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拜師》教學反思(精選15篇)
《孔子拜師》教學反思 篇1
課堂需要反思,有反思才有進步,上完《孔子拜師》以后,心中頗多感受。仔細回想自己的課堂和老師們的點評,我做了以下兩方面的反思。首先,這堂課中閃光的有這么兩點:
一、情境中理解詞語,幫助體悟情感。
字、詞、句的理解我們提倡在一定的語境中進行,不能脫離語言環境。這也是對學生一種學習能力的培養。本堂課中的“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兩個詞語的理解。我先請學生展開想象,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再聯系課文中的孔子說說當時孔子路途中是怎樣生活的,碰到什么困難,他又是怎么做的。這樣學生說出來的不是簡單的詞語解釋,呈現的是一種生活場景。這不近幫助學生加深理解,更好體會情感,還使學生掌握了一種學習方法。
二、抓住主線來貫穿課堂。
一篇課文是一個整體,我們要在這個整體中找一條主干,來貫穿全文的學習。在這堂課中我就抓住課文的最后一節。再回到全文讓學生找出哪些言行中看出孔子什么品行。這樣以一條線帶到整個面上,就是教學現得清晰、連貫。
課堂更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之所以要學習是因為還有不足,還需改進。結合大家的點評,我對自己的課堂中的不足做了下面幾點概括。
一、課堂整體把握不夠: 課堂中雖然我以一條線來貫穿全文,但是在談論孔子的品行時,沒有整體把握。學生逐句找出寫孔子品行的句子,我逐句出示,逐句讀、理解、再讀,缺少與文本語言環境的相結合。特別時在處理孔子與老子的對話時,我把它們割裂了開來,并沒有進行朗讀對話,孔子的語言中理解孔子的品行,老子的語言理解老子的品行。其實他們的話時相互的,從一個人的語言中不僅看出某個人的品行,還可以看出另一個人的品行,有種側面襯托的作用,而我在處理這部分教學時卻忽略了這一點。所以使體會顯得單一、顯得孤立、支離破碎,沒有了整體感。
二、過分注重預設,忽略課堂生成。
每堂課我們都有自己的預設,預設是為了更好地把握生成。但是有時我們往往會跟著自己的預設走,致使課堂中的生成點就這樣被放過了,使學習效率并不那么理想。在本堂課中我原本預設在了解孔子的資料以后寫“丘”字的。但是當時我忘了問學生孔子名什么,所以并沒有引出這個字,后來就沒有寫了。其實課文中也提到過孔子名丘,那么在學生初讀以后還可以請學生說說孔子名什么,再寫“丘”字,可是當時我想這樣一來可能會打亂下面的教學環節,結果這個字就沒有讓學生寫。這也是造成我這節課沒有寫的時間的原因之一。還有當要求學生聯系生活理解“學習是沒有止境的”這句話時,學生不能很好地聯系生活說自己的理解,而說出了從這句話中感到孔子是個怎樣的人時,我幾次打斷,生硬地將學生拉回到我地問題上,到最后還是沒有理解好。所以,有時過分注重預設會使課堂失去很多活力,會導致學生積極性低落,更甚是不能達成學習目標。
課堂中還需要我們去斟酌地地方很多。花更多時間去琢磨、思考、實踐,讓我們的課堂逐步走向成熟。
《孔子拜師》教學反思 篇2
《孔子拜師》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五組的一篇精讀課文。這篇課文我進行了兩次教學,第一次教學,在學生初讀課文后,我是這樣引導學生品讀課文的:“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文中哪些內容讓你最感動?說說你的體會。”學生帶著問題認真讀課文,尋找感動自己的句子,相互說著受感動的原因。盡管課堂很熱鬧,但學生交流散亂,無法將對話引向深入。孔子和老子的形象并沒有在交流中飽滿起來。這是為什么呢?課后我反復思索:怎樣才能讓學生與文本走得更近,在深入思考中,加深理解和感悟,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于是我改進設計,有了這第二次教學。
課件出示句子:“人們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學問,也敬重他們的品行。”
(學生齊讀)
師:他們是誰?
生:孔子和老子。
師:“人們”指的是哪些人?
生1:老百姓。
生2:孔子和老子的學生。
生3:一些和孔子、老子一樣有學問的人。
生4:所有認識他們的人。
師:看來同學們對“人們”這個詞理解很到位?帶著這份理解再來讀讀這個句子吧!
(學生齊讀句子)
[自評:理解由淺入深,為后面問題的提出做了鋪墊。]
師:讀著讀著,你的腦海中冒出了什么問題?
生1:為什么有那么多人佩服、敬重孔子和老子?
生2:孔子和老子什么樣的品行受到人們的佩服、敬重?
師:真是提問題的高手,這些問題很值得我們思考,請同學們帶著問題快速默讀課文,用書中的話回答。
(學生默讀課文,邊讀邊畫出有關句子。)
[自評:讀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通過“讀著讀著,你的腦海中冒出了什么問題”這一啟發誘導,營造了濃濃的問題情境,學生有了探究的欲望。]
交流一:
生:“孔子年輕的時候,就已經是遠近聞名的老師了。他總覺得自己的知識還不夠淵博,三十歲的時候,他離開家鄉曲阜,去洛陽拜大思想家老子為師。”
師:誰注意了“老師”前面的一個詞?
生:“老師”前面的這個詞是“遠近聞名”。
師:用心把“遠近聞名的老師”念上兩遍,怎樣的老師才稱得上是遠近聞名?
生1:一定是很有學問的老師。
生2:一定看過很多書。
生3:學生一定很喜歡他,很佩服他。
生4:我想,會有很多人想拜他為師。
師:你猜對了,知道孔子有多少弟子嗎?(學生搖頭)
師:(課件出示孔子簡介)孔子生活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他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據說孔子有三千弟子,其中七十二人名氣很大。他的弟子把他的言行記錄下來,編成《論語》,這本書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師:可就是這樣一位很有學問,看過很多書,學生很喜歡、很佩服,有很多人想拜他為師的遠近聞名的老師卻總覺得——(生接讀)“總覺得自己的知識還不夠淵博,三十歲的時候,他離開家鄉曲阜,去洛陽拜大思想家老子為師。”
[自評:通過推想形成前后反差,為學生設置認知沖突,激發學生探究興趣。]
師:從這段文字中,你能感受到孔子具有什么樣的品行,請用課文中孔子說的一句話來回答。
生:學習是沒有止境的。(板書:學無止境)
師:所以,課文的結尾寫道(課件出示):“人們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學問,也敬重他們的品行。”
(學生大聲齊讀)
交流二:
生:“在洛陽城外,孔子看見一架馬車,車旁站著一位七十多歲的老人,穿著長袍,頭發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學問。”
師:孩子,我聽明白了,你把“七十多歲”、“頭發胡子全白了”讀得特別重,你為什么這樣讀呢?
生:老子年齡那么大,連頭發胡子都白了,還親自來迎候他的學生,我很佩服。
師:老師迎候學生讓你很佩服,這位七十多歲的老師可能在這兒等候了一個小時,也可能等候了——
生:兩個小時,三個小時,一個上午,一整天……
師: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師親自迎候遠道而來的學生。所以,文章的結尾有這樣一段文字(課件出示):“人們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學問,也敬重他們的品行。”
(學生大聲齊讀)
交流三:
生:“曲阜和洛陽相距上千里,孔子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幾個月后,終于趕到了洛陽。”
師:這句話中哪些詞讓你體會到孔子去洛陽拜師的艱難。
生:“風餐露宿”、“日夜兼程”、“終于”。
師:如果讓你選擇一個最能表達孔子去洛陽拜師艱難的詞,你會選擇哪個詞?
生:“終于”。
師:整整幾個月,一百多天呀,他可能在路上會遇到哪些困難?
生1:走路口渴了,沒有水喝。
生2:還會經常餓肚子。
生3:如果找不到住的地方,就只能在路邊睡覺。
師:這就叫“露宿”。
生1:他會感到很孤獨,說不定會遇到強盜。
生2:晚上不能休息,要趕路。
師:是呀,日夜兼程地趕路為的就是早日見到老師。同學們,帶著你們的理解,再來讀讀這段文字,相信這次你一定有更好的表達。
(指名讀,齊讀)
師:為了拜師求學,孔子克服了重重困難,所以,文章的結尾有這樣一段文字:“人們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學問,也敬重他們的品行。”
(學生大聲齊讀)
[自評:“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要想引導學生與文本進行高質量的對話,教師要琢磨如何創設一種與文本相和諧的情境,建構一個以情動人的閱讀話題,以動情的語言,豐富的表情,傳達作者的情思,使學生受到感染。]
交流四:
生:“孔子每天不離老師左右,隨時請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學問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孔子。”
師:哪些詞讓你感到孔子和老子特別令人佩服、敬重?
生:孔子“隨時請教”。
生:老子“毫無保留”地傳授學問。
(請學生給這兩個詞做上記號)
師:這段文字中,你讀出了孔子、老子什么樣的品行?
生1:孔子虛心好學。
生2:孔子虛心求教。
生3:孔子的行動體現了學無止境。
生4:老子無私奉獻。
(板書:虛心求教無私奉獻)
(指名讀,齊讀)
師:所以,文章的結尾有這樣一段文字:“人們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學問,也敬重他們的品行。”
(學生大聲齊讀)
……
[反思] 《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學生在課堂中能否主動參與、樂于探究,關鍵在于老師是否為他們構建了一個精彩的閱讀話題。當下的語文課堂,教師提出一個又一個“問題”,學生不假思索,張口就答,教師零碎地問,學生簡單地答,實為低效乃至無效的教學。適時提出具思考價值的問題,是溝通教材、教師、學生三者之間的橋梁。為了讓課堂真正成為對話的平臺,教師在設計閱讀話題時,要找到一個能輻射全文、思考度大,情趣濃的主問題,由此將學生的思維逐步引向其最近發展區,真正實現學生、教師、文章之間的對話。
在第二次教學《孔子拜師》一課時,我以文章最后一句“人們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學問。也敬重他們的品行”為支點,引導學生質疑,為全文的學習構建了一個主問題——孔子和老子什么樣的品行受到人們的敬重?使學生的探究有了明確的指向,而且得以深入。
《孔子拜師》教學反思 篇3
《孔子拜師》講述了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為師的故事,體現了孔子謙虛好學,孜孜不倦求學的治學精神和老子誨人不倦,愛護晚輩的品行。課文還滲透了“學無止境”的精神。
由于這節課的時代背景離我們現在的生活很遠,為了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課前我布置學生查找有關孔子和老子的資料,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可以對故事中的背景和主要人物有更深一步的了解。雖然這項工作花費了不少時間,但是,從之后的上課效果來看,還是很值得的。因為,在動手查找資料的過程中,學生收獲到的不僅僅是知識,還收獲到了辛勤付出的快樂。
一切準備就緒之后,我們就很順利地進入了課文的學習。首先,我先請學生們匯報一下自己的查找資料的成果,“你對孔子和老子有哪些了解?通過查找資料,你有哪些收獲?”學生因為在課前做了充分地準備,所以在課上滔滔不決地談論起自己對孔子和老子的看法。由于課前學生通過搜集資料,已經對孔子和老子的品行有所了解,所以,學習課文對他們來說并沒有什么困難,對于重點詞語的理解,如:“風餐露宿、日夜兼程、風塵仆仆”等,通過感情朗讀、聽聲音想象畫面,學生能根據當時的時代背景再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出自己對詞語的理解和對人物品質的感悟,這些對于學生來說似乎都不是難題。那么,如何讓學生體會二人在對話中表現出來的謙虛、禮貌的品行,而又不失學生對課文的興趣呢?于是,我請學生同桌間先進性角色朗讀,進而讓兩位學生進行全班展示,一邊展示一邊引導其余學生進行評價,談自己更欣賞孔子和老子之間誰的對話,以讀代講、以評代講,從語言中感受人物的形象。課堂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課后我想了很多,學生的潛力是無窮的,有時候老師做的太多,準備的太充分,反而制約和束縛了孩子的發展。那么,就放手讓他們去做、去查找資料、去探討問題、讓他們自己去組織表演,這一過程其實也是學生積累知識和培養能力的過程,他們是快樂的,因為他們會感到更加充實、他們會覺得自己是最棒的!
給學生一個機會,其實,他們真的能做到讓所有老師都出乎意料的事;相信孩子,他們真的很出色!
《孔子拜師》教學反思 篇4
回顧《孔子拜師》這堂課的教學,覺得有成功更有不足,反思整個教學過程,基本是按照備課思路進行的,從導入到新授再到重點突破。
教學伊始,我創設一個小的情境,將學生帶入高山流水,探訪圣人的意境,了解孔子,為進一步學習做鋪墊,但是在設計提問:聽了老師的介紹,你想說點什么?有些不妥,這畢竟局限了學生的認識,若能讓學生談談你對孔子還有哪些了解,想必學生一定會積極交流,也將使學生對孔子的認識更加全面,促進學生主動的探究學習。接下來檢查預習,在初讀課文之后,檢查詞語的掌握情況,列出了本課16個詞語,量比較大,檢查的遍數比較多,對于“風塵仆仆”等易讀錯的詞語,朗讀落實的還不夠,應當將讀不準的多讀幾遍,能讀好的,一帶而過。我想對于在今后的教學中,詞語的落實也應把時間用在難讀詞語的教學上,不能浪費寶貴的課堂時間。
在研讀課文學習時,我基本上能通過把握一段話中重點句,重點詞語來指導學生學習體會。例如第一段抓住 “遠近聞名、不夠淵博”,第二段抓住“風餐露宿、日夜兼程、終于”指導學生體會,孔子的謙虛好學、為求學不怕吃苦的精神。在體會之后,再次引導學生通過朗讀,讀出自己的體會。這樣,既符合三年級重視詞句訓練的要求,又通過詞句的學習,進一步進行朗讀的訓練,收到較好的效果。但是在重點學習第二段對話時,本想設計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自主的學習,但在學習之后,學生學習的結果,表現讓我意外,因此,慌亂中只顧按照已定思路進行,而沒有采取能夠及時采取合適的教學策略,解決學生對課文內容不熟悉的問題,比如:“再讀對話,說說自己體會到什么?” 或“你通過讀對話體會到孔子老子是怎樣的人?”,以致在第二次再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結果,仍然不能令人滿意,并且,耽誤預先設計的教學內容,沒能從整體上使學生把握課文,對于重點學習的詞句“學習是沒有止境的”,“等候、迎候”學的倉促,落得不實。本課教學失敗的主要原因在于課堂上沒能靈活的進行教學操作,只限于備課思路,而沒能很好的關注學生學的狀況,并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況,做出適當的調整,來以學定教。通過本課的教學,我認識到無論課備得再好也不能照搬,應隨時關注學生學的情況,真正做到為學生的學服務。
同時,教學中有些內容的設計,只顧自己教的方便,省事,而沒有從教學達到的目的出發來設計。例如對于孔子、老子、曲阜的介紹,我怕學生談得不夠全面,不夠生動,只想讓學生有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沒有把機會留給學生,讓學生交流自己收集的有關資料,這樣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無從表現,學生的學習就不會深刻。再如,對于曲阜的介紹,我只考慮,通過介紹曲阜引出孔子文化節向本單元主題*攏,因而影響了教學的主旋律。節外生枝的教學,并沒對學生的學習帶來多大益處。我想,今后在教學中,我一定要多從學生學的角度設計教學,靈活掌握教學,真正為學生的學習服務,使學生在學習中有所收獲。
中年級語文教學一定要落實重點詞句的訓練,加強朗讀的訓練,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學中更要隨時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況,并根據學生的學,恰當的調整教學策略,真正做到為學生的學習服務,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并在學習中學有所獲,學有所得。
《孔子拜師》教學反思 篇5
在研讀課文學習時,我基本上能通過把握一段話中重點句,重點詞語來指導學生學習體會。例如第一段抓住 “遠近聞名、不夠淵博”,第二段抓住“風餐露宿、日夜兼程、終于”指導學生體會,孔子的謙虛好學、為求學不怕吃苦的精神。在體會之后,再次引導學生通過朗讀,讀出自己的體會。這樣,既符合三年級重視詞句訓練的要求,又通過詞句的學習,進一步進行朗讀的訓練,收到較好的效果。但是在重點學習第二段對話時,本想設計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自主的學習,但在學習之后,學生學習的結果,表現讓我意外,因此,慌亂中只顧按照已定思路進行,而沒有采取能夠及時采取合適的教學策略,解決學生對課文內容不熟悉的問題,比如:“再讀對話,說說自己體會到什么?” 或“你通過讀對話體會到孔子老子是怎樣的人?”,以致在第二次再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結果,仍然不能令人滿意,并且,耽誤預先設計的教學內容,沒能從整體上使學生把握課文,對于重點學習的詞句“學習是沒有止境的”,“等候、迎候”學的倉促,落得不實。本課教學失敗的主要原因在于課堂上沒能靈活的進行教學操作,只限于備課思路,而沒能很好的關注學生學的狀況,并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況,做出適當的調整,來以學定教。通過本課的教學,我認識到無論課備得再好也不能照搬,應隨時關注學生學的情況,真正做到為學生的學服務。
同時,教學中有些內容的設計,只顧自己教的方便,省事,而沒有從教學達到的目的出發來設計。例如對于孔子、老子、曲阜的介紹,我怕學生談得不夠全面,不夠生動,只想讓學生有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沒有把機會留給學生,讓學生交流自己收集的有關資料,這樣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無從表現,學生的學習就不會深刻。再如,對于曲阜的介紹,我只考慮,通過介紹曲阜引出孔子文化節向本單元主題*攏,因而影響了教學的主旋律。節外生枝的教學,并沒對學生的學習帶來多大益處。我想,今后在教學中,我一定要多從學生學的角度設計教學,靈活掌握教學,真正為學生的學習服務,使學生在學習中有所收獲。
孔子拜師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講述了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為師的故事,體現了孔子謙虛好學、孜孜以求的治學精神和老子誨人不倦、愛護晚輩的品行。課文還滲透了“學無止境”的精神。
學習這篇文章時,我重點讓學生通過研讀課文相關句子感悟孔子的品行。在匯報過程中,有的學生看出了孔子謙虛好學,有的學生看出了孔子有禮有節。當學生說到“孔子是個有禮貌的人”時,我又通過讀對話,結合“人們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學問,也敬重他們的品行。”這一句感悟。在孔子老子見面的一幕中,老子也是彬彬有禮的一位學者。這樣,學生能從簡單的語句中挖出深刻的道理,了解到孔子和老子知識豐富,還很有禮。就勢總結到我們的學習與做人。一個人要想受到人們的尊敬,需要豐富的學問,但只有學問還不夠,還要有好的品行。
教學中,我還結合作業中的練習,讓學生聯系實際說說“學習是無止境的”。有的學生說:“我爺爺雖然年紀大了,可還在學習電腦。”有的學生說:“媽媽一直在學習,還經常要參加考試。”最后引讀相關名言,如:學海無涯苦作舟。活到老,學到老。本以為經過這樣的引導,學生應該在作業中表現得很好。但在批改中,我發現學生的思維卻局限在上課說過的那幾個例子中。有時候真覺得,在指導學生寫作上,不指導,學生無從下手,指導得多了,就怕局限他們的思維。真是兩難!
《孔子拜師》教學反思
周曉燕
課例大教研在如火如荼地開展著,針對這一篇課文,我們上過組內研討課之后,本人有以下幾點感悟:
一,談話導入,找準切入點.
在課前預習中,我要求學生充分收集有關孔子和老子的資料.課堂伊始,我請學生交流自己對孔子的理解,促使學生主動的探究學習,激發學生對孔子有一個整體的感知.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我及時抓住有效的信息,并以此為切入點相機導入,展開教學.
我個人認為這種導入方式在實施的過程中要注意兩點:首先,教師必須對孔子,老子以及他們生活的時代有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對教材的內容要吃透,力求在教學中能夠運用自如.其次,時間上要有所把握,不能喧賓奪主,沖淡了對主要內容的教學.
二,抓住中心,找準關鍵點.
學習這篇課文,我抓住文章中的關鍵的一句話"人們佩服孔子和老子的行為,也敬重他們的品行"這句話展開教學的.主要讓學生體會孔子和老子的品行.然后讓學生抓住關鍵句段進行研讀,體會出你眼中的孔子是什么樣子的,你眼中的老子是什么樣子的.在對孔子和老子的品行有了充分了解的基礎上,進行感情朗讀.一篇文章要講的內容很多,我們要學會取舍,合理取舍的同時更要會抓住重點.這樣才能做到重點突出,詳略得當.
三,感悟詞語,找準重心點.
對于詞語的處理,我采用在情境中理解,在評議中感悟. 詞語是構成句子的基本單位.理解詞語,聯系上下文和生活實際
理解詞語在句子中的意思,從而讀懂句子,進而讀懂課文,是中年級閱讀教學的重點.教學中,詞語的理解往往陷入程式化的"說說詞語的意思用詞語說話"之中,不免枯燥,呆板.課堂上要為學生理解詞語創設了一個貼切的情境,一個生動的語境和一個自由表現的環境. 在體會孔子拜師所遇到的艱辛時,引導學生透過"風餐露宿日夜兼程風塵仆仆"等詞語,展開豐富的想象,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體會詞語的意思,引導學生換位思考,把自己當成孔子,體會拜師的艱辛.力求使詞語教學變得既有"語文味",又充滿了趣味.
《孔子拜師》教學反思 篇6
回顧《孔子拜師》這堂課的教學,覺得有成功更有不足,反思整個教學過程,基本是按照備課思路進行的,從導入到新授再到重點突破。
教學伊始,我創設一個小的情境,將學生帶入高山流水,探訪圣人的意境,了解孔子,為進一步學習做鋪墊,但是在設計提問:聽了老師的介紹,你想說點什么?有些不妥,這畢竟局限了學生的認識,若能讓學生談談你對孔子還有哪些了解,想必學生一定會積極交流,也將使學生對孔子的認識更加全面,促進學生主動的探究學習。接下來檢查預習,在初讀課文之后,檢查詞語的掌握情況,列出了本課16個詞語,量比較大,檢查的遍數比較多,對于“風塵仆仆”等易讀錯的詞語,朗讀落實的還不夠,應當將讀不準的多讀幾遍,能讀好的,一帶而過。我想對于在今后的教學中,詞語的落實也應把時間用在難讀詞語的教學上,不能浪費寶貴的課堂時間。
在研讀課文學習時,我基本上能通過把握一段話中重點句,重點詞語來指導學生學習體會。例如第一段抓住 “遠近聞名、不夠淵博”,第二段抓住“風餐露宿、日夜兼程、終于”指導學生體會,孔子的謙虛好學、為求學不怕吃苦的精神。在體會之后,再次引導學生通過朗讀,讀出自己的體會。這樣,既符合三年級重視詞句訓練的要求,又通過詞句的學習,進一步進行朗讀的訓練,收到較好的效果。但是在重點學習第二段對話時,本想設計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自主的學習,但在學習之后,學生學習的結果,表現讓我意外,因此,慌亂中只顧按照已定思路進行,而沒有采取能夠及時采取合適的教學策略,解決學生對課文內容不熟悉的問題,比如:“再讀對話,說說自己體會到什么?” 或“你通過讀對話體會到孔子老子是怎樣的人?”,以致在第二次再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結果,仍然不能令人滿意,并且,耽誤預先設計的教學內容,沒能從整體上使學生把握課文,對于重點學習的詞句“學習是沒有止境的”,“等候、迎候”學的倉促,落得不實。本課教學失敗的主要原因在于課堂上沒能靈活的進行教學操作,只限于備課思路,而沒能很好的關注學生學的狀況,并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況,做出適當的調整,來以學定教。通過本課的教學,我認識到無論課備得再好也不能照搬,應隨時關注學生學的情況,真正做到為學生的學服務。
同時,教學中有些內容的設計,只顧自己教的方便,省事,而沒有從教學達到的目的出發來設計。例如對于孔子、老子、曲阜的介紹,我怕學生談得不夠全面,不夠生動,只想讓學生有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沒有把機會留給學生,讓學生交流自己收集的有關資料,這樣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無從表現,學生的學習就不會深刻。再如,對于曲阜的介紹,我只考慮,通過介紹曲阜引出孔子文化節向本單元主題*攏,因而影響了教學的主旋律。節外生枝的教學,并沒對學生的學習帶來多大益處。我想,今后在教學中,我一定要多從學生學的角度設計教學,靈活掌握教學,真正為學生的學習服務,使學生在學習中有所收獲。
中年級語文教學一定要落實重點詞句的訓練,加強朗讀的訓練,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學中更要隨時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況,并根據學生的學,恰當的調整教學策略,真正做到為學生的學習服務,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并在學習中學有所獲,學有所得。
《孔子拜師》教學反思 篇7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最常說的一句話“人生是一個美麗的過程,我是在這每一個經歷中歷練并成長起來的。”那么校本教研就是我成長的一個巨大的平臺。針對我剛剛所上的這節課,我此刻的心情是千頭萬緒的,有欣喜也有遺憾。
欣喜的是我在課堂上看到了孩子們的成長。我們的學生是剛升入三年級的孩子,課文閱讀能力有限。但經過幾個月的訓練,特別是針對我們校本教研的主題 “通過抓詞句訓練學生朗讀能力”,孩子們都能通過自己的讀找到一些重點的詞和句子了,如今我沒的訓練重點已經由找詞句過度到如何理解這些詞語和句子了,而且也有一些孩子的理解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只是語言的表達能力還有所欠缺,這也是我們今后所要努力的一個方向。
在課堂上大家還可以看到,我們的孩子不僅會通過抓詞句理解課文,而且可以展開進一步的思考,自己提一些問題,聯系生活實際和課外資料理解一些詞語和句子,理解課文的內容,廣泛的進行課外閱讀等。
在教學中我本著一種平平淡淡、簡簡單單、扎扎實實地態度,真實的再現我們的課堂,不是用動感的表演抓住人,而是用一種深層的、人文的、純語文的精神只美吸引人。力圖讓語文還原本色,復歸本位,反璞歸真,創造了一種純語文的課堂。
另外在我的教學是由各個環節組成,環環相扣,步步為營。但教學中我們所面對的是一群活生生的群體,所以我教學又不是一成不變的。當我的預設與生成發生了矛盾時,我及時做了調整。如當學習到孔子與老子見面時的情景,孩子突然有了質疑“老子為什么稱呼孔子仲尼,而不干脆直接稱他孔丘?”。面對這樣的生成問題我首先對學生的深入思考進行了表揚,同時把這個問題拋給了學生,讓學生能夠有一個思考的空間,最后我順勢引導講解其實這里是表達了老子對晚輩的一種愛護之情和自己謙虛的品質。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進而達到了更好的學習效果。
但預設也與實際教學發生了一些沖突,比如:在教學“曲阜和洛陽相距上千里,孔子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幾個月后,終于走到了洛陽。”我設計了換掉“風餐露宿”和“日夜兼程”和去掉這兩個詞的練習,幫助學生體會語言運用的恰倒好處和語言文字的精美,進行語言訓練。但孩子們沒有充分理解,所以在換詞的時候出現了問題,學生感到了困難。這讓我體會到教師在問題的提出過程中,語言的引導十分重要,教師的主導作用。同時也表現出孩子的積累還不夠,在今后的教育教學中,應加強語文的積累。
遺憾的是,在這節課中我與孩子的情緒狀態不是最佳的,坦率的講不如我們平時在上課的氛圍。我覺得我們的心理素質還不夠好,所以今后在這方面應加強訓練。另一方面我在時間的把握上還覺得有些困惑,這也是我在教學中經常遇到的一個困惑,也希望今天可以得到各位老師的幫助。
最后我還想說:我的教學是幸福的,這幸福不僅表現在孩子的成長讓我幸福,我的成長同樣讓我感到了幸福,同伴的鼓勵、幫助也讓我感到了幸福。
《孔子拜師》教學反思
回顧《孔子拜師》這堂課的教學,我覺得有成功更有不足,今天的這堂課上的不理想.反思整個教學過程,基本是按照備課思路進行的,從導入到新授再到重點突破.
教學伊始,我創設一個小的情境,將學生帶入高山流水,探訪圣人的意境,了解孔子,為進一步學習做鋪墊,但是在設計提問:聽了老師的介紹,你想說點什么有些不妥,這畢竟局限了學生的認識,若能讓學生談談你對孔子還有哪些了解,想必學生一定會積極交流,也將使學生對孔子的認識更加全面,促進學生主動的探究學習.接下來檢查預習,在初讀課文之后,檢查詞語的掌握情況,列出了本課16個詞語,量比較大,檢查的遍數比較多,對于"風塵仆仆"等易讀錯的詞語,朗讀落實的還不夠,應當將讀不準的多讀幾遍,能讀好的,一帶而過.我想對于在今后的教學中,詞語的落實也應把時間用在難讀詞語的教學上,不能浪費寶貴的課堂時間.
在研讀課文學習時,我基本上能通過把握一段話中重點句,重點詞語來指導學生學習體會.例如第一段抓住"遠近聞名,不夠淵博",第二段抓住"風餐露宿,日夜兼程,終于"指導學生體會,孔子的謙虛好學,為求學不怕吃苦的精神.在體會之后,再次引導學生通過朗讀,讀出自己的體會.這樣,既符合三年級重視詞句訓練的要求,又通過詞句的學習,進一步進行朗讀的訓練,收到較好的效果.但是在重點學習第二段對話時,本想設計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自主的學習,但在學習之后,學生學習的結果,表現讓我意外,因此,慌亂中只顧按照已定思路進行,而沒有采取能夠及時采取合適的教學策略,解決學生對課文內容不熟悉的問題,比如:"再讀對話,說說自己體會到什么 " 或"你通過讀對話體會到孔子老子是怎樣的人 ",以致在第二次再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結果,仍然不能令人滿意,并且,耽誤預先設計的教學內容,沒能從整體上使學生把握課文,對于重點學習的詞句"學習是沒有止境的","等候,迎候"學的倉促,落得不實.本課教學失敗的主要原因在于課堂上沒能靈活的進行教學操作,只限于備課思路,而沒能很好的關注學生學的狀況,并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況,做出適當的調整,來以學定教.通過本課的教學,我認識到無論課備得再好也不能照搬,應隨時關注學生學的情況,真正做到為學生的學服務.
同時,今天的教學中有些內容的設計,我只顧自己教的方便,省事,而沒有從教學達到的目的出發來設計.例如對于孔子,老子,曲阜的介紹,我怕學生談得不夠全面,不夠生動,只想讓學生有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沒有把機會留給學生,讓學生交流自己收集的有關資料,這樣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無從表現,學生的學習就不會深刻.再如,對于曲阜的介紹,我只考慮,通過介紹曲阜引出孔子文化節向本單元主題靠攏,因而影響了教學的主旋律.節外生枝的教學,并沒對學生的學習帶來多大益處.我想,今后在教學中,我一定要多從學生學的角度設計教學,靈活掌握教學,真正為學生的學習服務,使學生在學習中有所收獲.
通過本次教學,我更加明白了,中年級語文教學一定要落實重點詞句的訓練,加強朗讀的訓練,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學中更要隨時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況,并根據學生的學,恰當的調整教學策略,真正做到為學生的學習服務,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并在學習中學有所獲,學有所得.今后我要進一步努力學習新課程的精神,大膽實踐,朝著新課程的要求努力邁進,使自己錘煉成為新課程下的新型教師.
《孔子拜師》教學反思
課堂需要反思,有反思才有進步,上完《孔子拜師》以后,心中頗多感受。仔細回想自己的課堂和老師們的點評,我做了以下兩方面的反思。首先,這堂課中閃光的有這么兩點:
一、情境中理解詞語,幫助體悟情感。
字、詞、句的理解我們提倡在一定的語境中進行,不能脫離語言環境。這也是對學生一種學習能力的培養。本堂課中的“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兩個詞語的理解。我先請學生展開想象,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再聯系課文中的孔子說說當時孔子路途中是怎樣生活的,碰到什么困難,他又是怎么做的。這樣學生說出來的不是簡單的詞語解釋,呈現的是一種生活場景。這不近幫助學生加深理解,更好體會情感,還使學生掌握了一種學習方法。
二、抓住主線來貫穿課堂。
一篇課文是一個整體,我們要在這個整體中找一條主干,來貫穿全文的學習。在這堂課中我就抓住課文的最后一節。再回到全文讓學生找出哪些言行中看出孔子什么品行。這樣以一條線帶到整個面上,就是教學現得清晰、連貫。
課堂更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之所以要學習是因為還有不足,還需改進。結合大家的點評,我對自己的課堂中的不足做了下面幾點概括。
一、課堂整體把握不夠:課堂中雖然我以一條線來貫穿全文,但是在談論孔子的品行時,沒有整體把握。學生逐句找出寫孔子品行的句子,我逐句出示,逐句讀、理解、再讀,缺少與文本語言環境的相結合。特別時在處理孔子與老子的對話時,我把它們割裂了開來,并沒有進行朗讀對話,孔子的語言中理解孔子的品行,老子的語言理解老子的品行。其實他們的話時相互的,從一個人的語言中不僅看出某個人的品行,還可以看出另一個人的品行,有種側面襯托的作用,而我在處理這部分教學時卻忽略了這一點。所以使體會顯得單一、顯得孤立、支離破碎,沒有了整體感。
二、過分注重預設,忽略課堂生成。
每堂課我們都有自己的預設,預設是為了更好地把握生成。但是有時我們往往會跟著自己的預設走,致使課堂中的生成點就這樣被放過了,使學習效率并不那么理想。在本堂課中我原本預設在了解孔子的資料以后寫“丘”字的。但是當時我忘了問學生孔子名什么,所以并沒有引出這個字,后來就沒有寫了。其實課文中也提到過孔子名丘,那么在學生初讀以后還可以請學生說說孔子名什么,再寫“丘”字,可是當時我想這樣一來可能會打亂下面的教學環節,結果這個字就沒有讓學生寫。這也是造成我這節課沒有寫的時間的原因之一。還有當要求學生聯系生活理解“學習是沒有止境的”這句話時,學生不能很好地聯系生活說自己的理解,而說出了從這句話中感到孔子是個怎樣的人時,我幾次打斷,生硬地將學生拉回到我地問題上,到最后還是沒有理解好。所以,有時過分注重預設會使課堂失去很多活力,會導致學生積極性低落,更甚是不能達成學習目標。
課堂中還需要我們去斟酌地地方很多。花更多時間去琢磨、思考、實踐,讓我們的課堂逐步走向成熟。
《孔子拜師》教學反思 篇8
課堂需要反思,有反思才有進步,上完《孔子拜師》以后,心中頗多感受。仔細回想自己的課堂,我做了以下兩方面的反思。首先,這堂課中閃光的有這么兩點:
一、情境中理解詞語,幫助體悟情感。
字、詞、句的理解我們提倡在一定的語境中進行,不能脫離語言環境。這也是對學生一種學習能力的培養。本堂課中的“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兩個詞語的`理解。我先請學生展開想象,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再聯系課文中的孔子說說當時孔子路途中是怎樣生活的,碰到什么困難,他又是怎么做的。這樣學生說出來的不是簡單的詞語解釋,呈現的是一種生活場景。這不盡幫助學生加深理解,更好體會情感,還使學生掌握了一種學習方法。
二、抓住主線來貫穿課堂。
一篇課文是一個整體,我們要在這個整體中找一條主干,來貫穿全文的學習。在這堂課中我就抓住課文的最后一節。再回到全文讓學生找出哪些言行中看出孔子什么品行。這樣以一條線帶到整個面上,教學顯得清晰、連貫。特別時在處理孔子與老子的對話時,讓學生反復進行朗讀對話,從孔子和老子的語言中理解他們的品行。其實他們的話是相互的,從一個人的語言中不僅看出某個人的品行,還可以看出另一個人的品行,有種側面襯托的作用。
課堂更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課堂還存在一些不足:課堂整體把握不夠。課堂中雖然我以一條線來貫穿全文,但是在談論孔子的品行時,沒有整體把握。學生逐句找出寫孔子品行的句子,我逐句出示,逐句讀、理解、再讀,缺少與文本語言環境的相結合。
課堂中還需要我們去斟酌的地方很多。花更多時間去琢磨、思考、實踐,讓我們的課堂逐步走向成熟。
《孔子拜師》教學反思 篇9
三年級,要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很重要的一點是抓住重點詞句體會感悟的能力。什么樣的詞句是重點?如何抓?怎樣感悟?這就需要每篇課文好好琢磨,重點課文認認真真和學生來讀。
《孔子拜師》這課的重點是引導學生抓住文中的重點詞句,來感悟孔子和老子的品行。
初讀課文后,抓住課文最后一段作為線索“人們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學問,也敬重他們的品行。”引導學生進入文中,展開閱讀。
以第一段作為例子,讓學生意識到如何抓重點詞,抓重點詞的好處。
師:孔子到底是怎樣一個人,具有什么樣的品行,大家這樣敬重他?請一個同學讀第一段,思考這個問題。
指名讀第一自然段。
師:這段寫了——
生:孔子拜師的原因。
師:從這部分,你讀出孔子是怎樣一個人?
生:我讀出孔子是一個謙虛的人。
師:你是從哪里讀出來的。
生:孔子已經是遠近聞名的老師了,但他還覺得自己的知識不夠淵博,這就說明他是一個很謙虛的人。
師:(板書:謙虛)真好,他讀出了文字背后的意思,從這句話中的“已經、遠近聞名、不夠淵博”讀出了孔子是這樣的人。這就是抓住了——
生:重點詞句。
師:對!抓住重點詞句,我們對文章的理解就深了。我們要掌握這種閱讀的方法。你們一起讀讀這段。
生:我還發現他是一個很愛學習的人。都三十歲了,還離開自己的家鄉去拜老子為師。
師:(板書:好學)從這短短的一段,你們就讀出了這些,我們的閱讀理解能力就是在認認真真地讀書中培養起來的。孩子們,拿起書,再一起讀讀這段,你們的讀和剛才的肯定不一樣。
生齊讀第一段。
師:你們這次讀就突出了這些詞語:已經、遠近聞名、總、不夠、三十歲,這說明你們已經抓住了這些詞語來深入理解課文了。下面,你們就用這樣的讀書方法來讀讀第二段,再看看孔子和老子有什么樣的品行?
(整堂課的閱讀,都滲透了這樣的讀書方法的訓練,學生能夠讀進文中,大部分孩子意識到了抓住課文里人物的言、行來理解人物。感受頗深的一點是,在第二自然段的教學中,根據孩子們的讀書情況和理解情況,及時調整教學,孩子自己抓住了文中的詞句,一點點感受人物,孩子們自己讀出了孔子和老子的知禮。)
《孔子拜師》教學反思 篇10
【教材簡析】
這篇課文講述了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為師的故事,體現了孔子謙虛好學、孜孜以求的治學精神和老子誨人不倦、愛護晚輩的品行,課文還滲透了“學無止境”的精神。
課文在敘述孔子拜師這件事時,從“孔子決意拜師——歷盡艱辛前往洛陽拜師——認真求學——受到人們的尊”這四個方面敘述,線索非常清楚。
【教學準備】搜集有關孔子和老子的資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3課時
第一、第三課時(略)
第三課時
【學習目標】
1、了解孔子拜師的經過,激發對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2、能用不同的方法理解“風餐露宿、日夜兼程”這兩個詞語的意思。
3、抓住重點詞句,學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學習重點】
了解孔子拜師的過程,體會孔子謙虛好學、老子誨人不倦的品行,并在讀懂故事的基礎上對孔子和老子做出簡單的評價。
【學習難點】
從字里行間體會孔子謙虛好學、老子誨人不倦的品行。
【教學準備】
搜集有關孔子和老子的資料 多媒體課件
【課前談話】
師:同學們,你還記得2008年8月8日是什么日子嗎?(北京奧運會)雖然奧運會已經過去很久了,但是它留給我們的記憶是永恒的,讓我們再來回味奧運會開幕式盛況。
師:好!這段錄像2008名演員一邊擊缶一邊高聲吟誦著孔子膾炙人口的名句,那就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讀“yue”。
師:好。今天我們也用這種獨特的方式表達對各位聽課老師們的歡迎。請起立,轉過身后,高聲吟誦孔子的這句名言表示對老師們的歡迎!
師:老師們的掌聲已經感染了我們,好轉過來,我們開始上課。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題,復習詞語。
(一)讀題導入,板書課題。
師:在上一節的學習中,我們初步了解了孔子拜師的故事,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孔子拜師的故事,請大家用響亮的聲音讀題——17 孔子拜師。
(二)引入孔子名言“溫故而知新”。
師:孔子主張:溫故而知新,我們先來溫習上節課學習過的詞語:
(出示課件)
遠近聞名 風餐露宿 拜訪 拜見
日夜兼程 請教
淵博 迎候 等候 毫無保留 傳授
師:聲音很響亮,讀得也很準確。
師:這幾組詞語,每一組詞語都有著一個動人的故事,每一個故事都能反應出孔子和老子高尚的品行,所以課文最后一段這樣寫到:
(出示課件)
人們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學問,也敬重他們的品行。
師:最后“也敬重他們的品行”,品行就是品德的意思。那文章中寫了孔子和老子的哪些品行呢?(板書:孔子 老子)
二、研讀課文,感悟人品
1、自由讀課文,思考問題。
師:請打開課本67頁,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要字字入目,句句入心,邊讀邊用“—”畫出課文中,讓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再想想從中能不能感受到老子和孔子的什么品行?
師:,畫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
師:朱熹說讀書有“三到”眼到,口到,心到,老師發現我們班大部分同學已經做到了,分享是一種快樂,現在請同卓之間互相讀讀你畫的句子。
師:讀的同學很起勁,聽的同學也很認真,誰先來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1:曲阜和洛陽相距上千里,孔子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幾個月后,終于走到了洛陽。
課件出示:
曲阜和洛陽相距上千里,孔子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幾個月后,終于走到了洛陽。
師:曲阜和洛陽相距上千里,遠嗎?遠到什么程度?在四通八達的見天,坐火車還要7個小時,誰能用自己的朗讀讀出遠呢?
(生讀“曲阜和洛陽相距上千里”注意“上”讀重音)
師:這么遠的路,孔子是不是走到半路就回頭了呢?沒有!他依然走下去,課文有兩個詞可以體現在過程之中。誰能找出來?
生:風餐露宿 日夜兼程
師:風雨中吃飯,在露天下睡覺,生活是怎樣的?輕輕讀詞語,想象眼前出現孔子生活的情景。
師:這個詞語寫出了路上的艱辛,可能生病了還在趕路,可能在烈日下趕路,所有的辛苦都化成一個詞語風餐露宿、日夜兼程。
師:怎么理解日夜兼程?
生:……
師:不管生病健康,都在趕路,不管白天黑夜,都在趕路,但是他沒有放棄,從中體現了他的什么品行呢?
師:不怕艱難,不怕困難 (板書:不畏艱辛)
師:用朗讀來感受這份不怕艱辛。(生讀)這是多么艱難的過程啊,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孔子不畏艱辛的品行立在人們的心中,所以課文最后一段這樣寫到:
出示課件:
人們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學問,也敬重他們的品行。
師:剛才同學懂得抓住關鍵詞理解意思,再聯系生活實際理解詞句意思,從中了解了孔子的拜師的艱辛。可老師就不明白了,這么辛苦,他為什么還要去拜師呢?
生:(課文第一段)
師:你真是個會學習的孩子!孔子覺得自己知識不夠淵博。
出示課件:
(生齊讀)
師:這是他拜師的原因。他總覺得自己的知識不夠淵博,孔子真的知識不淵博嗎?
師:你懂得聯系上下文回答問題,年輕時侯就已經是遠近聞名的老師了,為什么他還覺總得自己知識不夠淵博呢?
師:這體現他的什么品行?
師:可見孔子的品行在人們心目中是多么的高尚,單從學藝拜師就可以看出他的謙虛好學的品質,所以文章最后一段這樣寫到:
出示課件
人們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學問,也敬重他們的品行。
師:他的品行深入人心,決定拜師,不畏艱辛前往洛陽,去到洛陽,于是有了這樣一個畫面:
師:(出示課文插圖)猜猜圖中哪個是孔子,哪個是老子?為什么?
師:課文哪里可以知道?請你讀一讀。
師:這表現出孔子對老子的尊敬。
師:孔子正在拜師,看兩個句子。男生女生分角色讀。
出示課件:
孔子想: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訪的老師吧!于是上前行禮,問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
孔子連忙說:學生孔丘,特地來拜見老師,請收下我這個學生。”
師:邊讀邊想“拜見拜訪”這對近義詞。
師:解釋詞語意思,表達了孔子對老子的什么感情?(尊敬……)
師:老師這里有個詞語,有難點,希望大家能積累下來(板書:謙遜有禮)孔子主張:不學禮,無以立。意思就是說如果一個人不懂禮貌,他什么是事都做不成。
師:那老子在孔子心目中又是什么樣的地位?
師:在見面之前,老子就去到洛陽。
出示課件:
“你就是仲尼啊,聽說你要來,我就在迎候。”
“多謝老師等候”。
師:讀了之后,你想表達什么樣的心情?(激動、高興。。。。。。)
師:假如你就是老子,你為什么要到洛陽城外去迎候啊?(因為對孔子的謙虛好學早有耳聞了。)
師:舉例:
師:迎候有迎接的意思。可以感受到老子愛護晚輩,禮貌待人。)
師:誰能通過讀來感受呢?
師:作為孔子,對老師的厚愛,他會怎么說呢?
出示課件:
“多謝老師等候”
b、分角色讀對話。通過這兩個同學的表演,我們可以感受到老子對孔子的關愛,也可以感受到孔子的謙遜有禮的品質。所以課文最后一段這樣寫到:
出示課件:
人們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學問,也敬重他們的品行。
師:孔子不遠萬里來洛陽拜師,就是因為他心中有這樣一個信念:
出示課件:
學習是沒有止境的。
師:這句怎么理解呢?可以通過聯系生活實際,說說你的體會嗎?
生:……
師:不斷學習更多的知識,活到老,學到老!
師:(學習是沒有止境的。)輕輕的告訴自己,大點聲告訴你的同學,再大點聲告訴現場的老師,再用你最響亮的聲音告訴全世界的人們!
師:從這句話我們可以感受到孔子勤奮好學的品質,所以人們這樣評價:
出示課件:
人們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學問,也敬重他們的品行。
課件出示句子:
從此,孔子每天不離老師左右,隨時請教。
老子也把自己的學問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他。
師:什么叫隨時請教?(不管白天黑夜,吃飯睡覺只要有問題就馬上向老子請教,不知道厭倦。板書:學而不厭)
師:孔子這么勤奮好學,那么老子呢?他又是怎么教的呢?
師:有耐心,并且是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的知識傳授給別人,叫“誨人不倦”。(板書:誨人不倦)
師:利用課件小結:孔子是學而不厭,老子是誨人不倦。
小結過渡:因為孔子原來就是一個遠近聞名的人,還是那么謙虛好學,不畏艱辛,謙遜有禮、勤奮好學,老子愛護晚輩、懂禮節、誨人不倦,受到了人們的尊重。
師:穿越時空隧道,和孔子面對面,你想對孔子說什么呢?
生:……
師:課文最后就是這樣總結:
課件出示:
人們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學問,也敬重他們的品行。
三、總結拓展,名言熏陶。
師:孔子留給我們的不止這些品行,他留給我們的還有很多東西。他的弟子把他的言行記錄了下來,編成《論語》下面,請大家一起來學習。
1、孔子經典的名言:
孔子主張——溫故而知新。
他常用這個句子告警他的弟子要多向周圍的人學習因為——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他還主張學習要時常復習——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
他說學習要實事求是,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在課文中孔子做到了——學而不厭,老子做到了——誨人不倦。
他還主張做人要懂得禮貌,因為——不學禮,無以立。
2、回顧詞語,再讀。
師:這節課我們通過語言文字,讓我們走近孔子,認識了老子,感受到了他們高尚的品行,而且學習了他留給我們的燦爛文化,希望我們課后再去多讀讀。老師布置課后作業——摘抄你喜歡的孔子名言,再讀一讀。
四、作業布置
1、必做題:摘抄喜歡的句子。
2、選做題:
以《孔子,我想對你說......》或《我心目中的孔子》為題練筆。
【板書設計】
17 孔子拜師
孔子 老子
不畏艱辛 愛護晚輩
謙虛有禮 博學多才
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
學無止境
課后反思
一、閱讀中悟寫法。
這是語文學習中的支撐點,在本課中,就要抓住人物語言,在習作練習中,怎樣寫好不同人物的語言。比如、本文對孔子和老子初次見面時的情景,主要進行了人物對話描寫,而且在對話中作者能夠準確描寫不同人物的語言。出示文中老子與孔子的對話。“聽說你要來,我就在這兒迎候。”孔子:“多謝老師等候。”“迎候”和 “等候”都有等待的意思。但“迎候”是到某個地方等候迎接。“等候”則不表達迎接的意思。(引導學生從讀中體會怎樣描寫不同人物的語言呢?首先要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特點。然后要注意人物的年齡,職業、興趣、愛好不同,他們的語言也不同。最后要注意人物性格的發展。隨著人物性格的發展,人物的語言也不所變化。
二、抓句子的理解也是本文的重點。
作為三年級學生,應該掌握句子的生動與平泛是文章的技巧。比如:“曲阜和洛陽相距上千里,孔子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幾個月后,終于走到了洛陽。”這句話的含義深刻,學生獨自理解還是有難度的,我設計了換掉“風餐露宿”和“日夜兼程”和去掉這兩詞的練習。我點撥了,這一句作者在講孔子的旅途之苦,并運用了詞語 “相距上千里”,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艱苦,說明孔子一路上生活艱苦運用了“日夜兼程”。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急切心情卻運用“終于”一詞來說明。就這么短短的一句話,讓我們深深地感受到了對孔子對知識如饑似渴的追求。引導學生,理解重點句子,可以先理解重點詞語,然后再聯系詞語的意思,想想句子所要表達的思想。
學完本課,我有以此反思,語文教學就是一種平平淡淡,簡簡單單、扎扎實實地教學態度,要真實地再現我們的課堂,不用動感的表演也能抓住人心,它是用一種深層的,人文的,純真的語文的一種樸實精神所吸引人。用老師樸實的教態,力圖讓語文還原本色,復歸本位,返璞歸真,創造一種純樸的語文課堂。本課的亮點就是幫助學生體會語言運用的恰到好處和語言文字的精美,在寫作中,恰到好處的詞語及語言的運用是文章的“精髓”。
《孔子拜師》教學反思 篇11
《孔子拜師》案例
教材簡析:
這篇課文講述了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為師的故事,體現了孔子謙虛好學、孜孜以求的治學精神和老子誨人不倦、愛護晚輩的品行,課文還滲透了“學無止境”的精神。課文在敘述孔子拜師這件事時,線索非常清楚。
第一部分,孔子決意拜師。用簡練的語言交待了孔子當時的身份,以及他拜師求學的愿望及原因。雖然當時他已經是“遠近聞名”的老師了,卻還要拜師求學,更可見他對知識的渴望。
第二部分,孔子歷盡艱辛前往洛陽拜師。先講孔子的旅途之苦。作者使用了幾個詞語:“相距上千里”,表明路途之遙遠;“風餐露宿”,表明途中生活艱苦;“日夜兼程”,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迫切心理;“終于”,說明孔子雖然在路上遭遇了許多困難,但憑著毅力和信心,最終還是來到了洛陽。課文接著詳細描寫了孔子與老子初次見面時的情景,通過人物間的對話,表現出孔子和老子的謙遜有禮。
第三部分,寫孔子認真求學。他虛心向老子請教,老子則毫無保留地把學問傳授給他。
第四部分,寫人們既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學問,又敬重他們的人品。
編選這篇課文的意圖是:讓學生從孔子拜師這個故事中,對我國歷史上產生深遠影響的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有初步的了解,激發探索祖國傳統文化的興趣。
教學重點:了解孔子拜師的過程,體會孔子謙虛好學、老子誨人不倦的品行,并在讀懂故事的基礎上對孔子和老子作出簡單的評價。
教學目標:
1、會認7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遠近聞名、遠近聞名、相距、風塵仆仆、納悶、迎候、等候、止境、長進、請教、保留、傳授、敬重、品行”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了解孔子拜師的經過,激發對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4、積累課文中的好詞佳句,能用查字典、聯系生活或結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詞句的意思。
教學重點:
1、能用查字典、聯系生活或結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詞句的意思。
2、通過品讀和積累語句,體會孔子的謙虛好學、不畏艱辛及彬彬有禮的品質和老子謙遜有禮、誨人不倦的品質。
教學難點:
1、理解“風餐露宿、日夜兼程、淵博、風塵仆仆”等詞語。
2、孔子和老子品行的感悟。
課前準備:
1、課前搜集有關孔子的生平、名言等資料。
2、預習課文,對不理解的詞通過查字典理解。
教學過程:
一、啟發談話,揭示課題。
1、中華傳統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寶庫。第五單元的課文為我們打開了這座寶庫的一扇門。我們可以認識古代大思想家,了解古代神話故事,欣賞古代建筑和繪畫。
今天,讓我們懷著崇敬的心情去認識我國古代的一位大思想家——孔子。
2、揭題,讀題:孔子拜師。
二、交流資料,認識孔子:
課前,我們收集了一些有關孔子的資料,現在來開個小小交流會,讓我們大家都來認識這一位偉大的思想家。
三、初讀課文,了解內容。
1、自讀課文:要求:(1)輕聲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課文。
(2)想想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2、檢查、交流:
(1)出示詞語,認讀:
遠近聞名、相距、學問、風塵仆仆、納悶、迎候、等候、止境、長進、請教、保留、傳授、敬重、品行、
淵博、曲阜、洛陽、老子、風餐露宿、日夜兼程、迎候、孔丘、仲尼、老聃
(結合了解“名”、“字”。)
(2)交流通過查字典理解的詞語。
(3)交流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4)抽生分自然段讀課文,初步理清課文思路:決意拜師——前往拜師——認真求學——受人敬重。
四、研讀課文,感悟品行。
(一)出示句子:“人們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學問,也敬重他們的品行。”
1、讀句子,你認為孔子和老子的學問怎樣?
2、他們的品行又怎樣?
(二)教師引導品讀第二自然段,感悟孔子和老子的品行。
1、默讀第二自然段:你從課文哪里感受到了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邊讀邊注)
2、全班交流:重點引導學生感悟以下兩點:
(1)“曲阜和洛陽相距上千里,孔子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幾個月后,終于走到了洛陽。”
感悟人物品行:不畏艱辛、求知若渴
教學過程:a、品讀詞語:你從“終于”這個詞語中體會到了什么?
b、理解詞語“風餐露宿、日夜兼程”
c、想象:孔子在路上的情景和他的心理活動。
d、感情朗讀:讀出孔子的不畏艱辛前往拜師的精神。
(2)孔子與老子見面時的對話。
感悟人物品行:謙遜有禮
教學過程:a、品讀人物的言行:你從哪些語句中感受到了孔子與老子的謙遜有禮?
b、辨析近義詞:“迎候、等候”,在這兩句句子里,這兩個詞可以調換嗎?為什么不能調換?
c、演讀:同桌合作——展示評議
d、聯系生活實際,交流:“學習是沒有止境的。”
3、小結
(三)自學1、3自然段,體會孔子的虛心求學和老子的誨人不倦。
(四)感情朗讀第四自然段。
五、總結全文,拓展學習。
1、談談我心中的孔子和老子。
2、拓展學習孔子的名言。
六、綜合性學習:
1、分組制訂學習計劃,交流。
2、分組活動,積累資料。
3、學習成果展示、交流。
七、生字指導:
“塵”:第一筆是豎,不是豎鉤。
“迎”:里面不是“卯”或“印”。
“等”:橫畫有長短變化,橫畫間距勻稱。
“授”:右邊是“受”,不是“愛”。
《孔子拜師》教學反思
課堂需要反思,有反思才有進步,上完《孔子拜師》以后,心中頗多感受。仔細回想自己的課堂和老師們的點評,我做了以下兩方面的反思。首先,這堂課中閃光的有這么兩點:
一、情境中理解詞語,幫助體悟情感。
字、詞、句的理解我們提倡在一定的語境中進行,不能脫離語言環境。這也是對學生一種學習能力的培養。本堂課中的“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兩個詞語的理解。我先請學生展開想象,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再聯系課文中的孔子說說當時孔子路途中是怎樣生活的,碰到什么困難,他又是怎么做的。這樣學生說出來的不是簡單的詞語解釋,呈現的是一種生活場景。這不近幫助學生加深理解,更好體會情感,還使學生掌握了一種學習方法。
二、抓住主線來貫穿課堂。
一篇課文是一個整體,我們要在這個整體中找一條主干,來貫穿全文的學習。在這堂課中我就抓住課文的最后一節。再回到全文讓學生找出哪些言行中看出孔子什么品行。這樣以一條線帶到整個面上,就是教學現得清晰、連貫。
課堂更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之所以要學習是因為還有不足,還需改進。結合大家的點評,我對自己的課堂中的不足做了下面幾點概括。
一、課堂整體把握不夠:課堂中雖然我以一條線來貫穿全文,但是在談論孔子的品行時,沒有整體把握。學生逐句找出寫孔子品行的句子,我逐句出示,逐句讀、理解、再讀,缺少與文本語言環境的相結合。特別時在處理孔子與老子的對話時,我把它們割裂了開來,并沒有進行朗讀對話,孔子的語言中理解孔子的品行,老子的語言理解老子的品行。其實他們的話時相互的,從一個人的語言中不僅看出某個人的品行,還可以看出另一個人的品行,有種側面襯托的作用,而我在處理這部分教學時卻忽略了這一點。所以使體會顯得單一、顯得孤立、支離破碎,沒有了整體感。
二、過分注重預設,忽略課堂生成。
每堂課我們都有自己的預設,預設是為了更好地把握生成。但是有時我們往往會跟著自己的預設走,致使課堂中的生成點就這樣被放過了,使學習效率并不那么理想。在本堂課中我原本預設在了解孔子的資料以后寫“丘”字的。但是當時我忘了問學生孔子名什么,所以并沒有引出這個字,后來就沒有寫了。其實課文中也提到過孔子名丘,那么在學生初讀以后還可以請學生說說孔子名什么,再寫“丘”字,可是當時我想這樣一來可能會打亂下面的教學環節,結果這個字就沒有讓學生寫。這也是造成我這節課沒有寫的時間的原因之一。還有當要求學生聯系生活理解“學習是沒有止境的”這句話時,學生不能很好地聯系生活說自己的理解,而說出了從這句話中感到孔子是個怎樣的人時,我幾次打斷,生硬地將學生拉回到我地問題上,到最后還是沒有理解好。所以,有時過分注重預設會使課堂失去很多活力,會導致學生積極性低落,更甚是不能達成學習目標。
課堂中還需要我們去斟酌地地方很多。花更多時間去琢磨、思考、實踐,讓我們的課堂逐步走向成熟。
《孔子拜師》教學反思 篇12
這次上課的題目是《孔子拜師》。選擇《孔子拜師》一課,是有一定的原因的。我在曲阜上了四年大學,在那個寧靜而溫暖的小城里,受到了古樸的傳統文化的熏陶。想起學生時代看的那一場舞劇《孔子》,圣人的一幕幕滄桑又浮現在眼前。我暗下決心,一定好好講一講孔子,把我所知道的孔子講給我的學生聽。
11月19日,早上,上課了。按照預先的設計,從介紹孔子導入。原本配樂《破陣》是一首頗有氣勢的音樂,加上激昂的解說詞,本想把學生引入到對孔子的無限敬仰之中。怎奈,音樂中途“罷工”,正在我興致剛起之時,戛然而止。我心中一驚,但隨即鎮定下來,故作鎮靜地繼續解說,想通過自己有感情的朗讀,彌補聲音缺失的遺憾。但是,誠實的說,心情還是比較受影響的。但是,課還是要繼續!我強打精神,按照既定的程序進行字詞、文章大意的梳理。終于,上到了我自認為可以出彩的一個環節——古文識漢字。精心準備的音樂《墨香》響起,我重整旗鼓,打起精神,把我對漢字的熱愛透過漢字簡介、古文字介紹傳達給學生們。不知不覺,我竟投入其中,漸漸把所有負面情緒過濾了出去,與學生一起,走進了古文探秘的神奇。再接再勵,小小的故事我也盡量講的聲情并茂,學生和我,都融入了故事的情景之中。
課結束了,看到學生們臉上帶著興奮的笑容,幾位聽課老師微笑地看著我,我心里覺得輕松了許多。雖然,課上的并不完美;雖然,一上來就出了那么大的紕漏;雖然,自己的內心經歷了小小的波折,但是,一節課完整地上完了,學生學到了知識,我的教學目標基本達成,得到了幾位老師的認可,我心里還是挺開心的。吸取的教訓就是:準備還要再充分一些,課堂上的心里調試還應再及時一些,課程設計還要再精心一些。每次進步一點點,離精彩就更近些。
《孔子拜師》教學反思 篇13
《孔子拜師》選自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中華傳統文化”單元。講述了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為師的故事,體現了孔子謙虛好學、孜孜以求的治學精神和老子誨人不倦、愛護晚輩的品行,課文還滲透了“學無止境”的精神。編者的意圖是讓學生從孔子拜師的這個故事中,對我國歷史上產生深遠影響的孔子和老子有初步的了解,激發學生探索祖國傳統文化的興趣。通過學校智囊團的反復商討,我們以“拜”字入手,把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放在了解孔子拜師的過程上,體會孔子謙虛好學、老子誨人不倦的品行,并在讀懂故事的基礎上對孔子和老子作出簡單的評價。
一、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當10月底抽簽定下《孔子拜師》一課時,我和同行的龍校長頓時心涼了大半截。因為對于長期從事五、六年級語文教學的我們來說,這是一個極大的挑戰。所以,自接下任務起,大家心里總像有塊沉重的石頭壓著。從第一周的自主鉆研教材,到后兩幾的隔天試講,磨課。每天放學后,已經疲憊不堪的智囊團老師們仍會聚到一起,各抒己見,我也馬不停蹄地將所有建議一一記下。每天晚上再回家修改教案,記教案,改課件……整整一個月時間,晚上七點到凌晨一點,書房的電腦前總會有我的身影。隨著賽課的時間日益臨近,我心里壓抑著:因為教案一直沒能定稿。
二、失去自我,缺點不盡
離比賽還有十多天了,我幾乎是隔天試講一次。由于對教案不夠熟悉,所以我完全被教案牽著鼻子走。學生生字讀不準,反復糾,卻忘記了此時自己的示范作用;說著說著不知道下句接什么了,尷尬地走上講臺去翻教案;課堂上,沒余力傾聽學生的回答,沒思維去對回答作出適當評價,更不要說滿懷激情投入課堂。一向直言快語、做事風風火火的我,為了迎合三年級小朋友的口味,在臺上做作地扮成溫柔的淑女。讓自己百般不適,也讓聽課的智囊團老師們難以忍受。因為課堂上需要的不是裝出來的淑女,而應該是統領課堂的領頭人。顧不得休息,聽完課的當天,大家又會聚到一起,共同商討課的設計。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將我教學中的失誤和不足一一指出:
1、語言不夠精練,愛重復學生的話。
2、課堂不緊湊,教學任務未完成。
3、缺乏靈活的教學機智,對學生的評價語過于單調。
4、沒有上出自己的教學風格,過于做作。
5、舉手投足不自然。
6、沒有認真傾聽學生的發言。
……
如果有個地洞真想趕緊鉆進去。由最開始的信心百倍到現在的灰心喪氣,一向心態極好的我此時也幾近崩潰。我不知道應該怎樣上這堂課了。
三、找回自我,破繭重生
看著不忍給我施加壓力的領導,再看看為了這節課前后忙碌近一個月的智囊團老師,近一月被壓抑的心情如堤壩泄洪般頃刻爆發,我不能繼續這樣下去!絕不能讓大家的辛苦付之東流,更不能丟了市一小的臉啊!“要帶動學生,首先自己得投入,只有自己融入進文本了,學生才會被你的氣場所吸引,不自覺地跟著你來。”龍校長、石主任語重心長的話語縈繞耳際。回到家,坐在書桌前足足發了半小時呆后,我打開電腦,搜索電影《孔子》。因為文中所描寫的孔子品行高尚,而作為課堂引領者的我,內心深處卻沒有一點對他的敬佩,那又怎能讓我的情緒去感染學生?花了整整兩個多小時,我看完了這部描述孔子一生的電影。這兩小時,我糾結——寶貴的時間就這樣流失;我頓悟——早就該做這件事了。我連夜敲擊鍵盤,認真地寫下了屬于我的對《孔子拜師》的重新構想。
第二天,再次站上講臺,電影中的一幕幕不自覺地閃現腦海。那艱辛的一幕幕,那感人的一幕幕……我情由心生,發自內心的佩服崇敬流露于言表,我不再受制于教案,整堂課感到得心應手。
四、摳細節,求唯美
關鍵的大問題解決了,接下來是對教案、執教細節的“摳”。常常是因一句過渡語討論舉棋不定的時候,智囊團的老師上網、查資料……通過各種辦法和途徑,力求最好;常常因一個眼神、一個動作而不到位,老師們爭相示范……
五、智慧的團體,溫暖的家人
一個月,漫長的一個月,煎熬的一個月,蛻變的一個月;這一個月,我幾近崩潰,這一個月,我受益匪淺;這一個月,我感受到了集體的力量和家的溫暖。
《孔子拜師》教學反思 篇14
一開課對孔子、老子的人物交流為課文的學習起到了鋪墊作用,對課題中“拜”字的理解很到位。字、詞、句的理解我們提倡在一定的語境中進行,不能脫離語言環境。這也是對學生一種學習能力的培養。本堂課中的“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兩個詞語的理解。葛老師先讓學生找出能表現孔子拜師艱辛的詞語,再通過讀一讀這些詞語,播放風雨雷電聲讓學生感受孔子拜師路上遇到的惡劣天氣,展開想象,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聯系課文中的孔子說說當時孔子路途中是怎樣生活的,碰到什么困難,他又是怎么做的。這樣學生說出來的不是簡單的詞語解釋,呈現的是一種生活場景。這不僅幫助學生加深理解,更好體會情感,還使學生掌握了一種學習方法。葛老師非常注重學生語言的積累,如一開始讓孩子交流孔子的名言,以及對兩位圣人做與學的評價,以及對他們的贊美,嘗試用名言,對對聯等語言形式,大大激發學生學語文的'趣味。葛老師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豐富、恰當的評價語言也是課堂上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
《孔子拜師》教學反思 篇15
課件《孔子拜師》選自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中華傳統文化”單元。講述了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為師的故事,體現了孔子謙虛好學、孜孜以求的治學精神和老子誨人不倦、愛護晚輩的品行,課文還滲透了“學無止境”的精神。編者的意圖是讓學生從孔子拜師的這個故事中,對我國歷史上產生深遠影響的孔子和老子有初步的了解,激發學生探索祖國傳統文化的興趣。通過學校智囊團的反復商討,我們以“拜”字入手,把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放在了解孔子拜師的過程上,體會孔子謙虛好學、老子誨人不倦的品行,并在讀懂故事的基礎上對孔子和老子作出簡單的評價。
一、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當10月底抽簽定下《孔子拜師》一課時,我和同行的龍校長頓時心涼了大半截。因為對于長期從事五、六年級語文教學的'我們來說,這是一個極大的挑戰。所以,自接下任務起,大家心里總像有塊沉重的石頭壓著。從第一周的自主鉆研教材,到后兩幾的隔天試講,磨課。每天放學后,已經疲憊不堪的智囊團老師們仍會聚到一起,各抒己見,我也馬不停蹄地將所有建議一一記下。每天晚上再回家修改教案,記教案,改課件……整整一個月時間,晚上七點到凌晨一點,書房的電腦前總會有我的身影。隨著賽課的時間日益臨近,我心里壓抑著:因為教案一直沒能定稿。
二、失去自我,缺點不盡
離比賽還有十多天了,我幾乎是隔天試講一次。由于對教案不夠熟悉,所以我完全被教案牽著鼻子走。學生生字讀不準,反復糾,卻忘記了此時自己的示范作用;說著說著不知道下句接什么了,尷尬地走上講臺去翻教案;課堂上,沒余力傾聽學生的回答,沒思維去對回答作出適當評價,更不要說滿懷激情投入課堂。一向直言快語、做事風風火火的我,為了迎合三年級小朋友的口味,在臺上做作地扮成溫柔的淑女。讓自己百般不適,也讓聽課的智囊團老師們難以忍受。因為課堂上需要的不是裝出來的淑女,而應該是統領課堂的領頭人。顧不得休息,聽完課的當天,大家又會聚到一起,共同商討課的設計。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將我教學中的失誤和不足一一指出:
1、語言不夠精練,愛重復學生的話。
2、課堂不緊湊,教學任務未完成。
3、缺乏靈活的教學機智,對學生的評價語過于單調。
4、沒有上出自己的教學風格,過于做作。
5、舉手投足不自然。
6、沒有認真傾聽學生的發言。
……
如果有個地洞真想趕緊鉆進去。由最開始的信心百倍到現在的灰心喪氣,一向心態極好的我此時也幾近崩潰。我不知道應該怎樣上這堂課了。
三、找回自我,破繭重生。
看著不忍給我施加壓力的領導,再看看為了這節課前后忙碌近一個月的智囊團老師,近一月被壓抑的心情如堤壩泄洪般頃刻爆發,我不能繼續這樣下去!絕不能讓大家的辛苦付之東流,更不能丟了市一小的臉啊!“要帶動學生,首先自己得投入,只有自己融入進文本了,學生才會被你的氣場所吸引,不自覺地跟著你來。”龍校長、石主任語重心長的話語縈繞耳際。回到家,坐在書桌前足足發了半小時呆后,我打開電腦,搜索電影《孔子》。因為文中所描寫的孔子品行高尚,而作為課堂引領者的我,內心深處卻沒有一點對他的敬佩,那又怎能讓我的情緒去感染學生?花了整整兩個多小時,我看完了這部描述孔子一生的電影。這兩小時,我糾結——寶貴的時間就這樣流失;我頓悟——早就該做這件事了。我連夜敲擊鍵盤,認真地寫下了屬于我的對《孔子拜師》的重新構想。
第二天,再次站上講臺,電影中的一幕幕不自覺地閃現腦海。那艱辛的一幕幕,那感人的一幕幕……我情由心生,發自內心的佩服崇敬流露于言表,我不再受制于教案,整堂課感到得心應手。
四、摳細節,求唯美。
關鍵的大問題解決了,接下來是對教案、執教細節的“摳”。常常是因一句過渡語討論舉棋不定的時候,智囊團的老師上網、查資料……通過各種辦法和途徑,力求最好;常常因一個眼神、一個動作而不到位,老師們爭相示范……
五、智慧的團體,溫暖的家人。
一個月,漫長的一個月,煎熬的一個月,蛻變的一個月;這一個月,我幾近崩潰,這一個月,我受益匪淺;這一個月,我感受到了集體的力量和家的溫暖。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