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數學活動《條形統計圖》(精選15篇)
大班數學活動《條形統計圖》 篇1
設計意圖: 生活是幼兒獲取數學知識的源泉。《綱要》中解讀:“要引導幼兒對周圍環境中的數、量、形等現象產生興趣,建構初步的數概念,并學習用簡單的數學方法解決生活和游戲中某些簡單的問題”。遵循這一理念,我選擇了幼兒身邊熟悉的事物,引導孩子去獲得數學經驗,并在日常生活和區域活動中將經驗進行遷移。活動目標:1、 初步了解做條形統計圖的方法,并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2、 學習通過圖表感知數量的多少。3、 敢于嘗試和探索,愿意與同伴合作。活動準備:1、 條形統計圖范例一張、鉛筆、橡皮、本子等學習用品若干份。2、 幼兒人手一張小統計圖、彩色筆、白紙活動過程:(一)交代任務,激發興趣師:上了大班,我們用到了許多學習用品,今天老師都帶來些什么?有多少呢?想請小朋友幫忙清點一下,大家愿意嗎?(二)自由探索,嘗試統計1、 鼓勵幼兒嘗試用自己的方法統計出學習用品的數量。2、 展示交流統計結果,互相學習一些簡單的統計方法:數字記錄、畫圓點、打鉤、畫實物等等。3、 教師總結:雖然方法有很多種,但都是:先畫出標記,再記錄數量。(三)觀察討論,認識條形統計圖 師:剛才我們記錄的學習用品中哪種最多?哪種最少?怎樣讓別人不用數數也能一下子看明白呢?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了一張特別的記錄表,大家一起來看看。(出示范例)1、 這張圖上記錄了誰的數量?你是怎么看出來的?2、 說說它們各有多少?誰的數量最多?誰的數量最少?3、 沒有數數怎么這么快就知道呢?能說說你的方法嗎?4、 這種記錄表和剛才小朋友記錄的有什么不一樣?教師小結:這種記錄表叫做條形統計圖,用它來統計數量不僅速度快,而且大家容易看清,并能一下子比出多少,十分方便。(四)操作體驗,學習制作條形統計圖1、 出示空白條形統計圖,引導幼兒討論制作方法。2、 幼兒自由選擇任務,動手制作條形統計圖。3、 交流分享,個別介紹,集體展示。(五)活動延伸 今天我們學習了同條形統計圖統計物品,回去后幫老師統計教室里的玩具、物品,還可以回家幫爸爸媽媽統計一下家里的物品,然后可以告訴好朋友你統計了什么?數量有多少?誰多誰少?
大班數學活動《條形統計圖》 篇2
一、說教材:
本課的教學內容是四年級上冊第九單元75—78頁。它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數據整理的方法,學會繪制和分析統計表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既是學生前面學習的統計知識的一個延續和發展,也是后面學習復式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的基礎。學好這部分內容非常有助于學生建構知識系統,培養統計能力,發展統計觀念。
二、說學情:
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在以前的學習中,已經對數據的統計過程有所體驗,也學會了一些簡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數據的方法,還能根據統計結果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具有初步的統計意識和能力。另外四年級的學生思維比較活躍,喜歡探究發現學習,接受知識的能力也較強,而且也掌握了一定的數學學習方法及策略。這些都是我在教學中可以利用的資源。
縱觀學生的知識基礎及對教材的剖析,我確立了該課的教學目標以及教學重點和難點。
三、教學目標:
1、使學生充分感受條形統計圖的特點,知道條形統計圖的意義和用途;
2、使學生與老師一起經歷條形統計圖的制作過程,了解制作條形統計圖的一般步驟,初步學會制作條形統計圖,并能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滲透統計思想,培養動手操作和觀察分析的能力。教學重點:制作條形統計圖的步驟。教學難點:橫軸位置的確定與縱軸單位長度的劃分。
重點:是復式統計圖的繪制方法和讀圖能力。
難點:是根據復式條形統計圖作出合理的分析與預測
四、說教法學法:
如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完成上述目標呢?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實際,本節課我主要采用“探究發現教學法”,教學中,通過引導學生經歷觀察了解——嘗試動手制作——掌握規律——運用規律等主動探索、交流的學習過程,讓學生全面、全程地參與到探索活動中,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觀察、操作與自主學習的能力。主要的學習方法是:運用舊知遷移學習法、小組合作學習方法、討論學習法等。另外教學中還要注意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問題意識和實踐意識,注重合作學習過程中合作精神的培養等教學準備: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學生做好預習,搜集各種統計圖。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我是這樣設計的:
五、說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播放20xx年中國申請20xx年的世界博覽會的視頻,問:同學們,你們知道20xx年12月3日是什么日子嗎?你知道當時各個城市的得票數嗎?學生課前已經搜集好。
2、為了便于分析,整理出的數據,我們可以制成統計表,出示統計表,還可以制成什么?學生經過前一天的預習,能說出還可以制成統計圖。
3、你知道有哪些統計圖嗎?把你搜集到的統計圖給我們展示一下,師也出示各種統計圖,并就其中的一張條形統計圖,讓學生觀察,你能看懂這張統計圖上表示的數量各是多少嗎?或者問,你能獲得哪些信息?讓學生討論,互相說一說,初步感受到條形統計圖是用直條的長短表示數量的多少的。此題可以用實物投影出示。
4、條形統計圖怎樣畫呢?它有什么樣的特點呢?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和研究條形統計圖。板書課題。
二、師生互動,解決問題。
1、先出示方塊圖。但是方塊圖比較麻煩和零碎,所以可以直接用直條的長短表示數量的多少,制成條形統計圖。出示改編后的例題。
2、生先自學P75的制作步驟。
3、師引導生匯報,師板演,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①畫兩條互相垂直的射線,分別叫橫軸與縱軸,分別表示人與得票數,要畫在一張圖紙的左下方,但下面和左面都要留有一定的`空間;
②在橫軸上確定直條的寬度和間隔,因為有五個城市,所以要把橫軸平均分成10份,一般情況下,直條的寬度和間隔一樣寬,在2、4、6、8、10等份下注明五個城市的名字;
③在縱軸上確定單位長度表示得票數,一格表示5票,最大的數量是36票,所以縱軸的長度至少要畫8等份,并在縱軸的上面內側標明單位:票;
④根據數量的大小畫出不同的直條,為了美觀,直條中可以涂上顏色。并在直條的上方注明數據;
⑤寫出條形統計圖的標題和制圖日期。后兩個步驟可以放手讓學生在教師發的圖紙上畫,圖紙上已經畫好了一根直條,留下兩根讓學生自己畫。
4、統計圖的分析
5、與統計表相比,統計圖有什么特點?形象具體,一目了然,更便于比較各種數量的多少。
6、師生共同歸納總結條形統計圖的制作步驟。先討論,互相說,再看屏幕說。
三、練習強化
試一試
出示1020年世界博覽會申辦城市第三輪得票情況統計表,讓學生史著做一個條形統計圖想想做做
1、出示77頁第1題問學生從中獲得了那些信息?
2、在書上完成想想做做的第2題。
3、第3題橫向條形統計圖學生有可能會把數據寫錯,所以我要在這里提醒他們。
課后拓展
分小組選擇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如家庭用水、用電,全校各年級人數,等,實踐調查,制成條形統計圖。
四、全課小結
大班數學活動《條形統計圖》 篇3
尊敬的各位專家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小學數學教材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統計》第一課時——縱向復式條形統計圖,下面我將從以下幾方面進行闡述。
一、說教材
縱向復式條形統計圖是在學生學習了第一學段的統計知識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在教學本單元的內容之前,應對第一學段的統計知識做簡單的整理。看結構圖可以說學生在第一學段已經初步體驗了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會用簡單的統計表表示統計的結果,能夠根據統計圖表提出一些簡單的問題,初步經歷了用統計的方法解決問題的過程,了解了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和意義,并初步建立統計觀念。這一教學在此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認識復式條形統計圖。并繼續注意結合實際問題,進一步根據統計圖表的數據分析,作出合理的判斷和決策。根據以上分析,我對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按層次理解定位如下:
首先我注重態度、情感、價值觀目標:
1、使學生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同時滲透一些生活常識,使學生明確統計知識是為現實生活服務的,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2、通過研究小組的交流協作,培養合作學習的精神。
3、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操作和實踐等能力。
其次我認為重知識目標:
1、使學生認識縱向復式條形統計圖,能根據統計表或單式統計圖的數據完成復式條形圖。
2、能根據統計圖提出并回答簡單的.問題,能發現信息作簡單的分析,作簡單的預測。
最后是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和小組合作的能力以及與他人討論、交流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統計意識的培養、統計過程的經歷、對統計功能的體會(預測、決策)、對統計圖表、統計量的重新認識。
二、說教法
從教學內容來看,統計教學以探究研討法為主。如設計中進行下個月進貨的決策時,對已有的銷售數據進行統計學上的分析外,其結果能對下一步的科學決策提供依據,體現統計在實際生活中的作用。從教學對象來看,小學中年級多用引導發現法、嘗試教學法。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對社會問題也會越來越好奇和關心,因此素材的選擇加強了聯系社會生活實際,如設計垃圾調查與研究等題材,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保護環境等社會問題任何一節數學課都是多種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如談話法、講解法等的有機結合!
三、說學法
在教學互動過程中,引導學生探索、交流、觀察、猜測、歸納等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及合作能力。因為是統計課,課前要去收集、整理實例,為課內互相交流積累素材。
四、說教學過程
(一)情境創設,復習舊知
學校要購買一批體育器材,現在要調查同學們對體育運動的愛好。出示402班學生的縱向單式統計圖情況。之后收集、整理、繪制本班學生的統計情況。
(設計意圖:1、復式統計表、縱向單式條形統計圖是學生學習本節課的重要基礎,復習已有知識,激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把握教學的起點,為新課的導入做下了鋪墊。2、學生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認識、了解復式條形統計圖
1、探究制作:如果要在一個統計圖中描述這些信息怎么辦?(引導學生在學習復式統計表時經常把兩種人物或事物成對進行對比)
(設計意圖:通過自制復式條形統計圖,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2、合作交流
(1)展示學生繪制的縱向復式條形統計圖
(2)討論交流:復式條形統計圖與單式條形統計圖有什么區別和聯系?(先自己獨立想一想,然后在小組內與其他同學交流)
(設計意圖:通過研究小組的交流協作,培養小組合作的能力以及與他人討論、交流的能力。)
3、全班匯報、交流并揭題
4、能根據統計圖提出并回答簡單的問題。能發現信息作簡單的分析,作簡單的預測。(比如說學校對體育器材數量的購買等做預測)
(三)拓展提高
P103某超市甲乙兩種品牌的果汁飲料一、二、三月銷售情況如下表。
1、完成統計圖
2、分析統計圖
3、如果你是超市的經理,下個月應該怎樣進貨?
(設計意圖:設計了對某超市甲乙兩種品牌的果汁飲料三個月的統計表,可以讓學生獨立完成復式條形統計圖,然后從統計圖中得到信息,對對信息進行簡單的分析,最后在此基礎上進行合理的決策。進一步體會統計的意義)
(四)深入研究
垃圾的調查與研究:
1、課前通過調查、查資料,了解當今社會的人們是怎樣處理垃圾的
2、匯報調查結果
3、出示“細心小幫貼”
4、結合學校的勤工儉學活動:出示四年級4個班十月份的勤工儉學收入,制成統計圖
5、分析、發現信息
6、做個小小宣傳員: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可以畫張宣傳畫、寫句宣傳語、寫份倡議書、可以動動手變廢為寶……讓全校師生、讓全社會的人都加入到分類處理垃圾、減少垃圾的行動中來。
(設計此習題注重課程的整合,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口、由可內延伸到課外,在社會中、在生活中形成對垃圾的分類意識、減少垃圾的意識)
(五)課堂總結。(改變以前只對知識的單一總結,從情感、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結合總結)
(六)板書設計:
一張學生體育愛好項目的復式統計表,兩張單式條形統計圖,一張合并的縱向復式條形統計圖。
(通過回顧復式統計表的學習方法就是合并,把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遷移到所學的新知識。而且這樣的設計有助于體現復式條形統計圖的優勢:便于比較同類事物的統計指標及對比關系。)
(七)整堂課的設計理念
《數學課程標準》對統計教學明確指出:能從統計的角度思考與數據信息有關的問題;能通過收集數據、描述數據、分析數據的過程作出合理的決策,認識到統計對決策的作用等。所以提供了很多生活素材,有體現學生年齡特點及愛好如統計體育愛好、有體現統計的決策作用如超市進貨問題,有進行環境教育的。讓學生主動常識從數學的角度,運用統計知識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體驗數學帶來的樂趣。第二是促進學生探究活動的開展和互動,在體驗中得到發展。新課程理念中對統計的核心目標定位在發展自己的“統計觀念”,這決不等同與計算、畫畫等簡單的技能,而是在親身經歷的過程中培養出來的感覺。所以在設計過程中,通過學生親自收集、描述、和分析數據,努力使學生成為主動的探索者。
大班數學活動《條形統計圖》 篇4
一、教材分析
1、說課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小學六年級數學第十二冊P55-P56條形統計圖。
2、學材分析:
在第八冊教材中,已經教學過一些簡單的統計知識,學生已經知道一些統計的意義和作用,學習過一些收集和整理數據的方法以及一些簡單的制作方法。本單元是在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展開教學編制復式統計表、含有百分數的統計表,認識各種統計圖的特點及作用學會制作一些簡單的統計圖。學過這部分內容,使學生進一步認識統計圖的特點及作用,并受到國情教育。
本單元先說明統計數據經過分類整理以后,除了可以制成統計表以外,還可以制成統計圖,通過讓學生看表(或看圖)回答問題,加強對統計工作的認識,同時幫助學生知道制作統計圖的方法,還說明了制作各種統計圖的步驟。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在這個單元中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統計表所提供的信息和方法是本節課學習的直接基礎,同時,這節課中對統計圖制作方法的掌握情況將直接影響到后面折線統計圖的學習。
本節課的教材遵循“整體——局部——整體”的編寫思路,使學生經歷簡單的數據統計過程,進一步學習收集整理和描述數據的方法,并根據數據分析的結果作出簡單的判斷與預測;進一步體會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含義,并能預測一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3、教學目標:
1)經歷觀察、動手制作、展示交流評價等主動探索、互動合作的學習過程,認識條形統計圖,知道條形統計圖的意義與用途;了解制作條形統計圖的一般步驟,能制作簡單的單式條形統計圖。
2)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能簡單解釋統計結果,根據結果作出簡單的判斷和預測,并加以交流,在學習中受到國情、愛國主義等方面的教育。
3)鼓勵學生自主實踐探究和合作活動,發展自主和創新能力。
4、教學重點:條形統計圖的制作和讀圖練習。
5、教學難點:
1)根據作業本的大小確定所畫條形統計圖的位置和大小。
2)恰當確定縱軸上的單位刻度的大小。
二、教法學法
本節課主要根據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嘗試教學法教學,通過引導學生經歷觀察、了解(理性)——嘗試動手制作(感性)——掌握規律(理性)——運用規律(實踐)的主動探索、交流的學習過程,讓學生全面、全程地參與到探索與學習的全過程,采用觀察、動手制作等主動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與自學能力,能根據有關信息加以分析并作出判斷和預測,進一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三、總體設想
整個教學過程首先通過創設情景,新舊知識的比較,引入新授,通過對條形統計圖相關的內容的介紹,使學生初步了解,感知條形統計圖,接著引導學生自主探索,使學生進一步認識條形統計圖(這兩個環節的設計主要為下面的教學環節打基礎)。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依照圖例,根據提示步驟嘗試制作,讓學生初步感知條形統計圖的制作,并通過師生的交流,使學生初步了解制作條形統計圖的一般步驟,強調突出重點、難點。從而進一步再次嘗試并設計制作,這一次要求學生在相互協作與老師引導的基礎上,能夠突破難點。通過以上幾個環節,學生有了理性知識與感性體驗,這時通過師生交流總結出條形統計圖的意義、特點、制作條形統計圖的一般步驟,到此探索新知識的過程便結束。接下去的環節是實踐應用、鞏固拓展深化,在這個環節中的相關的內容都是學生經歷過的發生在身邊的與生活密切聯系數學事例,課前布置學生搜集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內容、數據,并運用到課堂中,這樣讓學生有意識地經歷簡單的數據統計的全過程進一步學習收集整理和描述數據的方法,并根據數據分析的結果作出簡單的判斷與預測,并進行交流,注重在具體情景中對可能性的體驗,避免單純的統計量的計算。
四、教學理念
1、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
2、教師應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
五、教學過程透析
(一)創設情景,激情引趣
1、多媒體播放08奧運申請成功時刻的錄像
【這一環節是通過播放錄像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感情,引發學生學習興趣,并再一次讓學生體會當時的情景,感受奧運申請成功后的驕傲自豪感。】
2、出示我國往屆奧運金牌數的比較調查統計,看看能發現一些什么信息?【讓學生有意識地經歷簡單的數據統計和描述數據,為引入新課做好準備。】
3、引入新課
(1)教師出示與前一統計表相對應的條形統計圖。
(2)比較統計表與統計圖的優缺點,并做出選擇。
(3)提示課題。
【通過新舊知識的比較,引入新授,對條形統計圖相關的內容的介紹,使學生初步了解,從直觀感性上感知條形統計圖。】
(二)觀察探究、積極思考、嘗試制作
1、談話引入:大家知道了條形統計圖,你還想學習它哪些方面的內容?
【引導學生自己提出研究的問題,教師盡可能不直接提出。問題是學生學習的起點。學生有了強烈的問題意識,也就有了強烈的求知欲。因此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有效進行探究式學習的前提。而通過對學生問題的了解,特別是對基于學生經驗的真實問題的了解,可以使教師把握正確的探究方向。從學生產生的問題出發組織教學活動,可使教學活動成為學生需要不斷發展的一部分,如果再與學生一起討論這些問題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這些問題所需要的條件,選出一到兩個可以在課堂上利用現有條件進行研究的問題,學生當然很有興趣,這樣學生自主學習的愿望就變得比較強烈,會全身心的投入到探究過程之中去,學生就會很輕松的完成知識的建構過程。】
2、出示雅典奧運會獲獎牌總數前5名的國家和地區的統計圖。觀察條形統計圖,你能看懂什么?
3、要把這么漂亮的統計圖畫出來,你覺得該怎么畫?(先觀察再同桌合作交流)
【由教師中心轉向以學生為中心,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由“幕前”到“幕后”,做一個導演。主要是安排好情景,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由“旁聽者”轉變成實際參與者。】
4、師課件展示制圖過程。
5、現場調查學生喜歡的體育項目,制成統計表,讓學生根據統計表的內容制作成條形統計圖,小組合作完成。
【現代教學觀對課堂教學提出的新要求:在教學實踐中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由討論,自主探索。在實際參與中,獲得親身體驗。
大班數學活動《條形統計圖》 篇5
一、說教材
“復式條形統計圖”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內容,本節內容是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過程,認識復式條形統計圖,了解它的意義和作用。能根據數據能繪制復式條形統計圖,并進一步教學根據統計圖進行簡單的數據分析,作出合理的判斷和決策,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統計在解決問題中的作用,逐步形成統計觀念。所以本節課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認識復式條形統計圖的特點,理解單式與復式統計圖的異同,并能在有縱軸、橫軸的圖上用復式條形表示相應的數據。
能力目標:使學生能看懂復式條形統計圖,并能根據復式條形統計圖中的有關數據作簡單的分析、判斷和預測。能根據要求把復式條形統計圖補畫完整。
情感目標: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發展數學應用意識。
教學重點:認識復式條形統計圖的特點。
教學難點:能從復式條形統計圖中獲取盡可能多的信息。
二、說教法學法
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實際,本節課我主要采用“探究發現教學法”,教學中,通過引導學生經歷情境預測——嘗試動手制作——總結規律——運用規律等主動探索、交流的學習過程,讓學生全面、全程地參與到探索活動中,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觀察、操作與自主學習的能力。主要的學習方法是:運用舊知遷移學習法、探究學習法,討論法等。
三、說過程
從培養學生主體參與,自主探索的角度出發,分如下幾個環節完成本節課的教學。
(一):復習舊知,喚醒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
在這里我設計了簡單的統計方面的概念練習,讓學生回憶三種統計圖名稱及各自的特點,以便新課的順利進行。
(二):創設生活情景,讓學生初步感知。在這一環節中我又分兩個層次:
1、創設生活情景,幫助學生回顧單式條形統計圖的制作過程。
教學時,我以談話的形式引出學生喜愛的藍球運動,并出示教材中的問題情景。這個問題情景使學生很愉快地投入到活動之中,并通過自己推測哪種投球距離較遠這一環節,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欲望。先出示統計表推測,緊接著我設疑 “雖然從這個統計表中也能比較出哪種方式投球距離遠一些,但不直觀,有沒有更直觀的方法”由此引出了兩個單式條形統計圖,并讓他們回顧了制作方法。
2、設置懸念,合作探究,將兩幅單式條形統計圖合并。
第一次設問,從這兩個條形統計圖中你能比較出哪種方式投球距離遠嗎?夠不夠直觀?
(我這樣設問的目的是為了給學生創設認知沖突,讓學生在認知的沖突中,思考問題,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和探究的欲望,從而使整節課充滿一種問題意識。)
第二次設問:怎樣做會更直觀?引出把兩個單式條形統計圖合并在一起。讓學生嘗試完成統計圖,并展示學生作品,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
(三):探究新知。
1、引出課題
在這一環節教師先與學生共同觀看制作過程,最后以談話的形式引出課題并板書。
2、總結概念和優點
在學生知道了這樣的圖就是復式條形統計圖后,我出示兩個問題讓學生通過討論、交流完成這一教學任務。在這里既給每個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又為他們提供合作交流的機會。使他們在老師的引領下,通過觀察、比較、總結出復式條形統計圖的優點。學生完成了這兩個問題,也就實現了對“復式統計圖”這一知識的深度建構。
3、讀圖,提取數學信息。
在這里我讓學生從統計圖中獲取盡可能多的.數學信息,最終得出大多數情況下單手投球比雙手投球距離要遠。只有4號和6號是一個特例。
(四):嘗試應用,鞏固知識
這一層次的設計,目的就是讓學生經歷完成統計圖、分析數據的過程,對新的知識起到一個鞏固的作用,并根據信息提出有效的數學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五):課堂小結
通過學生談本節課的收獲,幫助學生梳理知識,形成體系,建構框架。
(六):作業布置:
這節課我設置了兩項作業。
1、考查學生技能,完成“試一試”的第三小題,讓學生由統計知識再回歸到本學期的百分數應用題,認識到數學知識是相通的。
2、實踐活動,目的是讓學生帶著問題走出課堂,在生活實踐中再次的驗證我們所學知識。
大班數學活動《條形統計圖》 篇6
說教材:
我所講的內容是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統計》第一課時“縱向復式條形統計圖”。
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如下:
1、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認識并繪制縱向條形復式統計圖,
2、能根據統計圖提出并回答簡單問題并從統計圖中發現信息并進行簡單的數據分析。
3、通過對現實生活有關事例的調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細心觀察的良好習慣,初步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和實踐能力;感受我們農村生活的不斷提高。
這一課時的教學重點是:
1、認識和了解縱向復式條形統計圖。
2、能依據所給定的信息畫出縱向復式條形統計圖。
3、能根據統計圖發現信息并進行簡單分析。
4、能根據統計圖提出并回答簡單的問題。
教學難點為:
1、正確畫出縱向復式條形統計圖。
2、根據統計圖發現信息、分析信息,并能提出簡單問題。
說教法、學法:
為了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突出教學重點,突破難點,結合四年級的學生實際,我主要采用“探究發現教學法”,通過引導學生經歷觀察了解--嘗試動手制作--掌握規律--運用規律等主動探索、交流的學習過程,讓學生全面、全程地參與到探索活動中,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觀察、操作與自學能力。
教學設計:
一、激發學生興趣,導入新課。
老師帶來了一些數據,讓大家也了解一下我們身邊發生的變化,
二、探究新知。
第一步是制作縱向單式統計圖。
1、制作縱向單式統計圖。
(1)出示某地區城鄉人口統計數量。提問:這個復式統計表的含義是什么?
(2)畫一幅縱向單式條形統計圖呢?。學生討論、制作,教師巡視指導。
(3)展示學生作品,師生共同評議。(說一說縱向單式條形統計圖都要畫什么?)
(4)說一說條形統計圖的特點,作圖時應注意的事項。(這種條形統計圖能更加直觀地觀察到數據的變化情況,作圖時應注意畫的.直條一定要直,數據準確,直條要一樣寬。)第二步是制作復式條形統計圖。
(1)引導學生看黑板上的兩幅統計圖,并提出問題。復式條形統計圖出現的必要性:①根據這兩個條形統計圖,你通過發現哪些信息?
②回憶怎樣將兩個單式統計表合并成一個復式統計表。(學生回答后教師演示)
③如果要在一個統計圖中描述黑板上的兩個單式統計圖的信息該怎么辦?在回答這些問題時,先讓學生小組互相交流,然后給學生足夠的空間去發表自己的意見,對學生的回答加以肯定,然后適當引導,得出正確的結論。老師小結:我們在學習復式統計表的時候,經常把兩種人物或事物成對地對比。例如男生和女生,1班和2班等。黑板上的兩個統計圖分別表示的是某地區城鎮人口與鄉村人口數量的統計情況,那么我們也可以在一個統計圖中同時表達城鎮人口與鄉村人口數量的變化情況。
(2)學生小組合作完成復式條形統計圖,教師巡視指導。
(3)展示小組作品、評議。(逐步完成對縱向條形統計圖畫法的認識)
(4)讓學生觀察復式統計圖。(展示)
①復式統計圖都有什么?
②它與單式統計圖有什么區別?復式統計圖中有:統計圖名,圖標,橫軸表示的是年份,縱軸表示的是數量,單位是“萬人”。單式統計圖沒有圖標,單式統計圖中只有“一條”表示各年城鎮人口的數量,而復式統計圖每個年份的人口的數量是“兩條”,同時表示城鎮人口與鄉村人口數量的數量。(學生邊說,展示不同之處)
3、看圖回答問題。
(1)引導學生回答:(出示問題)
①哪個年城鎮人口數量最多?哪個年份最少?
②哪個年份與鄉村人口數量最多?哪個年份最少?
③哪個年份這兩個地區的人口量增長最快?
(2)組織學生小組討論:你還能得到哪些信息?引導學生發現總的來說城鎮人口數量要比鄉村人口數量增長的快。讓學生感受到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學生通過對復式統計圖的分析,進一步感受到它與單式統計圖的不同,從而體會到復式統計圖有著更大的作用。
三、自主練習。
1、檢查學生的課前準備情況小組合作對他們所感興趣的內容進行調查,收集數據制成一個復式統計表,現在向老師匯報?(學生匯報,教師適時地肯定與鼓勵)
2、讓他們根據這節課所學習到的復式統計圖的知識,畫一幅復式統計圖。并就他們所畫出的統計圖提出幾個問題來。(學生畫圖,教師巡視指導)
3、展示學生完成的統計圖,并請小組代表說一說所畫圖的含義。
4、教師提問:誰還能從黑板上的這些統計圖中得到一些別的信息?
5、小結:這節課我們學習了怎樣畫復式條形統計圖,同學們都很認真,表現都不錯,特別是你們對根據所收集的信息畫的統計圖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們農村的不斷發展,我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們是多么幸福呀!鼓勵學生積極地投入到統計活動中,就要給他們足夠的時間與空間,并在此基礎上加強同伴間的合作與交流。學生通過自主的合作練習中掌握了本節課所學習的內容。
四、總結:
1、你在這堂課中有什么收獲?
2、你們在這堂課的學習中有什么感受?
3、你們對老師的講授有什么意見和建議或希望?
大班數學活動《條形統計圖》 篇7
“條形統計圖”教案設計
教學內容:
六年制小數第十二冊課本第55-56面
教學目標
1.讓學生認識條形統計圖,知道條形統計圖的意義和用途。
2.了解制作條形統計圖的一般步驟,初步學會制條形統計圖,培養學生觀察和動手操作的能力。
3.通過展示各種統計圖(條形、折線和扇形統計圖)使學生受到愛國主義的教育。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了解統計圖的意義和用途。
難點:制統計圖時如何分配條形統計圖的位置和確定表示數量多少的單位長度。
教具、學具準備
每一張小白紙、統計圖表若干。
教學過程設計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我們已經初步知道,統計數據除了可以分類整理制成統計表外,還可以制成統計圖。現在是清明時節,常說清明時節雨紛紛,雨水量相對于其他節氣來說多些,降水量的多少,稱作降水量,降水量的單位一般用“毫米”,這是(引讀)某地19996-XX年的年降水量統計表,這是(引讀)某地19996-XX年的年降水量統計圖(可對比強烈些的)。比較這個統計表和統計圖(適當再補充幾組),你最想發表怎樣的評價?
板書:很容易看出各種數量的多少。(生講不出可結合例題隨機出示)
對了,用統計圖表示有關數量之間的關系,比統計表更加形象具體,使人一目了然,留下深刻的印象。常用的統計圖除了條形統計圖外,還有折線統計圖、扇形統計圖。(生邊介紹,師邊將統計圖用實物投影打出來。)
今天我們重點學習條形統計圖。(板書課題)
(二)學習新課
1.介紹條形統計圖的特點。(投影出示條形統計圖兩到三個)
引導學生觀察討論:這些條形統計圖有什么共同特點?
兩條相互垂直的射線,垂直射線(我們稱它為縱軸)表示什么?水平射線(稱它為橫軸)表示什么?
單位長度各表示多少?
那現在誰來說說這些條形統計圖有什么共同特點?
教師總結歸納學生發言,指出條形統計圖是用一個單位長度表示一定的數量,根據數量的多少畫成長短不同的直條,然后把這些直條按一定的順序排列起來,就制成了條形統計圖。(結合具體的條形統計圖進行描述,突出條形統計圖的優勢)
2.制作條形統計圖的方法。
(1) 借優勢煽情,出示例1。
同學們,既然統計圖有這樣的優點,你們想不想學著制作統計圖?
(出示例1) 某地1989年~1993年的年降水量如下表:
根據上表中的數據制成條形統計圖。
(2) 老師給定大家一張這樣大小的紙張,有把握的同學制作,沒把握的同學可看書想想,再動筆制作,制作后同桌先輕聲交流一下,你們是怎么制作的。
(3) 學生上臺邊展示邊說:我是怎么畫的?(實物展示平臺)
代表性交流過程中或結束后,老師要根據需要,一是及時完善制作步驟,對其間的重要步驟(第二點和第三點)還要板書:突出垂直射線為什么大家都用接近8毫米的單位長度表示200(300)毫米,6個單位長度是怎么來的?;水平射線為什么有11個等分,每一等分大家都用接6毫米的長度來表示?
最后落腳點定格在垂直射線上,用0.8厘米來表示200毫米或用2厘米來表示400毫米呢?(四人小組討論)
(4)加標題和時間。觀察這個我們制好的統計圖,你能一眼看出什么問題?還能知道些什么問題?如:
哪一年的降水量最多?是多少毫米?(1991年降水量最多,是1005毫米。)
哪一年的降水量最少?是多少毫米?(1993年降水量最少,是704毫米。)
最多一年降水量是最少一年降水量的多少倍?(1005÷704,大約是1.4倍。
(5)反饋:制作方法都對的舉手。通過剛才的親自動手,你們覺得制作條形統計圖,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
1、注意水平射線下面和垂直射線左面必須留有一定空白,注明直條數量和統計的內容。
2、直條的寬窄要一致,長短要準確,條與條之間間隔要均等。
3、單位長度要根據圖紙大小決定。
4、畫直條的時候更要注意:
1°先在縱軸上找到920(1989年降水量920毫米),用鉛筆過此點作橫軸的平行線。2°用三角板的直角邊對齊1989年的直條位置畫兩條與橫軸垂直的平行線,畫到與水平線相交為止。涂上陰影或涂色均可。(也可貼紙,省時。)3°在直條上方標明數量的多少。
(三)新課練習
同學們,現在你們會制作這樣的條形統計圖嗎?出示“做一做”和我校男、女少先隊員的調查數據和練習第一題,要求四人小組為單位合作完成這四題目,組長分工。比一比,賽一賽,哪組合作得又對又快(四道題目在一個信封內,一道題目一張紙,每張紙上標清橫縱軸和單位長度)?
校對并交流
1、重點交流:垂直和水平兩條射線上的單位長度和直條寬度。
2、根據這幅統計圖,你想提出什么問題?
(四)新課小結
今天這節課,我們又有什么新的收獲?
(條形統計圖制作的方法?制作時需注意什么?)
如果要把我校男女少先隊員的人數在一張條形統計圖上表示出來,怎么制作呢?感興趣的同學,課后不妨試著研究研究。
(五)布置作業
練習十二第2題和第3題。
(六)板書設計(課題、優點、第2點和第3點制作步驟)
[課堂教學設計說明]
本節教案結合節氣引出了統計圖的三種形式(即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扇形統計圖),力求讓學生直觀感受到統計圖比統計表更形象、直觀,從而激發學生學習制條形統計圖的興趣。在教學制圖過程中注意教學方法,有指導有放手,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力和動手操作的能力。本教案以單式條形統計圖的制作為重點,以復式統計圖為后續學習鋪墊,重點指導如何畫直條。
本節在課堂組織形式設計上注意了面向全體,體現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幾次分組討論合作制圖,給學生以充分展示的機會,從而培養了學生創造性的思維能力。
大班數學活動《條形統計圖》 篇8
一、說教材
條形統計圖是西南師范大學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4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過一些簡單的統計知識,掌握了一些收集和整理數據的方法以及簡單的(1格代表1個單位)條形統計圖的繪制方法,知道一些統計的意義和作用。還能根據統計結果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具有初步的統計意識和能力。這為過渡到本節課的學習起著鋪墊作用。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講一步認識條形統計圖。經認真研讀教材結構與《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學生已有知識,本節課我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讓學生進一步認識條形統計圖(一格表示多個單位),能根據要求在方格紙上完成條形統計圖。
過程與方法:
使學生經歷觀察統計圖、用條形表示統計數據,并進行簡單分析的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增強用統計方法解決問題的意識,發展統計觀念,培養學生興趣。
4年級的學生思維都比較活躍,喜歡探究發現學習,接受知識的能力較強,而且也掌握了一定的數學學習方法及策略。這些都是教學中可以利用的資源。在了解學生已有知識水平的基礎上,本著課程標準、吃透教材,我確立如下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對數據的收集與整理,繪制條形統計圖(一格表示多個單位)。教學難點:在繪制條形統計圖時能根據數據的特點,確定用一格表示幾個單位。
二、說教法
最有利于學生發展的學習,是提供各種機會,創造各種條件,讓學生自己去嘗試與探索,使之發現有規律的東西——概念、規則或原理。整個教學過程圍繞學生踢毽子這一生活情景展開,復習舊知,引入新授,通過對條形統計圖相關的內容的復習,使學生進一步了解,感知條形統計圖。引導學生自主探索,使學生進一步認識條形統計圖。在教法設計上主要突出以下4點:
1、密切聯系生活實際,活化教材內容。
2、注重預設生成問題,關注課堂中動態生成的信息。
3、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談論。
4、注重人文關懷,滲透互動評價思想。通過創設愉悅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自己發現知識,經歷知識技能由未知到已知或由生疏到熟悉并掌握的過程。力求實現新課標所倡導的生命化、生活化、動態化、過程化的新型課堂教學理念。
三、說學法
授之以魚,僅供一餐所需;授之以漁,則終身受用不盡。古人以其精辟的語言解釋了掌握方法的重要性。因此根據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學法指導上我重在借助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引導學生自主建構新知。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相互評價等形式參與教學全過程。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與自學能力,能根據有關信息加以分析并作出判斷和預測,進一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四、說教學過程
基于以上認識,本節課的教學環節由五大板塊構成: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生的學習內容與生活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因此“數學的生活化,讓學生學習現實的數學”是課程理念之一。
設計通過教師與學生對課間愛玩什么游戲的談話開始本節課教學,引出踢毽子的游戲(課件演示)。課件出示三個小朋友一年級參加學校運動會踢毽子成績的統計表。讓學生們觀察統計表,指名讓學生說出自己發現的信息。除了用統計表還能用什么形式展示出同學們的成績?引導學生說出:條形統計圖。教師組織學生一起回憶繪制統計圖的步驟,接著讓學生動手繪制。繪制過程中教師巡視課堂,并對有困難的同學予以幫助。課件展示繪圖過程,讀圖,了解在這張統計圖里一格表示一個單位。【通過討論、動手操做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題,由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轉向以學生為中心,使學生由“旁聽者”轉變成實際參與者。這樣的設計既讓學生復習了繪制統計圖的方法,又讓他們親身體驗繪制統計圖的過程,這為后面學習繪制一格代表多個單位的統計圖做好鋪墊。】
(二)探究學習,獲取新知
現在這三個小朋友也讀四年級了,踢毽子的技術有了很大的提高,這是他們去年參加學校冬季運動會踢毽子比賽的成績統計表。(課件出示)從表中能獲得哪些信息?指名讓學生說說自己的發現。
現在用統計圖來表示同學們踢毽子的成績,還用一格表示一個單位合適嗎?若不合適,一格代表多少合適?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教師巡視,在巡視的過程中可以發現并參與到一些有困難的小組中。小組討論后老師組織全班同學進行交流,通過交流讓學生認識到:如果還是用1格表示1下就要畫120格,這樣畫太麻煩,密密麻麻的也看不清楚,既浪費時間,又不美觀。要根據這張統計表畫張簡潔美觀又清楚實用的統計圖,就需要用一格表示多個單位。
【設計通過討論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研究問題,這是學生學習的起點。學生有了強烈的問題意識,也就有了強烈的求知欲。因此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有效進行探究式學習的前提。而通過對學生問題的了解分析,可以使教師把握正確的探究方向。由學生產生的問題出發組織教學活動,這樣學生自主學習的愿望就變得比較強烈,會全身心的投入到探究過程之中去,學生就能很輕松的完成知識的建構過程。】
課件出示畫好的統計圖。師引導同學們觀察張統計圖,并讓其說說自己發現了什么?同學可能會說:這張統計圖中一格表示10個單位;小紅的成績占了12個格子,老師及時對學生正確的回答給與表揚。
那若是一格不代表10個單位,代表5個單位、應該怎樣畫?代表20個、30個單位又該怎樣畫呢?學生紛紛發表自己的想法,教師適時對不正確的方法給予指點。引導學生認識總結:一格表示幾個單位要根據數據特點來確定,但通常情況下都是代表整十、整百或者是整千。
課件出示前后兩張統計圖的'對比,引導學生認識以前學的統計圖一格表示一個單位,今天學的統計圖一格可以表示多個單位。讓學生切實感受到在繪制統計圖時一格代表多個單位的優越性。
(三)理解運用、鞏固提高
設計多媒體演示蜀南竹海的圖片。
【這一環節是通過播圖片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感情,引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我們四川如詩如畫的自然風光,激發學生的愛國。】
課件出示“20xx年1-5月去蜀南竹海旅游的人數統計表”。讓學生根據該統計表獨立繪制條形統計圖。繪制好后,全班交流、展示成果。組織學生讀圖,并相互作出評價。【進一步嘗試并設計繪制統計圖,這一次要求學生獨立完成,想辦法突破難點。這樣設計,既檢查了學生對本節課知識的掌握情況,又進一步讓學生體會根據數據特點確定一格代表多少單位合適以及在畫較大數據統計圖時用一格表示多個單位的優越性。通過學生相互間對所繪制統計圖的評價,進一步鞏固了本節課所學知識,加深對知識的印象。】
(四)全課總結、拓展延伸
師:同學們通過對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呢?還有什么不明白的需要老師和同學幫助你。
【通過這個環節的安排,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自我梳理。引發學生對制作復式條形統計圖的向往,為以后學習做準備。】
(五)布置作業
讓學生下來收集全校每個班的人數,根據收集來的數據繪制一張條形統計圖。
五、說板書
這節課我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課件包含了教學內容,因此板書設計非常簡單又突出了本節課的重點。
條形統計圖
一個單位表示一個單位
一格表示多個單位
縱觀整節課,我遵循了學生學習的認知規律,本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基本理念。力求做到注重知識與生活的聯系,注重學生在活動中學習知識,通過學生親自動手操作,自然地完成學習過程,掌握知識從而達到新課標的要求。
當然也還存在不足之處,敬請各位評委老師批評指正。謝謝!
大班數學活動《條形統計圖》 篇9
課程改革,讓我們每一位數學老師強烈意識到,數學與生活緊密相聯。統計與概率既是生活內容,也是數學內容。今天我說課的內容就是西師版課標教材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的統計知識——條形統計圖。
一、教材分析:
本單元,是繼學習了單式條形統計圖和相應統計表后出現的復式條形統計圖的知識。這后還會認識更多形式和種類的統計圖,如復式折線統計圖、扇形統計圖等。不難看出,本單元內容既是舊知的遷移與發展,也是以后學習的認知橋梁。
單元內有4個例題,前兩例在于幫助學生認識特征,后兩例引導學生學會畫圖。而本課學習例1、例2。例1以回顧舊知為起點,引入復式條形統計圖并初步認識。例2則重在會看條形統計圖,會簡單的分析統計數據并填寫相應的統計表。在教學設計中,我將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利用例1的素材與例2有機整合,完成整課的教學——認識復式條形統計圖。
二、學情分析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四年級下學期的學生,已經具備了初步的觀察、分析能力。但形象思維仍占主要地位。
在第一學段中,已掌握部分統計知識,具有一定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數據的能力。
而通過長期地學習策略和思維的訓練,我班的孩子,不但基礎扎實而且思維活躍。具備一定的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經驗與能力。
三、教學目標
根據內容的分析和學生的把握。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通過實例,認識復式條形統計圖及相應的統計表。
能根據統計結果作出分析,判斷、預測,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和能力。
經歷觀察分析數據的過程,讓學生體驗統計在日常生活中的價值。
鑒于預設的目標,學生的認知水平,認為本課的重點為:認識復式條形統計圖的特征,會正確分析相關的數據。難點為:知道條形統計圖中單式與復式的區別。
四、教學策略
我校進行了3年的《小學數學學習策略和思維策略》的課題研究,引發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本課就主要采用了其中的“問題探究策略”。問題探究策略,以問題為核心,以研究問題為重點,以培養學生思維策略為目標,設計遷移性、過渡性、反饋性、強化性、延伸性等問題。通過有效問題的有效解決,以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肖伯納說過:“倘若你有一個蘋果,我也有一個蘋果,而我們彼此交換這些蘋果,那么你和我仍然各有一個蘋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而我們彼此交流這些思想,那么,我們每個人各有兩種思想。”說明合作交流是一種學習,更是一種創新。在教學策略的'引領下,學生的學習方式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為主。
五、教學過程
因此教學過程設計為:創設情景,提出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深化認識,運用提高六個環節。圍繞“問題”展開教學。
1、創設情景。
為使教學與生活緊密相聯。創設了我任教的“四年級三班和四班的學生”準備去郊游的情景。并提問:“這次郊游當中準備開展五個活動,每人可選一項,事先要知道我們班參加各項活動的人數,怎么辦?”學生自然的想到要事先進行統計才行,從而產生統計需要。并立即讓學生自主開展統計活動。于是,由真實的情景轉入學習的初期活動。經歷收集、整理數據的過程,并在事先準備的表格紙上制出一張統計圖。
與此同時,我將另一個班參加各項活動人數的統計圖展示給學生。看到兩張反映不同班級學生人數情況的統計圖,自然地會進行比較分析。于是提出活動中的一個關鍵問題。
2、提出問題。
利用兩張統計圖中人數接近的一項活動。設問:“三班和四班參加人數,誰多誰少?”憑借肉眼觀察,肯定會有不同答案,進而發生爭執。此時此刻,引導學生想辦法。可能會說到用直尺量高度,用直尺比刻度等方法(課件展示)。給予肯定的同時,追問:“有沒有簡單的方法,能一目了然地看清誰多誰少?”自然會產生把兩張統計圖合二為一的需要。順水推舟拋出核心問題:怎樣將兩張統計圖,合二為一?學生在認知需要和問題驅使下,就開始問題的探索。
3、探索問題。
我預設,學生可能會生成這些方法(課件展示)。面對眾多的方法,“你認為哪種方法好?說說理由。”引導學生運用“選擇探究策略”進行合理選擇。讓學生體會方法多樣性的同時,又懂得尋求方法的合理性。
當兩張統計圖合并后,繼續引導學生探索。問:把這張統計圖給班主任,能看明白嗎?”“怎樣才能使班主任知道哪種直條表示
哪個班的人數呢?”從而在爭論、交流中認識復式統計圖圖例的作用,體驗統計圖表示的嚴密性。
4、解決問題。
建構主義認為:新知,納入認知系統中,形成新的知識結構,才完成了認知的建構,新知的內化。把復式條形統計圖,納入已有的統計知識中,并明確它的特點,完成知識建構。于是組織學生開展討論。弄清:“這種新的條形統計圖與以前學習的統計圖有什么區別?”在相互交流中充分明白復式條形統計圖的特點。一有兩種顏色的條形;二有圖例。三還能反映兩組數據情況。充分了解復式條形統計圖的內涵后,自然地揭示它的概念名稱——復式條形統計圖。
5、深化認知。
問題得以解決,認識如何深化呢?繼續利用好例1的素材,讓學生發表意見,提出問題和活動建議。如:兩個班參加什么項目人數最多?三班參加野炊的人數比四班多幾人?等。在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中,培養學生對統計結果進行分析的習慣和能力。
樹立“學習論”為中心的現代教學觀念是課改的追求。為此,讓學生自主填寫統計表。在任務驅使下,主動學會看懂統計表,并思考填寫的方法。學生可能會一行一行地填,也會一欄一欄地填等,從中體會到解決同一問題的不同方法。溝通統計圖與統計表之間內在的聯系,明確各自的優越性。從而深化學生對復式條形統計圖的認識。
6、運用提高。
學以致用。組織學生以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完成基本練習-課堂活動第1和第2題。統計學認為,收集、分析數據,是為預測、干預未來數據和解決問題服務的。為培養學生的預測意識和能力,設計一個拓展問題:“根據你們的分析,預測一下如果再投一次,小剛和小強分別會投進幾個呢?”,從而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六、板書設計
為讓學生充分地體驗復式條形統計圖產生的過程,將改變以往在黑板上板書的做法,充分利用多媒體隨機生成的功能,將生成的復式條形統計圖保留在大屏幕上。直觀具體、簡潔明了。符合視覺習慣和認知規律。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本課的教學力求體現以生為本的思想,充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已有經驗,緊扣教學重點,有機整合教材,創造性使用教材。問題探究策略的運用,使學生在核心問題的啟發下,積極主動的探究學習,促進學生思維的進一步發展。
大班數學活動《條形統計圖》 篇10
說課有利于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于四年級上冊數學《條形統計圖》說課稿,希望能夠幫到您!
一、說教材:
本課的教學內容是四年級上冊第九單元75—78頁。它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數據整理的方法,學會繪制和分析統計表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既是學生前面學習的統計知識的一個延續和發展,也是后面學習復式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的基礎。學好這部分內容非常有助于學生建構知識系統,培養統計能力,發展統計觀念。
二、說學情:
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在以前的學習中,已經對數據的統計過程有所體驗,也學會了一些簡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數據的方法,還能根據統計結果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具有初步的統計意識和能力。另外四年級的學生思維比較活躍,喜歡探究發現學習,接受知識的能力也較強,而且也掌握了一定的數學學習方法及策略。這些都是我在教學中可以利用的資源。
縱觀學生的知識基礎及對教材的剖析,我確立了該課的教學目標以及教學重點和難點。
三、教學目標:
1、使學生充分感受條形統計圖的特點,知道條形統計圖的意義和用途;
2、使學生與老師一起經歷條形統計圖的制作過程,了解制作條形統計圖的一般步驟,初步學會制作條形統計圖,并能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滲透統計思想,培養動手操作和觀察分析的能力。教學重點:制作條形統計圖的步驟。教學難點:橫軸位置的確定與縱軸單位長度的劃分。
重點:是復式統計圖的繪制方法和讀圖能力。
難點:是根據復式條形統計圖作出合理的分析與預測
四、說教法學法:如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完成上述目標呢?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實際,本節課我主要采用“探究發現教學法”,教學中,通過引導學生經歷觀察了解——嘗試動手制作——掌握規律——運用規律等主動探索、交流的學習過程,讓學生全面、全程地參與到探索活動中,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觀察、操作與自主學習的能力。主要的學習方法是:運用舊知遷移學習法、小組合作學習方法、討論學習法等。另外教學中還要注意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問題意識和實踐意識,注重合作學習過程中合作精神的培養等 教學準備: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學生做好預習,搜集各種統計圖。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我是這樣設計的:
四、說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播放2019年中國申請2019年的世界博覽會的視頻,問:同學們,你們知道2019年12月3日是什么日子嗎?你知道當時各個城市的得票數嗎?學生課前已經搜集好。
2、為了便于分析,整理出的數據,我們可以制成統計表,出示統計表,還可以制成什么?學生經過前一天的預習,能說出還可以制成統計圖。
3、你知道有哪些統計圖嗎?把你搜集到的統計圖給我們展示一下,師也出示各種統計圖,并就其中的一張條形統計圖,讓學生觀察,你能看懂這張統計圖上表示的數量各是多少嗎?或者問,你能獲得哪些信息?讓學生討論,互相說一說,初步感受到條形統計圖是用直條的長短表示數量的多少的。此題可以用實物投影出示。
4、條形統計圖怎樣畫呢?它有什么樣的特點呢?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和研究條形統計圖。板書課題。
二、師生互動,解決問題。
1、先出示方塊圖。但是方塊圖比較麻煩和零碎,所以可以直接用直條的長短表示數量的多少,制成條形統計圖。出示改編后的例題。
2、生先自學P75的制作步驟。
3、師引導生匯報,師板演,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①畫兩條互相垂直的射線,分別叫橫軸與縱軸,分別表示人與得票數,要畫在一張圖紙的左
下方,但下面和左面都要留有一定的空間;②在橫軸上確定直條的寬度和間隔,因為有五個城市,所以要把橫軸平均分成10份,一般情況下,直條的寬度和間隔一樣寬,在2、4、6、8、10等份下注明五個城市的名字;③在縱軸上確定單位長度表示得票數,一格表示5票,最大的數量是36票,所以縱軸的長度至少要畫8等份,并在縱軸的上面內側標明單位:票;④根據數量的大小畫出不同的直條,為了美觀,直條中可以涂上顏色。并在直條的上方注明數據;⑤寫出條形統計圖的標題和制圖日期。后兩個步驟可以放手讓學生在教師發的圖紙上畫,圖紙上已經畫好了一根直條,留下兩根讓學生自己畫。
4、統計圖的分析
5、與統計表相比,統計圖有什么特點?形象具體,一目了然,更便于比較各種數量的多少。
6、師生共同歸納總結條形統計圖的制作步驟。先討論,互相說,再看屏幕說。
三、練習強化
試一試
、出示1020年世界博覽會申辦城市第三輪得票情況統計表,讓學生史著做一個條形統計圖 想想做做
1、出示77頁第1題問學生從中獲得了那些信息?
2、在書上完成想想做做的第2題。
3、第3題橫向條形統計圖學生有可能會把數據寫錯,所以我要在這里提醒他們。 課后拓展
分小組選擇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如家庭用水、用電,全校各年級人數,等,實踐調查,制成條形統計圖。
四、全課小結
大班數學活動《條形統計圖》 篇11
教學內容:
教學目標:
1.進一步認識條形統計圖(1格表示多個單位),能用條形統計圖直觀、形象地表示數據。
2.經歷簡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數據的過程,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統計能力。
實驗目標:
1、 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感受統計在生活中的應用,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運用知識的遷移,引導學生從已有知識經驗出發,主動參與新知的探索與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課件出示:本班學生在學校春季運動會中踢毽子比賽的一段錄像,并把踢毽子的成績統計表做例1。
教師揭示課題:今天我們繼續學習統計。
二、合作學習,探案求知
1. 教學例1
課件出示例1的統計表。
教師:從收集的統計表中,你們獲得了哪些信息?學生可能回答:小紅踢120個,小方踢100個,小紅比小方多踢20個
教師:從統計表中我們可以獲得很多信息,你能根據統計表中的信息制成統計圖嗎?怎么制呢?學生可能回答:可用我們學過的條形統計圖來表示,畫3根就可以表示3個同學。
教師:1格表示多少呢?(課件出示1格表示1個)如果1格表示1個,小紅踢的毽子個數要畫多少格?(課件動態展示畫出120格)學生產生沖突:畫120格好麻煩喲。教師質疑:那怎么辦?有什么好的辦法來表示呢?學生可能會想到用1格表示2個,5個,10個,20個
教師:小組合作學習,思考討論。
①用1格表示多少合適呢?說說想法。
②小組內繪制出條形統計圖。用投影儀展示小組繪制的條形統計圖。
課件展示用1格表示2個,5個,10個,20個時繪制的條形統計圖
教師:觀察比較這些統計圖,在這里用1格究竟代表多少合適呢?通過學生的觀察比較,他們可能會有這樣的答案。
大班數學活動《條形統計圖》 篇12
一、說教材
在一年級下冊教材中,學生已經學習了一些簡單的統計圖表知識,初步體驗了數據、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學會了運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初步認識了條形統計圖(一格表示1個單位)和簡單的統計表,并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并回答簡單的問題。本冊教材是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初步認識一格表示2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和統計表。通過這些教學內容,使學生既學習一些簡單的統計知識,又初步了解統計的意義和作用。本冊教材與上一冊教材比,的變化就是隨著統計數據的增大,條形統計圖的每格代表2個單位。因為統計的數據比較大,如果還用一格表示1個單位,就不方便了,根據本節課收集的數據來進入學習一格表示2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以后還會學習用一格表示5、10或更大的單位。
二、說教學目標
1、學生在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中,初步了解統計的意義,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
2、初步認識條形統計圖(1格表示2個單位)和統計表,能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提出并回答簡單的問題。
3、通過對學生身邊有趣事例的調查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實踐能力。
教學重難點:初步認識條形統計圖(1格表示2個單位)和統計表,能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提出并回答簡單的問題。
三、教法與學法
課標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只有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活動,才能更好地獲取知識,這節課我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1、通過創設情境引入法,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探索,讓他們不由自主的進入學習的狀態,參與學習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的樂趣。
2、通過動手操作發現法,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讓他們親自在記一記,畫一畫,在與同學的交流探索中,找到解決問題的好方法,體驗成功的快樂。
四、教學準備與課時安排
教學準備:統計表,統計圖、動物卡片和水果卡片等。
課時安排:1課時
五、說教學流程
為了更好地突破重難點,實現本課的教學目標,我把教學過程分為四個步驟。
第一步,創設情境,激趣定標。有什么辦法能知道呢?同學們討論,這就要統計知識來解決,引入課題。能激發他們學習的熱情,使他們產生一種積極探究的狀態中,從而激活了思維,也為下步更好地對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等過程的體驗,統計意義的了解做好了鋪墊。
第二步,同學們經歷收集數據的過程,填寫統計表。先提出我們應該用什么方法記錄四種小動物的人數呢?同學們已在一年級學了一些簡單的記錄方法,有的會說畫圓,有的會說畫三角形,有的會說畫√畫x,還有的會說畫正字……接著引導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記錄,記錄完后,再向全班展示記錄結果,讓大家比一比,評一評哪種方法記錄比較簡便,如果同學們沒發現,老師就引導同學們觀察發現,因為一個正字是五畫,我們可以采用乘法口訣或乘法算出結果,即使數字再大一些,記錄起來也比其他的方法美觀、好計算。最后把記錄結果一起填寫在統計表里。初步體驗到用正字記錄方法的簡便,也為以后學習用正字的方法收集數據打下基礎。
第三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完成統計圖,并能根據統計圖提出并回答簡單的問題。為了更好地認識一個表示2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首先讓同學們觀察發現統計圖上的信息,再根據發現的信息提出并解決問題。最后請同學們根據統計的結果。這樣同學們在解決一個又一個問題中深刻感受到統計的作用真大呀。
第四步,鞏固練習與延伸。新課標明確指出:讓學生學習生活中的數學,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并能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此環節,我請同學們繼續用學到的統計知識,現在調查我們班上喜歡跑步、游泳和跳繩的人數情況,然后完成統計圖和問題。最后延伸兩個問題:
1、如果人數是單數的話怎么畫統計圖?
2、之前我們學過統計圖時可以用1格代表1,今天又學習了用1格代表2,現在你們想到了什么?讓學生在想象中把今天所學的知識往后面所學的知識遷移。
第五步,全堂總結談收獲。讓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的知識進行再次的認識,從而加深印象,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
大班數學活動《條形統計圖》 篇13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掌握條形統計圖的制作方法,并從中進行觀察、分析。由于學生是第一次接觸條形統計圖,對于條形統計圖的制作方法、分析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難,給學生的思維也帶來了一定的難度。本課的教學設計力求體現:數學問題生活化,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學習能力和實際操作、思維發散能力。反思本節課的教學,我認為比較成功的有以下幾點: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興趣是探究的起點。課堂引趣,要“精”,要根據所學內容,創設一個引人入勝的情境。一開始先讓學生欣賞一組上海申辦世博會成功的圖片,讓學生說說感受,從整體上創設了一個統計上海申辦世博會各輪投票情況這樣一個情境,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然后同時出示統計圖和統計表,讓學生通過自己對表和圖的第一印象來說說感受,然后引出課題。
二、小組合作,自主探究
數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教學不但因兩者有不可分割的淵源,互為依存,而且這種整合也是數學應用思想的延續和發展。在教學條形統計圖的組成時,我讓學生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以學生為主體展開教學。而制作條形統計圖,教材上主要是要求學生會制作簡單的條形統計圖。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讓學生直觀感知統計圖的結構,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學生通過操作學習,嘗試著自己來制作條形統計圖。這種自學探究活動的開展,可以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學生之間的合作意識,是學生進行“終身學習”和“可持續發展”的基本途徑,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基礎載體。學生能學的教師絕對不講。借助于信息技術這一軟件載體來學習統計圖的制作、分析,通過信息技術的鏈接、轉換功能表現得淋漓盡致。在觀察、比較、思考中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并且豐富了原有的知識結構,增加了對知識深層面聯系的感知。
反思這節課的不足主要是:(1)在小組交流的形式上可以再多方位一些,發言面可以再廣一些。在學生制作條形統計圖時,可以增加一些現場統計的內容,讓學生通過挑選生活中的數據制作統計圖,這樣對學生分析的能力又是一種提高。
(2)本節課在教學評價方式上略顯單一。
(3)這節課的內容比較枯燥,學生的興趣不是很濃,課堂氣氛也不是很活躍。練習的形式比較單一,沒有過多的結合日常生活的實例。
在今后,我將不斷學習,以課改精神為指導,認真鉆研教材,研究學生,反思教學行為,勇于改革和創新,扎扎實實上好每一堂課。
大班數學活動《條形統計圖》 篇14
一、說教學內容
我說課的內容是六年制小學數學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1小節,第99到100頁的內容,課題是《統計》。
二、說教學目標
本課是在小學數學第3學段統計與概率的學習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單式條形統計圖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將為今后學習復式折線統計圖作準備。基于我對教材的理解,本節課,我確定如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各種活動,讓學生認識復式條形統計圖,了解復式條形統計圖的特點,能根據統計圖提出并回答簡單的問題,能發現信息并進行簡單的數據分析。
過程與方法目標:讓學生經歷把單式條形統計圖整合成復式條形統計圖的過程,進一步提高整理和描述數據的能力,發展統計觀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對現實生活中有關事例的調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細心觀察的良好習慣以及合作意識。
三、說教學重、難點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
1.認識和了解縱向復式條形統計圖。
2.能依據給定的條件畫出縱向復式條形統計圖。
3.能根據統計圖發現信息并進行簡單分析。
4.能根據統計圖提出并回答簡單的問題。
教學難點是:
1.正確畫出縱向復式條形統計圖。
2能根據統計圖發現信息,分析信息,并能提出簡單的問題。
四、說課前教具準備
教學中所要用到的鉛筆、尺子、橡皮擦以及多媒體課件是本節的.教具和學具
五、說教法、學法
根據本節教材內容的編排特點,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教學中,我主要采用情境激趣法、設疑誘導法以及直觀演示法來組織學生開展探索性的活動,讓他們在自主探索中獲得知識。
有效的數學學習不是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而是一個有目的的、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根據這一理念,本節課,我指導學生學習的方法為:動手操作法、觀察發現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六、說教學設計: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為了讓學生主動與我同行,我準備從學生身邊尋找數學,創設了一個城鄉人口普查城鄉分別有多少人的問題情境,然后組織學生根據收集的數據畫出條形統計圖,并展示學生畫出的統計圖,讓學生根據統計圖進行簡單的數據分析。為了讓學生體會學習復式條形統計圖的必要性,我準備設計一個矛盾沖突,告訴學生這樣的單式條形統計圖不能直觀地看出每年城鄉人數怎么辦?從而引出課題。(這樣的設計,不但復習了舊知識,檢查了學生對舊知識的掌握情況,而且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為新課的學習作了良好的準備。)第二環節:主動參與,構建新知。
我先讓學生仔細觀察統計出來的城鄉人口數據,然后組織學生根據統計表,分別繪制兩個單式條形統計圖,并把學生繪制的統計圖展示出來。為了讓學生深入學習新知識,我鼓勵學生小組合作,想辦法把這兩幅單式條形統計圖組合起來,畫成一個復式條形統計圖,而我則深入學生當中,發現容易出錯的并進行重點講解,并讓學生邊看復式條形統計圖邊進行簡單的數據分析,以及提出并回答的問題。從中生成新知識。
為了讓學生體會單式條形統計圖與復式條形統計圖的區別與聯系,我又讓學生把這兩統計圖進行對比,讓學生說說它們的異同點。
(這一環節,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動眼觀察、動口交流等一系列活動。不但讓學生理解并掌握了新知識,培養了學生的各種能力,而且變灌注知識為主動脈獲取知識,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第三環節:綜合實踐,學以致用。
為了體現數學來源于生活,又運用于生活的理念,我設計了三個層次的練習題。
第一題是選擇題目:讓學生根據數據選擇單式條形統計圖還是復式條形統計圖。
第二題是看圖分析題:我將出示四年級課外小組男女生人數的復式條形統計圖,讓學生邊看圖邊進行簡單地數據分析,并提出和回答簡單的數學問題。
第三題是看表作圖題:我將出示我們四年級三個班男、女生人數的復式統計表,讓學生根據表中數據繪制復式條形統計圖,并讓學生邊看復式條形統計圖邊進行簡單的數據分析,以及提出并回答的問題。
(層次分明的練習設計,步步深入,環環緊扣,讓學生在運用新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和樂趣,做到學以致用。)
第四環節:全課小結,加深印象。
我準備用“你學到了什么?有什么收獲?”來引導學生進行課堂小結,不但幫助學生梳理所學的知識,而且激發他們展開豐富的想象,使之感受到數學知識的無窮澳妙。
最后,我來說說我的板書設計,我只把某地區城鄉人口人數所繪制的復式條形統計圖,以及學生提出和回答的問題作為我板書的內容,這樣直觀、易懂。
大班數學活動《條形統計圖》 篇15
說教材
《條形統計圖》是西師版實驗教材,小學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
本課是在三年級初步認識了用1格表示一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的基礎上,重點教學1格表示多個單位,深化對條形統計圖的認識,根據統計數據作出簡單的判斷和分析,體會條形統計圖在現實生活中的價值,感受其優越性,同時也為后面學習復式條形統計圖和系統學習統計知識作準備。
說學情
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在以前的學習中,已經對數據的統計過程有所體驗,也學會了一些簡單的數據收集、整理和描述的方法,還能根據統計結果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具有初步的統計意識和能力。另外,四年級的學生思維較活躍,喜歡探究一些新的東西,接受知識的能力也有所提升,而且也掌握了一定的數學學習方法。
說目標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單元教材和四年級的學生實際,上述教材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及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實例進一步認識條形統計圖(1格表示多個單位),能根據要求完成條形統計圖,能根據條形統計圖回答問題,或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2、方法與過程:使學生經歷觀察統計圖、用條形表示統計數據,并進行簡單分析的過程,體驗描述數據的不同方式。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進一步增強用統計的方法去解決問題的意識,發展統計的觀念,培養學生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認識條形統計圖、確定1格表示多少個單位。
2、根據要求在方格紙上完成條形統計圖。
教學難點:
準確找出統計數據在縱軸上的刻度位置。
教學準備:
制作課件來輔助教學
說教法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探究發現教學法”。
說學法
根據這節課的學習內容,學法指導重在借助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引導學生自主構建新知。
說教學過程
基于以上認識,本節課主要由以下幾個教學環節構成。
(一)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聯系生活實際,讓數學生活化”是新課程理念之一。小學生學習的數學應是生活中的數學,是學生自己的數學。上課開始,我以四年級興趣小組人數統計表和統計圖作比較,引導學生知道哪種更直觀、形象。隨后出示三張統計圖,讓學生了解統計圖在各領域用途非常廣泛,使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
(二)嘗試學習,探究新知
教學的主要階段,是制作條形統計圖。在這一教學環節,有兩個教學重難點:第一個是要解決如何確定縱軸每一格所表示的單位數量,即由一格表示1個單位到一格表示多個單位,第二個是要準確找出統計數據在縱軸上的刻度位置。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設計了讓學生嘗試用以前學過的知識,一格表示一個單位,去體驗帶來的困難,引導學生經歷為什么要用一格表示多個單位。在學生探究的過程中出現了各種情況,通過讓學生觀察、討論、比較,在實踐中領會,在操作中感悟到應怎樣來確定縱軸每一格表示多少個單位合適,體會用一格表示多個單位的優勢。
教學例2是讓學生進一步認識用一格表示多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外,側重更大的數據用條形統計圖表示時,1格表示多個單位的優勢顯而易見。讓學生經歷如何處理“7500kg”這個數據。
大家來找茬這個環節主要是一些容易出錯的地方,讓學生加強對條形統計圖的認識,了解之后不要犯相同的錯誤。讓學生要根據數據的特點,選擇一格究竟表示多少個單位才合適,畫出來才美觀,便于操作,看起來更直觀。
課堂練習一,我重點是引導學生從三個方面去發現,一是觀察縱軸,明確1格代表多少萬噸棉花;二是觀察橫軸上直條間的年數,把握棉花產量的變化情況;三是設計一個開放的問題,從統計圖中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發散學生的思維。
(三)歸納梳理,課后延伸
這節課最后我引導學生自己進行小結,讓學生梳理和歸納本課的知識內容,談自己的學習體會。
(四)布置作業
準備了一道貼近學生生活的題(統計學校各年級學生人數),讓學生有興趣去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