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案例:會“咬人”的孩子
溫州五幼 石方圓
案例背景:
進入新學期,一切都是新的景象。看著孩子們茁壯地成長著,我的心里滿是欣慰與感動。然而,一個孩子卻讓我陷入了困惑:陽陽是一個既聰明又活潑的孩子,他對事物充滿了好奇心,不管什么事情都愿意嘗試著去做,自理能力也很不錯,有要求也知道主動找老師幫助。但是,他卻成了我們班出了名的小霸王。只要有人想和他分享東西,他就會很不情愿,要么毫不客氣地將同伴推倒;要么張口就咬,孩子們都很怕他。有些家長們更是認識陽陽,因為自己的孩子在家中常說被陽陽欺負過。有些經常提醒我們,活動中盡量讓自己的孩子遠離陽陽,生怕孩子再受皮肉之苦。
與人交往是人類特有的社會性需要,幼兒也不例外。在幼兒園,幼兒除了要與老師交往,則更多地是與同伴之間所發生的交往。因此,在幼兒園教育中教師應加強對幼兒交往能力的培養,使幼兒成為順應時代發展的人。
在接觸了陽陽的一系列表現后,我明白我身上的擔子很重。于是,我開始嘗試記錄、反思……
案例描述
鏡頭一:
時間——3月10日上午
地點——小小三班教室
人物——陽陽、老師
事件描述:
學期開始的一個月多,陽陽咬人的現象仍舊時有發生。上午在班級活動后,緊接著是區域活動。我帶著孩子們在三樓啟智天地活動,孩子們都井然有序地玩著。突然,一陣哭聲傳入了我的耳中。我順著哭聲看到了哇哇哭著趴在地上。我趕忙跑了過去并詢問原因。哇哇一邊哭著一邊斷斷續續地說:“陽陽,陽陽咬我!”我趕緊檢查著哇哇,發現哇哇的胳膊上有一個很深的咬痕。
處理:
我趕忙讓保育員阿姨帶著哇哇去抹藥,并尋找著陽陽,弄清事情的過程。此時,我發現陽陽還是很開心的拼拼搭搭著玩具。我把陽陽叫了過來,詢問事情原因。原來又是因為爭搶玩具。我批評了他一頓,向他指出這種行為是不對的,然后采取了隔離辦法,讓他暫時離開這種情境,幫助他明白老師為什么不讓他接著玩玩具,為什么讓他離開。但我發現,這些方法對他而言,只起兩分鐘的作用,一開始他會哭鬧著予以反抗或接受,稍過片刻,對于老師的說教還是會立刻忘的一干二凈。
分析:
我在處理這一事件時,采用了兩種方式:簡單的說教方式和暫時隔離。對該年齡段的幼兒來說,理性批評是有好處的。但是之后細細想來,他當時可能并不能完全聽懂老師的話。幫助他感知哪些是令人喜歡的行為,哪些行為是不招人喜歡的才是重要的。而采用隔離的辦法,讓他離開原有的情境與教師大聲斥責、批評比較起來,確實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單靠過多的約束,是根本不能治本的。
鏡頭二:
時間——3月27日下午
地點——小小三班教室
人物——陽陽、老師
事件描述:
由于陽陽仍時常管不住自己的嘴巴,接下來的日子我總是特別注意著他,生怕他再次闖禍。但是盡管我十二分的小心,不愿發生的事情還是發生了。這天戶外活動,我帶孩子們玩拖拉玩具。陽陽玩得可開心了,一會兒拉著玩具快跑,一會兒又將玩具滾出。玩著玩著,陽陽玩具上的線繩和墨墨玩具上的線繩纏繞在了一起,兩人各自爭搶起來。聽到爭吵聲我立刻沖了過去,可為時已晚,墨墨的手上已出現了牙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