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 氣(精選17篇)
空 氣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通過實驗,使學生了解的組成;并對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認識。
能力目標:
初步培養學生觀察實驗,分析問題的思維能力;查閱搜集資料的技能;表達與交流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教材分析與建議
初中生在學習化學之前,對和氧氣已有較為豐富的常識。這些是他們以前積累的知識,但從化學學習的角度來看,就顯得零碎、不夠深入。課前應了解學生有關的具體知識情況,以便從學生現有的發展水平出發,在教學過程中,恰當的外理教材及采用適宜的教學方法。
課的開始,建議除檢查學生對緒言重點內容的理解程度之外,還應檢查他們掌握的有關常識的情況,以針對性的引起學生學習的動機。
在做中氧氣含量的測定的演示實驗時,不僅要使學生學習實驗操作步驟和操作技術,還要指導鍛煉學生觀察、分析的能力;此外,要引導學生掌握這種科學的思維方式,并把它推廣到其它實驗。即把驗證性的實驗改成探究性的實驗。先不把結果告訴學生,而是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提出新的問題,然后通過設計實驗來研究此問題,并逐漸的解開疑點,找出答案。
在通過實驗推斷組成成分的基礎上,對于200年來,人類對認識的歷史過程的教學,重點應放在:當時的科學家是怎樣進行科這研究的,應介紹他們所具有的抓住事物間的微小差異而做出判斷的唯物主義觀點和作風。使學生受到對任何事物都必須有一個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的教育。同時也應敘述一下,從那時起,科學家把“天平”用于研究工作,使化學研究走向定量化。
教材通過講述對人類的危害和對自然資源的破壞,介紹了有關環境保護方面的知識。教師應該有意齊全的積累一些有關大氣污染事件的報道資料,尤其應對當地的環境污染情況作些調節器杳,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有關大氣污染的防治可作為課外討論專題。
在講述過程中,也應介紹大氣的自凈作用。啟發學生在各自的崗位承擔起環保的義務。
對稀有氣體,通過簡史介紹,啟發學生科學研究新領域總是在不斷發展,科學思維也不能是一成不變的。就接受新事物,在學習中適當發展求異思維,而不能盲目的接受甚至產生僵死或孤立片面的思想。在介紹稀有氣體的用途時,可以演示稀有氣體在放電管中的放電現象,以增另學生的感性認識,提高他們學習化學的興趣。
本節課后,可介紹幾種元素符號,以分散元素一節的教學難點。
關于成分的教學:
在知道是氮氣、氧氣、稀有氣體、二氧化碳其它氣體雜質組成的后,在本節中需注意,關于氧氣,將在下一節學習,氮氣將到高二學習,二氧化碳在本冊第五章學習,本節不做深入學習。
關于稀有氣體,要指出過去,人們認為這些氣體不和其它物質發生化學反應,曾叫它們“惰性氣體”,但科技的發展,例這種“惰性”也不是絕對的。在一定條件下,有些稀有氣體也能和某些物質發生化學變化。聯系它的化學不活動性,介紹稀有氣體的用途。
關于污染的形成,介紹一般來說,的成分是比較固定的。整個大氣本身有自凈作用,但當大氣中的有害氣體和雜質超過了大氣的自凈能力,就形成了污染。
教學設計示例
目的:
1. 使學生了解的組成。
2. 使學生認識是一種寶貴的自然資源。
3. 使學生初步了解污染的后果和防止污染的重要意義。
4. 初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查閱搜集資料的技能;表達與交流能力;為學生提供展示特長和才干的機會。
重點:增強環保意識。
課時:1課時
準備:
1. 搜集資料
在本課前2~3周動員學生多方面搜集有關的素材,包括課外讀物、科普書籍、雜志、報紙、照片、錄像、漫畫、實物等。例如:
課外讀物:環境知識讀本、關于的知識、大氣污染方面的文章
照片:風景地的藍天、本地的晴天和污染天氣、學生外出旅游、交通堵塞、工廠煙囪冒煙
雜志(或照片):酸雨、太空、臭氧層空洞、水災等照片
漫 畫:大氣污染的嚴重后果
剪 報:某一期的《大氣質量周報》或《大氣質量日報》、大氣污染報道等
錄 像:、酸雨、保護臭氧層、溫室效應
2. 課外預習和調查
結合搜集的素材,閱讀課文,查閱有關資料,為在課堂上介紹有關知識做準備。
3. 課前活動(見學生頁)
(1)[觀察]煙氣觀測活動。
(2) [小實驗] 哪兒的塵土多?
(3)[調查活動]交通流量與質量的關系。
4. 布置教學環境 組織學生編寫環境墻報、圖片、漫畫、小論文等,布置教室。
教學過程:
1. 引言
教師用簡明的語言說明本節課的意義及教學活動的方法。
2. 觀看錄像
3. 課堂展示
學生按自選專題,根據課前的準備發言、討論(一人中心發言,其他人補充)。
4. 討論(選擇以下部分題目討論)
● 你愿意在樹林里還是愿意在室內活動?
● 吸煙會不會污染?
● 焚燒樹葉、莊稼秸稈會不會污染?
● 有哪些減少污染的方法?
● 家庭最主要的污染來自哪些活動?
● 每天開窗通風換氣有什么好處?
● 新裝修的居室有沒有刺激性氣味?
● 你能為保護質量做哪些事?
5. 專題討論“造成污染的原因”
6. 課堂小結 教師對學生發言及討論作必要的補充,鼓勵、表揚學生認真自學,積極探索,獨立思考、勤于實踐態度和方法。 實驗的結果和結論并不重要,不要求有統一的結論,重要的是每個學生積極參與及在活動中受到教育和啟發。
7. 布置作業 指導舉辦關于大氣的環境專刊、演講比賽,組織野外活動、參觀等。
學生活動1:
煙氣觀測活動
在你居住地或學校附近有沒有高大的煙囪?這些煙囪每天冒煙嗎?冒幾次?什么時間冒?冒出什么顏色的煙?是鍋爐房的煙囪還是工廠的煙囪?如果是工廠的煙囪,這個工廠生產什么產品?記錄煙囪冒煙的時間,煙的顏色等。如果能把煙囪冒煙的景象拍攝下來,則更能說明問題。
高大煙囪排煙的地點、時間、顏色、煙塵的濃度、所屬工廠等記錄在表1中。
表1:煙氣觀測記錄表
姓名
指導教師
學校
觀測時間
觀測地點
煙囪地點
所屬工廠
排煙時間顏色濃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結果分析和建議
學生活動2:
哪兒的塵土多?
把十塊瓷磚(也可用玻璃片或在硬紙板上貼上透明膠帶代替)的光亮面朝上分別放在十個不同地點,如居室、教室內、教室外的窗臺上、操場上、樹林里、公路邊等。兩三天后,用手指分別抹它們的表面(小心不要把手弄破),上面的塵土一樣多嗎?把實驗結果記錄在表2中,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表2 :塵土觀察記錄表
姓名
指導教師
學校
班級
觀測季節
編號
地點
放置時間
兩天后
四天后
灰塵多少的順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結
果
分
析
和
建
議
學生活動3:
交通流量與質量的關系
在一個十字路口統計每天機動車的流量(要注意交通安全)。注意觀察記錄以下問題: 什么時間車最多?哪類車最多?車的排氣管有沒有冒出黑煙?這時的有沒有氣味?夜間車輛少時有沒有氣味?記錄統計情況。
表3:交通流量記錄表
姓名
指導教師
學校
班級
觀測時間
觀測地點
每分鐘通過數量統計
繪制十字路口草圖,標明車流方向及觀察點位置
時間
行人
自行車
臥車
卡車
:
:
:
:
:
:
:
冒黑煙車種
質量
結果
分析
和
建議
學生活動4:
污染的原因
活動步驟:
1. 下表列出了造成污染的一些原因,你認為還有哪些原因,寫在表中。
2. 把下表剪開。
3. 把剪開的紙條貼在菱形格中。把你認為重要的原因放在上邊,相對次要的原因放在下邊。
4. 公布你的結果。
5. 對全班結果進行統計,哪種是最主要原因?
汽車尾氣
吸煙
燃燒含硫煤
焚燒樹枝、樹葉
冶煉廠排放廢氣
裝修材料釋放氣體
炒菜、做飯
焚燒廢舊塑料
天然氣燃燒
食物腐爛
使用噴發膠類
學生活動5:
1.大氣污染與防治
2.“溫室效應”與全球變暖
3. 臭氧層受損
4. 酸雨
5.質量周報
6.居室環境的污染和防治
選摘自人教網
空 氣 篇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通過實驗,使學生了解空氣的組成;并對空氣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認識。
能力目標:
初步培養學生觀察實驗,分析問題的思維能力;查閱搜集資料的技能;表達與交流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教材分析與建議
初中生在學習化學之前,對空氣和氧氣已有較為豐富的常識。這些是他們以前積累的知識,但從化學學習的角度來看,就顯得零碎、不夠深入。課前應了解學生有關的具體知識情況,以便從學生現有的發展水平出發,在教學過程中,恰當的外理教材及采用適宜的教學方法。
課的開始,建議除檢查學生對緒言重點內容的理解程度之外,還應檢查他們掌握的有關空氣常識的情況,以針對性的引起學生學習的動機。
在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的演示實驗時,不僅要使學生學習實驗操作步驟和操作技術,還要指導鍛煉學生觀察、分析的能力;此外,要引導學生掌握這種科學的思維方式,并把它推廣到其它實驗。即把驗證性的實驗改成探究性的實驗。先不把結果告訴學生,而是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提出新的問題,然后通過設計實驗來研究此問題,并逐漸的解開疑點,找出答案。
在通過實驗推斷空氣組成成分的基礎上,對于2XX年來,人類對空氣認識的歷史過程的教學,重點應放在:當時的科學家是怎樣進行科這研究的,應介紹他們所具有的抓住事物間的微小差異而做出判斷的唯物主義觀點和作風。使學生受到對任何事物都必須有一個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的教育。同時也應敘述一下,從那時起,科學家把“天平”用于研究工作,使化學研究走向定量化。
教材通過講述空氣對人類的危害和對自然資源的破壞,介紹了有關環境保護方面的知識。教師應該有意齊全的積累一些有關大氣污染事件的報道資料,尤其應對當地的環境污染情況作些調節器杳,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有關大氣污染的防治可作為課外討論專題。
在講述過程中,也應介紹大氣的自凈作用。啟發學生在各自的崗位承擔起環保的義務。
對稀有氣體,通過簡史介紹,啟發學生科學研究新領域總是在不斷發展,科學思維也不能是一成不變的。就接受新事物,在學習中適當發展求異思維,而不能盲目的接受甚至產生僵死或孤立片面的思想。在介紹稀有氣體的用途時,可以演示稀有氣體在放電管中的放電現象,以增另學生的感性認識,提高他們學習化學的興趣。
本節課后,可介紹幾種元素符號,以分散元素一節的教學難點。
關于空氣成分的教學:
在知道空氣是氮氣、氧氣、稀有氣體、二氧化碳其它氣體雜質組成的后,在本節中需注意,關于氧氣,將在下一節學習,氮氣將到高二學習,二氧化碳在本冊第五章學習,本節不做深入學習。
關于稀有氣體,要指出過去,人們認為這些氣體不和其它物質發生化學反應,曾叫它們“惰性氣體”,但科技的發展,例這種“惰性”也不是絕對的。在一定條件下,有些稀有氣體也能和某些物質發生化學變化。聯系它的化學不活動性,介紹稀有氣體的用途。
關于污染的形成,介紹一般來說,空氣的成分是比較固定的。整個大氣本身有自凈作用,但當大氣中的有害氣體和雜質超過了大氣的自凈能力,就形成了污染。
教學設計示例
目的:
1. 使學生了解空氣的組成。
2. 使學生認識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自然資源。
3. 使學生初步了解空氣污染的后果和防止污染的重要意義。
4. 初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查閱搜集資料的技能;表達與交流能力;為學生提供展示特長和才干的機會。
重點:增強環保意識。
課時:1課時
準備:
1. 搜集資料
在本課前2~3周動員學生多方面搜集有關空氣的素材,包括課外讀物、科普書籍、雜志、報紙、照片、錄像、漫畫、實物等。例如:
課外讀物:環境知識讀本、關于空氣的知識、大氣污染方面的文章
照片:風景地的藍天、本地的晴天和污染天氣、學生外出旅游、交通堵塞、工廠煙囪冒煙
雜志(或照片):酸雨、太空、臭氧層空洞、水災等照片
漫 畫:大氣污染的嚴重后果
剪 報:某一期的《大氣質量周報》或《大氣質量日報》、大氣污染報道等
錄 像:空氣、酸雨、保護臭氧層、溫室效應
2. 課外預習和調查
結合搜集的素材,閱讀課文,查閱有關資料,為在課堂上介紹有關知識做準備。
3. 課前活動(見學生頁)
(1)[觀察]煙氣觀測活動。
(2) [小實驗] 哪兒的塵土多?
(3)[調查活動]交通流量與空氣質量的關系。
4. 布置教學環境 組織學生編寫環境墻報、圖片、漫畫、小論文等,布置教室。
教學過程:
1. 引言
教師用簡明的語言說明本節課的意義及教學活動的方法。
2. 觀看錄像《空氣》
3. 課堂展示
學生按自選專題,根據課前的準備發言、討論(一人中心發言,其他人補充)。
4. 討論(選擇以下部分題目討論)
● 你愿意在樹林里還是愿意在室內活動?
● 吸煙會不會污染空氣?
● 焚燒樹葉、莊稼秸稈會不會污染空氣?
● 有哪些減少空氣污染的方法?
● 家庭最主要的空氣污染來自哪些活動?
● 每天開窗通風換氣有什么好處?
● 新裝修的居室有沒有刺激性氣味?
● 你能為保護空氣質量做哪些事?
5. 專題討論“造成空氣污染的原因”
6. 課堂小結 教師對學生發言及討論作必要的補充,鼓勵、表揚學生認真自學,積極探索,獨立思考、勤于實踐態度和方法。 實驗的結果和結論并不重要,不要求有統一的結論,重要的是每個學生積極參與及在活動中受到教育和啟發。
7. 布置作業 指導舉辦關于大氣的環境專刊、演講比賽,組織野外活動、參觀等。
學生活動1:
煙氣觀測活動
在你居住地或學校附近有沒有高大的煙囪?這些煙囪每天冒煙嗎?冒幾次?什么時間冒?冒出什么顏色的煙?是鍋爐房的煙囪還是工廠的煙囪?如果是工廠的煙囪,這個工廠生產什么產品?記錄煙囪冒煙的時間,煙的顏色等。如果能把煙囪冒煙的景象拍攝下來,則更能說明問題。
高大煙囪排煙的地點、時間、顏色、煙塵的濃度、所屬工廠等記錄在表1中。
表1:煙氣觀測記錄表
姓名
指導教師
學校
觀測時間
觀測地點
煙囪地點
所屬工廠
排煙時間 顏色 濃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結果分析和建議
學生活動2:
哪兒的塵土多?
把十塊瓷磚(也可用玻璃片或在硬紙板上貼上透明膠帶代替)的光亮面朝上分別放在十個不同地點,如居室、教室內、教室外的窗臺上、操場上、樹林里、公路邊等。兩三天后,用手指分別抹它們的表面(小心不要把手弄破),上面的塵土一樣多嗎?把實驗結果記錄在表2中,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表2 :塵土觀察記錄表
姓名
指導教師
學校
班級
觀測季節
編號
地點
放置時間
兩天后
四天后
灰塵多少的順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結
果
分
析
和
建
議
學生活動3:
交通流量與空氣質量的關系
在一個十字路口統計每天機動車的流量(要注意交通安全)。注意觀察記錄以下問題: 什么時間車最多?哪類車最多?車的排氣管有沒有冒出黑煙?這時的空氣有沒有氣味?夜間車輛少時空氣有沒有氣味?記錄統計情況。
表3:交通流量記錄表
姓名
指導教師
學校
班級
觀測時間
觀測地點
每分鐘通過數量統計
繪制十字路口草圖,標明車流方向及觀察點位置
時間
行人
自行車
臥車
卡車
:
:
:
:
:
:
:
冒黑煙車種
空氣質量
結果
分析
和
建議
學生活動4:
空氣污染的原因
活動步驟:
1. 下表列出了造成空氣污染的一些原因,你認為還有哪些原因,寫在表中。
2. 把下表剪開。
3. 把剪開的紙條貼在菱形格中。把你認為重要的原因放在上邊,相對次要的原因放在下邊。
4. 公布你的結果。
5. 對全班結果進行統計,哪種是最主要原因?
汽車尾氣
吸煙
燃燒含硫煤
焚燒樹枝、樹葉
冶煉廠排放廢氣
裝修材料釋放氣體
炒菜、做飯
焚燒廢舊塑料
天然氣燃燒
食物腐爛
使用噴發膠類
學生活動5:
1.大氣污染與防治
2.“溫室效應”與全球變暖
3. 臭氧層受損
4. 酸雨
5.空氣質量周報
6.居室環境的污染和防治
選摘自人教網
空 氣 篇3
第一章 第一節
教學目的
1.使學生了解的組成,的污染和防止污染;了解稀有氣體的化學特性和用途。
2.通過中氧氣含量的測定實驗,培養學生的分析思維能力和觀察能力。
3.通過人類認識的簡史介紹,使學生認識到進行科學探索,必須具有嚴肅認真、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和態度。
重點和難點
了解的組成;了解污染給人類帶來的危害,以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教學方法
談話、研討、講解相結合的啟發式教學
教學過程
〔引言〕在我們人類生存的環境當中,時時處處都充滿著一種“看不到又摸不著”的天然物質,它跟我們的生活最密切,它既是一切動植物生命的支柱,也是重要的、廉價的自然資源,它就是我們在小學自然課上已經學到,今天將要進一步學習的。
〔板書〕 空 氣
〔提問〕就在我們的周圍,你對它已有哪些了解?
(提示:它是一種單一的物質嗎?它主要由哪些成分組成?)
〔小結〕是一種無色、無氣味的氣體,它不是一種單一物質,是由多種氣體物質組成的。人們已經測知它的成分有:
〔板書〕 一、的組成
1.的成分及其體積分數(大約):
〔講述〕 的主要成分是:氮氣約占總體積的4/5,氧氣約占1/5。
〔提問〕 你知道氮氣和氧氣在性質上主要的不同嗎?
(氧氣支持燃燒,氮氣不支持燃燒。)
〔講解并提問〕實驗可以證明:紅磷能在中燃燒,實質上只是紅磷跟中的氧氣發生反應,生成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是一種白色固體,且極易溶于水。
根據上述知識,你能設計一套實驗裝置用來證明中含有大約1/5體積的氧氣嗎?
(給學生一定時間的思考和議論)
〔演示實驗〕①展示如圖裝置
②介紹儀器名稱、裝置原理和紅磷燃燒的位置
③提示學生注意觀察操作方法和實驗現象后,教師操作。
〔提問〕①你看到了哪些現象?
②為什么紅磷燃燒會生成大量白煙?白煙是什么物質?
③為什么打開止水夾后燒杯中的水會進入集氣瓶(或稱反應容器)中?又為什么進入集氣瓶中的水,只占集氣瓶體積的約1/5?
④剩余的4/5體積的氣體主要是什么?你如何加以證明?
⑤你認為這個實驗成功的關鍵是什么?
〔小結〕根據學生回答情況進行小結。
〔講述〕人類對的研究和認識,經歷了很長的歷史時期,期間許多科學家都做過類似的實驗,但都未能取得明顯的成果。直到18世紀末法國化學家拉瓦錫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通過實驗得出了是由氧氣和氮氣組成的結論。他所以能獲得突出的成果,關鍵是他敢于破除當時傳統的錯誤理論(燃素說)的束縛,能夠尊重實驗事實,并做出了嚴謹的、實事求是的分析和判斷。
在19世紀末以前,人們還深信中含有氧氣和氮氣。后來,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發展,科學家才陸續發現了稀有氣體等其它成分。
〔引言〕下面我們簡單的了解一下稀有氣體。
〔板書〕2.稀有氣體
稀有氣體是氦、氖、氬、氪、氙等氣體的總稱。
〔講述〕 稀有氣體因在中含量極少而得名,以前曾被叫做惰性氣體,這是因為過去,人們認為它們不跟其它物質發生反應的緣故。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發現在一定條件下,它們也能跟某些物質反應,生成其它物質,故改稱為稀有氣體。
由此可見,任何事物都不是絕對的,因此把稀有氣體稱為惰性氣體是不科學的。
〔閱讀〕課本使學生了解稀有氣體的特性和用途
〔講述〕大家對的組成已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一般來說,的成分是比較固定的,但是隨著現代化工業的發展,若不重視工業廢氣,特別是有害氣體的回收和處理,任其進入,就會帶來污染,嚴重損害人體的健康,影響作物生長,形成對自然資源的破壞。
〔簡介〕英國倫敦、日本四日市或美國洛杉磯等污染事件,以說明污染的危害性和防止污染的重要性。
〔板書〕 二、的污染與防止
1.污染的物質
(1)粉塵:水泥粉塵、煤煙粉塵、各種礦塵等。
(2)氣體: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
2.污染物的主要來源
(1)礦物燃料(煤和汽油、柴油等)的燃燒
(2)化工廠的廢氣
(3)水泥廠的粉塵
(4)燃放煙花爆竹
(5)焚燒枯枝野草樹葉等
3.防止和減少污染的方法
(1)工廠做到廢氣回收與處理
(2)發展民用煤氣生產
(3)嚴禁燃放煙花爆竹
(4)禁止焚燒樹葉、野草
(5)提高汽油、柴油質量
〔小結〕防止與環境污染,保護人類生存環境,是每個人都應盡的義務和責任。
〔練習〕(投影出示練習題)
在相同條件下:
①分離100L,大約可得氧氣______L,可得氮氣______L。
②分離______L,可獲得42L氧氣。
③分離獲得氧氣63m3時,同時可獲得氮氣______m3。
〔作業 〕略
空 氣 篇4
第一章 第一節
教學目的
1.使學生了解的組成,的污染和防止污染;了解稀有氣體的化學特性和用途。
2.通過中氧氣含量的測定實驗,培養學生的分析思維能力和觀察能力。
3.通過人類認識的簡史介紹,使學生認識到進行科學探索,必須具有嚴肅認真、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和態度。
重點和難點
了解的組成;了解污染給人類帶來的危害,以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教學方法
談話、研討、講解相結合的啟發式教學
教學過程
〔引言〕在我們人類生存的環境當中,時時處處都充滿著一種“看不到又摸不著”的天然物質,它跟我們的生活最密切,它既是一切動植物生命的支柱,也是重要的、廉價的自然資源,它就是我們在小學自然課上已經學到,今天將要進一步學習的。
〔板書〕 空 氣
〔提問〕就在我們的周圍,你對它已有哪些了解?
(提示:它是一種單一的物質嗎?它主要由哪些成分組成?)
〔小結〕是一種無色、無氣味的氣體,它不是一種單一物質,是由多種氣體物質組成的。人們已經測知它的成分有:
〔板書〕 一、的組成
1.的成分及其體積分數(大約):
〔講述〕 的主要成分是:氮氣約占總體積的4/5,氧氣約占1/5。
〔提問〕 你知道氮氣和氧氣在性質上主要的不同嗎?
(氧氣支持燃燒,氮氣不支持燃燒。)
〔講解并提問〕實驗可以證明:紅磷能在中燃燒,實質上只是紅磷跟中的氧氣發生反應,生成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是一種白色固體,且極易溶于水。
根據上述知識,你能設計一套實驗裝置用來證明中含有大約1/5體積的氧氣嗎?
(給學生一定時間的思考和議論)
〔演示實驗〕①展示如圖裝置
②介紹儀器名稱、裝置原理和紅磷燃燒的位置
③提示學生注意觀察操作方法和實驗現象后,教師操作。
〔提問〕①你看到了哪些現象?
②為什么紅磷燃燒會生成大量白煙?白煙是什么物質?
③為什么打開止水夾后燒杯中的水會進入集氣瓶(或稱反應容器)中?又為什么進入集氣瓶中的水,只占集氣瓶體積的約1/5?
④剩余的4/5體積的氣體主要是什么?你如何加以證明?
⑤你認為這個實驗成功的關鍵是什么?
〔小結〕根據學生回答情況進行小結。
〔講述〕人類對的研究和認識,經歷了很長的歷史時期,期間許多科學家都做過類似的實驗,但都未能取得明顯的成果。直到18世紀末法國化學家拉瓦錫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通過實驗得出了是由氧氣和氮氣組成的結論。他所以能獲得突出的成果,關鍵是他敢于破除當時傳統的錯誤理論(燃素說)的束縛,能夠尊重實驗事實,并做出了嚴謹的、實事求是的分析和判斷。
在19世紀末以前,人們還深信中含有氧氣和氮氣。后來,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發展,科學家才陸續發現了稀有氣體等其它成分。
〔引言〕下面我們簡單的了解一下稀有氣體。
〔板書〕2.稀有氣體
稀有氣體是氦、氖、氬、氪、氙等氣體的總稱。
〔講述〕 稀有氣體因在中含量極少而得名,以前曾被叫做惰性氣體,這是因為過去,人們認為它們不跟其它物質發生反應的緣故。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發現在一定條件下,它們也能跟某些物質反應,生成其它物質,故改稱為稀有氣體。
由此可見,任何事物都不是絕對的,因此把稀有氣體稱為惰性氣體是不科學的。
〔閱讀〕課本使學生了解稀有氣體的特性和用途
〔講述〕大家對的組成已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一般來說,的成分是比較固定的,但是隨著現代化工業的發展,若不重視工業廢氣,特別是有害氣體的回收和處理,任其進入,就會帶來污染,嚴重損害人體的健康,影響作物生長,形成對自然資源的破壞。
〔簡介〕英國倫敦、日本四日市或美國洛杉磯等污染事件,以說明污染的危害性和防止污染的重要性。
〔板書〕 二、的污染與防止
1.污染的物質
(1)粉塵:水泥粉塵、煤煙粉塵、各種礦塵等。
(2)氣體: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
2.污染物的主要來源
(1)礦物燃料(煤和汽油、柴油等)的燃燒
(2)化工廠的廢氣
(3)水泥廠的粉塵
(4)燃放煙花爆竹
(5)焚燒枯枝野草樹葉等
3.防止和減少污染的方法
(1)工廠做到廢氣回收與處理
(2)發展民用煤氣生產
(3)嚴禁燃放煙花爆竹
(4)禁止焚燒樹葉、野草
(5)提高汽油、柴油質量
〔小結〕防止與環境污染,保護人類生存環境,是每個人都應盡的義務和責任。
〔練習〕(投影出示練習題)
在相同條件下:
①分離100L,大約可得氧氣______L,可得氮氣______L。
②分離______L,可獲得42L氧氣。
③分離獲得氧氣63m3時,同時可獲得氮氣______m3。
〔作業 〕略
[1]
空 氣 篇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通過實驗,使學生了解的組成;并對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認識。
能力目標:
初步培養學生觀察實驗,分析問題的思維能力;查閱搜集資料的技能;表達與交流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教材分析與建議
初中生在學習化學之前,對和氧氣已有較為豐富的常識。這些是他們以前積累的知識,但從化學學習的角度來看,就顯得零碎、不夠深入。課前應了解學生有關的具體知識情況,以便從學生現有的發展水平出發,在教學過程 中,恰當的外理教材及采用適宜的教學方法。
課的開始,建議除檢查學生對緒言重點內容的理解程度之外,還應檢查他們掌握的有關常識的情況,以針對性的引起學生學習的動機。
在做中氧氣含量的測定的演示實驗時,不僅要使學生學習實驗操作步驟和操作技術,還要指導鍛煉學生觀察、分析的能力;此外,要引導學生掌握這種科學的思維方式,并把它推廣到其它實驗。即把驗證性的實驗改成探究性的實驗。先不把結果告訴學生,而是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提出新的問題,然后通過設計實驗來研究此問題,并逐漸的解開疑點,找出答案。
在通過實驗推斷組成成分的基礎上,對于200年來,人類對認識的歷史過程的教學,重點應放在:當時的科學家是怎樣進行科這研究的,應介紹他們所具有的抓住事物間的微小差異而做出判斷的唯物主義觀點和作風。使學生受到對任何事物都必須有一個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的教育。同時也應敘述一下,從那時起,科學家把“天平”用于研究工作,使化學研究走向定量化。
教材通過講述對人類的危害和對自然資源的破壞,介紹了有關環境保護方面的知識。教師應該有意齊全的積累一些有關大氣污染事件的報道資料,尤其應對當地的環境污染情況作些調節器杳,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有關大氣污染的防治可作為課外討論專題。
在講述過程中,也應介紹大氣的自凈作用。啟發學生在各自的崗位承擔起環保的義務。
對稀有氣體,通過簡史介紹,啟發學生科學研究新領域總是在不斷發展,科學思維也不能是一成不變的。就接受新事物,在學習中適當發展求異思維,而不能盲目的接受甚至產生僵死或孤立片面的思想。在介紹稀有氣體的用途時,可以演示稀有氣體在放電管中的放電現象,以增另學生的感性認識,提高他們學習化學的興趣。
本節課后,可介紹幾種元素符號,以分散元素一節的教學難點 。
關于成分的教學:
在知道是氮氣、氧氣、稀有氣體、二氧化碳其它氣體雜質組成的后,在本節中需注意,關于氧氣,將在下一節學習,氮氣將到高二學習,二氧化碳在本冊第五章學習,本節不做深入學習。
關于稀有氣體,要指出過去,人們認為這些氣體不和其它物質發生化學反應,曾叫它們“惰性氣體”,但科技的發展,例這種“惰性”也不是絕對的。在一定條件下,有些稀有氣體也能和某些物質發生化學變化。聯系它的化學不活動性,介紹稀有氣體的用途。
關于污染的形成,介紹一般來說,的成分是比較固定的。整個大氣本身有自凈作用,但當大氣中的有害氣體和雜質超過了大氣的自凈能力,就形成了污染。
教學設計示例
目的:
1. 使學生了解的組成。
2. 使學生認識是一種寶貴的自然資源。
3. 使學生初步了解污染的后果和防止污染的重要意義。
4. 初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查閱搜集資料的技能;表達與交流能力;為學生提供展示特長和才干的機會。
重點:增強環保意識。
課時:1課時
準備:
1. 搜集資料
在本課前2~3周動員學生多方面搜集有關的素材,包括課外讀物、科普書籍、雜志、報紙、照片、錄像、漫畫、實物等。例如:
課外讀物:環境知識讀本、關于的知識、大氣污染方面的文章
照片:風景地的藍天、本地的晴天和污染天氣、學生外出旅游、交通堵塞、工廠煙囪冒煙
雜志(或照片):酸雨、太空、臭氧層空洞、水災等照片
漫 畫:大氣污染的嚴重后果
剪 報:某一期的《大氣質量周報》或《大氣質量日報》、大氣污染報道等
錄 像:、酸雨、保護臭氧層、溫室效應
2. 課外預習和調查
結合搜集的素材,閱讀課文,查閱有關資料,為在課堂上介紹有關知識做準備。
3. 課前活動(見學生頁)
(1)[觀察]煙氣觀測活動。
(2) [小實驗] 哪兒的塵土多?
(3)[調查活動]交通流量與質量的關系。
4. 布置教學環境 組織學生編寫環境墻報、圖片、漫畫、小論文等,布置教室。
教學過程 :
1. 引言
教師用簡明的語言說明本節課的意義及教學活動的方法。
2. 觀看錄像
3. 課堂展示
學生按自選專題,根據課前的準備發言、討論(一人中心發言,其他人補充)。
4. 討論(選擇以下部分題目討論)
● 你愿意在樹林里還是愿意在室內活動?
● 吸煙會不會污染?
● 焚燒樹葉、莊稼秸稈會不會污染?
● 有哪些減少污染的方法?
● 家庭最主要的污染來自哪些活動?
● 每天開窗通風換氣有什么好處?
● 新裝修的居室有沒有刺激性氣味?
● 你能為保護質量做哪些事?
5. 專題討論“造成污染的原因”
6. 課堂小結 教師對學生發言及討論作必要的補充,鼓勵、表揚學生認真自學,積極探索,獨立思考、勤于實踐態度和方法。 實驗的結果和結論并不重要,不要求有統一的結論,重要的是每個學生積極參與及在活動中受到教育和啟發。
7. 布置作業 指導舉辦關于大氣的環境專刊、演講比賽,組織野外活動、參觀等。
學生活動1:
煙氣觀測活動
在你居住地或學校附近有沒有高大的煙囪?這些煙囪每天冒煙嗎?冒幾次?什么時間冒?冒出什么顏色的煙?是鍋爐房的煙囪還是工廠的煙囪?如果是工廠的煙囪,這個工廠生產什么產品?記錄煙囪冒煙的時間,煙的顏色等。如果能把煙囪冒煙的景象拍攝下來,則更能說明問題。
高大煙囪排煙的地點、時間、顏色、煙塵的濃度、所屬工廠等記錄在表1中。
表1:煙氣觀測記錄表
姓名
指導教師
學校
觀測時間
觀測地點
煙囪地點
所屬工廠
排煙時間顏色濃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結果分析和建議
學生活動2:
哪兒的塵土多?
把十塊瓷磚(也可用玻璃片或在硬紙板上貼上透明膠帶代替)的光亮面朝上分別放在十個不同地點,如居室、教室內、教室外的窗臺上、操場上、樹林里、公路邊等。兩三天后,用手指分別抹它們的表面(小心不要把手弄破),上面的塵土一樣多嗎?把實驗結果記錄在表2中,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表2 :塵土觀察記錄表
姓名
指導教師
學校
班級
觀測季節
編號
地點
放置時間
兩天后
四天后
灰塵多少的順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結
果
分
析
和
建
議
學生活動3:
交通流量與質量的關系
在一個十字路口統計每天機動車的流量(要注意交通安全)。注意觀察記錄以下問題: 什么時間車最多?哪類車最多?車的排氣管有沒有冒出黑煙?這時的有沒有氣味?夜間車輛少時有沒有氣味?記錄統計情況。
表3:交通流量記錄表
姓名
指導教師
學校
班級
觀測時間
觀測地點
每分鐘通過數量統計
繪制十字路口草圖,標明車流方向及觀察點位置
時間
行人
自行車
臥車
卡車
:
:
:
:
:
:
:
冒黑煙車種
質量
結果
分析
和
建議
學生活動4:
污染的原因
活動步驟:
1. 下表列出了造成污染的一些原因,你認為還有哪些原因,寫在表中。
2. 把下表剪開。
3. 把剪開的紙條貼在菱形格中。把你認為重要的原因放在上邊,相對次要的原因放在下邊。
4. 公布你的結果。
5. 對全班結果進行統計,哪種是最主要原因?
汽車尾氣
吸煙
燃燒含硫煤
焚燒樹枝、樹葉
冶煉廠排放廢氣
裝修材料釋放氣體
炒菜、做飯
焚燒廢舊塑料
天然氣燃燒
食物腐爛
使用噴發膠類
學生活動5:
1.大氣污染與防治
2.“溫室效應”與全球變暖
3. 臭氧層受損
4. 酸雨
5.質量周報
6.居室環境的污染和防治
選摘自人教網
空 氣 篇6
第二章 第一節
教學目的
1.使學生了解的組成,的污染和防止污染;了解稀有氣體的化學特性和用途。
2.通過中氧氣含量的測定實驗,培養學生的分析思維能力和觀察能力。
3.通過人類認識的簡史介紹,使學生認識到進行科學探索,必須具有嚴肅認真、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和態度。
重點和難點
了解的組成;了解污染給人類帶來的危害,以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教學方法
談話、研討、講解相結合的啟發式教學
教學過程
〔引言〕在我們人類生存的環境當中,時時處處都充滿著一種“看不到又摸不著”的天然物質,它跟我們的生活最密切,它既是一切動植物生命的支柱,也是重要的、廉價的自然資源,它就是我們在小學自然課上已經學到,今天將要進一步學習的。
〔板書〕
〔提問〕就在我們的周圍,你對它已有哪些了解?
(提示:它是一種單一的物質嗎?它主要由哪些成分組成?)
〔小結〕是一種無色、無氣味的氣體,它不是一種單一物質,是由多種氣體物質組成的。人們已經測知它的成分有:
〔板書〕
一、的組成
1.的成分及其體積分數(大約):
〔講述〕的主要成分是:氮氣約占總體積的4/5,氧氣約占1/5。
〔提問〕你知道氮氣和氧氣在性質上主要的不同嗎?
(氧氣支持燃燒,氮氣不支持燃燒。)
〔講解并提問〕實驗可以證明:紅磷能在中燃燒,實質上只是紅磷跟中的氧氣發生反應,生成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是一種白色固體,且極易溶于水。
根據上述知識,你能設計一套實驗裝置用來證明中含有大約1/5體積的氧氣嗎?
(給學生一定時間的思考和議論)
〔演示實驗〕①展示如圖裝置
②介紹儀器名稱、裝置原理和紅磷燃燒的位置
③提示學生注意觀察操作方法和實驗現象后,教師操作。
〔提問〕①你看到了哪些現象?
②為什么紅磷燃燒會生成大量白煙?白煙是什么物質?
③為什么打開止水夾后燒杯中的水會進入集氣瓶(或稱反應容器)中?又為什么進入集氣瓶中的水,只占集氣瓶體積的約1/5?
④剩余的4/5體積的氣體主要是什么?你如何加以證明?
⑤你認為這個實驗成功的關鍵是什么?
〔小結〕根據學生回答情況進行小結。
〔講述〕人類對的研究和認識,經歷了很長的歷史時期,期間許多科學家都做過類似的實驗,但都未能取得明顯的成果。直到18世紀末法國化學家拉瓦錫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通過實驗得出了是由氧氣和氮氣組成的結論。他所以能獲得突出的成果,關鍵是他敢于破除當時傳統的錯誤理論(燃素說)的束縛,能夠尊重實驗事實,并做出了嚴謹的、實事求是的分析和判斷。
在19世紀末以前,人們還深信中含有氧氣和氮氣。后來,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發展,科學家才陸續發現了稀有氣體等其它成分。
〔引言〕下面我們簡單的了解一下稀有氣體。
〔板書〕2.稀有氣體
稀有氣體是氦、氖、氬、氪、氙等氣體的總稱。
〔講述〕稀有氣體因在中含量極少而得名,以前曾被叫做惰性氣體,這是因為過去,人們認為它們不跟其它物質發生反應的緣故。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發現在一定條件下,它們也能跟某些物質反應,生成其它物質,故改稱為稀有氣體。
由此可見,任何事物都不是絕對的,因此把稀有氣體稱為惰性氣體是不科學的。
〔閱讀〕課本使學生了解稀有氣體的特性和用途
〔講述〕大家對的組成已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一般來說,的成分是比較固定的,但是隨著現代化工業的發展,若不重視工業廢氣,特別是有害氣體的回收和處理,任其進入,就會帶來污染,嚴重損害人體的健康,影響作物生長,形成對自然資源的破壞。
〔簡介〕英國倫敦、日本四日市或美國洛杉磯等污染事件,以說明污染的危害性和防止污染的重要性。
〔板書〕
二、的污染與防止
1.污染的物質
(1)粉塵:水泥粉塵、煤煙粉塵、各種礦塵等。
(2)氣體: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
2.污染物的主要來源
(1)礦物燃料(煤和汽油、柴油等)的燃燒
(2)化工廠的廢氣
(3)水泥廠的粉塵
(4)燃放煙花爆竹
(5)焚燒枯枝野草樹葉等
3.防止和減少污染的方法
(1)工廠做到廢氣回收與處理
(2)發展民用煤氣生產
(3)嚴禁燃放煙花爆竹
(4)禁止焚燒樹葉、野草
(5)提高汽油、柴油質量
〔小結〕防止與環境污染,保護人類生存環境,是每個人都應盡的義務和責任。
〔練習〕(投影出示練習題)
在相同條件下:
①分離100L,大約可得氧氣______L,可得氮氣______L。
②分離______L,可獲得42L氧氣。
③分離獲得氧氣63m3時,同時可獲得氮氣______m3。
〔作業 〕略
空 氣 篇7
【大班科學活動】空 氣
永嘉縣機關二幼 周穎瓊
活動目標:
1、感知空氣的存在,掌握空氣的特征及作用。
2、讓幼兒初步了解空氣污染的情況及其危害性。
3、培養幼兒關心和保護環境的意識。
活動準備:
1、器材:杯子、手帕、大玻璃缸、蠟燭、尼龍袋子、氣球、打火機、水。
2、自攝的有關空氣污染的錄像片。
活動過程:
(一)感知空氣的存在及其特性
1、小朋友,今天老師要和你們玩個變魔術的游戲(師示范)。
2、將手帕團塞入玻璃杯杯底。杯子里有什么?杯里除了手帕還有別的東西嗎?猜一猜:如果把杯子放入水中,杯子里的手帕會怎么樣?
我們來試一試,杯子里到底有沒有其它東西。將玻璃杯倒扣壓入水中,再把杯子提出水面,取出手帕。手帕濕了嗎?為什么?
杯里除了手帕外還有其他東西,是它把水頂住不讓水流進杯子,所以手帕才不會濕。
3、你們能看見杯子里的東西嗎?這東西手摸得到嗎?用鼻子聞得出嗎?那么,杯里到底是一種什么東西呢?請小朋友仔細看老師示范。將杯口斜著浸入水中。你們看到了什么?是什么東西從杯子里跑出來吹出泡泡的?(學習詞:空氣)。
4、請小朋友拿起尼龍袋,張開袋口。看看袋里有什么?請幼兒迅速將袋口擰緊,用手慢慢向袋底擠。為什么擠不動了?尼龍袋里有什么?(空氣)。
5、你們剛才在哪里捉到了空氣?你們看得見空氣嗎?能摸得到空氣嗎?聞一下空氣是什么氣味的?
小結:我們的周圍充滿著空氣。空氣是看不見、摸不著、聞不到的氣體,因此,小朋友通常認為我們周圍沒有東西。
(二)認識空氣的作用
1、將點燃的蠟燭用杯子完全罩住,點燃的蠟燭為什么會熄滅了?
2、請小朋友用手捂住口鼻,說說有什么感覺?
3、除了我們人需要空氣外,還有誰也需要空氣?
小結:除了人類離不開空氣外,動物、植物也離不開空氣,凡是有生命的東西都需要空氣。
(三)了解空氣遭受污染的情況及其危害性
1、我們每時每刻都離不開空氣,可是現在空氣質量發生了變化,下面請小朋友們認真看錄像,想想這些事情對空氣有沒有影響?
2、放映自攝錄像片,請幼兒觀看,鏡頭一:滿天飛揚的塵土,對空氣的污染;鏡頭二:汽車排出的廢氣對空氣的污染;鏡頭三:燒香、放鞭炮時的繚繞煙霧;鏡頭四:工廠煙囪排放的黑煙;鏡頭五:焚燒垃圾時產生的濃煙;鏡頭六:正在公共場所吸煙的人。
3、討論:剛才我們看到了很多污染空氣的事,這些事對人類會有什么危害?
小結:如果我們吸入了被污染的空氣,就容易得感冒、氣管炎、哮喘病,嚴重的還會導致肺癌,對我們人體危害很大。
4、那如何讓我們身邊的空氣變得更新鮮清潔呢?
改善空氣質量的辦法:如種植花草樹木、禁止在公共場所吸煙,不在生活區焚燒垃圾,不隨地吐痰、不亂丟垃圾等。
(四)游戲《氣球火箭》
1、為什么鼓起的氣球一松手就會飛走?
2、什么樣的氣球火箭會飛得高些遠些?
3、師生共同游戲數次結束。
空 氣 篇8
一、教學目的
1.使學生認識存在于我們周圍。
2.使學生認識是沒有顏色、沒有氣味、沒有味道、透明的氣體。
3.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分析綜合的邏輯思維能力。
二、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杯子、塑料袋、小降落傘、扇子、紙片。每組一套:盛有水的水槽、杯子、磚頭。
學生準備:每人一個塑料袋。
三、教學過程
導入 新課
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板書課題)
學習新課
1.指導學生找
我們周圍到處都有,但它不容易被發現,我們先來做幾個實驗,找一找。
實驗一
拿一只“空”玻璃杯,讓學生觀察杯子里裝了什么東西,會有學生說:“杯子里面什么也沒有,是空的。”
把“空”玻璃杯倒扣在水槽里。
讓學生觀察:當玻璃杯一歪時,杯口發生了什么現象?(許多氣泡從“空”杯子里跑出來。)
組織學生討論:“空杯子里怎么會有氣泡跑出來?”
指導學生認識:空杯子里并不空,杯子里面有。
實驗二
提問:誰能用桌上的塑料袋再做個實驗,來證明我們教室里有?
實驗:學生用塑料袋“兜捕”,并用手壓裝滿的塑料袋。
小結:癟的塑料袋鼓起來了,是因為它被教室中的充滿了。
實驗三
提問:誰能做個實驗證明磚頭里也有?
實驗:學生把磚頭放入水槽中,從磚頭里有許多氣泡跑出來。
小結:在磚頭的孔隙里有。
講述:證明我們周圍到處有的實驗還有很多,例如,用手絹做“降落傘”從空中落下時,能把“降落傘”撐得鼓鼓的。搧扇子時,頭發會飄動,臉上會有拂過去的感覺。(教師可邊講邊演示這兩個實驗。)
2.指導學生認識是什么樣的物體
(1)認識是氣體。
提問:用塑料袋裝一袋,然后把袋口打開,用手擠壓袋,會看到什么現象?
學生實驗討論:塑料袋癟了,跑了。
提問:點燃一枝蚊香,觀察它的煙如何飛散?
學生討論:煙向四面八方飛散。
講解:這兩個問題都說明,會在空中向四面八方流動。像這樣能在空中向四面八方流動的物體叫氣體。
(2)認識是無色、透明的。
提問:大家用眼睛觀察我們周圍的是什么顏色的?水是沒有顏色的,呢?
學生討論。
板書:沒有顏色。
提問:大家能通過看到前面的黑板和我嗎?這說明是怎樣的?
把筷子放在水里,可以看見筷子,隔著能看見黑板,想一想是怎樣的?
學生討論。
板書:透明。
(3)認識是沒有氣味、沒有味道的。
提問:大家再用鼻聞、舌嘗的方法觀察的氣味和味道?
學生觀察討論。
板書:沒有氣味,沒有味道。
(4)小結:現在我們知道了是氣體,又做了上面“一看、二聞、三嘗”的觀察,誰能綜合起來說一說是一種什么樣的物體?是沒有顏色、沒有氣味、沒有味道、透明的氣體。
鞏固
講述:今天我們學習了這一課,知道了在我們周圍到處有,我們可以用實驗的方法找到它。我們還知道了是一種沒有顏色、沒有氣味、沒有味道、透明的氣體。
大家在書中的橫線上填寫是什么樣的物體。
空 氣 篇9
1 周圍的
教學目的:
(一) 科學探究目標:
1、 能借助其他物體直接觀察空氣,在觀察空氣的存在。
2、 能運用多種感官對空氣進行觀察,并能描述空氣的形態特點。
(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能應用已有知識和經驗根據自己觀察到的現象,做出猜想,并能檢驗猜 想是否正確。
2、通過生動有趣的活動,激發學生強烈的好奇心與積極的探究欲,并愿意 把自己對空氣的感知、認識與同學們交流分享。
(三) 科學知識目標
1、 知道空氣存在于我們的周圍。
2、 知道空氣沒有固定的形態。
3、 知道空氣要占據空間。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方法“找空氣”,用各種感官觀察空氣,證明空氣存在于 我們的周圍,并用語言描述自己所觀察到的空氣
教學難點: 設計簡單實驗來證明空氣的存在
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材料:透明塑料袋、扇子、氣球、海綿、粉筆、橡皮泥、碎磚 塊、小卵石、水槽、礦泉水瓶、塑料吸管、大燒杯、錐子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謎語引入“圍著我的身,無色又無形”
教學新課
(一)找空氣
1、你能看見空氣嗎?請你們利用手上的材料想辦法 把空氣找出來。 ①用塑料袋找空氣 ②用扇子、氣球找空氣 ③說說你可以用什么方法觀察空氣。 ④觀察空氣。
2、土塊、粉筆、石頭、橡皮泥、海綿里有空氣嗎? ①猜一猜 ②動手實驗證明你的猜想
3、你觀察到的空氣是什么樣的?。
(二)吹氣球
1、按書上的方法把氣球裝在礦泉水瓶中。
2、吹一吹,試著把氣球吹大。
3、為什么吹不大,猜一猜。
4、用什么方法可以把氣球吹大,試一試,為什么?
5、怎樣才能讓我們看到空氣跑出去了?再試一試。
6、說說你的發現。 拓展 留心觀察生活中與空氣有關的現象
板書設計: 1.空氣是一種無色、無味、透明的氣體。 2 空氣存在于我們周圍。 3 空氣要占據空間。
教學后記:
2 流動的空氣
教學目的:
(一) 科學探究目標:
1、能用自制的器材做簡單的觀察實驗,并做實驗記錄。
2、能運用多種感官對流動的空氣進行觀察。
(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通過制作紙風車培養學生動手動腦學科學的習慣。
2、學習用嘗試的方法來探究熱空氣的流動,初步培養學生百折不饒的科 學態度。
(三)科學知識目標:
1、認識空氣能夠流動。
2、知道熱空氣會上升。
3、知道風是流動的空氣形成的。
4、了解風力的作用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通過制作、體驗、實驗來研究空氣流動,認識空氣能夠流動, 知道熱空氣會上升。
教學難點: 制作紙風車
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材料:邊長 5 厘米的正方形、圓規、圖釘、竹筷、剪刀、蠟燭、 火柴、電風扇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玩過紙風車嗎?這節課我們利用紙風車來研究空氣的流動。
教學新課
(一)制作紙風車
1、開書 44 頁看圖學習紙風車的制作。
2、老師教學生制作。強調剪刀的使用安全。
3、分組制作。
4、相互評價制作的紙風車。
(二)旋轉的紙風車
1、根據你的經驗使紙風車轉起來。
2、說說你用的什么方法。鼓勵用更多的方法。
3、想一想,是什么推動紙風車旋轉的?
4、怎樣使紙風車旋轉得更快?
(三)研究熱空氣的流動
1、討論:將紙風車靠近點燃的蠟燭,它會轉動嗎?
2、有幾個可以放的位置,猜想在各個位置時可能發生的現象。
3、分組動手實驗讓紙風車轉動。注意別將紙風車點燃。
4、討論交流:實驗現象說明了什么? 拓展 介紹走馬燈、孔明燈
板書設計: 1.熱空氣輕,冷空氣重. 2.空氣的流動形成風.風是在空氣有冷熱差別的條件下形成的。熱地方的 空氣向上升,冷地方的空氣就會流過來補充,從而形成風(冷到熱) 。 3.風有力量.
教學后記:
雖然學生很有興趣,但制作的風車五花八門,旋轉效果大都不好.有少數 動手能力強的學生按書上的介紹做出了風車.做風車的要點是幾片可以旋 轉的葉子要用粘貼紙先粘在一起,然后再釘上圖釘,插在筷子上.最好選 用一次性筷子,用圖釘很容易摁進去.一定要提醒學生注意安全,要在爸 爸媽媽的協助下摁圖釘。因為連我自己做風車時也被圖釘弄傷了手。
教學后記:
3 壓縮空氣
教學目的:
(一)科學探究目標:
1、指導學生能通過實驗去探究空氣可以被壓縮的現象,培養學生的實驗 能力。
2、 學習用自己的實驗結論來解釋某些現象, 體驗“科學結論可以通過重復 實驗來驗證”這一重要的科學本質和特征。
3、培養學生通過實踐,自己獲取第一手資料的研究科學的初步辦法。
(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體驗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踐的成功與喜悅,體驗科學、技術對社會進步 的作用,激勵學生學習科學、應用所學知識的熱情。
(三)科學知識目標:
1、認識空氣有可以被壓縮的性質。
2、認識空氣沒有固定的體積。
3、知道壓縮空氣有彈性。
4、了解壓縮空氣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重點: 認識空氣有可以被壓縮的性質、認識空氣沒有固定的體積、知道壓縮空氣 有彈性、體驗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
教學難點: 通過“擠壓空氣”的實驗來認識: 空氣可以被壓縮、 壓縮空氣有彈性的特征
教學準備: 演示實驗材料:籃球一個、打氣筒一支 分組實驗材料:甘油注射器一只、橡皮擦一塊、硬吸管四只、牙簽四只、 橘子皮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演示實驗引入 :“ 給籃球充氣” 解釋這種現象。
教學新課:
(一)擠壓空氣
1、介紹實驗器材和實驗方法。
2、預測會發生什么現象。
3、提示操作注意事項,分組實驗。
4、填寫實驗記錄表。
5、交流實驗結論,再次解釋:給籃球充氣這一 實驗現象。
(二)制作空氣槍
1、演示教師制作的空氣槍,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
2、教師講解制作方法進行安全教育。
3、分組制作實驗,分析子彈是怎樣射出去的。
(三)壓縮空氣的應用
1、學生說生活中的例子。
2、看插圖補充說明。 拓展 留心觀察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壓縮空氣。
板書設計:
1、空氣沒有固定的體積。
2、空氣能被壓縮。
3、被壓縮的空氣有彈性
教學后記:
4 空氣中的灰塵
教學目的:
(一)科學探究目標:
1、指導學生學習用比較的方法來研究空氣中的灰塵,初步學會在對比研 究中控制變量的方法。
2、培養學生根據已有經驗結合自己的研究成果對相似現象做出判斷的能 力。
(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通過本課的研究,引起學生對空氣環境的關注,使他們認識到保護空 氣環境的潔凈自己應該怎樣做。
2、在研究空氣中的灰塵的實驗中,培養學生樂于、善于與人合作共事的 精神,體會合作的成功與喜悅。
(三)科學知識目標:
1、認識空氣中有灰塵,知道不同的環境里空氣中的灰塵含量不同。
2、知道吸入過多的灰塵會危害人體的健康。
3、知道減少空氣中灰塵的辦法。
教學重點: 研究不同地點空氣中的灰塵
教學難點: 會應用自己的研究成果來對類似的現象做出分析和判斷的能力
教學準備: 幻燈機一臺、寬膠帶一捆、小方凳 5 條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導入 每天來到學校都會發現桌子上布滿灰塵,猜猜這些灰塵 從哪里來的?
教學新課
(一)光柱中的發現
1、我們現在怎么沒有看到空氣中有灰塵呢?你在哪里 看見過空氣中的灰塵?
2、你能想辦法讓同學們看見空氣里的灰塵嗎?試一試。
3、學生分組觀察、記錄。
4、你還有哪些辦法可以找到空氣中的灰塵?
(二)研究不同地點空氣中的灰塵
1、空氣中的灰塵會一樣多嗎?
2、猜測學校哪些地方的灰塵會多,哪里會少?
3、討論:怎樣才能知道那里的灰塵有多少?設計出一個實驗方案。
4、匯報方案,教師指導完善。
5、分組實驗,填寫實驗記錄單。 第二課時 導入新課
教學新課
(一)匯報實驗記錄
1、分組匯報實驗結果。
2、總結室外研究活動,得出學校各個地點的灰塵含量。
(二)比較不同環境下灰塵的多少
1、觀看插圖。
2、比較判斷,分析灰塵多少的原因。
3、了解灰塵對人體的危害。
(三)判斷圖中的對錯
1、觀察圖片。
2、判斷并說明原因。
3、說說你平時是怎樣做的。 課后拓展 連續一周收集講臺上的粉筆灰,看看有多少?發表你的 看 法 , 要 使 它 減 少 我 們 該 如 何 做?
板書設計:
1、空氣是不純凈的,里面含有塵埃和其他雜質。
2、空氣污染越嚴重的地方,空氣中所含的雜質越多。
3、我們要保護環境,保持空氣的潔凈。
空 氣 篇10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通過實驗,使學生了解的組成;并對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認識。
能力目標:
初步培養學生觀察實驗,分析問題的思維能力;查閱搜集資料的技能;表達與交流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教材分析與建議
初中生在學習化學之前,對和氧氣已有較為豐富的常識。這些是他們以前積累的知識,但從化學學習的角度來看,就顯得零碎、不夠深入。課前應了解學生有關的具體知識情況,以便從學生現有的發展水平出發,在教學過程 中,恰當的外理教材及采用適宜的教學方法。
課的開始,建議除檢查學生對緒言重點內容的理解程度之外,還應檢查他們掌握的有關常識的情況,以針對性的引起學生學習的動機。
在做中氧氣含量的測定的演示實驗時,不僅要使學生學習實驗操作步驟和操作技術,還要指導鍛煉學生觀察、分析的能力;此外,要引導學生掌握這種科學的思維方式,并把它推廣到其它實驗。即把驗證性的實驗改成探究性的實驗。先不把結果告訴學生,而是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提出新的問題,然后通過設計實驗來研究此問題,并逐漸的解開疑點,找出答案。
在通過實驗推斷組成成分的基礎上,對于200年來,人類對認識的歷史過程的教學,重點應放在:當時的科學家是怎樣進行科這研究的,應介紹他們所具有的抓住事物間的微小差異而做出判斷的唯物主義觀點和作風。使學生受到對任何事物都必須有一個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的教育。同時也應敘述一下,從那時起,科學家把“天平”用于研究工作,使化學研究走向定量化。
教材通過講述對人類的危害和對自然資源的破壞,介紹了有關環境保護方面的知識。教師應該有意齊全的積累一些有關大氣污染事件的報道資料,尤其應對當地的環境污染情況作些調節器杳,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有關大氣污染的防治可作為課外討論專題。
在講述過程中,也應介紹大氣的自凈作用。啟發學生在各自的崗位承擔起環保的義務。
對稀有氣體,通過簡史介紹,啟發學生科學研究新領域總是在不斷發展,科學思維也不能是一成不變的。就接受新事物,在學習中適當發展求異思維,而不能盲目的接受甚至產生僵死或孤立片面的思想。在介紹稀有氣體的用途時,可以演示稀有氣體在放電管中的放電現象,以增另學生的感性認識,提高他們學習化學的興趣。
本節課后,可介紹幾種元素符號,以分散元素一節的教學難點 。
關于成分的教學:
在知道是氮氣、氧氣、稀有氣體、二氧化碳其它氣體雜質組成的后,在本節中需注意,關于氧氣,將在下一節學習,氮氣將到高二學習,二氧化碳在本冊第五章學習,本節不做深入學習。
關于稀有氣體,要指出過去,人們認為這些氣體不和其它物質發生化學反應,曾叫它們“惰性氣體”,但科技的發展,例這種“惰性”也不是絕對的。在一定條件下,有些稀有氣體也能和某些物質發生化學變化。聯系它的化學不活動性,介紹稀有氣體的用途。
關于污染的形成,介紹一般來說,的成分是比較固定的。整個大氣本身有自凈作用,但當大氣中的有害氣體和雜質超過了大氣的自凈能力,就形成了污染。
教學設計示例
目的:
1. 使學生了解的組成。
2. 使學生認識是一種寶貴的自然資源。
3. 使學生初步了解污染的后果和防止污染的重要意義。
4. 初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查閱搜集資料的技能;表達與交流能力;為學生提供展示特長和才干的機會。
重點:增強環保意識。
課時:1課時
準備:
1. 搜集資料
在本課前2~3周動員學生多方面搜集有關的素材,包括課外讀物、科普書籍、雜志、報紙、照片、錄像、漫畫、實物等。例如:
課外讀物:環境知識讀本、關于的知識、大氣污染方面的文章
照片:風景地的藍天、本地的晴天和污染天氣、學生外出旅游、交通堵塞、工廠煙囪冒煙
雜志(或照片):酸雨、太空、臭氧層空洞、水災等照片
漫 畫:大氣污染的嚴重后果
剪 報:某一期的《大氣質量周報》或《大氣質量日報》、大氣污染報道等
錄 像:、酸雨、保護臭氧層、溫室效應
2. 課外預習和調查
結合搜集的素材,閱讀課文,查閱有關資料,為在課堂上介紹有關知識做準備。
3. 課前活動(見學生頁)
(1)[觀察]煙氣觀測活動。
(2) [小實驗] 哪兒的塵土多?
(3)[調查活動]交通流量與質量的關系。
4. 布置教學環境 組織學生編寫環境墻報、圖片、漫畫、小論文等,布置教室。
教學過程 :
1. 引言
教師用簡明的語言說明本節課的意義及教學活動的方法。
2. 觀看錄像
3. 課堂展示
學生按自選專題,根據課前的準備發言、討論(一人中心發言,其他人補充)。
4. 討論(選擇以下部分題目討論)
● 你愿意在樹林里還是愿意在室內活動?
● 吸煙會不會污染?
● 焚燒樹葉、莊稼秸稈會不會污染?
● 有哪些減少污染的方法?
● 家庭最主要的污染來自哪些活動?
● 每天開窗通風換氣有什么好處?
● 新裝修的居室有沒有刺激性氣味?
● 你能為保護質量做哪些事?
5. 專題討論“造成污染的原因”
6. 課堂小結 教師對學生發言及討論作必要的補充,鼓勵、表揚學生認真自學,積極探索,獨立思考、勤于實踐態度和方法。 實驗的結果和結論并不重要,不要求有統一的結論,重要的是每個學生積極參與及在活動中受到教育和啟發。
7. 布置作業 指導舉辦關于大氣的環境專刊、演講比賽,組織野外活動、參觀等。
學生活動1:
煙氣觀測活動
在你居住地或學校附近有沒有高大的煙囪?這些煙囪每天冒煙嗎?冒幾次?什么時間冒?冒出什么顏色的煙?是鍋爐房的煙囪還是工廠的煙囪?如果是工廠的煙囪,這個工廠生產什么產品?記錄煙囪冒煙的時間,煙的顏色等。如果能把煙囪冒煙的景象拍攝下來,則更能說明問題。
高大煙囪排煙的地點、時間、顏色、煙塵的濃度、所屬工廠等記錄在表1中。
表1:煙氣觀測記錄表
姓名
指導教師
學校
觀測時間
觀測地點
煙囪地點
所屬工廠
排煙時間顏色濃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結果分析和建議
學生活動2:
哪兒的塵土多?
把十塊瓷磚(也可用玻璃片或在硬紙板上貼上透明膠帶代替)的光亮面朝上分別放在十個不同地點,如居室、教室內、教室外的窗臺上、操場上、樹林里、公路邊等。兩三天后,用手指分別抹它們的表面(小心不要把手弄破),上面的塵土一樣多嗎?把實驗結果記錄在表2中,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表2 :塵土觀察記錄表
姓名
指導教師
學校
班級
觀測季節
編號
地點
放置時間
兩天后
四天后
灰塵多少的順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結
果
分
析
和
建
議
學生活動3:
交通流量與質量的關系
在一個十字路口統計每天機動車的流量(要注意交通安全)。注意觀察記錄以下問題: 什么時間車最多?哪類車最多?車的排氣管有沒有冒出黑煙?這時的有沒有氣味?夜間車輛少時有沒有氣味?記錄統計情況。
表3:交通流量記錄表
姓名
指導教師
學校
班級
觀測時間
觀測地點
每分鐘通過數量統計
繪制十字路口草圖,標明車流方向及觀察點位置
時間
行人
自行車
臥車
卡車
:
:
:
:
:
:
:
冒黑煙車種
質量
結果
分析
和
建議
學生活動4:
污染的原因
活動步驟:
1. 下表列出了造成污染的一些原因,你認為還有哪些原因,寫在表中。
2. 把下表剪開。
3. 把剪開的紙條貼在菱形格中。把你認為重要的原因放在上邊,相對次要的原因放在下邊。
4. 公布你的結果。
5. 對全班結果進行統計,哪種是最主要原因?
汽車尾氣
吸煙
燃燒含硫煤
焚燒樹枝、樹葉
冶煉廠排放廢氣
裝修材料釋放氣體
炒菜、做飯
焚燒廢舊塑料
天然氣燃燒
食物腐爛
使用噴發膠類
學生活動5:
1.大氣污染與防治
2.“溫室效應”與全球變暖
3. 臭氧層受損
4. 酸雨
5.質量周報
6.居室環境的污染和防治
選摘自人教網
空 氣 篇1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通過實驗,使學生了解空氣的組成;并對空氣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認識。
能力目標:
初步培養學生觀察實驗,分析問題的思維能力;查閱搜集資料的技能;表達與交流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教材分析與建議
初中生在學習化學之前,對空氣和氧氣已有較為豐富的常識。這些是他們以前積累的知識,但從化學學習的角度來看,就顯得零碎、不夠深入。課前應了解學生有關的具體知識情況,以便從學生現有的發展水平出發,在教學過程中,恰當的外理教材及采用適宜的教學方法。
課的開始,建議除檢查學生對緒言重點內容的理解程度之外,還應檢查他們掌握的有關空氣常識的情況,以針對性的引起學生學習的動機。
在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的演示實驗時,不僅要使學生學習實驗操作步驟和操作技術,還要指導鍛煉學生觀察、分析的能力;此外,要引導學生掌握這種科學的思維方式,并把它推廣到其它實驗。即把驗證性的實驗改成探究性的實驗。先不把結果告訴學生,而是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提出新的問題,然后通過設計實驗來研究此問題,并逐漸的解開疑點,找出答案。
在通過實驗推斷空氣組成成分的基礎上,對于2XX年來,人類對空氣認識的歷史過程的教學,重點應放在:當時的科學家是怎樣進行科這研究的,應介紹他們所具有的抓住事物間的微小差異而做出判斷的唯物主義觀點和作風。使學生受到對任何事物都必須有一個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的教育。同時也應敘述一下,從那時起,科學家把“天平”用于研究工作,使化學研究走向定量化。
教材通過講述空氣對人類的危害和對自然資源的破壞,介紹了有關環境保護方面的知識。教師應該有意齊全的積累一些有關大氣污染事件的報道資料,尤其應對當地的環境污染情況作些調節器杳,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有關大氣污染的防治可作為課外討論專題。
在講述過程中,也應介紹大氣的自凈作用。啟發學生在各自的崗位承擔起環保的義務。
對稀有氣體,通過簡史介紹,啟發學生科學研究新領域總是在不斷發展,科學思維也不能是一成不變的。就接受新事物,在學習中適當發展求異思維,而不能盲目的接受甚至產生僵死或孤立片面的思想。在介紹稀有氣體的用途時,可以演示稀有氣體在放電管中的放電現象,以增另學生的感性認識,提高他們學習化學的興趣。
本節課后,可介紹幾種元素符號,以分散元素一節的教學難點。
關于空氣成分的教學:
在知道空氣是氮氣、氧氣、稀有氣體、二氧化碳其它氣體雜質組成的后,在本節中需注意,關于氧氣,將在下一節學習,氮氣將到高二學習,二氧化碳在本冊第五章學習,本節不做深入學習。
關于稀有氣體,要指出過去,人們認為這些氣體不和其它物質發生化學反應,曾叫它們“惰性氣體”,但科技的發展,例這種“惰性”也不是絕對的。在一定條件下,有些稀有氣體也能和某些物質發生化學變化。聯系它的化學不活動性,介紹稀有氣體的用途。
關于污染的形成,介紹一般來說,空氣的成分是比較固定的。整個大氣本身有自凈作用,但當大氣中的有害氣體和雜質超過了大氣的自凈能力,就形成了污染。
--示例
目的:
1. 使學生了解空氣的組成。
2. 使學生認識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自然資源。
3. 使學生初步了解空氣污染的后果和防止污染的重要意義。
4. 初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查閱搜集資料的技能;表達與交流能力;為學生提供展示特長和才干的機會。
重點:增強環保意識。
課時:1課時
準備:
1. 搜集資料
在本課前2~3周動員學生多方面搜集有關空氣的素材,包括課外讀物、科普書籍、雜志、報紙、照片、錄像、漫畫、實物等。例如:
課外讀物:環境知識讀本、關于空氣的知識、大氣污染方面的文章
照片:風景地的藍天、本地的晴天和污染天氣、學生外出旅游、交通堵塞、工廠煙囪冒煙
雜志(或照片):酸雨、太空、臭氧層空洞、水災等照片
漫 畫:大氣污染的嚴重后果
剪 報:某一期的《大氣質量周報》或《大氣質量日報》、大氣污染報道等
錄 像:空氣、酸雨、保護臭氧層、溫室效應
2. 課外預習和調查
結合搜集的素材,閱讀課文,查閱有關資料,為在課堂上介紹有關知識做準備。
3. 課前活動(見學生頁)
(1)[觀察]煙氣觀測活動。
(2) [小實驗] 哪兒的塵土多?
(3)[調查活動]交通流量與空氣質量的關系。
4. 布置教學環境 組織學生編寫環境墻報、圖片、漫畫、小論文等,布置教室。
教學過程:
1. 引言
教師用簡明的語言說明本節課的意義及教學活動的方法。
2. 觀看錄像《空氣》
3. 課堂展示
學生按自選專題,根據課前的準備發言、討論(一人中心發言,其他人補充)。
4. 討論(選擇以下部分題目討論)
● 你愿意在樹林里還是愿意在室內活動?
● 吸煙會不會污染空氣?
● 焚燒樹葉、莊稼秸稈會不會污染空氣?
● 有哪些減少空氣污染的方法?
● 家庭最主要的空氣污染來自哪些活動?
● 每天開窗通風換氣有什么好處?
● 新裝修的居室有沒有刺激性氣味?
● 你能為保護空氣質量做哪些事?
5. 專題討論“造成空氣污染的原因”
6. 課堂小結 教師對學生發言及討論作必要的補充,鼓勵、表揚學生認真自學,積極探索,獨立思考、勤于實踐態度和方法。 實驗的結果和結論并不重要,不要求有統一的結論,重要的是每個學生積極參與及在活動中受到教育和啟發。
7. 布置作業 指導舉辦關于大氣的環境專刊、演講比賽,組織野外活動、參觀等。
學生活動1:
煙氣觀測活動
在你居住地或學校附近有沒有高大的煙囪?這些煙囪每天冒煙嗎?冒幾次?什么時間冒?冒出什么顏色的煙?是鍋爐房的煙囪還是工廠的煙囪?如果是工廠的煙囪,這個工廠生產什么產品?記錄煙囪冒煙的時間,煙的顏色等。如果能把煙囪冒煙的景象拍攝下來,則更能說明問題。
高大煙囪排煙的地點、時間、顏色、煙塵的濃度、所屬工廠等記錄在表1中。
表1:煙氣觀測記錄表
排煙時間 顏色 濃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結果分析和建議
學生活動2:
哪兒的塵土多?
把十塊瓷磚(也可用玻璃片或在硬紙板上貼上透明膠帶代替)的光亮面朝上分別放在十個不同地點,如居室、教室內、教室外的窗臺上、操場上、樹林里、公路邊等。兩三天后,用手指分別抹它們的表面(小心不要把手弄破),上面的塵土一樣多嗎?把實驗結果記錄在表2中,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表2 :塵土觀察記錄表
姓名
指導教師
學校
班級
觀測季節
編號
地點
放置時間
兩天后
四天后
灰塵多少的順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結
果
分
析
和
建
議
學生活動3:
交通流量與空氣質量的關系
在一個十字路口統計每天機動車的流量(要注意交通安全)。注意觀察記錄以下問題: 什么時間車最多?哪類車最多?車的排氣管有沒有冒出黑煙?這時的空氣有沒有氣味?夜間車輛少時空氣有沒有氣味?記錄統計情況。
表3:交通流量記錄表
姓名
指導教師
學校
班級
觀測時間
觀測地點
每分鐘通過數量統計
繪制十字路口草圖,標明車流方向及觀察點位置
時間
行人
自行車
臥車
卡車
:
:
:
:
:
:
:
冒黑煙車種
空氣質量
結果
分析
和
建議
學生活動4:
空氣污染的原因
活動步驟:
1. 下表列出了造成空氣污染的一些原因,你認為還有哪些原因,寫在表中。
2. 把下表剪開。
3. 把剪開的紙條貼在菱形格中。把你認為重要的原因放在上邊,相對次要的原因放在下邊。
4. 公布你的結果。
5. 對全班結果進行統計,哪種是最主要原因?
吸煙
焚燒樹枝、樹葉
裝修材料釋放氣體
焚燒廢舊塑料
食物腐爛
學生活動5:
1.大氣污染與防治
2.“溫室效應”與全球變暖
3. 臭氧層受損
4. 酸雨
5.空氣質量周報
6.居室環境的污染和防治
選摘自人教網
空 氣 篇12
一、--思路
新的課程改革倡導從學生和社會的發展需要出發,將科學探究引入課堂,激發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通過親自經歷來體驗獲取知識的過程,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初步形成科學探究的方法。筆者結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考慮到學生剛接觸化學,充滿了好奇和興趣,而空氣一節的內容是最貼近學生日常生活,最能培養學生從平常生活中追根溯源,發現問題,是培養他們創新精神和初步掌握科學探究方法的極好契機。然而學生剛開始學化學,雖在緒言和實驗基本操作課上了解掌握了一些知識和操作,但相應的知識儲備也是相當不足的,比如c、s、p等物質燃燒后的產物和狀態他們都還沒有學到,要引導他們完成對空氣成分的探究確實有一定的困難。針對這種情況,我對教材內容進行了適當的調整,將空氣和o2的性質進行了重新整合,設計了以證明空氣的存在和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為主線的一節實驗探究課,并于課前安排并鼓勵學生查閱教材、書刊及其他信息資源,既是為探究課做好的必要的知識準備,也是旨在培養學生初步具備探究者應具備的一項能力。
二、 教 案
課題1 空氣
授課人 謝紅梅
學 校 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第六中學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認識空氣的重要性,具備動手操作的實驗技能和分析、推理、表達等能力。
2、過程與方法:學生通過小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學生實驗→匯報結果→交流討論來進行初步的探究活動,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產生對化學學科的熱愛,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感受科學發現的過程和所運用的方法,發展相互交流,共同協作的科學精神,初步具備創新意識。
重 點 空氣的成分。
難 點 探究空氣成分的實驗設計和實驗過程。
教學方法 師生互動,合作探究。
儀器、藥品 集氣瓶、膠塞、燃燒匙、玻璃導管、燒杯、酒精燈、火柴、紅磷、硫粉、鎂帶、蠟燭。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引言:請同學們猜謎語
唐代詩人李嶠有一首絕句: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詩中揭示的自然現象是什么?
具體說風是什么?
一個人多長時間不呼吸會死亡?
可見空氣是人類和一切動植物的生命支柱,同時也是重要的自然資源,今天我們就共同來學習和研究與我們生命息息相關的空氣。
板書: 空 氣
新課:空氣如此重要,又時刻陪伴于我們左右,為什么人們發現空氣卻比較晚呢?
能否根據生活經驗或設計實驗證明空氣的存在?
板書:一、證明空氣的存在
教師用鼓勵性語言對學生進行多維度評價。
同學們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能通過生活中的一些事例或設計實驗證明了空氣的存在,那么空氣是單一的一種物質還是由多種物質混合而成?
猜出謎底是風
風是流動的空氣
大約3分鐘左右
思考并回答問題
空氣無色、無味、看不見摸不到
學生分組討論、思考分析并闡述事例或設計方案。
學生反響強烈,例如,1、飛舞的樹葉;2、飄揚的紅旗;3、用打氣筒給自行車打氣;4、拉注射器活塞,將針頭處放在水中,推動活塞,可見水中有氣泡冒出;5、在往空瓶中灌水時,有氣泡冒出。
思考并回答問題:“應該是由多種物質混合而成”
在學生喜聞樂見的猜謎活動和詩詞帶給的優美意境中引出本課的學習,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并將他們的注意力拉回到課堂。
意在引出本節課題空氣。
促使學生聯想空氣的物理性質。
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培養他們關注和思考生活中一些習以為常的現象,能夠從簡單的事物中發現問題。
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使多數學生有自我表現的機會,充分體現“面向全體學生”。
意在引出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
何以見得?
這一看似簡單的問題,在很久以前曾經困擾著科學家們,并一度認為空氣是單一物質,那么,現在同學們能否告訴我如何證明空氣的成分不是單一的?
我想,如果老師給同學們提供相應的儀器、藥品、你們一定能設計出合適的方案。
大家知道,人類對空氣的了解,經歷了漫長的歲月……讓時光倒退到250年以前,讓我們先一起看個究竟,或許會給我們今天的研究帶來一些啟發。
多媒體展示拉瓦錫對空氣成分研究的實驗。
讓我們把思維拉回到課堂,今天我們能否用一個簡單的實驗來驗證空氣的成分?
板書二:空氣的成分
1.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
結合學生事先閱讀了下一節內容給以提示:
磷+氧氣五氧化二磷
(白色固體)
引導學生思考,由于壓強差的產生會導致什么樣的結果?
從我們呼吸需要氧氣,呼出的氣體中又有二氧化碳,可以肯定空氣不是單一物質。
(學生眼神中充滿期待,渴望實驗并躍躍欲試)
學生觀看并思考
在教師指導下,共同閱讀以紅磷為燃料測定空氣中o2含量的實驗,推測可能會發現的現象。
結合書中實驗的要求,分析確保實驗成功應注意的問題,學生總結得出:
關 鍵:1、檢查裝置氣密性。
2、燃燒匙內應放過量的紅磷。
3、要恢復室溫再讀數。
設置懸念,繼續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對學生適時進行化學史教育,介紹科學家所具有的抓住事物間微小差異而做出判斷的唯物主義觀點和作風,為下一步探究實驗奠定基礎。
為學生初次接觸的探究實驗提供一個思路和藍本。
⑴介紹提供的儀器和改進裝置
⑵給以提示
磷+氧氣 五氧化二磷
(白色固體)
硫+氧氣二氧化硫
(無色氣體)
鎂+氧氣 氧化鎂
(白色固體)
石蠟+氧氣二氧化碳+水
⑶在學生探究活動過程中,教師力爭做到愛護學生的好奇心,創設自由民主的學習環境,留出問題空間,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做好指導者、參與者、合作者。
對第一組得出的結論3、4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贊揚,他們沒有簡單重復書上實驗,而是對氮氣的性質做了積極的探索,這是難能可貴的。
分成四組,探究空氣中o2的含量
1組:紅磷在空氣中燃燒
2組:硫粉在空氣中燃燒
3組:鎂帶在空氣中燃燒
4組:蠟燭在空氣中燃燒
實驗結束,各小組派代表匯報實驗結果。
各小組間討論匯報的實驗結果并分析原因:
第一組:(紅磷做燃料)
匯報:1、紅磷燃燒有大量白煙生成。
2、集氣瓶內水面上升到靜止時,約占集氣瓶內空氣體積的1/5
3、說明紅磷燃燒只消耗了空氣中的氧氣,氮氣沒有與紅磷反應,說明氧氣比氮氣性質活潑。
4、用燃著木條檢驗了集氣瓶內剩余的氣體,木條熄滅,說明氮氣不能支持燃燒。
第二組(硫粉做燃料)
匯報:1、硫燃燒火焰呈淡藍色,無煙,有刺激性氣味。
2、集氣瓶內水面上升到靜止時,明顯不到集氣瓶內空氣體積的1/5。
通過分組探究引導學生對實驗提出預想和猜測,及時發現和形成問題,并能通過實驗來驗證自己的想法和猜測,修正自已的假設與結論,并且在鍛煉了他們動手能力團結協作的同時,也促使他們自己或相互間獲得新的發現。
讓各小組匯報的目的是鍛煉他們能夠通過表述來表達自己的觀點、見解和結論,能通過表述說服別人來解釋或證明自己的猜測,思考和結果。并通過表述來實現與他人的交流,來評價自己或他人的探究過程,方法和結論。
沒有急于解答,而是請其他小組同學幫助他們尋找答案。
教師給學生適時解答:so2 氣體易溶于水。
教師對第三組的匯報給以高度贊揚。
提出問題:硫燃燒消耗了空氣中的氧氣的同時又生成了另一種氣體二氧化硫,按說液面是不該上升的,對此百思不得其解,希望老師能給予解釋。
學生們討論的非常熱烈,相互間交流意見,終于有一位同學向老師提問:so2 氣體是否溶于水?
(至此學生豁然開朗,氣氛更熱烈,學生學習情緒異常高昂)。
第三組(鎂帶做燃料)
匯報:1、發出耀眼白光,有白煙生成,燃燒后白色固體落入集氣瓶內水中。
2、水面上升到靜止時,體積超過集氣瓶內空氣體積的1/5。
3、我們分析了實驗結果,鎂燃燒消耗了空氣中的氧氣,又生成了固體氧化鎂。按說液面應上升1/5而不應超過1/5,我們懷疑可能還消耗了空氣的其他氣體。經查《教材全解》,得知鎂在高溫下還能與氮氣反應:
3mg+n2 mg3n2
所以液面超過1/5。
(學生們報以熱烈的掌聲)
第四組(蠟燭做燃料)
匯報:1、燃燒時呈黃色火焰,集氣瓶內壁有水珠。
2、水面上升接近1/5刻度;
充分發揮學生潛能,讓學生自己提問,相互討論,分析,解答,以利于拓展學生的創新思維。
通過同學們的實驗,討論和分析,你們認為哪種物質做燃料測定空氣中o2含量更為合理?
2、板書:空氣精確成分
3、回顧與反思:
教師結合空氣精確成分引導學生對以上實驗進行回顧與反思。
為同學們能得出這樣的結論而感到自豪和驕傲,請同學們思索是否有改進方法。
3、蠟燭燃燒消耗了空氣中o2 的同時生成了二氧化碳氣體和水,受第二組同學啟發,我們得出co2溶于水的能力顯然不如so2,所以水面上升接近1/5刻度。
紅磷做燃料更為合理。
學生閱讀課本,空氣精確成分。
學生們在教師指導下對四組實驗進行了全面的回顧與反思,經討論分析得出下面的結論:
第一組同學用紅磷為燃料測空氣中氧氣的含量只能是粗略的。
原 因:
1、在將燃著的紅磷放入集氣瓶的過程中,集氣瓶內的空氣受熱膨脹,在膠塞還未塞緊時氣體從瓶中逸出。
2、導管中還有一段水柱沒有被壓入集氣瓶中。
學生再度進行熱烈的討論和分析并想出了多種進一步的解決方案。
通過這一活動的過程,使學生明確一個完整的科學探究通常包括:提出或認識一個簡單、有效且有價值的問題,根據提出的問題做出合理的假設,并進行實驗論證,回答問題并向他人介紹成果。
引導學生對探究實驗過程進行回顧與反思,這樣更利于拓寬學生的創新思維,擴大學生自主探究的空間,希望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老師會一如既往地支持你們!
請同學談收獲與體會。
最后教師在板書位置畫出一個大大的蝴蝶并對他們說:在這堂課中老師感受到了你們的智慧與才華,體會到了什么叫小荷才露尖尖角,我相信在以后的學習中你們一定會表現的更加出色,也希望同學們能繼續保持這種熱情,象蝴蝶的蛹一樣不畏漆黑的掙扎與考驗。
最終如蝴蝶般展翼飛向屬于你們的天空。
1、改進點燃紅磷的方式,以防止熱氣體逸出:用放大鏡在陽光下聚焦引燃紅磷。
2、改進測氧氣成分的方式。
3、嘗試使用其他藥品:受緒言中cu2(oh)2co3受熱分解實驗的啟發,建議用蠟燭做燃料,用澄清水代替集氣瓶中的水吸收生成的co2氣體,后經老師提示決定改用氫氧化鈉的濃溶液代替石灰水。
(至此,學生感覺仍舊意猶未盡,表示課下還想對此進行進一步的探究。)
學生談收獲與體會。
板書設計
空 氣 篇1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通過實驗,使學生了解的組成;并對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認識。
能力目標:
初步培養學生觀察實驗,分析問題的思維能力;查閱搜集資料的技能;表達與交流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教材分析與建議
初中生在學習化學之前,對和氧氣已有較為豐富的常識。這些是他們以前積累的知識,但從化學學習的角度來看,就顯得零碎、不夠深入。課前應了解學生有關的具體知識情況,以便從學生現有的發展水平出發,在教學過程 中,恰當的外理教材及采用適宜的教學方法。
課的開始,建議除檢查學生對緒言重點內容的理解程度之外,還應檢查他們掌握的有關常識的情況,以針對性的引起學生學習的動機。
在做中氧氣含量的測定的演示實驗時,不僅要使學生學習實驗操作步驟和操作技術,還要指導鍛煉學生觀察、分析的能力;此外,要引導學生掌握這種科學的思維方式,并把它推廣到其它實驗。即把驗證性的實驗改成探究性的實驗。先不把結果告訴學生,而是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提出新的問題,然后通過設計實驗來研究此問題,并逐漸的解開疑點,找出答案。
在通過實驗推斷組成成分的基礎上,對于200年來,人類對認識的歷史過程的教學,重點應放在:當時的科學家是怎樣進行科這研究的,應介紹他們所具有的抓住事物間的微小差異而做出判斷的唯物主義觀點和作風。使學生受到對任何事物都必須有一個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的教育。同時也應敘述一下,從那時起,科學家把“天平”用于研究工作,使化學研究走向定量化。
教材通過講述對人類的危害和對自然資源的破壞,介紹了有關環境保護方面的知識。教師應該有意齊全的積累一些有關大氣污染事件的報道資料,尤其應對當地的環境污染情況作些調節器杳,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有關大氣污染的防治可作為課外討論專題。
在講述過程中,也應介紹大氣的自凈作用。啟發學生在各自的崗位承擔起環保的義務。
對稀有氣體,通過簡史介紹,啟發學生科學研究新領域總是在不斷發展,科學思維也不能是一成不變的。就接受新事物,在學習中適當發展求異思維,而不能盲目的接受甚至產生僵死或孤立片面的思想。在介紹稀有氣體的用途時,可以演示稀有氣體在放電管中的放電現象,以增另學生的感性認識,提高他們學習化學的興趣。
本節課后,可介紹幾種元素符號,以分散元素一節的教學難點 。
關于成分的教學:
在知道是氮氣、氧氣、稀有氣體、二氧化碳其它氣體雜質組成的后,在本節中需注意,關于氧氣,將在下一節學習,氮氣將到高二學習,二氧化碳在本冊第五章學習,本節不做深入學習。
關于稀有氣體,要指出過去,人們認為這些氣體不和其它物質發生化學反應,曾叫它們“惰性氣體”,但科技的發展,例這種“惰性”也不是絕對的。在一定條件下,有些稀有氣體也能和某些物質發生化學變化。聯系它的化學不活動性,介紹稀有氣體的用途。
關于污染的形成,介紹一般來說,的成分是比較固定的。整個大氣本身有自凈作用,但當大氣中的有害氣體和雜質超過了大氣的自凈能力,就形成了污染。
教學設計示例
目的:
1. 使學生了解的組成。
2. 使學生認識是一種寶貴的自然資源。
3. 使學生初步了解污染的后果和防止污染的重要意義。
4. 初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查閱搜集資料的技能;表達與交流能力;為學生提供展示特長和才干的機會。
重點:增強環保意識。
課時:1課時
準備:
1. 搜集資料
在本課前2~3周動員學生多方面搜集有關的素材,包括課外讀物、科普書籍、雜志、報紙、照片、錄像、漫畫、實物等。例如:
課外讀物:環境知識讀本、關于的知識、大氣污染方面的文章
照片:風景地的藍天、本地的晴天和污染天氣、學生外出旅游、交通堵塞、工廠煙囪冒煙
雜志(或照片):酸雨、太空、臭氧層空洞、水災等照片
漫 畫:大氣污染的嚴重后果
剪 報:某一期的《大氣質量周報》或《大氣質量日報》、大氣污染報道等
錄 像:、酸雨、保護臭氧層、溫室效應
2. 課外預習和調查
結合搜集的素材,閱讀課文,查閱有關資料,為在課堂上介紹有關知識做準備。
3. 課前活動(見學生頁)
(1)[觀察]煙氣觀測活動。
(2) [小實驗] 哪兒的塵土多?
(3)[調查活動]交通流量與質量的關系。
4. 布置教學環境 組織學生編寫環境墻報、圖片、漫畫、小論文等,布置教室。
教學過程 :
1. 引言
教師用簡明的語言說明本節課的意義及教學活動的方法。
2. 觀看錄像
3. 課堂展示
學生按自選專題,根據課前的準備發言、討論(一人中心發言,其他人補充)。
4. 討論(選擇以下部分題目討論)
● 你愿意在樹林里還是愿意在室內活動?
● 吸煙會不會污染?
● 焚燒樹葉、莊稼秸稈會不會污染?
● 有哪些減少污染的方法?
● 家庭最主要的污染來自哪些活動?
● 每天開窗通風換氣有什么好處?
● 新裝修的居室有沒有刺激性氣味?
● 你能為保護質量做哪些事?
5. 專題討論“造成污染的原因”
6. 課堂小結 教師對學生發言及討論作必要的補充,鼓勵、表揚學生認真自學,積極探索,獨立思考、勤于實踐態度和方法。 實驗的結果和結論并不重要,不要求有統一的結論,重要的是每個學生積極參與及在活動中受到教育和啟發。
7. 布置作業 指導舉辦關于大氣的環境專刊、演講比賽,組織野外活動、參觀等。
學生活動1:
煙氣觀測活動
在你居住地或學校附近有沒有高大的煙囪?這些煙囪每天冒煙嗎?冒幾次?什么時間冒?冒出什么顏色的煙?是鍋爐房的煙囪還是工廠的煙囪?如果是工廠的煙囪,這個工廠生產什么產品?記錄煙囪冒煙的時間,煙的顏色等。如果能把煙囪冒煙的景象拍攝下來,則更能說明問題。
高大煙囪排煙的地點、時間、顏色、煙塵的濃度、所屬工廠等記錄在表1中。
表1:煙氣觀測記錄表
姓名
指導教師
學校
觀測時間
觀測地點
煙囪地點
所屬工廠
排煙時間顏色濃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結果分析和建議
學生活動2:
哪兒的塵土多?
把十塊瓷磚(也可用玻璃片或在硬紙板上貼上透明膠帶代替)的光亮面朝上分別放在十個不同地點,如居室、教室內、教室外的窗臺上、操場上、樹林里、公路邊等。兩三天后,用手指分別抹它們的表面(小心不要把手弄破),上面的塵土一樣多嗎?把實驗結果記錄在表2中,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表2 :塵土觀察記錄表
姓名
指導教師
學校
班級
觀測季節
編號
地點
放置時間
兩天后
四天后
灰塵多少的順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結
果
分
析
和
建
議
學生活動3:
交通流量與質量的關系
在一個十字路口統計每天機動車的流量(要注意交通安全)。注意觀察記錄以下問題: 什么時間車最多?哪類車最多?車的排氣管有沒有冒出黑煙?這時的有沒有氣味?夜間車輛少時有沒有氣味?記錄統計情況。
表3:交通流量記錄表
姓名
指導教師
學校
班級
觀測時間
觀測地點
每分鐘通過數量統計
繪制十字路口草圖,標明車流方向及觀察點位置
時間
行人
自行車
臥車
卡車
:
:
:
:
:
:
:
冒黑煙車種
質量
結果
分析
和
建議
學生活動4:
污染的原因
活動步驟:
1. 下表列出了造成污染的一些原因,你認為還有哪些原因,寫在表中。
2. 把下表剪開。
3. 把剪開的紙條貼在菱形格中。把你認為重要的原因放在上邊,相對次要的原因放在下邊。
4. 公布你的結果。
5. 對全班結果進行統計,哪種是最主要原因?
汽車尾氣
吸煙
燃燒含硫煤
焚燒樹枝、樹葉
冶煉廠排放廢氣
裝修材料釋放氣體
炒菜、做飯
焚燒廢舊塑料
天然氣燃燒
食物腐爛
使用噴發膠類
學生活動5:
1.大氣污染與防治
2.“溫室效應”與全球變暖
3. 臭氧層受損
4. 酸雨
5.質量周報
6.居室環境的污染和防治
選摘自人教網
空 氣 篇14
第二章 第一節
教學目的
1.使學生了解的組成,的污染和防止污染;了解稀有氣體的化學特性和用途。
2.通過中氧氣含量的測定實驗,培養學生的分析思維能力和觀察能力。
3.通過人類認識的簡史介紹,使學生認識到進行科學探索,必須具有嚴肅認真、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和態度。
重點和難點
了解的組成;了解污染給人類帶來的危害,以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教學方法
談話、研討、講解相結合的啟發式教學
教學過程
〔引言〕在我們人類生存的環境當中,時時處處都充滿著一種“看不到又摸不著”的天然物質,它跟我們的生活最密切,它既是一切動植物生命的支柱,也是重要的、廉價的自然資源,它就是我們在小學自然課上已經學到,今天將要進一步學習的。
〔板書〕
〔提問〕就在我們的周圍,你對它已有哪些了解?
(提示:它是一種單一的物質嗎?它主要由哪些成分組成?)
〔小結〕是一種無色、無氣味的氣體,它不是一種單一物質,是由多種氣體物質組成的。人們已經測知它的成分有:
〔板書〕
一、的組成
1.的成分及其體積分數(大約):
〔講述〕的主要成分是:氮氣約占總體積的4/5,氧氣約占1/5。
〔提問〕你知道氮氣和氧氣在性質上主要的不同嗎?
(氧氣支持燃燒,氮氣不支持燃燒。)
〔講解并提問〕實驗可以證明:紅磷能在中燃燒,實質上只是紅磷跟中的氧氣發生反應,生成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是一種白色固體,且極易溶于水。
根據上述知識,你能設計一套實驗裝置用來證明中含有大約1/5體積的氧氣嗎?
(給學生一定時間的思考和議論)
〔演示實驗〕①展示如圖裝置
②介紹儀器名稱、裝置原理和紅磷燃燒的位置
③提示學生注意觀察操作方法和實驗現象后,教師操作。
〔提問〕①你看到了哪些現象?
②為什么紅磷燃燒會生成大量白煙?白煙是什么物質?
③為什么打開止水夾后燒杯中的水會進入集氣瓶(或稱反應容器)中?又為什么進入集氣瓶中的水,只占集氣瓶體積的約1/5?
④剩余的4/5體積的氣體主要是什么?你如何加以證明?
⑤你認為這個實驗成功的關鍵是什么?
〔小結〕根據學生回答情況進行小結。
〔講述〕人類對的研究和認識,經歷了很長的歷史時期,期間許多科學家都做過類似的實驗,但都未能取得明顯的成果。直到18世紀末法國化學家拉瓦錫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通過實驗得出了是由氧氣和氮氣組成的結論。他所以能獲得突出的成果,關鍵是他敢于破除當時傳統的錯誤理論(燃素說)的束縛,能夠尊重實驗事實,并做出了嚴謹的、實事求是的分析和判斷。
在19世紀末以前,人們還深信中含有氧氣和氮氣。后來,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發展,科學家才陸續發現了稀有氣體等其它成分。
〔引言〕下面我們簡單的了解一下稀有氣體。
〔板書〕2.稀有氣體
稀有氣體是氦、氖、氬、氪、氙等氣體的總稱。
〔講述〕稀有氣體因在中含量極少而得名,以前曾被叫做惰性氣體,這是因為過去,人們認為它們不跟其它物質發生反應的緣故。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發現在一定條件下,它們也能跟某些物質反應,生成其它物質,故改稱為稀有氣體。
由此可見,任何事物都不是絕對的,因此把稀有氣體稱為惰性氣體是不科學的。
〔閱讀〕課本使學生了解稀有氣體的特性和用途
〔講述〕大家對的組成已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一般來說,的成分是比較固定的,但是隨著現代化工業的發展,若不重視工業廢氣,特別是有害氣體的回收和處理,任其進入,就會帶來污染,嚴重損害人體的健康,影響作物生長,形成對自然資源的破壞。
〔簡介〕英國倫敦、日本四日市或美國洛杉磯等污染事件,以說明污染的危害性和防止污染的重要性。
〔板書〕
二、的污染與防止
1.污染的物質
(1)粉塵:水泥粉塵、煤煙粉塵、各種礦塵等。
(2)氣體: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
2.污染物的主要來源
(1)礦物燃料(煤和汽油、柴油等)的燃燒
(2)化工廠的廢氣
(3)水泥廠的粉塵
(4)燃放煙花爆竹
(5)焚燒枯枝野草樹葉等
3.防止和減少污染的方法
(1)工廠做到廢氣回收與處理
(2)發展民用煤氣生產
(3)嚴禁燃放煙花爆竹
(4)禁止焚燒樹葉、野草
(5)提高汽油、柴油質量
〔小結〕防止與環境污染,保護人類生存環境,是每個人都應盡的義務和責任。
〔練習〕(投影出示練習題)
在相同條件下:
①分離100L,大約可得氧氣______L,可得氮氣______L。
②分離______L,可獲得42L氧氣。
③分離獲得氧氣63m3時,同時可獲得氮氣______m3。
〔作業 〕略
空 氣 篇15
第一章 第一節
教學目的
1.使學生了解的組成,的污染和防止污染;了解稀有氣體的化學特性和用途。
2.通過中氧氣含量的測定實驗,培養學生的分析思維能力和觀察能力。
3.通過人類認識的簡史介紹,使學生認識到進行科學探索,必須具有嚴肅認真、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和態度。
重點和難點
了解的組成;了解污染給人類帶來的危害,以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教學方法
談話、研討、講解相結合的啟發式教學
教學過程
〔引言〕在我們人類生存的環境當中,時時處處都充滿著一種“看不到又摸不著”的天然物質,它跟我們的生活最密切,它既是一切動植物生命的支柱,也是重要的、廉價的自然資源,它就是我們在小學自然課上已經學到,今天將要進一步學習的。
〔板書〕 空 氣
〔提問〕就在我們的周圍,你對它已有哪些了解?
(提示:它是一種單一的物質嗎?它主要由哪些成分組成?)
〔小結〕是一種無色、無氣味的氣體,它不是一種單一物質,是由多種氣體物質組成的。人們已經測知它的成分有:
〔板書〕 一、的組成
1.的成分及其體積分數(大約):
〔講述〕 的主要成分是:氮氣約占總體積的4/5,氧氣約占1/5。
〔提問〕 你知道氮氣和氧氣在性質上主要的不同嗎?
(氧氣支持燃燒,氮氣不支持燃燒。)
〔講解并提問〕實驗可以證明:紅磷能在中燃燒,實質上只是紅磷跟中的氧氣發生反應,生成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是一種白色固體,且極易溶于水。
根據上述知識,你能設計一套實驗裝置用來證明中含有大約1/5體積的氧氣嗎?
(給學生一定時間的思考和議論)
〔演示實驗〕①展示如圖裝置
②介紹儀器名稱、裝置原理和紅磷燃燒的位置
③提示學生注意觀察操作方法和實驗現象后,教師操作。
〔提問〕①你看到了哪些現象?
②為什么紅磷燃燒會生成大量白煙?白煙是什么物質?
③為什么打開止水夾后燒杯中的水會進入集氣瓶(或稱反應容器)中?又為什么進入集氣瓶中的水,只占集氣瓶體積的約1/5?
④剩余的4/5體積的氣體主要是什么?你如何加以證明?
⑤你認為這個實驗成功的關鍵是什么?
〔小結〕根據學生回答情況進行小結。
〔講述〕人類對的研究和認識,經歷了很長的歷史時期,期間許多科學家都做過類似的實驗,但都未能取得明顯的成果。直到18世紀末法國化學家拉瓦錫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通過實驗得出了是由氧氣和氮氣組成的結論。他所以能獲得突出的成果,關鍵是他敢于破除當時傳統的錯誤理論(燃素說)的束縛,能夠尊重實驗事實,并做出了嚴謹的、實事求是的分析和判斷。
在19世紀末以前,人們還深信中含有氧氣和氮氣。后來,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發展,科學家才陸續發現了稀有氣體等其它成分。
〔引言〕下面我們簡單的了解一下稀有氣體。
〔板書〕2.稀有氣體
稀有氣體是氦、氖、氬、氪、氙等氣體的總稱。
〔講述〕 稀有氣體因在中含量極少而得名,以前曾被叫做惰性氣體,這是因為過去,人們認為它們不跟其它物質發生反應的緣故。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發現在一定條件下,它們也能跟某些物質反應,生成其它物質,故改稱為稀有氣體。
由此可見,任何事物都不是絕對的,因此把稀有氣體稱為惰性氣體是不科學的。
〔閱讀〕課本使學生了解稀有氣體的特性和用途
〔講述〕大家對的組成已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一般來說,的成分是比較固定的,但是隨著現代化工業的發展,若不重視工業廢氣,特別是有害氣體的回收和處理,任其進入,就會帶來污染,嚴重損害人體的健康,影響作物生長,形成對自然資源的破壞。
〔簡介〕英國倫敦、日本四日市或美國洛杉磯等污染事件,以說明污染的危害性和防止污染的重要性。
〔板書〕 二、的污染與防止
1.污染的物質
(1)粉塵:水泥粉塵、煤煙粉塵、各種礦塵等。
(2)氣體: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
2.污染物的主要來源
(1)礦物燃料(煤和汽油、柴油等)的燃燒
(2)化工廠的廢氣
(3)水泥廠的粉塵
(4)燃放煙花爆竹
(5)焚燒枯枝野草樹葉等
3.防止和減少污染的方法
(1)工廠做到廢氣回收與處理
(2)發展民用煤氣生產
(3)嚴禁燃放煙花爆竹
(4)禁止焚燒樹葉、野草
(5)提高汽油、柴油質量
〔小結〕防止與環境污染,保護人類生存環境,是每個人都應盡的義務和責任。
〔練習〕(投影出示練習題)
在相同條件下:
①分離100L,大約可得氧氣______L,可得氮氣______L。
②分離______L,可獲得42L氧氣。
③分離獲得氧氣63m3時,同時可獲得氮氣______m3。
〔作業 〕略
空 氣 篇16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空氣的主要成分;
(2)了解氧氣、氮氣、稀有氣體的主要物理性質和用途;
(3)初步認識純凈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區分—些常見的純凈物和混合物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測定空氣里氧氣含量”實驗的操作、觀察、分析,了解空氣的組成;
(2)通過對空氣、氧氣等幾種常見物質的比較,了解混合物和純凈物的概念;
(3)通過對空氣污染情況的調查,知道空氣污染的危害,學會一些簡單的防治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初步了解空氣污染給人類帶來的嚴重危害;
(2)知道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自然資源;
(3)養成關注環境、熱愛自然的情感。
【內容分析】
本單元是學生學習的第一大類物質。空氣是人人都離不開的物質,由于看不見,摸不著,學生只知其重要,卻又不十分清楚空氣到底是什么。本單元選擇空氣和氧作為初中化學中接觸具體物質知識的開端,不僅因為小學自然課中對空氣和氧氣的知識已有過介紹,如空氣有體積、有質量、形成大氣壓、空氣流動就形成風等;更重要的是因為它們在自然界分布極廣、是自然界維持生態平衡的重要條件、是化工生產的廉價資源;它與人類的生活關系最為密切,是人類須臾不可離開的天然物質;還因為氧氣是化學性質比較活潑的元素,它能與多種金屬和非金屬元素化合形成氧化物或含氧化合物。通過對它們的認識和了解,可以比較順利地引導學生進入化學世界來探索物質的奧秘。
選擇以空氣為題,開始這一單元的教學活動,是符合“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進行科學教育”的原則的。學生對空氣已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因此內容的安排既不能與小學自然課中的知識重復,又應以此為基礎。本課題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氣是由什么組成的”、“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資源”、“保護空氣”。這三部分內容相互密切聯系,并逐步深入。空氣是由什么組成的(氮氣、氧氣、稀有氣體、二氧化碳等)、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資源(氧氣、氮氣、稀有氣體的用途)、保護空氣(污染與保護)總的看來,本課題教學是很容易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的,可以說不存在什么教學難點。
本課題主要研究空氣的成分及空氣污染的有關知識。小學自然課中學過有關空氣的知識,學生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從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興趣。把“空氣”作為較系統地學習和研究化學的開始,有利于引導學生進入化學殿堂。
【教學模式】
調查與討論,實驗探究
【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教學流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創設情境
引入課題
利用電腦播放一段身邊美麗的自然環境,藍天、白云、溪水、綠樹、陽光,引出我們須臾離不開的空氣
請大家做個深呼吸,你能用一個簡單的實驗或實例來說明無色無味不易察覺的空氣確實存在嗎?
討論發言:
能夠說明空氣確實存在的實驗或實例。
學生互相評價。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放松心情,暗示化學與生活緊密聯系。
引導學生探究,激發探究欲望,激活學生的思維。
實
驗
導
學
探
究
原
理
(過渡) 出示拉瓦錫的照片以及拉瓦錫研究空氣成分所用裝置的圖片,并講述拉瓦錫發現空氣組成的故事。
仿照這個著名實驗的原則,我們也來測定空氣里氧氣的含量。
[實驗2-1]所需的儀器,并組織學生搶答下列問題:
1、有關儀器的名稱;
2、集氣瓶中有物質嗎?
3、誰能說出空氣的成分有哪些?要求學生按教材中圖2—3連接裝置并實驗,適時指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記錄實驗結果。
聽故事、思考問題:拉瓦錫在實驗過程中是如何發現氣體減少了1/5的?
搶答有關問題。
連接裝置,進行實驗,
觀察現象并及時記錄。
通過搶答,鞏固舊知,為新知識的學習奠定基礎。同時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知道實驗是學習化學的基礎。通過學生自主的實
驗探究過程,體驗實驗過程中的成功與失敗。
觀
察
記
錄
分
析
討
論
你在實驗過程中看到了什么現象?你能分析原因嗎?請把看到的現象及你的分析與同組的同學交流一下。
引導學生從兩方面來分析:
1、實驗成功,描述現象;
2、實驗失敗,尋找原因。
(小結)
由于紅磷燃燒消耗了瓶內的氧氣,導致集氣瓶內的氣壓減小,因而水倒流。
1、描述實驗現象;
2、小結并交流成功的
經驗;
3、尋找并分析失敗的
原因。
讓學生在觀察與討論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
決問題,從中培養科學觀察、規范表達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樹立實事求是、嚴謹務實的科學態度。
分
析
討
論
1、根據拉瓦錫的研究結果,氧氣約占1/5,而我們在實驗中,為什么氣體減少的體積小于1/5?可能的原因有哪些?紅磷熄滅后瓶內還有沒有殘余的氧氣?
分組討論、交流結果:
1、水面上升不滿1/5的原因有:①裝置漏氣或紅磷不足等;②當氧氣含量低時,紅磷不能繼續燃燒。2、沒有
對實驗現象作進一步的分析、探究,培養學生的
探索精神。
歸 形
納 成
總 概
結 念
在上述探究活動的基礎上,師生共同歸納空氣的主要成分:由與紅磷反應的氣體(氧氣)和與紅磷不反應的氣體(氮氣)組成。
閱讀教材的有關內容,歸納空氣的組成成分,形成反應的文字表達式、化學符號。
引導學生對所獲得的事實與證據進行歸納,得出
結論。培養學生的規范表達能力。
觀看課件
播放課件空氣的成分測定
觀看思考
通過課件,加深學生對空氣成分的測定的認識
收
分析討論
合 得出結論
(比較)氮氣、二氧化碳、紅磷、空氣、河水、礦泉水等物質,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純凈物?(小結)
空氣是由多種成分組成的,這樣的物質叫混合物。而氧氣是由一種物質組成的,它屬于純凈物。
比較各物質的異同,歸納混合物和純凈物的概念。
讓學生學會運用比較的方法,通過比較,可以清
晰地掌握概念。
總結
回憶歸納總結本課題知道了哪些知識?
引導總結本課題內容要求。
讓學生了解空氣的成分。
【板書設計】
課題1 空 氣 (第一課時)
空 氣 篇17
第一章 第一節
教學目的
1.使學生了解的組成,的污染和防止污染;了解稀有氣體的化學特性和用途。
2.通過中氧氣含量的測定實驗,培養學生的分析思維能力和觀察能力。
3.通過人類認識的簡史介紹,使學生認識到進行科學探索,必須具有嚴肅認真、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和態度。
重點和難點
了解的組成;了解污染給人類帶來的危害,以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教學方法
談話、研討、講解相結合的啟發式教學
教學過程
〔引言〕在我們人類生存的環境當中,時時處處都充滿著一種“看不到又摸不著”的天然物質,它跟我們的生活最密切,它既是一切動植物生命的支柱,也是重要的、廉價的自然資源,它就是我們在小學自然課上已經學到,今天將要進一步學習的。
〔板書〕 空 氣
〔提問〕就在我們的周圍,你對它已有哪些了解?
(提示:它是一種單一的物質嗎?它主要由哪些成分組成?)
〔小結〕是一種無色、無氣味的氣體,它不是一種單一物質,是由多種氣體物質組成的。人們已經測知它的成分有:
〔板書〕 一、的組成
1.的成分及其體積分數(大約):
〔講述〕 的主要成分是:氮氣約占總體積的4/5,氧氣約占1/5。
〔提問〕 你知道氮氣和氧氣在性質上主要的不同嗎?
(氧氣支持燃燒,氮氣不支持燃燒。)
〔講解并提問〕實驗可以證明:紅磷能在中燃燒,實質上只是紅磷跟中的氧氣發生反應,生成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是一種白色固體,且極易溶于水。
根據上述知識,你能設計一套實驗裝置用來證明中含有大約1/5體積的氧氣嗎?
(給學生一定時間的思考和議論)
〔演示實驗〕①展示如圖裝置
②介紹儀器名稱、裝置原理和紅磷燃燒的位置
③提示學生注意觀察操作方法和實驗現象后,教師操作。
〔提問〕①你看到了哪些現象?
②為什么紅磷燃燒會生成大量白煙?白煙是什么物質?
③為什么打開止水夾后燒杯中的水會進入集氣瓶(或稱反應容器)中?又為什么進入集氣瓶中的水,只占集氣瓶體積的約1/5?
④剩余的4/5體積的氣體主要是什么?你如何加以證明?
⑤你認為這個實驗成功的關鍵是什么?
〔小結〕根據學生回答情況進行小結。
〔講述〕人類對的研究和認識,經歷了很長的歷史時期,期間許多科學家都做過類似的實驗,但都未能取得明顯的成果。直到18世紀末法國化學家拉瓦錫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通過實驗得出了是由氧氣和氮氣組成的結論。他所以能獲得突出的成果,關鍵是他敢于破除當時傳統的錯誤理論(燃素說)的束縛,能夠尊重實驗事實,并做出了嚴謹的、實事求是的分析和判斷。
在19世紀末以前,人們還深信中含有氧氣和氮氣。后來,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發展,科學家才陸續發現了稀有氣體等其它成分。
〔引言〕下面我們簡單的了解一下稀有氣體。
〔板書〕2.稀有氣體
稀有氣體是氦、氖、氬、氪、氙等氣體的總稱。
〔講述〕 稀有氣體因在中含量極少而得名,以前曾被叫做惰性氣體,這是因為過去,人們認為它們不跟其它物質發生反應的緣故。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發現在一定條件下,它們也能跟某些物質反應,生成其它物質,故改稱為稀有氣體。
由此可見,任何事物都不是絕對的,因此把稀有氣體稱為惰性氣體是不科學的。
〔閱讀〕課本使學生了解稀有氣體的特性和用途
〔講述〕大家對的組成已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一般來說,的成分是比較固定的,但是隨著現代化工業的發展,若不重視工業廢氣,特別是有害氣體的回收和處理,任其進入,就會帶來污染,嚴重損害人體的健康,影響作物生長,形成對自然資源的破壞。
〔簡介〕英國倫敦、日本四日市或美國洛杉磯等污染事件,以說明污染的危害性和防止污染的重要性。
〔板書〕 二、的污染與防止
1.污染的物質
(1)粉塵:水泥粉塵、煤煙粉塵、各種礦塵等。
(2)氣體: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
2.污染物的主要來源
(1)礦物燃料(煤和汽油、柴油等)的燃燒
(2)化工廠的廢氣
(3)水泥廠的粉塵
(4)燃放煙花爆竹
(5)焚燒枯枝野草樹葉等
3.防止和減少污染的方法
(1)工廠做到廢氣回收與處理
(2)發展民用煤氣生產
(3)嚴禁燃放煙花爆竹
(4)禁止焚燒樹葉、野草
(5)提高汽油、柴油質量
〔小結〕防止與環境污染,保護人類生存環境,是每個人都應盡的義務和責任。
〔練習〕(投影出示練習題)
在相同條件下:
①分離100L,大約可得氧氣______L,可得氮氣______L。
②分離______L,可獲得42L氧氣。
③分離獲得氧氣63m3時,同時可獲得氮氣______m3。
〔作業 〕略
[1]
- 空氣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通過實驗,使學生了解空氣的組成;并對空氣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認識。能力目標:初步培養學生觀察實驗,分析問題的思維能力;查閱搜集資料的技能;表達與交流能力。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 空氣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通過實驗,使學生了解空氣的組成;并對空氣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認識。能力目標:初步培養學生觀察實驗,分析問題的思維能力;查閱搜集資料的技能;表達與交流能力。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 【大班科學活動】空 氣
【大班科學活動】空氣永嘉縣機關二幼周穎瓊活動目標:1、感知空氣的存在,掌握空氣的特征及作用。2、讓幼兒初步了解空氣污染的情況及其危害性。3、培養幼兒關心和保護環境的意識。...
- 空氣
一、教學目的1.使學生認識存在于我們周圍。2.使學生認識是沒有顏色、沒有氣味、沒有味道、透明的氣體。3.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分析綜合的邏輯思維能力。二、課前準備教師準備:杯子、塑料袋、小降落傘、扇子、紙片。...
- 空氣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通過實驗,使學生了解的組成;并對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認識。 能力目標: 初步培養學生觀察實驗,分析問題的思維能力;查閱搜集資料的技能;表達與交流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 空氣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通過實驗,使學生了解的組成;并對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認識。 能力目標: 初步培養學生觀察實驗,分析問題的思維能力;查閱搜集資料的技能;表達與交流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 空氣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通過實驗,使學生了解的組成;并對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認識。 能力目標: 初步培養學生觀察實驗,分析問題的思維能力;查閱搜集資料的技能;表達與交流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 空氣
第一章 第一節 教學目的 1.使學生了解的組成,的污染和防止污染;了解稀有氣體的化學特性和用途。 2.通過中氧氣含量的測定實驗,培養學生的分析思維能力和觀察能力。...
- 空氣
第一章 第一節 教學目的 1.使學生了解的組成,的污染和防止污染;了解稀有氣體的化學特性和用途。 2.通過中氧氣含量的測定實驗,培養學生的分析思維能力和觀察能力。...
- 空氣
第一章 第一節 教學目的 1.使學生了解的組成,的污染和防止污染;了解稀有氣體的化學特性和用途。 2.通過中氧氣含量的測定實驗,培養學生的分析思維能力和觀察能力。...
- 空氣
第二章 第一節 教學目的1.使學生了解的組成,的污染和防止污染;了解稀有氣體的化學特性和用途。2.通過中氧氣含量的測定實驗,培養學生的分析思維能力和觀察能力。...
- 空氣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通過實驗,使學生了解的組成;并對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認識。 能力目標: 初步培養學生觀察實驗,分析問題的思維能力;查閱搜集資料的技能;表達與交流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 空氣
第二章 第一節 教學目的1.使學生了解的組成,的污染和防止污染;了解稀有氣體的化學特性和用途。2.通過中氧氣含量的測定實驗,培養學生的分析思維能力和觀察能力。...
- 空氣
第一章 第一節 教學目的 1.使學生了解的組成,的污染和防止污染;了解稀有氣體的化學特性和用途。 2.通過中氧氣含量的測定實驗,培養學生的分析思維能力和觀察能力。...
- 空氣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通過實驗,使學生了解的組成;并對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認識。 能力目標: 初步培養學生觀察實驗,分析問題的思維能力;查閱搜集資料的技能;表達與交流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