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課《蝸牛》的反思(精選10篇)
美術課《蝸牛》的反思 篇1
今天上午的美術課是畫蝸牛,蝸牛對小朋友來說不是經常見到,所以小朋友對它的經驗不是很多。我看到xx老師在范畫上畫的蝸牛的背殼是螺旋形的,我想螺旋形對小朋友來說會不會太難,是不是畫從小到大的幾個圓對小朋友來說會更簡單一些,但想想還是讓xx老師先試一試吧!
xx老師在教小朋友畫蝸牛時,重點放在了蝸牛的背殼上,給小朋友示范的是螺旋形的背殼。在小朋友作畫時,我看到很多小朋友都會畫螺旋形的背殼,但是在畫蝸牛的身體和頭時卻遇到了很多困難,很多小朋友都不知道該如何下手。如王君睿在紙上畫了五、六個背殼,畫完背殼就向我求助,“王老師,蝸牛的身體怎么畫啊?”看來xx老師突破了本次活動的重點,卻沒有把握活動的難點,即背殼、身體和頭的連接。這時,教師可以針對小朋友出現的這些情況,及時調整教案,讓小朋友暫停手中的筆,教師重點講解我蝸牛各身體部位的連接。
我們在備課時,往往更多地是從教材的角度出發,或者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以自己對小朋友的了解來備課。但是通過的今天的教學活動,我覺得教師備課不但要熟悉教材,吃透教材的重、難點,更要從幼兒本身的實際水平出發,想想對
小朋友而言,畫畫可能出現的難點及突破策略。在活動中針對大多數小朋友出現的某些情況,及時調整教案。
美術課《蝸牛》的反思 篇2
教學目標:
1、讀懂課文內容,體會重點詞句的意思和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學習作者認真、細致地觀察事物的方法,培養學生留心觀察事物的習慣。
4、掌握本課會認字、會寫字和詞語。
教學重點:弄清作者為什么開始嘲笑蝸牛是膽小鬼,后來又敬佩它,
體會作者情感的變化。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自由、投入地讀課文,盡力讀懂課文。
2、學習本課生字、新詞。
教學過程:
一、觀圖導入,揭題:
你們見過蝸牛嗎?它長什么樣兒?(生描述)就這樣兒——「展示課件第一屏」(播放有關蝸牛的短片或圖片供學生觀看)
師: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認識的動物朋友——蝸牛。(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具體的動物形象最能打動孩子們,使他們產生愉悅的學習體驗,進而激起探究的興趣。
二、情感朗讀,感悟:
(一)請大家自由、投入地朗讀這篇課文,通過文字和作者對話,和小蝸牛對話。
1、師:讀的過程中有沒有遇到什么障礙?(生質疑,師生共同解疑答惑)
2、這篇文章的哪些段落特別吸引你?(三、四自然段)
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盡情地讀讀這些描寫吧,去享受美好的文字帶給你的精神盛宴。(生自主讀文)
(二)師:此時此刻,你一定想說些什么吧,把你心里的話寫在課文旁邊的空白處,寫完讀給我們聽聽。
【設計意圖】:教師作為組織者、引領者應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在讀中生疑,讀中自悟,只有當該“出手時”再“出手”。
三、回顧學法,識字:
1、師:在學習《山雀》一課的生字時我們一起來回顧、總結了學習生字的好方法——
【展示課件第二屏】出示生字的學法
2、好的學習方法就像是勇士手中得力的武器,可以所向披靡。那么,小勇士們還等什么呢?開始學生字。
(1)同桌合作試講。
(2)學生依座位順序講生字,每人一個,其他同學可補充。
(3)師重點講解、范寫“袋、繼、熟”三字。
(4)從這些生字和詞語中自選三個以上即興說幾句話或編一個小故事——例如:口袋、繼續、成熟
【設計意圖】:新增此環節將生字新詞故事化,既有助于學生記憶、理解、運用字詞,又是對構思和表達能力的鍛煉。
四、學生練寫生字,師巡視,及時指導。
五、作業設計:
(一)在作業本上寫本課生字。
(二)有感情地練讀課文,預習課后題。
六、板書設計:
6蝸牛
袋繼熟
第二課時
教學要求:
1、理解課文內容,體會重點詞句的意思和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學習作者認真、細致地觀察事物的方法,培養學生用心觀察事物的習慣。
教學重點:弄清作者為什么開始嘲笑蝸牛是膽小鬼,后來又敬佩它,體會作者情感的變化。
教學過程:
一、揭題,走進回憶:
師:一段美好的生活,總會留下一個難忘的回憶。而在美好的童年里,在潮濕的墻根兒下和蝸牛親密接觸的`幸福和幸運可不是人人都能擁有的。如今,當蝸牛更多地被作為美味端上餐桌時,關于墻根兒下的抓蝸牛、看蝸牛的回憶就顯得更加珍貴了。
一起走進鄭曉東的回憶。(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回憶總是綿遠悠長的,就像一聲聲輕輕的嘆息。這篇文章中處處彌漫著作者的情感,既有對蝸牛的敬佩贊嘆,又有對逝去歲月的惆悵感慨,在開課之初以接近于作者風格的語言創設一種回憶的情感空間,可以引領學生自然置身文境。
二、讀文,品詞析句:
(一)師:文章中到處彌漫著作者的真情實感,請你輕輕地朗讀課文的一、二、五自然段,讀好后想想:你發現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預設:
1、我覺得作者有點兒難過,惆悵。
2、我發現課文的開頭和結尾都寫到了小青青唱兒歌。
(師結合現實幫助學生理解“惆悵”的含義,同時引導他們感受作者自然的文筆,滲透“首尾呼應”的寫作方法)
(二)1、回憶是美好的。在回憶中,作者對蝸牛的感情經歷了怎樣的變化呢?請大家用心地默讀課文的三、四自然段,尋找答案。
(起初認為蝸牛是膽小鬼,后來開始敬佩它了。)
2、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再讀這兩個自然段,思考:為什么“我”開始嘲笑蝸牛是膽小鬼,后來又敬佩它了呢?標出相關的詞、句、段,好好體會。
【預設】:(1)“蝸牛總是藏在圓圓的螺旋形的硬殼里不肯出來。”
A、生朗讀,談體會。
B、藏在硬殼里的蝸牛當時會怎么想呢?(生想象、交流,體會蝸牛的膽小。)
C、師指導朗讀:是夠膽小的。誰來讀讀這句,讀出小家伙兒的膽怯。
D、學生讀句子。
(2)“不一會兒,從硬殼里探出一對長著小黑眼睛的觸角,……它便立即把頭縮回去。”「展示課件第三屏」
A、生匯報。
B、師緊扣“探出”、“東張西望”、“巡視”、“慢慢”、“伸出”、“立即”、“縮”等詞語,引導學生借助動作、想象的方式理解詞語含義,從而體會到蝸牛的膽小。
C、指導朗讀、背誦。
(3)師:如此膽小的蝸牛后來卻得到了作者的佩服,原因何在呢?
(生談)(板書:不畏懼不退縮不放棄)
A、師生合作讀第四自然段,體會蝸牛的精神。
B、生從文中尋找相應內容填表格——
爬行的角度
背上的負重
爬行的方式
摔下來的表現
所用時間
垂直平面
“殼像一塊大石頭”
挪動
“沒關系,我沒摔壞。”
幾十分鐘
C、師引導學生根據表格內容,再聯系自身負重爬山的體驗體會蝸牛的勇敢、頑強。
D、師生舉例子(聯系身邊的、報刊雜志、電視節目中出現的具有頑強精神的人的事例),理解“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的含義。
【設計意圖】:立足文本解讀,超越文本感悟。
三、總結,欣賞勵志:
師:兒時的觀察、思考讓作者寫出了一篇情真意切的贊美蝸牛的回憶性文章,這段回憶又讓我們認識并了解了可愛而頑強的蝸牛,作為錦上添花的禮物,下面我要把一首名叫《蝸牛》的歌送給大家。
「展示課件第四屏」播放周杰倫的歌曲《蝸牛》并出示歌詞
「展示課件第五屏」“路在腳下,只要走,就有希望!”
【設計意圖】:學習即生活,在生活中學習。
四、作業設計:
(一)采集課文中用得巧妙的詞語補充在“詞語花籃”里。
(二)日記《我___蝸牛》。
(三)閱讀《語文同步讀本》中《松鼠》和《喜愛音樂的白鯨》兩篇文章,感受自然界動物的可愛。
美術課《蝸牛》的反思 篇3
(一)、準確把握教材本課是觀察蝸牛這樣的小動物,在活動中,我從動物特點和學生年齡特點入手,在環境布置和材料選擇上有的放矢,考慮較為周詳。由于蝸牛具有膽小、怕受驚擾、喜歡黑暗潮濕的環境等生活習性,在環境布置上,我利用窗簾遮擋光線,要求學生較為安靜,不能驚嚇我們的動物朋友,營造了一個適宜蝸牛出來爬行的物理環境,課堂上的蝸牛表現得很活躍。在材料選擇上,蝸牛爬行的地方是一張明膠片,底下襯一張白紙。白紙是為了防止桌子與蝸牛相近的顏色混淆學生的觀察判斷,明膠片的利用有兩大作用,第一是減少磨擦,利于蝸牛的爬行;其二是讓學生能多角度地對蝸牛進行觀察。在材料中還用到了紙杯,一方面是蝸牛會亂爬,會影響到課堂秩序;另一方面是考慮到學生好動、注意力易分散的特點,把蝸牛套入紙杯中,減少分散注意力的因素,學生就會集中注意力傾聽同學的發言。
(二)給學生探究的時間和空間科學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要以學生的主動探究為核心。本課在教學中力求體現這樣的理念。課堂中第一個活動,學生小組觀察研究蝸牛用時13分,匯報交流6到7分鐘。第二個活動學生小組觀察蝸牛殼用時6分,匯報交流9分。從時間上來說,保證了學生探究的時間,把課堂交給了學生,使探究的理念較好地落實在了課堂上。從學生的反映來看,學生對蝸牛的描述各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每個小組觀察描述的方法并不雷同,學生有了自己的觀察和思想。學生對蝸牛的觀察也不局限于課堂,通過教師送給學生的蝸牛食物,學生對蝸牛食物的探究自然就延伸到了課外,通過課外對學生的觀察,我發現學生對蝸牛依然是興趣盎然、氣氛熱烈,令我頗為欣慰。
(三)對本課以及科學教學的一些探討
1、對教學重點的把握過去的教學是一個個知識點的連接,而現在的科學教學強調的是一個個活動的連接,讓學生在活動中去經歷,去體驗,從而獲得兒童成長所需要的經驗。因此他關注的不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的活動以及活動的價值。在本課中如果我把觀察的重點放在學生對蝸牛殼的觀察上,對學生的發展會更有利。因為學生對蝸牛柔軟部分的觀察是他們平時就會注意的內容,沒有必要在課堂上重點展開。而對蝸牛殼的觀察是學生原來忽略的,如果在課堂上作為重點觀察對象的話,會在學生心中產生對動物身體細節觀察的經歷,進而在生活中注意一些細節的觀察,產生更多的發現,做一個生活中的有心人。所以在科學教學中教師要從兒童的角度去思考,去發現,去尋找對兒童來說價值更大的活動。
2、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問題在科學教學中,不僅是我,恐怕大部分的教師都會感覺時間不夠。要讓學生活動,沒有時間的保證,活動是不會有效的。但要給學生時間,我們的教學任務的完成就產生了問題。如何解決這對矛盾呢?唯有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要提高效率可從這些方面入手。一是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小組活動結束了,該停就得及時停下,不然一等一兩分鐘就過去了,幾次活動下來,僅40分鐘的課堂已浪費了好幾分鐘了。在培養習慣方面還應包括記錄的有效性,組內分工的快速,活動開始的及時等。二是對觀察活動的組織。組織觀察活動時,要了解學生的實際水平,該放手時就放手,不能無視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把學生當成白紙,什么都去指導,時間自然不夠用。當然也不能高估學生的已有知識和能力,放任自流。只有把握了學生的實際,讓我們的教學處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才能在有限的時間里最大限度地發展學生的科學素養。
3、如何引導學生生成新問題來源于學生內部的問題更能促進學生主動地尋找答案、解決問題,產生學習的內驅力。科學教學中學生如果能不斷地發現,在新發現中也許新問題就會不斷地產生。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創造良好情境,讓學生不斷有新的發現,并在發現中注意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比如,在一個觀察活動結束時,有意識地提問:“在觀察過程中,你還有什么新的發現?”“你還有什么不同的看法?”盡管只是一句話,但學生的思維得到了訓練,經常這樣的教學,學生會不斷地反思自己的觀察,自己的活動,從而得到更多的問題,從自己想要的角度去解決問題,開展后續活動, 不再是教師要求學生去做,學生的主體性就能得到真正的發揮和發展。
美術課《蝸牛》的反思 篇4
教學目標:
1、讀懂課文內容。體會重點詞語的意思和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學習作者認真、細致地觀察事物的方法,培養學生留心觀察事物的習慣。
4、認識10個生字、會寫15個字。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了解作者對蝸牛的看法的轉變,引導學生感受作者觀察事物的細致。
教學難點:
品味詞語,了解蝸牛的“膽小”,體會不畏困難,堅持不懈的精神。感受作者由嘲笑到“敬佩”的心里變化。
教學準備:
字、詞卡片。課件:歌曲錄音《蝸牛與黃鸝鳥》;《蝸牛童謠》、蝸牛爬墻錄象。
教學時間: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1、引發情趣。
2、認識生字。
3、熟讀課文。
4、整體感知,質疑問難。
教學步驟:
一、談話導入:
聽:院子里,鄰居家的小姑娘青青,坐在一個小板凳上,擺動著地上的一只小蝸牛,口中還念著“蝸牛、蝸牛,先出犄角后出頭……”
問:你們見過蝸牛嗎?會唱這首童謠嗎?
板書課題:蝸牛。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課文《蝸牛》。
學生齊讀課題。
問:你喜歡蝸牛嗎?
二、初讀課文,認識生字。
1、導入:打開書,看看作者對蝸牛的看法是怎樣的?
2、自由讀課文,標出自然段,圈出不認識的字,想辦法認會。
3、檢查字音掌握情況:
抽讀字、詞卡片。
指名讀課文,糾正字音。
三、整體感知:
指名回答:作者對蝸牛有什么看法?
四、質疑:
你有什么問題?(作者為什么會轉變看法?)
五、學習生字:
1、自學生字。
2、小組合作學習并檢查。
3、師生研究難記字:
痕:里面不是良,不要加點。
稍:與“梢”區分。
袋:右上面不要加點。與“代”區分。
畏:下面左邊不要加撇。
免:與“兔”區分。
熟:與“熱”區分。
悉:注意讀音是一聲。在詞里讀輕聲。
4、師生研究難寫字熟:
(1)分析間架結構,找出最難寫的部分。
(2)重點觀察位置。看看怎樣寫緊湊。
(3)練習書寫,展示、互評。
六、布置作業:
1、熟讀課文。
2、抄寫生字。
3、查找關于蝸牛的資料。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復習、檢查字詞,理解課文,學習三、四自然段,理解詞語,體會蝸牛的“膽小”,有感情地朗讀。
教學步驟:
一、復習、檢查字詞掌握情況。
1、抽讀卡片,鞏固讀音與字形掌握,強調易錯處。
2、聽寫字詞。
3、學生互查,改錯。
二、談話導入:
上節課我們初步了解了課文內容,知道了作者開始認為蝸牛膽小,還嘲笑它。那么作者從什么地方感受到的呢?默讀,畫出相關語句。
三、朗讀感悟:
指名發言:從哪些詞語中感受到蝸牛“膽小”?
同學補充,教師點撥:
1、課件出示學生談到的語句1,引導學生思考:怎樣讀出蝸牛膽小的樣子?
蝸牛總是藏在圓圓的螺旋形的硬殼里不肯出來。
通過評議、追問、比賽等形式理解“總是”、“藏”、“圓圓的、螺旋形的”、“不肯”等詞。使學生感到,蝸牛很少出來,盡管它的殼很安全了,它還是不肯出來。從而感悟到蝸牛的膽小。
板書:總是藏不肯出來
〔此處設計意在以讀帶講,培養學生傾聽、評價別人的能力〕
2、課件出示學生找出的語句,讓學生仔細品讀表現蝸牛膽小的詞語:
一會兒,從硬殼里探出一對長著小黑眼睛的觸角,東張西望地
“巡視”一番,直到發現四周沒有一點兒危險,才慢慢地伸出頭來。要是輕輕地碰它一下,它便會立即把頭縮回去。
理解“探”“東張西望”“直到”“沒有一點兒”“才”“慢慢”“輕輕”、“立即”等詞語。
〔此處設計意在培養學生抓住重點詞語理解課文的方法。使學生在品味過程中,通過想象、表演、比較等方式理解蝸牛的小心謹慎。〕
3、板書:
“探”“東張西望”“直到”“沒有一點兒”“才”“慢慢”“輕輕”“立即”
4、總結:
板書:出殼前、出殼、回殼。——膽小
5、體會作者感受:
所以作者才怎樣想?
出示課件:
嘿,真是個膽小鬼!
齊讀這一句。
6、連讀3、4自然段。
板書設計
蝸牛
出殼前總是藏不肯出來
出殼探、東張西望、直到、
沒有一點兒、才、慢慢、膽小鬼
回殼輕輕、立即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
研讀四、五自然段,理解蝸牛的精神,感受作者的敬佩之情。
教學步驟:
一、談話導入:
上節課的學習過程中我們隨著作者的觀察,了解到蝸牛實在是膽小。下面我們再隨著作者感受一下他的敬佩之情從何而來?
二、研讀4、5自然段:
1、默讀課文4、5自然段,畫出最另你敬佩的語句或詞語,想想你敬佩它什么?
2、小組交流。
3、小組匯報、學生補充、教師點撥、練習朗讀。
(1)不怕難——垂直向上。(慢極了)
(2)不怕重——殼重。(喘氣)幾十分鐘
(3)不怕摔——掉下再上。(挪動)
4、再讀4、5自然段,畫出表現作者態度的語句,體會感情變化。
不耐煩——擔心摔壞——以為畏懼——開始敬佩
5、兩人合作朗讀:一人讀描寫蝸牛的語句,一人讀描寫作者的語句。
6、小結:小小的蝸牛面對垂直向上的高墻,經過摔落的打擊,卻毫不退卻,堅持到成功,怎能不讓人敬佩?
三、理清寫作順序,理解作者對蝸牛的喜愛。
1、引導思考:文中除了寫蝸牛的部分,還寫了什么內容?
2、自由讀1、2、6自然段,想一想從這幾段文字中感受到什么?
3、這幾段與描寫蝸牛有什么關系?不寫可以嗎?
4、小結:正因為作者平時善于觀察,才能感受到蝸牛的“膽小”和“不懈”。才能把蝸牛描寫的生動、具體。
四、資料交流:
你們收集了哪些關于蝸牛的資料?
展示資料:
播放歌曲《蝸牛與黃鸝鳥》。
五、布置作業:
1、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仔細觀察一種動物,仿照課文寫一段話。
美術課《蝸牛》的反思 篇5
活動目標:
了解水痘的主要癥狀,懂得配合預防和治療,建立初步的自我保護意識。
活動準備:
1、預防水痘的宣傳畫。
2、“宣傳畫”表現的水痘預防方法。
活動過程:
1、出示圖片,了解水痘。
(1)——師:“寶寶們,你從哪里看出畫上的小朋友生病了?”
引導幼兒觀察、講述畫面的體溫表;小朋友臉上、身上都是小痘痘,臉上表情很痛苦;小朋友在吃藥等。 “你們知道這個小朋友得的是什么病嗎?”
師小結:得了傳染病人會感到不舒服,沒有精神,很痛苦,如果得了水痘,還會在皮膚上長出一顆一顆的水痘,使皮膚非常的難看!
(2)經驗知識的回憶
“哪個寶寶小時候得過水痘?得病的時候,身體感覺怎樣?” “怎么會得水痘的?”“萬一被傳染上水痘,該怎么辦?”(幼兒討論)
(3)幼兒聽老師講宣傳畫上的內容:水痘是一種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病人和帶病毒者是本病的主要的傳染源。通過空氣、飛沫傳播,病兒的口腔、鼻腔里含有大量的水痘病毒,咳嗽、打噴嚏時,病毒噴到空氣中,健康的寶寶吸入后就會發病;還可通過接觸或使用病人的餐具、玩具、衣、被、毛巾等也可被傳染,此病傳染性很強。
2、觀看報道,了解水痘的主要癥狀
“得了水痘,身體會出現哪些癥狀和反應?” “皮膚很癢,為什么不能抓?很癢的時候怎么辦?” “德勒水痘為什么不能上幼兒園?要在家休息多久?”
3、師幼討論:怎樣才能不得水痘。
師小結:寶寶在生活中一定要注意個人衛生,傳染季節不要到人多的地方,不接近帶傳染源的病人等。這樣我們就遠離水痘了。
還有不到得了傳染病的病人家去玩,不能接觸病人摸過的東西,并能勇敢地按時進行接種,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如:飯前便后要洗手,不咬手指……),這樣我們就不會生病痛苦了!身體就能棒棒的!
4、 那得了水痘,應該怎么辦呢?使幼兒知道生病了不要害怕,要聽醫生和爸爸媽媽的話,勇敢地打針和吃藥,接受治療,這樣就會很快好起來。
美術課《蝸牛》的反思 篇6
(一)、準確把握教材本課是觀察蝸牛這樣的小動物,在活動中,我從動物特點和學生年齡特點入手,在環境布置和材料選擇上有的放矢,考慮較為周詳。由于蝸牛具有膽小、怕受驚擾、喜歡黑暗潮濕的環境等生活習性,在環境布置上,我利用窗簾遮擋光線,要求學生較為安靜,不能驚嚇我們的動物朋友,營造了一個適宜蝸牛出來爬行的物理環境,課堂上的蝸牛表現得很活躍。在材料選擇上,蝸牛爬行的地方是一張明膠片,底下襯一張白紙。白紙是為了防止桌子與蝸牛相近的顏色混淆學生的觀察判斷,明膠片的利用有兩大作用,第一是減少磨擦,利于蝸牛的爬行;其二是讓學生能多角度地對蝸牛進行觀察。在材料中還用到了紙杯,一方面是蝸牛會亂爬,會影響到課堂秩序;另一方面是考慮到學生好動、注意力易分散的特點,把蝸牛套入紙杯中,減少分散注意力的因素,學生就會集中注意力傾聽同學的發言。
(二)給學生探究的時間和空間科學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要以學生的主動探究為核心。本課在教學中力求體現這樣的理念。課堂中第一個活動,學生小組觀察研究蝸牛用時13分,匯報交流6到7分鐘。第二個活動學生小組觀察蝸牛殼用時6分,匯報交流9分。從時間上來說,保證了學生探究的時間,把課堂交給了學生,使探究的理念較好地落實在了課堂上。從學生的反映來看,學生對蝸牛的描述各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每個小組觀察描述的方法并不雷同,學生有了自己的觀察和思想。學生對蝸牛的觀察也不局限于課堂,通過教師送給學生的蝸牛食物,學生對蝸牛食物的探究自然就延伸到了課外,通過課外對學生的觀察,我發現學生對蝸牛依然是興趣盎然、氣氛熱烈,令我頗為欣慰。
(三)對本課以及科學教學的一些探討 1、對教學重點的把握過去的教學是一個個知識點的連接,而現在的科學教學強調的是一個個活動的連接,讓學生在活動中去經歷,去體驗,從而獲得兒童成長所需要的經驗。因此他關注的不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的活動以及活動的價值。在本課中如果我把觀察的重點放在學生對蝸牛殼的觀察上,對學生的發展會更有利。因為學生對蝸牛柔軟部分的觀察是他們平時就會注意的內容,沒有必要在課堂上重點展開。而對蝸牛殼的觀察是學生原來忽略的,如果在課堂上作為重點觀察對象的話,會在學生心中產生對動物身體細節觀察的經歷,進而在生活中注意一些細節的觀察,產生更多的發現,做一個生活中的有心人。所以在科學教學中教師要從兒童的角度去思考,去發現,去尋找對兒童來說價值更大的活動。 2、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問題在科學教學中,不僅是我,恐怕大部分的教師都會感覺時間不夠。要讓學生活動,沒有時間的保證,活動是不會有效的。但要給學生時間,我們的教學任務的完成就產生了問題。如何解決這對矛盾呢?唯有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要提高效率可從這些方面入手。一是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小組活動結束了,該停就得及時停下,不然一等一兩分鐘就過去了,幾次活動下來,僅40分鐘的課堂已浪費了好幾分鐘了。在培養習慣方面還應包括記錄的有效性,組內分工的快速,活動開始的及時等。二是對觀察活動的組織。組織觀察活動時,要了解學生的實際水平,該放手時就放手,不能無視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把學生當成白紙,什么都去指導,時間自然不夠用。當然也不能高估學生的已有知識和能力,放任自流。只有把握了學生的實際,讓我們的教學處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才能在有限的時間里最大限度地發展學生的科學素養。 3、如何引導學生生成新問題來源于學生內部的問題更能促進學生主動地尋找答案、解決問題,產生學習的內驅力。科學教學中學生如果能不斷地發現,在新發現中也許新問題就會不斷地產生。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創造良好情境,讓學生不斷有新的發現,并在發現中注意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比如,在一個觀察活動結束時,有意識地提問:“在觀察過程中,你還有什么新的發現?”“你還有什么不同的看法?”盡管只是一句話,但學生的思維得到了訓練,經常這樣的教學,學生會不斷地反思自己的觀察,自己的活動,從而得到更多的問題,從自己想要的角度去解決問題,開展后續活動,不再是教師要求學生去做,學生的主體性就能得到真正的發揮和發展。
美術課《蝸牛》的反思 篇7
活動目標
1、學習用螺旋線表現出蝸牛的基本特征。
2、鼓勵幼兒大膽作畫,并能豐富畫面。
3、體驗想象創造各種圖像的快樂。
4、增進參與環境布置的興趣和能力,體驗成功的快樂。
活動準備
1、圖片:蝸牛
2、幼兒用畫紙,蠟筆。
活動過程
1、出示蝸牛圖片,引起幼兒興趣。
教師: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一張很有趣的圖片,上面有小朋友最喜歡的小動物,你沒看!
圖片上的小動物是什么
仔細看看蝸牛的身子是什么樣子的?
引導幼兒觀察蝸牛殼的外形特征。
2、理解“螺旋線”
教師邊講邊做動作:蝸牛小時候也很小的,后來它一點一點長大,背上的殼也一圈一圈越長越大,后來就長成了一只大蝸牛。
教師:你們說蝸牛的身子是怎樣長大的呢?
引導幼兒做書空練習。
3、幼兒繪畫,教師輔導。
教師:可愛的小蝸牛畫好以后,再給小蝸牛布置一個漂亮的家好不好?
想一想,怎樣才能把小蝸牛的家布置的漂亮一些呢?
啟發幼兒可添上些花、草。
繪畫要求
用好看的顏色給蝸牛畫出螺旋形的背殼,將蝸牛畫大。
引導幼兒多畫一些蝸牛,并能豐富畫面。
4、展示幼兒作品,集體欣賞。
活動反思:
孩子們對今天的這個繪畫技法還是比較熟悉。在講解示范環節我將重點放在了怎么樣將螺旋線在小蝸牛的背上完美的布局,引導孩子們要畫的飽滿,并盡可能的使線與線之間的距離均等一些。從孩子們的操作上看,還是把握的不錯的,基本上小蝸牛的殼都能撐得滿滿的。
美術課《蝸牛》的反思 篇8
蝸牛是本單元學生接觸的第一種小動物,孩子對動物似乎有天生的研究興趣。由于平時生活中玩的很多,所以懂的也很多,但是大多浮于表面,認識過于籠統。所以,在這單元中,要合理的安排好學習的過程,使學生全面、細致得學習動物。
在前一節課,我介紹了蝸牛的飼養方法,要求每個學生收集1只蝸牛,并飼養好。這樣能夠讓學生先與蝸牛相處一段時間,在相處的過程中學生肯定會對它進行觀察,多觀察了,就會發現問題。這樣,在上課時,就能節省時間,更多的放在解決問題上。在課前準備中,有這樣幾個問題:1、有些同學抓了很多蝸牛,這是沒有必要的,而且容易在飼養的過程中出現丟失和死亡的現象。2、有些同學與蝸牛相處的時間久了,會對它產生感情而在課后不愿放生,這時,教師應該盡量勸其放生還是容許學生繼續飼養蝸牛,應該斟酌一下。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主要包括蝸牛的外形結構、蝸牛的運動方式和蝸牛的食物與排泄。對于蝸牛的外形,頭、眼鏡、觸角、殼是學生很容易觀察到的,能夠自己辨認出來。呼吸孔、肛門和生殖孔對于學生來說,比較難觀察,需要老師進行指導與幫助。腹部和尾部,學生知道,但是會遺漏,教師需要提醒一下。蝸牛的運動方式我主要通過兩個活動讓學生認識,先將蝸牛放在玻璃上,從下方觀察蝸牛的運動方式。再將蝸牛放于學生手臂上,讓學生感受蝸牛的運動。在觀察運動的時候,蝸牛留下的痕跡應該引導學生注意,仔細的觀察者應該留意到蛛絲馬跡。對于食物和排泄,學生在飼養蝸牛的過程中已經有一定的比較與了解,老師只要提一下即可。
這是我第一次上觀察課,從中發現一個問題。不僅是我,恐怕大部分的教師都會感覺時間不夠。要讓學生活動,沒有時間的保證,活動是不會有效的。但要給學生時間,我們的教學任務的完成就產生了問題。如何解決這對矛盾呢?也許可以從這些方面入手。一是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小組活動結束了,該停就得及時停下,不然一等一兩分鐘就過去了,幾次活動下來,僅40分鐘的課堂已浪費了好幾分鐘了。在培養習慣方面還應包括記錄的有效性,組內分工的快速,活動開始的及時等。二是對觀察活動的組織。組織觀察活動時,要了解學生的實際水平,該放手時就放手,不能無視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把學生當成白紙,什么都去指導,時間自然不夠用。當然也不能高估學生的已有知識和能力,放任自流。只有把握了學生的實際,讓我們的教學處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才能在有限的時間里最大限度地發展學生的科學素養。
說來容易做來難,還需要在實踐中多鍛煉。
美術課《蝸牛》的反思 篇9
活動目標:
1、樂意與同伴交談,感受鞋子的美和多樣性。
2、嘗試用“有……有……還有……”的句式進行完整表達。
3、認識生活中常見的鞋子,知道穿鞋要合腳。
4、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5、愿意與同伴、老師互動,喜歡表達自己的想法。
活動難點:
嘗試用“有……有……還有……”的句式進行完整表達。
活動重點:
認識生活中常見的鞋子,知道穿鞋要合腳。
活動準備:
課件《各種各樣的鞋子》、鞋架、各種各樣大小、顏色、形狀、用途不同的鞋子、裝有鞋子的神秘箱
活動過程:
一、出示神秘箱,引起幼兒談話的興趣。
——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個神秘箱,請你們猜猜會是什么呢?(稀奇古怪兩只船,沒有漿來沒有帆,白天載人四處走,晚上躺在大床前。)
二、引導幼兒觀察鞋子并給鞋子配對,把它們整齊地擺在教師指定的地方。
——哇!這么多的鞋子,瞧瞧它們都沒有找到自己的伴兒,你們能幫助它們嗎?請你把找的一雙鞋子放到鞋架上。
三、幼兒參觀鞋子展覽會,通過看看、摸摸、比比、說說等方式,感受鞋子的美和多樣性。
——現在我們一起參觀我們的鞋架,我們一邊看,一邊說,你看到了什么顏色的鞋子?(引導幼兒用“有……有……還有……”的句式完整地說出來。)
——鞋架上的鞋子有很多種,你能說出這些鞋子的名字嗎?(引導幼兒用“有……有……還有……”句式完整地說出來。)
四、鼓勵幼兒試穿鞋子,談談穿上不同鞋子的感受。
——你可以選一雙你最喜歡的鞋子,穿一穿、走一走、跳一跳,然后告訴大家穿上這雙鞋子后是什么樣的感覺?
教師小結:穿鞋要合腳。小朋友穿上合腳的鞋,走一走、跳一跳、跑一跑才會舒服。
五、欣賞課件《各種各樣的鞋子》,認識生活中常見的鞋子。
小百科:鞋子有著悠久的發展史。大約在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就出現了獸皮縫制的最原始的鞋。鞋子是人們保護腳不受傷的一種工具。最早人們為了克服特殊情況,不讓腳難受或者受傷,就發明了毛皮鞋子。鞋子發展到現在,就形成了現在這個樣子。各種樣式功能的鞋子隨處可見。
美術課《蝸牛》的反思 篇10
小學生對動物有著天生的研究興趣,但限于他們的觀察水平,他們的認識往往是籠統的,片面的。《蝸牛》一課的教學中,我采用了“做中學”的學習方式,旨在引導學生按照科學家發現知識的過程來進行學習,讓學生親自參與對物體和自然現象的發現,讓他們通過觀察與實驗接觸現實,激發想象力,擴展思維,改善交往和語言能力。讓學生們親自動手捉蝸牛、畫蝸牛、設計實驗來了解蝸牛的生活習性,給蝸牛設計一個家,使他們通過觀察、提問、設想、動手實驗、表達、交流等探究活動,獲得對小動物豐富的直接認識。并在活動中改善了交往和語言能力,體驗到科學探究的過程、建構基礎性的科學知識、獲得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素養。學生們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個個興趣盎然,積極參與到各項活動中,做到會用文字和圖畫等方式觀察記錄蝸牛的行為特征,會用簡單表格統計、整理蝸牛的食性等情況,活動過程中愿意與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課后很多學生飼養的蝸牛都產下了卵,孵出了小蝸牛。他們在學習中都體驗到照顧小蝸牛、觀察它的生活和成長是十分有趣的事。同時,在教學中我注重了對學生的環境思想的教育,讓學生體會到應保護好小動物,體會到小動物的樂趣。這樣的教學方式改變了學生“學”的行為,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動者,也成為了互相學習的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