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記》《游青溪記》比較閱讀答案(精選13篇)
《小石潭記》《游青溪記》比較閱讀答案 篇1
《小石潭記》,是唐朝詩人柳宗元作品。《游青溪記》是明代詩人袁中道的作品。下面第一范文網小編為大家帶來《小石潭記》《游青溪記》閱讀題目及其參考答案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小石潭記》《游青溪記》閱讀原文【甲】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節選自柳宗元《小石潭記》)
【乙】青溪之跳珠濺雪,亦無以異于諸泉,獨其水色最奇。蓋世間之色,其為正也間也①,吾知之,獨于碧不甚了然。今見此水,乃悟世間真有碧色。如秋天,如曉嵐②;比之舍煙新柳則較濃,比之脫籜③初篁則較淡;溫于玉,滑于紈④;至寒至腴,可拊⑤可。
(節選自袁中道《游青溪記》)
【注】①其為正也間也:多為正色(青、黃、赤、白、黑)或間色(綠、紅、紫)。
②嵐:林中霧氣。③籜(tuò):竹筍皮,筍殼。④紈:白色的絲絹。
⑤拊(fǔ):撫摩。
《小石潭記》《游青溪記》閱讀題目10.解釋下面加點詞語在句中的意思。(4分)
(1)潭中直可百許頭_______________ (2)斗折蛇行_________________
(3)獨于碧不甚了然________________ (4)乃悟世間真有碧色____________
11.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2)青溪之跳珠濺雪,亦無以異于諸泉。
12.在語段(一)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樣的變化,從哪些內容可以看出來? (3分)
13.兩個語段分別是怎樣突出水的特點的?請結合具體內容分析。(4分)
語段【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語段【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石潭記》《游青溪記》閱讀答案10. 共4分,每小題1分, (1)大約(2)像北斗星那樣曲折(3)對(4)明白
11.共4分,每句2分(1)因為這里的環境過于凄清,不能久留,于是題字(記下這里的景致或記住這個地方)后就離開了。(2)青溪的水流激蕩,水花像跳躍的珍珠,又像濺落的雪片,這和其它地方的泉水也沒有什么不同的。(抓住關鍵詞:以 乃 跳珠濺雪 諸 )
12 共3分,由樂到憂(1分)從"心樂之""似與游者相樂"可以看出樂;(1分)從"凄神寒骨,悄愴幽邃"可以看出憂。(1分)
13. 共4分,一個語段2分,其中方方法l分,具體內容l分。語段甲:用潭中的石、魚、日光、影等從側面進行襯托。語段乙:用“秋天”“晚嵐”“含煙新柳”“脫籜初篁”等比喻水色。(用“含煙新柳”“脫籜初篁”“玉紈”和水進行比較)(意思對即可。)
《小石潭記》《游青溪記》比較閱讀答案 篇2
《小石潭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的作品。這位自幼好學,十三歲就能寫出好文章的唐代大文學家苦苦追求“治國平天下”的大道,卻一再遭遇打擊。但正是被貶謫到偏遠永州的十年,給了他潛心創作的機會。他的《永州八記》就是在這里誕生的。柳宗元上承酈道元《水經注》的優秀傳統,又結合了自己的經歷,寄情于山水,寫出了精美的山水游記。每一篇,都無一例外地為我們展示了一幅幅絕美的山水勝景,其高超的寫景藝術,著實令人嘆服。
一、潔凈有力的語言,樸實無華。
全文共五段,沒有一處華麗的辭藻,只是娓娓道來,卻滿蓄著詩情畫意。
開頭從容——從小丘西行,在一片竹林的阻隔之下,只聞水聲,不見小潭,那么脆生生的音響,令人心醉。于是“伐竹取道”,這個一直不為人所知的小潭便出現在眼前了。竹林掩映,何等清幽!以石為底,何樣干凈!潭底是一整塊石頭,在潭中,它們呈現出各種姿態和形狀,堪稱奇哉!若單是石,未免單調了些,在小潭周圍,郁郁蔥蔥的樹木藤蔓在微風里搖曳飄拂,只是幾筆,如畫一般美麗。
下文更美。紅艷艷的陽光直射入水,透過綠瑩瑩的水,落在白花花的石上。魚呢?在水中嬉戲,來回穿梭。它好象通人性,與游人在逗著玩。倏忽來去。還會突然靜止,任由那影子落在石上……這一切,都那樣地清晰。
沉醉之余,追根溯源,向遠處望去,方知這潭水之源——有些地方溪光閃耀,有些地方被石岸所遮蔽,不見溪水……半藏半露,可以說很有韻味。
二、精妙細膩的描寫,美景重現。
文章按照游覽的先后順序來寫,自然而然,由近到遠,為我們再現了一個神奇超妙的世外仙境。
扣“石”寫潭,善抓特點。在第一段中,先用“如鳴佩環”的水聲、“清冽”的水色來側面烘托一個“石”字;再就樹木的長勢——“蒙絡搖綴”的種種姿態,說明它們是長在石頭上的 ;然后是第二段,極力描繪水之清,更加突出石潭的特點;第三段寫潭水的來源,一個比喻“犬牙差互”依舊圍繞“石”字來表現溪水的曲折悠遠。
扣“潭”寫水,細膩傳神。第一段里我們了解了潭水的清冽、聲音的清脆,第二段則集中筆墨來描寫水之清。正側結合,正面寫魚,側面寫水,正因為魚“若空游無所依”,才顯出水的透明;動靜結合,那魚一會一動不動,影子落在潭底的石頭上,一會又飛快地游往遠處,來來去去。一動一靜,妙趣橫生;虛實相生,以實寫虛。見游魚乃顯水清,魚一游,清澈的潭水已粼粼入眼中,又加上燦爛的陽光照澈潭底,動靜全收眼中……
所謂大家之筆,就是如此吧。
上一篇:教學反思——教《小石潭記》小感
下一篇:《小石潭記》譯文
《小石潭記》《游青溪記》比較閱讀答案 篇3
寫文章的目的,或是自娛自樂,或自我排遣,或抒己之情,或達己之意。高超之文,在表述文章過程中,作者往往自然地將其“內心想法”隱藏在文字當中,或隱晦,或儲蓄,或幽默詼諧,或融情于景,或托物言志。作者思想越是“隱蔽”的文章,往往要透過所繪之景、所狀之物來加以品味、挖掘。柳宗元的《小石潭記》就是這樣的文章。
文章在開頭就寫了一種“發現美景之樂”。這里用了一連串的動詞來表現發現的過程。教這樣的文章,除了讓學生有感情朗讀外,還得放開思維讓學生討論,并發表自己的見解;或是發表自己的疑惑之處。也就是說,要讓學生大膽地提出自己的看法。當然,這看法包括提問題。老師要以寬容的心態來面對學生的看法。然而,原則性的問題也不能讓步,一味遷就,一味地加以贊賞。文中有一處量詞的運用,“潭中魚可百許頭”。這里用了一個“頭”字,魚的量詞怎么能用“頭”呢?我引導學生分別用“條”、“尾”、“枚”等量詞,聯系課文語境進行比較閱讀。用“頭”字,寫得更加有神,寫出了魚的可愛之態,照應了魚呆滯的特定鏡頭。這好像用了放大鏡把魚放大一樣,這種特寫手法還有意思。
學生還對“犬牙”一詞進行質疑,為何不用“豬牙”,或“鼠牙”,或“象牙”呢?這里要看哪種牙形容“岸勢”最為形象。一比較還是原文最為精妙。
文中的魚兒好像在空氣中游一樣,是真的在空氣中游嗎?這樣寫,是為了寫什么呢?學生齊聲答,是寫水之清。用這種方法寫水清,真是大家之筆呀。佩服!佩服!
有學生問,本文為什么把“人”寫得如此簡略,是“人”不重要嗎?我說,這要看文章的主題,看文章的立意。顯然,借景抒情更雋永,更能表達真情實意,更有藝術生命力。你們說是嗎?
課文的解讀應該是個性化解讀,是不拘一格的,而不是死抓參考答案。確實,人家的答案只是起到參考作用,真正的答案在于你在獨到的體味中表達的見解。我們要采用“拿來主義”,把書讀活,并讀出個性。
上一篇:《小石潭記》說課稿3
下一篇:潔凈有力 精妙細膩 ——聚焦《小石潭記》的寫景藝術
《小石潭記》《游青溪記》比較閱讀答案 篇4
教學目標
1.利用工具書疏通文意,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2.通過閱讀文章激發熱愛自然的情感,培養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1.通過反復誦讀,推敲、揣摩、品味小石潭的特點
2.仔細體會景物描寫的特點,感悟作者貶謫后的孤凄悲涼
教學難點
1.體會文章抓住景物的特征移步易景的寫法
2.品味文章情景交融的寫作特點
教學流程:
一、導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感受到了蘇軾被貶謫后的一段心路歷程。今天,我們再學習一篇古文,它也是作者被貶謫到地方之后所作的,也傳達出了作者的一段心路歷程。它就是《小石潭記》。板書課題、作者
柳宗元,我們以前學過他的哪篇文章?介紹一下他。
柳宗元不僅寓言寫得好,他的山水游記也寫得妙,歷來都被廣大讀者所傳誦。他的山水游記特點就是文字潔凈有力,能夠很精細地刻畫山水的鮮明形象。今天,就讓我們展開想象的翅膀,跟隨柳宗元的筆記,探尋一處幽靜的美景。(5分鐘)
二、讀課文,疏通文意
1、請大家自由朗讀課文,對照注釋,解決字音、句讀。
2、小組合作,疏通文意(10分鐘)
三、串講課文,學生為主體
1、由題目可知這篇山水游記的主角是小石潭。柳宗元是如何發現小石潭的?
先聽見水聲--“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西”,向西;“樂”,以……為樂,含有“感到快樂”“覺得快樂”之類的意思。
再見小潭--“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尤”,特別。“清冽”,清澈。
2、依據課文來畫一幅作者眼中的小石潭的畫,說明如此畫的依據。小組合作探究,評選優秀畫作,各組代表展示、說明。教師從旁引導。
潭底--整條石頭、潭周--各種形狀的石頭
潭周圍的樹木--“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第二段”--可,大約;許,表示約數;空,在空中;所依,所依靠的東西。佁然,愣住的樣子;俶爾,忽然。
潭水來源--西南,向西南方向;斗,像北斗七星那樣;蛇,像長蛇爬行那樣。明滅,或現或隱。其,指示代詞,那。犬牙,像狗的牙齒那樣。其,它的,指溪水的。
潭上四周景色給人的感覺--寥,空虛,寂靜。凄和寒在這里都是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凄,使……寒。悄愴,寂靜得使人感到憂傷。邃,深。以,因為。清,凄清。居,留,停留。乃,副詞,就。之,代詞,指代小石潭的景物。去,離開。
3、齊讀課文,理清思路,
發現小潭,概寫全貌--潭中景物,突出水魚--潭水源頭,曲折明滅--潭周氣氛,寂寥凄清
4、用一兩個字總結景物的特征。并且說明理由。
潭--石質--石奇
水--尤清
樹--青
魚--活
溪水、溪岸--曲折
5、本文主體為小石潭,作者是如何寫出“石質”的特征的?
側面寫石--水聲清脆,水特別清澈
正面寫石--潭底、潭周
6、本文又是怎樣寫水尤清澈這個特征的?
正面寫水--“水尤清冽”,側面烘托--游魚的狀態
7、齊讀第2段,看這一段如何寫魚的?
先寫觀者的感覺“若空游無所依”,再寫日光下的魚影、和游動的狀態清清楚楚,明寫魚的一靜一動,暗寫了水的清澈透明。
8、看到這樣的景色,作者的心情如何?
樂--“似與游者相樂”
9、后來作者為什么又離開了這里?
“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10、小石潭這里的景物如此清幽,為何作者卻認為不可長久停留呢?聯系寫作背景,說說你的見解。
寫作背景:柳宗元因為參加王叔文等人的政治運動,被貶永州,做著有職無權的司馬一職,心中憤懣難平。為了排遣心中的抑郁,他常常游覽山水,于山水中寄托自己憤懣不平的苦悶心情。
小石潭清幽的環境觸發了作者因貶謫帶來的抑郁憤懣之情,使得作者憂傷、悲涼的心境再次流露出來。
所以,作者見到小石潭周圍的景色,有怎樣的感受?
“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景中寓情
小結:由此可見,小石潭如此優美的景色也無法磨滅作者心中的憂郁。所以,憂凄是柳宗元感情的主調。寄情山水雖是為了擺脫這種感情,但是這種快樂畢竟是暫時的。一經凄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境又會流露出來。
11、請大家帶著這樣悲涼的心境朗讀第四段。
總結全文:
這篇課文描繪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魚、樹木等,表現出小石潭的幽僻、凄清特征,著意渲染了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的氣氛,借景寫情,抒發了作者自己在寂寞處境中悲涼凄愴的心緒。
《小石潭記》《游青溪記》比較閱讀答案 篇5
教學目標
1、掌握重點實詞和短語;
2、通過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詞語和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點;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悟作者貶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重點實詞和短語;
難點:通過推敲、揣摩、細細品味文中詞語和句子,體會作者貶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板書
教學過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預習:
1、熟讀課文
2、獨立翻譯文章并質疑。
3、正生字、生詞。
一、導入:
出示柳宗元像和《江雪》。
同學們認識這個人嗎?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這首詩大家應該很熟悉吧?我們先一起讀讀這首詩。
大家說說,這首詩中最能體現作者情感的是哪個字,為什么?
明確:是“孤”和“獨”。“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在一個十分寥廓、十分冷清、十分孤寂的背景下,有一個人在“釣寒江雪”,這個人就是柳宗元——一個失意的文人、一張失意的面孔、一篇失意的文章。板書:小石潭記。
三、初讀課文,讀準字音。
師:“遠在江湖礪心志,古來貶官多妙文”,柳宗元最好的文章,都是寫于被貶時期。首先,我想請幾位同學讀讀這篇美文,看是否能準確、流利地讀出來?其他同學在文中圈出讀錯的字和難讀的字。
學生齊讀全文。
四、整體感知。
歷史上很多文人都熱衷于模山范水了,以寄情于景。其中寫山水散文游記藝術成就最高的應該是唐朝的柳宗元了,而最能代表柳宗元風格的就是這篇《小石潭記》。下面請大家再仔細讀讀課文,看看作者都寫了小石潭哪些景物?
水石樹魚源岸環境
五、細讀課文,落實重點實詞。
看能否用一個四字詞語來概括小石潭景物的特點,投影:這是一個的小石潭。
(找景物,說特點)
并引用原文說說你的理由,哪些詞語體現了這一特點,你明白這些詞語的意思嗎?
例如:讀完此文,我仿佛看見了一個怪石嶙峋的小石潭。理由是:文中這樣寫道,全石以為底,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堪為巖。我是從“為坻為嶼,為堪為巖”這幾個詞語看出來的。
注意:為,成為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成為水中的高地、小島和高聳不平的巖石。大家一起把這句話讀一讀。
明確:
教師預設:
填詞理由重點講解
樹木青蔥——清樹翠蔓……參差披拂——學生看注解理解
群魚戲水——潭中……似與游者相樂——定點寫景
水清見底——潭中……似與游者相樂——側面描寫
源頭曲折——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斗折蛇行
岸勢崎嶇——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犬牙
環境凄清——坐潭上……悄愴幽邃——學生看注解理解
五、品讀課文,指導朗讀。
剛才同學們用非常精煉的語言概括了小石潭景物的特點,對文中的重點詞句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當年,柳宗元滿懷壯志地參加王叔文等人的“永貞革新”運動,不幸失敗,被貶到偏遠荒涼的湖南永州,那種心境不言而喻。《小石潭記》正好寫于那個時候,下面就讓我們再來讀讀課文,一起感受一下這位仕途失意者的心情。
同學們邊讀邊試著用一個關鍵詞來概括小石潭給你帶來的心理感受,也可以幾個同學小聲議一議。
投影:這是一個讓人感到的小石潭。
(說心情,談感受)
教師結合學生的理解指導品味詞、句并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師小結:柳宗元參與改革失敗后被貶職,他心中抑郁、憤懣,試圖借助山水來排解自己的抑郁之情。美麗的自然景物曾使他暫時忘記愁苦,但這種快樂畢竟是暫時的,幽深冷寂的環境使他最終還是沉寂在一片憂傷和悲涼之中。板書。
接下來請大家聽聽我來讀這篇課文,看看我是怎樣理解柳宗元的心境的。學生齊讀課文。
六、探究。
請大家思考、討論:柳宗元的處境與眼前的這個小石潭有沒有相似之處?
明確:小石潭固然美麗,可惜人跡罕至,不為人知,我認為正好影射了作者自己身處僻壤、無人賞識、懷才不遇的心情,其實《永州八記》里的幾篇文章都寄予了作者自己的這種情感,大家有機會再去研讀研讀其他的幾篇作品。
七、拓展。
最后用我寫的一首《江城子讀有感》來結束今天的這堂課吧!
江城子?讀《小石潭記》有感
為民報國改革忙
奸人陷,沒忠良
被貶永州,多年愁斷腸
縱有閑情和逸致
獨與雪,釣孤傷
忽見小潭喜心房
水清冽,游魚暢
溪折蛇行,岸邊著文章
歡樂亦不可久居
離別時,又凄涼
自由表達
誦讀全詩
自由品讀詩歌
聽老師介紹
作者和背景
學生朗讀課文
學生思考并討論
學生思考并討論
有感情朗讀
有感情地齊讀課文
自由背誦
自由發表自己看法
作業寫一篇寫景游記或散文,可以在文中附上相關圖片
《小石潭記》《游青溪記》比較閱讀答案 篇6
[教學目的]
1. 學習按照一定順序組織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鮮明生動的語言寫景狀物的方法。
2. 體會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藝術特色。
3. 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為”在文中的用法。
[教學重點]
背誦及體會文章寫景抒情的方法。
[教學難點 ]
樹、石、水、魚特點及對它們的準確描寫。
[教學時間]
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初讀課文,疏通文意。
[教學過程 ]
1. 由“唐宋八大家”中的“韓流”導入 。
2. 簡介作者,背景,解題。
柳宗元:字子厚,河東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學家,思想家。曾參與王叔文集團的政治革新活動,任禮部員外郎。失敗后,被貶為永州司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賞大自然風光來排遣內心的愁悶。他在永粥發現了許多風景佳麗的地方,記下了其中的八處名勝,成為我國古典文學散文史上頗有名的《永州八記》。
《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發謫居生活的清寂苦悶、抑郁憂傷之情。他所寫的游記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憤。
“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往往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3. 生初讀課文,圈出生字、生詞。
4. 師范讀課文,生輕聲跟讀,并補充。
參差 寂寥 搖綴 隸 愴
5. 師生共同疏通文意。
(1) 古今異義。
去:(古)離開 (今)前往,到某處
怡然:(古)靜止不動的樣子 (今)癡呆或深思的樣子
小生:(古)年輕人 (今)戲曲藝術中的一種角色
(2) 一詞多義
以:①全石以為底(介詞,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譯)
③以其境過清(介詞,表原因)
為:①全石以為底(動詞,當“作為”講)
②為坻,為嶼,為堪,為巖。(動詞,“成為”)
清: ①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詞,清澈)
②以其境過清(形容詞,冷清)
可:①潭中魚可百許頭(副詞,大約)
②不可知其源(助動詞,能夠)
差:①參差披拂(形容詞,長短不一)
②其岸勢犬牙差互(動詞,交錯)
(3) 翻譯
①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③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4) 判斷。“若”“似”“如”都可以用來打比喻,但有時不一定是打比喻。試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聞水聲,如鳴佩環。( ) ②皆若空游無所依。( )
③似與游者相樂。( ) ④天涯若比鄰。( )
[課堂練習]
1.讀,背。 2、翻譯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寫景抒情的方法。
[教學過程 ]
1. 齊讀課文,把握課文大意。
第一段:寫發現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寫潭水清澈,游魚活潑。
第三段:寫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寫作者對小石潭總的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記下與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2. 賞讀課文。
(1) 文中哪些句子寫了“石”?請說明理由。
點撥:文中描繪的景物無不浸透著“石”的氣息。“全石以為底”,“卷石底以出”說明“潭”的的確是個“石潭”。“如鳴佩環”形容聲音嘹亮,說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寫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優美形態。“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魚影表現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盡是石的冰涼,不容含蓄地表達了作者憂傷、悲涼的心境。
(2) 文中哪些句子寫了“水”?請說明理由。
點撥:“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動,chu而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這句話正面寫出游魚的生動活潑,從側面表現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用形象的比喻,寫出了小溪的形狀。
(3) 文中的“動”與“靜”
點撥:①游魚的“怡然不動”及“chu爾遠逝”表現了魚兒的生動活潑。 ②小溪。就小溪身來說,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這是靜止的;就溪水說,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樣曲折,這是流動的。用了這兩個比喻,一靜一動來描寫小溪。
(4) 文中的“對比”和“烘托”
點撥:①為了突出魚的生動活潑,把“怡然不動”和“chu爾遠逝,往來翕”忽”兩種情態加以對比,靜動相對,尤顯出魚的活潑。②作者用反襯的手法寫魚在潭中歷歷可數,使人感到像是“空”“無”,尤使水清之狀具有實感。
(5) 文中的“景”與“情”
點撥: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環境結合起來,寓 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對景物描繪中結合著作者自身的遭際,滲透著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懷。這遠離塵世的小石潭雖充滿了生機——“聞水聲,如鳴佩環”,但卻無人賞識,四周被竹圍抱,其幽清無聞與自己的遭遇相同,觸景傷情。作者離開國都長安來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習慣。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為了擺脫抑郁心情。此刻過于清冷的環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愴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與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強烈的比襯,有力反襯出作者那種無法擺脫的壓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對冷酷現實的不滿。
(6) 文中的“鏡頭”與“畫面”
點撥: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換形”的寫法,在移動變換中引導我們看到不同的景物,很象一部山水風光影片,具有極強的動態的畫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寫潭水、游魚,采用了“定點特寫”的寫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個字,就活靈活現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魚的美景。
(7) 文中的寫景短句。
3. 精讀課文,鞏固。
(1) 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
(2) 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3) 游魚和潭水有什么特點?
(4) 作者是怎樣描寫潭上景物的?
(5) 跟作者同游的好幾個人,為什么篇末才能將他們的姓名一一列出?
4. 總結全文。
[課堂練習]
1.課后習題 2、寫熟悉的某處景物,二三百字。
《小石潭記》《游青溪記》比較閱讀答案 篇7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了解作者、作品常識;熟練的誦讀課文,初步背誦課文。
2.能力目標
掌握重點字詞解釋和重點句的翻譯,整體把握文意。
3.情感目標
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的樂與憂。
二、教學要點
掌握重點字詞解釋和重點句的翻譯,結合描寫順序,整體把握文意。
三、教學難點
在內容分析和理解的基礎上,借助于“剝皮抽筋”手法,掌握本文的情感主旨。
四、教學流程
教學流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激情導入:
《江雪》是唐代散文家柳宗元寫的一首絕句,在這首詩里寄托了詩人高潔孤傲執著不屈的崇高人格。
柳宗元曾經被貶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馬。在此期間,他寫下了一組著名的山水游記,合稱《永州八記》。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永州八記》之一的《小石潭記》。這篇文章同樣體現了他獨立的人格以及不被理解的憤懣之情。初步了解文本。
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導入本課
作者、作品及寫作背景簡介
1.關于作者:
柳宗元唐代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東(今山西永濟),世稱柳河東。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與韓愈共同倡導唐代古文運動,并稱“韓柳”。他參加過永貞革新,失敗后被貶為永州司馬,從此柳宗元在荒遠偏僻的永州苦呆了整整十年,后又被改貶到更為荒涼的柳州,四年后,病魔無情地奪去了他年僅四十七歲的生命。文稿由劉禹錫編為《柳河東集》。
2.關于作品:
柳宗元是一個“遍悟文體”的文學家,眾體兼長,作品豐富,以散文成就最大,有《柳河東集》。山水游記是柳宗元散文創作中最富藝術獨創性的一部分,有《永州八記》等留存,其中最負盛名的是《小石潭記》。
柳宗元的山水游記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為人稱道的《永州八記》是他被貶謫到永州以后寫的《始得西山宴游記》《鈷潭記》《鈷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
3.寫作背景
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后,時艱不可濟,唐祚難振興,謗毀兼至,貧病交加,老母病故,居處遭火,他滿懷憂懼之情,多藉山水以排遣。所幸永州的大自然待他不薄,奇形異態的潭水﹑小丘﹑石渠﹑山澗紛至沓來,美不勝收。《永州八記》就寫于此時。
4.解題
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往往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即山水游記。
了解作者的情況。
知人論世初讀文本
粗品文意(一)檢查預習
給下列加線的字注音。
篁竹(huáng)清洌(liè)
為坻(chí)珮環(pèi)
為堪(kān)佁然(yǐ)
俶爾(chù)翕忽(xī)
參差(cēncī)寂寥(liáo)
悄愴(qiǎo)幽邃(suì)
(二)學生大聲朗讀課文。
朗讀提示:
1.課文第一二段寫作者興致勃勃暢游小石潭,有全石帶來的好奇,有清澈的水流和飄忽不定的游魚所帶來的快樂,應讀得歡快些。
2.第三四五段寫小石潭周圍幽深冷寂的氛圍,應該讀得傷感些,低沉些。
(三)疏通文句,落實字詞。
翻譯文本(讓學生結合自己的感知、體悟并結合工具書翻譯、并分組討論結果,老師略加點撥形成學生個性化的理解,然后教師大屏幕出示翻譯,讓學生齊讀一遍)。
譯文:
從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樣子,隔著竹林,就能聽到水聲,好象掛在身上的玉珮、玉環相互碰撞的聲音,心里很是高興。于是砍了竹子,開出一條小路,順勢往下走便可見一個小潭,潭水特別清澈。整個潭底是一塊石頭,靠近岸邊,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嶼、嵁、巖等各種不同的形狀。青蔥的樹木,翠綠的藤蔓,遮蓋纏繞,搖動低垂,參差不齊,隨風飄動。
潭中游魚約有一百來條,都好象在空中游動,沒有什么依靠似的。陽光直射潭底,把魚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動;忽然間又向遠處游去了。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好象在與游人一起娛樂。
順著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樣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樣彎曲,或隱或現,都看得清楚。溪岸的形勢象犬牙般交錯參差,無法看到水的源頭。
我坐在潭邊,四周有竹子和樹林圍繞著,靜悄悄的沒有人跡,使人感到心境凄涼,寒氣徹骨,真是太寂靜幽深了。由于這地方過于冷清,不能長時間地停留,于是就把當時的情景記下來便離去了。
同我一起游遠的人,有吳武陵、龔古,我的弟弟宗玄。作為隨從跟著我們來的,有兩個姓崔的年輕人,一個叫恕己,一個叫奉壹。
學生朗讀課文,結合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文意,了解課文大意。
讓學生結合自己的感知、體悟并結合工具書翻譯、并分組討論結果。
再讀文本,積累文言知識。
(四)疏通文意
1.提名翻譯。
2.朗讀PPT投影翻譯。
(五)文言知識梳理
1.重點實詞
(1)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凄神寒骨
愿意為凄涼,在文中意思為使……感到凄涼。
原意為寒冷,在文中意思為使……感到寒冷。
(2)形容詞用作動詞
似與游者相樂
原意為快樂,在文中意思為嬉戲,逗樂。
2.一詞多義
(1)清:以其境過清:凄清
水尤清冽:清澈
(2)可:潭中魚可百許頭:大約
不可久居:可以,能夠。
(3)從: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沿著
隸而從者:跟從
(4)游:皆若空游無所依:游泳,游動
同游者:游玩
聽讀課文
感受語言的美積累文言知識
學生小組討論,推舉代表作答。
學生思考、交流
學生齊讀課文初步感知文本大意、感受語言美
布置作業:
1.背誦文章
2.指導學生完成課后作業小組合作:對文本進行評注式精讀和誦讀式精讀。找出語言要素,如修辭,共享學習成果。以書面形式上交學習成果,由小組長組織負責。(此課后作業是針對第二課時做準備)加強理解文本能力
《小石潭記》《游青溪記》比較閱讀答案 篇8
[教學目的]
1. 學習按照一定順序組織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鮮明生動的語言寫景狀物的方法。
2. 體會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藝術特色。
3. 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為”在文中的用法。
[教學重點]
背誦及體會文章寫景抒情的方法。
[教學難點 ]
樹、石、水、魚特點及對它們的準確描寫。
[教學時間]
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初讀課文,疏通文意。
[教學過程 ]
1. 由“唐宋八大家”中的“韓流”導入 。
2. 簡介作者,背景,解題。
柳宗元:字子厚,河東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學家,思想家。曾參與王叔文集團的政治革新活動,任禮部員外郎。失敗后,被貶為永州司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賞大自然風光來排遣內心的愁悶。他在永粥發現了許多風景佳麗的地方,記下了其中的八處名勝,成為我國古典文學散文史上頗有名的《永州八記》。
《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發謫居生活的清寂苦悶、抑郁憂傷之情。他所寫的游記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憤。
“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往往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3. 生初讀課文,圈出生字、生詞。
4. 師范讀課文,生輕聲跟讀,并補充。
參差 寂寥 搖綴 隸 愴
5. 師生共同疏通文意。
(1) 古今異義。
去:(古)離開 (今)前往,到某處
怡然:(古)靜止不動的樣子 (今)癡呆或深思的樣子
小生:(古)年輕人 (今)戲曲藝術中的一種角色
(2) 一詞多義
以:①全石以為底(介詞,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譯)
③以其境過清(介詞,表原因)
為:①全石以為底(動詞,當“作為”講)
②為坻,為嶼,為堪,為巖。(動詞,“成為”)
清: ①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詞,清澈)
②以其境過清(形容詞,冷清)
可:①潭中魚可百許頭(副詞,大約)
②不可知其源(助動詞,能夠)
差:①參差披拂(形容詞,長短不一)
②其岸勢犬牙差互(動詞,交錯)
(3) 翻譯
①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③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4) 判斷。“若”“似”“如”都可以用來打比喻,但有時不一定是打比喻。試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聞水聲,如鳴佩環。( ) ②皆若空游無所依。( )
③似與游者相樂。( ) ④天涯若比鄰。( )
[課堂練習]
1.讀,背。 2、翻譯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寫景抒情的方法。
[教學過程 ]
1. 齊讀課文,把握課文大意。
第一段:寫發現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寫潭水清澈,游魚活潑。
第三段:寫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寫作者對小石潭總的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記下與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2. 賞讀課文。
(1) 文中哪些句子寫了“石”?請說明理由。
點撥:文中描繪的景物無不浸透著“石”的氣息。“全石以為底”,“卷石底以出”說明“潭”的的確是個“石潭”。“如鳴佩環”形容聲音嘹亮,說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寫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優美形態。“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魚影表現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盡是石的冰涼,不容含蓄地表達了作者憂傷、悲涼的心境。
(2) 文中哪些句子寫了“水”?請說明理由。
點撥:“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動,chu而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這句話正面寫出游魚的生動活潑,從側面表現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用形象的比喻,寫出了小溪的形狀。
(3) 文中的“動”與“靜”
點撥:①游魚的“怡然不動”及“chu爾遠逝”表現了魚兒的生動活潑。 ②小溪。就小溪身來說,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這是靜止的;就溪水說,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樣曲折,這是流動的。用了這兩個比喻,一靜一動來描寫小溪。
(4) 文中的“對比”和“烘托”
點撥:①為了突出魚的生動活潑,把“怡然不動”和“chu爾遠逝,往來翕”忽”兩種情態加以對比,靜動相對,尤顯出魚的活潑。②作者用反襯的手法寫魚在潭中歷歷可數,使人感到像是“空”“無”,尤使水清之狀具有實感。
(5) 文中的“景”與“情”
點撥: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環境結合起來,寓 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對景物描繪中結合著作者自身的遭際,滲透著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懷。這遠離塵世的小石潭雖充滿了生機——“聞水聲,如鳴佩環”,但卻無人賞識,四周被竹圍抱,其幽清無聞與自己的遭遇相同,觸景傷情。作者離開國都長安來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習慣。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為了擺脫抑郁心情。此刻過于清冷的環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愴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與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強烈的比襯,有力反襯出作者那種無法擺脫的壓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對冷酷現實的不滿。
(6) 文中的“鏡頭”與“畫面”
點撥: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換形”的寫法,在移動變換中引導我們看到不同的景物,很象一部山水風光影片,具有極強的動態的畫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寫潭水、游魚,采用了“定點特寫”的寫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個字,就活靈活現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魚的美景。
(7) 文中的寫景短句。
3. 精讀課文,鞏固。
(1) 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
(2) 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3) 游魚和潭水有什么特點?
(4) 作者是怎樣描寫潭上景物的?
(5) 跟作者同游的好幾個人,為什么篇末才能將他們的姓名一一列出?
4. 總結全文。
[課堂練習]
1.課后習題 2、寫熟悉的某處景物,二三百字。
《小石潭記》《游青溪記》比較閱讀答案 篇9
各位評委老師好: 我說課的題目是《小石潭記》,它是人教版八年級(下)第六單元中的一篇文言文。下面,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陳述我的教學設計和設計理念。一、 教材分析 本課位于八年級語文下冊第六單元第一課。本單元入選的課文都是歷來傳誦的名家名篇,很能代表中國山水文學情景交融的特點。《小石潭記》是柳宗元“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卻清晰地記敘了作者出游、游覽、返回的全過程,觀察入微,描摹細致,寫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圍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形似寫景,實則寫心。作者在寫景中傳達出貶居生活中孤寂悲涼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新教材入選這篇文章,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培養學生閱讀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優美意境,提高審美情趣,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2、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了解柳宗元的作家作品常識,能借助工具書、注釋疏通文義,學習對自然景物入微的觀察、細致描摹的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理解作者失意被貶,寄情山水得抑郁憂傷的感情;體會作者筆下永州小石潭的優美景色,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設計意圖:依據教學目標 的設計要體現語文學習的整體性特點,要突出學生學習提高的新內容,要明確便于落實和檢測的特點來設計的。3、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記,其中抓住景物特點,用特寫鏡頭寫景狀物的方法是最主要的寫作特色,這應是本文學習的重點,另一個重點是疏通文義。本文語言表達含蓄,寓意深刻,對八年級學生來說,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因此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應是學習的難點。二、 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已系統的學習了三個單元的文言文,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識的積累,能借助注釋和一定的文言知識初步讀懂課文。學生對文言文的分析和理解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能力。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不是很濃厚,在教學文言文時注意培養學生的興趣。三、 教法設想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學生不是被動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動的。心理學研究也表明:一節課中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時間大約為二十分鐘,所以要不斷的變換教法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我認為,教學千法,朗讀為本。文言文的教學朗讀是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任務,所以對重點的突破主要采用誦讀法、質疑法和討論法。在難點的突破上,引導學生結合作家的經歷,寫作背景來達成。教學輔助工具是多媒體。四、 學法指導 新課標提出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閱讀淺近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因此,學習本文的方法主要是自主閱讀法、質疑探究法。在疏通文意時,引導學生對照注釋及借助工具書學習,采用朗讀法,圈點勾畫法,學生的活動形式主要是小組合作、開放式討論。在賞析課文內容時采用探究閱讀法,創造性閱讀法。這用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文言文的能力。五、 教學過程 1、 導入 以學過的詩《江雪》導入 ,引出唐代詩人柳宗元。 設計意圖:利用已學過的柳宗元的詩導入 ,學生有一種親切感,從情感上拉近與作者的距離,引起共鳴,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2、走近柳宗元,了解背景 學生交流收集到的柳宗元的資料。學生交流后,多媒體呈現有關柳宗元的資料。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東人,世稱柳河東。唐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自幼聰慧好學,21歲中進士第。他與韓愈、劉禹錫是同事。永貞元年,柳宗元積極參與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革新活動,但找到保守勢力的反對。革新運動失敗,柳宗元被貶到永州,永州之貶,一貶就是十年。在這期間他寫下了《永州八記》(《始的西山宴游記》《鈷鉧游記》《鈷鉧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澗記》《石渠記》《小石城山記》)《江雪》、《捕蛇者說》等大量詩文。柳宗元的散文與韓愈齊名,堪稱我國歷史上最杰出的散文家。《永州八記》已成為我國古代山水游記名作。這些山水游記,融合了作者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寄予自己的不幸遭遇,傾注怨憤抑郁的心情。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收集資料、整合資料的能力。通過對作家的生平介紹。了解寫作背景,有利于學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對難點的突破起到關鍵的作用。3、整體感知 走近《小石潭記》(1)朗讀課文 聽讀(掃除文字障礙)——自讀——齊讀指導:讀準字音,吐字清晰,聲音洪亮; 讀出節奏,停頓正確;讀出語氣,讀出感情。設計意圖:“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文言文的學習誦讀是極其重要的,誦讀是文言文教學的基本方法也是基本任務。教會學生誦讀文言文的方法。(2)自讀課文,疏通文意形式:小組合作學習,結合課下注釋疏通全文,圈點勾畫出疑難詞句,小組內質疑,記錄不能解決的難題,全班討論。教師點撥,強調重點字詞句。設計意圖:教會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而不是由老師灌輸。引導學生養成查工具書看課下注釋的習慣,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的習慣,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利用小組合作方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新課標指出“憑價學生閱讀文言文,重點在于考察學生記誦積累過程,考察他們能否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3)課堂檢測 鞏固基礎(重在詞義句義)(利用多媒體出示練習)解釋下列加點的詞:1、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3、心樂之4、以 全石以為底 卷石底以出 以其境過清無從致書以觀以中有足樂者5、清 水尤清冽 6、可 潭中魚可百許頭 7、 許 潭中魚可百許頭 以其境過清 不可知其源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 用現代漢語解釋下列句子1、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2、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3、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設計意圖: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通過練習落實基礎知識。這是文言文教學的一個重點。 4、與柳宗元同游1、再讀課文,理解課文抓住景物特征寫景的寫法1)投影問題,引導學生思考:
①本文寫景條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寫的?
②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們有什么特點?作者是怎樣寫的?2)自主閱讀3分鐘后,在學習小組內展開討論,小組代表總結發言。教師評價并板書明確,并對第二段重點品讀,嘗試背誦其中的佳句。 設計意圖: 本文是文言文游記中的佳作,作者對小石潭觀察入微,描摹細致,這兩個問題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去探究文章的寫作特點,感受小石潭的幽靜。2、學做導游,介紹“小石潭”1)選擇文中自己最喜歡的一處景,設計一段導游詞,允許發揮想象作形象的描述,以引起“游客”的游玩興致。2)請4——5名學生給全班同學導游(時間允許的話可以多請幾位學生) 設計意圖: 新課標指出“能就適當的話題即席講話,有自己的觀點,有一定的說服力”,我設計這一環節,既訓練了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也有利于鍛煉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一舉多得。5、品味文章,與柳宗元對話1、精讀感悟,體會以景寫情的寫法1)教師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暢說優美景色給人的感受:小石潭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仿佛置身其境。自古以來,多少文人墨客對《小石潭記》稱贊不已, 如果你也坐在潭邊,會有什么感受?2)深入探究,走進柳宗元面對如此優美景色,作者卻是如此憂傷,文中的哪一句體現了作者的感情呢?你能不能結合寫作背景,分析一下作者的憂郁從何而來呢?(可以從文中找出相應的語句)設計意圖:新課標要求學生 “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說出自己的體驗”,而且“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我設計這個環節,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中,通過對內容的分析,結合作者的背景資料來理解文中包含的情,這就是寓情于景,這樣就突破文章的難點。6、師生共同總結:1、這堂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掌握了哪些知識?2、通過對課文的分析及對作者的了解,你有什么啟發?教師引導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感受,最后教師做總結發言。設計意圖:新課標要求學生“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我設計這一環節是為了讓學生回顧本節課學習的要點,鞏固所學的知識。7、 課外作業 1、根據寫作思路背誦課文:2、你已學過不少描寫景物的古代詩文,試著把其中描寫山水的名句摘錄下來,并選擇一兩則加以賞析。 設計意圖:記誦積累是文言文學習的重點,故設計第一題作業 。設計第二題意在培養學生對優秀文學作品的欣賞能力和對祖國優美山水的審美能力,以陶冶美好的情操。這是一道拓展性的聯系題。 附板書設計 板書是在學生探究、討論的過程中逐步寫出,此板書設計將文章的寫作順序清晰地表現出來;能很好的幫助學生把握課文內容及寫作方法,并較好的理解作者情感。 發現小石潭: 聞其聲 見其形 潭中景物: 水 清(側面描寫) 寫小石潭美景 小石潭記 魚 樂 (動靜結合) 抒孤寂悲涼之情 柳宗元 小潭源頭: 形象比喻 (寓情于景) 潭中氣氛: 幽靜 (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同游之人
上一篇:北師大版《蜘蛛》《貓的天堂》教案及練習
下一篇:教學反思——教《小石潭記》小感
《小石潭記》《游青溪記》比較閱讀答案 篇10
一、教學目標
1.理解識記下列文言(常見)詞語的意義或用法:
寂寥幽邃居隸(實詞)以可以為(虛詞)
理解下列語句中文言詞的活用:
心樂之斗折蛇行凄神寒骨
2.感受小石潭獨特的自然景物美和作者游樂的心情體驗,體會作者寫景狀物的準確傳神。
二、教學重點
體會作者寫景狀物的準確傳神。
三、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坐小石潭上“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的心理感受。
四、教學時數
2課時
五、預習要求
1.查閱有關資料,了解柳宗元的生平、主要作品。
2.誦讀課文(不少于三遍),借助注釋口譯全文,發現標記疑難詞句,并試行索解。
六、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課文
方法一:本文寓情于景,可誦《江雪》導入,賞析詩中的景與情,引導學生領會柳氏的詩和游記景中寓情、寄情山水的特點,便于學生把握課文中的景與情。
方法二:本文抒發的是作者遭貶后的心情,可適當從了解作者的身世遭遇及有關詩文(如韓愈的《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導入。
二、感知課文
1.學生朗讀課文。對朗讀中存在的問題給予糾正或示范,重點是對長句朗讀節奏的把握和感情的處理。
3.學生提出疑難問題,師生討論解答。著重理解以下重點詞句:
(1)“以”的用法:全石以為底(作為,成為)卷石底以出(而)以其境過清(由于)
(2)名詞、形容詞的活用:
斗折蛇行(名詞作狀語):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像蛇一樣蜿蜒而行。
凄神寒骨(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心神凄涼,令骨子感到寒冷。(或按課文注解譯)
心樂之(意動用法):心里以之為樂(或:心中為此而高興、心中感到高興)。
⑶根據“教學目標2”,指導學生準確、流利地通譯全文。
⑷整體感受全文的感情脈絡:作者因遭貶失意而到山水中尋求解脫,發現潭水便感到高興,水之清、魚之樂又帶來了片刻歡愉,但凄清的環境又勾起自己謫居生活的悲涼心境,感情由“樂”而“凄”。
三、課后作業
1.背誦課文。
2.你認為文中哪些描寫最具特色,特別精彩?你讀了之后有什么感受?
3.完成課后“閱讀練習”一。
第二課時
一、揣摩品味
1.根據上一課布置的“練習2”進行匯報交流。
2.根據學生的匯報交流進行講評,重點歸整出以下內容:
第一段:①聽覺:未見水先聞聲,喻以玉響,清脆悅耳。
②視覺:清;觸覺:洌;精練傳神。
③視覺:石奇,形雜,樹木青翠,富于變化。寫石寫樹,都襯托水之“清”,全段寫發現水潭之樂,句式整散結合,用語簡潔自然,節奏張馳有致。
第二段:①“空”:如無水之境,突出“清”。
②光與影:亦見水清。
③靜與動:游魚忽靜忽動,悠然自得,可愛之至;
④“樂”:擬人。全段以魚寫水,既寫出魚之可愛,也寫出水之清澈,又寫出人之歡愉。
第三段:寫溪之曲折,比喻巧妙,生動形象,特征鮮明。“斗”與“蛇”,一靜一動,光線或明或暗,突出其曲折;“犬牙”比喻岸石,突出其參差錯落。
第四段:寫四面環境,突出“寒”、“清”的特點,寄寓作者心境之寂寞。
第五段:交待同游之人。
二、熟讀背誦
要求學生熟練而有表情地朗讀,有可能再將全文抄寫一遍。當堂背誦課文。
三、比較拓展
1.根據“練習8226;探究”一:討論本文與《與朱元思書》、《水經注》中寫水寫魚的異同。
理解:三文都以魚寫水之清,吳文、酈文都直接寫水,柳文則作側面描寫,不著水字,卻處處寫水,以魚、石、影的清晰可見反襯水的清澈見底。柳文還移情于物,以魚之樂表現人之樂。
2.有條件,還可以和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同寫遭貶后的心態作比較,談談看法。
可以見仁見智,各抒己見,不必統一認識。
四、課后作業
1.選擇完成《伴你學語文》中相應練習。
2.閱讀《課外閱讀》(八上)中元結的《右溪記》一文,比較兩文寫法上的異同。
《小石潭記》《游青溪記》比較閱讀答案 篇11
一、導入 新課
唐代著名作家柳宗元,想必大家并不陌生,上學期我們學過他的《黔之驢》,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小石潭記》。
二、明確目標:
1、疏通文意,落實字詞,整體感知文章內容
2、理清文章結構
三、齊讀課文
四、教學目標 完成
1、討論下列問題
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
——隔著茂密的竹林,聽到了水聲,好像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環相碰發出的清脆聲音,我的心情也歡快起來。
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一整塊石頭作為潭底,靠近岸邊,有一圈從潭底周圍突出水面底石頭,成為不同底形狀。
游魚和潭水有什么特點?
——潭中底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沒有什么依靠似的,陽光直找到水底,魚的影子散在水底,靜止不動;忽然向遠處游走了,往來很快。
作者是怎樣描寫潭中景物的?
——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樹木圍繞著,寂靜寥落,沒有人家,使得心神凄涼,寒氣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課文是按游覽的順序來寫,條理清楚,請說說本文的寫作思路。
——發現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
2、 熟讀課文
五、 布置作業
1、 熟讀并背誦課文
2、 翻譯全文
作者郵箱:
《小石潭記》《游青溪記》比較閱讀答案 篇12
本單元入選的課文都是歷來傳誦的名家名篇,很能代表中國山水文學情景交融的特點。《小石潭記》是柳宗元“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卻清晰地記敘了作者出游、游覽、返回的全過程,觀察入微,描摹細致,寫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圍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形似寫景,實則寫心。作者在寫景中傳達出貶居生活中孤寂悲涼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東人,世稱柳河東。唐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自幼聰慧好學,21歲中進士第。他與韓愈、劉禹錫是同事。永貞元年,柳宗元積極參與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革新活動,但找到保守勢力的反對。革新運動失敗,柳宗元被貶到永州,永州之貶,一貶就是十年。在這期間他寫下了《永州八記》(《始的西山宴游記》《鈷鉧游記》《鈷鉧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澗記》《石渠記》《小石城山記》)《江雪》、《捕蛇者說》等大量詩文。柳宗元的散文與韓愈齊名,堪稱我國歷史上最杰出的散文家。《永州八記》已成為我國古代山水游記名作。這些山水游記,融合了作者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寄予自己的不幸遭遇,傾注怨憤抑郁的心情。
《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發謫居生活的清寂苦悶、抑郁憂傷之情。他所寫的游記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憤。
“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往往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小石潭記》賞析
柳宗元的山水游記,是他散文創作中具有高度藝術技巧和最富于藝術獨創性的一個部分。而在他篇數不多的山水游記中,《小石潭記》可以說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
《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中的一篇。這篇散文生動地描寫出了小石潭環境景物的幽美和靜穆,抒發了作者貶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語言簡練,生動,景物刻畫細膩、逼真,全篇充滿了詩情畫意,表現了作者杰出的寫作技巧。因此,《小石潭記》成為被歷代所傳誦的散文名篇。
這篇游記一共可以分為五段。
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換景”的手法,在移動變換中引導我們去領略各種不同的景致,具有極強的動態的畫面感。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文章一開頭,便引導我們向小丘的西面步行一百二十步。來到一處竹林,隔著竹林,能聽到水流動的聲音。“篁竹”就是成林的竹子;“如鳴佩環”是形容流水的聲音的清脆悅耳,猶如玉佩玉環相互撞擊時發出的聲響。文章由景及情,寫來極為自然。“伐竹取道,下見小潭。”在濃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條小道來,終于見到一個小小的池潭。至此,小石潭的全部面目才呈現在我們面前。這一番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聞水聲,再由水聲尋到小潭,既是講述了發現小潭的經過,同時也充滿了勾人的懸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漸地在人們眼前展開一幅美妙的圖畫。從此往下,作者便把筆力放在了對池潭的精心描寫上。“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小石潭的水格外清涼,而且整個小潭全部是由石頭構成的。整個潭底便是一塊大石頭,在靠近池岸的地方,水底的石頭翻卷地露出水面。這些石頭千姿百態,形狀各異。“坻”即為水中的高地;“嶼”是小島;“嵁”“巖”都是巖石的各種形態。總之,這完全是一個由各種形態的石頭圍出的池潭,所以,作者為它起名曰小石潭。“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就是作者對于池潭上景物的描繪了。有青青的樹和翠綠的藤蔓,它們纏繞在一起,組成一個綠色的網,點綴在小潭的四周,參差不齊的枝條,隨風擺動。這潭上的描繪僅12個字,便將小石潭周圍的極幽極佳的景致展現在我們面前,令我們愈加覺出小潭的美妙所在。
第二段,作者描寫的是潭水和游魚。這一段,作者采用了與第一段不同的手法,變“移步換景”為“定點特寫”。這是全篇中極為精彩的一段。特別是對水中游魚的描寫,更是栩栩如生。“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這是一幅極美的畫面。在水中游動的魚兒,不像是在水里,而是像在空中游動。太陽光照下來,魚兒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頭上。從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寫魚,但透過字面,卻令我們不能不對那清澈的潭水留下極深的印象。這種游魚和潭水相互映襯的寫法,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下面,作者進一步對魚兒進行描述。先是魚兒呆呆地一動不動,忽然,有的魚飛快地竄向遠處,一會兒游到這兒,一會兒又游到那兒,好像是在與游人一同享受著快樂。讀到這里,我們又不能不從游魚聯想到作者的歡悅心情。這種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寫法正是這篇散文的一個突出特色。
第三段是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向西南望過去,一條小溪逶迤而來,形狀像是北斗七星那樣曲折,又像是一條蛇在游動,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小溪兩岸高高低低,凸凹不平,犬牙相錯。這里,作者非常成功地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來形容小溪的形狀,用狗的牙齒來形容小溪的兩岸,使我們倍感形象逼真。
第四段寫出了作者對小石潭總的印象和感受。“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環抱著密密的竹子和樹木,非常寂靜,見不到人,令人神色凄涼,骨徹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愴幽涼。因為它的境況太幽清了,不適宜讓人長久地呆下去,便題了字后離去。在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寫了一個“靜”字,并把環境中的靜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寫出了一種凄苦孤寂的心境。這無疑是作者被貶后心情的曲折反映。
最后一段,“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記下與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小石潭記》是一篇語言精美,含義豐富,形象逼真的優秀山水游記。它表現了作者那種對于事物的深刻觀察力和獨特體驗,同時也表現了作者深厚的藝術功力。文章中所使用的那些描繪景物細致入微的手法和巧妙、形象的比喻,都值得我們很好地借鑒。
《小石潭記》的寫景藝術
《小石潭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的作品。這位自幼好學,十三歲就能寫出好文章的唐代大文學家苦苦追求“治國平天下”的大道,卻一再遭遇打擊。但正是被貶謫到偏遠永州的十年,給了他潛心創作的機會。他的《永州八記》就是在這里誕生的。柳宗元上承酈道元《水經注》的優秀傳統,又結合了自己的經歷,寄情于山水,寫出了精美的山水游記。每一篇,都無一例外地為我們展示了一幅幅絕美的山水勝景,其高超的寫景藝術,著實令人嘆服。
一、潔凈有力的語言,樸實無華。
全文共五段,沒有一處華麗的辭藻,只是娓娓道來,卻滿蓄著詩情畫意。
開頭從容——從小丘西行,在一片竹林的阻隔之下,只聞水聲,不見小潭,那么脆生生的音響,令人心醉。于是“伐竹取道”,這個一直不為人所知的小潭便出現在眼前了。竹林掩映,何等清幽!以石為底,何樣干凈!潭底是一整塊石頭,在潭中,它們呈現出各種姿態和形狀,堪稱奇哉!若單是石,未免單調了些,在小潭周圍,郁郁蔥蔥的樹木藤蔓在微風里搖曳飄拂,只是幾筆,如畫一般美麗。
下文更美。紅艷艷的陽光直射入水,透過綠瑩瑩的水,落在白花花的石上。魚呢?在水中嬉戲,來回穿梭。它好象通人性,與游人在逗著玩。倏忽來去。還會突然靜止,任由那影子落在石上……這一切,都那樣地清晰。
沉醉之余,追根溯源,向遠處望去,方知這潭水之源——有些地方溪光閃耀,有些地方被石岸所遮蔽,不見溪水……半藏半露,可以說很有韻味。
二、精妙細膩的描寫,美景重現。
文章按照游覽的先后順序來寫,自然而然,由近到遠,為我們再現了一個神奇超妙的世外仙境。
扣“石”寫潭,善抓特點。在第一段中,先用“如鳴佩環”的水聲、“清冽”的水色來側面烘托一個“石”字;再就樹木的長勢——“蒙絡搖綴”的種種姿態,說明它們是長在石頭上的 ;然后是第二段,極力描繪水之清,更加突出石潭的特點;第三段寫潭水的來源,一個比喻“犬牙差互”依舊圍繞“石”字來表現溪水的曲折悠遠。
扣“潭”寫水,細膩傳神。第一段里我們了解了潭水的清冽、聲音的清脆,第二段則集中筆墨來描寫水之清。正側結合,正面寫魚,側面寫水,正因為魚“若空游無所依”,才顯出水的透明;動靜結合,那魚一會一動不動,影子落在潭底的石頭上,一會又飛快地游往遠處,來來去去。一動一靜,妙趣橫生;虛實相生,以實寫虛。見游魚乃顯水清,魚一游,清澈的潭水已粼粼入眼中,又加上燦爛的陽光照澈潭底,動靜全收眼中……
(1) 古今異義。
去:(古)離開 (今)前往,到某處
怡然:(古)靜止不動的樣子 (今)癡呆或深思的樣子
小生:(古)年輕人 (今)戲曲藝術中的一種角色
(2) 一詞多義
以:①全石以為底(介詞,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譯)
③以其境過清(介詞,表原因)
為:①全石以為底(動詞,當“作為”講)
②為坻,為嶼,為堪,為巖。(動詞,“成為”)
清: ①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詞,清澈)
②以其境過清(形容詞,冷清)
可:①潭中魚可百許頭(副詞,大約)
②不可知其源(助動詞,能夠)
差:①參差披拂(形容詞,長短不一)
②其岸勢犬牙差互(動詞,交錯)
(3) 翻譯
①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③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4) 判斷。“若”“似”“如”都可以用來打比喻,但有時不一定是打比喻。試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聞水聲,如鳴佩環。( ) ②皆若空游無所依。( )
③似與游者相樂。( ) ④天涯若比鄰。( )
第一段:寫發現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寫潭水清澈,游魚活潑。
第三段:寫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寫作者對小石潭總的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記下與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第一部分(1):總寫小石潭全貌。寫了竹、水、潭、石、樹等。
第二部分2一3:以特寫鏡頭描繪游魚和潭水,并寫到了小溪的走勢。
第三部分(4):寫幽靜的環境,抒發作者抑郁憂傷的心情。
第四部分(5):補充交待同行的人。
(1) 文中哪些句子寫了“石”?請說明理由。
點撥:文中描繪的景物無不浸透著“石”的氣息。“全石以為底”,“卷石底以出”說明“潭”的的確是個“石潭”。“如鳴佩環”形容聲音嘹亮,說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寫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優美形態。“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魚影表現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盡是石的冰涼,不容含蓄地表達了作者憂傷、悲涼的心境。
(2) 文中哪些句子寫了“水”?請說明理由。
點撥:“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動,chu而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這句話正面寫出游魚的生動活潑,從側面表現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用形象的比喻,寫出了小溪的形狀。
(3) 文中的“動”與“靜”
點撥:①游魚的“怡然不動”及“chu爾遠逝”表現了魚兒的生動活潑。 ②小溪。就小溪身來說,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這是靜止的;就溪水說,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樣曲折,這是流動的。用了這兩個比喻,一靜一動來描寫小溪。
(4) 文中的“對比”和“烘托”
點撥:①為了突出魚的生動活潑,把“怡然不動”和“chu爾遠逝,往來翕”忽”兩種情態加以對比,靜動相對,尤顯出魚的活潑。②作者用反襯的手法寫魚在潭中歷歷可數,使人感到像是“空”“無”,尤使水清之狀具有實感。
(5) 文中的“景”與“情”
點撥: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環境結合起來,寓 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對景物描繪中結合著作者自身的遭際,滲透著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懷。這遠離塵世的小石潭雖充滿了生機——“聞水聲,如鳴佩環”,但卻無人賞識,四周被竹圍抱,其幽清無聞與自己的遭遇相同,觸景傷情。作者離開國都長安來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習慣。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為了擺脫抑郁心情。此刻過于清冷的環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愴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與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強烈的比襯,有力反襯出作者那種無法擺脫的壓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對冷酷現實的不滿。
(6) 文中的“鏡頭”與“畫面”
點撥: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換形”的寫法,在移動變換中引導我們看到不同的景物,很象一部山水風光影片,具有極強的動態的畫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寫潭水、游魚,采用了“定點特寫”的寫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個字,就活靈活現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魚的美景。
(7)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
——隔著茂密的竹林,聽到了水聲,好像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環相碰發出的清脆聲音,我的心情也歡快起來。
(8)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一整塊石頭作為潭底,靠近岸邊,有一圈從潭底周圍突出水面底石頭,成為不同底形狀。
(9)游魚和潭水有什么特點?
——潭中底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沒有什么依靠似的,陽光直找到水底,魚的影子散在水底,靜止不動;忽然向遠處游走了,往來很快。
(10)作者是怎樣描寫潭中景物的?
——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樹木圍繞著,寂靜寥落,沒有人家,使得心神凄涼,寒氣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11)課文是按游覽的順序來寫,條理清楚,請說說本文的寫作思路。
——發現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
(12)“皆若空游無所依”與上文哪句話相呼應?
——這句話與上文中的“水尤清洌’相呼應。
(13)作者是怎樣描寫潭上景物的?
——作者這樣描寫潭上景物:“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
上一篇:北師大版《小石潭記》《黃果樹瀑布》教案及練習
下一篇:《小石潭記》教學設計7
《小石潭記》《游青溪記》比較閱讀答案 篇13
設計理念:1、走入文本,營造課堂品味文學美的氛圍;
2、啟迪思維,通過合作探究,了解文章、了解文風。
設計靈感:1、隨多媒體的推廣運用,不少語文課都引入音樂,但常常是教師配 好曲子堂上一放,確實能啟發學生感悟,那么反過來,引導學生選擇相應的曲調配上,不也同時引導了學生感悟作品情感嗎?
2、如果可以以曲調感悟,那么以美術、以影視等等其它藝術形式不 也可以幫助解讀文學作品嗎?
課時安排:
第一課時為學生合作疏通字詞句義。
本次實錄為第二課時。
授課班級:深圳石巖公學初二(1)班
授課時間:2003年12月17日星期三第一節 授課老師:阮秋紅
師:一提起“藝術”呀,我們總覺得它特—— 生:(紛紛)高雅……還有很高深…… 師:是啊,藝術是高雅的,但藝術也在我們身邊。其實我們接觸過很多形式的藝術,譬如……說說看—— 生:(七嘴八舌)音樂……美術……電視電影……舞蹈……
師:對,別忘記了文學,我們語文課接觸到的文學作品也是藝術,藝術的形式真多,但藝術是相通的,為什么?——因為藝術都是抒寫人的內心情感的。
師:今天我們就嘗試一下,用其它的藝術形式來解讀我們的文學作品。 不知大家有沒有這樣的體會:有時我們讀一篇好的作品時,從心靈深處就會響起一首曲,隱隱約約,腦海中會閃現相關的畫面,朦朧或者清晰?(學生點頭默許)我中學時讀柳宗元的游記散文《小石潭記》(邊說邊板書)很喜歡,后來讀起時,總會有一首曲子在我心中似水般流過。我想請大家靜靜地、輕輕地吟誦一下這篇文章,看看僅僅是你我心有靈犀一點通,還是作家高超的文學魅力喚起了我們同樣的藝術感受。
生:(自讀課文,且讀得很投入)
師:聽到你心靈的的曲子沒有?……是怎樣的調子?怎樣的節奏?又是怎樣的器樂彈奏出來的? 生(甲):很緩的,很低的。
生(乙):應該是古箏或琵琶或……總之,比較古典的。
生(丙):好像又有歡樂,但并不歡快。
師:三位同學描述的跟你們內心聽到的一樣嗎?(學生點頭) 那么你們是從文中哪些文句讀到的?
生:(紛紛)“心樂之”……“似與游者相樂”……“凄神寒骨”。
師:(出示課件思考題)那么,柳宗元來游小石潭,到底是“樂”還是“凄”? (學生討論,教師提示聯想柳宗元的相關作品,如《始得西山宴游記》、《江雪》、《黔之驢》)
生(甲):初一時課外背的《始得西山宴游記》開頭就寫“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他一直因被貶而失落抑郁,應該是“凄”多。
生(乙):他在《江雪》中寫道:“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獨”就是他失意孤獨的寫。
師:是啊,柳宗元與劉禹錫一起參與變革,也一起被貶。還記得劉禹錫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怎么寫的?
生(齊背)“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師;對,劉禹錫被貶到凄涼的巴山楚地,一去就是23年,柳宗元的命運也差不多,被貶來到了永州,正值三十多歲施展才華之時,一呆就是10 年,后又被貶柳州。在永州時,他不被重視,只有游遍永州山山水水,寫成《永州八記》。如果說,李白是苦悶時“借酒消愁愁更愁”,那么柳宗元則是——
生:(齊答)“借景消愁愁更愁”
師:他是想寄情山水,優美的景色,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魚兒,的確讓他忘記了憂愁,但畢竟是短暫的,空寂的環境、冰涼的石頭,讓他再一次涌起了失意之感。 淡淡的喜,濃濃的愁,緩緩的流淌出的是一首抑郁哀怨的古典曲子。 老師暫時以一首相似的古箏相配,讓我們以這樣的情調一起讀一讀全文,感受作者的失意與哀傷吧。 (生齊讀全文)
[老師板書:《小石潭記》也是一首……曲。(抑郁寡歡的情感)]
師:讀得真好,一代失意的文人其心態透過文字顯現出來了。音樂幫助我們解讀了文學作品的情感基調了。 其實呀,中國文人太多這種遭遇了:懷才不遇,抱負難施,惟有借文學抒寫出來,柳宗元是一位,我們從文學作品中還了解其它人嗎?
生:(紛紛)李白——王安石——劉禹錫——辛棄疾——李商隱——韓愈——陸游……
師:那是時代的悲劇啊!失意的文人只有借助他們的筆,寄情于山水,或抑郁、或灑脫、或大氣……如果有興趣,我想請大家利用課外時間,對這一系列的文人作一番深入的了解,從他們的作品中去走近他們內心,去感受人生挫折中的勇氣與堅韌。解讀失意文人應是很有品味的事。 那么,《小石潭記》能不能是一幅畫?
生:可以。
師:有那些景物?
生(紛紛數出)水、石、樹、竹、魚、蔓……
師:很自然的景色,作者用很簡潔的文筆就把豐富的景給寫出,譬如,“蒙絡搖綴”四個字,就把什么景物寫出?
生:樹和蔓。
師:對,寫出了樹蔓的自然生長態勢,四個字,或茂盛、或自然,或靜態,或動態,給我們很大的想象空間。而且作者還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譬如“如鳴佩環”,那種由水聲帶來的快樂也躍然紙上。文中這種例子實在很多。下面我們來試一試,找出你最心神向往的景物、或最能觸你展開想象的景物,加以描繪,說給你的同伴聽,然后組里選一個說得最好的,一齊潤色、加工,再在全班朗讀。
(生分四人小組活動,或說或寫,老師隨堂指導)
師:瞧,幾個小組都很投入,有的已經寫好了,有的還在不斷地潤色。下面我們請一些同學來把他們的“作品”讀一讀。哪一個組來?
生:我們組選的是“魚”,我們想那兒的魚應是:“它們在清澈見底的水中快活地搖著尾巴。魚兒們似乎與陽光玩著捉迷藏,有的靜靜地倚在巖石上,透過清澈的水,陽光似乎找不到它們。忽然,魚兒們全游開了,透過斑斑駁駁的樹影,它們張開嘴,調皮地對著陽光吐出了一串串的水氣,還不忘了與潭邊陌生的人搖尾問好!”
師:哈,展開了想象,擬人的手法讓小石潭的魚兒也仿佛游進了我們的思維中了。大家注意到了沒有?這一小組的同學多次強調潭水的“清澈”,文中第二段好像并沒有寫呀。
生:(齊答)有!“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其實也表現了水之清。
師:同學們真有眼光,這種描寫也叫——
生:側面描寫。
師:對!第一組的同學做得好,還有哪一組?
生:我們選的是“樹林”。“四周的樹林靜靜地佇立著,它們緊緊地挨著、靠著,似乎除了彼此便失去了依靠,那青翠的臉龐被冷風擁護著,在瑟瑟地顫抖呢?”
師:同學們聽到沒有?這一小組用了幾個動詞來表現樹林的茂盛?
生:(齊)“挨著、靠著”。
師:這兩個動詞除了表現樹林的茂盛外,還可以表現什么?
生:它們在這少有人來的地方好像靠著“挨著、靠著”來互相安慰。
師:第二小組的同學,他這樣品味你們的用詞對嗎?(學生點頭)這從中也傳達出作者的失意之情。寫得真好!再請另一個小組,請選的不是這兩種景物的小組來說說。
生:我們選的是“溪水”,我們這樣寫的:“溪水順著崎嶇的山路彎彎曲曲地流來,一會兒溪水被巨大的山石遮住,只聽到潺潺的水聲,但是,延伸而來,穿過了一段山石后,在陽光的照耀下,溪水又熠熠閃光。”老師,我們猜想此時作者也會有感想,不知對不對?
師:什么感想?說說給大家聽。
生:他應該想,人生何嘗不與這溪水一樣,曲曲折折,挫折應該是暫時的,總會也有突破的時候。
師:大家認為呢?
生:有一定道理吧。
師:有些牽強,但很有創意,這是這一小組同學所閃耀出來的思維火花。我們應該給予掌聲吧。(學生鼓掌)我還建議這一小組的同學去參與“柳文化”的研究。“柳文化”中“山水游記”是重要部分。不過老師也有一個問題想大家一起探討的,“小石潭”并非名勝之地,只是幽靜之所,“小石潭”也只是作者給它起的名字,文中寫的景物不少,為什么唯獨以“石”為其命名?“秀竹潭”、“歡魚潭”、“茂林潭”等名可以嗎?
生:因為文中寫道“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師:對,潭以石為底,這是一個原因,還有嗎?
生:“如鳴佩環”應該水沖擊石而發出的。
師:又一位同學閃出了思維的火花,還有嗎?
生:(搶著答)“蒙絡搖綴”中“蒙”與“絡”應是樹、蔓覆蓋、纏繞在石頭上。
生:“影布石上”也是寫石頭。
生:“其岸勢犬牙差互”也是寫岸邊的石頭。
師:很好,作者既然起名為“石”,描寫的筆墨也關注到這上面,潭因石而美。還有嗎? (學生討論后不少舉手)
生:“凄神寒骨”應該是作者坐在石上,寒氣刺骨、“石”的冰涼刺骨。
生:然后由此而感慨身世而內心也凄寒。
師:是啊,潭以石為底,潭因石而美,人由石而感,于是“石”就成為潭之名。看來,作者的筆下是“一切景語——
生:——皆情語”
師:對,寓情于景是柳宗元山水游記的一大特色,難怪有人稱贊他是繼《水經注》酈道元之后的又一山水能手,有人還甚至稱他為“游記之祖”。
《小石潭記》的確是一幅畫,濃郁的愁、清雅的景,融匯成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畫。 那么請我們展現相關的畫面,跟隨著音樂,或背或讀全文。 (學生齊讀) [老師板書:《小石潭記》是一幅……畫(寓情于景的寫法)]
師:多么令人向往的美景。柳宗元畢竟是封建時代的不幸者,今天我們在欣賞他帶給我們藝術美的同時,也想欣賞自然風光。假如要拍攝一部“小石潭”的自然風光片,你是一位攝影師,你如何忠實于原作,把握好你的鏡頭。請小組再次合作,這一次你們是攝制組了,好好地找出作者游覽的線路。 (學生熱烈討論)
師:(引導學生回答)由“篁竹”遠遠的廣鏡頭,逐漸地拉近到潭底、潭周,并漸近到特寫潭中魚,然后又把鏡頭再拉遠,“望”潭之源,最后把鏡頭拉高拉遠。 看來柳宗元不僅是一位作家,還是一位導演,由“西行”到“而去”,清晰的游蹤讓景物也移動變換起來,這叫“移步換景”法。 [教師板書:《小石潭記》也是一部……風光片(游蹤清晰的順序)]
師:老師不是攝影師,只是從網上下載了一些相近的圖片,就讓我們在音樂中,在圖片的變換中,根據提示,試著背誦全文。 (放課件,學生試著背誦)
師:藝術就是這樣,很美,很高雅,很有魅力,但藝術絕不是難于接近的,不管哪一種形式,藝術是相通的,希望我們同學們能更多地去感受文學等藝術的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