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區域中教師游戲的設置與指導
區域活動既是一種學習活動方式,同時也是教師所組織的教育活動方式,教師在區域活動的開展當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是一種隱性的,體現為創設游戲環境和提供游戲中的適宜指導兩方面。我們重視的“心中有教育目標”外,還體現在教師對教育理想的追求,對幼兒發展的理解,對游戲中學習因素的把握和在與幼兒興趣需要互動中促進游戲能力等方面,因此,我們可以把這種整和能力稱之為“思想”它體現為穩定性與靈活性的統一,宏觀與微觀的調和。教師教育思想的形成與教育能力的發展是通過實踐活動獲得的,在此過程中,我們實驗園的教師需要不斷地觀察與了解孩子的行為表現,創設與幼兒最近發展區相適應的游戲環境,最后以尋找最合適的區域指導方法,促進孩子的全面發展。
一、游戲初期階段
幼兒表現:我只要玩——單一、獨占地玩
幼兒在家習慣于獨自玩玩具,到了幼兒園,他只要玩自己喜歡玩的玩具,不管別人怎么樣,他要什么就要立刻得到,不會等待更別說輪流使用。
案例1:一天,我們在玩“娃娃家”的游戲,小朋友對“娃娃家”里的材料很感興趣。吳雨轍小朋友拿著小碗和調羹,津津有味地吃個不停,活動結束了,她帶著小碗和調羹回到座位上,老師請她收起來,她硬是不肯。袁建濤在玩的時候,發現了一部“手機”,就玩了起來,這時有幾個小朋友也要玩,他就把手機使勁抱在懷里,不讓小朋友們玩,嘴巴里還一個勁兒說:“這是我的呀!”老師對他說:“你已經玩了一會兒,讓其他小朋友玩玩,好嗎?”他非但不肯,還把手機捂得更緊了。
相應措施:根據幼兒的這一特點,設置以幼兒熟悉的家庭生活內容為主的活動區,如:娃娃家、玩具區、書吧區等。發動幼兒從家里帶一些自己喜愛的玩具到幼兒園來,這樣幼兒在活動時能與自己熟悉并喜愛的玩具為伴,就會有親切感、安全感。教師只提供一些簡單材料。由于幼兒剛接觸游戲,水平很低,不會互相謙讓,自己玩喜歡的玩具,其他小朋友要玩
時就不愿意給,所以教師要提供數量充足的相同玩具。
案例2:一大早,劉志軒跑進教室,老師請她在座位上坐下來,只過了一會兒,她就大聲哭了起來,一問才知道,原來是她想到幼兒園里來玩。但是,她走進教室后,覺得不好玩,于是就哭了起來。
相應措施:(1)活動時間靈活。幼兒在家里自由慣了,一下子就規定他們在某個時間才可以進入活動區,他們會感到壓抑,所以設置活動時間要靈活一點。如有的幼兒一入園,就讓他到活動區去,以轉移其入園時不愉快的情緒。(2)活動地點隨意。在活動區內,可以讓幼兒自由走動,不要硬性規定、限制他們在某一區域內活動。(3)活動內容自主。在活動時不強行分配,可以暫時滿足幼兒獨享玩具的愿望,逐漸要求幼兒學會與他人合作、分享。
二、游戲發展階段
幼兒表現:我也要玩——模仿、交換玩、一起玩
幼兒入園以后,自理能力逐漸增強,開始適應幼兒園生活,并產生了較多的模仿行為。他們不再局限于玩自己的玩具,嘗試學著和小朋友交換玩具,和小朋友一起玩。他們還常常模仿老師的樣子,自己做小老師。
案例:張煜程小朋友和其他的幾個小朋友一起選擇搭建區的游戲,當大家一起拿到一簍子玩具時,張煜程說:“我要最多的玩具”。其他的幼兒一個都不敢跟他搶,后來又到小朋友合作一起搭建,他覺得沒意思也跟著一起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