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課后反思(通用12篇)
《雷雨》課后反思 篇1
《雷雨》這篇課文用精煉的文字,為我們描繪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語言生動優美,內容條理清晰,插圖形象生動,學生在看插圖讀文字的過程中把看圖與讀文有機結合起來去感受,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不同特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觀察自然現象的欲望。
炎熱的夏天,常常會出現雷雨的現象,一場雷雨送來一陣。雷雨之后人們呼吸著清新的空氣,欣賞著美麗的彩虹,耳邊傳來聲聲哇鳴,周圍潔凈,充滿生機的美。而這些自然現象應該說是學生曾經親身經歷體驗過的,所以在教學本課時,我根據課文特點充分利用學生的認識基礎,讓學生回憶夏天雷雨到來之前,雷雨之中和一陣雷雨過后天氣的變化及自己當時的感受和周圍環境的變化,來理解課文,體會感悟課文,培養學生自主的學習意識,發展學生的想象力,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得到升華,獲得感情體驗。
本課教學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 讓學生體驗學習,積極參與學習活動,課前指導學生根據自己以往親身體驗到的,有的生活常識,想象體會夏天雷雨之前、雷雨之中和雷雨之后的自然現象和感受,以及雷雨前后的不同特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的欲望,而達到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腦、動手的能力。
二、 讓學生自主學習,通過課文的兩幅圖,比較兩幅圖有什么不同,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用自己的語言描繪圖中的不同景象,在學習過程中,啟發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文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性,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三、 讀練結合把讀文、讀詞、學詞緊密結合起來,切實進行語言文字訓練,設計形式多樣,方法靈活的練習,詞句綜合練習,引導學習根據課文內容理解生字詞,特別是“烏云密布,電閃雷鳴、大雨嘩嘩”和“空氣清新、彩虹高掛、樹林新綠”等描寫雷雨前和雷雨后的詞語,體會感受雷雨前和雷雨后的不同特點,而且豐富積累了學生的詞匯和積累文中的好詞佳句的習慣。
四、 讓學生在朗讀中感悟,在教學本文時,緊扣重點和難點,發揮學生的想象,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在朗讀中,理解感悟課文。讓學生通過讀想象圖景,邊讀邊想象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整體感悟課文的意境,享受雷雨為我們的生活增添的樂趣
《雷雨》課后反思 篇2
《雷雨》是人教版第四冊的一篇看圖學文。本文用精練的文字,為我們描繪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下面談談自己教學后的一些想法。
在這篇課文中,雷雨前和雷雨后的景象寫得較具體,而雷雨中的景象相對來說寫的簡單了些。因此,在教學時,雷雨中的景象我講得比較少。重點講的是雷雨前和雷雨后的景象。為了體現教學方法的多樣性,我在每一段課文引入上下了功夫。 教學“雷雨前”時,我讓學生聽雷聲,看閃電,感受“雷雨前”的緊張氣氛。教學“ 雷雨中 ”時,我讓學生看課件, 聽 大雨嘩嘩的聲音,并不時穿插 轟隆隆的雷聲,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 。在教學“雷雨后”時,我請學生欣賞課件,聽蛙鳴、蟬叫、鳥啼等各種自然界的聲音,并配以優美動聽的音樂,看精美的圖片,彩虹,太陽……感受“雷雨后”的美麗。就這樣,我把學生帶進文本,激發他們 學習的興趣, 引領他們 感受 大 自然的變化 ,激起他們 探究自然奧秘的 欲望。 “雷雨中”這一段我用請學生欣賞課件的方法引入,讓學生身臨其境;“ 雷雨后 ”這一段我采用的引入方法是:請學生閉上眼睛,聽老師配樂朗讀,引領學生展開想像。
在本文中,有些句子用詞非常精煉。于是,我抓住重點詞句引導學生品詞析句。如理解句子:“滿天的烏云,黑沉沉地壓下來。”我出示圖片 讓學生看 (畫面上厚厚的黑云籠罩著整個天空,天色十分昏暗),隨即引導學生:在這個句子里,你覺得哪個詞語用得好?為什么?滿天的烏云壓下來,給你一種怎樣的感覺?然后又引導學生把這種害怕的感覺方到句子里讀,充分感受雷雨前的緊張氣氛。再如理解句子: “ 一只蜘蛛從網上垂下來,逃走了。 ” 我先請學生欣賞課件,理解蜘蛛為什么要垂下來。然后請學生來當當這只害怕的小蜘蛛,讀讀這句話,體會“雷雨前”小動物的不同反應,從而進一步理解雷雨真的要來了。……現在想想,學生那天的朗讀真的很精彩,他們對文本的理解也是精彩絕倫。
當然,這節課也有很多不足之處: 比如 對“雷雨中”這一環節處理過于簡單,如果能引導學生展開想像:“ 透過茫茫的大雨,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這樣一來, 這一環節會變得更豐滿。 在教學 “雷雨前”時,只考慮到品詞析句,指導朗讀,引導感悟,忽略了教材的整體性,教材處理有點散。而且,雷雨前的景物變化是緊密聯系的,當時備課的時候,這一點考慮得不夠周全。
《雷雨》課后反思 篇3
一、談話導入,揭題
(1)、教師板書“雨”,念作——雨,能用上雨說幾個詞嗎?
(2)、隨機出示四字詞語,齊讀詞語。
師:雷雨是夏天的好朋友,一場雷雨帶來涼爽,我們大家可喜歡啦!
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雷雨》。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地放聲朗讀,不認識的字可以請教小貝殼,小蝸牛,自然段比較多,可以標標小節號。
2、檢查:知道課文共有幾個自然段嗎?指名讀
(1)、第一位孩子讀1-3段。(小眼睛可真尖,沒錯就是8小節。現在老師要看看誰能眼、口、腦并用,來讀讀1——3自然段。小評委們聽聽他是否讀準了。)
第二段:藏著好幾個生字朋友,讀一讀:
壓(壓下來)——指名讀字、詞
亂(亂擺)——指名讀字、詞,男女生讀。
垂(垂下來)——讀字、詞。
(2)、第二位孩子讀4-6段。(剛才他讀得真棒,你們也聽得很認真,老師還發現讀詞語時這個小朋友的小眼睛睜得大大的,可專注了,我把4——6小節獎給你讀)
第五段:指導“樹哇、房子啊”變音,教師示范,指名讀,齊讀。
(3)、第三位孩子讀7-8段。(讀得真好聽,我還想聽我們班的小朋友讀,誰來讀7、8兩小節)
第八段:鼓勵孩子發現并讀通長短句。指名讀,齊讀。(發現了嗎,句子特別多,有些句子只有三個字,五個字,一起來讀讀好嗎?)
3、梳理課文:響亮的告訴大家他們分別讀了哪幾個自然段,猜猜老師為什么要這樣安排,別急,快速默讀課文,看誰能發現這個秘密?
再次自由默讀全文。
交流反饋:雷雨前、雷雨時、雷雨后
小結:這篇課文就是告訴我們雷雨前……的景象。
三、品讀
(一)學習1——3自然段
1、出示第1——3自然段,師范讀,生放電影,問感受到了什么?(老師讀,你們閉上眼睛,放放電影,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
(1)滿天的烏云,黑沉沉地壓下來。
a、指名多位讀句,說感受。(這么多的烏云,一片連著一片,一層疊著一層,籠罩在我們頭頂,怪不得課文中說黑沉沉地——壓)
b、壓——體會“悶,難受”(這樣的天氣,你覺得人怎么樣)
樹上的葉子也和小朋友一樣,一動也不動,就連最愛唱歌的蟬——一聲也不叫。
c、齊讀第一自然段。
第二自然段
(1)、忽然一陣大風吹來,吹得樹枝亂擺。
a、媒體播放風聲,(你聽,風來了?小朋友來做做風中的小樹吧?)
師采訪:小柳樹,你在大風中都怎樣啦?
b、理解:亂擺。(這就是課文中學到的一個新詞——亂擺)
讀詞——讀句
好大的風,我們可以用一個成語——出示“狂風大作”,讀。
(2)、一只蜘蛛從網上垂下來,逃走了。
a、師生合作接讀,引出句子:這么大的風,織網的小蜘蛛——從網上垂下來。
b、教師借圖片演示“垂”。
c、指名讀句子,教師點評,指導讀句。
第三自然段
(1)、閃電越來越亮,雷聲越來越響。
a、 指名讀句(2個)
b、教師讀,故換句子前后順序,為什么不行?
師:電婆婆和雷公公比賽,總是電婆婆跑得快……所以啊應該是“電閃雷鳴”,成語中包含很多知識呢。
齊讀句子。
c、眼前除了閃電越來越亮,雷聲越來越響,你看剛才的烏云越 越 。
氣越 越 。
越 越 。
齊讀1-3段(眼前這景象令人慌成了一團,看樣子雷雨馬上就要來了。我們一起來讀讀1、2、3自然段)
(二)、學習7、8自然段
1、雷雨來得快,去得也快,不一會兒,雨過天晴,讓我們推開窗戶,對著窗外深深地吸一口氣——
指名讀“打開窗戶,清新的空氣迎面撲來”,齊讀。
2、說話訓練:打開窗戶,清新……打開窗花,外面的景色真美啊,你看到了什么)
3、詩化讀第八段:教師范讀,指名讀,配樂齊讀(2遍)(你看……
4、詩里有很多小動物,和他們打打招呼吧——蟬 蜘蛛 青蛙
5、教師引導雷雨前后的對比
四、指導書寫
1、指導書寫“蟬、蜘、蛛”(咦,老師發現他們都是……為什么都是“蟲”?)
2、講述“虹”的演繹。(這里還有一個也是“蟲”,——虹,難道“虹”也是蟲嗎?)
反思:
《雷雨》是第四冊的看圖學文。《雷雨》用精練的文字,為我們描繪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本節課的教學設計符合我班學生的教學方法,巧妙地運用課文配樂朗讀磁帶創設生動、形象、多有感染力的課文情境,引導學生通過反復朗讀,體會作者描摹景物時用詞、造句的生動、形象。
1、積累與“雨”有關的詞語、古詩,讓課堂充滿語文味。課開始,就讓學生猜謎語,引出“雨”字,再用“雨”字組詞,然后歸納:小雨有細雨如絲、牛毛細雨、蒙蒙細雨、和風細雨、綿綿春雨;大雨有傾盆大雨、瓢潑大雨、大雨如注、狂風暴雨。課中,逐段賞讀后,叫學生用一個四字詞語概括這個畫面,很自然地積累了 “烏云密布”、“狂風大作”、“電閃雷鳴”、“傾盆大雨”、“雨過天晴”。背誦積累的與“雨”有關的古詩,然后歸納:小雨有細雨如絲、牛毛細雨、蒙蒙細雨、和風細雨、綿綿春雨;大雨有傾盆大雨、瓢潑大雨、大雨如注、狂風暴雨。課中,逐段賞讀后,叫學生用一個四字詞語概括這個畫面,很自然地積累了“烏云密布”、“狂風大作”、“電閃雷鳴”、“傾盆大雨”、“雨過天晴”。還背誦了與“雨”有關的古詩,讓課堂充滿語文味。
2、品讀詞語,形象生動。文中有句“滿天的烏云,黑沉沉地壓下來。”,我抓住“壓”字,先讓學生做個“壓”的動作,然后問:現在有滿天的烏云慢慢地、慢慢地向你壓下來,好象就要壓到我們頭頂了,壓地你——,朗讀時,學生自然讀出了那種壓抑、悶熱。再如:“忽然一陣大風,吹得樹枝亂擺。蜘蛛從網上垂下來,逃走了。”,為了讓學生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用動作演示“亂擺?”而“垂”字采用了換詞法,讓學生知道這是一只害怕的、慌忙而逃的小蜘蛛。
3、訓練語言,指導朗讀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朗讀把欣賞雨前、雨中、雨后美景的感受表達出來,是語言訓練的教學目標之一。我通過創設情境(配上風聲、雷聲、音樂聲等),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指導朗讀描寫雷雨前的語言片段時,先讓學生看錄像,了解雨很大,雨是由大到小慢慢停下來。再引導學生理解“嘩,嘩,嘩”的聲音,表明雨下得急,下得大,要讀得聲音重一點,停頓短一點。“漸漸地、漸漸地”,表明雷雨由大到小、由急到緩有一段時間,要讀得稍慢一些。而描寫雨過天晴的自然景色的語言片段非常美,我讓學生仔細看雨后初晴的畫面,把畫面中描繪的雨后美景找出來,在尋美的過程中,激發學生審美的情趣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欲望。
4、課外拓展,積累運用。
學習語言的最終目標是能夠“運用”。本課的最后一個教學環節是在學生讀透課文的基礎上,在拓展練習中,我先讓學生交流與“雨”有關的好詞好句,通過交流,加深對雨中的理解,從中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然后播放大雨時的課件,有效地組織全體學生積極主動、有情有趣地參與語言實踐活動,把大雨的情景用自己的語言寫下來。
5、迷茫之處——生字的教學
生字教學也是低段語文的教學重點,但是我卻常常把握不好教學的火候:費時又低效,方法也比較單一,強調一下讀音,分析一下字形,再組幾個詞。如何抓住生字的特點選擇有效的方法,讓學生記得快又記得牢,這是今后要努力探索的。
《雷雨》課后反思 篇4
用WebQuest形式最大的優勢是可以清晰地設置一個學習流程,有目的地集中網絡資源,增強閱讀教學的實效性。這次網絡主題探究活動中,我們以高二戲劇單元的相關作品《雷雨》探究學習對象,進行了一次有益的課外擴展閱讀教學嘗試。課案陳述如下:
一、課題導言:
一個十七歲的年輕人,帶著夢幻,帶著熱情,帶著愛恨無奈,在一個殘酷的牢籠里憧憬、掙扎,最終成了一出驚心動魄的悲劇的犧牲品…… 這就是23歲的曹禺就讀清華大學時創作的四幕劇《雷雨》。
《雷雨》不僅奠定了曹禺先生在中國話劇史上杰出的現實主義劇作家的地位,同時也是中國年輕的話劇藝術成熟的標志。
有人說,《雷雨》是“一出動人的戲,一部具有偉大性質的長劇。” 有人說,“說到《雷雨》,我應當告白,虧了它,我才相信中國確乎有了近代劇。” 當然也有人說,《雷雨》不過是一部多角愛情劇而已。 也許,正是因為《雷雨》里有無數個難解的謎,有深刻而豐富的內涵,才構筑了作品不可抗拒的魅力。
這是一個青年的激情之作,讓我們走近被稱為“中國的莎士比亞”的戲劇大師,走近《雷雨》,用激情去解讀,用心靈去感受。讓“周沖”這個年輕的被毀滅的生命帶著我們走進他生活的時代吧!讓我們傾聽戲劇家為生命發出的吶喊,看看那是一個怎樣的時代!十七歲的年輕人和他所愛所恨的人,生活在一個怎樣殘酷的世界!
二、學習任務:
1、走近大師:了解作者情況、創作概貌、藝術見解、創作風格等。
2、走進作品:對作品的主題思想、戲劇沖突、人物形象、語言特色等有更深入的認識。
3、通過對一部作品的深入研讀,掌握閱讀鑒賞作品的方法,增強文學修養,提高鑒賞能力。
4、學會用自己的頭腦思考問題,用自己的心靈感受作品,對作品做出自己的分析,提出自己的見解,并恰當地表達自己的認識和觀點。
5、學會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查閱、分析、辨別、篩選、整理、積累、利用信息。
6、關注人的生存需求與生存環境之間的矛盾沖突,感受劇中人物的悲劇命運,在感情體驗與震撼中增強生命意識,滋養人文情懷。
三、過程和資源:
(一)準備階段:
1、利用課外時間閱讀原著。(鏈接“在線閱讀”內容: 景 人物 序幕 第一幕 第二幕 第三幕 第四幕 尾 聲 )
2、觀看電影《雷雨》。
3、反思提示:
(1)你讀完原著后初步的感受是怎樣的?那些你閱讀中很寶貴的第一感覺,是否記在隨筆上了?
(2)關于《雷雨》,哪些問題是你有興趣深入、并需要解決的?能具體明確地把問題描述出來嗎?閱讀原著時有沒有對問題涉及的內容做重點關注?
(3)準備階段你完成任務的情況如何?提醒您注意,它將直接影響到您下一步學習的質量。如果情況不佳,要及時彌補。
(二)課堂研讀討論:
1、設問提示:
要求:閱讀原著后,找出自己有興趣深入、并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具體明確地把問題描述出來,以便研讀資料時有的放矢,有所側重。(讓學生陳述問題,教師進行設問示例)
﹡曹禺是如何創作《雷雨》的?他自己對《雷雨》有怎樣的評價?這些情況對我們理解作品有什么幫助?
﹡周樸園是一個怎樣的人?他與魯侍萍、繁漪、與三個兒子之間的難于調和的矛盾在哪里?作品在各種矛盾糾葛中揭示了他怎樣的形象特特征?
﹡繁漪“古怪”在哪里?“雷雨”在哪里?她與周樸園有怎樣的矛盾?你怎樣看待她與周萍之間的感情糾葛?又怎樣看待她的乖戾與叛逆?
﹡你對周萍這個角色怎么評價?你怎么看待他與繁漪、與四風的感情糾葛?
﹡魯大海、魯貴、四鳳、魯侍萍屬于一個階層的人物,他們的性格各有什么不同?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實?說說劇本中魯大海這個角色存在的意義。
﹡為什么周沖最后會成為悲劇的犧牲品?促成他毀滅的因素有哪些?你怎么評價他?
﹡在你看來,《雷雨》究竟是愛情悲劇、命運悲劇還是時代悲劇?
﹡恩格斯說,悲劇是“歷史的必然要求和這個要求的實際上不可能實現”的沖突。請梳理劇中主要人物的悲劇命運,體會這句話的內涵。
﹡有人說,《雷雨》一天之內讓三個人死掉、兩個人瘋掉的劇情未免讓讀者和觀眾太過緊張了,于是作者安排了“序幕”和“尾聲”來舒解與安撫人們的情緒。關于“序幕”和“尾聲”,你認為是加上好還是去掉好?
﹡曹禺說,“我用一種悲憫的心情來寫劇中人物的爭執。我誠懇地祈望著看戲的人們也以一種悲憫的眼來俯視這群地上的人們。”你能體會作者這份貫穿于全劇的悲憫情懷嗎?
﹡你欣賞《雷雨》的語言嗎?請結合具體實例說說《雷雨》的語言風格和表現力。
﹡將原著和電影進行比較,看改編、增刪了些什么內容,對電影改編的效果進行評價。
……(其他問題略去)
2、網上資源研讀:
要求:帶著問題研讀以下相關資料,研讀時把重要的信息復制記錄、保存下來。
﹡鏈接關于整體賞評的資料:《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中心資料》、《曹禺談<雷雨>》、《李健吾談<雷雨>》、《曹禺劇作的變化》、《<雷雨>(節選)教學探微》 等十篇。
﹡鏈接關于作者和創作情況的資料:《<雷雨>的誕生》、《曹禺生平及創作》、《第三只眼睛看曹禺》等五篇。
﹡鏈接關于作品主題思想的資料:《永遠的雷雨》(王蒙)、《要么自由,要么發瘋》、《對于神秘誘惑的憧憬》等。
﹡鏈接關于人物形象分析的資料:《我喜歡的繁漪和周沖》、《評<雷雨>中的人物》、《人物形象塑造的復雜性與多元化》、《繁漪形象辨析》、《沉默的魯侍萍》、《關于周樸園》等八篇。
﹡鏈接關于戲劇語言的資料:《論曹禺戲劇語言的抒情性》、《談談<雷雨>的語言》等。
﹡鏈接同齡人對《雷雨》的見解:《人性的生存悲劇》、《<雷雨>的戲劇沖突》等。
3、在線幫助:鏈接21CN、Yahoo、263 等搜索引擎。(指導學生查詢資料,并激勵學生補充、豐富有效資源)
4、課下紙媒體資料研讀:書城查閱資料、圖書館借閱資料。
5、課堂討論:針對問題,各抒己見,在討論中深化認識。
6、學習反思:
﹡你讀完原著后初步的感受是怎樣的?那些你閱讀中很寶貴的第一感覺,是否記在隨筆上了?
﹡閱讀原著時有沒有對問題涉及的內容做重點關注?
﹡閱讀資料時把重要的信息摘錄下來了嗎?比如那些可以佐證你自己的觀點的材料,還有那些你打算加以辯駁的說法。(當然還包括信息出處)
﹡古語說:盡信書,不如無書。閱讀的要訣是“受到啟發但不被牽制”,你閱讀時“質疑”過材料嗎?
﹡閱讀過程中是否及時地記下自己思維閃動的火花?
﹡閱讀時有沒有發現資源本身的錯誤或者缺漏?你用心辨識了嗎?
﹡閱讀時,發現你要解決的問題資源不足,搜索查詢了嗎?
﹡討論時你及時地記下同學們的重要發言了嗎?在討論的思維碰撞中,你是否捕捉到了新的靈感?
(三)撰寫文章:
1、請提煉自己對作品的感受、理解、認識,參閱相關資源,自選角度,自擬標題,寫一篇關于《雷雨》的文章。可以是小型學術論文(鏈接小論文的撰寫指導以及范文),鑒賞評論文字,也可以是讀后感,隨想,等等。(學生可根據自身的情況選擇作業形式)
2、回顧、反思、總結研究性閱讀全過程中的情況及得失利弊,寫一篇學習隨感。
(四)交流借鑒:
1、論壇交流。
2、上傳部分習作,摘要選登精彩見解,供同學閱讀、交流、借鑒,亦是學習成果的展示。
教學反思:
首先,從整個教學流程來看,實現了將探究學習引入常規教學的初衷,形成一個“范例性”WebQuest擴展閱讀課案。它為學生展示一個完整而清晰地有效閱讀過程,突出學習方法和效果的反思,對學生的學習有較強的示范作用。
其次,借助網絡,不僅加大了課堂的密度和容量,且實現了由課內向課外的便捷延伸。有效網絡資源的集中,在學生課業負擔重、上網條件并不優越的情形下,免去了漫無邊際的查詢之苦,有利于省時高效地利用網絡資源。
第三,利用網絡進行教學,教師駕控比講讀授課更為寬松,學生從研讀資料到完成作業,都可以更為充分地體現操作的個性化與層次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調控研讀狀態、選擇作業層級。優秀學習成果的展示、交流、借鑒,也對學生的學習有更好的促進、激勵作用。
第四,課例中,學生的自主探究性和互動性看似不足,但實質上“設問提示”與自主研讀資料尋求解答的教學環節中,集中地體現出了激疑、設疑、知困并解疑解惑的能動探究性。高質量的設問,是研讀解困的動因,但問題意識往往是學生最缺乏的,“設問提示”環節,正是基于刺激學生“知困”的需要而設置的,它有利于刺激學生的問題意識,使閱讀由瀏覽情節的“讀過”,上升到帶著問題研讀相關資料的“讀懂”,再到研讀中注重設疑解困、生發屬于自己的見解的“讀透”,實現閱讀鑒賞能力的提升。
第五,由這個課例生發了一個高中階段進行課外閱讀擴展的總體設想,即設計層級化分明的WebQuest形式探究閱讀課案。內容為教育部指定的必讀名著,每學年重點研讀一部,用WebQuest形式,高一設計突出探究的“示范性”(如以上課例),展示完整的探究閱讀過程。高二提升層次,強調探究的“指導性”,設定一個大致的流程,指導學生自己設疑,分組查詢資料,尋求答案,制作成簡單的網頁,課堂上進行交流借鑒,在互相啟發中改進方案,完善思路,深化認識,最后由教師匯總整理所有有價值的問題、資源、精彩文章或解答,完成WebQuest的構建。第三階段強調探究的“自主性”,即由學生自己選題,完成一個課題任務,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查閱、分析、辨別、篩選、整理、積累、利用信息的能力將得到充分的體現,突出師生間交流的互動性和學生課外閱讀的自主探究性。
《雷雨》課后反思 篇5
《雷雨》教學反思
新一輪的基礎教育改革,強調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強調了語文學習是個性化的行為,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和個性化學習方式。因此,《雷雨》這節課的教學,我結合低年級學生的特點,課前布置他們去收集關于雨的資料,因而在拓展時學生非常積極。初讀課文,自學生字的設計,我體現了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的學習思想。在識字、寫字的環節,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習慣。在理解課文的過程中,通過小組合作,全班交流,把學生的學習引向深入,讓學生充分經歷學習過程:學生按“雷雨前”的學習方法學習“雷雨中”和“雷雨后”兩部分內容,體現了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使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體驗到了自主、合作學習帶來的快樂,使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體驗到了自主、合作學習帶來的快樂。
新課標強調“讀”的重要性。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雷雨》一課的教學中體現了:1.自讀感知內容。上課前一天,正好下了一場雷雨,我布置學生認真觀察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邊讀邊想象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然后讓學生講述觀察到的情景,這樣在學生頭腦中初步勾畫出雷雨的情景。2.表演讀深化感知。我在學生對課文內容、情感基本了解后,相信學生,指導他們從語氣、表情、動作方面,把自己的感受讀出來。3.緊扣重點,讀中感悟。我從圖入手,通過畫面、音樂、觀察比較,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到雷雨前特有的“靜”,雷雨中的“猛”和雷雨后“美”。我抓住文中重點句、關鍵詞讓學生反復讀,在讀中感悟,在感悟中再讀。如學習雷雨中的“猛”,我問為什么“往窗外看去,樹哇,房子啊,都看不清了”?學生通過感悟讀后,紛紛發言,有的說是雨打在窗子上了,有的說是雨太大天都黑了,有的說是雨象簾子一樣擋住了人的目光,讓我感到非常驚訝。
通過這一節課的教學,我也更加充分地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如有些學生的表達能力還有待于我今后再進行訓練。我想在今后我可以鼓勵他們多讀一些自己喜歡的課外書,讀的方式最好是大聲地朗讀,通過這樣的訓練,不僅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鍛煉他們的用詞造句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其次,我還要加強自己范讀的能力,這樣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取得更好的課堂效果。
《雷雨》教學反思
新一輪的基礎教育改革,強調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強調了語文學習是個性化的行為,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和個性化學習方式。我在執教《雷雨》一課時,改變傳統的單純接受性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策略學習,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經過這一節課的鍛煉,我覺得自己有了很大提高。為了上好這節課,我對學生做了充分的訓練,在訓練學生的過程中,不僅他們掌握了一定的識字方法,擁有了識字能力,而且他們的反饋對我的教學方法也有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學生們喜歡的,就是我們正要教學的。通過這節課,我有幾點感觸,接下來我從這幾方面來談一談:
一方面我感覺到學生們現在能自主地到前面來抓重點講解生字,但有些學生的表達能力還有待于我今后再進行訓練。有幾個學生的想法很好,可一到前面來說的時候,卻表達不清。我想在今后我可以鼓勵他們多讀一些自己喜歡的課外書,讀的方式最好是大聲地朗讀,通過這樣的訓練,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鍛煉了他們的用詞造句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使學生靈活巧妙地掌握了所學知識,可謂一舉多得。
另一方面我看到了自己基本功仍需要練習,就象李校長說的,要想上出一節成功的識字課,首先教師的字要漂亮,針對這個情況,我想每天抽半小時的時間來練習自己的粉筆字和鋼筆字,每天鼓勵學生也抽半個小時的時間練習鉛筆字和粉筆字。而且每天無論是上課的板書,還是平時的小事記在黑板上,我在書寫時首先要做到工整、仔細,讓學生平時就意識到字應該怎樣寫,怎樣寫才能寫好。我想日久天常的訓練過后,學生們和我的字都會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另外我還認為學生們在小組合作這方面有很大的進步,我覺得他們的傾聽能力比以前加強了,而且他們在小組合作中相互配合得也越來越好了。因為在小組合作中,他們體會到了合作的樂趣,所以他們也愿意以這種形式來學習,并收到了很好的學習效果。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學習方式。無論今后上每一節課,我們老師都應充分尊重學生們的選擇,滿足不同的學習需要。這樣,學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便能積極地參與教學過程;同時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交流,既使學生認識到學習方式的多樣化,又可使學生注意學習方式的優化,也讓老師從學生的多角度思考中受到啟迪,得到提高,從而使教學的過程成為師生積極互動、共同提高的過程。
《雷雨》教學反思
因一次頂課的機會,我執教了二年級下冊語文第五組教材中《雷雨》一課。本課的教學目標是:1、會認、會寫文中的生字。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懂課文意思,想象雷雨前后的景象。3、有留心觀察天氣的興趣,能寫觀察日記。夏季來臨,雷雨現象時有發生,為增強學生觀察天氣的興趣,我采用先說后學的方法進行教學,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說“雷雨”
由于在執教《雷雨》兩天之前的一天夜里下了一場雷陣雨,授課前我讓學生說“雷雨”。
師問:同學們,最近什么時間下雨了?
生答:上前天夜里下了一場雨。
師問:你們怎么知道的?
生答:半夜里,風聲很大,刮得有些東西啪啪響,把我從夢中驚醒,我就躺在床上睡不著了。不一會兒,看到閃電給天空帶來一道亮光,聽見雷聲也很響,接著就嘩嘩下起雨來了。
師:聽得很仔細,聽到了下雨前有風聲、物體撞擊聲、雷聲。還看到閃電。
師問:這時你們的心情怎樣?
生答:有些害怕,用被子把自己裹得緊緊的。
師問:這場雨下了多長時間?你們怎么知道的?
生答:沒多長時間,我醒后還沒睡著,雨就停了。
師問:第二天早上你們發現了雨后什么情況?
生答:地面有些濕,空氣很新鮮,花草樹木也顯得很有精神,一些小鳥兒也在樹上歡快地叫著。
師小結:同學們觀察得很仔細。有閃電和響雷時下的雨,同時雨下得時間又不長,這樣的雨就叫雷雨。板書:雷雨。
二、學《雷雨》。
談話:剛才同學們暢談了雷雨現象,那么書中怎樣介紹雷雨現象呢?請同學們翻開書第18課進行閱讀,標出自然段序號,想想哪兒自然段寫雷雨前的景象,哪幾自然段寫雷雨時的景象,哪幾自然段寫雷雨后的景象。
1、生?a讀課文后回答問題。
2、師板書:雷雨前(1-3)雷雨時(4-6)雷雨后(7-8)
3、師讓生細讀1-3自然段,劃出雷雨前有哪些景色,怎么寫的?從中體會到什么?
4、生交流自讀自悟情況。教師相點撥。
滿天的烏云黑沉沉地?r下來。“黑沉沉”寫出了云層很厚,從“壓”中體會到烏云來勢兇猛。樹葉子“一動不動”,蟬“一聲也不叫”說明當時沒有風,空氣很沉悶。
忽然一陣大風吹得樹枝亂擺。“忽然”表明天氣變化了,“亂擺”說明風很大。
一只蜘蛛從網上垂下來,逃走了。“垂”字用得好,使我們感到風特別大,蜘蛛也特別害怕。
閃電越來越亮,雷聲越來越大。為什么先寫閃電后寫雷聲?
5、師讓生說出這一段主要寫了什么?(板書:烏云、大風、雷電)
6、指導學生朗讀1-3節,從讀中體現天氣的突然變化。
7、師生共同總結本段學習方法:讀課文,劃出文中描寫的景色,理解句子的意思,說說這一大段寫什么?再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8、用同樣的方法,學習雷雨時和雷雨后的的課文內容。
9、總結全文,讓生明確觀察自然現象要有一定的順序,并且抓住景物的特點。
三、寫“雷雨”。
學完本課,我讓學生觀察天氣的變化,把它寫在日記里,湊巧的是一天下午上課前,又迎來了一場雷陣雨,這時我將學生組織到教室外面的走廊里進行觀察天氣變化。盡管雷聲大,閃電亮,使有些孩子用手指蒙住了耳朵,雨水還飄濕了有些同學的衣服,但大家始終興致勃勃,觀察興趣絲毫未減。觀察結束后,每個同學各自寫了一篇內容豐富,語言生動、條理清楚的觀察日記。
教學反思
1、教學貼近兒童生活的教材內容時,密切聯系兒童的經驗世界和想象世界,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思維,富于想象力,
2、開展與課堂學習內容密切相關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將課內學習獲得的知識、能力和情感遷移運用,能更好地指導孩子積累語言,發展思維,提高語文水平。
《雷雨》課后反思 篇6
《雷雨》既是一篇講自然現象的課文,又是一篇很美的文章。文中語言生動優美,讓學生了解到大自然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畫卷,是一本讀不完的書,走進大自然,一定會得到許多快樂,發現許多秘密。新課程人教版的標準增大了學生的閱讀量,注重在讀中體會、讀中感悟。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過課堂教學,我充分利用課件與讀文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去感受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不同特點,去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放開手讓學生們去讀、思、悟、說,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展示自己,真正體現“以人為本,著眼未來。”
一、 凸顯了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教’是為‘學’服務的,‘教’不是統治‘學’,也不是代替學生‘學’。教師的‘教’是啟發學生‘學’,引導學生‘學’。教師組織課堂教學,不應從‘教’出發,而必須從學生‘學’出發。”
我在設計本課時,注重從學生發展的內在需要出發,把課堂教學思想定位在“以生為本,順學而導,以學定教”。重視學生的親身體會。如雷雨前、雷雨中天氣的變化、雨后的美景,我精心制作了課件,創設文本情境,讓學生觀察,在情境中體會、感受。
二、重視朗讀形式多樣化,強調在朗讀中感悟
潘菽先生說:“兒童最初的閱讀過程,言語運動器官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出聲的語言好像是感情支柱,通過它保持言語視覺與其它器官之間的聯系,把書面文字和它的含義聯系起來。”學生自己通過朗讀,把課文細細咀嚼,細細品味,體會出語言文字的含義和韻味,求得課文內容的理解,這比從老師那兒聽來的要深刻得多,感受得深。《雷雨》一文語言生動形象,是學生練習朗讀的好材料。課堂上,“讀”占熬頭,學生采用不同方式進行朗讀,個別讀、 齊讀、自由讀、引讀、表演讀等,充分顧及學生朗讀的主動性、多樣性、獨特性。并以朗讀為主線,在讀中理解課文,在讀中體會感情。讀的訓練有層次性,初讀時要求理解內容,知道寫什么;再讀時了解作者的寫法和方法,是怎樣寫的,這樣寫有什么好處;深讀時體會感情,讀出情,讀出味;以此引導學生聯系教材,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天氣的變化、雨的變化。
三、比較句子助理解
贊可夫曾語:凡是兒童自己能夠理解和感受的一切,都應當讓他們自己去理解和感受。我在指導學生看圖的基礎上,抓住課文的重點詞句進行品味,通過比較句子,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句意,體會意境。如雷雨前部分,雖然每個句子都描寫得十分生動、具體,但學生不易理解句子的真正內涵,這就需要比較辨析。
如: 滿天的烏云,黑沉沉地壓下來。
滿天的烏云,黑沉沉地飄下來。
通過提問:“壓”能改成“飄”嗎?讓學生比較、辨析,使學生知道烏云“黑沉沉”,說明云層又黑又厚,而“飄”表示輕飄飄的,使學生具體地體會到雷雨前天空的景象。
四、板書助背誦
背誦是小學語文教學過程(本文來自優秀教育資源網斐.斐.課.件.園)中一個重要環節。背誦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廣讀熟背,不斷地吸收、積累,豐富自己的語言寶庫。
《雷雨》這篇課文不要求背誦。但課文語句生動、簡短,易于上口,不過段落多,語句的順序容易顛倒,我的板書簡單明了,加上富有童趣的剪貼畫提示,更有助于學生更快、更好地記憶掌握課文。
《雷雨》課后反思 篇7
我曾經和不少老師有過一樣的感受:有別人聽課的時候,學生不如平時在課堂上表現精彩,自己也不如平時在課堂上口吐蓮花、妙語連珠。后來我漸漸明白,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不外乎以下原因:一、備課的時候,沒有踏踏實實研讀教材、確定教學目標之前,就滿腦子想的是怎樣將課上出彩來。所以,教師的表現成了老師備課中的主要關注點。二、上課的時候,教師總是想著怎樣讓學生跟著教案走,緊張情緒很容易讓老師變的怕學生的表現和自己的教案不一樣,和自己的預設不一樣。課堂上,老師成了表演的主角,學生成了很努力地配合老師表演的配角。
可以理解,有別人來聽課,教師總想將自己最好的教學理念,最精彩的執教風格展示給別人,但是,過度地對自身的關注,往往適得其反。聽很多“大家”的課,感覺他們在課堂上總是那樣自如,看不到表演的痕跡,學生在老師的啟發引導下,一步步走進文中。很多時候,我們拿這些“大家”的課來上,同樣的教案,同樣的語言,但是,就是上不出人家那種精彩的效果。還是因為立足點不一樣, “大家”之所以精彩,是因為他把表現、展示的舞臺讓給了學生,整個教學展示的是學生的學習過程,展示的是學生在課堂上的進步。而我們拿同樣的教案來上,不自覺中,還是要學生配合你來完成教案中的每一個環節,學生的回答自然和課堂實錄上的不一樣,自然也沒有課堂實錄上人家學生的精彩。
成功的課堂教學,精彩的不是老師的表現,而是學生感受到進步的喜悅、享受到學習的快樂、不斷迸發智慧的花火。
06 年11月份,支玉恒老師來我們學校,在老師們的要求下,臨時增加執教一節閱讀課。晚上,問支老師需要準備什么,要不要教材。支老師淡淡地一笑:“什么都不需要。”我心里直嘀咕,這堂課您老人家雖然在全國講過不少遍,但是,怎么可能連教材都不準備,我還是給他把教材送去了。第二天,老人連著講了兩堂課,《可愛的草塘》讓一百多個孩子們讀得入情入境,老師們聽得如癡如醉。指導朗讀是最難的,但是在那堂課上,看不出刻意指導的痕跡,孩子們在老人的引導下,從站在教材外,逐漸被吸引著捧起讀書,直至讀得有滋有味,讀得投入,讀得忘我,讀進了草塘,喜歡上了草塘,被草塘的美景陶醉,就連聽課的老師,也情不自禁地跟著支老師的手勢,抑揚頓挫地讀起來。
在那堂課,我切實體會到了支老師說的:“課堂是學生學習的圣地,不是老師展示個人才華的地方。”不論是在平時的教學中,還是在公開課一類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只要明白自己的任務就是扎扎實實帶領學生讀書,認認真真讓學生喜歡讀書,巧妙機智引領學生入境悟情,教學就成功了一大半。
《雷雨》一課在備課的時候,和飄然以及幾個網友共同探討,怎樣讓學生讀得入情入境。但是,感覺在商討備課的時候,總有什么地方不對勁,相約試講后,也是感覺課堂上缺少什么。夜深人靜的時候,回憶教材的內容,文字幻成畫面在我腦子里清晰起來,猛然間豁然開朗,短短的八段文字的后面還隱藏著雨前的烏云密布、一絲風沒有、狂風大作、電閃雷鳴;雨中的傾盆大雨、漸漸變小、天亮起來;雨后的太陽出來、彩虹高掛的天氣變化特點,這條線如果不能抓住,就不能將整篇文章更好地串起來。和幾個老師備課的時候,自己還是沒有用心研讀教材呀!
執教這課時,無論是課前談話,還是檢查讀詞語,練習讀課文,在學法上都貫穿了把文字讀成畫面,讀出味道的指導滲透;抓住雨前、雨中、雨后學生的總體感受,深入聯想讀文,體會雨前、雨中、雨后的特點,滲透總結概括、熱愛大自然、用筆寫自己的所見所聞的教育。
引導學生讀進文中,是教學的難點,是老師所要努力做到的,也是最容易流于形式,致使課堂上又出現教師努力調動,學生啟而不發的尷尬局面。
果然如課前預設的一樣,學生能夠自己整體把握雨前雨后的特點,但是對于雨前部分缺乏整體認知。在這一部分,先請一個讀得比較出色的同學讀課文,其他孩子想象畫面,找出雨前的情景和平時有什么不一樣。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抓住“壓”、“垂”指導朗讀,孩子漸漸靜心讀書。課堂上,讓學生靜心讀書是很關鍵的。只有沉下心來,才能漸漸走進文中的情景。以第一自然段為例:
師:通過樂妍的讀,認真傾聽的同學一定想象到了不少畫面,說說,和大家一起分享。
生:下雨前,烏云越來越多,蟬一聲也不叫,樹葉一動也不動。
師:看到這個畫面,你有什么感覺?
生沉思。
師:(打著手勢)孩子們,剛才還烈日炎炎,突然,來了一片片烏云,烏云越來越多,越來越厚,越來越重——
生:黑沉沉地壓下來!
師:感覺?
生:悶熱
師:板書(悶熱)把這種感覺讀出來吧。
生:讀
師:你是呆在有空調的房子里,悶熱的感覺不是發自內心。讀出悶熱的感覺,抓住幾個詞讀好是很關鍵的,讀讀看,你認為抓住哪幾個詞能讀書悶熱的感覺?
生:讀第一段(師動作示意學生“壓”,生會意,再讀“滿天的烏云很沉沉地壓下來。”)
生:讀。
師:看著我的手勢,一起讀。
生:(齊讀)滿天的烏云,黑沉沉地壓下來(不自覺地雙手做“壓”的動作,眉頭也皺起來)。樹上的葉子一動不動,蟬一聲也不叫。
一堂課下來,感覺吃力地還是怎樣指導學生讀得入情入境。想起和網友們在課前討論的,要想讓學生讀好,除了學生感悟到文字的描述的情景,還要有讀法的指導,而這個,恰恰是我專業知識缺少的一面。
一堂課40分鐘,但是這堂課所反映出的內容卻很多:教師的教育理念、教師的專業知識、教師的業務水平、教師的思想內涵、教師的駕馭能力......教學是一門藝術,無論執教多少年,上每堂課之前,都要將自己當成一個新手,踏踏實實備課、鉆研教材。作為一個教師,更需要每天堅持認認真真讀書,豐富自己的教學,也豐富自己的人生。
《雷雨》課后反思 篇8
用WebQuest形式最大的優勢是可以清晰地設置一個學習流程,有目的地集中網絡資源,增強閱讀教學的實效性。這次網絡主題探究活動中,我們以高二戲劇單元的相關作品《雷雨》探究學習對象,進行了一次有益的課外擴展閱讀教學嘗試。課案陳述如下:
一、課題導言:
一個十七歲的年輕人,帶著夢幻,帶著熱情,帶著愛恨無奈,在一個殘酷的牢籠里憧憬、掙扎,最終成了一出驚心動魄的悲劇的犧牲品…… 這就是23歲的曹禺就讀清華大學時創作的四幕劇《雷雨》。
《雷雨》不僅奠定了曹禺先生在中國話劇史上杰出的現實主義劇作家的地位,同時也是中國年輕的話劇藝術成熟的標志。
有人說,《雷雨》是“一出動人的戲,一部具有偉大性質的長劇。” 有人說,“說到《雷雨》,我應當告白,虧了它,我才相信中國確乎有了近代劇。” 當然也有人說,《雷雨》不過是一部多角愛情劇而已。 也許,正是因為《雷雨》里有無數個難解的謎,有深刻而豐富的內涵,才構筑了作品不可抗拒的魅力。
這是一個青年的激情之作,讓我們走近被稱為“中國的莎士比亞”的戲劇大師,走近《雷雨》,用激情去解讀,用心靈去感受。讓“周沖”這個年輕的被毀滅的生命帶著我們走進他生活的時代吧!讓我們傾聽戲劇家為生命發出的吶喊,看看那是一個怎樣的時代!十七歲的年輕人和他所愛所恨的人,生活在一個怎樣殘酷的世界!
二、學習任務:
1、走近大師:了解作者情況、創作概貌、藝術見解、創作風格等。
2、走進作品:對作品的主題思想、戲劇沖突、人物形象、語言特色等有更深入的認識。
3、通過對一部作品的深入研讀,掌握閱讀鑒賞作品的方法,增強文學修養,提高鑒賞能力。
4、學會用自己的頭腦思考問題,用自己的心靈感受作品,對作品做出自己的分析,提出自己的見解,并恰當地表達自己的認識和觀點。
5、學會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查閱、分析、辨別、篩選、整理、積累、利用信息。
6、關注人的生存需求與生存環境之間的矛盾沖突,感受劇中人物的悲劇命運,在感情體驗與震撼中增強生命意識,滋養人文情懷。
三、過程和資源:
(一)準備階段:
1、利用課外時間閱讀原著。(鏈接“在線閱讀”內容: 景 人物 序幕 第一幕 第二幕 第三幕 第四幕 尾 聲 )
2、觀看電影《雷雨》。
3、反思提示:
(1)你讀完原著后初步的感受是怎樣的?那些你閱讀中很寶貴的第一感覺,是否記在隨筆上了?
(2)關于《雷雨》,哪些問題是你有興趣深入、并需要解決的?能具體明確地把問題描述出來嗎?閱讀原著時有沒有對問題涉及的內容做重點關注?
(3)準備階段你完成任務的情況如何?提醒您注意,它將直接影響到您下一步學習的質量。如果情況不佳,要及時彌補。
(二)課堂研讀討論:
1、設問提示:
要求:閱讀原著后,找出自己有興趣深入、并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具體明確地把問題描述出來,以便研讀資料時有的放矢,有所側重。(讓學生陳述問題,教師進行設問示例)
﹡曹禺是如何創作《雷雨》的?他自己對《雷雨》有怎樣的評價?這些情況對我們理解作品有什么幫助?
﹡周樸園是一個怎樣的人?他與魯侍萍、繁漪、與三個兒子之間的難于調和的矛盾在哪里?作品在各種矛盾糾葛中揭示了他怎樣的形象特特征?
﹡繁漪“古怪”在哪里?“雷雨”在哪里?她與周樸園有怎樣的矛盾?你怎樣看待她與周萍之間的感情糾葛?又怎樣看待她的乖戾與叛逆?
﹡你對周萍這個角色怎么評價?你怎么看待他與繁漪、與四風的感情糾葛?
﹡魯大海、魯貴、四鳳、魯侍萍屬于一個階層的人物,他們的性格各有什么不同?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實?說說劇本中魯大海這個角色存在的意義。
﹡為什么周沖最后會成為悲劇的犧牲品?促成他毀滅的因素有哪些?你怎么評價他?
﹡在你看來,《雷雨》究竟是愛情悲劇、命運悲劇還是時代悲劇?
﹡恩格斯說,悲劇是“歷史的必然要求和這個要求的實際上不可能實現”的沖突。請梳理劇中主要人物的悲劇命運,體會這句話的內涵。
﹡有人說,《雷雨》一天之內讓三個人死掉、兩個人瘋掉的劇情未免讓讀者和觀眾太過緊張了,于是作者安排了“序幕”和“尾聲”來舒解與安撫人們的情緒。關于“序幕”和“尾聲”,你認為是加上好還是去掉好?
﹡曹禺說,“我用一種悲憫的心情來寫劇中人物的爭執。我誠懇地祈望著看戲的人們也以一種悲憫的眼來俯視這群地上的人們。”你能體會作者這份貫穿于全劇的悲憫情懷嗎?
﹡你欣賞《雷雨》的語言嗎?請結合具體實例說說《雷雨》的語言風格和表現力。
﹡將原著和電影進行比較,看改編、增刪了些什么內容,對電影改編的效果進行評價。
……(其他問題略去)
2、網上資源研讀:
要求:帶著問題研讀以下相關資料,研讀時把重要的信息復制記錄、保存下來。
﹡鏈接關于整體賞評的資料:《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中心資料》、《曹禺談<雷雨>》、《李健吾談<雷雨>》、《曹禺劇作的變化》、《<雷雨>(節選)教學探微》 等十篇。
﹡鏈接關于作者和創作情況的資料:《<雷雨>的誕生》、《曹禺生平及創作》、《第三只眼睛看曹禺》等五篇。
﹡鏈接關于作品主題思想的資料:《永遠的雷雨》(王蒙)、《要么自由,要么發瘋》、《對于神秘誘惑的憧憬》等。
﹡鏈接關于人物形象分析的資料:《我喜歡的繁漪和周沖》、《評<雷雨>中的人物》、《人物形象塑造的復雜性與多元化》、《繁漪形象辨析》、《沉默的魯侍萍》、《關于周樸園》等八篇。
﹡鏈接關于戲劇語言的資料:《論曹禺戲劇語言的抒情性》、《談談<雷雨>的語言》等。
﹡鏈接同齡人對《雷雨》的見解:《人性的生存悲劇》、《<雷雨>的戲劇沖突》等。
3、在線幫助:鏈接21CN、Yahoo、263 等搜索引擎。(指導學生查詢資料,并激勵學生補充、豐富有效資源)
4、課下紙媒體資料研讀:書城查閱資料、圖書館借閱資料。
5、課堂討論:針對問題,各抒己見,在討論中深化認識。
6、學習反思:
﹡你讀完原著后初步的感受是怎樣的?那些你閱讀中很寶貴的第一感覺,是否記在隨筆上了?
﹡閱讀原著時有沒有對問題涉及的內容做重點關注?
﹡閱讀資料時把重要的信息摘錄下來了嗎?比如那些可以佐證你自己的觀點的材料,還有那些你打算加以辯駁的說法。(當然還包括信息出處)
﹡古語說:盡信書,不如無書。閱讀的要訣是“受到啟發但不被牽制”,你閱讀時“質疑”過材料嗎?
﹡閱讀過程中是否及時地記下自己思維閃動的火花?
﹡閱讀時有沒有發現資源本身的錯誤或者缺漏?你用心辨識了嗎?
﹡閱讀時,發現你要解決的問題資源不足,搜索查詢了嗎?
﹡討論時你及時地記下同學們的重要發言了嗎?在討論的思維碰撞中,你是否捕捉到了新的靈感?
(三)撰寫文章:
1、請提煉自己對作品的感受、理解、認識,參閱相關資源,自選角度,自擬標題,寫一篇關于《雷雨》的文章。可以是小型學術論文(鏈接小論文的撰寫指導以及范文),鑒賞評論文字,也可以是讀后感,隨想,等等。(學生可根據自身的情況選擇作業形式)
2、回顧、反思、總結研究性閱讀全過程中的情況及得失利弊,寫一篇學習隨感。
(四)交流借鑒:
1、論壇交流。
2、上傳部分習作,摘要選登精彩見解,供同學閱讀、交流、借鑒,亦是學習成果的展示。
教學反思:
首先,從整個教學流程來看,實現了將探究學習引入常規教學的初衷,形成一個“范例性”WebQuest擴展閱讀課案。它為學生展示一個完整而清晰地有效閱讀過程,突出學習方法和效果的反思,對學生的學習有較強的示范作用。
其次,借助網絡,不僅加大了課堂的密度和容量,且實現了由課內向課外的便捷延伸。有效網絡資源的集中,在學生課業負擔重、上網條件并不優越的情形下,免去了漫無邊際的查詢之苦,有利于省時高效地利用網絡資源。
第三,利用網絡進行教學,教師駕控比講讀授課更為寬松,學生從研讀資料到完成作業,都可以更為充分地體現操作的個性化與層次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調控研讀狀態、選擇作業層級。優秀學習成果的展示、交流、借鑒,也對學生的學習有更好的促進、激勵作用。
第四,課例中,學生的自主探究性和互動性看似不足,但實質上“設問提示”與自主研讀資料尋求解答的教學環節中,集中地體現出了激疑、設疑、知困并解疑解惑的能動探究性。高質量的設問,是研讀解困的動因,但問題意識往往是學生最缺乏的,“設問提示”環節,正是基于刺激學生“知困”的需要而設置的,它有利于刺激學生的問題意識,使閱讀由瀏覽情節的“讀過”,上升到帶著問題研讀相關資料的“讀懂”,再到研讀中注重設疑解困、生發屬于自己的見解的“讀透”,實現閱讀鑒賞能力的提升。
第五,由這個課例生發了一個高中階段進行課外閱讀擴展的總體設想,即設計層級化分明的WebQuest形式探究閱讀課案。內容為教育部指定的必讀名著,每學年重點研讀一部,用WebQuest形式,高一設計突出探究的“示范性”(如以上課 例),展示完整的探究閱讀過程。高二提升層次,強調探究的“指導性”,設定一個大致的流程,指導學生自己設疑,分組查 詢資料,尋求答案,制作成簡單的網頁,課堂上進行交流借鑒,在互相啟發中改進方案,完善思路,深化認識,最后由教師匯 總整理所有有價值的問題、資源、精彩文章或解答,完成WebQuest的構建。第三階段強調探究的“自主性”,即由學生自己 選題,完成一個課題任務,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查閱、分析、辨別、篩選、整理、積累、利用信息的能力將得到充分的體現,突 出師生間交流的互動性和學生課外閱讀的自主探究性。
《雷雨》課后反思 篇9
第一次看到上海惟存的柳棟老師關于webquest的帖子時,就想到要為高中閱讀教學設計一個課例。當時很強烈的感覺是,用webquest形式最大的優勢是可以清晰地設置一個學習流程,有目的地集中網絡資源,增強閱讀教學的實效性。于是選定高二戲劇單元的相關作品《雷雨》,進行了一次課外擴展閱讀教學嘗試(網址:)。
課案陳述:
一、課題導言:
從作品的地位及評價爭議入手,以十七歲的周沖為接近學生情感的契合點引入作品的閱讀。
二、學習任務:
1、走近大師:了解作者情況、創作概貌、藝術見解、創作風格等。
2、走進作品:對作品的主題思想、戲劇沖突、人物形象、語言特色等有更深入的認識。
3、通過對一部作品的深入研讀,掌握閱讀鑒賞作品的方法,增強文學修養,提高鑒賞能力。
4、學會用自己的頭腦思考問題,用自己的心靈感受作品,對作品做出自己的分析,提出自己的見解,并恰當地表達自己的認識和觀點。
5、學會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查閱、分析、辨別、篩選、整理、積累、利用信息。
6、關注人的生存需求與生存環境之間的矛盾沖突,感受劇中人物的悲劇命運,在感情體驗與震撼中增強生命意識,滋養人文情懷。
三、過程和資源:
(一)準備階段:
1、利用課外時間閱讀原著。2、觀看電影《雷雨》。
(二)課堂研讀討論:
1、設問提示:
要求:閱讀原著后,找出自己有興趣深入、并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具體明確地把問題描述出來,以便研讀資料時有的放矢,有所側重。(讓學生陳述問題,教師進行設問示例)
?曹禺是如何創作《雷雨》的?他自己對《雷雨》有怎樣的評價?這些情況對我們理解作品有什么幫助?
?周樸園是一個怎樣的人?他與魯侍萍、繁漪、與三個兒子之間的難于調和的矛盾在哪里?作品在各種矛盾糾葛中揭示了他怎樣的形象特特征?
?繁漪“古怪”在哪里?“雷雨”在哪里?她與周樸園有怎樣的矛盾?你怎樣看待她與周萍之間的感情糾葛?又怎樣看待她的乖戾與叛逆?
?你對周萍這個角色怎么評價?你怎么看待他與繁漪、與四風的感情糾葛?
?魯大海、魯貴、四鳳、魯侍萍屬于一個階層的人物,他們的性格各有什么不同?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實?說說劇本中魯大海這個角色存在的意義。
?為什么周沖最后會成為悲劇的犧牲品?促成他毀滅的因素有哪些?你怎么評價他?
?在你看來,《雷雨》究竟是愛情悲劇、命運悲劇還是時代悲劇?
?恩格斯說,悲劇是“歷史的必然要求和這個要求的實際上不可能實現”的沖突。請梳理劇中主要人物的悲劇命運,體會這句話的內涵。
?有人說,《雷雨》一天之內讓三個人死掉、兩個人瘋掉的劇情未免讓讀者和觀眾太過緊張了,于是作者安排了“序幕”和“尾聲”來舒解與安撫人們的情緒。關于“序幕”和“尾聲”,你認為是加上好還是去掉好?
?曹禺說,“我用一種悲憫的心情來寫劇中人物的爭執。我誠懇地祈望著看戲的人們也以一種悲憫的眼來俯視這群地上的人們。”你能體會作者這份貫穿于全劇的悲憫情懷嗎?
……(其他問題略去)
2、網上資源研讀:
要求:帶著問題研讀以下相關資料,研讀時把重要的信息復制記錄、保存下來。
?鏈接關于整體賞評的資料:《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中心資料》、《曹禺談<雷雨>》、《李健吾談<雷雨>》、《曹禺劇作的變化》、《<雷雨>(節選)教學探微》等十篇。
?鏈接關于作者和創作情況的資料:《<雷雨>的誕生》、《曹禺生平及創作》、《第三只眼睛看曹禺》等五篇。
?鏈接關于作品主題思想的資料:《永遠的雷雨》(王蒙)、《要么自由,要么發瘋》、《對于神秘誘惑的憧憬》等。
?鏈接關于人物形象分析的資料:《我喜歡的繁漪和周沖》、《評<雷雨>中的人物》、《人物形象塑造的復雜性與多元化》、《繁漪形象辨析》、《沉默的魯侍萍》、《關于周樸園》等八篇。
?鏈接關于戲劇語言的資料:《論曹禺戲劇語言的抒情性》、《談談<雷雨>的語言》等。
?鏈接同齡人對《雷雨》的見解:《人性的生存悲劇》、《<雷雨>的戲劇沖突》等。
3、在線幫助:鏈接21cn、yahoo、263等搜索引擎。(指導學生查詢資料,并激勵學生補充、豐富有效資源)
4、課下紙媒體資料研讀:書城查閱資料、圖書館借閱資料。
5、課堂討論:針對問題,各抒己見,在討論中深化認識。
6、學習反思:
?你讀完原著后初步的感受是怎樣的?那些你閱讀中很寶貴的第一感覺,是否記在隨筆上了?
?閱讀原著時有沒有對問題涉及的內容做重點關注?
?閱讀資料時把重要的信息摘錄下來了嗎?比如那些可以佐證你自己的觀點的材料,還有那些你打算加以辯駁的說法。(當然還包括信息出處)
?古語說:盡信書,不如無書。閱讀的要訣是“受到啟發但不被牽制”,你閱讀時“質疑”過材料嗎?
?閱讀過程中是否及時地記下自己思維閃動的火花?
?閱讀時有沒有發現資源本身的錯誤或者缺漏?你用心辨識了嗎?
?閱讀時,發現你要解決的問題資源不足,搜索查詢了嗎?
?討論時你及時地記下同學們的重要發言了嗎?在討論的思維碰撞中,你是否捕捉到了新的靈感?
(三)撰寫文章:
1、請提煉自己對作品的感受、理解、認識,參閱相關資源,自選角度,自擬標題,寫一篇關于《雷雨》的文章。可以是小型學術論文(鏈接小論文的撰寫指導以及范文),鑒賞評論文字,也可以是讀后感,隨想,等等。(學生可根據自身的情況選擇作業 形式)
2、回顧、反思、總結研究性閱讀全過程中的情況及得失利弊,寫一篇學習隨感。
(四)交流借鑒:
1、論壇交流。
2、上傳部分習作,摘要選登精彩見解,供同學閱讀、交流、借鑒,亦是學習成果的展示。
教學反思:
首先,從整個教學流程來看,實現了將探究學習引入常規教學的初衷,形成一個“范例性”webquest擴展閱讀課案。它為學生展示一個完整而清晰地有效閱讀過程,突出學習方法和效果的反思,對學生的學習有較強的示范作用。
其次,借助網絡,不僅加大了課堂的密度和容量,且實現了由課內向課外的便捷延伸。有效網絡資源的集中,在學生課業負擔重、上網條件并不優越的情形下,免去了漫無邊際的查詢之苦,有利于省時高效地利用網絡資源。
第三,利用網絡進行教學,教師駕控比講讀授課更為寬松,學生從研讀資料到完成作業 ,都可以更為充分地體現操作的個性化與層次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調控研讀狀態、選擇作業 層級。優秀學習成果的展示、交流、借鑒,也對學生的學習有更好的促進、激勵作用。
第四,課例中,學生的自主探究性和互動性看似不足,但實質上“設問提示”與自主研讀資料尋求解答的教學環節中,集中地體現出了激疑、設疑、知困并解疑解惑的能動探究性。高質量的設問,是研讀解困的動因,但問題意識往往是學生最缺乏的,“設問提示”環節,正是基于刺激學生“知困”的需要而設置的,它有利于刺激學生的問題意識,使閱讀由瀏覽情節的“讀過”,上升到帶著問題研讀相關資料的“讀懂”,再到研讀中注重設疑解困、生發屬于自己的見解的“讀透”,實現閱讀鑒賞能力的提升。
第五,由這個課例生發了一個高中階段進行課外閱讀擴展的總體設想,即設計層級化分明的webquest形式探究閱讀課案。內容為教育部指定的必讀名著,每學年重點研讀一部,用webquest形式,高一設計突出探究的“示范性”(如以上課例),展示完整的探究閱讀過程。高二提升層次,強調探究的“指導性”,設定一個大致的流程,指導學生自己設疑,分組查詢資料,尋求答案,制作成簡單的網頁,課堂上進行交流借鑒,在互相啟發中改進方案,完善思路,深化認識,最后由教師匯總整理所有有價值的問題、資源、精彩文章或解答,完成webquest的構建。第三階段強調探究的“自主性”,即由學生自己選題,完成一個課題任務,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查閱、分析、辨別、篩選、整理、積累、利用信息的能力將得到充分的體現,突出師生間交流的互動性和學生課外閱讀的自主探究性。
《雷雨》課后反思 篇10
《雷雨》是小學語文課標人教版二年級下冊中的一篇文章,課文用精煉的文字,為我們描繪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讓學生通過學習課文感受到了天氣的變化和大自然的神奇。
在學習“雷雨后”這一部分時,讓學生自由讀一讀課文,并說說通過朗讀知道了什么,學生們都認真讀書,課文中所描寫的雷雨后的景色全找了出來。在學生了解了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再追問:“你們覺得這部分課文中哪些字詞用得好呢?為什么?”這實際上就是引導學生自己抓住重點詞語理解課文內容。這樣學生的興致很高,紛紛舉手發言,說出了自己的獨特見解。有的說:“我認為‘掛’字用得好,這個字讓我們感受到彩虹像一條五顏六色的綢帶掛在天空,美麗極了。”還有的說:“我覺得‘坐’字用得好,坐著是很舒服、很快樂的,這個字讓我感覺到蜘蛛很悠閑、很自在。學生不僅理解了詞意,而且懂得了用法。有的學生還能將前后文對照著說,比如“坐”一字,學生對比前文的“垂”字,自然就理解了雷雨前后的不同,不用老師說,就能很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了學生自讀自悟、通過重點詞語理解課文的能力,又提高了學生品詞析句的能力,為今后的寫作打下基礎。
在本節課中,我注重培養學生的語言訓練能力。用“ 越 越 ”、“ 漸漸地 ”說一句話。這兩個句式都是學生以前學過的知識,在這里既是對學生知識點的復習鞏固,也是增強學生自信心的最佳時機。在體會雨后景象后,讓學生說說假如你是那只鳴叫的蟬,是那只坐在網上的蜘蛛或是那只快樂的青蛙,你會說些什么呢?學生通過看動畫等活動,有了深刻的體會,說起句子來就不會顯得蒼白無力了。這樣一方面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給學生想象的空間,抒發出自己的情感體驗;另一方面也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將閱讀文本與說話訓練相結合,實現了語文學科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
在指導朗讀教學雷雨前這一部分時,我通過讓學生感受動畫,做“壓”“垂”的動作進行指導,學生興趣濃厚。在指導雷雨中這一部分時,我抓住了重點句子:“嘩、嘩、嘩 ,雨下起來了。”在這一環節中,我提倡讓學生進行個性化朗讀,如:有的學生用拍手打節奏或小手輕拍桌子等通過不同的聲音來體會雨下得很大。
都說課堂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在上完本節課時,總覺得有許多令人不滿意的地方。如:在引導學生說下大雨時,還有哪些東西也看不清了,學生說的范圍較窄,而我又沒有及時地進行引導,使得這一環節有點脫節。在請同學們與老師看板書復述課文時,語言不夠精煉,隨意性較大,使這一環節沒有達到我所預設的效果,這主要是教師本身的隨機教育能力欠缺的問題。
以上是我在教完本課后的教學反思。我想在以后的教學中,我還應該更加地努力,使自己的課堂更富有生機和活力!
《雷雨》課后反思 篇11
第一次看到上海惟存的柳棟老師關于webquest的帖子時,就想到要為高中閱讀教學設計一個課例。當時很強烈的感覺是,用webquest形式最大的優勢是可以清晰地設置一個學習流程,有目的地集中網絡資源,增強閱讀教學的實效性。于是選定高二戲劇單元的相關作品《雷雨》,進行了一次課外擴展閱讀教學嘗試(網址:)。
課案陳述:
一、課題導言:
從作品的地位及評價爭議入手,以十七歲的周沖為接近學生情感的契合點引入作品的閱讀。
二、學習任務:
1、走近大師:了解作者情況、創作概貌、藝術見解、創作風格等。
2、走進作品:對作品的主題思想、戲劇沖突、人物形象、語言特色等有更深入的認識。
3、通過對一部作品的深入研讀,掌握閱讀鑒賞作品的方法,增強文學修養,提高鑒賞能力。
4、學會用自己的頭腦思考問題,用自己的心靈感受作品,對作品做出自己的分析,提出自己的見解,并恰當地表達自己的認識和觀點。
5、學會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查閱、分析、辨別、篩選、整理、積累、利用信息。
6、關注人的生存需求與生存環境之間的矛盾沖突,感受劇中人物的悲劇命運,在感情體驗與震撼中增強生命意識,滋養人文情懷。
三、過程和資源:
(一)準備階段:
1、利用課外時間閱讀原著。2、觀看電影《雷雨》。
(二)課堂研讀討論:
1、設問提示:
要求:閱讀原著后,找出自己有興趣深入、并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具體明確地把問題描述出來,以便研讀資料時有的放矢,有所側重。(讓學生陳述問題,教師進行設問示例)
?曹禺是如何創作《雷雨》的?他自己對《雷雨》有怎樣的評價?這些情況對我們理解作品有什么幫助?
?周樸園是一個怎樣的人?他與魯侍萍、繁漪、與三個兒子之間的難于調和的矛盾在哪里?作品在各種矛盾糾葛中揭示了他怎樣的形象特特征?
?繁漪“古怪”在哪里?“雷雨”在哪里?她與周樸園有怎樣的矛盾?你怎樣看待她與周萍之間的感情糾葛?又怎樣看待她的乖戾與叛逆?
?你對周萍這個角色怎么評價?你怎么看待他與繁漪、與四風的感情糾葛?
?魯大海、魯貴、四鳳、魯侍萍屬于一個階層的人物,他們的性格各有什么不同?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實?說說劇本中魯大海這個角色存在的意義。
?為什么周沖最后會成為悲劇的犧牲品?促成他毀滅的因素有哪些?你怎么評價他?
?在你看來,《雷雨》究竟是愛情悲劇、命運悲劇還是時代悲劇?
?恩格斯說,悲劇是“歷史的必然要求和這個要求的實際上不可能實現”的沖突。請梳理劇中主要人物的悲劇命運,體會這句話的內涵。
?有人說,《雷雨》一天之內讓三個人死掉、兩個人瘋掉的劇情未免讓讀者和觀眾太過緊張了,于是作者安排了“序幕”和“尾聲”來舒解與安撫人們的情緒。關于“序幕”和“尾聲”,你認為是加上好還是去掉好?
?曹禺說,“我用一種悲憫的心情來寫劇中人物的爭執。我誠懇地祈望著看戲的人們也以一種悲憫的眼來俯視這群地上的人們。”你能體會作者這份貫穿于全劇的悲憫情懷嗎?
……(其他問題略去)
2、網上資源研讀:
要求:帶著問題研讀以下相關資料,研讀時把重要的信息復制記錄、保存下來。
?鏈接關于整體賞評的資料:《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中心資料》、《曹禺談<雷雨>》、《李健吾談<雷雨>》、《曹禺劇作的變化》、《<雷雨>(節選)教學探微》等十篇。
?鏈接關于作者和創作情況的資料:《<雷雨>的誕生》、《曹禺生平及創作》、《第三只眼睛看曹禺》等五篇。
?鏈接關于作品主題思想的資料:《永遠的雷雨》(王蒙)、《要么自由,要么發瘋》、《對于神秘誘惑的憧憬》等。
?鏈接關于人物形象分析的資料:《我喜歡的繁漪和周沖》、《評<雷雨>中的人物》、《人物形象塑造的復雜性與多元化》、《繁漪形象辨析》、《沉默的魯侍萍》、《關于周樸園》等八篇。
?鏈接關于戲劇語言的資料:《論曹禺戲劇語言的抒情性》、《談談<雷雨>的語言》等。
?鏈接同齡人對《雷雨》的見解:《人性的生存悲劇》、《<雷雨>的戲劇沖突》等。
3、在線幫助:鏈接21cn、yahoo、263等搜索引擎。(指導學生查詢資料,并激勵學生補充、豐富有效資源)
4、課下紙媒體資料研讀:書城查閱資料、圖書館借閱資料。
5、課堂討論:針對問題,各抒己見,在討論中深化認識。
6、學習反思:
?你讀完原著后初步的感受是怎樣的?那些你閱讀中很寶貴的第一感覺,是否記在隨筆上了?
?閱讀原著時有沒有對問題涉及的內容做重點關注?
?閱讀資料時把重要的信息摘錄下來了嗎?比如那些可以佐證你自己的觀點的材料,還有那些你打算加以辯駁的說法。(當然還包括信息出處)
?古語說:盡信書,不如無書。閱讀的要訣是“受到啟發但不被牽制”,你閱讀時“質疑”過材料嗎?
?閱讀過程中是否及時地記下自己思維閃動的火花?
?閱讀時有沒有發現資源本身的錯誤或者缺漏?你用心辨識了嗎?
?閱讀時,發現你要解決的問題資源不足,搜索查詢了嗎?
?討論時你及時地記下同學們的重要發言了嗎?在討論的思維碰撞中,你是否捕捉到了新的靈感?
(三)撰寫文章:
1、請提煉自己對作品的感受、理解、認識,參閱相關資源,自選角度,自擬標題,寫一篇關于《雷雨》的文章。可以是小型學術論文(鏈接小論文的撰寫指導以及范文),鑒賞評論文字,也可以是讀后感,隨想,等等。(學生可根據自身的情況選擇作業 形式)
2、回顧、反思、總結研究性閱讀全過程中的情況及得失利弊,寫一篇學習隨感。
(四)交流借鑒:
1、論壇交流。
2、上傳部分習作,摘要選登精彩見解,供同學閱讀、交流、借鑒,亦是學習成果的展示。
教學反思:
首先,從整個教學流程來看,實現了將探究學習引入常規教學的初衷,形成一個“范例性”webquest擴展閱讀課案。它為學生展示一個完整而清晰地有效閱讀過程,突出學習方法和效果的反思,對學生的學習有較強的示范作用。
其次,借助網絡,不僅加大了課堂的密度和容量,且實現了由課內向課外的便捷延伸。有效網絡資源的集中,在學生課業負擔重、上網條件并不優越的情形下,免去了漫無邊際的查詢之苦,有利于省時高效地利用網絡資源。
第三,利用網絡進行教學,教師駕控比講讀授課更為寬松,學生從研讀資料到完成作業 ,都可以更為充分地體現操作的個性化與層次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調控研讀狀態、選擇作業 層級。優秀學習成果的展示、交流、借鑒,也對學生的學習有更好的促進、激勵作用。
第四,課例中,學生的自主探究性和互動性看似不足,但實質上“設問提示”與自主研讀資料尋求解答的教學環節中,集中地體現出了激疑、設疑、知困并解疑解惑的能動探究性。高質量的設問,是研讀解困的動因,但問題意識往往是學生最缺乏的,“設問提示”環節,正是基于刺激學生“知困”的需要而設置的,它有利于刺激學生的問題意識,使閱讀由瀏覽情節的“讀過”,上升到帶著問題研讀相關資料的“讀懂”,再到研讀中注重設疑解困、生發屬于自己的見解的“讀透”,實現閱讀鑒賞能力的提升。
第五,由這個課例生發了一個高中階段進行課外閱讀擴展的總體設想,即設計層級化分明的webquest形式探究閱讀課案。內容為教育部指定的必讀名著,每學年重點研讀一部,用webquest形式,高一設計突出探究的“示范性”(如以上課例),展示完整的探究閱讀過程。高二提升層次,強調探究的“指導性”,設定一個大致的流程,指導學生自己設疑,分組查詢資料,尋求答案,制作成簡單的網頁,課堂上進行交流借鑒,在互相啟發中改進方案,完善思路,深化認識,最后由教師匯總整理所有有價值的問題、資源、精彩文章或解答,完成webquest的構建。第三階段強調探究的“自主性”,即由學生自己選題,完成一個課題任務,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查閱、分析、辨別、篩選、整理、積累、利用信息的能力將得到充分的體現,突出師生間交流的互動性和學生課外閱讀的自主探究性。
《雷雨》課后反思 篇12
《雷雨》是現代文學史上的著名戲劇,是戲劇史上的一顆璀燦明珠。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四模塊中,節選的是《雷雨》中魯侍萍和周樸園相認的一場戲,通過兩個人物之間的矛盾沖突,及人物內心的矛盾,尤其是周樸園復雜的內心世界,表現人性中真和假的復雜關系。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作了精心準備,在課堂上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下面是我對自己教學的反思。
一、成功之處。
1.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通過聽故事,分角色朗讀等方式吸引了學生的興趣。學生對于劇中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特別感興趣,曲折生動的情節更是讓他們唏噓不已。在教學課程中,我又讓學生分角色朗讀,這樣每一個學生都能體驗一下演戲的快樂,也很好地體會了劇中人的內心世界。我還放映了《雷雨》演出的錄像,更讓學生很感興趣。正因為如此,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才具有了很大的積極主動性。
2.保持了緊湊高效的課堂環節。這篇課文我上了兩課時,第一課時主要環節有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了解全劇情節,朗讀課文,分析課文情節。第二課時主要有復述故事,走近人物,主題探究等環節。這個過程中,每一節課,不同的環節都有能激起課堂波瀾的內容。例如,在第一課時中,對于曹禺年輕時事跡的介紹,激起了學生的興趣;對于全劇人物及情節的生動描述更是能引人入勝。這些內容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愉快地度過了一節課。在第二課時中,首先是分角色朗讀課文,把課堂推向了一個感性的高潮。學生們或悲傷,或憤怒,或陰冷,或溫情,把人物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了,他們自己也深入地走進了人物的內心世界。學生之所以能很放開地去表現,我想主要是因為老師首先放開了,為他們營造了一個較好的氛圍。其次,在分析人物時,“周樸園的對魯侍萍的感情是真是假”這一個問題把課堂再一次推向了一個理性的高潮。學生們冷靜思考,熱烈爭論,有斷地將問題深入,有的學生的思考甚至超出了我準備的范圍,很有見地。通過這一環節充分讓學生感悟到了人性的真和假。
二、不足之處及再教設想。
在這篇課文的教學過程中,我感覺到一個最大的不足就是教師對于學生放得還不夠多。例如,在第一節課中,關于作者的一些資料,如果讓學生課前準備,上課時來一個小的比賽效果應該會更好些。同時又可以激發學生平時看書搜集資料的興趣。在第二節課中分角色朗讀的時候,每個學生的朗讀都是固定的。我過后想,可以讓學生自由選擇角色,還可以反串角色,這樣更利于他們體會人物的內心世界。
總之,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會創造更多的機會讓學生自由地表現自己,注意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角色關系。
通過《雷雨》的教學,我得到的最大收獲是語文課堂首先要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否則再多的方法、再好的內容都無濟于事。其次,我覺得語文課堂就是一種藝術,需要我們教師精心設計,這樣才能充分地利用好這四十五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