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三句一詞教學《蟋蟀的住宅》
《蟋蟀的住宅》一文結構緊湊、語言生動,具體形象地寫出了蟋蟀住宅的特點和蟋蟀怎樣建筑住宅。教學中若能抓住課文中關鍵的三句一詞,將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課文一開頭就開門見山地寫道:“蟋蟀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還由于它的住宅。”這句話統領全文,可讓學生仔細體會,明白它的意思是:蟋蟀由于它的唱歌和住宅而出名。蟋蟀的唱歌大家都很熟悉,那么它的住宅究竟是什么樣子,為什么會這么出名呢?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
蟋蟀的住宅是什么樣子的呢?課文在第三自然段的開頭寫了這樣一句話:“它的工具是那樣柔弱,所以人們對它的勞動成果感到驚奇。”“它的勞動成果”即蟋蟀的住宅,這句話說蟋蟀的住宅令人感到驚奇。教學時可抓住這句話,要求學生仔細讀文,看看有哪些令人驚奇的地方?經過閱讀、分析,學生會發現原來蟋蟀的住宅確實很不簡單:從外部看,既向陽又隱蔽,既彎彎曲曲又排水優良,并且有門,有平臺;再看內部,雖說簡樸,卻是墻壁光滑、清潔、干燥、衛生。難怪作者在這部分課文的結尾再次贊嘆道:“假使我們想到蟋蟀用來挖掘的工具是那樣簡單,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偉大的工程了。”這句話既照應了這個部分開頭的那句話,又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總結了這一部分的內容,同時啟發學生進一步思考:蟋蟀是用什么簡單的工具,又是怎樣完成這樣偉大的工程的呢?
課文第八自然段緊接上文,回答了讀者的疑問:原來蟋蟀就*自身柔弱的前足、后足、鉗子和后腿這樣簡單的工具挖掘它的洞穴。其艱苦的程度可想而知:用前足扒土,用足端的鉗子搬土塊,用后足踏地,用后腿往后推土,干累了,歇一會兒繼續工作;一干就是幾個鐘頭,“我”已經看得不耐煩了,蟋蟀還在干。經過這樣艱苦的挖掘之后,還要不斷的整修:今天做一點,明天做一點,即使在冬天也沒有間斷,在別的季節更不會放松整修了。讀到這里,我們可以很自然地啟發學生思考:蟋蟀為什么要這樣不辭辛勞地建筑它的住宅呢?
再讀課文第二自然段,學生找到了答案:這一切都是因為蟋蟀的“不肯隨遇而安“。讓學生先看看別的昆蟲是怎樣隨遇而安的:它們“不費功夫”地找到一個臨時的隱蔽所藏身,然后又“毫不可惜”地棄它而去。蟋蟀和它們不同,不肯隨遇而安。它的住宅首先要經過慎重地選址,要選擇排水優良,能曬到陽光的地方。然后*自己的力量一點一點地挖掘,之后還要進行長時間的整修,其中花費的工夫可謂大矣!
作者寫這篇《蟋蟀的住宅》,寫作目的是什么呢?僅僅是表現蟋蟀的不肯隨遇而安嗎?再讀前文提到的那三句話,我們發現:作者在贊揚蟋蟀的住宅令人“感到驚奇”、是“偉大的工程”時,一再提到它用來修筑住宅的“柔弱”、“簡單”的工具。蟋蟀就是*著這樣柔弱、簡單的工具修成了那么舒服、講究的住宅,的確很偉大,很令人吃驚。再仔細想一想,比這住宅更值得稱贊的是什么呢?是蟋蟀那種吃苦耐勞的精神啊!這是其它昆蟲所不具備的,也是我們很多人所缺乏的。由此可見,蟋蟀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和住宅,還由于它的吃苦耐勞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