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美的旋律回蕩心中——《月光曲》聽后記(精選12篇)
優美的旋律回蕩心中——《月光曲》聽后記 篇1
背景:
這是紅光一小老師給我們上的一節5年級語文課。全班同學在老師的引導下、音樂生中聯想——大家充分感受到了《月光曲》這優美的旋律和課文的意義。
教學片斷:
……教師引導學生理解句子,朗讀句子
師:貝多芬的《月光曲》真是這樣的嗎?我們隨著兄妹倆一起來欣賞一下。
(放樂曲)
師:聽了《月光曲》,你眼前仿佛出現了什么?
生:聽了《月光曲》我感覺一個人來到海邊,聽著大海的呼吸。月光照在海面上,美麗極了。
生:我感覺到…………
師:貝多芬的親生讓我們也陶醉了,皮鞋匠正是在這優美的琴聲中看到了慢慢升起的月亮,看到 跌宕起伏的大海我們能在朗讀的時候把這變化表現出來嗎?
(學生練讀)
師:誰愿意讀?這里有三層,你愿意讀哪層就讀哪層。
(指名學生,自己選擇讀……)
學生賽讀
師:誰能把一段話連起來讀給大家聽。
師:你們認為他們兩誰讀得好?哪讀得好?
生:……(評價)
師:他們讀得個有千秋,我們也讀一讀。
……
評析:
在這一篇短短教學中,師生角色變換了,學生的學習方式也有了改變。教師不再是教,而是導,學生變聽為學。學生通過自讀自悟,理解了語文文字,通過展開豐富的想像,感受到了月光曲的美。老師營造了良好的氛圍讓學生去說,去想像。《月光曲》是一首優美的鋼琴曲,它蘊意豐富、很深刻,這就給學生展開了一個廣闊的想像空間。教師抓住這個機會,在學生理解語言文字的基礎上,播放音樂讓學生閉目欣賞《月光曲》。伴隨著和諧優美的曲子,學生很快就進入了狀態。這時教師讓學生閉目欣賞《月光曲》后說說看到了什么,學生情趣高漲,各發言論。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創造思維得到了發展。
優美的旋律回蕩心中——《月光曲》聽后記 篇2
【設計理念】
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哪!
——如果去掉這寫聯想的語句,大家再讀讀。
你感覺怎么樣?(不美了)為什么?
可見聯想是理解藝術作品的很好的方法,生動的聯想語句也能讓讀者從無聲的文字中欣賞到有聲的樂曲。
6.于是課文寫到(出示句子)——
兄妹倆被美妙的琴聲陶醉了。
(板書“美妙”)
多么美妙的琴聲!
這份美妙的感覺就來自樂曲讓人感受到的自由和進步的力量,這就是音樂的魅力。
四、欣賞樂曲,練筆運用
同學們通過課文的學習,我們知道聯想對于理解藝術作品的巨大作用,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首《森林狂想曲》,想不想聽聽?出示《森林狂想曲》——
下面讓我們欣賞這首曲子,閉上眼睛,邊聽邊展開我們豐富的聯想和想象!
(一)學生聽曲子,請兩個學生談聽了樂曲,聯想到了什么。
(二)把豐富的聯想化作生動的語句和大家分享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拿起你們手中的練習紙,寫下你剛才的聯想吧!
(三)展示交流若干個作品(視時間而定),提示注意傾聽,重點評價聯想的豐富生動。
五、布置作業,課外延伸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一起認識了富有愛心的樂圣貝多芬,一起感受了美妙的《月光曲》,欣賞藝術,用聯想表現藝術的魅力其樂無窮,老師希望大家課后(出示作業)——
作業:
1.背誦第九自然段。
2.聽一首樂曲,運用聯想和想象的方法寫一寫自己的感受。
3.讀《名人傳》中的《貝多芬傳》。
【板書設計】
聯 想
月光曲 ←——→ 美 妙
語 言
貝多芬 ←——→ 愛 心
優美的旋律回蕩心中——《月光曲》聽后記 篇3
教學目標:
1、了解貝多芬及其創作《月光曲》的經過,體會貝多芬對窮苦人民寄予的深厚感情。
2、品讀課文,從字里行間揣摩真摯的感情是藝術家創作的源泉,初步受到音樂藝術的熏陶。
3、感情朗讀課文,學習生字新詞,積累語言。
教學重點:
感受音樂與語言的內在相通之處,感知真摯的感情是藝術的源泉。
教具準備:
《月光曲》音樂磁帶,PPT投影片。
教學流程:
一、欣賞音樂,展開想象。
就讓我們再次走進音樂的圣殿,用心靈傾聽,乘著音樂的翅膀,用想象把音符變成文字,將旋律轉化成畫面。
播放《月光曲》,請學生靜靜地欣賞。然后交流聽音樂所想象到的情景。
預設1:學生自由發表聽音想象到的畫面,可以一個詞,可以是一句話,也可是幾句話。
預設2:如果學生缺乏對音樂的感受力,老師事先準備一段特別美妙的語言描述音樂呈現的畫面,為學生做示范,讓學生享受語言與音樂的薈萃。
【設計意圖】本單元的主為“藝術的魅力“,把音樂引進語文課堂,一是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受能力,一是乘著音樂的翅膀,展開豐富的想象中,用比較準確的語言描述想象的畫面,讓音樂與語言沒有界限,把音樂的感受與語言的發展結合起來,避免把語文課上成音樂欣賞課,使語文學科產生錯位,甚至丟失自我。
二、變序學習,走進文本。
第一部分,出示第9自然段文字。
教材解讀
皮鞋匠靜靜地聽著。他好像面對著大海,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音樂是舒緩的】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滿了銀光。【稍有變化,總體是輕柔的】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云。【旋律是跳躍的,曲調上有反復之處】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曲子快速而有力】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過來……【高昂、激蕩,節奏感特別強。】皮革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靜的臉上,照著她睜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涌的大海。
天高云淡,月朗星稀,海在輕微地呼吸,一切都那么幽靜,那么美好!漸漸地,月光照亮海面,喚醒了海水,海開始奔騰洶涌,縱情地舞蹈。一切都是那么光明而美好,這是一個自由寬闊的世界!
【設計意圖】本單元的主題是“藝術的魅力”,所以教學本課時用音樂作為熏染的載體,創設情境,在唯美的音樂旋律中展開學習,用最智慧的語言——音樂開啟學生想象的天窗,推開學生思維的大門。直奔本課用語言再現《月光曲》的第九自然段,使單元主題與語文學習實現零距離。
教學策略:
(一)品味語言
1、學生自由朗讀第9自然段。總結寫了什么?皮鞋匠聽貝多芬彈奏曲子的聯想。
2、用四字詞語概括畫面:水平如鏡(風平浪靜)——微波粼粼——朗月穿云(月明星稀)——巨浪滔天(洪波涌起)——波濤洶涌(驚濤拍岸)
3、用感情朗讀表現景象的變化,用聲音創設情境。
【設計意圖】語文學習的根是研究語言,任何時候都是不二的法門。學習的啟程從讀到思,明白內容層面的指向,首先弄懂寫了什么,才可能進一步學習怎么表達的,步步為營,方符合學生學習語言的規律。
穿插用精煉的語言概括內容,即運用自己的語言庫存進行具有表現力的表達和概括,這也是在有效的訓練是培養能力,在運用中實現能力的發展。
心中對語言有了感覺,用繪聲繪色地朗讀個性化塑造文本的內容,再現文本的情境,是語言學習獨有的魅力。其實,學生的讀的過程,就是再創造的過程,就是內化語言的過程,就是積淀語感的過程。
(二)用想象架設語言與音樂的橋梁,讓優美的旋律流淌在心間。
1、借助皮鞋匠的想象,把每幅畫面轉化成自己能夠感受的音樂,讓音樂像小溪一樣在心間流淌起來。(見第9自然段的括號內容)
2、連盲姑娘也仿佛乘著音樂的翅膀見到了她從來不曾見到過的美好的景象,更說明這是一首( )的樂曲。(表現力極強,極具感染力,令人震撼,終生難忘,余音繞梁,美妙絕倫……)
3、欣賞《月光曲》,沉浸于音樂的意境之中,提升藝術品味。
【設計意圖】隨著學習的深入,讓語言與音樂在高層面上相通相諧,應當是本文最大的優勢。而連接二者的橋梁就是自由的想象。通過豐富而自由地想象,把文字轉化為畫面,進而把畫面轉化為旋律,這是藝術的提升,是語言的提升。
滲透襯托的寫法,用雙目失明的盲姑娘能夠看見自己生平從未見過的大海的景象來有力地說明《月光曲》的表現力,這是作者寫作的匠心。是讀寫不著痕跡的結合。
帶著交流感悟再次欣賞這首世界名曲,相信每個孩子的感覺都會有所不同,這可能是音樂的啟蒙,這可能是音樂的頓悟,這可能是音樂的引領,無論怎樣,都是一次用音樂的靈泉對孩子們的洗禮。
(三)了解貝多芬,加深對音樂家藝術才能與人格魅力地雙重折服之情。
1、自由匯報對貝多芬的了解。
2、出示(課后資料袋)貝多芬資料,提取信息。
貝多芬是德國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被尊稱為“樂圣”。貝多芬生活道路非常坎坷,26歲時聽力開始減弱,晚年失聰,只能通過書寫跟人交談。他以堅強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難,一生創作了許多不朽的作品,如廣為流傳的交響樂《恐龍》《命運》《田園》《合唱》。
【設計意圖】課后的資料袋中的內容應當巧妙地為學習語文服務,為加深感悟服務。這里,在充分感受《月光曲》的震人心魄的魅力之后,進行作者簡介,既是對學生音樂知識的石室,更是對貝多芬這位偉大音樂家的人格魅力的仰視,這樣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是從文本中生長出來的,而不是老師強加的,更容易入腦入心。
有效的拓展鏈接是語文學習開放性的需要,我們要為語文學習減肥,但是適當的豐滿與裝飾必不可少,這是語文學習的特質。
第二部分,回溯上文,了解創作《月光曲》的經過。
這樣一曲世界著名的鋼琴曲背后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可以說,是這個傳說,讓《月光曲》更加如夢似幻,是《月光曲》以及他的創作者貝多芬先生,使這個傳說更加耐人尋味。
教材解讀:
這是一篇意境優美的課文,講述了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因同情窮鞋匠兄妹而為他們彈琴,有感于盲姑娘對音樂的癡迷而即興創作出《月光曲》的傳奇故事。讀后,我們也仿佛進入了樂曲描述的如夢似幻的美妙境界,對樂曲產生了無限的向往,同時對貝多芬產生了深深地敬仰和愛戴之情。
作者借這個美麗動人的傳說故事,既表現了大音樂家貝多芬對窮苦人民的同情和熱愛,又表現了他豐富的想象力和卓越才華,同時也告訴人們,美好樂曲的產生不僅要靠豐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摯的情感。
教學策略:
1、自主質疑,援疑引思。
這就是貝多芬親自為窮苦的鞋匠兄妹彈奏的舉世聞名的鋼琴曲《月光曲》的一部分。聽了大音樂家為窮兄妹演奏這件事,一定有問號冒了出來,令你產生了什么疑問呢?
貝多芬為什么要彈琴給盲姑娘兄妹聽呢?
是因為盲姑娘兄妹特別幸運嗎?
為什么彈了一曲之后,還要再彈一曲呢?
【設計意圖】隨著學習的進程,及時讓學生的思維之火燃燒成熊熊的火炬,有待老師的點撥。給學生學習提問的機會與時間,學生的質疑能力才會日益提升。我們的語文學習有時候是老師的自作多情,自以為是,而恰恰忽略了學生這個學習主人的存在與他們那個情境之下的深切真實的感受。
2、默讀課文2——8自然段,簡單寫寫批注。然后小組同學互相交流。
【設計意圖】學生課堂之上的靜思默想與小組間的交流不應當是形式的點綴,而是課堂特定時空之中學生不可重復的學習體驗,是課前的預習所不能替代的。必需的是老師的引導與培養,不斷提高自學和小組合作學習的效率。
解讀二種聲音——鋼琴聲和談話聲。
①貝多芬在萊茵河邊的幽靜的小路上散步的時候,聽到了斷斷續續的鋼琴聲從一所茅屋里傳出來。
他會想:這們一所簡陋破舊的茅屋還有人彈奏我的曲子,真新鮮——好奇。
彈奏得斷斷續續,特別不熟練,糟蹋我的曲子呢——別扭。
在好奇心加上一點別扭的驅使下,他不由自主地向茅屋走去。于是又聽到了談話聲。
【設計意圖】與文中的人物心心相印,才能做文中人物的代言人,說出他們的心聲,也就是文字背后的意味。這是與文本會晤必須的閱讀心理。
②學生自選角色,朗讀純對話內容。(出示純對話內容)
“這首曲子多難彈啊!我只聽別人彈過幾遍,總是記不住該怎樣彈。要是能聽一聽貝多芬自己是怎樣彈的,那有多好啊!”
a、二個感嘆號,說明盲姑娘感情強烈。為自己彈不好這首曲子而著急。特別渴望聽到貝多芬自己的演奏。
b、盲姑娘是個特別愛音樂的人,聽別人彈過幾遍,自己就能大概彈奏,很了不起。
c、盲姑娘特別熱愛音樂,聽貝多芬自己演奏是她夢寐以求的事情。
“是啊,可是音樂會的入場券太貴了,咱們太窮。”
a、愛音樂的人竟然因為窮困而不能滿足自己聽音樂的愿望,實在太不公平了。
b、哥哥對妹妹充滿了歉疚、不安和痛楚。
c、窮困:住茅屋、舊鋼琴、微弱的燭光、做皮鞋——家徒四壁,一無所有
“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隨便說說罷了。”
a、盲姑娘特別體諒哥哥,是個懂事的妹妹。
b、盲姑娘特別善解人意。
c、窮兄妹倆手足情深。一個謊稱是隨口說說,一個真心充滿歉意。
預設1,由“隨便說說”的理解逆推,追問到底是不是盲妹妹“隨便說說的”?從而,深入語言文字之中,理解其中的蘊含的感情。
預設2,學生如果學習能力強,可以自己自由談感悟,互相補充更正。
③展示朗讀。
【設計意圖】用充分的讀拉動學生的思維,使感悟更加個性化和多元化,也更加接近文本所要表達的內含。兄妹倆的談話是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最初的原因,是兄妹倆的摯情真愛打動了貝多芬,也更能體現貝多芬是個為窮苦人演奏的偉大音樂家。
3、體會貝多芬的心情。
面對這樣一位清秀卻雙目失明的姑娘,面對這樣一位手足情深的同胞兄妹,面對如此酷愛音樂的盲姑娘,貝多芬再也抵制不住內心的(激動、感動、沖動……)他又一次想起自己說過的話:
出示貝多芬的名言:我的音樂只應當為窮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這一點該是多么幸福。
【設計意圖】拓展貝多芬的名言就是解讀他的心聲,這樣的豐厚文本是為感悟服務的,是感悟文本的另一扇窗子。
4、品讀盲姑娘的語言。
盲姑娘聽了貝多芬的演奏后的表現,重點研讀她的語言“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
①這里又用二個感嘆號表現盲姑娘聽了貝多芬演奏后的激動之情。
②純熟:很熟練。近義詞:嫻熟。深:感情表達得特別深厚,感染人。這是盲姑娘對貝多芬演奏發自內心的評價。
③您,您 也說明聰明的盲姑娘由剛才高超的演奏和貝多芬正在此地演出推斷出了事實,她的激動更無法表達。
感情朗讀,深入體會。
此時的貝多芬內心同樣激動不已:他為盲姑娘不但熱愛音樂而且這樣懂得音樂而激動;他為在這樣一個偏僻的小鎮能遇上知音而激動;他為自己的音樂又一次為窮苦的盲姑娘兄妹帶來幸福而激動。這萬分的激動化作了一句話(齊讀“您愛聽嗎?我再給您彈一首吧。”)這萬分的激動如洶涌的海浪撞擊心扉,他的音樂靈感如泉水一樣汩汩而出,于是他做了這個決定(齊讀“您愛聽嗎?我再給您彈一首吧。”)
【設計意圖】咀嚼盲姑娘的話,體會貝多芬的情是此時學習的重點所在。正是由于盲姑娘聽了大音樂家的演奏后的情不自禁,才有了貝多芬在這個偏僻的小鎮遇上知音的喜出望外的莫名的興奮。語言咂摸出味道了,感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三、總結全文。
教材解讀:
課文第9自然段是文章的重點所在,應當一讀再讀,就像這首《月光曲》一樣,值得一聽再聽。故事的結尾作為收束,給人以整體感,在學習的時候進行簡略處理:兄妹倆的陶醉與貝多芬記錄曲子。
教學策略:
①誦讀第9自然段
月光如水,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顯得格外清幽,窮兄妹倆幸福地站在貝多芬身旁,此情此景,給大音樂家帶來了創作的靈感,于是一首曠世佳作誕生了……
再次播放《月光奏鳴曲》,師生齊誦第9自然段。
【設計意圖】對于語文學習而言,讀永遠是最有效的最本色的手段,是可以出神入化的學習策略。特別是此時此刻,因為有了以上的交流與感悟,其它的語言相比動情地誦讀,顯得蒼白而畫蛇添足。
②在音樂聲中,指讀第10自然段。
“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我們大家都被陶醉了,深深地沉浸在這美妙的音樂之中。而我們的音樂家也被自己的即興創作陶醉了,他要抓住這靈感迸發的一瞬間,徹夜不眠,記錄下了這首舉世聞名的《月光曲》。
③總結填空。
課文學完了,我們應當由衷地感謝,感謝(音樂家貝多芬為我們奉獻了這么美好圣潔的音樂;感謝音樂家這顆為窮苦人創作的愛心;感謝熱愛音樂,懂事聰明的盲姑娘;感謝皮革匠與妹妹真摯的手足深情;感謝為我們編創這美妙傳說的人們……)
優美的旋律回蕩心中——《月光曲》聽后記 篇4
一,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記敘了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譜寫鋼琴曲——《月光曲》的傳說,它告訴我們,貝多芬是一位同情勞動人民的偉大音樂家.
課文可以分兩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簡單地介紹著名的鋼琴曲——《月光曲》是德國音樂家貝多芬譜寫的.這段的最后一句"傳說是這樣譜成的"起到了引出下文的作用.
第二段(2——10自然段)詳細地介紹了貝多芬譜寫《月光曲》的整個過程.這段是教學的重點段,訓練重點就體現在這一段;抓住環境特點,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本段可分為三層,其中第二層(3——9段),寫貝多芬走進茅屋里,為盲姑娘彈了兩首曲子,這部分內容是文章的重點,同時也有一些使學生難理解的句子.首先介紹了當時的環境."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突出了月光的明亮."月光照進窗子來",驅走了茅屋里昏暗陳舊的景象."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顯得格外清幽.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窮兄妹倆",寄予深深的同情.周圍的環境是那么靜,那么美;窮兄妹倆又是多么純樸,多么可愛.貝多芬觸景生情,激發了創作的激情."借著清幽的月光",貝多芬"按起琴鍵",創作了《月光曲》.
關于《月光曲》的內容是借皮鞋匠的聯系表達出來的.最初是月亮升起,平靜的海面上灑遍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海面上的景象發生了變化."浪花一個連一個朝岸邊涌過來,浪濤洶涌的大海",說明了音樂的節奏有了明顯的轉換,貝多芬此時想到的是窮兄妹倆的處境,心里十分不滿,他要用自己的音樂表達出這種心情.
二,教學策略
1,讓學生通過讀課文,想一想《月光曲》是在怎樣的情境中創作出來的,把課文中講貝多芬彈奏《月光曲》的內容找出來,多讀讀,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閱讀時可讓學生分別畫出兩次為盲姑娘彈奏曲子的有關句,段,再指導學生抓住貝多芬開始在小路上"散步", 而后來"飛奔"回客店的原因.體會貝多芬思想感情的發展變化.學習第9自然段時,可與美術聯系起來,可引導學生邊看插圖邊想象課文中有關段落所描繪的情景,有條件的班級可適當播放《月光曲》,邊聽邊想象,感受意境,體會貝多芬此時的情感,完成思考練習的第3題.學生的感受只能通過朗讀來表達,因此一定要把握好朗讀這一自然段的基調,時而輕柔時而激昂,形成鮮明的對比.
2,設計開放性的問題:"貝多芬為什么沒有回答 "讓學生在理解的前提下,發表自己的見解,有利于迸發學生求異的火花.
三,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1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幽靜,入場券,蠟燭,純熟,琴鍵,微波粼粼,霎時,一縷,洶涌,記錄"等.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最后三個自然段.
3.抓住貝多芬的言行舉動及感情變化,體會《月光曲》的創作過程及內容.培養聯想和想象能力.
4.感受貝多芬同情熱愛貧苦人民的思想情懷.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1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幽靜,入場券,蠟燭,純熟,琴鍵,微波粼粼,霎時,一縷,洶涌,記錄"等.
2.初讀課文.整體感悟課文.交流初讀課文的感受.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1.播放鋼琴曲《月光曲》.
2.讓學生自由暢談聽后感受.
3.板書課題,簡介《月光曲》.
剛才我們聽的這首曲子名叫《月光曲》,是首鋼琴曲,它是由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譜寫的.那么它描繪的到底是怎樣的景象呢 它是怎樣譜成的呢 今天,我們就來探究這個問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受課文.
1.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畫出不理解的詞句.
2.匯報初讀收獲.
(1)字,詞的掌握情況.
茵( ) 券( ) 蠟( ) 縷( ) 瞎( )
陰( ) 卷( ) 臘( ) 屢( ) 割( )
盲( ) 鍵( ) 粼( ) 恬( ) 洶( )
育( ) 健( ) 嶙( ) 括( ) 兇( )
(2)朗讀自己最喜歡的段落.
(3)交流初讀感受.
(4)質疑問難.小組內解決問題 ,不能解決的放在全班交流.
三,布置作業
1.抄寫生字詞語.
2.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抓住貝多芬的言行舉動及感情變化,體會《月光曲》的創作過程及內容.培養聯想和想象能力.
2.感受貝多芬同情熱愛貧苦人民的思想情懷.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最后三個自然段.
教學過程:
-,談談收集課外知識的感受.
通過課外的資料收集,幫助你理解課文的那些問題
二,學習課文
1.自讀,圍繞重點段,重點詞句進行感悟,將感悟結果以批注的形式寫在書上.
2.小組內進行交流,教師巡視時加以引導或點撥.
3.班上匯報.
針對"貝多芬走進茅屋,為什么彈完一曲,又彈一曲 "這一問題進行交流.
(1)貝多芬在各地巡回演出的空閑散步時,無意中聽到一所茅屋里傳出鋼琴聲,走近時又聽到屋內窮兄妹倆的對話,貝多芬被感動,于是推門進屋,彈奏了剛才姑娘彈的那首曲子.
引導:貝多芬作為大音樂家,到各地演出還到小鎮上演出,并且無償為盲姑娘彈奏,這一切說明什么
(說明貝多芬沒有架子,生活在人民之中,同情,熱愛勞動人民,心地善良.)
(2)貝多芬彈完一曲,盲姑娘說:"彈得多純熟呀!感情多深哪!"這說明盲姑娘愛音樂,懂音樂,很有音樂素養.貝多芬為在這兒遇到了知音而激動,因此用"我再給您彈一首"來回答盲姑娘.
引導:盲姑娘因為什么斷定給他彈琴的人是貝多芬.
(①貝多芬正在小鎮上演出;②彈得如此純熟,對樂曲的感情體會得這么深刻,只有曲子的創作者——貝多芬本人才能做到.)
練習朗讀,把握好窮兄妹倆對話中的互相體貼及盲姑娘聽完一曲后的激動的評價.
關于"第二首曲子(即《月光曲》)是在怎樣的情境下創作出來的 "這一問題,應引導學生弄清以下內容:
(l)貝多芬心情激動.
(2)當時"風吹滅了蠟燭",屋里灑滿銀光,"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這景色很美,這美蓋過了茅屋里的貧困和凄涼,這美感染了貝多芬,誘發了他的創作靈感,懷著對窮兄妹倆的同情,決定把美好的音樂奉獻給這貧窮而愛好音樂的人.于是貝多芬即景抒情,彈奏出了《月光曲》.
關于"皮鞋匠眼前出現的景象與貝多芬彈奏的曲子有何聯系 "這一問題的交流,讓學生領悟出:
(1)皮鞋匠眼前出現的景象正是貝多芬彈奏的曲子所展示的意境.
(2)皮鞋匠眼前景色的變化正是樂曲旋律起伏跌宕的表現.
(3)樂曲與意境的具體聯系:最初月亮升起,平靜的海面上灑遍了銀光,這時音樂一定是舒緩的,輕柔的,表現了月光下的一切都很幽靜.接著月亮升高,穿過微云,這時音樂逐漸增強,有了曲折,表現微云開始破壞幽靜.忽然風起浪涌,寧靜被完全破壞了,這時的音樂一定是高昂激越的,表現整個世界充滿了風浪.
(4)再放鋼琴曲《月光曲》,讓學生感受旋律的進展,并想象樂曲的意境變化.
(5)有感情地朗讀8,9自然段,感受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過程正是他當時激動心情的真實抒發.
三,總結
1.感情朗讀全文.
2.再聽貝多芬的《月光曲》.
3.說說學文后或聽樂曲后的感受.
四,布置作業
1.查看書籍或上網,更多地了解貝多芬.
2.選一首自己喜歡的曲子,聽后把想到的景象寫下來.
附:板書設計
優美的旋律回蕩心中——《月光曲》聽后記 篇5
月光曲教學反思
珊瑚西校區許曉華
根據楊老師的論壇精神實質——通過藝術課教學,在欣賞品味藝術作品的同時使學生在循序漸進的理解美的內涵,提高審美水平,感悟生活中美的事物,最終能夠創造美是藝術教學的重要目的這一要求.
我覺得培養學生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學會觀察生活,在平凡的生活中感受到美也是體現學生審美素養的重要標準,教學中更應重視這一方面的培養,學生才能有美的文化積累,課堂才可能有聯想,通感等產生.當時,楊老師的論壇日剛好距中秋節還有兩天,所以我選擇了湖南版的八年級教材《月光曲》來作為我的片段課的課題.《月光曲》一課是一節看似平常卻又極富文化內涵與審美品味的課程,在學習中通過學生在平時并不是很注意的月亮來引導學生學會觀察身邊的事物,發現并體會就存在于我們身邊的美景,從而感悟到生活中看似平凡的美.《月光曲》給人們最多的就要算是月光所獨具的那種含蓄的情調了,這種含蓄造就了特獨有的美感."清風明月本無價",可以說月光本就是藝術,而創作者就是我們,再具體一些就是我們的情感,在欣賞藝術作品,感受月夜美景的同時達到"物我兩忘"則是千年文化所沉淀出來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鑒于此,我對本課的設計著重強調月光的美感,在體會月光的同時結合藝術作品對以月光為題材的作品進行欣賞與分析,了解不同藝術形式的不同表達方式與獨特的美感.在教學過程中強調不同藝術形式在表達同一主題時的共性,同時在此基礎上再進行對不同風格,情感作品的分析,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但了解藝術作品的共性,同時還能夠感受到他們的個性與風格,在欣賞感悟藝術作品的同時感受到美的享受,從平凡的生活景象與藝術作品中感悟到月光所具備的迷人魅力,來實現以下教學目標:
1,從身邊常見的事物——月亮為題材,教會學生學會觀察,感受身邊習以為常的事物,使學生能夠感受到自然界中月光的美.
2,通過欣賞文學,音樂,美術不同表現形式的藝術作品,在欣賞藝術作
品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感受藝術作品,理解藝術作品中月亮這一題材的表現特征,在體會作品的過程中感受這些藝術作品所表達出的獨特美感.
3,通過欣賞理解作品,結合自己在生活中的感受,師生共同嘗試體念以月亮為題
材的多種傾情方式.
4,對印象派美術與音樂有初步的了解與認識.
以上都是自己課前的設計,但是上課以后感覺很有總結的必要:
(1),經過教學學生的審美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教師基本解決本課的重點與難點.
(2),課程知識難度控制合理,選材得當,既能夠簡單易懂又要用經典的藝術作品表現出《月光曲》一課的教學目標.
(3),在課程中的內容令學生喜歡,學習興趣濃厚,積極參與課程中的欣賞與相關活動,積極思考,感受月亮在藝術作品中的美.
(4),題目合理,難度適中,能夠達到對知識理解的鞏固與實踐.
(5),在創作的作品中,能夠解決本課的難點(表現月光題材作品在意境,構圖,色彩搭配等方面的特點).
(6)學生的主體性體現的不夠,我總擔心學生理解不了,觀察不到位;講解多了一點.
(7)擔心七,八年級的孩子小,文化積淀不夠,過多的運用了畫面的美來強調音樂的美,主觀的想通過畫面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不"走神",即通過畫面聽音樂.客觀地"壟斷"了學生的思維想象空間.
月光曲教學反思
課伊始,播放《月光曲》讓孩子們自由聯想,再讓孩子們聽,一邊聽一邊思考樂曲的變化,從而進一步感悟內容。緊接著讓讓孩子們悟出這種變化實際上也正是貝多芬情感的變化。還有最后這部分聽音樂寫話,事先我準備了那首《苗嶺的早晨》,我認為這首曲子比較容易聽得懂容易想象,原本我想給學生限制一下想象的范圍,介紹一下這首曲子的背景,但后來我想既然要聽音樂聯想就讓學生天馬行空,自由發揮,不要限制學生的思維空間。可是可能是缺乏引導,學生的想象還是比較局限于森林動物的聯歡上了。
在上這節課前我十分自信,因為我精心準備這節課,付出了許多的心血,心里比較有底,但是課堂效果卻并不象我預期的那樣精彩。我太想把每一步走扎實,到位,卻因為太過了,反而顯得比較煩瑣、迂回、浪費一些不必要的時間。如在解決學生提出的那三個問題時,三個問題是互相關聯的,但我卻沒能很好地引導學生將三個問題結合起來解決。另外,我自己感覺在教學設計上比較均衡用力,缺乏側重點,特別是學生在突破教學難點:理解《月光曲》的創作過程及貝多芬的情感變化與樂曲和窮兄妹倆的聯想之間的關系引導得不過深入透徹,估計有些學生還是一知半解。總之,這節課上完了,給我留下的思索是很多的,既有成功,也有不足。我想就在這樣的反復錘煉中,我的教學水平也會逐漸提高吧!
《月光曲》教學反思
《月光曲》一文是關于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譜寫鋼琴曲──《月光曲》的故事。文章生動地記述了貝多芬譜曲的經過。
全文以生動、優美的語言開始敘述。貝多芬來到小鎮演出,夜晚“在清幽的小路散步”。當貝多芬被盲姑娘懂音樂、愛音樂而感動,即興為她演奏時,一陣風吹滅了蠟燭,屋里灑滿了清幽的月光,“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使我們仿佛身臨其境。
對于《月光曲》的內容、意境、情感,作者以生動的文字,借皮鞋匠的聯想表達出來。天高云淡、月朗星稀,平靜的海面上“灑遍了銀光”,這時月下的一切是那么幽靜。月亮“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著一個朝著岸邊涌過來……”這個自然段是本文的教學難點和重點。怎樣突破難點、突出重點呢?我先讓學生自由讀,讀后談收獲;然后以一個問題為轉折:同學們,我們讀了這么久,可是我卻還是沒有聽到有什么樂聲啊,這曲在哪兒呢?我們都知道,曲應該有曲調,可這里有曲調嗎?(有)老師繼續問:那我們在兄妹倆美妙的聯想中感受到了樂曲怎樣的旋律和節奏呢?學生四人小組邊讀邊討論。在全班交流時感受到兄妹倆聯想到“月亮升起微波粼粼”的部分,這樂曲的曲調應該是比較輕柔的,而且也是比較緩慢的。而聯想到 “月亮升高穿過微云”的部分,應該是比較輕快的,因為他們感覺到了快樂。在他們聯想到“月光照耀巨浪奔涌”的部分,則應該是比較熱烈、激昂的,因為只有這激昂的音樂,才能讓他們有這樣的聯想。最后大家有感情的朗讀這段,感受音樂的魅力。當然讀的形式多,讀的效果也比較好。
作曲需要靈感,靈感又來自于情感。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讓貝多芬創作了這首舉世聞名的《月光曲》呢?話鋒一轉,請同學們再讀讀課文,在文中標上批注。可以用線條劃一劃,可以用字詞來概括,用你自己喜歡的方式,在文中標上記號。老師引導提示在課文的二、三意義段中去找。
同學們在體味作者用詞精妙的同時,更為文中所流露出的兄妹之間的手足親情,盲姑娘對音樂的熱情和音樂家博大高尚的情懷所感動。哥哥因為“音樂會的入場券太貴”,家里“又太窮”,無法使妹妹得到滿足而遺憾、內疚。妹妹聽出哥哥話中的不安之意,反過來溫言相慰,懂事地叫哥哥“別難過”。兄妹互相體貼,手足之情感人至深。盲姑娘把自己夢寐以求的愿望淡淡地稱作“隨便說說”,于凄楚中飽含了對音樂的喜愛。當貝多芬充滿激情地彈奏曲子時,盲姑娘聽得那么入迷。 “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正是盲姑娘兄妹的手足深情,感動了貝多芬。貝多芬的情緒由觸動到感動再到激動,使得他主動為盲姑娘即興創作《月光曲》,并為之演奏。貝多分悄然而來,悄然而去,卻給窮兄妹倆帶來一片溫馨的人間之愛和一次美妙的藝術享受。精妙的課文設計,相信也給同學們帶來了美的感受,藝術的震撼!
優美的旋律回蕩心中——《月光曲》聽后記 篇6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掌握本課8個生字,能掌握“譜寫、蠟燭、清幽”等生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背誦第九自然段。
【過程與方法】
學生通過朗讀感悟、合作探究等方法,學習作者在寫實中融入想象的手法,品味文章關鍵的字、詞、句。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文中傳達出的貝多芬音樂的魅力,感受貝多芬對窮苦勞動人民的關懷,進而培養愛祖國愛人民的情感。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品味文章的優美語言,理解文中關鍵詞句的含義。
【難點】
體會貝多芬對窮苦勞動人民的關懷,感受愛祖國愛人民的情感。
三、教學方法
多媒體教學法
任務導向法
小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學準備
音樂名曲《月光曲》、ppt課件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在導入部分,通過多媒體設備播放貝多芬的名曲《月光曲》,讓學生沉浸在鋼琴曲美好的氛圍之中。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初讀課文,解決生字詞。(屏幕出示生字詞,指名學生讀,教師范讀,為同學正音)
2.學生朗讀課文用自己的話概括課文內容,思考:《月光曲》是如何譜成的?
明確:貝多芬為盲姑娘彈奏兩首曲子,第二首是在貝多芬有感于盲姑娘是自己的知音的情況下,即興創作的,遂成《月光曲》。
3.播放《月光曲》,讓學生結合課文談自己的感受。
明確:鼓勵學生大膽發言,自由談感受。
(三)以句帶篇,深入研讀
1.賞析重點句子
(1)一個姑娘說:“這首曲子多難彈啊!我只聽別人彈過幾遍,總是記不住該怎樣彈,要是能聽一聽貝多芬自己是怎樣彈的,那有多好啊!”一個男的說:“是啊,可是音樂會的入場券太貴了,我們又太窮。”姑娘說:“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隨便說說罷了。”
(這段文字是語言描寫,用兄妹之間的對話,生動傳神地表現出兄妹倆相依為命的真情,同時,也表現了妹妹的善解人意以及對音樂的熱愛,為后文寫貝多芬兩次為她彈奏奠定了基礎。)
(2)盲姑娘聽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動地說:“談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貝多芬沒有回答,他問盲姑娘:“您愛聽嗎?我再給您談一首吧。”
(體現了盲姑娘不光愛音樂,更能夠懂音樂,并且懂得貝多芬的音樂,使得貝多芬引之為知音,因此而創作了《月光曲》。)
2.學生分組討論:貝多芬為什么會譜成《月光曲》,他是以何種心情創作的這首曲子?
(曲為心聲,貝多芬在彈奏月光曲的時候,他的內心一定也是不平靜的。面對著眼前窮苦的兄妹倆,面對著自己真正的知音,貝多芬同情之中又有感動,更有得見知音的感慨與激動。)
(四)拓展延伸,理解難點
各小組討論,派代表發言:貝多芬創作《月光曲》時,內心是怎么想的,他會對兄妹兩個說些什么?
(五)小結作業
1.讀完本課對你有什么啟發?(我們要向貝多芬學習,關愛別人,熱愛祖國,熱愛人民。)
2.查找并欣賞貝多芬其他作品,向同學們介紹。
六、板書設計
月光曲
兄妹倆:聽琴聲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寫作手法:虛實結合、融入想象)
月亮升高 風卷浪涌
貝多芬:彈一曲
創作《月光曲》 月光照耀 波濤洶涌
七、教學反思
優美的旋律回蕩心中——《月光曲》聽后記 篇7
《月光曲》是六年制小學語文的講讀課文,寫的是貝多芬譜寫《月光曲》的事。貝多芬是在特定環境的感染下,隨著思想感情的變化發展,激起創作靈感,以眼前的事物為依托,展開聯想,即興寫成的。教學本篇課文,引導學生領悟《月光曲》的內容是教學重點,而理解貝多芬即興創作過程中思想感情的發展的變化則是教學難點。
教學本文,進一步落實分辨事物和聯想,并引導學生自覺運用以前學到的語文基本功,諸如“從內容中體會思想”、“理清課文條理”、“分清課文的主次”、“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等,使學生在熟讀課文,理解重點詞語及內容的過程中,領悟感情,使重點訓練項目化為技能遷移運用。
【教學目標】
1、學習第9、10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9自然段(重點)。
2、感受貝多芬彈奏《月光曲》的.意境、內容,體會貝多芬同情窮苦人民的思想。
3、在情境中展開想象、練習說話。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復習上節課的內容,以貝多芬的一句名言引入。
二、創設情境,整件感知
1、初步感知:
看畫面,感受情境,談體會。
2、合作學習:
用兩分鐘時間讀第9自然段,組內交流討論:哪些畫面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或說你知道了什么?教師指名反饋。
板書: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月亮升高 風卷巨浪
月光照耀 波濤洶涌
3、品讀體會:
根據月亮、海水的變化,把三種層次的感覺讀出來。
4、深入研讀:
個體朗讀,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層來讀一讀。
⑴ 第一層:
自由讀→談體會→重點指導“微波粼粼”“霎時間”→自由讀→指名讀→齊讀。
⑵ 第二層:
自由讀→談體會→重點指導“忽然”“刮”“卷”“涌”→自由讀→指名讀→站起來讀。
⑶ 第三層:
引讀→談體會→重點指導“波濤洶涌”→自由讀→指名讀→齊讀。
三、回顧小結
過度:
好一幅美妙絕倫的海天月夜景!兄妹倆真的看到了嗎?
1、看板書、理思路。
2、朗讀:
⑴ 指名讀。
⑵ 接讀:
女→男→全班。
⑶ 齊讀:
配樂朗誦。
四、學習第10自然段,拓展想象
1、想象說話:
貝多芬美妙的樂曲深深感染了兄妹來,貝多芬離去后,盲姑娘兄妹可能會說些什么?
這時貝多芬,心潮澎湃,飛奔回客店,他一邊寫,一邊想,他想了些什么呢?
2、情感升華:
穿插再讀貝多芬的話,體會情感。
【板書】
樂曲聯想
柔和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有力 月亮升高
月光曲
風卷巨浪
高昂 月光照耀
波濤洶涌
優美的旋律回蕩心中——《月光曲》聽后記 篇8
[情景說明]
新課標明確提出要培養學生“整體把握”的能力、在反復閱讀中,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地探索,居高臨下地抓住全文的重點,體會了貝多芬彈曲、譜曲、熱愛勞動人民、深入貧苦群眾中間的人格精神。在教學中創設平等、和諧、民主的課堂氣氛,在文本、教師、學生三者之者架設一座暢通的橋梁,從而實現語文學習的自主化、個性化。
[教學片段]
師:老師有個問題想問大家,這篇課文的題目是《月光曲》,可我看了半天,文章并沒有寫《月光曲》呀,這《月光曲》在哪呢?
生:課文第九自然段就是。
師:那是寫大海和月光的變化,沒寫《月光曲》呀!
生:我覺得文章是通過寫兄妹倆的聯想來寫貝多芬的曲子彈得很好的!
師:那曲子的旋律、節奏到底是什么呢?請同學們好好地把這段讀一讀,并小組討論,然后有條理地告訴老師。
(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四人小組討論老師的問題。)
師:誰能說給老師聽?
生:我覺得(讀)“他好像面對著大海,月亮……灑遍了銀光”是曲子剛開始時,皮鞋匠所聯想到的,這時的曲子一定很慢,而且很靜。
師:那就是曲子很慢,很舒緩,對嗎?(板書:舒緩。)
生:我覺得月亮剛升起時,照得海面一片銀光,這時的月光一定很柔和,那貝多芬彈的曲子也一定很柔和。
師:好,看來這時的曲子是非常舒緩柔和的。(板書:柔和。)那你能把這種感覺讀出來嗎?
生:(讀)“皮鞋匠靜靜地聽著……灑遍了銀光。”
師:誰接著說,后來呢?
生:后來(讀)“月亮越升越高……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來……”這時的曲子應該逐漸增強,聲音也高些,節奏也應該快些啦。
生:我覺得除了節奏快,它的力度應該加強了。
生:我覺得這時一定有反復的小節,因為是“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來……”說明曲調有反復。
師:那就是節奏也快,彈得也有勁啦,是嗎?(板書:快速有力。)誰來讀呢?
生:(讀)“月亮越升越高,……朝著岸邊涌來……”
師:你能告訴大家你為什么這么讀嗎?
生:“忽然”說明時間很快,所以我讀得也快,還有剛才說這時的曲子快速而有力,所以我讀“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來”也讀得快,而且有勁。
師:他不僅讀得好,說得也很好。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生齊讀。)
師:誰來把皮鞋匠看妹妹這一層讀一讀呢?看這時的曲子又是怎樣的?
生:(讀)“皮鞋匠看看妹妹……波濤洶涌的大海。”我覺得這時的窮兄妹倆都已經完全被陶醉啦,這兒應該是高潮部分。
生:我想這時的曲子一定更快,節奏感更強。
師:節奏快了,到了高昂的部分,情緒也就激蕩啦。(板書:高昂激蕩。)
師:好,那誰能從頭到尾完整地說一說呢?
生(自由說、指名說):貝多芬面對著月光,面對著兄妹倆,按起琴鍵來,一開始他的琴聲是柔和的,舒緩的,接著曲子有了變化……
師:貝多芬的《月光曲》真是這樣嗎?讓我們隨著兄妹倆一起來欣賞一下。
(放樂曲,生閉目欣賞。)
師:聽了《月光曲》,你的眼前仿佛出現了什么呢?
生:聽了曲子,我感覺在一個擁有清幽月光的夜晚,我獨自一人來到海邊,雙眼緊閉,感受著大海的呼吸,傾聽著大海的聲音。皎潔的月光給海面披上了銀紗,美極了。忽然,海面失去了平靜,海水變成了巨浪,在咆哮,在翻滾,不停地拍擊著岸邊堅硬的礁石……仿佛世界上每一個角落都充滿了海浪。
生:音樂響起來,我仿佛置身在小湖邊,一輪皎潔的明月慢慢升起來,把平靜的小湖,湖邊的蒲草、蘆葦都鍍上銀光,異常美麗。忽然,只聽一聲水花濺落,一條金黃的魚兒躍出水面,在空中劃出優美的弧線,接著又鉆進了水中。接著第二條、第三條……一條條魚兒躍起又落下,似乎正伴著月光跳起了“月光舞”,平靜的湖面變得熱鬧非凡……
生:聽了曲子,我仿佛看到了一位勇敢的探險家在海面上拼搏。傍晚,微波粼粼的海面上灑遍了銀光,海面幽靜而美麗,探險家坐在船艙欣賞著窗外美景。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快把船都掀起來啦,這時的探險家竭盡全力地擺動方向盤……勇敢者終究會取得最終的勝利。
……
師:貝多芬的琴聲讓我們也陶醉啦,皮鞋匠正是在這優美的琴聲中看到了慢慢升起的月亮,看到了跌宕起伏的大海,我們能在朗讀的時候感受大海的變化,并把這變化表現出來嗎?
(生自己練讀。)
師:好,誰愿意讀?這有三層,你愿意讀哪一層就讀哪一層。
(指名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層讀。)
師:誰能把整個一段讀給大家聽呢?這次還要找個人和你比,看誰讀得好!
(兩名學生比讀。)
師:你們認為他倆誰讀得好?哪兒讀得好?
生:……
師:他們倆讀得都很好,各有特色,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好嗎?
……
[教學反思]
以上是小學語文第十冊第十課《月光曲》第九自然段的一個教學片段。在這一片段的教學過程中,師生角色的變換,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老師不再是“教”,而是“導”,學生不再是一味地“聽”,而是自主地“學”,學生成了課堂的主人。學生通過自讀、自悟,理解了語言文字;通過展開豐富的想像,感受到了《月光曲》的優美;通過有感情的朗讀,抒發了自己的情感。總的來說,這段的教學有兩個特點:
一、給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去讀,去討論。
這一段是通過皮鞋匠的聯想來表現《月光曲》的內容的,那《月光曲》的旋律、曲調、節奏到底是什么呢?這是需要學生自己感悟的,任何分析和講解都會顯得空洞。所以,我安排了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去反復地讀,讀完以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組同學交流、和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學生互相啟發,提高了認識。這一“讀”一“說”,使學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師的情不斷地產生碰撞,產生靈感,從而很好地理解了課文,也學會了合作。最后,在學生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采用分層讀、賽讀、齊讀等多種形式,使學生的情感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
二、營造良好的氛圍讓學生去說,去想像。
《月光曲》是一首優美的鋼琴曲,它所蘊涵的內容很豐富、很深刻的,這就給學生展開豐富的想像創造了空間。教師及時抓住了這個契機,在學生理解語言文字的基礎上,播放音樂讓學生閉目欣賞《月光曲》,用心去感受。伴隨著和諧優美的曲子,學生很快進入了愉悅其耳目、激動其心靈、開發其智力的境界。這時,教師又不失時機地讓學生說說聽了樂曲后仿佛看到了什么,可謂“一石擊起千層浪”,學生情趣高漲,各抒己見。有的說,看到了調皮的孩子;有的說,看到了跳舞的小魚;有的說,看到了漲潮;有的說,看到了出海的探險家……在這一“想”一“說”的過程中,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得到了發展。
[教學點評]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調動學生主動發現問題的熱情,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改變學生等待老師傳授知識的狀況,消除學生學習上的依賴心理,促使學生主動探索是本節教學的主旨。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不等于讓教師放棄引導。自主學習不等于完全自發、自流學習。恰當地處理主體與主導的關系,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都給學生主動求知、發表個人感受的自由以及廣泛的思維空間。
優美的旋律回蕩心中——《月光曲》聽后記 篇9
一、說教材:
《月光曲》是人教課標版小學語文第十一冊第八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本組教材以“藝術的魅力”為專題。選編本組教材的意圖,一是欣賞音樂、繪畫、戲劇等各種藝術形式的美,受到美的熏陶,培養學生熱愛藝術的情操;二是學習作者是怎樣在敘事時展開聯想和想象的,是怎樣把眼前看到的和內心的想象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學習作者表達感受的方法;三是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語言,體會課文表達的感情;四是從實際出發,根據各自條件,通過閱讀和其他渠道盡可能多地了解各種藝術。而《月光曲》正是一篇能體現這些重點的極好例子。
《月光曲》講述了德國音樂家貝多芬因同情窮鞋匠兄妹而為他們彈琴,有感于盲姑娘對音樂的癡迷而即興創作出《月光曲》的傳奇故事。作者借這個美麗動人的故事,既表現了大音樂家貝多芬對窮苦人命的同情和熱愛,同時也告訴我們,美好樂曲的產生不僅要依靠豐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摯的情感。課文文脈清晰,文章有明暗兩條線索。明線是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過程。暗線是貝多芬的感情發展。這種感情的發展與盲姑娘對音樂喜愛的感情是交織在一起的。另外,體會作者在敘事中進行恰當的聯想,使文章的表達更加充實,感情更加深刻是文章的主要寫作特點。
二、說學情:
《月光曲》這篇課文,感情深沉,意境深遠,特別是第九自然段聯想和想象相結合的表達效果,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需要教師引導學習,反復品悟語言內涵,真正讀出深層次體驗,在此基礎上達到與作者、文本的情感共通。
三、說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8個生字,正確讀寫“譜寫、幽靜、蠟燭、失明、純熟、陌生、清幽、琴鍵、陶醉“等詞語。
2、根據課文線索概括主要內容。體會貝多芬在創作過程中思想感情的變化及產生這種變化的原因。從而感受貝多芬對勞苦人民的同情和熱愛,體會音樂藝術的魅力。
3、學會分辨實在的事物和由事物引起的聯想,體會意境,感受樂曲美妙和作者在敘事中將兩者恰當結合,使文章的表達更加充實、感情更深刻的作用。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九自然段。
四、說教學重點:
定為使學生了解貝多芬是怎樣創作出《月光曲》的,體會貝多芬在創作過程中思想感情的變化及感情變化原因。
五、說教學難點:
學習作者在敘事中進行恰當的聯想,使文章的表達更加充實、感情更深刻。
六、說教法:
抓住重點、默讀思考、讀后交流、朗讀悟境、欣賞體會、感悟寫法、拓展閱讀、遷移運用和多媒體輔助教學。
七、說學法:
讀思、批畫、體悟、說與寫。
八、說教學流程:
結合211導學練三環節課堂教學模式,讓教法、學法充分應用于課堂,實現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安排了兩課時教學。教學過程如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二、檢查字詞學習情況(重點指導“粼”和“霎”的書寫)
三、抓住課文線索概況文章主要內容
四、探尋原因,體會情感
五、小結
以上五個環節的'實施,主要為了達成兩個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8個生字,正確讀寫“譜寫、幽靜、蠟燭、失明、純熟、陌生、清幽、琴鍵、陶醉“等詞語。
2、根據課文線索概括主要內容。體會貝多芬思想感情的變化及產生這種變化的原因。從而感受貝多芬對勞苦人民的同情和熱愛。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溫故而知新。在這一環節主要復習兩個知識點:一、聽寫詞語 二、回顧課文主要內容。通過復習,做好與第二課時內容的銜接,使整個教學渾然一體。
二、抓住重點 品讀感悟
在這一環節,我相信學生的能力,沒有眉毛胡子一把抓。重點放在了八九自然段上。文章的第八九自然段是全文的重點段落,最能表達月光曲旋律和作者情感的變化,是文章的精妙之處,是本單元及本課讀寫訓練的著力點,應該把更多的時間停留駐足在此,引導學生讀思、勾畫批注、概括畫面、朗讀悟境、欣賞體會。我設計了以下幾個小點。默讀八九自然段,勾畫批注,分辨出哪些是實實在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實實在在的事物產生的聯想。品讀第九自然段,體會作者是如何用文字來描寫《月光曲》旋律的變化的。在這里我做了三個預設。預設1首先出示重點句段,引導學生用四字詞語概括畫面。有效的訓練和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學生借助這些詞語還可以清晰的想象畫面。有利于后面的朗讀指導。預設2聯系文章內容,體會月光曲旋律的變化和貝多芬情感變化之間的聯系。用感情朗讀表現景象的變化、月光曲旋律的變化以及貝多芬情感的變化。學生用繪聲繪色地個性化朗讀,再現文本的情境,彰顯語言學習的魅力。內化語言、體悟情感、積淀語感。在品讀感悟的基礎上,和孩子們一起欣賞《月光曲》
讓語言與音樂相通相諧。
三、領悟寫法: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在閱讀中,要初步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并在習作中加以運用。本文最大的特點是根據看到的、聽到的實實在在的事物產生的聯想。這樣寫的好處是使文章內容更具體、更豐富,更好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應鼓勵學生在習作時,不僅要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寫下來,有時還要把想到的寫下來。在記事中恰當地加進自己的聯想,文章就會更加的充實,表達的感情就會更加豐富,更加深刻!
四、拓展閱讀 扎實訓練:
葉圣陶先生說“課文無非是個例子,借以訓練學生的語言能力。”,設計這一環節,目的是讓學生將學到的方法在課外拓展閱讀中得以實踐。學生親歷了概括、表達、訓練的過程,奠定了授之以漁場的方法。
五、讀寫結合,遷移運用:
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就是使學生學會正確地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學會閱讀和表達。朱作仁教授曾說“大量讀寫,讀寫結合是學習語文的規律”。因此,我設計了這個環節,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寫一段話,進一步訓練了學生的語文能力。
優美的旋律回蕩心中——《月光曲》聽后記 篇10
一、教學目的和要求
1、通過本課教學,使學生了解貝多芬譜寫《月光曲》的傳說,認識到貝多芬是一位同情勞動人民的偉大音樂家。
2、通過有感情的朗讀,使學生深入理解課文,體會課文的語言美和音樂美,從而受到美的教育。
3、理解并掌握本課的生字新詞,運用“幽靜”、“斷斷續續”、“仿佛”等詞語造句。
4、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掌握文章的思路;分清課文中哪些是實實在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實在的事物引起的聯想。
二、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1、重點:第二大段的第二層,貝多芬進到茅屋為盲姑娘彈了兩首曲子,特別是貝多芬彈第二首曲子的經過,是本文的重點。
分清事物和聯想是本課的重點訓練項目。
2、難點:課文中對《月光曲》內容的描述,意境較深,是本文的難點。
三、課前準備
1、生字詞幻燈片若干張。
2、圖畫幻燈片三張:①貝多芬在茅屋中彈奏《月光曲》;②平靜的大海;③波濤洶涌的大海。
3、小黑板一塊,上寫“水天相接”、“微波粼粼”、“灑遍了銀光”、“一縷縷輕紗似的微云”等詞語。
4、放《月光曲》的音樂錄音兩段。
四、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教學內容和要求
1、分析課題,檢查預習,處理生字詞,學生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使學生初步了解全文。
2、分析閱讀課文,從開頭到貝多芬為盲姑娘彈完第一首曲子,使學生知道貝多芬同情盲姑娘;盲姑娘不但愛音樂而且懂音樂,是貝多芬的知音。
二、教學過程
1、分析課題(板書:28月光曲)。
《月光曲》是本課的課題,它是德國著名的音樂家貝多芬譜寫的一首鋼琴曲的名字。這篇課文記敘的就是貝多芬譜寫這首鋼琴曲的故事。
2、檢查預習的情況,提出生字新詞進行教學。
本課的生字詞共有10個,通過字詞幻燈片,檢查學生對生字的讀音、字形、筆順和字義掌握的情況。其中“芬、譜、茵、鍵”都是聲旁直接標音的形聲字;“幽”的筆順較難;“券”容易和“卷”混;“幽靜”、“恬靜”、“陶醉”等詞語與理解課文關系密切,可以在講讀課文時進一步講解。
3、教師范讀全文。
要求學生注意聽,把不懂的地方記下來,并能說出這篇課文主要講的是什么事。
4、讓學生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
通過質疑了解學生掌握課文的情況,然后引導學生初步了解課文的重點和難點,為深入學習課文作準備。
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有:(1)什么是傳說?(2)貝多芬剛彈完一首曲子,盲姑娘怎么會知道他就是貝多芬呢?(3)盲姑娘眼睛是瞎的,怎么能看到她從沒有看到過的景象呢?(4)為什么貝多芬彈完第二首曲子,沒有向兄妹倆告別,就飛奔回客店去了呢?
5、閱讀第一段課文。
指名學生讀第一自然段,了解這一段簡單介紹了《月光曲》是德國音樂家貝多芬譜寫的。
簡要介紹貝多芬的生平。
重點讀最后一句話。
提問:
(1)什么是傳說?
(2)這一段最后一句話:“傳說是這樣譜成的。”下面應該寫什么?
小結:
“傳說”是在民間流傳的故事,不一定確有其事,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虛構的。但是,一般的民間傳說都較真實地反映出人民群眾的愿望、好惡。從貝多芬譜寫《月光曲》的傳說中,我們可以正確地認識貝多芬是怎樣一位音樂家。這一段寫了“傳說是這樣譜成的”,下面就應該寫《月光曲》是怎樣譜成的了。全文從這里分為兩大段。
6、閱讀第二段,到貝多芬為盲姑娘彈完第一首曲子。
(1)指名讀第二自然段,這一段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和事情。
提問:
①貝多芬在什么情況下聽到了琴聲?“幽靜”是什么意思?(板書:聽到)
②琴聲為什么斷斷續續?當貝多芬聽到別人彈他的曲子,彈得很不熟練,他可能是怎樣想的?又是怎樣做的?(板書:走近)
(2)指名讀第三自然段,這一段主要寫貝多芬走近茅屋,聽到了兄妹倆的談話。
提問:
①貝多芬走近茅屋聽到了什么?(板書:聽到)
②貝多芬聽到兄妹倆的談話以后,可能是怎樣想的?又是怎樣做的?(板書:走進)
指導朗讀:兄妹的對話。
妹妹的話,要讀出那種想彈而又彈不好,感到為難的語氣,和渴望聽到貝多芬演奏的感情。
哥哥的話,“是啊”,語氣中充滿對妹妹的愛和對妹妹的歉意;“可是”后面的話,他不忍說出,語氣中帶有不滿情緒。
妹妹安慰哥哥的話,要表現出她很懂事,可是心里也很難過。
(3)指名讀第四自然段,這一段主要寫貝多芬走進茅屋看到的情景。提問:
①貝多芬走進茅屋看到了什么?茅屋的情景,說明這家人的生活怎么樣?②貝多芬知道琴聲為什么斷斷續續了嗎?這時,他的心情怎樣?
(4)指名讀第五自然段,這一段寫貝多芬決定為盲姑娘彈琴。
指導朗讀:貝多芬回答皮鞋匠的問話。
貝多芬決定為盲姑娘彈琴,這句話充滿了熱情,態度非常誠懇。
(5)指名讀第六自然段,這一段主要寫盲姑娘聽到貝多芬彈琴,心情非常激動,她馬上想到了這是貝多芬在彈琴。
提問:
①在貝多芬彈琴的時候,盲姑娘怎么樣?“入神”是什么意思?
②貝多芬彈完一曲時,盲姑娘是怎么說的?說明了什么?
指導朗讀:盲姑娘贊美貝多芬的話。
要用贊賞的語調來讀,第二句要比第一句讀得高一些、重一些。第一句還在回味剛才的音樂突出一個“熟”字;第二句感情越來越激動突出一個“深”字;第三句猜想到為她彈琴的可能是貝多芬本人,第一個“您”字后面要有較大的停頓,表現出驚喜的心情。
(6)指名讀第七自然段,這一段主要寫貝多芬決定為盲姑娘再彈一曲。提問:
①貝多芬聽到盲姑娘贊美的話后,為什么又給他彈一曲呢?他可能是怎么想的?(板書:聽到再彈)
②貝多芬再彈一曲,彈的是哪一首曲子?
小結:
夜深人靜,從茅屋里傳出了斷斷續續的琴聲,引起了貝多芬的注意。促使他走近茅屋,聽到了兄妹倆的談話。兄妹倆是那么喜歡音樂,又是那么可愛,可是窮困得連張音樂會的入場券也買不起,這引起了貝多芬的同情。于是,他走進茅屋,看到彈琴的竟是個盲姑娘,他的心情非常激動,決定為盲姑娘彈一曲。一曲彈完,盲姑娘熱情地贊美他的彈奏,并且聽出他就是貝多芬,使他感到自己遇上了知音,他決定為盲姑娘再彈一曲。著名的《月光曲》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創作出來的。
第二課時
一、教學內容和要求
1、把全文讀完,使學生體會到課文中語言的美和《月光曲》音樂的美,使學生知道貝多芬是一位偉大的音樂家。
2、總結全文,使學生掌握全文的思路并分清課文中實在的事物和由實在的事物引起的聯想,發展學生的想象力。
二、教學過程
1、復習檢查。
(1)用幻燈片檢查學生掌握生字詞的情況。
(2)朗讀學過的課文。
2、繼續閱讀第二段課文。
(1)指名讀第八自然段,這一段主要寫貝多芬彈奏《月光曲》時的環境。提問:
①課文中描寫的是什么時候的月光?
(指名學生背李白的詩《靜夜思》)
②這時茅屋里是什么樣的情景?按照圖畫描述貝多芬彈奏《月光曲》時茅屋內的情景。
(用幻燈揭示圖畫①)
(2)指名讀第九自然段,這一段主要寫兄妹倆聽《月光曲》時的情況和《月光曲》的內容。
提問:
①“好象”是什么意思?皮鞋匠在聽《月光曲》時好象看到了什么?按照圖畫描述月光照耀下海面的美麗景色。
(用幻燈揭示圖畫②)
(出示小黑板,根據提示的一組詞語,想象月光照耀下大海美麗的景色。)②皮鞋匠在聽《月光曲》時,真的看到大海了嗎?
(開錄音機,欣賞《月光曲》中表現平靜的大海的一段音樂。)
(指導朗讀,表現出大海的平靜和美麗。)
③海面上發生了什么變化?按照圖畫描述大海波濤洶涌的情景。
(用幻燈揭示圖畫③)
(開錄音機,欣賞《月光曲》中表現海面上波濤洶涌的一段音樂。)
(指導朗讀,表現出海面上波濤洶涌的激烈變化。)
④貝多芬的曲子開始是那樣優美平靜,為什么忽然發生了這么大的變化?誰能體會一下貝多芬當時的心情?
⑤妹妹在聽《月光曲》時的情形怎樣?“恬靜”是什么意思?
⑥妹妹是個盲姑娘,本來看不見,課文中怎么說看到了?
(3)齊讀第十自然段,這一段主要寫貝多芬飛奔回客店譜寫《月光曲》。提問:
①“陶醉”是什么意思?
②貝多芬為什么要飛奔回客店譜寫《月光曲》?(板書:飛奔)
小結:
通過朗讀課文、觀察圖畫和欣賞音樂,我們好象和兄妹倆一起聽到了貝多芬在演奏《月光曲》。貝多芬的音樂是那么美,那么富于變化,他把自己的感情全部用音樂表現出來了。貝多芬的音樂使我們想象出月光照耀下大海美麗壯闊的景色,我們也象那兄妹倆一樣,被動人的琴聲陶醉了。貝多芬是一位偉大的音樂家,他的《月光曲》就是在這樣激動人心的情況下譜寫出來的。
3、再次讓學生提出自己還不懂的問題。
4、默讀課文的重點部分,從“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到“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涌的大海”。
以這部分課文為例,指導學生分清課文中實在的事物和由實在的事物引起的聯想。
實在的事物:蠟燭、月光、窗子、茅屋、琴鍵以及貝多芬彈琴發出的琴聲。由實在的事物引起的聯想:茅屋里的一切披上了銀紗,皮鞋匠和盲姑娘聽貝多芬彈琴時看到的大海上的景色等。
5、朗讀全文,總結全文。
(1)概括段意:
第一段:簡單地介紹了著名的鋼琴曲—《月光曲》,是德國音樂家貝多芬譜寫的。
第二段:詳細地介紹了貝多芬譜寫《月光曲》的整個過程。
(2)歸納主要思想內容:
這篇課文生動地記述了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譜寫鋼琴曲—《月光曲》的傳說,它告訴我們,貝多芬是一位同情勞動人民的偉大音樂家。
6、布置作業。
(1)熟讀課文,完成課后作業第二題,“讀下面的句子,體會帶點的詞語的意思”。
(2)用“幽靜”、“斷斷續續”、“仿佛”造句。
附板書:
月光曲
聽到聽到聽到
走近走進飛奔
優美的旋律回蕩心中——《月光曲》聽后記 篇11
教學目標
1.自主學會本課八個生字,正確地讀寫和初步理解“譜寫、幽靜、蠟燭、失明、純熟、陌生、清幽、琴鍵、陶醉、飛奔、記錄、萊茵河、霎時間、微波粼粼”等詞語;
2.讀懂課文,理清課文層次。有感情地朗讀文章中的關鍵語段,了解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
3.從貝多芬的言行中體會他豐富的心理和情感,初步感受音樂家對窮人的同情和對音樂的熱愛。
教學重點與難點
領會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心情。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同學們,這一課我們要學習一個傳說,那就是《月光曲》(板書課題)。這篇課文不但文字美,而且主人公的心靈更美。老師相信大家,在這美的感召下,同學們通過用心讀書,加上和同桌認真交流,肯定會完成這節課的學習目標。大家有信心沒有?
1、出示1“學習目標”,指名讀
1.我要學會8個生字,掌握相關的重點詞語;
2.讀懂課文內容;有感情地朗讀文章中的關鍵語段,學習貝多芬為兄妹倆彈琴的經過;
3.體會貝多芬豐富的心理和情感,初步感受他對窮人的同情和對音樂的熱愛。
2、出示2“自學提示”
(1)用你喜歡的方式通讀全文,圈出生字并讀準字音;畫出重點詞語,與同桌交流理解意思;
(2)再讀課文,思考《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樣的曲子,是誰譜寫的?《月光曲》這篇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二、先學(一)——學生自學課文,教師巡視
三、后教(一)——評價與指導
(一)交流自學情況
1.出示課件3——“重點詞語”,檢查生字、重點詞語
指名讀,重點詞義交流
重點釋“譜寫”:“歌譜”同學們是知道的,根據歌詞寫譜,叫“譜寫”。如果沒有歌詞,單純作曲子,也叫“譜寫”,簡單的說法叫“譜曲子”。曲子寫好了,就叫什么?(“譜成”)。引深,寫曲子叫“譜寫”,寫出非常壯麗的詩,也可以說“譜寫了一首壯麗的詩篇”“譜寫了一首扣人心弦的詩篇。”
2.檢查自學課文情況
(1)《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樣的曲子,是誰寫的?(提示,讀第一自然段)。
(旨在理解第一自然段:《月光曲》是一首著名的鋼琴曲,即《月光奏鳴曲》,或叫《月光》,傳說是貝多芬譜寫的。)
(2)現在先讓我們了解一下貝多芬,請同學們交流一下課前搜集的有關貝多芬的資料,好嗎?
先交流資料,再出示4“貝多芬的生平資料”,指名讀后,“請同學們不僅要了解這位世界級的音樂大師的生平,我們更要走進他的美麗的心靈。”
(3)這一段中出現了一個詞“傳說”,什么叫“傳說”?(是在民間流傳的故事)。
可能有的同學在心里會產生疑問,“原來只是一個傳說啊!”那到底是不是他寫的呢?其實我們從貝多芬平時表現出的對貧苦人民非常的同情,特別是他的名言(出示5“名言”):“我的音樂只應當為窮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這一點該是多么幸福!”足以可見一斑了。有了上面的交流,想必大家一定會說出——
(4)《月光曲》這篇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待交流后,出示6“文意”)
(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因同情窮鞋匠兄妹而為他們彈琴,有感于盲姑娘對音樂的癡迷而即興創作出《月光曲》的傳奇故事。)
從同學們總結出的課文的主要內容來看,第一段屬于總起(也就是總的介紹),作用是——?為了引出下文——《月光曲》的傳說。那么第二段(從第二自然段起至尾),主要寫幾件事?提示文意中的兩處藍色加粗的字。第一件事:“為他們彈琴”;第二件事:“即興創作《月光曲》”(快速找出相關的段落)。
這樣同學們就非常明晰了課文的層次。再指名講一講。
小結:分兩段:第一段(首段),總的介紹;第二段,寫《月光曲》的傳說,又先后寫了兩件事。
同學們,還有需要交流的地方嗎?那么,這節課我們就重點學習課文的第二段中的第一件事。
四、學習貝多芬為兄妹倆彈琴的經過;
1.出示7“自學提示”:
認真讀第一件事的內容,
(1)與同桌交流貝多芬為兄妹倆彈琴的簡要經過;
(2)思考:貝多芬在彈曲子前,分別聽到什么?看到什么?想到什么?說了什么?
(3)從貝多芬的言行中,你體會出什么?
2.先學(二)——學生自學課文,教師巡視
3.后教(二)——評價與指導
4.交流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簡要的經過,并從貝多芬的言行中,你體會出什么?
先簡單地交流,引導:
指名讀描寫第一件事的第一節后,問:“你讀出了什么?”
理解“幽靜”
——一個秋天的.夜晚,月亮分外清朗,月光下,萊茵河水靜靜地流淌著,貝多芬在一條幽靜(板書)的小路上散步。這兒離熱鬧的地方比較遠,又給人的感覺是既——(美麗),又——(靜寂)這樣的環境就叫“幽靜”。我們就可以說“這兒多么幽靜啊!”這小路就可以說“幽靜的小路”。
5.引導“貝多芬為什么給窮兄妹彈曲子?”
(1)追問“貝多芬聽到了什么?”——是什么樣的琴聲?(好奇——“走近”板書)
理解“斷斷續續”。
從那所茅屋里傳來“斷斷續續”的琴聲。“斷斷續續”(板書)是什么意思?能體會出來什么嗎?(時斷時續,琴聲不連貫。彈奏者彈得不熟練)。
(2)引導:你們想,當貝多芬聽到這斷斷續續的琴聲,而且在這“僻靜”的小鎮上,有人在彈他的曲子,他會怎么想?誰能猜想到。(喜歡自己的樂曲,而且生活一定不富裕。)。
(3)引導:貝多芬正是這樣想的。所以他走近茅屋,又聽到什么?(他聽到了一個姑娘和哥哥的對話。聽到哥哥說音樂入場券太貴,家里太窮。板書“聽——太貴太窮”)。
試著男女生分角色讀。
(4)讀后指導:
姑娘說了幾次話,第一次(出示8)指讀,體會出什么?(渴望能聽到貝多芬的彈琴),誰能把這“渴望”的心情讀出來。第二次說話(出示9)是真的“隨便說說”(板書)嗎?(不,而是夢寐以求的愿望。)為什么這樣說?(對哥哥的體諒和理解,她理解此時哥哥的不安和痛楚的心情,對剛才自己說的那句話感。能把妹妹不安和后悔的心情讀出來嗎?那么,這是一對怎樣的窮兄妹?(相依為命,互相體諒)
——同座對讀。
——指名分角色再讀。
——聽到這里,貝多芬徹底明白了這真是一對什么兄妹?“窮兄妹”可能會怎么想?(應該為窮苦人造福,至少要滿足他們的要求,給他們帶來快樂,于是就毫不猶豫地給她彈琴)。怎么做的?
——推開門“走進”(板書)去。又是怎么說的?(板書“說——彈曲再彈”)這也就充分說明他“同情窮苦人民”(板書)。
8.貝多芬進了屋,看到的是什么情景,使他同情、感動?把這些詞語畫下來,再練習讀讀。(一支、微弱、正在、舊、失明)
小結:學到這里,我們知道了吧,為什么那琴聲是斷斷續續,原來彈琴的是個盲姑娘。
——同桌分角色讀貝多芬和兄妹的對話。這次老師不指導,你們能不能讀好。
9.指名分角色讀描寫第一件事的4、5兩節的對話。
讀后指導:
指點(結合示范):注意姑娘已經聽得入了神,她是那樣激動地說(出示句子10)。
應該怎么讀呢?要讀好,首先要理解。
釋“純熟”(板書):技術高超而又熟練。
10.重點指導“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
這兩個“您”讀起來語氣一樣嗎?為什么?
——技術這么熟練,感情表現得這么深,盲姑娘會想,這彈琴的人會是誰呢?第一個是表示猜想,語調稍延長一些。而后來她作出了判斷,既然能彈得這么好,就只有貝多芬了,因此第二次“您”就很肯定。教師示范,指名讀。
五、當堂訓練
1.讀自己喜歡的語段(三個人物的話語)。
2.抄寫詞語
優美的旋律回蕩心中——《月光曲》聽后記 篇12
教學目標:
1.體會音樂家貝多芬同情勞動人民美好的思想感情。
2.學會7個生字,理解14個詞語的意思,能用“格外”、“仿佛”造句。
3.會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9自然段。
4.進一步學會借助課題歸納主要內容的方法。
教學重點:進一步學會借助課題歸納主要內容的方法。
教學難點:想象第9自然段中描繪《月光曲》的內容,感受其意境美;理解貝多芬說的兩次說話,體會他同情盲姑娘的情感。
教學準備:《月光曲》和課文的錄音,小黑板。
教學時間:3課時
第l課時
一、談話導入,學習第一段。
1.今天我們學習《月光曲》。“曲”是什么意思?(沒有歌詞的樂曲叫做曲。)
2.這個“曲”字還有一個讀音,讀曲(qū)。誰能按“曲”(qū)來組詞。
3.《月光曲》這篇課文是講誰的?他是什么人?你怎么知道的?
4.齊讀課文的第一段。
二、學習最后一段。
1.整篇文章是寫貝多芬譜寫《月光曲》,課文還有哪一段和他描寫《月光曲》的過程沒有什么關系?(最后一段)
2.自由讀段,讀后交流:
(1)這個曲子叫什么?
(2)一個曲子為什么這么著急,干嘛飛奔回客棧,還要連夜寫下來?
(3)有感情地朗讀最后一段。
三、通讀全文,交流閱讀所得。
四、學習第九自然段。
1.導入:這一篇文章的題目是《月光曲》,可是文章并沒有寫《月光曲》,這《月光曲》在哪兒呢?
2.自由讀第九節后交流:
(1)“月亮正從水天……輕紗似的微云。”句。
(這里寫它的意境很美,說明它的旋律很優美。海面上很靜,月亮從水天相接的地方慢慢升起來。月光升起來了,海面上灑滿了銀光。)
結合理解“霎時間”、“ 微波粼粼”、“一縷輕紗似的”等詞語。
指導朗讀“皮鞋匠靜靜地聽著……灑滿了銀光”部分。
(2)“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被月亮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來……”
(3)“皮鞋匠看看妹妹……波濤洶涌的大海。”
4.指導學生把海面上的三次變化用不同的語調讀出來。
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月亮升高,風卷巨浪——月光照耀,波濤洶涌。
5.《月光曲》的曲調在哪?旋律是什么?
(“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是非常平靜的,聲音很輕的;然后“月亮升高,風卷巨浪”是慢慢地感情加重;最后“月光照耀,波濤洶涌”應該是感情已到了極點了。所以就是聲音從輕到高,這樣的過程,就是《月光曲》的旋律。)
6.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發生了嗎?(皮鞋匠和妹妹的聯想。)這種聯想是怎么產生的?
7.什么樣的曲子,什么樣的旋律才能讓他們想到月亮剛剛升起,大海微波粼粼?你們想想當時的鋼琴曲是什么樣呢?能形容一下嗎?
8.說經過:貝多芬面對著月光,彈起琴鍵來,一開始,他的琴聲是柔和的、徐緩的,所以聽在他們兄妹倆的耳朵里,產生了月光升起,微波粼粼的聯想,接著貝多芬的旋律是有力的,快速的,兄妹倆的聯想中是月亮升高,風卷巨浪,最后,貝多芬的旋律是高昂激蕩的,兄妹倆的聯想中是月光照耀,波濤洶涌。
9.播放《月光曲》錄音帶,感受旋律的變化。
10.引:那么究竟他的創作激情,創作的靈感從哪兒來的?——下節課學。
第2課時
一、復習導入。
二、學習2——8自然段。
1. 指名讀第一、二層,思考回答:
(1)貝多芬是在怎樣的環境里散步?是什么吸引了他的注意?
(2)從兄妹倆的談話中,你能看出什么?貝多芬聽了兄妹倆的談話會是什么樣的心情?他會怎樣想?怎樣做?
(3)貝多芬彈的第一首曲子是什么?一曲彈完了,為什么又彈一曲?
(①貝多芬是在秋夜,萊茵河畔一個小鎮的幽靜的小路上。時斷時續的琴聲吸引了他的注意。②從兄妹倆的談話中,可以看出兄妹倆親密友愛,互相關心、體諒,手足情深。貝多芬聽了兄妹倆的談話很感動,他想我一定要為姑娘彈琴,于是輕輕地推開門進屋。③貝多芬彈的第一首曲子是盲姑娘彈不好的那首曲子。一曲彈完了,貝多芬聽到盲姑娘激動的贊美,想到盲姑娘不僅愛音樂,而且懂音樂,從琴聲就能分辨出彈奏的人是我,想不到在這兒遇到了知音,因此貝多芬也很激動,決定再為盲姑娘彈奏一曲。)
2.《月光曲》的內容究竟是說什么的?是月光和大海的變化嗎?
(《月光曲》的內容是寫兄妹倆的,特別是寫盲姑娘的。寫她這么窮困,卻依然要學習貝多芬的樂曲……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是寫兄妹倆的貧窮;月亮升高,風卷巨浪是寫兄妹倆學習貝多芬的曲子很投入;月光照耀、波濤洶涌是寫他們看到貝多芬心情非常激動。 《月光曲》也是寫貝多芬自己的心情的,開始是寫貝多芬的心情很平靜,然后第二層寫的是貝多芬的心情漸漸不平靜了,最后一層就是寫貝多芬看到兄妹倆這么熱愛音樂,所以他心情不平靜。還可以這么說:樂曲的第一樂段,是描述他在小樹林里散步,聽見了斷斷續續的琴聲,心里產生了一分觸動,所以彈出曲子來就是柔和的,徐緩的,這樣的曲子聽在兄妹倆的耳朵里,使他們產生了“月亮升起,微波粼粼”的想像,然后貝多芬看到兄妹倆如此貧窮,自己心情也十分感動,手下的琴聲有力,加快了,兄妹倆想象成月亮升高,風卷巨浪;最后是貝多芬覺得自己遇到了知音,萬分的激動,然后手下的琴聲是高昂激情的,使兄妹倆聯想成的是月光照耀、波濤洶涌。一句話,貝多芬的《月光曲》所寫的內容就是那天晚上他的遭遇和他的心情。)
3.指導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第二層。
仔細琢磨盲姑娘說的話,了解她是一個怎樣的人?聽了她的話,貝多芬心里會想些什么? 讀讀課文,想想劃劃,并同學交流探討一下。
(1)盲姑娘酷愛音樂:斷斷續續的琴聲表明她眼睛雖然看不見,但仍然不停苦練;十分渴望聽到貝多芬的演奏;聽到有人為自己彈琴,雖然不知道對方是貝多芬,但十分恭敬有禮地“連忙讓座”。
盲姑娘懂音樂:雖然雙目失明,盡管從未聽貝多芬彈奏過,卻能聽出是貝多芬在彈奏。
盲姑娘體貼兄長:盡管十分渴望聽音樂會,但體諒家境貧窮,哥無能為力。
(2)貝多芬同情盲姑娘和她哥哥的貧窮家境,為姑娘雙目失明仍熱愛音樂且非常懂事而感動,為遇到知音而激動。
(3)有感情地朗讀第2--8自然段,特別是在對話中讀出盲姑娘對音樂的熱愛,對哥哥的體諒,讀出貝多芬對盲姑娘和皮鞋匠這樣的窮人的同情之情。
三、完成部分作業。
第3課時
教學目標:
有感情地朗讀全文,背誦第9自然段,能借助課題歸納課文主要內容。
教學過程:
一、運用第一節課學習生字詞語的方法記住生字和詞語,試著默寫出來。(不要求人人全部默出)
二、歸納課文主要內容。
1.回憶課文內容,結合課題,說說課文中的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再把它用語言組織起來。
2.要求人人說,說清楚。
三、繼續學習課文,鞏固《月光曲》的內容。
1.一邊讀課文,一邊想象、畫圖,體會美妙意境。
2.再聽《月光曲》。感情朗讀課文第9自然段,如同貝多芬散步時心情平靜,聽到盲姑娘說的話之后,心情變得不平靜,體會《月光曲》的感情變化,表現出樂曲旋律由平靜到不平靜的變化。
3.《月光曲》太美了,以致盲姑娘和皮鞋匠都陶醉了。
引讀“皮鞋匠靜靜地聽著,他好像面對著大海……她那恬靜的臉上”、“睜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涌的大海。”
“兄妹倆被美妙的琴聲陶醉了。等他們蘇醒過來,貝多芬早已離開茅屋。”
4. 背誦第9自然段。
四、學到這里,你覺得這個傳說有道理嗎? (進一步了解貝多芬)
1.故事的地點環境與《月光曲》一致。
小鎮環境幽靜,茅屋里月光清幽。
2.貝多芬的為人與品格的確如此。
貝多芬十分憎恨專權暴政,極其蔑視封建貴族的偏狹庸俗,畢生追求“自由、平等、博愛”的理想。他50歲時兩耳失聰,仍堅持創作。課文的這個“傳說”反映了人民群眾的愿望和好惡,表現了貝多芬的為人與品格。
3.故事中貝多芬的心情變化與《月光曲》的旋律變化一致。
五、完成作業本習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