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圖消失的對策--《黃山奇石》反思(通用17篇)
插圖消失的對策--《黃山奇石》反思 篇1
《黃山奇石》一文中,重點講了四塊奇石,一是“猴子觀海”、二是“仙人指路”、三是“仙桃石”、四是“金雞叫天都”。現在的人教版中,前三塊奇石都配了插圖,只有“仙桃石”沒有插圖,怎么辦呢?用幻燈吧,效果不好,既不清楚,也沒有好的幻燈片。我在上這節課的時候,突然有了一個主意:請同學們看看,這本書的編輯叔叔好像忘了給哪塊奇石配插圖了?結果這個問題拋出去后,一下子激起了學生的興趣,很多小手都舉了起來 ,有的說是忘了給“仙桃石”配插圖,有的說是忘了給“天狗望月”,還有的說是忘了給“獅子搶球”和“仙女彈琴”。學生看來是不糊涂的,可一下子又講了另外幾塊不是重要的奇石也該配插圖, 那又如何是好呢?我又趁機引導:你們再仔細看一看,討論一下,應該給哪一塊配插圖好?為什么?終于,有個學生發現了,說:應該給‘仙桃石’配好。因為,前面幾塊都作了重點介紹,后面是簡單的介紹,重點介紹的三塊奇石都有了插圖,所以我覺得是給‘仙桃石’配插圖好。 “大家同意他的看法嗎?”“同意。”看來事情好解決了。于是,我又趁機引導:那么,你覺得這塊奇石該怎么畫好呢?先請同學們讀讀課文,找找,你覺得哪幾個詞要畫出來?誰來試試看?嘿,又有好多小手舉起來了。“這樣吧,先請大家先讀,然后自己畫畫看。”最后,我請了一位學生上來畫,然后,又從課本中,聯系“形態逼真”、“恰好”這幾個詞來理解。學生的學習興趣竟然激活了。我真是高興。
插圖消失的對策--《黃山奇石》反思 篇2
《黃山奇石》這篇課文即有抽象概括的描寫黃山景色秀麗神奇,又有具體形象的描寫“仙桃石”,“猴子觀海”等4種奇石。作者形象生動語言文字極具感染力地把祖國的黃山奇石描寫得活靈活現!對在校的學生來講,很少有人到過黃山,沒見過黃山那種變化多端,形態各異的奇石,大多數學生缺少對黃山的直接經驗,我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借助電化教學手段,聲情并茂,生動形象地強化學生感知,努力學懂這篇課文。
如果說,思維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那么想象則是“維系美麗花朵生命的源泉”。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注意通過看圖和模擬表演來創設想像思維的情境,引導學生掌握想象思維的方法,如品味“猴子觀海”時,我引導學生說說圖中的“猴子”指的是什么?“海”又指的是什么?學生很快發現,“猴子”是指山頂上想猴子的一塊巨石;“海”是指山峰間像波浪一樣翻滾的云霧。顯然人們把這兩種景象融為一體,稱為“猴子觀海”。這本身已充滿了想象的色彩,接著我又讓學生細讀重點句,從中找出“抱著”“蹲”“望”這些描寫動態的`詞語,以及“一動不動”這個描寫靜態的詞語,品味想象的意境。我讓學生觀看多媒體,自己描述看到的景象。有的說:“這只蹲在山頂上的猴子被翻滾的云海驚呆了。”有的說:“這只猴子被眼前的云海嚇壞了。”還有的說:“這只猴子望著翻滾的云海在沉思。”這時我抓注時機,讓學生將自己看到、想到的情景進行即興表演,把圖中景物,由語言變為動作。以此激發興趣,強化想象思維。在此基礎上,我通過談話進一步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如果這不是一只石猴,而是一只真猴,面對翻滾的云海,它會想到什么?”這是課堂立刻活躍起來,有的說:“它會想,我要是孫悟空踏著云彩飛過去見觀世音有多好。”有的說:“我要是會游泳,跳下去游個痛快。”還有的說:“我要是長出翅膀,飛到對岸去該多好!”就這樣,我引導學生從觀察入手,創設了想象思維的氛圍,使學生的思維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其次,新課改要求教師要有一顆慧心,做寫作資源的開發者。于是,我在指導學生品味奇石的基礎上,增加看圖聯想,給其他怪石起名字,寫“奇石”這一環節,學生在與小組討論交流之后,加上先前的語言積累,通過兒童特有的思維,寫出了比文中更具有童真童趣的話語。如:有的學生寫道:“兩只張牙舞爪的大獅子,你爭我奪的搶著一個漂亮的繡球。”再比如:“一只雪白的天狗蹲在山頭,呆呆的望著銀盤似的月亮,它心想,我怎么把他吃掉呢?”“一位漂亮的仙女,端坐在平臺上,聚精會神地彈奏一支美妙的樂曲。”這一環節也使學生他們的個性得以舒展,靈感得以釋放,語文課堂真正成為了他們可以盡情想象和創造的樂園。
現在,我更加深深地體會到:要讓學生注重對文本的感悟。重感悟就是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自由地去想象。還應該相信學生的能力,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把更多的機會,更多的思考留給孩子。這將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插圖消失的對策--《黃山奇石》反思 篇3
這是一篇寫景的課文,本課圖文并茂,生動地介紹了聞名中外的黃山風景有趣的奇石、怪石,課文語言生動、描寫形象,富有情趣。
在設計本課教學過程中,首先根據低年級學生的特點,準備了課件讓學生能夠比較直觀的領略到黃山的美、讓他們身處黃山的奇石之中,發揮學生的想象,從中感受黃山奇石的奇特之處。
教學中,播放黃山風光片,讓學生感受于黃山之中,感受黃山的美、石頭的奇,同時不脫離課本,引導學生在課文中找一找,介紹“猴子觀海”、“金雞叫天都”、“仙人指路”這些石頭課本是怎樣描寫的,自由選讀,請你當小導游給大家介紹這些石頭,孩子們興趣盎然,爭著來當小導游,課堂氣氛活躍。后面的教學中,放手讓學生在小組中合作學習另外兩段,這樣學生自己找到了學習方法,不僅學到了知識,而且非常有成就感。本課教學結尾時,我讓學生把“天狗望月”、“獅子搶球”、“仙女彈琴”這三塊奇石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介紹給大家聽,讓學生展開想象、學生很喜歡說,在老師的引導下,把話說完整、通順。這樣的教學環節。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抓住時機,訓練了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培養了想象力。
插圖消失的對策--《黃山奇石》反思 篇4
新課程理念提倡開發語文資源。語文知識與生活實踐相結合,因此,當上完《黃山奇石》這課時,我決定在今天的語文活動課上,讓學生通過自己動手畫一畫“天狗望月”“獅子搶球”“仙女彈琴”來體會文章的情感,驚嘆黃山的神奇,也驚嘆大自然的偉大。體會那些惟妙惟肖、趣味橫生的奇石,不是神話,是大自然的創造。但我細想一下,學生會不會就只畫狗、獅子,完全沒有石頭的橫跡。那樣不是一點效果都沒有嗎?學生是最好的潛在資源,嗨,試一下吧!
于是,我說道:“同學們,你們畫之前好好看看書,好好看看圖。”我帶著幾分不安,等待著結果。沒想到畫一出來,雖有學生果真就只畫只狗,或畫只獅子,但卻有不少的學生畫的卻是幾塊石頭拼成的,那“天狗望月”“獅子搶球”也很逼真。我故意問:“你這怎么是一塊一塊拼的呀?”“因為它是石頭呀!”孩子的回答讓我欣慰。是呀,語文課堂是學生的想象與聯想自由縱橫馳騁的天地。語文課不僅僅只是知識的傳授,語文教學要善于挖掘課本的潛在資源,拓展學生的思維,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努力開發語文資源,這樣的課堂沒有終結,語文課堂便不斷豐富、延伸。語文課堂實現著與生活的通聯,可以說,語文課堂因生活而豐富,學生的生活因語文課堂而精彩!而我們則要不但地應用開發語文資源。
插圖消失的對策--《黃山奇石》反思 篇5
一、品位詞句、理解想象
想象是人對已有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在頭腦中產生沒有感知過或現實中尚不存在過的事物形象的心理過程。小學生在學校所學的知識經驗大部分是間接經驗,只有通過想象,才能了解教師或教科書所描繪的事物的情形和性質,進而理解這些經驗。由此可見,教師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是十分重要的。
但究竟什么是想象?對于低年級的小學生來說,是模糊的,理解起來也比較困難。因此,再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我注意從詞句的比較入手,讓學生理解想象的內涵。比如講《黃山奇石》一文,其中有這樣一句話:“仙桃石像天上飛來的一個大桃子,落在山頂上有一個桃子似的大石頭。怎樣讓學生體會想象的含義呢?于是我問學生:“這塊石頭的樣子像桃子,可以稱它為‘桃石’,為什么前邊還要加一個‘仙’字呢?”這一問,學生們開始動腦筋了,有的說:“加了一個‘仙’字,表示它很神奇,像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有的說:“加里一個‘仙’字,表明它有靈氣。”還有的說:“加一個‘仙’字說明它是神仙特意放到那里的吧!”
抓住這個機會我總結說:“看,這么一個普通的桃石,前邊家了一個‘仙’字,會使我們產生了這么多的聯想,而這些聯想都是我門根據這個桃石,想出來的現實中不存在的事物的形象,(天上掉下來的,有靈氣,神仙放到那里的)這就是想象。”為了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想象的方法,我把“仙桃石像天上飛來得一個大桃子,落在山頂的石盤石上”進行比較,讓學生分析這兩句話有什么不同?學生很快發現第一句比第二句多了“飛”和“落”兩個字。于是我抓住這兩個詞,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想象的方法和作用。我問學生“桃石會飛嗎?這塊像桃子似的巨石在山頂上是靜止的。用“飛”和“落”兩個詞語描述它,變靜為動,把這塊桃石寫活了,寓于了神氣的色彩,作者就是這樣運用想象的手法把景物描寫的生動、形象、富有情趣。就這樣,我從品味詞句入手讓學生聯系實際理解理想像的含義。
二、引導觀察、創設想象思維的情境
小學生的思維最初是具體形象、動作和原有知識緊密相連的。而后才逐步轉化為大腦的內部運動。根據學生的這一思維方式,我在教學過程中注意通過看圖和模擬表演來創設想像思維的情境,引導學生掌握想象思維的方法,比如講授《黃山奇石》時,圖中的“猴子”指的是什么?“海”又指的是什么?學生很快發現,“猴子”是指山頂上想猴子的一塊巨石;“海”是指山間像翻滾的波浪一樣的云霧。顯然人們把這兩種景象融為一體,稱為“猴子觀海”。這本身已充滿了想象的色彩,接著我又讓學生細讀重點句,從中找出“抱著”“蹲”“望”這些描寫動態的詞語,以及“一動不動”這個描寫靜態的詞語,品味想象的意境。這是我讓學生結合看圖,自己描述看到的景象。有的說:“這只蹲在山頂上的猴子被翻滾的云海驚呆了。”有的說:“這只猴子被眼前的云海嚇壞了。”還有的說:“這只猴子望著翻滾的云海在沉思。”這是我抓注時機,讓學生將自己看到、想到的情景進行即興表演,把圖中景物,由語言變為動作。以此激發興趣,強化想象思維。
在此基礎上,我通過談話進一步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如果這不是一只石猴,而是一只真猴,面對翻滾的云海,它會想到什么?”這是課堂立刻活躍起來,有的說:“它會想,我要是孫悟空踏著云彩飛過去見觀世音有多好。”有的說:“我要是會游泳,跳下去游個痛快。”還有的說:“我要是長出翅膀,飛到對岸去該多好!”……就這樣,我引導學生從觀察入手,創設了想象思維的氛圍,最中使學生的思維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三、想象訓練,培養創造思維能力
以《黃山奇石》一文為例,再學習“猴子觀海”“金雞叫天都”
等章節的基礎上,讓學生初步掌握了想象思維中語言表達的順序,即先介紹景物的名稱,然后敘述景物的形狀特點,最后介紹景物所處的地理位置等等,按照這樣的順序,我又引導學生根據圖意,對文中略寫的景物,如:天狗望月,獅子搶球和仙女彈琴等景物進行再造想象,續編新內容。具體步驟是:
1、讓學生用填空的形式擴充想象內容。比如:天狗望著月亮。
2、采用提問式發散思維。比如:什么樣的獅子?怎么搶著?搶著什么樣的球?
3、自選題材,獨立發揮想象,續編內容。比如:仙女彈琴,讓學生根據這個題目,自己展開想象,編成一段話。經過這樣層層深入的反復強化訓練。學生逐步掌握了想象的方法與步驟,并且有了充分展開想象的條件,一段段充滿想象的描述應運而生。有的學生寫道:“兩只張牙舞爪的大獅子,你爭我奪的搶著一個漂亮的繡球。”再比如:“一只雪白的天狗蹲在山頭,呆呆的望著銀盤似的月亮,它心想,我怎幺把他吃掉呢?”“一位漂亮的仙女,端坐在平臺上,聚精會神地彈奏一支美妙的樂曲。”
就這樣經過多次閱讀教學中想象力的培養促進了學生思維邏輯性和廣闊性的發展,為學生今后的創造性思維奠定了基礎。由此使我認識到培養學生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想象力,是學生獨立思考,樹立創新精神的基石。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從而促進學生創造思維的發展也是大有可為的。只要我們堅持不懈地努力,定會使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思維能力有所提高。
插圖消失的對策--《黃山奇石》反思 篇6
《黃山奇石》是一篇看圖學文的課文,寫得是在聞名中外的黃山風景區有無數的奇石、怪石,景色神奇,十分有趣。從而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為了促進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創造精神。在教學第二課時時,我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依據教材特點,以質疑為主線,運用反饋教學法進行調節反饋,引導學生進行質疑、歸疑、悟疑、解疑,并將看圖、讀書、訓練融入質疑、梳疑、解疑的主線過程,讓學生充分動起來。
只有讓學生生動,充分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他們才會真正獲得所知,課堂氣氛才會真正活躍起來。例如,我在教學讀課文時,采用了輪讀,小組讀,師生對讀,配樂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自選讀法,最大程度地調換口味,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再如:文中有的怪石給了名稱,但沒印上圖畫,我就讓學生結合所學知識,通過自己的想象,在紙上畫出“天狗望月”、“獅子搶球”、“仙女彈琴”。為了再發展思維,我還讓學生畫出自己想象中的怪石并起上名字。
通過看圖,了解文章大意到質疑、解疑,直至突破重難點,學生明確了自己的主體地位,能充分發揮想象力,發展創造性思維。在老師的輔導下,學生選擇自己喜愛的讀書方法,讀書的興趣提高了,課堂氣氛也活躍了。朗讀是語文教學中一種重要的方式。加強朗讀訓練,讓學生培養語感,增加語言積累,才能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實際上是讓學生用自己的口說作者的話,學作者的語言,學作者的遣詞造句,學作者的神氣、音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學生通過大量的朗讀,對課文中準確優美的詞語,生動鮮明的語感,奇特嚴謹的結構,都能留下一定的口語習慣。只有這樣,作者的語言才能真正化作學生自己的語言。這是一種儲備,一種財富。有了它,寫起作文來,筆下的優美詞語就如泉水般涌出來,學生信手拈來,順理成章。講起話來不費思索,滔滔不絕。語文教師應致力于培養學生朗讀能力,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插圖消失的對策--《黃山奇石》反思 篇7
《黃山奇石》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描述了黃山“四絕”之一的怪石,那些惟妙惟肖、趣味橫生的奇石,不是神話,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創造。讀著課文我們仿佛被帶到了景色秀麗神奇的黃山,似乎已經不是在閱讀課文,而是站在黃山一個個觀景臺上,美美地欣賞著那些奇石,拍下一張張奇石圖。仙桃石、猴子觀海、仙人指路、金雞叫天都……每一幅圖,都是一個神奇的童話。讀了課文不由心生向往黃山之情,更加喜愛黃山。
作為小學低年級的學生,他們對事物充滿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想象力豐富、思維活躍,容易接受新知識,表現欲望較強,喜歡展示自己。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已經能夠自主學習,能夠與他人合作學習。但學生對黃山奇石沒有身臨其境的感受,語言表達能力、對事物的細致觀察能力也處于薄弱階段,對課文理解有一定難度。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的學習重在豐富語言,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尤其是低段教學要求,要讓學生喜歡閱讀,能感受到閱讀的樂趣,還要讓學生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由此課前我制定了這樣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2、通過觀察圖畫與理解語言文字,培養觀察能力,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通過學習課文、感受黃山石的奇妙,體會作者對黃山奇石的贊嘆。喜愛黃山,向往去黃山看奇石。
插圖消失的對策--《黃山奇石》反思 篇8
這篇課文即有抽象概括的描寫--那里景色秀麗神奇,又有具體形象的描寫--仙桃石, 猴子觀海等4種奇石。作者形象生動語言文字極具感染力地把祖國的黃山奇石描寫得活靈活現!就在校的學生來講,很少有人到過黃山,沒見過黃山那種變化多端,形態各異的奇石,大多數學生缺少對黃山的直接經驗。我在教學本課時,充分利用電化教學,使學生從中了解到黃山的奇石多而有趣、神奇。電教手段的運用不僅解決了學生沒有的生活經驗,而且更進一步的學習到了祖國黃山的美麗。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電化教學的運用是針對學生的無意注意,讓學生自然而然地產生興趣、自覺地去學習,就象看電影一樣,不知不覺地記住情節那樣。這種課堂電化教學中教師對信息的加工與學生腦中內部的信息加工的"里應外合" ,使課堂教學由量的遞增達于質的飛躍,最后完成。
教學目標。根據學生又對桃、猴、雞、等有豐富的生活經驗。這樣,我在教學中,便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借助電化教學手段,聲情并茂,生動形象地強化學生感知,努力學懂這篇課文. 語文學習,目的是為了學以至用。在原先備課時,我把朗讀指導放在第一位,想讓學生在朗讀中體驗并感悟。但在課堂實施時我又臨時改變了策略,新課改要求教師要有一顆慧心,做寫作資源的開發者。于是,我在指導學生學習并列段式的基礎上,增加看圖聯想,給怪石起名字,寫“奇石”這一環節,學生在與小組討論交流之后,加上先前的語言積累,通過兒童特有的思維,寫出了比文中更具有童真童趣的話語。這一環節也使學生在小組學習中嘗到了合作的快樂。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更加深深地體會到:要讓學生注重對文本的感悟。重感悟就是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自由地去想象。我如果能在課堂上創設好一定的活動情境,就能使課堂教學更加和諧、融洽,使學生始終處在興趣盎然的氣氛中。還應該相信學生的能力,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把更多的機會,更多的思考留給孩子。這將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插圖消失的對策--《黃山奇石》反思 篇9
黃山奇石有趣,作者寫得也很有趣,一塊塊本無生命的石頭,被作者描繪的活靈活現,呼之欲出。在課堂上,我巧妙地利用多媒體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處。如在品讀“猴子觀海”這塊奇石時,有的學生雖然通過反復地朗讀第三自然段,并且結合書上的插圖,知道了“云海”不是真的海,而是“猴子”站在陡峭的山峰上看到的云霧。但作者為什么要把此處的云海描繪成“翻滾的云海”呢?學生很難想象出“翻滾的云海”到底是怎樣的壯觀。這時,如果我把自己對“翻滾的云海”的理解講解給學生聽,無論我講得多么精彩,學生也很難體會、理解。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體驗感悟,我適時地發揮多媒體特有的功能,及時地播放了“翻滾云海”的動態畫面,學生看著如此美妙的“云海”,都紛紛發表了自己對“云海”的獨特見解。有的說“云海”真是波濤洶涌,有的說“云海”波濤滾滾,還有的說“云海”真是人間仙境,怪不得猴子在這么高的山崖一動不動,它是看得著迷了!
通過這一片段的教學,學生由難以理解到深刻體會。我深刻地認識到:要讓學生深刻感悟文本,首先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當孩子體驗遇到困難時,我們老師可以給他們一盞指路燈——多謀體,讓他們看圖或視頻自由地去想象,大膽地表達出自己的見解。還應該相信學生的能力,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不要把自己生硬的講解代替學生自己的感悟。我們應該把更多的機會,更多的思考空間留給孩子。
插圖消失的對策--《黃山奇石》反思 篇10
"仙人指路"的神奇在于它就像仙人站在高高的山峰上,伸著手臂指向前方。通過朗讀課文,學生會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仿佛走到那里就會有位仙人幫我們指明方向。然后引導學生表演,問答,使一個"仙"字給這塊石頭蒙上了神奇的色彩,使人覺得有趣極了。
"金雞叫天都"的奇妙乃是一個"變"字道出的。天都峰上的幾塊巨石的形狀像只雄雞本來就很奇怪了,而太陽升起時,巨石還能"變"得金光閃閃,像只美麗的金雞,這就更令人驚奇了。讓學生一邊讀課文,一邊想象太陽升起時天都峰上的景象,他們便能切實感受到"金雞叫天都"的奇妙了。
為了在教學中體現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做到讀寫結合,在學習最后一自然段時,我增加了"看圖聯想,寫'奇石'"這一環節,引導學生在先前的朗讀語言積累后,學習作者的方法,寫一寫"天狗望月""獅子搶球""仙女彈琴"。學生能結合自己的想象,寫出自己喜歡的石頭的有趣樣子,把課堂推向了高潮。
當然教學也是遺憾的藝術,在本節課中也留給自己一些反思:如果能找到其它的怪石讓學生看圖想象,給奇石起名字,會使本節課的教學再掀一個高潮。
總之,抓住"奇"字教《黃山奇石》,讓學生既能體會到黃山風景的秀麗神奇和黃山怪石的有趣,又能體會到課文語言文字的生動和傳神。
插圖消失的對策--《黃山奇石》反思 篇11
《黃山奇松》一課,是一篇描寫大自然美景的佳作。課文采用了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以生動的筆墨描寫了黃山奇松美不勝收的各種姿態,抒發了作者對它們的贊嘆之情。在教學本課時,我抓住黃山奇松的“奇”讓學生來理解課文。教學目標定位好后,如何讓學生在讀中體會黃山奇松的美和奇,成為了本節課教學的重點。那么,如何突出教學重點呢?我是這樣教學的。
一、以讀書為主線
蘇教版小語教材特別注重“讀”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朗讀作為學習語言行之有效的方法。閱讀教學中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首先我要求學生自由讀,然后讓學生深入學習迎客松,通過課文插圖感悟文中“枝干遒勁”的意思,利用課前收集到的資料,讓學生理解“飽經風霜”的意思,同時引導學生體會迎客松的奇,在此基礎上再指導學生細讀品味,讀出感情,使學生的情感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接著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描寫陪客松和送客松的句子。這樣,通過以讀代講,以讀促思,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課文內容,在讀中體會情感。
二、重視圖文結合
在小學語文課本中每篇課文都有插圖,插圖的內容都和課文有一定聯系,是一種不錯的資源。在《黃山奇松》這篇課文中有三張插圖,我從網上找到與之相對應的三大奇松及其他黃山奇松的圖片,將之放大。在教學中,我是這樣巧用插圖的:
1、讓學生看迎客松圖和送客松,仔細觀察他們的枝干,理解詞語“遒勁”、“蟠曲”等詞語的意思。
2、讓學生看圖展開豐富的聯想,出示自己搜集到的黃山奇松的集錦圖,讓學生模仿書中的句式,看圖說話、寫話。這一系列環節都巧妙地將圖與文有機地結合起來,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提高了他們說話的能力,通過他們的想象說話、更好地挖掘課文的深刻內涵,理解黃山松的奇。
三、注重遷移運用
由模仿到創造,由完成老師設計的“形成性”作業,到主動運用于說、寫實踐,并積極向課外語文活動延伸,這是蘇教版在注重遷移運用中提出的具體要求。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在課上還安排了仿照第二自然段描寫三大名松的寫法描寫其它黃山松,這也是為了強化學生的寫作遷移運用,進行寫的訓練。
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本節課的不足之處還有:在朗讀的教學環節教師只是在一味地指導學生朗讀,并沒有進行示范的朗讀或錄音帶朗讀,沒有起到示范的作用。教學環節的設計上是按照課文的寫作順序展開的,在教學三大名松的環節,我在想能不能分組來學習三大名松,然后小組選成員來匯報,給學生以更大的討論交流的空間。總之在不斷地反思中完善自己的教學設計。
插圖消失的對策--《黃山奇石》反思 篇12
《黃山奇石》這篇課文即有具體形象的描寫“仙桃石”,“猴子觀海”等4種奇石抽,又有象概括的描寫黃山景色秀麗神奇。作者形象生動語言文字極具感染力地把祖國的黃山奇石描寫得活靈活現!
對在校的學生來講,很少有人到過黃山,沒見過黃山那種變化多端,形態各異的奇石,大多數學生缺少對黃山的直接經驗,我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借助電化教學手段,聲情并茂,生動形象地強化學生感知,努力學懂這篇課文。
新課改要求教師要有一顆慧心,做寫作資源的開發者。于是,我在指導學生品味奇石的基礎上,增加看圖聯想,給其他怪石起名字,寫“奇石”這一環節,學生在與小組討論交流之后,加上先前的語言積累,通過兒童特有的思維,寫出了比文中更具有童真童趣的話語。如:有的學生寫道:“兩只張牙舞爪的大獅子,你爭我奪的搶著一個漂亮的繡球。”再比如:“一只雪白的天狗蹲在山頭,呆呆的望著銀盤似的月亮,它心想,我怎么把他吃掉呢?”“一位漂亮的仙女,端坐在平臺上,聚精會神地彈奏一支美妙的樂曲。”這一環節也使學生他們的個性得以舒展,靈感得以釋放,語文課堂真正成為了他們可以盡情想象和創造的樂園。
如果說,思維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那么想象則是“維系美麗花朵生命的源泉”。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注意通過看圖和模擬表演來創設想像思維的情境,引導學生掌握想象思維的方法,如品味“猴子觀海”時,我引導學生說說圖中的“猴子”指的是什么?“海”又指的是什么?學生很快發現,“猴子”是指山頂上想猴子的一塊巨石;“海”是指山峰間像波浪一樣翻滾的云霧。顯然人們把這兩種景象融為一體,稱為“猴子觀海”。這本身已充滿了想象的色彩,接著我又讓學生細讀重點句,從中找出“抱著”“蹲”“望”這些描寫動態的詞語,以及“一動不動”這個描寫靜態的詞語,品味想象的意境。我讓學生觀看多媒體,自己描述看到的景象。有的說:“這只蹲在山頂上的猴子被翻滾的云海驚呆了。”有的說:“這只猴子被眼前的云海嚇壞了。”
還有的說:“這只猴子望著翻滾的云海在沉思。”這時我抓注時機,讓學生將自己看到、想到的情景進行即興表演,把圖中景物,由語言變為動作。以此激發興趣,強化想象思維。在此基礎上,我通過談話進一步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如果這不是一只石猴,而是一只真猴,面對翻滾的云海,它會想到什么?”這是課堂立刻活躍起來,有的說:“它會想,我要是孫悟空踏著云彩飛過去見觀世音有多好。”有的說:“我要是會游泳,跳下去游個痛快。”還有的說:“我要是長出翅膀,飛到對岸去該多好!”就這樣,我引導學生從觀察入手,創設了想象思維的氛圍,使學生的思維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通過本課的教學和課后反思,我更加深深地體會到:要讓學生注重對文本的感悟。重感悟就是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自由地去想象。還應該相信學生的能力,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把更多的機會,更多的思考留給孩子。這將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插圖消失的對策--《黃山奇石》反思 篇13
今天上《黃山奇石》,課后要求是:“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從課文內容和要求看,本課還是需要有背誦部分的,但是這些內容要學生自己喜歡的,雖然挺能體現學生的個性的,還是挺讓我為難的。
其實這是一個老問題,但我還是想知道大家是怎么對待的,于是,我查閱了網絡,發現了許多不同的觀點:
有人說:這就需要教師挖空心思、絞盡腦汁、千方百計地揣摩編寫者的意圖。在萬無一失的情況下,最好讓學生“全盤照收”,最笨的辦法往往有時就是最有效的辦法。但這又與編寫者原來的出發點相去甚遠。唉!令人左右為難呀。
有人說:跟著感覺走唄!只要你認為有可能會出題的內容,死命令一條:背!寧可多背十篇,不可放過一段!
有人說:對于自主選擇和考試這一矛盾,我個人的看法倒是象以前一樣規定死好。課文里哪些內容最精彩,最值得學生背誦,便指點學生背誦,這樣不是很好嗎?哪些內容最精彩,并不是無法確定的。讓學生自主學習,并不等于什么都由學生自己選,自己定。假如有學生都不喜歡,就不要背了嗎?課本以及教師,有責任給學生方向性的指點——你背誦這些部分吧,因為它最精彩。真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發現人們考慮最多的不是“自己喜歡的”這個關鍵詞,而是“是否需要考試”。是呀,如果不背,到時要考試你怎么辦?于是,有的老師采用“全文背誦,全冊背誦”的“兩全”方法,甚至有的采用“背誦加抄寫”的保險政策,你聽了也不要驚訝!
為了搞清楚“自己喜歡的部分”,我翻閱了一年級到三年級的幾冊語文書,發現從一年級下冊開始就有這樣的要求,而且呈每年上升的趨勢。到三年級還增加了“我要把喜歡的句子抄下來”的要求。而且提出這樣要求的課文一般是寫景或者比較抒情有哲理的文章。如二年級上冊中《黃山奇石》、《清澈的湖水》、《我是什么》。這些課文中有相當多的句子寫得很美,很精彩,但是真的讓學生自己選擇“自己喜歡的部分”,老師似乎有些難以取舍。于是出現讓學生全文背誦,也是情有可原。
此時,我想到了上面那句話:“課本以及教師,有責任給學生方向性的指點——你背誦這些部分吧,因為它最精彩。”編者在提出這樣的要求時,其實不僅只是對學生提出了要求,更是對老師點明了指導方向,要求老師在理解教材和設計教學時,要有針對性的引導,讓學生逐漸理解,哪些內容是需要我們積累的。相信從一開始老師有意的牽引到最后學生自由選擇是有一個漫長的過程的。可能這個過程中,有硬性要求,有老師同伴影響,但是我們的目標是“引導學生自己選擇自己喜歡的部分”,讓學生懂得積累,懂得欣賞。
于是,我在引導學習《黃山奇石》時,以“仙桃石”為例,讓學生抓住“好像,飛下來,落”等重點詞理解“仙桃石”的“奇”。通過朗讀、想象、說話再朗讀,讓學生在課堂上就能背誦這段話。再運用類似的方式,劃出寫“猴子觀海”的特點,用自己想象、動作演示、對比表演等表現出“猴子觀海”的奇特。并要求把“它兩只胳膊抱著腿,一動不動地蹲在山頭,望著翻滾的云海”這一句話背誦下來作為課外作業。而其他課文中的部分,讓學生自己再選擇背誦。
在本課教學中,我采用了“課堂引導背誦,指明內容背誦和自己選擇背誦”相結合,是否比較適合剛開始起步的低年級孩子?當然這只是個人設想而已,值得不斷地實踐與改進。
插圖消失的對策--《黃山奇石》反思 篇14
小學生的思維最初是具體形象、動作和原有知識緊密相連的。而后才逐步轉化為大腦的內部運動。根據學生的這一思維方式,我在教學過程中注意通過看圖和模擬表演來創設想像思維的情境,引導學生掌握想象思維的方法,比如講授《黃山奇石》時,圖中的“猴子”指的是什么?“海”又指的是什么?
學生很快發現,“猴子”是指山頂上想猴子的一塊巨石;“海”是指山間像翻滾的波浪一樣的云霧。顯然人們把這兩種景象融為一體,稱為“猴子觀海”。這本身已充滿了想象的色彩,接著我又讓學生細讀重點句,從中找出“抱著”“蹲”“望”這些描寫動態的詞語,以及“一動不動”這個描寫靜態的詞語,品味想象的意境。這是我讓學生結合看圖,自己描述看到的景象。有的說:“這只蹲在山頂上的猴子被翻滾的云海驚呆了。”有的說:“這只猴子被眼前的云海嚇壞了。”還有的說:“這只猴子望著翻滾的云海在沉思。”
這是我抓注時機,讓學生將自己看到、想到的情景進行即興表演,把圖中景物,由語言變為動作。以此激發興趣,強化想象思維。在此基礎上,我通過談話進一步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如果這不是一只石猴,而是一只真猴,面對翻滾的云海,它會想到什么?”
這是課堂立刻活躍起來,有的說:“它會想,我要是孫悟空踏著云彩飛過去見觀世音有多好。”有的說:“我要是會游泳,跳下去游個痛快。”還有的說:“我要是長出翅膀,飛到對岸去該多好!”……就這樣,我引導學生從觀察入手,創設了想象思維的氛圍,最中使學生的思維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插圖消失的對策--《黃山奇石》反思 篇15
教學重點及難點:指導學生觀察圖片,賞析優美詞句,展開合理的想象,體會對黃山奇石的贊嘆。
本課我主要采用的是愉快教學法。首先創設輕松的情境,引學生入境,愉快進文,然后引導學生在愉快的品讀中感悟語言文字的魅力,最后再引導學生想象,使感情得到升華。總體回顧有以下幾點令自己感到比較欣慰。
一、揭示課題,理解“奇”字
讀課題后,問學生:“課題中的‘奇’是什么意思?‘奇石’是什么樣的石頭?”然后引導學生結合課題“黃山奇石”,懂得這里的“奇”是少有、特殊的意思,因為這樣的“奇石”只有黃山才有。此時,“奇”字吸引了學生,使他們產生了學習的興趣,為本課的學習奠定了一個良好的情緒基礎。
二、初讀課文,找出“奇石”
接著,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饒有興味地找出課文中寫到的黃山奇石:“仙桃石”、“猴子觀海”、“仙人指路”、“金雞叫天都”、“天狗望月”、“獅子搶球”、“仙女彈琴”等,并暗暗驚嘆,原來,黃山的“奇石”連名字都那么有趣。那神話故事中的“仙桃”、“仙人”、“金雞”、“天狗”都在黃山聚會了,那童話故事中才有的“猴子觀海”、“獅子搶球”也出現在黃山的山峰了。學生由此對黃山奇石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三、講讀課文,欣賞“奇石”
學生真正領略黃山奇石的奇妙,感受黃山奇石的有趣,還是在學課文之時。那“仙桃石”之奇妙就可引導學生從三個方面來感受。第一,從外形看,它真像一個大桃子,這已經很神奇了。第二,從來源看,這么大的石桃子人間少有,只能是從天上飛下來的吧,這就更神奇了。第三,從動詞的運用看,一“飛”一“落”把那石寫活了,那么大一塊石頭宛如小鳥一般輕松自如地從天上飛來,落在了山頂的石盤上,真是妙不可言。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通過讀課文來體會“仙桃石”的奇妙與有趣,自然會收到好的效果。
“猴子觀海”的奇妙不僅在于它的外形像一只猴子蹲著,更引人注意的是這“猴子”所處的位置奇特,它蹲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學生只要理解了“陡峭”的詞義,就會感到奇怪:這只猴子為什么要蹲在那么陡、那么險的.山峰上?學生再讀課文后恍然大悟,原來猴子是為了觀看黃山秀麗神奇的景色之一——翻滾的云海。細究“翻滾的云海”就更能感受到猴子所處位置之奇特了。因為平時我們從下往上看,天空中的云層通常幾乎是靜止不動的,而猴子正由于它所處的位置高,所以從上往下看到的云,就像大海的波濤那樣上下翻滾。學生明白了這一番道理,再讀課文,肯定會為“猴子觀海”這一奇石大聲叫“絕”。
“仙人指路”的神奇在于它就像仙人站在高高的山峰上,伸著手臂指向前方。通過朗讀課文,學生會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仿佛走到那里就會有位仙人幫我們指明方向。然后引導學生表演、問答,使一個“仙”字給這塊石頭蒙上了神奇的色彩,使人覺得有趣極了。
“金雞叫天都”的奇妙乃是一個“變”字道出的。天都峰上的幾塊巨石的形狀像只雄雞本來就很奇怪了,而太陽升起時,巨石還能“變”得金光閃閃,像只美麗的金雞,這就更令人驚奇了。讓學生一邊讀課文,一邊想象太陽升起時天都峰上的景象,他們便能切實感受到“金雞叫天都”的奇妙了。
四、展開想象,描寫“奇石”
為了在教學中體現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做到讀寫結合,在學習最后一自然段時,我增加了“看圖聯想,寫‘奇石’”這一環節,引導學生在先前的朗讀語言積累后,學習作者的方法,寫一寫“天狗望月”“獅子搶球”“仙女彈琴”。學生能結合自己的想象,寫出自己喜歡的石頭的有趣樣子,把課堂推向了高潮。
當然教學也是遺憾的藝術,在本節課中也留給自己一些反思:如果能找到其它的怪石讓學生看圖想象,給奇石起名字,會使本節課的教學再掀一個高潮。
總之,抓住“奇”字教《黃山奇石》,讓學生既能體會到黃山風景的秀麗神奇和黃山怪石的有趣,又能體會到課文語言文字的生動和傳神。
插圖消失的對策--《黃山奇石》反思 篇16
教學目標:
1、 學會“陡、峭、峰、”等18個生字,學會寫“尤、其”等8個生字。
2、 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并能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3、 培養學生的觀察和想象的能力,體會黃山石的奇妙,激發對對祖國壯麗河山的熱愛之情。
重點:了解課文中介紹的黃山奇石的樣子,體會黃山奇石的生動有趣。
難點:體會對黃山奇石的贊嘆。
設計意圖:
課文講的是聞名中外的黃山風景區之奇石,景色奇美,生動有趣。課文由三幅圖和六個自然段組成。課文圍繞著“奇石”具體寫了“仙桃石、猴子觀海、仙人指路、金雞叫天都”這四個景點,即四塊奇石。課文的二、三、四自然段是本課教學的重點。想象是孩子的特權之一,在教學中適當地啟發學生去美妙地再創造想象和寫話練習是教師要攻克的一難點,另外將觀察圖畫或者課件和熟讀課文結合起來,深刻體會黃山石的“奇”,也是本課要求達到的目的。
第一課時
一、談話揭題:
1、黃山是一個美麗的風景地,同學們,你去過黃山嗎?你知道它在哪里?你對黃山了解多少?(生答)
2、師簡介黃山:黃山是我國五大名山之一,黃山風景區位于我國安徽省南部,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稱。山體雄偉奇特,有巖、洞、潭、瀑等自然景觀,素有“人間仙境”之稱;奇松、怪石、云海、溫泉并稱黃山“四絕”。今天這節課,老師帶大家去欣賞一下“四絕”之一的“奇石”(師板書)。
3、齊讀課題,要讀出感覺。(讀出向往和渴望。)
二、初讀課文,初步了解內容。
師:好,現在就讓我們拿著門票,準備好去黃山旅游吧!
1、初讀認識生字,了解內容:
(1)、自由讀,要求:借助拼音或同桌“伙伴”讀準生字的音。
(2)、同桌合作學習,利用生字卡片,檢查讀音。
(3)、小組合作讀,要求:互相幫助,讀得流暢,不明白的可以作好標記。
(4)、匯報識字。選出小組的代表,帶領大家認讀生字
如:A檢查認字情況:結合插圖(課件)了解“風景區”“仙桃石”“山峰”“巨石”“陡峭”“脖子”等詞。(翻滾:多指水、云等上下滾動。“翻滾的云海”在教學時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體會。如:在地面向上看,天空云層似乎是靜止不動,在高聳如云的黃山峰頂向下看云,就像大海的波濤那樣上下翻滾。)
B猜字謎:橫山上三根草——當;走在耳朵邊——陡;一個人在山邊——仙。
C認讀詞語:聞名中外、秀麗、陡峭、翻滾、奇形怪狀
(5)、賽讀,要求:比比哪組讀得流利有情感。自選段落,評價哪里讀得好。(糾正讀破詞,破句,丟字,添字情況,要流利,讀出黃山的奇,)
2、聽錄音朗讀,認識奇石:
(1)、課件演示配有錄音朗讀:出示黃山石,引導學生傾聽并進行觀察:給這些石頭取名。
生自讀課文,劃奇石,同桌交流。
(2)、師板書:“仙桃石” 、 “猴子觀海” 、 “仙人指路” 、“金雞叫天都”、 “天狗望月”、“獅子搶球”、“仙女彈琴”。(接受學生給予奇石的富有想象的名字。)
課件依次點擊石名,指名讀奇石名字。
(3)、師:課文介紹了黃山奇石,具體寫了哪塊奇石的樣子?請同學們自由輕聲讀課文。(指名匯報)
生:課文具體介紹的石頭是 “猴子觀海”、“仙人指路”、“仙桃石”、“金雞叫天都”。
(4)、引導學生觀察說說自己感受,體會黃山石的奇特與美麗。
3、自由練讀自己最喜歡的部分,比一比,看誰讀得流利有感情。
4、配樂齊讀全文。
三、寫字:
尤:注意沒有一撇。
其:里面是二橫,不是三橫。
巨:注意筆順。
第二課時
一、復習鞏固:
1、 課件“小青蛙跳出來”認讀生字和新詞。
2、 說說你覺得黃山是個怎樣的地方?(如:聞名中外 秀麗神奇 怪石,注意引導學生把話說完整)
二、昨天我們讀了課文,了解了黃山上有奇石可供游客欣賞,今天我們繼續去黃山游歷一番。(1)你覺得黃山的哪塊石頭最有趣最引人注目?讀一讀。自由讀——指名讀
(2)邊看圖邊讀課文,說說你喜歡哪塊石頭?為什么喜歡?你覺得它有什么神奇獨特的地方?
2、把自己最喜歡的奇石介紹給大家聽聽,介紹的方式:(1)、朗讀家:結合詞句講出奇石。(2)、表演家:通過動作把奇石樣子演出來。(3)、美術家:畫出奇石的樣子。(4)、小詩人:編寫小詩表達奇石。
3、小組討論交流,合作學習。
4、各種方式介紹會:
(1)仙桃石:
誰愿意來讀讀?
齊讀句子。
小結:一個“飛”一個“落”就把仙桃寫活了,說不準可能是孫悟空在王母娘娘那里偷吃仙桃時掉下來的一個仙桃呢! (2)猴子觀海:
有感情地讀一讀,讀出你的喜愛之情?
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想象。
配樂讀,誰想來試讀?
動作演示“猴子觀海”: 課文中哪些詞語用得好?(理解:陡峭翻滾 板書:抱 蹲 望)
背誦
小結:在陡峭的山峰上有一塊像猴子的石頭,活靈活現, 神奇而美麗。
(3)仙人指路:
男女同學比一比。
配樂讀。
試背一遍。
小結:這樣的景色似乎充滿了仙氣。
(4)金雞叫天都:
想象“金雞叫天都”的樣子?
它好象在對天都峰說什么呢?
指名配樂讀。
齊讀此段。
小結:這里形象寫了雄雞啼叫的景色,讓人著迷并感覺奇特,那石頭好象也有了生命力一樣。
5、黃山的景色令人身臨其境,帶給我們美的享受,就讓我們懷著熱愛祖國美麗景色的感情一起來讀讀全文。
6、課文是不是就重點寫了這幾塊奇石?在哪一自然段也寫了其他的奇石?
想象一下“天狗望月”、“獅子搶球”“仙女彈琴”它們是什么樣的?
發揮想象力表達,了解黃山石頭可真奇特。
7、錄象帶播放風景,游覽黃山。
8、師:你有什么話想對黃山說的嗎?
9、師:在大自然中,像黃山這樣風景秀麗的地方還有很多,有機會,我們去游覽吧。
三、延伸鞏固
師:黃山的奇石不止這四種,有些石頭還沒有取名字,正等著你去發現。出示圖片,請學生取名。再請學生用一兩句話來描寫這幅畫。
課后反思
對本節課比較滿意的地方:(教學設計、重難點、目標、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手段等方面)
《黃山奇石》這篇課文即有抽象概括的描寫黃山景色秀麗神奇,又有具體形象的描寫“仙桃石”, “猴子觀海”等4種奇石。作者形象生動語言文字極具感染力地把祖國的黃山奇石描寫得活靈活現!對在校的學生來講,很少有人到過黃山,沒見過黃山那種變化多端,形態各異的奇石,大多數學生缺少對黃山的直接經驗,我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學生已 有知識和生活經驗,借助電化教學手段,聲情并茂,生動形象地強化學生感知,努力學懂這篇課文。
如果說,思維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那么想象則是“維系美麗花朵生命的源泉”。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注意通過看圖和模擬表演來創設想像思維的情境,引導學生掌握想象思維的方法,如品味“猴子觀海”時,我引導學生說說圖中的“猴子”指的是什么?“海”又指的是什么?學生很快發現,“猴子”是指山頂上想猴子的一塊巨石;“海”是指山峰間像波浪一樣翻滾的云霧。顯然人們把這兩種景象融為一體,稱為“猴子觀海”。這本身已充滿了想象的色彩,接著我又讓學生細讀重點句,從中找出“抱著”“蹲”“望”這些描寫動態的詞語,以及“一動不動”這個描寫靜態的詞語,品味想象的意境。我讓學生觀看多媒體,自己描述看到的景象。有的說:“這只蹲在山頂上的猴子被翻滾的云海驚呆了。”有的說:“這只猴子被眼前的云海嚇壞了。”還有的說:“這只猴子望著翻滾的云海在沉思。”這時我抓注時機,讓學生將自己看到、想到的情景進行即興表演,把圖中景物,由語言變為動作。以此激發興趣,強化想象思維。在此基礎上,我通過談話進一步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如果這不是一只石猴,而是一只真猴,面對翻滾的云海,它會想到什么?”這是課堂立刻活躍起來,有的說:“它會想,我要是孫悟空踏著云彩飛過去見觀世音有多好。”有的說:“我要是會游泳,跳下去游個痛快。”還有的說:“我要是長出翅膀,飛到對岸去該多好!”就這樣,我引導學生從觀察入手,創設了想象思維的氛圍,使學生的思維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其次,新課改要求教師要有一顆慧心,做寫作資源的開發者。于是,我在指導學生品味奇石的基礎上,增加看圖聯想,給其他怪石起名字,寫“奇石”這一環節,學生在與小組討論交流之后,加上先前的語言積累,通過兒童特有的思維,寫出了比文中更具有童真童趣的話語。如:有的學生寫道:“兩只張牙舞爪的大獅子,你爭我奪的搶著一個漂亮的繡球。”再比如:“一只雪白的天狗蹲在山頭,呆呆的望著銀盤似的月亮,它心想,我怎么把他吃掉呢?”“一位漂亮的仙女,端坐在平臺上,聚精會神地彈奏一支美妙的樂曲。”這一環節也使學生他們的個性得以舒展,靈感得以釋放,語文課堂真正成為了他們可以盡情想象和創造的樂園。
現在,我更加深深地體會到:要讓學生注重對文本的感悟。重感悟就是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自由地去想象。還應該相信學生的能力,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把更多的機會,更多的思考留給孩子。這將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這節課明顯的缺陷:(并分析原因)
改進的措施:
插圖消失的對策--《黃山奇石》反思 篇17
《黃山奇石》是一篇寫景的課文,以圖文結合的方式介紹了黃山石的神奇。課文的教學重點是學習生字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難點是在朗讀中感受和體會黃山石的奇妙,并能把黃山石介紹給更多的人。學習本課時,配圖的三個自然段,我準備采取看圖學文的方法,第五自然段引導學生發揮想象,自畫“金雞叫天都”。最后在學生熟讀成誦的基礎上,當“小導游”介紹黃山的奇石。
一、圖片導入,激發學生興趣。
黃山風景秀麗神奇,中外聞名,被稱為“天下第一奇山”。但很多學生沒有去過黃山,對黃山的風景沒有形象的認識。因此,上課伊始,我用黃山優美的圖片、“四絕”的神奇把學生帶入黃山,領略黃山的神奇風光,學生的興趣極其濃厚,學習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
二、突出重點,品賞奇石。
課文中介紹了七塊黃山奇石,其中詳細介紹了四塊,三塊配圖。在學完第一段后,我引導學生“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極了”,你從課文中找一找,文中介紹了幾塊怪石?學生饒有興味地很快找出課文中寫到的黃山奇石:“仙桃石”、“猴子觀海”、“仙人指路”、“金雞叫天都”、“天狗望月”、“獅子搶球”、“仙女彈琴”等,并知道“仙桃石”、“猴子觀海”、“仙人指路”、“金雞叫天都”寫得詳細。我引導學生重點品讀“猴子觀海”,通過看圖、做動作等理解“猴子觀海”的有趣,但效果并不是很好。
課后,我聽了張莉老師的課,我覺得如果這樣引導,會不會更好一些?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感悟,我可以適時地發揮多媒體特有的功能,播放了“翻滾的云海”的美麗畫面,學生看著如此美妙的“云海”,肯定會有自己獨特的感受,此時再讓學生說說這是什么樣的云海?學生對“翻滾的云海”有了深層次的感悟,在理解猴子為什么“一動不動”就容易多了,怪不得猴子在這么高的山崖一動不動,原來它是看得著迷了!這樣,不但能使課堂教學的難度大大降低,而且使教學結構和學生的認知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學生的思維活動向獨立、主動、深刻、全面發展,突出了課文的重點,突破了教學的難點。
但在教學中還存在不少的問題如下:
1、學生個體的朗讀效果得不到保證,語文課堂上,瑯瑯的讀書聲最美。讓學生在與文本一次次的朗讀中不斷加深體會,只有多讀才能使靜止的文字表現他的情感,讓文字成為一幅幅鮮活的圖畫。所以,教師在課堂中的示范是非常必要的。由于學生之前未接觸此類文章,和以前所形成的朗讀的陋習。所以,造成了班級中學生朗讀水平下降。
2、對學生的引導不夠味,相當多的學生能讀通順,但讀不出感情,只一味的讓學生一遍一遍按自己的意思去讀,不考慮,學生是否能理解感悟,不做具體的引導,點撥,也是徒勞。這里就要求教師掌握豐富有趣的教學手段,如:讓學生們自己表演一下,文中出現的景觀。使文中的客觀文字,變的豐富真實,同時,也激發了孩子們的興趣。必要的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想象畫面,讓學生對“景”了然于心。否則,很難達到好的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