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曼底號遇難記》教學反思(精選3篇)
《諾曼底號遇難記》教學反思 篇1
教學有法,而教無定法。在課堂小結時,再突出地讓學生回想與正確的人生觀有關的名句聯系起來,會更好加深學生對本課的理解。
可以讓學生學學《實話實說》欄目的結尾,說一句你最想說的話,并進行引導。
生1、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
生2、與其渾渾噩噩的活著,還不如轟轟烈烈的死去。
生3、有的人雖死猶生,有的人雖生猶死。
生4、哈爾威船長,你力挽狂瀾,挽大廈于將傾。在危急時刻,你體現了對他人生命的尊重,你維護了首先保護弱小的社會應有的運作秩序,你是一個盡責的英雄。想起你與船共亡的一幕,心中就有一種說不出的痛。我只想說,船長,走好——
師:我們敬愛的哈爾威船長用自己舍己救人、忠于職守的偉大人格魅力為我們樹起了一座雄偉的豐碑。老師真心地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夠像哈爾威船長那樣用自己的正直與善良,用自己的無私與真誠,在人生的歷程中,也筑起一座高高聳立的豐碑,真正成為太陽底下大寫的人!
《諾曼底號遇難記》教學反思 篇2
《諾曼底號遇難記》教學反思
上完《諾曼底號遇難記》一課后,我細細反思,認為這節課的成功之處有以下幾點:
一、以讀為本,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在本課的教學當中,我注重創設讀的情境,如:“船長大聲吼道”(自由讀),“一個人的聲音能蓋過嘈雜的聲音嗎?”(齊讀)學生讀時興趣盎然。與此同時,還注意變換形式朗讀,有范讀、自由讀、齊讀、助讀、閉著眼睛想像讀等等。此外,還注意讀的層次,如學“大聲吼……”一句時,學生開始讀得不到位,我采用了導讀的方式,問學生:“怎樣吼”學生讀得稍好一些了,又提示:再大聲些。學生讀得又好一點。
二、讀與思相結合。
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語文課僅僅靠讀行嗎?我認為答案是否定的。孔子曰:“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怠。”可見,語文教學中,讀與思應齊頭并進,二者不可偏廢。本節課,我的存疑“大副會真開槍嗎”“船長為什么不留下,而選擇”激起千層浪。我想:教師只有善待每個孩子的提問,才能使不同提問水平的學生都得到發展。
不足之處:
1、課堂上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忽視了學生語言的完整性,沒有強調學生說完整的話;
2、激勵性的語言過于單調,雖說課堂氣氛非常活躍,但老師表現不夠幽默。
《諾曼底號遇難記》教學反思
上完《諾曼底號遇難記》一課后,我覺得自己又有了些許的進步,這樣的感受是在以前的課堂上從未有過的。因為在這節課上我經歷了我教學生涯中最讓自己感動的40分鐘。也許是獨到的教學設計吸引了孩子,也許是我的情感感染了孩子,也許是文章的內容打動了孩子,我落淚了,學生落淚了,聽課老師落淚了,這真摯的情感體驗完全來自于一個偉大的人物形象——哈爾威船長。
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要學會不斷反思,在反思中不斷學習不斷提高,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這節課后我細細反思,有幾處自己覺得做得比較好、比較實、比較細。
一、以讀為本,注重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新課標給基礎教育帶來了一股清風,同時也給我們這些奮斗在教學一線的教師帶來了新的挑戰,老師們在語文教學中都認識到了“讀”的重要性,“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見充分地讀書是一個培養語言能力和提高人文素養的過程。在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讀,才能讀出情,讀出趣,讀出樂,讀出思,在本課的教學當中,我十分注重創設讀的情境,如:“船長大聲吼道”(自由讀),“一個人的聲音能蓋過嘈雜的聲音嗎?”(齊讀)學生讀時興趣盎然。與此同時,還注意變換形式朗讀,有范讀、自由讀、齊讀、助讀、閉著眼睛想像讀等等。此外,還注意讀的層次,如學“大聲吼……”一句時,學生開始讀得不到位,我采用了導讀的方式,問學生:“怎樣吼”學生讀得稍好一些了,又提示:再大聲些。學生讀得又好一點。
二、讀與思結合,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課堂教學中老師們在“讀”字上苦下功夫,語文教學出現了勃勃的生機,與此同時,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語文課僅僅靠讀行嗎?我認為答案是否定的。在教學中我常常告訴學生:聰明的孩子也會提問題。教師只有善待每個學生的提問,學生才愿意提問。本節課,有個孩子在我意料之外提了一個問題“船長有沒有逃生的機會,他為什么要隨著輪船一起沉入大海?”學生提出的問題是即時關注,還是置之不理呢? “疑問”會促進學生去探索,去創新,這不正是當今教育之所需嗎?想到這,我把這個問題拋給了孩子們。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發言竟成了這節課最大的閃光點。如果當時我把那個孩子的問題扼殺在搖籃里,也許就是這節課最大的一個失誤。
這節課的教學主線非常清晰,圍繞有幾次喊話,每次都是在什么情況下喊的展開學習,人物的品質在一次次喊話中走入人心。寫話練習讓孩子們的心靈再一次受到震撼,他們的情感已完全融入了課文中。結尾處的設計是本節課最大的一個亮點,那聲聲呼喚催人淚下,那句句真言震憾人心。當然,這節課也有不足之處:
1、課堂駕馭能力還需提高,課堂上現場生成的東西把握不是很好。有個學生說哈爾威船長做為一船之長本應該與輪船共存亡,這是一個不成文的規定。面對孩子的另類想法我的大腦剎時間出現了空白,回答的意思不明確,這說明自己的隨機應變能力、教學機智、課堂經驗都不足。
2、激勵性的評價語言過于單調,往往只想著用自己事先定好的那幾個拿來用一用,可是回過頭來看一看真是沒有任何實效性,沒有任何價值可言。對于學生和老師都沒有提高。
3、對環境描寫在這篇課文中的作用講得太少,其實課文的作者運用了大量的環境描寫,旨在襯托船長的果斷,凸現船長的高大形象。而我卻忽視了這一點,說明備課時還需深入些、細致些。
4、講課過程中始終擺脫不了對事先設計好的教學設計的依賴,總是拽著學生跟著我的思路走。當學生的回答偏離我的教學設想時,我總是把他們拉回到我的身邊,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發展,總是以老師為主導,忽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上完課,我思考了很多、很久,覺得在本節課中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有些東西還沒能寫下來。課堂中一些看似很小的問題可能會成為我們成長的絆腳石,所以課后要經常反思,并把自己的感悟記錄下來。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才會不斷成長!不斷進步!
《諾曼底號遇難記》第一課時(教學思考)
一、直接導入,學生齊讀課題,點出“難”字,在這里我們可以理解為“災難、海難”
帶著這樣的感受再讀題目。
我的思考:課文學生已經預習了,對題目沒有疑問,抓住“難“字,目的是準確理解詞義,教師應繼續揭示:諾曼底號的遇難是這條航線上的一次大海難。在帶著感受讀課題,目的是加深這種感受。
不足:教師在板書時沒有加上雙引號,學生及時指出。雙引號在這里的作用是教師沒有在這里備課。
二、速讀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按什么順序寫的(學生速讀慢,不知道速讀的要領)
我的思考:這里有一個檢查預習效果的目的。
學生:第一個學生概括得不錯。我及時把“時間、人物、經過,結果“板書并給予肯定。引導學生進行補充。第二個學生把起因作了補充。第三個把“人們驚恐萬狀”填上了。第四名完整的概括了。我馬上讓學生把這些寫在了書上。(但沒有安排檢查)
我的思考:概括能力一直是我班的薄弱環節。我的目的是重點訓練,以優生帶動一般水平的學生。但這樣課堂的節奏有些緊。
三、聽寫詞語(文中能夠表現文章發展的關鍵詞語,共四組,每組三個)
一名學生板書,其他在書上寫。再觀察你發現了什么?學生發現課文共分為四部分。
我的思考:以詞語理清文章的順序,有利于學生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可以用小標題、句子來理清層次。
四、教學第一大段
思路:這是一場怎樣的災難?
學生的思路很廣,教師牽強的拉到第一大段,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環境描寫的好處。
我的思考:教學效果不好,家常課的確可以這樣教,但太平常了。
第二課時
一、繼續學習《諾曼底號遇難記》
我們知道了本文是法國大作家雨果的同名小說,雨果曾經這樣評價哈爾威船長:在英倫海峽上,沒有任何一個海員能與他相提并論。
1.、看到這樣的評價,你有什么感覺?(學生談感受)
我的思考:文章情節感人,船長的形象令學生震撼,借助作家的評價,拉近了與文本人物的距離,但是這樣是否有領著學生一步步走進教師“圈套”的嫌疑,學生獨立質疑、發現的機會被剝奪了。
2、總結學生的發言:在大災難面前,船長臨危不懼、忠于職守,這樣的評價對于哈爾威船長是恰如其分的。
我的思考:教師對學生的答案肯定,給學生以正確的引領。
3、哪里表現了船長是最偉大的?(引導學生概括說,不要讀課文)
教學反思:這個環節教學效果不佳,學生回答問題太散,沒有一個想到了哈爾威船長的兩次命令,原因問題不明確,或者直接采用教師直接總結兩次命令的形式。
兩點:(災難發生時下的第一次命令;人們亂成一團時下的第二次命令)(兩次命令中都離不開災難)
二、走進災難,品讀語句
1、同學們讀一讀,看看哪里描寫出災難的可怕。
2、學生交流。教師傾聽:抓“剖”字
(1)對比字形“利刀旁”(2)聯系生活我們吃水果時,就會用這個字“一刀下去”----一分為二,此時瑪麗號怎樣剖開(像刀子一樣,猛沖過去,一下子剖開了大口子,)
教師一定傾聽學生的發言,及時點撥引導,不要強加給學生答案,注意課堂的節奏,不要太緊)
(3)抓“頃刻間”中的“灌”,對比“流”。
第一點:瑪麗號的速度快、大貨船很重,撞得十分厲害,所以水流很急。
第二點:在茫茫的大海上,水流湍急,用“灌”字最合適。
教學反思:這一部分教學效果很好
《諾曼底號遇難記》教學反思 篇3
《諾曼底號遇難記》教學反思
水庫小學 張艷莉
昨天講了《諾曼底號遇難記》一課,文章記敘了1870年3月17日夜晚,在從南安普敦到格恩西島的航線上,“諾曼底”號與“瑪麗”號相撞,在一片驚恐慌亂中,船長臨危不懼,鎮定自若地指揮船員,使船長所有的人都得救,但自己卻隨船一起沉入了大海的故事。我細細總結了我的這節課,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以讀為本,注重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文章,是展示作者的思想,展示作者的存在的舞臺。因為有了閱讀,才可以讓我們走進作者的心靈。透過閱讀,進而來閱讀人生,閱讀生活,閱讀快樂。對于類似于《“諾曼底”號遇難記》這種文字美、精神更美的“文學精品”,我想,語文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是一種體驗。所以,我確定了研讀這篇課文的重點是:感受哈爾威船長這個形象,我猜想,編者的意圖也不過如此。 “要讓學生充 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見充分地讀書是一個培養語言能力和提高人文素養的過程。讀的重要性 毋庸多說,那么,在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讀,才能讀出情,讀出趣,讀出樂,讀出思,而不至于像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呢?在本課的教學當中,我十分注重創設讀的情境,如:“船長大聲吼道”(自由讀),為什么讀的那么大聲?讀的那么快?再試試,學生讀時興趣盎然。但由于時間短沒能很到位的讓學生放開去讀。
我們都知道,在烽火連天的戰爭歲月,容易產生金戈鐵馬、氣吞萬里的熱血男兒,而現在的和平年代同樣有生與死的考驗,同樣可以產生光照日月的英雄。但是,說容易,做卻真的很難。試想,當我們面臨生死抉擇時,又有多少人真的能像哈爾威船長一樣鎮定自若地指揮他人脫險而置自己生死于度外呢?我不敢肯定自己能,所以,我也沒理由通過四十分鐘的這一堂語文課,就硬逼著孩子們全部將思想化為行動。我定位的教學目標中“情感滲透點和德育滲透點是:感受船長人性的美,為他的人性美而感動。本來,拓展環節,我還想把學生的視角引到“和平年代”的搶險救災(如非典時期的白衣戰士;汶川5.12地震中的舍己救人的戰士,等)還有勇斗邪惡等。讓孩子們在感受英雄群像的同時,震撼心靈,引起自己的思想二因子:“高尚”與“渺小”在震撼后進行對話……但時間沒來得及。我不知道我定位的目標對不對。
二、讀與思結合,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課堂教學中老師們在“讀”字上苦下功夫,語文教學出現了勃勃的生機,與此同時,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語文課僅僅靠讀行嗎?我認為答案是否定的。孔子曰:“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怠。”可見,語文教學中,讀與思應齊頭并進,二者不可偏廢。在教學中我常常告訴學生:聰明的孩子提問題。由此我想,教師只有善待每個學生的提問,學生才能提問。這里的“能”包含著愛提問、敢提問和會提問。愛提問是會提問的前提。一個學生如果怕自己提出的問題太簡單、太沒有價值而遭到老師、同學的嘲笑就會不敢問,也就談不上愛問,更談不上會問了。學生由于敢問、愛問,問得多了就會發展到會問。有了教師的鼓勵,學生才敢問、愛 問;有了教師的引導,學生才會問。本節課,我的存疑“大副會真開槍嗎”“船長為什么不留下,而選擇”激起千層浪。我想:教師只有善待每個孩子的提問,才能使不同提問水平的學生都得到發展。學起于思,思源于疑。 “疑問”會促進學生去探索,去創新,這不正是當今教育之所需嗎?善待每個孩子的問題,課堂中讓每個孩子都有感受、體驗的機會掌握質疑的藝術非常重要:它有助于師生之間信息和情感的交流,形成教與學的良性循環;它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評價能力和創新能力,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讓不同質疑水平的學生都得到發展。
曾記得張艷春老師說過一句話:有文化才有底蘊,有底蘊才有底氣,有底氣才有靈氣。作為語文教師,我感受更深。目前靈氣不足的我是因為缺乏一種底氣,底氣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還須大力增加底蘊,用什么來充實?只有靠平時的不斷學習不斷充電了。慶幸的是,在學習氣氛濃厚的水庫小學,我不會讓自己倦怠。高年級的小語教學,我比較注重培養學生對文字描繪畫面的想象能力。所以,盡管我花了幾天的時間,從《鐵達尼號》上剪輯了適合課文內容的畫面影片,但學校多媒體無法用,怎么辦?面對困難還是決定透過文字想像讓學生去感受,我想:這是用心靈的感受,不是僅憑借視覺的感受。視覺是人類重要的感覺器官,但視覺刺激太多,將使我們其他的感官能力降低。但是語文文字的魅力將更加打動人的心靈。我是一個愛讀小說不愛看電視的人,所以,在獨斷地認為:能通過想象體驗的場面決不直接用畫面刺激,這是扼殺孩子想象的行為,也剝奪了孩子用心感受的時空。在讓學生用心靈充分感悟的基礎上再引出直觀畫面,我想效果會更佳!)還記得,幾年前與朋友一起看《泰坦尼克號》(略談情節),當影片結束時,我已經熱淚盈眶了,我至今也忘不了,女主人公深埋在皺紋里的那雙含淚的眼睛和她那段飽含哀怨的訴說:鐵達尼號沉沒時,有1500人落海,附近有20艘救生艇,只有一艘回頭,6人獲救,1500人才活了6個,后來,救生艇上的700個人只有等待,等死,等著活命,等著寬恕,可是永遠也等不到…
《諾曼底號遇難記》教學反思
《諾曼底號遇難記》經過我的精心備課,認真準備,終于結束了,對這一課的教學,我進行了課后的反思。下面我就這節課的一點體會談一談:
這一課通過描寫哈爾威船長在輪船遇到海難時,臨危不亂,鎮定自若指揮搶險,將船上60人安全救出的故事,贊揚了哈爾威船長盡忠職守,舍己救人的精神。在這節課中,我用激qing的語言將學生帶入了災難現場,讓學生也經歷了一場驚心動魄的場面,從而受到哈爾威船長盡忠職守,舍己救人的精神的感染,樹立對哈爾威船長的崇敬之情。課堂教師連接語的設計,我動了一番腦筋,每一個環節都設計了精彩的連接語,例如:疾風知勁草,烈火見真金。在生與死的嚴峻考驗面前,哈爾威船長把生的希望留給了別人,把死亡留給了自己;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作為一船之長,他的職責就是保證船上所有人的安全,船長在危難之時,想到要把船上所有人救出去,這是一位忠于職守,盡職盡責的船長;為了救船上的人,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這是具有忘我精神的船長等等。這些連接語在課堂上對于學生理解哈爾威船長的精神很有幫助。我在設計這節課時就有一個困惑,如果設計成兩部分:教師從災難入手,先讓學生了解海難的可怕,渲染氣氛后再學習描寫哈爾威船長的三個畫面,學習海難的部分會不會沖淡課堂效果,會不會擠占課文重點部分學習的時間……但是,由于種種原因,我還是想嘗試這樣教學,課堂上學生的學習情況讓我對這樣設計教學感到課前的顧慮在課堂上表現出來了。學習災難不僅擠占了學習重點的時間,而且縱觀課堂整體效果,感到主線不夠鮮明。另外學生的語文素養和語文能力還有待于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