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車行》教學反思
誦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也是傳統語文教學中常使用的一種教學手段。但是長期以來,由于誦讀教學的作用未得到充分發揮,大多數學生習慣了默讀等閱讀方式。為激起學生的閱讀熱情和學習語文的興趣,我試著用誦讀貫穿整節課堂。對于我自己來說,這是一種新的嘗試。
我在導入部分簡述了杜甫在長安十年的生活概況,以及詩歌創作的背景,用時約三分鐘。現在覺得,這樣安排雖然可以讓學生了解杜甫因政治失意、生活窮困在詩歌風格上引起的顯著變化,但卻剝奪了學生首讀本詩的時間。
接下來安排的是誦讀環節,在誦讀中理解作品內涵、體會作者蘊含于其中的感情。具體有以下幾個小環節:
1、教師范讀。(我對于這個環節的處理是比較滿意的。教師聲情并茂的誦讀能給學生一種強烈的美感享受,能幫助學生直觀地感知課文,使學生融入詩歌的情境中,并激發學生的誦讀欲望。)
2、學生結合課下注釋,自由誦讀本詩,體會作者在詩作中表達的感情,我投影顯示文中的重點字詞。(投影顯示重點字詞時,我只挑選了課本上沒有注釋的一些字詞。現在覺得,即使是課下注釋中出現的字詞,也應該把它再列到投影中,以便讓學生加深印象,重點記憶)
3、賞析詩歌。讓學生通過誦讀,想象詩歌中描繪的是什么樣的場面,體會出征的人和送行的人的心情,然后再請學生有感情地誦讀詩歌,教師根據學生誦讀的效果作出適當的指導,使學生在提高朗讀水平的基礎上體會作品的內涵。
除了整段的誦讀外,我特意挑選了某些句子來讓學生體味誦讀,比如:“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云霄”,“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在誦讀過程中,有幾位學生能夠飽含感情地誦讀。對于學生讀得不夠味的地方,我及時加以指點,使學生很快得到了提高。但在這個環節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在我要求學生個別誦讀的過程中,有幾個學生在笑。出現這樣問題的原因,我認為有幾個:(1)長期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式,使學生覺得誦讀是一種累贅與負擔,在壓抑自己誦讀熱情的同時又嘲笑著他人的誦讀。(2)可能因為有聽課老師的存在,原本活潑的課堂顯得比平時要呆板些。在這樣的課堂氛圍中,不利于激活學生的思維,展開想象的翅膀。(3)對詩歌語言的品味不夠細致,使學生無法準確地把握詩作中所蘊含的感情。)
最后部分我原本安排的是五分鐘左右的學生自由誦讀時間,力爭當堂成誦,體會作品的內涵。但由于前面環節安排的不盡合理,使得本環節只能一帶而過,錯失了我的本意。
總的來說,通過對這次匯報課的反思,我認為在以后的課堂教學中自己有以下幾個方面需要注意:
1、作品的情感是以語言為依托的,離開語言去分析情感如同隔靴搔癢。
2、師生之間的交流不夠,課堂語言過于書面化,與學生的交流有隔膜。
3、雖然本節課是以誦讀為綱,但我仍感覺教學設計上,安排學生讀的時間太少。
如果我再上《兵車行》這節課,我想做這樣的改進:
一、教學上仍以指導學生誦讀為主,但要以理解、投入感情為基礎。
比如首段中所寫的“車轔轔,馬蕭蕭”,讓學生體會詩歌中疊音詞運用的妙處,在表達效果上有什么不同。一個“走”字刻畫出眷屬們在親人出征時追來呼號和那一剎那的生離死別的情景。“牽衣”“頓足”“攔道”“哭”這連續四個動作蘊含了怎樣復雜的情感。“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戊邊”,體味“頭白”與“還”中所蘊含的蒼涼、悲憤。
二、加強指導學生對重點詞語的理解,讓學生主動思考發言
應該加強學生對詞語的理解,如“縣官”一詞,正確的解釋應是“官府”;“防河”是指在黃河西面駐防;“營田”即屯田,利用士兵和農民墾荒以取得軍隊的給養或稅糧。
文中有些地方應讓學生主動思考發言,不能由教師代為講解,比如:“況復秦兵耐苦戰,被驅不異犬與雞”,“長者雖有問,役夫敢伸恨?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
詩中末句“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原是由我啟發學生想象那幅悲慘的畫面,現在我覺得這點應該由學生主動思考,并品味凝煉的文字中濃縮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