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語文教學反思(通用11篇)
我的語文教學反思 篇1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對我們語文教師又提出更新的、更高的要求。 新課程語文教學標準要求老師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而學生則處于教學的主體地位。于是,教師在課堂中恰到好處的運用點撥教學,優化教學效果顯得尤為重要。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能緊扣語文課程標準規定:“重視感情、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和語文教學的規律選擇適合不同階段的教學策略”。通過自己5年多的課改教學實踐,我總結出點撥課堂教學的三個方面:
一、適時點撥
課堂點撥關鍵是教師能明察學生思維的火花,及時加一把火。適時點撥一方面是在學生遇到疑難時,采用藝術化的點撥,及時解決學生的疑難問題。另一方面是學生在遇到疑難、把握不準時,教師及時指點思考分析的途徑,撥通知識理解上的關卡,撥繁為簡,化難為易,使學生的研討活動得以繼續進行。適時點撥還包括在學生思維誤入歧途時,教師迅速捕捉,作為新的教學內容,憑機智的點撥把學生的思維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來。
二、適度點撥
課堂點撥力求點撥出語文味來,即真正使學生嚼出一點味道來或者把學生引向語文審美閱讀的軌道,使學生得到美的享受。
教朱自清的《春》,老師推敲那句“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咬文嚼字,深究一番,嚼出了一些味道來:春天來了,春日融融,春水渙渙,山也變得明朗潤澤了。還有的老師緊扣“太陽的臉紅起來了”一句設疑點析:春天來了,太陽給人什么感覺?“紅”字變動詞有何含義?這句話的弦外之音是什么?由生活經驗入手,啟動學生的審美想象,比較自如地把學聯想到春天的色彩,欣賞了桃杏艷紅、百花爭妍的美,產生了明媚春光的那種溫暖、欣悅的感受。
三、適量點撥
課堂上緊扣教學目標篩選有價值的,又容易被忽視的詞句、重點語段進行點撥。因為這些詞句“不僅有顯隱題旨之功,更有聚光、凝神之能,而且能起到制約全文各部分的作用”。學生搞懂了這些詞句,對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如教小說《孔乙己》,我就從課文中找出可以把學生引到深處的東西,選擇“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這個句子進行點撥,立片言以居要,使學生深刻認識到孔乙己是一個可憐可笑可悲,迂腐寒酸而又正直善良的舊時代的小知識分子。
另外,我會在每一課選擇一個重點段進行點撥教學,引導學生反復閱讀、多方訓練綜合分析。這樣做意義很多,抓住了重點段落,就抓住了主題,就突出了重點,就突破了難點,也就能帶來牽一發動全身,以少勝多的效果。
總之,關于語文的話題還有很多,需要大量的語文教學工作者去發現,去探究。我相信在我們教師諄諄的教導下,我們的語文課堂會越來越精彩。并且我們的教學經驗也告訴我們:點撥是一把火,促使學生的思維放出火花。
我的語文教學反思 篇2
周三下午在教胡適的《我的母親》時,我課前讓學生欣賞了滿文軍的歌曲《懂你》,有的同學不自覺地跟著輕和著,那樣的投入,那樣的認真,我抓住時機引導學生:“母愛,一個飽含溫柔深摯情意的永恒話題,的確,無論是年長年少,還是天涯海角,單飛后心和另一端永遠牽掛的是對母親的思念。今天,我們一起走進胡適的人生經歷,去感受對愛的力量。”現在,我們滿懷深情地出聲朗讀這篇飽含對母親感激、懷念的文章。同學們放聲地朗讀著,不時也動著筆在書上圈點著,
可我觀察到,大多數同學只是機械地讀著,甚至有的讀幾個自然段就停下來搞小動作,老師看時在裝模作樣地接著讀,一問,同學們說,反正一會兒老師分析課文時跟上記就行了。哪個自然段老師在結構分析中都有標注,何必浪費時間和感情去讀呢?我恍然大悟,原來學生是這么想的,怪不得在考試中,語段分析看似很簡單,有些學生答得文不對題,我終于明白,學生在課堂上只是充當了“記者”的身份,沒有把自己當作是真正的“學者”,掌握了同學們的動向,我改變了以住的教學方法,嘗試著讓學生充當“教師”的角色。首先,讓學生主動地憑著自己的閱讀敏感去認知,自主地帶著自己的思想去探索,從文中感悟,從文中入情,用“讀”帶動“品”和“悟”。其次,教師不應該將自己對文本的理解原封不動地傳授給學生,而是承擔著閱讀指導的責任。教師不是傳授知識的權威,而是學生閱讀活動的伙伴和指導者。第三,教師應該幫助學生使閱讀過程發現、質疑、思考和探索,鼓勵學生個性化閱讀,使學生成為真正的“讀者”。
我的語文教學反思 篇3
本課內容與同學的生活相距很遠,他們在理解課文內容方面表示出一定的難度,但同時在對于文章的感情的掌握上,還是比較容易的。所以,在教學中,更應該注重適當在文章的寫作背景上多介紹一些,并注重對同學感情的引導,以此為突破口來加深同學對課文的理解。其實這是一堂沒有亮色、也無創意的常規課堂教學,但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師生的情緒一直為文本的故事所左右。感受苦難,我們心情繁重;體驗溫情,我們不覺感動。在感受苦難體驗溫情中,同學能嚴肅地考慮生活和人生,從而得到了一次情感上的熏陶,達到了預期的情感教育教學目標。
第一,以同學的原有基礎來設計教學的起點。通過對課堂教學內容和學習主體(同學)的科學、客觀分析確定“務實”的教學起點,而不是以教師的主觀判斷或經驗為基礎來確定“理想”的教學起點。
第二,在教學過程的設計中充沛挖掘“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素材。通過教學過程的實施,使同學在有效獲得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獲得積極的情緒生活和愉悅的情感體驗。新課程在課堂教學內容上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教學資源的有效整合:課本與生活的資源整合,同學體驗與教師感悟的資源整合,課堂文化與歷史文化的資源整合,等等。有效的資源整合設計會促使課堂教學的有效化進程。
需要說明的是,在實踐層面有一個目標不好掌握的問題。以前,一種流行的做法是“堂堂清”,一節課結束,馬上做一個教學質量的檢驗,看同學是否掌握了該學的東西。這件事情非常值得考慮。每節課能清的、能測的,多是知識和技能方面的東西。情感的目標,能力的要求,絕對不是靠某一節課能完成的,但是每一節課都必需體現這些目標。因此它更多的是靠在許多個比較長的階段,通過利用課程資源去熏陶,由同學去體驗,逐漸積累而獲得的。這正體現了教學目標對教師的挑戰。如何發明一個良好的氛圍,讓同學的能力與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關注成為一種內在的教學品質和教學行為,便成為老師應該深思的問題。可見,大局部優秀教案,決不是一出已經定稿的劇本,而更像是一部不能劃上句號的手稿,它一直處于自我校正、自我完善的動態發展之中。它是課前構思與實際教學之間的反復對話,是一次次實踐之后的對比、反思和提升,至少,它的重要意義并不體現在課前的一紙空文,而是展現于具體的教學過程、情境和環節之中,完成于教學之后。因此,教學目標便是整個優秀教案的“航標”,教學過程就是催生課程理想的“搖籃”。
教學的過程不是“執行教學設計的過程”。假如期望的是同學按教學設計設想作出回答,教師的任務是努力引導同學得出預設的答案,那么,課堂就成了“教學設計劇”演出的舞臺,主角當然是教師,學習好的同學只是配角,多數同學只能是不起眼的群眾演員,甚至只能是觀眾和聽眾。
有效的課堂,一是同學主動參與學習;二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堅持有效互動;三是同學的學習資料、時間和空間能夠得到充沛保證;四是同學形成對知識真正的理解;五是同學的自我評價能力得到提高;六是同學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簡而言之,有效的大課堂,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能夠回歸生活,凸顯體驗,傳送知識,增進交往,純化情感,發展個性,促進同學發展,促進教師生長。
學習方式的主要特征──主動,合作,探究。積極優化學習方式,就是使同學全員,全程,全面地參與學習過程。同學的學習應該不是一種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精神解放運動。課堂應是點燃同學智慧的火把,而給予火把、火種的是一個個具有挑戰性的問題,讓同學走出教室的時候仍然面對問號,懷抱好奇。
要優化同學的學習方式,在現代課堂教學的設計和展開中要有意識地促使同學運用有意義的接受性學習、有引導的發現性學習和有指導的探究性或研究性學習等多種學習方式。讓同學成為課堂的主體,成為學習的發現者,學會選擇,主動發展。這才有可能使課堂教學不只有效,而且高效,長效。
總之,開放、互動、和諧的課堂,不只僅關注教育理念,人文素養,教學思路,學科功底,組織協調,教學機智,更關注同學的注意狀態,參與狀態,交往狀態,思維狀態,情緒狀態,生成狀態。讓課堂成為同學的創意空間,成為教師生長的生動舞臺!
教學常規視同學校的法規。冷冷清清不象是課堂,熱熱鬧鬧未必是課堂。課堂上必需重視對全體同學的紀律約束,尤其是開放性的課堂更要強調規范性。常態課、競賽課應該日趨同化。多些表示,少些扮演。既要務實求真,又要厚積薄發,一方面練好技能,一方面學習技巧,將技術上升到藝術,由藝術回歸生活。
同學的自主暴露必需成為可能。自我探究,質疑發問,在課堂上要更多些。敢不敢讓同學暴露他們的考慮和發現,關鍵在于敢不敢暴露自身的缺點和盲點。
多媒體不叫萬金油,合適是選擇的最佳原則。現代教育技術強調合理貼切,恰到好處,要服務于教學。它有不可替代性,但是有些板書又是多媒體不可替代的。所以,既要正確使用,提高課堂效益,又要合理使用,降低教學成本。有的課堂完全可以返樸歸真,提倡本性。
臺上精彩一刻鐘,臺下修煉三年功。加強課程規范的掌握,從教學語言、體態、板書表達上下功夫,注重花時間去琢磨同學、琢磨教材、琢磨生動鮮活的生活,在實踐中加快自身的專業發展。
我的語文教學反思 篇4
口語交際是一種靈活多樣,富有創造性的教學形式,不僅要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還要注重培養學生與人交流的意識和習慣,引導學生從參與表達交流,到樂于表達交流,再到善于表達交流,本次口語交際課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設計的。
一、創設語境,激發學生的交際欲望。
口語交際是在特定的環境里產生的言語活動,而這種言語交際活動,離不開“特定的環境”。因此,在進行本次“口語交際”教學時,我精心創設了一組符合學生生活實際的交際情境。
首先,我借羅丹的一句至理名言來啟發學生走向情境。然后讓學生看一段錄像,引導學生走進情境,從而激發了學生相夸的欲望。
二、多向互動,發展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口語交際課與其說是語言與語言的交流,還不如說是心靈與心靈的溝通,是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之間在交換思想、看法、意見時進行的心與心的對話。其對話過程構成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交際關系,形成多向互動的交際方式。要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必須創造條件使學生由單向個體轉化為不同的雙向群體,并在雙向互動中進行動態的口語交際訓練。在《夸夸我的同學》一課的訓練策略上,學生在小組互夸后師示范作小,然后鼓勵學生大膽照著老師采訪,在采訪的過程中,實現了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交際關系。引導學生進行面對面的夸也是為了實現多向互動。在本節口語交際課中我還別出心裁地設計了一項請聽眾來轉述聽到的內容,較好的檢測了學生善于傾聽的能力。通過以上一系列的多項互動活動,使學生“跳出”了自己所置身的課堂環境,積極主動地參與交際,在多向互動中鍛煉了語言表達的能力,也學會了與人交往的基本禮儀,突出了“口語交際”中“交際”這一特點。
在教學中,我克服了口語交際“獨白化”的傾向,注重了“多個回合,多向互動”。在互動形式上注意了多層面、有重點,師生之間采用了教師與學生個性的互動,教師與學生群體的互動。在這些多層面、多形式、多回合的互動交流中,滲入了教師的指導、示范,創設了交際情境,營造了交際氛圍,引導著學生的交際由單調到豐富,由表面到深層,由生硬到和諧。在進行“相互促進”這一環節時,學生基本上都能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交際對象、交流方法,獲取、整理自己所需要的交流信息。在這種接近生活自然狀態的訓練中,學生的傾聽、表達、應對的能力得到了實質性的提高。
三、拓展延伸,把課堂引向生活實踐。
葉圣陶老先生曾經說過,“教是為了不教“。口語交際能力作為一種綜合能力,它的訓練應該與社會生活融合在一起,不能局限于課堂,在課堂中止步。所以每一次結課,我們還應將學生的視角指向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引導學生在真正的社會大課堂中進行口語交際,從而使學生形成積極、富有成效的與人交往的能力和處理事情的能力。在本次口語交際課的結課時,我針對現在孩子“只看到自己的長處,看不到別人的長處”的這一弱點,號召同學們要在平時的生活中,多多地去發現別人身上的閃光點,讓學生感受到發現別人的優點是一種快樂,同時對自身也是一種促進。最后我適時送上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的一句話“只是一句贊美的話,我就可以快樂兩個月”,更加激勵了學生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多去發現別人的優點,并真誠的去贊美別人。
教育始終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在本次口語交際課中,也存在著一個小小的遺憾。在運用不同的方法來有創意的夸同學時,有一個組的代表采用了“猜一猜”的方式,可能是選擇的事例不是大家都知道的,導致學生在猜的過程中出現一點小小的錯誤。但是我想,比結果更重要的是學生在準備匯報的過程中,實現了合作狀態下的口語交際,體驗了合作的快樂。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在生活的交際中,總會出現一些這樣那樣尷尬的情況,這個小小的意外,倒可以鍛煉學生隨機應對的能力。而且,通過本次教學,我更加明確了今后在口語交際教學中該如何來突出“交際”的特點,也對“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與認識。
我的語文教學反思 篇5
我們常說把學習交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要讓學生做主人,那首先就得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因為只有當他們興致勃勃時才能投入學習。教學過程中,我努力從學生的興趣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好的自主學習的情境。
我教《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篇課文時,為了突破教學重點,引導學生體會魯迅先生的高尚品質。在學生談體會抓含義深刻的句子進行深入體會時,學生們各抒己見,談出了自己的自學所得以及對含義深刻的句子的理解,這時,我適時引導學生體會魯迅先生的為人,簡介時代背景,進一步體會其高尚的品質,學生們積極思維,水到渠成,突破了難點。如學生在學習“笑談‘碰壁’”這一部分內容時,發現很多學生只畫出“你想,四周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這句話,卻不知該如何寫批注。
于是,我先讓學生說說“碰了幾次壁,把鼻子碰扁了”是真的嗎?告訴學生若想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必須讀出文字背后深層的意思,看看“四周黑洞洞的”是指什么?學生立刻說出是指黑暗的舊社會。然后,讓學生結合時代背景說說,“碰壁”是指什么?魯迅當時黑暗的舊社會中為什么會“碰壁”?從而讓學生體會魯迅不怕挫折與迫害,頑強斗爭的精神和革命的樂觀主義態度。在“救助車夫”這一部分當中,文章主要描述了一些非常重要的動詞。教學時我特別抓住了其中的“跪”字。這個字能否理解得透,直接關系到學生是否能夠理解當時的社會狀況,以及魯迅先生的關心勞苦大眾的品質。
課上我讓學生先讀本部分,然后找出怦然心動的語句,學生很容易就找到了這一個詞。究竟為何怦然心動,學生先對“跪”的意思進行了詮釋,這是一種小輩對長輩禮貌的作法;然后,又對車夫與魯迅先生的身份進行了比較,結果顯而易見。這種不計較身份的作法,的確是很多人難以做到的。是的,讓學生談出自己的怦然心動,是那么的重要,談出自己的感受,也是那么的輕而易舉。
我在這一課的教學中也有不足之處,因備課匆忙,急于追趕教學進度,我雖然知道“我呆呆地望著來來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遠見不到的伯父的面了,聽不到他的聲音了,也得不到他的愛撫了,淚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來。”是文章的情感主線,但沒有仔細考慮該如何以這個情感主線,通過反復誦讀,讓學生體會情感,真正地走進文本。我應該在學生每學一個小故事后,再返回到這一句話的誦讀上,一詠三嘆,使魯迅先生的形象在學生心中逐漸豐滿、高大。
我的語文教學反思 篇6
首先,對這個重點段落的處理,是抓住了文章的重點,突顯了百草園在作者眼中的童趣;其次,對這個段落的理解,教師在引領的過程中,遵循了閱讀理解的三個層次:認識層次,鑒賞層次,悟道層次,不但使學生的理解能力得以提升,還在鑒賞中悟到了本段寫作的特點,在閱讀中把讀與寫巧妙地結合了起來,又為本單元的大作文奠定了一定的基礎;然后,又為“課堂練筆”找到了很好的切入點,我們深知,課堂練筆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閱讀的拓展與延伸,它本身也是一種閱讀,只是要求更高,層次更深。它派生于閱讀課堂,融合了閱讀寫作,其首要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內容、習得語言技巧,二自然段的練筆,就是一個很好的范例,只是,我認為:本課例更偏重于語言技巧的習得,在幫助學生理解的這個層面,還做得不夠。
由練筆,生發出我的一些感慨:在閱讀理解的練筆中,一些“淺練筆”“假練筆”“偽練筆”“空練筆”是沒價值的,應該杜絕。但,一些理解性練筆,如:表達性練筆,補白性練筆,想象性練筆和遷移性練筆,應根據課文的實際理解狀況,逐步開展,教師的`思考,不能只局限于語言技巧習得的練筆。
最后,從二自然段的教學中,我還充分認識到:朗讀的重要性。由于學校的提倡,向四十分鐘要質量,課堂上,盡量給孩子以動筆的時間,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我們在課堂上聽到的讀書聲是越來越少了,但,這個二自然段的理解,我主要是引導學生從朗讀的角度出發,沒有進行過多講解,而是在一步一步深入的讀中,使學生逐步地走進了作者的童心世界,興趣盎然地欣賞著百草園里一草一木,一蟲一鳥。古訓:讀書百遍,其義自現。真是有道理啊!語文教師,一定要在自己的課堂中不斷地堅持下去的。
我的語文教學反思 篇7
我認真反思了幾年來的語文教學,有以下幾點體會:
1.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就是使全體學生都能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一個要點是面向全體,落實到人人;一個要點是全面提高語文素養。 語文課程標準,有意識地把“語文素養”凸現出來。這一概念的提出是時代的產物。在語文教育改革中,一個時期有一個時期的基本理念:六十年代強調打好基礎,提出“雙基”;七八十年代強調能力,提出“培養能力,發展智力”;九十年代以后,素質教育的思想漸漸深入人心,既然教育要提高國民素質,語文教育就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語文素養內涵十分豐富,其特點是綜合性和實踐性。它以語文能力為核心,是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語言積累、思想情感、思維品質、審美情趣、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的融合。語文素養不僅表現為有較強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而且表現為有較強的綜合運用能力——在生活中運用語文的能力以及不斷更新知識的能力。一句話,語文素養是整合的、能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和諧發展的語文素質。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將成為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識和不懈追求。
2.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在這方面,主要應體現在發揮語文教育的人文性,加強實踐性,遵循漢字、漢語自身規律上。
語文課程人文內涵十分豐富,它對一個人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因此,要在語文教學中重視和發揮語文課程對學生價值觀的導向作用,要既學語文,又學做人。還要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在文學、情感諸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語文學習極具個性化,對閱讀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常言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此,要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體驗,鼓勵學生發表富有個性的見解。這是提高語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形成良好個性、激活創造力的需要。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這種能力必須在豐富的語文實踐中培養。以往我們有一種失之偏頗的認識,認為學生語文能力的形成,要*系統的講授語文知識,要*在嚴整體系指導下的一步一步的語文訓練。我們忽略了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這一基本事實,忽略了母語教育的諸多特點。母語教育與外語教育有本質的不同。母語教育有基礎,有語境,有資源,這些是母語教育得天獨厚的條件。因此,學習母語應有別于學習外語,主要不是*傳授知識、揭示規律,而是*在大量的、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中,感悟、習得,逐漸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在語文教學中加強學生的語文實踐,一要采取多種多樣的形式,給學生創造盡可能多的實踐的機會;二要不斷開發、充分利用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語文教育資源,使學生憑借豐富的資源和大量的實踐,在學語文、用語文中漸漸習得語文學習規律,不斷提高整體把握的能力。
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還體現在遵循漢字、漢語的自身規律上。比如,利用漢字形聲、象形、會意等特點識字,利用筆畫、筆順、偏旁部首、間架結構等指導寫字;再如,利用漢字感情色彩強烈的優勢,重視語感的培養,加強感悟和情感體驗;又如,利用漢語言文化沉淀豐厚的優勢,豐富語言積累,增加文化儲備。總之,語文教育要重整合、重實踐,重積累,重熏陶,在反復實踐中,不斷提高綜合運用的能力,全面提高語文素質。
3.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由被動的接受學習,轉變為主動的探究學習,是這次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改變學生學習的過程與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使學生學會學習。
要切實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自主學習是基礎。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發展的主體,是“教學之本”。要保護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使每個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意識得以長久地保持,做到樂學,主動地學,學有所得,越學越愛學。
合作、探究是實現有效學習的重要方式。要倡導在自學、自悟基礎上的各種形式的合作學習,通過互相啟發、共同探究,不僅有所發現、學有所得,而且培養了合作精神和協作能力。
語文綜合性學習是全面提高語文素養,特別是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語文綜合性學習,是語文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學習專題的提出,到學習過程的安排、學習方法的確定,乃至學習成果的呈現,學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有更多實踐的機會,有更大的創造空間。學生會全身心地投入,使他們的主動精神和探究精神得到充分的發揮。語文綜合學習,看重的主要不是學習成果的呈現方式,不是結果,而是學生學習、探究、實踐的過程,是在一次次的綜合性學習的過程中不斷提高的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綜合運用語文的能力和創造性以及責任感、合作精神等等。這些既是十分重要的語文素養,又是現代人必備的基本素質。
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首先要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教師的主導作用絕對不應該因為提倡學生的自主學習而削弱。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教師要盡可能多地尊重學生,盡可能多地要求學生。一方面教師要實行教學民主,給學生更多的自主權,使學生有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學習伙伴的權利;一方面教師要嚴格要求學生,對學生的學習給予有力的指導、引導、輔導、誘導,使學生的學習成為有效的學習、高效的學習。其重點,一是提供交互式的學習平臺,二是精心組織學習活動。提供學習平臺,也就是創造氛圍、空間,提供學習、實踐的機會,使語文教學有一個民主、寬松、和諧、愉悅的氛圍,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時時、人人有提問、發表、交流、展示的機會。精心組織學習活動,要點有:組織好自學,核心是使每個學生都能獨立思考;組織好合作學習,既做到在互動中把學習引向深入,又做到因材施教,加強個別輔導;組織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強引導、調控,以全面實現教學目標。總之,教師要通過有效的學習活動,通過師與生、生與生的交流,使學生不斷進行自我組織、自我建構,在這種組織、建構中,逐漸提高語文素質,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語文的方法。
4.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建設開放的富有活動的課程體系,是這次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
和其他課程一樣,現行的語文課程在體系上存在一些弊端。如,課程過于強調學科本位,過分追求語文學科嚴整的知識系統或訓練系統,把自己孤立起來;課程過于注重知識的傳承,忽視語文實踐,特別是忽視聯系現實生活的語文實踐活動,把自己封閉起來;課程過于強調統一、集中,東、西、南、北、中,億萬學生同時學習同一個教學內容,使課程變得凝固、僵化,缺少彈性。
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建設上,倡導要有大視野,要樹立大語文教育觀。
所謂大視野,即語文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語文教育要有時代氣息,世界胸懷,超前意識,無論從觀念、內容到方法,都要符合時代的需要,成為名副其實的21世紀的語文課程。
所謂樹立大語文教育觀,就是要克服語文課程孤立、封閉、凝固、僵化等種種弊端,在大語文教育觀的指導下,實行課程內容、課程實施等的根本變革,構建開放而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體系。在課程內容上,不僅語文教科書增加選學、選讀、選做的內容,教科書給地方、學校留有補充鄉土教材的空間,而且鼓勵教師開發、利用取之不盡的語文教育資源。在課程實施上,既要不斷改進課堂教學,使其更富有活力;又要使教學走進自然、走向社會,探索形式多樣的、與自然社會現實生活緊密聯系的教學形式。可以說,建構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語文課程體系,已成為深化語文教育改革的當務之急。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語文課程內容,由于地方、學校、教師參與開發,將成為源源不斷、經常更新的一泓活水;語文課程體系,由于打破了學校與社會、與現實生活之間的壁壘,逐步做到課堂教學、語文活動、綜合性學習相結合,學校、家庭、社會語文教育相結合,將變得開放、創新,充滿活力。
我的語文教學反思 篇8
首先,文本解讀不夠獨特深刻,解讀的角度也不夠新穎。沒能真正體現教師的個性解讀,也就沒能更高的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情感體驗。這堂課僅僅圍繞作者對母親的感激之情來體驗和品讀,過于平面和膚淺;由對作者情感的理解進入課文的設計也較直接。然而,我雖然認識這一點,卻因為自身解讀能力的限制,讓學生還是始終停留在文本的淺層進行閱讀和感受,最終使這堂課顯得平淡無奇。由此我深感一名語文教師提高自己文本解讀能力的重要性,這真是任重而道遠。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深入地鉆研教材,更要廣泛地閱讀來豐富自己的內涵、提升自己的文學素養,只有這樣,在課堂上才會出現教師獨特而深刻的解讀,才能引領學生的思維,深化學生的情感。
其次,主要問題的設計不夠新穎,缺乏深度。整堂課圍繞兩個問題展開:“在作者的心中這是一種怎樣的做人訓練?”“母親與家人相處時,作者感受到什么?”顯然這兩個問題形式的區分度不夠,難度不高,對學生的吸引力不強,這樣就很難激發學生對問題的興趣,對第二部分的品讀也就達不到一個高潮。然而,在這堂課整個準備過程中始終找不到一個最佳的主問題,我想課堂呈現的一些不足就是問題的設計不佳造成的。看來一堂課的成功關鍵是問題設計的成功,真正成功的問題設計應該是新穎而有深度的,能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和思維興趣,能真正起到“點燃”和“碰撞”的作用。
以上是我對這堂課的一些并不成熟的反思,一方面是為了梳理自己在這段時間里的一些思想碎片,能讓自己在以后的教學實踐中更清醒地走好每一步;另一方面,也希望借此機會能得到同行們的指點和幫助。
我的語文教學反思 篇9
《我的母親》是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一篇課文,第一單元的課文都是追敘作者人生道路上的難忘經歷的文章,人文內涵豐富。
在講授這一課前,我和同學科的老師對這一課進行了集體備課,達成了共識,課堂采用“先學后教”的模式。在課堂上我又進行了適當的調整,比如,導入之后,我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的母親,如果讓他們來寫這篇作文會如何做,這樣就調動了學生的思維,又可以讓學生拿自己的構思與課文進行比較,可提高學生作文的水平。
在課堂內容的設計上,我沒有想展現太多的東西,只把理清思路作為重點,以此引出對母親性格特征的把握。這樣,課堂上出現一個主問題,便于學生對課堂的把握,便于學生的理解。也避免了課堂上講的東西過多,學生什么都設計了,最后也什么都沒有弄明白。
在學生的回答上,我沒有為了讓課堂進展的順利而刻意地去挑選好學生,而是把中下等學生作為重點,如果他們回答不上來,再讓好一點的學生去補充。這樣既照顧了差學生,又兼顧了課堂。
因而,課堂上我表現的也比較輕松。當然,也存在不完備的地方,如學校要求的良好讀書習慣的養成,學生課堂回答問題的準確性、邏輯性,學生的自主性的培養等,這些還需要在以后的課堂上慢慢去做。
我的語文教學反思 篇10
4月25日,在XX小學聽了《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幾節同課異構的課,深受啟發。這幾位老師的課各有特點,各有優秀,值得學習。
課文所寫的時代背景離我們的生活相去甚遠,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上較為困難,特別是對于“碰壁”的理解上,學生不好理解。呂老師針對這一問題上,在備課時查閱和選取了大量的資料,包括圖片、文字,一是拓展了學生的視野和文本閱讀,對于學生理解課文,有很大的幫助。課文以五個故事展開,講解時側重重難點。備課深入細致,這些都值得學習。另外我也提一點意見吧。我覺得在材料的選取上,可以增加一些魯迅先生為革命,為社會,為人民所做的事情上增加一些,可以更好地幫學生理解先生為什么那么受人愛戴。另外,最后,呂老師選取了妻子、兒子等人對先生的評價,我覺得這些好像與主題無關。魯迅先生的母親從來不看他兒子的作品,而是特別喜歡張恨水的小說,那能說先生不是個偉大的作家嗎。
崔老師備課獨到,理解準確。先生在作者的眼中不但是一位偉人,還是一位慈祥、幽默的長輩。所以崔老師在板書時就加以區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另外,在講課時,崔老師就像是在放風箏,看似游離在外,而又圍繞主線。放開有利于學生的思維,主線則保證不偏離課文的主題。另外,和藹的態度,親切的笑容,有趣的游戲,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外我也提一點建議吧。崔老師說,會的我們不講,我們就講不會的。那你如何判斷學生的會和不會,是不是要做調查和提問,針對大多數學生的疑問來進行講解。讓學生對自己的疑問提問題,再引導討論,配合課件幫助學生理解,是不是會更好點。
以上是我的一點個人意見,僅供參考。三人行,必有我師。通過聽課,學到了好多好的方法。
我的語文教學反思 篇11
語文新課程標準注重“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的啟發和培養,讓學生接受情感的熏陶,感受感情世界的豐富多彩。在這種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粵教版高一語文必修二第一單元“體驗情感”的教學重點就放在情感的熏陶和感受上。本單元所選三篇課文分別是從親情、友情和鄉情三種不同情感來體驗。《我的母親》是屬于親情體驗的,這篇課文通過對母親形象的塑造表現了母親的優秀品質和對兒女無聲的愛,也表達了自己“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悲痛和悔恨。因此,本文的教學重點應該讓學生體驗母愛的偉大和作者的悔恨之情,在體驗之中促發感受,并把感受傾訴出來,在傾訴之中進一步帶動情感的發展。我把這個過程概括為“以情促感,以感帶情”。接下來,我展開論述具體做法。
一、利用豐富生動的導入創設氛圍
因為這是一篇表現母愛的文章,所以,在進入新課前,我先搜集了很多能夠表現母愛的資料,比如,圖片、俗語、詩詞、名言、節日等等,其中有古代的也有現代的,有人類的也有動物的,有國內的也有國外的,有形象的,也有抽象的,可謂豐富而生動。然后再從中挑選一些較有代表性和表現力的制成課件并按順序投放給學生看,以此來創設濃厚的情感氛圍。當然,在每一種類型投放之前或之后我都會插入一些與母愛有關的較有感染力的話來引入或過渡或總結。比如,在投完一組圖片之后,我如是說:“看完這組圖片后同學們應該可以感受到,母愛是相通的,無論是人類還是動物,都蘊含著深深的母愛。母愛也是偉大的,所以自古以來,母愛就一直成為人們傳頌的話題,無論是高雅的詩詞,還是通俗的諺語,都涌現了不少歌頌母愛的作品。”這段話既揭示了圖片的意義,也增添了情感氛圍,讓學生從中受到啟發、受到感染。還能自然地過渡到下一個環節。
在放完所有的資料后,我作這樣的總結:從以上資料可以感受到,母愛是不受時空的限制的。母愛可以說是天底下最無私最偉大的愛,我們每個人都有母愛,但每個人對母愛的表達方式又有所不同。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老舍的文章《我的母親》,來看看老舍先生是如何來表達母愛的偉大的。這段話既可以總結前面的內容,也可以開啟下面的內容,為新課的學習奠定了情感氛圍。
實踐證明,這種豐富生動的導入一方面能使學生自然而然地進入到新課的學習中,一方面又能為課堂創設濃厚的情感氛圍,為新課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利用真摯感人的內容體悟深情
《我的母親》是一篇洋溢著濃濃母愛的文章,作者老舍在文中通過幾個細節表現了母親的優秀品質和對兒女深深的愛,也通過樸實的文字表達了自己未能孝敬母親而帶來的深深的歉意和失去母親后內心的巨大悲痛。讀來令人心酸、令人感動。在教學中,我通過初讀、朗讀、品讀三個步驟逐步加深學生對于母親對兒女的愛和作者對母親的歉意這兩種情感的體悟,在體悟中促發內心的感受。具體做法如下:初讀:讓學生小聲初讀課文,然后概括出老舍母親的優秀品質,感受老舍母親的人格魅力。我發現學生在概括時都很激動。我原以為是受老舍母親的人格魅力所感染震撼了。后來有一位學生直接說出了他們的心聲,原來,他們除了被老舍母親的人格魅力所感染震撼外,更為重要的是,他們從中看到了自己母親的影子,發現自己的母親和老舍的母親一樣,是如此之優秀,如此之偉大。這種發現深深地震撼了他們的內心,使他們第一次從心底里為有這樣的母親而感到驕傲、感到自豪,因此顯得非常激動。
朗讀:讓學生深情朗讀課文,然后在文中找出表達母親對兒女們的感情的細節描寫,體悟母親對兒女內斂而又含蓄的愛,感受母愛的無私和偉大。這些細節描寫讓學生們認識到,老舍的母親其實也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農村婦女,也是一位疼愛子女、關心子女的母親,盡管她不常表達出來,更多的是默默忍受和以淚代言,但正是如此,更顯其無私和偉大,也更容易讓讀者產生共鳴。
品讀:讓學生靜默品讀課文,然后在文中找出一兩句給你印象最深或者能讓你產生共鳴的句子來細細咀嚼品味,以此更加深入地理解母愛和作者內心感受。這個環節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入的解讀文本,一方面還可以為學生情感的表達醞釀情緒。
三、利用自由輕松的氛圍表達情感
學生心里有了感受之后,就要創造機會讓他們能夠及時表達出來。因此,在教學的最后一個環節,我播放了閻維文的歌曲《母親》,讓學生邊聽歌曲邊想一想這個問題:你曾為母親做了什么,你打算以后怎么做?由于這首歌感人至深,再加上前面對文本的感悟,不少學生眼睛里都打濕了淚水,心中頓時也積滿了想法。在接下來的自由發言階段,不少學生都是噙著淚水表達出自己心中的想法。他們之中有不少人的經歷跟老舍是相似的,都有一個時刻疼愛自己、關心自己的母親,但是自己卻沒有意識到甚至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因此平時也就很少或者沒有想到如何去報答母親。而這篇課文無疑給他們敲了一個警鐘,讓他們意識到生前的孝順是多么地重要,而“子欲養而親不待”的結局則是一種無法挽回的悲劇。所以,他們的發言大都表示會在以后的日子里對母親多一點關心、多一點照顧。盡最大努力為母親謀幸福。聽了學生的發言之后,我也頗受感動,學生的發言是肺腑之言,是真情告白。通過情感的表達,使他們的感情得到了遷移和升華,進一步帶動了情感的發展,也使“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學目標得以實現。
最后,在一曲動人的歌曲《母親我為你驕傲》中結束本課。讓學生通過歌聲進一步表達對母親的感謝和祝福。
語文不僅具有工具性,還有人文性,而情感教育是人文性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表現,語文教師要在平時的教學中貫穿這種教育,而情感教育的方式應該是多種多樣的,本文所闡述的方法只是在教學《我的母親》這篇課文后總結出來的一種方法,可能還略顯淺顯,希望廣大的語文教師能在以后的教學實踐中繼續探討,總結出更多更實用的情感教育的方法,以供后人使用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