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風》教學反思---在體驗中學習,更容易理解(精選13篇)
《畫風》教學反思---在體驗中學習,更容易理解 篇1
案例:
根據小學生心理特點,結合教材內容,適當運用情境教學不僅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對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教學二年級《畫風》一課時,根據課文特點,設置教學目標,創設了以親自體驗為線索的情境教學,讓學生通過自己的體驗去了解課文內容。
首先,我挑選了一個有風的日子教學這課,打破了傳統的按一定順序的規律,一上課,我便激情導入:“同學們,今天老師讓你們當一回小畫家,畫一畫我們美麗的校園,好嗎?”同學們齊聲說:“好!”這樣做的同時又把語文和美術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由于我們班在教學樓的二樓,視野比較開闊,我就叫單組同學在走廊上一字排開,畫著迎風飄揚的五星紅旗和“嘩嘩”作響的樹木;雙組的同學則趴在教室的窗臺上,畫馬路上的紅旗和樹木。同學們興趣盎然地畫了起來,在他們畫畫的同時,我又提出了相應的要求,仔細觀察你所畫的事物與平時什么時候是不一樣的?幾十分鐘過去了,同學們畫完了都陸陸續續地進了教室。這時候,我要求同學們把自己手中的畫與同座位的畫相比較,這時候同學們發現自己的畫與同座位的畫不一樣,于是我對同學們說:“由于我們單組同學畫的是教學樓的前面的景象,雙組同學畫的是教學樓后面的景象,所以我們每個人手中的畫都是不完整的畫,現在就請同座位的同學相互合作,把對方的畫補充完整,這時候,我又培養了同學們的合作意識,體現出了教材的要求。
補充完整畫后,我又回到了前面提出的問題:仔細觀察你所畫的畫與平時什么時候是不一樣的?同學們踴躍地舉起手來,我請了一位同學回答,他說:”我們現在畫中的景象跟平時沒有風的時候是不一樣的,沒有風的時候,紅旗不會飄揚,樹葉也不會“嘩嘩”作響,枝條也是下垂著的,今天我們畫的是有風的時候,紅旗在迎風飄揚,樹葉在“嘩嘩”作響,枝條也在隨風起舞。這位同學回答后,我沒有馬上給予肯定,而是征詢其他同學的意見,問到:“你們同不同意他的觀點?”同學們齊聲回答:“同意。”我馬上肯定了他們的觀點,并表揚他們有細心觀察的好習慣,接著,我又繼續把他們引向課文的主題,用總結引入了新課:“同學們,也就是說通過你們的畫,人們可以感覺到風的存在,你們實際上是把那摸不著的象——風給畫出來了,對嗎?你們真了不起,相信你們今天完全有能力自學這一課——畫風。
這時候,我就要求同學們自學課文,把不懂的問題提出來大家討論,但是通過自學后,同學們對課文的理解已經不成問題了。這堂課的教學前奏比較長,老師的講解卻很少很少,但是我覺得取得的效果卻遠遠比老理由講解要來得快來得直接,使學生對課本上的知識不教自明,使學生在親自體驗中了解課文,讓學生在自主,合作中學習語文。從而引起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變化,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畫風》教學反思---在體驗中學習,更容易理解 篇2
《畫風》講了一個關于三個小朋友怎樣畫風的故事,旨在讓孩子們知道風與事物的關系,讓孩子們知道遇到問題要多動腦筋。這是我作為實習教師講的第一課。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雖然能夠較為流暢的將整個教學活動進行下來。但還是有許多問題值得我去注意和改正。
第一,從整堂課來看,對每一教學環節的時間把握不夠準確,第一課時給學生寫字的時間少了,第二課時一些教學環節的時間分配不好。
第二,指導朗讀不到位,二年級正是培養學生良好朗讀習慣的時候,要采用多種方法指導朗讀,既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能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第三,教案中設計的一些環節在課堂教學中未能把握好,導致教學效果大打折扣,這主要還是由于對教案把握不夠透徹所致。
第四,對課文內容理解不深入,導致課文最后一段講解不清楚,不透徹,學生理解出現問題。
第五,板書寫得不規整,還要多練習寫板書。
第六,口齒不清楚,吐字發音有些不標準。
第七,教學儀態不端正,不能抱著書過于頻繁的走動。
第八,應該盡快記住學生的名字,這樣能更好的`進行師生互動。
這些問題都是我需要不斷改進和提高的地方。在以后的教學活動中要要深入理解課標要求,結合孩子的年齡特征采取適當的方法進行教學。
《畫風》教學反思---在體驗中學習,更容易理解 篇3
根據小學生心理特點,結合教材內容,適當運用情境教學不僅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對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教學《畫風》一課時,根據課文特點,設置教學目標,創設了以親自體驗為線索的情境教學,讓學生通過自己的體驗去了解課文內容。
首先,我挑選了一個有風的日子教學這課,打破了傳統的按一定順序的規律,一上課,我便激情導入:“同學們,今天老師讓你們當一回小畫家,畫一畫我們美麗的校園,好嗎?”同學們齊聲說:“好!”這樣做的同時又把語文和美術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由于我們班在教學樓的二樓,視野比較開闊,我就叫同學趴在教室的窗臺上一字排開,畫著迎風飄揚的五星紅旗和“嘩嘩”作響的樹木。同學們興趣盎然地畫了起來,在他們畫畫的同時,我又提出了相應的要求,仔細觀察你所畫的事物與平時什么時候是不一樣的?同學們踴躍地舉起手來,我請了一位同學回答,他說:”我們現在畫中的景象跟平時沒有風的時候是不一樣的,沒有風的時候,紅旗不會飄揚,樹葉也不會“嘩嘩”作響,枝條也是下垂著的,今天我們畫的是有風的時候,紅旗在迎風飄揚,樹葉在“嘩嘩”作響,枝條也在隨風起舞。這位同學回答后,我沒有馬上給予肯定,而是征詢其他同學的意見,問到:“你們同不同意他的觀點?”同學們齊聲回答:“同意。”我馬上肯定了他們的觀點,并表揚他們有細心觀察的好習慣,接著,我又繼續把他們引向課文的主題,用總結引入了新課:“同學們,也就是說通過你們的畫,人們可以感覺到風的存在,你們實際上是把那摸不著的象——風給畫出來了,對嗎?你們真了不起,相信你們今天完全有能力自學這一課——畫風。
這時候,我就要求同學們自學課文,把不懂的問題提出來大家討論,但是通過自學后,同學們對課文的理解已經不成問題了。這堂課的教學前奏比較長,老師的講解卻很少很少,但是我覺得取得的效果卻遠遠比老理由講解要來得快來得直接,使學生對課本上的知識不教自明,使學生在親自體驗中了解課文,讓學生在自主,合作中學習語文。從而引起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變化,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一節課下來,我發現學生學得特別投入,效果非常好。
《畫風》教學反思---在體驗中學習,更容易理解 篇4
上完這節《畫風》之后,心中感想頗多。雖然第一次上語文課,但也從中得到了很多收獲,也明白了這樣三個道理,第一,任何一門課程都具有它的學科性,如果想上好一堂優秀的課,必須要體現它的學科性質。第二每門學科雖然表面上無關聯,實際上是相通的。第三,不管是一門什么樣的課程,首先必須要有一個大體的框架,思路要非常的清晰,老師本身的積累很重要。通過老師們的評課,讓我茅塞頓開,才發現其實要真正的把一堂課上好是需要花很大的工夫的,也需要用腦思考,該怎么上才能讓學生真正的學到知識。也真正意識到了自己是多么的稚嫩是多么的不成熟,在以后的教學中還需要多下工夫,多向老老師們學習。從這次教學中也發現了幾個存在的問題。
一、科性不突出
語文的人文性沒突出來,是這堂課的一個敗筆。
語文的學科性可分為工具性和人文性,我認為在語文教學中,人文性是最終的教學目的,是整個教學中的靈魂,在寫教案的時候我把這堂課在大體上分為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生字教學,第二部分是初讀課文,第三部分是拓展,讓學生創新繪畫。在上課的時候,識字部分的教學也分為了兩步,第一步是三個小朋友的名字,這是必須會認會讀的,這一環節采取了開小火車的方式,第二步就是讓課文當中學生必須會認的詞語,在這部分中,形式過于單一,就是讓學生讀,其實形式還可以更豐富一些,比如可以老師講詞語的意思,學生猜老師所講的是哪個詞語,或者是可以讓學生根據板書的詞語來造句,從而也鍛煉了學生說句子的能力。在初讀課文這一部分,只讓學生以不同的形式朗讀了課文,只做了表面的工夫,沒深入到課文中的精髓,讓學生在讀課文中去品去思。就好象一根空心的竹竿,不實,從而也要狠狠的反思自己,做事情不扎實,浮在表面,沒有深入的去研究課文,只做了表面上的工夫。其實在教這個部分時,可以讓學生自己先去思考,為什么他們能夠把風畫出來呢?也可以在他們找出這三個小朋友畫風的段落時,可以在后面設計這樣一個環節,喜不喜歡這三個小朋友,為什么?從而使小朋友去思考,因為這三個小朋友很聰明,很富有想象力,所以喜歡他們,如果這樣一引導的話,這個課的人文性就突出來了。
二、語言不夠精練
這一點其實也跟本身的積累很有關系,如果自己積累不夠的話,腦袋里就沒有這個資源。這得還需要多看書,多學習。在教學過程中語言不夠簡練,重復過多,詞句不夠優美,不夠吸引小朋友,其實語文課也可以說是一堂很美的課,老師優美的語句能更加的吸引小朋友,讓他們在一種美的感受中學習。
三、評價性的語言不夠靈活不夠貼切
在這堂課中,使用的最多的是:“你真棒”,“你真聰明”“你讀的可真好”到底他那里讀的棒,到底他那里讀的好,我都認為這樣表揚很抽象,不夠具體,也不夠美。記得方老師是表揚學生的時候,詞句是多么的優美,讓學生聽了都倍感親切。“你的臉蛋就象一個紅紅的蘋果”,在我的腦海中也留下了特別深刻的印象。我想其實這也跟平時的積累是分不開的,以后還要多學多看。
四、拓展部分,形式太多于單一
在本堂課最后的部分是讓學生自己想象畫風。小朋友的想象里真的非常的豐富,感覺他們的腦瓜里藏著那么多無窮無盡的創意,在小朋友們畫完之后,就讓他們把自己的畫拿到臺上展示。其實在這個部分可以增加一個說一說的環節,“風是…,風藏在…了。”讓學生對照自己的畫,再用這個句型說句子,既可以展示他們的畫,又可以讓他們練習說句型,也為他們以后的作文奠定了一個基礎。其實這也跟自己的沒經驗有很大的關系,真正的要上好一堂課,每個細節都要抓好,要落到實處。還要多想,多比較。
上面四點應該還只是一步份的感受,還有很多問題還待自己在教學中去慢慢的摸索。只要發現問題才能解決問題,只有在不斷的改進中才能讓自己成長。在后面的教學中,自己該學的還很多很多。同時也很感謝學校給了我這么好的一次鍛煉機會,也讓我知道了如果要成長必須的一步一個腳印來,實實在在的做事,踏踏實實的做人。
《畫風》教學反思---在體驗中學習,更容易理解 篇5
隨著新課程實施的深入,作為實驗教材的實施者我在不斷思考:如何使用好教材,利用好課堂,如何能更好的讓學生走進文本再回到生活呢?教材是文本,是傳承文化的有形載體,課堂就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對話的場所。讓充滿靈性的人與靜態的文本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是教學的最高境界,也是我作為一名教師所追求的目標。
教學《畫風》這節課是在新課標、新理念的指導下完成的。通過實踐,本節課在以下幾個方面體現了新課改的精神。
一、體現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蘇霍姆林斯基說:“我深信,只有能夠去激發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讓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求發展,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這正是素質教育的要求。作為教師應當把愛心獻予學生,把讀書、思考的時間留給學生,把學習方法傳于學生,達到葉圣陶先生所說的能“自讀自悟”的最佳境界,促使學生真正主動參與學習活動,成為學習的主體。在本節課上,我能做到議論紛紛、主動學習、書聲朗朗三線并進。《畫風》一課,對于課文中的詞語、句子的理解比較淺顯,學生很容易通過朗讀自己體會,重點在于讓學生了解三個小朋友是怎樣動腦筋畫風的,為什么要畫風、以及培養學生細心觀察的習慣和不斷創新的意識。我在這堂課中通過讓學生“先自己讀書找疑→然后,小組內互相說說,合作解疑→接著,全班匯報交流,最后說說你還有畫風的方法嗎?你想怎么畫風”的方式學習課文,發現很多我本來想講的東西學生早已領會,就交給學生來說,更讓我驚喜的是學生講得比我還要透徹,貼切。比如:他們為什么要畫風?生說:“因為畫了風之后,這幅畫就像活了一樣,活的畫當然看上去好啦!”哦,如果是我講,可能要先請小朋友讀讀最后一個小節,然后再說你知道了什么?好像有些硬要賽給他們的美,學生可能根本就沒法體會到。
二、拓展性。
文本是靜態的,教師的任務是引領學生走進文本,在走進文本之后當然還是要回歸到生活。以新理念倡導的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宗旨,我首先在教材的開發和利用方面做了調整。打破了以往教學“以教材為中心”,體現新時代的教師“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學理念,把教材教活。因此在本堂課的最后設計了讓學生來說說畫畫如果你來畫風,你準備怎么畫的環節。把學生當成了真正的主人,讓他們積極的思考起來,從文本里走出來。
三、趣味性
一直記得“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趣味是使孩子達到學習目的最近的路。這節課,一開始讓學生給詩歌來加個題目導入,使學生興趣盎然地投入到學習之中。在識記生字時,采用與他們打招呼的方法,記住“宋、濤、陳、丹、趙、藝”。又采用了給生字編首兒歌的方法記住了“顯”。之后。抓住學生都想爭當愛動腦筋的好孩子的特點,讓學生在小組分角色進行朗讀,看哪個小組合作的最默契。引進競爭機制,學生注意力非常集中,使語文教學不再枯燥無味,這種游戲極其簡便,可操作性強。何樂而不為呢?
四、合作性的特點
這個合作性有生生的也有師生的。我執教的這節課由始至終都是在愉悅、寬松、和諧的氛圍中完成的。教師充當的是學生的組織者、合作者、引領者。合作學習作為一種教學模式走進課堂,這是基礎教育改革的新舉措,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不僅僅使學生學習起來“樂學”。而且教師教起來也“樂教”。如我用商量的口吻說:“今天老師帶來一首古詩,你樣想讀嗎?” “我們自己來讀讀課文,看看你都能讀懂什么?有什么不懂的,在小小組里面說一說。” 我語重心長的說:“是啊,風看不見,摸不找,是很難畫。可是,他們通過畫與風有關的事物來說明有風,可真了不起呀!那么,你們愿意扮演了不起的人嗎?實踐證明,這種融洽的關系,實現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個體與群體之間的多向合作交流,給學生提供了展示的平臺,培養了學生與人合作,樂于交流的好習。
《畫風》教學反思---在體驗中學習,更容易理解 篇6
尊敬的各位專家、領導、評委、老師、同行們:
大家好!根據活動的安排,我向大家匯報一下《畫風》一課教后的反思,請大家為我提出寶貴的意見。謝謝!
《畫風》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第十五課。課文主要講三個小學生一起動腦筋想辦法,把無形的風,生動地展現在畫紙上的故事。本文貼近兒童生活,語言簡單樸實。《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和文本三者對話的過程”,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閱讀,在讀中理解、體驗,感悟、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所以在教學中我注重學生感悟語言文字的美。例如:在教學4-9自然段時,展開小組學習,設計問題:1、三個小朋友是怎樣畫風的呢?2、你們組最喜歡誰的畫?讓學生帶著問題多形式感情朗讀,通過自己在讀中的體會,再在小組內展開討論。并以小組形式匯報。把三個小朋友畫風的句子分別以詩的形式出現,引導學生仿說、仿寫,訓練學生的說話能力和寫話能力。隨后我在引導學生朗讀“飄動的旗子”、“彎彎的小樹”、“斜斜的雨絲”這些詞組相關的文段時,引導學生通過肢體語言去感悟風的存在,找到風的影子。讓學生理解宋濤、陳丹、趙小藝動腦筋學畫風的過程,認識到風與其它事物之間的聯系,懂得遇到問題要善于動腦、學會合作、勇于創新。
以上就是這節課給我的點滴啟示,教學是需要老師用心一點一滴的去學習積累的,教師要善于聯系生活。善于利用學生的生活體驗,拓展啟發學生,構建知識體系,促動學生主動發展,讓課堂生動、精彩。這節課還有一些細節問題沒有處理好,今后我會不斷學習,向各位專家、各位前輩、各位同行請教,努力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實踐能力。
我的匯報完畢,謝謝大家!
《畫風》教學反思---在體驗中學習,更容易理解 篇7
以下是一篇關于小學語文《畫風》教學反思的范文,供大家參考,希望大家能盡快掌握教學反思的寫法。
小學語文《畫風》教學反思一
《畫風》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課文,主要講三個小學生一起動腦筋想辦法,把無形的風,生動地展現在畫紙上的故事。本文貼近兒童生活,語言簡單樸實。在教學實踐中,我遵循以下理念。
一、抓住重點詞語和句子教學。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和文本三者對話的過程”,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閱讀,在讀中理解、體驗,感悟、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所以在教學中我注重學生感悟語言文字的美。例如:在教學4-8自然段時,設計問題“三個小朋友是怎樣畫風的呢?”學生帶著問題多樣式的讀,爭當文中小朋友。接著我通過飄動的旗子、彎彎的小樹、斜斜的雨絲,利用圖畫去感悟風的存在,找到風的影子。隨后相機指導朗讀,帶著興奮的心情,自信的口氣讀。在多次閱讀中。讓學生理解宋濤、陳丹、趙小藝動腦筋學畫風的過程。認識到風與其它事物之間的聯系,懂得遇到問題要善于動腦、學會合作、勇于創新。從而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閱讀的積極性,讓學生有更多的學習空間。
二、讀說結合。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建構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語文教育體系”。在拓展延伸、啟發聯想環節,我把繪畫引入語文教學之中,以此激發學生領悟、延伸、拓展,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想風、說風、畫風,通過句式問:“你想怎樣畫風?”先讓學生說一說,再把文章的理解想象與寫作融為一體,培養了學生對事物的獨立見解,從而達到學用結合、課內課外結合。同時在愉快的氣氛中,他們求新求異的思維得以發展。
三、謎語導入,激發興趣
每當學生覺得所學內容與自己的生活實際有密切聯系的時候,他們就會表現出極大的興趣。這是激發和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的規律之一。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一定要盡其所能地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啟發、調動學生原有的生活積累,創設某種情境引導學生去體驗。
對二年級孩子來說,如果對他們說,“有些客觀事物看不見摸不著,但確實存在著”——這樣一種抽象概念,還不大能明確地理解和接受,所以我使用了猜謎語的方式,讓學生去體驗、感受風的存在和特點:
通過揭開謎底,調動了學生的生活體驗,激發了興趣。在這樣的基礎上引入新課的學習,學生對課文中的幾位小朋友能設法在畫面上表現出風的存在,是會感到佩服的。這既具有啟發性,又從某種程度上落實了有關情感態度方面的教學目標。
四、自主學習,以讀代講
由于低年級孩子自己學習的能力和習慣都還沒有很好地形成,怎樣在小學低年級的課堂教學中培養孩子進行自主的探究性學習、合作學習?本課我在這方面也做了一定的嘗試性探索,比如自己讀通課文,小伙伴互相檢查互相幫助,同桌讀的對的鼓勵他,讀的不對的就糾正他,教師巡回督促、鼓勵、指導。
當然,課堂教學是遺憾的藝術,這節課也不例外。首先教學內容局限知識面窄。如在作業布置中鼓勵他們把“聲音、氣味”用自己的奇思異想用畫筆畫出來。再者,學生的活動面不夠廣。
短短的四十分鐘雖然過去了,但這節課給了我許多的啟示,他讓我深深地感受到教學是功夫篇,需要老師用心一點一滴的去學習,去積累,在教學實踐中獲得成長。同時從以上的教學點滴中,我深深地體會到語文的源頭活水就在于生活中,教師要善于聯系生活,善于利用學生的生活體驗,拓展啟發學生,構建知識系統,促進學生主動發展,讓課堂生動、精彩。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通過請教其他老師、看些優質課和教學書籍等方式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和實踐能力
小學語文《畫風》教學反思二
《畫風》一課主要講三個小學生一起動腦筋想辦法,把無形的風生動地展現在畫紙上的故事,本文貼近兒童生活,語言簡單樸實,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在讀中體會,在讀中感悟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并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同時,通過讓學生自己動手畫風,進一步培養獲得美的享受,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并且把想象到的畫風的方法寫下來,這樣就達到讀寫的統一。
成功之處:
1、本課要求認識的生字量少,且要求認識的七個字中有六個出現在課文的人物姓名中,所以識字教學時我安排“打招呼、交朋友”的活動,先展示宋濤、陳丹、趙小藝的畫像,號召同學和他們三個做朋友,與他們打招呼,作簡要的自我介紹。在此過程中,學生不但能在活動中認識了生字,還鍛煉了口語交際的能力,同時也體現了語文教學的人文性。
2、注重學生學法的指導,能把課文教學與寫作教學相結合。
3、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充當的是學生的組織者、合作者、指導者。實現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多向合作交流,給學生提供了展示的平臺,培養了學生與人合作,樂于交流的好習慣.
不足之處:
1、應該在課堂中注重“以讀為本”,充分利用課堂的時間,本節課在學習過程中,欠缺對課文的整體感知。學習完課文,應該回讀課文,讓學生對這篇課文有一個整體感知和完整的印象。朗讀的形式比較單一,時間比較少,朗讀指導不到位。在讀上關注了量而沒有關注質的提高。學生朗讀不到位,教師沒有作必要的范讀指導。
2、在教學的過程中,也產生了一些值得探究的問題。例如,在教學環節上,我還設計了拓展:讓學生說說還有什么方法可以畫風,或者畫聲音、味道。學生的想像力都非常不錯,說出了很多方法,積極性也不錯。但這方面就花了不少時間,所以讓學生在文本上的感情朗讀和分角色朗讀的時間就比較倉促,學生沒有什么時間去消化、吸收文本文字。然而這部分的內容是不能這樣拉過去的,只能留到下一課時。課后有老師向我提議,拓展不是重點,有時間可以說多一點,沒時間就算了。雖然我很認同朗讀文本的重要性,但也產生了困惑:我們應該如何看待訓練學生思維、口語表達能力,等等方面的拓展。
措施:
第二課時,及時鞏固,充分讀書。學生的學習興趣很濃厚。通過指名讀、男女生對讀、齊讀、比賽讀,表演讀,等多種形式,學生已經對這篇課文有一個整體感知和完整的印象,不再是零零散散的支離破碎的印象。
《畫風》教學反思---在體驗中學習,更容易理解 篇8
《畫風》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課文,主要講三個小學生一起動腦筋想辦法,把無形的風,生動地展現在畫紙上的故事。本文貼近兒童生活,語言簡單樸實。在教學實踐中,我遵循以下理念。
一、抓住重點詞語和句子教學。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和文本三者對話的過程”,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閱讀,在讀中理解、體驗,感悟、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所以在教學中我注重學生感悟語言文字的美。例如:在教學4-8自然段時,設計問題“三個小朋友是怎樣畫風的呢?”學生帶著問題多樣式的讀,爭當文中小朋友。接著我通過飄動的旗子、彎彎的小樹、斜斜的雨絲,利用圖畫去感悟風的存在,找到風的影子。隨后相機指導朗讀,帶著興奮的心情,自信的口氣讀。在多次閱讀中。讓學生理解宋濤、陳丹、趙小藝動腦筋學畫風的過程。認識到風與其它事物之間的聯系,懂得遇到問題要善于動腦、學會合作、勇于創新。從而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閱讀的積極性,讓學生有更多的學習空間。
二、讀說結合。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建構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語文教育體系”。在拓展延伸、啟發聯想環節,我把繪畫引入語文教學之中,以此激發學生領悟、延伸、拓展,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想風、說風、畫風,通過句式問:“你想怎樣畫風?”先讓學生說一說,再把文章的理解想象與寫作融為一體,培養了學生對事物的獨立見解,從而達到學用結合、課內課外結合。同時在愉快的氣氛中,他們求新求異的思維得以發展。
三、謎語導入,激發興趣
每當學生覺得所學內容與自己的生活實際有密切聯系的時候,他們就會表現出極大的興趣。這是激發和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的規律之一。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一定要盡其所能地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啟發、調動學生原有的生活積累,創設某種情境引導學生去體驗。
對二年級孩子來說,如果對他們說,“有些客觀事物看不見摸不著,
但確實存在著”——這樣一種抽象概念,還不大能明確地理解和接受,所以我使用了猜謎語的方式,讓學生去體驗、感受風的存在和特點:
通過揭開謎底,調動了學生的生活體驗,激發了興趣。在這樣的基礎上引入新課的學習,學生對課文中的幾位小朋友能設法在畫面上表現出風的存在,是會感到佩服的。這既具有啟發性,又從某種程度上落實了有關情感態度方面的教學目標。
四、自主學習,以讀代講
由于低年級孩子自己學習的能力和習慣都還沒有很好地形成,怎樣在小學低年級的課堂教學中培養孩子進行自主的探究性學習、合作學習?本課我在這方面也做了一定的嘗試性探索,比如自己讀通課文,小伙伴互相檢查互相幫助,同桌讀的對的鼓勵他,讀的不對的就糾正他,教師巡回督促、鼓勵、指導。
當然,課堂教學是遺憾的藝術,這節課也不例外。首先教學內容局限知識面窄。如在作業布置中鼓勵他們把“聲音、氣味”用自己的奇思異想用畫筆畫出來。再者,學生的活動面不夠廣。
短短的四十分鐘雖然過去了,但這節課給了我許多的啟示,他讓我深深地感受到教學是功夫篇,需要老師用心一點一滴的去學習,去積累,在教學實踐中獲得成長。同時從以上的教學點滴中,我深深地體會到語文的源頭活水就在于生活中,教師要善于聯系生活,善于利用學生的生活體驗,拓展啟發學生,構建知識系統,促進學生主動發展,讓課堂生動、精彩。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通過請教其他老師、看些優質課和教學書籍等方式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和實踐能力。
《畫風》教學反思---在體驗中學習,更容易理解 篇9
《畫風》教學反思
《畫風》這一課講了三個小學生一起動腦想辦法,把無形的風生動地展現在畫紙上的故事。這一課的教學目標是會認7個生字,會寫12個字,能正確、流利、有事情地朗讀課文,領會文中小朋友的創意;懂得事物之間是有聯系的,遇事要善于動腦筋想辦法。為了使學生自覺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激起他們的興趣,我在課前做了如下布置:選擇你喜歡的途徑搜集有關風的資料。課后,我對教學中的成與敗、得與失、好與差進行了反思。
一、低年級語文教學,要始終堅守“讓學生讀書,以讀為主”這一教育理念。低年級的學生年齡小,閱歷少,生活素材的來源也就少而又少,所以在每一節語文課上我們首先要注意讓學生在充分閱讀課文的基礎上,再把握文章主要內容;其次在抓重點句子品讀課文的環節,更要注重朗讀的指導和訓練,要給學生創設出一種品讀語句,體驗情感的具體情境,讓學生真實的感受、體驗,從而領會文本和作者所要傳達的感情,進而通過自己的朗讀表達出來。學文的最后還要再讓學生進行課文的整體回歸朗讀,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和整體把握。讓“書讀百遍,其意自現”這句俗語為我們的語文教學服務,更讓它來影響學生的一生!
但是,在我執教《畫風》一課時,在反饋小組分角色朗讀時,朗讀的訓練不是很到位,層次性不夠明顯。
二、要把語文課上大。一堂課下來,讓學生學會的不僅是知識,還要讓他們在與文本、與作者的對話中感知人物品質或事件的意義,從而提升自己的認識,自覺自己的行為,實現語文課育人這一目標。同時我還結合開展的轟轟烈烈的誦讀工程,在課堂伊始適時的將古詩引入教學,既給學文做了很好的鋪墊,又積累了古詩。在課后出示兩首關于風的詩歌讓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擴大了學生閱讀的量。
三、低年級語文教學的一大重點是認字、寫字。拿認字說,數量多,任務重。那么教師就應該運用一切能夠調動孩子主動認字的手段,來激發學生認字的興趣,再鞏固認字效果。讓枯燥乏味的認字有趣起來。我利用讓學生同三個小朋友打招呼的方式來認讀生字,方法巧妙,但是如果把這三個名字板書在黑板上,可以讓學生整堂課都有意無意地看到這幾個字,又可以進行書寫指導,效果會更好。
四、讓語文作業開放起來、有趣起來。作業的類型既要有鞏固知識點的全員性作業;又要有鍛煉能力、拔高型的選擇性作業。在充分給學生以自由的空間內讓他們自主選擇,親自實踐。
五、把課文內容歸結為詩歌的形式,既是對課文內容的概括,又是對學生進行如何寫詩的滲透,效果比較好。但是,在此基礎上,對內容進行拓展,從課內拓展到課外,效果會更明顯。
六、通過這次教學實踐,我覺得自己還要多學習一些教學理論,并在自己的教學中去實踐、體驗,不斷提升課堂教學機智,讓自己在以后的教學中能及時的抓住課堂生成的精彩的教學瞬間,增強駕馭課堂的能力,來更好的勝任語文教學工作。
《畫風》教學反思
一、根據《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在設計教案時,鄧老師就設計了這樣的問題:陳丹是怎樣畫風的?生答:陳丹畫了彎彎的小樹。師問:除了彎彎的小樹,還有彎彎的什么?學生的答案很多很。這一教學能達到讓學生積累語言文字的效果。
二、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在教學中應激發學生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發展學生思維。教學時,我不僅注重讓學生對本課重點詞語和句子的感悟,還給學生創設情境。鄧老師在教學時適時運用簡筆畫這一手段,在語文教學中收到良好的效果,更好地為學生架設了形象思維至理性思維的橋梁。老師講到文中的小朋友是怎樣畫風的這一環節時是這樣設計的:宋濤是怎樣畫風的,請個同學上來畫一畫吧。老師在這里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抽象的思維變為具體的感知,都有它的積極作用。
三、但老師在這節課也有不足的地方。在教學中鄧老師采用了先進的多媒體課件,創設了動態的畫面,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有效地將學生的主觀情感移入文中。在此時如果老師讓學生采取多形式的讀,例如:分角色讀、個人讀、小組讀、自讀等多種形式的讀,會使學生對文章的理解達到了更高的境界。可是老師只讓學生齊讀就過去了,而且讀的時間也不多。
《畫風》教后感
浙江省杭州市天地實驗小學 葛 飛
在分角色朗讀的部分,我覺得從一開始的指導朗讀、讀中理解三位小朋友、到最后的分角色朗讀,學生每個環節都有所得到。但是我花了比較多的時間在評價上,想學生在評價中也有所得到,但是學生的評價并沒有太多進步,只是停留在多字、漏字和課本劇表演的處理上面,只有一位同學談到了對于表演者朗讀語氣,而且他點評得很到位。我對這位學生的評價做了肯定與表揚,但是卻沒有抓住這個好機會繼續引導,讓學生繼續深入地評價同學的表現,并且讓學生學會如何去聽同學的朗讀,學會評價,同時提高自己的朗讀。這是在預設教案時欠缺的一部分,應該在以后的教學預設中考慮周全,適時地引導好學生的發言,對于聽、評有所提高作用。
在學生暢談“如何畫風”時,有一個學生談到了“颶風”,這也是風的一種,學生的想法很好,也描述得相當不錯。但是在備課當中,沒有考慮過風的種類,因此當學生出現“颶風”時,我沒有引導學生去拓展思路,想象不同種類的風所產生的另外事物的變化。
在寫作的預設上,預設是給孩子定了格式,以一問一答的形式。在孩子的寫作過程中,我發現,這樣的形式寫出來的文章比較不自然,而且學生的寫作被格式束縛住,很多孩子在想怎么樣過渡到再寫第二段呢。而很多同學都是模仿著課文的格式來寫作的,從這里可以看出學生從朗讀中真正體會了文章。但是如果文章的寫作能夠做以下的指導可能會更好:直接寫“我會畫風了,什么時候什么地方怎么樣的一幅影像,那是風……”類似這樣的格式,可能孩子的寫作會更自由,發揮得更好。
我想在以后的課堂教學中我會考慮更多的教學預設,更好地引導學生的發言。
在這里謝謝鄭建軍老師和趙衛亞老師對我的指導。
《畫風》教學反思---在體驗中學習,更容易理解 篇10
開課真的是一件苦差事,從定下課題,到備課,到多次的試教,我曾多次懷疑過自己適不適合做老師,感覺自己好像越來越不會教書了。一篇課文拿在手里,想挑精華展示,卻反而面面俱到,以致于教學目標的達成不能落到實處,往往蜻蜓點水。經過同事們的指點,教案改了再改,課試教了再教,教到這個星期,感覺自己對這篇課文有點反胃了,上課的激情一減再減。今天總算熬到開課這一刻,完成任務的心情著實讓人覺得輕松的。現在再坐下來仔細想,其實磨課的過程雖辛苦,但收獲也是不小的。
我今天上的這篇課文《畫風》是一篇非常淺顯易懂、富有童趣的文章。“畫風”這個題目引起了課本中的小朋友的思考,也引起了我們的思考。風看不見,摸不著,怎么畫呢?于是,我將這堂課設計成兩個版塊。首先是解決“誰畫風”,同時識記課文里的生字,因為大部分生字都藏在人物的姓名當中。其次就是解決“怎么畫,畫什么”的問題了。通過學習,學生知道了三個小朋友一起畫畫,積極開動腦筋,互相啟發,互相激勵,用不同的辦法畫出了風。課文學到這兒,可能有些學生也有了自己的辦法畫風了,于是最后,我就請學生來講講,你有什么好辦法畫風。
以上是我設計這堂課的粗略思路,在實施的過程中,存在很多不足,其中遇到的最大問題是是朗讀的指導。本堂課上,我采用指名讀、分組讀、分角色讀、表演讀等多種朗讀形式,讓學生領會文中小朋友的創意,懂得遇事要動腦筋想辦法。但是,忽視了學生個性化的朗讀。如:學生都通過重讀“彎彎的.”等詞語來表現風。現在想來,只要把表現風的那些重點詞“斜斜的、彎彎的、呼呼地轉”等再進一步挖掘下去,讓學生進一步深入地理解,這樣學生就會有不同的感悟,那么朗讀時就會有不同的味道了。
這節課讓我明白了課上得有多深,關鍵在于教材研究得是否透徹。今后我會努力提高自己鉆研教材的能力,使自己更上一個臺階。
《畫風》教學反思---在體驗中學習,更容易理解 篇11
講完《畫風》一課,我迫切地想要找出自己教學上的種種不足,也希望能通過一次次地磨礪來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增強自己的教學能力。于是,我進行了反思:
本節課我努力創設一種輕松、愉快、和諧的氛圍,以情境貫穿教學的始終。開始以猜謎語導入,使學生興趣盎然地投入到學習之中。隨后問學生“你感受過怎樣的風?”大部分學生說的是“感受過暖暖的風;感受過寒冷的風。”這個問題設計得不太好,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如果改成“你對風有哪些了解?”學生可能會想到很多,如從電視上看到的龍卷風,風給人們帶來的好與壞,學生想得越多對后面的畫風幫助越大。板書完課題后,設計的是讓學生對課題提出質疑,然后帶著問題認真閱讀課文,結果把這一環節忘了。在識記生字時,出示了本課三個主人公的頭像,采用與他們打招呼的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記住生字“宋、濤、陳、丹、趙、藝”。又通過指名讀、開火車讀、齊讀、組詞等多種形式幫學生識記、理解生字。但字詞教學這一環節用的時間有些長,導致后面的教學有些緊張。
在理解感悟這一環節,為了幫助學生理解“三個小朋友是怎樣畫風的?”我讓學生找到了課文中三個小朋友畫風的句子,然后利用課件展示了他們的畫,再讓學生配著圖來讀,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學得快樂。在朗讀方面,采用了自由讀、指名讀、分組讀、分角色讀等多種朗讀形式,讓學生領會文中小朋友的創意,懂得遇事要動腦筋想辦法。但是,在朗讀的指導上做得不到位。如:應指導學生通過重讀“斜斜的、彎彎的、呼呼地轉”等詞語來表現風,這樣,才能讓學生進一步深入地理解,學生才會有不同的感悟,朗讀時才會有不同的味道。我覺得是由于自己對教材鉆研得不夠深,有一種停留在表面上的感覺。
最后一個環節“你想怎樣畫風?”我把繪畫引入語文教學之中,以此激情、領悟、延伸、拓展。學生想風、說風、畫風,思維比較活躍:畫柳枝隨風舞動的、畫放飛風箏的、畫樹葉飄落的、畫炊煙的、畫曬在衣架上的衣服的等等,孩子們的想象力不亞于文中的小朋友。但是由于前面用時過長,這一環節時間比較短,沒使學生得到充分的發揮。展示的時候,由于時間緊,我代替了學生的匯報。課后,我想如果有時間,這樣設計會更好:讓學生到前面說“我畫了什么,風把什么吹的得怎么樣?”這樣能同時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另外,我的教學語言比較單調,貧乏的語言讓課堂變得沒有活力。如對學生的激勵語、評價語應該豐富些,尤其是對低年級的孩子,這一點很重要。語言上少一些指示性的話,多些童趣。
以上是這節課給我的啟示,希望各位老師多提寶貴意見!
《畫風》教學反思---在體驗中學習,更容易理解 篇12
一、教材簡析
本文目的在于培養學生愛動腦、勤動手的好習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畫風”這個題目引起了課文中的小朋友思考。風看不見也摸不著,怎么畫?陳丹、趙小藝、宋濤三個好朋友互相啟發、互相激勵,結果他們用不同的辦法畫出了風。
二、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學習課文4-8自然段,理解李衛、小藝、丹丹畫風的方法,引導學生新舊知識結合,感受大自然中風動的景物,從而養成仔細觀察,學會積累的習慣。
三、教學對象分析:
二年級的學生邏輯思維較差,對課文的感知主要是通過朗讀理解,但學生對自然的感受已經有了許多積累,教學中主要引導學生朗讀,加上孩子天生愛畫、愛說,本課設計讓學生通過查一查、畫一畫、議一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四、教學理念
倡導自主參與,合作交流的學習。以學生為主體,朗讀為重要手段,讓學生在形式多樣的(自由讀、分組讀,分角色朗讀,表演示范讀等)語言實踐中,培養語言的感悟能力,尤其引導學生抓住人物個性化的句子,讀懂課文,把握人物情感,切身體會到遇事善于質疑、思考、解疑帶來的無窮樂趣,并樹立起自信,同時培養交流合作的意識。
五、教學目標
1、會認7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領會文中小朋友的創意。
3、懂得事物之間是有聯系的,遇事要善于動腦筋想辦法。
第一課時
(一)課前活動,激發興趣
1、謎語激趣:禾苗見它彎腰,小樹見它招手,花兒見它點頭,浪花見它歡笑。請學生自己到田野里、大海邊、校園中尋找謎底。
2、引導探究:看看哪位最愛動腦筋的同學有辦法把它帶到教室里來。
(二)揭示謎底,引入新課
1、揭謎底,并讓大家說說你是怎樣把它帶到教室中來的。
2、讓我們一起來認識幾位小朋友,看看他們又是怎么辦的?
(三)、初步感知課文,學習生字。
1、想知道怎樣畫風嗎?風畫出來漂亮嗎?咱們來聽課文錄音,好嗎?[錄音]有的小朋友都聽入迷了!
2、下面的這段時間,老師想請你用你喜歡的學習方法來自學課文,不過,老師有一點小小的要求,你讀書的時候要把生詞畫出來,讀一讀,把生詞所在的句子多讀幾遍。等會兒咱們比比誰學的最好。
(生自學)
3、你的表情告訴老師你非常自信,愿意接受大家的考查嗎?(生答)
(1)[出示:句子]
你瞧!屏幕上的這幾個句子里住著生字寶寶,誰敢站起來讀一讀。男同學和女同學比賽讀。(生讀)女同學聲音真好聽,小男子漢聲音真響亮。
(2)細心的小朋友一定會發現,旗桿的桿的顏色與其他字的顏色不一樣,你知道為什么?(桿是個多音字,)誰能用另一種讀音組詞?
(3)[出示:課件]咱們把生字寶寶和他的伙伴請出來,開火車讀好嗎?你來當火車頭,火車這樣開,行嗎?
(4)剛才大家讀的真棒,可是,要想和生字寶寶成為好朋友,就得想個好辦法把他們記住。請你們小組合作,來記住這些字。
(5)都記住了嗎?你認為哪一個字最難記?你用什么好方法記住的。還能用別的方法記住他嗎?(猜字謎、講故事)
(6)這些生字中你最喜歡哪一個,你能用它另外組個詞說句話嗎?
(四)、朗讀感悟,體驗情感
1、出示三個頭像,說說他們的名字。
學生自由誦讀課文找答案,以第一人稱作自我介紹。如“我叫趙小藝,我在(干什么)。”
2、鼓勵學生與“它”交朋友,同時引導讀姓名,認識其中六個生字,可聯系身邊同學的名字來認識。
3、練習對話,開展爭做文中小朋友的活動。
①自由誦讀;讓學生讀他(她)喜歡的段落。
②自由組合練對讀。
③小組推薦代表,分角色朗讀,競賽讀。在讀的過程中教師適時示范、指導。
“誰能畫風?”要讀出宋濤疑問的語氣,且心里有一絲得意的情緒;陳丹說“誰也畫不出來”時,應帶有為難的語氣,趙小藝說“我能”時,應該是非常自信、高興的語氣,語調比較高、聲音較大;“我也會畫風了”“我還能畫”等句子要帶驚喜、興奮的心情,用自信、肯定的語氣讀。
5、表演、示范朗讀。
(五)留意生活、描繪美景
1、回憶刮風的景象。
2、動手畫風,比比誰想得妙、畫得好。展示學生畫風的作品。
3、課外拓展。
還有哪些事物都是看不見,摸不清的,如果由你來畫,你會畫什么?請你把自己的奇思異想,用彩筆描繪出來。
(六)、作業:
課文我們學完了,誰愿意來為大家設計一個有趣的作業,(生答)你可以接受同學的建議,也可以自己想出一個別具一格的作業來。下節課,咱們比比誰的收獲最大。
第二課時
一、激趣導入
聽,這是什么聲音?(播放風的聲音)今天,我們就來做個和風有關的游戲,好嗎?誰能唱唱和風有關的歌?(抽生)誰能背背和風有關的詩句?(抽生)對了,孩子們,風可以聽到,感受到,可以唱出來,可以說出來,可是,風能畫出來嗎?今天,老師就和同學們一起學習繼續學習---《畫風》。
二.自主探究
1. 在上節課中,我們認識了三個活潑可愛的小朋友,今天呀,他們也來到了我們的課堂,想認識一下他們嗎?(出示課件)和他們打個招呼吧!(宋濤、陳丹、趙小藝)(注意相機引導孩子打招呼的語氣和禮貌)
2.現在,聰明的孩子們,請你動腦筋回憶一下,這三位小朋友到底是怎么畫風的呢?請你從課文中找出描寫他們畫風的句子,用波浪線把它劃出來。(生找)
請你起來讀一讀你到找的句子好嗎?(生讀)
課件隨機出示
宋濤----“宋濤想了想,他把畫上的太陽擦去,畫了幾片烏云,又畫了幾條斜斜的雨絲。”
師相機指導:同學們,從他的話中,我們聽出有風了嗎?你覺得怎么讀才可以讓我們感覺到風呢?這樣吧,老師就當宋濤,現在正準
《畫風》教學反思---在體驗中學習,更容易理解 篇13
今天下午,我在班里試講了二年級語文下冊第15課《畫風》的第一課時。整體進行得還算順利,學生的反應基本在預料之中,當然也偶有驚喜。但因為想多給學生一些表達的機會,讓他們的思想得以碰撞,相互啟發,有所創新,以致最后超時了5分鐘。
事實上,這也暴露出許多不足。雖然我覺得自己對學生的了解和教學預設做得還算充分,但每個環節在時間的把控上卻做得不夠(如寫字時間不足十分鐘,每個環節所用的時間沒有大致的估算等),對教學流程的熟練程度還需進一步加強,每一處過渡語也需要再精簡提煉。而“讀”的`體現,更顯現出一種“弱化”,即讀得不夠,缺少朗讀的指導。可見在這份教學設計中,過于重視對課文內容及人物的分析,過于重視啟發想象、開闊思維,而“讀”的地位卻沒有得到明確的展現。這絕對是備課時的重大疏忽。因為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理解只是一方面,識字寫字及朗讀都不啻是教學中的重點,必須在教學設計中加以體現。然而,我卻忽略了,或者應該說模糊了“讀”,僅僅只是關注了如何啟發學生去想象,去創新,激活他們的思維。雖然一節課容量有限,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然而學段目標卻是需要在備課時深入研究,并要在課中明確體現的。
因此,在下階段的備課過程中,我一定會認真研讀學段目標,緊密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特點,不斷修改完善自己的教學設計,不但要把識字寫字落到實處,還要領著孩子們把書讀好,大膽想象、創意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