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接球》教案(精選7篇)
《拋接球》教案 篇1
設計理念:
"球"是幼兒日常生活中經常見到的.運動器械,也是幼兒特別喜歡的運動器械。在經過了小班一學年的拍球練習,到了中班希望在此基礎上多一些運動類的,競技性的球類游戲活動。
同時,我發現中班的幼兒經過小班的學習變得不是那么的以自我為中心,但是他們不明白作為一個團體的意義,不明白合作的含義。所以用兩人合作類的球類活動,在幼兒身體得的鍛煉的同時,希望也能增強中班幼兒的團體合作意識。
活動準備:
收集各種球類:皮球。
活動過程:
一、籌劃,收集球。
1、對中班組各班開展"兩人原地拋接球"進行計劃籌備,撰寫班級健康特色活動。
2、通過家長會、家園欄、班級通知等形式,各班向家長介紹拍兩人原地拋接球活動的主要內容和目的,征集家長對開展球類活動的意見和建議,爭取家長的支持和配合。
3、各班發動家長,帶著孩子在家中練習兩人原地拋接球。
二、開展情境化的球類活動。(3年2月-3年6月)球類活動主要途徑:
1、晨間球類活動。
2、集體健康活動。
3、分散自主活動。
4、親子玩球活動。
球類活動主要內容:
1、初級階段:教師負責講授技巧,活動中要求幼兒兩腳分開,身體自然下蹲,兩手自然分開中心向下。合作過程中要和你的小伙伴尋找默契,用球的力度自己在運動的過程中慢慢把握。
2、中級階段:通過家園練習,讓孩子回到家后,不要在電視上浪費過多的時間,而是希望家長能夠帶著孩子玩一玩球類活動,特別的兩人合作拋接球。讓孩子在活動的過程中能夠考慮別人,而不是只顧自己。
3、高級階段:在班級之中開張各類合作競賽活動,以小組為單位,或者男生女生為組合,展開兩兩對戰。以總成績來評比輸贏。
(1)從簡單的動作練起:讓幼兒從最簡單的個人向上拋接球開始練習,達到一定的熟練度和高度之后就讓幼兒們開始嘗試兩兩合作的拋接球。
(2)通過教師的正確講解,演示并用圖展示兩人合作拋接球的正確方法和姿勢。
(3)讓玩得好的幼兒做示范。充分利用幼兒間的榜樣作用,以及一對一的幫扶關系,把水平相差較大的幼兒兩兩結對,通過相互間的鼓勵、模仿,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
(4)充分利用家長資源。對于那些能力較弱的幼兒就請家長在家里幫助練習。加強家園聯系的同時,能夠讓孩子通過家庭游戲的方式,增進親子樂趣。
三、利用記錄、評比等,促進球類活動的開展。
1、設計"最佳組合榜"。每周對于有進步的組合經行榜單更新獎勵。
2、繪制了"幼兒合作拋接球記錄表"。記錄幼兒每天合作拋接球的情況,使幼兒通、過記錄能夠看到自己的進步。
3、組織幼兒拋接球游戲、比賽。在小組之間或者是男女生之間開戰,組合對戰。也可以開戰組合挑戰賽,挑戰成功的組合有小紅花作為獎勵,被挑戰是失敗的組合要通過努力,下次獲得進步。
《拋接球》教案 篇2
設計背景
幼兒園要開展家長半天開放日,為開放日而設計的活動。
活動目標
1、通過拋接球的游戲,教幼兒練習投球的動作。
2、鍛煉幼兒手臂的力量,訓練動作的協調和靈活。
3、培養幼兒團結合作的觀念。
4、培養幼兒健康活潑的性格。
重點難點
投擲動作包含了手部的伸展和眼睛的瞄準等,是一個需要手腳協調,眼腦并用以及合作的運動,幼兒剛開始可能還掌握不好,所以在講解時要重點講,讓幼兒多練習,變化調整和家長之間的合作。
活動準備
籮筐人手一個,海洋球一大箱,畫好投擲線,小松鼠頭飾每人一個,獎品幾個。
活動過程
一、開始環節
情景導入:小朋友戴松鼠頭飾和老師一起進場,老師說:今天小松鼠到樹林里面玩,看到了很多松果,我們一起來撿松果吧,撿了松果就把松果投到籃子里。
二、基本環節
教師示范:先將籮筐擺在一定距離外(第一次不必太遠,最好讓每個幼兒都可以投進,以增強幼兒的學習興趣,)然后將球投入籃子里。
1、讓每個幼兒都試試看,教師要觀察幼兒的投進情況及時講解和讓幼兒調整。
2、讓幼兒邀請自己的爸爸媽媽和自己一起玩游戲,教師講解游戲規則。
3、最先采得松果最多的一組為勝,進行游戲2次。
三、結束環節
1、給予獲勝組獎勵,落后組以鼓勵。
2、表揚積極并給力的家長。
3、結束活動。
在本活動中大多數幼兒能通過操作、觀察、調整完成游戲,并學會投擲動作。
家長在本活動中能積極參加和配合,但我覺得在活動中游戲簡單了一點,還可以加大難度,讓幼兒和家長更有挑戰性,希望在下次的活動中能有更好的構思和創意。
小百科:球是以半圓的直徑所在直線為旋轉軸,半圓面旋轉一周形成的旋轉體,也叫做球體(solid sphere)。球的表面是一個曲面,這個曲面就叫做球面,球的中心叫做球心。
《拋接球》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通過拋接球的游戲,教幼兒練習投球的動作。
2、鍛煉幼兒手臂的力量,訓練動作的協調和靈活。
3、培養幼兒團結合作的觀念。
4、培養幼兒健康活潑的性格。
重點難點
投擲動作包含了手部的伸展和眼睛的瞄準等,是一個需要手腳協調,眼腦并用以及合作的運動,幼兒剛開始可能還掌握不好,所以在講解時要重點講,讓幼兒多練習,變化調整和家長之間的合作。
活動準備
籮筐人手一個,海洋球一大箱,畫好投擲線,小松鼠頭飾每人一個,獎品幾個。
活動過程
一、開始環節
情景導入:小朋友戴松鼠頭飾和老師一起進場,老師說:今天小松鼠到樹林里面玩,看到了很多松果,我們一起來撿松果吧,撿了松果就把松果投到籃子里。
二、基本環節
教師示范:先將籮筐擺在一定距離外(第一次不必太遠,最好讓每個幼兒都可以投進,以增強幼兒的學習興趣,)然后將球投入籃子里。
1、讓每個幼兒都試試看,教師要觀察幼兒的投進情況及時講解和讓幼兒調整。
2、讓幼兒邀請自己的爸爸媽媽和自己一起玩游戲,教師講解游戲規則。
3、最先采得松果最多的一組為勝,進行游戲2次。
三、結束環節
1、 給予獲勝組獎勵,落后組以鼓勵。
2、表揚積極并給力的家長。
3、結束活動。
教學反思
在本活動中大多數幼兒能通過操作、觀察、調整完成游戲,并學會投擲動作。
家長在本活動中能積極參加和配合,但我覺得在活動中游戲簡單了一點,還可以加大難度,讓幼兒和家長更有挑戰性,希望在下次的活動中能有更好的構思和創意。
小百科:球是以半圓的直徑所在直線為旋轉軸,半圓面旋轉一周形成的旋轉體,也叫做球體(solid sphere)。球的表面是一個曲面,這個曲面就叫做球面,球的中心叫做球心。
《拋接球》教案 篇4
一、活動目標
1.通過活動,鍛煉幼兒的拋接球能力,增強上肢力量。
2.培養幼兒團結協作的意識,并體驗玩球的樂趣。
二、活動重難點
重點:拋、接球的動作
難點:控制拋接球的高度和力度
三、活動準備
空曠的場地、小皮球人手一個、標志桿四個
四、活動準備
1.開始部分
(1)熱身慢跑 (不推不擠不插隊)
(2)熱身球操 (體側、俯背、腰間、膝蓋)
2.基本部分
(1)拋接球練習
教師示范拋球與接球,重點介紹(兩人之間要注意拉開距離,拋者的球要注意力度與高度,接者要提前把雙手準備好,隨時等待接球)來回地拋與接
幼兒可分散練習,或是分成兩組進行面對面站立,兩兩相距3-4米,反復練習。
(2)“你拋我接”游戲
教師講解示范游戲的玩法與規則,幼兒兩人一組,一手拿框,另一個人將球投向框里。幼兒分成兩組,兩兩面對面站立,一人拋球一人接球。每位幼兒拋八個球,看看誰投進得多,誰就獲勝。
3.結束部分
(1)放松:平緩呼吸、抖抖手抖抖腳
(2)道別和回收器材
(3)師生道別
五、活動反思
拋接練習可以提高幼兒的球性,增強對球的控制能力。在上課過程中,教師的講解
過于專業化,就是要求孩子們做標準的胸前傳球,孩子們不好掌握動作和力度,往往會砸中對方,因此,要換種更簡單的教法,比如用雙手抱球拋接會更簡單易學。
《拋接球》教案 篇5
【游戲設計】
蠶網是我們農村養蠶時不可缺少的工具,也是農村孩子家里隨手可得的材料。利用蠶網來組織體育游戲,即顯示了濃郁的本土化,又讓蠶網煥發出了新的生命力,可開發成為孩子們喜歡的游戲器材。
【游戲目標】
1、學習用蠶網練習拋、接球。
2、發展幼兒合作意識與身體協調性,體驗共同游戲的樂趣。
【游戲準備】
蠶網、報紙球、蠶花。
【游戲過程】
一、熱身運動。
出示蠶網,認識道具。
二、蠶網拋接報紙球。
第一次玩:集中交流:怎么有的小朋友總是拋不起球呀?有什么好的辦法可以解決?
(引導幼兒發現用數數或喊口令的方法讓雙方一致用力,嘗試初步的合作。)
第二次玩:集中討論:這次玩的時候遇到什么困難了?為什么會這樣?該怎么解決?
(引導幼兒知道順利接到球需要兩人迅速的移動、移動的方向要統一以及眼睛要看球的方向,嘗試更高要求的合作。)
第三次玩:嘗試用蠶網將球拋的高,并要穩當接住球。
三、游戲:接蠶花。
幼兒三人一組,兩人拉網、一人撒蠶花。
【游戲延伸】
可嘗試多人合作,嘗試接輕的物體。
《拋接球》教案 篇6
設計背景
幼兒園要開展家長半天開放日,為開放日而設計的活動教案。
活動目標
1、通過拋接球的游戲,教幼兒練習投球的動作。
2、鍛煉幼兒手臂的力量,訓練動作的協調和靈活。
3、培養幼兒團結合作的觀念。
4、培養幼兒健康活潑的性格。
重點難點
投擲動作包含了手部的伸展和眼睛的瞄準等,是一個需要手腳協調,眼腦并用以及合作的運動,幼兒剛開始可能還掌握不好,所以在講解時要重點講,讓幼兒多練習,變化調整和家長之間的合作。
活動準備
籮筐人手一個,海洋球一大箱,畫好投擲線,小松鼠頭飾每人一個,獎品幾個。
活動過程
一、開始環節
情景導入:小朋友戴松鼠頭飾和老師一起進場,老師說:今天小松鼠到樹林里面玩,看到了很多松果,我們一起來撿松果吧,撿了松果就把松果投到籃子里。
二、基本環節
教師示范:先將籮筐擺在一定距離外(第一次不必太遠,最好讓每個幼兒都可以投進,以增強幼兒的學習興趣,)然后將球投入籃子里。
1、讓每個幼兒都試試看,教師要觀察幼兒的投進情況及時講解和讓幼兒調整。
2、讓幼兒邀請自己的爸爸媽媽和自己一起玩游戲,教師講解游戲規則。
3、最先采得松果最多的一組為勝,進行游戲2次。
三、結束環節
1、給予獲勝組獎勵,落后組以鼓勵。
2、表揚積極并給力的家長。
3、結束活動。
教學反思
在本活動中大多數幼兒能通過操作、觀察、調整完成游戲,并學會投擲動作。
家長在本活動中能積極參加和配合,但我覺得在活動中游戲簡單了一點,還可以加大難度,讓幼兒和家長更有挑戰性,希望在下次的活動中能有更好的構思和創意。
《拋接球》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讓孩子們認識到,跟同伴合作是一種精神。有的時候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跟同伴合作會得到更多的幫助,更多的樂趣。
2、在互相拋球接球的過程中,一定會有的孩子會拋不好或者接不好,所以教師一定要在這個時候引導孩子要怎樣才能給同伴拋個好球或者接到好球。
3、鍛煉孩子們雙手用力的協調性、接球的預判能力還有臨時反應能力。
4、幼兒能自主結隊進行游戲,學會與他人協作,提高團結協作能力。
重點難點
1、重點:學會怎樣與同伴交流,并且能夠掌握如何將球拋好給同伴。
2、難點:交流過程中會產生怎樣的分歧,如何去解決,是否需要教師介入等。拋球時雙手的用力協調,盡量避免單手拋球。
3、因為拋接球是一個相互互換角色的活動,拋球者在將球拋出去之后就變成了接球者,他需要隨時準備著接同伴拋過來的球。所以拋接球的雙方都認真地對待對方,拋球的同時準備接球。
活動準備
1、先把活動的內容、注意事項等先告知于幼兒。
2、帶領幼兒活動各種大、小關節,調動其參加活動的積極性,以及身體能動性。
活動過程
一、 開始環節:
1、教師帶領幼兒做完準備活動之后,將幼兒兩兩分組,或者是讓幼兒們自己需找自己的伙伴進行活動。
2、教師先做示范,一邊講解一邊示范,并且確保每一個幼兒都能看到教師將球拋給同伴的動作;教師伸手迎球、接球的動作。
3、每組一個球,活動開始。創設孩子間自己拋接球的機會,教師適時介入。
二、 基本環節:
1、教師在巡視幼兒活動過程當中,找出出現的問題并且指導幼兒如何去解決。
發現的問題:
①不能平穩地拋接球;
②接球者想接球,但是又不敢去接,沒有主動去迎球并接球;
③在活動過程中,同組的幼兒相互埋怨對方沒有做好的情況時有發生,并沒有在自身方面找原因。
2、每個幼兒的身體機能以及技能的發展水平都是不一樣的。在發現問題時,從拋球者的主動性角度來說,教師要教導幼兒怎樣把球拋得平穩。從接球者的被動性角度來說,他們想接球,但是球來得偏了,低了或者高了,這樣都會導致他們不想接球,想接也接不穩,接不到。
3、當孩子之間相互拋接球時,孩子能解決的問題讓孩子自己去解決, 讓對話屬于孩子間的交流。當幼兒認知發生沖突需要幫助,或者活動無法繼續開展幼兒束手無策時,當談話內容處于拉鋸狀態而缺乏深度和寬度時, 教師都要適時介入,巧妙點拔,引發幼兒思考。教師再進行示范,在幼兒接到球或者拋出球的時候應鼓勵幼兒,使球繼續拋接下去。
4、引導幼兒被自己的活動所吸引,幼兒直接產生積極的互動,可衍生出各種傳、拋球形式來吸引孩子,只有幼兒對教師組織的活動產生興趣,他們才會積極參與。
三、結束環節:
1、收拾器材,帶領幼兒做放松活動。
2、總結這節活動課所學習到的知識以及技能。
3、帶隊回教室,做好課下常規。
教學反思
在這節活動課中,出現了師幼互動以及幼兒之間的互動。在師幼互動體現在很多方面,如提問、提供游戲角色等。
作為發揮主導作用的教師,應該重點圍繞兩個方面
一是如何更好地拋好球:要根據孩子的興趣、能力、性格、讓孩子跑一跑,接到球;
二是如何更好地接住球:它表現為教師要充分發揮教學機智,根據孩子拋過來的球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案或生成有意義的活動。幼兒在拋接球的時候要注意球的高度、難度和力度,并在其中形成自己的拋球經驗。并且能在下一次拋球的時候保留原有的經驗水準。
在上課的過程中,孩子們的交流一直處在一個相互探討的內容。例如:你該如何把球傳給我;你要怎么怎么拋等等。這些都是在孩子們的對話中出現得最多的句子。我們要把握好孩子已有的知識經驗,有時孩子的球拋的不好,孩子無從去接,因此在教學中,我們為了讓孩子接住拋過去的球,我們應該了解孩子的發展需要,從孩子的需要、從孩子的已有經驗出發,教導他們在拋接球的過程中,學會及時調整手中的“球”,以使孩子有能力、有興趣去接住同伴拋過來的球,并且接穩球。在課上,還出現了幼兒坐在塑膠地板上兩人直接互相拋球、滾球。這些活動反映出了幼兒對接不穩球這一問題的解決。
正因為是坐在地上滾球,球的軌跡相對比拋出去的軌跡好判斷。所以,有部分的幼兒熱衷于滾球。在這里我并沒有阻止孩子的這一行為,只是對他們給予鼓勵,對他們的做法進行贊許。進而要求他們掌握好雙手協調用力這一關鍵點,為能進一步實現兩兩之間的拋接球。在這一點上,孩子們感受到我對他們的行為重視,從而自然而然地繼續努力,把球滾好、拋接好。
在活動課中,難免會出現幼兒的做法與教師的教法不相同,當我了解到孩子的做法是由該活動衍生出來的之后,我會先贊許他們的做法,再將他們引回到我最初想教導他們的軌道上。在尊重幼兒的同時,也能增進自己的教學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