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教學反思(通用17篇)
《假如》教學反思 篇1
《假如》教學反思
《假如》這首詩的內容比較簡單,與孩子們的生活實際很近,它借馬良的神筆,表達了對小樹、小鳥、殘疾人發自內心的關愛。這些關愛顯示了兒童一顆博大而純真的心。
教學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以下兩方面:
一、故事引入,朗讀感悟。
我在教學伊始給他們繪聲繪色地講《神筆馬良》的故事,孩子們聽得入神了。接著我趁熱打鐵誘導孩子們進入詩歌的學習:馬良的神筆是多么神奇啊,假如我有一枝,該多么好啊。同學們你們想嗎?孩子們異口同聲地說:想。現在我們來看看書中小朋友想要一枝神筆干什么?孩子們的學習勁頭可高了!我想為了讓孩子們真正進入文本,那一定要指導孩子們好好朗讀,感悟語言。
首先我讓孩子們自己讀詩歌,自己琢磨詩歌的每一小節應該用什么語氣來讀?再指名讀一讀,再評議、琢磨琢磨每一小節應該用什么樣的語氣來讀。這一步我充分讓孩子們自己去琢磨、體會。當孩子們體會有困難時我才加以指導。如第一節:“畫一個紅紅的太陽。/讓小樹在冬天/ 也能快活地成長”孩子們都知道應該用愉快的語氣來讀。后面兩句“不會在寒冷的北風里 /縮著身子,/ 輕輕嘆息。”則要讀出溫柔的,憐愛的語氣,可是孩子們體會不到。我此時用無限溫柔、憐愛的語氣朗讀。我一邊朗讀一邊用手撫摩孩子們的頭。孩子們聽后能悟出其中的情感。這時我就讓孩子們多讀,讓孩子們悟其它幾節詩歌的情感。對于第三小節,孩子們都能體會應該讀出對殘疾朋友西西的同情、憂傷。為了讓孩子們充分理解作者的美好愿望。我讓孩子們同桌互讀,小組賽讀。對于讀的好的孩子我讓他們上臺朗讀。孩子們的小手一雙雙高高舉起。上臺朗讀舉行了一輪又一輪,每個孩子都上臺了。他們讀得聲情并茂。
二、展開想象,大膽仿寫
孩子們已經融入到詩歌的意境中。我順勢利導讓孩子們展開想象,假如你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想畫什么?沒想到此時的課堂沸騰了,孩子們的小手舉得那么高。“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我要給貧苦的山村孩子畫一所漂亮的學校,讓他們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學習。”“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我要給失明的孩子畫一雙明亮的眼睛,讓他們看到五彩繽紛的世界。”“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我要給趙老師畫一個改作業的機器人,讓老師不再那么辛苦。”“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我要給窮苦的人畫好多的金幣,讓他們有飯吃、有衣穿。”“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我要人們畫一雙翅膀,在藍天下自由自在的翱翔。”“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我要畫一艘宇宙飛船,讓我們到太空去探索宇宙的奧秘。”……
多么善良的孩子!多么富有想象力的孩子!記得一個外國作家說過,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詩人。是的,兒童充滿想象力、創造力。在兒童的心靈里,有著赤子般的真情,有著火山噴發般的力量。今天的教學我真正感受到孩子們那純真的心靈!那豐富的想象力!
《假如》教學反思
《假如》是一首充滿童趣、情趣、理趣的詩歌,語言清新活潑,充滿兒童的想像力、創造力,表達了對小樹、小鳥、殘疾人發自內心的關愛,顯示了兒童博大而純真的心!全詩用并列結構的形式,引導學生學會關愛環境,關愛動物,關愛他人。最后一小節以“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結尾,耐人尋味,給學生留下了一個很大的思考空間與說話、寫話練習的平臺,加上全詩語言簡煉,大量運用短語的形式,處處都是充滿美好幻想的語言,為學生積累語言,運用語言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兒童充滿了想象力、創造力,他們希望認識社會、改造自然。在兒童的心靈里,有著赤子般的真情,有著火山噴發般的力量。雖然他們往往只能“假如”,但是這些 “假如”都是他們對生活、對大自然的獨特認識,是他們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課前我就布置孩子們自己去了解神筆馬良的故事,然后在課堂上給大家講出來,然后自然過渡的導入到”假如”的學習中去。無論是老大綱,還是新課標,低年級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學習字詞,低年級閱讀教學語言積累主要積累規范的詞、詞組。這節課的字詞復習我把教學的著力點放在學習和積累有規律的詞句、優美的詞組上。如“窗前的小樹、紅紅的太陽、樹上的小鳥、好吃的谷粒、不幸的朋友、健康的身體”,完善學生的積累,幫助學生在自己的語言結構中構建新的語言圖式。同時,這首詩語言清新活潑,充滿兒童的想象力、創造力,詩歌的內容接近孩子的認知水平,反復朗讀就能理解。
通過幻燈片的展示將孩子們帶入小樹在冬天受凍的情境,感受小樹的痛苦,再引入到“假如我有一枝馬良的神筆……”,孩子們自然的就結合書中的想象說出給小樹畫上一個“紅紅的太陽”。接著讓孩子們聽小鳥的叫聲,情境融合發揮想象讓他們說出自己聽到叫聲的感受,他們都體會出小鳥們饑餓的叫喊,而且表演十分豐富,這樣順利的引入到“假如我有一枝馬良的神筆……”,孩子們:“我會給小鳥畫許多好吃的谷粒。”由小樹的快活和小鳥的快樂,反襯引導出不幸的朋友西西的可憐,讓孩子們體會自由說出沒有腿的悲傷,再自然的引出“假如我一枝馬良的神筆……”,孩子們自然的體現出他們應有的善良:“我會給她畫一條好腿……”并分別說出假如西西有了這一雙好腿后的生活變化,感受西西的喜悅。這三小節詩的學習,都是先將孩子們引入詩中情境自然的感受詩人的想象,再讓學生在讀中得到體會感情然后得到升華。
一位外國作家說過:“每個兒童都是一名詩人。”對這句話我深有同感,兒童極具想象力和創造力。在他們的心靈里,有著赤子般的真情,有著天馬行空般的奇思妙想,有著成人遙不可及的奇幻。他們在詩歌創作方面具備天資。所以在學習這篇詩歌的時候,我抓住課后那個帶給人無限遐想空間的省略號,引導學生展開想象: “假如你有一支馬良的神筆,你想畫什么?”我還沒有讓孩子們思考,許多小手就高高舉起來了,我還是先讓孩子們同桌之間相互的說一說,再請孩子給大家說說自己的有了神筆的愿望。孩子們的回答非常精彩: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我要給畫一頂帽子,因為她生病后非常喜歡帽子;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我想給沒錢上學的小朋友畫一座美麗的學校,讓他們不用花錢就能快樂地上學;我要給媽媽畫一條美麗的裙子,因為媽媽每天工作很辛苦;我要給盲人畫一雙明亮的眼睛,讓他們都能看到美麗的世界;我要為沒有水的地方畫上一條河流,讓人們都能喝到水;我要畫一個能上月球的梯子,讓我們到月亮上去看看有沒有兔子;我要給我們的學校畫許多綠綠的樹,五顏六色的花,使我們的校園像花園一樣美;我要給孤單的小朋友畫個小伙伴,讓他們快快樂樂的生活……孩子們天馬行空的想象將孩子真善美一面展現出來,課上孩子的“假如”,讓我感受到一顆無私而又純真的愛心。最后,我讓學生把自己剛才想到的愿望寫在練習紙上,從而讓學生在本節課的學習中非常自然地接受聽、說、讀、寫的訓練。
教學設計時想引導學生運用學習方法,自主學習、探究課文,但語文教學總是一種缺憾的藝術,總有所欠缺。在評價學生方面沒有行程對學生有效的鼓勵,在一些朗讀上沒有指明朗讀的目的,致使孩子們對一些朗讀的把握有了偏差,比如問題最大出現在第三小節,學生體會出了西西的不幸應該帶著一些沉重的心情來讀這節詩,但是我沒能抓住孩子的這一感受進行指導朗讀,于是請了幾組孩子起來讀也沒達到理想的朗讀效果。課堂上的細節把握不足,鄒老師在課后給我指出應該用“假如” 來貫穿全文的語言,不要任意用“如果”來代替,這樣更能體現出課堂的統一性。怎樣從文本出發,最后又回歸文本本身,并有階梯性的,層層漸進,這在以后的教學中需要我不斷地推敲,不斷地鉆研。
《假如》教學反思
《假如》是一首詩,借馬良的神筆,表達了對小樹、小鳥、殘疾人發自內心的關愛。這些關愛顯示了兒童一顆博大而純真的心。這篇課文的教學,教師要啟發學生關愛他人,關愛生活,關愛環境。
作為教師,如何調動孩子內在的情感,達到和作者心靈的相通,激發孩子那顆純真、善良的心?我在教學伊始給他們繪聲繪色的講《神筆馬良》的故事,孩子們聽的入神了。接著我趁熱打鐵誘導孩子們進入詩歌的學習:馬良的神筆是多么神奇啊,假如我有一支,該多么好啊。同學們你們想嗎?孩子們異口同聲的說:好想好想。現在我們來看看,有個叫白冰的人,跟我們有同樣的想法,他把自己的想法寫成了一首詩歌。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此時我的孩子們讀的可投入了,都想弄明白這個小朋友想要一支神筆干什么?孩子們的學習勁頭深深的感染了我!我想為了讓孩子們真正進入文本,那一定要指導好孩子們精讀涵泳,感悟語言。
首先我讓孩子們自己讀詩歌,自己琢磨詩歌的每一小節應該用什么語氣來讀? 再指名讀一讀,再評議、琢磨琢磨每一小節應該用什么樣的語氣來讀。這一步我充分讓孩子們自己去琢磨、體會。當孩子們體會有困難時我才加以指導。如第一 節:“畫一個紅紅的太陽。/
讓小樹在冬天/ 也能快活地成長”孩子們都知道應該用愉快的語氣來讀。后面兩句“不會在寒冷的北風里 /縮著身子,/ 輕輕嘆息。” “則要讀出溫柔的,憐愛的語氣,可是孩子們體會不到。我此時用無限溫柔、憐愛的語氣朗讀。我一邊朗讀一邊用手撫摩孩子們的頭。孩子們聽后能悟出其中的情感。這時我就讓孩子們多讀,讓孩子們悟其它幾節詩歌的情感。對于第三小節,孩子們都能體會應該讀出對殘疾朋友西西的同情、憂傷。為了讓孩子們充分理解作者的美好愿望。我讓孩子們同桌互讀,小組賽讀。對于讀的好的孩子我讓他們上臺朗讀。孩子們的小手一雙雙高高舉起。上臺朗讀舉行了一輪又一輪,每個孩子都上臺了。他們那聲情并茂的朗讀深深的打動了自己、同學、以及我的心!
孩子們純真、善良的心靈已經達到了和詩人白冰的融合。我順勢利導讓孩子們展開想象,假如你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想畫什么?沒想到此時的課堂沸騰了,孩子們的小手舉的是那么高。“老師我說、老師我說……”
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我要給貧苦的山村孩子畫一所漂亮的學校,讓他們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學習。
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我要給失明的孩子畫一雙明亮的眼睛,讓他們看到五彩繽紛的世界。
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我要給四川的小朋友蓋特別特別堅固的房子,這樣他們就不用再怕地震了。
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我要給窮苦的人畫好多的金幣,讓他們有飯吃、有衣穿。
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我要人們畫一雙翅膀,在藍天下自由自在的翱翔。
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我要給敬老院在老人們畫好多好多好吃在東西,他們就再也不用受凍挨餓
……
多么善良的孩子們!多么富有想象力的孩子們!記得一個外國作家說過,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詩人。是的,兒童充滿想象力、創造力。在兒童的心靈里,有著赤子般的真情,有著火山噴發般的力量。今天的教學我真正感受到孩子們那純真的心靈!那豐富的想象力!
想象并非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我想正是自己在本課的教學中充分抓住本課的語言材料,讓孩子們將這些材料通過讀深深的印入孩子們的大腦,孩子們的想象活動才得以完成。以后我要指導孩子多接觸、多觀察事物,加深對事物的理解,豐富知識,增加表象儲備,為想象力的發展作好準備。因為想象的內容盡管可以千奇百怪,但總得受已有知識影響,以已有表象為基礎。在以后的教學中我將充分利用文中的語言材料,激發他們對生活、對大自然的獨特認識,使孩子們對美好的事物充滿向往、追求!
《假如》教學反思 篇2
《 假 如 》 教 學 反 思
這首兒童詩歌,借"馬良的神筆"表達了對小樹,小鳥 ,殘疾人發自內心的關愛.對孩子的影響是深遠的.除了能從中積累語言外,還能純潔孩子們的心靈.面對這樣一首文字平凡而情感充沛的詩歌,我探索著采取簡潔的線條,走出教師煩瑣分析,學生被動接受的說教式教學的途徑.
1,創設情境,入情入境.
葉圣陶先生指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以親".從心理學角度來講,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情境因素對人的情感能起感染作用.小學生因生活經驗缺乏,知識水平有限,教學中如果僅靠文字的敘述,很難向學生呈現直觀形象.因此,要善于創設各種直觀情境.這節課我創設多種情境,如在教學第一,二小節時,通過創設"小樹在寒風和大雪中受凍","小鳥在鳥窩里孤零零地大哭"兩個情境,讓學生仔細看,仔細聽,通過多種感官的感受,引發學生內心體驗,感受到小樹的寒冷,小鳥的孤單,西西的痛苦.這樣,讓學生達到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深刻體驗文中蘊含的情感.
2,揣摩文字,誘發情感.
課文的情感總是從字里行間顯露出來,特定的語言總是表達特定情感,特定的表達方式和文章的情感傾向緊密聯系在一起.教學中,應在感知課文語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品味揣摩語言文字,強化語感訓練,使學生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如在教學第一小節的過程中我引導學生對"縮著身子,輕輕嘆息"的理解,讓學生看圖后邊做邊說說小樹在嘆息什么,讓學生邊模仿小樹冷的動作邊學著小樹說說話,讓學生感受到小樹的可憐,通過反復誦讀,體驗文章的思想情感.
3,引導想象,升華情感.
想象是思維的特殊形式,是發展學生創造力,陶冶高尚情操的重要智力因素.有些課文的情感可以向文外延伸,抓住伸展點發揮想象,可以使學生的情感進一步升華.在教學第一小節時,讓學生發揮想象在紅紅的太陽下小樹有什么感覺 會說些什么呢讓學生仿佛自己就是那太陽下的小樹,學生展開了自己的想象,體會小樹有了太陽以后再也不覺得冷,而是感覺非常的暖活,這樣的想象讓學生更能溶入情感,更好地體會小樹在陽光下享受的溫暖,感受小樹內心的開心.
4,讀寫結合,深化體驗.
這首詩從語言特點上看,每段的句式相對一致,尤其是"假如我有一枝馬良的神筆"這句話在詩中反復出現.適合對學生進行仿寫的練習.而且這篇課文的內容也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因此學了這首詩,學生產生了許多共鳴,產生了許多新的"假如",萌發了寫詩的沖動.我抓住時機,通過對省略號含義的挖掘,讓學生認識到身邊需要關注的事物還有很多.讓學生把自己的愿望說出來,寫下來.讀寫結合,讓學生把自己獨特的體驗通過語言表達出來,讓體驗在學生寫話中升華.兒童充滿了想象力,創造力,雖然他們往往只能"假如",但是這些"假如"都是他們對生活,對大自然的獨特認識,是他們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總之,整個設計我注意把學習的自主性交給學生,使每個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意識得以長久的保持,做到樂學,主動地學,學有所得,在輕松愉悅中掌握知識,發展語言.
假如教學反思
《假如》是新教材二年級語文課文中的一首兒童詩,主要內容是借馬良這枝神筆,表達少年兒童的美好心愿。
一葉一知秋,一花一世界,小小的課堂,表達的是一份小小的心愿。文本是靜止的,但因為師生之間的互動,所以文本有了鮮活的生命。課堂的魅力也許正在此。
音樂與文本的結合,特別是朗讀的時候,利用的好,它會營造出一種和諧的氣氛,進而觸動學生的內心世界。從培養學生認真的聽他人讀課文的習慣上來說,音樂的出現,所起的作用反而是畫蛇添足了。再則,當學生讀課文并不熟悉的情況下,音樂所起的作用究竟能產生多少作用?我覺得問題的關鍵是落實好對文本的教學。
課堂的教學要善于對學生的問題進行引導。課堂是充滿變數的,教師無論設計出怎樣的教學思路,在教學的經過中都是要產生許多變化,而面對這些無法預料的變化,對我們教師提出了很高的應變要求。
反思一:課的最后設計的練習:假如我有馬良的神筆,我會( )。老師在讓學生說自己的美好愿望時。一個學生說:“老師,我沒有愿望呀!”針對這,老師可以借題發揮。因為這些孩子畢竟還是二年級的學生,他們的表白更多的是有口無心的想法。這需要我們老師的引導、教育,才能將文章所表達的意思真正讓學生明白。
反思二:低年級的學生,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在課堂上給予適當的表揚,激勵。不斷地激起他們學生的興趣,只有這樣才能有效的調控課堂,從而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而這節課老師在這一方面做得似乎還很不夠。
反思三:師問:“小鳥在思念它的媽媽。因為媽媽離它很遙遠,怎樣理解遙遠一詞?”其實學生在這個環節的表現是很富有想象力的,但老師的點撥還不夠到位。所以,失去了對學生想象力進行訓練的機會。
教學是一個不斷總結自己,反思自己,進而提高自己的過程。從這點上說,屬于呂老師的教學之路還很長很長,希望她走的更好。
假如教學反思
新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根據這一基本理念,我采用整體性閱讀,適當點撥教學法。重點朗讀指導的只在第一段,后兩段有待加強鞏固。在品讀全文后,啟發學生合作討論,想一想、說一說,給它們畫更多最需要的東西,試著整合文本,縱向地深入文本。課并不到此為止,世界上還有更多的不幸誰最需要幫助?拿起手中的神筆,把你們的愿望說出來,寫出來,畫出來。以說話,寫話,畫畫為載體,既橫向拓寬了教材。詩中的省略號更給大家提供了無限遐想的空間,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這也是本節課的一處亮點。同學們說的挺不錯的,
另外,在這節課上我也出現了不少問題如:前面時間用的較多,使得后面說一說,實現本課的情感目標。最后擴展延伸,說說假如你有一枝神筆,你會干些什么?假如你有一只馬良的神筆,你要畫什么呢?畫出你的愿望,再把想法寫在旁邊的時間被占用,學生運用的時間沒有落實到位,與美術課的整合沒有完成,留下了教學遺憾!
《假如》教學反思
《假如》這一課的內容實際上比較簡單,與孩子們的生活實際很近,所以最容易引起同學們的共識,特別是課后的省略號更給大家提供了無限遐想的空間,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假如我也有這樣的一枝神筆,我會……當然這也是本節課的一處亮點。同學們說的還是挺不錯的,值得一提的是一位女生說要給我班的一個同學畫一雙好眼睛,讓她也能趕快到學校和大家一起學習,一起玩耍。這時我不得告訴大家那位學生的眼睛做手術,如今還在北京的醫院里接受治療呢。多么現實的一個問題呀!同學們說的比較精彩,美中不足的就是給大家展示的時間有點短了。
另外,在這節課上我也出現了不少問題如:學習第二小節的時候,我拋出的問題是:你有沒有苦苦等待的時候,那時你會想些什么?結果孩子們的回答幾乎上全是希望媽媽早點回來給自己做些好吃的等等。原因就在于我給的問題目的性不強,學生會毫不憂郁的作出了回答。假如把問題換一種說法:當你一個人在家的時候,沒有吃的沒有喝的,餓的發慌,這時候,你的心情怎么樣?這樣學生就會很自然的說出很孤單、很無助的感覺。然后老師接著引導而此時的小鳥也是這樣在家里(苦苦等待 餓的哭泣)。在這個基礎上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學生的體會應該是比較到位的。
因此,要想上好一節課,大框架確定后,還要在細節上多下功夫,只有考慮的周全,才能應對學生在課堂上出現的種種問題,并能作出較恰當的回答。有時侯,一節課正是因為有了這些不起眼的小問題而顯得精彩,使整節課顯得有生機。
《假如》教學反思 篇3
《假如》教學反思
滿童趣、情趣、理趣的新詩。全詩用并列結構的形式,借馬良的神筆表達了我對小樹、小鳥、殘疾人的發自內心的關愛。捧起這篇課文,濃郁的人文氣息撲面而來,這是一首詩,更是一首愛的贊歌。憑自己的直覺和經驗,這是一篇學生喜歡學、喜歡讀的課文。兒童與文本之間兒童與文本之間應該有一個對話的基礎。兒童充滿了想象力、創造力,他們希望認識社會、改造自然。在兒童的心靈里,有著赤子般的真情,有著火山噴發般的力量。雖然他們往往只能“假如”,但是這些“假如”都是他們對生活、對大自然的獨特認識,是他們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基于以上對教材的理解和兒童的了解,我提出以下教學設想:
一、確立主題。“和平和發展”是當今世界發展的主題;“綠色奧運、人文奧運、科技奧運”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主題。主題代表著方向,主題是目標。本詩可以采用主題教學法,使整個設計形散而神不散。新課標把“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作為語文素養的三個方面。“愛”是情感中最美好部分,因此可以把愛作為本設計的主題,把“關愛他人、關愛自然環境“作為本課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本詩的學習起點是《神筆馬良》的故事。這是一個流傳已久的神話故事,是古人留給后人的一份文化禮物。聽故事又是孩子的共同的愛好,因此,把這個故事引進課堂,由此來拉開本詩學習的序曲。然后圍繞”愛“展開教學的過程
二、學習語言。無論是老大綱,還是新課標,低年級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學習字詞,低年級閱讀教學語言積累主要積累規范的詞、詞組。細細研讀這篇課文,對學生群體而言,生字、新詞不少,但是對基礎較好學生來說,字表中所謂的生字早已不是生字,因此,生字教學主要以自學為主,采用先學后教、互教互學的形式。把教學的著力點放在學習和積累有規律的詞句、優美的詞組上。如“窗前的小樹、紅紅的太陽、樹上的小鳥、好吃的谷粒、不幸的朋友、健康的身體”,完善學生的積累,幫助學生在自己的語言結構中構建新的語言圖式。同時,這首詩語言清新活潑,充滿兒童的想象力、創造力,詩歌的內容接近孩子的認知水平,反復朗讀就能理解。。本詩以“假如我有一枝馬良的神筆”結束,目的是為了滿足孩子情感表達的需求。因此,要不斷地為孩子創造表達的機會,以達到提升學生的情感的目的,幫助學生形成完美的精神世界。
三、經歷讀書。語文課本不是教本,而是讀本。讀是語文教學最古老的方法,也是語文教學最成功的一個顯著標志。語文教學以讀為主,詩歌的學習尤其如此。通過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漸漸進入詩歌所營造的意境中去,在讀中感悟理解,在讀中觸發情感,在讀中培養學力,提升思維。為了克服公開課進行讀的表演現象,也考慮到還課堂一個真面目,決定把自學引進課堂,讓學生在課堂上真真切切地經歷不會讀到會讀,讀不好到讀好的過程。教師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創造條件,引導學生先感知后理解、從默會到表達,讓學生把隱藏的認識過程顯現出來。
《假如》教學反思
《假如》是一首充滿童趣、情趣、理趣的詩歌,語言清新活潑,充滿兒童的想像力、創造力, 表達了對小樹、小鳥、殘疾人發自內心的關愛,顯示了兒童博大而純真的心!全詩用并列結構的形式,引導學生學會關愛環境,關愛動物,關愛他人。最后一小節以 “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結尾,耐人尋味,給學生留下了一個很大的思考空間與說話、寫話練習的平臺,加上全詩語言簡煉,大量運用短語的形式,處處都是充滿美好幻想的語言,為學生積累語言,運用語言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一位外國作家說過:“每個兒童都是一名詩人。”對這句話我深有同感,兒童極具想象力和創造力。在他們的心靈里,有著赤子般的真情,有著天馬行空般的奇思妙想,有著成人遙不可及的奇幻。他們在詩歌創作方面具備天資。所以在學習這篇詩歌的時候,我抓住課后那個帶給人無限遐想空間的省略號,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假如你有一支馬良的神筆,你想畫什么?”沒想到此時的課堂沸騰了,小手舉得像一片樹林,學生們的回答非常精彩: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我想在藍藍的天空中,再畫一個地球,讓越來越多的人住到另一個地球上;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我想給沒錢上學的小朋友畫一座美麗的學校,讓他們不用花錢就能快樂地上學;我想畫一個綠色的家園,沒有污染,讓我們生活在藍天白云下,呼吸新鮮空氣;我想為盲人畫一雙明亮的眼睛,讓他們都能看到美麗的世界;我想為莊稼畫一只吃害蟲的神鳥,保護莊稼;我想為沒有水的地方畫上一條河流,讓人們都能喝到甜甜的水;我想為每個人都畫上一雙翅膀,讓人們都能在藍天上自由自在的飛翔;我想畫一艘宇宙飛船,讓我們到太空去探索宇宙的奧秘;我會給我們的學校畫許多綠綠的樹,五顏六色的花,使我們的校園像花園一樣美;我要給孤單的小朋友畫個小伙伴,讓他們快快樂樂的生活 ……
孩子們的腦子里充滿了無窮的想象力,孩子們的心靈里有著熾熱的真情,孩子們的心里裝著無數美好的愿望,孩子們的心最純最美!
美好的種子已在學生心中播下,我想不久一定有收獲的。
《假如》教學反思
《假如》這一課借“馬良的神筆”,表達了對小樹、小鳥、殘疾人的發自內心的關愛。這些關愛顯示了兒童一顆純真無暇的心,與孩子們的生活實際很近,所以最容易引起同學們的共識,特別是課后的省略號更給大家提供了無限遐想的空間,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假如我也有這樣的一枝神筆,我會……
兒童充滿了想象力、創造力,他們希望認識社會、改造自然。在兒童的心靈里,有著赤子般的真情,有著火山噴發般的力量。雖然他們往往只能“假如”,但是這些“假如”都是他們對生活、對大自然的獨特認識,是他們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在開課之前,我們一起聽了神筆馬良的故事,我就問:你如果有這樣一支神奇的神筆你會做什么?他們都說了一些自己的需求。在上完課后,我提了同一個問題,并大膽的鼓勵學生,結合自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感受寫出自己的想法、看法,讓學生仿照課文的結構,發揮想象,編寫一段詩歌,當了一回小詩人。這時孩子們的答案就不一樣了,說明他們有了感觸,都想給別人帶去幫助。
長期這樣訓練,學生的想象力,就能充分的發揮出來,學生的寫作能力,也將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只要老師在教學中,巧用課文的內容,把握好的時機,提供好的方法,學生的寫話水平,在不知不覺中得到鍛煉和提高。
附學生習作片段
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
我要給災區的小朋友
畫一間間寬敞明亮的教室。
我要把教室畫得既漂亮有堅固,
讓災區的小朋友安心的上課,
讓悲劇不再重演。
——203班屈翰林
假如我有一枝
馬良的神筆,
我要給中國臺灣的人們
畫一艘艘輪船。
讓他們開著艘輪到北京去看真的雪。
——203班朱許昌
假如我有一枝
馬良的神筆,
我要給不幸的朋友易戎軒
畫一雙明亮的眼睛,
讓他不再為擔心眼鏡
掉下來而發愁,
不會為眼鏡起霧而愁眉不展。
假如我有一枝
馬良的神筆,
我要畫一座連接中國大陸
和中國臺灣寶島之間的橋梁。
讓中國臺灣小朋友回到祖國
來到北京去看雪,
讓中國臺灣小朋友
到北京去看看莊嚴的天安門
和美麗的頤和園。
——203班華晨玥
假如我有一枝
馬良的神筆,
我要畫出一片片森林
讓無垠的沙漠
從此變成綠洲。
——203班余安琪
假如我有一支
馬良的神筆,
我要給勤勞的農民伯伯
畫許多現代化的工具。
讓他們種田不再辛苦
年年豐收!
——203劉俊豪
《假如》教學反思 篇4
《假如》教學反思
詩歌富有想象力,其中蘊含的意義比較深刻。作為低年級的詩歌教學,在某種意義上應讓學生“不求甚解”,不能圍繞內容過多地死摳,這樣反而降低了學生學習的興趣。那么,如何才能讓學生比較好的理解詩歌呢?只能讓學生讀,讀通讀順、讀出語氣、讀出感情;讓學生多讀,自由讀、同桌讀、小組讀、競爭讀、對比讀、背誦。通過朗讀理解詩歌的含義,品出詩歌的韻味,體驗詩歌的情感。
課堂教學改革倡導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自主性,給學生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會學習、愛學習,體驗學習的樂趣。教學過程中,充分讓學生自主、合作。在識字時,學生自由識字、同桌指讀、自己歸納識字方法、自己發現書寫規律等。
《假如》教學反思
濟寧市明珠中心小學王榮
《假如》是一首充滿童趣、情趣、理趣的新詩,語言清新活潑,充滿兒童的想像力、創造力。全詩用并列結構的形式,借“馬良的神筆”,表達“我”對小樹、小鳥、殘疾人發自內心的關愛。這些關愛,顯示了兒童一顆博大而純真的心。朗讀這首詩,學生可能會產生心靈的共鳴,可能會產生許多新的“假如”。全詩以“假如我有一枝馬良的筆……”結束,給學生想像的空間,滿足孩子情感表達的需要。
語文課堂應該是讀、寫、說三者的結合。在設計這堂課的時候,想要讓學生在讀,寫,說中提高自己的語文水平。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現”,語文就是要在讀中體會,在讀中感悟。讓學生有感情的讀,有體會的讀,以求達到與文本的共鳴;寫,就是讓學生仿寫課文,仿照課文,寫寫自己的心愿;說,就是讓學生自由想象,說說為什么小詩人要這么做,讓學生自己去解讀文本。整堂課的設計都希望學生可以在自由輕松的氛圍中與文本,與教師進行對話。
在處理教材中,我根據學生心理特點,循序漸進。
一、激趣導入,醞釀詩情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興趣就有了主動探究的重要基礎。因此,上課伊始,我播放動畫片《神筆馬良》,讓學生也想擁有夢寐以求的馬良的神筆,“假如文中的小朋友也有一枝馬良的神筆,他會做些什么?”孩子們已經迫不及待想要去文中看看啦。
二、關注詞語,實中求異
語文素養的提高,少不了詞語的積累,積累更是為了應用。在詞語教學中,我通過指生讀、分組讀、齊讀、小老師教讀、開火車檢查讀等多種方式進行詞語積累,這樣也為讀懂句子做了很好的鋪墊。
三、創設情境,讀厚句子
課標強調,語文學科應激發想象力和創造力為重點。我提取了第三小節作為重點講解,創設情境體會西西的不幸,并通過老師的范讀,讓學生更能入情入境地讀出對西西的不幸,從中體會小作者對朋友的關愛。此時,學生對閱讀文本有了企盼和渴望。在教學中我再現文本的場景,幫助學生感知、理解文本,并通過各種形式的讀,讓學生讀懂文中的人,讀出特有的情。這樣既滿足了學生個體的情境體驗,又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能力。
四、發揮想象,拓展延伸
語文的習得,最終的目的是表達。記得一個外國作家說過,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詩人。是的,兒童充滿想象力、創造力。在上課交流的基礎上,讓他們也仿照作者的樣子,把自己的愿望寫成一首小詩,或者用手中的畫筆畫下來。
回顧自己的課堂,覺得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不足之處:
一、整堂課感覺都是在一問一答的情況下發展著。老師問,學生回答,老師再問,學生再回答。現在想想,這樣的模式下,缺少了許多的靈動性。學生在老師的所謂的引導下走進了文本,學生的理解遵照了老師的意圖。課堂上學生積極回答,氣氛看來是很和諧。但是看似精彩實則不然,孩子在教師的步步調控下走進了教師布置好的情境當中,缺少了自由思考的空間。而是定勢在老師的思考范圍內。
二、指導朗讀的時候語言過于的蒼白,使得學生不能很好的把握住住主要的感情基調。比如“苦苦等待”這一個詞語,學生在讀的時候只明白小鳥是很可憐,但是還沒有想到小鳥是很無助,很孤單的。再加上讀的時間不多,學生就很難體會小樹,小鳥,西西的心情。也就無法進行良性的朗讀。再說語文課堂應該是書聲朗朗的,這樣的課堂才充滿著濃濃的語文味。而本堂課缺少了這樣的味道。讀的時間太少,使得學生沒有辦法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升華感情,與文本達成共鳴。
我的課堂留下一些精彩,但也有許多遺憾!要想上好一堂課,不僅要掌握好大方向,還要考慮好小細節。包括你的語言,你的教態,你課堂上表現出的一切很那些有可能出現的結果。只有考慮周全了,才能上好這堂課。我會正視自己留下的遺憾,我會拾起這些缺殘,我會珍藏美麗中的黑點!
假如教學反思
本課是一首小詩,設計重點有兩個:一是學習生字;二是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使學生了解詩歌內容,產生述說自己愿望的想法,達到讓學生像小作者一樣有關愛他人、關愛動物、關愛環境的愿望。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識字,閱讀教學的過程。重在使學生更多的體現在引導,使自己的老師身份淡化再淡化,像大朋友那樣和孩子們在一起學習。在引導中不但使學生認識了字,讀懂了課文,還平頭了口語能力、朗讀能力、想象能力。本課教學特點如下:
一、引導讓學生自主識字
教學時緊扣教學重點,在識字學習中,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識字,
小組合作交流方法體現合作意識,通過“自編謎語”、“摘蘋果”等游戲,激發學生動手、動口、動腦能力,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獨立識字能力。在此環節中,不斷鼓勵孩子們的識字方法,并給予及時的點評,活躍了課堂氣氛,學生不但樂學且學得有情趣。
二、讀中感悟,重視朗讀訓練
本節課教學,朗讀感悟貫穿于整個課堂。葉圣陶先生說:“語文教師是引導學生讀書、看書的,而不是給學生講書的。”在教學過程中,我以一個引導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現,并注意調動學生的情感。面對這樣一首文字平凡而情感充沛的詩歌,我探索著采取簡潔的線條,走出教師煩瑣分析,學生被動接受的說教式教學的途徑。把落腳點放在讀上,本節課以“讀出你的感受”為主線,進行朗讀訓練。比如:在教學第一節“為小樹畫太陽”一段時,借小樹的困境入手,讓學生展開想象,體會小樹的寒冷、孤獨。學生有了對小樹的同情之感,“讀出你的感受”就很容易做到了。
在讀中教師的示朗讀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在教學第三上節時,我設計了范讀指導最后一句話。先指名讀,在學生讀得不到位的時候,教師進行聲情并茂地范讀,當學生的情緒被調動后,再進行練讀、仿讀。這樣“由扶到放”,達到了“在讀中學會讀”的目的。
其次,讓學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圍中讀書感悟。比如:自主讀、愿意讀的就站起來讀,想讀哪段就讀哪段,在音樂聲中高層次地展示讀,落實了讀的訓練目的,重視了實踐過程,滿足了學生的個性需求,充分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實實在在把課堂還給學生。
三、根據課文內容創設情境
如:學習第二小節時,為了引起學習的興趣設計了邊看圖邊體會,在學生想知道小鳥為什么也需要幫助時,播放畫面(鳥巢里小鳥張開嘴挨餓的圖),讓學生說說,你看到了什么仿佛聽到了什么?有一學生說:“我看到了小鳥在哭,好象看到了它們在落淚。”還有一學生說:“小鳥好象等待媽媽的到來。”等。學生從中體會出小鳥的孤獨、可憐,需要幫助。此時,讓學生帶著獨特的感受讀,學生們讀得非常有感情。
在學習第三小節時,通過老師聲情并茂的過渡語和示范性朗讀,把學生帶到文中去和作者產生共鳴。在最后的展示讀中,我設計了配樂朗讀,學生帶著自己的感受讀,以情促讀,以讀促情,使學生對文章的了解達到更高的境界。
四、充分挖掘學生的想象能力,培養說話能力
如:在學習第一小節時,要求學生體會小樹的寒冷,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假如你是小樹,你在寒冷的北風里會怎樣?”學生體會到小樹凍得發抖,被風吹得東倒西歪,真可憐,一種同情感,幫助小樹的愿望出油然而生。讀課文的愿望也就增強了。
再如:教學第三小節也設計了讓學生用自己的詩文說話的環節。比如問:“此時的西西坐在窗前望著窗外的小伙伴做游戲,他會想些什么?”、“假如西西在場、他一定會感動的,它可能會向小作者說些什么呢?”這樣的問題訓練不僅培養了學生了想象能力,而且學生說話的能力也得到了訓練。
五、對學生的評價貫穿整個課堂
課堂教學中的評價語言至關重要。因此,本節課的評價貫穿于整個課堂,精妙的評價評議能掀起陣陣波瀾,會給課堂帶來生機。我在上課一開始就注重了語言評價。
比如:當學生讀完課題后,我的一句“聲音真好聽,老師喜歡!”的話語,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在課堂上,對學生的朗讀和回答,我都善于捕捉閃光之處給與賞識。再比如:“你的發言真精彩啊!”“你讀得多有感情啊!”“你的體會多深啊!”“我們為他的發言鼓鼓掌吧!”教學中,通過一些激勵性的語言評價,讓學生對學習充滿信心。
總之,語文要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通過生活化的語文課,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品德行為于習慣,讓學生在拓寬知識面的同時,又學會怎樣做人,怎樣處事。一舉兩得,和樂而不為呢!我想只有對學生補充進這樣的資源,語文課才會煥發出更強的生命力。教師才不會處于被動,而且能比較靈活地上好每一節課。
《假如》教學反思 篇5
《假如》教學反思
新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根據這一基本理念,我采用整體性閱讀,適當點撥教學法。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后每小節仍從整體入手,通過“讀讀—說說—議議—讀讀”這樣一個過程讓學生自讀自悟,教師在學生疑難處適當點撥,從而突破重難點。具體過程操作如下:
1.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談個性化感受。
詩歌是藝術創作的精華,它融音樂,美術,文學于一體,以精辟的語言包含了極其豐富的內容。教學初始我先請學生聽配樂朗誦,想象詩中所描繪的畫面,形成感性認識,接著自讀課文后了解主要內容,提出問題:①作者用神筆畫了什么?②為什么要畫這些東西?以此引導學生概括文意,把握全局。在學生逐段概括時,我以簡筆畫的形式把大家概括的內容展示于黑板,既使學生對詩歌內容有更直觀的了解,又能感受詩中所蘊涵的圖畫美。
2.識記生字,理解詞語,交流個性化識字方法。
傳統的學習方式是把學生當做知識的容器,任憑教師無休止的“填鴨”,忽略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獨立性,不利于學生創造潛能的激發。教學中,我努力使學生由被動的接受性學習轉變為主動的探究性學習。先四人小組自學生字,相互提醒易錯的生字,再向小組成員講一講你是怎樣記住這個字的,比如熟字加偏旁,熟字換偏旁,把它看成一幅畫,培養個性化識字方法。接著全班匯報交流,先以開火車的形式檢查自學成果,對于易讀錯或記憶有難度的字在全班交流,共同識記。最后組詞,把生字放在句子中認讀,進一步鞏固字的音形義,突破重點。
3.細讀課文,感悟內容,練習有感情朗讀。
這首小詩語言淺顯,內容簡單,學生極易理解,因此教學時使學生整體把握小結內容后,我把重點放在感情朗讀上。先以問題激發學生情感:你喜歡這首小詩嗎?為什么喜歡?怎樣讀出感情。帶著這些問題開展自學,找自己喜歡的小伙伴讀一讀,議一議。一定程度后全班交流,自學小組以齊讀方式展示自學成果,接著相互評議他們讀得好在何處,(請優勝組介紹感情朗讀的經驗,此時教師可做適當點撥與總結),如何帶著表情去讀,可想象著詩中所描繪的畫面讀,可把自己當成小作者讀,還可以加上動作……總之把學生讀得精彩之處加以總結,學生用上這些方法繼續練讀。最后教師引讀,達到背誦,從而解決又一重難點。
4.升華感知,擴展延伸,發展學生語言。
在學生充分閱讀,達到正確,流利,有感情后,再引導學生回到整體,說說此時的想法與感受,比如你認為作者是一個怎樣的孩子?你從中受到什么樣的啟發,使學生體會到作者的愛心,并產生關愛他人的愿望,從而實現本課的情感目標。最后擴展延伸,說說假如你有一枝神筆,你會干些什么?讓學生盡情想象,暢所欲言,進一步發展學生語言,培養愛心。 “假如我有一支神筆,我會給四川災區的小伙伴畫一所大大的學校,讓他們和我們一樣,在溫暖的大集體里健康成長、愉快學習。”“假如我有一支神筆,我要給謝超畫一雙好腿,讓他快點回到班里和我們一起學習。”……學生稚嫩的語言中透著博大的愛。
總之,整個設計我注意把學習的自主性交給學生,使每個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意識得以長久的保持,做到樂學,主動地學,學有所得,在輕松愉悅中掌握知識,發展語言。
《假如》教學反思 篇6
《假如沒有灰塵》一文,理清課文思路,理解課文內容,知道灰塵的特點和作用是本課的教學目標之一。這篇課文思路清晰,說明有序,淺顯易懂,加上學生已經有了前面課文的學習基礎,因而,教學時,我從課文的特點出發,以學生自學為主,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讀書、自學、討論、交流,把課文讀順、讀出自己的獨特感受。激發學生探究灰塵的興趣。
領悟說明文的表達方法,是本課的教學重點。教學這一環節我重在引導學生運用精讀課上學到的閱讀方法自讀自悟,啟發學生注意作者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并認真體會這些說明方法的作用。
語文教學“要注重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促進學生持續發展”。引導學生鉆研文本,讓他們緊扣課文內容思考,從重點詞句質疑,向表達方式發難,抄自己喜歡的句子,實現與文本的對話,是開發學生潛能的重要途徑,也是積累語言的最佳方式。
《假如》教學反思 篇7
《假如》是一篇文字優美、情感豐富的兒童詩,主要借“馬良的神筆”,表達了對小樹、小鳥、殘疾兒童西西的發自內心的關愛,顯示了兒童博大而純真的愛心。
在課堂上,我先采取齊讀、指名讀等形式反復帶孩子誦讀課文。這首詩從語言特點上看,每段的句式相對一致,尤其是“假如我有一枝馬良的神筆”這句話在詩中反復出現,讀起來瑯瑯上口。
在熟讀的基礎上,孩子們更容易理解詩中所蘊含的各種愛心。孩子們紛紛舉手發言,敘述了“給小樹>溫暖”,“給小鳥食物”,“給西西健康的身體”這些文中提到的愛的行為。借助最后一個標點符號:省略號,來進行拓展說話訓練,對學生進行仿寫的練習。我給學生以適當的`引導,學生發言相當積極。
學了這首詩,學生產生了許多共鳴,產生了許多新的“假如”,萌發了寫詩的沖動。我抓住時機,通過對省略號含義的挖掘,讓學生認識到身邊需要關注的事物還有很多。讓學生把自己的愿望說出來。有許多生動的句子給我留下深刻的記憶: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我會給每個中國人畫些武器,把侵略我們的敵人都打敗,保護釣魚島;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我會給病床上的張新宇同學畫一個好醫生,醫治好他的病;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我會畫一個沒有污染的世界,讓我們生活得更美好;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我會給地球畫上更多的森林,讓空氣更加清新孩子們天真的話語里也蘊含著深深的教育意義,我看到了他們心靈里美好的愿望和對周圍事物甚至是政治問題的關心,這一切都是難能可貴的。
孩子們的想象力、,創造力也見證了他們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我在課后布置了一項仿寫詩句的作業,讓他們也當小詩人,仿寫文章,積極的寫作,使他們的思考形成文字,語文內涵更深。
《假如》教學反思 篇8
1、創設情境,入情入境。
葉圣陶先生指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以親”。從>心理學角度來講,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情境因素對人的情感能起感染作用。小學生因生活經驗缺乏,知識水平有限,教學中如果僅靠文字的敘述,很難向學生呈現直觀形象。因此,要善于創設各種直觀情境。
我首先以《神筆馬良》的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輕松的談話形式引導學生進入課題。在學習正文的過程中,我主要通過聲情并茂地描述感人的故事,創設情境來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
2、學習語言。
無論是老大綱,還是新課標,低年級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學習字詞,低年級閱讀教學語言積累主要積累規范的詞、詞組。細細研讀這篇課文,對學生群體而言,生字、新詞不少,但是對基礎較好學生來說,字表中所謂的生字早已不是生字,因此,生字教學主要以自學為主,采用先學后教、互教互學的形式。把教學的著力點放在學習和積累有規律的詞句、優美的詞組上。如“窗前的小樹、紅紅的太陽、樹上的小鳥、好吃的谷粒、不幸的朋友、健康的身體”,完善學生的積累,幫助學生在自己的語言結構中構建新的'語言圖式。
本課不足的地方就是:缺乏單個詞語的積累和運用;對生字的識記沒有適當點撥;過渡語不夠精辟。總的來說,這節課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是較高的,而且能夠主動參與各種學習活動,樂于學習,積累能力、實踐能力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假如》教學反思 篇9
1、時時處處能夠關注學生能力的培養。
如:在初讀課文時,我問:讀課文時遇到不認識的字,你怎么辦?生答:問同桌,問書上的小樹葉,問老師,可以查字典。
我說:你們的辦法真多,用你們的辦法讀讀課文吧。
老師鼓勵的話語滋潤了學生的心田,同時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2、根據課文內容創設情境。
如:學習第一小節時我為了引起學生的興趣,設計了配樂朗誦,老師先跟著音樂朗讀,然后指名讓學生跟著朗讀,其他同學感覺跟著音樂讀這么美,就產生了躍躍欲試的感覺,這時讓全班同學都跟著音樂讀,學生不但朗讀的熱情高,而且充分體會到了學習的`樂趣。學習第二節時,老師先播放出了鳥的叫聲,學生們聽了鳥的叫聲后,我問:聽到了這歡快的鳥叫聲,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答:我仿佛看到了天上的小鳥
于是,我播放圖片:一棵大樹,樹上有鳥巢,巢里有小鳥,小鳥正嘰嘰喳喳的叫著。學生先聽到鳥叫,再看到樹上的小鳥,情趣高極了。
我說:讓我們一起讀讀課文吧。學生很高興的讀起課文來。
學習第三小節時,我問:你們想聽故事嗎?學生答:想。我說:老師給你們講一個故事好?學生說:好。這時,老師一邊播放音樂,一邊講起故事:有一個女孩叫西西,她在操場上與同學們快活的游戲,突然,有一天,她摔傷了……音樂越來越悲傷、我的聲音越來越低沉我講完故事后,問同學:你聽了這個故事想說點什么?學生回答,我想幫助西西……我問:同學你想讀課文嗎?學生說:想。老我說:我們快來讀讀吧!老師用一個故事引起大家的興趣,加上低沉的音樂,使學生產生了同情感一種幫助同學的愿望油然而生,讀課文的愿望也強了。
3、充分挖掘學生的想象能力。
如:學習完了第一節后,我要求學生把書放在桌子上,聽老師配樂朗讀,想象眼前出現什么?我引導學生去想象,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
《假如》教學反思 篇10
教學目標:
1、會認9個字,會寫8個字。
2、通過多種形式的讀書活動,使學生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讀出感情,并且在讀中有所感悟。
3、有關愛他人、關愛環境、關愛生活的美好愿望。
教學重點:
1、識字和寫字
2、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從而對課文有自己獨特感悟。
教具準備:課件、生字卡片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故事導入
1、生講述《馬良神筆》的故事
2、有個小女孩也想像馬良一樣,有一枝神筆,并把她的美好心愿寫成了一首詩,題目叫《假如》
二、范讀課文,感悟詩歌大意
三、自學課文,學習生字
1、檢查生字學習,讀含有生字的句子
2、讀生字卡片,組詞
四、以讀代講,朗讀詩歌
1、現在請小朋友們自由地讀課文,邊讀邊思考:這首詩共寫了幾小節?寫了小作者的幾個美好的愿望?
2、比賽讀
3、指導讀
五、小結
第二課時
一、復習生字
二、有感情朗讀課文
1.小組內交流:你讀懂了什么?
2.全班交流:假如你是小樹(或小鳥、西西),你心里會怎么想?
3、感悟讀:你喜歡哪個句子,能說說為什么嗎?
4、延伸讀:假如你有一枝馬良的神筆,你還想干些什么呢?“練習說話。
把他們說的連成一首新的《假如》。
5、試著寫下來。
三、指導背誦:選出你最喜歡的一節背下來。
四、指導書寫
哭:兩個”口“大小要適中,不要漏寫最后一筆”點“。
雙:左邊的”又“寫得稍窄些,捺變點。
食:上面的”人“寫得舒展些,最后一筆是點。
操:右上方的三個口要寫得扁而小,不要超過橫中線。
場:右半邊不容易寫好。
......
五、完成練習:用”我要給......“說一句話
六、總結
如果我們也有一枝馬良的神筆,我們會畫很多東西給需要關愛的人。只要人人獻出一點愛,世界就會變得更美好。
教學反思:
《假如》是一首兒童詩,借助”馬良的神筆“,表達了對小樹、小鳥和殘疾人發自內心的關愛。詩的內容雖然簡單,但字里行間卻充滿了兒童一顆愽大而純真的心,是培養學生關愛他人,關愛生活,關愛環境的好教材。它從獨特的兒童視角展開,富有深厚的情感積淀,具有強烈的感染力。這一課我設計用兩個課時完成。
一位外國作家說過:“每個兒童都是一名詩人。”對這句話我深有同感,兒童極具想象力和創造力。在他們的心靈里,有著赤子般的真情,有著天馬行空般的奇思妙想,有著成人遙不可及的奇幻。他們在詩歌創作方面具備天資。所以在學習這篇詩歌的時候,我嘗試讓孩子們進行這方面的練習。通過設問:“假如你有一枝馬良的神筆,你還想干些什么呢?”來練習用詩歌中的格式說話。孩子們的回答也非常精彩:假如我有一枝馬良的神筆,我要給藍藍的天空再畫一個地球,讓越來越多的人們有寬敞的環境;假如我有一枝馬良的神筆,我要給失學的孩子畫一座美麗的學校,讓孩子們能快樂地上學......
“我要給......”這句話的練習也同樣有實效:
如:我要給失學的孩子買一本又好看又實用的書。
我要給親愛的媽媽倒一杯不冷也不燙的開水。
我要給沒有頭發的人們畫上又黑又亮的頭發。
《假如》教學反思 篇11
一、教材解讀
1.課文簡說。
在人們眼中,灰塵通常是污染環境、傳播病菌、危害人類健康的罪魁禍首。然而,這篇課文卻向我們介紹了灰塵鮮為人知的另一面:人類的生息離不開灰塵。假如大氣中沒有灰塵,強烈的陽光將使人無法睜開眼睛;假如大氣中沒有灰塵,天空將變成白茫茫的一片;假如空中沒有灰塵,地面上的萬物都將是濕漉漉的,更為嚴重的是,地球上的水就會越來越少,最后完全干涸,生物就不能生存。此外,假如沒有灰塵,大自然也將會變得非常單調。作者正是通過灰塵的作用,揭示出一個深刻的哲理:事物往往都具有兩面性,只有正確地認識它們,才能趨利避害,造福人類。
全文共5個自然段,層次分明,條理清晰。首段先從人們對灰塵通常的認識寫起,指出灰塵的危害,接著筆鋒一轉,以問句設疑,發人深思,自然導入下文。第2自然段簡要介紹了灰塵的大小和主要來源。第3至5自然段從不同的角度詳細說明了灰塵的特點和作用,解答了第一自然段所提出的問題。第5自然段是重點段,由“灰塵大多具有吸濕功能”這一特性入手,層層推進,說明了灰塵的重要作用。此外,這三個自然段在結構上有一個共同特點,都是先介紹灰塵的特點,然后再具體說明灰塵的作用,結尾都運用“假如沒有灰塵”這樣的句式,對其重要作用加以強調和總結。
這篇說明文語言準確、生動,知識性、趣味性很強。作者運用了假設、列數字、對比等說明方法,清楚明白而又生動形象地說明了灰塵與人類的重要關系。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繼續引導學生學習說明文的表達方法,體會作者準確地用詞、形象地表達;二是讓學生知道灰塵的特點和作用,懂得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受到初步的辨證唯物主義啟蒙教育。
本課教學的重難點是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和說明事物的表達方法。
2.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①因此,古往今來,人們總是“時時勤拂拭,勿使染塵埃”。
“古往今來”是指從古代到現在;“拂拭”是指撣掉或擦掉灰塵,“勿”是“不要”的意思,“塵埃”就是塵土。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是:從古代到現在,人們總是經常擦拭灰塵,使(物品)不沾染塵土。
②灰塵顆粒的直徑一般在萬分之一到百萬分之一毫米之間。人眼能看到的灰塵,是灰塵中的龐然大物,細小的灰塵只有在高倍顯微鏡下才能看見。
“龐然大物”是指龐大的東西。這段話首先運用列舉數字的方法介紹了灰塵的大小,接著又運用對比的方法突出了灰塵非常細小的特點。這兩種說明方法的運用,使說明的事物更加具體、真實、生動。
③陽光經過灰塵的反射,強度大大削弱,因而變得柔和。假如大氣中沒有灰塵,強烈的陽光將使人無法睜開眼睛。
“削弱”就是變弱。這段話先寫陽光經過灰塵的反射,強度變弱,因而光線柔和、不刺人眼;接著又運用假設,說明沒有經過灰塵反射的陽光非常強烈,使人睜不開眼睛。通過對比說明,突出了灰塵的的重要作用。
④有趣的是,灰塵還有個“怪脾氣”,容易反射光波較短的紫、藍、青三色光,而“喜歡”吸收光波較長的其他色光。
這句話運用擬人的手法,通過“怪脾氣”“喜歡”這兩個詞語,將灰塵賦予人的性格特征,把灰塵的特點寫得非常生動傳神。
(2)對詞語的理解。
生息:生活;生存。
濕漉漉:形容物體潮濕的樣子。
干涸:沒有水了。
日暈:日光通過云層中的冰晶時,經折射而形成的光現象。在太陽周圍形成彩色光環,內紅外紫。日暈常被看做天氣變化的預兆。
二、教學目標
1.認識4個生字。正確讀記“然而、面臨、顆粒、來源、分裂、飄浮、削弱、柔和、性能、依附、穩定、朝暉、單調、古往今來、龐然大物、氣象萬千”等詞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知道灰塵的特點和作用。
3.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并學習運用。
4.懂得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受到初步的'辨證唯物主義啟蒙教育。
三、教學建議
1.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思路清晰,說明有序,淺顯易懂,因而教學時應以學生自學為主,教師重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適時點撥引導。導入課題時,可先讓學生說說灰塵有哪些危害,然后再大膽設想一下,假如沒有灰塵,人類和自然界將會怎樣。接著讓學生默讀課文,將自己的想法與課文的內容相印證,看看有哪些異同,引起學生思想上的震撼。之后,再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出灰塵的特點和作用,并請學生用一段話回答課文第1自然段最后一句話的設問:“假如自然界真的沒有灰塵,我們將面臨怎樣的情形呢?”最后,教師還應引導學生想一想:從灰塵的危害和作用中,你能悟出什么道理?使學生懂得:灰塵太多確實會污染環境,但適量的灰塵存在,對大自然和人類都有好處。
2.領悟說明文的表達方法,是本課的教學重點。在學生理清線索、理解內容之后,教師應引導學生運用精讀課上學到的閱讀方法自讀自悟。可以讓學生圍繞“作者是怎樣說明灰塵的特點和作用的”這一問題熟讀精思、討論交流。教師既要引導學生注意文中哪些詞語或句子表達得很清楚,或表達得很生動;還要啟發學生注意作者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并認真體會這些說明方法的作用。
3.在學生充分理解、感悟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方法之后,可以讓學生自我總結學習收獲,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從多角度進行總結,如說一說通過學習知道了什么,懂得了什么道理,掌握了哪些表達方法等。
4.本課教學之后,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討論一下生活中還有哪些事物具有兩重面性,請學生運用掌握的說明方法仿寫一個事物,從而實現讀寫的有效遷移。
5.課文中有些字的字音容易讀錯,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加以提醒。如,“較短”的“較”應讀jiào,不讀jiǎo,“干涸”的“涸”應讀hé, 不讀gù;“削弱”的“削”應讀xuē,不讀xiāo;“朝暉”的“朝”應讀zhāo,不讀cháo;“調”在“調節氣候”中讀tiáo,在“單調”中讀diào。
《假如》教學反思 篇12
《假如》是一篇詩歌,作者借馬良的神筆,表達了對小樹、小鳥、殘疾人發自內心的關愛。啟發我們都要關心關愛他人。本詩每小節都采用“假如我有一枝馬良的神筆”開頭,寫出自己的愿望,結尾省略號留有懸念,便于學生想象。在課堂教學中,我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盡可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每個學生在不同程度有所發展,有所提高。
在本節課的開始,我通過講述孩子們較熟悉的神話故事導入,既激發了學生興趣,又讓學生明白學習的內容。接著我讓學生聽課文朗讀,初步感悟課文內容。然后指導學生對本課生字、詞語做了分析總結。
在學習課文時,我讓學生反復朗讀課文,抓住關鍵問題展開學習。我精心制作課件,讓學生從課件的演示中體會小樹的困境,激發學生對小樹的幫助、關愛。接著我創設情境講了給鳥媽媽外出尋食,小鳥餓得哭泣的文段。最后又出示了殘疾的兒童西西,引導學生互相關心,團結友愛,做一個善良、無私的人。并及時給學生灌輸“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思想。
在教學第四節時,我抓住那個給人帶來無限遐想的省略號,利用課件,出示很多需要幫助的畫面,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假如你有一枝馬良的神筆,你想做什么呢?”沒想學生們的回答非常精彩:假如我有一枝馬良的神筆,我想給沒錢上學的小朋友畫一座美麗的學校;假如我有一枝馬良的神筆,我想畫一個綠色的家園,沒有污染,讓我們生活在藍天白云下,呼吸新鮮空氣;假如我有一枝馬良的神筆,我要給失明的兒童畫一雙明亮的眼睛……學生通過自由想象,使拓展得到了落實。我知道學生通過本節課的學習,真實地產生了幫助弱小群體的愿望了,并且以幫助有需要的人而感到快樂。
最后,我讓學生把自己剛才想到的愿望寫在導練稿上,從而讓學生在本節課的學習中非常自然地接受聽、說、讀、寫的訓練。
在本課教學中,也存在不少問題。例如在學習生字環節中,由于使用的時間太多,導致后面對課文的學習時間緊湊。而在指導朗讀時,也沒有指導到位。在本課中,“假如我有一枝馬良的神筆”這句話在文中出現了四次,在讀的時候應該讀出四種不同的語氣。教學時,我沒做重點指導。在以后的教學中,要注重朗讀的指導。
人們常說:“細節決定成敗”。因此,要想上好一節課,大框架確定后,還要在細節上多下功夫。在本節課堂上,我還存在著很多細節需要指正,以后我會明確自己努力的方向,克服自己的不足,帶著新收獲,再次走進新課堂。
《假如》教學反思 篇13
《假如》是一篇文字優美、情感豐富的兒童詩,主要借“馬良的神筆”,表達了對小樹、小鳥、殘疾兒童西西的發自內心的關愛,顯示了兒童博大而純真的愛心。
在課堂上,我先采取齊讀、指名讀等形式反復帶孩子誦讀課文。這首詩從語言特點上看,每段的句式相對一致,尤其是“假如我有一枝馬良的神筆”這句話在詩中反復出現,讀起來瑯瑯上口。
在熟讀的基礎上,孩子們更容易理解詩中所蘊含的各種愛心。孩子們紛紛舉手發言,敘述了“給小樹溫暖”,“給小鳥食物”,“給西西健康的身體”這些文中提到的愛的行為。借助最后一個標點符號:省略號,來進行拓展說話訓練,對學生進行仿寫的練習。我給學生以適當的引導,學生發言相當積極。
學了這首詩,學生產生了許多共鳴,產生了許多新的“假如”,萌發了寫詩的沖動。我抓住時機,通過對省略號含義的挖掘,讓學生認識到身邊需要關注的事物還有很多。讓學生把自己的愿望說出來。有許多生動的句子給我留下深刻的記憶: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我會給每個中國人畫些武器,把侵略我們的敵人都打敗,保護;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我會給病床上的'張新宇同學畫一個好醫生,醫治好他的病;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我會畫一個沒有污染的世界,讓我們生活得更美好;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我會給地球畫上更多的森林,讓空氣更加清新……孩子們天真的話語里也蘊含著深深的教育意義,我看到了他們心靈里美好的愿望和對周圍事物甚至是政治問題的關心,這一切都是難能可貴的。
孩子們的想象力、,創造力也見證了他們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我在課后布置了一項仿寫詩句的作業,讓他們也當小詩人,仿寫文章,積極的寫作,使他們的思考形成文字,語文內涵更深。
《假如》教學反思 篇14
一、課前導入
同學們,。馬良的神筆知道嗎?假如你現在手里有一枝馬良的神筆,你打算畫些什么?(學生回答問題之后,板書:假如)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發揮美好的想象學習第23課 假如 ,齊讀課題,讓我們一起來認識這兩個字。
二、初讀課文
1.課文中的小作者,要用這馬良的神筆實現自己的許多美好的愿望,輕大家打開課本認真讀課文,看作者有哪些美好的愿望。邊讀邊找出文章中讀不準字音的生字。(帶問題讀課文)
2.課文中出現了一些陌生的生字,讓我們通過生字表中的音節認識他們。你能夠大聲的,干脆的,認真的讀出這些生字嗎?(強調讀生字的要求。)
3.去掉音節還認識他們嗎?
4.把這些生字放進詞語里面還認識嗎?
5.現在我們將這些詞語放進課文中,相信大家都能夠流利的讀出來。
三、整體感知課文
1.認真的聽老師讀課文,思考小作者有哪些美好的愿望?(強調聽讀的要求)
2.分別用一句話概括小作者的三個美好的愿望。幻燈片出示 我要給窗前的小樹畫一個紅紅的太陽;我要給樹上的小鳥,畫許多好吃的谷粒;我一定給不幸的西西畫一雙好腿,還他一個健康的身體。(這一環節的訓練,為下一步總結文章主要內容打基礎。)
四、深入理解感悟
1. 沒有太陽,小樹會怎樣?有了太陽呢?通過對比理解太陽對于小樹的重要。指導讀出小樹因為有了太陽高興地語氣,沒有太陽很可憐的語氣。
2.樹上的小鳥餓的直哭,也需要我們的關愛。(強調關愛,深化主題)小鳥需要什么呢?小鳥有了谷粒高興嗎?餓的哭泣時可憐嗎?應該用怎樣的語氣來讀?指導感情朗讀。
3.小作者真有愛心,幫助了小樹和樹上的小鳥,還有一位不幸的小朋友西西也非常需要我們的關愛。讀課文看看,是因為什么?指導有感情朗讀。
4.學到這里,我們知道了小作者有三個美好的愿望,有了馬良的神筆是一件多么快樂的事情啊,讓我們帶著一片愛心,再讀全文。(部分回到整體)
五、拓展
1.小作者就只有這三個愿望嗎?你從哪里看出還有很多愿望來的?
引導學生找出文章最后的六個點。(講解這六個點的標點符號叫做省略號,認識省略號的作用。)
2.老師和小作者一樣愿意獻出自己的一片愛心,相信大家和老師一樣,愿意付出自己的愛心嗎?
3.引導學生逐步補充
假如我有一枝馬良的神筆,我要給失明的人( )。
假如我有一枝馬良的神筆,我要給汶川災區的孩子們( )。
假如我有一枝馬良的神筆,我要給媽媽( )。
假如我有一枝馬良的神筆,我要( )。
(一步一步放手,充分發揮想象,認識到愛心無處不在。)
4.充滿愛心的通讀全文,達到背誦。
六、作業
同學們這一節課都表現的很積極,達到了有感情朗讀,回家后有感情的讀給媽媽聽,送給媽媽一份開心,就是給媽媽的關愛了。
課后反思
課后聽課的老師們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亮點一:許多老師講這篇課文形成一種固定模式,從講馬良的故事入手,老師講或者學生講或者課件展示。這節課的開始導入比較創新。簡單明了的問“同學們,馬良的神筆知道嗎?如果你手中有一枝馬良的神筆,你最想畫什么?”學生回答后給予了及時的肯定與鼓勵,并獎勵小金星一顆。這以調動情緒的形勢下,學生的學習興趣從一開始就調動起來,關注著老師提出的每一個問題,關注著自己要得到的小金星。給學生一個情感目標,一個盼頭,是調動課堂氣氛的有效形式。
亮點二:不是自己的學生,這班學生朗讀能力很差,常規教學思路應該是初讀課文時,檢查個別學生起來讀課文。知道這些學生的家底,在沒有充分調動朗讀激情的情況下,采用了教師范讀的方法,并提出要求“聽老師讀的好不好?看誰最聰明先學會老師的樣子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給學生一個學習目標,是調動學生集中精力認真學習聽講的有效方式。
亮點三:“你能夠大聲的干脆的讀出這些音節嗎?”
“相信聰明的同學們去掉音節,也能夠 讀出這些生字的讀音。”
“將生字詞放進課文里,你還能夠認識它們嗎?”“有信心讀好嗎?”提出要求的語氣中帶著充分的煽情,帶著充分的激勵。學生的朗讀學習激情就這樣被老師牽著往高處走。
亮點四:過渡提問“樹上的小鳥也需要我們的關愛,它需要什么呢?”學完小鳥后,提問“小作者真有愛心,幫助了小樹和樹上的小鳥,還有一位不幸的小朋友西西更需要我們的關愛。讀課文看看,是因為什么?”很自然的將學生的學習思路從一個環節過渡到另一個環節。
亮點五:小作者只有這三個愿望嗎?你從哪里看出來的?引導認識省略號的作用。
亮點六:用三句話總結出小作者的三個愿望,為下一步高年級學習閱讀總結主要內容打基礎。
亮點七:給沙漠畫、給失明的人畫、給災區的小朋友畫、,提示性的指導學生補充,引導學生認識到哪里需要我們的愛心。最后關注到自己的媽媽,給媽媽畫什么,充分展示了孩子們對媽媽的關愛,明白,關愛就在身邊。每一個回答之后,都給于不同的激勵性的評價,不斷地深化著文章的主題思想。
亮點八:學完課文,從部分到整體通讀全文。通過一節課的學習,大家都能夠做到有感情的朗讀。這是我最得意的一點,想想帶領大家預習課文時,蒼蠅一般的拖著長音的讀書的樣子,實在是讓人意外驚喜。
亮點九:“同學們今天的表現真棒,能夠有感情的朗讀背誦,回家讀給媽媽聽,請媽媽一起分享成功的快樂,送給媽媽一份開心,一份關愛。”學生明白了,原來關愛別人可以從媽媽開始,原來關愛不只是提供一些幫助!明白了,該關愛誰?如何關愛?
《假如》教學反思 篇15
《假如》是新教材人教版二年級語文上冊中的一首兒童詩,主要內容是借馬良的神筆,表達少年兒童的美好心愿。這一課的內容實際上比較簡單,與孩子們的生活實際比較接近,所以最容易引起同學們的共識,特別是課后的省略號更給大家提供了無限遐想的空間,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假如我也有這樣的一枝神筆,我會……孩子們大部分都能表達出自己美好的愿望。
另外,課堂是充滿變數的,教師無論設計出怎樣的教學思路,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都會產生許多變化,而面對這些無法預料的變化,對我們教師提出了很高的應變要求。所以課堂的教學要善于對學生的問題進行引導,抓住細微之處,生成靈動的課堂。
反思一: “鳥媽媽再也不用到遙遠的地方去尋食,那什么是遙遠?”孩子們明白遙遠所代表的意思,但是無法用準確的語言表述出來,于是再問:“鳥媽媽都會飛過哪些地方?”用這個問題的答案再來詮釋上一個問題。其實學生在這個環節的表現是很富有想象力的,說“鳥媽媽可能會飛過高山,飛過小河”,“鳥媽媽可能會飛過田野,飛過村莊”。但由于我的點撥還不夠到位,所以,失去了對學生想象力進行訓練的機會。
反思二:“讓小鳥呆在家里,苦苦等待,餓得哭泣。”我拋出的問題是:你有沒有苦苦等待的時候,那時你會想些什么?結果孩子們的回答幾乎全是希望媽媽早點回來給自己做些好吃的等等。原因就在于我給的問題目的性不強,學生都毫不猶豫地作出了回答。假如把問題換一種說法:當你一個人在家的時候,沒有吃的沒有喝的,餓的發慌,這時候,你的心情怎么樣?這樣學生就會很自然的說出很孤單、很無助的感覺。然后老師接著引導而此時的小鳥也是這樣在家里(苦苦等待 餓的哭泣)。在這個基礎上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學生的體會應該會比較到位一點。
反思三:在課堂教學最后設計的練習:假如我有馬良的神筆,我會……老師在讓學生說自己的美好愿望時。一個學生說:“老師,我沒有什么愿望!”針對這種現象,老師可以借題發揮。因為這些孩子畢竟還是二年級的學生,他們的表達更多的是簡單天真的想法,或許自私,或許不陽光。這需要我們老師的引導、教育,才能將文章所要表達的意思真正讓學生明白。
因此,要想上好一節課,大框架確定后,還要在細節上多下功夫,只有考慮的周全,才能應對學生在課堂上出現的種種問題,并能作出較恰當的回答。有時侯,一節課正是因為有了這些不起眼的小問題而顯得精彩,使整節課顯得有生機。教學是一個不斷總結自己,反思自己,進而提高自己的過程。從這點上說,屬于我的教學之路還很長很長,我會一步一個腳印走得堅實。
《假如》教學反思 篇16
《假如》是一篇詩歌,作者借馬良的神筆,表達了對小樹、小鳥、殘疾人發自內心的關愛。啟發我們都要關心關愛他人。本詩每小節都采用“假如我有一枝馬良的神筆”開頭,寫出自己的愿望,結尾省略號留有懸念,便于學生想象。在課堂教學中,我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盡可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每個學生在不同程度有所發展,有所提高。
在本節課的開始,我通過講述孩子們較熟悉的神話故事導入,既激發了學生興趣,又讓學生明白學習的內容。接著我讓學生聽課文朗讀,初步感悟課文內容。然后指導學生對本課生字、詞語做了分析總結。
在學習課文時,我讓學生反復朗讀課文,抓住關鍵問題展開學習。我精心制作課件,讓學生從課件的演示中體會小樹的困境,激發學生對小樹的幫助、關愛。接著我創設情境講了給鳥媽媽外出尋食,小鳥餓得哭泣的文段。最后又出示了殘疾的兒童西西,引導學生互相關心,團結友愛,做一個善良、無私的人。并及時給學生灌輸“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思想。
在教學第四節時,我抓住那個給人帶來無限遐想的省略號,利用課件,出示很多需要幫助的畫面,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假如你有一枝馬良的神筆,你想做什么呢?”沒想學生們的回答非常精彩:假如我有一枝馬良的神筆,我想給沒錢上學的小朋友畫一座美麗的學校;假如我有一枝馬良的神筆,我想畫一個綠色的家園,沒有污染,讓我們生活在藍天白云下,呼吸新鮮空氣;假如我有一枝馬良的神筆,我要給失明的兒童畫一雙明亮的眼睛……學生通過自由想象,使拓展得到了落實。我知道學生通過本節課的學習,真實地產生了幫助弱小羣體的愿望了,并且以幫助有需要的人而感到快樂。
最后,我讓學生把自己剛才想到的愿望寫在導練稿上,從而讓學生在本節課的學習中非常自然地接受聽、說、讀、寫的訓練。
在本課教學中,也存在不少問題。例如在學習生字環節中,由于使用的時間太多,導致后面對課文的學習時間緊湊。而在指導朗讀時,也沒有指導到位。在本課中,“假如我有一枝馬良的神筆”這句話在文中出現了四次,在讀的時候應該讀出四種不同的語氣。教學時,我沒做重點指導。在以后的教學中,要注重朗讀的指導。
人們常說:“細節決定成敗”。因此,要想上好一節課,大框架確定后,還要在細節上多下功夫。在本節課堂上,我還存在著很多細節需要指正,以后我會明確自己努力的方向,克服自己的不足,帶著新收獲,再次走進新課堂。
本課借“馬良的神筆”,表達了對小鼠、小鳥、殘疾人的發自內心的關愛。這些關愛顯示了兒童一顆純真無暇的心。朗讀這首詩,學生可能會產生許多共鳴,也可能會產生許多新的“假如”,還可能產生寫詩的沖動。這都是要建立在對關愛之情的培植基礎上的,所以我在本節課預設了以下教學目標:
1、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三個小節感情的變化:第一小節,興奮;第二小節,喜悅;第三小節,沉重。
2、背誦課文。
3、有關愛弱小羣體,關愛環境的愿望,能展開想象說或仿寫句子。(完成課后練習“讀讀說說”)。
并把重點定位在:在品讀中激發學生的同情心、愛心,啟發學生關愛他人、關愛生活、關愛環境。
總體上來說,本節課的教學環節流暢,大部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較強,能比較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
導課時,我設計了幫闖關游戲:第一關幫助小熊闖迷宮(復習生字詞及短語);第二關聽寫詞語(本課重點指導書寫的三個詞語)。運用了生動活潑、互動性強的多媒體教學課件輔助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
在本課的教學中能比較成功地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同時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個性創造性地邊演邊讀或背。在本環節的教學中,我在教研員蔡老師的指導意見下稍作改動:首先由教師指導學習第一小節,再發揮學生的自主意識,自由選擇喜歡的小節進行感情朗讀。感情朗讀不是一句口號,必須讓學生真正感悟了內容才能達成教學目標,因此,我在學生朗讀前,花了一定的時間進行語言薰陶,并讓學生說出自己的體會,說出自己的理解,然后再采取學生領讀——學生評價——教師點撥——全班齊讀——教師小節的方法進行朗讀訓練。在本節課朗讀教學中,我深深地體會到學生是一種非常珍貴的教學資源:學生的朗讀示范往往更能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強示范者自信心和自豪感,但關鍵要選好示范對象。
這篇課文的內容比較簡單,與孩子們的生活實際很近,所以最容易引起同學們的共識,特別是課后的省略號更給大家提供了無限遐想的空間,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假如我也有這樣的一枝神筆,我要給……當然這也是本節課的一處亮點。在這個教學環節,我先讓學生想想身邊還有哪些需要我們幫助的人和事,緊接著問:你最想幫助誰?學生都非常踴躍發言。個別學生的發言還特別精彩:我要給我婆婆畫一雙好腿,讓她能天天送我上學;我要給山區的小朋友畫一間美麗的學校,讓他們也能上學讀書;我要給賣火柴的小女孩畫一只烤鴨,讓她吃得飽飽的,不再在寒冷的冬天受冷挨餓……聽到學生的這些回答,我特別感動。讓我特別高興的還有,一位可愛的學生:一下課就悄悄地跑到我身邊告訴我:“老師,我預習時讀這篇課文時感到心里不舒服,但上了這節課后,我覺得好高興哦!”她那么簡單而純真的一句話給了我很大的鼓舞。最后,我讓學生把自己剛才想到的愿望寫在練習紙上,從而讓學生在本節課的學習中非常自然地接受聽、說、讀、寫的訓練。
另外,在這節課上我也出現了不少問題如:學習第二小節的時候,我拋出的問題是:你有沒有苦苦等待的時候,那時你會想些什么?結果孩子們的回答幾乎上全是希望媽媽早點回來給自己做些好吃的等等。原因就在于我給的問題目的性不強,學生毫不猶豫作出了回答。假如把問題換一種說法:當你一個人在家的時候,沒有吃的沒有喝的,餓的發慌,這時候,你的心情怎么樣?這樣學生就會很自然的說出很孤單、很無助的感覺。然后老師接著引導而此時的小鳥也是這樣在家里(苦苦等待 餓的哭泣)。在這個基礎上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學生的體會應該是比較到位的。
在朗讀教學的環節中,不能很好的引導全體學生積極思考、討論和發言,也許有些問題太羅嗦,使學生失去了興趣,因此,有個別學生開小差的現象。
因此,要想上好一節課,大框架確定后,還要在細節上多下功夫,只有考慮的周全,才能應對學生在課堂上出現的種種問題,并能作出較恰當的回答。有時侯,一節課正是因為有了這些不起眼的小問題而顯得精彩,使整節課顯得有生機。
實踐前反思:
《假如》一文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二年級下冊第23課。本文是一篇文字優美、情感豐富的兒童詩,主要借“馬良的神筆”,表達了對小樹、小鳥、弱勢羣體發自內心的關愛,顯示了兒童博大而純真的心!在設計本課教學過程時,我將階段訓練目標、本課的教學要求以及學生的學習實際狀況有機整合起來。
(1)識字
“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能借助漢語拼音認讀漢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檢字法查字典,學習獨立識字。”這是低年級識字的目標。《假如》這篇課文共有13個生字。其中,要求寫的是8個,只認不寫9個。激發孩子識字欲望,隨文識字和集中識字相結合,采用多種方式識記字形。如,用換偏旁的方法識記(拉—泣、搖—遙、藻—操);用加偏旁的方法識記(寸—尋、良—食、建—健),并運用生字組詞、說話。課開始,借助神筆馬良識記“良”。教學時,通過四讀文本,隨文識字,一讀,遇到不懂的字多拼讀;二讀,遇到生字記一記;三讀,隨文請出生字;四讀認字讀書。四次與文中生字親密接觸,達到最佳的識字效果。隨文引出生字之后,進行“聽音點字”“認讀”等游戲,并將生字放入語言環境中進行鞏固復習,達到一舉兩得的效果。
(2)寫字
書寫前,引導學生觀察本課要寫的八個字,先找一找容易寫錯的字和不容易寫好的字,在學生觀察發現的基礎上進行寫字指導。容易寫錯的字有:“哭(少點)、食(最后一點寫成捺)、體(少橫)”。記憶易錯字,可以引導學生編順口溜,如,“一只小狗兩張嘴(哭)”。不容易寫好的字是“操、場”。“操”字的書寫關鍵是要把右邊寫好,而寫好右邊的關鍵是把上面品字寫好。寫“品”時,三個口要小而扁,要給下面的木字留出位置。“場”字的書寫關鍵是要把右邊的橫折折折鉤寫好:橫宜短,第二折要與橫平行;第三折要向里收。
(3)閱讀
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語文就是要在讀中體會,在讀中感悟。讓學生有感情的讀,有體會的讀,以求達到與文本的共鳴;通過自由讀、同桌互讀、師生合作讀、聽電腦范讀等多種形式的讀法讓學生與文本親密的接觸,對文本有更深的認識。“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興趣就有了主動探究的重要基礎。因此,上課伊始,我播放動畫片《神筆馬良》,讓學生也想擁有夢寐以求的馬良的神筆,“假如文中的小朋友也有一枝馬良的神筆,他會做些什么?”孩子們已經迫不及待想要去文中看看啦。帶著問題自由讀課文,遇到不會讀的字拼讀課文下面樹葉里的拼音。
課標強調,語文學科應激發想象力和創造力為重點。我提取了第三小節作為重點講解,創設情境體會西西的不幸,并通過老師的范讀,讓學生更能入情入境地讀出對西西的不幸,從中體會小作者對朋友的關愛。此時,學生對閱讀文本有了企盼和渴望。在教學中我再現文本的場景,幫助學生感知、理解文本,并通過各種形式的讀,讓學生讀懂文中的人,讀出特有的情。這樣既滿足了學生個體的情境體驗,又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能力。
語文的習得,最終的目的是表達。記得一個外國作家說過,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詩人。是的,兒童充滿想象力、創造力。在上課交流的基礎上,讓他們也仿照作者的樣子,把自己的愿望寫成一首小詩,或者用手中的畫筆畫下來。
實踐中反思:
在研磨的課堂中,反思我的誤區:
一、背教案上課,忽略了課堂的生成
葉瀾教授說:“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如果教師忽略課堂上動態生成的東西,教學處于靜態化、程式化。一次次失去了培養學生發展的機會。如寫“食”字前,“食”與“良”作了比較,學生觀察了這兩個良字的不同,在寫的時候,我還是按照以前的習慣把“食”的最后一筆寫成捺,學生發現以后說:“老師您寫錯了。”我覺得不好意思,立刻把它擦了。其實可以利用這個生成,及時表揚這位同學,并讓其他同學也來觀察,老師寫的.“食”錯哪兒了?讓學生對“食”字的寫法有更深的了解,以后養成善于觀察發現的好習慣。有如,我寫完“場”字時,學生說:“老師您寫得好漂亮。”我當時只是笑了一笑,沒有總結我寫得好的原因。如果我當時這樣說的;“謝謝您的夸獎,老師寫字的時候做到了:一、觀察字形的特點,注意關鍵的筆畫。二、邊寫邊思考每一筆該從哪起筆,三、對照檢查。也就是平時老師強調的一看二寫三對照。學生會因此有啟發,課堂也會因此更精彩。
二、課堂浪費,不懂得取與舍
我采用隨文識字,遵循孩子的年齡特點,通過“四讀”文本,識記字的音、形、義,但教學方法還是和一年級時一樣,目標沒有更好地提升。記字的方法學生已經積累了,就不用再去教學生如何去記憶,可是還是在識記字形方面浪費了很多時間,我應該放手讓學生去發現、用自己的方法去識記。二年級了,不在是只是識字了,應該學會遷移運用,學會用生詞說話,在環境中識記。檢查學生掌握的情況,為了保證課堂時間,總喜歡叫一些優生回答問題。其實中下面的學生更值得關注。又如,有些環節可以要也可以不要的,盡量不用,盡量多一些時間讓學生識字、寫字。
三、忽略了以學生為主體
評價一節課的成功與否,不是看教師講得多么的精彩,而是檢查學生學得如何。教師一味地按著教案來上,每一個環節的時間算好了。備課的時候忽略了學生,上課的時候也是為了完成一節課而上。學生再也不是學習的主人,被老師牽著鼻子走,這樣課堂就留下了很多遺憾。
面對課堂中出現的誤區,我思考如何走出這個窘局:
一、激發學習興趣,讓學生自主學習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點燃學生的智慧的火花,激起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課堂就成功一半了。課堂上我會安排多種形式的讀,如一讀,自由大聲地讀通課文,在文中遇到不會讀的字借助拼音多拼讀幾次,尊重學生的個性需求,學習的主動權掌握在學生手中;二讀生字寶寶請同學們讀書(其實是自由讀課文,只是說法不同),只要遇到生字寶寶多打幾次招呼(多拼讀幾次),并且認一認、記一記;老師在這兩個環節只是一個引領者,完全讓學生自主地學習。三讀是“爭當讀書小能手”的游戲,形式是同桌互讀,爭當讀書小能手,以游戲的形式出現讓學生讀得更有興趣,四讀是聽電腦(或老師)范讀,適當給學生放松的時間,也給學生一盞指明燈,起到范讀正音的作用。這四讀也是為識字作鋪墊的,隨文識字。
二、放手讓孩子自學,老師激勵再激勵
每個教學環節完成后,老師都要有激勵的話語,讓孩子更好地投入下一個環節,也對他們的付出給予肯定。比如孩子完成第一次讀書之后,我說:“你們讀的很認真、很投入,熱情地與字寶寶打了招呼,要想交上好朋友,一定要記住它們的名字和樣子(也就是音和形)。所以生字寶寶請你們再讀課文,遇到生字寶寶停一停,記一記。又如寫字環節,我說:“書法家的字寫得漂亮,都有一雙善于發現美的眼睛,你們發現了什么?怎樣寫好關鍵筆畫?低年級的孩子愛贊美,愛表現自己,激勵是不可缺少的。
三、教師是引導者,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老師講40分鐘是非常容易的事情,但40分鐘要指導學生讀書不容易,老師應該在40分鐘里充分發揮孩子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孩子學習的能力,激發他們學得有效,學得充實。葉圣陶先生說:“學語文主要靠學生自己讀書,自己領悟”,強調的是“自讀自悟”。新大綱也指出,在學生讀書思考的基礎上,通過教師指點,圍繞重點展開討論和交流,鼓勵學生發表獨立見解,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逐步學會獨立思考,學會讀書。教師只是引導者,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如每一次讀書,老師都有明確的目標,學生除了讀通課文,還要思考課文講了什么?讓學生有目的地讀書,做到“自讀自悟”。
四、目標明確,形式多樣
有效教學的評價標準是學生的有效學習,其核心是學生的進步和發展。教學是否有效,關鍵是看學生的學習效果,看有多少學生在多大程度上實現了有效學習,取得了怎樣的進步和發展,以及是否引發了學生繼續學習的愿望。識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識字教學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新課標要求低年級學生會認常用漢字1600至1800個,會寫800至1000個。這艱鉅的任務將成為學生學習的難點,也是教學的難點。我們根據教材編排的特點,隨文識字和集中識字有機結合。采用“四讀法”,一讀,學生自主初讀課文,尊重學生個性化的發展。二讀是學生讀中識記生字,三讀是檢查學生讀或師生合作讀,邊讀邊出示字卡,四讀是錄音或老師示范讀,這一教學過程遵循學生的年齡特征,從學生心理出發,運用生動活潑的教學方式,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這種的教學模式省時高效,課課通用,老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
《假如》教學反思 篇17
《假如》一文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二年級上冊第二十三課。本文是一篇文字優美、情感豐富的兒童詩,主要借“馬良的神筆”,表達了對小樹、小鳥、弱勢群體發自內心的關愛,顯示了兒童博大而純真的心!
1、創設情境,入情入境。
葉圣陶先生指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以親”。從心理學角度來講,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情境因素對人的情感能起感染作用。小學生因生活經驗缺乏,知識水平有限,教學中如果僅*文字的敘述,很難向學生呈現直觀形象。因此,要善于創設各種直觀情境。
這節課我創設多種情境,如在教學第三節時,學生對失去雙腿的西西沒有非常直觀的感受,很難理解和體會失去健康的痛苦,因而通過情境的創設,把可憐、痛苦的西西和快樂跳繩、踢毽子的孩子們置于同一畫面中,造成強烈的情感沖突。讓學生在比較中體會西西的痛苦,感受到西西生活的不方便。又如在教學第一、二小節時,通過創設“小樹在寒風和大雪中受凍”、“小鳥在鳥窩里孤零零地大哭”兩個情境,讓學生仔細看,仔細聽,通過多種感官的感受,引發學生內心體驗,感受到小樹的寒冷,小鳥的孤單,西西的痛苦。這樣,讓學生達到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深刻體驗文中蘊含的情感。
2、揣摩文字,誘發情感。
課文的情感總是從字里行間顯露出來,特定的語言總是表達特定情感,特定的表達方式和文章的情感傾向緊密聯系在一起。教學中,應在感知課文語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品味揣摩語言文字,強化語感訓練,使學生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如在教學第一小節的過程中我引導學生對“縮著身子,輕輕嘆息”的理解,讓學生看圖后邊做邊說說小樹在嘆息什么,讓學生邊模仿小樹冷的動作邊學著小樹說說話,讓學生感受到小樹的可憐,通過反復誦讀,體驗文章的思想情感。
3、引導想象,升華情感。
想象是思維的特殊形式,是發展學生創造力,陶冶高尚情操的重要智力因素。有些課文的情感可以向文外延伸,抓住伸展點發揮想象,可以使學生的情感進一步升華。如在教學第三小節時,讓學生進行想象“沒有一雙好腿的西西在生活中會碰到什么困難?”學生發揮了自己的想象,有的說:“西西上下樓梯比較不方便。”有的說:“西西想出去玩也不行的。”等等,讓學生在想象中體會到失去雙腿的西西生活的真的很痛苦,想玩不能玩,想跑沒得跑。讓學生深刻的體會到西西的痛苦,感受到西西需要一雙好腿的迫切。
在教學第一小節時,讓學生發揮想象在紅紅的太陽下小樹有什么感覺?會說些什么呢?讓學生仿佛自己就是那太陽下的小樹,學生展開了自己的想象,體會小樹有了太陽以后再也不覺得冷,而是感覺非常的暖活,這樣的想象讓學生更能溶入情感,更好地體會小樹在陽光下享受的溫暖,感受小樹內心的開心。
又如:教學第二小節時讓學生發揮想象,“鳥媽媽為了自己的孩子到遙遠的地方去尋食,它會飛過哪些地方呀?”通過想象鳥媽媽會去哪些地方尋食,感受鳥艱辛,小鳥等待焦急,在想象中幫助學生理解了小鳥急切需要食物的心情。
教學時,要積極引導學生培養聯想的習慣,讓學生的思維插上想象的翅膀,超越文中的文字意境,并深入意境深層,更深刻地體驗文章所蘊涵的意義和感受文章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4、讀寫結合,深化體驗。
這首詩從語言特點上看,每段的句式相對一致,尤其是“假如我有一枝馬良的神筆”這句話在詩中反復出現。適合對學生進行仿寫的練習。而且這篇課文的內容也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因此學了這首詩,學生產生了許多共鳴,產生了許多新的“假如”,萌發了寫詩的沖動。我抓住時機,通過對省略號含義的挖掘,讓學生認識到身邊需要關注的事物還有很多。讓學生把自己的愿望說出來,寫下來。讀寫結合,讓學生把自己獨特的體驗通過語言表達出來,讓體驗在學生寫話中升華。兒童充滿了想象力,創造力,雖然他們往往只能“假如”,但是這些“假如”都是他們對生活、對大自然的獨特認識,是他們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