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幼兒園區域活動的新視點
內容摘要:
共享區域是近年來區域業態導入的一個新概念,它突顯的不僅僅是空間的共同擁有,更多的是時間、材料、計劃、經驗的共享,及區域與區域之間的互動。共享區域活動開展的方式主要有平行、互補、合作三種形式。開展共享區域活動要注意:規則的制訂是保障;幼兒經驗的積累是基礎;交往互動是前提;教師的指導是關鍵。
人是環境的產物,特別是對以實際操作、參與活動和直接經驗為發展基礎的幼兒來說更是如此。世界著名的high/scope課程就是通過設置特定的活動環境(區域),通過幼兒的主動學習來獲得他們發展所需要的核心經驗的。“我們堅信,幼兒在一個井然有序但充滿刺激的環境中會學得最好,因為他們在這樣的環境中可以自己做出選擇并按自己的選擇去執行。”[①]因此幼兒園區域活動的環境現在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關注,并出現了一些新的動向。本文將結合共享區域來談點我們的思考與實踐。
一、區域業態的新視點:從功能細分的專門區域走向共享區域
傳統的幼兒園區域往往根據對幼兒發展的不同功能把區域劃分為不同的類型,如積木區、娃娃家區、科學區、語言區、美工區、數學區等等。每一區域投放的材料不同,幼兒所獲得的經驗也不同,因而對幼兒發展的作用也不同,區域的功能是不同的、細分的。
近年來,區域業態導入了一個新的概念,即“共享”,它不是在幼兒園戶外場地上專設的大型體育器械及玩沙、玩水等“公共”區域,公共區域更多指的是地域空間上的共同擁有,突顯的是空間的策略,強調的是空間的有效利用。而“享”,則是“享受”,“享有”,不僅僅是地域的共同擁有,更多的是時間、材料、計劃及區域與區域之間的共享。因此,共享區域往往是在班與班之間相鄰的空間,或在某一寬敞、特定地點為全園幼兒,或某些班級幼兒設置的活動區域。
如,筆者在幼兒園所進行的“生態式幼兒園區域活動研究”也在試點的幼兒園利用方便的地理位置開辟了供小、中班級活動的“共享區域”。區域依孩子的年齡特點設置,小中班孩子可以隨時進入,同時也有專門的小中班全體孩子按不同時段共同進入的時間。教師根據觀察及幼兒需要靈活調整、投放材料,區域不僅滿足了孩子活動的需要,而且也使小班與中班的幼兒擴大了交往的范圍,獲得了相互分享經驗的機會。所以,共享區域突破了單一的空間的共享,進入到空間、時間、規劃與經驗的共同分享,這樣,共享區域就突破了原有區域細分的空間局限,不僅擴大了幼兒的活動范圍,豐富了他們的活動材料,而且,由于大家彼此要共同規劃區域,設計活動內容,收集并投放區域材料,就使得區域業態全面更新,使區域在整體上得到了實質性的提升。
二、共享的新境界:從空間的共享走向材料、經驗的共享
1. 材料的共享:
共享區域突破了傳統幼兒園區域活動僅限本班空間,材料只屬一個班級幼兒的狀況,利用幼兒園特定的大型場地及班級與班級相臨的區域而創設,不僅空間上共同擁有,尤其突出的是創設了幼兒與更為廣泛的材料進行互動的機會。不同班級(包括同齡班級和異齡班級)投放的材料不同,不僅減少了老師的工作量,減少了班與班之間投放材料的重復性,而且,由于相鄰班級要共同計劃區域活動,共同面對不同班級幼兒的發展特點,因此在投放材料時要考慮的情況更多,投放的材料面更廣、層次更多,適應性更強,真正實現了區域材料由過去單一、分隔到現在的豐富、共享。如我們所在課題活動的附屬幼兒園在中班與大班所在的三樓一塊大的場地創設了“社會一條街”共享區域,有超市、銀行、郵局、理發店、飯店等活動區域,因為要同時面對中、大班幼兒,所以在投放材料時,不僅要考慮中班孩子的活動特點,也要考慮材料對大班孩子的挑戰性,所以幾個相鄰班級的老師要共同計劃,根據孩子們所表現出來的興趣及發展需要投放適當的材料,使每一個幼兒進入這一區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喜歡操作的材料,幼兒與材料之間擁有了更多的、更有效的建構與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