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家長的教子心得:我兒子吃虧了
這天中午,我正在廚房做飯,兒子哭著回來了,一問才知道二樓鄰居家的孩子故意把他絆倒了,額頭上起了個大包。丈夫見了兒子額頭上的紫血包,又心疼又生氣,責怪我把孩子教得太老實了。其實,我又何嘗不心疼不氣惱呢,可是,這種事是難免的。孩子之間,由于種種原因,強欺弱,大欺小是常有的事。他們吵架大多是因為搶奪東西,或是自己的東西被別人弄壞而引起的。孩子們就是在吵吵鬧鬧的過程中,不斷地矯正各種行為,逐步互相適應,學會較好地與他人交往。從這個意義上說止:孩子吵架、吃虧受欺負都是他們為發展社會交往能力所付的“學費”。實際上,大多數孩子在吃過幾次虧、受過幾次欺負后,都會調節自己的行為使自己少吃虧、少受欺負。
因此我認為,家長大可不必為孩子吃虧受欺負而過分焦慮, 也不應為此把孩子關在家里,或跟在孩子屁股后面做“保護神”,更不必為此大動肝火。有些家長因孩子吵架而導致大人之間、鄰里之間不和睦,這越發犯不著,豈不知孩子們今天吵過,明天又和好如初了。平時,我常常教育孩子不要搶奪別人的東西,別人弄壞了你的東西,你可以批評他,不可以打人罵人。但是,由此往往會出現孩子不打人家,而人家總是先打他的情況。對此, 我丈夫認為,對那些攻擊性強、一向欺負別人的孩子,應該給予必要的還擊以自衛,否則等于是在助長對方的霸道行為。孩子的自衛行動可能比老師、家長的口頭教育更有效。
其實,丈夫的話不無道理。但我以為對孩子進行這樣的教育, 在孩子聽來就變成“你可以打人”,因為他們還難以準確識別、 判斷“一向欺負人的孩子”,而且他們人小力弱,可能招致更大的吃虧。再者就是如果常受這種“自衛教育”,則可能出現自衛過度而打傷對方的事故,而且還可能使本來攻擊性不強的孩子也變得好攻擊。還有的家長把攻擊性與競爭視為一回事,容忍、鼓勵孩子的攻擊性行為。“他罵你, 你就打他廣“他打你一巴掌,你要還他兩巴掌!”這就不僅僅是自衛了。要知道,攻擊性強、霸道的孩子看起來占了便宜,但他要為此付出更大的代價,不受小伙伴歡迎,不能形成良好的伙伴關系。而兒時攻擊性強的孩子到成人后多半也富攻擊性;兒時不良的伙伴關系也可能導致將來的過失、犯罪行為及其他方面的無能。而這些并非是家長的初衷。·
當然,對孩子是否一味進行“打不還手,罵不還口這種君子式教育也值得探討,正如有的家長所擔憂的,孩子皮肉吃虧不說,還可能由此促成孩子懦弱、退縮、缺乏獨立和自信等不良個性。 因此,我認為,根據學齡前幼兒的身心特點,道德品質教育應針對具體事例進行,著眼點應是逐步提高孩子的道德認知水平和是非辨別能力,教育重點應放在制止孩子的主動攻擊行為上。在處理孩子吵架和糾紛時,成人應首先弄清楚事情的起因和整個過程,隨后耐心地給孩子們分析誰對誰錯,對在什么地方錯在哪里, 還要指出應該怎樣做才對。批評的重點應是主動發生攻擊性行為
的孩子,而對因被攻擊而引起的攻擊性行為,只要情況不嚴重, 可采取不批評的默許態度。否則,對兒童的獨立性和適度自衛能力的發展也是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