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理想》(精選16篇)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理想》 篇1
○教學目標
①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詩歌,體會其形象化的語言。
②聯系生活實際及個人經歷,理解詩歌的主旨。
③樹立遠大,并為之奮斗
○教學重點
①朗讀訓練。
②理解詩歌的主旨。
③賞析詩歌的語言。
○課前準備
①搜集有關為而奮斗的名人名言及其優秀事跡。
②預習課文,就自己疑難和感興趣的問題,準備發言材料。
③教師準備錄音磁帶,有條件的可制作課件。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①反復朗讀這首詩歌。
②把握詩歌的結構。
③理解詩歌的主旨。
○教學設計
導入
同學們,在第一單元里,我們研討過現代詩《在山的那邊》。詩人在詩歌中寫道: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學們,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的境界呢?人生為什么要有?我們應當樹立什么樣的?如何才能實現自己的?著名詩人流沙河的哲理詩,同樣會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板書課題。
整體感知
①范讀
最好由教師范讀或放錄音磁帶,學生聽讀、欣賞。教師不必提任何要求,讓學生自行調動情緒,糾正音準,品味語氣、語調,把握韻律、節奏。
②正音、正字、釋詞
③默讀
感知課文內容:
a,這首詩歌的主旨是什么?b.詩歌是從哪些方面表現主旨的?c.試著分析詩歌的結構
④集體朗讀,合作探究
小組討論上述問題,教師巡回指導。
⑤課堂發言
小組代表發言,解決上述問題,逐漸明確詩歌主旨及結構。
板書:
歷史意義(2、3)
的意義(1){人格意義(4、5、6、?) }鼓勵人們樹立遠大,并為之奮斗(12)
人生意義(8、9、10、11)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理想》 篇2
課堂討論(812節)詩歌的思想內容及語形象化語言。
第8節,你能從現實生活或個人體驗中找出實例,說明使忠厚者常遭不幸;使不幸者絕處逢生的含義嗎?什么是大寫的人?
教師引導學生舉出實例,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認識的人生意義。
第9節,這一節與上一節有什么關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點?作用是什么?作者列舉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義?
提示:并列關系,都是寫對人生的意義。上一節是從正面寫,這一節是從反面寫。第三、四句是兩個倒裝句,分別強調給罪人新生和喚浪子回頭。典型意義是連罪人和浪子都因為有而改變了自己,何況是一般人呢。
第10、11節,這兩節詩歌在結構上是什么關系?在內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將蛻字改換成變字?為什么?
提示:層進關系。第10節從被動方面寫被曲解、玷污和糟蹋,應該怎么辦。第1l節寫有些人因主動放棄而產生的后果。不能換,蛻是由好向壞轉化,而變可變好也可變壞。
第12節,這一節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它在全詩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閱讀體驗
組織學生對照課文,聯系自己,談談應怎樣樹立遠大,并為之努力奮斗。
教師應讓學生自由論談,教師給予必要的點撥,使學生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①語言運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詩節,寫幾句話)
教師示例:
愛心是風,卷來濃密的云;
愛心是云,化作及時的雨;
愛心是雨,滋潤久旱的樹;
愛心是樹,為你撐起綠陰。
這個練習難度比較大,教師應幫助學生分析這段文字的結構特點,鼓勵學生大但嘗試,并多給予賞識性評價。
②修辭訓練
這首詩運用了大量的比喻,貼切而又生動,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師應指導學生深入體會,學習掌握,提高想像思維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訓練方法,可由教師或同學指明一些事物,讓大家打比方,進行修辭訓練,看誰表達得形象生動。
教師小結
同學們,我們朗讀、研討和賞析了這首詩歌,掌握了詩歌的基本結構,理解了詩歌的主要內容,體會了詩歌的形象化語言,并深入地談了學習體會。猶如航標燈,它指引著我們的人生之旅。愿大家從小樹立崇高的,并為實現自己的而努力奮斗。我想,一個有的人,一定是一個精神生活很充實的人,也一定是一個很高尚的人。
作業
①完成研討與練習一。②將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隨筆。
點 評
本教案突出了對學生的人文精神和語文素養的培養。在人文精神方面,著力將課文表現的思想觀念,轉化為學生自身的情感意識。在語文素養方面,抓住了詩歌教學的主要特點,重在品味和賞析詩歌形象化的語言特點。教學方法方面突出了朗讀訓練和思維訓練,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符合新課改的精神。閱讀過程注重由整體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體,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學生易于接受;問題的設置,有針對性和層次性,前后貫通,相互照應,起到觸類旁通的作用。特別是在學法指導上,引導學生注重學習過程的自主、合作、探究,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同時,教師的組織作用和引導作用得到鮮明的體現。本教案注重對學生思維過程的訓練,注重提高學生的想像能力與表達能力,且兼顧了知識與能力教學目標 的綜合。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理想》 篇3
一、教學目標
①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詩歌,體會其形象化的語言。
②聯系生活實際及個人經歷,理解詩歌的主旨。
③樹立遠大理想,并為之奮斗
二、教學重點
①朗讀訓練。
②理解詩歌的主旨。
③賞析詩歌的語言。
三、課前準備
①搜集有關為理想而奮斗的名人名言及其優秀事跡。
②預習課文,就自己疑難和感興趣的問題,準備發言材料。
③教師準備錄音磁帶,有條件的可制作課件。
第一課時
一、教學內容
①反復朗讀這首詩歌。
②把握詩歌的結構。
③理解詩歌的主旨。
二、教學設計
1、導入
同學們,在第一單元里,我們研討過現代詩《在山的那邊》。詩人在詩歌中寫道:“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學們,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為什么要有理想?我們應當樹立什么樣的理想?如何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著名詩人流沙河的哲理詩《理想》,同樣會“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二、板書課題。
整體感知
①范讀
最好由教師范讀或放錄音磁帶,學生聽讀、欣賞。教師不必提任何要求,讓學生自行調動情緒,糾正音準,品味語氣、語調,把握韻律、節奏。
②正音、正字、釋詞
③默讀
感知課文內容:
a,這首詩歌的'主旨是什么?
b.詩歌是從哪些方面表現主旨的?
c.試著分析詩歌的結構
④集體朗讀,合作探究
小組討論上述問題,教師巡回指導。
⑤課堂發言
小組代表發言,解決上述問題,逐漸明確詩歌主旨及結構。
三、板書:
歷史意義(2、3)
人格意義(4、5、6、7)
人生意義(8、9、10、11)
四、研討與賞析(上)
①精讀
逐段(1、7節)理解研討,深入思索,反復咀嚼、領悟詩歌深刻的含義和精妙的比喻。
②課堂討論
研討詩歌的思想內容及形象化語言:
第l節,在語言表達上有什么特點?它對于表現思想內容有什么作用?這一節在全詩中起什么作用?
有關提示:采用比喻、頂針和修辭方法。作用是使語言形象、生動,在形式上環環相扣,在內容上步步推進。這一節總說理想是前進的方向;在全詩中起到統領的作用。
第2節,表達了什么意思?能試著舉例說明嗎?
教師應啟發學生舉例證明。
第3節,這一節是從什么角度談理想的?談談“珍珠鏈”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關提示: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理想,連綴在一起,正像“珍珠鏈”一樣,推動著歷史的前進。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動歷史前進的精神支柱和動力。
第4節,在內容上是怎樣安排層次的?
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義?
第5節,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樹立遠大理想的重大意義。
提示:
a.理想使人積極樂觀。
b.理想使人斗志頑強。
c.理想使人永遠年青。
d.理想使人充滿活力。
第6節,怎樣理解“獲得”與“犧牲”?你對詩歌所說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第7節,“副產品”的本體是什么?有理想的人為什么也會“酸辛”?
有關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會進步、人類幸福等,決不是個人榮譽。理想的實現可能給會個人帶來榮譽,但這正像“副產品”不是主要的。在這里作者告訴我們,應當正確對待榮譽。
解決了以上問題,對所學的內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師可根據需求,對以上問題作出增刪取舍,但不可將結論和盤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簡單的問答形式,要特別注重討論分析過程。應當由教師點撥、引導,讓同學自主發現,提出問題,合作探究,分析、解決問題。對獨到的發現和見解應予重視。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理想》 篇4
①精讀
逐段(17節)理解研討,深入思索,反復咀嚼、領悟詩歌深刻的含義和精妙的比喻。
②課堂討論
研討詩歌的思想內容及形象化語言:
第l節,在語言表達上有什么特點?它對于表現思想內容有什么作用?這一節在全詩中起什么作用?
有關提示:采用比喻、頂針和修辭方法。作用是使語言形象、生動,在形式上環環相扣,在內容上步步推進。這一節總說是前進的方向;在全詩中起到統領的作用。
第2節,表達了什么意思?能試著舉例說明嗎?
教師應啟發學生舉例證明。
第3節,這一節是從什么角度談的?談談珍珠鏈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關提示: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連綴在一起,正像珍珠鏈一樣,推動著歷史的前進。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動歷史前進的精神支柱和動力。
第4節,在內容上是怎樣安排層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義?
第5節,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樹立遠大的重大意義。
提示:a.使人積極樂觀。b.使人斗志頑強。c.使人永遠年青。d.使人充滿活力。
第6節,怎樣理解獲得與犧牲?你對詩歌所說的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第7節,副產品的本體是什么?有的人為什么也會酸辛?
有關提示:崇高的追求的是社會進步、人類幸福等,決不是個人榮譽。的實現可能給會個人帶來榮譽,但這正像副產品不是主要的。在這里作者告訴我們,應當正確對待榮譽。
解決了以上問題,對所學的內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師可根據需求,對以上問題作出增刪取舍,但不可將結論和盤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簡單的問答形式,要特別注重討論分析過程。應當由教師點撥、引導,讓同學自主發現,提出問題,合作探究,分析、解決問題。對獨到的發現和見解應予重視。812節教學研討,也應如此。
作業
①抄寫并識記字詞。
②背誦這首詩歌。
③完成研討與練習二(準備課堂交流)。
④預習剩余部分內容。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①檢查作業 。
②繼續研討與賞析。
③語言運用。
○教學設計
檢查作業
①識記字詞。 ②朗讀、背誦。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理想》 篇5
教學目標
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詩歌,體會其形象化的語言, 聯系生活實際及個人經歷,理解詩歌的主旨。
模仿課文的寫法,寫短小的詩句。
樹立為遠大的理想而奮斗的信念。
教學重難點
朗讀訓練, 整體感知課文,把握詩歌的結構,理解詩歌的主旨,賞析詩歌的語言。
教學方法
朗讀教學法。
板書設計
脈絡:
總----第l節,總說理想是前進的方向。
分----2、3兩節 “理想的歷史意義”;
4、5、6、7節 “理想的人格意義”;
8、9、10、11節 “理想的人生意義”。
總----第12節,鼓舞人們樹立理想,為理想而奮斗。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第一單元里,我們研討過現代詩《在山的那邊》。詩人在詩歌中寫道:“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有了理想,有了追求,一個人就會不畏勞苦地向著一個目標前進。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為什么要有理想?我們應當樹立什么樣的理想?如何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著名詩人流沙河的哲理詩《理想》,同樣會“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2、作者:流沙河,原名余勛坦。四川金堂人。1931年11月11日生在成都。中國作協理事、四川作協副主席。作品出版20種。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 教師范讀
2、 正音、正字
蛻 饑寒 離亂 綴連 遠行 倔強 洗濯 玷污 怨恨 扒竊 詛咒 濃陰 海天相吻
3、釋詞
寂寥 浪子回頭 碌碌終生 絕處逢生 可望不可即
4、學生默讀,感知課文內容:
(1)理想究竟是什么?
(2)理清文章脈絡
(帶領學生邊讀邊理清每一節的主要內容)
第l節,總說理想是前進的方向;在全詩中起到統領的作用。
第2節,理想有時代性,理想有層次性。
第3節,人類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動了歷史的發展。
第4節,理想使人明確方向。
第5節,理想給人力量。一是樂觀,二是斗志,三是活力。
第6節, 為崇高的社會理想而奮斗,就顧不得個人發財,也顧不得種種個人利益,他所獲得的是為理想而奮斗的幸福感,理想實現后的喜悅,犧牲的是其他個人利益。
第7節,理想所追求的是社會的溫飽、文明、安定、繁榮等等,而不是個人榮譽。
第8節, 理想對人生的意義。
第9節,理想對人生的意義。
第10節,要把理想視為生命。
第11節,正反對比,突出理想對于人生的重要。
第12節,鼓舞人們樹立理想,為理想而奮斗。
(探究此詩脈絡)
第l節,總說理想是前進的方向;在全詩中起到統領的作用。
2、3兩節 “理想的歷史意義”;
4、5、6、7節 “理想的人格意義”;
8、9、10、11節 “理想的人生意義”。
第12節,鼓舞人們樹立理想,為理想而奮斗。
三、這首詩歌的主旨是什么?從哪可以看出來?
( 學生默讀后小組討論,回答,互相補充)
要點:鼓勵人們樹立遠大理想,并為之奮斗。
四、作業:
抄寫字詞
完成學探診第六課1-8題
第2課時
一、語段賞析:
哪些詞語最能表現文章的主題?
( 同學自讀課文,然后小組交流,代表回答。
不求一致,重點是賞析語言。)
二、語言運用:
1、語言運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詩節,寫幾句話)
教師示例: 愛心是風,卷來濃密的云;愛心是云,化作及時的雨;
愛心是雨,滋潤久旱的樹;愛心是樹,為你撐起綠陰。
2 、修辭訓練
這首詩運用了大量的比喻,貼切而又生動,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師應指導學生深入體會,學習掌握,提高想像思維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第1節四個比喻,喻意是什么?
不必孤立地體會每個比喻的喻意,從石到火,從火到燈,從燈到路,四個比喻是連環的,這在修辭手法上又叫“頂針”。前兩個比喻為第三個比喻作鋪墊,詩意主要在后兩個比喻上。“黎明”指理想境界。漫漫黑夜里,理想指示了光明的方向,所以說“理想是燈,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可見,這一節的意思主要是說,理想是前進的方向。聯系實際,就很好懂。馬克思主義傳播到中國,中國的先進分子樹立了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理想,這個理想像燈一樣,照亮了夜行的路。這個理想像路一樣,引中國人民走到光明的新中國,引中國人民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前兩個比喻,從星星之火,到點燃熄滅的燈,說的是理想傳播的過程,例如李大釗等人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時,共產主義理想在中國是星星之火;馬克思主義在中國不斷傳播,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就有如一盞明燈了。到達理想境界的征途是漫長的,一次次失望是折磨人的。理想的實現給人帶來美好的新生。
(教師或同學指明一些事物,讓大家打比方,進行修辭訓練,看誰表達得形象生動)
三、質疑和交流:
1、 學生質疑,互相交流。教師積極引導,生生互動。
2、 談談學習本課受到的啟發。
言之成理即可。
3、學生談學習本課的收獲。
四、教師小結:
同學們,我們朗讀、研討和賞析了這首詩歌,掌握了詩歌的基本結構,理解了詩歌的主要內容,體會了詩歌的形象化語言,并深入地談了學習體會。理想猶如航標燈,它指引著我們的人生之旅。愿大家從小樹立崇高的理想,并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奮斗。我想,一個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個精神生活很充實的人,也一定是一個很高尚的人。
五、作業:
1、完成學探診第六課10-15。
2、仿寫練習:
例句 愛心是風,卷來濃密的云;愛心是云,化作及時的雨;
愛心是雨,滋潤久旱的樹;愛心是樹,為你撐起綠陰。
教學后記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理想》 篇6
一、案例描述
當代詩人流沙河的《理想》,是一首贊美性的哲理詩。本詩借助一連串的比喻,從理想的歷史意義、人格意義、人生意義等不同角度闡述理想、贊美理想,使詩歌既富有鮮明形象,又飽含睿言誓語。對剛進入中學不久的初一學生來說,因詩人不平凡的遭遇、豐富的學識以及宏闊的眼光與學生有很大的距離,所以學生理解其文字及深層內涵有一定的難度。
因此,我在用例子和歌曲《跨世紀的新一代》引導學生初步理解“理想”的內涵之后,把本課的學習重點和難點定為:朗讀品味詩歌,找出你認為最有哲理的句子,或者你最喜歡的句子、難以理解的句子等進行品味揣摩。
學生一個個朗誦自己所找的句子,老師也很到位地進行了指導,學生基本能夠理解到位。課堂氣氛熱烈,聽課的我校語文顧問金老師也面帶微笑,頻頻點頭。
在離下課還有10多分鐘的時候,愛發言的王祎楠又一次舉了手:“‘有理想者就是一個大寫的人’,‘大寫的人’是什么人?”
我認為這個問題很容易,就請其他學生回答,有學生搖頭。這是我在備課時沒有料到的。我只能進行以下的引導──
教師:我們請一個同學來擺出一個“大”字吧,(學生甲自告奮勇,擺的姿勢很好)你有什么感想?
學生甲:“大寫的人”就是堂堂正正的、頂天立地的人。
教師:對。這里的大寫并非與小寫相對。外語字母往往有大寫和小寫兩種。但這里所謂的“大寫的人”實際只取大的含義。大者,巨大、堂堂正正之意。表示要作一個在人格方面光明正大的人,堂堂正正的人。你能聯想到我們中國哪些人是“大寫的人”?
學生乙:我看中央臺正在播出《漢武大帝》,漢武帝雄韜偉略,使漢朝時期的中國成為當時世界強國,漢武帝是大寫的人。
學生丙:老師在開始說到周恩來少年時“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后來為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周恩來是大寫的人。
學生:……
教師:歷史長河中,屈原為國為民,“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司馬遷秉持公心,忍辱負重,寫出了有名的《史記》;岳飛力主抗金,“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他們所考慮的不是一已私利,而是民族的大義,是國家的興衰存亡,因此他們是一個大寫的人,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當今時代,焦裕祿、孔繁森等,都是頂天立地的大寫的中國人。……因此大寫的人就是真正的人、崇高的人、偉大的人。
學生點頭贊同,我也為我的“知識豐富”而暗暗得意,認為自己的隨機應變還是可以的。
課后,金老師大力肯定的同時,指出了我在解決“大寫的人”的問題時引導不夠到位。她說:“大寫的人”,為什么只說偉人、他人呢?畢竟偉人、他人離學生實際有點遠,就學生自己說,怎樣做才能成為“大寫的人”?如不作弊、尊敬老師、孝順父母、同學關系和諧……
二、反思
一語驚醒夢中人。在備課時,我認為“理想既是一種獲得,理想又是一種犧牲”、“理想如果給你帶來榮譽,那只不過是它的副產品”等句子是重點句,因此在課堂上聯系到了學生自己的人生體驗和學習生活。但為什么這一句就沒有采用“體驗式”學習法呢?教師有必要面面俱到、只要學生一提出問題就聯系學生的實際嗎?經過半個學期的思考和學習,我對當時的兩個問題看法如下:
1、要關注細節:
“語文學習的過程實質上是不斷激活生活體驗的過程,同時,生活體驗也能照亮語文的學習,也可以說,語文學習是在不斷地內視、發現、理解已有的生活體驗及其意義,而已有的生活體驗也在不斷地解讀語文,生活體驗愈豐富,愈能從不同的角度和深度進入語文并掌握語文。
由此可見,語文學習與生活體驗相聯相融,就能獲得雙倍的意義。”因為《理想》一詩飽含高度概括的哲理,學生理解有一定難度,人生體驗不同而導致理解和體驗也豐富多樣,所以更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充分調動自己的人生體驗,并輔之以典型事例,促使這份領悟抵達心靈最深之處并使之升華。
古人云:“毋以善小而不為,毋以惡小而為之。”是的,于細微處見精神,教師在備課時要考慮詩歌的一字一句,更要備學生:不要高看學生,也不要低就學生。而我是也高看學生了,沒有欲設最簡單的問題往往也是最難的問題;在引導學生理解問題時,一下子又跳得太快,沒有給學生搭臺階,說明教育機智的不足。
2、思維的訓練:
蘇霍姆林斯基特別重視思維的訓練,他說:“只有當教師給學生帶來思考,在思考中表現自己,用思考來指揮學生,用思考來使學生折服和欽佩的時候,他才能成為年輕的心靈的征服者、教育者和指導者。在《理想》學習的整個課堂上,我還是比較關注學生的思維和學習方法訓練的:學生善于提出問題、善于思考問題,一直處在積極思考的狀態。從這一點來說,可以有一兩句不采用“體驗式學習法”,教師也不必面面俱到、只要學生一提出問題就聯系學生的實際,也就是沒有必要每一句都做出細致的分析和理解。
但不能否認:教師必須對課堂教學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作出恰當估計并有具體設計,避免出現新問題時手足無措。因此,在解決“大寫的人”的問題時引導不夠到位是一個遺憾,這遺憾促使我思考:老師要珍惜課堂教學每一分鐘,力爭在每一分鐘里都獲取最真實、的教學效益。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理想》 篇7
《理想》
1、學習課文,把握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感悟和理解《理想》的哲理。
《行道樹》
1、學習行道樹這無私奉獻者的精神。
2、了解托物言志的寫法。
知識講解:
一、基礎知識
1、正確朗讀下列詞語:
蛻(tuì)變倔(jué)強洗濯(zhuó)玷(diàn)污扒(pá)竊詛(zǔ)咒寂寥(liǎo)夸耀(yào)脊(jǐ)梁貪婪(lán)怨(yuàn)恨鬢(bìn)發
2、辨別下列詞語的讀音和形體的異同:
蛻變退化倔強堅強洗濯洗滌玷污沾染扒竊盜竊詛咒咒罵寂寥寂寞夸耀夸贊裝飾莊稼
3、理解下列詞語的意思:
(1)倔強:剛強不屈,固執。
(2)玷污:弄臟,污損。多用作比喻。
(3)詛咒:原指迷信的人祈禱鬼神加禍于所恨的人,現指咒罵。
(4)寂寥:寂靜而空闊。
(5)可望不可即:只能遠遠看見而不能接近。即,靠近、接觸。
(6)行道樹:指種植在道路兩旁的樹木。
(7)墮落:思想行為變壞或往壞的方向變。指行道樹離開了原始森林,生活條件和自身形象大大跌落了。
(8)點綴:加以襯托或裝飾,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指對被污染的城市的一點改觀。
(9)繁弦急管:各種各樣歡快的音樂聲。弦,指弦樂器。管,指管樂器。
(10)紅燈綠酒:即燈紅酒綠,形容繁華熱鬧的*。
二、重點分析
1、閱讀新詩《理想》,把握主要內容。
什么是理想?人們說:理想是對未來的美好設想。如:辦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的中國人民的理想是什么?祖國獨立、民族解放。今天,我們積極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中國人民的理想是什么?強國富民,振興中華。詩人流沙河極大地贊美理想:希望人們樹立理想,為理想而努力奮斗。
2、《理想》共有12節,每一節主要寫什么呢?你是如何理解的?
第1節用了四個比喻:由石到火,由火到燈,由燈到路理想是前進的方向。
第2節詩是寫:理想有時代性,理想有層次性(如:饑寒、溫飽、文明)。社會不斷進步,理想也不斷提高。
第3節:人類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動了歷史的發展。(如:從溫飽到文明,從安定到繁榮。理想是人類不斷奮斗的精神動力。)
第4節:理想的實現,并不很切近,往往要經過多次挫折和失敗。(理想的實現,具有艱巨性、長期性。)
第5節:理想給人力量:使人樂觀、給人斗志、增人活力。(理想使人有滿懷希望的情懷、不屈不撓的斗志、壯心不已的活力。)
第6節:為崇高社會理想而奮斗,將獲得幸福。(理想不是黃金夢,顧不得種種個人利益。)
第7節:胸懷理想、為理想而奮斗的志士,享受著歡樂、品嘗著艱辛。(理想所追求的是社會的溫飽、文明、安定、繁榮等等,不是個人榮譽。所以,社會給你的榮譽,只不過是副產品。寂寥寫出了懷有崇高理想的人,往往不被人理解的處境。)
第8節:理想對人生的意義:理想使不幸者絕處逢生,使平凡的人變得偉大。(所謂大寫的人,就是真正的人,崇高的人,偉大的人。)
第9節:理想使人走上正軌,奮發向上。(罪人、浪子有了理想,就能恢復良知,重新做人。)
第10節:理想要堅定,信心不動搖。(這也是一種考驗。)
第11節:失去理想,人生將沒有意義。(對應第八節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偉大。)
第12節:希望人們樹立理想,為理想而努力奮斗。(今日抽芽、開花,明日濃蔭、甜果。)
3、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1)怎樣理解理想既是一種獲得,理想又是一種犧牲這兩句詩的含義?
詩人所說的理想,是崇高的社會理想,是為社會進步、為多數人謀利益的理想。擁有為理想而奮斗是幸福的,是一種獲得;而這一切又是以犧牲個人利益為前提的,要舍棄小我,所以又是一種犧牲。
(2)怎樣理解理想使你倔強地反抗著命運這句詩的含義?
因為,理想會使人充滿斗志,頑強不屈的奮斗的。因而面對不幸和厄運,有了理想,就能相信厄運是可以戰勝的,前途是光明的,就會不屈不撓的奮斗。所以,理想可以使你倔強地反抗著命運。
4、《理想》的脈絡是怎樣的?
總說理想的意義(第1節)理想的歷史意義(第2、3節)理想的人格意義(第4、5、6、7節)理想的人生意義(第8、9、10、11節)鼓舞人們樹立理想,為理想而奮斗。
5、新詩《在山的那邊》和《理想》有共同的主題嗎?找出這兩首詩中內涵相同的詩句。
共同的主題是:都抒寫了理想的意義。
相同的詩句:①關于理想境界的征途是漫長的,每一次的失望是折磨人的有:《在山的那邊》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的失望過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著我的山頂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理想》但理想有時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線,可望不可即,折磨著你那進取的心。②關于理想的實現給人帶來美好的新生活。《在山的那邊》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的你眼睛《理想》理想開花,桃李要結甜果;理想抽芽,榆楊會有濃陰。
6、行道樹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義?
行道樹的形象就是無私奉獻者的形象。
7、作者寫作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借行道樹的自白,抒寫奉獻者的襟懷,贊美奉獻者的崇高精神。
8、問題探究:
(1)為什么行道樹的事業是神圣的?
因為社會需要、人們需要的事業就是神圣的事業。居民需要新鮮空氣,行人需要綠蔭,城市需要迎接太陽,行道樹甘愿立在城市的飛塵里,從事神圣的事業。
(2)行道樹忍受了哪些痛苦?
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它們拋棄了優越自在的生活條件,總是一身煙塵。跟城市歡度*的人們相比,它們寂寞、孤獨、苦熬。它們還時時為城市的污濁而憂愁。
(3)行道樹能把深沉給予我們中的深沉的含義是什么?一切神圣的事業需要你為此承受犧牲,但是為人們的幸福而犧牲個人幸福的人,他們是幸福的,這種幸福,是深沉的幸福。
9、的行道樹和奉獻者是如何聯系在一起的?
托物言志(或托物寓意)是散文領域里傳統的表現手法,是借行道樹的自白,來抒寫奉獻者的襟懷,贊美奉獻者的崇高精神。
首先,行道樹離開了原始森林,拋棄了優越自在的生活條件,總是一身煙塵。奉獻者舍小我、犧牲個人幸福,為人們的幸福而辛苦忙碌、努力奮斗。
其次,行道樹和奉獻者一樣,他們跟城市歡度*的人們相比,他們都會感到寂寞、孤獨、苦熬,往往不被人重視、不被人理解。
第三,他們所從事的事業是神圣的事業,是為人們的幸福而犧牲個人的幸福,他們同樣享受著深沉的幸福。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理想》 篇8
羅源
[知識與技能]
1練習詩歌的朗誦。
2學習比喻、頂針、擬人修辭在詩歌中的運用。
[過程與方法]
朗讀,討論,仿寫,體會。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理解作者對理想的解釋和對有理想的人的贊美。
2萌發樹立遠大理想的感覺。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預習,聽寫。
范讀(聽錄音),齊讀,一人一句開火車讀,結尾齊讀。
分析第一、二小節詩的含義、修辭。
第一小節:理想是前進的方向。
運用了比喻、排比、頂針的修辭。頂針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應該揭示其特點,并且舉例:“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木蘭詩》)
第1、 2個比喻是什么意思,起什么作用?(
第4句中的“黎明”比喻什么?
第二小節:理想有時代性。
第12和34句之間為何是句號而不是分號?
[作業 ]:模仿第一、二小節寫8句詩,要運用三種修辭,內容自定。
聽寫改錯。
第二課時:
齊讀。
分析第三至第十二小節。
三:人類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動歷史的發展。
“歷史的脊梁骨”如何理解?
四:理想的實現要經歷多次的挫折和失敗。
與《在山的那邊》相同的詩句是哪些?
五:理想給人力量。
指出每一句寫理想給人何種力量?
與34句含義相同的古詩:“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龜雖壽》曹操)聯系書后背誦篇目
六:理想是崇高的。
如何理解“理想既是一種獲得,理想又是一種犧牲”?
七:有理想的人常感寂寞。
如何理解“理想如果給你帶來榮譽,那只不過是它的副產品”?
八:理想對人生的意義。
“不幸”指哪些?
“大寫的人”指什么樣的人?
九:理想使人重新做人。
十:對理想要執著。
“玷污”和“被扒竊”如何理解?
十一:理想對人生的重要性。
[作業 ]:做課程探究。
第三課時:
交流仿寫的詩。
十二:鼓舞人們樹立理想,為理想而奮斗。
比喻的內涵。
結尾抒發了什么樣的感情?
與本詩結尾含義相同的《在山的那邊》的詩句是哪些?
記憶附錄中關于理想的名人名言。
講課程探究。
[作業 ]:預習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理想》 篇9
一、案例描述
當代詩人流沙河的《理想》,是一首贊美性的哲理詩。本詩借助一連串的比喻,從理想的歷史意義、人格意義、人生意義等不同角度闡述理想、贊美理想,使詩歌既富有鮮明形象,又飽含睿言誓語。對剛進入中學不久的初一學生來說,因詩人不平凡的遭遇、豐富的學識以及宏闊的眼光與學生有很大的距離,所以學生理解其文字及深層有一定的難度。
因此,我在用例子和歌曲《跨世紀的新一代》引導學生初步理解“理想”的之后,把本課的學習重點和難點定為:朗讀品味詩歌,找出你認為最有哲理的句子,或者你最喜歡的句子、難以理解的句子等進行品味揣摩。
學生一個個朗誦自己所找的句子,老師也很到位地進行了指導,學生基本能夠理解到位。課堂氣氛熱烈,聽課的我校語文顧問金老師也面帶微笑,頻頻點頭。
在離下課還有10多分鐘的時候,愛發言的王祎楠又一次舉了手:“‘有理想者就是一個大寫的人’,‘大寫的人’是什么人?”
我認為這個問題很容易,就請其他學生回答,有學生搖頭。這是我在備課時沒有料到的。我只能進行以下的引導──
教師:我們請一個同學來擺出一個“大”字吧,(學生甲自告奮勇,擺的姿勢很好)你有什么感想?
學生甲:“大寫的人”就是堂堂正正的、頂天立地的人。
教師:對。這里的大寫并非與小寫相對。外語字母往往有大寫和小寫兩種。但這里所謂的“大寫的人”實際只取大的含義。大者,巨大、堂堂正正之意。表示要作一個在人格方面光明正大的人,堂堂正正的人。你能聯想到我們中國哪些人是“大寫的人”?
學生乙:我看中央臺正在播出《漢武大帝》,漢武帝雄韜偉略,使漢朝時期的中國成為當時世界強國,漢武帝是大寫的人。
學生丙:老師在開始說到周恩來少年時“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后來為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周恩來是大寫的人。
學生:……
教師:歷史長河中,屈原為國為民,“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司馬遷秉持公心,忍辱負重,寫出了有名的《史記》;岳飛力主抗金,“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他們所考慮的不是一已私利,而是民族的大義,是國家的興衰存亡,因此他們是一個大寫的人,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當今時代,焦裕祿、孔繁森等,都是頂天立地的大寫的中國人。……因此大寫的人就是真正的人、崇高的人、偉大的人。
學生點頭贊同,我也為我的“知識豐富”而暗暗得意,認為自己的隨機應變還是可以的。
課后,金老師大力肯定的同時,指出了我在解決“大寫的人”的問題時引導不夠到位。她說:“大寫的人”,為什么只說偉人、他人呢?畢竟偉人、他人離學生實際有點遠,就學生自己說,怎樣做才能成為“大寫的人”?如不作弊、尊敬老師、孝順父母、同學關系和諧……
二、反思
一語驚醒夢中人。在備課時,我認為“理想既是一種獲得,理想又是一種犧牲”、“理想如果給你帶來榮譽,那只不過是它的副產品”等句子是重點句,因此在課堂上聯系到了學生自己的人生體驗和學習生活。但為什么這一句就沒有采用“體驗式”學習法呢?教師有必要面面俱到、只要學生一提出問題就聯系學生的實際嗎?經過半個學期的思考和學習,我對當時的兩個問題看法如下:
1、要關注細節:
“語文學習的過程實質上是不斷激活生活體驗的過程,同時,生活體驗也能照亮語文的學習,也可以說,語文學習是在不斷地內視、發現、理解已有的生活體驗及其意義,而已有的生活體驗也在不斷地解讀語文,生活體驗愈豐富,愈能從不同的角度和深度進入語文并掌握語文。
由此可見,語文學習與生活體驗相聯相融,就能獲得雙倍的意義。”因為《理想》一詩飽含高度概括的哲理,學生理解有一定難度,人生體驗不同而導致理解和體驗也豐富多樣,所以更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充分調動自己的人生體驗,并輔之以典型事例,促使這份領悟抵達心靈最深之處并使之升華。
古人云:“毋以善小而不為,毋以惡小而為之。”是的,于細微處見精神,教師在備課時要考慮詩歌的一字一句,更要備學生:不要高看學生,也不要低就學生。而我是也高看學生了,沒有欲設最簡單的問題往往也是最難的問題;在引導學生理解問題時,一下子又跳得太快,沒有給學生搭臺階,說明教育機智的不足。
2、思維的訓練:
蘇霍姆林斯基特別重視思維的訓練,他說:“只有當教師給學生帶來思考,在思考中表現自己,用思考來指揮學生,用思考來使學生折服和欽佩的時候,他才能成為年輕的心靈的征服者、教育者和指導者。在《理想》學習的整個課堂上,我還是比較關注學生的思維和學習方法訓練的:學生善于提出問題、善于思考問題,一直處在積極思考的狀態。從這一點來說,可以有一兩句不采用“體驗式學習法”,教師也不必面面俱到、只要學生一提出問題就聯系學生的實際,也就是沒有必要每一句都做出細致的分析和理解。
但不能否認:教師必須對課堂教學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作出恰當估計并有具體設計,避免出現新問題時手足無措。因此,在解決“大寫的人”的問題時引導不夠到位是一個遺憾,這遺憾促使我思考:老師要珍惜課堂教學每一分鐘,力爭在每一分鐘里都獲取最真實、的教學效益。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理想》 篇10
教師只要明確“以學生為本”的真正含義,真正做到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用心細心精心設計每一節課,課堂亮點就會異彩紛呈,這恰似一道道美景讓我們時常追憶。
一、以背誦為依托,層層遞進進行教學,給學生一個“提升點”
按照教學進度這周我們進行《理想》教學,這是現代詩人流沙河一首哲理詩,為了讓學生感受詩歌的魅力,課堂伊始我讓學生搜尋記憶展示詩歌的背誦積累,短小精悍的詩歌給小組加2分,稍微冗長的詩歌給小組加三分。當學生爭先恐后的展示時,我接著追問什么是詩歌?詩歌有什么特點?學生就會在暢所欲言中明確:詩歌是文學的四大樣式之一,詩歌是一種主情的文學體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練,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用豐富的想象、富有節奏感、韻律美的語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來抒發思想情感。詩歌是有節奏、有韻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種語言藝術形式,經常吟誦詩歌陶冶情操,筆下生輝。當學生背到曹操《龜雖壽》一詩時我又追問:你能說說這首詩中那一句是表現作者的遠大理想和抱負的嗎?學生答道: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我又進一步提問:請同學們說說古詩詞的名句中哪些是表現作者崇高理想的詩句?巧妙引入新課教學。這樣在教者層層遞進的教學中,給學生搭建展示的平臺,對學生來說何嘗不是一種提升。不僅渲染了課堂濃濃的文學氛圍,更讓學生潛移默化養成積累記憶閱讀的好習慣。“腹有詩書氣自華”嗎。讓學生真正懂得:沒有積累沒有閱讀就沒有語文的重要。
二、以朗讀為線索,靈活巧妙的教學,找準學生的的“情感點”
詩歌是富有音樂美的語言藝術,非常適合朗讀。朗讀可以讓我們很好的感受詩歌的韻律美。我抓住“激情朗讀”這一環節,告訴學生我現在代表學校檢查各班的詩歌朗讀情況,要求小組人人參與,形式新穎,聲音洪亮,感情飽滿。哪個小組的設計新穎你就是將來的“廣告創意大師”“名導演”。“一石激起千乘浪”,你瞧:回音式朗讀,男生引領合讀。女生引領合讀,讀演結合,讀唱交融,重復朗讀真是異彩紛呈,這又激起了我的熱情,我又和同學們一起把十一小節詩做了分配,采用了“師生組朗讀”,掀起了課堂朗讀的高潮,激發了學生的興奮點,這樣不僅讓學生體會了詩歌優美的意境,也讓學生在情感上進人了美好的氛圍,情感有了良好的啟動,為第二課時的教學奠定了基礎。
教師巧設計,課堂亮點呈。教學美景常思量,亦難忘,長追憶,暖心房。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理想》 篇11
第一課時
一、導語
“理想”是什么?一本詞典上說,是對未來事物的想像或希望;一本詞典上說,是對美好未來的`設想。一個人有一個人的理想,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有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理想。如果了解19世紀中葉以來,中國人民為理想而奮斗的歷史,如果我們正在孕育人生的理想,那么,讀這首詩就會感到分外親切。
“從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中葉的一百年間,中國人民的一切奮斗,都是為了實現祖國的獨立和民族的解放,徹底結束民族屈辱的歷史。這個歷史偉業,我們已經完成了。”這就是說,那一百年間,中國人民的理想是祖國的獨立和民族的解放,奮斗的結果是1949年建立了新中國,中國人民站起來了。
“從20世紀中葉到21世紀中葉的一百年間,中國人民的一切奮斗,則是為了實現祖國的富強,人民的富裕和民族的偉大復興。這個歷史偉業,我們黨領導全國人民已經奮斗了50年,取得了巨大的進展,再經過50年的奮斗,也必將勝利完成。”這就是說,今天中國人民的理想是祖國的富強,人民的富裕和民族的偉大復興。
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事業需要我們去建設,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將在我們手中實現,黨和人民殷切期望我們志存高遠,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廣闊舞臺上,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展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努力創造無愧于時代和人民的業績。青少年時期正是樹立理想的時期,讀《理想》這首詩,會得到不少有益的啟示。
二、默讀
三、借助注釋、詞典,讀一讀,寫一寫
蛻饑寒離亂綴連遠行倔強洗濯玷污
怨恨扒竊詛咒濃陰海天相吻
浪子回頭碌碌終生絕處逢生可望不可即
四、朗讀
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
1、各自練讀。
2、齊讀。
五、逐節研討(1~7)
研討目的:理解每一節詩的意思。
研討方式:四人一組合作探究,提出疑問,共同解疑。每節由兩組代表報告探究結果,不能解決的疑問可請全班同學研究,或請老師解答。再齊聲朗讀。
六、作業
“研討與練習”二。
第二課時
一、交流作業,鼓勵有創意的表達
二、繼續逐節研討(8~12)
研討目的、方式,同上一課。
三、小結這次探究詩意的經驗
四、朗讀全詩
五、語言運用
教師投影或板書。學生兩人合作,他說你記,互相評論,并向全班推薦佳句。
1、小康的年代里,理想是。
2、一綴連著一。
3、歷史的脊梁骨。
4、海天相吻的弧線。
5、可望而不可即。
6、折磨著的心。
7、倔強地反抗著命運。
8、鬢發早白。
9、洗濯。
10、絕處逢生。
11、被玷污了。
12、夸耀著當年的功勛。
13、碌碌終生。
六、作業
“研討與練習”一。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理想》 篇12
《理想》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①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詩歌,體會其形象化的語言。
②聯系生活實際及個人經歷,理解詩歌的主旨及主要句子的含義。
③樹立遠大理想,并為之奮斗
教學重點
①朗讀訓練。
②理解詩歌的主旨。
③賞析詩歌的語言。
課前準備
①搜集有關為理想而奮斗的名人名言及其優秀事跡。
②預習課文,就自己疑難和感興趣的問題,準備發言材料。
③搜集流沙河的有關故事。
一、激情導入
同學們,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說:“理想是指路明燈。沒有理想,就沒有堅定的方向;而沒有方向,就沒有生活。”恰值青春年少的我們,該怎樣用理想做掛天征帆,駕長風破巨浪;以一柄木槳,引領生命之舟駛入金色港灣?今天我們一起賞讀流沙河《理想》,共同唱響理想贊歌。在上課前,老師想請幾位同學來談談自己的理想(你的理想是什么?你打算怎樣實現自己的理想?)。
二、作者介紹:1、流沙河,當代詩人。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經常被揪去批斗,掛黑牌、戴高帽、被毒打、關押,這種生活一直持續了XX年。但詩人仍未放棄對理想的追求,一直堅持勤奮寫作。“十年浩劫”結束,詩人終于重見光明,迎來了文學事業的又一春。《理想》這首詩歌,寫出了詩人報警磨難之后對理想的深刻而真切的感悟。2、范樸真為先生所作的藏頭詩:
流金歲月濾滄桑,沙石飛卷舊時光,
河漢曾經草木秀,清風無痕自留香。
3、流沙河先生的名片
流沙河先生有過三種名片。
第一種名片白底黑字,字是他親筆書寫,筆力遒勁,筆筆劃劃都像用先生的錚錚傲骨構成。名片上左方豎寫著“流沙河”三個稍大的草書;接著是兩行蠅頭小草:“曾任文學編輯,供職四川作家協會”;居中是他的座右銘:“天道還好,人生無常”;片尾是他的居家地址和電話。“天道還好”是說自然界的循環規律,“人生無常”是指人生卻沒一定之規。這兩句話集中了先生辯證曠達的人生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兢兢業業、踏踏實實的人生態度。其時先生已是中國作家協會理事,四川省作家協會副主席。
名片背后印著先生的長詩《太陽》中的幾句:“作為個體/我們的生命有限/作為種屬/我們的生命無窮/雖然含笑的不再是相同的眼/雖然跳動的不再是相同的心/生命之火代代相傳/春天永遠和我們同在。”這幾句詩可看做是先生座右銘的詮釋和補充。
先生的第二張名片要比第一張名片高檔了許多,覆了膜,朦朧著小黃菊花,淡雅,質樸。這張名片仍為先生親筆所書,左上方橫寫著“流沙河”,下面兩排為居家地址和電話。下面偏右橫寫著八個字:“天知地知你知我知。”這句話源于東漢楊震。楊震任太守期間,有豪紳重金向他行賄,楊震不肯受。豪紳說,此事只有你知我知。楊震說,還有天知地知。流沙河先生是在用此話告誡自己和忠告友人,為人為文都得講個良心、正派。
先生的第三張名片是惟一的印刷體,白底黑字,比普通名片窄了許多。上面居中印著“流沙河”,右下角兩行小字:“成都·四川;中國作協四川分會”。仔細一看,名片上方是被裁剪了的。原來,1983年他參加中國作家代表團到國外訪問,中國作協統一為團員印制了名片。先生名片的右上角印有“詩人”二字。他一張未用,丟了又覺可惜,在抽屜里一鎖十二年。第二種名片用完后,他將這種名片找出來,剪去“詩人”二字,用毛筆寫上電話號碼,權當名片用。究其原因,先生說:“中國臺灣、香港,甚至全世界,沒有在名片上自封作家、詩人的。”先生說罷長吟陸放翁詩句:“此身合是詩人未?細寸騎驢入劍門。”先生的意思很明白:陸游那樣已寫了一萬首詩的偉大詩人尚且懷疑自己算不算詩人,何況我流沙河啊!
人們常說:文如其人。其實名片也如其人。沙河先生的名片告訴我們的,絕非“清高”“謙虛”所能概括。
三、誦讀感知
1.學生輕聲朗讀,疏解字詞,熟悉詩歌內容和語言節奏。
寂寥(liáo):寂靜;空曠。 扒竊(pá)
玷污(diàn):弄臟,比喻辱沒。
詛咒(zǔ zhòu):原指祈禱鬼神加禍于所恨的人,今指咒罵。
洗濯:(zhuó)洗。綴連(zhuì) 瑩瑩(yíng)船舶(bó) 蛻(tuì)
可望不可即:只能遠遠看見而不能接近。即,靠近、接觸。
倔強(jué jiàng):(性情)剛強不屈。
2.教師范讀全詩。
提示:《理想》是一首哲理詩。多的是“是字句”,多的是“使字句”,一連串的“理想是……”,一連串的“理想使……”,使每節詩的形式整齊統一,同時節與節之間整齊中顯現出一種參差的美、節奏的美、和諧的美,使理想內涵得到多角度的揭示,美的形式與美的內容相得益彰。朗讀中要感情飽滿,語調適當高亢一些,尤其要從整齊的句式中讀出氣勢。
3.學生放聲自由誦讀,充分感受詩歌積極昂揚的情感。
4.學生集體朗讀。
提示:集體朗讀可模仿合唱和交響樂的形式:依詩歌脈絡而安排2~3、4~7、8~11節男女生分讀,開頭和最后一節全班齊讀。
四、梳理層次
1、理想的意義(1) 歷史意義(2、3)
人格意義(4、5、6、7) 鼓勵人們樹立遠大理想,并為之奮斗(12) 人生意義(8、9、10、11)
2、主旨感悟:這首詩反復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形象地說明了理想對人生、對社會的重要性,號召人們樹立遠大理想,堅持不懈地為理想而奮斗。
五、質疑釋疑,品析語言
1、第六節,為什么“理想既是一種獲得,又是一種犧牲”,這是矛盾的嗎?(不矛盾。詩人所說的“理想”,是崇高的社會理想,是為社會進步、為多數人謀利益的理想。樹立理想,擁有信念,擁有為理想而奮斗的幸福感,是獲得,而這一切又是以犧牲個人利益為前提的,他要犧牲個人利益,他要拋棄黃金夢,所以又是一種犧牲。)
2、為什么說“理想如果給你帶來榮譽,/那只不過是它的副產品”?為什么“更多的是帶來被誤解的寂寥”?寂寥里怎么有歡笑?歡笑里怎么又有酸辛?
制造某種物品時附帶產生的物品叫做副產品。理想所追求的是社會的溫飽、文明、安定、繁榮等等,而不是個人榮譽。理想實現了,社會給你榮譽,這種榮譽只不過是理想的副產品。
寂寥,就是寂靜、空曠。懷有崇高理想的人卻被誤解,好像是不可理解的,歷史上往往有這種情況。理想,就是要改變現狀。而尚未覺悟的人,總認為現狀是天經地義的,要改變現狀,在他們看來就是大逆不道,是瘋子,是狂人,躲避他,反對他,奮斗者的處境就陷于寂寥。
胸懷理想、為理想而奮斗的志士,處境盡管寂寥,但是他享受著斗爭的歡樂,所以有“寂寥里的歡笑”。但是,他畢竟遭人誤解,被當成異類,所以歡笑里又有酸辛。
3、第10節所說的“理想被玷污”“理想被扒竊”究竟是指什么?
聯系歷史背景就不難理解了。十年浩劫,“四人幫”歪曲馬克思列寧主義,推行他們那套假馬克思列寧主義,共產主義理想被他們糟蹋了,玷污了。因為他們的糟蹋、玷污,有些人的信念動搖了,也就是理想被扒竊了。妖魔玷污了理想,你能不能識別真假,對真正的理想堅信不移,這是一種考驗,也可以說是“妖魔在考驗你的堅貞”。理想之所以會被扒竊,在自己一面,也因為不夠執著,所以說一要找回來,二要提起警戒,“以后要當心”,要把理想視為生命。
4、第11節與上面有什么聯系?“夸耀著當年的功勛”,為什么說“可厭”?“詛咒著眼前的環境”,為什么說“可笑”?
上一節說“被扒竊”,這一節說“失去”,前者是被動的,后者則是主觀拋棄的,有層進關系。與第8節又構成正反對照,“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偉大”,而“英雄失去理想,蛻作庸人”,二者是逆向的,對比非常鮮明。正反對比,更突出理想對于人生的重要。
夸耀自己當年的功勛,不再立新功,是吃老本,躺在功勞簿上爭名奪利,當然可厭。“詛咒著眼前的環境”,卻不愿為改變眼前的環境而奮斗,當然可笑。
5、第12節“理想開花”兩句比喻什么?結尾為什么不照應“照亮夜行的路”,而說“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陽正晴”?
“理想開花”兩句是說,今天的理想之花,就是明天的甜果,今天的理想之芽,就是明天的濃陰,樹立了理想,不懈地奮斗,就會取得豐碩的收獲。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陽正晴”,象征大好形勢。新的歷史時期,麗日當空,春色一片,是中國人民實現自己美好理想的最好的年代。
6、談談“珍珠鏈”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理想,連綴在一起,正像“珍珠鏈”一樣,推動著歷史的前進。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動歷史前進的精神支柱和動力。
7、詩人說“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絕處逢生。”“庸人失去理想,陸路終生,/可笑的詛咒著眼前的環境。”你同意這些說法嗎?
“忠厚者”這里是指為理想而踏實奮斗的人,“常遭不幸”是指被人誤解,甚至十嫉恨。“絕處逢生”主要是指理想使平凡的人變得偉大,變得正直,變得崇高。
8、可否將“蛻”字改換成“變”字?為什么?
不能換,“蛻”是由好向壞轉化,而“變”可變好也可變壞。
六、體驗拓展:
分析本文語言特點:語言凝練,形象,富有音樂美,精妙的比喻令人接應不暇,它們從多角度贊美理想,增強了語言的表現力,此外,頂針、排比、擬人等多種修辭手法的綜合運用,也使語言更加凝練、形象。
1、語言運用
①語言運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詩節,寫幾句話)
教師示例:
愛心是風,卷來濃密的云; 愛心是云,化作及時的雨;
愛心是雨,滋潤久旱的樹; 愛心是樹,為你撐起綠陰。
這個練習難度比較大,教師應幫助學生分析這段文字的結構特點,鼓勵學生大但嘗試,并多給予賞識性評價。
②修辭訓練 :這首詩運用了大量的比喻,貼切而又生動,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詩人給理想打了許多比方,異彩紛呈,含義深刻。花季少年對未來充滿憧憬,多彩的理想畫筆繪出壯美的人生藍圖。請同學們模仿詩作,用很美的話來概括、贊美理想。
教師示例:
理想是茫茫大海上那燈塔雪亮的眼光。
理想是十字道口那路標醒目的手臂。
理想是驅逐寒夜那火種熊熊的烈焰。
理想是鑰匙,打開成功的大門。
理想是生命的陽光,照耀你的一生閃射光芒。
理想是青春的翅膀,帶領你向美好的未來飛翔。
理想是生活的雙槳,推動你駛向美好的前方。
2、重溫經典
關于“理想”的名言警句:
①.只有向自己提出偉大目標并以自己的全部力量為之奮斗的人,才是幸福的人。
——加里寧
②.我從來不把安逸和快樂看做生活的目的——這種倫理基礎,我把它叫做豬欄的理想。
——愛因斯坦
③.生活的理想,就是為了理想的生活。 ——張聞天
④.一個人若是沒有確定航行的目標,任何風向對他都不是順風。 —(法)蒙田
⑤.理想如星辰——我們永不能觸到,但我們可像航海者一樣,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
——史立茲
⑥.理想并不能夠被現實征服,希望的火花在黑暗的天空閃耀。 ——巴金
⑦.一種理想,就是一種力! ——羅曼·羅蘭
⑧.生活中沒有理想的人,是可憐的人。 ——屠格涅夫
⑨.我們如果沒有理想,我們的頭腦將陷入昏沉;我們如果不從事勞動,我們的理想又怎樣實現? ——陳毅
⑩.人需要理想,但是需要人的符合自然的理想,而不是超自然的理想。——列寧
⑾.理想是需要的,是我們前進的方向,現實有了理想的指導才有前途;反過來,也必須從現實的努力中才能實現理想。 ——周恩來
⑿.世上最快樂的事,莫過于為理想而奮斗。 ——蘇格拉底
3、下列擬人化的物語,都有一定哲理,請同學們選擇感興趣的一種,并以之為線索,寫一篇“感悟生活”的詩文。
(1)鳥:籠子即便是金的,也不如沒有的好。
(2)蝦:哈哈!你們怎么都倒著走哇!
(3)啄木鳥:真摯的愛,往往是殘酷的愛。
(4)曇花:人們都說我很美,是因為我生命很短暫嗎?
(5)放大鏡:在我眼里,芝麻便是西瓜。
(6)凸透鏡:把力量凝聚在一起,便能獲得成功。
(7)鎖:在強盜眼里,我是不存在的。
(8)彩虹:我七色的光彩,來自那最普通的陽光。
(9)窗戶:我的原則是該開的時候開,該關的時候關。
(10)鏡子:只有看得起我的人,我心里才會裝著他
4讀了這篇文章,你對理想有了怎樣的新認識,對照課文,聯系自己,談談怎樣才能樹立遠大的理想,并為之奮斗實現自己的理想呢?寫300字左右的隨筆。
5.青春年少,憧憬著五彩的人生畫圖,請用稚嫩的手筆,寫下心中的夢想。在班里組織一次理想演講比賽,讓同學們的喝彩為奮斗著的你加油。
七、課堂小結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舉凡那些歷史上有所建樹的風流人物,無不在青春年少就顯露出非凡的遠大志向。“自古英雄出少年”,一代偉人周恩來正是抱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鵬程壯志而發奮攻讀,終有所作為。恰如詩中所言“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陽正晴”,愿同學們插上理想的翅膀,在蔚藍的天空劃出美麗的弧線。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理想》 篇13
教 學 目 標
1.長大后希望成為怎樣的人?是我們四年級學生大家都應思考的問題——理想。本單元的四首音樂作品為你提供了幾個側面:有科技類《種太陽》;有航運類《小紙船的夢》,有教師類《長大后我就成了你》以及各行各業的英雄《年輕的朋友來相會》。他們為祖國,為“四化”流汗,是我們的榜樣!你的理想是什么?
2.演唱《種太陽》,并進行編創表演,從該曲調學唱過程中,學習曲調的重復與相似部分,為進一步學習重復與模進手法作鋪墊。
3.在學唱《小紙船的夢》中,順帶學習變音記號——降記號,并在唱結尾句曲調實踐中把它唱準,以加強音樂的色彩變化,營造夢境的氛圍。
4.從聆聽的二首歌曲中,進一步鞏固演唱形式分類的知識;聽辨“長大后我就成了你”樂句重復次數,并畫圖形譜。
教 學 內 容
聆聽《長大后我就成了你》 教學基本要求
1.教師的職業對學生來講,既神氣又神秘,因此有很多學生把當一名教師作為自己的理想。女聲獨唱《長大后我就成了你》就是贊美人民教師無怨無悔的奉獻精神和托起了一代新人的社會責任感。
2.欣賞女聲獨唱《長大后我就成了你》。
設問:歌曲表達了什么內容與情感?歌曲表現為什么采用女聲獨唱?(細膩、親切)
3.復聽:要求能記住歌曲標題“長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曲調,并能模唱。用圖形譜把它記錄下來。
4.講解:歌曲的音調富有民族風格,采用山東琴書的音調為素材,創作而成,旋律鄉土氣息濃郁。
5.用投影機打出歌譜,學生隨著錄音輕聲跟唱。
聆聽《年輕的朋友來相會》 教學基本要求
1.我們即將完成小學四年級的學習,如果再過二十年我們重相會將是怎樣的你和我?
2.欣賞《年輕的朋友來相會》,用投影機打出歌譜。
設問:歌曲的內容與情緒是怎樣的?
3.復聽歌曲,跟錄音輕聲哼唱。
歌曲提出了三個問題,美妙的春光屬于誰?創造這奇跡要靠誰?舉杯贊美誰,光榮屬于誰?
4.師生討論。
5.長大后,你希望成為怎樣的人?
用詩、歌、畫、舞來表達。
6.小結:美好理想必需通過自己的努力奮進,才能實現。
表演《種太陽》 教學基本要求
1.自然知識導人。
設問:在宇宙的星球中,有幾個地球、太陽、月亮?回答是肯定的只有一個。為什么有白天、黑夜;有冬天、夏天?地球的兩端北極與南極終年冰雪不化?如果按生物自然的規律,種什么收什么,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那么能否設想播種一顆太陽,能結出許多太陽來呢?
2.欣賞《種太陽》范唱。
設問:種出來的太陽,派什么用處?
“種太陽”是孩子們的什么想法?歌曲的含義是什么?
3.師生初步討論歌曲的內容,適時還可以聽范唱片段,以初步理解詞義。
4.學唱曲調:
(1)聽辨曲調中相同部分。
教師范唱第一樂段(第17小節)曲調,要求學生聽出哪一部分(樂節)是相同的,出現幾次,并唱出這一部分。
(2)學唱第一樂句。師生共同用4/4拍指揮圖式劃拍。板書該樂句,師生接唱,學生唱前2小節,教師接后2小節。
即(學生)
(老師)
交換接唱(后2小節切分節奏不必講解,讓學生在聽教師接唱中模仿)。
(3)學唱第二樂句。
在第一樂句的下方,對齊板書第二樂句:
畫出前2小節的圖形:
引導學生了解相似模仿,并進行視譜唱準。
(4)在唱好第一、二樂句的基礎上,自學第三、四樂句。
(5)在教師指導下學唱第二樂段曲調。
(6)完整地、流暢地、富有天真童心地演唱曲調。
5.學唱歌曲:
(1)朗誦歌詞,并進行初步學唱歌曲。
(2)分析討論歌詞的大膽理想,以及這種積極探索大自然的精神。
設問:種太陽的目標在第二樂段中已闡明,你是怎樣理解“世界每一個角落都會變得溫暖又明亮”。
(3)以純樸地情感演唱歌曲《種太陽》。
6.表演歌曲:
(1)根據對歌曲理解,分組設計、編排表演唱。形式不拘,各組可充分發揮各組學生的想像及特長,如獨唱與伴舞;小組表演唱,小品表演等等。
(2)各組展示交流,集體點評。
7.小結:有理想是“四有”人才的一個重要方面。
表演《小紙船的夢》 教學基本要求
1.基本訓練:
以上兩條練習均用慢速或中速,要求二聲部和諧、均衡。注意 x0 0x 節奏。
2.理想談話導入:長大后當一名船長,走遍全世界,這也許是很多人的理想;我們班上有那么一位小朋友,為了長大當上一名船長,他折小紙船,希望小紙船變成大船……請聽范唱《小紙船的夢》。
設問:歌曲的情緒是怎樣的?由幾部分組成?是幾拍子的歌曲?速度怎樣?
3.先學合唱部分:
(1)教師分別范唱二個聲部的曲調。
(2)學生分聲部自學。用3/4拍指揮圖比劃拍視唱。
(3)分聲部交流自學成果,教師點評、指導。
(4)二聲部合成,并填上歌詞。注意聲音的和諧。
4.再學唱第一樂段。教師重點指導第四樂句的曲調:
這四句的節奏與音準都較難,尤其是七度大跳音程,教師可適當用琴帶一下,幫助學生唱準,其他三樂句可讓學生自學。
5.全曲合成,并填上第一段歌詞。
6.講解變化音降記號:
(1)復習升記號:演唱上學期第六課歌曲《我是少年阿凡提》。復習音名與變音記號(詳見第七冊第六課)。
(2)出示降記號:聽辨《小紙船的夢》前奏:
板書,并在鍵盤圖上指出這三個音的位置。如有口風琴,可利用口風琴的鍵盤找到1=f(調)中的,并吹奏感受其音高。
(3)完成課本上的聽辨練習。
(4)唱好歌曲中的結束句。
感受和聲音程的變化效果。
7.完整地唱全歌。要充滿向往的神情演唱。
8.表演歌曲:
(1)伴奏練習。重點是在教師指導下,根據班級實際情況,使用有固定音高的旋律樂器按譜練習。
(2)演出形式上可采用領唱與合唱。要注意伴奏聲部的音量不能太大,要突出歌唱的聲部,處理好唱與伴奏的關系。
(3)完整地、有感情地表演歌曲,抒發第一人稱“我”的理想。
教 學 建 議
本課內容擬用兩課時完成。
第一課時:學唱《種太陽》;聆聽《長大后我就成了你》。
第二課時:學唱《小紙船的夢》;聆聽《年輕的朋友來相會》。
教 材 分 析
1.歌曲《長大后我就成了你》
這是一首獻給教師的歌曲。歌曲贊美了人民教師無怨無悔的奉獻精神和托起下一代新人的崇高責任感。深情的歌聲將激起今天坐在課堂中的學生對教師的敬愛,并對他們明天的選擇產生深刻的影響。
歌曲采用山東琴書的音調為素材,真摯、純樸,有著濃郁的鄉土氣息。
歌曲由兩個樂段及一個尾聲組成。前樂段包含四個樂句,第一樂句從高音盤旋下行,第二樂句作平穩的進行,第三、四樂句分別與第一、第二樂句相似。句首的
生動地表現了孩子們的驚奇和贊嘆的心情。后樂段也含四個樂句。第一、第三樂句也都在句首用高昂的音調表現出實現了崇高理想后的強烈的自豪感。第三、第四樂句,委婉深情,贊頌了教師的高尚情操。
結束部分取材于后樂段的第一樂句,這也是本首歌曲的主題所在,表達了人民教師甘為教育事業奉獻一切的堅定信念。
2.歌曲《年輕的朋友來相會》
歌曲作于1980年夏。同年在北京“新星音樂會”上演唱后,受到人們尤其是青年的喜愛,廣泛流行,后被評為優秀群眾歌曲。歌曲的曲調爽朗、剛勁,節奏明快,簡潔,歌詞采用第一人稱的手法,詞曲結合保持一字一音,使歌曲洋溢著蓬勃的朝氣和歡樂的情緒。
歌曲采用主、副歌的形式。主歌部分為齊唱或領唱,句式短促,時而三拍子、時而二拍子,更還有四拍子、三種拍子交迭,使音樂富有變化和活力。副歌部分采用二聲部合唱,音區提高,表現了青年們神采飛揚、無比自豪的風貌。“屬于你,屬于我”這一對舒展而又略帶俏皮的問答短句,生動地表現了年輕人互相鼓勵、互相競賽的精神狀態,增添了歌曲的情趣。
結束句運用三個長音
,高亢有力,將歌曲推向高潮。
3.歌曲《種太陽》
這是一首曲調歡快活潑,富有童趣,深受廣大孩子們喜愛的兒童歌曲。歌曲通過歡快跳躍的旋律,富有幻想的歌詞,表達了少年兒童創造理想未來的天真美好的愿望。采用4/4拍,大調式,歌曲為單二部曲式結構。第一部分由四個樂句組成,曲中弱起小節及五度、六度的跳進,使曲調活潑跳躍,孩子天真的神情和充滿幻想的歡樂情緒刻畫得十分形象生動。第二部分是歌曲的副歌,由三個樂句構成。第一樂句節奏緊湊,附點八分音符及十六分休止符的運用配以襯詞“啦啦啦”,使曲調更加歡快活潑,表現了種太陽時的愉快的心情。緊接著兩個樂句節奏寬松,舒展優美的旋律與前句形成了明顯的對比,表達了少年兒童要使世界變得更加溫暖、明亮的美好愿望。
4.歌曲《小紙船的夢》
這是一首富有兒童情趣的兒童抒情歌曲。它以優美委婉的旋律和質樸坦誠的語言,展示了一顆純真的童心,寄寓了孩子美好的憧憬。歌曲分為主題與副歌。這兩個部分在音樂上都有共同的特點:旋律線條在樂句之中和樂句之間不斷有規律地上下流動,有如波浪的緩緩起伏。這一貫穿全曲的進行方式與3/4拍相結合,使人感覺到小紙船隨波飄蕩的韻律。主歌部分有四個樂句,各為4小節構成一個方整的樂段。第一樂句旋律先作上行,后作下行,第二樂句以同樣的方式進行,只是在旋律上提高了音區。第三樂句句首和第一樂句相同。后半樂句在節奏上加密,增強了動感。第四樂句出現了分裂的節奏“ x0 0x ”,打破了前面三個樂句的平穩節奏,流露出殷切期待的心情。歌曲的副歌為二聲部合唱。因歌詞的需要,旋律句幅擴大為8小節。高聲部的旋律取材于前樂段的第二樂句,音區的提高和八度大跳進行,使得感情變得比較激動。結束句的兩聲區從高音區作平行三度下行。和聲上因運用了變化音而形成了大、小三度的色彩變化,使音樂顯得柔和,朦朧,歌聲載著孩子的夢想,飄向遠方,飛向未來。
后記
本冊教師用書僅供使用《義務教育九年一貫制音樂教科書》第八冊教材的音樂教師備課參考用。在備課時,望教師從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認真研究每節課的課堂教學整體設計。請廣大音樂教師在使用中給我們提出寶貴意見,以便我們再版時進一步修訂。
本冊中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建議”由郁文武編寫,欣賞教材分析由伍崇焜編寫,歌曲教材分析由劉德昌編寫。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理想》 篇14
教學目標 :
① 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詩歌,體會其形象化的語言。
② 聯系生活實際及個人經歷,理解詩歌的主旨及主要句子的含義。
③ 樹立遠大理想,并為之奮斗
教學重點 :
① 朗讀訓練。
② 理解詩歌的主旨。
③ 賞析詩歌的語言。
課前準備 :
①搜集有關為理想而奮斗的名人名言及其優秀事跡。
②預習課文,就自己疑難和感興趣的問題,準備發言材料。
③搜集流沙河的有關故事。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同學們,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說:“理想是指路明燈。沒有理想,就沒有堅定的方向;而沒有方向,就沒有生活。”恰值青春年少的我們,該怎樣用理想做掛天征帆,駕長風破巨浪;以一柄木槳,引領生命之舟駛入金色港灣?今天我們一起賞讀流沙河《理想》,共同唱響理想贊歌。在上課前,老師想請幾位同學來談談自己的理想(你的理想是什么?你打算怎樣實現自己的理想?)。
二、作者介紹:
1、流沙河,當代詩人。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經常被揪去批斗,掛黑牌、戴高帽、被毒打、關押,這種生活一直持續了XX年。但詩人仍未放棄對理想的追求,一直堅持勤奮寫作。“十年浩劫”結束,詩人終于重見光明,迎來了文學事業的又一春。《理想》這首詩歌,寫出了詩人報警磨難之后對理想的深刻而真切的感悟。
2、范樸真為先生所作的藏頭詩:
流金歲月濾滄桑,沙石飛卷舊時光,
河漢曾經草木秀,清風無痕自留香。
三、誦讀感知:
1.學生輕聲朗讀,疏解字詞,熟悉詩歌內容和語言節奏。
寂寥(liáo):寂靜;空曠。 扒竊(pá)
玷污(diàn):弄臟,比喻辱沒。
詛咒(zǔ zhòu):原指祈禱鬼神加禍于所恨的人,今指咒罵。
洗濯:(zhuó)洗。綴連(zhuì) 瑩瑩(yíng)船舶(bó) 蛻(tuì)
可望不可即:只能遠遠看見而不能接近。即,靠近、接觸。
倔強(jué jiàng):(性情)剛強不屈。
2.教師范讀全詩。
提示:《理想》是一首哲理詩。多的是“是字句”,多的是“使字句”,一連串的“理想是……”,一連串的“理想使……”,使每節詩的形式整齊統一,同時節與節之間整齊中顯現出一種參差的美、節奏的美、和諧的美,使理想內涵得到多角度的揭示,美的形式與美的內容相得益彰。朗讀中要感情飽滿,語調適當高亢一些,尤其要從整齊的句式中讀出氣勢。
3.學生放聲自由誦讀,充分感受詩歌積極昂揚的情感。
4.學生集體朗讀。
提示:集體朗讀可模仿合唱和交響樂的形式:依詩歌脈絡而安排2~3、4~7、8~11節男女生分讀,開頭和最后一節全班齊讀。
四、梳理層次:
1、理想的意義(1) 歷史意義(2、3)
人格意義(4、5、6、7)
人生意義(8、9、10、11)
鼓勵人們樹立遠大理想,并為之奮斗(12)
2、主旨感悟:這首詩反復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形象地說明了理想對人生、對社會的重要性,號召人們樹立遠大理想,堅持不懈地為理想而奮斗。
五、分組交流,質疑釋疑,品析語言,找出有價值的作課堂展示:
1、第六節,為什么“理想既是一種獲得,又是一種犧牲”,這是矛盾的嗎?(不矛盾。詩人所說的“理想”,是崇高的社會理想,是為社會進步、為多數人謀利益的理想。樹立理想,擁有信念,擁有為理想而奮斗的幸福感,是獲得,而這一切又是以犧牲個人利益為前提的,他要犧牲個人利益,他要拋棄黃金夢,所以又是一種犧牲。)
2、為什么說“理想如果給你帶來榮譽,/那只不過是它的副產品”?為什么“更多的是帶來被誤解的寂寥”?寂寥里怎么有歡笑?歡笑里怎么又有酸辛?
制造某種物品時附帶產生的物品叫做副產品。理想所追求的是社會的溫飽、文明、安定、繁榮等等,而不是個人榮譽。理想實現了,社會給你榮譽,這種榮譽只不過是理想的副產品。
寂寥,就是寂靜、空曠。懷有崇高理想的人卻被誤解,好像是不可理解的,歷史上往往有這種情況。理想,就是要改變現狀。而尚未覺悟的人,總認為現狀是天經地義的,要改變現狀,在他們看來就是大逆不道,是瘋子,是狂人,躲避他,反對他,奮斗者的處境就陷于寂寥。
胸懷理想、為理想而奮斗的志士,處境盡管寂寥,但是他享受著斗爭的歡樂,所以有“寂寥里的歡笑”。但是,他畢竟遭人誤解,被當成異類,所以歡笑里又有酸辛。
3、第10節所說的“理想被玷污”“理想被扒竊”究竟是指什么?
聯系歷史背景就不難理解了。十年浩劫,“四人幫”歪曲馬克思列寧主義,推行他們那套假馬克思列寧主義,共產主義理想被他們糟蹋了,玷污了。因為他們的糟蹋、玷污,有些人的信念動搖了,也就是理想被扒竊了。妖魔玷污了理想,你能不能識別真假,對真正的理想堅信不移,這是一種考驗,也可以說是“妖魔在考驗你的堅貞”。理想之所以會被扒竊,在自己一面,也因為不夠執著,所以說一要找回來,二要提起警戒,“以后要當心”,要把理想視為生命。
4、第11節與上面有什么聯系?“夸耀著當年的功勛”,為什么說“可厭”?“詛咒著眼前的環境”,為什么說“可笑”?
上一節說“被扒竊”,這一節說“失去”,前者是被動的,后者則是主觀拋棄的,有層進關系。與第8節又構成正反對照,“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偉大”,而“英雄失去理想,蛻作庸人”,二者是逆向的,對比非常鮮明。正反對比,更突出理想對于人生的重要。
夸耀自己當年的功勛,不再立新功,是吃老本,躺在功勞簿上爭名奪利,當然可厭。“詛咒著眼前的環境”,卻不愿為改變眼前的環境而奮斗,當然可笑。
5、第12節“理想開花”兩句比喻什么?結尾為什么不照應“照亮夜行的路”,而說“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陽正晴”?
“理想開花”兩句是說,今天的理想之花,就是明天的甜果,今天的理想之芽,就是明天的濃陰,樹立了理想,不懈地奮斗,就會取得豐碩的收獲。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陽正晴”,象征大好形勢。新的歷史時期,麗日當空,春色一片,是中國人民實現自己美好理想的最好的年代。
6、談談“珍珠鏈”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理想,連綴在一起,正像“珍珠鏈”一樣,推動著歷史的前進。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動歷史前進的精神支柱和動力。
7、詩人說“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絕處逢生。”“庸人失去理想,陸路終生,/可笑的詛咒著眼前的環境。”你同意這些說法嗎?
“忠厚者”這里是指為理想而踏實奮斗的人,“常遭不幸”是指被人誤解,甚至十嫉恨。“絕處逢生”主要是指理想使平凡的人變得偉大,變得正直,變得崇高。
8、可否將“蛻”字改換成“變”字?為什么?
不能換,“蛻”是由好向壞轉化,而“變”可變好也可變壞。
六、體驗拓展:
分析本文語言特點:語言凝練,形象,富有音樂美,精妙的比喻令人接應不暇,它們從多角度贊美理想,增強了語言的表現力,此外,頂針、排比、擬人等多種修辭手法的綜合運用,也使語言更加凝練、形象。
1、語言運用
①語言運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詩節,寫幾句話)
教師示例:
愛心是風,卷來濃密的云; 愛心是云,化作及時的雨;
愛心是雨,滋潤久旱的樹; 愛心是樹,為你撐起綠陰。
這個練習難度比較大,教師應幫助學生分析這段文字的結構特點,鼓勵學生大但嘗試,并多給予賞識性評價。
②修辭訓練 :這首詩運用了大量的比喻,貼切而又生動,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詩人給理想打了許多比方,異彩紛呈,含義深刻。花季少年對未來充滿憧憬,多彩的理想畫筆繪出壯美的人生藍圖。請同學們模仿詩作,用很美的話來概括、贊美理想。
教師示例:
理想是茫茫大海上那燈塔雪亮的眼光。
理想是十字道口那路標醒目的手臂。
理想是驅逐寒夜那火種熊熊的烈焰。
理想是鑰匙,打開成功的大門。
理想是生命的陽光,照耀你的一生閃射光芒。
理想是青春的翅膀,帶領你向美好的未來飛翔。
理想是生活的雙槳,推動你駛向美好的前方。
2、重溫經典
關于“理想”的名言警句:
①. 只有向自己提出偉大目標并以自己的全部力量為之奮斗的人,才是幸福的人。
——加里寧
②. 我從來不把安逸和快樂看做生活的目的——這種倫理基礎,我把它叫做豬欄的理想。
③. ——愛因斯坦
④. 生活的理想,就是為了理想的生活。 ——張聞天
⑤. 一個人若是沒有確定航行的目標,任何風向對他都不是順風。 —(法)蒙田
⑥. 理想如星辰——我們永不能觸到,但我們可像航海者一樣,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
——史立茲
⑦. 理想并不能夠被現實征服,希望的火花在黑暗的天空閃耀。 ——巴金
⑧. 一種理想,就是一種力! ——羅曼•羅蘭
⑨. 生活中沒有理想的人,是可憐的人。 ——屠格涅夫
⑩. 我們如果沒有理想,我們的頭腦將陷入昏沉;我們如果不從事勞動,我們的理想又怎樣實現? ——陳毅
⑪. 人需要理想,但是需要人的符合自然的理想,而不是超自然的理想。——列寧
⑾.理想是需要的,是我們前進的方向,現實有了理想的指導才有前途;反過來,也必須從現實的努力中才能實現理想。 ——周恩來
⑿.世上最快樂的事,莫過于為理想而奮斗。 ——蘇格拉底
3、下列擬人化的物語,都有一定哲理,請同學們選擇感興趣的一種,并以之為線索,寫一篇“感悟生活”的詩文。
(1)鳥:籠子即便是金的,也不如沒有的好。
(2)蝦:哈哈!你們怎么都倒著走哇!
(3)啄木鳥:真摯的愛,往往是殘酷的愛。
(4)曇花:人們都說我很美,是因為我生命很短暫嗎?
(5)放大鏡:在我眼里,芝麻便是西瓜。
(6)凸透鏡:把力量凝聚在一起,便能獲得成功。
(7)鎖:在強盜眼里,我是不存在的。
(8)彩虹:我七色的光彩,來自那最普通的陽光。
(9)窗戶:我的原則是該開的時候開,該關的時候關。
(10)鏡子:只有看得起我的人,我心里才會裝著他
4、讀了這篇文章,你對理想有了怎樣的新認識,對照課文,聯系自己,談談怎樣才能樹立遠大的理想,并為之奮斗實現自己的理想呢?寫300字左右的隨筆。
5.青春年少,憧憬著五彩的人生畫圖,請用稚嫩的手筆,寫下心中的夢想。在班里組織一次理想演講比賽,讓同學們的喝彩為奮斗著的你加油。
七、課堂小結: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舉凡那些歷史上有所建樹的風流人物,無不在青春年少就顯露出非凡的遠大志向。“自古英雄出少年”,一代偉人周恩來正是抱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鵬程壯志而發奮攻讀,終有所作為。恰如詩中所言“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陽正晴”,愿同學們插上理想的翅膀,在蔚藍的天空劃出美麗的弧線。
八、板書設計:
理想的意義(1)
歷史意義(2、3)
人格意義(4、5、6、7)
人生意義(8、9、10、11)
鼓勵人們樹立遠大理想,并為之奮斗(12)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理想》 篇15
教學目標
①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詩歌,體會其形象化的語言。
②聯系生活實際及個人經歷,理解詩歌的主旨。
③樹立遠大理想,并為之奮斗
教學重點
①朗讀訓練。
②理解詩歌的主旨。
③賞析詩歌的語言。
課前準備
①搜集有關為理想而奮斗的名人名言及其優秀事跡。
②預習課文,就自己疑難和感興趣的問題,準備發言材料。
③教師準備錄音磁帶,有條件的可制作課件。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①反復朗讀這首詩歌。
②把握詩歌的結構。
③理解詩歌的主旨。
教學設計
導入
同學們,在第一單元里,我們研討過現代詩《在山的那邊》。詩人在詩歌中寫道:“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學們,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為什么要有理想?我們應當樹立什么樣的理想?如何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著名詩人流沙河的哲理詩《理想》,同樣會“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板書課題。
整體感知
①范讀
由教師范讀或放錄音磁帶,學生聽讀、欣賞。教師不必提任何要求,讓學生自行調動情緒,糾正音準,品味語氣、語調,把握韻律、節奏。
②正音、正字、釋詞
蛻變tuì倔強jué洗濯zhuó玷污diàn
扒竊pá詛咒zǔ寂寥liáo夸耀yào
脊梁jǐ貪婪lán怨恨yuàn鬢發bìn
2、辨別下列詞語的讀音和形體的異同:
蛻變--退化倔強--堅強洗濯--洗滌
玷污--沾染扒竊--盜竊詛咒--咒罵
寂寥--寂寞夸耀--夸贊裝飾--莊稼
3、理解下列詞語的意思:(1)倔強:剛強不屈,固執。(2)玷污:弄臟,污損。多用作比喻。(3)詛咒:原指迷信的人祈禱鬼神加禍于所恨的人,現指咒罵。(4)寂寥:寂靜而空闊。(5)可望不可即:只能遠遠看見而不能接近。即,靠近、接觸。
③默讀
感知課文內容:
a,這首詩歌的主旨是什么?b.詩歌是從哪些方面表現主旨的?c.試著分析詩歌的結構
④集體朗讀,合作探究
小組討論上述問題,教師巡回指導。
⑤課堂發言
小組代表發言,解決上述問題,逐漸明確詩歌主旨及結構。
板書:
歷史意義(2、3)
理想的意義(1){人格意義(4、5、6、7)}鼓勵人們樹立遠大理想,并為之奮斗(12)
人生意義(8、9、10、11)
研討與賞析(上)
①精讀
逐段(1-7節)理解研討,深入思索,反復咀嚼、領悟詩歌深刻的含義和精妙的比喻。
②課堂討論
研討詩歌的思想內容及形象化語言:
第l節,在語言表達上有什么特點?它對于表現思想內容有什么作用?這一節在全詩中起什么作用?
有關提示:采用比喻、頂針和修辭方法。作用是使語言形象、生動,在形式上環環相扣,在內容上步步推進。這一節總說理想是前進的方向;在全詩中起到統領的作用。
第2節,表達了什么意思?
理想有時代性,理想有層次性。社會不斷進步,理想也不斷提高。社會是逐步發展的,理想也是逐步提高的。一種需要滿足了,就會產生新的需要,新的理想。反過來說,理想逐步提高,也使社會不斷進步
第3節,這一節是從什么角度談理想的?談談“珍珠鏈”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關提示: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理想,連綴在一起,正像“珍珠鏈”一樣,推動著歷史的前進。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動歷史前進的精神支柱和動力。
第4節,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義?
理想的實現,往往要經歷多次挫折和失敗,或者不像預期那樣切近,起初對長期性估計不足,越到后來越是認識其艱巨性、長期性。
第5節,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樹立遠大理想的重大意義。
提示:a.理想使人積極樂觀。b.理想使人斗志頑強。c.理想使人永遠年青。d.理想使人充滿活力。
第6節,怎樣理解“獲得”與“犧牲”?你對詩歌所說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為崇高的社會理想而奮斗,就顧不得個人發財,也顧不得種種個人利益,他所獲得的是為理想而奮斗的幸福感,理想實現后的喜悅,犧牲的是其他個人利益。
第7節,“副產品”的本體是什么?有理想的人為什么也會“酸辛”?
有關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會進步、人類幸福等,決不是個人榮譽。理想的實現可能給會個人帶來榮譽,但這正像“副產品”不是主要的。在這里作者告訴我們,應當正確對待榮譽。胸懷理想、為理想而奮斗的志士,處境盡管寂寥,但是他享受著斗爭的歡樂,所以有“寂寥里的歡笑”。但是,他畢竟遭人誤解,被當成異類,所以歡笑里又有酸辛。
作業
①抄寫并識記字詞。
②背誦這首詩歌。
第二課時
教學設計
檢查作業
①識記字詞。②朗讀、背誦。
研討與賞析(二)
課堂討論(8--12節)詩歌的思想內容及語形象化語言。
第8節,你能從現實生活或個人體驗中找出實例,說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絕處逢生”的含義嗎?什么是“大寫的人”?
教師引導學生舉出實例,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認識理想的人生意義。說的是理想對人生的意義,理想使不幸者絕處逢生,使平凡的人變得偉大。“大寫的人”就是真正的人,崇高的人,偉大的人。
第9節,這一節與上一節有什么關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點?作用是什么?作者列舉“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義?
提示:并列關系,都是寫理想對人生的意義。上一節是從正面寫,這一節是從反面寫。第三、四句是兩個倒裝句,分別強調“給罪人新生”和“喚浪子回頭”。典型意義是連“罪人”和“浪子”都因為有理想而改變了自己,何況是一般人呢。
第10、11節,這兩節詩歌在結構上是什么關系?在內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將“蛻”字改換成“變”字?為什么?
提示:層進關系。第10節從被動方面寫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應該怎么辦。第1l節寫有些人因主動放棄理想而產生的后果。不能換,“蛻”是由好向壞轉化,而“變”可變好也可變壞。
第12節,“理想開花”兩句比喻什么?結尾為什么不照應“照亮夜行的路”,而說“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陽正晴”?
“理想開花”兩句是說,今天的理想之花,就是明天的甜果,今天的理想之芽,就是明天的濃陰,樹立了理想,不懈地奮斗,就會取得豐碩的收獲。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陽正晴”,象征大好形勢。新的歷史時期,麗日當空,春色一片,是中國人民實現自己美好理想的的年代。閱讀體驗
組織學生對照課文,聯系自己,談談應怎樣樹立遠大理想,并為之努力奮斗。
教師應讓學生自由論談,教師給予必要的點撥,使學生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語言運用
①語言運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詩節,寫幾句話)
教師示例:
愛心是風,卷來濃密的云;
愛心是云,化作及時的雨;
愛心是雨,滋潤久旱的樹;
愛心是樹,為你撐起綠陰。
這個練習難度比較大,教師應幫助學生分析這段文字的結構特點,鼓勵學生大但嘗試,并多給予賞識性評價。
②修辭訓練
這首詩運用了大量的比喻,貼切而又生動,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師應指導學生深入體會,學習掌握,提高想像思維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訓練方法,可由教師或同學指明一些事物,讓大家打比方,進行修辭訓練,看誰表達得形象生動。
教師小結
同學們,我們朗讀、研討和賞析了這首詩歌,掌握了詩歌的基本結構,理解了詩歌的主要內容,體會了詩歌的形象化語言,并深入地談了學習體會。理想猶如航標燈,它指引著我們的人生之旅。愿大家從小樹立崇高的理想,并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奮斗。我想,一個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個精神生活很充實的人,也一定是一個很高尚的人。
作業
①成“研討與練習”一。②將“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隨筆。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理想》 篇16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查閱并整理資料,了解流沙河;獨立使用字、詞典,掃除生字詞;養成積累使用詞匯的習慣。
2.過程與方法:獨立質疑,在合作中繼續發現并解決問題;聯系生活體驗,感悟和理解詩的含義;進一步掌握和練習朗讀的技巧。
3.情感與態度: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感悟和理解詩的含義,積極探究理想對于人生的重要意義。
(二)教學設計:
1.以學生交流有關作者、有關理想的名言警句的資料導入。
2.聽錄音示范朗讀;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初步感知本文需要把握的感情基調。(讓學生在朗讀體驗中把握感情基調,以此正確處理詩節和詩句間的停頓,準確傳達詩的意蘊和語言特色。)
3.整體感知:請同學們各用一句話概括詩的主要內容:(序號代表小節數)
--根據各節大意,探究全詩脈絡。(可以這樣串:理想是前進的方向①。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理想②,正是人類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動了歷史的發展③。但實現理想往往要經歷多次挫折和失敗④,但這些挫折和失敗也磨煉著你的意志,提升著你的人格,使你成長為樂觀向上的人⑤,淡泊利⑥與名⑦的人。所以,擁有理想,你就是一個大寫的人⑧。任何人都可以樹立理想⑨,但是一旦擁有你就要珍惜⑩,一旦實現你更要奮進⑾。樹立理想吧,現在正是實現理想的好時光⑿!)
4.合作探究:(采用聯系生活實際,獨立地邊讀邊悟;合作并傾聽其他同學發言。可以是發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問。)
(1)自由朗讀課文,結合課文中的詩句,談談你對理想的看法。(老師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中找實例印證自己的感覺,從而體會詩情)(比如:你怎樣理解“理想既是一種獲得,/理想又是一種犧牲”?你同意詩人說“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絕處逢生。”“庸人失去理想,碌碌終生,/可笑地詛咒著眼前的環境。”的這些說法嗎?)
(2)在體會的基礎上,朗讀自己喜歡的段落,并自信地讀給全班同學聽(老師可以適當從感情的把握、重音的確立、節奏的劃分、語氣語調的變化上加以指導)。
5.品味語言和詩味:
--這首詩意蘊豐厚,內容深刻,感情充沛,同時在形式上非常講究,請同學們談談自己的發現(老師及時抓住學生觀察到的知識點,加以點撥、概括。參考:有音韻上每節偶句押韻,全詩一韻到底;語意上多承接,多轉折,多并列;修辭上多比喻,多排比,多對比,多頂針;句式上多“是字句”,多“使字句”,多短句;語言上多警句,用詞很精粹等。
6.布置作業:
(1)將課堂上需要整理、積累的資料記錄在作業本上;
(2)有感情、有表情朗讀課文,或者背誦佳句。
(三)相關鏈接:
(1)有關理想的名言警句:
如果一個人不知道他要駛向哪個碼頭,那么任何風都不會是順風。--塞涅卡
現實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間隔著湍急的河流,行動則是架在川上的橋梁。
--克雷洛夫
男兒不展風云志,空負天生八尺軀------馮夢龍
理想是事業之母------葉圣陶
【教學反思】
這樣一首哲理詩,對于初一學生來說,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難,因此“讀”、“品”是極其重要的兩個環節,是“悟”的大前提。其次,這首詩對明確學生的人生目標,創設遠大的人生理想,產生為理想而奮斗的信心,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引導好,事半功倍。
七短文兩篇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繼續鞏固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了解張曉風;積極、獨立地掃除閱讀上的字面障礙;積累、使用詞匯。
2.過程與方法:獨立質疑,在合作中繼續發現并解決問題;聯系自己對生活的體驗,感悟和理解課文的含義;進一步掌握和練習朗讀的技巧,在朗讀中帶上自己的感*彩。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領悟體會奉獻的意義,培養學生的愛心、責任心與奉獻精神;積極、大膽地跨出實踐、嘗試的第一步。
(二)教學設計:
1.以學生詞匯積累交流導入,師生共評。
2.學生自讀課文,整體把握《行道樹》主旨。
--引導學生學會尋找文章的關鍵句,哲理句,它們對整體把握文章的主旨有很大的作用。“神圣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和“立在城市的飛塵里,我們是一列憂愁而快樂的樹”
3.問題研究:
(1)學生針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問題進行質疑:
如:“憂愁而又快樂”的含義;
“神圣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中的“痛苦”體現在哪里?“深沉”的含義是什么?
(2)小組內討論解決問題。
(3)全班共同討論小組內的遺留問題,老師做引導:
--聯系課文的上下文和生活中的例子:“憂愁、痛苦”表現為“我們的存在只是一種悲涼的點綴”“我們在寂靜里,我們在黑暗里,我們在不被了解的孤獨里”;“快樂”“深沉”表現為“這種命運事實上是我們自己選擇的,否則我們不必在春天勤生綠葉,不必在夏日獻出濃蔭”“或許所有的人都早已習慣于污濁了,但我們仍然固執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等等)
4.朗讀體味:
(1)學生朗讀自己最喜歡的句子、段落甚至文章,師生互評。
(2)及時請學生講述朗讀時的感情與體驗。
(3)請學生說說喜歡的理由(內容、形式、表達等)
(4)出示幾首不同風格的音樂,請學生選擇最喜歡的曲子,配樂朗誦。
5.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第一次真好》:
(1)尋找關鍵句、哲理句,以把握主旨:
--“第一次的經驗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鮮而刺激,使人回味無窮”
“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多姿多彩。愿你珍重第一次。”
(2)探究問題,自主或合作解決:
--為什么“第一次的經驗不一定都愉快”,但“使人回味無窮”?
為什么“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什么樣的“第一次”不能嘗試,為什么?等等
6.比較兩篇文章(強調注意:比較是客觀的,有同有異的;與喜歡是不一樣的。)
--從內容上看,《行道樹》贊美的是無私奉獻者的崇高精神,《第一次真好》抒寫的是人生體驗;
--從表現的哲理上說,前文讓人明白奉獻是一種犧牲,也是一種快樂,后文告訴我們的是嘗試第一次是需要勇氣的,但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從藝術魅力上來看,前文富有感染力,后文富有親和力;從傳情效果來看,前文含蓄,后文直白;
--從語言表達上說,前文是內心獨白,是詩意的抒情,后文是寓理于事,敘議結合等等。
7.布置作業:
(1)朗讀訓練,在朗讀體味文本;
(2)課外閱讀張曉風的散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