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邊》有感(精選15篇)
《在山的那邊》有感 篇1
“小時候,我常伏在窗口癡想,
——山那邊是什么呢?
媽媽給我說過:海
哦,山那邊是海嗎?
……”
聽著學生那充滿稚氣,充滿感情的讀書聲,我的思緒又回到了那個生我養我的小山村……
我的村莊位于筆架山下,童年的我,媽媽常常帶我去山坡,山坡上開滿了各種各樣的野花,媽媽在地里勞作,我就蹦蹦跳跳的采摘這些五顏六色的花兒,每當媽媽累得汗流浹背停下來休息的時候,媽媽卻總是挽著我走到山坡的另一側,那里開滿著一朵朵白色的小花。花兒很逗人,圓圓的腦袋,白白的茸毛,風一吹,就輕盈的飛了起來,飛得老高老高,我費了好大的勁,才捉住一朵飛在空中的小白花。媽媽總是理理額前被汗水粘住的頭發說:這是蒲公英,它不滿足于呆在偏僻的角落,最喜歡到外面的世界去闖蕩。
話,在我的幼小的心靈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晚上,我常常夢見自己變成一朵白色的蒲公英,在廣闊的世界上空飄蕩……
不久,媽媽送我進了學校,帶著這個夢,我走過了小學,初中,后來,我又考上了縣里的高中,那時家里的生活條件非常困難,作為山里的女孩子我不知道還要不要繼續上學,可是媽媽堅定地對我說,一定要到城里去上學,看看外面的世界,不要再回來。神情有些激動,我從目光里仿佛看到了晚上常常做的那個夢。有幾個深夜,媽媽守著小油燈,為我做了一件藍色的裙子,裙子上繡著一朵白色的蒲公英,我捧著這一件凝結著媽媽心血的裙子,我的眼睛濕潤了,我明白良苦用心……
幾年后,我帶著這個夢,如愿以償的上了大學,臨行前的一個黃昏,風很大,媽媽和我不知不覺來到了那個山坡上,山坡上一朵朵蒲公英飛得更高了,我驚訝得睜大了眼睛,媽媽站在離我不遠的地方,眼睛里盈滿了淚花,我猛然發覺媽媽這幾年老多了,她輕輕地說:“英子,你算是一朵會飛的蒲公英了,你終于不屬于這個大山了,但你還要飛得更高。”我堅定地說:“媽媽,我會的!”
隨著歲月的流逝,童年的夢永遠地留在了我的心間,它像一杯陳年的酒,,香味一點一點的彌散開來,但那種濃得化不開的殷切的期盼,永永遠遠地留在了我的心田。
同學們那純真的聲音打斷了我的思緒:
“是的!人們啊,請相信——
在不停的翻過無數座山后
在一次次的戰勝失望之后
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
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
是一個全新的世界
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在山的那邊》有感 篇2
作業導航1.體會想像在詩歌中的作用2.感悟詩中的思想感情3.理解詩中的重點詞語一、基礎部分1.加點的字注音全對的一組是a.伏在窗口(fú) 癡想(chī) b.隱秘(bì) 凝成(nínɡ)c.誘惑(xiù) 漫濕(màn) d.枯干(ɡū) 一瞬間(shùn)2.下邊四組中有錯別字的一組是a.幻想 凝成 誘惑 宣騰b.海潮 攀登 朦朧 癡想c.隱秘 清澈 依然 枯干d.漫濕 一瞬間 飄來 深根3.填空(1)這首詩敘述了一個山區孩子童年的_________,即對__________________和自信。(2)用課文中詞語填空。小時候,我常__________在窗口__________。于是,懷著一種__________________的想望。山那邊的山啊,__________________臉。在山的那邊,__________________!是用_________________的海。4.根據課文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我伏在窗口癡想渴望見到波濤洶涌的大海。b.我渴望見到的大海是信念凝成的大海。c.山那邊的山,鐵青著臉,使我一次次失望過。d.從小飄來的種子使我一次次鼓起信心。閱讀下文,完成 5~9題。今天啊,我竟沒想到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卻在我的心中扎下了_________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著我的山頂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因為我聽到海_______在遠方為我_______——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在山的那邊,_________?是的!人們啊,請相信——在不停地_________過無數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戰勝失望之后你終會_________上這樣一座山頂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_________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_________你的眼睛5.依據課文為上文空缺處填上適當的詞語。6.解釋加點詞語的含義。(1)一座座表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一次次表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文中畫橫線的句子如何理解?(1)誘惑著我的山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漫濕我枯干的心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根據上文意思說一說要想實現理想應具備怎樣的精神?9.你心中的希望是什么?你是如何追求希望的?二、提高部分閱讀下面一首詩,完成10~12題。山 民 韓 東小時候,他問父親“山那邊是什么”父親說“是山”“那邊的那邊呢”“山,還是山”他不作聲了,看著遠處山第一次使他這樣疲倦他想,這輩子是走不出這里的群山了海是有的,但十分遙遠他只能活幾十年所以沒有等他走到那里就已死在半路上了死在山中他覺得應該帶著老婆一起上路老婆會給他生個兒子到他死的時候兒子就長大了兒子也會有老婆兒子也會有兒子兒子的兒子也還會有兒子他不再想了兒子也使他很疲倦他只是遺憾他的祖先沒有像他一樣想過不然,見到大海的該是他了10.為加點字注音。疲倦: 遙遠: 遺憾:11.對本詩主旨分析不當的一項是a.“山民”是閉塞、保守、愚昧的象征。b.“山民”有渴望沖破封閉、保守的強烈愿望。c.“山民”的遺憾是見到大海的理想在他兒子、兒子的兒子身上也不會實現。d.“山民”對自己理想的實驗只是進行了想像,卻沒有付諸行動。12.對本詩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a.《山民》屬于寓言詩,它假借一個山民的口吻講述了一個寓言故事——人,不安于“山”,總向往著“海”,見異思遷,總不會成功。b.“他問”“他想”“他覺得”“他只是遺憾”——詩人選擇這樣的詞語,旨在刻畫一個有思想,有活力,卻戰勝不了命運的“山民”形象。c.“山第一次使他這樣疲倦”——“山民”對山的疲倦,意味著對現狀的不滿足,因而激發了新的思維,激起了對新生活的追求。d.詩篇重在記敘,語言平實流暢,樸素無華;塑造人物,采用了多種方法,如:語言描寫、神態描寫、心理描寫等。三、試一試13.嫦娥與月亮聯系在一起的俗語你知道嗎? 參考答案:一、1.a 2.a3.(1)幻想 大海的熱烈向往(2)伏 癡想 隱秘 鐵青 是海 信念 凝成4.a5.深根 依然 喧騰 是海嗎 翻 攀 海呀 照亮6.(1)追求信念的路途坎坷遙遠(2)執著追求7.(1)翻過山頂是“我”幻想成真正的必然,因而具有誘惑力(2)執著的追求變失望為希望8.①我們必須有堅韌不拔的精神。②我們自己要有信心。 9.略二、10.pí juàn yáo yuǎn yí hàn11.c 12.a三、13.嫦娥奔月。
《在山的那邊》有感 篇3
一. 教學目標 :
1. 朗讀詩歌,品味詩歌語句的深層含義;
2. 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感悟人生的哲理。
二. 教學重點:
在朗讀訓練中品味揣摩語言。
三. 教學難點 :
對山與海的理解
四. 教學過程 :
投影大山的畫面。找一位同學口頭描述怎樣才能看到海景。
現在我們和山里的孩子一起探尋山外那美好的世界。請打開課本(板書課題:在山的那邊)
1. 用讀一讀,寫一寫中的詞語連成一段話。
2. 抽同學朗讀課文。
1. 教師朗讀課文(同學們一定比我讀得好)
2. 配上音樂有感情的齊讀。
3. 默讀詩歌,思考問題:
第一節:我的童年;我的向望和困惑
第二節:我長大后;拼搏和奮斗。
1. 請你把喜歡的并認為含義深刻的詩句找出來,細細品味。(自讀課文)
2. 老師引導,學生思考
(1) 對這些困難估計不足會怎么樣?
(2) 在生活中,做任何事情都想一舉成功,一旦失敗怎么辦?從中得到什么啟示?
學生回答:
不能達不到目的就灰心喪氣,因奔向理想的`人生的征途是漫長的,跌倒后要能爬起來,只要堅持就能成功。
(3) 用響亮的聲調和喜悅的心情讀最后幾句,是的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此句有人生哲理,當愿望實現了,就高興萬分,你有成功的經歷嗎?
齊讀并試背有哲理的語句。
五. 體驗與反思(四人小組討論后發言)
《在山的那邊》有感 篇4
《在山的那邊》
整體感知:
這首詩表達了一種信念,表達了一個哲理。詩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難,用爬山比喻艱苦奮斗,意象壯闊,意蘊豐富。一個“山”字,既可以指一座山,也可以指無數座山,由一個意境翻出一個新的意境,詩意在跌宕中推進,感情也波瀾起伏,給人以深刻的啟迪。
詩人把自己的人生感悟,把自己的堅定信念,告訴人們,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撓地堅持奮斗,理想境界終將實現。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積累“癡想、隱秘、誘惑、喧騰”等詞語。
2.初步了解詩歌常識。反復朗讀,理解詩歌蘊含的哲理。
能力目標
1.領會詩中“山”與“海”的藝術形象蘊含的意味,培養欣賞詩歌的能力。
2.品味詩歌語言,感悟詩中的思想感情。
3.理解詩歌的基礎上展開豐富的想像。
情感目標
感悟詩歌表達的信念和哲理,學習詩人對人生的思考所得到的啟迪。
教學重點:
1.理解詩中藝術形象蘊含的意味和感情。
2.體會詩中蘊含的深刻哲理。
教學難點:
1.鑒賞詩歌寄寓哲理的形象美。
2.體會詩歌語言凝練,意味雋永的特色。
教學方法:
1.誦讀法。通過反復誦讀,理解詩歌的思想感情和凝練形象的語言。
2.聯想想像法。用于對詩中意象含義的把握。詩中“山”與“海”對應,形成強有力的沖突,波瀾迭起,顯現出情感的起落。關于“山”與“海”,特別是“無數座山”的象征意義的理解,要調動生活經驗,激活思維,以求深層探究。
3.討論點撥法。用于對詩歌意蘊的分析。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投影儀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學生朗讀文章《會飛的蒲公英》
同學們,在剛剛讀過的文章中,母親從小就為我埋下了一顆小小的種子,那是一顆怎樣的種子?(蒲公英的種子——希望的種子)在今天我們即將學習的詩歌當中,“我”的母親也為埋下了一顆希望的種子,下面就讓我們一同來學習這首詩歌《在山的那邊》,讓我們來看看這顆種子是怎樣生根,發芽,結果的。)
二、新課
1.朗讀課文:《在山的那邊》是一首詩歌,詩歌是一種特殊的藝術。在詩中,詩人要用形象而精練的語言來表達他反復體會的情感。我們要理解詩人的情感,就要有感情地朗讀,體悟“海”與“山”的象征意義,領會它們所蘊含的意味。學生先自由朗讀,再聽老師朗讀,理解詞語的含義。
癡想 隱秘 鐵青 凝成 誘惑 喧騰 漫濕 一瞬間
2.整體感知:
朗讀全文后,感悟詩中的思想感情。詩歌,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還有深層含義,探究一下,詩中的“海”與“山”蘊含著什么意思?作者“爬山”有何象征意義?
(“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群山”指的是重重困難;“爬山”比喻艱苦奮斗。詩歌主旨: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但是,只要不折不撓地堅持奮斗,理想境界終將會實現。)
3.深入探究:
(1)為什么說是“隱秘的想望”?
小時候想望山那邊的海,爬山是為了望見大海,這個想望并沒告訴他人,所以說“隱秘”。
(2)為什么說“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
這是擬人手法。“我”爬上山頂,滿以為能夠看見大海了,望見的卻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喪,所以望見那邊的山,看起來就像“鐵青著臉”。山色是青的,只因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鐵青著臉在那里怪我癡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3)“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這一句是什么意思?
“我”原以為一座山的那邊就是大海,現在明白這是幻想,所謂“零分”就是說幻想全然落空。
(4)“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比喻什么?為什么說是“飄來的”?
比喻一個信念,媽媽給我的信念,山那邊是海。媽媽是由我的癡想、疑問而說起這話的,這話也并非確指理想,所以說是飄來的。
(5)“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這些詩句是什么意思呢?
詩人確信遠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實現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蕩,鼓舞著“我”不懈地奮斗,就像聽到大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枯干的心靈”,比喻對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就是說,理想滋潤著心靈,使心靈不再枯干,變得充實而有活力。
(6)“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蘊含著怎樣的意味和感情?
先要想為什么“照亮”,可以想見這“全新的世界”是光輝燦爛的。再想照亮前后的心情,能體會到那一種驚喜,理想境界的實現使人興奮、驚喜。
4.詩中的“海”和“山”蘊含著什么意思?
詩的第一節寫了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海”、“山”就是現實中“海”和“山”
第二節詩寫了長大后的拼搏和奮斗;其中“山”比喻困難、障礙等,“海”比喻理想、信念、成功等。“山那邊是海”實則是詩人矢志不移的信念。爬上山去看大海也就成了為理想而艱苦奮斗的積極行動。“山”不止一座,只有堅持不懈翻過連綿群山,才能見到那美麗的大海;理想的實現不是一蹴而就的,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需要百折不撓的艱辛跋涉。所以這首詩寫了詩人對人生信念和理想的追求,抒發了詩人渴望實現理想的感情。
5.朗讀指導
朗讀知識:重音(重讀、輕讀)、語速、停頓。
教師指導朗讀,把朗讀和品味結合起來,通過反復品讀,更好地領悟詩歌所蘊含的意味,更好地體會詩人的感情。 學生可在教師指導朗讀的基礎上齊讀、分讀。
第一節應讀出“向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的語氣;
第二節應以“肯定、堅決”的語氣為主旋律。
重點練讀語句: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一次次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
一、二行喃喃自語、聲音由平漸高語速由慢漸快;三、四行語鋒陡轉、語氣加強、肯定堅決、語速急緩交錯;五、六行語速稍慢、稍拖音、低沉但渾厚轉為高亢響亮再轉為低沉減弱,要讀出對理想的渴望。
“是的!人們啊……照亮你的眼睛”語氣漸強,應讀得鏗鏘有力,最后一句應該上揚很高。這段寫出理想實現的時候,人們驚喜萬分。聲音洪亮、慷慨激昂,讀出這種喜悅!
總結:欣賞詩歌一定要放聲朗讀,而朗讀不僅要正確流利,關鍵還要有感情,這樣才能和詩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鳴,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啟示。同學們對句與句之間的語氣把握得很好,其實句子內部也有急緩輕重的區別。關鍵還是對詩歌的每一句深透理解后,才能處理好。
6.課堂小結
在這一堂課里,我們又積累了不少的詞語,從整體上對詩歌有了初步理解,在朗讀聲中,我聽出了大家愛這篇意蘊豐富的詩歌。其實我國是詩的泱泱大國,優秀詩歌比比皆是,有興趣課外找幾篇讀讀,你一定會更喜歡這朵文學世界的奇葩——詩歌。
三、布置作業
1、掌握讀一讀,寫一寫詞語。
2、熟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語句。
板書設計:
在 山 的 那 邊 (海)
重重困難 理想境界
不懈努力
課后小結與反思:
第二課時
一、檢查知識掌握和背誦情況
1、聽寫生字詞。
癡想 隱秘 鐵青 凝成 誘惑 喧騰 漫濕 一瞬間
2、背誦喜歡的句子,豐富語言,積淀語感。
二、研習課文
詩的語言是非常新穎、凝練、含蓄的,請找出你喜歡的并認為含義深刻的詩句細細品味,把不理解的詞語或句子畫下來一起討論。
1.自主閱讀。圈劃批注。
2.四人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交流。教師巡視并參與部分小組的討論。
品味悟讀:
◆“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鐵青”詞典上意思:青黑色,多形容人恐懼、盛怒或患病時發青的臉色。根據語境,應選擇盛怒時人的臉色。這里用來形容山,既和山的青色相符,又傳神地表達了大山在孩童眼里的威嚴與無情以及我的沮喪的心情。這句詩言簡意豐,語言既形象又生動。詩人慣用形象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主觀感受。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著我的山頂/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這句的三個數量詞用得特別好。“一次又一次”,強調了“我”失望次數多;“又一次次”,強調了“我”的努力,不灰心;“一座座”,說明“我”遇到的困難非常多。
師提問:如果對這些困難估計不足會怎么樣? 在生活中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期望一舉成功,一旦失敗就灰心喪氣,從這句詩你得到什么啟示? 跌倒后要能爬起來,只要堅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把這句讀一讀。
學法指導:抓住關鍵詞語細加品味,細微處有無限煙波。
◆“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濕了我的枯干的心靈”細加品味“在遠方“、“雪白”、“夜夜”、“一次次”、“漫濕”。這里道出了理想和信念對人生追求的巨大意義。它給人以艱苦奮斗的內驅動力。即使漫漫旅途布滿荊棘,只要堅信遠方有海在為你暄騰,你將充實而有活力。雖然渴望實現理想的心人皆有之,但真真正正屢敗不餒執著地為理想不懈努力的人才是最終的強者。
讀法指導:關鍵字詞在朗讀時要做突出處理。平時要多提高語言感悟力多揣摩發現!
◆“是的!人們啊,請相信——/在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戰勝失望之后/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這句詩很有人生哲理。抓住關鍵字詞“不停地”、“無數座”、“一次次”、“終會”等。理想境界的實現最終是屬于耐心等待的人。不能因為達不到預定目的就大失所望,前功盡棄,躑躅不前。理想的實現具有長期性和艱巨性。任何一蹴而就的想法只會讓你陷入失望的深淵。只要執迷不悔,勇往直前,努力耕耘,理想定會不期然給你驚喜,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3.深入理解詩的內涵后,全班再次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三、體驗與反思
1.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談談你從這首詩中感悟到了什么?
2.把自己在成長過程中的生活經歷與同學分享。
要引導學生說真話,訴真情。
四、課堂小結
詩人在這首詩中所要告訴人們的是自己的人生感悟與堅定信念,即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撓地堅持奮斗,理想境界終將實現。這種告訴,是借助于“山”和“海”兩個具有審美意義和價值的形象來進行的。“山”,一個實際生活的境界,是要掙脫和超越的對象;“海”,一個想像性的世界,是追求和實現的目標。“山那邊是海”把詩人的哲理感悟轉化成了具體而又實在的人生不斷追求的過程。所以寄寓哲理的形象美是這首詩歌的鮮亮的特色。
學完這首詩我們已深深懂得:要見到山那邊的大海,必須百折不撓,堅持不懈。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讓我們永遠牢記,心中要有個“海”,為了這個“海”,從現在開始,就要努力翻過一座座山。
五、布置作業
1、 請你把自己的生活經歷用文字表達出來,以“我終于見到了大海”為題寫一段話。
2、 課外薦讀冰心哲理詩。
3、預習《走一步,再走一步》。
板書設計:
1.在山的那邊
山 一個實際生活的世界 封閉 灰暗 壓抑
海 一個想象性的世界 開闊 光亮 自由
課后小結與反思:
《在山的那邊》有感 篇5
詩主在抒情言志,是人感情爆發到極點,有感而發的最高文學形式,其文內涵豐富,其聲如雷貫耳,其義激人發聵,震感心靈,詩歌,尤其是古典詩歌,承載著中華文明的真善美的精華,讀之洗滌心靈,誦之耳聰目明,寫之沉淀智慧,實為育人之良藥,忽視和淡化詩歌教學時語文教育的一大遺憾,值得我們認真反思。
在教《在山的那邊》這堂課的時候,我引導學生用動情的朗讀體味詩歌的語言美和韻律美,細致的分析闡釋詩歌字里行間獨到的人生體驗,感受詩人的豐富的的情感,設置情境讓學生深入體會作者那顆絕不屈從于不公平的命運,敢于尋找夢想,執著的心靈。逐字逐句賞析詩歌語言的.凝練、生動,與貼切,講述詩歌簡單的寫作技巧。當堂堂練習我設計了用詩的語言去表達自己的兒時的一個夢想,學生懷著創作的沖動開始嘗試寫詩,有了前所未有新鮮的體驗,當讀著自己用心寫成的稚嫩卻無比真切的小詩時候,學生收獲不只是一篇課文的理解,而是被詩歌潤澤了的心靈。
《在山的那邊》有感 篇6
課題
《在山的那邊》
總課時
2
第 2課時
教學
目標
1、品味重點詞語的深層含義,領會詩人所闡述的人生哲理。
2、加強朗讀訓練。
3、樹立理想,并培養為實現理想而不懈奮斗的精神。
教學
重點
難點
1、對于“癡想”、“隱秘”“飄”“枯干的心靈”重點詞或短語的理解。
2、對學生探究問題的方法和精神進行培養。
教學
準備
教
學
過
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導入 :
同學們,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初步了解到詩人為實現理想而不懈奮斗的思想感情。那么,詩人的這種感情是怎樣表達的呢?這節課我們細細品味詩人非常凝練而又有豐富內涵的語言,來進一步感受是人的情懷。
二、新課研討。
1、請學生朗讀詩歌。
要求:注意詩的節奏、重音,品味詩句感情。
2、請學生找出喜歡的并認為含義深刻的詩句細細品味,不理解的詞語或句子也畫下來和小組的同學一起討論。
教師巡視并參與部分小組的討論。
*“小時候,我常伏在窗口癡想”
這句詩表現了孩子怎樣的情態啊?把“癡想”換個詞試試?
為什么其他的詞無法表現?
*“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
“鐵青”是寫山的顏色嗎?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現什么?
這句寫的是詩人自己嗎?你怎么看出他的心情?
詩的語言特點:用形象的語言來表達詩人主觀的感受。正如杜甫的詩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你能讀出這種感情么?
*“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卻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飄來的東西是很輕的,怎么會下深根?
(理想的樹立也需要日積月累,像滴水穿石那樣才能讓他扎下深根。 )
* “一次又一次”,強調了“我”失望次數多;“又一次次”,強調了“我”的努力,不灰心;“一座座”,說明“我”遇到的困難非常多。
*為什么說“枯干的心靈”?
朗讀這句是一定要充滿對理想的渴望,請你讀試試。
“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三、重讀課文,領會感悟。
開始同學們朗讀,自己覺得不夠理想,現在我們已經深入理解了詩的內涵,再把全詩朗讀一遍,相信大家一定大有進步!
四、布置作業 。
1、根據“山”與“海”在文中的含義,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以“我終于見到了大海”為題寫一段話(也可以寫自然的海)。
2、熟練朗讀課文,挑選自己最喜歡的詩句背誦。
齊聲朗讀。
通過節奏、重音等品味詩句的韻味。
學生自學討論。
思考某句詩之所以吸引自己的理由。
和小組的同學交換意見,如有自己不懂的詩句,也可以和同學討論。
“癡想”意思是發呆得想。這里的意思是,總是神往大山外面的世界,達到癡迷的程度,說明“我”從小就不愿困居于狹小的天地,追求新的天地。
這句詩非常形象,“我”本希望看見大海,結果好不容易爬上了山頂,望見的依然是山,“我”真是大失所望,沮喪極了。
寫大山好像人生氣時那樣“鐵青著臉”,詩人將大山擬人化,表面是寫山的顏色,實際是寫自己的心情難過,這樣寫既形象又生動。
學生有感情朗讀前后共五句詩。
“種子”比喻媽媽給“我”的信念,然而童年的認識畢竟是膚淺的,所以說是飄來的。后來“我”不懈努力,這種信念就在“我”心中扎下深根。
說明要實現理想必須經歷失敗,“我”對理想的非常渴望。只有理想能滋潤“我”的心靈,使“我”的心靈不再枯干,而變得充實而有活力
生有感情朗讀,全班齊讀。
在深入理解了詩的內涵的基礎上,全班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知識銜接
訓練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與同學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
把課文分析和朗讀訓練結合起來。
板
書
設
計
課
后
記
《在山的那邊》有感 篇7
教學目標:
1.誦讀詩歌,品味語言。
2.理解詩歌中大海、群山的藝術形象及其象征意義。
重點:
1.誦讀詩歌,品味語言。
2.理解詩歌中大海、群山的藝術形象及其象征意義。
難點:
詩歌中大海、群山的藝術形象及其象征意義。
考點、易錯點:
品味語言。
教學過程必須體現的環節:
一、板書課題、出示目標(1分鐘左右)
二、自學指導
三、學生先學
四、檢測(15分鐘左右)
五、后教(討論更正)(10分鐘左右)
六、當堂訓練(20分鐘左右)
七、教學反思
教案集體備課
修改意見備注
一、板書課題,出示目標
同學們,今天我們來一起學習王家新的《在山的那一邊》(板書課題),本課時的學習目標是:(投影出示)
1.誦讀詩歌,品味語言。
2.理解詩歌中大海、群山的藝術形象及其象征意義。
實現這個目標,主要靠大家自學,比誰學得好。
二、第一次先學后教:朗讀課文,掃除生字詞
1.指名朗讀課文,其他學生認真聽,及時評價,并訂正錯誤,教師板書學生讀錯的字。
2.聽讀課文。
3.齊讀課文。
三、第二次先學后教:理解內容,品味語言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注音語氣、語速、語調及重音的把握,要求學生帶著下面的問題朗讀課文。
投影出示“自學指導”
1.1、詩中“山”和“海”的含義是什么?
2.“我常伏在窗口癡想”,“癡想”的原意是什么?在這里有什么含義?
3.為什么說“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
4.“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怎么理解“枯干的心靈”?
生自學,師巡視了解情況。
師指名回答后,明確:
1.小時候,“山”和“海”就是現實中的“山”和“海”。長大后,領悟了媽媽所說的海,那是信念凝成的海,群山比喻重重困難,“海”比喻理想,用爬山比喻艱苦奮斗。“山那邊是海”實則是詩人矢志不移的信念。
2.“癡想”原意是發呆地想,這里的意思是,總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達到了癡迷的程度。說明了“我”從小就不愿意困居于狹小的天地,想探索未知的世界。
3.“鐵青”不僅寫出遠山的顏色,也是我心情沮喪時的主觀感受。“我”爬上山頂,本以為能看見大海,結果望見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喪極了,詩人將大山擬人化表現自己的心情,形象又生動。
4.詩人確信遠方有海。理想,日日夜夜在心中激蕩,鼓舞著我不懈的奮斗,就像大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枯干的心靈”,比喻對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就是說理想滋潤著心靈,是心靈不再枯干,變得充實而有活力。
1.四、當堂達標
以“我終于見到了”為題寫一段話。(橫線處可以填寫某種事物,如大海、雪山、大漠等;也可以填寫具體的人,如你的偶像、某個神秘人物等。)要注意寫出你對見到他|它的渴望和追尋過程中的曲折經歷,以及見到后的激動心情。
生獨立寫作,師巡視了解情況。
六、課后作業:
完成配套練習課內部分。
《在山的那邊》有感 篇8
今年教七年級,讓我這個原來對新課程投入不深的人,終于進入了新課程的大門,應該說,我是滿懷信心與希望,因為在我原來的理解中,新課程的課堂是由學生自主的課堂,教師只要作適當的引導就可以了,那教師不是很輕松?聽了一些公開課,感覺也是如此,課堂上氣氛是非常活躍,教師講的也不多,學生自己探究,就可以解決大部分的重點問題,不是說“三個臭皮匠,頂得上一個諸葛亮”嗎?何況我們有那么多的“臭皮匠”。所以,課前我的準備可是非常輕松的。
帶著這種想法,我進入了課堂。我們七年級第一課是《在山的那邊》,第一堂課,我讓學生讀課文,由于先聽了課文的錄音,所以學生朗讀也很投入,這一步完成得非常好,我非常滿意。接下來,就進入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環節了,我請學生先自己仔細閱讀課文,然后將自己有疑問的內容寫在紙上,學生都很認真地完成了,接著,我請學生四人小組討論剛才小組四位同學提出的疑問,能解決的就自己解決,不能的,就等下全班討論,學生你一言我一語討論得非常熱烈。時間很快就過去了,接下來該是答疑了,課前我準備了好多比較重要的問題,就等學生提出來了,我以為學生再厲害也逃不出我的手掌心。我就請學生提出不能解決的問題,這時學生的手舉了起來,我嚇了一跳,那么多的'問題?首先,我請了一位叫陸婷的女同學,她提的第一個問題就讓我吃驚不小,她問:“老師,既然說這是一首新詩,那新詩的奠基者是誰?”這個問題是出乎我的意料,我的腦子飛快地轉著,終于我也不是太確定地告訴她應該是郭沫若。學生的這一下可將我嚇了一跳,心中不由地暗叫僥幸。接下來的問題更使我感到學生了不起,那讓我至今記憶猶新的問題是朱暉提出的:“詩中的山象征了困難險阻,那我們知道比山更可怕的多的是,比如非洲的原始森林,還有沼澤,還有許許多多,把他們比作困難不是更可以看出克服困難的艱巨嗎?”我不禁豎起拇指,說:“這問題水平真高。”朱暉笑了,同學們也投以敬佩的目光,而此時的我倒有點為難了,我該如何回答呢?是否就讓學生自己討論?我決定先讓學生討論一下,趁這時間我自己準備一下,要講得讓學生服氣。
學生你七嘴八舌地說著自己的見解,最后,我總結了,我說:“我們可以用剛才的非洲原始森林、沼澤等來象征困難,但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可能山更熟悉更切近我們的生活。用山來象征困難可以讓我們更好理解。”看到學生都不由自主地點點頭,我也舒心地笑了。我意猶未盡地請同學們再來提問,可學生居然說他們的問題都解決了,我不僅有點傻了,這樣的話,我如何將我要給他們講的內容講給他們聽那?我原來以為學生總有解決不了的。這可怎么辦?我靈機一動:“下面請同學將你們小組討論的,你們以為很重要的、或者你們覺得解決得最得意的問題展示出來,讓老師和大家見識一下好嗎?”這一下,可熱鬧了,一只只手舉了起來,各組同學爭先恐后地要求發言,結果真的將重要的問題都解決了,這下我的目的達到了。
通過這堂課,我徹底改變了原來對新課程的看法,現在我知道其實新課程對于教師的要求是高得不得了,有時我們開玩笑說,新課程需要我們教師每人都是全才,每人都是百科全書,確實如此,現在新課程教學過程中我們遇到的許多問題,在原來的傳統教學中是不可能出現的,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不斷充電,積累,這樣才能擔負起新的歷史時期新的教育的責任。以前老說教師應該是一瓶水,現在,我覺得我必須是浩瀚的大海。《新人教七年級語文上冊《在山的那邊》教學隨想》這一教學反思,來!
《在山的那邊》有感 篇9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積累“癡想、隱秘、鐵青、凝成、*、喧騰、一瞬間”等詞語。
2.初步了解詩歌的常識,領悟詩中“山”與“海”的意義。
能力目標
1.提高朗讀能力,在朗讀中感悟詩歌內容與思想,學會初步欣賞詩歌。
2.培養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情感目標
感悟詩中蘊涵的哲理,聯系生活,感悟人生。
教學重難點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領會其中蘊涵的人生哲理。
2.品讀揣摩語句,準確理解詩的內容和情感。
突破方法:通過教師指導朗讀、范讀,學生誦讀、品讀等環節,體味詩歌所蘊涵的哲理。通過小組合作討論,把握詞句,準確理解詩歌內容和情感。
教學方法
1.誦讀法:朗讀貫穿整個教學環節,培養學生的朗讀習慣,讓學生在聲情
并茂的誦讀中把握“山”與“海”的內涵,領悟詩歌表達的人生哲理。
2.合作探究法:組織小組合作交流學習,研讀詩歌,品味詩歌具有表現力
的語言,把握詩歌主旨。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每個人的童年都有美好而朦朧的夢,或者充滿新奇的幻想,或者有美妙的
希望。請用簡潔的語言描述你童年最美的夢。
現在你的理想是否實現?如果實現,你是靠怎樣的努力實現的?如果沒有,我們一起走進王家新的《在山的那邊》,看看有哪些收獲。
二、探究學詩方法
1.詩歌常識
詩歌,與散文、小說、戲劇并列的一種文學形式,偏重于抒情言志。它一
般分行排列,語言凝練含蓄,節奏鮮明,韻律和諧,具有音樂美,表達作者強烈的感情和豐富的想象,集中、精煉、概括地反映社會生活。
2.方法探究
回憶、探究如何學習詩歌:
學習詩歌,重在朗讀和品味。
朗讀是學詩非常重要的環節。怎樣才能把詩讀好呢?同桌之間討論、明確:
一要讀準詞句;二要讀出節奏停頓;三要讀懂內容;四要讀出情感。
品讀詩歌,要抓住富有表現力的語句,從用詞、修辭、寫法的角度,領悟
內容和情感,品味內蘊,提高詩歌欣賞的能力。
三、誦讀詩歌
通過多樣的朗讀訓練,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把握詩歌內容及作者情感。
1.一讀詩歌,讀準字音。
學生自由朗讀詩歌,在文中用紅筆標畫出重點詞語,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
積累。
癡想(chī):發呆地想隱秘(yǐn):隱蔽,不外露
鐵青(tiě):青黑色,常形容人(矜持、恐懼、盛怒或患病時)臉色發青。凝成(níng):凝結而成*(yòu):引誘,迷惑
喧騰(xuān):喧鬧沸騰扎下(zhā)
漫濕(màn):潤濕,浸濕一瞬間(shùn):一眨眼之間
齊讀詞語兩遍,慢速齊聲朗讀課文,體會詞句的意思,并注意停頓。
2.二讀詩歌,讀出節奏。
聽范讀,學生小組練讀、討論,把握節奏與停頓。
小組代表朗讀展示,其余學生聽讀,師生共評。
3.三讀詩歌,讀懂內容。
指名朗讀,其余學生聽讀并思考:第一、二節分別寫了什么內容?詩中的“山”
和“海”指的是什么?
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概括兩部分內容。
時間上:一節寫“我”童年時期;二節寫“我”長大后。
情節上:一節寫“我”渴望海;二節寫“我”追尋“海”。
心理上:一節寫“我”的相望與困惑;二節寫“我”的感悟和信念。
方式上:一節寫“我”與媽媽的對話;二節寫“我”與讀者的對話。
一節中,“山”“海”指現實中的“山”“海”;二節寫了“我”長大后的拼搏和奮斗,其中“山”象征艱難險阻,“海”象征理想。
4.四讀詩歌,讀出情感。
學生自讀課后補充,教師補充介紹詩的相關背景資料。
這里的“山”和“海”,可以從隱喻的意義上來解讀:山,一個實際生活中的世界,封閉、灰暗、壓抑;海,一個想象性的世界,開闊、光亮、自由。海,是山川陸地的結束,另一個世界的開始。海,從古到今,都是對人的自由天性、對人的想象力的召喚。
--王家新《關于〈在山的那邊〉》
師生一起揣讀兩節詩的情感,準確把握朗讀語氣。
小時候→(輕聲,適當延長),我/常伏在窗口/癡想
--山那邊/是什么呢?↑(聲調略上揚,輕聲)(語氣:要讀出孩子天真的向往的口吻)
媽媽給我說過:/海(語氣平緩)(要讀出母親的慈祥和藹)
哦(短而輕聲),山那邊/是海嗎?(略帶疑問和憧憬的語氣)
于是(略延長),懷著/一種隱秘的想望
有一天/我/終于爬上了/那個山頂(音量適中,聲調略上揚)
可是(要立即體現出孩子委屈、沮喪的心情),我/卻幾乎是/哭著回來了
--在山的那邊(延長),依然是山
山那邊的山啊(語調上揚,聲音延長),鐵青↓著臉
給我的幻想(連讀略快)/打(重讀)了/一個/零分!(語速放慢,聲調延長,體現出挫折感)
媽媽(輕聲),那個海呢?(要充滿困惑)
(第一段主要要能夠體現出孩子的純真,對希望的想象憧憬,去追尋希望時的興奮心情和遇到挫折的極度沮喪懊惱的心情。)
二
在山的那邊,是海!
是用/信念凝成的海(聲音要比第一段來得大,要體現出一種堅定與自信。)
今天啊--(延長),我竟(重讀)沒想到
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
卻在/我的心中--(延長)扎下了深根(語調降輕。)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語速要加快)地失望過(這句要重讀)
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著我的山頂(語氣上要降低)
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語調上揚)
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音量放大,語氣激昂)
--那雪白的海潮啊--(延長),(音量達到頂點)夜夜奔來(開始降低音量,語氣也漸趨平緩)
一次次/漫濕了/我(延長)/枯干的心靈……
在山的那邊,是海嗎?
是的!人們啊(延長),請相信(延長)--(音調上揚)
在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后
在一次次地戰勝失望之后(這兩句連讀語速要加快)
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略延長,停頓)
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
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延長)
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這兩句讀時要體現出驚喜的情緒。)
第一節要讀出“向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的語氣,第二節
要讀出“堅定”的語氣,結尾要讀出興奮與驚喜之情。
詩人取象于山與海,把自己的人生感悟、堅定的信念,告訴人們:奔向理想的漫漫長路充滿了重重困難,但只要堅定信念,百折不撓,堅持奮斗,理想終將實現。
大聲自由朗讀體會后,*齊讀第一節,男生接讀第二節,讀出詩情詩味。
四、品讀詩歌
詩情詩味包含在詩歌的字里行間,品讀詩歌,體會詩情可以從詞語入手,抓
住關鍵詞語蘊涵的豐富情感。比如“小時候,我常伏在窗口癡想”一句中,“癡想”原意是發呆地想。在這首詩中是指作者總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神奇世界,已經達到了癡迷的程度。可以看出,詩人從小就不愿困居于狹小的天地,追求新的天地。
出示問題:詩中哪些語句給你的感觸最深?你覺得哪些語句寫得?說說理由。
學生自由品讀,進行圈點批注;組內交流討論;全班交流,教師點撥。
(1)“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
“鐵青”原指青黑色,多用來形容人恐懼、盛怒或患病時臉色發青。這里運用擬人的手法來形容山。“鐵青著臉”,是“我”心情沮喪時的主觀感受。本希望看到大海,結果望見的依然是山,感到失望、沮喪,好像山在那里責備“我”癡心妄想,臉色發青。這句詩傳神地描繪出大山在孩子眼里的威嚴與無情以及“我”沮喪的心情,語言形象又生動。
(2)“媽媽,那個海呢?”
這句詩寫出了“我”看海無望的困惑與沮喪,也表達出對海無限的向往與渴望。
(3)“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卻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種子”比喻媽媽給我的信念--山那邊是海,童年的認識畢竟是膚淺的,不經意間的,所以說是飄來的。但從小而有的這夢想的種子卻在“我”心中扎了根。
(4)“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著我的山頂/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這三句用三個數量詞,“一次又一次”強調失望的次數多;“一座座”說明遇到的困難多;“一次次”強調屢敗屢戰的努力與堅持。
“*”一詞用得好,因為總以為爬上山頂就能看到大海,所以每座山頂都是那樣富有*力。
(5)“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
詩人確信遠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實現的,一直在鼓勵著我不懈奮斗。“枯干的心靈”,比喻理想受挫后疲憊失望的心。“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是說理想滋潤著我的心靈,使心靈不再枯干,變得有活力。這句話道出了理想和信念對人生追求的巨大意義。
(6)“是的!人們啊,請相信--/在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戰勝失望之后/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不停地”“無數座”“一次次”“終會”等詞語表現了詩人對未來的堅定信心,而一旦理想真正實現,人們定會驚喜萬分。“照亮”,可以想見這個“全新的世界”是光輝燦爛的,是一定值得你翻山越嶺去追尋的。
學生再次誦讀,感受詩味。
五、拓展遷移
1.小結
詩中的“山”象征著困難,“海”象征著理想,而不斷地爬山意味著不懈的
努力與奮斗,要實現理想就要堅持不懈、百折不撓地去奮斗。
2.感悟
請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談談你從這首詩中感悟到了什么,與大家分享。
3.理想格言寄語
生活中沒有理想的人,是可憐的人。(屠格涅夫)
理想是人生的太陽。(德萊賽)
人類的幸福和歡樂在于奮斗,而最有價值的是為理想而奮斗。
理想是力量的泉源、智慧的搖籃、沖鋒的戰旗、斬棘的利劍。
在荊棘道路上,惟有信念和忍耐能開辟出康莊大道。--*幸之助
男兒不展風云志,空負天生八尺軀。
停步在山谷的人永遠也翻不過山崗。--約翰雷
生活好比旅行,理想是旅行的路線,失去了路線,只好停止前進。
最可怕的敵人,就是沒有堅強的信念。--羅曼羅蘭
立志要如山,行道要如水。不如山,不能堅定,不如水,不能曲達。
六、作業設計
1.課后“讀一讀,寫一寫”下的詞語,抄寫三遍,注音并釋義。
2.《我的理想》300字小習作,提示:現在的理想是什么?你打算怎樣實現它?如果遇到困難怎么辦?
板書設計
在山的那邊
王家新
困難信念、堅持不懈地努力理想
山海
象征
《在山的那邊》有感 篇10
教學目標:
1、了解朗讀詩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讀音準確,停頓恰當,能初步讀出語氣。
2、整體感知詩歌內容。
3、品味重點詞語的深層含義,領會全詩所闡述的人生哲理。
4、樹立理想,并培養為實現理想而不懈奮斗的精神。
教學重點:
1、朗誦課文。
2、品味重點語句的深層含義。
3、領會全詩所闡述的人生哲理。
教學步驟
一、由談“夢”導入新課
1、教師充滿感情的說:童年是五彩的、童年是燦爛的、童年是多夢的,我們的童年充滿了各種各樣的夢想,你的夢想是什么?是做一個探索自然奧秘的科學家?還是做一個周游世界的旅行家?一個運籌帷幄的軍事家?馳騁賽場的運動員?揮毫潑墨的書法家?引吭高歌的歌唱家?慷慨激昂的演說家?感情白法奔放的文學家……,下面請同學們談談你的夢想是什么?
2、各抒己見,各抒己夢
二、教師小結:
剛才同學們都各自談了自己美好而朦朧的夢,今天我們所要學的這篇課文《在山的那邊》就是敘述了一個大山深處的孩子的`夢想,敘述他對大海的向往,并且一直不停的追尋著它。他真的是在尋找大海嗎?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在山的那邊》,看看這個孩子到底在尋找什么?
三、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要求:
1、放聲朗讀。
2、要投入感情。
四、分小組討論,怎樣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例如:“想望”這個詞就要讀出,希望,企求的感情,同時由于“隱秘”的限制,因此讀的時候要盡可能的讀得輕一點。
“哭著回來”則要讀出“我”的傷心。
“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既要讀出“我”的失望,同時還得讀出“我”的疑惑的感情。
五、學生根據討論的結果,再讀課文
六、展示課件
教師有感情的范讀課文
1、先展示的是一幅遠山的畫面,層層疊疊的群山,朦朦朧朧的,同時配以《二泉映》的樂曲,并閃出課題《在山的那邊》。
2、教師邊有感情的范讀課文,邊閃出字幕:“小時候……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畫面換成電影《老井》中反映大山深處貧困的畫面。
3、教師朗讀到“在山的那邊,是海!”樂曲換成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畫面切換成《人生》中高加林走出大山的鏡頭。
4、教師朗讀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畫面切換成大海。
5、教師朗讀到“在山的那邊,是海嗎?”畫面再次切換成深圳美麗的街景,繁華的生活,音樂換成節奏感強的動感音樂。
七、學生跟著課件再讀課文
八、討論作品中出現的三個主要形象
明確:我、山、海
九、教師板書:
山——————海
十、討論山和海各代表什么?
明確:山群山困難
海夢想(理想)
《在山的那邊》有感 篇11
1、畫線的字注音全對的一組是( )
⑴ 伏在窗口(fú) 癡想(chī)
⑵ 隱秘(bì) 凝成(nín)
⑶ 誘惑(xiù) 漫濕(màn)
⑷ 枯干(?括?) 一瞬間(shùn)
2、下邊四組中有錯別字的一組是( )
⑴ 幻想 凝成 誘惑 宣騰
⑵ 海潮 攀登 朦朧 癡想
⑶ 隱秘 清澈 依然 枯干
⑷ 漫濕 一瞬間 飄來 深根
3、填空
⑴ 這首詩敘述了一個山區孩子童年的_________,即對__________________和自信。
⑵ 用課文中詞語填空:
小時候,我常__________在窗口__________。
于是,懷著一種__________________的想望。
山那邊的山啊,__________________臉。
在山的那邊,__________________!
是用_________________的海。
4、根據課文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⑴ 我伏在窗口癡想渴望見到波濤洶涌的大海。
⑵ 我渴望見到的大海是信念凝成的大海。
⑶ 山那邊的山,鐵青著臉,使我一次次失望過。
⑷ 從小飄來的種子使我一次次鼓起信心。
【參考答案】
1、⑴
2、⑴
3、⑴ 幻想 大海的熱烈向往
⑵ 伏 癡想 隱秘 鐵青 是海 信念凝成
4、⑴
《在山的那邊》有感 篇12
學習目的
1、 整體把握詩歌的主要內容和感情。
2、培養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養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
3、加強朗讀訓練,提高朗讀能力。
4、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感悟詩中表達的信念和蘊涵的哲理,感悟人生。
學習重難點
重點:1、在朗讀訓練中品味揣摩語言。
2、“山”、“海”的象征意義。
難點:詩歌的主旨的明確。
要解決好這兩個學習重點,,一是要指導學生反復朗讀課文,二是教師要有重點地選
擇實例引導,在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中要相機點撥。
學習方法
讀——講——讀——賞——讀。“講”,清除文字、詞語等障礙,整體把握內容和感情。
“賞”初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品味語言。
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每個人在童年時代,對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夢想”,對未來,都有熱烈的企盼與
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處的孩子,他們又在想些什么呢?他們的想法,給我們又會帶來什么啟示呢?今天,我們學習詩歌《在山的那邊》,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尋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二、介紹詩歌的一般常識
1、詩歌,是與散文、小說、戲劇并列的一種文學樣式,偏重于抒情言志。它最集中、精練、概括地反映社會生活,飽含作者強烈的感情和豐富的想象。特點是語言凝練含蓄,節奏鮮明,韻律和諧,具有節奏美、意境美、主題美,形式上一般是分行排列(其他文學樣式多為句子)。
朗讀詩歌要注意以下幾點:一要讀準詞句;二要讀出節奏停頓;三要讀懂內容;四要讀出情感。
2、作者簡介
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縣(現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漢大學中文系讀書。1982年畢業,分配到湖北鄖陽師專任教。1985年借調到北京《詩刊》社從事編輯工作,1990年離開。1992年去英國。1994年歸國,在北京教育學院中文系從事教學工作。出版的詩集有《紀念》(1985年)、《游動懸崖》(1997)等
三、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a)掌握課后“讀一讀,寫一寫”。
在課文句子中劃出詞語,明確詞不離句。查詞典,明確認知上有困難的詞語的意思和讀音。
(抽學生上臺注音檢測:寫詞語、注音)
(b)讀課文做到字正腔圓、順暢流利。
2、整體感知:熟讀課文,把握內容及感情。
(a)詩中的“海”和“山”蘊含著什么意思?
探究學習:
詩的第一節寫了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海”、“山”就是現實中“山”和“海”
第二節詩寫了長大后的拼搏和奮斗;其中“山”比喻困難、障礙等,“海”比喻理想、信念、成功等。“山那邊是海”實則是詩人矢志不移的信念。爬上山去看大海也就成了為理想而艱苦奮斗的積極行動。“山”不止一座,只有堅持不懈翻過連綿群山,才能見到那美麗的大海;理想的實現不是一蹴而就的,還需漫漫旅途的百折不撓的艱辛跋涉。所以這首詩寫了詩人對人生信念和理想的追求,抒發了詩人渴望實現理想的感情。總之詩歌意蘊很豐富很含蓄,除了理解字面意思以外,還需深入把握詩歌的深層含義。
(解說:以上探究內容,盡量鼓勵學生多參與,多思考,多說,不強求標準的答案,意思正確即可,要注意營造民主、和諧、平等的課堂氣氛。)
(b) 朗讀這兩節詩應該分別讀出什么語氣?并說明理由。
探究學習:
第一節應讀出“向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的語氣;
第二節應以“肯定、堅決”的語氣為主旋律。
重點練讀語句:(生四人討論,各組合作學習,擬朗讀處理方案。)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一次次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處理方案一:一、二行喃喃自語、聲音由平漸高語速由慢漸快;三、四行語鋒陡轉、語氣加強、肯定堅決、語速急緩交錯;五、六行語速稍慢、稍拖音、低沉但渾厚轉為高亢響亮再轉為低沉減弱,要讀出對理想的渴望。
“是的!人們啊……照亮你的眼睛”語氣漸強,應讀得鏗鏘有力,最后一句應該上揚很高。這段寫出理想實現的時候,人們驚喜萬分。聲音洪亮、慷慨激昂,讀出這種喜悅!個別示范后,全班齊讀。
欣賞詩歌一定要放聲朗讀,而朗讀不僅要正確流利,關鍵還要有感情,這樣才能和詩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鳴,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啟示。同學們對句與句之間的語氣把握好,其實句子內部也有急緩輕重的區別。關鍵還是對詩歌的每一句深透理解后,才能處理好。齊聲朗讀課文。
四、課堂小結
在這一堂課里,我們又積累了不少的詞語,從整體上對詩歌有了初步理解,在朗讀聲中,我聽出了大家愛這篇意蘊豐富的詩歌。其實我國是詩的泱泱大國,優秀詩歌比比皆是,有興趣課外找幾篇讀讀,你一定會更喜歡這朵文學世界的奇葩——詩歌。
布置作業
1、語言訓練:讀一讀,寫一寫詞語三遍,有注音的分兩行完成(至少選三個造一段話)。
2、熟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語句。
3、對不理解的語句質疑,在文中作好標注。
第二課時
一、檢查知識掌握和背誦情況
1、 聽寫生字詞。
2、 背誦喜歡的句子,豐富語言,積淀語感。
3、 讓能背誦全文的同學表演。
二、研習課文
詩的語言是非常新穎、凝練、含蓄的,請找出你喜歡的并認為含義深刻的詩句細細品味,把不理解的詞語或句子畫下來一起討論。
(1)自主閱讀。圈劃批注。
(2)四人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交流。教師巡視并參與部分小組的討論。
課文悟讀
“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鐵青”詞典上意思:青黑色,多形容人恐懼、盛怒或患病時發青的臉色。根據語境,應選擇盛怒時人的臉色。這里用來形容山,既和山的青色相符,又傳神地表達了大山在孩童眼里的威嚴與無情以及我的沮喪(sàng)的心情。這句詩言簡意豐,語言既形象又生動。詩人慣用形象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主觀感受。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著我的山頂/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這句的三個數量詞用得特別好。“一次又一次”,強調了“我”失望次數多;“又一次次”,強調了“我”的努力,不灰心;“一座座”,說明“我”遇到的困難非常多。
師備問:如果對這些困難估計不足會怎么樣? 在生活中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期望一舉成功,一旦失敗就灰心喪氣,從這句詩你得到什么啟示? 跌倒后要能爬起來,只要堅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把這句讀一讀。
學法指導:抓住關鍵詞語細加品味,細微處有無限煙波。
“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濕了我的枯干的心靈”細加品味“在遠方“、“雪白”、“夜夜”、“一次次”、“漫濕”。這里道出了理想和信念對人生追求的巨大意義。它給人以艱苦奮斗的內驅動力。即使漫漫旅途布滿荊棘,只要堅信遠方有海在為你暄騰,你將充實而有活力。雖然渴望實現理想的心人皆有之,但真真正正屢敗不餒執著地為理想不懈努力的人才是最終的強者。
讀法指導:關鍵字詞在朗讀時要做突出處理。平時要多提高語言感悟力多揣摩發現!
“是的!人們啊,請相信——/在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戰勝失望之后/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這句詩很有人生哲理。抓住關鍵字詞“不停地”、“無數座”、“一次次”、“終會”等。理想境界的實現最終是屬于耐心等待的人。不能因為達不到預定目的就大失所望,前功盡棄,躑躅不前。理想的實現具有長期性和艱巨性。任何一蹴而就的想法只會讓你陷入失望的深淵。只要執迷不悔,勇往直前,努力耕耘,理想定會不期然給你驚喜,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3)深入理解詩的內涵后,全班再次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4)師生對課文內容相互質疑。
三、體驗與反思
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談談你從這首詩中感悟到了什么?并把自己在成長過程中的生活經歷與同學分享。
四、課堂小結
學完這首詩我們已深深懂得:要見到山那邊的大海,必須百折不撓,堅持不懈。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讓我們永遠牢記,心中要有個“海”,為了這個“海”,從現在開始,就要努力翻過一座座山。’
五、布置作業
1、 請你把自己的生活經歷用文字表達出來,以“我終于見到了大海”為題寫一段話。
2、 課外薦讀冰心哲理詩:墻角的花,你孤芳自賞時,天地便小了。
3、預習《走一步,再走一步》。
《在山的那邊》有感 篇13
官堂中學 李霞
一. 教學目標 :
1. 朗讀詩歌,品味詩歌語句的深層含義;
2. 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感悟人生的哲理。
二. 教學重點:
在朗讀訓練中品味揣摩語言。
三. 教學難點 :
對“山”與“海”的理解
四. 教學過程 :
投影大山的畫面。找一位同學口頭描述怎樣才能看到海景。
現在我們和山里的孩子一起探尋山外那美好的世界。請打開課本(板書課題:在山的那邊)
1. 用讀一讀,寫一寫中的詞語連成一段話。
2. 抽同學朗讀課文。
1. 教師朗讀課文(同學們一定比我讀得好)
2. 配上音樂有感情的齊讀。
3. 默讀詩歌,思考問題:
第一節:我的童年;我的向望和困惑
第二節:我長大后;拼搏和奮斗。
1. 請你把喜歡的并認為含義深刻的詩句找出來,細細品味。(自讀課文)
2. 老師引導,學生思考
(1) 對這些困難估計不足會怎么樣?
(2) 在生活中,做任何事情都想一舉成功,一旦失敗怎么辦?從中得到什么啟示?
學生回答:
不能達不到目的就灰心喪氣,因奔向理想的人生的征途是漫長的,跌倒后要能爬起來,只要堅持就能成功。
(3) 用響亮的聲調和喜悅的心情讀最后幾句,“是的……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此句有人生哲理,當愿望實現了,就高興萬分,你有成功的經歷嗎?
齊讀并試背有哲理的語句。
五. 體驗與反思(四人小組討論后發言)
六. 作業 :
《在山的那邊》有感 篇14
《在山的那邊》是詩人王家新的一首小詩。它是九年義務教育課本初中一年級第一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是剛升上初中的新生所接觸的第一篇語文課文,所以如何教好這篇課文非常重要。它對于貫徹新課標所提出的“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有著重要意義,對于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相同一的實施,對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的學習方法也有著重要的影響。所以在備課時我非常用心,不敢有絲毫的馬虎。
學生在看到了一幅幅的畫面后很是興奮。我也因勢利導“同學們,你們來猜測一下,在山的那邊是什么?”“如果你住在這樣的地方,你希望山那邊是什么?”“為什么?""如果你們來寫《在山的那邊》,你們會寫什么呢?”“大家看不同的人寫《在山的那邊》就有很多種不同的寫法。原因是什么?”“是啊,經歷不同、思想不同,希望、理想也不同這些具體的東西,用專業點的話說,是意象(板書),這些意象是理想的載體。現在讓我們一起走近王家新,看看在王家新筆下,山的那邊是什么?”“大多數同學都已經讀過了,詩中除了海、還有什么?”
“有同學愿意給大家朗讀嗎?”“我們已經讀了這麼多遍,同學們明白王家新想說什么嗎?你從哪里讀出來的?”因為學生不愛舉手發言,我只好耐心的等待,等他們過了自己心里這一關,等他們明白老師是真的希望他們自己來說,來談他們心里的想法,而不是簡單的一問,然后自顧自地說下去。時間一分一秒的在流失,我有些急。但我告訴自己:要以學生為主;要配合好學生;一定要養成他們的好習慣。當同學們一個一個的站起來后,當他們說出了各自不同的想法之后,我露出了會心的微笑。可是當課堂進行到這里的時候有進行不下去了。同學們生怕自己說錯了。又無人發言了。憑我的感覺,也該下課了。我只好進行課堂小結,留作業。
上完了這堂課,我反思:我完成了教學任務了嗎?我的學生有收獲嗎?這是一節成功的課嗎?我知道如果是學校領導來評,答案是否定的,在我個人看來應該是肯定的。我寧愿多上一課時,也要以學生為主,把課堂還給學生。也不要一言堂,要學生做我的聽眾。
《在山的那邊》有感 篇15
早年的愛與現在的羞愧
——在東方出版社、中國社科院外文所《茨維塔耶娃文集》出版座談會上的發言
文/王家新
美國詩人佛羅斯特大概是一個凡事都愛挑剔的人,但有一次他卻這樣講過:“讀者在一首好詩撞擊他心靈的一瞬間,便可斷定他已受到了永恒的創傷——他永遠都沒法治愈那種創傷。這就是說,詩之永恒猶如愛之永恒,可以在傾刻間被感知,無需等待時間的檢驗。真正的好詩……是我們一看就知道我們永遠都不可能把它忘掉的詩”。
顯然,佛羅斯特這里談的并不是“讀者”而是他自己生命中的某種刻骨銘心的經驗。當我回顧我對茨維塔耶娃的認識,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老佛羅斯特的這句話。其實,對于這位巫女般的、水銀般好動的俄羅斯女詩人,我們哪里談得上什么高深的認識!我們有的,只是一瞬間被“攫住”的經驗。我承認,我就是這樣一位深深中過魔法的人。 那正好是在十年前的倫敦,我去泰晤士南岸文學藝術中心聽一場詩歌朗誦,散場后我的心里似乎仍有一陣陣涌動,于是在踏上晚風中的泰晤士橋時,忍不住在路燈下翻開了詩歌節的節目冊,沒想到只讀到卷首詩的前兩句,我便大驚失色:“我將遲到,為我們已約好的相會;/ 當我到達,我的頭發將會變灰……”這是誰的詩?我在黑暗中問,一個英國人怎么可能寫出這樣的詩? 再一看作者,原來是茨維塔耶娃!這位痛苦的天才,不可能再來英國讀她的詩了,她早已安眠在遙遠而荒涼的俄羅斯的某個地方。此時,我才知道詩歌節的開場是一個紀念她誕辰一百周年的專場,而我錯過了它!好在詩人的詩仍在“等待”,供我忘記一切地讀著;“活著,像泥土一樣持續”,我讀著,我經受著讀詩多年還從未經受過的哆嗦和顫栗,我甚至不敢往下看(往下看,最后一句是“在天空之上是我的葬禮”);最后我合上書,像一個虛弱不堪的人,走上了夜幕下的燈火閃爍的泰晤士河上的巨大鐵橋…… 從此我知道了什么叫做詩歌的力量,什么叫著對靈魂的致命一擊或深刻抵達。就像一個深知自己中了“毒”但又不想把那根毒刺拔出來的人一樣,我守著這樣的詩在異國他鄉生活。我有了一種更內在的力量來克服外部的痛苦與混亂。現在想一想,那些日子是多么讓人懷念!在倫敦的迷霧中,是俄羅斯的悲哀而神圣的繆斯向我走來。 人生的這么一個階段就這樣過去了。現在,即使我不感嘆時光的飛逝,也不得不驚異“自然規律”在我們自己身上所起的物質作用。似乎轉眼間,已到了如老杜甫所說的“老去詩篇渾漫與”、“潦倒新停濁酒杯”的時候了;或者說,是到了與這個世俗的、肉體的世界達成某種妥協的時候了。再說,像我這樣的人,讀了一輩子的詩,還有什么可以激動的?還有什么可以再次攪動我的血液?我們自己,早已“麻木不仁”了。 然而,也正是在這種情形下,偏偏有一個你早已忘記的人向你走來,我想大家已知道這里說的是誰了。看來她出現一次還不夠,她還要再出現一次。大約在半年前吧,我偶爾翻開一本雜志,上面恰好有一首茨維塔耶娃的《普賽克》,我開始還不怎么在意,但接著,仿佛一種不由分說的力量拉住了我,仿佛死者在驟然間復活,“過去的一切”全回來了:
你穿著——我的甜心——破爛的衣服,
它們從前曾是嬌嫩的皮膚。
一切都磨損了,一切都被撕碎了,
只剩下兩張翅膀依然留了下來。 披上你的光輝,
原諒我,拯救我,但是
那些可憐的、滿布塵埃的破爛衣服——
將它們帶到教堂的圣器室去。
正是這樣的詩讓我“留了下來”。這一次,雖然沒有上次那樣強烈,但也許更深刻:它不僅使我再次感受到一種語言的質地和光輝,感受到愛、犧牲、苦難和奉獻的意義,重要的是,它令我滿心羞愧。在那一刻,我理解了為什么愛爾蘭詩人西穆斯·希內會說曼杰斯塔姆、茨維塔耶娃這樣的俄羅斯詩人在二十世紀現代詩歌的版圖上構成了一個“審判席”。是的,面對這樣質樸、傷痕累累、無比哀婉而又不可冒犯的詩,我唯有羞愧。它使我被迫再次面對自己的內心。它使我意識到像我這樣的人注定要和某種事物守在一起,要和它“相依為命”。正像人們說的,想不愛它都不行。 這就是我心目中的茨維塔耶娃。我曾對另一個俄羅斯女詩人阿赫瑪托娃有過一點研究,如果說她的詩是“歷史的”(尤其是她中后期的詩),茨維塔耶娃的詩就是“神話的”。要描述這樣一種詩歌,我們需要另一種語言,而這種語言在當今似乎已經失傳。我們就生活在這樣一個江河日下、離本源愈來愈遠的時代里。
然而,文學和詩歌是承載記憶的。茨維塔耶娃的詩讓我感動并驚異,不僅在于她寫出了俄羅斯心靈的苦難和渴望,更在于她通過特有的激情、靈感和語言,有力地復活了詩歌的那種似乎比一切語言更古老、也更神秘的力量。這不能不說是現代詩歌的一個奇跡。是的,它讓我在今天再次意識到出自詩歌本源的力量何在。這種力量何在呢?它肯定不在當今那一片錯把欲望本能當作藝術本能的熙熙攘攘聲里,恐怕也不在我們自己的機巧或雄辯里。然而這種力量確實存在。它曾被人類一再觸及,但又被一再遺忘。這一切,正如茨維塔耶娃的友人、同時代詩人曼杰斯塔姆早就寫到的那樣:
也許在嘴之前,低語已經存在,
遠在樹木出現之前,葉子就在飄旋,
那些我們奉獻經驗的對象,
遠在彼時之前即已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