聲讀課文,把它找出來好嗎?
(課開始設置一個懸念,學生的心緊緊攥住,急切想知道是誰,具有撩撥好奇,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之功,與本課最后一句:小朋友,你們猜猜我是什么?互為呼應。)
2.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自由讀課文,然后,想一想:學習伙伴是誰?(水)這篇課文告訴我們什么?在朗讀過程中要求學生用筆勾勒出不懂的詞、句,記不明白的問題。
3.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生字詞。教師對難點字音及輕聲音節進行指導。鼓勵學生創新識字。 (老師出謎語,家里玩火(災)。學生猜字謎,并自編字謎。如:學生說:“下雨天吃包子(雹),太陽在西邊(曬)……通過這個環節增加識字樂趣,培養學生的自主識字能力。)
4.以讀促思,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充分朗讀課文后,學生會提出各種問題,如“極小極小”是什么意思?“汽”為什么會變成“云”?雹子是什么?等等。教師再根據學生的質疑,及時地對這些問題進行梳理、歸類、解答。這樣既讓學生熟悉了課文的內容又拓展了學生的思維.
二、揭示謎底:
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水汽在空中會變成云,云在空中遇到冷空氣又會變成雨、雹子、雪。由此可見,云、雨、雹子、雪都是由什么變成的?(水汽)
小結:其實,我們剛才所認識的云、雨、雹子、雪都是水在不同的條件下呈現出的不同狀態。
三、拓展知識,揭示水的利與弊。
四、學有所得,感悟提升
引導啟發:誦讀本文,會不知不覺地走進課文描述的情境之中,自己仿佛是千變萬化的水,先乘著陽光到了空中飄浮,變成云,遇冷凝結,或成雨、雹、雪,落在地面,就在“家”中睡覺、散步、奔跑、跳舞。水為人類做了許多好事,也做了很多壞事,要完全降伏它,還需要人們為此付出艱苦的努力。假如你是一滴水,你會給人們帶來什么呢?
《我是什么》教學反思
開發區小學 胡蘭
《我是什么》是人教版小語第三冊第八單元的一篇科普短文.本文采用擬人手法,以第一人稱"我"的敘述方式及樸實而生動的語言,生動形象地介紹了自然界水的不同形態和對人的利弊關系.為了讓學生在學習本課時能積極地思維,并通過學習知道只有合理地利用水,它才能造福于人的道理,我根據課文的結構特點,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自主的學習意識,進行設計.
在教學時,我以謎語導入,一下子將學生的注意力調動起來.充分讓學生自讀課文后,用自己喜歡的識字方法自主識字,再以小游戲對生字加以鞏固.然后讓學生分組接讀課文,從整體上把握了課文內容,感知課文大意,自然地猜出是"水". (本節課我把自己也融入到課文,讓學生和我一起進入這個角色,用師生互動的方式來讓學生盡快投入到角色中,把自己就當成"水",跟著大家一起"變".這樣設計容易激發學生探求的欲望,按課文特點進行教學,不僅能使學生以最快的速度進入學習狀態,而且讓學生深入理解課文.)接著拋出大問題:"我"會變成什么學生紛紛搶著回答.其中,有的學生回答:"我"會變成汽,云;有的學生回答:"我"會變成雨,雪,雹子;面對學生們的回答,我及時表揚:你知道的真多!用我是"小水珠"來貫穿全文,品讀水的變化:先學習描寫"汽"和"云"的句子,再學習描寫"雨,雹子,雪"的句子,重點抓字詞,"落打飄",這三個不同的現象,由不同的方式從天上下來,通過理解朗讀,知道了"雨"是天上落下來,"雹子"是從天上打下來,"雪"是從天上飄下來.通過比較,學生知道了在讀"雹子打下來"要重點;讀"雪飄下來"要輕點,慢慢的;讀"雨落下來"不慢不快.讓學生明白,用詞的準確性.(根據聲畫同步的教學方法,我將水的不同形態以簡筆畫形式展現在黑板上,使學生感到親切,有趣,一目了然,課堂里的氣氛更加活躍.)
第三段雖然短小,但是文字優美,為了能讓學生讀好,讀懂這一段,我根據板畫,配樂小結水在大自然中的循環往復,范讀第三段,讓學生閉眼想象仿佛看見什么了再播放課件讓學生了解我在池子,小溪,江河,大海的不同狀態.以讀代講,讓學生把對這段的理解融入到自己的朗讀中,配樂美讀,體會不同狀態的水是有不同的變化的.
最后,是水的性格變化.通過對"溫和"和"暴躁"這兩個詞的理解,知道水溫和時會做很多好事,讀出溫柔,和氣的感受;水暴躁時做過許多壞事,讀出厲害,發脾氣的感受.比較朗讀是最能讓學生讀出不同的表現,我采用女生讀溫和的部分,男生讀暴躁的部分,這樣一比較起來很容易讀好這一段.根據這樣的思路理解課文,不僅教給了學生從揭示重點,句子之間的聯系方面質疑問難的方法,而且培養了學生勇敢的個性和探求知識的好奇心.引導學生討論:"人類想出哪些辦法管住我,讓我光做好事,不做壞事 "讓學生課后觀察水在生活中的變化,思考如何在生活中節約用水,并組織學生開展"節水小衛士"的活動,幫助,監督身邊的人也養成節約用水的好習慣,使更多的人增強環保意識.
但是,我在很多環節的處理上還不到位,比如:
1,生字教學環節,我先叫學生自主識字,同桌教讀,然后叫了幾個學生在全班交流自己的識字方法,就去掉拼音齊讀,搶讀,比較匆忙,根本不知道學生到底有沒有掌握.而且沒有在語境中識字,沒有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一節課要認識這么多生字還是有難度的.
2,指導有感情朗讀還有待進一步加強,只叫了幾個學生單獨讀句子,分組讀,男女讀,齊讀較多,沒有變換更多的形式讓更多的學生嘗試著也讀出這種感情,也就不了解他們真正的朗讀情況.教學云部分,在他們分角色讀后,師應裝不懂質疑:你們什么時候穿白衣服 什么時候穿黑衣服 什么時候穿紅衣服 并理解"穿著,披著"之間的不同.總之,與最初的目標定位相距甚遠.
3,在尊重學生個體差異上也還存在不足,在課堂抽問時,一個學生誤以為我抽的是他回答問題,忙著站起來,可我沒等他說完就打斷了他,請他坐下,還是讓剛才和他一起舉手的同桌來回答了問題.直到現在,我都還為此自責著,懊悔著……這些環節都有待進一步完善和思考.
通過這次的賽課活動,使我了解了自己的不足之處以及與其他人之間的差距,明確了自己要努力的方向.一直堅持一句話: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我是什么》教學反思
這篇擬人的科學短文,以樸實而生動的語言,講述了水的變化及其利與害.本課以謎語的形式圖文并茂地向學生展示了水在不同的條件下,會呈現出不同狀態以及水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利弊.為了讓學生在學習本課時能積極地思維,并通過學習知道只有合理地利用,水才能造福于人的道理,從而達到激發學生觀察大自然的興趣,培養觀察大自然的能力的目的.在教學過程中,應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從而獲得創新活動的感性經驗和簡單方法,使外在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得到升華.
本課的教學要求有
1,學會本課10個生字.認識6個字.
2,了解"水"的不同形態和變化.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3,了解水與人類的密切關系,樹立環保意識
一,多種形式朗讀,質疑問難.
1.導入新課:今天有一位學習伙伴要和我們一起學習,它就藏在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里,它是誰呢 (板書課題)請大家小聲讀課文,把它找出來好嗎
(課開始設置一個懸念,學生的心緊緊攥住,急切想知道是誰,具有撩撥好奇,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之功,與本課最后一句:小朋友,你們猜猜我是什么 互為呼應.)
2.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自由讀課文,然后,想一想:學習伙伴是誰 (水)這篇課文告訴我們什么 在朗讀過程中要求學生用筆勾勒出不懂的詞,句,記不明白的問題.
3.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生字詞.教師對難點字音及輕聲音節進行指導.鼓勵學生創新識字.
(老師出示課件:我巧記:一只小黑狗,長著四個口(器).水大好發電(淹).禾苗的家(稼).家里玩火(災).闖了大禍一只腳踢三球,一腳踢到樹上頭 (躁).學生猜字謎,并自編字謎.如:學生說:"下雨天吃包子(雹),太陽在西邊(曬)……通過這個環節增加識字樂趣,培養學生的自主識字能力.)
4.以讀促思,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充分朗讀課文后,學生會提出各種問題,如"極小極小"是什么意思 "汽"為什么會變成"云" 為什么雪是在冬天下,不在夏天下呢 雹子是什么等等.教師再根據學生的質疑,及時地對這些問題進行梳理,歸類,解答.(a師問:通過讀文,你有什么疑問嗎學生質疑.b師梳理,歸類,給學生提供一個自學網站:"現在進入'小讀者'網頁,根據提示來學習,'我的變化,我的脾氣,我在哪里',自學完后,小組內交換意見,再推薦匯報.")這樣既讓學生熟悉了課文的內容又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學生依據自己的閱讀思考理解感悟,把閱讀心理過程外化,學生經歷:提出問―― 分析問――解決問的完整訓練,主體地位凸現.
二,信息技術與語文整合嘗試
1.利用全文動畫來突破難點,激發興趣.
(1)學生討論云變成雨,雹子,雪的過程后.通過動畫演示雨,雹子,雪形成過程,給學生直觀感性的認識.(適當點撥向學生解釋"雹子"是空中降下來的冰塊,多數出現在晚春和夏季的午后伴隨雷陣雨出現.冰雹給農作物帶來很大的危害,大冰雹對人,畜,建筑物也會造成危害.)
(2)揭示謎底: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水汽在空中會變成云,云在空中遇到冷空氣又會變成雨,雹子,雪.由此可見,云,雨,雹子,雪都是由什么變成的 (水汽)
(3)小節:其實,我們剛才所認識的云,雨,雹子,雪都是水在不同的條件下呈現出的不同狀態.
2.進入專題網站"水,生命之源",拓展知識,揭示水的利與弊.
(1)學生進入專題網站,選擇感興趣的知識讀,引導學生把興趣點和課文內容聯系起來.
(2)聯系實際討論:你還知道哪些水的作用和危害
在教學中用電腦課件制作出生動形象的畫面,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把復雜深奧的自然常識變得淺顯易懂,提高了教學質量,豐富了感性知識,通過專題網站,拓寬知識面,使學生既能一邊學課文,又能一邊了解到平時生活中不能看見,或不能理解的事物運動變化的全過程,接觸到更多的信息,從而獲得新知識,豐富形象思維.
三,學有所得,感悟提升
1.引導啟發:誦讀本文,會不知不覺地走進課文描述的情境之中,自己仿佛是千變萬化的水,先乘著陽光到了空中飄浮,變成云,遇冷凝結,或成雨,雹,雪,落在地面,就在"家"中睡覺,散步,奔跑,跳舞.水為人類做了許多好事,也做了很多壞事,要完全降伏它,還需要人們為此付出艱苦的努力.假如你是一滴水,你會給人們帶來什么呢
2.學生在校園bbs中就上述話題留言.
信息技術適時,適度,有效的運用是本課教學的亮點,利用網絡提供資源,豐富了學習的內涵,提高了學習效益.課堂充分體現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教學模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
《我是什么》教學反思 篇6
《我是什么》是一篇科普短文, 本文采用擬人手法,以第一人稱“我”的敘述方式及樸實而生動的語言,生動形象地介紹了自然界水的不同形態和對人的利弊關系。為了讓學生在學習本課時能積極地思維,并通過學習知道只有合理地利用水,它才能造福于人的道理,從而達到“激發學生觀察大自然的興趣,培養觀察大自然的能力”的目的。在教學過程中,應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從而獲得創新活動的感性經驗和簡單方法,使外在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得到升華。
根據課文特點,我抓住這個“變”,利用學生很喜歡的魔術師來吸引大家。然后,以“他會變,我也會變,想知道我是誰?”設疑,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了課文內容,感知課文大意,自然地猜出是“水”。用我是“小水珠”來貫穿全文,品讀水的`變化:先學習描寫“汽”和“云”的句子,再學習描寫“雨、雹子、雪”的句子,用“我”來自稱,經過太陽一曬,我就變成汽,升到天空,連成一片之后我又變成云,碰到冷風,我有時變成水珠落下來,有時變成小硬球打下來,有時變成小花朵飄下來。再把他們之間的變化過程用箭頭連接,使他們能夠初步了解。
在學習水的變化過程,我采用了提出問題:“我”會變什么?怎樣變?學生6人小組討論,合作學習。然后匯報討論的結果。這樣的教學方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連基礎比較差的學生也參與其中。課堂氣氛非常活躍,也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今后我將更加努力,爭取做得更好!
《我是什么》教學反思 篇7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促進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互動合作、生生互動合作和師生之間的互動合作。這種多項互動合作是學生學習過程自主性發揮的獨特表現。因此,在教學中,嘗試讓學生在“找果子”到“贈果子”的趣味教學環節中,實現教學的多向互動合作,體會學習的快樂,延伸學習的意義。
一、努力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老師的主導性
作為二年級的孩子,他們有意注意的時間比起一年級來說是長一些,但是好動、無意注意占主導仍然是他們注意力的主要特征。而老師從始至終都通過情景的創設,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的有意注意被老師的教學牢牢吸引住了。比如:開課時,用學生熟悉的猜謎語,就吸引了孩子們,使他們對這節課的學習充滿了興趣。抓住了孩子們的興趣,這節課就成功了一半。看著孩子們對謎語的濃厚興趣,老師順勢就引出了課題。又如在鞏固生字新詞時,讓學生玩魔方,學生的勁頭十足,認識的小朋友搶到并迅速讀出來,帶動不熟練的小朋友跟著他念,使每位小朋友都積極參與并有所提高,真正體現玩中學,學中玩。
二、“認、讀、說”三者結合,追求學生個性自主發展
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審美樂趣。長期以來,課堂教學的價值往往定位在更多更快地完成人類科學文化遺產的傳遞與積累上。今天,我們的教學應充分考慮到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結合學生已有的經驗和知識,設計富有情趣的情境與活動,使學生有機會從自己熟悉的事物中了解相關的問題,滲透語文知識的同時了解簡單的科學知識。重視朗讀與識字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要把讀書的權力交給學生,充分信任學生能讀懂課文,打破老師教閱讀的思路,樹立學生讀書的意識,尊重學生的想法,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和見解,以體現審美價值的個性化、多元化,并調動學生學語文的積極性。本課中安排了各種形式的朗讀,如揭示課題后讓學生自由讀課文,在學習第一自然段時,在小小組里自由讀課文,三件不同衣服這里分組讀,指名讀等,小組擺水的變化這里通過說,并用課文中的話說說水的變化。使每個學生對文本產生不同的感受,獲得發展。
三、把情感體驗融于課堂生活,提升人文內涵。
低年級學生在學習中能否獲得積極良好的情感體驗,不僅是能否全身心地投入學習活動使學習目標得以實現的重要前提,還關系到學生能否受到良好的情感教育從而促進個性健康發展的問題。所以我不僅把小學語文教育看作是科學知識的教育,更看作是學生個性發展的教育。因此,在課堂教學中看到的就不是被封閉在“知”與“不知”的動態平衡上,而是放到了每一個學生充分活動的“問題”與“解決”的廣闊的空間里,使學生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一次次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如理解白、黑、紅三件衣服時,學生在讀之后老師問你們有什么問題要說?生1:“三件衣服什么時候出現?”生2:“晴天的時候穿白衣服,下雨前穿黑衣服,早晨和傍晚穿紅衣服。”生3:“為什么會有三件不同的衣服?”生4:“早晨和傍晚太陽紅紅的所以天空中的云紅紅的,中午這段時間太陽白白的所以云是白的,下雷雨前則是烏云。”學生在自問自答中解決了問題,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學生感到自己是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究者,教師細心地呵護并努力滿足學生這種需求。巧妙地啟迪學生的思維,使課堂真正成為師生互動、生機盎然的舞臺。此文版權屬于原作者所有,本站僅為收集收藏,若您不愿意轉載,敬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
《我是什么》教學反思 篇8
本課的教學要求有:
1、學會本課10個生字。認識6個字。
2、了解“水”的不同形態和變化。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3、了解水與人類的密切關系,樹立環保意識。
一、多種形式朗讀,質疑問難
1、導入新課:今天有一位學習伙伴要和我們一起學習,它就藏在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里,它是誰呢?(板書課題)請大家小聲讀課文,把它找出來好嗎?
2、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自由讀課文,然后,想一想:學習伙伴是誰?(水)這篇課文告訴我們什么?在朗讀過程中要求學生用筆勾勒出不懂的詞、句,記不明白的問題。
3、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生字詞。教師對難點字音及輕聲音節進行指導。鼓勵學生創新識字。
二、信息技術與語文整合嘗試
1、利用全文動畫來突破難點,激發興趣:
⑴ 學生討論云變成雨、雹子、雪的過程后。通過動畫演示雨、雹子、雪形成過程,給學生直觀感性的認識。(適當點撥向學生解釋“雹子”是空中降下來的冰塊,多數出現在晚春和夏季的午后伴隨雷陣雨出現。冰雹給農作物帶來很大的危害,大冰雹對人、畜、建筑物也會造成危害。)
⑵ 揭示謎底: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水汽在空中會變成云,云在空中遇到冷空氣又會變成雨、雹子、雪。由此可見,云、雨、雹子、雪都是由什么變成的?(水汽)
⑶ 小節:其實,我們剛才所認識的云、雨、雹子、雪都是水在不同的條件下呈現出的不同狀態。
2、進入專題網站“水,生命之源”,拓展知識,揭示水的利與弊:
⑴ 學生進入專題網站,選擇感興趣的知識讀,引導學生把興趣點和課文內容聯系起來。
⑵ 聯系實際討論:你還知道哪些水的作用和危害?
三、學有所得,感悟提升
引導啟發:誦讀本文,會不知不覺地走進課文描述的情境之中,自己仿佛是千變萬化的水,先乘著陽光到了空中飄浮,變成云,遇冷凝結,或成雨、雹、雪,落在地面,就在“家”中睡覺、散步、奔跑、跳舞。假如你是一滴水,你會給人們帶來什么呢?
《我是什么》教學反思 篇9
《我是什么》是人教版小語第三冊第七單元的一篇新編科普短文,它與《四季的腳步》、《清澈的湖水》、《植物媽媽有辦法》一同向學生介紹動植物知識、自然常識,進行環境教育。其中,本文采用擬人手法,以第一人稱“我”的敘述方式及樸實而生動的語言,生動形象地介紹了自然界水的不同形態和對人的利弊關系。為了讓學生在學習本課時能積極地思維,并通過學習知道只有合理地利用水,它才能造福于人的道理,從而達到“激發學生觀察大自然的興趣,培養觀察大自然的能力”的目的。在教學過程中,應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從而獲得創新活動的感性經驗和簡單方法,使外在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得到升華。
根據課文特點,我抓住這個“變”,利用學生很喜歡的孫悟空來吸引大家。然后,以“他會變,我也會變,想知道我是誰”設疑,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了課文內容,感知課文大意,自然地猜出是“水”。接著我把學生都當作可愛調皮的小水珠,用生字寶寶們來考小水珠們進行生字教學,教師對字音及輕聲音節進行指導。(本節課我把自己也融入到課文,讓學生和我一起進入這個角色,用師生互動的方式來讓學生盡快投入到角色中,把自己就當成“水”,跟著大家一起“變”。這樣設計容易激發學生探求的欲望,按課文特點進行教學,不僅能使學生以最快的速度進入學習狀態,而且讓學生深入理解課文。)用我是“小水珠”來貫穿全文,品讀水的變化:先學習描寫“汽”和“云”的句子,再學習描寫“雨、雹子、雪”的句子,用“我”來自稱,經過太陽一曬,我就變成汽,升到天空,連成一片之后我又變成云,碰到冷風,我有時變成水珠落下來,有時變成小硬球打下來,有時變成小花朵飄下來。再把他們之間的變化過程用箭頭連接,使他們能夠初步了解。由于時間關系,后面部分就留到下節課。本節課要求會寫的兩個字是“池、浮”。
但是,我在很多環節的處理上很不到位,比如:
1、生字教學環節,我只是叫了幾個學生讀一讀,自己講解一下就去掉拼音開火車讀、齊讀,比較匆忙,根本不知道學生到底有沒有掌握。而且沒有在語境中識字,沒有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對于二上年級的學生來說,一節課要認識這么多生字還是有難度的
2、朗讀時層次不分明,只叫了幾個學生讀一讀,讀得好的就過了;齊讀較多,沒有變換形式讓更多的學生嘗試著也讀出這種感情,也就不了解他們真正的朗讀情況,也許還只是他們當初的水平,我一點也起不了作用。總之,與最初的目標定位相距甚遠。如教學“雨、雹子、雪”時出現相對應的“落、打、飄”三個動詞,我沒有很好地落實下去,也是匆匆而過。這里可以先創設一個情境讓他們理解語言文字,師再進行有效引導,如給它們調換位置、創設情境、做做動作等等。教學云部分,讓他們先讀一讀,讀著讀著你發現了什么?師裝不懂,問:白衣服是什么?——白云;黑衣服是什么?——烏云;早晨、傍晚時披上的又是什么呢?——朝霞、晚霞,并理解“穿著、披著”之間的不同。這些環節都有待進一步完善和思考。
通過這次的`展示活動,使我了解了自己的不足之處以及與其他人之間的差距,明確了自己要努力的方向。一直堅持一句話: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我是什么》教學反思 篇10
《我是什么》教學反思
《我是什么》是一篇科學短文.這篇課文以環境保護為題材,寫了小作者看到生活中的污染而產生的美好愿望.全詩用兒童的語言表達兒童的內心感受.根據本文的特點,教師把教學的重點放在學生的朗讀感悟上.文章用第一人稱"我"的敘述方式,通過擬人的手法形象的介紹了水在自然界中的形態,變化以及與人類生活的利害關系.課文內容貼近生活,語言生動形象,結構新穎,能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
在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選擇一個自己最喜歡的文中角色(小雪花,小雨點,小冰雹,小云朵),把自己當作是那個角色,能讓學生自然而然的走進文本,融入文本,為更好的學習本文作好準備.讓后我把課文分為三個版塊:生字王國,游樂王國,故事王國.在生字王國中我帶著學生復習生字,練習組詞,回顧上節課生字詞的學習情況.第二個版塊游樂王國中我先讓學生自由讀第一二自然段,然后用筆畫出描寫自己的句子.這樣學生在匯報交流時發言就有針對性.在學習課文中,第二三段是重點段,我先讓學生找出描寫自己的句子(雨,冰雹,雪的),再讓學生自己介紹自己,讀出這些句子.學生本身帶著角色進入課文,這樣設計,學生學習起來更感興趣,更樂意學.學習語文,只有學生和老師共同走入文本,學生有興趣的去學,才能學好文本,掌握知識.理解第二段中的三個動詞:打,飄,落是掌握雨,雪,冰雹落到地面的關鍵詞 ,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這幾個詞,我把他們拿出來,貼在黑板上,讓學生把這些詞和雨,雪,冰雹組合在一起,并講講自己為什么這樣組合然后,讓學生加動作把這幾個動詞表示出來,進一步理解這三個動詞的含義.課文的第三段,是描寫水的存在的的.我讓學生先找一找水到哪里去了,在那里干什么再展開想象體會睡覺,散步,奔跑,跳舞,唱歌在文中的含義,通過動作朗讀,從而理解水在不同地方的流動速度的也是不同的.課文第四段中我讓學生聯系實際說說溫和的水和暴躁的水在本文中的含義,在結合水作的好事和壞事中明確人們為了管住水都采取了哪些辦法.最后,在故事王國中,通過讓學生看圖編故事,拓展延伸水的其他形態的變化,更深入的了解水,使所學的知識更加完整,準確.
我是什么教學反思
《我是什么》采用擬人手法,以第一人稱“我”的敘述方式及樸實而生動的語言,生動形象地介紹了自然界水的不同形態和對人的利弊關系。為了讓學生在學習本課時能積極地思維,并通過學習知道只有合理地利用水,它才能造福于人的道理,我根據課文的結構特點,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自主的學習意識。
從整體上把握了課文內容,感知課文大意后,自然地猜出是“水”。接著拋出大問題:“我”會變成什么?學生能夠按照課文內容回答,品讀水的變化:先學習描寫“汽”和“云”的句子,再學習描寫“雨、雹子、雪”的句子,重點抓字詞,“落”“打”“飄”,這三個不同的現象,由不同的方式從天上下來,通過理解朗讀,知道了“雨”是天上落下來,“雹子”是從天上打下來,“雪”是從天上飄下來。通過比較,學生知道了在讀“雹子”“打下來”要重點;讀“雪”“飄下來”要輕點,慢慢的;讀“雨”“落下來”不慢不快。讓學生明白,用詞的準確性。第三段雖然短小,但是文字優美,為了能讓學生讀好,讀懂這一段我充分利用課件觀察看見什么了?播放課件讓學生了解我在池子、小溪、江河、大海的不同狀態。以讀代講,讓學生把對這段的理解融入到自己的朗讀中,體會不同狀態的水是有不同的變化的。最后,是水的性格變化。通過對“溫和”和“暴躁”這兩個詞的理解,知道水溫和時會做很多好事,讀出溫柔,和氣的感受;水暴躁時做過許多壞事,讀出厲害,發脾氣的感受。根據這樣的思路理解課文,不僅教給了學生從揭示重點、句子之間的聯系方面質疑問難的方法,而且培養了學生勇敢的個性和探求知識的好奇心。引導學生討論:“人類想出哪些辦法管住我,讓我光做好事,不做壞事?”讓學生課后觀察水在生活中的變化,思考如何在生活中節約用水,并組織學生開展“節水小衛士”的活動,幫助、監督身邊的人也養成節約用水的好習慣,使更多的人增強環保意識。
但是在指導有感情朗讀時還有待進一步加強,只叫了幾個學生單獨讀句子,分組讀,男女讀,齊讀較多,沒有變換更多的形式讓更多的學生嘗試著也讀出這種感情,也就不了解他們真正的朗讀情況。語言方面用詞不夠貼切嚴謹,需要加強,教學生字部分,因為時間安排不夠合理,忽略很多環節,總之,與最初的目標定位相距甚遠。
《我是什么》教學反思
體育路小學 俞紅麗
《我是什么》雖然是一篇科普文章,但是卻描寫得生動活潑,充滿童趣.作者運用了第一人稱自我介紹的方法以樸實而生動的語言,講述了水的變化及其利與害,描繪了水的各種形態.文中不點明"我"就是水,更增添了趣味性.
在教學時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 魔術激趣 整體感知
課文是用第一人稱描寫手法寫的,并且抓住了水是會變化的這個過程.為了突出這個"變",教師采用了學生很感興趣的魔術來吸引大家.教師說要給大家介紹一個魔術師,讓學生自己從課文中找出這個小魔術師是誰這樣教師就設置了一個懸念,學生的心緊緊攥住,急切想知道是誰,具有撩撥好奇,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的作用,而且與本課最后一句:小朋友,你們猜猜我是什么 互為呼應.通過讀課文,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了課文內容,感知課文大意,猜出了是"水".讓學生明白了小魔術師就是"水".在講課時教師把自己也融入到課文, 和學生一起進入這個角色,用師生互動的方式讓學生很快進入到角色中,把自己就當成"水"跟大家一起變魔術.這樣激起了學生探究的欲望,使學生以最快的速度進入到了學習狀態,深入理解課文.
二,以讀為本激發興趣,幫助理解課文.
在教學中,教師讓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文中角色(氣,云 ……)讀有關的句子,把自己當作是那個角色,讓學生自然而然的走進課文,融入課文,為更好的學習本文作好了鋪墊.
在教學云變成雨,雹子,雪這一段時,教師抓住了"落,打,飄"三個詞感受雨,雹子,雪的不同特點,讓學生加動作把動詞表示出來,進一步理解這三個動詞的含義,感受文章用詞的準確.然后滲透到有感情地朗讀上,在充分自讀的基礎上,請男生來朗讀描寫雹子的句子,請女生朗讀描寫雪的句子,體會雹子的力度和雪花的輕盈.
朗讀是語文教學中的一種重要的方式,教師在加強朗讀訓練時,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先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朗讀,理解動作詞"落, 打,飄".通過讀,說,演,等各種形式,充分地理解句意,層意.通過教師范讀,大大激發學生朗讀興趣.通過學生的自由讀,教師指導,再由讀得好的同學讀給大家聽,使整堂課聲情并茂,學生不知不覺地走進課文描述的情境之中,自己仿佛也成了千變萬化的"水":先乘著陽光在空中飄浮,連片成云;遇冷凝結,或為雨,或為雹,或為雪;落在地面,就在"家"(江河湖海)中睡覺 ,散步,奔跑,跳舞.
三,運用多種方法幫助學生理解課文
小學生的抽象思維離不開具體形象的支撐.當學生通過讀課文理解了水是怎樣變成汽的過程后,教師通過動畫演示水變成汽的過程,把復雜深奧的自然常識變得淺顯易懂,提高了教學質量,豐富了學生的直觀感性認識,加深了學生對語言材料的理解和感悟.教師在教學中還注意引導學生憑借聯想,想象幫助理解課文,課堂中充滿了想象,充滿了童真.他們敢于問,敢于想,敢于說.完完全全地走進大自然中,用他們的語言去與大自然說話.他們懂得課文寫的"我在池子里睡覺,在……,在海洋里跳舞,唱歌."中"睡覺"是水平靜的樣子;"散步,奔跑"是水在流動;"跳舞,唱歌"是海水在翻滾及它發出的聲音.另外,教師還把水變化成的物體做成教具張帖在黑板上,顯得更加形象.
四,學有所得,感悟提升
課文在即將結束時教師給學生布置了一份以"如果你是小水滴想為人類做什么"為題寫一篇日記的作業,這樣學生就可以把這節課的體會感受或者自己的愿望以日記的形式寫下來,同時這節課的內容也得到了升華.
當然整堂課也有不足之處:
一,對結尾一段的處理不夠好
結尾一段是讓學生了解水的不同性格,即它溫和的一面和暴躁的一面.尤其是它有危害人類的一面,應該讓學生有較為直觀的認識,突破他們因年齡局限的生活環境所無法看到的實景,可以運用多媒體展現洪水泛濫,江河污染的一些錄象資料.再讓學生根據這些畫面提出一些防治措施.
二,在教學水的不同形態時,可以向學生滲透一些寫作的技巧
在教學這一部分時可以先讓學生用自己的詞語來形容你看到的水.他們可以說出很多:寧靜,美麗,平靜,清澈見底,活潑,調皮,活躍,奔騰不息,川流不息,洶涌澎湃……然后再來看看課文是怎樣來描寫這樣的水呢,出示課文描寫水不同形態的這一小節,讓學生體會擬人句的生動活潑,讓學生明白寫相同的事物有著許多不同的寫法.然后可以讓學生用一句話寫一寫同一種事物在不同情況下的形態.
《我是什么》教學反思 篇11
上完這節課,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整堂課,我能夠圍繞語文課學習的目標,讓學生在了解自然常識的同時,感受到語言文字的魅力。通過不同的方式,讓學生體會語文的味道。比如,抓住關鍵字、重點詞的理解,品讀,圖文結合,創設情境,展開想象。讓學生感悟不同地方的水的不同狀態,提高了學生的朗讀能力,培養了語感。把朗讀作為理解課文內容,感受語言文字的重要手段。另外,通過這節課,我充分感受到學生飽滿的學習積極性,只要我們在課堂上引導得當,學生是可以發揮出極大的潛力的。
但我也覺得這節課有許多不足之處,例如朗讀的形式還不夠多,對學生課堂上的發言,有的還未能及時作出評價,還有問題的提出不夠精煉。
《我是什么》教學反思 篇12
《我是什么》雖然是一篇科普文章,但卻描寫的生動活潑,充滿童趣。文章用第一人稱自我介紹的方法,以生動的語言,講述了水的變化及其利與害。描繪出水的各種形態。文中不點明我是水,更增添了趣味性。
教學時我注重了以下幾點:
一、 以讀為本,激發興趣。
在教學中,我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文中角色(云、雨、雹子、雪)讀有關的句子,把自己當做那個角色,讓學生自然而然地走進課文,融入課文。為更好的理解課文做好鋪墊。
在教學云變成雨、雹子、雪這一段時,我抓住了“落、打、飄”三個動詞來感受它們的不同特點,讓學生加動作表演出來。同時又結合課件演示,使學生進一步感悟到文章用詞的準確。然后滲透到感情朗讀上。我又請男生讀雹子的句子,女生讀雪的句子,體會雹子的力度,雪的輕盈。
在教學時,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先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讀,再通過讀、說、演等各種形式,充分理解課文。學生自由讀,教師指導讀,讀得好的同學讀給大家欣賞……使整堂課聲情并茂,大大激發了學生的朗讀興趣,使學生不知不覺融入到課文描述的情境之中。
二、運用多媒體幫助學生理解課文。
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離不開具體形象的支撐,當學生通過讀課文理解了水變成汽的過程后,我又通過課件演示,把深奧的自然常識變得淺顯易懂,加強了教學效果。在教學中,我還注意引導學生聯想和想象,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是他們懂得了課文寫的“我在池子里睡覺,在……跳舞、唱歌、開大會。”中“睡覺”是水安靜的樣子;“散步、奔跑”是水在流動;“跳舞、唱歌”是海水在翻滾及它發出的聲音。“開大會”是指水很多,百川入海嘛。
三、學有所得,感悟提升。
學生通過課文學習,受到了環保知識的教育,相信在以后的生活中回去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節約用水,保護環境。
最后,在課程結束之際,我又布置了一個學生樂于接受的作業——畫一畫水的變化,并注上說明文字。是學生的課堂所學得以延伸。
當然課堂也有不足之處,個別同學還沒有完全融入課文的學習之中,可能是積極性調動還不夠。在教學水的不同形態是還可以滲透一些寫作技巧。
總之,以后的教學中我要揚長避短,使自己的語文教學水平更上一層樓。
《我是什么》教學反思 篇13
《我是什么》教學反思
執教者:李娟
《我是什么》是一篇擬人的科學短文,以樸實而生動的語言,講述了水的變化及其利與害.本課的教學目標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知道云,雨,雹子,雪等自然現象都是水的變化形成的.
本節課有以下特點:
1,我由謎語導入,謎底分別是云,雨,雹子,雪,這樣起到了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擴大了學生的知識,很自然的導入了新課.
2,對于二年級教學,識字,寫字,朗讀課文是重點.我重視識字的鞏固,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記字.比如:器.學生說一條狗咬了四口人.稼.禾苗長在家門口.災.火的頭上戴帽子等字,學生說的比較形象,便于識記.這種識字方法學生喜歡.
3, 學習課文的同時,我采用多種形式指導朗讀.有指名讀,分角色讀,小組讀,自由讀,集體讀,比賽讀,接讀等形式進行朗讀.通過朗讀,既幫助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又注重了抓課文的重點語言.課文第二段寫水珠用落,雹子用打,雪用飄,學生說出了不同的感受.這樣,使學生正確使用了動詞,又體會它們的不同形態.
4,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進行了拓展.讓學生說說誰還能做什么事 在生活中水還有哪些變化 這個拓展既讓學生把所學知識聯系于生活,又考察了學生的觀察力.
本節課的不足:
1,讀詞語時學生出錯較多,不認真.
2,"開火車"讀生字也沒平時順暢.因而在這個環節浪費了時間.
3,學生配合的不夠好.
4,時間上前松后緊,最后一張幻燈片課后作業沒能展示.
分析原因:
1,學生年齡小,來到多媒體教室感到很新奇,有些控制不住自己.
2,有這么多老師聽課學生有些緊張.
我是什么教學反思
1.投映畫面,突出重點。學習第一自然段,首先抓住中心句“我會變”引導學生看課件“云”在不同時間的變化,“白衣服”是在早上和中午的時候,“黑衣服” 是在下雨前和晚上,“紅袍”是出現朝霞和晚霞時的景象。這樣,學生很直觀的明白了云的變化過程。從而使學生知道它們分別指的是“白云”、“烏云”和 “霞”。此時,教師引導學生讀、想,給學生營造發揮自主性、能動性的環境和條件,進行了從語言到思維到圖像再到語言的創造性思維練習,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2.對比畫面,加深理解。利用課件播放水“溫和”時,為人們做好事,澆灌田地,飼養小金魚,發動機器,幫助人們工作,三峽大壩發電站; “急躁”時,為人們做壞事,沉沒莊稼,給人們交通帶了不便,沖垮房屋,危害人們生活,給人們帶了災難。通過這些畫面,讓學生進一步擴大課堂教學的信息量引起學生共鳴,引導學生討論:“人類想出哪些辦法管住我,讓我光做好事,不做壞事?”從而使課堂更加豐滿,同時,完成了使學生了解水既能給人們帶來好處,也能給人們帶來災難的教學目標。
《我是什么》教學反思
和的一面和暴躁的一面。尤其是它有危害人類的一面,讓他們有較為直觀的認識,突破他們因年齡局限的生活環境所無法看到的實景,我運用了多媒體展現洪水泛濫,江河污染的一些畫面。面對這些畫面,學生提出了一些防治措施。有的說可以修建大堤、水庫,有的學生引用大禹治水的故事,更多的學生結合自身談了我們應該如何保護水資源……教學達到了預期的目的。
就這堂課的教學目的而言,我理解它首先是改革綱要中所指出的:“促進學科之間的融合。”課文內容既是語文課,又是常識課,既是課堂上的書本教學,又是貼近生活的環保教育、節水教育。而在教學形式上,教師只居于主導和啟發地位,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有了更多地交流。而在教學手段上,既有聲,又有畫,既有課文,又有謎語,聽覺和視覺的交替沖擊,適合兒童情趣的方法反復運用,使學生們對“水”的概念,領會得尤為清晰而深刻。智育之外,由“水”的概念引申到大自然的概念,熱愛自然,也同步進行了啟蒙式的德育。有些地方,對二年級的學生來說,也許過于深奧,但教學實踐證明:只要能做到深入淺出、概念清晰,語言得當,就一定能受到預期的效果。
《我是什么》教學反思 篇14
在教學時,我以謎語導入,一下子將學生的注意力調動起來。充分讓學生自讀課文后,用自己喜歡的識字方法自主識字,再以小游戲對生字加以鞏固。然后讓學生分組接讀課文,從整體上把握了課文內容,感知課文大意,自然地猜出是“水”。(本節課我把自己也融入到課文,讓學生和我一起進入這個角色,用師生互動的方式來讓學生盡快投入到角色中,把自己就當成“水”,跟著大家一起“變”。這樣設計容易激發學生探求的欲望,按課文特點進行教學,不僅能使學生以最快的速度進入學習狀態,而且讓學生深入理解課文。)接著拋出大問題:“我”會變成什么學生紛紛搶著回答。其中,有的學生回答:“我”會變成汽,云;有的學生回答:“我”會變成雨,雪,雹子;面對學生們的回答,我及時表揚:你知道的真多!用我是“小水珠”來貫穿全文,品讀水的變化:先學習描寫“汽“和“云“的句子,再學習描寫“雨,雹子,雪“的句子,重點抓字詞,“落打飄”,這三個不同的現象,由不同的方式從天上下來,通過理解朗讀,知道了“雨”是天上落下來,“雹子”是從天上打下來,“雪”是從天上飄下來。通過比較,學生知道了在讀“雹子打下來”要重點;讀“雪飄下來”要輕點,慢慢的;讀“雨落下來”不慢不快。讓學生明白,用詞的準確性。(根據聲畫同步的教學方法,我將水的不同形態以簡筆畫形式展現在黑板上,使學生感到親切,有趣,一目了然,課堂里的氣氛更加活躍。)
第三段雖然短小,但是文字優美,為了能讓學生讀好,讀懂這一段,我根據板畫,配樂小結水在大自然中的循環往復,范讀第三段,讓學生閉眼想象仿佛看見什么了再播放課件讓學生了解我在池子,小溪,江河,大海的不同狀態。以讀代講,讓學生把對這段的理解融入到自己的朗讀中,配樂美讀,體會不同狀態的水是有不同的變化的。
最后,是水的性格變化。通過對“溫和”和“暴躁”這兩個詞的理解,知道水溫和時會做很多好事,讀出溫柔,和氣的感受;水暴躁時做過許多壞事,讀出厲害,發脾氣的感受。比較朗讀是最能讓學生讀出不同的表現,我采用女生讀溫和的部分,男生讀暴躁的部分,這樣一比較起來很容易讀好這一段。根據這樣的思路理解課文,不僅教給了學生從揭示重點,句子之間的聯系方面質疑問難的方法,而且培養了學生勇敢的個性和探求知識的好奇心。引導學生討論:“人類想出哪些辦法管住我,讓我光做好事,不做壞事?”讓學生課后觀察水在生活中的變化,思考如何在生活中節約用水,并組織學生開展“節水小衛士“的活動,幫助,監督身邊的人也養成節約用水的好習慣,使更多的人增強環保意識。
但是,我在很多環節的處理上還不到位,比如:
1,生字教學環節,我先叫學生自主識字,同桌教讀,然后叫了幾個學生在全班交流自己的識字方法,就去掉拼音齊讀,搶讀,比較匆忙,根本不知道學生到底有沒有掌握。而且沒有在語境中識字,沒有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一節課要認識這么多生字還是有難度的。
2,指導有感情朗讀還有待進一步加強,只叫了幾個學生單獨讀句子,分組讀,男女讀,齊讀較多,沒有變換更多的形式讓更多的學生嘗試著也讀出這種感情,也就不了解他們真正的朗讀情況。教學云部分,在他們分角色讀后,師應裝不懂質疑:你們什么時候穿白衣服?什么時候穿黑衣服?什么時候穿紅衣服?并理解“穿著,披著“之間的不同。總之,與最初的目標定位相距甚遠。
《我是什么》教學反思 篇15
本課設計遵循了低年級兒童的年齡特點,注意激發學習興趣的理念。遵照《語文課標》: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閱讀教學應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理解。這一要求讓學生讀中感知課文、領悟課文內容。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在互動中相互啟發,拓展思路、分享學習之樂。
1、互動朗讀,導入新知
上課開始,我就以生動形象的教學語言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孩子們還記得我們學習的《雨點兒》一課中,小雨點齊讀句子,雪孩子為了從大火中救出小白兔自己變成了齊讀句子。云,雨,雪之間有著怎樣的緊密聯系學了今天的課文,你就會明白了。
2、以讀為本激發興趣,幫助理解課文
學生通過邊看,邊讀,邊感悟,體會水的四種變化的神奇。同時讀時加入訓練點:有時候我穿白衣服,有時候我穿黑衣服,早晨和傍晚我又把紅袍披在身上。我讓學生在教師以優美、形象的教學語言創設情境:“孩子們,天空中各種各樣,五彩繽紛,色彩絢麗的云朵,帶給了我們許多美的享受。”(播放課件)把學生帶進美輪美奐的云的世界中,學生就會爭先恐后地起來朗讀,從而激起了學生的朗讀欲望,就能自然而然地讀出自己獨特的美的感受。訓練點:“落,打,飄“我利用全班齊讀加動作朗讀來突破它們的不同。又結合生活讓學生產生想的空間,生活中你還見到過水的其它樣子嗎?讓學生充分說,自己也準備了一些跟北方有關系的美麗圖片,讓學生進行欣賞。感受生活中處處都有美的存在。
3、隨文識字
學生通過朗讀就能找出水“溫和”和“暴躁”的一面,接著教師提出“你在家里誰對你比較溫和,誰又比較暴躁呢?”這一問題進行拓展,讓學生從生活中出發理解“溫和”和“暴躁”的意思。對于難于讀準的字音,我利用了圖片讓學生記住字的樣子,如“灌溉”。又通過換語境的方式讓學生認識了“毀”和“淹沒”。
4、指導寫字
通過你有什么好辦法記住字著手,讓學生從直觀上分析字的形與義,又讓學生從中找出比較難寫的2個字進行具體指導,其他兩個字讓學生自己描紅書寫。
雖然這節課已經上完,但是好像還有許多意猶味盡的感覺,還有許多不足,如自己的評價不夠及時,不能因人而異進行評價。
《我是什么》教學反思 篇16
朗讀是語文教學中的一種重要的方式,本課我試圖通過指導觀看圖畫、動作演示朗讀等,使學生的情緒始終保持良好的狀態,把有趣的東西學得更有趣。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熏陶。抓住重點句子和段落。注重用言語描述、圖片欣賞、生活體驗讓學生有感受地朗讀。學生能夠在老師的指導下有體會地去感悟朗讀的技巧,比如在指導朗讀“有時候我穿白衣服,有時候我穿黑衣服,早晨和傍晚我又把紅袍披在身上。”這一句時,我先帶著學生欣賞美麗的云圖,讓學生自己說說看到的三幅云圖:白云、烏云、彩云,學生自己感受到云的變化,云的美。我又把云兒說成是愛漂亮的小姑娘,讓他們把云兒想像成愛漂亮的小姑娘,穿著不同顏色的衣服,那種美,那種快樂,讓他們感受到讀這一句時應有的感情。
本節課在理解課文時,我始終以“水這位魔術師”來引導學生讀文,抓住第一、二段中的重點詞語來體會水的不同變化,根據水的形態變化,我們從變“云”,讓學生理解云的變化過程,讀出自己喜歡的語氣,調動學生的興趣。接著,就是抓住“雨”“雹子”“雪”不同的變化,重點抓字詞,“落”“打”“飄”,這三個不同的現象,由不同的方式從天上下來,通過理解朗讀,動作知道了“雨”是天上落下來,“雹子”是從天上打下來,“雪”是從天上飄下來。通過比較,學生知道了在讀“雹子”“打下來”要重點;讀“雪”“飄下來”要輕點,慢慢的;讀“雨”“落下來”不慢不快。讓學生明白,用詞的準確性。并根據板書及時總結,梳理課文,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清晰的認識,讀懂了我是什么。最后,是水的性格變化。通過對“溫和”和“暴躁”這兩個詞的理解,知道水溫和時會做很多好事,讀出溫柔,和氣的感受;水暴躁時做過許多壞事,讀出厲害,發脾氣的感受。比較朗讀是最能讓學生讀出不同的表現,我采用女生讀溫和的部分,男生讀暴躁的部分。這樣一來學生對文本理解更加透徹。
不足之處:寫字指導倉促,個別學生對生字掌握不是特別熟練。自習課上需要進一步指導,以便學生徹底掌握,不留教學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