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滄海》閱讀答案(通用15篇)
《觀滄海》閱讀答案 篇1
《觀滄海》選自《樂府詩集》,《觀滄海》是后人加的,原文是《步出夏門行》中的第一章。這首詩是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20xx年)曹操北征烏桓得勝回師途中,行軍到海邊,途經碣石山,登山觀海,一時興起所作。小編在這里整理了《觀滄海》閱讀答案,希望能幫助到您。
觀滄海
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觀滄海》閱讀題目與參考答案:
10.對這首詩的理解不恰當的一項是( )(2分)
A.開篇點題,交代了觀察的方位、地點及及觀察的對象,“觀”字統領全篇。
B.“水何澹澹”描寫了大海的近景,使人感到海邊景色的壯麗多姿。
C.“洪波涌起”中的“涌”字,不僅讓我們看到了大海波涌連天的形態,而且仿佛聽到了驚濤拍岸的聲音。
D.詩的最后兩句“幸甚 至哉,歌以詠志”是合樂時加上的,是詩的附文,跟詩的內容沒有聯系。
【答案】B
【解析】B項中“描寫了大海的近景”理解錯誤,應為“描寫了大海的遠景”。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點像繪畫的輪廓。在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突兀聳立的山島,它們點綴在平闊的海面上,使大海顯得神奇壯觀。這兩句寫出了大海遠景的一般輪廓,下面再層層深入描寫。
【考點定位】鑒賞詩歌的語言。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1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3分)
答:【答案】表達了詩人博大的胸襟和統一天下、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或表達了詩人宏偉的政治抱負、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對前途充滿信心的樂觀氣度。或表達了詩人博大的胸懷、像大海容納萬物一樣把天下納入自己掌中的開闊胸襟、宏大的抱負。)
【解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運用作者的想象,寫出了作者曹操的壯志情懷。前面的描寫,將大海的氣勢和威力凸顯在讀者面前;在豐富的聯想中表現出作者博大的胸懷、開闊的胸襟、宏大的抱負。暗含一種要像大海容納萬物一樣把天下納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觀滄海》選自《樂府詩集》,《觀滄海》是后人加的,原文是《步出夏門行》中的第一章。這首詩是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20xx年)曹操北征烏桓得勝回師途中,行軍到海邊,途經碣石山,登山觀海,一時興起所作。這首四言古體詩是詩人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時,用飽蘸浪漫主義激情的大筆,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描繪了祖國河山的雄偉壯麗,既刻畫了高山大海的壯闊,更表達了詩人以景托志,胸懷天下的進取精神。《觀滄海》是建安時代以景托志的名篇,也是古典四言詩中出現較早的名作之一。
【考點定位】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或作者的情感態度。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觀滄海》閱讀答案 篇2
《觀滄海》是曹操蒼涼慷慨寫景抒情的一首優秀作品,同時又是一首詩中有畫,畫中含情的名篇。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此詩,應先讓學生簡單了解曹操的生平思想及政治抱負,理解詩中景色描寫,流露出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的感情。通過學習后,培養學生面對多姿多彩大自然,也能悟出自己的情感。
曹操是《三國演義》中一個著名人物,同學們是比較了解的,因此我在教學上設計:先讓學生自主去了解曹操生平及思想抱負,然后文中詩句師生共同合作切磋,在學習中一定要質疑問難,師生再深入探究并解決之。
一、 教學目標
1、 朗讀,背誦全詩。
2、 體會詩中有畫,畫中含情,理解曹操的抱負。
3、 培養學生感悟古代詩歌的能力。
二、 導入新課及寫作背景
同學們都很熟悉曹操是《三國演義》中一位著名的人物。建安五年(200),他在官渡之戰中大敗兵強地廣的袁紹后,于建安十二年(207),又親率大軍北上,大破烏桓及袁紹的殘余勢力,在凱旋班師途中登上碣石山,面對著洪波涌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三、教學設計
【自主性學習】
1、 學生課前預習,掃清文字障礙。
指名兩位學生來朗讀,注意節奏、語調、情感。讀完后請其他同學來指出讀錯的字詞。
2、 朗讀,初步整體感知課文。
全班齊讀,講究抑揚頓挫,鏗鏘有力,充滿豪情壯志誦讀,然后請兩位學生來說說詩中畫面及詩人的情感。
【合作性學習】
1、 整體感悟
詩人站在碣石山上,望著蒼茫的大海,波濤起伏,拍打著海岸,山島聳立,豐茂的草木在蕭瑟的秋風中搖曳弄姿,詩人感到這是多么壯麗的意境,多美好的圖畫啊!看到太陽、月亮的運行離不開大海的懷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親一樣,這是多么博大的胸懷啊!
2、 把學生分成四人一組,開始共同研討下列問題。
問:整首詩是由一個字來展開詩的線索,統領全篇的,請指出是哪個字?
理解:“觀”是全詩的“詩眼”,以下十句都是觀海所見。
問:“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此句主要交代什么?句中直接寫到人嗎?
理解:主要交代觀海地點、方位,句中雖沒有寫人,但我們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觀海時那種勃勃英姿。
問:詩中哪幾句是寫實景?主要寫了哪些景色?顯示了什么?
理解:“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全是實景,主要描寫了滄海水波蕩漾的動態景色和山島挺立,草木豐茂的靜態景象。顯示了在茫茫蒼蒼的大海上,波濤起伏,拍打著海岸,山島聳立,豐茂的草木在蕭瑟的秋風中搖曳弄姿,生機勃發,這是多么壯麗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圖畫啊!
問:詩中哪幾句又是寫虛景?能說出這景象嗎?這種景象是一種什么樣意境?
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全是寫虛景,即作者的主觀感受,可從兩個“若”看出。主要描寫了太陽、月亮、星辰銀河都好像從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這些運行都離不開大海的懷抱,都包蘊在這滄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狀觀景象。是一種極其開闊博大的意境。
問:實景是一幅美麗的山水圖畫,虛景能把我們帶進一個極其開闊,博大胸懷的境界,你能悟出詩人寫實虛景的感情嗎?
理解:詩人描寫實景實際上在謳歌祖國壯麗的河山,流露出作者熱愛祖國的感情。詩人目睹祖國山河壯麗景色后,更加激起要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強烈愿望。虛景描寫是詩人實際借助豐富奇特想象,來充分表達這種愿望,以滄海自比,勾畫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景象來表現詩人博大胸懷和豪邁氣魄。
3、 小結,朗讀、背誦。
這是一首以寫景為主題的名作,通過對登山觀海的描寫,抒發了詩人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
學生齊讀,當堂背誦。
【探究性學習】
問:你能說出此詩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的博大胸懷?
理解:實景也能看出詩人的博大胸懷,但跟虛景比較,氣象略遜一籌,因為詩人的意圖在虛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最能體現作者的博大胸懷。
問: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但全詩卻沒有哪一句是寫情的詩句,情寓于景中。你能說出古代即寫景又寫情的'詩句嗎?
理解:李白《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張繼《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等等即寫景又寫情的詩句。
作業:1、背誦全詩。2、課外閱讀有關曹操詩句。
附:板書設計
水何澹澹顯示大海波壯闊,
動態景色秋風蕭瑟美麗多姿,生機
實景洪波涌起勃勃景象。(實頌借景抒情
山島竦峙祖國壯麗山河,抒發詩人
曹操登山觀海(全景)靜態景色樹木叢生激起統一中國強統一中國
百草豐茂烈愿望。)建功立業
虛景日太陽、月亮、星辰、銀河都投入的抱負。
(想象)月大海的懷抱,作者以大海自比,
星漢含蓄表達詩人博大胸襟。
《觀滄海》閱讀答案 篇3
教學目標
1、了解詩詞有關知識。
2、有感情地反復誦讀并熟練地背誦,理解詩歌意思。
3、品味語言,體味詩詞的意境。
4、啟發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教學重點和難點
1、誦讀并背誦,理解詩歌意思。
2、品味語言,體會意境(難點)課時安排:1課時課前準備:
1、課前讓學生預習課文,熟讀并嘗試先背誦課文。
2、準備多媒體教學。
教學設計
導入課文
古代詩詞是我國古代文學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僅語言雋美,而且意境深遠;它們有的充滿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來廣為傳誦,成了流傳千古的名篇。我們在課外已經接觸了不少優秀的古代詩詞,從今天開始,我們將陸續學習課本中的五首古代詩詞,主要是領會古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和講究煉字煉句的創作精神。
觀滄海曹操
1、導入新課
大家知道曹操吧?說起曹操,常常聽到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有人說他是英雄,有人說他是奸雄,我們同學從歷史或文學作品中認識了曹操,你認為他是怎樣一個形象呢?(作一個簡單的名義調查)評價一個人物,歷史和文學兩種角度是不同的,前者更注重客觀性,后者強調藝術性,加上不同時代不同個體,出現對立的觀點是可以理解的,但要科學地評價一個歷史人物,還是以客觀為準。
今天,我們先來歷史地客觀地認識一下曹操。哪位同學可以為我們簡單介紹一下曹操?
PPT: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今安徽毫州)人,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建安時期的代表詩人之一。東漢末年,在鎮壓黃巾起義軍中,逐步擴充軍事力量。建安元年迎漢獻帝到都許昌,用他的名義發號施令,“挾天子以令諸侯”,先后削平呂布等割據勢力。官渡之戰大破軍閥袁紹后,逐漸統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進位為丞相,率軍南下,被孫權和劉備的聯軍擊敗于赤壁。后封魏王。曹操一生未稱帝,他病死后,曹丕繼位后不久稱帝,追尊曹操為武帝。他在北方屯田,興修水利,解決了軍糧缺乏的問題,對農業生產的恢復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門第觀念,羅致地主階級中下層人物,抑制豪強,加強集權,所統治的地區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精于兵法,著《孫子略解》、
《兵書接要》等書。善詩歌,其詩內容較為豐富,風格慷慨悲壯,《觀滄海》、《龜雖壽》、《短歌行》和《蒿里行》等篇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求賢若渴之心,或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蒼勁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著作有《魏武帝集》,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后人對其評價,尤其《三國演義》將其刻畫為亂世奸雄形象,與歷史頗有出入。
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曹操樂府詩《步出夏門行》組詩中的第一章――《觀滄海》。樂府,是原來是漢武帝是掌管音樂的官署機構名稱,后來演化為詩體名稱,是可以入樂歌唱的詩歌,后來有不入樂的也被稱為樂府或擬樂府。
《觀滄海》正是北征烏桓歸途中經過碣石山時寫的。大戰之前,身為主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山,又當秋風蕭瑟之際,展現在他眼前的是一幅怎樣的圖景?他的心情又是怎樣的呢?一起來看課文。
2、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教師配樂范讀。
學生自由朗讀,掃清文字障礙,教師正音。
學生個人配樂朗讀。
全體學生有感情地齊讀課文。
3、疏通文意,注解重要字詞請學生翻譯,并注意提醒校正。
補充:臨;到,登上,登臨;何;多么;蕭瑟:樹木被秋風吹動的聲音PPT:參考譯文
東行登上碣石山,來觀賞大海。
海水多么寬闊浩蕩,碣石山高高聳立在海邊碣石山上樹木叢生,各種草長得很繁茂。在蕭瑟的秋風中,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濤。
日月運行不息,好像是從這浩淼的海洋中出發的。
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從這浩淼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真是幸運極了,用歌唱來表達自己的豪情壯志吧。
4、研讀課文
學生帶著問題,先自主學習,后四人小組討論交流PPT:[問題組]①全詩圍繞哪個字展開來寫的?②這首詩寫了幾層意思?哪些詩句是寫現實的?哪些詩句是想像的?③詩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參考:①全詩以“觀”字統領全篇,以下由“觀”字展開,寫登山所見。
②全詩寫了三層意思。
第一層(開頭兩句):交代觀海的地點,直陳其事,“觀”字領全篇。第二層(“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寫海水和山島。這一層全是寫現實中的實景。
問:實寫觀海的詩句一共有6句,所寫的內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參考:“水何澹澹,山島竦峙”兩句是總寫全景,其中前一句寫海波動蕩,后一句寫山島巍然聳立。海水蕩漾,山島聳立——動靜相映襯,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
接著兩句寫島上的草木,“樹木叢生,百草豐茂”,一派生機勃勃。這兩句是緊扣上文“山島竦峙”展開。下面兩句“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寫出了海上景象的變化,表現了大海的雄偉氣勢。“洪”,大的意思。這兩句是照應上文“水何澹澹”而寫的。樹木百草,秋風洪波——靜動相配,顯示了大海的盎然生機和宏偉氣象。
這一層6句詩,結構非常嚴密,可見作者構思的精心。
第三層(“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是虛景,從兩個“若”字可以看出。最后兩句是附文,是為和樂而加,與詩的內容無關。
③研讀與賞析“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詩句
學生想像畫面。展現一幅怎樣的圖景?展現大海之大,有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派。問:為什么曹操會產生這樣的想像?聯系作者寫這首詩的背景,我們想一想,這里集中反映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結合背景:詩人當時正處在自己事業的最高峰,他已經削平了北方群雄,現在又打垮了烏桓和袁紹殘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優勢兵力去消滅南方的割據勢力,他就可以蕩平宇內,一統天下了。大戰之前,身為主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山,撫今追昔,他的心情和滄海的浪濤一樣洶涌澎湃。所以才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這樣的想像,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和豪邁的氣概。
在這里,他將自己宏偉的抱負、闊大的胸襟融會到詩歌里,借著滄海的形象表現出來,使這首詩具有一種雄渾蒼勁的風格,成為一篇流傳至今的優秀作品。
5、小結:
虛實結合,借景抒情,描寫滄海的壯麗景色,表現博大的胸懷,抒發統一天下的宏偉抱負。
基調蒼涼慷慨,歷來被視為“建安風骨”的代表作。
6、拓展與延伸
(1)曹操的歷史評價
◆陳壽:“漢末,天下大亂,雄豪并起,而袁紹虎摉四州,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閴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王沈:太祖御軍三十余年,手不舍書。書則講武策,夜則思經傳。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弦,皆成樂章。《魏書》◆鐘嶸: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詩品》◆許子將: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魏書》(2)對比閱讀毛澤東的《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島外打魚船。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滄海桑田,當時光進入20世紀50年代,又一位雄才大略的偉人想起了始皇帝的碑碣。毛澤東領導他的隊伍剛剛推翻了就的統治、建立了新的紅色政權,又把美帝國主義從鴨綠江邊趕回到了三八線,自然是躊躇滿志、意氣風發,于是始皇帝碣石畔的北戴河之濱響起了壯懷激烈的吟誦.始皇帝的碑碣所承載的滔天氣概激發了詩人內心里澎湃著的壯志激情。
7、作業
(1)背誦并抄寫和翻譯全詩。
(2)課外收集學習曹操另外的詩歌,自學背誦。(3)預習下面4首古詩詞。
《觀滄海》閱讀答案 篇4
教學設想
初一學生誦讀古詩的通病是急于成誦:讀的速度太快,節奏感不強,這就不利于感悟與理解。要改變這種狀況,須從讀詩的節奏訓練人手。這篇課文有多種詩的體式,節奏型各不相同,用來進行這種訓練以養成良好的誦詩習慣,將使學生終生受益。
古詩的節奏一般按音節劃分。四至七言句的節奏型依次是:
/如“東臨偶石,以觀/滄海”(四言句)
//X如“客路/青山∕外”(五言句)
//如“常記/溪亭/日暮”(七言句)
///X如“舊時/茅店∕社林/邊”(六言句)
但有時也要根據意義加以調整,以避免讀破詞語,如“海日/生∕殘夜”“七八個/星/天外”“稻花/香里/說/豐年”。
為了培養學生的節奏感,我們建議每一首教師都應領讀兩三遍,或者挑選個別學生為全班領讀。
至于串講或啟發提問,重點可放在景物描寫,因為借景抒情是這幾首詩詞的共同特點。背景也要講一點,切忌展開。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
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盤踞在我國東北部的烏桓族及袁紹的殘余勢力統一了北方;九月,在歸途中經過碣石山,寫下了這首詩。
二、讀讀講講問問。
解題:漢代樂府詩一般無標題,《觀滄海》這個題目是后人加的。樂府詩原來是可以歌唱的。詩的最后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是合樂時加上的,是詩的附文,跟詩的內容沒有聯系。現在來看詩的正文。
讀兩遍后,指導學生劃分層次。要先提出問題:①全詩12行,除開頭兩行外都是寫景,說說開頭兩行的作用。②區分一下哪幾行寫實景,哪幾行寫想象之景——虛景。③寫實景中有動有靜,分析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然后歸納如下:
第一層(開頭兩句)交代觀海的地點,這是繼承《詩經》中直陳其事的寫法,顯得很質樸。
第二層(“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寫海水和山島。海水蕩漾,是動態;山島聳立,是靜態,相互映襯,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再寫草木,仍然是靜態,次及“洪波”,又回到動態,顯示了大海的驚人力量和宏偉氣象。這一層全是寫實景。
第三層(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這是寫詩人的主觀感受,是從兩個“若”字看出來的。
問:海是很難寫的,可是讀了這首詩,我們每個人大概都會感到海的偉大。這首詩究竟好在哪里呢?(虛景和實景配合得好,有實景才能使人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有虛景,才有新奇感,才能激發讀者的想象。)
三、總結。
古人說:“詩言志。”這首詩雖然全是寫景,但所寫的景物都是由詩人的“志”來統帥的。詩人當時正處在自己事業的最高峰,他已經削平了北方群雄,現在又打垮了烏桓,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優勢兵力去消滅南方的割據勢力,他就可以蕩平宇內、一統天下了。沒有這樣宏偉的抱負,沒有這樣闊大的胸襟,他怎能寫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這樣的詩句呢?可惜的是,第二年他在赤壁之戰中失敗了,從此中國就進入了“天下三分”的局面。
《觀滄海》閱讀答案 篇5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積累語言詞匯,揣摩其語言魅力;理解詩的內容,領會詩人在詩中所寄寓的情感。
能力目標掌握鑒賞古詩的方法,學習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提高對古詩的審美鑒賞力。
情感目標領會詩歌的語言美、意境美,感受美的熏陶,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并背誦詩歌,掌握鑒賞古詩的基本方法,鑒賞意象意境,領會作者的思想情感
難點理解詩歌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寫作特色
三、教學課時:(一課時)
四、教學方法
誦讀法提問法點撥法討論法探究法多媒體教學法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1、導入語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何其芳先生筆下所描繪的清新自然的秋景圖,今天我將帶領大家一起來學習另外一首描摹秋天景色的詩歌,看看詩人筆下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圖景?下面我們就一同走進曹操的《觀滄海》。
2、作者簡介及寫作背景
首先,請同學們談談“你心目中的曹操是一個怎樣的人,你是如何看待他的?”。
{作者簡介}曹操(155—220)
字孟德,小字阿瞞,一名吉利,漢族,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中國東漢末年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和詩人。精于兵法,著有《孫子略解》、《兵書接要》、《孟德新書》等書。善詩歌,創有《蒿里行》、《觀滄海》等詩篇。其詩具有“慷慨悲涼,氣韻沉雄”的風格。
{寫作背景}
東漢建安年間,曹操借許悠之計,以少勝多,擊退他在北方的主要對手——袁紹。袁紹殘部逃至烏桓(遼東半島上的一個少數民族政權),欲借烏桓之力,以求東山再起。曹操乘勝追擊,征討烏桓。東漢建安12年曹操揮鞭北指,所向披靡,大敗烏桓。歸途中,曹操登臨碣石山,觀看滄海壯麗景色。此刻,曹操躊躇滿志,意氣昂揚,揮筆即書“《觀滄海》”。
(二)夯實基礎,整體感知
{簡要介紹詩歌體裁}
樂府——兩漢官署名稱,即音樂機關。其主要職責是制作國家典禮音樂,主要收集文人詩、民間歌謠入樂。
樂府詩一般無標題,尤其是漢代樂府。《觀滄海》的題目是后人所加的。樂府詩可譜樂歌唱,詩最后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是合樂時加上去的,亦可稱之為“詩的附文”,與詩歌表現的內容無關。
{聽讀結合,初讀感知}
請同學們聽我泛讀,注意把握這首詩歌的情感基調。泛讀完之后,再請同學們齊讀,在讀的過程中請同學們找出“這首詩描繪了哪些景象?”
明確:詩中描繪了水、山島、樹木、百草、秋風、洪波、日月、星漢等景象{深入詩歌,品讀文本}
帶領學生進入詩歌,梳理詩歌的內容:1、細致分析詩歌所描繪的景象構成了一個怎樣的意境,與詩人的心境有何聯系?
解析:“觀滄海”以一個“觀”字為線索,總攬全詩。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旨在交代觀海地點及方位,登高臨海,視野開闊,將滄海壯麗的景色盡收眼底;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登高遠眺,描摹大海、山島的情狀,使眼前之景顯得遼闊、壯觀,寫出了滄海之景的壯麗之勢;
“樹木從生,百草豐茂”一反宋玉《九辯》中“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的悲秋情懷。寫出在秋風蕭瑟、草木搖落的季節,島上樹木繁茂,百草豐茂,給人生機盎然之感。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此句雖言秋風蕭瑟(秋天的典型環境),卻無半點悲秋意緒。眼前見到的卻是大海的洶涌澎湃,氣象宏闊、生命不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詩人將眼前實景,融進自己的想象和夸張,呈現出吞吐宇宙的氣象。詩人以滄海自比,隱含自己有吞吐日月、包蘊星漢的宏偉氣魄和博大胸懷,抒發了詩人統一天下、建功立業的壯志雄心。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為合樂而作,與詩歌正文的內容無關。
2、品析這首詩運用了那些藝術表現手法?并說明這些表現手法在詩中是如何得以體現的。
明確:A、景物的描寫手法:
由近及遠(由眼前實景到想象、聯想之景的描寫——空間關系的遷移,顯得層次分明)
虛實相生(水、山島、樹木、百草、秋風、洪波等景象為實寫,日月、星漢為虛寫。采用虛實相生的描寫手法,使詩內涵豐富,意韻無窮)
動靜姐合(水、秋風、洪波、日月、星漢等景象的描寫為動景,山島、樹木、百草等景象的描寫為靜景。動靜結合,使詩歌顯得鮮活生動,富于感染力)
B、情感的表現技巧: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景生情,情生景”:一切景語皆情語)
托物言志(借寫大海吞吐宇宙的雄偉壯闊之景,隱喻自己統一天下、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
{誦讀全詞,升華感情}
請學生富有情感的誦讀全詞,以感受文氣,曹丕在《典論·論文》曾說:“文以氣為主”,詩詞亦是如此。在《觀滄海》這首詞中需要我們在誦讀中去獲得一種陶冶,以便使自己融入詩中,并達到與詩的一種交流與溝通。
小結:
本節課所學的《觀滄海》,重點是讓大家掌握鑒賞古詩的方法,學習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體會詩人在詩中所寄寓的情懷。通過對這首詩的學習,我希望大家都能像曹操那樣“胸懷闊大、志存高遠”。
(三)課后作業
請同學們下來完成課后作業,并背誦這首詩歌。
板書設計:
水山島(壯麗氣勢)
樹木百草(向榮姿態)實景(借景抒情)觀滄海秋風洪波(氣象闊大)
(樂府詩)日月:運行-出其中(奇特想象)虛景(詩言志) 星漢:燦爛-出其里(宏偉意境)
《觀滄海》閱讀答案 篇6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積累語言詞匯,揣摩其語言魅力;理解詩的內容,領會詩人在詩中所寄寓的情感。
能力目標掌握鑒賞古詩的方法,學習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提高對古詩的審美鑒賞力。
情感目標領會詩歌的語言美、意境美,感受美的熏陶,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并背誦詩歌,掌握鑒賞古詩的基本方法,鑒賞意象意境,領會作者的思想情感。
難點理解詩歌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寫作特色。
三、教學課時
(一課時)
四、教學方法
誦讀法提問法點撥法討論法探究法多媒體教學法。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1、導入語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何其芳先生筆下所描繪的清新自然的秋景圖,今天我將帶領大家一起來學習另外一首描摹秋天景色的詩歌,看看詩人筆下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圖景?下面我們就一同走進曹操的《觀滄海》。
2、作者簡介及寫作背景
首先,請同學們談談“你心目中的曹操是一個怎樣的人,你是如何看待他的?”
{作者簡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瞞,一名吉利,漢族,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中國東漢末年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和詩人。精于兵法,著有《孫子略解》、《兵書接要》、《孟德新書》等書。善詩歌,創有《蒿里行》、《觀滄海》等詩篇。其詩具有“慷慨悲涼,氣韻沉雄”的風格。
{寫作背景}
東漢建安年間,曹操借許悠之計,以少勝多,擊退他在北方的主要對手——袁紹。袁紹殘部逃至烏桓(遼東半島上的一個少數民族政權),欲借烏桓之力,以求東山再起。曹操乘勝追擊,征討烏桓。東漢建安12年曹操揮鞭北指,所向披靡,大敗烏桓。歸途中,曹操登臨碣石山,觀看滄海壯麗景色。此刻,曹操躊躇滿志,意氣昂揚,揮筆即書“《觀滄海》”。
(二)夯實基礎,整體感知
{簡要介紹詩歌體裁}
樂府——兩漢官署名稱,即音樂機關。其主要職責是制作國家典禮音樂,主要收集文人詩、民間歌謠入樂。
樂府詩一般無標題,尤其是漢代樂府。《觀滄海》的題目是后人所加的。樂府詩可譜樂歌唱,詩最后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是合樂時加上去的,亦可稱之為“詩的附文”,與詩歌表現的內容無關。
{聽讀結合,初讀感知}
請同學們聽我泛讀,注意把握這首詩歌的情感基調。泛讀完之后,再請同學們齊讀,在讀的過程中請同學們找出“這首詩描繪了哪些景象?”
明確:詩中描繪了水、山島、樹木、百草、秋風、洪波、日月、星漢等景象{深入詩歌,品讀文本}
帶領學生進入詩歌,梳理詩歌的內容:
1、細致分析詩歌所描繪的景象構成了一個怎樣的意境,與詩人的心境有何聯系?
解析:“觀滄海”以一個“觀”字為線索,總攬全詩。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旨在交代觀海地點及方位,登高臨海,視野開闊,將滄海壯麗的景色盡收眼底。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登高遠眺,描摹大海、山島的情狀,使眼前之景顯得遼闊、壯觀,寫出了滄海之景的壯麗之勢。
“樹木從生,百草豐茂”一反宋玉《九辯》中“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的悲秋情懷。寫出在秋風蕭瑟、草木搖落的季節,島上樹木繁茂,百草豐茂,給人生機盎然之感。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此句雖言秋風蕭瑟(秋天的典型環境),卻無半點悲秋意緒。眼前見到的卻是大海的洶涌澎湃,氣象宏闊、生命不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詩人將眼前實景,融進自己的想象和夸張,呈現出吞吐宇宙的氣象。詩人以滄海自比,隱含自己有吞吐日月、包蘊星漢的宏偉氣魄和博大胸懷,抒發了詩人統一天下、建功立業的壯志雄心。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為合樂而作,與詩歌正文的內容無關。
2、品析這首詩運用了那些藝術表現手法?并說明這些表現手法在詩中是如何得以體現的。
明確:
A、景物的描寫手法:
由近及遠(由眼前實景到想象、聯想之景的描寫——空間關系的遷移,顯得層次分明)
虛實相生(水、山島、樹木、百草、秋風、洪波等景象為實寫,日月、星漢為虛寫。采用虛實相生的描寫手法,使詩內涵豐富,意韻無窮)
動靜姐合(水、秋風、洪波、日月、星漢等景象的描寫為動景,山島、樹木、百草等景象的描寫為靜景。動靜結合,使詩歌顯得鮮活生動,富于感染力)
B、情感的表現技巧: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景生情,情生景”:一切景語皆情語)
托物言志(借寫大海吞吐宇宙的雄偉壯闊之景,隱喻自己統一天下、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
{誦讀全詞,升華感情}
請學生富有情感的誦讀全詞,以感受文氣,曹丕在《典論·論文》曾說:“文以氣為主”,詩詞亦是如此。在《觀滄海》這首詞中需要我們在誦讀中去獲得一種陶冶,以便使自己融入詩中,并達到與詩的一種交流與溝通。
小結:
本節課所學的《觀滄海》,重點是讓大家掌握鑒賞古詩的方法,學習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體會詩人在詩中所寄寓的情懷。通過對這首詩的學習,我希望大家都能像曹操那樣“胸懷闊大、志存高遠”。
(三)課后作業
請同學們下來完成課后作業,并背誦這首詩歌。
《觀滄海》閱讀答案 篇7
教學目標 :
1、 體會詩人廣闊的胸襟、豪邁的氣慨。
2、 體會宏偉壯麗的景象。
3、 寫實與想象。
教學重點:
目標1、目標2。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
【自主性學習】
1、 學生課前預習,掃清文字障礙。
指名兩位學生來朗讀,注意節奏、語調、情感。讀完后請其他同學來指出讀錯的字詞。
2、 朗讀,初步整體感知課文。
全班齊讀,講究抑揚頓挫,鏗鏘有力,充滿豪情壯志誦讀,然后請兩位學生來說說詩中畫面及詩人的情感。
一、導入新課
大家知道曹操吧?說起曹操,有人說他是英雄,有人說他是奸雄,我們同學從歷史或文學作品中認識了曹操,你認為他是怎樣一個形象呢?
二、作者和寫作背景簡介
1、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今安徽毫州)人,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建安時期的代表詩人之一。東漢末年,在鎮壓黃巾起義軍中,逐步擴充軍事力量。建安元年迎漢獻帝到都許昌,用他的名義發號施令,“挾天子以令諸侯”,先后削平呂布等割據勢力。官渡之戰大破軍閥袁紹后,逐漸統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進位為丞相,率軍南下,被孫權和劉備的聯軍擊敗于赤壁。后封魏王。曹操一生未稱帝,他病死后,曹丕繼位后不久稱帝,追尊曹操為魏武帝。
他精于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書。善詩歌,其詩內容較為豐富,風格慷慨悲壯,《觀滄海》、《龜雖壽》、《短歌行》和《蒿里行》等篇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求賢若渴之心,或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蒼勁悲涼。
2 、樂府詩:今天我們學習曹操的《步出夏門行》組詩中的第一章――《觀滄海》。樂府,是原來是漢武帝是掌管音樂的官署機構名稱,后來演化為詩體名稱,是可以入樂歌唱的詩歌,后來有不入樂的也被稱為樂府或擬樂府。
3 、《觀滄海》正是北征烏桓歸途中經過碣石山時寫的。大戰之前,身為主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山,又當秋風蕭瑟之際,展現在他眼前的是一幅怎樣的圖景?他的心情又是怎樣的呢?一起來看課文。
三、朗讀訓練
1、播放課文朗讀錄音
2、 教師帶度,
3、學生全體讀,小組讀,個別讀
(教師注意知道朗讀的節奏,語氣,語調)
四、研讀詩歌
1、 整體感悟
詩人站在碣石山上,望著蒼茫的大海,波濤起伏,拍打著海岸,山島聳立,豐茂的草木在蕭瑟的秋風中搖曳弄姿,詩人感到這是多么壯麗的意境,多美好的圖畫啊!看到太陽、月亮的運行離不開大海的懷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親一樣,這是多么博大的胸懷啊!
2、 把學生分成四人一組,開始共同研討下列問題。
1問:整首詩是由一個字來展開詩的線索,統領全篇的,請指出是哪個字?
理解:“觀”是全詩的“詩眼”,以下十句都是觀海所見。
2問:“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此句主要交代什么?句中直接寫到人嗎?
理解:主要交代觀海地點、方位,句中雖沒有寫人,但我們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觀海時那種勃勃英姿。
3問:詩中哪幾句是寫實景?主要寫了哪些景色?顯示了什么?
理解:“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全是實景,主要描寫了滄海水波蕩漾的動態景色和山島挺立,草木豐茂的靜態景象。顯示了在茫茫蒼蒼的大海上,波濤起伏,拍打著海岸,山島聳立,豐茂的草木在蕭瑟的秋風中搖曳弄姿,生機勃發,這是多么壯麗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圖畫啊!
4問:詩中哪幾句又是寫虛景?能說出這景象嗎?這種景象是一種什么樣意境?
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全是寫虛景,即作者的主觀感受,可從兩個“若”看出。主要描寫了太陽、月亮、星辰銀河都好像從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這些運行都離不開大海的懷抱,都包蘊在這滄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狀觀景象。是一種極其開闊博大的意境。
5問:實景是一幅美麗的山水圖畫,虛景能把我們帶進一個極其開闊,博大胸懷的境界,你能悟出詩人寫實虛景的感情嗎?
理解:詩人描寫實景實際上在謳歌祖國壯麗的河山,流露出作者熱愛祖國的感情。詩人目睹祖國山河壯麗景色后,更加激起要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強烈愿望。虛景描寫是詩人實際借助豐富奇特想象,來充分表達這種愿望,以滄海自比,勾畫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景象來表現詩人博大胸懷和豪邁氣魄。
3、 小結,朗讀、背誦。
這是一首以寫景為主題的名作,通過對登山觀海的描寫,抒發了詩人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
學生齊讀,當堂背誦。
五、【探究性學習】
問:你能說出此詩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的博大胸懷?
理解:實景也能看出詩人的博大胸懷,但跟虛景比較,氣象略遜一籌,因為詩人的意圖在虛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最能體現作者的博大胸懷。
問: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但全詩卻沒有哪一句是寫情的詩句,情寓于景中。你能說出古代即寫景又寫情的詩句嗎?
理解:李白《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張繼《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等等即寫景又寫情的詩句。
作業 :1、背誦全詩。2、課外閱讀有關曹操詩句。
《觀滄海》閱讀答案 篇8
《觀滄海》
教學目標
1、了解詩詞有關知識。
2、有感情地反復誦讀并熟練地背誦,理解詩歌意思。
3、品味語言,體味詩詞的意境。
4、啟發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和難點
1、誦讀并背誦,理解詩歌意思。
2、品味語言,體會意境(難點)
課時安排:1課時
課前準備:
1、課前讓學生預習課文,熟讀并嘗試先背誦課文。
2、準備多媒體教學。
教學設計
導入課文
古代詩詞是我國古代文學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僅語言雋美,而且意境深遠;它們有的充滿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來廣為傳誦,成了流傳千古的名篇。我們在課外已經接觸了不少優秀的古代詩詞,從今天開始,我們將陸續學習課本中的五首古代詩詞,主要是領會古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和講究煉字煉句的創作精神。
觀滄海 曹操
1、導入新課
大家知道曹操吧?說起曹操,常常聽到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有人說他是英雄,有人說他是奸雄,我們同學從歷史或文學作品中認識了曹操,你認為他是怎樣一個形象呢?(作一個簡單的名義調查)評價一個人物,歷史和文學兩種角度是不同的,前者更注重客觀性,后者強調藝術性,加上不同時代不同個體,出現對立的觀點是可以理解的,但要科學地評價一個歷史人物,還是以客觀為準。
今天,我們先來歷史地客觀地認識一下曹操。哪位同學可以為我們簡單介紹一下曹操?
ppt: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今安徽毫州)人,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建安時期的代表詩人之一。東漢末年,在鎮壓黃巾起義軍中,逐步擴充軍事力量。建安元年迎漢獻帝到都許昌,用他的名義發號施令,“挾天子以令諸侯”,先后削平呂布等割據勢力。 官渡之戰大破軍閥袁紹后,逐漸統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進位為丞相,率軍南下,被孫權和劉備的聯軍擊敗于赤壁。后封魏王。曹操一生未稱帝,他病死后,曹丕繼位后不久稱帝,追尊曹操為武帝。
他在北方屯田,興修水利,解決了軍糧缺乏的問題,對農業生產的恢復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門第觀念,羅致地主階級中下層人物,抑制豪強,加強集權,所統治的地區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精于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書。善詩歌,其詩內容較為豐富,風格慷慨悲壯,《觀滄海》、《龜雖壽》、《短歌行》和《蒿里行》等篇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求賢若渴之心,或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蒼勁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著作有《魏武帝集》,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后人對其評價,尤其《三國演義》將其刻畫為亂世奸雄形象,與歷史頗有出入。
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曹操樂府詩《步出夏門行》組詩中的第一章――《觀滄海》。樂府,是原來是漢武帝是掌管音樂的官署機構名稱,后來演化為詩體名稱,是可以入樂歌唱的詩歌,后來有不入樂的也被稱為樂府或擬樂府。
《觀滄海》正是北征烏桓歸途中經過碣石山時寫的。大戰之前,身為主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山,又當秋風蕭瑟之際,展現在他眼前的是一幅怎樣的圖景?他的心情又是怎樣的呢?一起來看課文。
2、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教師配樂范讀。
學生自由朗讀,掃清文字障礙,教師正音。
學生個人配樂朗讀。
全體學生有感情地齊讀課文。
3、疏通文意,注解重要字詞
請學生翻譯,并注意提醒校正。
補充:臨;到,登上,登臨;何;多么;蕭瑟:樹木被秋風吹動的聲音
ppt:參考譯文
東行登上碣石山,來觀賞大海。
海水多么寬闊浩蕩,碣石山高高聳立在海邊
碣石山上樹木叢生,各種草長得很繁茂。
在蕭瑟的秋風中,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濤。
日月運行不息,好像是從這浩淼的海洋中出發的。
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從這浩淼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
真是幸運極了,用歌唱來表達自己的豪情壯志吧。
4、研讀課文
學生帶著問題,先自主學習,后四人小組討論交流
ppt:[問題組]
①全詩圍繞哪個字展開來寫的?
②這首詩寫了幾層意思?哪些詩句是寫現實的?哪些詩句是想像的?
③詩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
參考:①全詩以“觀”字統領全篇,以下由“觀”字展開,寫登山所見。
②全詩寫了三層意思。
第一層(開頭兩句):交代觀海的地點,直陳其事,“觀”字領全篇。
第二層(“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寫海水和山島。這一層全是寫現實中的實景。
問:實寫觀海的詩句一共有6句,所寫的內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參考:“水何澹澹,山島竦峙”兩句是總寫全景,其中前一句寫海波動蕩,后一句寫山島巍然聳立。海水蕩漾,山島聳立——動靜相映襯,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
接著兩句寫島上的草木,“樹木叢生,百草豐茂”,一派生機勃勃。這兩句是緊扣上文“山島竦峙”展開。下面兩句“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寫出了海上景象的變化,表現了大海的雄偉氣勢。“洪”,大的意思。這兩句是照應上文“水何澹澹”而寫的。樹木百草,秋風洪波——靜動相配,顯示了大海的盎然生機和宏偉氣象。
這一層6句詩,結構非常嚴密,可見作者構思的精心。
第三層(“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是虛景,從兩個“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兩句是附文,是為和樂而加,與詩的內容無關。
③研讀與賞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詩句
學生想像畫面。展現一幅怎樣的圖景?展現大海之大,有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派。
問:為什么曹操會產生這樣的想像?聯系作者寫這首詩的背景,我們想一想,這里集中反映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結合背景:詩人當時正處在自己事業的最高峰,他已經削平了北方群雄,現在又打垮了烏桓和袁紹殘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優勢兵力去消滅南方的割據勢力,他就可以蕩平宇內,一統天下了。大戰之前,身為主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山,撫今追昔,他的心情和滄海的浪濤一樣洶涌澎湃。所以才有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這樣的想像,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和豪邁的氣概。
在這里,他將自己宏偉的抱負、闊大的胸襟融會到詩歌里,借著滄海的形象表現出來,使這首詩具有一種雄渾蒼勁的風格,成為一篇流傳至今的優秀作品。
5、小結:
虛實結合,借景抒情,描寫滄海的壯麗景色,表現博大的胸懷,抒發統一天下的宏偉抱負。
基調蒼涼慷慨,歷來被視為“建安風骨”的代表作。
6、拓展與延伸
(1)曹操的歷史評價
◆陳壽:“漢末,天下大亂,雄豪并起,而袁紹虎摉四州,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閴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王沈:太祖御軍三十余年,手不舍書。書則講武策,夜則思經傳。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弦,皆成樂章。《魏書》
◆鐘嶸: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詩品》
◆許子將: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魏書》
(2)對比閱讀毛澤東的《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島外打魚船。 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 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 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滄海桑田,當時光進入20世紀50年代,又一位雄才大略的偉人想起了始皇帝的碑碣。毛澤東領導他的隊伍剛剛推翻了就的統治、建立了新的紅色政權,又把美帝國主義從鴨綠江邊趕回到了三八線,自然是躊躇滿志、意氣風發,于是始皇帝碣石畔的北戴河之濱響起了壯懷激烈的吟誦. 始皇帝的碑碣所承載的滔天氣概激發了詩人內心里澎湃著的壯志激情。
7、作業
(1) 背誦并抄寫和翻譯全詩。
(2) 課外收集學習曹操另外的詩歌,自學背誦。
(3) 預習下面4首古詩詞。
《觀滄海》閱讀答案 篇9
教學目標
1、朗讀,背誦全詩。
2、體會詩中有畫,畫中含情,理解曹操的抱負。
3、體會、學習詩人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概。
教學重點
1、朗讀、背誦此詩。
2、了解詩的內容,理解作者的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
教學難點
1、賞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體會詩人博大的胸懷。
2、培養學生感悟古代詩歌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蘇軾在他的《赤壁賦》中寫道:“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古一世之雄也。”大家知道蘇軾在文中稱贊的是誰嗎?(由此引出曹操及其詩作《觀滄海》)
二、了解作者及作品
分別請幾位同學介紹作者及作品,其他同學補充、糾正。
明確: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郡人,東漢末年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善詩歌,代表作有《蒿里行》《觀滄海》《龜雖壽》等,以慷慨悲壯見稱。
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碣石山。他躍馬揚鞭,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又當秋風蕭瑟之際,心潮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詩作融會了自己昂揚奮發的精神,具有一種雄渾蒼勁的風格。
三、朗讀《觀滄海》,整體感知
1、老師范讀。
2、指導詩歌朗讀方法:停頓、重讀、語調、延緩。
3、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4、請幾名學生朗讀,其他同學評價。
四、合作探究,理解詩歌
1、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思考、探究下列問題:
(1)全詩以哪個字展開來寫的?
(2)這首詩寫了幾層意思?哪些詩句是寫現實的,哪些詩句是寫想象的?
(3)這首詩描寫了哪些景物?體現了詩人怎樣的胸懷?
(4)詩中哪些句子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
2、小組在全班展示,其他同學評價。
(1)學生回答,其他同學補充、糾正并評價。
(2)明確:以“觀”統領此詩。
三層。第一層(開頭兩句):交代觀海的地點,以“觀”統領此詩。第二層(“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寫海水和山島。第三層(“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最后兩句詩附文,是為和樂而加,與詩的內容無關。實景:樹木叢林,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虛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明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這首詩描寫了海水、山島、樹木、百草、秋風、洪波、日月、星漢。尤其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四句,以豐富的想象表現了大海浩瀚壯闊、包容天地的宏大氣概與形象,顯示出詩人博大的胸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
五 品讀賞析
賞析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學生在小組內展示,然后在班上交流。
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全是寫虛景,即作者的主觀感受,可從兩個“若” 看出。主要描寫了太陽、月亮、星辰銀河都好像從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這些運行都離不開大海的懷抱,都包蘊在這滄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狀觀景象。是一種極其開闊博大的意境。
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滄海中運行;夜空中燦爛的銀河,好像是滄海映上去的。很明顯,這不是作者眼前所見的實景,而是他看到波濤洶涌丁大海所產生的奇特想象。詩人將自己這種昂揚奮發的精神融匯到詩里,表現了詩人博大的胸懷。
六、小結
師問:實景是一幅美麗的山水圖畫,虛景能把我們帶進一個極其開闊,博大胸懷的境界,你能悟出詩人寫實虛景的感情嗎?
理解:詩人描寫實景實際上在謳歌祖國壯麗的河山,流露出作者熱愛祖國的感情。詩人目睹祖國山河壯麗景色后,更加激起要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強烈愿望。虛景描寫是詩人實際借助豐富奇特想象,來充分表達這種愿望,以滄海自比,勾畫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景象來表現詩人博大胸懷和豪邁氣魄。
這是一首以寫景為主題的名作,通過對登山觀海的描寫,抒發了詩人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
七、拓展延伸
師問: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但全詩卻沒有哪一句是寫情的詩句,情寓于景中。你能說出古代即寫景又寫情的詩句嗎?
理解:李白《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張繼《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等等即寫景又寫情的詩句。
八、作業
1、背誦全詩。
2、課外閱讀有關曹操詩句。
板書設計
觀觀——水島樹草
滄博大胸懷
海感——日月星漢
加載中,請稍候......
《觀滄海》閱讀答案 篇10
貴州省都勻市墨沖中學:羅韌
《觀滄海》是曹操蒼涼慷慨寫景抒情的一首優秀作品,同時又是一首詩中有畫,畫中含情的名篇。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此詩,應先讓學生簡單了解曹操的生平思想及政治抱負,理解詩中景色描寫,流露出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的感情。通過學習后,培養學生面對多姿多彩大自然,也能悟出自己的情感。
曹操是《三國演義》中一個著名人物,同學們是比較了解的,因此我在教學上設計:先讓學生自主去了解曹操生平及思想抱負,然后文中詩句師生共同合作切磋,在學習中一定要質疑問難,師生再深入探究并解決之。
一、 教學目標
1、 朗讀,背誦全詩。
2、 體會詩中有畫,畫中含情,理解曹操的抱負。
3、 培養學生感悟古代詩歌的能力。
二、 導入 新課及寫作背景
同學們都很熟悉曹操是《三國演義》中一位著名的人物。建安五年(200),他在官渡之戰中大敗兵強地廣的袁紹后,于建安十二年(207),又親率大軍北上,大破烏桓及袁紹的殘余勢力,在凱旋班師途中登上碣石山,面對著洪波涌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三、教學設計
【自主性學習】
1、 學生課前預習,掃清文字障礙。
指名兩位學生來朗讀,注意節奏、語調、情感。讀完后請其他同學來指出讀錯的字詞。
2、 朗讀,初步整體感知課文。
全班齊讀,講究抑揚頓挫,鏗鏘有力,充滿豪情壯志誦讀,然后請兩位學生來說說詩中畫面及詩人的情感。
【合作性學習】
1、 整體感悟
詩人站在碣石山上,望著蒼茫的大海,波濤起伏,拍打著海岸,山島聳立,豐茂的草木在蕭瑟的秋風中搖曳弄姿,詩人感到這是多么壯麗的意境,多美好的圖畫啊!看到太陽、月亮的運行離不開大海的懷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親一樣,這是多么博大的胸懷啊!
2、 把學生分成四人一組,開始共同研討下列問題。
問:整首詩是由一個字來展開詩的線索,統領全篇的,請指出是哪個字?
理解:“觀”是全詩的“詩眼”,以下十句都是觀海所見。
問:“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此句主要交代什么?句中直接寫到人嗎?
理解:主要交代觀海地點、方位,句中雖沒有寫人,但我們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觀海時那種勃勃英姿。
問:詩中哪幾句是寫實景?主要寫了哪些景色?顯示了什么?
理解:“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全是實景,主要描寫了滄海水波蕩漾的動態景色和山島挺立,草木豐茂的靜態景象。顯示了在茫茫蒼蒼的大海上,波濤起伏,拍打著海岸,山島聳立,豐茂的草木在蕭瑟的秋風中搖曳弄姿,生機勃發,這是多么壯麗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圖畫啊!
問:詩中哪幾句又是寫虛景?能說出這景象嗎?這種景象是一種什么樣意境?
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全是寫虛景,即作者的主觀感受,可從兩個“若”看出。主要描寫了太陽、月亮、星辰銀河都好像從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這些運行都離不開大海的懷抱,都包蘊在這滄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狀觀景象。是一種極其開闊博大的意境。
問:實景是一幅美麗的山水圖畫,虛景能把我們帶進一個極其開闊,博大胸懷的境界,你能悟出詩人寫實虛景的感情嗎?
理解:詩人描寫實景實際上在謳歌祖國壯麗的河山,流露出作者熱愛祖國的感情。詩人目睹祖國山河壯麗景色后,更加激起要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強烈愿望。虛景描寫是詩人實際借助豐富奇特想象,來充分表達這種愿望,以滄海自比,勾畫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景象來表現詩人博大胸懷和豪邁氣魄。
3、 小結,朗讀、背誦。
這是一首以寫景為主題的名作,通過對登山觀海的描寫,抒發了詩人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
學生齊讀,當堂背誦。
【探究性學習】
問:你能說出此詩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的博大胸懷?
理解:實景也能看出詩人的博大胸懷,但跟虛景比較,氣象略遜一籌,因為詩人的意圖在虛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最能體現作者的博大胸懷。
問: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但全詩卻沒有哪一句是寫情的詩句,情寓于景中。你能說出古代即寫景又寫情的詩句嗎?
理解:李白《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張繼《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等等即寫景又寫情的詩句。
作業 :1、背誦全詩。2、課外閱讀有關曹操詩句。
附:板書設計
水何澹澹 顯示大海波壯闊,
動態景色 秋風蕭瑟 美麗多姿,生機
實景 洪波涌起 勃勃景象。(實頌 借景抒情
山島竦峙 祖國壯麗山河, 抒發詩人
曹操 登山觀海(全景) 靜態景色 樹木叢生 激起統一中國強 統一中國
百草豐茂 烈愿望。) 建功立業
虛景 日 太陽、月亮、星辰、銀河都投入 的抱負。
(想象) 月 大海的懷抱,作者以大海自比,
星漢 含蓄表達詩人博大胸襟。
《觀滄海》閱讀答案 篇11
教學設想
初一學生誦讀古詩的通病是急于成誦:讀的速度太快,節奏感不強,這就不利于感悟與理解。要改變這種狀況,須從讀詩的節奏訓練人手。這篇課文有多種詩的體式,節奏型各不相同,用來進行這種訓練以養成良好的誦詩習慣,將使學生終生受益。
古詩的節奏一般按音節劃分。四至七言句的節奏型依次是:
如“東臨偶石,以觀/滄海”(四言句)
“客路/青山∕外”(五言句)
“常記/溪亭/日暮”(七言句)
“舊時/茅店∕社林/邊”(六言句)
但有時也要根據意義加以調整,以避免讀破詞語,如“海日/生∕殘夜”“七八個/星/天外”“稻花/香里/說/豐年”。
為了培養學生的節奏感,我們建議每一首教師都應領讀兩三遍,或者挑選個別學生為全班領讀。
至于串講或啟發提問,重點可放在景物描寫,因為借景抒情是這幾首詩詞的共同特點。背景也要講一點,切忌展開。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
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盤踞在我國東北部的烏桓族及袁紹的殘余勢力統一了北方;九月,在歸途中經過碣石山,寫下了這首詩。
二、讀讀講講問問。
解題:漢代樂府詩一般無標題,《觀滄海》這個題目是后人加的。樂府詩原來是可以歌唱的。詩的最后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是合樂時加上的,是詩的附文,跟詩的內容沒有聯系。現在來看詩的正文。
讀兩遍后,指導學生劃分層次。要先提出問題:①全詩12行,除開頭兩行外都是寫景,說說開頭兩行的作用。②區分一下哪幾行寫實景,哪幾行寫想象之景——虛景。③寫實景中有動有靜,分析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然后歸納如下:
第一層(開頭兩句)交代觀海的地點,這是繼承《詩經》中直陳其事的寫法,顯得很質樸。
第二層(“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寫海水和山島。海水蕩漾,是動態;山島聳立,是靜態,相互映襯,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再寫草木,仍然是靜態,次及“洪波”,又回到動態,顯示了大海的驚人力量和宏偉氣象。這一層全是寫實景。
第三層(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這是寫詩人的主觀感受,是從兩個“若”字看出來的。
問:海是很難寫的,可是讀了這首詩,我們每個人大概都會感到海的偉大。這首詩究竟好在哪里呢?(虛景和實景配合得好,有實景才能使人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有虛景,才有新奇感,才能激發讀者的想象。)
三、總結。
古人說:“詩言志。”這首詩雖然全是寫景,但所寫的景物都是由詩人的“志”來統帥的。詩人當時正處在自己事業的最高峰,他已經削平了北方群雄,現在又打垮了烏桓,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優勢兵力去消滅南方的割據勢力,他就可以蕩平宇內、一統天下了。沒有這樣宏偉的抱負,沒有這樣闊大的胸襟,他怎能寫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這樣的詩句呢?可惜的是,第二年他在赤壁之戰中失敗了,從此中國就進入了“天下三分”的局面。
《觀滄海》知識點
一、作者簡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是建安文學的代表作家之一。著有《蒿里行》《短歌行》《龜雖壽》等詩篇。詩作以慷慨悲壯見稱。
二、故事背景
《觀滄海》是曹操率軍征烏桓時所作。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碣石山。他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對洪波涌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三、課文翻譯
原文: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注釋:
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東漢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烏桓時曾路經這里。
以觀滄海:以,來。滄海,即大海,這里指渤海。
水何澹澹:何,起強調作用,可譯為“多么”。澹澹,水波蕩漾的樣子。
竦峙:聳立。竦、峙:都是聳立的意思。
譯文:向東伐烏桓時登上碣石山,來觀賞大海。海水多么寬闊浩蕩,碣石山高高地挺立在海邊。
原文: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注釋:
叢生、豐茂:都是指樹木、草木長勢旺盛。
蕭瑟:形容風吹樹木發出的聲音。
洪波:巨大的波濤。
譯文:樹木郁郁蔥蔥地生長,各種草長勢也很旺盛。秋風颯颯吹來,樹木簌簌作響,巨大的波濤不斷涌起。
原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注釋:
若:好像。
其:代詞,代大海。星漢:銀河。
幸甚至哉:幸運得很,好極了。幸,幸運。至,達到極點。
譯文:日月運行,好像都出于大海的吞吐之中;銀河輝煌燦爛,仿佛都閃耀于大海的胸懷之間。慶幸得很,用這首歌來表達我的志向。
四、問題解疑
1、開頭兩句在全詩中有什么作用?
開篇點題,交代了觀察的方位、地點和對象。“觀”字統領全篇。
2、品析“水何澹澹,山島竦峙。”這句詩。
“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樣子;“何”,是“多么”的意思,是贊美之詞;“竦峙”,是高高屹立的樣子。句意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動蕩,一望無垠,只有山腳下的山島突兀聳立在海心。它們點綴在遼闊的大海上,使大海顯的神奇壯觀。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這兩句詩在寫法上有何突出的特色?試分析。
從兩個“若”字可以看出,這四句是虛景。 四、課文主題
《觀滄海》是一首寫景抒情詩。詩人借大海雄渾壯闊的景象抒發了意氣昂揚的豪邁感情和開闊胸襟,表現了他渴望建功立業的遠大抱負。
《觀滄海》教學反思
在教學實踐活動中,主要表現出來的問題是:
一、學生結合畫面表達的過程中,多數學生表達得很概括,不能用生動形象的語言來描述所看到的畫面。這使得對學生思維的訓練——先想象,再構思,后表達的思維不到位。這一點與學生們的積累、語感、想象思維的訓練不到位也有很大的關系。
二、學生們對古詩歌的認識還很粗淺,甚至是基本的律詩、絕句的格式都不知曉。致使不能很好的去理解詩歌的內容。這一點也和學生們剛剛接觸到詩歌有很大的關系。
三、這節教學實踐活動中,還表現出學生們對詩歌的朗讀不夠深入。學生們的個性化朗讀與朗讀體驗表現得不好,沒有良好的語感、節奏、韻律對于理解詩句和對聯都要有很大的影響。
因此,在今后的詩歌教學活動中還應更多的去培養學生們聯想和想象的能力——為學生們打開一扇思維的窗,去走近詩人的心田;還應該多朗誦,多學習詩歌的基礎知識。
《觀滄海》閱讀答案 篇12
教學目標
1、朗讀,背誦全詩。
2、體會詩中有畫,畫中含情,理解曹操的抱負。
3、體會、學習詩人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概。
教學重點
1、朗讀、背誦此詩。
2、了解詩的內容,理解作者的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
教學難點
1、賞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體會詩人博大的胸懷。
2、培養學生感悟古代詩歌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蘇軾在他的《赤壁賦》中寫道:“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古一世之雄也。”大家知道蘇軾在文中稱贊的是誰嗎?(由此引出曹操及其詩作《觀滄海》)
二、了解作者及作品
分別請幾位同學介紹作者及作品,其他同學補充、糾正。
明確: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郡人,東漢末年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善詩歌,代表作有《蒿里行》《觀滄海》《龜雖壽》等,以慷慨悲壯見稱。
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碣石山。他躍馬揚鞭,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又當秋風蕭瑟之際,心潮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詩作融會了自己昂揚奮發的精神,具有一種雄渾蒼勁的風格。
三、朗讀《觀滄海》,整體感知
1、老師范讀。
2、指導詩歌朗讀方法:停頓、重讀、語調、延緩。
3、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4、請幾名學生朗讀,其他同學評價。
四、合作探究,理解詩歌
1、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思考、探究下列問題:
(1)全詩以哪個字展開來寫的?
(2)這首詩寫了幾層意思?哪些詩句是寫現實的,哪些詩句是寫想象的?
(3)這首詩描寫了哪些景物?體現了詩人怎樣的胸懷?
(4)詩中哪些句子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
2、小組在全班展示,其他同學評價。
(1)學生回答,其他同學補充、糾正并評價。
(2)明確:以“觀”統領此詩。
三層。第一層(開頭兩句):交代觀海的地點,以“觀”統領此詩。第二層(“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寫海水和山島。第三層(“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最后兩句詩附文,是為和樂而加,與詩的內容無關。實景:樹木叢林,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虛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明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這首詩描寫了海水、山島、樹木、百草、秋風、洪波、日月、星漢。尤其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四句,以豐富的想象表現了大海浩瀚壯闊、包容天地的宏大氣概與形象,顯示出詩人博大的胸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
五 品讀賞析
賞析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學生在小組內展示,然后在班上交流。
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全是寫虛景,即作者的主觀感受,可從兩個“若” 看出。主要描寫了太陽、月亮、星辰銀河都好像從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這些運行都離不開大海的懷抱,都包蘊在這滄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狀觀景象。是一種極其開闊博大的意境。
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滄海中運行;夜空中燦爛的銀河,好像是滄海映上去的。很明顯,這不是作者眼前所見的實景,而是他看到波濤洶涌丁大海所產生的奇特想象。詩人將自己這種昂揚奮發的精神融匯到詩里,表現了詩人博大的胸懷。
六、小結
師問:實景是一幅美麗的山水圖畫,虛景能把我們帶進一個極其開闊,博大胸懷的境界,你能悟出詩人寫實虛景的感情嗎?
理解:詩人描寫實景實際上在謳歌祖國壯麗的河山,流露出作者熱愛祖國的感情。詩人目睹祖國山河壯麗景色后,更加激起要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強烈愿望。虛景描寫是詩人實際借助豐富奇特想象,來充分表達這種愿望,以滄海自比,勾畫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景象來表現詩人博大胸懷和豪邁氣魄。
這是一首以寫景為主題的名作,通過對登山觀海的描寫,抒發了詩人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
七、拓展延伸
師問: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但全詩卻沒有哪一句是寫情的詩句,情寓于景中。你能說出古代即寫景又寫情的詩句嗎?
理解:李白《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張繼《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等等即寫景又寫情的詩句。
八、作業
1、背誦全詩。
2、課外閱讀有關曹操詩句。
板書設計
觀觀——水島樹草
滄博大胸懷
海感——日月星漢
《觀滄海》閱讀答案 篇13
陸可愛
教學目的
一、理解詩的內容,領會其中抒發的感情和表現的生活情趣。
二、體味詩詞情景交融的特點和遣詞造句的妙處。
三、學習一點詩的韻律知識。
教學設想
一、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體味各首詩中作者所創造的意境,難點是作品中表達的感情和生活情趣的領會。
二、以多種形式加強誦讀,在熟讀的基礎上適當分析、點撥,加深對詩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課文。
古代詩詞是我國古代文學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僅語言雋美,而且意境深遠;它們有的充滿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來廣為傳誦,成了流傳千古的名篇。我們中學生學一點優秀的古代詩詞,不僅有助于提高我們的語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們的思想情操。所以我們要認真學習和努力掌握一定數量的古代詩詞。今天,我們學習五首古代詩詞,主要是領會古人融情于景表達襟懷和講究煉字煉句亦即煉意的手法。
二、學習課文。
1.解題:題目是什么意思?“滄海”的“滄”字怎么解釋?題目能不能換成“觀大海”?
明確:滄,是暗綠色。“滄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換。
2.教師范讀后學生誦讀。
3.理解內容。
提問:開頭兩句交代了什么情況?“東臨碣石”的“臨”作何解釋?
明確:交代了作者所處的地方和來此的目的。“臨”作“登臨”講。
提問:根據這個開頭我們可以判斷,下文將要寫什么內容了?
回答:寫觀海所見的情景。
提問:下文到哪一句為止是寫作者所見的情景?
回答:到“洪波涌起”為止。(如有同學答到“若出其里”為止,就要引導學生明白:以下四句并非作者眼前所見的實景。)
提問:實寫觀海的詩句一共有6句,所寫的內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確:“水何澹澹,山島竦峙”兩句是總寫全景,其中前一句寫海波動蕩,后一句寫山島巍然聳立。接著兩句寫島上的草木,“樹木叢生,百草豐茂”,一派生機勃勃。這兩句是緊扣上文“山島竦峙”展開。下面兩句“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寫出了海上景象的變化,表現了大海的雄偉氣勢。“洪”,大的意思。很明顯,這兩句是照應上文“水何澹澹”而寫的。這一層6句詩,結構非常嚴密,可見作者構思的精心。
提問:“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么意思?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寫什么內容?
明確:這4句的意思是: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滄海中運行;夜空中燦爛的銀河,好像是滄海里映上去的。很明顯,這不是作者眼前所見的實景,而是他看到波濤洶涌的大海所產生的奇特想象。
啟發:作者寫觀海的內容到這里結束了,我們可以展開自己的想象來回味一下:作者在詩中描繪了怎樣的景象?作者筆下的滄海有怎樣的特點?再聯系作者寫這首詩的背景,我們想一想,詩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通過想象,我們不難體會,作者筆下的滄海氣勢雄偉,胸襟開闊。根據“閱讀提示”我們知道,作者寫這首詩的時候,是他剛剛平定烏桓,回師中原,這正是他躊躇滿志的時候。面對著波瀾壯闊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發了建功立業,統一天下的豪邁情懷。特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這幾句詩,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來成了膾炙人口的名句。
解釋:最后兩句是一般的結束句。
4.分析韻律。
本詩為四言樂府詩,韻腳為“峙”“起”“里”“志”等字,可見押的是“i”韻。
5.齊讀、背誦。
《觀滄海》閱讀答案 篇14
【教材簡析】
《觀滄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北征烏桓時所作。本詩的前六句寫的是實景,后四句寫的是虛景。這首詩借景抒情,將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壯志融合在一起,詩人以滄海自比,開闊的意境,雄渾的氣勢,也是詩人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魄的表現,詩里洋溢著飽滿的激情,思想又很含蓄。
【教學設想】
本節課將安排一課時,以“一詩四讀法”貫穿學詩的全過程,創造濃郁的學詩的氣氛,同時針對七年級學生文化底蘊薄弱,詩詞形象思維能力差等特點,利用多媒體教學的直觀性、形象性等優點,采用視頻、音樂、圖片等營造詩歌氣氛,調動學生的情感,加深學生對詩的內容的理解。本課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通過教師的引導、啟發、小結和學生的朗讀、討論等互動形式活躍課堂氣氛,以期達到提高學生的詩詞鑒賞能力和得分率等目標。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作者簡介──背景介紹──學習新課──拓展研討──小結作業。
教學進程 教師活動及目標 學生活動及目標 導入新課
(7分鐘) 播放視頻《曹操煮酒論英雄》片段,以曹操對“英雄”的看法導入課文。 觀看視頻,然后齊讀曹操的“大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也。”從中了解曹操的雄心壯志。 作者簡介
(1分鐘) 課件展示有關曹操的資料,引導學生記重點。 記錄曹操的身份及作品。 背景介紹
(1分鐘)
課件展示曹操登碣石山前的兩次作戰線路,引導學生了解由于曹操接連取勝,因此在等山觀海,棉隊洪波涌起的大海時,才會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了解曹操寫這首詩的背景,為理解整首詩做鋪墊。
學習課文(一詩四讀法)
一、朗讀
(5分鐘) 1、播放課文朗誦錄音及相關圖片,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并體會朗誦時的感情。 欣賞課文朗誦并體會讀詩的感情。 2、展示全詩內容,指導學生朗讀的節奏及語調、情感。 把握全詩的節奏及語調、情感,然后配樂齊讀課文。 二、譯讀
(7分鐘) 明確譯讀要求,點撥學生譯讀中的疑難點。 按座位順序,同桌之間一人讀句子,一人翻譯。(可提疑問) 三、背讀
(8分鐘) 以板書的形式與學生共同探討作者的寫作思路,從而加強背誦的效果。(板書見后) 明確作者思路后各自大聲朗讀背誦,看誰背得最快,分男女同學比賽。 三、背讀
(8分鐘)
明確說讀要求,即要把詩意擴展開來。舉例子示范: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可以說成是“秋風吹來,林呼山喚,草木共鳴,海中的波濤呼嘯翻騰,上欲接天,風助浪勢,浪壯風色。” 以小組為單位,每個同學選擇最欣賞的一句話來說,然后每組派代表上臺比賽,看哪組說得最好。 拓展研討 一、比較閱讀
(6分鐘) 播放曹操的另外一首詩《龜雖壽》的視頻,請學生體會出與本課的相同點,加深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欣賞《龜雖壽》的視頻,男同學讀《龜》一詩,女同學讀《觀》一詩,然后分組探討兩詩的相同點。 二、形象探討
(2分鐘)
提出歷史上的曹操與電視上的形象有異同。 發表自己對曹操的看法。(可選擇任一觀點發言)
小結作業
(2分鐘) 小結本詩的內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布置學生回家以本詩內容畫一幅畫,要表達出詩的意境。 明確本詩的內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全班有感情地齊讀課文。
《觀滄海》閱讀答案 篇15
教學目的:
1、初步學會鑒賞詩詞,領會樂府詩優美語句和深邃內涵。
2、引導學生通過朗讀來體會詩人昂揚奮發的精神。
3、培養學生想象和再造想象能力。
教學難點、重點:
1、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寫法。
2、 豐富、奇特的想象。
3、 詩歌的朗誦。
教學課時數: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
中國是個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中國的文化浩如煙海、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如果我們把中國的文化比作是璀璨的銀河,那么中國的詩歌就是其中最閃亮、最光彩奪目的一顆,中國是詩的國度,我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是《詩經》,我國的第一位偉大愛國詩人是屈原,我國詩歌最繁盛的朝代是唐朝,出現了詩仙李白、詩圣杜甫。詩歌的形式也多種多樣,我們學過的《木蘭詩》是一首樂府詩,《靜夜詩》是一首絕句,《在山的那邊》是一首現代自由體詩……今天,我們就再次進入詩歌殿堂,進一步領略一下詩歌的魅力,學習一首樂府詩曹操的《觀滄海》。
二、關于作者
作者曹操,請學生講一講在其印象中,曹操是個怎樣的人物。(學生可能會說他多疑、忌才,是一代奸雄,甚至在戲文中也丑化為白臉)明確:實際上,曹操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能歌善舞,字孟德,安徽人,死后,被其子曹丕追封為魏武帝。曹操的文學成就很高,與他的兒子曹植、曹丕并稱“三曹,他寫的詩慷慨、雄渾、悲壯、有氣魄,多反映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理想,《觀滄海》就是反映這一思想。
三、解題
《觀滄海》這首詩的題目是什么意思?“滄海”的“滄”字作何解,能否換“觀大海”這個題目?
討論、歸納、明確:“滄”是暗綠色的意思,“滄海”就顯示了大海的色彩,比用“大海”更形象、更生動,所以不能換。
四、教師配示范讀,學生跟讀
五、整體感知
1、 這首詩敘述了一件什么事?
2、 本詩是寫景詩,還是抒情詩?寫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
景:
(實)海水、樹木、草、秋風、洪波 生機勃勃
(虛)日月星漢 寬闊、博大
情: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勾畫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圖景,表現詩人開闊胸襟,抒發了詩人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理想。
六、分析
1、寫作背景:(運用幻燈片打出)
東漢末年,社會的動蕩不安,發生了黃巾大起義,曹操趁機擴大了勢力,逐漸統一了北方。公元207年,他率兵打敗了北方實力雄厚的一個少數民族烏桓,凱旋而歸,經過碣石山,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2、具體內容分析:(運用幻燈片打出詩文)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臨”是登臨,登上的意思,“以”表示目的。這兩句寫得很平,但我們仿佛看到曹操登山望海的勃勃英姿。可以請學生想象一下,曹操出時是怎樣的姿態?這這里“觀”字統領全篇,下面的幾句詩,都是觀的內容。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海水是多么動蕩啊!腳下的山島堅定地聳立在那里。詩人第一次面對大海,表現出一種驚訝、贊美之情。詩人從全景寫起,著力渲染了大海那種蒼茫、動蕩的氣勢。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接著詩人又寫到樹木、野草,體現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襯托出大海的生機勃發。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蕭瑟是風吹樹木的聲音。詩人這時的視線從山島又轉移到哪里呢?(明確:海面上)在這里,寫出了海面上的另一番景象。前面“水何澹澹”是無風三尺浪的景象,而這兩句則寫大海海面上大風大浪的情景,聲勢更加驚心動魄。可以請學生閉上眼睛想象一下大海起風是一種怎樣的景象?(提示:身邊是秋風呼嘯,海面上是驚濤拍岸)
日月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日月的運行好象從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星漢是指銀河,燦爛的銀河斜貫天空,遠遠的一端伸向大海,好象也發源于大海。日月星辰的運行都離不開大海的懷抱。大海宛若是日月星辰的母親,表現大海的一種寬闊、博大的胸懷。讓學生思考、討論:1、這是實景,還是虛景,即詩人想象?2、如果是虛景,為什么會產生這種想象?(明確:前面幾句描繪了大海的壯麗,表現詩人對祖國山河的贊美和熱愛。目睹這壯麗的山河,激發了詩人要統一祖國的強烈愿望 ,因而借助想象,表達愿望。詩人以大海自比,開闊的意境、雄渾的氣勢,實際上是詩人寬廣胸懷、豪邁氣魄的寫照。)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這最后兩句是配示時所加,與詩文內容無多大關系。
七、寫作特點分析
這首詩在寫作上最大的特點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可謂詩中有畫,畫中含情,這種寫法,詩人們常用,但古代也有些詩歌情景是分開的。如荊軻的《易水歌》中“風瀟瀟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前句寫景,后句抒情,表現出一種訣別的感情。
八、朗讀
曹詩慷慨激昂、悲壯、有氣魄。可以配上一段古箏音樂,讓學生采用各種形式進行朗讀,營造良好的朗讀、背誦氛圍。
(朗讀提示:假使現在你就是曹操,站在山上,面對大海,詩興大發……)
注意表現詩人寬闊胸懷和統一祖國,建功立業的理想。
九、遷移拓展
與曹詩一樣,毛澤東同志的詩詞也多表現豪放、慷慨情調。用幻燈片打出毛澤東的《沁園春雪》與學生共同欣賞。
附:《沁園春雪》
一九三六年二月 毛澤東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十、布置作業
1、 隨堂練習:展開聯想,發揮想象,寫一段話,描繪一幅雄偉壯麗的圖景。
2、 課后練習:反復朗讀詩文并完成課本74頁練習一的第1題。
板書設計:
詩中有畫、畫中含情
———《觀滄海》賞析
一、詩人曹操
二、詩文分析:
借景抒情: 海水 樹木 草
實景: 秋風 洪波 欣欣向榮 生機勃發
景:
虛景:日月 星漢 寬闊、博大
情:開闊胸襟 統一中國 建功立業理想
三、詩歌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