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籃》教學設計(精選15篇)
《搖籃》教學設計 篇1
一、活動目標1、 喜歡欣賞詩歌《搖籃》,感受作品所傳達出的溫馨、甜美的愛;2、 理解詩歌內容,了解歌中事物的內在聯系。3、 能按照詩歌中“是搖籃”的句式進行仿編。 二、活動準備:相關圖片及激發幼兒仿編的圖片。三、活動過程:(一)、活動的引入:有一樣東西,像媽媽的懷抱搖呀搖,寶寶睡個好覺覺。是什么?今天,我們要學習一首詩歌,它的名字就叫《搖籃》 。提問:搖籃有什么作用?為什么要用搖籃?(寶寶睡覺用的,要輕輕地)(二)、聽老師有感情地朗讀詩歌,并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提問:① 詩歌的題目是什么? ② 詩歌里提到了哪些搖籃?詩歌里是怎么說的?我們一起來念一下(三)、教師分段朗讀詩歌(根據圖片),幫助幼兒理解詩歌內容,每段的理解之后有兩至三遍的集體跟念。1、朗誦第一段。提問:① 藍天是誰的搖籃?② 藍天里的什么搖著搖籃?(藍天上的白云,隨風輕輕飄,就像搖籃一樣,星寶寶飄呀飄就睡著了。)2、朗誦第二段。提問:① 大海是誰的搖籃?② 大海里的什么輕輕拍著搖籃?(大海的浪花,輕輕地拍,就像搖籃一樣,魚寶寶被浪花搖啊搖啊,就睡著了。)3、朗誦第三段。提問:① 花園是誰的搖籃?② 花園里的什么輕輕吹著搖籃?(花園里的風輕輕吹,就像搖籃一樣,花寶寶搖啊搖就睡著了。)4、朗誦第四段。提問:① 媽媽的手是誰的搖籃?②媽媽同時還在做什么?(媽媽挽著手臂,小寶寶在歌聲里搖啊搖,也睡著了。)(四)、學習念并熟悉詩歌《搖籃》1、我們應該用什么樣的聲音來念這首兒歌?(抒情的、有慢慢地、輕柔的,因為小寶寶要睡覺了。)2、現在請你們用好聽的聲音和老師一起念一遍兒歌。3、請男生、女生分別跟著老師一起念一遍,不念的小朋友也要仔細聽,他們念得好不好,好再哪里?(請個別優秀的幼兒上臺表演)4、現在老師的聲音要稍微小一點,小朋友的聲音要稍微大一些,也可以加上你認為合適的動作。5、請個別幼兒大膽地在大家面前表演。 (五)、幼兒大膽進行仿編1、展示另外可以作為搖籃的圖片(大樹、草地)提問:① 大樹(草地)是搖籃,那搖著誰呢?② 什么可以搖著搖籃?(仿編完可以有集體跟念的環節)2、 這個世界上有好多好多的小動物,還有其他的東西。請小朋友想想,還有什么可以作為搖籃的?他們都搖著什么? (六)、活動延伸:你可以把你編的詩歌用圖畫的形式把它畫下來。
《搖籃》教學設計 篇2
欣賞兒童詩歌《搖籃》(中班)
藍天是搖籃,
搖著星寶寶,
白云輕輕飄,
星寶寶睡著了。
大海是搖籃,
搖著魚寶寶,
浪花輕輕翻,
魚寶寶睡著了。
花園是搖籃,
搖著花寶寶,
風兒輕輕吹,
花寶寶睡著了。
媽媽的手是搖籃,
搖著小寶寶,
歌兒輕輕唱,
寶寶睡著了。
[活動目標]
1.幫助幼兒理解詩歌內容,感受詩歌的畫面美和語言美。
2.通過欣賞,能口齒清楚地朗誦兒歌,使兒童體會濃濃的母愛之情。
3.引導幼兒仿編詩歌,培養幼兒的想像力、創造力和嘗試精神。
[活動準備]
1.畫有藍天、白云、星星,大海、浪花、魚兒,花園、風兒、花朵,媽媽、嬰兒等大幅背景圖。
2.制作好的藍天、星星、大海、魚兒、花園,花朵、媽媽的手、嬰兒等的貼紙若干。
3.錄音機一臺,抒情音樂磁帶一盤。
[設計思路]
著名兒童文學家陳伯吹曾贊美《搖籃》是“一支美妙的搖籃曲”,“是歌也是詩”。它以悅耳動聽的音韻展現了“藍天”、“大海”、“花園”以及“媽媽的手”這一幅幅開闊兒絢麗的畫面,運用擬人、比喻等藝術手法將它們和諧地聯結在一起,形成一個溫馨、寧謐的環境,可以使孩子們陶醉在這種優美的意境中安然入睡。
[活動流程]
創設情境,引出課題――→完整欣賞詩歌,反復聆聽——→朗誦詩歌,啟發設問,集體討論――→遷移
一、初步感知理解作品階段
1.出示“搖籃”的背景圖,嘗試討論:圖上有哪些景物?它們都有什么關系?
2.教師有感情地朗誦整首詩歌。
3.讓幼兒嘗試一下媽媽搖著搖籃哄寶寶入睡的動作。
4.教師指圖朗誦,幼兒輕聲跟念。
5.傾聽配樂詩朗誦《搖籃》,要求幼兒傾聽時想象詩歌的畫面,也可嘗試用身體動作表達自己的感受。
二、反復聆聽作品階段
幼兒在午睡前躺著聆聽配樂詩歌錄音,每次聽兩遍,4天左右,幼兒就能流暢背誦詩歌。
三、交流討論、表演
1.集體朗誦并交流討論
a.詩歌里講了哪些搖籃?(幼兒回答后,教帥出示背景圖)
b.詩歌里說的這些搖籃,分別是哪個寶寶睡覺用的呢?(幼兒回答后,師生共同粘貼,把星寶寶、魚寶寶、花寶寶、小朋友寶寶分別送入各自的搖籃)
c.提出嘗試問題,引導幼兒討論:你最喜歡誰的家?
d.教師讓幼兒充分發表看法后發表白己的看法,同時讓幼兒知道,媽媽的手是我們每個小朋友的搖籃,每個小朋友要感謝媽媽對我們的關愛。
2.表演游戲
教師放錄音,幼兒戴上自己喜歡的頭飾自由表演,通過嘗試自身的動作表演,提高幼兒對詩歌的感受力。例:當詩歌里說“藍天是星寶寶的搖籃”時,扮演藍天的幼兒便可想像抱著星星,搖它入睡的動作,白云輕輕飄,星寶寶睡著了。
四、遷移階段
1、教師出示嘗試題,引導幼兒仿編詩歌。詩歌里說: “藍天是搖籃,搖著星寶寶,白云輕輕飄,星寶寶睡著了”,那么,藍天除了是星星的搖籃,還可以是誰的搖籃?大海又可以是誰的搖籃?(幼兒自由發言后,教師對幼兒的仿編詩句進行組合,并把詩歌念給小朋友欣賞) 例:
藍天是搖籃,
搖著月寶寶,
白云輕輕飄,
月寶寶睡著了。
大海是搖籃,
搖著船寶寶,
浪花輕輕翻,
船寶寶睡著了。
花園是搖籃,
搖著鳥寶寶,
風兒輕輕吹,
鳥寶寶睡著了。
媽媽的手是搖籃,
搖著小寶寶,
歌兒輕輕唱,
寶寶睡著了。
2、教師引導幼兒嘗試著把仿編內容畫下來,再交流仿編的詩句。
[活動評價]
為了便于兒童記憶吟唱,全詩采用重復的詞語、相同的句式,造成一種聲音的回環。韻腳選用了“遙條”韻,烘托出一種甜美柔婉的氣氛,使得美好的情致與音樂的旋律自然地統一在一體。
《綱要》中提出,要讓幼兒接觸社會,初步了解人與環境的相互依存關系。“搖籃”這首詩歌,從環保的角度向幼兒展示了當今大城市中存在的問題,取材現實,有一定的教育意義。
整個活動,以小猴生病為線索,把大城市的污染以圖片的形式展現在幼兒面前,使幼兒深深感受到空氣污染的危害性,從而一起為凈化城市出謀劃策。于是,“種樹、種花、改制摩托車”等方法應蘊而生,充分寄托了孩子們的美好設想和愿望。
有人說,環保教育對于幼兒來說較難滲入,而本活動,老師的成功在于以情激情,從而激發起幼兒真正的言行。
《搖籃》教學設計 篇3
活動目標:
情感目標:主要是讓幼兒在欣賞過程中感受到濃濃的母愛、享受到愉悅的情感體驗;
能力目標:主要是發展幼兒的音樂理解力、想象力及表現力,培養幼兒注意傾聽的良好習慣;
知識技能目標:讓幼兒了解搖籃曲的性質特點,知道這是一首東北民歌,能簡單運用語言、動作表達對歌曲內容的理解。
活動重點:引導幼兒注意傾聽,正確理解歌曲的內容。 活動難點:引導幼兒運用語言、動作表達情感體驗與聯想。
活動準備:環境布置—軟積木擺好的房子、花朵、彎月亮等;屋子里的光線暗淡。物質準備—布“寶寶”若干;音樂磁帶;動感的夜空背景課件。
活動過程:
活動過程大體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以音樂情景表演“小白船”導入課題。 以動感的夜空美景課件作為背景,運用描述性的語言引起幼兒的注意:“天黑了,真個大地變得靜悄悄的,月亮姑娘來唱歌了,星星來為他伴奏,他們的歌聲讓靜靜的夜顯得更美麗,你聽—”播放《小白船》的曲子,孩子們在用大型軟積木擺成各種可愛的房子、花朵、彎月亮的造型中進行表演唱,引導幼兒進入夜晚的美好情景。穩定幼兒的情緒。。
第二部分全面展開欣賞。
(一)完整欣賞。師 “夜晚真美呀,就在這時不知從哪戶人家的窗子里傳出了優美的歌聲,仔細聽—”接著大屏幕上出現了窗子的背景,在這個背景下放錄音伴奏教師進行演唱引導幼兒進行第一遍完整欣賞(教師演唱),通過欣賞教師的演唱,引導幼兒感受搖籃曲緩慢輕柔的節奏特點和優美抒情的情緒色彩。 師提問:“這首歌你聽了以后有什么感覺?”“這首搖籃曲有幾段?媽媽都唱了些什么?” 然后運用課件,再進行第二遍完整欣賞,加深印象。
(二)分段欣賞。 第一次分段欣賞完后提問: 如:“歌曲中唱了些什么?”“小寶寶做了一個什么夢?”:“你想想媽媽會怎樣哄寶寶睡覺?”“寶寶為什么會在夢中露出微笑?” 第二次分段欣賞引導幼兒進行動作表演。比如第一段媽媽是抱著小寶寶輕輕的搖;第二段為了表達媽媽對寶寶的殷切希望會輕輕的拍拍寶寶,撫摸寶寶;第三段看到寶寶睡夢中都露出了笑容,媽媽會情不自禁的親親小寶寶。
(三)完整欣賞。加深幼兒對搖籃曲更深層次的理解與賞析。
(四)情境表演。孩子們每人抱一個寶寶通過扮演媽媽或爸爸,以自己的親身體驗去表達。
第三部分結束
幼兒在“搖籃曲”寧靜溫馨的意境中,教師引導幼兒:“看寶寶睡的多香啊,讓我們一起輕輕的把寶寶放到床上去吧。”教師和幼兒輕輕的走出活動室結束本次活動。
活動延伸: 請幼兒欣賞幾首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搖籃曲;組織美術活動為媽媽親手制作“愛心卡”表達對媽媽的愛。 活動反思: 活動中我主要是引導幼兒初步學習怎樣欣賞一首音樂作品的方法。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欣賞過程在不斷地暗示幼兒,應從哪里入手,從哪些方面去欣賞一首音樂作品。利用與音樂相符的動作來感受理解,使音樂內容具體化、形象化。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隨音樂作模仿動作,能加深幼兒對音樂的印象。在真個的活動引導中我注意讓幼兒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達對作品的理解,使其在活動中獲得自主權。體現《綱要》中“以幼兒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
《搖籃》教學設計 篇4
欣賞兒童詩歌《搖籃》(中班)
藍天是搖籃,
搖著星寶寶,
白云輕輕飄,
星寶寶睡著了。
大海是搖籃,
搖著魚寶寶,
浪花輕輕翻,
魚寶寶睡著了。
花園是搖籃,
搖著花寶寶,
風兒輕輕吹,
花寶寶睡著了。
媽媽的手是搖籃,
搖著小寶寶,
歌兒輕輕唱,
寶寶睡著了。
[活動目標]
1.幫助幼兒理解詩歌內容,感受詩歌的畫面美和語言美。
2.通過欣賞,能口齒清楚地朗誦兒歌,使兒童體會濃濃的母愛之情。
3.引導幼兒仿編詩歌,培養幼兒的想像力、創造力和嘗試精神。
[活動準備]
1.畫有藍天、白云、星星,大海、浪花、魚兒,花園、風兒、花朵,媽媽、嬰兒等大幅背景圖。
2.制作好的藍天、星星、大海、魚兒、花園,花朵、媽媽的手、嬰兒等的貼紙若干。
3.錄音機一臺,抒情音樂磁帶一盤。
[設計思路]
著名兒童文學家陳伯吹曾贊美《搖籃》是“一支美妙的搖籃曲”,“是歌也是詩”。它以悅耳動聽的音韻展現了“藍天”、“大海”、“花園”以及“媽媽的手”這一幅幅開闊兒絢麗的畫面,運用擬人、比喻等藝術手法將它們和諧地聯結在一起,形成一個溫馨、寧謐的環境,可以使孩子們陶醉在這種優美的意境中安然入睡。
[活動流程]
創設情境,引出課題――→完整欣賞詩歌,反復聆聽——→朗誦詩歌,啟發設問,集體討論――→遷移
一、初步感知理解作品階段
1.出示“搖籃”的背景圖,嘗試討論:圖上有哪些景物?它們都有什么關系?
2.教師有感情地朗誦整首詩歌。
3.讓幼兒嘗試一下媽媽搖著搖籃哄寶寶入睡的動作。
4.教師指圖朗誦,幼兒輕聲跟念。
5.傾聽配樂詩朗誦《搖籃》,要求幼兒傾聽時想象詩歌的畫面,也可嘗試用身體動作表達自己的感受。
二、反復聆聽作品階段
幼兒在午睡前躺著聆聽配樂詩歌錄音,每次聽兩遍,4天左右,幼兒就能流暢背誦詩歌。
三、交流討論、表演
1.集體朗誦并交流討論
a.詩歌里講了哪些搖籃?(幼兒回答后,教帥出示背景圖)
b.詩歌里說的這些搖籃,分別是哪個寶寶睡覺用的呢?(幼兒回答后,師生共同粘貼,把星寶寶、魚寶寶、花寶寶、小朋友寶寶分別送入各自的搖籃)
c.提出嘗試問題,引導幼兒討論:你最喜歡誰的家?
d.教師讓幼兒充分發表看法后發表白己的看法,同時讓幼兒知道,媽媽的手是我們每個小朋友的搖籃,每個小朋友要感謝媽媽對我們的關愛。
2.表演游戲
教師放錄音,幼兒戴上自己喜歡的頭飾自由表演,通過嘗試自身的動作表演,提高幼兒對詩歌的感受力。例:當詩歌里說“藍天是星寶寶的搖籃”時,扮演藍天的幼兒便可想像抱著星星,搖它入睡的動作,白云輕輕飄,星寶寶睡著了。
四、遷移階段
1、教師出示嘗試題,引導幼兒仿編詩歌。詩歌里說: “藍天是搖籃,搖著星寶寶,白云輕輕飄,星寶寶睡著了”,那么,藍天除了是星星的搖籃,還可以是誰的搖籃?大海又可以是誰的搖籃?(幼兒自由發言后,教師對幼兒的仿編詩句進行組合,并把詩歌念給小朋友欣賞) 例:
藍天是搖籃,
搖著月寶寶,
白云輕輕飄,
月寶寶睡著了。
大海是搖籃,
搖著船寶寶,
浪花輕輕翻,
船寶寶睡著了。
花園是搖籃,
搖著鳥寶寶,
風兒輕輕吹,
鳥寶寶睡著了。
媽媽的手是搖籃,
搖著小寶寶,
歌兒輕輕唱,
寶寶睡著了。
2、教師引導幼兒嘗試著把仿編內容畫下來,再交流仿編的詩句。
[活動評價]
為了便于兒童記憶吟唱,全詩采用重復的詞語、相同的句式,造成一種聲音的回環。韻腳選用了“遙條”韻,烘托出一種甜美柔婉的氣氛,使得美好的情致與音樂的旋律自然地統一在一體。
《綱要》中提出,要讓幼兒接觸社會,初步了解人與環境的相互依存關系。“搖籃”這首詩歌,從環保的角度向幼兒展示了當今大城市中存在的問題,取材現實,有一定的教育意義。
整個活動,以小猴生病為線索,把大城市的污染以圖片的形式展現在幼兒面前,使幼兒深深感受到空氣污染的危害性,從而一起為凈化城市出謀劃策。于是,“種樹、種花、改制摩托車”等方法應蘊而生,充分寄托了孩子們的美好設想和愿望。
有人說,環保教育對于幼兒來說較難滲入,而本活動,老師的成功在于以情激情,從而激發起幼兒真正的言行。
《搖籃》教學設計 篇5
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整理的大班詩歌《搖籃》說課稿模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教材分析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大班詩歌“搖籃”,這首詩具有奇妙別致的想象,將大海、天空、花園、媽媽的手這些美好的景色比喻成搖籃,描寫出了小寶寶們分別在不同的搖籃里睡著了的那種寧靜、溫馨的意境。要想讓幼兒理解和體會到詩歌中的內容,感受詩歌的美,就必須對詩歌中所提到的各種景色和事物有所了解,知道它們之間的依存關系。這是理解這首詩歌的知識基礎也是本次活動的知識點。教師在課前可以利用散步活動、談話活動引導幼兒觀察認識詩歌中所提到的這些事物,如天空和花園,讓幼兒親身感受生活中大自然的美,為詩歌教學的開展奠定了情感基礎。
依據素質教育中“提高審美觀,提高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和能力。”的要求,及幼兒園語言教學的任務,制定了四個教學目標:
1、培養幼兒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美好情感情感。
2、引導幼兒能大膽表達,發展口語表達能力,培養欣賞為學作品的興趣和想象力。
3、在理解詩歌內容的基礎上,體會詩歌寧靜、溫馨的意境,初步嘗試感情的朗誦詩歌。
4、初步學習使用動詞:飄、翻、吹,進行仿編詩歌的嘗試。
教學的重點是:理解詩歌的內容初步學習朗誦。這是依據了語言的教育意義指出:語言是認識世界的重要工具,它能促進幼兒認識能力的發展,提高審美觀。這首詩歌含有豐富的知識性,用詩一般的語言描述了很多美好的情景,是幼兒認識世界了解世界的好教材。幼兒只有理解了作品的內容感受到詩歌的美,才能在感情上產生共鳴進行朗誦。
難點:正確使用動詞,根據詩歌的結構及語言情緒進行詩歌創編。語言教育能激發起幼兒對文學作品的興趣,培養思維能力、口語表達能力。語言的感情色彩對幼兒有很大的感染力。作為大班幼兒有了一定的理解語言、表達語言的基礎,幼兒往往不滿足于對一首詩歌的朗誦,他們有想表達自己的想法,有創編的渴望。可是這種渴望要變成實踐行動,幼兒靠自己是難以實現的,必須有教師的引導和幫助,因此這是本次教學活動的難點所在。
二、教學方法
針對教材內容和分析我主要運用了游戲法、視聽結合法和分段跟誦法三種教學方法。第一種游戲法,同中小學不同的是幼兒園的基本活動形式就是游戲,幼兒在游戲中發展在游戲中學習。綱要明確提出了“創設一個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的環境,支持、促進、鼓勵、吸引幼兒與教師、同伴或其他人交談、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還提出了讓幼兒“想說、敢說”。那么游戲法恰恰能完成綱要的要求,激發幼兒想說、敢說的愿望。我設計了三個不同的游戲貫穿于整個教學活動中,配合游戲運用制作了教具掛圖和小圖片。首先,在課題導入部分運用了音樂小游戲“模仿動作”。隨著音樂引導幼兒模仿白云飄等動作,用動作理解詩歌中的動詞。在理解詩歌的內容和它那別致的想象時,設計了游戲“送寶寶回家”。通過這個游戲讓幼兒理解詩歌中描述的各種事物之間的聯系。最后,在活動結束時運用了音樂表演游戲“快樂寶寶”。
第二種是視聽講結合法,主要根據了幼兒的具體形象思維占主要地位的特點,和幼兒語言發展的特點而采用的。視就就是引導幼兒去看、去觀察。在自由、寬松且安靜的環境中,為幼兒提供了探索性強的的小圖片和形象可愛、顏色鮮艷的大掛圖。這些都充分的刺激了幼兒的視覺感官,引導幼兒進行細致的觀察。聽就是教師的語言啟發、引導、暗示和示范。我在教學中主要運用了究因性和啟發性提問,比如:“誰會是寶寶的搖籃?”“你想想還會有那些寶寶?誰又會是他們的搖籃?”。在教學中為了讓幼兒充分體驗詩歌的美,在示范朗誦時,配上了優美的“夢幻曲”聲情并茂的朗誦,充分刺激了幼兒的聽覺感官。講就是指幼兒的講述。幼兒通過在游戲中自由結伴講、分組講,充分表達自己的愿望。在反復的表達講述中理解詩歌的內容,從而能有感情的進行朗誦。而且這樣能滿足每個幼兒的愿望,充分注重了個別差異。視聽講結合的方法能充分的調動幼兒的各種感官,讓幼兒處于積極的學習狀態中。
第三種方法是分段跟誦法,在幼兒自由探索獲取知識的同時利用大圖片進行了分段跟誦的方法,因為形象的的圖片很容易在幼兒的頭腦中引起對詩歌內容的表象,通過直觀形象的感知獲得知識,符合幼兒的認知特點。由于這首詩歌描寫了4個不同的場景,完整教學不利于幼兒的記憶,分句又會破壞了詩歌的完整性。所以,選用分段跟誦法,每一段設計幾種不同形式的提問,使幼兒熟悉理解記憶詩歌中的語句。
以上三種教學方法交替使用,互相補充,配合使用色彩鮮艷的圖片,適合幼兒操作的小圖片和優美的音樂,充分發揮了這兩種教學方法的作用。
三、學法指導
教學中我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學法指導,一方面就是引導幼兒注意傾聽,大膽表述。幼兒學習語言主要是通過傾聽這一途徑。教幼兒注意傾聽,才能正確的感知語音、語匯和語法規則。根據綱要中讓幼兒“想說、敢說”的要求,我就從想和敢這兩個方面進行具體指導和幫助:首先,我在示范朗誦前著意設計提問“仔細聽一聽,詩歌中說了些什么?”讓幼兒帶著問題有目的、有針對性的認真傾聽。在示范朗誦中借助于想象的圖片和優美的音樂,進行聲情并茂地朗誦,刺激幼兒的各種感官,為幼兒提供學習朗誦的榜樣,激發幼兒想說的愿望。其次,利用各種教學方法和游戲,給幼兒提供自由表達的機會。通過語言的激勵調動幼兒仿編詩歌的積極性,讓幼兒敢說。
第二方面的學法指導是在啟發幼兒通過探索嘗試,進行詩歌仿編的方法。新綱要指出:兒童語言學習是開放而平等的學習。教師和幼兒是構造愉快學習和交流過程的共同體,因此,我為幼兒創設了支持性的語言教育環境,支持幼兒在活動中擴展語言經驗。我在引導幼兒進行仿編詩歌的時,提供了各種小寶寶的圖片。由這些圖片引起幼兒的思考,經過教師的引導和幫助讓幼兒在探索中自主的學習,突破教學的難點。
總之,在學法指導中本著“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念,遵循了“幼兒是通過自由觀察,積極探索進行學習的。”這一認知發展規律。為其今后獨立思考、獨立學習及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奠定了基礎。
四、教學過程
教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聽音樂“模仿動作”導入課題,隨著優美的音樂教師說:“白云飄來了。”幼兒用動作表現出來白云飄,并用語言說:“白云白云飄啊飄,飄到藍天上。”教師再將白云的圖片貼到天空的背景圖上。通過動作模仿來初步理解動詞“飄、吹、翻”,為詩歌的學習做基礎。第二部分展開分為五個環節,第一環節語言游戲“送寶寶回家”。教師先出示小寶寶的圖片,引導幼兒討論:“小寶寶的家在哪里?”“小寶寶想睡覺了,誰來哄他呢?怎樣哄?”通過集體想辦法,把小寶寶送到媽媽的懷抱里,讓幼兒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理解詩歌的第四段“媽媽得手是搖籃,搖著小寶寶,歌兒輕輕唱,小寶寶睡著了。”即而啟發幼兒想“這些寶寶的家在哪里?”“誰是它們的搖籃?誰又在哄寶寶睡覺?”給幼兒充分的游戲空間,針對教師提出的問題一一回答,邊操作邊表達。比如幼兒會說:“星寶寶的家在天上,白云是星寶寶的搖籃,月亮在哄星寶寶睡覺。”可能幼兒的想法和詩歌中的內容不同,可是教師也要充分的肯定幼兒的想象。因為這個游戲的目的就是讓幼兒理解詩歌中描寫的各種事物之間的聯系,擴展幼兒的思維。第二環節完整欣賞,讓幼兒帶著問題去聽“這些小寶寶找到自己的家可高興了,家可真好啊,你看他們都舒服的睡著了,仔細聽一聽詩歌里說了些什么?”(教師進行配樂詩朗誦)聽完后啟發性提問:“你覺得小寶寶舒服嗎?為什么?”“誰是小寶寶的搖籃?”“誰在哄寶寶睡覺啊?”通過一系列的啟發性提問讓幼兒深入了解詩歌中的白云輕輕飄等動詞的運用,感受詩歌中的美。第三環節分段跟誦。首先,幼兒自選圖片扮演各種寶寶學習有感情的朗誦,教師進行個別指導,調動起幼兒的感情共鳴,進行有感而發的朗誦。然后教師在組織全體幼兒進行有感情的分段跟誦。自然地過渡到第四環節完整的有感情的配樂朗誦,完成教學的重點。第五環節仿編詩歌。出示各種寶寶的圖片讓幼兒自選一種與同伴討論創編詩歌。利用這些圖片能引起幼兒的思考,教師引導幼兒:“這些寶寶的搖籃是什么?”“誰會哄小寶寶睡覺?怎樣哄?”比如這只鳥寶寶,幼兒通過探索思考有可能編出這樣的詩句“大樹是搖籃,搖著鳥寶寶,樹葉沙沙沙,鳥寶寶睡著了。”通過這樣的仿編和操作活動,讓幼兒利用剛學到的知識參與仿編,教師適時地指導和幫助,順利自然的完成教學的難點。第三部分結束,音樂游戲“快樂寶寶”。教師進行情感啟發:“每個寶寶都有一個家,都有疼愛自己的媽媽。媽媽愛我們,我們也愛媽媽。我們的生活多么美好,寶寶們多么快樂啊!讓我們一起快樂地跳起來吧!”在歡快的音樂中讓幼兒充分表達那種仿編詩歌后的成功的喜悅之情和對美好生活追求、愛媽媽的情感。
另外,為了進一步鞏固幼兒獲得的各種情感體驗、知識能力和學習方法我又設計了延伸活動,請幼兒欣賞幾首搖籃曲和其他有關于搖籃的詩歌,或組織美術繪畫等延伸活動,體現了各科教學的整合性。
在教學活動中我掌握好宏觀調控,調整控制好教學節奏速度,合理分配好時間。在提問時,注意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有針對性地選擇不同能力和水平的幼兒回答。當然,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我設計好的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都不是一成不變的,還要根據幼兒的實際反應和接受能力及時調整,這就需要教師有良好的應變能力和靈活的教育機制,努力體現“以幼兒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
《搖籃》教學設計 篇6
《搖籃》是一首經典的、優秀的兒童詩歌,它以幼兒的眼睛來描述“搖籃”,簡潔明了的語言將“搖籃”與“寶寶”的關系表達出來,既能讓人感受到詩歌的韻律美,又極富畫面感,讓人浮想聯翩,整首詩歌洋溢著濃濃的愛意,是一篇有較高文學價值的幼兒作品。
本次活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欣賞感受;第二部分是學習理解;第三部分是嘗試創編。重點是理解,難點是創編。為了能讓幼兒充分感受詩歌優美、溫馨的意境,我采用了兩個手段,先是讓幼兒聽《搖籃曲》,讓幼兒在音樂中體味。其次是適當的體驗,我讓幼兒用自己的手擘來當搖籃,跟隨音樂來搖晃,體驗媽媽哄寶寶入睡的溫馨。在此基礎上,利用直觀的畫面和針對性的提問幫助幼兒理解詩歌的內容。最后又通過先部分后整體的方法,循序漸進地引導幼兒創編詩歌,這樣解決了難點,同時也達成了目標。整個活動中,我還將詩歌朗誦貫穿始終,每一部分都能聽到詩歌,感受到其中的美好,潛移默化中將溫馨的.意境傳遞給了幼兒。
從幼兒參與程度來年,整節活動幼兒的興趣還是比較濃厚的,參與點也比較多,特別是在創編部分,大家聯想的比較豐富,創編的詩歌也有好幾個版本,可以說還是比較成功的。
《搖籃》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大河流域人類文明的歷史,包括埃及、巴比倫、印度等文明古國的相關歷史知識。
2.能力目標:
通過引導學生思考與探索金字塔的建筑歷史,認識古代人民的聰明才智,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和創造能力,確立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通過漢謨拉比法典、印度種姓制度等相關知識的教學,使學生認識奴隸制度的實質,提高學生認識歷史事件本質特征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金字塔是人類建筑史上的奇跡,是古代埃及勞動人民卓越智慧和辛勤勞動的不朽紀念碑;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漢謨拉比法典比較全面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情況,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倫社會的重要資料。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金字塔的建造、漢謨拉比法典。
教學難點:古代文明為何產生在大河流域;對印度種姓制度的認識。
教學過程
同學們請看的圖片,金字塔和獅身人面像。他們是古代埃及早期文明的標志之一,是人類早期文明的杰出成就,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國,他們分別是古代埃及、古代巴比倫、古代印度和。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這些誕生于亞非大河流域的人類早期文明。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看課本上第7頁到第8頁有關埃及的內容,了解埃及文明的特點。
[學生看書]……
[教師引導]從課本中能獲得哪些有效信息?
[學生回答]埃及文明的出現與尼羅河有關,尼羅河蜿蜒北流,每年定期泛濫。水退后留下了肥沃的黑土,便于農業種植。約公元前3500年開始,河流兩岸陸續出現了幾十個奴隸制小國。約公元前3000年,初步統一的埃及國家建立起來。
埃及是金字塔的國度,埃及國王自稱是神的化身,他們的陵墓金字塔是權力的象征。
問題一:為什么說埃及是“尼羅河的饋贈”?
問題二:金字塔是通過什么方式建筑的?
[學生討論]……
(討論時讓學生暢所欲言,自由發揮,最后選派小組代表發言。教師在學生發言的基礎上作最后)
[教師講述]埃及是“尼羅河的饋贈”,這是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的話。這句話一語道出了尼羅河與埃及文明兩者的關系。在東非廣闊的土地上,尼羅河由南向北傾瀉而下,注入地中海。古埃及人的活動范圍,南起尼羅河第一瀑布,北至尼羅河三角洲。尼羅河每年定期泛濫,不僅使河流沿岸的土地得到灌溉,而且水退后留下肥沃的黑土,便于農作物生長,這就給古埃及人的生存、繁衍了條件。尼羅河不僅養育了埃及人民,而且也孕育了埃及文化,馬克思說:“計算尼羅河水的漲落期的需要,產生了埃及的天文學。”古埃及的科學文化知識正是在利用和改造尼羅河的生產實踐中產生的。因此,尼羅河是埃及的母親河,尼羅河河水猶如母親甘甜的乳汁,養育了世世代代的埃及兒女。
金字塔建筑群,散布在尼羅河下游兩岸的基薩和薩卡拉一帶,位于開羅以南十多千米,大大小小的金字塔共有80座。其中以第四王朝第二代國王(法老)胡夫的金字塔規模最大。金字塔約用巨石230萬塊砌成,平均每塊重約2.5噸。塔底占地約52900平方米。繞大金字塔一周,約有一千米。胡夫的兒子哈佛拉的金字塔,比胡夫的大金字塔低8米。建筑金字塔,耗費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據說建筑胡夫的金字塔,就有10萬人頭頂烈日在監工的皮鞭之下勞動,整個工程歷時30年。本課引言中選用的插圖《獅身人面像》是埃及的著名建筑。獅身人面像希臘人稱它為“斯芬克斯”,它是古代埃及國王威嚴的象征。其目的也在于使人們相信,國王凌駕一切的權威是永世不可動搖的,妄圖以此震懾人民的心靈,維護奴隸主專政。在埃及吉薩附近哈佛拉金字塔旁的一座獅身人面像是最著名的。石像的面部是按哈佛拉的相貌塑造的,它面向東方,高達20米,長73米,加上被埋沒的前爪,全長70多米,一只耳朵就有2米長,下額的胡須長達6米,除獅爪是用石塊砌成之外,整個獅身人面像是用建筑金字塔時留下的一塊天然巨石雕成的。1798年,拿破侖率軍遠征埃及時,曾用大炮轟擊獅身人面像,希望打開通往內部的入口,破壞了雕像的面部,鼻子崩落,眉目模糊,形成一種奇特的“笑容”。每當風沙彌漫、日影昏暗的時候,出現一種朦朧的神秘感。它至今已有4500多年歷史。
金字塔的建筑,從古到今都給人留下了許多不解之謎。傳統的說法,特別是史書(希羅多德的著作)的記載,都認為是依靠奴隸的集體勞動建成的。但是在當時生產力水平非常低的情況下,埃及人是如何用原始的工具將一人來高、兩噸半重的巨石從山上鑿出?又是如何將巨石從幾英里甚至幾十英里外運來,再吊上甚至高達一百多米的塔頂?對于這些問題,無人能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釋。一些學者推斷,古埃及人是借助畜力和滾木,把巨石運到建筑點的,他們又將場地四周天然的沙土堆成斜坡,把巨石沿著斜坡拉上金字塔。就這樣,堆一層坡、砌一層石,逐漸加高就是金字塔。近年來,又有一些學者推斷金字塔并非地球人所造,而是外星人所為。當然,要真正揭開金字塔的建筑之謎,還得依靠人們的不懈努力和勤奮研究。
[教師]古埃及的國王(法老)們不僅僅滿足于生前統治著人世,而且幻想死后復活成神,仍是陰間的統治者,永遠庇護著他的子孫后代。根據埃及的神話傳說,只有保存好尸體,靈魂才有寄托的地方,才能復活。因此,他們把尸體挖去內臟,浸以鹽水等防腐劑,填以香料,然后用麻布裹緊。這種可以保存很久很久的尸體叫做“木乃伊”。金字塔便是存放木乃伊的地方,是他們死而“復活”后的“永世的城堡”。這便是每個國王繼位后就著手為自己建筑陵墓的宗教方面的原因。金字塔是人
類建筑史上的奇跡,是古代埃及勞動人民卓越智慧和辛勤勞動的不朽紀念碑。同時,金字塔也是無數勞動人民血汗的結晶,它給古埃及人民帶來了無盡的苦難。
[教師過渡]同學們,我們在前面提到過,在大河流域的文明,除了埃及文明以外,還有兩河流域文明和古代印度文明。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古代兩河流域文明。
[教師講解](結合課本地圖或教學掛圖,講清“新月沃地”的概念含義)亞洲西部,有一條狹長地帶,土地肥沃,從地圖上看,它形似一彎新月,因此有“新月沃地”之稱。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在沃地東部并行奔流,被稱為兩河流域。兩河流域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古希臘人稱這一地區為“美索不達米亞”,意思是兩河之間的土地。這里的河水定期泛濫,時常帶來災害,但水退后留下的淤泥有利于農業生產。
[教師提問]兩河流域的自然條件和尼羅河流域相比,有什么共同點?
[學生回答]都在大河流域,河水的泛濫都給當地留下了肥沃的土地,都有利于農業生產的發展。
[教師引導]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學生回答]從中可以找出大河流域人類文明產生的共同規律。
[教師講述]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在沃地東部并行奔流,被稱為兩河流域。兩河流域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古希臘人稱這一地區為“美索不達米亞”,意思是兩河之間的土地。大致以今日的巴格達城為界線,分為南北兩部分。它的北部為亞述,南部為巴比倫尼亞。巴比倫尼亞也劃分為兩部分,以尼布爾(今努法爾)為界線,它的北部為阿卡德,南部為蘇美爾。蘇美爾人是兩河流域南部的主要居民,公元前5000年左右,他們結成氏族公社,主要從事農業,還飼養綿羊、豬、牛、驢等牲畜。公元前3000年左右起,蘇美爾人先后建立起一些奴隸制城邦,著名的有拉格什、烏爾等。蘇美爾城邦出現后不久,在它的北面從敘利亞草原遷來的一支游牧部落阿卡德人,也建立阿卡德等奴隸制城邦。在以后幾百年時間里,蘇美爾人和阿卡德人不斷打仗,兩河流域南部時而統一,時而分裂,直到漢謨拉比時,古巴比倫才統一兩河流域。
1901年12月,由法國人和伊朗人組成的一支考古隊,在伊朗西南部一個名叫蘇撒的古城舊址上,進行發掘工作。一天,他們發現了一塊黑色玄武石,幾天以后又發現了兩塊,將三塊拼合起來,恰好是一個橢圓柱形的石碑。
這塊石碑高2.25米,底部圓周1.9米,頂部圓周1.65米。在石碑上半段那幅精致的浮雕中,古巴比倫人崇拜的太陽神沙馬什,端坐在寶座上,古巴比倫王國國王漢謨拉比,恭敬地站在他的面前,沙馬什正在將一把象征帝王權力標志的權標,授予漢謨拉比。整個浮雕畫面莊嚴而穩重,表現了“君權神授”的觀念。石碑的下半段,刻著漢謨拉比制定的一部法典,是用楔形文字書寫的,其中有少數文字已被磨光。
這個石碑就是著名的“漢謨拉比法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比較系統的法典。它把我們帶到了近4000年前的古巴比倫社會。
西亞的城邦往往為了爭奪美索不達米亞的統治權而戰,而各個城邦有各自不同的強大時期,因此也都先后統治過這一地區。巴比倫控制該地區是在其國王漢謨拉比在位時期(公元前1792~前1750年)。
因為臣民們相互之間常常因觀點不同而發生沖突,于是漢謨拉比就制定了一套全體人民都必須遵從的法律。這是現存最早的成文法典之一。
漢謨拉比法典有282條法律條款,包括刑事法及有關占有奴隸、結婚和離婚、償還債務和支付工資等方面的法律。一些法律聽起來還很合理,如第233條規定:“倘若一個建筑者建造一幢房子……而工程不完善……這一工程應由該建筑者本人出資修繕。”
刑罰是嚴厲的。一條法律規定:“倘若一個人挖出任何自由民之眼,則應同樣挖出其眼。”但是挖出奴隸的眼睛就不會處罰得這么重,只需支付一定的罰金即可。
漢謨拉比的雕像。在頒布法典的同時,他還建立了一個巴比倫宗教,來代替多神崇拜。漢謨拉比法典雕刻在一塊石碑或者說是石柱上。頂部是漢謨拉比與巴比倫的正義之神沙瑪什的雕像。
[教師引導]現在請一位學生朗讀課文中的小字材料,然后根據法典的部分條款討論漢謨拉比法典的實質。
[學生討論]……
[教師明確]從漢謨拉比法典的內容看,它處處維護奴隸主階級的利益,強化奴隸主階級的專政。在階級社會里,法律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是維護國家政權的工具。
[教師過渡]在學習完兩河流域的歷史后,我們來看一下古代印度的種姓制度。
[教師講解](結合課本上古代印度的地圖講解)古代印度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印度的名稱起源于印度河,古代稱它為“身毒”或“天竺”。公元前三千年代中期,印度河流域興起了許多城市,其中最重要的城市是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本書中選用的插圖就是該城遺址)。古代印度文明在歷史上稱為“印度河文明”,因這明最早發現于哈拉帕,也稱“哈拉帕文明”。顧名思義這明,發源于印度河流域,位于南亞次大陸核心地區的西北邊陲,所以很多文化遺址今天已不在印度境內,而在巴基斯坦境內。但在歷史上,這兩個國家的文明是同源的。在1925年以前,人們只知道印度歷史上的雅利安人和吠陀文明,以為它就是印度最古老的文明,可是,歷史學家們也知道雅利安人是外來的,那么,在雅利安人之前,印度這塊土地的主人又是誰呢?歷史學家們
百思不得其解。1925年,考古學家宣布,在印度河流域發現了巨大的城市遺址,其文化大約興起于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3000年代中后期進入繁盛時期,大約在公元前2500年前后,這里出現了一些奴隸制小國家。不久,考古也證實,這些散落各地的古代印度奴隸制國家大約最晚于公元前1750年后不久就結束了,這就把印度的文明史提前了0年。此后,考古學家又在印度河中下游和西部沿海發現了大小城鎮遺址余處,其范圍從西邊的伊朗邊境至東邊今天印度的德里,從喜馬拉雅山麓到南部的阿拉伯海,總面積達130萬平方千米。到目前為止,這一古代文明的代表性遺址就是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前者位于今天巴基斯坦旁遮普地區印度河主要支流拉維河東岸,后者位于今天巴基斯坦信德省拉爾長納縣境內的印度河畔。此外,還有一些小遺址,如卡利班根、洛塔爾、蘇爾戈德,都在今天的印度境內。考古發現,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這兩座城市布局整齊,主要街道寬達10米,分別向東西和南北整齊排列,房間一般用磚砌成,既有簡陋的小屋,也有設計精美的宮殿,這些情況反映了明顯的貧富懸殊和階級對立。
[教師引導]下面我們來看一下本目的主要內容“種姓制度”。請大家先把課本上的看一看,在中間找出一些有效信息。
[學生回答]雅利安人進入古代印度之后,逐漸產生了不同等級,形成了嚴格的等級制度,史稱“種姓制度”。根據這個制度,社會分成四個等級。四個等級不是造物主用不同方式創造出來的。
各個等級之間高低貴賤有別,下一個等級的人沒資格從事高一等級的職業,不同等級的人不得通婚。種姓制度激化了當時的社會矛盾,并給后來印度社會的發展帶來了不良的影響。
[教師講解]雅利安人原是俄羅斯南部草原上的一個古老民族,雅利安人一支南下進入南亞次大陸,稱為印度—雅利安人,這就是一印度古代文獻中所稱的雅利安人;大約在公元前1000年前后,印度—雅利安人的一些部落開始向國家過渡。公元前6世紀,印度的恒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南印度有20多個小國,這就是印度歷史上的“十六國時代”,又稱列國時代。在印度—雅利安人擴張過程中,當地居民或被征服,或被趕走,他們成為古代印度次大陸的主要居民。雅利安人在向奴隸制國家過渡的過程中,逐漸形成森嚴的等級制度,即種姓制度。“種姓”一詞在印度的梵文中稱“瓦爾那”,意為顏色、品質。社會全體成員分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四個等級。等級不同,權利、義務也不同。第一等級是婆羅門,是祭司貴族,掌握神權,地位最高。第二等級是剎帝利,是軍事貴族,包括國王、武士和官吏,掌握政權與軍權。以上兩個高級等級占有大量生產資料,靠剝削為生,構成統治階級。第三等級是吠舍,包括農業、手工業者和商人,必須向國家繳納賦稅。第四等級是首陀羅,是指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居民,實際上處于奴隸的地位。第三、四等級構成被統治階級。各個等級職業世襲,互不通婚,界限森嚴,貴賤分明,甚至不能共食、共住。久而久之,下層等級愈演愈繁,出現賤民,即所謂不可接觸者,他們最受鄙視。首陀羅和賤民被壓在印度社會最底層,受到統治階級的折磨、壓制和剝削。
從理論上維護種姓制度的是婆羅門教,婆羅門教是印度古代宗教之一,它由雅利安人的原始宗教演變而來。它把印度最古老的宗教作品和文學作品《吠陀》作為經典。它信奉多神,不設廟宇,不崇拜偶像,但規定了煩瑣的祭神儀式,從私人生活到國王即位,都要祭神。它為了維護反動的等級制度,引用《吠陀》中的神話傳說,造物神“梵天”用口創造出婆羅門,用手創造出剎帝利,用腿創造出吠舍,用腳創造出首陀羅。還大肆宣揚輪回說,凡循規蹈矩、安分守己者,來生可升為較高等級,否則,則降為較低等級。它假托梵天的兒子摩奴制定一部法典,即《摩奴法典》,保護奴隸主階級的利益。法典規定婆羅門有權奪取首陀羅的一切,而首陀羅不能積累私人財產。首陀羅如果評論婆羅門的品行,就要用沸油灌入他的嘴里和耳朵里。殺死婆羅門的人應處以最痛苦的死刑。高等級殺死首陀羅,可用牲畜抵償或簡單凈一次身就行了。在佛教廣泛傳播期間,婆羅門教衰落。到了8世紀,經過改頭換面的婆羅門教在印度重新得勢,易名為印度教。
《搖籃》教學設計 篇8
[設計思路]
著名兒童文學家陳伯吹曾贊美《搖籃》是"一支美妙的搖籃曲","是歌也是詩"。它以悅耳動聽的音韻展現了"藍天"、"大海"、"花園"以及"媽媽的手"這一幅幅開闊兒絢麗的畫面,運用擬人、比喻等藝術手法將它們和諧地聯結在一起,形成一個溫馨、寧謐的環境,可以使孩子們陶醉在這種優美的意境中安然入睡。
[活動目標]
1、幫助幼兒理解詩歌內容,感受詩歌的畫面美和語言美。
2、通過欣賞,能口齒清楚地朗誦兒歌,使兒童體會濃濃的母愛之情。
[活動準備]
1、畫有藍天、白云、星星,大海、浪花、魚兒,花園、風兒、花朵,媽媽、嬰兒等大幅背景圖。
2、制作好的藍天、星星、大海、魚兒、花園,花朵、媽媽的手、嬰兒等的貼紙若干。
3、錄音機一臺,抒情音樂磁帶一盤。
[活動流程]
創設情境,引出課題――→完整欣賞詩歌,反復聆聽——→朗誦詩歌,啟發設問,集體討論――→遷移
一、初步感知理解作品階段
1、出示"搖籃"的背景圖,嘗試討論:圖上有哪些景物?它們都有什么關系?
2、教師有感情地朗誦整首詩歌。
3、讓幼兒嘗試一下媽媽搖著搖籃哄寶寶入睡的動作。
4、教師指圖朗誦,幼兒輕聲跟念。
5、傾聽配樂詩朗誦《搖籃》,要求幼兒傾聽時想象詩歌的畫面,也可嘗試用身體動作表達自己的感受。
二、反復聆聽作品階段
幼兒在午睡前躺著聆聽配樂詩歌錄音,每次聽兩遍,4天左右,幼兒就能流暢背誦詩歌。
三、交流討論、表演
1、集體朗誦并交流討論
a、詩歌里講了哪些搖籃?(幼兒回答后,教帥出示背景圖)
b、詩歌里說的這些搖籃,分別是哪個寶寶睡覺用的呢?(幼兒回答后,師生共同粘貼,把星寶寶、魚寶寶、花寶寶、小朋友寶寶分別送入各自的搖籃)
c、提出嘗試問題,引導幼兒討論:你最喜歡誰的家?
d、教師讓幼兒充分發表看法后發表白己的看法,同時讓幼兒知道,媽媽的手是我們每個小朋友的搖籃,每個小朋友要感謝媽媽對我們的關愛。
2、表演游戲
教師放錄音,幼兒戴上自己喜歡的頭飾自由表演,通過嘗試自身的動作表演,提高幼兒對詩歌的感受力。例:當詩歌里說"藍天是星寶寶的搖籃"時,扮演藍天的幼兒便可想像抱著星星,搖它入睡的動作,白云輕輕飄,星寶寶睡著了。
活動反思:
語言活動在我們班一直都是深受小朋友喜愛的,如今天的語言活動《詩歌:搖籃》孩子們是被這首詩歌給迷住了。當然我自己也感覺這堂課,比我想象的要順。孩子們表現得很不錯,回答問題都很積極,述說、表演也都比較到位,這些都令我非常開心。《搖籃》這首詩歌是個很美妙的兒童詩,詩歌中清晰的語言描繪了四幅溫馨寧靜的畫面,詩的前三段,分別把藍天、大海、花園比作是搖籃,星寶寶、魚寶寶、花寶寶各睡其中,這也體現了大自然的和諧與美妙。
詩歌一般都是以精煉、優美的語言,來表現豐富的思想情感,一般都有含蓄的特點,詩歌往往是抓住事物中容易打動人心的一點或幾點集中而概括地表現出來的,所以孩子對此較為陌生;而幼兒對如何通過重音、停頓、速度、語調等的'不同變化來表達詩歌內容,也不夠熟悉,所以我把引導幼兒理解詩歌內容,學會有感情的朗誦作為本活動的重點部分。由于大班孩子的抽象意識思維理解能力還處于低級階段,對理解詩歌的意境存在困難,所以我把本節課的難點確定為:理解詩歌的意境。
但是在活動的過程中,也許是我的引導、提示做得不夠充分,幼兒的動作、表演形式都過于單一;創編詩歌環節,幼兒的想象力還沒有完全的被我激發出來;延伸活動的選擇上還有些不恰當。
課后我仔細的想了想,目前我覺得自己上課最大的問題之一就是語言組織。不管是引導、提問,還是小小的鼓勵,都需要教師在語言上簡短、精確的表達出來。提問的問題一定要簡單明了,教師總結也要很精確,可以讓幼兒馬上理解。
問題之二,激情!我自認為我上課還缺乏一點激情,這是我每次上課都在思考的一個問題。如何調動學生們的情緒,如何完全的投入到課堂之中,如何與幼兒打成一片···詩歌朗誦是一門情感的藝術,情感是需要激情的,一位有激情的老師是會被感動得!
這幾點是我接下來要一直研究思考的問題,我相信我的課會越上越好。
《搖籃》教學設計 篇9
活動目標
1.感受歌曲的溫柔、寧靜,學習安靜、柔和地哼唱歌曲的旋律。
2.借助哄娃娃的輕柔動作和溫柔的聲音等,感受理解搖籃曲的性質。
活動準備
1.課件:搖籃曲
2.課件:哭聲
3.布娃娃每人一個,把桌子布置成小床。
音樂
活動過程
一、導入
播放娃娃哭聲。
教師:你們聽什么聲音?(哭聲)誰在哭,哦!原來是這個小娃娃,小娃娃為什么要哭呢?
她一定是困了想睡覺,沒有媽媽哄她,那我來做她的媽媽,給她唱首《搖籃曲》吧!
你們和她一起安靜得聽,別吵醒了小娃娃。
二、幼兒欣賞教師演唱《搖籃曲》。
1.教師清唱歌曲,邊唱邊輕搖搖籃中的娃娃,讓幼兒初步感受
《搖籃曲》的特點。
教師:聽完這首歌曲你有什么感覺?
(好聽、想睡覺、柔柔的、靜靜的)
老師再來給你們唱一遍《搖籃曲》,你們再聽一聽是不是有這樣的感覺。
2.教師跟隨伴奏有感情的演唱歌曲讓幼兒欣賞,并伴隨自然的動作。
教師:聽著這首歌曲你們想干什么呀?
(教師可以用動作和語言啟發、引導幼兒知道搖籃曲的特點:
《搖籃曲》是為哄寶寶睡覺唱的歌曲,它聽起來溫柔、優美、安靜,很容易讓寶寶進入夢鄉。)
三、用哄娃娃、敲碰鈴、哼唱等方式幫助幼兒欣賞。
1.教師引導幼兒創編哄娃娃睡覺的動作。
教師:如果讓你來哄娃娃睡覺,你想用什么動作呢?
(引導幼兒嘗試做各種哄娃娃的動作。)
老師發現幼兒園有很多娃娃沒有爸爸、媽媽,誰來當他們的爸爸、媽媽呢?
2.幼兒選擇自己的娃娃抱好,邊欣賞歌曲錄音邊用輕柔的動作哄娃娃。
教師:你們也來做爸爸、媽媽,哄自己的小娃娃睡覺吧!注意哄娃娃的動作應該怎么樣?
3.教師:請爸爸、媽媽一邊哄娃娃,一邊輕輕的給娃娃哼唱歌曲,讓小娃娃快快入睡好嗎?
四、幼兒欣賞歌曲錄音,進一步感受《搖籃曲》的特點。
1.教師指導幼兒把娃娃放到四周的“大床”(桌子)上睡覺。
教師:你們真是好樣的,把小娃娃都哄著了,快把他們放到小床上去睡吧!
2.教師扮演媽媽請幼兒做孩子,一起聽《搖籃曲》的'音樂自由表演。
并引導幼兒用輕柔的動作舞蹈,保持寧靜的氣氛。
教師:看到你們做爸爸、媽媽做得真好,老師也想當媽媽,那誰來當我的寶寶呢?
好!就請你們把小椅子當搖籃,聽媽媽唱《搖籃曲》入睡吧!
(欣賞過程中教師一邊跟錄音唱歌,一邊輕撫每個幼兒,讓幼兒通過聽、身體接觸進一步感受
搖籃曲的優美、溫柔和寧靜。)
《搖籃》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1、通過傾聽音樂感受搖籃曲輕柔、緩慢的旋律,引導幼兒用語言說出搖籃曲的性質,并有興趣地用動作表現哄娃娃睡覺的情節。
2、感受旋律的氣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參加集體音樂活動的樂趣。
3、通過音樂活動培養幼兒想象力、口語表達能力及肢體的表現能力。
4、培養幼兒的音樂節奏感,發展幼兒的表現力。
5、感知樂曲的旋律、節奏、力度的變化。
教學準備:
創編一段舞蹈,音帶
教學過程:
(一)導入復習歌曲:《小小的船》
教師語言:天黑了,整個大地變得靜悄悄的,月亮姑娘來唱歌了,星星來為他伴奏,他們的歌聲讓靜靜的夜顯得更美麗。聽——(師生合唱,引導幼兒看老師的指揮手勢)
(二)欣賞搖籃曲
1、感受音樂的特點
教師語言:夜晚真美呀,就在這時不知從那戶人家的窗子里傳出了一段很好聽的音樂。(完整聽賞音樂)
提問:這段音樂好聽嗎?聽了這段音樂你想到了什么呢?
小結:聽了這段音樂你們想到了那么多的事,你們真是用心在聽。那你們怎么會想到這些事的呢?
這段音樂給我們的感覺是怎么樣的呢?(再次欣賞,講講感覺,教師哼唱加以肯定)
小結:你們說得真好,這段音樂給我門的感覺就是很柔和,很安靜的,緩慢的。
2、感受音樂的內容
教師語言:其實音樂就像人說話,每一段音樂里都藏著一個優美又動聽的故事,那么這段音樂里講了一個什么故事呢?讓我們一起來聽,一起來看吧!(欣賞舞蹈和音樂)
提問:現在你們都知道這段音樂講了什么故事呢?你是怎么知道的?(結合動作理解:媽媽在哄寶寶睡覺,并開心安慰地跳起舞了)
小結:這段音樂講述了媽媽在哄自己心愛的寶寶睡覺,像這樣的曲子我們叫它《搖籃曲》。
3、幼兒表演音樂內容教師語言:在幼兒園里老師就是你們的媽媽,你們就是老師的好寶寶,天黑了媽媽要哄寶寶們睡覺了。
教師語言:媽媽哄你們睡覺心里怎么樣?你們想不想也來做一次小爸爸小媽媽哄自己的娃娃睡覺呢?(幼兒也來扮演媽媽爸爸哄娃娃睡覺)
難點:哄娃娃的動作可以引導幼兒變換動作。(幼兒個別示范)
表演得逼真(引導幼兒用動作體現對娃娃的寶貝)
4、結束語:小娃娃真的睡了,讓我們輕輕地把他放到小床上,我們也該休息了。
教學反思:
在小班上學期我想讓孩子接觸到比較典型的曲子,例如搖籃曲、進行曲等,讓他們初步了解音樂有不同的類型,在音樂的活動中能夠有稍深一點的探索。
而在這節活動中,我們發現:孩子能夠分辨什么樣的曲子才是適合睡覺的曲子,而小班的幼兒也特別容易進入情境,能用入境的語言、動作帶娃娃睡覺。活動的目標很容易達成。
《搖籃》教學設計 篇11
活動目標:
1、體會詩歌優美的意境和豐富的想象。
2、在理解、掌握詩歌的基礎上,學習仿編詩歌。
3、感受詩歌里寧靜、溫馨的感覺,激發幼兒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
活動準備:
《搖籃曲》音樂、搖籃一個、娃娃一個、圖片四幅。
活動過程:
1、出示搖籃,播放搖籃曲。
“小朋友,你們知道這是什么?(教師輕輕地搖著搖籃)聽著優美的搖籃曲,小寶寶躺在搖籃里睡著了。我們的生活中也有很多搖籃,我們一起去認識他們吧!請聽詩歌:《搖籃》。”
2、教師配樂朗誦,完整欣賞詩歌。
(1)你聽了詩歌感覺怎樣?
(2)詩歌里有哪些搖籃?搖的都是誰?(引導幼兒用詩歌中的語言來回答。)
3、出示第一幅圖片,教師朗誦第一段。
提問:星寶寶是怎樣睡著的?(白云輕輕飄,星寶寶睡著了。)
為什么白云要輕輕的飄?(情感滲透)我們一起用動作來表現。
請小朋友和老師一起朗誦一遍。
4、出示二、三圖片
“魚寶寶、花寶寶和小寶寶是怎樣睡的?”引導幼兒用詩歌中的語言說一說。5、出示圖片四,引導幼兒創編。
師:看到圖片你想到了什么?能不能自己來創編詩歌?(引導幼兒嘗試看圖創編)
6、請幼兒跟老師一起看圖完整地朗誦詩歌。
“你最喜歡詩歌中的哪一句?為什么?”
7、師:“多美的詩歌呀,我們一起伴著優美的音樂來朗誦一遍,邊朗誦邊加上優美的動作,看誰的動作最美。”
8、幼兒創編詩歌。
“大自然中還有哪些搖籃?我們幫忙找一找,再用詩歌中那樣美的語言說出來好嗎?”(幼兒分組交流討論)
9、師:“我們給這么多小動物、植物找到了溫暖的搖籃,大自然變得那么溫暖,生活變得多么美好!我們一起到大自然中把創編的詩歌朗誦給它們聽好嗎?”
活動延伸:幼兒將創編的詩歌畫出來。
《搖籃》教學設計 篇12
活動目標:
1、理解感受詩歌的語言特點。
2、在充分體驗感受詩歌優美意境的同時,激發幼兒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
3、鼓勵幼兒按照詩歌的重復結構仿編詩歌,靈活運用學過的動詞,利用已有的經驗感受想象仿編詩歌。
活動準備:
制作關于詩歌內容的課件、多媒體設備、輕音樂磁帶、錄音機
活動過程:
1、出示搖籃,引入課題
小朋友,這是什么呀?(搖籃)搖籃是做什么用的呢?(搖著小寶寶睡覺的)。今天,老師就給小朋友們帶來一首很美的詩歌《搖籃》,請小朋友閉上眼睛靜靜地欣賞這首詩歌。
2、邊放課件《搖籃》,老師邊朗誦
提問:詩歌的名字叫什么?
3、請幼兒再欣賞一遍詩歌,請幼兒仔細聽聽詩歌里都說了些什么 。
4、通過提問互動,理解詩歌內容。
提問:詩歌里哪些是搖籃?哪些是寶寶?為什么說它們是搖籃?是寶寶呢?
(藍天很大,象搖籃,星星很小象寶寶。星星很調皮,白云來幫助它,白云輕輕地飄呀搖呀,星星寶寶就睡著了。同樣方法一一解釋后面的詩句。)
5、引導幼兒學習朗讀詩歌,邊放動畫,幼兒和教師一起朗讀
引導小朋友在朗讀時,聲音要輕要好聽,語速不能過快。
6、幼兒集體朗誦并表演詩歌內容
7、啟發幼兒仿編詩歌
藍天是搖籃,搖著星星寶寶,還可以搖著什么寶寶呢?
大海還可以搖著什么寶寶呢?
花園還可以搖著什么寶寶呢?
8、老師也來畫一畫,編一編
我把紙比作很大的搖籃,把這張紅色的紙比作春天,我畫一棵樹,再畫一些小鳥。這張黃色的紙比作大地,大地是搖籃,可以搖著什么寶寶呢?誰來幫助草寶寶睡覺呢?
老師把這兩幅畫編成詩歌送給小朋友
春天是搖籃搖著樹寶寶,
小鳥輕輕叫,樹寶寶睡著了;
大地是搖籃,搖著草寶寶,
樹葉輕輕飄,草寶寶誰著了。
9、引導小朋友離開原詩仿編詩歌
指導小朋友利用提供的彩筆、畫紙進行大膽想象創編。你們可以把紙當作搖籃,畫上寶寶,再畫上誰來幫助寶寶睡著的。
鼓勵小朋友把自己的畫編成詩歌朗誦給旁邊的小朋友聽,并展覽小朋友的作品。
9、鼓勵幼兒把自己的創意遍成詩歌朗讀給大家聽,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創編的詩歌。
10、把幼兒創編的詩歌編輯成一首新的詩歌《搖籃》
大家一起來學一學,朗誦一下。
11、帶領小朋友一起朗誦新的詩歌《搖籃》,并錄音。
附:《搖籃》
藍天是搖籃,搖著星寶寶。
云兒輕輕飄,星寶寶睡著了;
大海是搖籃,搖著魚寶寶,
浪花輕輕翻,魚寶寶睡著了;
花園是搖籃,搖著花寶寶,
風兒輕輕吹,花寶寶睡著了;
媽 媽的手是搖籃,搖著小寶寶
歌兒輕輕唱,小寶寶睡著了。
《搖籃》教學設計 篇13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體會詩歌優美的意境和豐富的想象,激發幼兒對詩歌的興趣。
2、通過欣賞,能口齒清楚地朗誦兒歌,使孩子體會濃濃的母愛之情。
3、引導幼兒仿編詩歌,培養幼兒的想像力、創造力和嘗試精神。
4、理解散文的內容,初步學習朗誦散文。
5、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詩歌的內容初步學習朗誦。難點:正確使用動詞,根據詩歌的結構及語言情緒進行詩歌創編。
活動準備
1、畫有藍天、白云、星星,大海、浪花、魚兒,花園、風兒、花朵,媽媽、嬰兒等大幅背景圖。
2、制作好的藍天、星星、大海、魚兒、花園,花朵、媽媽的手、嬰兒等的貼紙若干。
3、錄音機一臺,抒情音樂磁帶一盤。
活動過程
一、初步感知理解作品階段
1、出示“搖籃”的背景圖,嘗試討論:圖上有哪些景物?它們都有什么關系?
2、教師有感情地朗誦整首詩歌。
3、讓幼兒嘗試一下媽媽搖著搖籃哄寶寶入睡的動作。
4、教師指圖朗誦,幼兒輕聲跟念。
5、傾聽配樂詩朗誦《搖籃》,要求幼兒傾聽時想象詩歌的畫面,也可嘗試用身體動作表達自己的感受。
二、反復聆聽作品階段
幼兒在午睡前躺著聆聽配樂詩歌錄音,每次聽兩遍,4天左右,幼兒就能流暢背誦詩歌。
三、交流討論、表演
1、集體朗誦并交流討論
a、詩歌里講了哪些搖籃?(幼兒回答后,教帥出示背景圖)
b、詩歌里說的這些搖籃,分別是哪個寶寶睡覺用的呢?(幼兒回答后,師生共同粘貼,把星寶寶、魚寶寶、花寶寶、小朋友寶寶分別送入各自的搖籃)
c、提出嘗試問題,引導幼兒討論:你最喜歡誰的家?
d、教師讓幼兒充分發表看法后發表白己的看法,同時讓幼兒知道,媽媽的手是我們每個小朋友的搖籃,每個小朋友要感謝媽媽對我們的關愛。
2、表演游戲
教師放錄音,幼兒戴上自己喜歡的頭飾自由表演,通過嘗試自身的動作表演,提高幼兒對詩歌的感受力。例:當詩歌里說“藍天是星寶寶的搖籃”時,扮演藍天的幼兒便可想像抱著星星,搖它入睡的動作,白云輕輕飄,星寶寶睡著了。
四、仿編詩歌。“大家真聰明,這么快就把詩歌記住了,那大家想不想當回小詩人,自己編詩歌呢?”首先結合課圖片,引導幼兒仿編,然后幼兒自選一種寶寶的卡片,與同伴討論創編詩歌,并請個別幼兒將自己編的詩歌說給大家聽。最后請幼兒將寶寶卡片貼到相應的搖籃處(背景圖片)讓寶寶好好睡一覺。
教學反思
《搖籃》是一首意境優美的詩歌,在活動中充分調動孩子的多種感官,借助《搖籃曲》作為背景音樂、動作、語言、圖片等多種方式幫助幼兒理解詩歌內容,感受詩歌美好的意境,發揮孩子的想象,能創編出較為完整的詩歌來。孩子在學習詩歌的過程中,積極主動性較高,學習效果較好,孩子也獲得了成功。通過課的反復修改,在教學活動中也收獲了不少,為我在今后的語言教學活動中積累了不少的經驗,以下就是幾點小小的收獲:在活動中,借助音樂、圖片、身體動作等幫助幼兒感受詩歌的意境美。圖片的出示,形象生動的再現了詩歌的內容,幫助幼兒從直觀的視覺上感知詩歌的美,還幫助幼兒進行詩歌內容的記憶。在幼兒進行有感情的朗誦詩歌時,配上了背景音樂《搖籃曲》,讓孩子自始至終都沉浸在那種寧靜溫馨的意境中,體驗到了詩歌帶給大家的快樂。在學習詩歌的同時,通過啟發引導,讓幼兒先尋找四段詩歌的共同之處,有效的幫助幼兒理解詩歌的結構,為學習仿編詩歌做鋪墊。很多的幼兒能夠根據圖片找出詩歌的規律,自己分析出句式的特點,朗誦詩歌較為連貫,詩歌內容掌握較好。通過《搖籃》教學活動,讓我知道了在以后詩歌教學活動中,要使用多種手段讓孩子去更好地理解文學作品,發展語言能力。充分發揮幼兒的主動性,真正成為活動中的主人。
《搖籃》教學設計 篇14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體會詩歌優美的意境和豐富的想像,激發幼兒對詩歌的興趣。
2、在掌握詩歌的基礎上,學習仿編詩歌。
3、感受媽媽的愛,懂得感恩,用行動報答媽媽的愛。
活動準備:
1、多媒體課件、《搖籃曲》。
2、與詩歌內容匹配的圖片、創編所需的圖片若干。活動過程:
(一)導入課題,激發興趣。
1、出示搖籃,提問:看,這是什么?
幼:搖籃。
師:對了,是搖籃。搖籃有什么用呢?
幼:小寶寶睡覺的。
幼:我們小時候可以睡在里面。
師:搖籃是小寶寶的床,睡在里面有什么感覺呢?
幼:很舒服。
幼:感覺很暖和、很溫暖。
(評析:出示搖籃圖片,讓幼兒用已有的經驗說說睡在搖籃的感覺,很多的幼兒都能說出睡在搖籃舒服、溫暖的特點,有的幼兒會
不自覺地做出一系列身體搖擺的動作,很好地感受到了睡在搖籃里舒服的感覺。)
2、師:睡在搖籃里軟軟的,很舒服,我們生活中有很多像搖籃一樣的東西,我們一起來看看。
3、欣賞課件(沒聲音的畫面),說說看到了什么?你覺得什么像搖籃呢?它搖著誰?
幼:我看到了星星,我覺得白云的它的搖籃。
幼:媽媽是寶寶的搖籃。
幼:花園里有很多的小花,風吹起來,它的搖籃。
師:小朋友說的真不錯,這段動畫當中還藏著一首好聽的詩歌呢,我們一起來聽一聽。(完整欣賞詩歌,加上配音)
(評析:一開始出示課件,讓幼兒欣賞詩歌中漂亮的場景,沒有加上配音,讓幼兒根據看到的內容猜測生活中的一些搖籃,第二遍加上配音朗誦,讓幼兒欣賞畫面的同時初步感受詩歌的意境,熟悉詩歌的內容,為學習、朗誦詩歌作鋪墊。)
(二)學習詩歌,感受詩歌的優美意境。
1、教師配樂朗誦,完整欣賞詩歌。
(1)教師配樂詩朗誦,幼兒欣賞,欣賞后提問:你聽見了哪些好聽的話,用詩歌中的話來說一說。(出示相應的圖片)
(評析:請幼兒試著用詩歌中的話來說說,同時出示相應的圖片,來加深對詩歌的印象,熟悉詩歌內容,并看著圖完整地復述句子。)
(2)引導幼兒用詩歌中語言來回答。(藍天是搖籃,搖著星寶寶;大海是搖籃,搖著魚寶寶;花園是搖籃,搖著花寶寶;媽媽的手是搖籃,搖著小寶寶。)
(3)為什么說藍天是星寶寶的搖籃?(為什么說大海是魚寶寶的搖籃?花園是花寶寶的搖籃?)
(4)分析句式,這首詩歌中有哪些一樣的地方?
幼:都有搖籃。
幼:最后一句一樣,它們都睡著了。
幼:小寶寶都睡在搖籃里。
(評析:讓幼兒看著圖片來進行句式分析,幫助幼兒理解記憶詩歌內容的同時,更加便于幼兒去分析整理句式,發現四句詩歌的共同之處。)
2、觀看課件,分段欣賞詩歌。
(1)播放詩歌中第一小節的課件,提問:星寶寶是怎樣的睡著的?
幼:白云搖著它,它就睡著了。
幼:到了晚上星星就睡著了。
(2)為什么白云要輕輕地飄?我們一起用動作來表現。
請小朋友和老師一起來讀一讀。(藍天是搖籃,搖著星寶寶;白云輕輕飄,星寶寶睡著了。)
(3)播放詩歌中第二、三、四小節的課件,提問:魚寶寶是怎樣睡著的?花寶寶是怎樣睡著的?小寶寶是怎樣睡著的?
引導幼兒說一說,浪花輕輕翻,魚寶寶睡著了;風兒輕輕吹,花寶寶睡著了;歌兒輕輕唱,小寶寶睡著了。
(評析:動用作表現白云、浪花、風和歌聲的輕柔,去體驗這些搖籃的特點。)
3、誦讀詩歌,體會意境。
(1)教師和幼兒一起誦讀(看著圖把這首詩歌完整地朗誦一遍)。
(2)教師和幼兒分角色誦讀。
(3)討論:星寶寶、魚寶寶、花寶寶和小寶寶都睡著了,不能把他們吵醒,要用什么樣的聲音來朗誦呢?
幼:輕輕的聲音。
幼:不能太吵的聲音。
幼:好聽的.聲音來朗誦。
(4)引導幼兒用輕輕的聲音來朗誦詩歌。
師:那我們就用輕輕的、好聽的聲音來讀讀這首詩歌吧!
4、表演詩歌:這么美的詩歌,我們一起用動作來表現,看誰做得最美。
(評析:通過討論,讓幼兒自己去發現朗誦這首詩歌所要注意的聲音,用輕輕地聲音進行朗誦,意境很美,感受詩歌意境美的同時也體驗到了詩歌輕柔的熱點。)
(三)發展想象,仿編詩歌。
1、藍天里出了有星寶寶以外,還會有誰?
幼:藍天里還有太陽。
師:那我們試試,把太陽編到好聽的詩歌中去。(插卡的形式,把原來詩歌中的白云圖片替換為太陽,連貫地看圖朗誦整句話)
2、大海中除了魚寶寶,還會有誰?
3、花園里出了花寶寶外,還會住著誰?
4、把創編的內容看著圖完整滴朗誦,提醒幼兒用輕輕地,好聽的聲音進行朗誦。
(評析:用插卡的形式讓幼兒進行創編故事,幼兒能看著圖片完整地進行創編,既發展了幼兒的創造力,也使得幼兒朗誦能力得到了提高,能夠進行完整地句子創編。)
(四)感謝媽媽。
1、媽媽很辛苦,把小朋友照顧地很好,媽媽平時都做哪些事情呢?
幼:在我很小的時候,媽媽要喂我吃飯。
幼:媽媽生寶寶的時候,要去醫院動手術,很痛的。
幼:媽媽要給我洗衣服,做飯給我吃。
幼:媽媽每天都送我上幼兒園。
2、媽媽這么辛苦,你想怎么感謝媽媽呢?(和旁邊的幼兒討論,說說自己的感謝方法)。
幼:上課認真聽講,考試得100分媽媽就會很高興。
幼:我畫一幅畫送給媽媽。
幼:媽媽回家的時候我給媽媽拿拖鞋。
幼:我幫媽媽掃地。
幼:我給媽媽唱首好聽的歌曲。
3、幼兒講述感謝媽媽的方法,教師進行小結:感謝媽媽的方法有很多,可以送給媽媽一句好聽的話,親手做禮物送給媽媽,幫媽媽干家務等。
4、布置感恩小任務:回家后用自己的方式感謝自己的媽媽。
(評析:回憶媽媽平時做的時候,很多的小朋友都能說出媽媽的辛苦,有的幼兒還想到了媽媽生寶寶時的辛苦,都說要上課時認真聽講,考試得100分來報答媽媽對自己的愛。報答媽媽的方法很多,沒有局限在送媽媽禮物這個方面,思維很活躍,能說也愿意表達自己的看法。)
活動延伸:
1、將圖片放在語言區供幼兒自己練習朗誦詩歌。
2、回家后用自己的方式感謝媽媽。
附內容:搖籃
藍天是搖籃,搖著星寶寶,
白云輕輕飄,星寶寶睡著了;
大海是搖籃,搖著魚寶寶,
浪花輕輕翻,魚寶寶睡著了;
花園是搖籃,搖著花寶寶,
風兒輕輕吹,花寶寶睡著了;
媽媽的手是搖籃,搖著小寶寶,
歌兒輕輕唱,小寶寶睡著了。
《搖籃》教學設計 篇15
一、教材分析
小朋友們,大家好,今天我們學習一首新詩歌"搖籃",這首詩具有奇妙別致的想象,將大海、天空、花園、媽媽的手這些美好的景色比喻成搖籃,描寫出了小寶寶們分別在不同的搖籃里睡著了的那種寧靜、溫馨的意境。要想讓幼兒理解和體會到詩歌中的內容,感受詩歌的美,就必須對詩歌中所提到的各種景色和事物有所了解,知道它們之間的依存關系。這是理解這首詩歌的知識基礎也是本次活動的知識點。
教師在課前可以利用散步活動、談話活動引導幼兒觀察認識詩歌中所提到的這些事物,如天空和花園,讓幼兒親身感受生活中大自然的美,為詩歌教學的開展奠定了情感基礎。依據素質教育中"提高審美觀,提高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和能力。"的要求,及幼兒園語言教學的任務,制定了四個教學目標 。
1、培養幼兒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美好情感情感。
2、引導幼兒能大膽表達,發展口語表達能力,培養欣賞為學作品的興趣和想象力。
3、在理解詩歌內容的基礎上,體會詩歌寧靜、溫馨的意境,初步嘗試感情的朗誦詩歌。
4、初步學習使用動詞:飄、翻、吹,進行仿編詩歌的嘗試。
教學的重點是:理解詩歌的內容初步學習朗誦。這是依據了語言的教育意義指出:語言是認識世界的重要工具,它能促進幼兒認識能力的發展,提高審美觀。這首詩歌含有豐富的知識性,用詩一般的語言描述了很多美好的情景,是幼兒認識世界了解世界的好教材。幼兒只有理解了作品的內容感受到詩歌的美,才能在感情上產生共鳴進行朗誦。
難點:正確使用動詞,根據詩歌的結構及語言情緒進行詩歌創編。語言教育能激發起幼兒對文學作品的興趣,培養思維能力、口語表達能力。語言對幼兒有很大的感染力。作為大班幼兒有了一定的理解語言、表達語言的基礎,幼兒往往不滿足于對一首詩歌的朗誦,他們有想表達自己的想法,有創編的渴望。可是這種渴望要變成實踐行動,幼兒靠自己是難以實現的,必須有教師的引導和幫助,因此這是本次教學活動的難點所在。
二、教學方法
針對教材內容和分析我主要運用了游戲法、視聽結合法和分段跟誦法三種教學方法。
第一種游戲法,同中小學不同的是幼兒園的基本活動形式就是游戲,幼兒在游戲中發展在游戲中學習。
綱要明確的提出了"創設一個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的環境,支持、促進、鼓勵、吸引幼兒與教師、同伴或其他人交談、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還提出了讓幼兒"想說、敢說"。那么游戲法恰恰能完成綱要的要求,激發幼兒想說、敢說的愿望。我設計了三個不同的游戲貫穿于整個教學活動中,配合游戲運用制作了教具掛圖和小圖片。首先,在課題導入 部分運用了音樂小游戲"模仿動作"。隨著音樂引導幼兒模仿白云飄等動作,用動作理解詩歌中的動詞。在理解詩歌的內容和它那別致的想象時,設計了游戲"送寶寶回家"。通過這個游戲讓幼兒理解詩歌中描述的各種事物之間的聯系。最后,在活動結束之時運用了音樂表演游戲"快樂寶寶"。
第二種是視聽講結合法,主要根據了幼兒的具體形象思維占主要地位的特點,和幼兒語言發展的特點而采用的。
就是引導幼兒去看、去觀察。在自由、寬松且安靜的環境中,為幼兒提供了探索性強的的小圖片和形象可愛、顏色鮮艷的大掛圖。這些都充分的刺激了幼兒的視覺感官,引導幼兒進行細致的觀察。聽就是教師的語言啟發、引導、暗示和示范。我在教學中主要運用了究因性和啟發性提問,比如:"誰會是寶寶的搖籃?你想想還會有那些寶寶?誰又會是他們的搖籃?"。在教學中為了讓幼兒充分體驗詩歌的美,在示范朗誦時,配上了優美的"夢幻曲"聲情并茂的朗誦,充分刺激了幼兒的聽覺感官。講就是指幼兒的講述。幼兒通過在游戲中自由結伴講、分組講,充分表達自己的愿望。在反復的表達講述中理解詩歌的內容,從而能有感情的進行朗誦。而且這樣能滿足每個幼兒的愿望,充分注重了個別差異。視聽講結合的方法能充分的調動幼兒的各種感官,讓幼兒處于積極的學習狀態中。
第三種方法就是分段跟誦法,在幼兒自由探索獲取知識的同時利用大圖片進行了分段跟誦的方法。因為形象的的圖片很容易在幼兒的頭腦中引起對詩歌內容的表象,通過直觀形象的感知獲得知識,符合幼兒的認知特點。由于這首詩歌描寫了4個不同的場景,完整教學不利于幼兒的記憶,分句又會破壞了詩歌的完整性。所以,選用分段跟誦法,每一段設計幾種不同形式的提問,使幼兒熟悉理解記憶詩歌中的語句。
以上三種教學方法交替使用,互相補充,配合使用色彩鮮艷的圖片,適合幼兒操作的小圖片和優美的音樂,充分發揮了這兩種教學方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