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跡》閱讀答案閱讀題原文(精選15篇)
《月跡》閱讀答案閱讀題原文 篇1
《月跡》通過對“月亮是每個人”的描寫,表達了作者有了屬于自己的希望,也就會擁有屬于自己的天空和世界的觀點。下面就讓第一范文網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月跡》閱讀答案吧,希望能對你有幫助!
《月跡》閱讀題原文我們都看著那杯酒,果真里邊就浮起一個小小的月亮的滿圓。舉著,一動不動的,手剛一動,它便酥酥的顫,使人可憐兒的樣子。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個人的心里了。
奶奶說:“月亮是每個人的,它沒有走,你們再去找吧。”
我們越發覺得奇了,便在院里找起來。妙極了,它真沒有走去,我們很快就在葡萄葉兒上,瓷花盆兒上,爺爺的锨刃兒上發現了。我們來了興趣,竟尋出了院門。
院門外,便是一條小河。河水細細的,卻漫著一大片的凈沙;全沒白日那么的粗糙,燦燦地閃著銀光,柔柔和和得像水面了。我們從沙灘上跑過去,弟弟剛站到河的上彎,就大呼小叫:“月亮在這兒!”
妹妹幾乎同時在下彎喊道:“月亮在這兒!”
我兩處去看了,兩處的水里都有月亮;沿著河跑,哪一處的水里都有月亮了。我們都看著天上,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見了小小的月亮。我想,我的眼睛里也一定會有的。噢,月亮竟是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我們坐在沙灘上,掬著沙兒,瞧那光輝,我說:
“你們說,月亮是個什么呢?”
“月亮是我所要的。”弟弟說。
“月亮是個好。”妹妹說。
我同意他們的話。正像奶奶說的那樣:它是屬于我們的,每個人的。我們又仰起頭來看那天上的月亮,月亮白光光的,在天空上。我突然覺得,我們有了月亮,那無邊無際的天空也是我們的了,那月亮不是我們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嗎?
大家都覺得滿足了,身子也來了困意,就坐在沙灘上,相依相偎地甜甜地睡了一會兒。
《月跡》閱讀題題目1.細讀選段,談談你對下面幾句話的理解。
(1)噢,月亮竟是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2)我突然覺得,我們有了月亮,那無邊無際的天空也是我們的了,那月亮不是我們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嗎?
2.文章結尾說“大家都覺得滿足了”,反映了孩子們什么樣的心理?文章抒發了一種什么感情?
3.請問作者描寫月亮是從什么角度結合什么事物來寫的?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月跡》閱讀題答案1.答案:生活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只要你愿意去發現,美無處不在,希望無處不在。
(2) 答案:有了屬于自己的希望,也就會擁有屬于自己的天空和世界,因為希望是我們奮斗過程中的憑據和證明。
2. 答案:尋找月亮,其實也是在尋找夢想和希望。找到了月亮,也就有了希望,心里便踏實了,滿足了。文章抒發了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和對幸福的渴望追求。
3. 答案:作者描寫了酒杯里的月亮、天上的月亮、眼睛里的月亮、沙灘上的月亮,美麗的月亮無處不在,成了幸福與希望、美好與安寧的象征。這樣描寫語言表達流暢,層次分明,而且充滿詩情畫意。
《月跡》閱讀答案閱讀題原文 篇2
教學目標:
1.把握文章內容,理清文章結構。
2.自主合作探究文章主旨,獲得美的熏陶。
3.感悟富有童心童趣的語言,激發愛美之心。
教學重點:
1.自主合作探究文章主旨,獲得美的熏陶。
2.感悟富有童心童趣的語言,激發愛美之心。
教學難點:
自主合作探究文章主旨,激發學生熱愛美,追尋美。 教學準備:
多媒體材料,學生分組(月亮兄弟組和月亮姐妹組)
教學設計:
一.激情導入,對吟月詩。
教師預設1:上課前請同學們微微閉上雙眼,聽一首歌。(播放歌曲)這首歌使你想到什么呢?
教師預設2:每當圓月掛在天空,總會引起我們無限的詩情。“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的豪情激蕩著我們的心靈。看到月亮,你會想起哪些詩句呢?
月亮兄弟月亮姐妹們紛紛發言,教師及時肯定。
二.整體感知,比尋月跡。
1.初識作者。
2.教師預設:你能用一句話概括文章內容嗎?(提示:抓住時間、地點、人物以及事件過程來說。)
盼月(1—4)、尋月(5—30)、議月(31—36)
3.教師預設:同學們已經預習過課文了,有沒有注意到旁批中的“感悟 品味 欣賞”呢?對照這些我們可以很容易找到孩子們尋找月亮的過程。
請同學們再讀課文,一邊找出孩子們尋找月亮的過程,一邊思考那時孩子們心中的感受(提示:可以用一個兩字詞語來表示。)
月亮兄弟月亮姐妹們根據圖示一一完成。
共同小結:隨著尋月足跡的不斷變化,孩子們的心理也在不斷變化。原來,尋月的過程正是孩子們獲得滿足的過程,尋月的過程正是童心升華的過程呀!
三.品讀佳句,賽悟月美。
教師預設:月亮是神奇的,所以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那么,孩子們眼中的月亮是什么樣的呢?請用圈點勾畫的方法找出文中描寫月亮的句子,并作批注,說說你的感受。
多媒體展示范例:
A.“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沒聲地溜進來······”
月亮兄弟:“款款”運用疊詞,形容月亮的'美好姿態,款款而來,
多么優雅呀!
“溜”形容悄悄地,仿佛捉迷藏;“長了腿”擬人手法,一個活潑可愛的月亮來到我們面前。
B.“哦,一個女子,我想:······”
月亮姐妹:聽完奶奶月中嫦娥的故事,“我”想象著,月宮應是冰雕玉器的,所住的女子應是美麗多姿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C.“啊,啊!月亮是屬于我的了。”·····
月亮姐妹:因為喜歡月亮,所以才會有爭執,這正體現了孩子們對美的熱愛與渴望。
D.“大家都喝下肚去······”
月亮兄弟:把月亮喝下去,就是把美裝進心里,心中有美那么一切都是美的。
E.月亮是每個人的,它并沒有走,你們再去找吧.
月亮兄弟:每個人心中有美,就可以找到美,發現美。
F.“我們有了月亮,那無邊無際的天空也是我們的了,那月亮不是我們按在天空中的印章嗎?
月亮姐妹:擁有了月亮還不夠,還想擁有天空,擁有美還不夠,
還要去發現美進而創造美。
教師小結:說得太好了!擁有了月亮,就擁有了天空,擁有了美麗的心靈,就可以去發現美,創造美。原來,月亮就是美的象征,尋月的過程就是尋美的過程啊!
孩子們心靈美好,所有可以發現美,這不正是純真的童心童趣的體現嗎?作者就是用這樣富有童心童趣的語言來表現兒童對美的熱愛與追求。
四.爭探月喻,競抒月懷。
1.“月亮是個好。”在你眼里月亮又是個什么呢?如果問我,我會這樣回答:······
你也來說說吧!
月亮兄弟月亮姐妹們紛紛發言,教師及時肯定。
2.讓我們共同欣賞月空,也用我們富有情趣的語言,表達對她的熱愛吧。
教師展示范例。
請寫下你的感悟,下節課,我們將共同欣賞你們的佳作。
《月跡》閱讀答案閱讀題原文 篇3
從長遠角度考慮,語文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一時之功。它需要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多關注最新信息,多閱讀名家名著,開闊視野,增加實踐,培養對語言的品評、賞析、感悟的能力,培養學習語文、陶冶性情的興趣,在多讀深思中進入學習語文的嶄新境界。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月跡》閱讀答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月跡》
奶奶說:“月亮是每個人的,它并沒走,你們再去找吧。”
我們越發覺得奇了,便在院里找起來。妙極了,它真沒有走去,我們很快就在葡萄葉兒上、瓷花盆兒上、爺爺的锨刃兒上發現了。我們來了興趣,竟尋出了院門。
院門外,便是一條小河。河水細細的,卻漫著一大片的凈沙;全沒白日那么的粗糙,燦燦地閃著銀光。我們從沙灘上跑過去,弟弟剛站到河的上灣,就大呼小叫了:“月亮在這兒!”
妹妹幾乎同時在下灣喊道:“月亮在這兒!”
我兩處去看了,兩處的水里都有月亮;沿著河沿跑,而且哪一處的水里都有月亮了。我們都看著天上,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見了小小的月亮。我想,我的眼睛里也一定是會有的。噢,月亮竟是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我們坐在沙灘上,掬著沙兒,瞧那光輝,我說:
“你們說,月亮是個什么呢?”
“月亮是我所要的。”弟弟說。
“月亮是個好。”妹妹說。
我同意他們的話。正像奶奶說的那樣:它是屬于我們的,每個人的。我們就又仰起頭來看那天上的月亮,月亮白光光的,在天空上。我突然覺得,我們有了月亮,那無邊無際的天空也是我們的了,那月亮不是我們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嗎?
大家都覺得滿足了,身子也來了困意,就坐在沙灘上,相依相偎地甜甜地睡了一會兒。
《月跡》閱讀題:
小題1:上文主要寫了兩件事,請簡要概括它們的主要內容。(2分)
小題2:選段開始說“我們越發覺得奇了”,末尾說“大家都覺得滿足了”,請分別寫出“奇”和“滿足”的具體含義。(4分)
小題3:結合選段有關描寫,體會“噢,月亮竟是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這個句子的含義(4分)
小題4:“大家都覺得滿足了,……相依相偎地甜甜地睡了一會兒。”此時,如果“我”做了一個夢,我會夢見什么呢?請根據你對選文的理解,發揮合理想像,描述夢境的內容。(3分)
《月跡》閱讀答案:
小題1:我們河中尋月;我們沙灘議月。
小題1:“奇”指“月亮并沒走”;“滿足”指只要我們擁有了月亮,也就擁有了整個天空,擁有了所追求的美。
小題1:“生活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只要你愿意去發現,美無處不在,希望無處不在。
小題1:不設統一答案。
小題1:圍繞著“月”這一線索總結中心事件。主要考查學生的概括能力,要求學生用簡練的語言來概括事件
《月跡》答案分析
小題1:學生應培養理解詞語在語境中的具體含義的能力,有利于對文章主題的把握。
小題1:這是有關主題理解的一類題,要求學生緊扣文本的主題,即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情感和所闡述的道理。
小題1:能體現“尋月”“得月”后的喜悅滿足,能表現童心的發現力、好奇心即可。
《月跡》閱讀答案閱讀題原文 篇4
《月跡》是一篇散文,內容充滿童真童趣,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我希望通過一堂課能達到以下教學效果:
一、疏通課文,讓學生能理清文章的主題線索。
二、讓學生把握住整篇文章的寫作風格,能品味出語言中蘊含著的童真與童趣。
三、讓學生能意識到文中“奶奶”這一人物的重要性。
四、在情感教育上能引領學生去領悟生活中的美好。
為此我在教學時采用了以下幾種方法:
一、利用課件這一直觀教學,化靜為動,化無聲為有聲,調動學生各種感官,通過各種“月”的展示,把學生自然而然地帶入特定的情境,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起來。并由此從側面將文章的主題線索展示給學生。
二、課堂上緊扣教學目標篩選有價值的,又容易被忽視的詞句、重點語段進行點撥。力求點撥出語文味來,即真正使學生嚼出一點味道來或者把學生引向品味語言中蘊含著的童真與童趣的軌道,使學生得到美的享受的同時,也掌握了整篇文章的寫作風格。
三、適當的給與學生自讀的時間,倡導在自學、自悟基礎上進行各種形式的合作學習,通過共同探究,在培養合作精神和協作能力的同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希望學生能自主地,發自內心地熱愛與向往美好的生活。在結束了這一堂課的教學后,通過觀看教學視頻,以及聽取聽課教師的點評,我感覺我基本達到了上課前設定的教學目標,但與此同此也發現了一些存在的不足:
一、在課堂教學的時間安排上應該更突出主次。
在這堂課的學習過程中,我安排了很多的問題,希望能逐步引導學生去通讀,理解全文主旨,但事實上,過多的問題反而混淆學生的思維,讓他們無法分辨出到底什么才是這篇課文的重點。我希望課堂能夠豐富多彩,結果卻是有些過分“豐富多彩”了,過多的問題設置使得很多內容都有些“蜻蜓點水”,沒有足夠的去挖掘一些精彩內容的內涵,如果是考慮到學生的基礎,其實有部分相對淺白的問題是可以濃縮,精簡一下后讓學生自己自由理解的,這可能會比我總結概括有更好的效果。這樣,就可以將更多的課堂時間安排到重點的研討上。
二、在這堂課上還需要有個“精彩點”。
一堂課45分鐘,學生難免會有精神倦怠的時候,這就需要在課堂教學的中后期,有個讓學生能興奮起來的精彩點。而我在這堂課上,由于安排了過多的內容,就忽視了這個問題,整堂課都是以一個平穩的步子走了下去。其實在課文分析進入結尾部分的時候,有個讓學生討論“你眼中的月亮是什么”的問題,如果能讓學生當堂練習并交流起來的話,將會是讓學生精神為之一振的內容,但是由于在時間上沒有安排好,這一部分只好留在了課后交流,收到的效果打了一定的折扣。
三、提倡學生的獨立思考時不能忽視合作學習。
這堂課上我主要是以提問來引導學生,但是在學生思考時,我多以學生讓通過自讀、思考來解答問題,這樣,雖然提高了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部分學生的發言機會。我試想,如果能在這堂課中增加適當的小組討論環節,可能會讓整個課堂的氣氛活躍起來,讓一部分不習慣舉手的同學也能積極參與到這個課堂中來。通過學生的自由討論、發言,應該會有更加精彩的想法出現,給學生留下的印象,也會遠比讓學生等抄老師筆記來得更為深刻。
《月跡》閱讀答案閱讀題原文 篇5
《月跡》是一篇散文,內容充滿童真童趣,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我希望通過一堂課能達到以下教學效果:
一、疏通課文,讓學生能理清文章的主題線索。
二、讓學生把握住整篇文章的寫作風格,能品味出語言中蘊含著的童真與童趣。
三、讓學生能意識到文中“奶奶”這一人物的重要性。
四、在情感教育上能引領學生去領悟生活中的美好。
為此我在教學時采用了以下幾種方法:
一、利用課件這一直觀教學,化靜為動,化無聲為有聲,調動學生各種感官,通過各種“月”的展示,把學生自然而然地帶入特定的情境,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起來。并由此從側面將文章的主題線索展示給學生。
二、課堂上緊扣教學目標篩選有價值的,又容易被忽視的詞句、重點語段進行點撥。力求點撥出語文味來,即真正使學生嚼出一點味道來或者把學生引向品味語言中蘊含著的童真與童趣的軌道,使學生得到美的享受的同時,也掌握了整篇文章的寫作風格。
三、適當的給與學生自讀的時間,倡導在自學、自悟基礎上進行各種形式的合作學習,通過共同探究,在培養合作精神和協作能力的同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希望學生能自主地,發自內心地熱愛與向往美好的生活。
《月跡》閱讀答案閱讀題原文 篇6
【教學目標】:
1、通過誦讀、研討方式了解課文的行文線索和借景抒情的寫法。
2、比較了解孩子的視角寫不同主題的文章。
3、了解孩子們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懷,以及期盼美好事物人人都享有的純真愿望。
【教學重點】:
把握尋月過程中孩童的心理及發展變化軌跡。
【教學難點】:
準確領會文章的主題。
對奶奶形象的認識。
【教學過程】:
一、查找資料,說說月亮有哪些別稱?
因弦月如弓,故稱玉弓、弓月。
因初月如鉤,故稱銀鉤、玉鉤。
因滿月如輪如盤如鏡,故稱金輪、玉輪、銀盤、玉盤、金鏡、玉鏡。
因傳說嫦娥住在月中,故稱月亮為嫦娥。因人們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稱月亮為嬋娟。
二、查找資料,簡介作者。
賈平凹:陜西丹鳳人,當代小說家、散文家。小說作品帶有濃郁的地方色彩。散文以一草一木,一石一景,俗而又俗的平常事物寫起,引出一個充滿寓意和深度的哲學命題。主要作品有小說集《山地筆記》、《天狗》、《懷念狼》等,散文集《月跡》、《心跡》、《愛的蹤跡》、《商州散記》等。
三、誦讀課文,找出文中你不認識的字詞,并查找字典,將它們寫在下面。
四、再次閱讀課文,思考完成下列問題。
1、 文章寫了什么時間、什么地點、什么人的什么事情?
時間:中秋的夜里
地點: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
人物:奶奶、我和弟妹
事情:盼月亮、看月亮、尋月亮、議月亮
文章重點:尋月亮
2、在尋月的過程中,我有怎樣的心理變化?
明確尋月的過程:鏡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飲月”、河中尋月、眼瞳見月。
在文中尋月的各部分用筆圈點勾畫,找出能夠說明月亮特點的語句
第3節 寫“鏡中看月”是“長了腿的”。
寫了月兒在鏡中的變化:“白道兒”—“半圓”—“滿盈”—“虧了”——“沒了”
第5節——第21節 寫“院中望月”
是玉玉的,銀銀的,明顯大多了,也圓多了,有桂樹和嫦娥
第22節-第24節 寫“杯中飲月”
是“酥酥地顫”的滿圓月,一人一月, 月亮入心
第25節-第29節 寫“河中尋月”
哪一處水里都有
第30節寫“眼瞳見月”
哪個人眼瞳里都有
“盼望” ——“失望” —— “羨慕、嫉妒、爭執” —— “越發覺得奇了” ——“都覺得滿足了”
五、賞析語言
請你從文中找出你認為最富有兒童特色的語言進行賞析。
示例:
第五節:“滿滿”寫月亮的圓;“玉玉、銀銀”寫月亮的白;“粗粗”寫桂樹的壯;“疏疏”寫枝葉的稀;“累累”寫花朵的多。疊詞的運用充滿童趣。只有小孩子才會這么表達。
六、深入研討課文,挖掘其內涵。
1、 如何理解弟弟說的:“月亮是我所要的。”和妹妹說“月亮是個好”?
月亮是美好、圓滿的象征,指月亮是個美好的東西,是個美好的事物。
2、 “我們便爭執起來,每個人都說月亮是屬于自己的。”大家為什么這樣爭論?談談你的理解。
都希望月亮屬于自己,說明人人都追求美好事物,都爭著希望自己擁有一份美麗,表達了孩子們對美好生活的渴望、向往之情。
3、奶奶最后說了:“月亮是屬于我們的,每個人的。”你如何理解呢?
月亮是屬于我們任何人的公共財富,我們每個人都有追求美好、美麗的權利。
4、“我突然覺得,我們有了月亮,那無邊無際的天空也是我們的了,那月亮不是我們按在天空中的印章嗎?”如何理解月亮就是印章?這句話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呢?
我們像印章的主人一樣,我們成了月亮的主人,我們成了天空的主人,我們擁有了天體,我們擁有了宇宙!這樣一種氣勢真可謂氣貫長虹啊!童心具有極為高超創造力。表達了作者喜愛月亮的思想感情。
七、拓展
這篇課文與傳統的吟詠月亮的詩文在思想感情上有什么不同?
大多是游子思鄉、家人思親、分離思合的主題,多是傷感之作
和本文在思想感情上的不同之處:
(1)首先在于不是離人賞月,而是中秋之夜弟兄姐妹團聚,實在祖輩的引導下共同賞月。
(2)作品的基調是溫馨、融洽、熱淚、積極向上的,而不是傷感、悲涼的。
(3)作品有意識的把賞月和孩童們的成長結合起來,讓其在尋月的過程中有一種心靈的升華。
八、思考文中奶奶的作用是什么?
解題思路:先看看奶奶做了哪些事情?對事情的發展有怎樣的.作用?
“奶奶的指引”:奶奶突然說:“月亮進來了!” ——奶奶說:“它走了,------你們快出去尋月吧。”——奶奶從屋里端了一壺甜酒出來------你們都有一個月亮哩!——奶奶說:“月亮是每一個人的,它并沒走,你們再去找吧。”
奶奶是一個我們尋找美的過程中的引導者的形象。
九、請你從下面提供的自然景物中任選一種,發揮想象,用兒童化的語言寫出其特征及你的感受。(100字左右)
太陽、星空、風、雨
【教學反思】
《月跡》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它通過靈魂人物“奶奶”的有效指引,通過“盼月——尋月——議月”,讓“我們”從一開始的什么都“不滿足”,到最后都“滿足”了,并進而理解了“月跡”中“月”是美好事物的化身,每一個人都要享受美。
一、教學效果
在本課教學中,我有以下幾方面的收獲:
1、吟誦詩句,揭題激趣。
自古以來歌頌月亮的詩句舉不勝舉。于是我在課前便安排學生們整理吟詠月亮的古詩句,并背誦六句以上。所以一開始,我讓學生吟誦詩句。每個學生都躍躍欲試,吟誦得朗朗上口。接著話鋒一轉,這么多詩句中有誰發現了,詩人主要抓住月亮的什么進行吟詠呢?這一深入思考的問題將學生的思維調動起來,再次朗讀詩句,進行進一步的思索。學生們暢所欲言,特別感悟突顯。那么,一看題目“月跡”,你能猜出來什么呢?你猜對了嗎?通過猜一猜的環節,試著引導學生從題眼入手去考慮寫作材料,也激發了學生的讀書欲望。
2、自讀自悟,理清脈絡。
這是一篇自讀課文,所以應該借用已有的能力來感受和體會。自讀環節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默讀課文,思考:月亮的足跡都出現在哪里?用列小標題的形式來概括。學生通過交流達成共識,盼月、尋月、議月的線索一下子明朗了,也就理清了文章思路,了解了故事梗概。
3、潛心閱讀,品詞析句。
在理清層次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默讀全文,從字里行間去找尋覺得好玩有趣的地方,體會作者細膩的感受和動人的描述在小組內交流。隨著交流的深入,作者的情感和學生的情感融為了一體。孩子們在思維的碰撞中情感受到了熏陶和感染。此環節主要聚焦兩點:第一是讓學生借助語言去體會在尋月過程中我們的心理變化過程;為情感的激發作好鋪墊;第二是抓住兩句寓意深遠的話——“月亮是個好”和“天空上的印章”。通過探究交流感受文字含著的意思,并指導讀好,讀出作者的心境!
4、創設情境,培養語感。
文章中出現了兩次對話,在引導理解的基礎上我創設了分角色朗讀的環節,意在有聲有色的朗讀聲中將學生的思維與作者的思維再次產生共鳴,真正有效地落實朗讀訓練。
二、成功之處
教學本文時的確做到了讓學生自讀自悟,老師不過引路人。最大的亮點是對話部分分角色朗讀,讓學生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三、不足之處
本文的感情非常細膩,語言生動活潑,教學中還是注重知識的理解太多,積累太少。標點符號的運用應該涉及,讓學生學會使用標點。
四、改進措施
如果再重新上這篇課文,我會引導學生背誦積累,以便積累更豐富的語言,會引導發現對話中標點符號的典型用法,為學生正確使用標點夯實基礎,讓我的教學更圓滿!
《月跡》閱讀答案閱讀題原文 篇7
教學設計一
(一)交流資料、激趣揭題、導入新課
1.同學們交流課前搜集到的有關月亮的資料。
2.出示課文中的明月圖,播放《月光曲》。
3.板書課題《月跡》揭題。
(點評:此環節很好地體現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在開課時利用學生搜集到的資料組織學生交流匯報,讓學生展示自己的勞動成果,實現資源共享,并鍛煉學生口語表達能力。)
(二)自讀課文,自主識字
1.聽課文錄音,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2.課件出示本課文后金鑰匙閱讀提示。
自讀較長文章時,對自讀遇到的問題,可以這樣做:聯系上下文思考理解有關新詞;經過思考還有疑問的地方可以查資料、問別人、與同學討論。有些問題可以暫時擱置。
3.學生根據金鑰匙閱讀提示自由讀文,直到把文章讀熟讀順。
4.檢查學生自學生字情況。
(1)同桌互考。
(2)四人小組互相抽查,完成學習卡。
(3)把不理解意思的詞語或句子找出來,互相交流意見。
(點評:此環節設計能使學生找到閱讀的難點、掌握學習方法,并給學生實踐和體驗的機會,讓學生在體驗中掌握讀書方法,正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過渡談話:每個人都曾有過美好的往事。尤其是童年,童年是美好的,童年是有趣的,童年是令人回味的。作家的童年也不例外。他通過什么事寫他充滿童真童趣的童年呢?先請看課件。
2.操作課件:出示學習指南,多種形式讀課文(自讀、默讀、小聲讀、小組讀等)
――找出表示空間地點的詞語――交流找到的詞語――根據空間地點詞語理清課文寫作順序――議議孩子在哪里尋到了月亮,按空間變化課文可分為哪幾個部分
3.請同學們結合學習指南先自學后小組學習課文。
4.各小組匯報討論結果,師相機激勵和表揚。
5.師生合作小結:寫作要有序。課文就是按――空間變換順序寫“我們”尋找月亮的。
(點評:教學生把書讀“薄”、把書讀“厚”是語文教學任務之一。此環節巧妙地設計了學習指南使同學在明確的要求下理清課文寫作順序,從中獲取了按空間變換順序描繪的寫作知識,為寫作做好鋪墊,為進一步學習課文做好鋪墊。既有個性的學習,又有交流合作的學習,充分利用了人力資源。)
教學設計二
(一) 交流資料、激趣揭題、導入新課
同學們,中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即將來臨,課前老師布置同學們收集有關中秋節的習俗,關于月亮的民間傳說、月球的知識等。今天我們一起談談對月亮產生過的奇妙想法,發生過的和月亮有關的故事好不好?
1.同學們交流課前搜集到的有關月亮的資料。
2.出示課文中的明月圖,播放《月光曲》。
3.板書課題《月跡》揭題。
(點評:此環節很好地體現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在開課時利用學生搜集到的資料組織學生交流匯報,讓學生展示自己的勞動成果,實現資源共享,并鍛煉學生口語表達能力。)
(二)自讀課文,自主識字
1.聽課文錄音,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2.課件出示本課文后金鑰匙閱讀提示。
自讀較長文章時,對自讀遇到的問題,可以這樣做:聯系上下文思考理解有關新詞;經過思考還有疑問的地方可以查資料、問別人、與同學討論。有些問題可以暫時擱置。
3.學生根據金鑰匙閱讀提示自由讀文,直到把文章讀熟讀順。
4.檢查學生自學生字情況。
(1)同桌互考。
(2)四人小組互相抽查,完成學習卡。
(3)把不理解意思的詞語或句子找出來,互相交流意見。
(點評:此環節設計能使學生找到閱讀的難點、掌握學習方法,并給學生實踐和體驗的機會,讓學生在體驗中掌握讀書方法,正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過渡談話:每個人都曾有過美好的往事。尤其是童年,童年是美好的,童年是有趣的,童年是令人回味的。作家的童年也不例外。他通過什么事寫他充滿童真童趣的童年呢?先請看課件。
2.操作課件:出示學習指南,多種形式讀課文(自讀、默讀、小聲讀、小組讀等)
――找出表示空間地點的詞語――交流找到的詞語――根據空間地點詞語理清課文寫作順序――議議孩子在哪里尋到了月亮,按空間變化課文可分為哪幾個部分
3.請同學們結合學習指南先自學后小組學習課文。
4.各小組匯報討論結果,師相機激勵和表揚。
5.師生合作小結:寫作要有序。課文就是按――空間變換順序寫“我們”尋找月亮的。
(點評:教學生把書讀“薄”、把書讀“厚”是語文教學任務之一。此環節巧妙地設計了學習指南使同學在明確的要求下理清課文寫作順序,從中獲取了按空間變換順序描繪的寫作知識,為寫作做好鋪墊,為進一步學習課文做好鋪墊。既有個性的學習,又有交流合作的學習,充分利用了人力資源。)
板書設計
月 跡
屋中之月——失望
盼 月 尋 月 院中之月——爭執 議月
(追求美) 沙灘之月——滿足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們: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月跡》。 我將從以下方面進行解說:教材特點,教學目標,教法學法、教學流程。
一、教材特點
蘇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共六個單元:人物風采、童年趣事、建筑藝術、動物世界、信息傳播、詩詞拔萃,比較注重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符合七年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月跡》是第二單元的講讀課文,品味童真童趣,在整冊書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新課標規定初中散文閱讀教學的目標是欣賞文學作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月跡》是當代作家賈平凹先生一篇優美的散文,描寫了童年時代幾個孩子在中秋之夜追尋月亮的過程,表現了孩童神奇敏銳的想象及為共同擁有美好事物而“滿足”的可貴心靈,在散文閱讀教學中起著重要作用。 根據教材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了解尋月的全過程。
2、把握尋月過程中孩童的心理變化軌跡。
3、理解月亮是“印章”的深刻含義。
4、揣摩文中孩童語言的特色。
本課的教學重點,我定為把握尋月過程中孩童的心理發展變化軌跡;難點是奶奶形象的特點及作用;“月亮是印章”的含義。
二、教法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過程,是學生精心讀書,獲得個性體驗和獨特感受的過程,是老師引導學生不斷實現自我構建,學會閱讀促進表達的過程,因此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基于以上的認識,我在本課教學中以學生品讀感悟法、合作交流法為主要教法,讓學生從靜態的文本中去感受跳躍的生命與涌動的激情,深深喚起孩子們對月下童年的美好回憶,和課文產生一種美妙和諧的共鳴。此外我還以情境教學法為輔助教學法,讓學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和對現實的體驗,使學生從文本走進生活。
三、學法
七年級的學生已具有一定的閱讀和收集信息的能力,因此課堂上我引導學生采用個人獨學感悟、同桌對學交流、小組合作探究等學習方法,放手讓學生自讀質疑,學生間互相交流討論,充分運用多媒體教育資源,鋪設情境,展示圖片,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整個教學過程努力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語文課堂,始終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的新課程理念。
四、教學流程
我在本課的教學中設計了以下五個教學環節。 感知“月跡” 尋找“月跡” 探究“月跡” 品讀“月跡” 延伸“月跡” 。
(一)設置情境,導入新課
1、我設置了這樣的導入語:猜一猜,看誰最聰明:“ “有時像只圓盤,有時像把鐮刀,有時落在山腰,有時掛在樹梢。”同學們一下子就猜出來了,童年的你仰望夜空中的月亮,有過怎樣的想法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賈平凹的一篇有關月亮的文章《月跡》。
(運用謎語,將學生自然而然地帶入特定的情境,勾起孩子們對童年月下歡樂的美好回憶,這樣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并由此從側面將文章的主題線索展示給學生。)
2、出示教學目標,使學生明確本節課要掌握的內容。
3、介紹作者
4、檢測預習掌握情況(大屏幕出示詞語,集體正音,指名讀、開火車讀)。
(二)感知“月跡”
1、快速讀課文,概括:文章寫了什么時間、什么地點、什么事件? 學生獨學:圈點批注
2、圍繞著月跡,課文寫了孩子們關于月亮的哪些活動?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初步感知課文的主要內容,了解課文講述的時間、地點、人物及尋月這一主要內容,為深入學習課文做好準備。)
(三)尋找“月跡”
1、在尋月的過程中,孩子們的心情隨著月亮蹤跡的變化而起伏,同桌對學,完成以下表格。
(四)探究“月跡”
1、在尋找月亮的過程中,月亮僅僅是天上的月亮嗎?月亮到底是什么呢?讓我們研讀文中的重點語句,理解月亮的內涵。
“月亮是我所要的。”弟弟說。 “月亮是個好。”妹妹說。 他是屬于我們的,每個人的。 我突然覺得,我們有了月亮,那無邊無際的天空也是我們的了,那月亮不是我們按在天上的印章嗎?
解讀: “所要”:表達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渴望之情。“好”:就是指美好的東西——月亮那么美麗和純潔,給每個人都帶來美的享受表達一種喜愛,贊美之情。“屬于我們的”:每個人都有擁有美好事物的權利。 “印章”,在自己所擁有的文章,書刊,字畫上、蓋印所用的圖章,把月亮比做印章,長天為紙月為印,表明天空是我們的作品,天空是我們的財富,我們是天空的主人,我們擁有天空,我們擁有宇宙。童心的創造力極為高超,童心的稚氣可吞長虹。
2、在孩子尋找月跡的過程中,明白月亮是美好事物的象征,有一個人功不可沒,他是誰呢?他就是奶奶。我們來一起探究奶奶是個什么樣的人物形象。提示:找出有關奶奶言行的句子并分析 奶奶了解童心,自身對生活也充滿了熱情,奶奶又是一個高明的教育家,注重引導孩子關注外界,探索自然,注重調解孩子之間的矛盾糾紛,并把孩子心靈不斷帶進新的高尚境地。 (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不斷實現自我構建,學會閱讀促進表達,通過質疑文本,解讀文本,得到情感的熏陶。既為學生創設了口語交際的機會,又培養了學生積極健康的情感,實現了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整合。)
(五)品讀“月跡”
快速瀏覽課文,畫出文章中你喜歡的充滿童趣的語句,模仿書中 的眉批,做點批注。 小組群學,品讀感悟交流 學法指導:找、析、結、問四字法
①找:問題相關的語句。
②析:聯系上下文及生活體驗,綜合分析。
③結:歸納認識,得出結論。
④問:提出疑難問題。
如:我們都跑出門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個滿滿的圓了,盡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銀銀的,燈光也沒有這般兒亮的。 “玉玉”“銀銀”等疊詞既有形象,也有色彩,讀起來和諧流暢,富于韻味,描寫了院中的月下美景,表現了月光的美及對月亮的愛。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的教學體現了新課標所提出的 “教師要為學生留出選擇和拓展的空間,滿足不同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需要,培養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尊重學生的情感體驗。”)
(六)延伸“月跡”
學習了本文,我們知道月亮是美好事物的象征,你知道哪些有關 “月亮”的詩句呢?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王維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李白
(七) 板書設計
奇特想象 童真童趣 盼月 議月 尋月 (板書的設計,我采用學生感悟,教師歸納的方法達到既精練又直觀的效果,不僅突出了課文的重點,而且結構合理,給人以美的享受。)
結束語:“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在王維眼中,月亮是詩情畫意的寫照;“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在張九齡眼中,月亮是對親人及妻子的思念;“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在張若虛眼中,月亮是美好的象征。“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在李白眼中,月亮是豪情壯志的書寫;自古以來,月亮是文人墨客鐘愛的意象,“嫦娥奔月”是中華兒女千百年來飛天夢想的寄托,隨著 “玉兔”的成功著陸,夢想正逐步靠近,朋友們,還等什么呢,為心中的月亮而努力奮斗吧!
《月跡》閱讀答案閱讀題原文 篇8
一、關于教材的分析和處理。
《月跡》是七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課文,本單元所選文章都是有關童年趣事的,而《月跡》更是一篇充滿童心童趣的優美散文。當我確定上這一課時,心中有些不安:自己很喜歡這篇文章,有一種恬淡,干凈以至純粹的美,完全是用一顆純潔無瑕的童心去感受世界。但是,這篇文章的主題有些隱晦朦朧,文章又挺長,如何在一堂課短短40分鐘的時間內把這種美傳達給學生,讓他們(她)也能感受到呢?想講的東西很多,頭緒也很多,不妨化散為整,化繁為簡,切成幾個大塊來講,重點抓住一兩個問題,關鍵是讓學生學有所獲。于是,在這個想法基礎上,我抓了三個突破口:
(一)借助線索,感知內容。借助散文清晰的線索,設計問題,讓學生感知文章的事件,了解童心的變化,把握理解文章的主旨。化難為易,刪繁就簡,既讓學生很快能感知文章內容,又為課堂后面解決品讀這個重難點突破節省了時間。
(二)品味誦讀,感悟童趣。由于文章長,又不容易處理,我就從學生感興趣的地方入手,讓他們找自己最喜歡的“月亮”進行品味并有感情誦讀,這樣就更精要了,更容易把它品味透。同時采用小組合作、班上交流的方法,互相補充,既符合新課改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教學理念,又容易活躍課堂氣氛。努力讓學生發現文章的美,用讀來突出表現文章的月光美、語言美、童趣美。
(三)仿寫句子,創造美感。“語文學習的目的在于運用”,感受了文章的月色美、童心美、語言美后,我放手讓學生進行想象寫作練習,讓學生學會從生活中去發現美、感悟美,并能把美的東西分享給大家,達到了學以致用的目的。
二、關于多媒體教學課件的運用
1、運用多媒體課件創設豐富有效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進行創造性的學習,突破了教學的難點。在教學過程中,通常是由文字引發想象,從而在頭腦中設立一個抽象的學習環境,往往脫離實際。而在多媒體課件中,由于可以利用聲音、圖像等直觀有效的手段,從而能從視覺、聽覺等多角度調動學生的情緒,感染學生,使學生能很快有效地進入到良好的學習狀態中去。本節課我利用課件播放歌曲《望月》,配以月夜畫面,化靜為動,化無聲為有聲,調動學生各種感官,把學生自然而然地帶入特定情境。
2、運用多媒體課件設置問題,化難為易,有效地解決了本課的教學重點。
多媒體課件友好的交互環境,使學生能夠按照自己的思維特點來選擇學習的內容和學習方法,運用多媒體課件來設置問題,設置學習的能力階梯,為課堂快捷有效地解決學習重點提供了有效的方法。本節課在解決處理感知課文內容時,我借助文章晰的線索,利用課件設置了一些問題,收到了不錯的效果。
三、關于師生的課堂行為
本節課我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倡導學生在自學、自悟基礎上進行各種形式的合作學習,通過互相啟發、共同探究,在培養合作精神和協作能力的同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通過一節課的教學,我發現其實學生的發言比我還精彩!如賞析句子這一環節,學生賞析的很到位,讓我感動,又有點敬佩呢!終于明白什么叫“師生互動”,“教學相長”。
當然,在本節課中還存在一些不足,品位語言環節部分,小組活動部分不夠充分,形式也較為單一;課堂教學顧及的面還不夠廣,學生的課堂達標率還有待提高等等。
以上是我對《月跡》一課的一些反思與總結。其實,世上沒有完美的東西,但我能從這些教學經歷中汲取一些經驗教訓,幫助我成長,讓我更有信心去接受生活中的挑戰,這就是我最大的收獲!
《月跡》閱讀答案閱讀題原文 篇9
這是一堂失敗的“五環節”發展性閱讀課,讓同行們見笑了。上完課,靜下心,覺得真有必要對這堂課作一個深刻的自我反省。對這次賽課,態度不端正,未曾引起重視,覺得敷衍過去就算了。就這一點就足以對我這次賽課判刑了。作為班主任,我還常常教育我的學生,無論做任何事情都必須端正態度,態度是第一位的。然而這次,我自己卻犯下這個嚴重的錯誤。實屬不該啊!
首先,對文本沒有進行深入地研讀,以致教學目標的設定產生偏差。正如王洲老師說的學生的學習目標,我們教師不應設置太多,一節課只需要設置一個學習目標。對這一觀點,我非常贊同,平時的教學中我都嚴格把握。然而這篇《月跡》,我卻沒有對文本深入挖掘,設置了兩個學習目標。并且第一個目標“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點”,現在想想才發現這對初二學生來講顯得太大,所謂“形散”是指散文的運筆如風、不拘成法,尤貴清淡自然,平易近人。“神聚”是指中心明確,緊湊集中。這對我們的學生來講可能難度就增大了,自然也就難以真正地理解。而且就這篇《月跡》來說,將此定為目標的確是偏離了文章的重心。
其次,“探究展示案”中問題2(勾畫出文中體現月亮好的句子,并思考:這些句子說明月亮代表著什么?流露出孩子們什么樣的情感?給我們的啟示是?)的設置欠妥。這一問題是根據學習目標二設定的,也就是通過對這一問題的解答,讓學生把握文章的主旨,作者流露的情感,以及對當代中學生的啟示。現在想想才發現,要達到這一目的,應該緊緊抓住文章的重心,即孩子們“尋月”這個線索,怎么尋,在誰的引導下尋,在哪里尋到的,為什么要去尋,以及在尋的過程中孩子們的心理變化是怎樣的。然后展開小組合作學習,對以上問題進行探究分析,并指導學生學習從文章中尋找勾畫關鍵詞句,相信通過集合小組各成員的智慧,教學效果肯定是明顯的,而且還能實現合作探究,更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與教師引導者的身份。
最后,經過仔細地斟酌、思量以及我對課文的反復研讀,感覺到這篇文章實屬一篇美文,而這種美又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怎樣才能讓學生感受到它的美呢?結合自己這次教學的失敗和對課文的反思,認識到美文就應該美讀。而今天這堂課,我卻完完全全地拋開了“讀”,沒有讓學生在“美讀”中去理解、領會、感受文章流露的情感和它內在的“美”。這也違背了我們語文課需要大聲、有感情地朗誦這一學科特征。就《月跡》來說,倘若我能將“讀”貫穿在教學過程中,即“鏡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看月”、“水中賞月”、“沙灘議月”這五部分中的任意兩個環節,我相信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把握必定是水到渠成、心領神會。
此次教學雖然不理想,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我從中汲取到了更多的教學經驗,也看到了自己身上的缺陷,別人都說,認清自己的弱點很難,我現在看到了,真的很好。我也會努力地面對自己身上存在的問題,糾正以往,踏踏實實地對待教學、搞好“五環節發展性閱讀課題”,讓自己在語文教學上得到真正地鍛煉和提升。
《月跡》閱讀答案閱讀題原文 篇10
(一)交流資料、激趣揭題、導入新課
同學們,中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即將來臨,課前老師布置同學們收集有關中秋節的習俗,關于月亮的民間傳說、月球的知識等。今天我們一起談談對月亮產生過的奇妙想法,發生過的和月亮有關的故事好不好?
1、同學們交流課前搜集到的有關月亮的資料。
2、出示課文中的明月圖,播放《月光曲》。
3、板書課題《月跡》揭題。
(點評:此環節很好地體現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在開課時利用學生搜集到的資料組織學生交流匯報,讓學生展示自己的勞動成果,實現資源共享,并鍛煉學生口語表達能力。)
(二)自讀課文,自主識字
1、聽課文錄音,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2、課件出示本課文后金鑰匙閱讀提示。
自讀較長文章時,對自讀遇到的問題,可以這樣做:聯系上下文思考理解有關新詞;經過思考還有疑問的地方可以查資料、問別人、與同學討論。有些問題可以暫時擱置。
3、學生根據金鑰匙閱讀提示自由讀文,直到把文章讀熟讀順。
4、檢查學生自學生字情況。
(1)同桌互考。
(2)四人小組互相抽查,完成學習卡。
(3)把不理解意思的詞語或句子找出來,互相交流意見。
(點評:此環節設計能使學生找到閱讀的難點、掌握學習方法,并給學生實踐和體驗的機會,讓學生在體驗中掌握讀書方法,正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過渡談話:每個人都曾有過美好的往事。尤其是童年,童年是美好的,童年是有趣的,童年是令人回味的。作家的童年也不例外。他通過什么事寫他充滿童真童趣的童年呢?先請看課件。
2、操作課件:出示學習指南,多種形式讀課文(自讀、默讀、小聲讀、小組讀等)
――找出表示空間地點的詞語――交流找到的詞語――根據空間地點詞語理清課文寫作順序――議議孩子在哪里尋到了月亮,按空間變化課文可分為哪幾個部分
3、請同學們結合學習指南先自學后小組學習課文。
4、各小組匯報討論結果,師相機激勵和表揚。
5、師生合作小結:寫作要有序。課文就是按――空間變換順序寫“我們”尋找月亮的。
(點評:教學生把書讀“薄”、把書讀“厚”是語文教學任務之一。此環節巧妙地設計了學習指南使同學在明確的要求下理清課文寫作順序,從中獲取了按空間變換順序描繪的寫作知識,為寫作做好鋪墊,為進一步學習課文做好鋪墊。既有個性的學習,又有交流合作的學習,充分利用了人力資源。)
板書設計
月跡
屋中之月——失望
盼月尋月院中之月——爭執議月
(追求美)沙灘之月——滿足
《月跡》閱讀答案閱讀題原文 篇11
教材簡析
《月跡》見蘇教版七下語文第七課。學習本文,最終應培養學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懷。而要達到這一目標,需了解課文的行文線索,把握尋月過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發展變化的過程。因此,本文的教學應先整體感知尋月的過程,然后抓住文中具有深刻含義的語句入手進行分析。
教學目標
①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重點。
②把握尋月過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發展變化的過程,培養學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懷。
教學重點
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以答記者問的形式體會孩子們豐富的心靈世界,了解作者通過尋找月跡所要表達的感情。
課前準備
搜集賈平凹的資料,搜集與月亮相關的詩文;在自讀的基礎上提出疑難問題(可以從內容、主題、語言等角度提)。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內容
理清尋月過程,充分發揮學生的合作探究意識,把握課文主旨。
一、導入新課
每當夜幕降臨,一輪明月升上夜空,清澈的月光灑滿大地,讓人產生無數情思遐想。文人墨客更是對月亮倍加青睞。現在我要請同學們回憶一下與月亮相關的詩文。
①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②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③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④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⑤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照古時人。⑥斫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⑦江月去人只數尺,風燈照夜欲三更。⑧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⑨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⑩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11月出于東山
今天我們要學習一篇與月相關的散文,看看你能體會到哪些東西。
二、認識作者(由學生介紹為主)
賈平凹,1952年生于陜西省丹鳳縣一農民家庭。父親為其取名賈李平,后圖口音方便,便喊他為平娃。陜西話中,娃凹同音。從西北大學畢業后曾在陜西人民出版社擔任過編輯,后調到西安文聯從事專業創作。任中國作家協會理事、作協陜西分會副主席等職。
賈平凹早期的小說描寫新時期西北農村,特別是改革開放后的變革,視野開闊,具有豐富的當代中國社會文化心理內蘊,富于地域風土特色,格調清新雋永,明麗自然。后期則開始向空靈的音韻發展,并且探討都市中人的生存狀態。
三、粗讀課文,整體感知(學生帶著下列問題讀課文,讀后交流。)
1、文章寫了什么時間、什么地點、什么人的一件什么事情?
明確:時間:中秋的夜里;地點: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人物:奶奶、我和弟弟妹妹;事情:盼月亮——尋月亮——議月亮。
2、明確文章重點:尋月亮。
3、脫離課本說說尋月的過程。
中堂里,鏡中看月:月兒由圓而虧,終無蹤跡。
院中望月:月光“玉玉”“銀銀”,月亮既大且圓,里面有桂樹,還有人。
進一步在院內尋找:發現一切光潔之處,俱有月亮在其中。
興之所至,院外河中尋月:發現“哪一處的水里都有月亮”。
突然瞳中見月:原來“月亮竟是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四、精讀課文,答記者問
1、分組交流課前搜集的有關作者及本文的材料,將每人提的問題先在組內解決(可不全部解決)。
2、每組推薦一位同學以作者的身份上臺接受采訪。
3、臺下學生作為觀眾就自己的疑難向作者提問,臺上同學予以解答。
預設問題:
1、課文開頭寫道:“我們這些孩子,什么都覺得新鮮,常常又什么都不覺滿足?”而結尾卻說“大家都覺得滿足了”,這是為什么?
2、如何理解“我突然覺得,我們有了月亮,那無邊無際的天空也是我們的了,那月亮不是我們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嗎?”這句話?
3、尋月過程中孩童心理的發展變化過程表現了什么?
4、奶奶是個什么樣的人物形象?這個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5、這篇文章與傳統的吟詠月亮的詩文在思想感情上有什么顯著的不同?
6、這篇文章的語言和其他的作品相比較,有什么特別之處嗎?
明確:1、不滿足——在孩子的眼睛里,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那么新鮮神奇,他們對大自然發生的任何現象都充滿了好奇,他們的心里有無數個為什么,總想打破沙鍋問到底,求索的欲望十分強烈。所以對孩子來說,他們總是“不覺滿足”的。
滿足——孩子們在尋月,其實也是在尋找夢想和希望。找到了月亮,也就有了希望,心里便踏實了,滿足了。
2、一輪圓月掛在無邊無際的天空,像一枚小小的印章蓋在書本上,既然月亮屬于我們每一個人的,那無垠的天空也是屬于我們的了。
3、尋月過程中孩童心理的發展變化過程:鏡中月亮由圓而虧而消失,大家都很“失望”。——聽說月中有樹有人,三妹和月中嫦娥一樣漂亮,三妹便覺得月亮僅屬于她,大家由“羨慕”而“嫉妒”,不由得“爭執了起來”。——聽奶奶說“月亮是每個人的,它并沒有走”,大家“越發覺得奇了”。——河中尋月,瞳中見月,“原來月亮竟是這么多的”。一番議論之后,大家“都覺得滿足”。
這個心理過程表現了孩童渴望了解外界事物的強烈好奇心理,因一時不能了解而產生的失望之情恰恰反襯了這種好奇心;也表現了孩童的爭強好勝之心,因不能擁有月亮而產生的嫉妒和爭執,也恰恰反襯了這種爭強好勝之心;最后認識到月亮“是屬于我們的,每個人的”,“都覺得滿足”,沒有任何一個人想獨占月亮,只要大家都擁有就好,表現了童心的純潔美好;“來了困意”后,大家“相依相偎地甜甜地睡了一會兒”,更表明孩童們之間本沒有任何隔閡,弟兄姐妹一家親。
4、奶奶了解、愛護并有意于發展孩子的童心童真,孩子們在院子里盼著月亮,講故事的奶奶其實也在關注著月亮。是奶奶首先提醒“月亮出來了”,讓孩子們看月亮;月亮消失后,是奶奶要求孩子們“快出去尋月吧”;是奶奶告訴孩子們月亮里有桂樹,有嫦娥,給了孩子們許多聞所未聞的知識;當孩子們為月亮而“爭執”時,是奶奶給每人倒一杯酒,讓孩子們知道每個人都有一個月亮,這簡直是一個非凡的創意;最后還是奶奶讓孩子們從院內尋到院外,見到了水中之月,又見到了瞳中之月。奶奶了解童心,自身對生活也充滿了熱情,甚至自身也童心未泯;奶奶又是一個高明的教育家,注重引導孩子關注外界,探索自然,注重調解孩子之間的矛盾糾紛,并把孩子心靈引領進新的.高尚境地。沒有奶奶這個形象,就沒有孩童的尋月、議月,就沒有孩童心靈的升華。
5、傳統的吟詠月亮的詩文,常以月亮的圓缺比擬人世的盛衰,抒發傷感亂離、期盼團聚的思想感情,因而常寫的題材是閨婦思夫、征人思婦、游子思鄉、家人思親、分離思合等等。由于以日為陽,以月為陰,因而吟詠月亮的詩文一般缺乏陽剛之氣,即使是豪放之作,也難免傷感之情。本文的不同之處,首先在于不是寫離人賞月,而是寫中秋之夜弟兄姐妹團聚,且在祖輩指引下共同賞月;第二,作品的基調是溫馨、融洽、熱烈、追尋、向上,而不是傷感、悲涼;第三,作品有意識地把賞月與孩童們的成長結合起來,隨著尋月的進程,孩童們的認知在發展,心靈在升華。這一切,都使得文章不落窠臼,有耳目一新之感。
6、這篇文章語言的最大特色就是富于童趣,彌漫著鮮活的、純真的孩童氣息。寫孩童尋月,寫孩童眼里的月亮,一切就著孩童的言行、感受和心理來寫。在孩童們那里,月亮運行“是長了腿的”;面對穿衣鏡里的圓月,“都屏氣兒不出,生怕那是個塵影兒變的,會一口氣吹跑了呢”;看到桂樹上“累累的骨朵兒”,“疑心這骨朵兒是繁星兒變的”;三妹因為和嫦娥一樣漂亮,就認為自己就是嫦娥,就是月亮的主人,“月亮是屬于我的了”;議論月亮時,“月亮是我所要的”,以一個“要”字表示對月亮的愛,“月亮是個好”,直接把月亮與好相聯系;而最后,擁有月亮和天空,如此之大的口氣,也只有“不知天高地厚”的孩童才講得出。
五、課堂小結
組織學生總結本文的中心思想,寫作特點。
主題思想:本文記敘了一家的幾個孩童中秋夜追尋月亮的過程,描繪了皎潔的月色和到處映現出月亮的景象,表現了孩童奇特敏銳的想像,以及為共同擁有美好事物而滿足的可貴的心靈世界。
寫作特點:①線索清晰 ②富于童趣 ③立意豐富而深刻
六、課后學習
皎潔的月亮,給童年的作者帶來了神奇與享受。相信在晴朗的夏夜,你一定凝視過神奇的夜空,神往過燦爛的星辰。請以“夏日星空”為題寫一篇文章。
提示:一定要在認真觀察的基礎上,大膽發揮你的聯想和想像,一切與星空有關的人與事都可以寫進去的。
《月跡》閱讀答案閱讀題原文 篇12
教材分析
《月跡》是一篇優美的散文,作者是當代著名作家賈平凹先生。在課文中作者描寫了童年時代的一段美好往事。中秋之夜,為了尋找月亮,一群孩子從堂屋追到院子,從院子追到河灘,充滿童真、童趣。課文以“月跡”為題,既是因為文章描述了孩子們追尋中秋月蹤跡的趣事,也是因為月亮在作家心中留下了一抹溫暖的痕跡,寄托了作家濃濃的思鄉之情和對生活的熱愛。
學情分析
童年的生活和感受是深藏在人們心中無盡的寶藏,也是流淌在生命長河中不竭的源泉。初一學生剛告別童年生活,對“童年”這類話題有著濃厚的閱讀興趣。《月跡》一課教師除了要引導學生品味學習課文優美而含蓄的語言外,更要引導學生認真體會作家筆下童年的情趣,引起自己童年生活的回憶和共鳴。
教師要放手讓學生獨立借助注釋、字詞典閱讀課文,引導他們置身閱讀情境,聯系自己童年生活中有價值的事情,展開聯想,并因勢利導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學習借景抒情的寫法。
過程與方法:品味文章語句,揣摩表達意義的作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懷。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1、把握尋月過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發展變化的過程。
2、學習課文借景抒情的寫作手法。
教學難點:1、對重點語句的理解。
2、培養學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懷。
設計意圖
一、導入新課
二、了解作者
三、整體感知
四、深入研討
五、課外探究
六、布置作業
七、課堂小結
2.引導學生回憶和背誦與月相關的文學作品。
3.續導:今天,我們將隨著賈平凹去追尋月的足跡,看看你能從這篇散文中獲得哪些認識。
1.學生通過查找的資料,對作者賈平凹進行介紹認識。(教師可進行補充說明) 2.檢查字詞。
1.引導:散文在結構上看似自由,但有一條線索將文章材料組織起來,學生自由討論并分析課文的主要內容。
(要求學生能自圓其說便可,不強求唯一答案)
2.品味語言:說說文中你最欣賞的句子,并談談你喜歡它的原因。
(請同學們以四人小組的形式,對課文內容進行質疑和討論。)
這篇文章與傳統的吟詠月亮的詩文在思想感情上有什么不同?
1.閱讀有關寫景抒情的散文。
2.要求運用寫景抒情的寫作手法,自選題目,完成一篇作文。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同學們掌握了課文借景抒情的寫法,培養了學生們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懷。希望同學們能進行閱讀拓展,進一步強化借景抒情的寫作手法。
1.聽老師導入,思考。
2.回憶并背誦。
3.聽老師續導。
1.學生匯報。
學生討論
溫故而知新,讓學生在復習舊知的同時,充滿對新知的深厚興趣。
學生做好課前預習
了解課文內容,感受行文線索。
在教師點撥和啟發下,通過重點語句的分析,進一步感悟作者在文中所寄予的情感,也培養了學生自我探究的能力
學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歸納、總結
板書設計
月跡
屋中之月——失望
院中之月——爭執
沙灘之月——滿足
尋月追求美
景情
教學反思
讓學生自主去探索學習,在課文優美而含蓄的文字中,既進一步培養了獨立閱讀的能力,又引起學生自己童年生活的共鳴。
應該在精讀的基礎上,讓學生學會略讀、速讀、跳讀等閱讀方法,提高其獨立閱讀的能力和提高欣賞品味、審美情趣。同時,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聯系生活、跨學科的學習和探究式學習。
1.《月跡》是選自七年級下冊的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它通過靈魂人物“奶奶”的有效指引,通過“盼月——尋月——議月”,讓“我們”從一開始的什么都“不滿足”,到最后都“滿足”了,并進而理解了“月跡”中“月”是美好事物的化身,每一個人都要享受美。在本課教學中,我有以下幾方面的收獲:
我在設計本課的教學時,將教學重點放在品讀、賞析文章,理解文中“我們”的心理變化過程,學習作者的寫作技巧和理解文章表達的主旨。我在教學時以學生領讀,其他同學分角色合作朗讀的方式,在音樂聲的伴奏下,學生仿佛走進了作者的中秋“尋”月之旅,首先在朗讀中感受到了文章的“美”。本文的教學重點段落是“尋月”,我在教學中緊緊抓住“怎么尋——誰引導去尋——尋到了什么”的脈絡進行,教學效果明顯。在學習文章的主要段落“尋月”過程的詞語的精彩使用時,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選擇“尋月”過程中的一個片段進行賞析。我積極參與到學生的合作學習小組里去,聽取他們的交流,并和他們一起從文章中找關鍵詞句。這個環節我把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學生們在組內統一意見后,向全班同學發表見解,其他組又對這個組的答案進行補充和修正,實現了合作助學。
2.本課我著重解決的重難點有兩個:一是讓學生能夠體會到在尋月過程中我們的心理變化過程;二是要理解兩句寓意深遠的話:“月亮是個好”和“天空上的印章”。學生很快的就找到了諸如“失望”、“爭執”、“滿足”等這些心理變化的詞語,在同學間的相互補充中,答案漸趨完整。
如何理解“月亮是我們按在天空中的印章”這句話,學生在這里沒有馬上反應過來,在確認沒有理解的情況下,我組織學生又一次朗讀這句話,試圖在朗讀中讓學生體悟含義。
我適時的向學生提問:你們自己有印章嗎?
生:有的。我有的時候會在廢紙上蓋上自己的章。
師:我們見過的書畫作品,在作品的末端也有一個章,這意味著什么呢?
生:這幅書畫作品是這位印章作者作的。
師:是的。有了印章,也就意味著這件物品屬于你。讓我們在一次朗讀這句話,再次談談你們對這句話的理解。(生讀)
生:我們擁有整個天空,我們是天空的主人……
教學過程中,我運用學生的生活經驗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起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當然本課的教學也存在著一些不足,比如各環節教學時間的安排,雖然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實際情況進行了調整,但還是在賞析環節中略顯倉促了些。同時,事先安排好的拓展練習也沒有來得及做,在一定程度上來說,沒有完全讓學生學以致用。學是學,用是用,沒有很好的結合起來。這些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我將會逐步努力去改進。
以誦讀為主,讓學生在讀中有所感悟,有所熏陶,有所啟迪,以達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月跡》閱讀答案閱讀題原文 篇13
月 跡
賈平凹
【三維目標】
1、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結構特點;
2、品味文章語句,揣摩在表達意義上的作用;
3、培養學生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積極心態。
【教學重難點】目標1、2
【課前預習】
1.文章以“月跡”為題,寫的是童年的一個中秋之夜追尋月亮的往事。月亮本是可望不可即的,人人得而見之,卻又捉摸不到。這一份奇妙的感覺,讓人對月亮產生了無限遐想。偏偏作者以一個小孩子的口吻娓娓道來,充滿了童趣和幻想。“月跡”本來的意思應該是月亮的印跡,而月亮在課文中又是美好事物的象征,用“月跡”作題目,實質上是暗示美好的事物所在的地方,非常含蓄,具有象征意義,閱讀時要用心去感受。
2.《月跡》是賈平凹1982年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月跡》中的一篇,也是他早期散文的代表作。散文最大的特點就是“形散而神不散”,你能從這篇文章中體會到散文的這一特點嗎?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請同學們回憶與月相關的文學作品或古詩句。
學生背誦
教師:這節課我們再來學習一篇與月相關的散文,看看文中的孩子們是怎么去尋月的?又獲得了那些認識?
2.學生介紹作者:
賈平凹,1952年生于陜西省丹鳳縣一農民家庭。父親為其取名賈李平,后圖口音方便,便喊他為平娃。陜西話中,娃凹同音。從西北大學畢業后曾在陜西人民出版社擔任過編輯,后調到西安文聯從事專業創作。著有小說小說集 《商州散記》、《天狗》 ; 長篇小說 《浮躁》、《廢都》;散文集《月跡》、《心跡》、《愛的蹤跡》等。
3.檢查字詞(略)
(二)整體感知課文
1.教師:散文在結構上看似自由,但文中都有一條線索將文章的材料組織起來。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并思考:孩童們尋月的過程是怎樣的?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心理有了怎樣的發展變化?
學生自行討論并回答
a、時間--中秋的夜里;地點--“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人物--奶奶、我和弟妹;事情--盼月、尋月、議月。
b、屋中之月--院中之月--沙灘之月 尋月--賞月
c、過程:鏡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飲月”--河中尋月--眼瞳見月--沙灘議月
孩子的心理: 失望--爭執 -- 人人擁有 -- 處處都有--竟是這么多--滿足
小結:尋月的過程正是童心升華的過程,是尋找美的過程。
(要求學生能自圓其說便可,不強求唯一答案)
2.品味語言:說說文中你最欣賞的句子,并談談你喜歡它的原因。
(三)深入研討課文
請同學們以四人小組的形式,對課文內容進行小組討論和質疑。
分組討論課文內容
預設問題:
1、課文開頭寫“我們這些孩子,什么都覺得新鮮,常常又什么都不覺滿足”,而結尾卻說“大家都覺得滿足了”,這是為什么?
明確: 不滿足--在孩子的眼睛里,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那么新鮮好玩,發生的任何現象他都充滿了好奇,他的心里有無數個為什么,總想打破沙鍋問到底,所以對孩子來說,他們總是“不覺滿足”的。
(啟發:孩子們做了哪些事情或經歷了什么后,最后得到滿足呢?)
滿足--孩子們在尋月的過程中得到了滿足
在屋中的穿衣鏡上看到了月亮,沒多久,月亮在鏡上消失了,孩子們很失望;(指名朗讀)孩子們跑到院子里尋找月亮,“滿院子的白光”“玉玉的、銀銀的”月亮“明顯大多了,也圓多了”,每個人都說月亮是屬于自己的;
尋月尋出了院門,在沙灘上、在每個人的眼睛里找到了月亮,他們陶醉在月色中,而且明白了月亮是屬于每個人的。
教師小結:在尋月的過程中,孩子們沐浴在皎潔的月光下,既欣賞到美麗的月色,又表達了純真的愿望--美好的事物人人都享有。尋月的過程就是孩子們追求美的過程。
2、“月亮是個好”,妹妹說的這句話如何理解?
明確:“好”就是指美好的東西--月亮那么美麗和純潔,給每個人都帶來美的享受。
(教師點撥:好是什么?月亮的好體現在哪里?)
3、理解“我突然覺得,我們有了月亮,那無邊無際的天空也是我們的了,那月亮不是我們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嗎?”
明確:一輪圓月襯著無邊無際的天空,像一枚小小的印章蓋在書本上,既然月亮屬于我們每一個人的,那無垠的天空也是屬于我們的了。
教師小結:月亮是美的,天空也是美的。無邊無際的天空象征著世間所有美好的事物。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尋找到生活中的美,對美的追求,應該是人生的座右銘,對于你們是如此,對于我們每個人都是如此。
4、奶奶這一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奶奶”是文章中的關鍵人物,中秋之夜,她給孩子們講述美好的傳說故事,她引導孩子們賞月、尋月,最終讓他們得到了心理上的最大滿足,從而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教師:經過同學們的討論分析,我們對課文內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現在,我想問一個問題--為什么文章要以月跡為標題?(月跡的含義)
展開討論
明確:月跡可以理解為月亮在孩子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跡;也可以理解為月的變化軌跡,尋月的過程就是尋找美的過程,它有軌跡。
(讓學生自己發揮)
教師:無論哪種理解,最后都歸納到一點--“月跡”是美好的,尋月的過程就是尋找美的過程。
5、這篇文章的語言富有生活氣息和美感,你能談談你的看法嗎?
提示:賈平凹的散文以樸摯著稱,不但寄寓的情感是樸實、真摯的,語言的運用上也毫不矯飾。
①兒化音的使用。全文共有二十多處用了兒化音,使文章語言有了口語化、方言的特點,讀起來親切自然。
②疊詞的大量運用。全文共有十多處使用了疊詞,寫,出了各處的月光特點,讀起來瑯瑯上口。如:“玉玉的、銀銀的”:亮如玉般溫潤,如銀般燦爛,兩個名詞作形容詞,也是一種比喻。“疏疏的”:枝葉不是很繁茂,銀銀的月光從枝葉縫隙里穿出,影影綽綽,幽靜柔美。“酥酥的”:既有形狀上的“碎”,又有觸覺上的“軟”,一個酒杯中蕩漾著的月影被寫得似乎可以觸摸到,,q-以感覺得到。“款款地”:仿佛讓人覺得月亮像一位美麗絕倫的少女邁著輕盈的步子緩緩走來,十分優雅。“裊裊的”:形容花香,將無形賦予有形,仿佛都能看到花香在空氣中彌漫、繚繞的蹤跡了。
6、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你有怎樣的感悟?
提示:月亮是美的,天空也是美的。無邊無際的天空象征著世間所有美好的事物。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尋找到生活中的美,對美的追求,應該是人生的座右銘,對于我們每個人都是如此。
(四)拓展遷移
這篇文章與傳統的吟詠月亮的詩文在思想感情上有什么不同?
展開討論
(五)總結、作業
1. 收集整理有關月亮的名篇名句。
2. 小練筆:我眼中的月亮
《月跡》閱讀答案閱讀題原文 篇1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讀通讀懂課文,理清課文的寫作順序,了解孩子們在哪里尋到了月亮。
2、聯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重點詞語,體會作者回憶童年美好生活時流露出的對家鄉深沉的愛,理解“月亮屬于每個人”的深刻含義。
3、掌握本課生字、詞。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培養學生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熱愛,發展學生的想像力。
4、練習采用查資料或詢問的方式解決自讀中遇到的一些疑難問題。
教學重點:
讀懂課文內容,理解“月亮屬于我們每個人”的含義。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在回憶童年美好生活時所表達出的熱愛生活,熱愛家鄉的感情。
第一課時
一、設置情境,引入新課。
師:同學們,與月亮有關的一個傳統節日就要到了,你知道是什么節嗎?你知道人們過中秋節都要干什么嗎?(學生自由談。)你能背出有月亮有關的詩歌嗎?(也可以師先背誦《小小的船》,以“拋磚引玉”)。
自古以來,人們就借月亮表達對祖國,對故鄉,對遠方的親人的思念之情,尤其是在中秋節這天晚上,人們追尋著月亮,欣賞著月亮。
板書課題:月跡齊讀課題“跡”什么意思?
下面我們就一起和作者回到童年里的那個中秋節的晚上,一起去尋找月亮,欣賞月光下的美景吧!
二、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1)課件出示要求:1認真讀,掌握生字的讀音。2、劃出自己有疑問的地方。
2)提出自己沒有解決的問題。學生能解決的當場解決,不能的老師做以梳理。
三、師:文中的孩子們在哪里尋到了月亮?
1)請同學們再仔細讀一讀,找一找,畫一畫。
2)全班交流。隨機理解“中堂”等詞語。
3)哪段是寫在中堂里尋到月亮的?
四、 品讀課文,體會寓景之情。
(一)學習第二段
1自由讀第二段。劃出描寫月亮的句子。
課件出示:“……果然有了月亮,……穿衣鏡上的圓便滿盈了。……月亮還在竹簾上爬,……一個失望。“
理解:款款滿盈
2作者看到月亮升起的情景,你見到過嗎?談談哪些句子描寫的情景你也見到過?(也可課件演示)
3孩子們看到這個景象后,是什么心情?你從哪里感受到的?
學生談各自的體會。
4再來讀讀這一段落,把孩子們當時的心情讀出來。
指名朗讀,教師指點。
師:當月亮不見了時,孩子們又在院子里找到了它的蹤跡,哪幾段是寫在院子里的事?找一找。
(二)、學習第二部分
1、 默讀第二部分,邊讀,邊找,在院子里,我們看到了什么?議論了什么?孩子們又在哪里尋到了月亮?
2、 交流:在院子里孩子們看到了什么?院子里的景色怎樣?你從哪兒體會到的?有感情地練讀課文。
交流:月光下的孩子們的心里想些什么?
3、孩子們對月亮產生了無盡的遐想,聽了奶奶的話,作者當時想到了什么?
理解:面面相覷裊裊
你讀了奶奶的話,你在想什么?
(如果沒有學生講出《嫦娥奔月》的故事,老師可補充出來)
4、
分角色讀人物對話,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師:孩子們又在酒杯里,葡萄葉兒上,瓷花盆上,爺爺的鍬刃兒上,上灣,下灣,還有------(弟弟妹妹的眼睛里,讓學生補充出來)尋到了月亮,同學們,你還能說出在哪兒還能尋到了月亮嗎?
(三)、師:當三妹以為月亮是屬于她時,她是什么心情,什么表情,我們呢?
(練習通過有感情朗讀來體會美好的月亮,孩子們是多么向往和熱愛。)
(四)、師:可奶奶卻說,月亮屬于我們每個人,聯系上下文,討論:月亮是屬于每個人的嗎?
小組討論
全班交流,鼓勵學生大膽談出自己的理解,并做到有根有據,分析到位。
(若學生沒有注意到后面幾個自然段,可引導學生:文中的孩子們覺得月亮是什么呢?等問題讓他們去關注這些話。)
五、總結全文。
當大家知道月亮不僅屬于漂亮的三妹,同時也屬于每個人時,他們滿足了,他們在月光下,相依相偎地睡著了,睡得那么甜。看,睡夢中的弟弟正在笑呢,他會夢到什么呢?
學生想像
同學們,明月寄相思,作者回憶童年的一個中秋夜,是為了什么呢?
學生思考回答。
師:同學們,承載著人類美好愿望的月亮也同樣屬于你們每個人,只要你想要月亮。
六、課后拓展作業
1搜集描寫月亮和月光的文章,詩歌,詞,故事,做一期手抄報。
2找出描寫月亮和月光的句段,讀一讀,背一背。
《月跡》閱讀答案閱讀題原文 篇15
之一
寧夏路第二小學
教學目標 :
1、使學生讀通讀懂課文,理清課文的寫作順序,了解孩子們在哪里尋到了月亮。
2、聯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重點詞語,體會作者回憶童年美好生活時流露出的對家鄉深沉的愛,理解“月亮屬于每個人”的深刻含義。
3、掌握本課生字、詞。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培養學生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熱愛,發展學生的想像力。
4、練習采用查資料或詢問的方式解決自讀中遇到的一些疑難問題。
教學重點:
讀懂課文內容,理解“月亮屬于我們每個人”的含義。
教學難點 :
體會作者在回憶童年美好生活時所表達出的熱愛生活,熱愛家鄉的感情。
第一課時
一、設置情境,引入新課。
師:同學們,與月亮有關的一個傳統節日就要到了,你知道是什么節嗎?你知道人們過中秋節都要干什么嗎?(學生自由談。)你能背出有月亮有關的詩歌嗎?(也可以師先背誦《小小的船》,以“拋磚引玉”)。
自古以來,人們就借月亮表達對祖國,對故鄉,對遠方的親人的思念之情,尤其是在中秋節這天晚上,人們追尋著月亮,欣賞著月亮。
板書課題:月跡齊讀課題“跡”什么意思?
下面我們就一起和作者回到童年里的那個中秋節的晚上,一起去尋找月亮,
欣賞月光下的美景吧!
二、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1)課件出示要求:1認真讀,掌握生字的讀音。2、劃出自己有疑問的地方。
2)提出自己沒有解決的問題。學生能解決的當場解決,不能的老師做以梳理。
三、師:文中的孩子們在哪里尋到了月亮?
1)請同學們再仔細讀一讀,找一找,畫一畫。
2)全班交流。隨機理解“中堂”等詞語。
3)哪段是寫在中堂里尋到月亮的?
四、 品讀課文,體會寓景之情。
(一)學習第二段
1自由讀第二段。劃出描寫月亮的句子。
課件出示:“……果然有了月亮,……穿衣鏡上的圓便滿盈了。……月亮還在竹簾上爬,……一個失望。“
理解:款款滿盈
2作者看到月亮升起的情景,你見到過嗎?談談哪些句子描寫的情景你也見到過?(也可課件演示)
3孩子們看到這個景象后,是什么心情?你從哪里感受到的?
學生談各自的體會。
4再來讀讀這一段落,把孩子們當時的心情讀出來。
指名朗讀,教師指點。
師:當月亮不見了時,孩子們又在院子里找到了它的蹤跡,哪幾段是寫在院子里的事?找一找。
(二)、學習第二部分
1、 默讀第二部分,邊讀,邊找,在院子里,我們看到了什么?議論了什么?孩子們又在哪里尋到了月亮?
2、 交流:在院子里孩子們看到了什么?院子里的景色怎樣?你從哪兒體會到的?有感情地練讀課文。
交流:月光下的孩子們的心里想些什么?
3、孩子們對月亮產生了無盡的遐想,聽了奶奶的話,作者當時想到了什么?
理解:面面相覷裊裊
你讀了奶奶的話,你在想什么?
(如果沒有學生講出《嫦娥奔月》的故事,老師可補充出來)
4、 分角色讀人物對話,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師:孩子們又在酒杯里,葡萄葉兒上,瓷花盆上,爺爺的鍬刃兒上,上灣,下灣,還有------(弟弟妹妹的眼睛里,讓學生補充出來)尋到了月亮,同學們,你還能說出在哪兒還能尋到了月亮嗎?
(三)、師:當三妹以為月亮是屬于她時,她是什么心情,什么表情,我們呢?
(練習通過有感情朗讀來體會美好的月亮,孩子們是多么向往和熱愛。)
(四)、師:可奶奶卻說,月亮屬于我們每個人,聯系上下文,討論:月亮是屬于每個人的嗎?
小組討論
全班交流,鼓勵學生大膽談出自己的理解,并做到有根有據,分析到位。
(若學生沒有注意到后面幾個自然段,可引導學生:文中的孩子們覺得月亮是什么呢?等問題讓他們去關注這些話。)
五、總結全文。
當大家知道月亮不僅屬于漂亮的三妹,同時也屬于每個人時,他們滿足了,他們在月光下,相依相偎地睡著了,睡得那么甜。看,睡夢中的弟弟正在笑呢,他會夢到什么呢?
學生想像
同學們,明月寄相思,作者回憶童年的一個中秋夜,是為了什么呢?
學生思考回答。
師:同學們,承載著人類美好愿望的月亮也同樣屬于你們每個人,只要你想要月亮。
六、 課后拓展作業
1搜集描寫月亮和月光的文章,詩歌,詞,故事,做一期手抄報。
2找出描寫月亮和月光的句段,讀一讀,背一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