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奇松》教學反思(通用13篇)
《黃山奇松》教學反思 篇1
首先我認為教學《黃山奇松》重要的是讓學生感悟松樹的“奇”。對于這篇課文的教學,學生對奇松的情,主要是從奇上產生的。所以在教學本課重點三大名松中的`迎客松時,我首先向引導學生質疑:迎客松奇在哪呢?并以此為學習目標,通過看圖、讀課文,小組交流之后,學生暢所欲言。不僅能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而且也為進一步學習課文和感情朗讀打下了基礎。
其次這篇課文一共只有三個自然段,結構清晰。在安排教學程序時,我大膽創新,先學習課文的第三自然段,把學生帶入到黃山松千姿百態的意境中,讓學生更加渴望知道這千姿百態的黃山松的代表又是什么樣子的?為后面的三大名松的教學作好鋪墊。
另外我在教學中還注重圖文結合。為了讓學生能更直觀地讓學生感受迎客松的千姿百態,我在課件中插入了許多關于黃山四絕及三大名松的圖片。
在教學中我是這樣巧用圖片的:
1、讓學生看黃山松圖,感受他的千姿百態。
2、讓學生邊看迎客松圖邊讀課文,感受迎客松的奇,并以小組形式幫迎客松擬寫歡迎詞。
3、讓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辨別陪客松和送客松并說出理由。
這些環節都巧妙地將圖與文有機地結合起來,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提高了他們說話寫話的能力,通過他們的想象說話、寫話,更好地挖掘課文的深刻內涵,理解黃山松的奇。
多媒體集圖、文、聲、像于一體,有著豐富的表現力,快速的信息傳遞功能和充分的資源共享性,在教學中如能得到合理的應用,會為你的教學帶來不可低估的作用。
《黃山奇松》教學反思 篇2
師:我們已經學習了《黃山奇松》這篇課文,現在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用一句話概括你讀后的感受。
生:(默讀課文)
師:水能說說讀后感受?
生:我覺得黃山奇松真的很奇耶!
師:請同學們再仔細讀一讀,你是從哪里看出黃山奇松的奇的?
生:(學生再一次認真地讀書)
師:誰先說說黃山奇松“奇”在哪里?
生:我先說,黃山奇松不管是在山頂,還是陡崖邊,處處都能生長,比一般地方長的松樹奇特。
生:我看黃山奇松奇在它長得像人。
師:你從哪里看出來的?
生:你看玉屏樓前的三大名松,迎客松長得好像歡迎賓客到來的人;陪客松長得像站著陪同客人觀賞的客人;送客松長得像伸出手臂和客人依依不舍地告別的人。這不是非常奇特的嗎?
師:還有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黃山奇松地“奇”來嗎?
生:黃山松千枝百態,它們姿態不同,動態不同,這也說明了它的奇。
師:請同學們有感情地自由朗讀,讀出黃山松的奇。同時,想一想,同樣是描寫黃山松的奇特的句子有什么不同?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同學們再次投入地閱讀課文)
生:寫黃山松奇特的句子很多,有的寫黃山松的數量多;有的寫它的樣子不同;有的寫它的靜態;有的寫它的動態;有的用擬人的手法寫;有的打比方的方法寫……這樣使得黃山松更神奇而富有生命力。
……
反思
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結合言語形象的感知、言語情感的感受、言語內涵的感悟,去領悟作者怎樣恰當而又得體地運用語言文字表情達意的語言技巧合技能,可以促進學生更好地把屋言語內涵,更真切地感受言語情感。從而使學生不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使課文精妙、典型的言語現象和作者駕馭語言文字的技能和技巧一起凸現在學生的腦海里,形成結構5圖式,為學生正確、生動、得體地運用語言,做好鋪墊。教例中通過學生三次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讀中,逐漸從理解文本的內容(寫什么)、品味詞句(怎樣寫)向語言“內核“(為什么這樣寫)進軍。這樣,在學生三次讀中充分感知文本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深入淺出、水到渠成地領悟到言語規律:同一事物可以用不同的表達方式,從而避免今后在寫作中表達方式單一、呆板的現象,真正地達到了學習語言,提高語文之目的。
需要說明的是,語感有整體性特征,客觀的言語在人們心理上產生的語像感、語意感、語情感、語音感、語技感等,是交融在一起的。語像中包含了語音語意語情,語音語意語情有時又滲透在語像中,而以上四方面又體現在語技感中,對一因素的感悟程度往往會影響對其他因素的感悟。
《黃山奇松》教學反思 篇3
黃山奇松教學反思
《黃山奇松》一課,就是一篇描寫大自然美景的佳作。文章通過對三大名松的具體描寫和對黃山松“千姿百態”的概括描述表現了黃山奇松的“奇”。
一、以畫想象 進入情境
學生在閱讀文本時往往忽略文本中語言傳達出的信息,看似把課文讀懂了,實則未懂。我通過出示圖組,教師配樂范讀,便激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內心產生強大的學習驅動力,使學生自主閱讀文本時,積極探索,尋找答案。輕松的使學生進入了再讀文本的情境。
二、真情體驗 激勵想象
在教學第二自然段時,我出示三大名松的圖像,讓學生仔細觀察,感知三大名松的姿態,說說各自的特點。直觀的畫面喚起了學生記憶中已有的表象,學生用流暢的語句說出了名松的特點。多媒體的展示既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
文中“飽經風霜”一詞容易被忽視,我時這樣引導的:先時讓學生說“飽經風霜”的意思,字面意思枯燥,接著引學生猜一猜迎客松的年齡,讓學生進一步得到詞語表示時間的長期性,然后學生閉上眼睛想象迎客松經歷了哪些艱苦,而迎客松又是怎樣的表現,通過巧妙的問題牽引,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力,想象迎客松可能遭遇哪些困境。使“飽經風霜”一詞變得立體飽滿。最后學生體會詞語的內涵,指導學生朗讀。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深刻地體驗到了迎客松頑強的生命力,勃勃的生機。在教學“送客松”時,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想象。想象能使學生進入課文描述的情景中,又能超越教材本身,使學生的思維呈現出多元態勢,還能培養學生不受制約、縱橫思考的習慣。想象送客松會對游人說些什么呢?激起了學生暢所欲言的愿望。
三、教學目標的達成
本次課按教學目標進行教學,基本上達成目標,在重難點上沒有做到深化。
存在的不足:
一、詞語理解不夠形象
學生理解某個詞語的意思往往是通過預習環節中查字典得知。對于不理解的詞語只是機械的把字典中的解釋寫到書的空白處,并沒有對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理解。要是教學中先讓學生觀察圖畫,并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描述,然后再與課文中描寫的詞語進行對照,學生理解會更深刻。如:“盤曲”“天然盆景”這個詞語,對于詞語的體驗好比蜻蜓點水,膚淺不深。
二、環節顛倒
本計劃出示字詞的環節,由于一時緊張,環節顛倒,先讓學生自讀課文,再回過頭教學字詞,使得后面亮點的引出受到印象,這節課最大的敗筆就在這。
三、教師個人經驗
作為教齡不算短的我來說上課不難,難就難在心態沒有調整好,給自己的壓力比較大。因為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在哪。課堂的反應靈活,但是處理的機智就有待加強。如:時間還剩的情況下,因對應本次課的教學重難點來靈活教學。
《黃山奇松》教學反思
《黃山奇松》這篇課文采用了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以生動的筆墨描寫了黃山奇松美不勝收的各種姿態,抒發了作者對它們的贊嘆之情。全文共3個自然段,每個自然段可自成一段。第一段是講人們對黃山奇松情有獨鐘。第二自然段具體描繪了三大名松的動人姿態。第三自然段寫千姿百態的松樹使黃山更加秀麗。在執教《黃山奇松》一課時,我依據《語文課程標準》而設計的理念是:在教學中努力體現“自主感悟 , 培育智慧”的思想,引導學生讀中感悟,讀中思考。
教學伊始,我利用多媒體播放黃山的美麗風光,不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而且形象快捷地讓學生對黃山有形象、生動的印象,激起學生想了解黃山的興趣。由此引出黃山,接著讓學生說說對黃山的了解。以輕松的氣氛開始對課文的學習。
在學習重點段第二自然段時,主要考慮到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喜好給學生時間和自由,讓他們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有所感悟和思考,享受文字之妙和審美樂趣。培養學生具有“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同時,給學生提供學習方法,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在交流收獲的時候,我用課件出示三大名松的圖象,讓學生仔細觀察,感知三大名松的姿態,說說各自的特點。并想象三大名松面對游客,分別會說些什么。直觀的畫面喚起了學生記憶中已有的表象,學生用流暢的語句說出了名松的特點,并展開想象根據每顆松的特點,說出了不同的話語,其實也就是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同時多媒體的展示既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而在這三大名松中,又對迎客松做了重點的品讀,對 “飽經風霜”這個詞做了重點的理解。在老師介紹完迎客松的生長環境后,讓學生想象迎客松都經歷了怎樣的磨難,學生展開了想象的翅膀,對迎客松旺盛的生命力有了更深一步的認識。其次,通過迎客松姿態的描寫來體會到迎客松的熱情好客。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后,體悟出“迎客松”的熱情好客、飽經風霜而充滿生機的美好形象。迎客松的美好形象正是我們中華民族不屈不饒生機勃勃熱情好客的象征,水到渠成地道出人們對它評價高的原因所在了。在學生理解三大名松奇特的同時,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感悟,來反映出它們的奇特。最后,引導學生找出三大名松名字由來的句子,來突破課文所蘊含的暗線。
課文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話勾勒了黃山松的千姿百態。這一處正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想象能力的切口。我利用課件展示了幾種姿態不一的黃山松。學生在和諧、充滿美感的教學氛圍中欣賞著一幅幅的奇松圖,腦中會想象出更多不同姿態的松樹形象。豐富了課文內容,放飛學生的想象力。真切地體會到了三大名松的神奇,大自然的壯麗。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存在許多不足之處:時間安排不恰當,前松后緊;各環節的銜接語言還不夠精煉;迎客松熱情好客中的拓展想象指導不到位;由于時間倉促,總結匆忙,學生對黃山奇松的“奇”感悟不深刻。
《黃山奇松》教學反思
設計這課,我真的是用了心的。備課時,我首先想到的是學生會怎樣學,學生會提哪些問題,提到這些問題我該怎樣引導,學生在自主性學習時會遇到哪些困難,合作學習中會出現什么情況等。說實話,因為考慮、預設得較多,在上課前,我自己還是對這節課的教學充滿信心的。
可課堂實施下來,并沒有如人所愿,我只能說感到很遺憾。
1、步子邁得太小
這節課,我們著重學習的是課文的第二自然段。這段主要介紹了黃山的三大名松——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為了避免課堂上將這三大名松的特點分解得支離破碎,我設計了這樣的學習環節:你最欣賞其中哪一大名松,它名在哪、奇在哪呢?自學后介紹。可以讀課文,抓重點詞句體會黃山松的奇特;可以用書上的句子或結合課外的資料介紹。然后在充分自學、小組交流的基礎上,全班匯報。盡管這樣,上下來后,我還是覺得這段的教學顯得很碎,仍是一個松、一個松的學習。雖然課堂的學習氣氛活躍、學生也讀得熱熱鬧鬧,很有感情,作為教者的我卻沒有真正把學習的自主權交給他們。其實這段的學習,完全可以把學生分為三大組進行,喜歡迎客松的就學習迎客松的有關句子,喜歡陪客松的就學習陪客松的句子,這樣讓學生在大組內學習,互通有無,既可以加強對課文語言文字的理解,又可以補充資料搜集上的信息交流。這樣的大組學習比起自己設計的自學、小組學來得更活躍、更自主、更靈活、更開放。
2、教材吃得不透
三大名松,各有各的特點、各有各的風格。可學完課文,如果讓學生用幾個詞來概括每大名松的特點的話,估計學生還是一知半解。課堂上,雖然,我也將每大名松的奇特、與眾不同處在小結語中概括了,但學生可能并沒留意。至于它們的獨特之處,還須明確概括。而且在學習送客松時,我也只是讓學生抓住課文中的“姿態獨特”“枝干蟠曲”“天然盆景”作了相應的理解處理,卻忽視了看圖,比較它與形態相似的迎客松的區別。迎客松是剛毅挺拔,紳士一般地伸出手臂作歡迎狀,而送客松是向山下伸出長長的手臂,仿佛在與人們揮手告別。對教材,我沒有能夠很好地進行開發和利用。
3、板書不夠合理
這節課,我還用到了教學掛圖。但在掛圖的位置擺放上,我處理得也不夠合理。圖片可以和相應的名松對應起來,使學生看得更清楚。特別是在看圖引導學生背誦時,學生可以把圖與課文的內容聯系起來,或許背的時候,困難會小些。
4、時間把握差錯
時間上的把握偏差,是這節課最敗筆的地方。在學習迎客松的有關語句時,將近花了25分鐘的時間。為什么?因為迎客松最負盛名,它是美麗黃山的象征、友好中國的象征,所以大部分的學生基本上都喜歡迎客松,而且我自己在設計這一部分的時候也確實安排了好多讀、說的環節,又是讀出它頑強的生命力了,又是讀出它的姿態優美了,還要補充介紹課外搜集的資料,還要背誦,所以在這一處浪費了近10分鐘的時間。導致接下來的一個重要環節——師生、生生互動的“小導游”介紹沒有實施。原本準備好的導游帽、導游旗根本沒能在課上派上用場。如果能處理好時間的安排,課堂是很容易出彩的。
除了這些,我想自己的課堂上還有其他很多的缺憾,有待今后努力并改善,真正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教學質量。
《黃山奇松》教學反思 篇4
黃山奇松教學反思
我認為教學《黃山奇松》重要的是讓學生感悟松樹的"奇".對于這篇課文的教學,學生對奇松的情,主要是從奇上產生的.在引導學生領悟迎客松奇時,我突出重點,防止教學程式化.悟其情,就要鼓勵學生議論紛紛,對課文有多元的理解.因此,在學生看完迎客松的圖片,讀完描寫迎客松的句子之后,我就安排讓學生自由地說說自己的想法,用個性化的語言發表自己的見解,側重領悟迎客松的奇.
另外,我在教學中還重視圖文結合.在小學語文課本中每篇課文都有插圖,插圖的內容都和課文有一定聯系,是一種不錯的資源.可是,我們經常會忽略插圖的存在,而不好好利用這一資源,這是非常可惜的.在《黃山奇松》這篇課文中有三張插圖,我從網上找到與之相對應的三大奇松及其他黃山奇松的圖片,將之放大.在教學中,我是這樣巧用插圖的:
1, 讓學生邊看迎客松圖邊讀文,感受迎客松的奇,再做做迎客松伸出手臂歡迎賓客的樣子.
2,學生在讀文的基礎上,區分老師手中的兩張圖片哪張是陪客松,哪張是送客松,并用文中的話說說理由.
3, 讓學生看圖展開豐富的聯想,假如你就是陪客松,會向大家介紹黃山的哪些風光.
4,對照圖說一說,熱情的送客松對離去的游人會說些什么 .
5, 最后,出示其他黃山奇松的集錦圖,模仿書中的句式,看圖說話.
這一系列環節都巧妙地將圖與文有機地結合起來,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提高了他們說話寫話的能力,通過他們的想象說話,寫話,更好地挖掘課文的深刻內涵,理解黃山松的奇.
先學句子,還是先看圖,在不同的課文中,就有不同的操作方法.每一篇課文的插圖都有其利用價值,它是一種很不錯的教學資源,上課時巧妙利用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備課的時候不妨也把它當作其中一項內容認真對待.
黃山奇松教學反思
《黃山奇松》一課,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第五單元的一篇描寫大自然美景的佳作。課文采用了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以生動的筆墨描寫了黃山奇松美不勝收的各種姿態,抒發了作者對它們的贊嘆之情。在教學本課時,我抓住黃山奇松的“奇”讓學生來理解課文。教學目標定位好后,如何讓學生在讀中體會黃山奇松的美和奇,成為了本節課教學的重點。那么,如何突出教學重點呢?我是這樣教學的。
一、以讀書為主線。
蘇教版小語教材特別注重“讀”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朗讀作為學習語言行之有效的方法。閱讀教學中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首先我要求學生自由讀,然后讓學生深入學習迎客松,通過課文插圖感悟文中“枝干遒勁”的意思,利用課前收集到的資料,讓學生理解“飽經風霜”的意思,同時引導學生體會迎客松的奇,在此基礎上再指導學生細讀品味,讀出感情,使學生的情感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接著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描寫陪客松和送客松的句子。這樣,通過以讀代講,以讀促思,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課文內容,在讀中體會情感。
二、重視圖文結合。
在小學語文課本中每篇課文都有插圖,插圖的內容都和課文有一定聯系,是一種不錯的資源。 在《黃山奇松》這篇課文中有三張插圖,我從網上找到與之相對應的三大奇松及其他黃山奇松的圖片,將之放大。在教學中,我是這樣巧用插圖的: 1、 讓學生看迎客松圖和送客松,仔細觀察他們的枝干,理解詞語“遒勁”、“蟠曲”等詞語的意思。 2、 讓學生看圖展開豐富的聯想,出示自己搜集到的黃山奇松的集錦圖,讓學生模仿書中的句式,看圖說話、寫話。 這一系列環節都巧妙地將圖與文有機地結合起來,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提高了他們說話的能力,通過他們的想象說話、更好地挖掘課文的深刻內涵,理解黃山松的奇。
三、注重遷移運用。
由模仿到創造,由完成老師設計的“形成性”作業,到主動運用于說、寫實踐,并積極向課外語文活動延伸,這是蘇教版在注重遷移運用中提出的具體要求。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在課上還安排了仿照第二自然段描寫三大名松的寫法描寫其它黃山松,這也是為了強化學生的寫作遷移運用,進行寫的訓練。
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本節課的不足之處還有:在朗讀的教學環節教師只是在一味地指導學生朗讀,并沒有進行示范的朗讀或錄音帶朗讀,沒有起到示范的作用。教學環節的設計上是按照課文的寫作順序展開的,在教學三大名松的環節,我在想能不能分組來學習三大名松,然后小組選成員來匯報,給學生以更大的討論交流的空間。總之在不斷地反思中完善自己的教學設計。
《黃山奇松》教后反思
《黃山奇松》是一篇描寫大自然美景的佳作。文章通過對三大名松的具體描寫和對黃山松“千姿百態”的概括描述表現了黃山奇松的“奇”。
在教學第二自然段時,我出示三大名松的圖像,讓學生仔細觀察,感知三大名松的姿態,說說各自的特點。直觀的畫面喚起了學生記憶中已有的表象,學生用流暢的語句說出了名松的特點。多媒體的展示既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
課文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話勾勒了黃山松的千姿百態。這一處正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想象能力的切口。我利用課件展示了幾種姿態不一的黃山松。學生在和諧、充滿美感的教學氛圍中欣賞著一幅幅的奇松圖,想象出更多不同姿態的松樹形象,極大豐富了課文內容。
《黃山奇松》教學反思 篇5
多思、多學,多向有經驗的老師請教,爭取做到取長補短。“路漫漫而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黃山奇松》是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的一篇寫景佳作。本節課的課文雖然內容不長,但是學生需要掌握的內容頗多,最重要的是讓學生感悟到黃山奇松的奇,這也是這節課的難點。
為了讓學生感受到黃山奇松的奇,課前因為我做了準備,也運用了多媒體技術,因此同學們的學習興趣還是比較濃厚的。這堂課我的思路大致是清晰的,但是卻仍然存在許多的不足,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多媒體技術運用不夠熟練。為了適應新課程,教師必須掌握新的技能,學習新的技術。但是從本次授課中我明顯感受到我的多媒體技術運用方面不足。多媒體技術作為一種先進的教學手段,它集文字、圖表、錄音、錄像、動畫等功能于一體、圖文并茂,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在本課的教學,我在課件中插入了黃山的美景視頻。播放之前我特地檢查了視頻是否可以順利播放,我卻發現視頻出現了問題,幸虧我在優盤中留有視頻的備份,又臨時把視頻插入課件,才解決了這個問題。出示圖片過少。對于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圖片出示的過少,學生對這些名松的認識不夠直觀。
在今后我要認真學習多媒體技術從而在一定程度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與效益。
(2)缺少范讀。本課是寫景課文,應該以讀促悟。在教學中,我指名讓多個同學朗讀描寫黃山奇松的語句,但是沒有讀出黃山的美和奇。我卻沒有進行示范朗讀,讓同學感悟到黃山的美和奇。
老師的范讀是必不可少,教師必須有良好的朗讀基礎以及充分領悟課文中蘊含的情感。老師的范讀讀得好就會給孩子一個非常好的榜樣,也會引起學生的朗讀興趣,更加可以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
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必須要提高我的朗讀水平,在課上,適時,適量的朗讀。
(3)課堂語言不夠精煉。教師通過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如果表達不夠清晰,學生就會不知所云,因此就達不到預想的教學的效果。我的語言表達能力一直是塊短板,但作為一名語文老師,課程語言的錘煉是至關重要的。教師的語言應該嚴謹、幽默、有激情。具有較高的課堂語言藝術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也不是一件“高不可攀”不能辦到的事,這是我們教師一直需要探討的問題。只有不斷探索、不斷創新, 不斷努力,才能逐漸走向完善、走向成功。通過本課的教學,我認識了自己的諸多不足,看清了自己的缺點。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一一改正,爭取做到多讀、多看、多聽。
《黃山奇松》教學反思 篇6
《黃山奇松》教學反思
《黃山奇松》是蘇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第九冊第五單元第十六課。這是一篇寫景的文章,作者以生動的筆墨描寫了黃山奇松美不勝收的各種姿態,抒發了作者對它們的贊嘆之情。全文共3個自然段,每個自然段可自成一段。第一自然段寫人們對黃山奇松情有獨鐘。第二自然段寫獨具特色的三大名松: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第三自然段寫千姿百態的黃山松使黃山更加秀美。
(一)重點抓住“文眼”的“奇”來作為理解文本內容的切入點,從奇入手。
(二)根據文本的特點,以“你從哪些詞句中感受到黃山松的奇?”這個問題為統領整篇文章的問題,然后再像剝開竹筍一樣的引導學生體會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奇,這樣一步一步地深層體會奇,奇貫穿始終。
(三)能在讀的過程中幫助學生體會作者是怎樣抓住“奇”來寫黃山奇松的。教學本課時,我主要抓住“奇”字,指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體會黃山奇松的奇美,我先引導學生通過對語言文字的品悟感受黃山松的奇美,如:“姿態優美”感受到了迎客松的美。“枝干遒勁”借助實物理解“遒勁”,體會迎客松的雄健有力。“郁郁蒼蒼,充滿生機”體會迎客松的茂盛,生命力頑強。“飽經風霜”體會它頑強的生命力。“它有一叢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熱情的歡迎賓客的到來。”體會迎客松對游人的熱情等等。還通過圖片的展示,讓學生直觀的欣賞到黃山松的美不勝收的各種姿態,體會黃山松的“奇”。
(四)教學中,我能緊緊圍繞“奇”,抓住“奇”,在黃山松的“奇”上尋找突破口,以讀代講,以讀促學,讓學生在讀中悟。在引導學生抓重點詞句品讀感悟方面,我通過讓學生對文本的閱讀、直觀形象的圖片等手段,激發學生品讀感悟,體會黃山松的“奇”。在教學中,我還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激勵學生全面參與,主動學習,培養學習的創新能力和想象能力。
《黃山奇松》教學反思
一、自主閱讀,感悟如魚得水
著名小語專家張慶先生說:“堵不住繁瑣分析的路,就邁不開語言訓練的步。”“讀”要貫穿全過程,為確保“讀”不走過場,片段一留給了學生充分的讀書時間,“讀”的有目的,有層次,有方法。引導學生直接面對文本,充分地讀,用心地讀,用心去“感悟”,學生打開了記憶的倉庫,調動背景知識,促進與文本的聯系,喚醒、激活了學生頭腦中儲存的與語言文字相關的表象、體驗和情感,體悟出“迎客松”的熱情好客、飽經風霜而充滿生機的美好形象,對文中的語句已不需要再作枯燥的“咬文嚼字”,學生已從朗讀中體悟到了;又通過朗讀,充分展現了他們的個性體驗。“自主閱讀”使課堂充滿了鮮活的、張力十足的、有生命力的東西,學生學的主動、積極。
二、引導探究,體驗精彩紛呈
語文教學應該讓學生越學越聰明,怎樣才能學得聰明起來呢?就要引導讀出“言外之意”,悟出“言中之情”,透過語言文字看到背后的意思。著名教育家贊可夫說:“教會學生思考,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生中最有價值的本錢。”片段二的設計充分利用優秀文本所存在的很大的張力空間,將學生置身于文本整體中,促進了學生對課文的深入思考和品悟。學生對“山頂上、陡崖邊”的多元理解,正是思維火花的碰撞所閃耀的迷人光芒,讀出了文本所深刻的內涵和精彩的外延。
三、訓練思維,課堂充滿智慧
目前的語文教學普遍存在重知識傳授輕智慧培育的問題,有知識不等于有智慧。現代閱讀教學論認為,閱讀是一個吸收和轉換信息的心理過程,必須采取主動的閱讀心態才能完成。兩個片段所提的問題,都富有思維價值,有是本課教學目標所在。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廣闊的思維空間,猶如一塊磁鐵,吸引學生的探求之心,在閱讀課文中學生便會自主研究,體會語言文字蘊涵的“意義”和“情味”,產生許多充滿智慧的發現和感悟,不僅深刻地理解了課文內容,還訓練了思維能力。學生也由此興趣盎然,在朗讀課文時充分得到了體現。
《黃山奇松》教學反思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要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這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思想。在執教《黃山奇松》一課時,我就以此為設計理念,努力體現“自主感悟,培育智慧”思想,引導學生讀中感悟,讀中思考。
課文是一篇寫景美文,描繪了黃山風景區有許多奇松,姿態獨特,十分有趣,人們對它情有獨鐘。在教學課文“迎客松”一段和第一小節時,有意設計了思維力度較大的問題,引導學生在充分接觸文本、品讀課文語言的過程中,體悟豐富的內涵,發展語文素養。
片段一:
師:黃山上的松樹成千上萬,是什么使迎客松成為黃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個黃山的象征呢?
(學生投入地讀課文,邊讀邊寫寫劃劃)
生1:它的姿態優美,象一個好客的主人,熱情地歡迎賓客的到來,就像個迎賓先生。
師:哦,是迎賓先生?
生1:它很高大,枝干遒勁,就像手臂的肌肉發達,所以我覺得是迎賓先生。
生2:它飽經風霜,經過了上百年,也許是上千年,不知經過多少風吹雨打,還是那么郁郁蒼蒼,充滿生機,是很難得的。
生3:我從“郁郁蒼蒼”讀出了十分茂盛,綠得很有力,生機勃勃。如果“郁郁蔥蔥”就顯得很嫩,像小草一樣。
生4:它十分頑強,戰勝了困難,有著頑強的生命力,不但形象美,精神更美!
……
提這個問題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自身的閱讀對文本進行感悟,主體的功能得到發掘,他們創造性地對知識接受、運用、轉化,思維處于異常活躍的狀態,對“黃山奇松”的“奇”字不僅僅停留在形態奇特,而是讀出更深層的東西,特別有位同學把“郁郁蒼蒼”和“郁郁蔥蔥”的意蘊之別也體悟出來了,這是智慧的閱讀,語感的訓練在潛移默化中完成了。
片段二
(在學完第二、第三節后,再回到第一節。在學習第一節時,重點設計了一個問題)
師:在這神奇的四絕中,人們對黃山奇松情有獨鐘,那是為什么呀?
生1:因為黃山奇松千姿百態,十分好看。
生2:因為黃山奇松有的姿態優美,有的姿態奇特,像黑虎,像孔雀,十分神奇。
生3:因為山頂上、陡崖邊,處處都有它們瀟灑、挺秀的身影,遠望過去十分壯觀。
生4:因為黃山奇松有頑強的生命力,越是艱苦的地方,越是瀟灑、挺秀。
……
這個問題需要學生整體把握教材,在充分接觸和熟悉文本后,讀出自己的個性體驗,也是真正意義上讀懂了課文,把握了文本的精髓,訓練了語言表達能力,對“黃山奇松”的“奇”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體會。
一、自主閱讀,感悟如魚得水
著名小語專家張慶先生說:“堵不住繁瑣分析的路,就邁不開語言訓練的步。”“讀”要貫穿全過程,為確保“讀”不走過場,片段一留給了學生充分的讀書時間,“讀”的有目的,有層次,有方法。引導學生直接面對文本,充分地讀,用心地讀,用心去“感悟”,學生打開了記憶的倉庫,調動背景知識,促進與文本的聯系,喚醒、激活了學生頭腦中儲存的與語言文字相關的表象、體驗和情感,體悟出“迎客松”的熱情好客、飽經風霜而充滿生機的美好形象,對文中的語句已不需要再作枯燥的“咬文嚼字”,學生已從朗讀中體悟到了;又通過朗讀,充分展現了他們的個性體驗。“自主閱讀”使課堂充滿了鮮活的、張力十足的、有生命力的東西,學生學的主動、積極。
二、引導探究,體驗精彩紛呈
語文教學應該讓學生越學越聰明,怎樣才能學得聰明起來呢?就要引導讀出“言外之意”,悟出“言中之情”,透過語言文字看到背后的意思。著名教育家贊可夫說:“教會學生思考,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生中最有價值的本錢。”片段二的設計充分利用優秀文本所存在的很大的張力空間,將學生置身于文本整體中,促進了學生對課文的深入思考和品悟。學生對“山頂上、陡崖邊”的多元理解,正是思維火花的碰撞所閃耀的迷人光芒,讀出了文本所深刻的內涵和精彩的外延。
三、訓練思維,課堂充滿智慧
目前的語文教學普遍存在重知識傳授輕智慧培育的問題,有知識不等于有智慧。現代閱讀教學論認為,閱讀是一個吸收和轉換信息的心理過程,必須采取主動的閱讀心態才能完成。兩個片段所提的問題,都富有思維價值,有是本課教學目標所在。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廣闊的思維空間,猶如一塊磁鐵,吸引學生的探求之心,在閱讀課文中學生便會自主研究,體會語言文字蘊涵的“意義”和“情味”,產生許多充滿智慧的發現和感悟,不僅深刻地理解了課文內容,還訓練了思維能力。學生也由此興趣盎然,在朗讀課文時充分得到了體現。
整堂課,學生讀得是較充分、精彩的,體悟得也是較到位、智慧的。遺憾的是原本設計的一個仿寫練習,即“仿照第二節的寫法,發揮自己的想象,寫一寫千姿百態的黃山奇松”沒有實施,課堂上做到了書聲瑯瑯,但如何進一步幫助學生運用語言,讀中積累、讀中內化,將“消極語言”化為“積極語言”,提高語文實踐能力,做得不到位。主要還是暴露了不能更準確地把握教材,以及有效地調控課堂等方面的不足,今后更要多鉆研、勤學習、勇實踐,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水平。
《黃山奇松》教學反思 篇7
設計這課,我真的是用了心的。備課時,我首先想到的是學生會怎樣學,學生會提哪些問題,提到這些問題我該怎樣引導,學生在自主性學習時會遇到哪些困難,合作學習中會出現什么情況等。說實話,因為考慮、預設得較多,在上課前,我自己還是對這節課的教學充滿信心的。
可課堂實施下來,并沒有如人所愿,我只能說感到很遺憾。
1、步子邁得太小
這節課,我們著重學習的是課文的第二自然段。這段主要介紹了黃山的三大名松——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為了避免課堂上將這三大名松的特點分解得支離破碎,我設計了這樣的學習環節:你最欣賞其中哪一大名松,它名在哪、奇在哪呢?自學后介紹。可以讀課文,抓重點詞句體會黃山松的奇特;可以用書上的句子或結合課外的資料介紹。然后在充分自學、小組交流的基礎上,全班匯報。盡管這樣,上下來后,我還是覺得這段的教學顯得很碎,仍是一個松、一個松的學習。雖然課堂的學習氣氛活躍、學生也讀得熱熱鬧鬧,很有感情,作為教者的我卻沒有真正把學習的自主權交給他們。其實這段的學習,完全可以把學生分為三大組進行,喜歡迎客松的就學習迎客松的有關句子,喜歡陪客松的就學習陪客松的句子,這樣讓學生在大組內學習,互通有無,既可以加強對課文語言文字的理解,又可以補充資料搜集上的信息交流。這樣的大組學習比起自己設計的自學、小組學來得更活躍、更自主、更靈活、更開放。
2、教材吃得不透
三大名松,各有各的特點、各有各的風格。可學完課文,如果讓學生用幾個詞來概括每大名松的特點的話,估計學生還是一知半解。課堂上,雖然,我也將每大名松的奇特、與眾不同處在小結語中概括了,但學生可能并沒留意。至于它們的獨特之處,還須明確概括。而且在學習送客松時,我也只是讓學生抓住課文中的“姿態獨特”“枝干蟠曲”“天然盆景”作了相應的理解處理,卻忽視了看圖,比較它與形態相似的迎客松的區別。迎客松是剛毅挺拔,紳士一般地伸出手臂作歡迎狀,而送客松是向山下伸出長長的手臂,仿佛在與人們揮手告別。對教材,我沒有能夠很好地進行開發和利用。
3、板書不夠合理
這節課,我還用到了教學掛圖。但在掛圖的位置擺放上,我處理得也不夠合理。圖片可以和相應的名松對應起來,使學生看得更清楚。特別是在看圖引導學生背誦時,學生可以把圖與課文的內容聯系起來,或許背的時候,困難會小些。
4、時間把握差錯
時間上的把握偏差,是這節課最敗筆的地方。在學習迎客松的有關語句時,將近花了25分鐘的時間。為什么?因為迎客松最負盛名,它是美麗黃山的象征、友好中國的象征,所以大部分的學生基本上都喜歡迎客松,而且我自己在設計這一部分的時候也確實安排了好多讀、說的環節,又是讀出它頑強的生命力了,又是讀出它的姿態優美了,還要補充介紹課外搜集的資料,還要背誦,所以在這一處浪費了近10分鐘的時間。導致接下來的一個重要環節——師生、生生互動的“小導游”介紹沒有實施。原本準備好的導游帽、導游旗根本沒能在課上派上用場。如果能處理好時間的安排,課堂是很容易出彩的。
除了這些,我想自己的課堂上還有其他很多的缺憾,有待今后努力并改善,真正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教學質量。
《黃山奇松》教學反思 篇8
《黃山奇松》是一篇描寫大自然美景的佳作。課文采用了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以生動的筆墨描寫了黃山奇松美不勝收的各種姿態,抒發了作者對它們的贊嘆之情。在教學本課時,我抓住黃山奇松的“奇”讓學生來理解課文,教學目標定位好后,如何讓學生在讀中體會黃山奇松的美和奇,成為了本節課教學的重點。那么,如何突出教學重點呢?我是這樣教學的。
一、以讀書為主線。
小語教材特別注重“讀”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朗讀作為學習語言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學中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首先我要求學生自由讀,然后讓學生深入學習迎客松,通過課文插圖感悟文中“枝干遒勁”的意思,利用課前收集到的資料,讓學生理解“飽經風霜”的意思,同時引導學生體會迎客松的奇,在此基礎上再指導學生細讀品味,讀出感情,使學生的情感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接著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描寫陪客松和送客松的句子。這樣,通過以讀代講,以讀促思,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課文內容,在讀中體會情感。
二、重視圖文結合。
在小學語文課本中每篇課文都有插圖,插圖的內容都和課文有一定聯系,是一種很好的資源。在《黃山奇松》這篇課文中有三張插圖,我從網上找到與之相對應的三大奇松及其他黃山奇松的圖片,將之放大。在教學中,我是這樣巧用插圖的:1、讓學生看迎客松圖和送客松,仔細觀察他們的枝干,理解詞語“遒勁”、“蟠曲”等詞語的意思。2、讓學生看圖展開豐富的聯想,出示自己搜集到的黃山奇松的集錦圖,讓學生模仿書中的句式,看圖說話、寫話。這一系列環節都巧妙地將圖與文有機地結合起來,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提高了他們說話的能力,通過他們的想象說話、更好地挖掘課文的深刻內涵,理解黃山松的奇。
三、注重遷移運用。
由模仿到創造,由完成老師設計的“形成性”作業,到主動運用于說、寫實踐,并積極向課外語文活動延伸,這是課標中提出的具體要求。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在課上還安排了“小導游”和“廣告詞”兩個環節,進行寫的訓練。
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本節課的不足之處還有:
1、在朗讀的教學環節教師只是在一味地指導學生朗讀,并沒有進行示范的朗讀或錄音帶朗讀,沒有起到示范的作用。
2、教學環節的設計上是按照課文的寫作順序展開的,在教學三大名松的環節,我在想能不能分組來學習三大名松,然后小組選成員來匯報,給學生以更大的討論交流的空間。
3、教師說的有點多,沒有真正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主宰課堂。(我認為:講和繁瑣分析并不是一回事,以學生為主并不排斥教師的必要分析。)
今后,我會努力提高自己的課堂駕馭能力,促進自己的專業成長!
《黃山奇松》教學反思 篇9
一、教材分析
《黃山奇松》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第5單元的中的一篇課文,本單元是一組描繪祖國大好河山的美文。其中《黃山奇松》是本單元的首篇,在本單元中起著提綱挈領、舉一反三的示范作用。課文以生動的筆墨描寫了黃山奇松美不勝收的各種姿態,抒發了作者對它們的贊嘆之情,文章集景色美、語言美、情感美于一體,令讀者賞心悅目、心馳神往、浮想聯翩。
全文共三個自然段,條理清晰,重點突出。每個自然段可以獨立成段。第一自然段是講人們對黃山奇松情有獨鐘。第二自然段具體描繪了三大名松的動人姿態。寫出了它們的“奇”,是全文的重點段。第三自然段寫千姿百態的松樹使黃山更加秀美。全文結構上,按“總分結合,點面結合”的方式謀篇,是一篇陶冶學生審美情趣,提高學生語言素養的好教材。本課計劃安排二課時來完成,其中第一課時著重讀準讀通,掃除障礙,整體感知。第二課時精讀品悟第二自然段,積累內化“精妙”的語言,體會作者的寫作特色,發揮充分的想象。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二自然段。
2、會寫本課六個生字,理解新詞語的意思。
3、會用“屹立”“飽經風霜”造句。
4、理解課文內容,感受黃山松的奇美,培養審美情趣,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5、了解一般寫景散文的寫作思路和構思方法,學習和應用從不同角度描寫景物和變換角度表現景物的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1、利用多媒體創設情景,揭示課題。
2、引導學生品讀、感悟、想象,用各種方式激起學生誦讀的興趣,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
3、為了促進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創造精神,教學活動中可將看圖、看書、訓練融入質疑、梳疑、解疑的過程中,讓學生充分動起來。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感受黃山奇松的奇特、景色的優美,增強熱愛大自然的感情,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2、從課文中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培養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指導朗讀,在讀中體會黃山松的美和奇。
教學難點:在讀的過程中幫助學生體會作者是怎樣抓住“奇”來寫黃山奇松的。
四、設計理念: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本課教學中,力求為學生創設個性化的閱讀空間,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理解,在讀中喚起情感的升華,從而讓學生的心靈和文本發生思想的碰撞,進而能認識美、感受美,提高學生審美情趣。
五、教學方法:
放手讓學生朗讀課文,在朗讀中感受黃山奇松的奇特,并借助多媒體課件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通過教師的牽引指導、學生的反復朗讀和交流討論,把握課文的內容,完成教學任務。
六、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收集有關黃山的資料
七、教學時間:2課時
八、教學過程:
(一)、復習鞏固,引入情景。
1、同學們我們知道享有“天下第一奇山”美稱的黃山以“四絕”聞名于世,通過上節課的學習誰指知道這四絕分別指什么?(奇松、怪石、云海、溫泉)多媒體畫面(黃山四絕)我們還知道,人們對“四絕”之中的奇松特別有感情,用文中的一個詞語是(情有獨鐘)。
2、黃山“無處不石,無石不松,無松不奇”,難怪古人說:“黃山之美始于松。”今天讓我們再次進入這塊美麗、神奇的土地,去觸摸黃山松,去欣賞黃山松,去感受黃山松!我們繼續學習16課黃山奇松。看看黃山奇松到底奇在什么地方?
(二)、導讀,感受奇松。
1、過渡:今天,老師就和同學們一起去觀賞黃山奇松,好嗎?要想觀松,最好的去處就是(玉屏樓),玉屏樓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呢?
(板書:迎客松 陪客松 送客松)
2、讀第二自然段,分別找出描寫這三大奇松的句子,用( )表示出來。這三大奇松有什么特點?“奇”在哪里?
3、小組合作學習。
4、討論交流。
(1)品味迎客松
三大名松中,作者評價最高的又是哪棵呢?文中哪句話可以看出?
出示:如今,這棵迎客松已經成為黃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個黃山的象征了。
換詞析義:乃至——甚至
感受黃迎客松的地位:一提到黃山的松樹,就馬上會想到——迎客松;一提到黃山,也會馬上想到——迎客松,因為——齊讀該句“這棵迎客松已經成為黃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個黃山的象征了。”
過渡:作者為何對迎客松評價如此之高呢?迎客松到底何奇之有呢?瞧,(多媒體展示畫面)這就是黃山第一名松迎客松,請同學們結合資料,從課文中找出描寫迎客松的句子,細細品讀,體會迎客松奇在哪兒?
交流:
一奇 在模樣
姿態優美遒勁(理解):筆直有力,粗壯雄健,有氣勢讀好這個詞。
“郁郁蒼蒼”:談談對這個詞的理解
二奇 在飽經風霜卻生命力強
迎客松已經在高高的懸崖上生長了近千年,“飽經風霜”這個詞到底包含了迎客松成長過程中的多少艱辛呢?請同學們結合課前搜集的資料想象一下:
(要點包括:生長在巖石縫中,忍受風吹日曬,沒有泥土,僅靠一丁點空氣或腐敗花草的營養過活等。下無寸土,只得扎根于山巖裂縫之中;置身于海拔1700多米的懸崖,飽受風吹日曬;從堅硬的巖石中、從雨后的空氣中、從腐爛的花草樹葉中,汲取一切可以汲取的營養;尺把高的小樹就已經生長了幾十年;迎客松更是歷經了800多個寒來暑往。)
師小結:是啊,黃山上但凡尺把高的松樹都生長了幾十年,可想而知,這么高大的迎客松不知經歷了多少烈日暴雨,風吹雨打!據說它已有1000多歲了。正如課文所說它飽經風霜,它頑強地活下來了,奇不奇?不僅如此,它還能長得郁郁蒼蒼,充滿生機,奇不奇?這本身就很“奇特”,大家能把迎客松的奇給讀出來嗎?(指名讀、齊讀)
風撼不動它,雪壓不斷它,它仍然那么根深葉茂,四季常青,郁郁蒼蒼,充滿生機。更難得的是它還那么瀟灑、挺秀,真是一棵奇樹!再讀。
它就像一位歷經滄桑的老人,經歷了各種風風雨雨,所以讀“飽經風霜”這個詞時,稍慢一些,突出它的滄桑感。(指名讀,男生齊讀)
這棵迎客松雖然飽經風霜,卻仍然枝繁葉茂,長得蓬蓬勃勃,多像一個充滿活力的少年啊!(指名讀女生齊讀)
連起來把整個句子讀一讀。
正因為這樣,再讀:如今,這棵迎客松已經成為黃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個黃山的象征了。
三奇 熱情好客
“迎客松的奇還表現在哪里?”
出示:“它有一叢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熱情地歡迎賓客的到來。”
這句話運用什么修辭手法?
同學們,請伸出手臂,再看看圖,這一叢斜伸出去的枝干,像不像主人的手臂?正因為太像了,所以人們把它叫做“迎客松”。作者的想象力太豐富了,但老師相信我們班同學的想象力更豐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好客的迎客松正翹首盼望熱情地歡迎我們的到來呢?它會說哪些歡迎詞?(學生熱情交流歡迎詞,并加上動作)
喜歡迎客松的同學一起站起來(停頓),伸出你熱情的手臂,大聲地說:各位賓客歡迎你們!
通過朗讀把你對迎客松的喜愛和贊美之情表達出來。
正因為這樣,再讀:如今,這棵迎客松已經成為黃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個黃山的象征了。
師:同學們,迎客松雍容華貴,儀態萬方,讓人魂牽夢縈,流連忘返。她的倩影走進了各族人民的心中。北京人民大會堂安徽廳也陳列著巨幅鐵畫《迎客松》,象征著我們中華民族的熱情好客。伴隨著改革開放,它正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學到這兒,你覺得這是一棵怎樣的迎客松呢?
填空:( )的迎客松(不屈不撓生機勃勃熱情好客)
對,它是我們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生機勃勃、熱情好客的象征啊!
補充故事:鄧小平逝世,黃山松為他送行。鄧小平逝世時,央視精選畫面為鄧小平送行,迎客松能擔此重任,可見其地位高,意義之大。迎客松作為國之瑰寶當之無愧啊!
正因為這樣,再讀:如今,這棵迎客松已經成為黃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個黃山的象征了。
由此,我想到了在作者的筆下,它僅僅是一棵松樹嗎?它簡直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呀!這不僅是黃山松的熱情,而且是黃山的熱情,是整個黃山人的熱情。你能飽滿著這種情感,把迎客松的姿態優美、勃勃生機、熱情洋溢讀出來嗎?
學到這兒,你再來讀課文,就會對迎客松更多一份贊美、敬重、仰慕齊讀(或將角色感情帶進去,想象不同的身份讀,如導游、游客、黃山主人等,或欣賞,或自豪,或驚訝,或陶醉)
(2)自學欣賞“陪客松、送客松”的奇美
a、過渡:黃山松真神奇呀!關于“陪客松、送客松”,我相信在座的同學們能夠自己學好向我們介紹,就按照學“迎客松”的方法。
小結學法,板書:讀句子、劃詞語、讀句子、感奇特。
b、學生自讀。
c、交流。
陪客松
出示:抓“綠色的巨人”體會陪客松的高大挺拔、蒼翠茂盛,補充講陪客松的高度,進一步體會比作“巨人”的妙處。
看,陪客松正伸展那寬大的肩膀,遮擋住炎炎烈日,陪同游人觀賞美麗的黃山風光。那博大的胸懷,那濃烈的情感,那無私的奉獻怎能不讓我們心生愛意?通過朗讀來表現。
如果陪客松會說話,它會對游客說些什么?
送客松
你覺得它的神奇之處在哪兒呢?從圖上我們可以看到它的枝干是彎彎曲曲的,就像什么呢?
把送客松比作“天然盆景”用意何在?盆景是園丁精雕細琢的刻意造型,為的是追求它優美的姿態,培養這棵天然盆景的園丁又是誰呢?——大自然、黃山
多媒體展示送客松圖片有一首詩寫得好:巖前倩影側枝伸,青翠容顏滿目春。黃海大夫真好客,天天揮手送游人。多么熱情的送客松啊,像在揮手告別,又仿佛在作揖送客,又儼然在伸手挽留。它對遠去的游客說些什么?
多么好客的送客松啊!能把它的熱情讀出來嗎?練讀、指名讀。
指點:依依不舍的樣子能讀出來嗎?小手能伸出來演一演嗎?
多么好客的送客松,像人一樣的挽留你,愿意讀的站起來讀。
師小結:三大名松的確美,的確奇,美在姿態奇特,更奇在它們仿佛通了靈性,好像成了黃山的主人:有的伸出手臂,把你迎上山;有的伴你左右,陪你看風景;還有的送你下山,伸出長手臂,向你告別!真是奇松啊!相信同學們也一定對黃山奇松情有獨鐘了吧!讓我們伴著美妙的音樂在一起把讀一讀,感受黃山奇松的神奇魅力。
(三)、觀看錄像,升華情感。
1、同學們,玉屏樓前的這三棵奇松最具代表性,其實黃山上還有許許多多千姿百態的奇松,咱們再去看看其它的奇松好嗎?播放錄像。
2、黃山松的確是千姿百態。它們裝點著美麗的黃山,使得黃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看完了錄像,咱們再來讀一讀課文最后一節吧!(齊讀)
3、這段話主要講了黃山上還有許多許多千姿百態的奇松,文中的省略號更能說明黃山奇松形態多,我們在讀的時候再放慢速度,邊讀邊賞,這樣就更能把黃山奇松千姿百態給讀出來。咱們來試試。練讀,指名讀。
4、結合欣賞到的圖片,想象說話:
黃山松千姿百態,有的像( ),有的如同( ),有的仿佛( ),有的狀如( )……
四、創意廣告詞:
寧夏的旅行社準備開辟“黃山七日游”的游覽線路,請你代寫一句廣告詞。
五、小結。
同學們,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走進了黃山,領略了黃山奇松的風姿。它們美得奇,奇得艷,真是讓人大飽眼福,難怪旅行家徐霞客兩次游覽黃山后,寫下了這樣的名句: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
六、作業設計。
黃山奇松真是別有情趣,請你任選一個畫面,用你細致的觀察、豐富的想象讓這美麗的松樹動起來、活起來。請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寫下來。
《黃山奇松》教學反思 篇10
《黃山奇松》寫黃山風景區有許多奇松,姿態獨特,十分有趣。全文共3個自然段,每個自然段可自成一段。第一段是講人們對黃山奇松情有獨鐘。第二自然段具體描繪了三大名松的動人姿態。第三自然段寫千姿百態的松樹使黃山更加秀麗。課文采用了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以生動的筆墨描寫了黃山奇松美不勝收的各種姿態,抒發了作者對它們的贊嘆之情。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這提示我們,學生閱讀《黃山奇松》這篇文章,不僅需要感悟作者對黃山奇松的熱愛、贊嘆之情,而且需要體會出作者是怎樣將這個中心表達出來的。課文中值得學生學習的表達方法主要有三個。第一個是總分總構段方式——描繪黃山奇松時,首先粗略地勾勒出它們的“瀟灑、挺秀的身影”,然后具體刻畫出三大名松的動人姿態,最后總結全文,揭示中心。第二個是點面結合——黃山奇松數不勝數,但作者僅僅重點描繪了三大名松,使讀者既感受到黃山奇松的千姿百態,又對三大名松留下了鮮明生動的印象。第三個是比喻擬人——寫三大名松時,將他們當做人來寫,讓它們具有人的情態,顯得形象生動。通過“根據課文中心,引導體會表達方法”,既促進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能夠引領學生揣摩、借鑒作者所運用的表達方法,可謂一舉兩得。
《黃山奇松》教學反思 篇11
一、教材分析
《黃山奇松》這篇課文描寫了黃山風景區有許多奇松,姿態獨特,十分有趣。文章集景色美、語言美、情感美于一體,令讀者賞心悅目、心馳神往、浮想聯翩。
二、學情分析
黃山是自然名勝,可真正去過黃山的孩子不多,對于黃山松樹的奇特,他們缺乏真切感受。因此在教學中要準備一些視頻、圖片等直觀資料拉近教材內容與學生生活之間的距離,同時引導學生朗讀感悟,大膽想像,體會黃山松的姿態奇特,精神頑強,從而達到激發學生喜愛黃山、熱愛祖國之情的目的。
三、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11個生字。理解新詞語的意思。
3、理解課文內容,學習松樹頑強生長的精神,培養審美情趣,激發學生對祖國名山的熱愛。
4、讀寫結合,學以致用,運用課文的寫作方法寫海南椰子樹。
四、教學重難點
指導朗讀,在讀中體會黃山松的美和奇,幫助學生領會作者是怎樣抓住“奇”來寫黃山奇松的。
五、教學時間:二課時
六、教學準備:黃山風光片斷、黃山奇松圖片、重點段落鏈接
七、教學互動設計
一、創設情境,觸發情感
1、俗話說“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黃山到底有哪些神奇的魅力,能讓人觀
而忘岳呢?就讓一起走進黃山風景區,感受黃山風光的神奇吧!
2、“黃山風光”視頻片斷,引出“黃山四絕”之一:奇松
3、齊讀課題,強調讀出“奇”。
二、檢測預習,理清脈絡
1、出示幻燈片(詞語),齊讀。
2、聽寫,請一學生讀(四個詞一次,讀兩次),一學生在黑板前寫,教師巡堂指導。看黑板同學寫的詞訂正。
3、分自然段競賽讀,要求讀通順、讀準確并思考每一段寫了什么?
班里誰最需要多讀課文?(指名一學生讀第二自然段,重在鼓勵)
4、課文內容摸底(出示幻燈片搶答)
第二課時:
一、復習引入
請你結合第一課時的初讀感知說說:課文在結構上有什么特點?
現在誰來用這樣的句式簡單概括一下課文內容:《黃山奇松》先總寫了……然后具體敘述了……最后概括寫了……。(幻燈出示要求)
反思:遵循語文教學規律:整體——部分——整體,注重學生對文本整體感悟能力的培養;根據年段特點,在教學中滲透篇章結構,并有意識往習作能力方面遷移。雖然只是教學環節的一個小步驟,課標新理念卻不打折扣地落實。其實,不是刻意,只是當然。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以有意識進行這方面訓練,因此學生篇章結構方面把握較好,這一環節非常順暢而自然。
二、深入研讀,體會奇特
齊讀黑板課題:讀課題時你覺得要突出哪個字?“奇”,加重點號,再讀一遍。據說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家徐霞客兩次在黃山流連忘返并寫下這樣的詩句“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這其中的理由就與黃山奇松有關。那么,黃山松樹究竟奇在哪呢?請翻開課文齊讀第一自然段。
反思:課題是文眼,牽一發而動全身,提領而頓百毛皆順,明示學生課文主要內容、寫作重點。引入徐霞客除了尋路入文外還考慮到增加一點人文氣息。學生因“奇”而起趣,而起探究之心,更明確文本探究方向。引入講究有效才能實現搞高效。
(一)首尾把握,找出奇特
1、齊讀第一段:黃山松樹奇在哪?
“讀這一段時有哪些詞語要重點突出?”(引出板書:數量多、位置懸)松樹的“家”有什么特別?(出示幻燈片資料學生默讀了解松樹成長的艱難)指名讀最后一句話。
反思:以突出詞語的問式指導朗讀,更重要的是暗示奇松“奇”的兩點理由:數量多、位置懸。資料的出示在幫助學生領會松樹生長不易同時也較到位地理解了位置奇特的理由,學生自然地進入文本就不難。在學生一下子不能準確地找出數量、位置的奇時,引導他們讀讀“山頂上、陡崖邊,處處都有”這幾個重點詞,學生馬上敏捷地說出“多”“位置奇”等關鍵字眼,在默讀松樹生長艱難的資料后再讀這幾處重點,朗讀自然而然就帶上了情感。
2、指名讀第三段:黃山松樹奇在哪?
剛才我們可以用語言表達出松樹的數量多,位置懸,那么現在除了用語言表達出它的千姿百態我們能用動作來表達嗎?(生讀總起句和總結句,師讀兩生表演。生想象齊讀。引出板書:形態奇)
反思:多一種朗讀方式就多一種表達方式,也就多一種理解的方式。語言、動作、想象三合一,思維的多方位訓練。
首尾相接,結構清晰,整體入文,銜接緊密,重點隨后呼之欲出。學生在學習時既覺得新穎又有一定挑戰性,思維、知識、能力訓練有章可循。在這一環節學生表演時他們的動作是準確的“屹立”“斜出”“彎曲”……那么說明他們是理解這些詞的含義進而是理解松樹的這些姿態的。分角色讀是潛意識里讓學生了解這一句式特點(總起句——分述——總結句),內化為閱讀能力。通過動作表現松樹奇態后學生再想象讀就有了依據。另外這一形勢的表達活躍了課堂,調動了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
(二)研讀重點,體會奇特
默讀第二段:思考:為什么人們會把這三棵松樹分別叫做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把相關句段劃出來并在旁邊寫上自己的感受。大家可以看著大屏幕上的提示去讀書去思考。
1、說話訓練:指名說、齊說(相機板書)
反思:由整體而入局部進行重點部分學習。默讀是高段學生重點訓練的閱讀能力,只有潛下心來默讀才能真正地去思考去寫感受。“不動筆墨不讀書”默讀伴隨寫感受,將閱讀引向深層次。屏幕上的讀書提示明確學習方向外也提供了一個把話說完整順暢的結構模式。學生根據提示很順暢地完成學習任務,并進行語言的組合排列以提供的模式把話說到位,落實了內容提煉的語言訓練,實用有效。
2、研讀重點句,體會迎客松奇特之處
(1)“迎客松”(出示幻燈片、句子)
師:先來看看第一句話,指名讀。
這句話里我們要特別注意的詞有哪些?”(“遒勁”,讀理解遒勁。飽經風霜(查理解:形容經歷過許多艱難困苦的生活和斗爭。郁郁蒼蒼:反義詞“草木凋零”“枯枝敗葉”)這三個詞中哪個詞背后的含義更深?(飽經風霜)
想象一下,這棵迎客松有可能經歷了那些艱難困苦的生活或斗爭?(結合你充滿感情的理解,咱們一起把迎客松的飽經風霜仍然生機勃勃讀出來)(注意:讀好轉折點“卻”)
狂風暴雨,電閃雷鳴,迎客松雖然——飽經風霜,卻仍然郁郁蒼蒼,充滿生機。
烈日炎炎,隆冬飄雪,迎客松雖然——飽經風霜,卻仍然郁郁蒼蒼,充滿生機。
下無寸土,只得扎根于山巖裂縫之中,雖然——飽經風霜,卻仍然郁郁蒼蒼,充滿生機。
從堅硬的巖石中、從雨后的空氣中、從腐爛的花草樹葉中,汲取一切可以汲取的營養,雖然——飽經風霜,卻仍然郁郁蒼蒼,充滿生機。
置身于海拔1700多米的懸崖,歷經了800多個春夏秋冬,飽受風吹日曬,雖然——飽經風霜,……(請剛才那一生讀。)
飽經風霜后的迎客松依然屹立在懸崖邊,依然郁郁蒼蒼,充滿生機,多么神奇呀!這是一種什么樣的精神啊?(頑強、堅持、堅忍不拔、持之以恒、堅持不懈、鍥而不舍……)我們需要這種精神嗎?來,同學們讀好這句話,讓迎客松堅韌不拔的精神長在我們心中。
迎客松生命力是如此頑強,又因為它外形的獨特,人們又賦予她豐富的想象,齊讀第二句話。(誰來讀讀,讓下面在座的老師們感受到迎客松的熱情)正因為這樣,她現在已經成為整個黃山的代表了,讓我們一起用驕傲的語氣朗讀第三句話。
(出示無詩句迎客松圖片)假如你是一個游客,看到這株飽經風霜依然郁郁蒼蒼的迎客松你想說什么?
正因為迎客松的獨特魅力,曾有詩人作詩贊嘆:(出示詩句幻燈片)。讓我們帶著對迎客松的贊美之情,齊讀這段話。迎客松真是名副其實的迎客代表啊。客人迎了上來還沒盡到主人的義務呢,黃山上的松樹還要陪客、送客呢。來看看陪客松、送客松。
反思:故設懸疑,引出學生有必要理解的重點詞語,通過對重點詞語的理解研讀來理解句子內在含義。在這一教學環節中我還“順手牽羊”將學生理解詞語的過程濃縮成三種理解詞語的方法“交還”給學生,那就是“讀書理解詞語”“查字典理解詞語”“反義詞理解詞語”,充分體現“授之于魚不如授之于漁”這一導學理念。在理解“飽經風霜”這一詞語的字面意思后在深入理解它“背后”的含義時,我尊重學生的閱讀感受,讓他們結合自己的對松樹生長環境的理解進行想象:這棵屹立在陡崖邊的松樹有可能會經歷哪些艱難困苦的生活?學生就讀書感知:風吹雨打、沒有水源汲取、沒有泥土可供依附、位置太懸很危險、雷劈雪壓……有了這些想象,之后的引讀與學生的感受就水到渠成、渾然一體了,情感化為語言時聲情并茂的朗讀自然而然就呈現了。不足之處:總感覺學生說得不夠具體,只是詞的表達而不能進到句的表達,這就使想象的情感打了些折扣。作為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把想到的詞句有秩序有感情地表到到位,達到預期目的才是教學機智。
(2)抒情表達,豐富情感。
出示陪客松圖片,指名讀。
說話訓練:假如你是這棵陪客松,請你針對自己的位置和形態特點對游客做個自我介紹。
出示送客松圖片,指名讀。
說話訓練:假如你是這棵送客松,面對即將離開黃山的游客,你會說哪些依依惜別的話?
帶著對大自然的熱愛,對齊松的贊嘆一起來讀讀第二自然段。
反思:這一環節感覺有點過淺,有點表面,因為訓練的點很簡單。位置與形態都在句子中了,學生只需轉化一下角色就可以說,應該針對所說逐步提高說的層次與難度。比如學生很順暢地按照句中意思說了之后,應該再導向:在陪客時你是怎么想的?或你還可以向客人介紹些什么呢?這樣學生的思維深度會得到發展。
3、想象力訓練:出示松樹圖片,學生想象給松樹取名字。
引起:黃山松真是——(預備齊)齊讀課文最后一段,
反思:想象起名字也是教學中一個生成的亮點。學生在前文的深度入文后已經領悟松樹“三分形狀七分想象”的特點,他們中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很形象地為出示的松樹圖片取了許多有意思的名字,難得的是理由都說得很充分,令人耳目一新。這一設計將課文學習推向了高潮。
三、總結提升
1、黃山獨特的地理環境孕育了奇特的黃山松。黃山松便展現著千姿百態將黃山裝點得更加神氣、更加秀美,令人贊嘆。黃山啊,真是無峰不石、無石不松、無松不奇”啊(完成板書:千姿百態、令人贊嘆)。
2、作業布置:請把“黃松奇松”繪聲繪色地向家長介紹;請學習《黃山奇松》的寫法,寫寫海南的椰子樹。
反思:最后的課文概括以板書上的一棵迎客松形象收尾,照應巧妙,感覺不俗。學以致用的作業有效鞏固課堂知識點,深化學法,提升能力。
整堂課優點:教學設計巧妙合理,訓練點突出明確,重點拿捏到位,主線明晰。教學環節結構緊湊,文本挖掘比較深入,語言文字、篇章結構訓練準確有效,情感的熏陶也適當適度。板書形象簡練。民主課堂、探究課堂、高效課堂建構意識明顯。
整堂課需要改進之處:教師語言教態:嚴肅有余而激情不足,嚴謹有余而親和不夠。教學內容可以適度加入寫的訓練,體現讀想結合與讀寫結合的最佳融合。公開課課堂應使用麥克風,讓師生精彩有效傳達到聽課的每一位老師耳中。
《黃山奇松》教學反思 篇12
《黃山奇松》這篇課文作者用精妙的語言描繪了黃山松的奇美,在記敘時又是通過對三大名松的具體描寫來讓我們感受黃山松的“奇”,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點段,教學時必須精心設計才能達到好的教學效果。我是這樣教學的:
一、圖文結合,感受奇松
(第一句教學略)
1、過渡:在玉屏樓前看到了哪些奇松?
默讀后交流,并板書: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2、這三大名松各有獨特之處,分別找出描寫它們的語句自由讀讀,你最喜歡哪種松?
3、學生自學,想想:你喜歡它什么?然后再讀讀,讀出你的喜愛之情。
在自學時,學生帶著欣賞的語氣讀著自己感興趣的語句,有目的的在品味著一些詞語,為后面的交流作好鋪墊。
4、師組織討論交流
交流時,不拘泥于教材的束縛,把學習的自主權教給他們,按學生的回答來靈活設計課堂上的教學順序。
迎客松
(1)你喜歡什么松?請喜歡這種松的同學一起來讀描寫它的語句。
(2)談感受,迎客松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瞧,(課件點擊)這就是迎客松,看了它的樣子你還有什么新的發現嗎?
迎客松是三大名松之首,獨具特色,讓學生讀了句子后講出頭腦中的印象,讓他們有獨立思考文本的空間。之后借助媒體圖文結合,徹底地去品味作者描繪的迎客松的奇,應用的方法是抓重點詞的理解,反復誦讀。
陪客松
(1)這就是陪客松,請喜歡陪客松的同學一起來讀讀他的語句。(課件點擊)
(2)讀著這樣的文字,看著陪客松,你最想對陪客松說些什么呢?
這的“說”有兩層理解,可以理解為讀即以課文句子來回答,也可以理解為說自己的感受、心里話,問題設計淺顯,
學生很容易抓住“綠色巨人”來感悟它的高大、美麗
送客松
(1)這就是第三大名松。(課件點擊)如果你是這棵送客松,該怎樣向游人介紹自己呢?要想介紹的好,請先都讀讀描寫它的句子,抓住他的特點試著說。
(2)交流
這里創設了一個小情境來激起同學們的學習熱情,自我介紹時用不同的語言詮釋了他們對文本的相同理解,為課堂增添了生趣。通過看圖形象理解了“枝干蟠曲”“天然盆景”這兩個詞語,感受了送客松姿態的獨特。
二、學習寫法,激發想象
提示:作者之所以把三大名松寫得如此出色,是因為他不但抓住了這三大名松的特點,還展開了豐富的想象請你們找找看,哪些是作者想象的句子?
實際上,想象力每個人都有,下面我們來做個練習(課件點擊)
請把自己想象成你最喜歡的一大名松
我是古老的迎客松,我面對賓客們,熱情地說:“。”
我是巨大的陪客松,我陪同著游人,自豪地介紹:“。”
我是獨特的送客松,我向著游人,揮手告別:“。”
作者能把三大名松介紹的如此形象與他豐富的聯想,惟妙惟肖的比喻是分不開的,寫作中同學們缺的就是多彩的想象,抓住這一時機再次體會想象在寫作中的作用。練習時也反映出在前一個環節中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情況,有的同學還不僅僅停留在課本知識中,還結合了課外知識來充實內容,講得精彩。
三、配樂誦讀,整體感知
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是黃山上最亮的風景點,在腦海中展現他們的形象,讓我們配上音樂,再美美地讀讀吧!
通過想象誦讀,在古典音樂的熏陶下,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其次,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防止在理解課文是少數同學肢解課文內容的現象。
反思: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教”和學生“學”的灌輸教學模式束縛著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傳統的學習方式把學習建立在以人的客體性、受動性和依賴性的基礎上,忽略了人的主動性、能動性和獨立性。在《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必須更新觀念,吐故納新,大膽采用適宜學生個性發展,有助于學生創新思維形成的探究式學習方式。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設計了許多對話練習,創設師生之平等對話的平臺,讓他們自主地去探究新知。教學時,同學們思維活躍,各個環節銜接自然,減少了煩瑣的分析,引導學生自己去理解
形成了良好的課堂氛圍。通過教學我有以下啟示:1、作為老師要放得開,要大膽設計靈活的教學過程,框架式的教學設計容易框住學生的思維,在教學時我就讓他們選喜歡的自學,交流時按學生喜好來交流,而不是一定先講迎客松,再講訟棵松,最后將陪客松。2、要巧設問題情景,讓學生在問題情景中,自主的去探究,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看出我的提問都是不同的,這樣訓練學生多角度地去探究知識,學生就不會學的枯燥乏味。3、重視朗讀,任何教學都應該以朗讀為主線,在教學的具體過程中,我借助多媒體讓學生充分地讀。
在教學中我也發現了一些不足,如課后有一些同學把迎客松和送客松的描寫有些混淆,我沒有把教材好好吃透,在課堂上我如果能引導他們比較一下就會取的更好的效果。要上一堂完美的課是很不容易的,讓我們不斷探索,追求完美
《黃山奇松》教學反思 篇13
現代信息技術為教學改革提供了機遇。它使傳統教學變多元化、立體化,并使教學內容圖、文、音、像得到了相得益彰的充分體現,從而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各種情感因素、心理因素,充分調動他們參與意識,并讓學生成為課堂活動的主體,培養他們動手動腦的主動性、創造性。
(一)、以畫想象催化感知
利用多媒體形象、直觀的特點,拓展視野,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于特定的學習對象上,引導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促其思考。在教學第二自然段時,利用課件出示三大名松的圖像,讓學生仔細觀察,感知三大名松的姿態,說說各自的特點。直觀的畫面喚起了學生記憶中已有的表象,學生用流暢的語句說出了名松的特點。多媒體的展示既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
(二)、激情體驗激勵想象
針對課文的重點,用多媒體著力培養學生的想象、表達能力。在教學“陪客松”時,創設情境,驅譴學生的想象。想象能使學生進入課文描述的情景中,又能超越教材本身,使學生的思維呈現出多元態勢,還能培養學生不受制約、縱橫思考的習慣。錄像中迷人的黃山風光,優美動聽的旋律,點燃了學生的情感火花,激起了學生暢所欲言的愿望。學生仿佛成了黃山上的“陪客松”,聲情并茂地為人們介紹著迷人的黃山風光。同學們在侃侃而談中真切地體會到了陪客松的神奇,大自然的壯麗。
(三)、以實引虛放飛想象
課文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話勾勒了黃山松的千姿百態。這一處正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想象能力的切口。我利用課件展示了幾種姿態不一的黃山松。學生在和諧、充滿美感的教學氛圍中欣賞著一幅幅的奇松圖,腦中會想象出更多不同姿態的松樹形象,極大豐富了課文內容,再用語言激勵學生放飛想象,補充在省略號處。此時學生揚起了想象的風帆,開啟了思維的閘門,情緒高昂。課堂教學達到了“任情感激蕩,任思維涌動,任想象飛翔”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