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情表》語文教案(通用17篇)
《陳情表》語文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結構思路的縝密、嚴謹和語言表達的委婉、暢達。
2、體會文章深摯樸實的感情色彩,理解“忠”“孝”的含義。
3、背誦全文。
教學重難點
1、在吟誦中解讀作者的“情”字,體會本文悲惻動人的原因。
2、把握本文陳述的層次及語言特色,體會情之深,理之透。
3、在較短時間內把握文意且背誦全文;對“忠”“孝”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作者介紹
李密(224-287),西晉犍為武陽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時師事著名學者譙周,以學問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漢擔任尚書郎,屢次出使東吳,很有才辯。晉武帝征為太子洗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辭不應征。
二、背景介紹此表是西晉初晉武帝泰始三年(公元267)寫的。魏國后期,魏的實權落在司馬氏手里,到魏元帝曹奐咸熙二年(公元265),司馬炎代魏即帝位,改國號為晉,年號泰始。在此之前兩年,蜀漢(劉備建立的政權)已經滅亡(孫吳到公元280年才滅亡),李密的家鄉由晉統治。李密有學問,所以晉武帝想征他做官。
三、文體知識
表,是臣子向皇帝陳述己見的一種奏章。古代臣屬進呈帝王的奏章的統稱。它包括奏、議、疏、表、對策等。《文章有體序說》:“七國以前,皆稱上書,秦初改書曰奏。漢定禮議,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謝恩;二曰奏,以劾;三曰表,以陳情;四曰議,以執議。”
四、朗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
1、朗讀課文注意畫線字的讀音
險釁( ) 行( )年四歲 祚( )薄 應( )門之僮 猥( )以微賤 床蓐( ) 隕( )首 責臣逋( )慢
日篤( ) 拔擢( ) 寵命優渥( )
2、指導學生朗讀全文,提醒學生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調。第一段:凄苦,悲涼; 第二段:感激,懇切;第三段:真摯,誠懇; 第四段:忠誠,懇切,期待。
五、整體把握,理清思路①對照注釋,自由誦讀全文,自行圈點加注。提醒學生注意“鮮”“期”“強”“洗”“有”等讀音變化的字,以及“閔兇”“見背”“祚薄”“兒息”“逋慢”“盤桓”“希冀”等詞語的解釋。②內容與形式梳理。范讀全文,由題目展開思考:為什么要“陳”?“陳”什么?如何“陳”?
“陳”的原因:除臣洗馬,辭不就職(或:不想到晉朝為官)。
“陳”的內容:夙遭閔兇;更相為命;不能廢遠;愿乞終養。(或:陳述幼時的孤苦及、 祖孫的相依為命、自己的一片孝心)。
“陳”的方法: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樸素細膩,曲折委婉(或以情動人)。
六、研讀課文
(一)分析課文第一段
1、齊讀第一段。
2、由一組學生找出重要的實詞、虛詞,并連同詞義大聲讀出。
3、教師和兩名學生共同口譯本段文字。
4、文章一開始,作者說:“臣以險釁,夙遭閔兇。”該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它總提了哪幾個方面?學生回答:總攝作用學生討論,不必拘泥固定答案。教師提供參考答案,投影逐條顯示。第一:半歲喪父,四歲母嫁,祖母撫養;第二:年幼多病,九歲不行,伶仃孤苦;第三:兩輩單傳,內外無親,形影相吊;第四:祖母年邁,夙嬰疾病,臥床不起。
(二)分析課文第二段1、學生齊讀第二段。
2、由一組學生找出重要的實詞、虛詞,并連同詞義大聲讀出。3、教師和兩名學生共同口譯本段文字。
4、本段分幾個層次?各自的重點是什么?
第一層重點敘朝廷征召之殷;
第二層重點寫自己進退兩難的境地。
5、文中哪些地方可以體現新晉對蜀漢舊臣李密的起用?李密又是如何應對的?(學生回答,教師分條投影)
4、從本段中我們看到的是李密的態度堅決呢,還是他的哀婉陳情?(詞意凄惻婉轉,恭謹虔誠,外表象是俯首乞憐,令人同情。實質是態度堅決,還是不去應征。)
(三)分析課文第三段1、默讀并口頭通譯第三段;2、本段結尾落在辭官養親上(“是以區區不能廢遠”),是從哪幾個角度來展開的?
A、抓住晉“以孝治天下”的大理,解釋自己應得到同情。
B、自陳宦歷,稱頌君恩,表明辭職與“名節”無關,以求皇帝諒解。
3、品味第一層,作者為什么扯起“孝”這面大旗?“凡”句有何含義?
A、借孝來掩飾自己的觀望之意,從而解除晉武帝的疑忌之心。
B、“凡”是指一般,“況”是指特殊。孝既已及于一般,對特殊就更應如此了。理由充
4、李密最擔心晉武帝懷疑他哪一點?他是怎么為自己辯解的? 提示:矜守名節。古代崇尚一種觀念“一臣不事二主”,魏晉文人名士最重氣節。晉武帝同樣怕李密也是矜守名節。本圖宦達→至微至陋→過蒙拔擢→豈敢盤桓5、品味2、3層,看本段的語言特點
A、“至微至陋”“豈敢”等詞委婉動人,至為懇切。
B、“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更相為命,……”,一組四字句,皆出于至孝之心,感人至深。
特點:委婉、流暢。此段中反復表明心跡,敘說衷曲,解釋不能“廢遠”的原因,情辭懇切。
(四)分析課文第四段
1、齊讀第一段。由一組學生找出重要的實詞、虛詞,并連同詞義大聲讀出。2、教師和兩名學生共同口譯本段文字。
3、本段中哪句話是表文主旨?
(“愿乞終養”)
4、貫穿全段的是哪兩個詞?
(“節”“報養”——忠孝兩全)
5、用語有什么特點?
(“愿乞”“愿矜憫”“聽臣微志”——無比懇切)
6、朗讀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決盡孝與盡忠兩者矛盾的辦法是什么?他是怎樣提出這個辦法的? 引導:作者以列數字作對比的方式提出了先盡孝后盡忠這一解決矛盾的辦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晉武帝置疑,不得不答應李密的陳請。 提示:盡忠日長,盡孝日短:先盡忠后
(五)師生討論總結四段文字的主要內容:(投影逐條顯示)第一段:自訴家境困頓多舛,祖孫更相為命之狀;第二段:明寫感激朝廷之情,實訴屢不奉詔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義,明降臣之不矜名節;第四段;解決忠孝兩全矛盾,提出愿乞終養請求。
(六)討論:有論者認為,李密反復強調孝親,其實是為自己不奉詔仕晉而故意尋找借口。你同意這一觀點嗎,為什么?
回答1:李密反復強調孝親,決不是為其不奉詔仕晉而故意尋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終養祖母才難能應詔的。讀完全篇,我們可以清楚地體味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滿了孫兒對祖母的一片真情。
(七)語言藝術《古文觀止》評論《陳情表》的語言:“至性之言,悲惻動人。”
1、四字駢句:簡潔凝練,語勢連貫緊湊,文勢如行云流水般通暢。
2、對偶句:語氣鏗鏘有力,語意簡潔凝練,瑯瑯上口,感情倍感熱切,更具說服力。
3、比喻句:形象生動,感情濃烈,富有感染力。
七、知識點歸納
1、通假字
臣以險釁,夙遭閔兇
九歲不行,零丁孤苦
夙嬰疾病,常在床蓐。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2、詞類活用
夙遭閔兇 察臣孝廉
舉臣秀才 猥以微賤
謹拜表以聞 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則劉病日篤
3、古今異義
至于成立。 古義: 今義:
九歲不行。 古義: 今義:
后刺史榮舉臣秀才。 古義: 今義:
臣以供養無主。 古義: 今義:
臣之辛苦。 古義: 今義:
非臣殞首所能上報 古義: 今義:
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古義: 今義:
聽臣微志,庶劉僥幸。古義: 今義:
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古義: 今義:
4、找出本文的成語
5、判斷下列句式
①非臣隕首所能上報 ( )
②而劉夙嬰疾病 ( )
③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 ( )
④州司臨門,急于星火。 ( )
八、默寫填空
1、外無期功強近之親, , ,形影相吊。
2、臣欲奉詔奔馳, ; , ;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3、但以劉日薄西山, , , 。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 , 。
4、愿陛下矜憫愚誠, , ,保卒余年。臣生當隕首, 。
5、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__________,至于成立。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影相吊。
《陳情表》語文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熟讀全文,掌握文中出現的重要的實詞、虛詞、古漢語句式、了解文言知識;
2.鑒賞本文融情于事的表達和形象精粹的語言;
3.深入體會文章凄切婉轉的陳情技巧以及文章的藝術特色。
教學重點: 重要的古漢語語詞知識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當時的處境和李密祖孫間真摯深厚的感情
教學方法:作為教讀課,選擇串講的方式,突出朗讀,以期能做到既落實知識,又能體會文章之美。課時安排為兩課時。要重點做好預習工作。
教學步驟:
一、以蘇軾的評論導入
讀《出師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忠;
讀《陳情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孝;
讀《祭十二郎文》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友
二、預習檢測
1、下列紅色字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 )
A、臣以險釁(xìn) 夙遭閔(mǐn)兇 終鮮(xiǎn)兄弟 常在床蓐(rù)
B、猥(wěi)以微賤 責臣逋(bǔ)慢 猶蒙衿(jīn)育 寵命優渥(wò)
C、豈敢盤桓(huán) 有所希冀(yì) 日薄(bó)西山 除臣洗(xiǎn)馬
D、逮(dǎi)奉圣朝 過蒙拔擢(zhuó) 門衰祚(zuò)薄 更(gēng)相為命
分析:B責臣逋(bū)慢, C有所希冀(jì),D逮(dài)奉圣朝。
聽課文讀音,注意字詞讀音
2、下列說法,不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
A、表是一種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陳請謝賀。如:諸葛亮的《出師表》等。
B、在古代,“拜”是授予官職之意,而“除”則是免去官職之意。“東宮”指代太子,因為太子居于東宮,故稱。
C、“孝廉”是指善事父母、品行方正的人。從漢武帝開始,令郡縣每年經考察而推舉孝、廉各一人,晉時仍保留。
D、“期功”是古代服喪的名稱。期,服喪一年。功,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喪九個月,小功服喪五個月。服喪的長短可表明親屬關系的遠近。
分析:“除”也指授予官職之意,或稱“到…當…官職”。
3.理解題目“陳情表”:誰在“陳情”、 向誰“陳情”、 為什么要“陳”、 如何“陳”
三、作者介紹和背景介紹
學生讀以下文字,了解相關背景,以利于學習。
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武陽(今四川省彭山縣東)人,晉初散文家。幼年喪父,母改嫁,由祖母劉氏親自撫養,長大后博學善辯。
公元263年,司馬昭子司馬炎(晉武帝)廢魏帝曹奐,建立了西晉王朝。當時東吳尚踞江左。晉武帝為了安撫蜀漢舊臣,同時也為使東吳士臣傾心相就,以減少滅吳的阻力,對蜀漢舊臣采取了懷柔政策授予官職,以示恩寵。
以文學見稱,曾多次出使東吳,歷職郎署的李密當然被列為籠絡的對象。然而,李密對蜀漢則是念念于懷,更何況司馬氏是以屠殺篡奪取得天下,內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國之臣,對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顧慮,而暫存觀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的這種想法,被晉武帝多少察覺到了,因此“詔書切峻,責臣逋慢”。
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聞”時,發生了困難。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卻又不從大道理講起,而是委婉陳辭,動之以情,恰到好處地解決了“不從皇命”的難題。無怪乎晉武帝看了表章以后說“士之有名,不虛然哉”,終于準如所請。
四、梳理課文
(一)第一段:
1、先讀課文,注意不同顏色的字的解釋:
臣密言:臣以險釁,夙遭閔兇。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憫臣孤弱,躬親撫養。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無伯叔,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形影相吊。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湯藥,未曾廢離。
2、問題串講:學生自由朗讀第一段
(1)哪句話是作者陳述的總提?下面哪些內容都屬于“閔兇”?學生討論,明確:夙遭閔兇
父喪母嫁、多病零丁、門衰祚薄、夙嬰疾病,正是基于這四個原因,故不能“廢遠”。(為下文伏筆)
(2)圍繞“閔兇”,作者的敘述角度、層次是怎樣的?語言特點及作用是什么?
縱的方面:(生孩六月——至于成立)
六月:慈父見背 四歲:舅奪母志 少:多疾病 九歲:不行
橫的方面:(外、內)
既無——伯叔 終鮮——兄弟 晚有——兒息 外無——期功強近之親 內無——應門五尺之僮
3、翻譯下列紅色詞語和句子:
臣以險釁 夙遭閔兇
舅奪母志 憫臣孤弱
九歲不行 零丁孤苦
至于 成立
終鮮兄弟 門衰祚薄
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
煢煢孑立,形影相吊。
而劉夙嬰疾病
(二)第二段:
1、朗讀課文,注意不同顏色字體的解釋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臣以供養無主,辭不赴命。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猥以微賤,當侍東宮,非臣隕首所能上報。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于星火。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2、自由誦讀第2段
A、本段分幾個層次?各自的重點是什么?明確:
二層:敘朝廷征召之殷;寫自己進退兩難的境地。
B、前一層按什么順序來寫的?和時間詞相對應的表征召的詞有哪些?由這些詞可見什么?為何官職遞增卻“辭不就職(赴命)”?
明確:
表時間:逮、前、后、尋
表征召:察、舉、拜、除、當;
官名:孝廉、秀才、郎中、洗馬
(解釋、積累有關文化常識。“孝廉”“秀才”是薦舉人才的科目,所以用“辭不赴命”;“郎中”“洗馬”是官職,所以用“辭不就職”)
作用:先郡,次州,后朝廷,可見征召級別越來越高,表達作者的感恩戴德之情。
推辭理由:供養無主,劉病日篤(承上文“夙嬰疾病”,張下文“日薄西山”)
C、第二層如何見事態的嚴重、緊迫和作者處境的狼狽?目的何在?“奉圣朝”“沐浴清化”等句想表明什么?
明確:事態嚴重:詔、責、逼、催等,含蓄地表明了強己所難之窘迫。
處境狼狽:“非臣隕首所能上報”,可是“供養無主”“欲奉詔奔馳”,“劉病日篤”;“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
品析:訴說自己辭不就職的矛盾心理(狼狽處境),“臣之進退,實為狼狽”,情辭悲切,動人心肺。“奉”“沐浴”,稱頌朝廷,并表感恩之情,可見語言的得體和機智。
3、翻譯紅色詞語和句子
逮奉圣朝 ,沐浴清化。 察臣孝廉 舉臣秀才
供養無主 除臣洗馬 非臣隕首所能上報
臣具以表聞 責臣逋慢 劉病日篤
告訴不許
(三)第三段(具體研讀):
1、同上: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且臣少仕偽朝,歷職郎署,本圖宦達,不矜名節。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祖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2、串講
1)本段結尾落在辭官養親上(“是以區區不能廢遠”),是從哪幾個角度來展開的?
提示:三層,分別以“伏惟”“且”“但”來轉換文意。
A、抓住晉“以孝治天下”的大理,解釋自己應得到同情。
B、自陳宦歷,稱頌君恩,表明辭職與“名節”無關,以求皇帝諒解。
C、正面陳述劉之現狀,是“不能廢遠”的惟一原因。
2)品味第一層,作者為什么扯起“孝”這面大旗?“凡”句有何含義?
A、借孝來掩飾自己的觀望之意,從而解除晉武帝的疑忌之心。
B、“凡”是指一般,“況”是指特殊。孝既已及于一般,對特殊就更應如此了。理由充足且冠冕堂皇。“孤苦”一詞承首段,又為下文“臣之辛苦”張本。
3)品味2、3層,看本段的語言特點
A、“至微至陋”“豈敢”等詞委婉動人,至為懇切。
B、“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更相為命,……”,一組四字句,皆出于至孝之心,感人至深。
特點:委婉、流暢。此段中反復表明心跡,敘說衷曲,解釋不能“廢遠”的原因,情辭懇切。
(四)第四段:
1、同上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劉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于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愿乞終養。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皇天后土實所共鑒。愿陛下矜憫愚誠,聽臣微志。庶劉僥幸,保卒余年。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
2、具體研習第4段
1)本段中哪句話是表文主旨?
“愿乞終養”
2)貫穿全段的是哪兩個詞?
“盡節”“報養”——忠孝兩全
3)用語有什么特點?
“愿乞”“愿矜憫”“聽臣微志”——無比懇切
4)由本段可見全文感情真摯、悲惻動人,原因是什么?
事之實:是臣盡節于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也。
言之切:愿乞、愿矜憫、聽臣微志、明知、共鑒。
心之誠:生當隕首,死當結草
五、晉武帝為什么會答應李密終養祖母的請求?
1、為李密的言辭和情理所動;
2、彰顯孝治天下的恩德。
六、梳理課文結構
一段:歷述自己的悲慘遭遇。 二段:敘寫進退兩難的處境。 愿乞終養
三段:提出孝之大理。不能就職 四段:提出先盡孝、后盡忠。
七、藝術特色
1、融情于事。
2、語言形象生動,自然精粹。
八、討論課后練習
九、字詞整理
2 .古今異義:
至于:到 成立:長大成人 辛苦: 辛酸苦楚
告訴:申訴 不行:不能行走
3 .通假現象:
閔:通“憫”,可憂患的事 零丁:通“伶仃”,孤獨的樣子 蓐 :同“褥”,草褥子
4 .成語:孤苦伶仃,煢煢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氣息奄奄,朝不慮夕,皇天后土
5.判斷句:①非臣隕首所能上報
②今臣亡國賤俘
③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
6.被動句:
而劉夙嬰疾病
7.文化知識:孝廉,秀才,拜,除,拔擢,陛下
十、說話訓練:
學生設置情境,稍微思考后由學生作答。主要考察婉曲的言辭技巧。(例如:一學生家長因家庭經濟拮據, 讓成績較好的兒子退學,親人勸說無效。假設你是班主任,你到家勸說,怎樣說服家長?)
十一、討論:
談談對傳統孝道的看法。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往正確的立場、觀點深入探討。
附: 談談孝道
作者:任繼愈
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兩大基本傳統道德行為準則之一,另一個基本傳統道德行為準則是忠。幾千年來,把忠孝視為天性,甚至作為區別人與禽獸的標志。忠孝是圣人提出的,卻不是圣人想出來的。它是中國古代長期社會實踐的歷史產物。
從秦漢開始,中國就建立了多民族統一的大國,建成它并維護它要有兩條保證。第一條,要保持對廣土眾民的大國高度集權的有效統治;第二條,要使生活在最基層的個體農民,安居樂業,從事生產。高度集中的政權與極端分散的農民雙方要互相配合,減少對立,在統一的國家協調下,才能從事大規模跨地區的工程建設、文化建設,防止內戰,抵御外患,救災防災。個體農民從中受到實惠,則天下太平。
農業生產是中國古代社會根據自然環境的合理選擇。家庭是中國古代一家一戶的基層生產組織,從而構成社會的基本細胞。小農生產的家庭對國家有納稅的義務,國家有保護小農的責任。
“國”與“家”的關系協調得好,則天下治,反之則亂。保證實現國家、君主有效統治的最高原則是“忠”;鞏固基層社會秩序,增加鄉黨鄰里和睦,父子孝慈的最高原則是“孝”。相傳古代圣王多是造福氏族的領袖。國家組織被看作氏族組織的擴大。中國古代社會最基本細胞是家庭,因而,忠孝二者相較,孝比忠更基本。
《十三經》中的《孝經》把孝當作天經地義的最高準則。后來北宋的張載作《西銘》,在《孝經》的基礎上進一步發揮,融忠、孝為一體,從哲學本體論的高度,把倫理學、政治學、心性論、本體論組成一個完整的孝的思想體系。這種高度抽象概括意義的孝,對中華民族的發展,增強民族凝聚力,形成民族價值觀的共識,幾千年來起了積極作用,功不可沒。
“五四”以來,有些學者沒有歷史地對待孝這一社會現象和行為,出于反對封建思想的目的,把孝說成罪惡之源,是不對的,因為它不符合歷史實際。
孝道是古代社會歷史的產物,不能看作是古代圣人想出來專門限制家庭子女的桎梏,當然也不是天經地義,永恒不變的。
古代農業社會,政府重農,把農民固定在土地上,安土重遷,所以有“父母在不遠游”的古訓;古代職業世襲,有“三年無改于父之道”的訓條。古人生活于家庭之內,子女對父母要“晨昏定省”。古代父母與子女不是平等的地位,片面義務,所以“天下無不是父母”。古代婚姻不考慮子女雙方的感情因素,只憑父母之命即可組成婚配。
進入現代社會,中國社會結構正在轉型過程中。社會老齡化現象對孝道研究提出了新課題。我國推行計劃生育政策,出現大量獨生子女。子女有贍養父母的義務。新型家庭一對夫婦要照顧雙方的兩對父母。傳統觀念規定的某些孝道行為規范,今天有孝心的子女難以照辦。當前社會保障制度尚不完善,無論父母或子女,家庭仍然起著安全港灣的作用。
今天對孝道的理解和詮釋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新形勢,把幾千年來以家庭為基地培育起來的、深入到千家萬戶的傳統觀念,從理論到實踐進行再認識。這一課題關系社會治亂,更關系到民族興衰。只要群策群力,假以時日,深入研究,必有豐厚的成績。
《陳情表》語文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熟讀全文,掌握文中出現的重要的實詞、虛詞、古漢語句式;
2、鑒賞本文融情于事的表達和形象精粹的語言;
3、深入體會文章凄切婉轉的陳情技巧。
【教學重點】
重要的古漢語語詞知識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當時的處境和李密祖孫間真摯深厚的感情
【教學方法】
作為教讀課,選擇串講的方式,突出朗讀,以期能做到既落實知識,又能體會文章之美。課時安排為兩課時。要重點做好預習工作。
【教學步驟】
一、以蘇軾的評論導入
讀《出師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忠;
讀《陳情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孝;
讀《祭十二郎文》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友。
二、預習檢測
1、下列紅色字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
A、臣以險釁(xìn)夙遭閔(mǐn)兇終鮮(xiǎn)兄弟常在床蓐(rù)
B、猥(wěi)以微賤責臣逋(bǔ)慢猶蒙衿(jīn)育寵命優渥(wò)
C、豈敢盤桓(huán)有所希冀(yì)日薄(bó)西山除臣洗(xiǎn)馬
D、逮(dǎi)奉圣朝過蒙拔擢(zhuó)門衰祚(zuò)薄更(gēng)相為命
分析:B責臣逋(bū)慢,C有所希冀(jì),D逮(dài)奉圣朝。
2、下列說法,不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A、表是一種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陳請謝賀。如:諸葛亮的《出師表》等。
B、在古代,“拜”是授予官職之意,而“除”則是免去官職之意。“東宮”指代太子,因為太子居于東宮,故稱。
C、“孝廉”是指善事父母、品行方正的人。從漢武帝開始,令郡縣每年經考察而推舉孝、廉各一人,晉時仍保留。
D、“期功”是古代服喪的名稱。期,服喪一年。功,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喪九個月,小功服喪五個月。服喪的長短可表明親屬關系的遠近。
分析:“除”也指授予官職之意,或稱“到…當…官職”。
三、作者介紹和背景介紹
學生讀以下文字,了解相關背景,以利于學習。
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武陽(今四川省彭山縣東)人,晉初散文家。幼年喪父,母改嫁,由祖母劉氏親自撫養,長大后博學善辯。
公元263年,司馬昭子司馬炎(晉武帝)廢魏帝曹奐,建立了西晉王朝。當時東吳尚踞江左。晉武帝為了安撫蜀漢舊臣,同時也為使東吳士臣傾心相就,以減少滅吳的阻力,對蜀漢舊臣采取了懷柔政策授予官職,以示恩寵。
以文學見稱,曾多次出使東吳,歷職郎署的李密當然被列為籠絡的對象。然而,李密對蜀漢則是念念于懷,更何況司馬氏是以屠殺篡奪取得天下,內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國之臣,對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顧慮,而暫存觀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的這種想法,被晉武帝多少察覺到了,因此“詔書切峻,責臣逋慢”。
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聞”時,發生了困難。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卻又不從大道理講起,而是委婉陳辭,動之以情,恰到好處地解決了“不從皇命”的難題。無怪乎晉武帝看了表章以后說“士之有名,不虛然哉”,終于準如所請。
四、梳理課文
(一)第一段:
1、先讀課文,注意不同顏色的字的解釋:
臣密言:臣以險釁,夙遭閔兇。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憫臣孤弱,躬親撫養。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無伯叔,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形影相吊。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湯藥,未曾廢離。
2、問題串講:學生自由朗讀第一段
(1)哪句話是作者陳述的總提?下面哪些內容都屬于“閔兇”?學生討論,明確:夙遭閔兇。
父喪母嫁、多病零丁、門衰祚薄、夙嬰疾病,正是基于這四個原因,故不能“廢遠”。(為下文伏筆)
(2)圍繞“閔兇”,作者的敘述角度、層次是怎樣的?語言特點及作用是什么?
縱的方面:(生孩六月——至于成立)
六月:慈父見背
四歲:舅奪母志
少:多疾病
九歲:不行
橫的方面:(外、內)
既無——伯叔
終鮮——兄弟
晚有——兒息
外無——期功強近之親
內無——應門五尺之僮
3、翻譯下列詞語和句子:
臣以險釁:
夙遭閔兇:
舅奪母志:
憫臣孤弱:
九歲不行:
零丁孤苦:
至于:
成立:
終鮮兄弟,門衰祚薄。:
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
煢煢孑立,形影相吊。:
而劉夙嬰疾病。
(二)第二段:
1、朗讀課文,注意不同顏色字體的解釋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臣以供養無主,辭不赴命。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猥以微賤,當侍東宮,非臣隕首所能上報。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于星火。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2、自由誦讀第2段
A、本段分幾個層次?各自的重點是什么?明確:
二層:敘朝廷征召之殷;寫自己進退兩難的境地。
B、前一層按什么順序來寫的?和時間詞相對應的表征召的詞有哪些?由這些詞可見什么?為何官職遞增卻“辭不就職(赴命)”?
明確:
表時間:逮、前、后、尋
表征召:察、舉、拜、除、當;
官名:孝廉、秀才、郎中、洗馬
(解釋、積累有關文化常識。“孝廉”“秀才”是薦舉人才的科目,所以用“辭不赴命”;“郎中”“洗馬”是官職,所以用“辭不就職”)
作用:先郡,次州,后朝廷,可見征召級別越來越高,表達作者的感恩戴德之情。
推辭理由:供養無主,劉病日篤(承上文“夙嬰疾病”,張下文“日薄西山”)
C、第二層如何見事態的嚴重、緊迫和作者處境的狼狽?目的何在?“奉圣朝”“沐浴清化”等句想表明什么?
明確:事態嚴重:詔、責、逼、催等,含蓄地表明了強己所難之窘迫。
處境狼狽:“非臣隕首所能上報”,可是“供養無主”“欲奉詔奔馳”,“劉病日篤”;“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
品析:訴說自己辭不就職的矛盾心理(狼狽處境),“臣之進退,實為狼狽”,情辭悲切,動人心肺。“奉”“沐浴”,稱頌朝廷,并表感恩之情,可見語言的得體和機智。
3、翻譯詞語和句子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察臣孝廉:
舉臣秀才:
供養無主,除臣洗馬,非臣隕首所能上報。:
臣具以表聞:
責臣逋慢:
劉病日篤:
告訴不許:
(三)第三段:
1、同上: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且臣少仕偽朝,歷職郎署,本圖宦達,不矜名節。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祖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2、串講
1)本段結尾落在辭官養親上(“是以區區不能廢遠”),是從哪幾個角度來展開的?
提示:三層,分別以“伏惟”“且”“但”來轉換文意。
A、抓住晉“以孝治天下”的大理,解釋自己應得到同情。
B、自陳宦歷,稱頌君恩,表明辭職與“名節”無關,以求皇帝諒解。
C、正面陳述劉之現狀,是“不能廢遠”的惟一原因。
2)品味第一層,作者為什么扯起“孝”這面大旗?“凡”句有何含義?
A、借孝來掩飾自己的觀望之意,從而解除晉武帝的疑忌之心。
B、“凡”是指一般,“況”是指特殊。孝既已及于一般,對特殊就更應如此了。理由充足且冠冕堂皇。“孤苦”一詞承首段,又為下文“臣之辛苦”張本。
3)品味2、3層,看本段的語言特點
A、“至微至陋”“豈敢”等詞委婉動人,至為懇切。
B、“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更相為命,……”,一組四字句,皆出于至孝之心,感人至深。
特點:委婉、流暢。此段中反復表明心跡,敘說衷曲,解釋不能“廢遠”的原因,情辭懇切。
(四)第四段:
1、同上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劉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于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愿乞終養。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皇天后土實所共鑒。愿陛下矜憫愚誠,聽臣微志。庶劉僥幸,保卒余年。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
2、具體研習第4段
1)本段中哪句話是表文主旨?
“愿乞終養”
2)貫穿全段的是哪兩個詞?
“盡節”“報養”——忠孝兩全
3)用語有什么特點?
“愿乞”“愿矜憫”“聽臣微志”——無比懇切
4)由本段可見全文感情真摯、悲惻動人,原因是什么?
事之實:是臣盡節于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也。
言之切:愿乞、愿矜憫、聽臣微志、明知、共鑒。
心之誠:生當隕首,死當結草
五、晉武帝為什么會答應李密終養祖母的請求?
1、為李密的言辭和情理所動;
2、彰顯孝治天下的恩德。
六、梳理課文結構
一段:歷述自己的悲慘遭遇。
二段:敘寫進退兩難的處境。愿乞終養
三段:提出孝之大理。不能就職
四段:提出先盡孝、后盡忠。
七、藝術特色
1、融情于事。
2、語言形象生動,自然精粹。
八、討論課后練習
九、字詞整理
2 、古今異義:
至于:到
成立:長大成人
辛苦:辛酸苦楚
告訴:申訴
不行:不能行走
3 、通假現象:
閔:通“憫”,可憂患的事
零丁:通“伶仃”,孤獨的樣子
蓐:同“褥”,草褥子
4 、成語:孤苦伶仃,煢煢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氣息奄奄,朝不慮夕,皇天后土
5、判斷句:①非臣隕首所能上報
②今臣亡國賤俘
③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
6、被動句:
而劉夙嬰疾病
7、文化知識:孝廉,秀才,拜,除,拔擢,陛下
十、板書
十一、課后總結
《陳情表》語文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
知識與技能:熟讀全文,掌握文中出現的重要的實詞、虛詞、古漢語句式;
過程與方法:鑒賞本文融情于事的表達和形象精粹的語言;
情感態度價值觀:深入體會文章凄切婉轉的陳情技巧。
教學重難點:
重點: 重要的古漢語語詞知識
難點 : 理解作者當時的處境和李密祖孫間真摯深厚的感情
教學時數: 3 課時
課前預習:
1 、通讀全文,借助工具書解決文中生字詞音義問題;
2 、初步了解所表達的主要內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熟悉課文,掌握古漢語語詞知識,理清課文思路。
教學過程 :
一、激趣導入: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篇傳誦千古的絕妙好文,它陳情懇切,言辭婉轉;它情理兼備,誠款感人;它緣情揮灑,流暢自然,這就是晉代文學家李密的名作《陳情表》
二、重點講解:
1 、四位學生分讀全文。讀后大屏幕顯示易讀錯字音。
終鮮兄弟 期功強近 常在床蓐 猥以微賤 豈敢盤桓 僥幸
2 、全體學生高聲自由朗讀全文。
3 、結合“表”的文體特征,提問:
1 )是誰陳情? 學生回答后,投影:
李密( 224 - 287 ),西晉武陽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時師事著名學者譙周,以學問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漢擔任尚書郎,屢次出使東吳,很有才辯。晉武帝征為太子洗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辭不應征。
2 )向誰陳情?
晉武帝。(投影)晉武帝司馬炎靠野蠻殺戮廢魏稱帝,為人陰險多疑。建國初年,為籠絡人心,對蜀漢士族采取懷柔政策,征召蜀漢舊臣到洛陽任職。
3 )陳什么情?
向君王上書陳述祖母劉氏年老多病,無人侍奉,暫不能應征,請求辭官終養祖母的衷情。
三、設疑討論
李密怎樣才能說服晉武帝呢?(引同學說:“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李密要想說服晉武帝,是應該先曉之以真情呢,還是喻之以大義?是的,李密先自訴家庭的悲慘境況,讓晉武帝一開始就落入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的凄苦悲涼的氛圍之中。
四、典題拓展
文章一開始,作者說:“臣以險釁,夙遭閔兇。”該句在全
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學生回答:總攝作用)它總提了哪幾個方面?(學生討論,不必拘泥固定答案。教師提供參考答案,投影逐條顯示)
第一:半歲喪父,四歲母嫁,祖母撫養;
第二:年幼多病,九歲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兩輩單傳,內外無親,形影相吊;
第四:祖母年邁,夙嬰疾病,臥床不起。
五、要點總結:
本文是一篇抒情性很強的傳世名作,宜采取多種方法反復誦讀;對難于理解的段落,可以采取研究性學習策略,提供相關研究資料;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讓學生在自學和討論中獲取新知。
六、訓練鞏固
學生對照投影試背第一段。
《陳情表》語文教案 篇5
第一課時
一、 導入課題
以簡介作者及后人對該文的評價導入。
李密自幼喪父,母改嫁,賴祖母劉氏撫養無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鄉里。
李密為人剛正,頗有文名,年輕時曾仕蜀漢,表現出相當高的外交才能。晉武帝為穩定局勢,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號。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薦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應召。后來晉武帝征召他為太子洗馬,催逼甚緊,于是寫下了《陳情表》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無人奉養為理由婉言辭謝。
文章言辭懇切,真摯動人。人言讀《出師表》不哭者不忠,讀《陳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來,人們常以忠則《出師》,孝則《陳情》相提并論,可見李密的《陳情表》具有相當強烈的感人力量。
二、指導學生疏通字詞,理解全文內容
三、反復誦讀課文,思考“情”在本文中有幾層含義?
引導:本文的題目是《陳情表》,“表”是一種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陳請謝賀。“陳”是陳述的意思,情:(1)情況(事實);(2)衷情(孝情、苦情、忠情); (3)情理(忠孝之道)。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引導學生賞析本文文思縝密,脈絡分明,陳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構思藝術;
2.引導學生賞析本文形象生動駢散結合自然精粹的語言。
教學過程:
一、齊讀課文,思考:為何“陳”?“陳”什么?
提示:為何陳----用原文作答:除臣洗馬,不能就職。(不想到晉朝為官)
陳什么---用原文作答:夙遭閔兇;更相為命;不能廢遠;愿乞終養。(陳述年幼時的孤苦及祖孫的相依為命,自己的一片孝心
二、 賞析構思藝術
1.討論:在陳請終養祖母這個要求時,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難?
引導:作者處在一種忠孝兩難的矛盾境地里,請大家把作者的這種矛盾境地讀來。
進一步引導:什么地方寫了“孝情”?
第一段,請一二組同學朗讀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話來概括這一段的意思。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
進一步引導:什么地方寫“忠情”?
第二段,請三四組同學朗讀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話來概括這一段的意思。過蒙拔擢,寵命優渥。
2.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這樣一個二難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動的,言辭稍有不慎,不僅達不到陳請的目的,還有可能招來殺身之禍。下面我們來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變被動為主動的。
3.思考討論:請補寫出“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后面省略的一句話,并想想作者為什么要省略這句話?
提示:故臣當終養祖母,不能廢遠。
引導:這是一個三段論式的推理,作者大前提,小前提,但結論卻沒有說,請你說出結論,并想想作者為什么不把這個結論直截了當地說出來,而是宕開一筆,寫自己少仕偽朝的事?
4.思考:假設你是晉武帝,正與李密面談,此時李密直接提出了終養祖母的請求,你晉武帝能不能一兩句話就把李密駁得啞口無言?
引導:晉武可能會說,既然你要終養祖母以盡孝心,為什么在蜀漢你又出來做官呢?
因此,李密深知,這段歷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跡:一仕偽朝“本圖宦達,不矜名節”,二在圣朝“寵命優渥,豈敢盤桓”讓晉武帝明白自己的忠心。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篤圖深深打動了晉武帝,讓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為祖母病重,從而提出不能廢遠的要求。
提示:李密在分析矛盾時將孝治天下的理與祖母病篤須盡孝的情作了對照,應作什么選擇其情理不言而喻。
5.朗讀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決盡孝與盡忠兩者矛盾的辦法是什么?他是怎樣提出這個辦法的?
引導:作者以列數字作對比的方式提出了先盡孝后盡忠這一解決矛盾的辦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晉武帝置疑,不得不答應李密的陳請。
提示:盡忠日長,盡孝日短:先盡忠后盡孝。(投影)
6、將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調整一個位置,先講理后講情好不好?
引導:出于情,歸于理,先動之以情,再曉之以理,陳情于事,寓理于情。總之,全文首先陳述個人悲慘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孫的特殊關系,作為陳情的依據。繼則寫自己愿意奉詔,但又以劉病日篤,處于狼狽之境,借以博取晉武帝的同情。再則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懇求準許所請。同時更表明自己心跡,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決矛盾的方案。全文構思縝密,脈絡分明,具有很強的邏輯力量。
三、賞析語言
有好的構思,還要有恰當的語言來表達,這樣文章的力量才能發揮出來。《陳情表》明顯的保留了賦的語言特點。《古文觀止》評論《陳情表》的語言,說它“至性之言,悲惻動人”;有人說,《陳情表》的語言是有形的,有聲的;讀《陳情表》你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惻,看到帝王微笑背后的惱怒,看到作者誠惶誠恐的怖懼……;你還可聽少年的無助哀嘆,老人病中無奈的呻吟,孝子懇切的哀告,帝王嚴厲的呵斥……
請輕聲朗讀課文,把你認為好的語句畫下來,讀出來,然后結合文章的構思,說說這些語句有什么特點,好在哪?
(學生讀書思考約3-5分鐘,老師巡堂了解情況)
重點賞析語段(句式,用詞,修辭手法,表情達意的效果):
1.“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憫臣孤弱,躬親撫養。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引導:四字駢句,語勢連貫、緊湊,不拖沓,讓人感到災禍接踵而來,以情動人,讓晉武帝化嚴為慈。
“煢煢孑立,形影相吊”,直陳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單,孤獨寂寥,極為形象地表現出來,讀之讓人動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
引導:一連用了“察臣”“舉臣”、“拜臣”、“除臣”,準確地陳述了自己“過蒙拔擢,寵命優渥”的實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路;州司臨門,急于星火。”
引導:四字駢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緊張氣氛。
四字駢句:簡潔凝練,語勢連貫緊湊,文勢如行云流水般通暢。
2.“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
引導:對偶句,一外一內都強調一個“無”字,寫出了自己舉目無親,后代尚小無人終養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動表現出來了,讓人覺得急切而無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也是對偶句,恰當地表達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寵的感激。
“既無伯叔,終鮮兄弟。”
“生當隕首,死當結草。”
“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
“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
都是對偶句。運用對仗工整的對偶句式,使語氣顯得鏗鏘有力,語意簡潔凝練,讀來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熱切,更具說服力。
對偶句:語氣鏗鏘有力,語意簡潔凝練,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熱切,更具說服力。
3.“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
以落日喻人命,貼切在刻畫了祖母蒼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濃烈的抒情色彩,能極大地引發讀者的同情;“朝不慮夕”雖是夸張卻給人無可置疑的真實;再加上四字駢句,有詩一般的韻律,如泣如訴,讀之無不令人動容泣下。
“烏鳥私情,愿乞終養。”
以鳥喻人,回溯至動物的本性,鳥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誠摯懇切之情溢于言表,豈能不打動人?
比喻句:形象生動,感情濃烈,富有感染力。
4.提問:你能說出哪些成語出自本文嗎?
引導:此文的問世,為后世提供了眾多的慣用語,一直流傳至今,如“躬親撫養”“零丁孤苦”“煢煢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氣息奄奄”“朝不慮夕”“更相為命”“生當隕首,死當草結”等,均成為人們信手拈來的語句。
5.小結:
四字駢句:簡潔凝練,語勢連貫緊湊,文勢如行云流水般通暢。
對偶句:語氣鏗鏘有力,語意簡潔凝練,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熱切,更具說服力。
比喻句:形象生動,感情濃烈,富有感染力。
豐富了中國語言的詞匯。
四、作品評價
(一)通過兩個拓展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更深入認識本文構思慎密,語言精粹的特點。
1.討論:有論者認為,李密反復強調孝親,其實是為自己不奉詔仕晉而故意尋找借口。你同意這一觀點嗎,為什么?
引導:1、李密反復強調孝親,決不是為其不奉詔仕晉而故意尋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終養祖母才難能應詔的。讀完全篇,我們可以清楚地體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滿了孫兒對祖母的一片真情。
引導:2、李密對蜀漢念念于懷,他曾說劉禪“可次齊桓”。更何況司馬氏是以屠殺篡奪取得天下,內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國之臣,對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顧慮,而暫存觀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這種想法,被晉武帝多少察覺到了,因此“州書切峻,責臣逋慢”,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聞”時,發生了更大的困難。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卻又不從大道理講起,而是委婉陳辭,動之以情,恰到好處地解決了“不從皇命”的難題。
開放性問題,各抒已見,自圓其說。
2.討論:晉武帝為什么會答應李密終養祖母的請求?
為李密的言辭和情理所動;彰顯孝治天下的恩德。
(二)討論:你如何看待李密的“忠”和“孝”或“義理”?
(三)引入前人評價,以激發學生進一步研究的興趣。
讀《出師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忠;讀《陳情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孝;讀《祭十二郎文》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友。
教案點評:
千百年來,人們常以忠則《出師》,孝則《陳情》相提并論,可見李密的《陳情表》具有相當強烈的感人力量。因此,本設計便從思考“情”之內涵出發,引導學生賞析本文文思縝密,脈絡分明,陳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構思藝術和本文形象生動駢散結合自然精粹的語言。
《陳情表》語文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溫習課文內容、有感情地誦讀課文
2、賞析本文脈絡分明,陳情于事、寓情于理的構思藝術
3、懂得“孝”的價值觀基礎上,探討這篇課文最核心的價值在哪?
教學重難點:
1、領會真摯感情、培養健全人格、引導學生悟出做真人,說真話的“真”的文化內涵,從而領會自由生活的價值,獲得生活的智慧。
課時安排:
1課時
課前準備:
1、啟發學生多角度思考文本,在領悟李密的孝道忠信和機心重重的說話技巧之外,引領學生思考“真”的背后文化的內涵。
2、制作課件
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用“談-讀-譯-析”的教學方法和大家一起學完了《陳情表》。這篇高中名篇的動人之處就在于它陳孝情情真意切,訴忠情赤膽忠心。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李密對祖國的拳拳深情也讓我們每個人都有所感悟,也深深的讓我們懂得在日常生活中及時給予我們的親人一份微薄但卻真摯的回報。
至此,這篇文章的教學任務似乎順理成章地完成了。那你們學完這篇課文以后,無非是覺得李密很真摯,很孝順祖母,說話很有技巧,最終說服了晉武帝。我們的學習也好像得以圓滿解決。很明顯,這是教材編寫者的意圖。然而,這篇課文最核心的價值就止于此嗎?
二、回顧舊知
1、全班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大家現在能概括出李密在《陳情表》里的“陳情”的方法嗎?
明確:融理于情、融情于事
思維導圖:
動之以情:不幸遭遇,訴祖孫之情——進退狼狽,訴兩難處境
曉之以理:孝治天下,找理論依據——先孝后忠,想辦法解決
最終保全自身的安全,求得照顧祖母的自由身
3、細思極恐,不單純是警示大家“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的緊迫性,老師在生活里又有一些思考,關乎這篇文章的主旨的思考,今天和大家一起分享一起探討。
①李密真的是一個“本圖宦達、不矜名節”的讀書人嗎?
有限地拒絕、計算著生命的安危,處處恐懼——謊言的真實
②試想,晉武帝如果標榜的是以忠治天下,李密的這篇《陳情表》還能寫得出來嗎?
對極權的絕對服從乃根本原因,但李密表現得卻至誠至性、至情至性。
用真話對抗極權的扭曲,過分的說真話,沒有自由意志的真話——真實的謊言
③再來說說被許多人津津樂道的李密的“孝”。全文四段,每一段都有涉及“祖母”的文字。何以反反復復從始至終地說相同的一件事,一樣的心情呢?
27次“臣”,換一種形式表達對帝王的忠心而已
小結:
清代的學者文人認為這篇文章“至情至性”,這樣看來也就不足奇怪了。在清代極權專制極為怖懼之時,他們的社會境遇跟李密最接近,所以容易引起共鳴。把心毫無掩飾的給你,只為你同情我、愛我,為我做一點點事。
三、課堂延展
1、這篇《陳情表》如果只允許說一句話,你認為作者應當說什么?允許說第二句話呢?允許說第三句話呢?┈┈
依照常理哪些話是必須說的,哪些話是不應當說而被說了出來,從而領會作者的“犬馬不懼之情”何其真也?為自由生活的意志,為真情而聲聲嘆息
2、你對“自由”“真”這樣的命題有過思考嗎?結合現實生活自己,談談你的看法?
因為無力,所有執著,讓我想起說這句話的熊培云,是從江西農村走出的一位我早年就特別偏愛的作家,他在20xx年出版的《自由在高處》這本書有這么一句話:“帕特里克說:“不自由,毋寧死!”
熊培云說:“不自由,仍可活。”是我的人生,我必讓它自由。每個人都應該是自己人生的。那些能夠帶領干軍萬馬的人,未必能帶領好自己。要么成為自己,要么一無所成。
改變不了大環境,就改變小環境。小環境改變廠,大環境也會隨之改變。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不能決定太陽幾點升起,但能決定自己幾點起床。
把一生當作自己的遠大前程,把當下的每一件枯燥的事情每一句忠言逆耳當作做好,就是通向未來的自由生活的路。
自由不是任性妄為,自由不是執迷不悟,自由不是置別人冷暖妄顧,自由就是自救,如何超越逆境,盤活自由,拓展生存,積極生活。
四、課堂總結
不論怎樣上課,采用什么方法,我想,我都想在文本與我們的現實生活之間構建一個平臺,引領大家思考“真”背后的文化內涵,從中獲得智慧,而不應止于表層的理解,取櫝還珠。
這篇表的教學,學習李密機心重重的說話技巧不該是重點,領會李密的孝道忠信也不是重點;認識古代專制對人的扭曲是重點,領會自由生活的價值是重點,懂得珍惜真實的生活和對你真的人,獲得生活的智慧是重點。
國破山河在,因為無力,所以執著
推薦大家兩本書——熊培云《自由在高處》《思想國》
五、作業
假如我若為王,請回復一下李密的奏折,字數自由,看你所寫的態度和內容。
《陳情表》語文教案 篇7
【學習目標】
1、學習夙、擢、除、篤、逮、尋、卒、見、以、于等文言詞語;體會作者的苦情、親情、忠情。
2、結合實際生活,理解“孝”的含義。
【學習重點】目標1。
【學習難點】體會文章深摯樸實的感情色彩,理解“忠”“孝”的含義。
【課時預設】3課時
【使用說明及學法指導】
1、課前落實用20分鐘左右的時間,自主高效預習。
2、課堂互動完成“教材助讀”設置的練習和探究內容。
第一課時
一、課前熱身,高效預習
1、知人論世:勾劃《創新設計》P36“作家作品”和“寫作背景”的要點。
2、了解課文涉及的文體知識:表
表是紀傳體史書中的一種體裁,如同現代史書的大事紀年表,比如《史記》就有“十表”。它還是臣下向皇上言事的一種文體,也是古代奏章的一種,多用于臣向君表白心跡,陳請謝賀。“表”還有一種作用,就是向敵對一方發的宣戰書,稱作“戰表”。
3、給加點字注音
險釁終鮮兄弟夙遭閔兇門衰祚薄
期功強近煢煢孑立逋慢拔擢
矜育隕首猥以微賤優渥少多疾病
4、讀課文,自主完成“預習作業”
二、教材助讀,課堂展示(小組合作翻譯文句,并質疑難懂字句)
導入:
古往今來,總有一些人因為各種原因不愿意做官,于是便想方設法的去拒絕。比方說后面我們要學習的《逍遙游》的作者——莊子吧,有人好心聘請他去做官,他竟然對人家說:“你見過準備祭祀的牛嗎,宰殺前給它披的是織有花紋的錦繡,給它吃的是草料和豆子,可是,等到牽進太廟去宰殺時,它就是想要做個沒人看管的小牛都不可能了。”——做官,在他看來就是進屠宰場啊!再比如西晉初年的李密,——今天要學的《陳情表》的作者,朝廷多次征召他入朝為官,可是他也不愿意。這又是什么原因呢?——讓我們帶著這個問題來學習《陳情表》吧……
他給皇帝寫的這篇《陳情表》,被稱作是中國文學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我們一齊讀一下學案“頁腳”里的文字:
“讀《出師表》不哭者不忠,讀《陳情表》不哭者不孝,讀《祭十二郎文》不哭者不慈”。讀《出師表》時你們哭了嗎?……他是誰寫給誰的?
《出師表》是諸葛亮寫給劉備的兒子,蜀漢后主——劉禪(shàn)的奏章。
劉禪,讀shàn。劉備長子(義子)名劉封,與劉禪之名合起來是“封禪”的意思。封禪指帝王祭祀天地的儀式,祭天為封,祭地為禪。從給兒子起名其實可以看出劉備稱霸天下的志向。
另外,劉禪的字是“公嗣”,嗣即帝王諸侯傳位給嫡子的意思。字是名的注解,此處亦可知劉禪的名讀作shàn,同時更知劉備之志。
就在諸葛亮之后不足一百年的晉朝,有一篇奏章足以和《出師表》相媲美,它即是李密的這篇《陳情表》。
回到學案,看“課前熱身”部分……
補充:
有一句歇后語不知道大家聽過嗎?叫“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熟悉歷史的的話,就知道,司馬氏集團通過陰謀和屠殺廢了曹奐——曹操的孫子的皇位,建立了西晉王朝。建國后的司馬炎呢,為了鞏固統治,提出了以“孝”治理天下的主張。為了籠絡人心,大力征召賢才到朝中做官。而李密太有才了,當然就被列為籠絡的對象了。
全體學生高聲朗讀課文。
朗讀課文1節,小組配合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
臣密言:臣以(因為)險釁(災難禍患),夙(名詞,很早,幼年)遭閔兇(“閔”通“憫”;憂傷不幸的事,形容詞作名詞)。生孩六月,慈父見背(離開我,指去世背:背離、離開見:用在動詞前,表示對自己怎么樣。補充: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被))。行(經歷,動詞)年四歲,舅奪(強行改變)母志。(這幾句寫父死母嫁)祖母劉憫(憐憫,愛憐)臣孤弱,躬(名作狀,親自)親撫養。臣少(小時候)多(形容詞用作動詞,有許多)疾病,九歲不行(不能走路,這里說是柔弱),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成人自立)。(引導:四字駢句,語勢連貫、緊湊,讓人感到災禍接踵而來,以情動人,讓晉武帝化嚴為慈。)既無叔伯,終(又……又)鮮(少,沒有)兄弟。門衰(衰微)祚(福氣,福分)薄(淺薄),晚(名次用作狀語,很晚)有兒息(子女)。外(在家外,名詞作狀語)無期(一年。補充:期年,滿一年)功強(勉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童,(引導:對偶句,一外一內都強調一個“無”字,寫出了自己舉目無親,后代尚小無人終養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動表現出來了,讓人覺得急切而無可置疑。)煢煢(孤單的樣子)孑(孤單)立,形影相吊(安慰)。(△“煢煢孑立,形影相吊”,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單,孤獨寂寥,極為形象地表現出來,讀之讓人動容。)而劉夙(很早補充:夙夜憂嘆(名詞,早晨))嬰(被……纏繞)疾病,常在床蓐(通“床褥”)。臣侍湯藥(名作動,喝水吃藥),未嘗廢離(祖母)。
(1)本段的總領句是臣以險釁,夙遭閔兇。作者主要訴說了自己的“四大不幸”,它們是:
父死母嫁【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
祖母撫養【祖母劉憫臣孤弱,躬親撫養。】
少年多病【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無親無戚【既無叔伯,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形影相吊。】
祖母病臥【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湯藥,未曾廢離。】
(2)作者陳說自己家庭的不幸,其目的何在?
讓晉武帝對自己由惱怒峻責化為同情憐憫……
(3)假設你是晉武帝,李密在此提出終養祖母的請求,你能不能用一兩句話就把他駁得啞口無言?
晉武帝可能會說,既然你要終養祖母以盡孝心,為什么在蜀漢你又出來做官呢?
悲苦的家庭境遇最容易引起別人的同情。李密在第一段里訴說了自己的“四大不幸”,應該會引起晉武帝的同情了。但問題在于晉武帝剛建立西晉不久,正是招攬人才,收買人心的時刻,“我征召你一個李密,你就說照顧祖母,辭不應征,你不是存心不給我個面子嗎?”
因此,這個問題對于李密來說至關重要,這關系到他的身家性命啊。那么,李密是怎樣陳述的,我們下一節課再賞讀《陳情表》的其他章節。
(4)背誦第一自然段。
第二課時
2、朗讀課文第2節,小組配合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
逮(到,及)(吾)奉(承奉)圣朝,沐浴(蒙受)(于)清化(清明的教化)。前太守臣逵察(推舉)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推舉)臣秀才(優秀人才)。(對偶句,恰當地表達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寵的感激。)臣以(因為)供養無主(主持,做),辭(辭謝)不赴命。詔書特(特地)下(方位名詞做動詞,下召),拜(授予官職)臣郎中,尋(不久)蒙(受)國恩,除(授予官職)臣洗馬。猥(謙辭,表示自己的謙卑)以(介詞,憑借)微賤(卑微低賤的身份,形容詞用作名詞),當(任,充當)侍東宮,非臣隕首(殺身捐軀)所能上(向上,名詞作狀語)報。(引導:一連用了“察臣”“舉臣”、“拜臣”、“除臣”,準確地陳述了自己“過蒙拔擢,寵命優渥”的實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臣具(詳盡)以(動詞,用)表聞(動詞使動用法,使……知道),辭不就職。詔書切峻(急切而嚴厲),責臣逋(拖延,遲延)慢(怠慢),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于(比)星火(快速墜落的流星)(引導:“急于星火”用比喻形容情勢緊迫。比喻句:形象生動,感情濃烈,富有感染力。)。(引導:四字駢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緊張氣氛。)臣欲奉詔奔馳(駕馬飛奔,指快速就任),則以(因為)劉病日(日,名次作狀語,一天天)篤(病重,形容詞作動詞),欲茍(姑且)順私情,則(但是)告(報告)訴(申訴)(陛下)不許。臣之進退,實為狼狽(動詞作名詞,處境。形容進退兩難)。(引導:以狼狽比喻進退為難的情境,形象生動。)
(1)文中哪些地方可以體現西晉對蜀漢舊臣李密的重視?(作者敘述了哪些“沐浴清化”(受恩寵)的事實)?李密又是如何應對的?
①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②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
③詔書特下,拜臣郎中。④尋蒙國恩,除臣洗馬。
(先是郡,后是州,再后是朝廷,可見征召級別越來越高)
“臣以供奉無主,辭不赴命”
(2)作者怎樣巧妙推脫任職?
一方面朝廷知遇之恩充滿了感激,一方面又提出自己的苦處,即有臥床不起的祖母,這樣來博得晉武帝的同情。
(3)背誦第二自然段。
2、朗讀課文第3節,小組配合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
伏惟(俯伏思量。下級對上級表示恭敬的用語,奏疏和書信里常用,可以翻譯為:我想)圣朝以(動詞,用)孝治天下,凡在故老(形容詞用作名詞,舊臣),猶蒙(受到)矜(同情,憐憫)育(撫育),況(何況)臣孤苦,特(更)為尤甚(尤其嚴重)。且(況且)臣少仕(名作動,做官)偽朝,歷職(任職,名詞作動詞)郎署,本圖宦達(顯達的官職),不矜(動詞,自夸)名節。今臣亡國賤(卑賤)俘,至(極其)微至陋(淺陋),過(過分)蒙(受到)拔擢(提升),寵命優渥(厚),豈敢盤桓(猶豫不決的樣子),有所希冀?但(只)以(因為)劉日(太陽)薄(迫近)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無法)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過完。意譯為結束,度完)余年。母孫二人,更相(交互)為命,是以(因次)區區(拳拳之情。補充:何乃太區區(短淺的))不能廢遠(形容詞用作動詞,遠離)。
(1)李密為什么要說“圣朝以孝治天下”?
因為晉武帝治國標榜的是“以孝治天下”。
(由于晉是從曹魏政權手中“篡”奪過來的,羞于標謗“忠”節,因而以孝道為治國之本。李密正抓住了這一點,大做文章,以達到暫緩去晉朝做官的目的。)
(2)李密最擔心晉武帝懷疑他哪一點?他是怎么為自己辯解的?
(矜守名節。古代崇尚一種觀念“一臣不事二主”,魏晉文人名士最重氣節。比如阮籍……晉武帝同樣懷疑李密也是矜守名節。本圖宦達→至微至陋→過蒙拔擢→豈敢盤桓)
第三課時
4、朗讀課文第4節,小組配合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
臣密今年四十有(通“又”)四,祖母劉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于陛下之日長,報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愿乞(祈求)終養(養老送終)。(引導:以鳥喻人,回溯至動物的本性,鳥亦如此,人何以堪?誠摯懇切之情溢于言表,豈能不打動人?)臣之辛苦(辛酸苦楚),非獨(不僅)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長官)所見明知,皇天后土,實所共鑒(明察)。愿陛下矜(同情,憐惜)憫(憐憫)愚誠,聽(聽任,請允許)臣微志。庶(或許)劉僥幸,保(使……保全)卒(終。補充:卒然邊境有急突然))余年,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臣不勝(禁不住)犬馬(名次用作狀語,像犬馬一樣,這是臣子謙卑的話,用犬馬自比)怖懼之情,謹(恭敬)拜(動詞,奉上)表以(來)聞(動詞使動用法,使……知道)。
(1)本段交代了解決盡孝與盡忠兩者矛盾的辦法,就是先盡孝后盡忠,因為盡忠日長,盡孝日短。
(2)第四段中哪句話是本文主旨?貫穿全段的是哪兩個詞?
愿乞終養;盡節——報養:忠孝兩全。
(3)晉武帝為什么會答應李密終養祖母的請求?
補充:由于這個表章寫的辭意懇切,悲涼動人,也表達了自己對朝廷生當隕首,死當結草的忠心。所以晉武帝看了以后,不僅答應了他的請求,還賜給他兩個奴婢,并叫地方官吏經常送吃的東西給李密的祖母。后來祖母死了,李密就出任了太子洗馬,還做了幾年漢中太守。
背誦三、四自然段。
三、拓展訓練,課外延伸
1、李密在應詔赴任和奉養祖母的兩難中選擇了后者。對于他的選擇,你怎么看待?
李密放棄赴任在家奉養祖母,從傳統的角度來說是一種“孝”,孝敬長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應當予以肯定。但是,應詔赴任,達則兼濟天下,為民做官也應該肯定。每種選擇都有其合理性,只要持之有據就行。
2、探討對“孝”的看法。自由發言
中華民族有很多傳統的美德,譬如勤勞、善良等,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便是“孝”了。……
3、一學生家長因家庭經濟拮據,讓成績較好的兒子退學,親人勸說無效。假設你是班主任,你到家勸說,怎樣說服家長?
4、請根據上聯撰寫下聯,完成后在班內展示
①羊羔跪乳情深,
②慈父嚴母風風雨雨見真情,
四、歸納梳理、整合內化
1、小組合作歸納本課古漢語語詞、文化知識:
(1)一詞多義:
(1)行:①行年四歲②九歲不行
(2)矜:①猶蒙矜育②不矜名節
③愿陛下矜憫愚誠
(3)至:①至微至陋②無以至今日
(4)以:①臣以險釁②臣以供養無主
③謹拜表以聞④猥以微*
⑤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⑥臣具以表聞
(5)見:①慈父見背②二州牧所見明知
(6)親:①躬親撫養②外無期功強近之親
(7)日:①日薄西山②報養劉之日短
(8)當:①當侍東宮②死當結草
(9)薄:①日薄西山②門衰祚薄
(10)拜:①拜臣郎中 ②謹拜表以聞
(11)于:①州司臨門,急于星火②是臣盡節于陛下之日長
(12)夙:①夙遭閔兇②夙夜憂嘆
(2)古今異義:至于,成立,告訴,不許,希冀,辛苦
(3)通假現象:閔,零丁,蓐,有
(4)成語:孤苦伶仃,煢煢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氣息奄奄,朝不慮夕,皇天后土
(5)修辭方式:比喻,婉曲,對偶
(6)文化知識:孝廉,秀才,拜,除,拔擢,陛下
通假字:
夙遭閔兇:閔,通“憫”,可憂患的事(多之疾病死傷)。
零丁孤苦:零丁,通“伶仃”,孤獨的樣子。終鮮兄弟:鮮,同“無”。
常在床蓐:蓐,同“褥”,草褥子、草席。四十有四:有,通“又”。
古今異義詞:
九歲不行:不能行走孤苦零丁,至于成立:成人自立舉臣秀才:優秀人才
奔馳:駕馬飛奔狼狽:進退兩難的情狀則告訴不許:申訴
是以區區不能廢遠: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聽臣微志:任,準許
2、給下列句子斷句:
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
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
3、根據表述,將下列句子概括成成語。
(1)太陽接近西山,喻人的壽命即將終結了。
(2)早晨不能想到晚上怎樣。
(3)孤單無依靠地獨立生活
(4)只有自己的身子和影子互相安慰。
4、下列加點的成語使用不恰當的一項是
A.一個遠涉重洋、寄身美國、煢煢孑立的中國弱女子,要控告有錢有勢的美國地頭蛇是何等艱難!
B.在已經氣息奄奄的暮年,他坐在公園的石凳上沉思往事,突然發現自己所崇拜的偶像不過是個華而不實、自私自利的小人。
C.當一名人質實在是太累了,太緊張了,太朝不慮夕了。
D.孤苦伶仃的石家母子,冒著生命危險,把這把七星刀一直保存到解放。
B(B項“氣息奄奄”中“奄奄”是氣息微弱的樣子。指人生命垂危,即將斷氣。用于此處不合語境,應改為“日薄西山”,用日落比喻人的壽命將終,修飾“暮年”恰當。)
五、高考鏈接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題。
廖剛字用中,南劍州順昌人。宣和初,自漳州司錄除國子錄,擢監察御史。時蔡京當國,剛論秦無所避。以親老求補外,出知興化軍。欽宗即位,以右正言召。丁父憂,服闋,除工部員外郎,以母疾辭。紹興元年,盜起旁郡,官吏悉逃去,順昌民以剛為命。剛喻從盜者使反業,既而他盜入順昌,部使都檄剛撫定,剛遣長子遲喻賊,賊知剛父子有信義,亦散去。尋召為吏部員外郎,言:“古者天子必有親兵自將,所以備不虞而強主威。愿稽舊制,選精銳為親兵,居則以為衛,動則以為中軍,此強干弱枝之道。”又言:“國家艱難已極,今方圖新,若會稽誠非久駐之地。請經營建康,親擁六師往為固守計,以杜金人窺伺之意、”丁母憂,服闋,復拜給事中。剛言:“國不可一日無兵,兵不可一日無食。今諸將之兵備江、淮,不知幾萬,初無儲蓄,日待哺于東南之轉餉,浙民已因,欲救此患莫屯田。”因獻三說,將校有能射耕,當加優賞,每耕田一頃,與轉一資,百姓愿耕,假以糧種,復以租賦。上令都督府措置。時朝廷推究章@、蔡卞誤國之罪,追貶其身,仍詔子孫毋得官中朝。至是章杰自崇道觀知婺州,章僅自太府丞提舉江東茶鹽事。剛封還詔書,謂即如此,何以示懲,乃并與祠。時徽宗已崩,上遇朔望猶率群臣遙拜洲圣,剛言:“禮有隆殺,兄為君則君之,己為君則兄之可也。望勉抑圣心,但歲時行家人禮于內庭。”從之。鄭億年與秦檜有連而得美官,剛顯疏其惡,檜銜之。金人叛盟,剛乞起舊相之有德望者,處以近藩,檜聞之曰:“是欲置我何地耶?”改工部尚書,而以王次翁為中丞。初,邊報至,從官會都堂,剛謂億年曰:“公以百口保金人,今已背約,有何面目尚在朝廷乎?”億年奉祠去。明年致仕。以紹興十三年卒。(節選自《宋史廖剛傳》)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部使者檄剛撫定檄:文告。
B.剛遣長子遲喻賊喻:開導。
C.愿稽舊制,選精銳為親兵稽:查考。
D.以杜金人窺伺之意杜:制止。
2.以下各組句子中,分別表明廖剛“對下采用安撫方式”和“對不公事敢于抗爭”的一組是
A.B.
C.D.
3、把第Ⅰ卷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日待哺于東南之特餉,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若屯田。
譯文:
(2)兄為君則君之,已為君則兄之可也。
譯文:
1、A解析: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要把對實詞的解釋帶入到原句原文中,看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語言環境。A項檄,名詞用作動詞,命令。
2、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篩選文中的信息。A項“順昌民以剛為命”表明廖剛敢于抗敵。B項“剛喻從盜者使反業”表明廖剛對下采用安撫方式,“有何面目尚在朝廷乎”表明廖剛對不公事敢于抗爭。C項“是欲置我于何地耶”是秦檜的話。D項“但歲時行家人禮于內庭”是廖剛勸說高宗遵循禮儀。
3、解析:文言文翻譯要嚴格執行直譯的原則;找準得分點:重點實詞、活用詞、句式特點、重要虛詞、通假、偏義復詞;保持譯句流暢通順讓,譯句和原文語境吻合。(1)日,名詞用作狀語,每天;哺,吃;困,疲憊;莫若,不如,沒有什么比得上。(2)兄:第一處,名詞,兄長;第二處,名詞用作動詞,用對待兄長的禮節對待。為:擔任。君:第一處和第三處,名詞,國君;第二處,名詞用作動詞,用對待國君的禮節對待。
附文言文譯文:
廖剛字用中,是南劍州順昌人。宣和初年,從漳州司錄擔任國子錄,提拔為監察御史。當時蔡京掌握政權,廖剛論奏沒有什么避諱。因為雙親年紀大請求到外地做官,離開朝廷擔任興化軍知軍。欽宗即位,以右正言的身份被征召。因為父親去世守孝回家,守孝期一滿,朝廷任命他為工部員外郎,他因為母親生病辭官。紹興元年,盜賊從旁邊的郡縣興起,官吏都逃跑了,順昌的百姓都聽從廖剛的命令。廖剛勸說跟隨盜賊的人讓他們回到自己的工作上來,不久其他的盜賊進入順昌,部里的使者命令廖剛撫定。廖剛派遣長子廖遲勸說賊人,盜賊知道廖剛父子有信義,也都散去。不久被召為吏部員外郎,廖剛說:“過去天子一定有親兵自己率領,用來防備不能預料的事情而加強國君的威嚴。希望皇上您考查舊制,挑選精銳的士兵作為親兵,平時就把他們作為衛兵,由軍事行動就把他們作為中軍,這是讓主干強壯使枝葉弱小的方法。”廖剛又說:“國家艱難已經到了極點,現在剛剛打算有新的作為,像會稽這樣的地方確實不是長久駐扎的地方。請認真建設建康,親自統率六軍前往作為固守國家的打算,來制止金人窺伺我朝的心意。”因為母親去世辭官守孝,守孝期滿,又擔任給事中。廖剛說:“國家不能一天沒有軍隊,軍隊不不能一天沒有糧食.現在各位將領的軍隊都在江、淮一帶防衛,不知道有多少萬,當初國家沒有糧食儲蓄,每天等著吃東南地區轉運來的糧餉,浙江地區的老百姓已經困乏,想要解救這一禍患不如屯田。”于是獻上三篇文章,有能打獵種田的將領校尉,當加倍厚賞,每耕田一頃,給他們相當于轉運一頃地糧餉的資金,百姓愿意種地,把糧種借給他們,免除租賦。皇上命令都督府按照這個措施實行。當時朝廷追究章惇、蔡卞誤國的罪過,追加命令貶謫他們自己,仍下令他們的子孫不能在朝廷中做官。在這時章杰從崇道觀擔任婺州知州,章僅從太府承提舉江東茶鹽事。廖剛封還詔書,說如果這樣,拿什么來顯示朝廷的懲罰,于是一起送到宗廟。當時宋徽宗已經駕崩,皇上遇到初一、十五還率領群臣遙拜淵圣皇帝(宋欽宗),廖剛說:“禮節有隆重和不隆重之分,兄長做國君就用對待國君的禮儀對待他,自己做國君就用對待兄長的禮儀對待他就行了。希望皇上您勉強抑制住圣人般的心思,只在每年在皇宮內行家人禮。”宋高宗聽從了他的意見。鄭億年與秦檜有關系而得到了好官,廖剛公開上疏揭發他的罪惡,檜痛恨他。金人背叛盟約(攻打南宋),廖剛請求起用有德望的舊相,在京城近旁的地方防守,秦檜聽說后說:“這要想把我放在什么位置上啊?”改任工部尚書,而任命王次翁作為中丞。當初,邊報來,從官在都堂開會,廖剛對鄭億年說:“你用百口人保證金人(不背叛盟約),現在金人已經背叛盟約,你有什么臉面還在朝廷上呢?”鄭億年奉祠(宋代設宮觀使、判官、都監、提舉、提點、主管等職,以安置五品以上不能任事或年老退休的官員等。他們只領官俸而無職事。因宮觀使等職原主祭祀,故亦稱奉祠)離開朝廷。第二年辭官。廖剛在紹興十三年逝世。
老師寄語: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而十七八歲的年紀始終關注的永遠是友情,深深憧憬的往往是愛情,最易忽略的卻常常是親情、孝情。希望李密對祖母的烏鳥深情能讓我們有所感悟,有所觸動,為親人捧上自己哪怕微薄但卻真誠的回報。
閱讀欣賞:
中國的孝文化
“百善孝為先”,中華民族的孝文化歷史悠久,源源流長。在傳統文化中,孝文化最受推崇。
孔子把孝悌作為實行“仁”的根本,提出“三年無改于父道”、“父母在,不遠游”等一系列孝悌主張。孟子也把孝悌視為基本的道德規范。秦漢時的《孝經》則進一步提出:“孝為百行之首。”漢代“以孝治天下”,孝悌則成為人們做人的準則和行為的規范。
孝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文化表現。在選官制度上,也體現出對孝的提倡。漢代選拔官吏的科目之一就是“孝廉”,孝廉就是孝順父母、辦事廉正的意思。如果鄉里有人以孝出了名,地方長官是有責任向上推薦的,而且還可以直接任用。
“孝”在古代具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價值。我國古代政治制度,所謂圣朝以孝治天下,做官的人,不管文官武官,也不管官做多大,碰到父母之喪,如果不馬上請假還鄉,那是不對的,監察御史馬上提出彈劾,可以處分到永不錄用的程度,是很嚴重的。不過有一點例外,以武將來說,他正在前方作戰,假使父母死了,仍然要向朝廷請假還鄉,皇帝可以下詔書,著他移孝作忠,予以慰留,這才可以不還鄉。
古代連皇帝也要守喪三年。譬如說喪期之間是不準結婚的,年輕皇帝登位前若要結婚,除非由皇太后下命令才可以。在唐代、宋代、明代、清代都有,老皇帝一死,新皇帝沒有就位以前,喪事沒有發布,先辦婚事,第二天再發喪,否則就違犯禮制。這種古禮連皇帝都要遵守,這就是中國文化的精神。
古代文化知識積累:古代官職變動用詞
1、除,任命、授職,一般指免去舊職、授予新職。如文天祥《指南錄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如果是“左除”,則是降級授職之意。
2、賞,是由皇帝特旨頒布,賜予官職、官銜或爵位。如《譚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見袁世凱,特賞侍郎。”
3、擢,既由選拔而提升。課文《海瑞傳》:“是瑞已擢嘉興通判,坐謫興國州判官。”
超擢則是越級破格提升的意思。如《譚嗣同》:“皇上超擢四品卿銜軍機章京,與楊銳、林旭、劉光第等同參預新政”。
4、遷,改官。用法較復雜,常見的有三種情況。一是升遷,如《海瑞傳》:“遷淳安知縣。”海瑞由原教諭官提升為知縣。二是改任,相當于轉調原職品級的官職,如《張衡傳》:“拜郎中,再遷為太史令。”新職太史令與舊職郎中官職級別相同。三是降職,即“左遷”。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即指被降為江州司馬。
5、徙,改任官職,多指一般的調職。《張衡傳》:“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即說張衡所居官職一直未得到改任。
6、謫,官吏降級,相當于貶。白居易《琵琶行》:“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當潯陽城。”
7、拜,授予官職,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職。《廉頗藺相如列傳》:“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張衡傳》:“公車特征拜為郎中。”
8、出,指出京受任。《張衡傳》:“永和初,出為河間相”中的“出”,就是指張衡離京任河間王的相。
9、去,卸職。《張衡傳》:“自去史職,五載復還。”這里的“去”,就是卸職之意。
10、黜,廢免,革職免官。《屈原列傳》:“屈原既黜,其后秦欲伐齊,齊與楚從親。”
要注意,“黜”與“貶謫”相同,但有區別,貶謫是出自皇帝的詔令,黜有時則是上司對下屬官員的處分,《書博雞者事》中“黜臧使者”的“黜”就是指“臺臣”以對“臧使者”的處分。
11、放,放逐。如《史記屈原列傳》“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中的“放”就是貶謫放逐的意思。
“放”有時也指京官調任外地,如《譚嗣同》“即放寧夏知府,旋升為寧夏道”中的“放”就是“委任委派”的意思。
12、陟,升遷,指官吏的提升和進用。如諸葛亮《出師表》:“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陟”即指提升和進用。
“陟”常和“黜”連用表示人材的進退,降官曰“黜”升官曰“陟”。如韓愈《送李盤谷序》:“理亂不知,黜陟不聞。”
13、奪,罷官免職。如《書博雞者事》“使者遂逮守,脅服奪其官”。
14、罷,革除官職。《書博雞者事》“又投間蔑污使君,使罷”中的罷是指被革去了官職。
15、復,恢復舊職。《書博雞者事》中“為復守官而黜臧使者”中的“復”指重新任命,恢復舊職的意思。
《陳情表》語文教案 篇8
一、課文補注
李密上《陳情表》后的經歷及后人:
后劉終,服闋,復以洗馬征至洛。司空張華問之曰:“安樂公何如?”密曰:“可次齊桓。”華問其故,對曰:“齊桓得管仲而霸,用豎刁而蟲流。安樂公得諸葛亮而抗魏,任黃皓而喪國,是知成敗一也。”次問:“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臬陶相與語,故得簡雅;大誥與凡人言,宜碎。孔明與言者無己敵,言教是以碎耳。”華善之。
出為溫令,而憎疾從事,嘗與人書曰:“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從事白其書司隸,司隸以密在縣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內轉,而朝廷無援,乃遷漢中太守,自以失分懷怨。及賜錢東堂,詔密令賦詩,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緣。官無中人,不如歸田。明明在上,斯語豈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從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二子:賜、興。
賜字宗石,少能屬文,嘗為玄鳥賦,詞甚美。州辟別駕,舉秀才,未行而終。興字雋石,亦有文才,刺史羅尚辟別駕。尚為李雄所攻,使興詣鎮南將軍劉弘求救,興因愿留,為弘參軍而不還。尚白弘,弘即奪其手版而遣之。興之在弘府,弘立諸葛孔明、羊叔子碣,使興俱為之文,甚有辭理。
(節選自《晉書李密傳》中華書局出版)
二、課文賞析
感天動地赤子情
——《陳情表》分析
魏家俊
《陳情表》這篇文章一點都不講究構思,作者把自己的困苦處境不厭其煩地從幼年的生活經歷說起,而把要說的真正的意思,也就是“愿陛下矜憫愚誠,聽臣微志”這句請求的話,放到文章的最后,完全是平鋪直敘。但是,這里卻表現出作者寫作時頗費思忖。他需要在這篇上奏給新王朝的皇帝的表文中,委婉地推辭皇帝的征聘,這就需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忠和孝的關系;二是情和理的關系,這樣才能使自己的請求站得住腳。
首先看忠和孝的關系。中國有句古語,叫“忠孝不能兩全”,對李密來說,這句話還包含著另外一層意思,那就是他要用對祖母的孝,來掩飾對已經被晉王朝滅亡了的蜀國的“忠”和不能去為這個被視為篡奪了正統王位的晉王朝盡“忠”,所以,作者就要把自己需要盡孝的理由說得非常充分,不能引起新王朝的皇帝的反感。因此,貫穿全文的就是一個理由:祖母年老多病,無人照料,自己盡孝就是無可置疑的了。這樣,從第一段的“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到第二段里的“劉病日篤”,再到第三段的“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和第四段的“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于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也”,主線分明,一氣貫穿,而且經過這樣的反復強調,也讓人覺得情真意切,容易贏得皇帝的同情。
其次,是情和理的關系。在這篇文章里,說理不是主要的內容,因為只有把感情表達得充分了,才能讓皇帝由情的感動而產生對理的接受。而文章里要說的“理”,無非就是那句“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于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也”,由于有了前面對祖母年老體弱的描述,使人已經對作者的困境有了充分的同情和理解,這里的“理”也就很自然地可以接受了。所以,我們可以說,這篇文章為以情說理、融理于情、情動理明的寫作方法提供了十分成功的樣本。
(選自《名作欣賞》.8)
三、詩文薦讀
修不幸,生四歲而孤,太夫人守節自誓,居窮,自力于衣食,以長以教,俾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為吏廉,而好施與,喜賓客,其俸祿雖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為我累。’故其亡也,無一瓦之覆,一壟之植以庇而為生。吾何待而能自守耶?吾于汝父,如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自吾為汝家婦,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之能養也。汝幼而孤,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將有后也。吾之始歸也,汝父免于母喪方逾年;歲時祭祀,則必涕泣曰:‘祭而豐,不如養之薄也,間御酒食,’則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吾始一二見之,以為新免于喪適然耳。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終身未嘗不然。吾雖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養也。”
(選自歐陽修《瀧岡阡表》)
閱讀提示:本文作者生動地寫出了自己幼年喪父、家境貧寒,依靠母親辛勤撫育,以及父親為官處世,正直忠厚、表里如一的態度,并真切地表達了作者為官做宰能堅持操守,不茍合于世,完全有賴于父親的遺訓和母親的教誨。文章不事藻飾,感情真摯纏綿、催人淚下。
四、鑒賞方略
戲劇的閱讀與鑒賞之九:話劇與戲曲
話劇在歐美各國統稱為戲劇,傳入我國后,為了同我國傳統的表演藝術——戲曲進行區別,特稱之為話劇,話劇是說話的藝術,以說話和動作為主要表演手段,和我國傳統戲曲有異也有同。
首先,從它們的發展來看,兩者既相似,又有著不同,西方戲劇的淵源可追溯到公元前六世紀左右,偉大的希臘人民創造了人類最早的戲劇藝術,并且產生了一大批著名的戲劇詩人和戲劇理論家,它同樣也來源于民間,來源于勞動,和古老的宗教活動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雖然它的發端要比中國戲曲晚一些,但它的發展是極為迅速的,古希臘戲劇的形成和成熟卻要比中國古老的戲曲早約16XX年。但在發展的過程中,同樣也是一步步在綜合其他藝術的特點上逐步提高和完善的,它的成熟同樣也離不開統治者的提倡、文學作家的參與、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但西方戲劇誕生的同時,也出現了較為完善的戲劇理論,這為它的繁榮和發展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在結構上,西方戲劇和中國傳統戲曲大同小異,西方戲劇一般分幕,幕中有場,中國戲曲則分為“折”和“出”。話劇有過場,戲曲有楔子,基本過程都是由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組成,不過,西方戲劇較中國戲曲簡潔明了,一般沒有前面的敷演劇情,而是直接入戲。
話劇藝術的表演重在說話和動作,以寫實為表現生活的基本手法。布景的使用力求逼真,道具也必須是最大限度地接近真實生活,演員在表演時,特別注意講究說話的藝術,無論是刻畫人物,展示劇情,還是表達主題,都要靠劇中人說話來完成。所以,話劇的語言更接近于生活,而中國戲曲對于布景的設置則不作更具體的要求,常常是一桌一椅,至于各種效果的演示,則全靠演員的虛擬動作來進行。程硯秋先生曾在悶熱的夏日演出《六月雪》,朔風起時,則全身顫抖,而臉上卻不見一粒汗珠。至于人物性格的完成,主題的表達主要是通過唱詞加動作,包括虛擬、夸張的臉譜、服裝來體現。例如屋子的設置,話劇則要在舞臺上用布景做成屋子的形狀,擺上床、桌、椅等實景,而中國戲曲舞臺上則空無一物,開門、關門、躺、臥、吃、睡等都是用虛擬動作來體現。但是,話劇傳入中國后,和中國戲曲共同發展,自然也互相融合,互相促進,話劇也汲取了中國傳統戲曲中的一些虛擬動作,來增強對人物的刻畫,中國戲曲也吸收其布景的藝術,增強了直觀性。話劇也引入了唱詞,用歌唱的形式來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如《關漢卿》中的“雙飛蝶”。戲曲藝術也吸收其說話藝術,對道白進行了藝術加工,使其更接近于生活,尤其是現代戲,則不再使標志性的化妝和臉譜、固定的服裝來夸張人物的性格,更進一步地貼近生活。
總之,隨著中外文化的進一步交流,兩者將會取長補短、互相吸收、加強融合,為戲劇藝術的進一步發展、繁榮進行共同的努力。
《陳情表》語文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掌握文中的文言詞語,積累相關文化常識。
2、學習本文結構思路的縝密、嚴謹和語言表達的委婉、暢達。
3、體會文章深摯樸實的感情色彩,理解“忠”“孝”的含義。
核心素養
語言建構與運用:賞析本文行文縝密,脈絡分明,陳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構思藝術和駢散結合、形象生動的語言藝術。
思維發展與提升:掌握文中出現的重要的實詞、虛詞、古漢語句式等相關言知識。
審美鑒賞與創造:通過誦讀、背誦,積累文言詞匯,積淀文言語感,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文化傳承與理解:體會作者至真至誠的親情、忠情、苦情。正確認識孝”,繼承孝敬父母長輩的傳統美德。
教學重難點
重點:把握本文陳述的層次及語言上的特色,體會情之深,理之透。
難點:在較短時間內把握文意且背誦全文;對“忠”“孝”的理解。
課前準備
1、指導學生完成預習
2、制作課件
一、導入新課
古人云:百善孝為先。千百年來,人們常以忠則《出師》,孝則《陳情》相提并論,今天我們走近李密的《陳情表》,看李密是如何陳情,說服晉武帝的。
二、寫作背景
司馬昭之子司馬炎(晉武帝)廢魏帝曹奐,建立了西晉王朝。當時東吳尚踞江左。晉武帝為了安撫蜀漢舊臣,同時也為使東吳士臣傾心相就,以減少滅吳的阻力,對蜀漢舊臣采取了懷柔政策,授予官職以示恩寵。與此同時,當時李密以孝聞名于世,晉武帝承繼漢代以來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實行孝道,以顯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時也用孝來維護君臣關系,維持社會的秩序。正因如此,李密屢被征召。李密作為蜀之舊臣,心存疑慮,進退兩難。若辭不赴命,必引起皇帝猜疑,受到怪罪;若赴命任職,又非李密的本意,于是以祖母“供養無主”為由,寫了此表。據說晉武帝看了此表贊嘆“密不空有名也”,于是同意了他的請求。
三、作者介紹
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犍為武陽(今四川彭山)人,散文家。祖父李光曾為蜀國朱提太守。父早亡,母何氏改嫁,李密由其祖母劉氏撫養。師事譙周,長于《春秋左氏傳》。歷任蜀漢州從事、尚書郎等職。蜀亡后屏居鄉里累舉不應。李密44歲時,晉武帝立太子,征為太子洗馬,詔書累下,郡縣逼迫,他為此上《陳情表》。武帝覽表感動,命郡縣供其祖母奉膳。《晉書孝友列傳》將他名列首位,譽之“以孝謹聞”。劉氏死后,李密服喪滿,應征為太子洗馬、尚書郎出為河內溫令。李密自恃才能,常望內轉,因不遂所愿而懷怨被免官。
李密的作品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樸素細膩,曲折委婉,感人至深。
主要作品有《陳情表》。
四、題目解說
“陳”,陳述。“情”,情況。“表”,古代臣下呈給帝王的種文書,一般用于向皇帝陳說自己的情況、請求或愿望。《陳情表》是李密寫給晉武帝的奏章。文章寫作者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述祖母撫育恩情,陳報養祖母之心,表感激朝廷之情,辭意懇切,真情流露,語言簡潔,委婉暢達。
五、層次結構
全文可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敘述自身遭遇的不幸和祖母疾病纏身的困境。
第二部分:(第2段)敘述朝廷多次征召的經過及自己進退兩難的尷尬。
第三部分:(第3段)以“孝治”的道理為依據,表明“辭不赴命”的原因——不是保全名節,而是力行圣朝的“孝治”綱領。
第四部分:(第4段)懇請晉武帝批準自己終養祖母的要求,并言明先盡孝而后盡忠的赤誠。
六、全文分析
1.李密遭遇了哪些不幸?從這些不幸看出祖孫二人的關系如何?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
李密的不幸概括為:①半歲喪父,四歲母嫁,祖母撫養;②年幼多病,九歲不會走路,伶仃孤苦;③兩輩單傳,內外無親,形影相吊;
④祖母年邁,得病多年,臥床不起從上面所列的不幸中可以看出,早年李密孤苦多病,祖母照料他,而后來是祖母年老多病,李密照料祖母。祖孫二人相依為命。陳述祖孫相依為命的情況,目的是博得晉武帝的同情。
2.這段話的核心內容是什么?寫作的思路是怎樣的?
核心是因為祖母“供養無主”而“辭不赴命”。
首句過渡,接著歷數兩次被薦舉而“辭不赴命”的原因—祖母“供養無主”。這與此次推辭的原因是一樣的,表明情況屬實,以消除晉武帝的疑慮。接著寫對朝廷征召的無限感激之情—“非臣隕首所能上報”。
3.這段話作者是如何層層推進,表達自己處于進退兩難的境地的?
先描繪了一幅急于星火的郡縣、州司催逼上路圖,含蓄地表達出朝廷對自己再三“辭不就職”的不滿;接著用“奔馳”一詞形象地寫出自己欲赴任就職以盡忠報答朝廷器重的焦急心情,然后筆鋒一轉,說出自己確有隱情—劉病日篤,最后道出進退兩難的處境。
4.“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妗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這句話在全段中的作用是什么?
提出“以孝治天下”是晉朝的治國綱領,言外之意是終養祖母雖是私情,卻也合情合理又合法,為下文“愿乞終養”找到一個易于被晉武帝認可的理論依據。
5.作者提起自己在前朝為官的經歷,是否為閑筆?
否。從歷史背景上看,作者與陳情的對象關系微妙。作者是前朝官員,陳情的對象是今朝的君主,為打消對方的疑慮,自己“本圖宦達,不矜名節”的人生目標就必須表明。此處一筆,不著痕跡,卻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6.李密“辭不就職”的原因有哪些?
①祖母無人供養。
李密確實需要供養祖母劉氏,像文中說的“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
②懷念舊朝情結。
李密是蜀漢舊臣,自然有懷舊的思想,況且他還認為汊主劉禪是一個“可次齊桓”的人物,對于晉滅蜀漢是有一點不服氣的。
③不敢盲目做官。
做官如履薄冰,皇帝高興時,臣為君之心腹;皇帝不高興時,臣為君之草芥。出于歷史的教訓,李密不能沒有后顧之憂。晉朝剛剛建立,李密對晉武帝又不甚了解,盲目做官,安知禍福?所以李密“辭不就職”,不是不想做官,而是此時不宜做官。
7.作者是如何看待報國恩”與“順私情”這一矛盾的?
兩者之間只是暫時的矛盾,沒有長遠的沖突。作者緊扣孝”做文章,從道理上進行分析,烏鴉尚且知道反哺,何況人呢?再說,這也緊扣“圣朝以孝治天下”的治國綱領。所以作者提出的“先盡孝后盡忠”是解決這一暫時矛盾的良策,雙方各得其所,合情合理。
8.李密是從哪些角度打動皇帝的?
①開篇動之以情。
訴說苦難的身世。六個月大時父親去世,四歲時母親改嫁,幼年體弱多病,家門人丁衰微,孤苦伶仃,身心俱傷,令人同情。體現祖孫兩代相依為命的人間至情。孤獨無靠的祖母含辛茹苦養大孫子,孫子成人后力辭多次征辟,苦求允許奉養祖母:祖、孫二人生死相依,其情可愍
②中間申訴進退兩難的處境。
作者如實表明自己在無法割舍的祖孫之情與非隕首所能報答的朝廷恩遇之間進退兩難的狼狽處境,并說明自己的辭官奉養正是遵循朝廷倡導的孝道。
③極力避免氣節嫌疑,再三致謝知遇之恩。
表達對朝廷的“過蒙拔擢,寵命優渥”銘刻在心和感恩戴德的心情,尤其是表達了一旦終養了祖母,就愿意為皇帝盡節效忠以報答知遇之恩的感情。表明自己的辛酸苦楚人神共知暗示皇帝的做法會產生很大的社會影響,關乎皇帝以孝治天下的國策在人們心中的位置。
七、中心思想
文中作者反復申述自己的不幸遭遇、祖母的養育之恩以及自己與祖母相依為命的實情,陳述自己對朝廷感恩戴德的心情,說明自己不能奉詔的原因,提出終養祖母的請求。全文圍繞“孝”字凄切婉轉地表明了自己的心意。
八、寫作特點
①融情于事,融情于理
強烈的感情色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但作者無論是敘自己的孤苦之情,還是述自己和祖母相依為命的親情,都是通過敘事來表達的。而自己對朝廷恩遇的感激和對晉武帝的忠歌心,也是以充滿感情的筆調來寫的。不僅如此,作者還在陳情中曉之以理。李密陳情的理據,就是“圣朝以孝治天下”的大道理,他還舉出了“凡在故老,猶蒙矜育”的普遍事實為論據,為自己“辭不赴命”辯護,這不失為最有力的武器。
②用詞委婉,感情真摯
《陳情表》所面對的是晉武帝,所寫的又是他最敏感的問題。作者用了不少委婉之詞,比如不說“父死”,而說“慈父見不說“母親改嫁”,而說“舅奪母志”;又如“猥以微賤”“大馬怖懼”“伏惟”等,以典雅謙恭懇切真摯的語氣,多方面表明自己的心跡,并以“生當預首,死當結草”為誓,化解晉武帝的疑心,博得他的同情。
③語言形象生動,自然精粹。
本文雖然用了不少四字句、對偶句,有駢文的整儷之工但語言卻不事雕琢,十分自然真切,仿佛是從肺腑中流出。如第一段寫孤苦無依之狀,第二段寫州縣逼迫之景,第三段寫祖母病篤的慘苦之象,都如在眼前。
④語言驕散并用
文章借著排比、對偶句式整齊而和諧的節奏,反復強調語意,情感也得以加強。如“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通過內容的對立,突出李密無所適從的態。“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母、孫更相為命”,通過“祖母”與“臣”的兩情相依,突出了密的拳拳孝心。
九、補充資料
表
“表”是中國古代向帝王上書陳情言事的一種特殊文體,也是封建社會下臣對皇帝有所陳述、請求、建議時用的一種文體。
表,就是“奏表”,又稱“表文”,是臣屬給君王的上書。古代給君王的上書,有各種名稱,不同的名稱與上書內容有關。“表”,是秦漢時代開始有的,秦漢以至唐宋以后,雖皆沿用,但它的功用和使用范圍,卻有所變化。
唐、宋以后,表文不僅多用四六文體,而且諸如謝恩、勸進、辭免、慶賀、貢物等事項,一般皆用“表”。
十、總結全文
作者李密以祖母體弱年老、無人奉養為理由,從不同的方面反復陳述,向晉武帝提出自己“愿乞終養”“辭不赴命”的請求,表達了對新朝寵遇的感激涕零以及孝順祖母的衷情。文章將敘述、說理、抒情交融在一起,產生了強烈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布置作業
學習這篇文章后,請就“忠”和“孝”二者關系的問題,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課后訓練
作業
1.下列有關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古代表示官職變遷的詞匯比較豐富,如“拜”“授”等表示授官,“拔”“擢”等表示升職,“貶”“謫”等表示降職,“罷”“除”等表示罷官。
B.古代常以親屬關系的遠近制定喪服的輕重,凡是長輩如祖父母、伯叔父母等,平輩如兄弟、姐妹、妻子等去世,為之服喪,均穿期服。
C.“三五之夜”即農歷每月十五日的夜晚,“十五”又稱“望”,“初一”稱“朔”,陰歷每月的最后一天稱“晦”。
D.束發:指青少年。清朝以前漢族男孩成童時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束發為髻,因用為指代成童。“束發”常指男子15歲。
2.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詞語,不全屬于古今異義的一項是
A.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
B.豈敢盤桓,有所希冀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C.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往往而是
D.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尋蒙國恩,除臣洗馬
3.下列對《陳情表》的理解和鑒賞,不恰當的一項是
A.第二段中連用“察臣”“舉臣”“拜臣”“除臣”到“責臣”“催臣”。不僅文法錯落,顯出由弛而張逐步緊迫的情勢,同時也體現出先恭維稱頌皇恩浩蕩,后申訴委曲矛盾的心理層次。
B.文章圍繞“愿乞終養”“辭不赴命”這個中心,從不同方面反復陳說,行文流暢委婉,敘事具體生動,抒情扣人心弦。而情真、情深是文章感人至深的根本原因。
C.本文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是一篇情理兼備的好文章。美中不足的是李密所陳之情,無非是孝養祖母,這仍屬于宣揚封建道德,因而對本文的評價不宜過高。
D.本文駢散結合、平仄協調,文中大量使用比較整齊的句式,中間又用一些散文奇句,形成駢散結合,和諧而又錯綜,流暢而又婉轉,正是介于散文與駢文之間的過渡文體。
4.下列各句中,加粗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生孩六月,慈父見背非獨蜀之人土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
B.州司臨門,急于星火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C.久之,能以足音辨人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
D.庭中始為籬,已為墻,凡再變矣軒凡四遭火,得不焚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除”指授予官職,而非罷免官職。
2.答案:B
解析:A項,成立:古義,成人自立;今義,(組織、機構等)籌備成功,開始存在,或(理論、意見)有根據,站得住。告訴:古義,申訴(苦衷);今義,說給人,使人知道。B項,區區:古義,自己的私情;今義,(數量)少,(人或事物)不重要。希冀,古今義都是希望、請求之意。C項,辛苦:古義,辛酸悲苦;今義,身心勞苦。多指工作和勞作的感受。往往:古義,到處;今義,表示根據以往的經驗,某種情況在一定條件下時常存在或經常發生。D項,方丈:古義,一丈見方;今義,佛寺或道觀中住持住的房間或寺院的住持。洗馬:古義,即太子洗馬,太子的侍從官;今義,給馬洗身子。
3.答案:C
解析:盡心奉養父母、祖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并非封建道德。
4.答案:C
解析:A項,用在動詞前,表示對自己怎么樣/動詞,表被動,看見。B項,介詞,表示比較,比/介詞,引出動作的時間。C項,介詞,表憑借/連詞,表目的,來。D項,一共。
《陳情表》語文教案 篇10
學習目標:
1、積累文言基礎知識。
2、體會作者深摯的思想感情。
3、鑒賞本文“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表達效果。
學習重點:
掌握文中出現的重要實詞、虛詞、古漢語句式,體會作者深摯的思想感情。
學習難點:
品味本文摯樸懇切的語言,鑒賞本文“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表達效果。
學法指導:
誦讀法、質疑探討法、品味涵泳法
學習過程:
一、初讀:夯實基礎,整體感知。
1、初讀課文,給加點字注音(a級)
險釁( ) 夙( )遭閔( )兇 祚( )薄 期( )年 隕( )首
逋( )慢 煢煢( )孑( )立 拔擢( ) 矜( )育 日篤( )
優渥( ) 終鮮( )兄弟 期( )功強( )近( )
洗( )馬 猥( )以微賤 責臣逋( )慢 猶蒙矜( )育
2、積累文中出現的古今義詞及表現官職變動的詞語:
3、思考:作者陳情的背景如何?試用文中的相關語句回答。(b級)
點撥:重點研讀第二段中體現作者上表陳情時兩難處境的相關語句。
二、品讀:品讀賞析,體會感情。
(一)品讀第一、二段:
1、表達了作者怎樣的身世?試找出相關語句,試著翻譯并加以賞析 。(c級)
品析:
2.哪些語句寫出了祖孫相依為命的凄苦?試找出來并加以翻譯。(c級)
點撥: 重點研讀第一段的相關語句,也可以參照第二段中的“更相為命”的相關語句進行解讀。
3、有感情地朗讀以上語句,并試著背誦。
4、小結一、二段的抒情內容,深入體會本部分陳情于事,動之以情的表達效果。
(二)品讀第三段,思考:
1、在這部分的表述中,作者寓理于情,曉之以理。試分條概括關于作者“情不得已”的說理內容。(d級)
點撥:說理內容可以分為三層,分別以“伏惟”“且”“但”為語言標志進行文意轉換。
2、寫自己在前朝為官的經歷是否是閑筆?試談談你自己的看法。(d級)
點撥:可結合本文的第一讀者的特殊身份,進行深入探討。
(三)品讀第四段,思考:
1、作者直接表現陳情目的的語句是哪句?并試著翻譯。(c級)
2、本段在提出目的前,還進行了哪些鋪墊?是否多余?(e級)
三、總結陳情的脈絡:(d級)
小結:為了達到“乞終養”的目的,作者首先陳述個人遭遇,祖母情深,作為陳情依據;繼寫進退兩難的狼狽境地,博取晉武帝的同情;再抬出孝治天下的理,同時剖明心跡,排除了不愿做官的政治原因,最后提出解決方案。
作者一路寫來,發乎情,歸乎理,情真意切。于懇切、樸實中見至真、至善、至美。
四、表達交流(d級)
《陳情表》的動人之處在于它陳情的情真意切。有人說:“它的語言是有形的,也是有聲的。”假如你是晉武帝,你會被李密打動嗎?請寫一段話,來表達你的閱讀感受。要求:語言得體、準確。
五、作業布置
熟悉全文的抒情脈絡,采用“關鍵語句串聯法”,誦讀全詩。
《陳情表》語文教案 篇11
一、自主復習
梳理課文,加深理解,重點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實詞,邊復習邊做筆記。
二、自我檢查
臣以險釁,夙遭閔兇 慈父見背
舅奪母志 祖母劉憫臣孤弱
九歲不行 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
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童,煢煢孑立,形影相吊
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湯藥,未曾廢離(指出句式)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察臣孝廉,舉臣秀才
臣以供養無主,辭不赴命
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
當侍東宮 臣具以表聞
詔書切峻,責臣逋慢 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
則告訴不許 猶蒙矜育 不矜名節 愿陛下矜憫愚誠
過蒙拔擢,寵幸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
日薄西山 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
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是臣盡節于陛下之日長
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
聽臣微志 謹拜表以聞
1、出自這篇文章的成語:
2、出自這篇文章的典故:
三、虛詞練習
鄭人游于鄉校①,以論執政。然明謂子產②曰:“毀鄉校,何如?”子產曰:“何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議執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是吾師也,若之何毀之?我聞忠善以損怨,不聞作威以防怨。豈不遽止?然猶防川:大決所犯,傷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決使道,不如吾聞而藥之也。”(選自《左傳》)
【注】 ①鄉校:地方學校,又是公眾聚會議事的場所。②子產:名公孫僑,鄭國大夫。然明也是鄭國大夫。
1.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①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②不知木蘭是女郎 ③世無孔子,誰能定是非之真 ④是吾師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下列句子中的“于”,與“鄭人游于鄉校”的“于”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
A.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事
B.老臣竊以為媼之愛燕后,賢于長安君
C.謫戍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
D.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于此
晉平公與群臣飲,飲酣,( )喟然嘆曰:“莫樂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違。”師曠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襖( )避,琴壞于壁。公曰:“太師誰撞?”師曠曰:“今者有小人言于側者,( )撞之。”公曰:“寡人也。”師曠曰:“啞!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請除之,公曰:“釋之以為寡人戒。”
3.文中括號內應填的虛詞是 ( )
A.遂 而 則 B.乃 而 故 C.乃 以 則 D.遂 以 故
4.下列四句中“之”字用法相同的是 ( )
①惟其言而莫之違 ②援琴撞之 ③是非君人者之言也 ④左右請除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莫樂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違”兩個“莫”字意義不相同。
B.“師曠侍坐于前”“琴壞于壁”“有小人言于側者”中三個“于”字意思相同。
C.“寡人也”“是非君人者之言也”中兩個“也”字作用相同。
D.“以為寡人戒”的“以為”與《出師表》中“愚以為宮中之事”的“以為”意思相同。
6.“而”字用法集訓
①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 ③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 ) ④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于水上( ) ⑤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 ) ⑥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 )
⑦吾嘗終日而思矣 ( ) ⑧某所,而母立于茲 ( )
虛詞練習答案
1.【解析】 ①④為“這”;②表示判斷,“是”;③為“對,正確”。
【答案】 B
2.【解析】 D.與題干中“于”都解釋為“在”。A項為“對”;B、C兩項為 “比”。
【答案】 D
【參考譯文】
鄭國人到鄉校休閑聚會,議論執政(的得失)。鄭國大夫然明對子產說:“把鄉校毀了,怎么樣?”子產說:“為什么毀掉?人們早晚干完活兒回來到這里聚一下,議論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壞。那些他們認為好的,我就實行它們;那些他們厭惡的,我就改正它們。這是我們的老師,為什么要毀掉它呢?我聽說盡力做好事來減少怨恨,沒聽說過依權仗勢來防止怨恨。(毀掉鄉校)難道能很快制止這些議論嗎?然而那樣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樣:河水大決口造成的損害,傷害的人必然很多,(到那時)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開個小口導流,不如我們聽取這些議論后把它當做治病的良藥。”
3.【解析】 乃:竟然;而:連接相承關系;故:所以。
【答案】 B
4.【解析】 ①②④都是代詞,其中“莫之違”是賓語前置句,“莫違之”。③是助詞“的”。
【答案】 D
5.【解析】 D.“以為寡人戒”中的“以為”是“以(之)為”,兩個詞,“把它作為”;“愚以為”是“我認為”。A項中前“莫”是“沒有什么事”之意,后“莫”是“沒有誰”之意。
【答案】 D
【參考譯文】
晉平公與大臣們飲酒,喝得酣暢時,竟然嘆息道:“沒有什么事比做人君更快樂,因為他的話沒有誰敢違抗。”師曠在面前陪坐著,拿起琴就撞了過去,晉平公分開衣襟避開了,琴在墻上撞壞了。晉平公問:“太師撞誰呢?”師曠答道:“剛才有小人在大王身旁說話,所以撞他。”晉平公說:“是我說的。”師曠說:“啊!這不是統治人的人應說的話。”周圍的人請求殺了他,晉平公說:“放了他,把這件事作為我的借鑒。”
6.①連詞,表示目的關系,譯為“為了、為的是” ②連詞,表示并列關系,譯為“并且” ③連詞,表示遞進關系,可譯為“并且”“而且” ④連詞,表示承接關系,可譯為“就”“接著” ⑤連詞,表示轉折關系,可譯為“但是”“卻” ⑥連詞,表示假設關系,可譯為“如果”“假如” ⑦連詞,表示修飾關系,可不譯 ⑧第二人稱代詞,譯為“你的”
《陳情表》語文教案 篇12
陳情表”是臣子向君主陳述情懷、表明心曲的一種文體。臣子向皇上表達忠心和為國效命的誠意,要動之以情;要帝王接受自己的請求,又要從其心理需求出發曉之以理。小編在此整理了《陳情表》閱讀答案,希望能幫助到您。
陳情表 (元末明初)簡祖英
①臣祖英九歲失怙①,惟慈親鞠育,逮長知訓,冀或用世,以酬罔極之恩,臣之志也。向叨食元祿,為何左丞參佐,適值三山強寇②,剽掠廣城,一門妻女,死節五人;而老母陳氏,為所拘囚。臣祖英隱忍不能即死,其有愧石苞殉國③也多矣。
②茲遇圣朝維新,征討不服,率土效順,咸蒙嘉休。乃者三山逆寇,悉嬰鐵鎖,臣母得以生還,雖臣祖英不孝之罪固所難逃,而得以展區區烏哺情私者,陛下之賜也。臣母子離散復完,白骨復肉,銘感圣德,徹于肝肺,雖九死其能報耶!陛下又復甄錄④,寄以民社⑤,此正臣殞首效命之秋也。而臣俯顧自慚,不敢拜命者,以罪戾已深,不宜職在民牧。
③欽惟圣朝,以孝道治天下,祿秩不容及不孝之徒;以仁心懷遠人,匹夫無有不獲之愿。況臣事元朝,叨為元臣,幸已逃誅。母年逾耄,孤苦特甚。尤宜惻怛而欽恤者也。伏望圣慈,收回成命,矜其愛日之短,俾遂歸養之圖,則臣母子拭目清平,謳歌德澤,為賜多矣。
④今臣四十有九,老母年八十有一。鶴發垂堂,西山之日已薄;棄親赴任,不孝之罪彌深。茍違親而事主,陛下安所用之?果盡奉歡之期,然后復求仕進,以盡忠罄節,非惟遂人子之私,亦圣朝孝理之道也。
【注釋】①失怙:死了父親。 ②三山強寇:指元末起兵于三山(今佛山)的邵宗愚割據武裝,被何左丞所滅。 ③石苞殉國:石指石奢,苞指趙苞。石奢:楚昭王相,行縣,道有殺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縱其父,自刎而死。趙苞:鮮卑侵略漢國,把漢將趙苞的母親置于陣前,趙苞仍按時進擊,他母親和妻子都被鮮卑殺害,趙苞隨后嘔血而死。④甄錄:甄別錄用。 ⑤民社:此指地方官。
《陳情表》閱讀題目:
24.本文借鑒了蜀漢末西晉初 (填人名)的《陳情表》。(1分)
25.第1段用了“石苞殉國”的典故,對其分析不恰當是( )(2分)
A.陳述隱忍茍活的慚愧。B.表明忠孝難全的矛盾。
C.解釋食元俸祿的原因。D.表達家國兼愛的情懷。
26.對2段的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3分)
A.“烏哺情思,陛下之賜”,表達對明朝饒恕自己罪過的感恩。
B.“母子離散復完”、“罪戾已深”,旨在說明不就任的原因。
C.“母子離散復完、白骨復肉”,深切表達對不孝罪過的慚愧。
D.“殞首效命之秋也”,表達死后也要為朝廷奔走效命的忠心。
27.分析第3段是怎樣說理的。(4分)
28.“表”起先只用于“陳情”,以第4段為例說明這種“表”的特點。(3分)
《陳情表》參考答案:
24.1分李密 (李虔,字令伯)
25.2分C
26.3分B
27.4分
【答案示例】本段先擺出圣朝“以孝道治天下”、“以仁心懷運人”的大道理,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寫法,舉如“祿秩不容及不孝之徒”的歷史和“匹夫無有不獲之愿”的普遮事實;在這個前提下指出自己曾侍奉元朝陷母于危境的不孝之舉及“母年愈耄、孤苦特甚”的現實情況;最后希望皇上收回成命。這樣,本段的說理,邏輯嚴密,有禮有節。(4分)
28.3分
“陳情表”是臣子向君主陳述情懷、表明心曲的一種文體。臣子向皇上表達忠心和為國效命的誠意,要動之以情;要帝王接受自己的請求,又要從其心理需求出發曉之以理。本段先把自己的年齡與母親對比,說明盡孝時日短盡忠時日長。以“西山之日已薄”喻母親生命衰落,既打動皇上,又言自己報效圣朝有日,“人子”之私與“圣朝”之道兼顧,道理顯豁。同時,整散結合的句式,使語意凝練又感情熱切,使陳情鞠盡其意,增加了說服力和抒情性。
按以下三個方貓評分:內容上的特點(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主要是動之以情);形式上的特點
(對比比喻的手法、駢散結合的句式);為什么用這樣的形式表達這樣的內容。
《陳情表》語文教案 篇13
教材、教法分析
本文的主旨,是向皇帝申訴自己同祖母劉氏相依為命的境況,申訴暫時不能應召為官的苦衷。因而申訴什么、如何申訴就成了文章的重點。本文出于情字,歸于理字,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樸素細膩,曲折委婉,令人讀之悵然。教學中要把握這個寫作特點,加強誦讀,在誦讀中體會作者融于字里行間的心緒、感受、愿望等。另外,本文說理邏輯性很強,可通過理清文章的思路來進行體會,并注意文章前后內容的照應,注意整體把握,讀出層次,讀出感情。最后落實到文本來看“孝”字,聯系現實談“孝”字,吸納文中具有積極意義的思想。
教學方法
以誦讀、點撥為主,輔以討論和練習。
媒體設計
投影或多媒體展示部分提示語句,以及結構框架,為加強理解、識記之用。
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中華民族有很多傳統的美德,譬如勤勞、善良等,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便是“孝”字。千百年來,人們常以忠則《出師》,孝則《陳情》相提并論,下面我們就來看以孝而著稱的《陳情表》。
(解說:可請學生對“孝”字小議一二,以活躍思維,加強感性認識,為閱讀本文和解決課后練習三作準備。)
二、解題
1、出處: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的《文選》卷三十七。
2、體裁:表,是古代臣子向皇帝陳述已見的一種奏章(如《出師表》)。
(解說:解題可先停留在題上,弄清“表”的意思,然后由點撥“陳情”直接過渡到文章內容,而將有關作者和背景知識穿插在課文內容品析中,以便于記憶。)
三、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①對照注釋,自由誦讀全文,自行圈點加注。提醒學生注意“鮮”“期”“強”“洗”“有”等讀音變化的字,以及“閔兇”“見背”“祚薄”“兒息”“逋慢”“盤桓”“希冀”等詞語的解釋。
②內容與形式梳理。
范讀全文,由題目展開思考:為什么要“陳”?“陳”什么?如何“陳”?
內容梳理:
“陳”的原因:除臣洗馬,辭不就職(或:不想到晉朝為官)。
“陳”的內容:夙遭閔兇;更相為命;不能廢遠;愿乞終養。(或:陳述幼時的孤苦及祖孫的相依為命、自己的一片孝心)。
結構梳理:
“陳”的方法: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樸素細膩,曲折委婉(或以情動人)。
(解說:以寬泛的討論引導學生把握文章大意,初步了解本文寫作的內容及意圖,感受“情”的魅力。內容、形式梳理可制作成投影片。)
2、具體研習1~2段
①自由誦讀第1段。
A.哪句話是作者陳述的總提?
(抓住本段的綱)下面哪些內容屬于“閔兇”?
故不能廢遠(為下文伏筆)
B.圍繞“閔兇”,作者的敘述角度、層次是怎樣的?語言特點及作用是什么?
(解說:把握作者陳述思路,以便于理解、品味和記憶)
提示:
縱的方面(生孩六月……至于成立)
品析:父死母嫁,寫“躬親撫養”的原因;多病不行,寫“躬親撫養”的不易。語言簡潔,寥寥數語表現了“躬親撫養”的艱難、辛酸與勞苦,為下文“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張本。
橫的方面:外、內
品析:強調“無(鮮)”字,“兒息”雖有卻“晚”,可見“門衰祚薄”,祖孫相依為命。“無”“鮮”等寫出了人丁不旺、兩代孤傳的特殊關系。以白描手法見情感的樸素、真摯。
C.哪些語句可見祖孫的相依為命?哪些詞語直接寫其凄苦?作用是什么?
提示:
相依為命:零丁孤苦——靠祖母之憫惜;撫養(照應“臣無祖母無以……”);夙嬰疾病——靠孫子侍湯藥(照應“祖母無臣,無以……”)。
凄苦:零丁孤苦、煢煢孑立、形影相吊等。
作用:生動地表現其孤苦之情狀,令人讀而生悲。
D.開頭以“險畔”“閔兇”備述孤苦,作用是什么?
提示:層層敘述,極言凄苦,落在“未曾廢離”上,為表主旨蓄勢。
(解說:教師先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參照課文回答,回答同時即解釋重點字詞句,為詞語理解創造語境,不孤立地、割裂地、僵硬地解釋、記憶。在回答的同時引用、整理、理解、誦讀、記憶,并將品味穿插其中。部分提示可制作投影片。)
②自由誦讀第2段。
A.本段分幾個層次?各自的重點是什么?
提示:二層。第一層敘朝廷征召之殷;第二層寫自己進退兩難的境地。
B.前一層按什么順序來寫的?
(按時間順序)和時間詞相對應的表征召的詞有哪些?由這些詞可見什么?為何官職遞增卻“辭不赴命”(就職)?(采追加問的方式)
提示:
表時間:逮、前、后、尋(解釋“逮”和“尋”,積累相關詞語)。
表征召:察、舉、拜、除、當;孝廉、秀才、郎中、洗馬(解釋、積累有關文化常識。“孝廉”“秀才”是薦舉人才的科目,所以用“辭不赴命”;“郎中”“洗馬”是官職,所以用“辭不就職”)。
作用:先郡,次州,后朝廷,可見征召級別越來越高,表達作者的感恩戴德之情。
推辭理由:供養無主,劉病日篤(承上文“夙嬰疾病”;張下文“日薄西山”)。
C.第二層如何見事態的嚴重、緊迫和作者處境的狼狽?目的何在?“奉圣朝”“沐浴清化”等句想表明什么?
提示:
事態嚴重:詔、責、逼、催等,含蓄地表明了強己所難之窘迫。
處境狼狽:“非臣隕首所能上報”,可是“供養無主”,“欲奉詔奔馳”,“劉病日篤”;“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
品析:訴說自己辭職不就職的矛盾心理(狼狽處境),“臣之進退,實為狼狽”,情辭悲切,動人心肺。“奉”“沐浴”,稱頌朝廷,并表感恩之情,可見語言的得體和機智。
(解說:將詞句理解、內容探究、語言品味及背誦記憶融合起來,做到讀在口中,感在心中,記在腦中。因此穿插在討論中的朗讀必不可少,朗讀也成為本課訓練的重點。)
3、課堂小結
文章簡潔生動、真摯樸實。寫自己的遭遇和對祖母的感情,如傾吐肺腑,沒有一點藻飾、做作或夸張,于樸實中見至真、至美、至善。語言形式,駢散交用,多用四字短語表情達意。思路清晰,語言機智得體,內涵豐富,惟多讀方能體會。
四、布置作業
1、列出“陳情”的思路,并在此基礎上背誦。
2、與第1段“未曾廢離”照應的地方有哪幾處?可見作者的什么感情?
(解說:作業1為識記之用;2為進一步熟悉下文,體察感情。)
《陳情表》語文教案 篇14
課題: 《陳情表》學案導學教學設計區(縣)、學校首都師范大學大興附屬中學姓名 鄭寧寧課題及教學內容的分析:本文的主旨,是向皇帝申訴自己同祖母劉氏相依為命的境況,申訴暫時不能應召為官的苦衷。因而申訴什么、如何申訴就成了文章的重點。本文出于情字,歸于理字,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樸素細膩,曲折委婉,令人讀之悵然。教學中要把握這個寫作特點,加強誦讀,在誦讀中體會作者融于字里行間的心緒、感受、愿望等。另外,本文說理邏輯性很強,可通過理清文章的思路來進行體會,并留意文章前后內容的照應,留意整體把握,讀出層次,讀出感情。落實文本來看“孝”字,聯系現實中的 “孝”,吸納文中具有積極意義的思想。在學習此文時,教師要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性,通過學生自己的理解去一步步解開文中的各個“情與理”, 從而更好的理解文本。學習目標:1、學習文言知識,體會作者的苦情、親情、忠情。2、賞析本文陳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構思藝術和語言特色3、結合實際生活,理解“孝”的含義。學習重點與難點: 1、學習本文語言表達的委婉、暢達。 2、體會文章深摯樸實的感情色彩,理解“忠”“孝”的含義。學習方法:誦讀、點撥、合作交流探究學習資源:互聯網、多媒體幻燈片、書籍學習過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導入:中華民族有很多傳統的美德,譬如勤勞、善良等,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便是“孝”了。千百年來,人們常以“忠則《出師》,孝則《陳情》”相提并論,宋代學者趙與時在《賓退錄》中說:“讀諸葛孔明《出師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忠。讀李令伯《陳情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孝。讀韓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友。 ”下面我們就來看以“孝”而著稱的《陳情表》。一、課前小提示1、作者,李密,一名 字 , 代, 家2、釋題:(1)出處: (2)“陳情表”中的“陳”為 的意思,“情”為 的意思,“表”為 ,又稱 ,例如《出師表》。3、背景: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武陽(今四川省彭山縣東)人,晉初散文家。父早亡,母改嫁,由祖母劉氏親自撫養。為人正直,頗有才干,以孝著稱,受舉薦,曾仕蜀漢為郎中和尚書郎,曾多次出使東吳。蜀亡以后,晉武帝司馬炎為了鞏固新政權,籠絡蜀漢舊臣人心,征召李密為太子洗馬。他上表陳情,以祖母年老無人供養,辭不從命。祖母死后,出任太子洗馬,官至漢中太守。后被讒免官,死于家中。 公元263年,司馬昭子司馬炎(晉武帝)廢魏帝曹奐,建立了西晉王朝。當時東吳尚踞江左。晉武帝為了安撫蜀漢舊臣,同時也為使東吳士臣傾心相就,以減少滅吳的阻力,對蜀漢舊臣采取了懷柔政策授予官職,以示恩寵。以文學見稱,歷職郎署的李密當然被列為籠絡的對象。然而,李密對蜀漢則是念念于懷,更何況司馬氏是以屠殺篡奪取得天下,內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國之臣,對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顧慮,而暫存觀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的這種想法,被晉武帝多少察覺到了,因此“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聞”時,發生了困難。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卻又不從大道理講起,而是委婉陳辭,動之以情,恰到好處地解決了“不從皇命”的難題。無怪乎晉武帝看了表章以后說“士之有名,不虛然哉”,終于準如所請。二、誦讀中落實基礎知識教師范讀第一段, 幫助學生解決其尚未圓滿解決的疑惑。三、走近文本,體味情感,挖掘內涵1、 根據課堂中生成因素,進行點撥,引導學生對“情與理”的逐層深入分析。
根據學案中的背景提示,充分預習文本,并自我掃清文本中設計的文字障礙
1.同學誦讀其他段,在誦讀中尋疑惑,并在學案的“疑問”橫線出寫出疑惑點2.小組自由誦讀,合作解決疑惑,并落實下列知識點 (1) 正字音臣以險釁 夙遭閔兇 終鮮兄弟 門衰祚薄 期功強近 煢煢孑立 常在床蓐 除臣洗馬 猥以賤微 生當隕首 責臣逋慢 劉病日篤猶蒙矜育 過蒙撥擢 寵命優渥 日薄西山 更相為命注意以下列通假詞并解釋閔: 零丁: 蓐:虛詞“以”的用法臣以險釁( ) 猥以微賤( )臣具以表聞( ) 圣朝以孝治天下( ) 但以劉日薄西山( )無以至今日( ) 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拜表以聞( )以下屬于什么句式而劉夙嬰疾病。( )州司臨門,急于星火。( )成語孤苦伶仃:煢煢孑立:日薄西山:氣息奄奄:朝不保夕:
結草銜環:
(一)自由誦讀并思考: 1、李密為何要向皇帝陳情?(用文中的語言回答) 2、陳的是什么“情”,即所陳的“情”分幾個層次? 3、怎樣陳的“情”,即作者面對兩難的境地,用什么方法讓皇帝接受他的請求? (二)小組合作探究:要求:以小組為單位,任選文中四段中的一段,思考如下問題 1.用什么“情”打動人2.用什么“理”來明人
3.所選文段中,哪句最能引起你的共鳴,理由。
四、自我深情誦讀本文,體味“孝”道。
五. 實踐運用 倘若老師想讓你當班干部,而你又不想接受這個任務,如何“陳情”,寫一篇《陳情表》。自主導學輔助提示:第一段:奏訴早年家庭不幸,祖孫相依為命。(自訴家境困頓多舛,祖孫更相為命之狀) 思考分析:文章一開始,作者說:“臣以險釁,夙遭閔兇。”該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它總提了哪幾個方面?
四大不幸……
第二段:稟訴祖母供養無主,實訴奉詔進退兩難。(明寫感激朝廷之情,實訴屢不奉詔苦衷) 思考分析:文中哪些地方可以體現新晉對蜀漢舊臣李密的起用?李密又是如何應對的? 晉對李陳情李對晉察臣供養無主辭不赴命舉臣拜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除臣責臣劉病日篤告訴不許進退兩難催臣第三段:坦陳經歷態度,以求皇帝體恤。 ( 喻之以孝道之大義,明降臣之不矜名節) 思考分析:1、李密最擔心晉武帝懷疑他哪一點? 2、他是怎么為自己辯解的?( )( )( )( )3、本段文勢有三轉,表示轉換的字眼是什么?(伏惟、且、但)文意的重點落在哪里?( ) 4、“是以區區不能廢遠”中“是”指代上文的什么內容? 第四段:陳表乞養祖母,先盡孝后盡忠。 (解決忠孝兩全矛盾,提出愿乞終養請求)1、假設你是晉武帝與李密面談,此時在此處李密直接提出了終養祖母的請求,你晉武帝能不能一兩句話就把李密駁得啞口無言?2、李密最后提出解決盡孝與盡忠兩者矛盾的辦法是什么?他是怎樣提出這個辦法的?合情合理合法不幸的家境——未曾廢離(陳情依據)兩難的處境——忠孝難全(博取同情)不仕的理由 ——克盡孝道(表明心跡)“兩難”的解決——先孝后忠(提出要求)語言特色四字駢句:簡潔凝練,語勢連貫緊湊。對 偶 句:語氣鏗鏘有力,語意簡潔凝練。比 喻 句:形象生動,感情濃烈,富有感染力。成 語:豐富了中國語言的詞匯。知識點自學輔助:1.“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憫臣孤弱,躬親撫養。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引導:四字駢句,語勢連貫、緊湊,不拖沓,讓人感到災禍接踵而來,以情動人,讓晉武帝化嚴為慈。
“煢煢孑立,形影相吊”,直陳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單,孤獨寂寥,極為形象地表現出來,讀之讓人動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
引導:一連用了“察臣”“舉臣”、“拜臣”、“除臣”,準確地陳述了自己“過蒙拔擢,寵命優渥”的實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路;州司臨門,急于星火。”
引導:四字駢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緊張氣氛。
四字駢句:簡潔凝練,語勢連貫緊湊,文勢如行云流水般通暢。
2.“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
引導:對偶句,一外一內都強調一個“無”字,寫出了自己舉目無親,后代尚小無人終養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動表現出來了,讓人覺得急切而無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也是對偶句,恰當地表達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寵的感激。
“既無伯叔,終鮮兄弟。”
“生當隕首,死當結草。”
“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
“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
都是對偶句。運用對仗工整的對偶句式,使語氣顯得鏗鏘有力,語意簡潔凝練,讀來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熱切,更具說服力。
對偶句:語氣鏗鏘有力,語意簡潔凝練,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熱切,更具說服力。
3.“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
以落日喻人命,貼切在刻畫了祖母蒼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濃烈的抒情色彩,能極大地引發讀者的同情;“朝不慮夕”雖是夸張卻給人無可置疑的真實;再加上四字駢句,有詩一般的韻律,如泣如訴,讀之無不令人動容泣下。
“烏鳥私情,愿乞終養。”
以鳥喻人,回溯至動物的本性,鳥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誠摯懇切之情溢于言表,豈能不打動人?
比喻句:形象生動,感情濃烈,富有感染力。
1.導語的使用是為了引入情境,設置懸念,激發學生好奇心,究竟是什么樣的文章能有如此威力,讓人落淚。激發其閱讀興趣
2.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根據課下注釋,工具書,學案等疏通文本,掃清文字障礙。
訓練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培養其合作探究的能力。在誦讀中掃清文本障礙,落實文言基礎知識。利用學案中的提示,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學會利用已有的學習資源進行自我學習。養成文言文誦讀的習慣,在誦讀中體味情感。檢測課堂內容的理解與掌握程度,進行寫作訓練自主導學輔助提示部分主要是幫助學生們梳理思路,啟發對“情與理”的深入思考,能在適當的輔助下,獨立完成文本的深入學習。附: 《陳情表》學案教學目標:1、引導學生學習文言知識,體會作者的苦情、親情、忠情。2、引導學生賞析本文陳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構思藝術和語言特色3、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理解“孝”的含義。教學重點與難點: 1、學習本文語言表達的委婉、暢達。 2、體會文章深摯樸實的感情色彩,理解“忠”“孝”的含義。教學方法:1、誦讀:通過朗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2、點撥:通過教師點撥使文言知識加以落實3、合作探究:通過學生的合作討論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進一步理解課文的現實意義。教學過程:一、課前小提示1、作者,李密,一名 字 , 代, 家2、釋題:(1)出處: (2)“陳情表”中的“陳”為 的意思,“情”為 的意思,“表”為 ,又稱 ,例如《出師表》。3、背景: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武陽(今四川省彭山縣東)人,晉初散文家。父早亡,母改嫁,由祖母劉氏親自撫養。為人正直,頗有才干,以孝著稱,受舉薦,曾仕蜀漢為郎中和尚書郎,曾多次出使東吳。蜀亡以后,晉武帝司馬炎為了鞏固新政權,籠絡蜀漢舊臣人心,征召李密為太子洗馬。他上表陳情,以祖母年老無人供養,辭不從命。祖母死后,出任太子洗馬,官至漢中太守。后被讒免官,死于家中。 公元263年,司馬昭子司馬炎(晉武帝)廢魏帝曹奐,建立了西晉王朝。當時東吳尚踞江左。晉武帝為了安撫蜀漢舊臣,同時也為使東吳士臣傾心相就,以減少滅吳的阻力,對蜀漢舊臣采取了懷柔政策授予官職,以示恩寵。以文學見稱,歷職郎署的李密當然被列為籠絡的對象。然而,李密對蜀漢則是念念于懷,更何況司馬氏是以屠殺篡奪取得天下,內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國之臣,對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顧慮,而暫存觀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的這種想法,被晉武帝多少察覺到了,因此“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聞”時,發生了困難。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卻又不從大道理講起,而是委婉陳辭,動之以情,恰到好處地解決了“不從皇命”的難題。無怪乎晉武帝看了表章以后說“士之有名,不虛然哉”,終于準如所請。二、誦讀中落實基礎知識1、教師范讀第一段,同學誦讀其他段,在誦讀中尋疑惑2、小組自由誦讀,合作解決疑惑,并落實下列知識點 (1) 正字音臣以險釁 夙遭閔兇 終鮮兄弟 門衰祚薄 期功強近 煢煢孑立 常在床蓐 除臣洗馬 猥以賤微 生當隕首 責臣逋慢 劉病日篤猶蒙矜育 過蒙撥擢 寵命優渥 日薄西山 更相為命gēng 注意以下列通假詞并解釋閔:零丁:蓐:虛詞“以”的用法臣以險釁( ) 猥以微賤( )臣具以表聞( ) 圣朝以孝治天下( ) 但以劉日薄西山( )無以至今日( ) 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拜表以聞( )以下屬于什么句式而劉夙嬰疾病。( )州司臨門,急于星火。( )成語孤苦伶仃:煢煢孑立:日薄西山:氣息奄奄:朝不保夕:
結草銜環:(2)知識點疑惑處疑惑處: 1 2 3 4 5 三、走近文本,體味情感,挖掘內涵 (一)自由誦讀并思考: 1、李密為何要向皇帝陳情?(用文中的語言回答) 2、陳的是什么“情”,即所陳的“情”分幾個層次? 3、怎樣陳的“情”,即作者面對進退兩難的境地,用什么方法讓皇帝接受其請求的呢? (二)小組合作探究: 要求:以小組為單位,任選文中四段中的一段,思考如下問題2、 用什么“情”打動人3、 用什么“理”來明人4、 所選文段中,哪句最能引起你的共鳴,理由。四、自我深情誦讀本文,體味“孝”道。自主導學輔助提示:第一段:奏訴早年家庭不幸,祖孫相依為命。(自訴家境困頓多舛,祖孫更相為命之狀) 思考分析:文章一開始,作者說:“臣以險釁,夙遭閔兇。”該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它總提了哪幾個方面? 1 2 四大不幸 3 4 第二段:稟訴祖母供養無主,實訴奉詔進退兩難。(明寫感激朝廷之情,實訴屢不奉詔苦衷) 思考分析:文中哪些地方可以體現新晉對蜀漢舊臣李密的起用?李密又是如何應對的? 晉對李陳情李對晉察臣供養無主辭不赴命舉臣拜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除臣責臣劉病日篤告訴不許進退兩難催臣第三段:坦陳經歷態度,以求皇帝體恤。 ( 喻之以孝道之大義,明降臣之不矜名節) 思考分析:1、李密最擔心晉武帝懷疑他哪一點? 2、他是怎么為自己辯解的?( )( )( )( )3、本段文勢有三轉,表示轉換的字眼是什么?(伏惟、且、但)文意的重點落在哪里?( ) 4、“是以區區不能廢遠”中“是”指代上文的什么內容? 第四段:陳表乞養祖母,先盡孝后盡忠。 (解決忠孝兩全矛盾,提出愿乞終養請求)1、假設你是晉武帝與李密面談,此時在此處李密直接提出了終養祖母的請求,你晉武帝能不能一兩句話就把李密駁得啞口無言? 2、李密最后提出解決盡孝與盡忠兩者矛盾的辦法是什么?他是怎樣提出這個辦法的?合情合理合法不幸的家境 ————未曾廢離(陳情依據)兩難的處境 ————忠孝難全(博取同情)不仕的理由 ————克盡孝道(表明心跡)“兩難”的解決————先孝后忠(提出要求)語言特色四字駢句:簡潔凝練,語勢連貫緊湊。對 偶 句:語氣鏗鏘有力,語意簡潔凝練。比 喻 句:形象生動,感情濃烈,富有感染力。成 語:豐富了中國語言的詞匯。1.“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憫臣孤弱,躬親撫養。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引導:四字駢句,語勢連貫、緊湊,不拖沓,讓人感到災禍接踵而來,以情動人,讓晉武帝化嚴為慈。
“煢煢孑立,形影相吊”,直陳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單,孤獨寂寥,極為形象地表現出來,讀之讓人動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
引導:一連用了“察臣”“舉臣”、“拜臣”、“除臣”,準確地陳述了自己“過蒙拔擢,寵命優渥”的實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路;州司臨門,急于星火。”
引導:四字駢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緊張氣氛。
四字駢句:簡潔凝練,語勢連貫緊湊,文勢如行云流水般通暢。
2.“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
引導:對偶句,一外一內都強調一個“無”字,寫出了自己舉目無親,后代尚小無人終養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動表現出來了,讓人覺得急切而無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也是對偶句,恰當地表達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寵的感激。
“既無伯叔,終鮮兄弟。”
“生當隕首,死當結草。”
“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
“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
都是對偶句。運用對仗工整的對偶句式,使語氣顯得鏗鏘有力,語意簡潔凝練,讀來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熱切,更具說服力。
對偶句:語氣鏗鏘有力,語意簡潔凝練,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熱切,更具說服力。
3.“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
以落日喻人命,貼切在刻畫了祖母蒼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濃烈的抒情色彩,能極大地引發讀者的同情;“朝不慮夕”雖是夸張卻給人無可置疑的真實;再加上四字駢句,有詩一般的韻律,如泣如訴,讀之無不令人動容泣下。
“烏鳥私情,愿乞終養。”
以鳥喻人,回溯至動物的本性,鳥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誠摯懇切之情溢于言表,豈能不打動人?
比喻句:形象生動,感情濃烈,富有感染力。
《陳情表》語文教案 篇15
【本講教育信息】
一. 教學內容: 《陳情表》二. 教學目的:1. 體會作者至真至誠的親情忠情 2. 賞析本文文思縝密,脈絡分明,陳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構思藝術和駢散結合的語言藝術(一)作家作品:李密(224~287),名虔,字令伯,晉初散文家。武陽(令四川彭山縣)人。祖父李光曾為蜀國朱提太守。父早亡,被祖母劉氏收養。為人正直,頗有才干,長于《春秋左氏傳》。曾仕蜀漢侍郎。蜀之后,李密被晉武帝征為太子洗馬,辭命不從。祖母死后,出任太子洗馬,官至漢中太守。后被讒免官,死于家中。(二)寫作背景:這篇散文選自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的《文選》,原題為《陳情事表》。晉武帝征詔李密為太子洗馬,李密不愿應詔,就寫了這篇申訴自己不能應詔的苦衷的表文。李密是一個亡國賤俘,四次征詔,四次拒絕,這就很容易使武帝產生疑慮,以為李密是懷念舊朝、不滿新朝,才會采取這樣堅決的態度。在封建社會里,違抗君命是大逆不道的行為,更何況是一個“至微至陋”的蜀漢降臣。而相傳晉武帝看了此表后很受感動,特賞賜給李密奴婢兩人,并命郡縣按時給其祖母供養。(三)表表是古代臣子陳述己見的奏章。是古代的一種文體。是古代臣屬給君王的上書。內容多是勸進、辭免、慶賀、貢物等。它與一般上書奏折的不同在于常含有表示陳情、訴說心曲的意思。如諸葛亮的《出師表》。文章言辭懇切,真摯動人。人言讀《出師表》不哭者不忠,讀《陳情表》不哭者不孝。 千百年來,人們常以忠則《出師》,孝則《陳情》相提并論,可見李密的《陳情表》具有相當強烈的感人力量。三. 文章簡析:1. 概括每段大意,說說各段之間的聯系。 第一段:敘述自己的遭遇和家庭的困境。開篇以“臣以險釁,夙遭閔兇”八個字概括幼年時期的不幸遭遇,落筆十分凄楚。接著寫“險釁”、“閔兇”的具體內容:“六月”喪父,“四歲”母親改嫁,由祖母撫養成人。然后敘述家庭的孤獨單薄,叔伯兄弟,遠近親屬,一概沒有,只有祖孫二人相依為命。段末點明“臣侍湯藥,未曾廢離”,暗含為了盡孝無法應詔之意。 第二段:敘述朝廷多次征召和自己的進退兩難。首先以“逮奉圣朝,沐浴清化”表達自己對朝廷的忠,再敘述多次征召的經過,段尾以“供養無主”“劉病日篤”來說明自己欲仕不能,忠孝難全,進退兩難的境地。 第三段:述祖孫更相為命的關系,說明自己并非欲全名節而辭不赴命。本段一開始就擺出圣朝的施政綱領:“以孝治天下”,那么自己有祖母需要照顧,理應留在祖母身邊,以盡孝道。又貶抑自己“本圖宦達,不矜名節”,最后申述不能奉詔就職的原由。祖母病情嚴重,生命垂危,“母孫二人,更相為命”。這些都是實情,顯得真切感人。 第四段:懇請晉武帝批準終養祖母的要求。本段換一個角度陳述理由:“盡節于陛下之日長,報劉之日短。”一“短”一“長”的對比,說明奉養祖母不會有礙于報效朝廷。接著明確提出自己的請求,最后以“生當隕首,死當結草”的誓言作結。 2. 賞析語言有好的構思,還要有恰當的語言來表達,這樣,文章的力量才能發揮出來。《陳情表》明顯保留了賦的語言特點。《古文觀止》評論它的語言,說它“至性之言,悲惻動人”。(1)用詞委婉,感情真摯。 《陳情表》所面對的是晉武帝這個特殊人物,所寫的又是他最敏感的問題。文中用了不少婉詞,比如不說“父死”,而說“慈父見背”,不說“母親改嫁”,而說“舅奪母志”;又用“猥以微賤”“犬馬怖懼”等典雅謙恭的語言,懇切真摯的語氣,多方表白自己的心跡,并以“生當隕首,死當結草”為誓,終于化解了武帝的疑心,博得了他的同情。 又如:“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 連用了“察臣”“舉臣”“拜臣”“除臣”,準確地陳述了自己“過蒙拔擢,寵命優渥”的實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2)語言駢散并用借著排比、對偶句式整齊而和諧的節奏,反復強調語意,情感也得以加強,往往通過內容上的相互對立和相輔相成,來表達情緒上的起伏變化。如“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通過內容的對立,突出李密無所適從的心態。“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通過“祖母”與“臣”的兩情相依、相輔相成,突出了李密的拳拳孝心。
【模擬試題】(答題時間:65分鐘)
1. 下列加點字的讀音有誤的一項是( )
a. 臣以險釁(xìn) 夙(sù)遭閔兇
門衰祚(zuò)薄 日薄(bó)西山
b. 煢煢(qióng)孑立 床蓐(rù)
猥(wěi)以賤微 生當隕(yǔn)首
c. 責臣逋(bū)慢 猶蒙矜(jīn)育
過蒙撥擢(zhuó) 寵命優渥(wò)
d. 期(qī)功強近 終鮮(xiǎn)兄弟
除臣洗(xǐ)馬 劉病日篤(dǔ)
2. 下列加點字解釋有誤的一項( )
a. 晚有兒息:子 形影相吊:安慰
b. 逮奉圣朝:等到 未曾廢離:停止
c. 尋蒙國恩:尋找 除臣洗馬:授與官職
d. 劉病日篤:病重 不矜名節:自夸
3. 對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臣以險釁,夙遭閔兇。(險釁:指命運不好。夙:早時。兇:不幸。)
b. 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見背:離開我。背,背離、離開。)
c. 皇天后土實所共鑒 (鑒:借鑒)
d. 門衰祚薄 ,晚有兒息。(薄:淺薄。息:子。)
4. 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 夙 夙遭閔兇 夙興以求,夜寐以思
b. 區區 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
c. 見 慈父見背 君既若見錄,不久望君來
d. 薄 但以劉日薄西山 薄田五十頃
5. 下列加點虛詞解釋有誤的一項( )
a. 急于星火:像
b. 臣之進退:取獨
c. 無以至今日:沒有用來……的
d. 是以區區不能廢遠:因此
6. 下列所選成語中“是”的含義、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
例句:是臣盡節于陛下之日長
a. 是可忍,孰不可忍 b. 唯命是從
c. 是非曲直 d. 實事求是
7. 對下列兩組句子中加點字的意義和用法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不矜名節
未嘗廢離 愿陛下矜憫愚誠
a. 兩個“廢”字相同,兩個“矜”字不同。
b. 兩個“廢”字相同,兩個“矜”字也相同。
c. 兩個“廢”字不同,兩個“矜”字相同。
d. 兩個“廢”字不同,兩個“矜”字也不同。
8. 下列加點詞古今意義完全相同的一項( )
a. 至于成立 b. 則告訴不許
c. 臣之辛苦 d. 實為狼狽
9. 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項是( )
a.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b. 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
c. 臣以險釁,夙遭閔兇。
d. 詔書切峻,責臣逋慢。
10. 下面關于“表”這種文體的說明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表”是紀傳體史書中的一種體裁,如同現代史書的大事紀年表,比如《史記》就有“十表”
b.“表”是臣下向皇上言事的一種文體,表有分條陳述之意
c.“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種,多用于臣向君表白心跡,陳請謝賀
d.“表”還有一種作用,就是向敵對一方發的宣戰書,稱作“戰表”
11. 選出對文章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
a. 選文一連用了“察臣”“舉臣”“拜臣”“除臣”幾個詞,準確地陳述了自己“過蒙拔擢,寵命優渥”的實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b.“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路;州司臨門,急于星火。” 這一組四字駢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緊張氣氛。
c.“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是排比句,恰當地表達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寵的感激。
d.“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通過內容的對立,突出了李密無奈之情。
12. 下列對課文的理解和鑒賞有誤的兩項是( )
a. 這篇表文寫得情詞動人,又十分得體。李密作為一個“亡國賤俘”,向新朝皇帝堅辭官位,如果措辭不當,很可能招禍。有鑒于此,李密反復申說祖母的養育之恩和本人終養祖母的愿望,同時還擺出了“圣朝以孝治天下”的道理,使人感到他的陳情無懈可擊。此外為防備皇帝疑心自己仍在懷念蜀漢故國,又加說了“不矜名節”等語。
b. 本文動之以情,說之以理,是一篇情理兼備的好文章。李密辭不赴命的理由在曲折推進中得到清楚的表達,陳述委婉,衷曲令人同情,章法搖曳多姿。“文貴曲折斡旋”,是根據說服的對象和要表達的內容需要而定的。美中不足的是李密所陳之情,無非是孝養祖母,這仍屬于宣揚封建道德,因而對本文的評價不宜過高。
c. 漢魏時期,散文出現了向駢體文過渡的趨勢。駢體文要求表達方面的聲韻美,注意句法整齊,漸漸發展為要求對偶工整、平仄協調,四字句、六字句交互使用。這些特點在本文中可以窺見,像“既無叔伯,終鮮兄弟”“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童”都是整齊的句式,中間又用一些散文奇句,形成駢散結合,和諧而又錯綜,流暢而又婉轉,正是介于散文與駢文之間的過渡文體。
d.《陳情表》本于宗法人倫之至常,措詞委婉,無一字虛言藻飾,情真意切,感人至深,一向為人所傳誦。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7題陶安,字主敬,當涂人。少敏悟,博涉經史,避亂家居。太祖取太平,安與耆儒李習率父老出迎,太祖召與語。安進曰:“海內鼎沸,豪杰并爭,然其意在子女玉帛,非有撥亂救民安天下心。明公渡江,神武不殺,人心說服,應天順人,以行吊伐,天下不足平也。”太祖問曰:“吾欲取金陵,何如?”安曰:“金陵古帝王都,取而有之,撫形勝以臨四方,何向不克?”太祖曰:“善!”留參幕府,授左司員外郎,進郎中。及聘劉基、宋濂、章溢、葉琛至,太祖問安:“四人者何如?”對曰:“臣謀略不如基,學問不如濂,治民之才不如溢、琛。”太祖多其能讓。黃州初下,思得重臣鎮之,無逾安者,遂命知黃州。寬租省徭,民以樂業。洪武元年,命知制誥兼修國史。帝嘗御東閣,與安及章溢等論前代興亡本末,安言喪亂之源,由于驕侈。帝曰:“居高位者易驕,處逸樂者益侈。驕則善言不入,而過不聞;侈則善道不立,而行不顧。如此者,未有不亡。卿言甚當。”又論學術。安曰:“道不明,邪說害之也。”帝曰:“邪說害道,猶美味之悅口,美色之眩目。邪說不去,則正道不興,天下何從治?”安頓首曰:“陛下所言,可謂深探其本矣。”安事帝十余歲,視諸儒最舊,御制門帖子賜之曰:“國朝謀略無雙士,翰苑文章第一家。”時人榮之。御史或言安隱過,帝詰曰:“安寧有此?且若何從知?”曰:“聞之道路。”帝大怒,立黜之。(《明史·陶安傳》)13.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撫形勝以臨四方,何向不克 臨:蒞臨,統治。b. 太祖多其能讓。 多:贊美,稱贊。c. 安事帝十余歲,視諸儒最舊。 視:看待,對待。d. 陛下所言,可謂深探其本矣。 本:根本,要害。14.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 ① 撫形勝以臨四方,何向不克? ②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b. ① 驕則善言不入,而過不聞 ②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c. ① 邪說害道,猶美味之悅口,美色之眩目 ② 然五人之當刑也,意氣揚揚d. ① 御史或言安隱過 ② 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書15. 下列各句括號中補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確的一項是( )a. 然其意在子女玉帛,(豪杰)非有撥亂救民安天下心。b. 黃州初下,思得重臣鎮之,(四人)無逾安者,遂命知黃州。c. 洪武元年,命(陶安)知制誥兼修國史。d.(居高位者)驕則善言不入,而過不聞。16. 下列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說明陶安有謀略的一組是( )① 金陵古帝王都,取而有之,撫形勝以臨四方,何向不克?② 臣謀略不如基,學問不如濂,治民之才不如溢、琛。③ 洪武元年,命知制誥兼修國史。④ 安言喪亂之源,由于驕侈。⑤ 道不明,邪說害之也。⑥ 陛下所言,可謂深探其本矣。a. ①②③ b. ①④⑤ c. ④⑤⑥ d. ①②⑥17. 下列對原文的敘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陶安雖避亂家居,卻并非不諳世事。他看出朱元璋撥亂救民,順應民意,必能平定天下,就應聘留在他的幕府建言獻策。b. 陶安不贊成朱元璋急于攻取金陵,因為金陵是古代帝王的都城,占據如此優美的地方,面對四方的進攻,很難不被攻克。c. 陶安為人恭謹謙遜,既有知人之明,也有自知之明。他認為劉基、宋濂等人都有比自己強的地方,所以深得朱元璋的贊賞。d. 陶安認為,驕縱和奢侈是導致國家喪亂的根源,異端邪說會妨礙正道的建立,他的這些見解得到了朱元璋的充分肯定。
試題答案1. d 2. c 3. c 4. c 5. a 6. a 7. a 8. d 9. d 10. b11. c 12. b 13. c 14. c 15. b 16. b 17. b譯文:陶安,幼年時就很聰敏,廣泛閱讀經史,因為避亂而隱居在家。明太祖朱元璋攻取太平府,陶安與老儒李習率領城中的父老出迎。太祖接見他,跟他談論。陶安進言說:“如今天下大亂,豪杰們紛紛起來爭奪,然而那些人的用意在于掠奪子女玉帛,沒有治理亂世、拯救人民、安定天下的胸懷。您這次渡江作戰,軍威神武而又不殺害百姓,使人們心悅誠服。上應天意,下順人心,執行撫慰人民、討伐罪人的神圣使命,天下不難平定。”太祖問:“我要攻取金陵怎么樣?”陶安說:“金陵是古代帝王的都城,如果取為己有,占據優越便利的地勢來面對四方,那么向哪里進攻而不能取勝呢?”太祖說:“好!”就留下他參與幕府,授職左司員外郎,又提升為郎中。等到聘請的劉基、宋濂、章溢、葉琛到了之后,太祖問陶安:“這四個人怎么樣?”陶安回答說:“我在謀略方面不如劉基,在學問方面不如宋濂,在治理百姓的才能方面不如章溢、葉琛。”太祖贊許他能夠謙讓。黃州初被攻下的時候,太祖想要派一個重要的大臣去鎮守那里,朝中沒有勝過陶安的,于是就任命陶安做黃州的知州。陶安寬緩租賦,減少徭役,百姓因而安居樂業。 洪武元年,太祖又任命陶安掌管起草詔命,兼修撰國史。皇帝曾經駕臨大臣們議事的東閣,與陶安及章溢等談論前代興亡的原委。陶安說,喪亂的根源,由于驕縱奢侈。皇帝說:“處在高位的人容易驕縱,處在安逸享樂環境的人容易奢侈驕縱,好的話就聽不進去,有了過失也聽不到。奢侈,正確的思想道德就不能樹立,行為也會無所顧及。這樣下去,沒有不滅亡的。你說的很恰當。”君臣又談論到立國的學說、道統。陶安說:“正道不明,是因為有邪說為害。”皇帝說:“邪說妨害正道,猶如美味使人吃了愉快,美色使人看了暈眩。邪說不除去,正道就不能興起,天下還怎么治理?”陶安叩頭說:“陛下所說的,可以說是深深地探求到了治國的根本了。” 陶安侍奉皇帝十余年,與其他讀書人比資格最老,皇帝制作了門聯送給他,說:“國朝謀略無雙士,翰苑文章第一家。”當時人們都認為這是非常榮耀的。有的御史向皇帝提到陶安私下的一些過失。皇帝盤問說:“陶安怎么能有這樣的事?況且你是從哪里知道的?”那個御史回答說:“我也是道聽途說。”皇帝大怒,立刻罷免了他。
《陳情表》語文教案 篇16
教學目標:
1、熟讀全文,掌握文中出現的重要的實詞、虛詞、古漢語句式;
2、鑒賞本文融情于事的表達和形象精粹的語言;
3、深入體會文章凄切婉轉的陳情技巧。
教學重點:
重要的古漢語語詞知識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當時的處境和李密祖孫間真摯深厚的感情
教學時數:
3課時
課前預習:
1、通讀全文,借助工具書解決文中生字詞音義問題;
2、初步了解所表達的主要內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3、溫習第一冊第四單元的幾篇文章,體會燭之武、鄒忌、觸龍的勸說技巧,并和同學討論李密陳情委婉的方式。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熟悉課文,掌握古漢語語詞知識,理清課文思路。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篇傳誦千古的絕妙好文,它陳情懇切,言辭婉轉;它情理兼備,誠懇感人;它緣情揮灑,流暢自然,這就是晉代文學家李密的名作,(投影《出師表—李密》,學生會以為老師錯了,教師解釋)《出師表》是諸葛亮的作品,“出師一表真名世”,初中學過的諸葛亮的這篇文章的確是名世、傳世之作。(屏幕隱去“出師”二字,僅留“表”字)“表”是一種文體,是古代奏章的'一種,一般以向皇帝陳情為內容。《出師表》就是諸葛亮向蜀漢后主劉禪陳情的奏章。“出師一表真名世”的下一句是“千載誰堪伯仲間”意思是“千年以來誰可以和他相比呢?”我不敢舉哪個名人去和諸葛亮比較,但就在諸葛亮之后不足一百年的晉朝,有一篇奏章足以和《出師表》相媲美,它即是李密。(投影顯示“陳情”二字)
二、整體感知課文:
1、四位學生分讀全文。讀后大屏幕顯示易讀錯字音。
終鮮(xiǎn)兄弟期功強(jī)近常在床蓐(rù)
猥(wèi)以微賤豈敢盤桓(huán)庶劉僥(jiǎo)幸
2、全體學生高聲自由朗讀全文。
3、結合“表”的文體特征,提問:
(1)是誰陳情?
學生回答后,投影:
李密(224—287),西晉犍為武陽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時師事學者譙周,以學問文章于世。曾出仕蜀漢擔任尚書郎,屢次出使東吳,很有才辯。晉武帝征為太子洗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辭不應征。
(2)向誰陳情?
晉武帝。(投影)晉武帝司馬炎靠野蠻殺戮廢魏稱帝,為人陰險多疑。建國初年,為籠絡人心,對蜀漢士族采取懷柔政策,征召蜀漢舊臣到洛陽任職。
(3)陳什么情?
向君王上書陳述祖母劉氏年老多病,無人侍奉,暫不能應征,請求辭官終養祖母的衷情。
4、李密怎樣才能說服晉武帝呢?
“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李密要想說服晉武帝,是應該先曉之以真情呢,還是喻之以大義?是的,李密先自訴家庭的悲慘境況,讓晉武帝一開始就落入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的凄苦悲涼的氛圍之中。
《陳情表》語文教案 篇17
學習目標:
1.梳理課文情節,檢查學生掌握的文言知識。
2.通過閱讀對祖孫之情的描寫,具體體會“孝”這一中華美德。
3.引導學生賞析李密說情的藝術以及至真至誠的說情語言。
教學流程(3課時):
一、未成曲調先有情,以聲激情
充滿真情的課堂一開始就要把學生引進我們設置的情境里,于是我在課前選擇了滿文軍的一首《懂你》,把整個課堂引入深情的氛圍,然后導入:
讀《出師表》不淚下者,必不忠,讀《陳情表》不淚下者,必不孝,讀《祭十二郎文》不淚下者,必不友。今天,讓我們走進李密的陳情表,去體會一個孝子面對恩重如山的祖母和皇帝詔命時無奈的述說吧!
二、涵詠功夫興味長,以讀訴情
閱讀能體味文本思想的多姿多彩,深化作品的情感,發揮學生的想象力,提升他們的審美境界。語言形象是任何影視表演永遠取代不了的東西,所以,品讀語言,感受形象是教學的必備環節。我在課前已經布置學生有層次梯度地三讀了,即:第一讀,讀正確音;第二讀,讀準字詞輕重;第三讀,把握感情。所以,上課時,我讓學生伴著舒緩憂郁的節奏朗讀時,他們已經把李密的感情處理得十分到位了。
三、潤物無聲潛人心,細節析情(課堂實錄片段)
在分析文本時,好的問題設置能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我采用的創設情境法,不單停留在對課本的文字的解說上,更注重調動學生的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構筑畫面,我設置的問題如下:
幻燈顯示1:從第一段中,有幾個數字,“六月、四歲、九歲”,這幾個時期李密分別發生了什么變故?你能用自己的話去描述李密的童年遭遇嗎?
生:李密6個月的時候父親就死了,四歲母親也嫁人了,九歲還不會走路,他的童年非常悲苦。
師引導:一般小孩子13個月就會走路了,為什么李密九歲還不會走路?
生:他營養不夠,缺鈣。
生:他沒人帶,也沒人教他走路。
師引導:這樣的情況,我們在哪里會看到類似的小孩?
生:步行街,那些衣服破爛、全身骯臟、到處討飯的小孩。
師引導:對,李密的童年和他們很相似,我們可以推測他還會有哪些遭遇呢?
生:受人歧視,沒錢讀書,沒有同伴,沒有玩具,性格孤僻,自卑至極……
幻燈顯示2:李密說自己險釁,有哪些句子可以抒發他命運悲苦的情懷呢?
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和 “煢煢孑立,形影相吊”。
師引導:為什么李密會“晚有兒息”呢?
生:家里窮,沒有人愿意嫁給他。
師:是一般的窮嗎?古代窮人可多了。
生:窮得看不到希望,家里人都快死光了,感覺這種家庭快滅絕了!
師引導:那么李密結婚后呢,他應該不再孤單,為何還是“煢煢孑立,形影相吊”?
生:莫非他的妻子不是他的真愛,不能理解他。
生:那么窮,有人愿意嫁給他,在古代門當戶對的觀念下,估計這個妻子自身條件也不太好,所以李密覺得不幸福!
幻燈顯示3:第二段中,李密歷任了哪些官?他為何在最重要的升職前推脫呢?說說他的“狼狽”在哪里?
生:做了秀才,到郎中,要升到東宮冼馬。
師引導:能為太子冼馬,這是多么榮耀的官職。哪些詞可以看出這個皇帝對李密的看重?
生:切峻、逼迫、急于星火。
師引導:越是急,李密越是推時間,他的苦衷是什么?
生:劉病日篤,沒有幾天光景了。
師引導:課文中哪個詞可以看出劉的病情嚴重?
生:“朝不慮夕”,早上活著,還不知道能熬得過晚上嗎。
幻燈顯示4:第四段中,李密欲說服皇帝的勝算籌碼在哪里?他是如何巧妙述說使皇帝打消懷疑他是亡國踐俘的顧慮呢?
生:圣朝以孝治天下。
師引導:他稱本朝為圣朝,而稱前朝為什么?
生:偽朝。這樣能討好皇帝,打消懷疑他是亡國踐俘的顧慮。
師引導:還用了哪些句子來打消?
生:亡國踐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寵命優渥。
幻燈顯示5:李密最后還是選擇了留在祖母身邊,他用了怎樣的說理藝術去感化皇帝的呢?
生:他用了重復述說他與祖母的感情。
師引導: 重復幾層,各表明什么意思?層次之間有什么關系?
生:三層,第一層述說與祖母的關系是相依為命,二人不可或缺;第二層用兩人的年齡告訴皇上祖母光景不長,
在人生70古來稀的社會,96歲已是極壽了;第三層以烏鴉反哺例子,動物尚能知孝,久病床前怎能無孝子。三層之間呈遞進關系,層層剖析,多次強調。
師引導:在去與不去之間,你聽到了李密內心怎樣的掙扎?
生:去吧,圣旨催得急,去嗎?祖母的湯藥誰人侍奉?
生:去吧,為了光宗耀祖,為了優越的俸祿,去嗎?祖母又咳嗽了。
生:去吧,前途要緊,能去嗎?祖母已經96歲,我不能沒有她!
一層層的鋪設,引導學生一層層的思考,讓他們理解李密平淡的文字后面唱出的深沉的孝之歌。全班頓時一片寂靜,大家陷入對李密的同情之中,也理解了作者文字背后更深沉的東西。
自我反思:
1.《語文新課程》強調“人文性和知識性的統一”,所謂人文性,不僅落腳在教學方式的改變上,更重要的是對學習主體——學生的人格塑造上。語文學習的一個重要的目的是使學生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本文打破了傳統的文言文教學只停留在字詞的講授上,課前提前布置學生預習,解決了文言字詞的障礙,教師把課堂的時間花在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對情感的體會和把握上,使得整節課充滿生命力,充滿探究與思考。教案設計非常實在,緊扣文本;很有思路,引導先動之以情,再曉之以理。
2.本課試圖通過教學,喚起學生對親情的感受,設置情境,讓學生挖掘到文字背后的淚水。從學生的作業中可以看出本節課在教師的成功引導下,學生在自己構筑的畫面里真情流露,整節課以孝穿情,完成既定的三維目標,也帶來情感上的共鳴,真正使學生走進了文本,用心靈觸摸了文學形象。
3.課堂設計可以進行適當調整,應該把自己平時對家人的態度拿來和李密做比較,比如“當媽媽生病時,你又剛好遇到升學考試,那么你會怎么處理?”這一問題穿插其中,引發他們的討論,這樣更容易理解作者的情感。
品《陳情表》
宋朝皇族大臣趙與時的《賓退錄》有言曰:“讀李令伯《陳情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孝。”無獨有偶,晚清重臣曾國藩也曾說過:“讀《陳情表》而不動心者,其人必不孝。”時至今日,讀罷此文,依然觸動內心,久久難平。當然,在“禮義仁智信,忠孝節勇賢”盛行的封建社會,君主需要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件來向民眾傳播一定的道統思想,以期達到駕馭民眾、鞏固統治的目的,那么該文文逢其時,千古傳誦確有政治原因做支撐的一面;但當我們剝離文章的時代背景和政治目的后,深潛文中,依然可以汲取不盡的言語養分,學到高妙的說話藝術。因此,《陳情表》入選各地各類的語文教材,也凸顯了當前語文教育的生活化和實用性。
筆者所要表述的觀點,恰從兩句對《陳情表》的評論中來。
(1)清人林云銘在《古文析義》中說道:“(《陳情表》)純是一片至性語,不事雕飾,惟見天真爛漫。”
(2)清人吳楚材、吳調侯在《古文觀止》中說道:“(《陳情表》)歷敘情事,俱從天真寫出,無一字虛言駕飾。”
筆者認為這兩種評論所下定語過于偏頗,實未理解李密當時的政治身份和特殊處境,下面筆者就從“說話的藝術性和技巧性”這一角度重新梳理本文,以茲補綴前人的評述。
眾所周知,李密是前朝舊臣,晉武帝司馬炎讓他出來做官,目的只有一個:采取懷柔政策,博愛才美譽,籠絡士人之心,減少滅吳阻力。由此可見李密在當時已經很有威望了,不然也不可能進入司馬炎的法眼。史書記載:李密研究學問從不倦怠,以譙周(蜀漢著名的儒學大師和史學家,陳壽的老師)為師,門人把他比作游夏(孔子最重視的學生之一,相傳是《論語》的撰稿人之一)。這樣的人才如果可以入選東宮侍讀,定可感召天下,以德服人。所以,以種種形勢看來,李密想不仕基本是死路一條,這就成了此表非常難寫的歷史背景和客觀條件。因為李密不僅要讓司馬炎這個逼君退位,篡權攝政的陰險毒辣之人感受到自己的孝心,更要讓他感受到自己的忠誠,這樣才可能全身而退,自保于世。自古“忠孝難全”,本文卻極好地解決了這一人文命題。筆者認為,這也是《陳情》高于《出師》的地方,高在心思縝密,高在說話藝術,高在不露痕跡。
本文首段述“悲”。以時間為敘述主軸,可以概括如下:童年時期,年幼喪父、母親改嫁,祖母撫養;少年時期,行動不便、零丁孤苦,祖母耐心呵護;成年時期,無親無仆、較晚得子,祖母盡心支持。事實是最有力的明證,唯有真實才能打動人。這一部分的敘事即為匯報,向晉武帝匯報自己的成長史,怎一個“悲”字了得?《晉書》言曰:“母何氏改醮,密感戀彌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一個前半生遭遇了如此不幸的人能活下來,除了“上天厚德”外,定有“貴人”相助,而祖母劉氏就是李密的“貴人”。她自始至終辛苦的付出終于換來了李密的長大成人,這是何等偉大的母性啊!但長期的獨自勞作,一人擔當累垮了比李密大五十四歲的祖母。于是接下來的一句“夙嬰疾病、常在床褥”,讓李密之悲從自身蔓延到了祖母身上。本可以在孫子成人立業后安享晚年的祖母,孰料重病附身,喪失行動能力。這對李密無疑又是一個巨大的打擊,對于這位曾經對自己“頭頂肩扛、悉心付出”的祖母,李密則以孝償情,親自照顧、不離左右。《晉書》記載:“劉氏有疾,則涕泣側息,未嘗解衣,飲膳湯藥,必先嘗后進。”這是李密第一次表露“孝心”和“孝行”,有為下文鋪墊之意,其實更是提前向晉武帝創設了一個“現在祖母已離不開我”的情景。
首段表述皆為事實,言語融情,處處顯悲,渲染出了悲涼的閱讀氛圍,描繪出了一幅“病榻老嫗、風燭殘年、孫子在側、跪奉湯藥”的悲情感人的畫面。美國著名演講家卡耐基在其風靡世界的著作《有效的溝通藝術》中提到的第一條演講法則就是“講出屬于你自己的故事,因為只有你的故事才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故事,才是別人沒有經歷過的,才最能吸引人。”本文第一段深合此法則精髓。
講完“己悲”,按理應該詳細描述祖母的病情以及自己的難處,然后懇請晉武帝讓他在家照顧老人。但作者卻別開生面、宕開一筆,特寫本朝無論是地方官還是圣主對自己的重視和重用。真是匠心獨運、獨樹一幟。本段婉轉地表述了自己四次拒絕做官的經過:第一次,太守逵聘他為孝廉;第二次,刺史榮聘他為秀才;第三次和第四次的聘用人都是晉武帝,而聘任的職務也十分顯赫,前次為郎中(廳級官員),后次為太子洗馬(前途無量),但李密是無論你是誰,給何職務,我都以一言拒絕——祖母重病,供養無主。著實執著。
第二段的結尾是“臣之進退,實為狼狽。”我相信這是李密當時真實而真切的表述,但李密的言語技巧在本段中也展現得淋漓盡致。第一句是奉承之言,接下來便是上述的四次拒絕經歷。其中既從兩位官員的重視角度抬出了自己的人品和實力,又把晉武帝對自己的超級信任(當太子的屬官)表述出來,并剖露以死相報之心。可是心存僥幸的李密依然沒有赴京任職,晉武帝一定是被他拒絕的行為激怒了,于是開始了封建帝國里有趣的逐級威逼和催促,文中一連用了“逼迫”“臨門”“切峻”“詔書特下”等詞語來形容。迫于形勢李密也不得不“奉詔奔馳”了,這也是在為自己開脫,表明自己其實是準備赴京的,這是自己“盡忠”的心理表現。但此時祖母的病情日趨嚴重,李密的孝心又一次使他斗膽請示,“臣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這是最妙的一句。明知不可能卻非要有此一說,我相信他的孝心,但我也相信這是他精心的設計,把自己的孝心和抗旨之罪并列排開,天枰的兩極盛放的一邊是祖母的生命一邊是自己的生命。難怪莎士比亞也曾下過論證:“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問題。”
還需要強調的是,李密的兩難抉擇是一種真實存在,上到晉武帝,中到地方官員,下到街坊鄰居都應該知曉,否則李密早已欺君遭刑了。司馬炎是司馬懿之孫,司馬昭的長子,逼迫魏元帝曹奐禪位,建立晉朝,為西晉開國皇帝。此人陰險狡詐、城府極深,你想忽悠他,那真是嫌命太長,所以李密很清楚應該怎樣說才能打動這位不好惹的皇帝。李密的說服策略從上述兩段可觀其大概,即老老實實說情況,真真切切顯孝心,認認真真表忠心,這才有可能觸動晉武帝。
第三段又開始回歸自我,表露自己的真實想法,分四個層次。首句就給皇帝戴了高帽,“圣朝以孝治天下”,我李密乃至孝之人,圣朝將如何待我?把球踢給了皇帝。隨后的“猶蒙矜育”“特為尤甚”兩詞,展現圣朝厚待自己,自己也將對此知情銘恩。是啊,知恩就應該圖報才對,按理下文當在報恩上著墨才對。但李密說話藝術之高妙,就在“不按常理出牌”上。他隨后的十句“剖露仕心”真真把晉武帝的心思看透,在本文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這十句的整體心理布局是大說特說自己本意做官,這是在消除皇帝的戒心,尤其是“不矜名節”一句,真是把自己的聲譽和人格都搭進去了,可謂破釜沉舟!然后是對圣朝的越級提拔和優厚待遇表示惶恐之至,理應投桃報李,即刻進京,以死盡忠。這前半部分的確塑造了一個銘恩圖報、為國盡忠的的臣子形象。這一形象確是真實的,可以接受的。一點也不矯情。
但祖母的“氣息奄奄、朝不慮夕”又讓李密顧慮重重,深怕自己這一去即為祖孫永別,足留人生最大遺憾。《曾國藩·黑雨》一書中記錄了這樣一件事:大臣潘祖蔭的一句“中國不可一日無湖南,湖南不可一日無左宗棠”,救下了這位大清國最后的頂梁柱。后來左宗棠收復我國新疆全境,這可是在當時相當于六分之一國土的山河啊!我相信李密更是以一句“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深深打動了晉武帝的心。此句對仗工整且不必說,那其中生死相依,不離不棄的信念足以震撼世人。文采斐然,匠心獨運啊!接著,此段結尾道出了李密的最終抉擇——“不能廢遠”,即不能廢止奉養,遠離祖母。硬氣!這可是在對當朝皇帝說話啊!但筆者相信,這份硬氣,來自于對自己說話藝術的底氣和對晉武帝心理把握的自信!
前三段李密的說服思路是細數悲情——兩難抉擇——剖露內心,而最后一段的表述則回歸謙遜和忠情。年幼喪父,母親改嫁的李密,能夠活到四十四歲,無疑祖母的付出是居功至偉的。今年九十六歲的祖母,在世之日當為不多,按照“人生七十古來稀”的說法,此祖母當屬稀世珍品,放在當代也是長壽明星,于是李密講出這一事實,順便帶出來了盡孝劉氏日短,盡忠陛下日長的對比,這一對比很實在,很客觀,很有效。接著他又拿動物來做比較。烏鴉反哺、且知孝養之意,何況人乎?這兩處對比,一個是時間上的,一個是種群上的,極有力度!而且下文又引出可證明自己實情的人,有前朝的也有本朝的,在輿論方面也得到支持。最后借祖母之名表示感謝,更再次為自己表忠心:生為人臣,死為鬼雄。生死之間,除祖母之外,絕對盡忠。真正的讓皇帝放心。
本文至真至誠,歷來為人稱道,而筆者在如此真情溢滿的文中,也讀出了作者高妙的說話藝術和技巧,其淋漓盡致的多維凸顯,委婉波折的極盡能事,真是鬼斧神工,令人折服,這正是成熟政治家的必備生存技能。難怪晉武帝也被其感動,《晉史》有載:“帝覽之曰:‘士之有名,不虛然哉。’乃停召。”《古文觀止》也記述“晉武覽表,嘉其誠款,賜奴婢二人,使郡縣供祖母奉膳。”看來此文的效果真是相當的好啊!
順便再說一句,李密有兩子,一為李賜,一為李興。兩子都有文采。李賜死在被推薦為秀才的那一年,李興后為諸葛亮和羊叔子寫碑文,傳誦一時,為人稱道。
《陳情表》:“陳情”有法
《陳情表》是一篇文情并茂的佳作。是古代表章史上的奇跡。
文章一開始,李密便以“四苦”精心營造了一種凄楚哀婉的情感氛圍。一苦:“生孩六月,慈父見背。”二苦:“行年四歲,舅奪母志。”三苦:“少多疾病,九歲不行。”四苦:“煢煢孑立,形影相吊。”四重悲苦的經歷,不但揭開了作者苦難的身世,也交代了自己和祖母相依為命的特殊關系,更能引發晉武帝的憐憫心理。
第二段以“逮奉圣朝,沐浴清化”開頭,巧妙地以恭敬之心稱頌圣朝功德,順理成章地說到地方舉薦和朝廷征召,不動聲色地向主題靠攏,接著筆鋒一轉,交代了自己“辭不就職”的尷尬境況:一方面自己“欲奉詔奔馳”;另一方面“則劉病日篤”;含蓄表達了自己“盡忠”“盡孝”難以兩全的矛盾心情。這樣,一個既想報皇恩又想盡孝道的進退兩難而又無助茫然的忠臣賢孫形象立刻浮現在晉武帝眼前。
為了進一步打消晉武帝的顧慮,作者在第三段中先恭維“圣朝以孝治天下”,并贊賞新朝“凡在故老,猶蒙矜育”的政策,表達了自己對皇恩浩蕩的高度認可,接著宕開一筆,談了自己做官的目的是“本圖宦達,不矜名節”,不會為保全名節而“不事二主”;并且非常感激朝廷的“過蒙拔擢,寵命優渥”,但我的祖母已“氣息奄奄,朝不慮夕”。這樣一番發自肺腑的傾訴,自有一種撼人心魄的感人力量,“區區不能廢遠”的陳情目的已見分明。
有了前三段的情感鋪墊,作者大膽地提出了“愿乞終養”的要求,通過一組年齡數據的對比表明“盡節于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也”,說明“報皇恩”跟“徇私情”只有為時極短的矛盾,從長遠著眼根本沒有矛盾,并表示“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這種兩全其美的辦法和對皇帝絕對盡忠的感情,晉武帝哪里還會拒絕呢?不僅準其所請,還特地“賜奴婢二人,使郡縣供其祖母奉膳”。至此作者終于轉危為安,實現了他的陳情意圖。
說理類文言文因其長于論辯與精于說理,近年來在高考文言文試題中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其考查難度較之傳記類文言文等要大得多。因此,考生抓住說理類文言文的特點與解題技巧,快速掌握其主要內容并進行有針對性的強化訓練就顯得尤為重要。下面介紹一些方法以資借鑒。
明確中心論點
文言說理文往往有一個表明作者立場的中心觀點,閱讀時要準確抓住文章論點。篇幅較長、內容豐富的說理文除有一個中心論點外,還有圍繞中心論點而設的幾個分論點,閱讀時要分清中心論點與分論點的關系,理清文章的層次,揣摩作者的觀點態度,做到綱舉目張,從而把握文章的內容。一般從題目、開頭和結尾這三處可以把握并概括出來。如《陳情表》的說理目的在于報養劉氏——“區區不能廢遠”。
把握說理憑借
論據是用來證明作者觀點的理由與根據,在文言說理文中不可或缺。閱讀時,必須準確找出本文主要論據,并把論點與論據結合起來,具體分析論據是怎樣為論點服務的。把握了說理憑借,方可更深入地領悟文章內容。如分析《陳情表》,就要在找出報養劉氏“區區不能廢遠”這個中心論點后,迅速找出文中“愿乞終養”“辭不就職”所列的論據,進而理解全文的中心論點。
梳理說理邏輯
所謂說理邏輯,是指說理文用論據來證明論點的過程,其目的是為了揭示論點與論據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掌握了論點、論據后,就要深入一步了解作者是怎樣進行說理邏輯論證的。如李密的《陳情表》,就應把握其獨特的論證邏輯,即“情真意切,委婉誠懇”。文章就是圍繞這一點層層推進說理的。這樣閱讀,就能將論文三要素串成一線,整體把握文章的主要信息。
體味說理藝術
文言說理文往往文、理、情兼具,高考文言文信息篩選試題在考查文章藝術技巧方面時有涉獵,因此對其說理藝術的把握也不可忽略。我們應掌握文言說理文的三大藝術特色:一是說理講究生動形象,二是說理注意啟發誘導,三是說理注重對比議論。特別要重點弄清說理文結構上是總分式、并列式還是遞進式等;修辭上用了比喻、對比還是排比、擬人等;論證手法上是比喻論證,還是對比論證等;語言上是具有形象性、趣味性、獨創性,還是具有哲理性、深刻性、凝練性等。只有掌握了這些藝術技巧及其基本作用,閱讀時,才會思路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