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學生(通用16篇)
關注學生 篇1
學生是教師教學的對象,教師的教學方案能否最終順利實施,教學方法能否達到預期效果,學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我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尤其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應該關注學生。只有在了解了學生學習能力、思想、情感、性格、愛好和家庭背景的前提下才能很好地完成英語教學。
在平時的課堂提問中要想取得最佳效果就必須了解了學生的學習能力、興趣愛好和性格特征。比如上高一(上)英語第十單元“The sounds of the world”時,這一單元講授的內容是音樂,我在請學生談音樂時就先請對音樂不太感興趣的同學先說再請對音樂較有興趣的同學談,這樣就能保證課堂上每位學生都能發表自己的觀點看法,讓不太懂音樂的學生能開口說又不使他們尷尬,使對音樂較有興趣的同學能一吐為快,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熱情。
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常常會有分組討論,要確保分組討論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須了解學生的學習能力、興趣愛好和性格特征。在分組時我盡可能保證每組學生中學科能力及興趣的平衡,性格動靜的搭配。這樣在進行小組討論時每個組里性格較靜的學生會在性格較活潑的學生帶動下參與討論,也能使各組的綜合實力相差不大。于是每組學生都有參與的欲望,使有的討論不至于冷場,又能達到每位學生都能開口的目的。在此我仍以高一(上)英語第十單元為例。在該單元的教學中我設置了一個將流行音樂和搖滾音樂作比較的討論環節,在小組討論時我請性格比較活潑的學生組織討論;請英語功底較好的同學充當記錄員,記錄小組成員所討論的內容;而對音樂較感興趣的同學可以確保小組討論的內容有一定的深度;再請語言語調較好的學生代表小組向全班匯報。于是這堂課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但是在比較小型且難度不大的討論中我會讓性格較內向的學生來主持小組討論,讓英語功底不太好的同學充當記錄員,讓語音語調一般的同學代表小組向全班匯報,以保證教學計劃得以順利完成的同時讓學生的有鍛煉能力的機會且讓他們完成任務后有一份成功的喜悅。
在平時講評試卷時我發現當教師講評像單項選擇題時,學生會用心聽講,但在講評完型填空和閱讀理解時下面的學生就開始自顧自地討論,因此講評的效果總是不太好。根據這一現象我在講評完型填空和閱讀理解時也會運用到分組討論法。這就更要求各組學生學習能力大小和學習成績好壞的合理搭配。我先向學生公布正確答案,然后講解我認為較難的題目,剩下的題目由學生進行小組討論,這樣那些較差的學生的一些淺顯的題目就可以由成績一般的學生解決,相對難的題目由好學生解決,我則在各小組之間解答各小組討論后仍無法解決的問題,如果有多個組都存在同一問題就在全班解答,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聽課效果也節省了講評時間還使教師自己更加輕松。
由于現在的學習壓力太大有些學生甚至出現了一些心理疾病,針對這樣的學生我采取了如下方法。
安排這樣的學生和心地善良熱心的學生同桌或同組,使他們沒有孤獨的感覺,讓他們在比較溫情的環境中,受到快樂孩子的潛移默化。
千萬別讓這樣的學生有被教師忽視的感覺,因此在提問時別忘了他們,但是不要給他們太大的壓力,把較容易的問題留給他們,讓他們有一定的成就感。
在批改試卷時,適當地提高他們的作文分數,使他們在班上的排名有所提前。在輪到他們向全班同學朗讀作文時,事先幫他們把文章改好,讓他們念完文章后其他同學有一種刮目相看的感覺。這些都能使他們更有信心。
在圣誕節、元旦或生日時寫一張賀卡給他(她),讓他(她)知道自己其實很優秀,很可愛,同時也讓同學關注他們。
我相信通過這些方法我們可以慢慢地把他們變成陽光少年。
只有關注學生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激發他們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因此關注學生是英語教學成功的保證。
關注學生 篇2
我在教學蘇教版教材第十二冊《孔子游春》第一課時,讓學生在充分自讀的基礎上,開始了激發學生朗讀的積極性的一次朗讀活動。
師:誰來讀一讀課文的第一、二自然段?
學生讀完之后,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文字中描繪的春景圖。
出示春景圖并引出文章第二自然段文字,指導齊讀體會。
師:下面,我想請平時讀書機會比較少的同學來讀一讀課文的第三至九自然段。
出示有關“水”的圖片引讀文章第八自然段。
出示文章的插圖,指導學生觀察。
師:我們一起來讀一讀文章的第十自然段,好嗎?
師生齊讀。
師:誰想來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讀水平?自己覺得能讀好課文第十一到十七自然段的同學請站起來讀!
學生陸陸續續地站了起來,齊聲朗讀。
這個看似很平常的朗讀教學環節中,又處處體現著一種不平常——教師意圖將文章的四個部分分成學生的四次朗讀來完成,同時,她也時時刻刻都在關注著學生在課堂上的朗讀積極性的激發,而且還具有一種層次性。
“誰來讀一讀課文的……”,相信這句話是每一位語文教師經常運用的一種激發學生朗讀的方式,一般來說都是一些好的學生舉手迎讀;“我想請平時讀書機會比較少的同學來讀一讀課文的……”,這句話說明了教師關注學生朗讀的主體不是個別學生,而是一個整體,關注每一個學生朗讀的積極性,使每一個學生都有朗讀的機會;“誰想來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讀水平……”,為了激發學生朗讀的積極性到了一個高潮,學生只要覺得自己能讀好,想讀好,便陸陸續續地站了起來,雖說仍有一些學生未站起來讀,但我也看到了那些站在座位上而“蠢蠢欲動”的情景。
“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如何能讓學生“讀書百遍”呢?我相信:課堂上教師激發學生朗讀的積極性是最關鍵的。學生只有在課堂上喜讀愛讀,讀出了味道,讀出了希望,課后他才會去反復去讀,品味著讀;反之,如果學生在課堂上都不愿意讀,很難想象他課后是否真地會去朗讀,如果真的讀了,相信他也是在完成老師的朗讀任務而已。學生朗讀的積極性一旦被激發,相信他們會終生受用!
關注學生 篇3
一、教學設想:
本課的教學內容是5以內加法的初步認識(北師大版),這是學生首次接觸加法這種運算,根據課標的要求和學生的認知情況,設定以下目標:1、通過解決“一共有幾支鉛筆”的問題,初步理解加法的意義,能計算5以內的加法,并用加法來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實際問題。2、通過5以內的加法的計算,體驗解決問題的多樣化,強化問題意識。3、進一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增強數學學習的信心。教學重點是正確計算5以內的加法。教學難點是加法意義的理解。
我在設計教案時側重以下二個方面來進行展開:
1、動靜結合,落實好雙基
本節課是學習加法的開始,學生雖然在生活中已有了豐富的生活經歷,但對于一年級的小朋友,剛入學三個星期,我在教學中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先給學生提供直觀的感性材料,以講解為主,理解加法的意義,認識加法及加法算式,說一說,擺一擺,練一練等一系列活動,讓學生進一步加深意義的理解,課堂上動、靜結合,讓學生掌握了基本知識,培養了基本技能。
2、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意識
問題意識是思維的起點,沒有問題的思維是膚淺的,被動的,愿意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因此,教學中,要注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創設機會,鼓勵學生根據具體的情境提出數學問題,有意識地將計算知識的學習與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緊密結合。
二、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通過解決“一共有幾支鉛筆”的問題,初步理解加法的意義,能計算 5以內的加法,并用加法來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實際問題。
2、通過5以內加法的計算,體驗解決問題的多樣化,進一步提高問題意識。
3、進一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正確計算5以內的加法。
難點:加法意義的理解
教學準備:學具:蘋果圖片4個,小熊圖片5個。
教具:5枝鉛筆實物及圖片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談話導入:你們看,老師手上有幾枝鉛筆?
老師這只手又有幾枝鉛筆呢?
2、師問:分別可用數字幾表示(板書 2、3)
(反思:這里情景比較單一,可以利用課件多創設幾個情景,多演示幾次,讓學生更直觀、更充分地體驗“合起來”。)
二、探究學習,理解意義
(一)初步理解加法的意義
1、演示合并動作:老師做了什么動作?(引導學生說:合起來)
2、教師講解: 2和3合起來,可以用一個符號表示,這個符號先寫一橫,再寫一豎,它就是加號(板書),這個加號就表示把2和3合起來
3、引導學生說3句話:
(1)指著圖:你能提出數學問題嗎?
學生獨立思考后交流。
(反思:學生對“你能提出數學問題嗎?”很模糊,這是我在備課時沒有預先考慮到的,他們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問題,答案是五花八門的。這兒可以創設個情景如拿個盒子讓他們猜一猜里面粉筆的支數,讓學生先明白什么是問題,才讓他們提出數學問題。)
(2)讓學生伸出小手來,邊做邊說。
(反思:“伸出小手說一說”效果很好的,首先是動手,符合兒童愛動的年齡特點;其次是學生邊說邊做,加深了他們對加法含義的認識,用3句話來說,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要讓學生重復地講,講充分。)
4、解決問題
一共有多少枝鉛筆呢?你怎么知道的?(板書:5)
我們可以用什么符號來連接這個式子,這就是一個完整的加法算式。
5、揭題,板書:加法
6、讀加法算式。
7、小結:2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表示什么?5是怎么得到的?
(反思:這里還可以擴展去問,數字“2”、“3”還可以表示什么?如蘋果、書本、小朋友等,讓學生具體說一說,給 “2+3”賦予多種意義,使學生更進一步地理解加法含義。)
(二)操作交流,加深加法意義的理解。
擺一擺,說一說
1、蘋果圖片
(1)、師示范擺,引導學生說3句話和算式。
(2)、指名擺,其余生說
2、小熊圖片:同桌合作,一個擺,一個說,指名反饋。
(三)嘗試練習
p22擺一擺,試一試
重點讓學生說汽車圖與小鳥圖的圖
三、鞏固應用
1、完成p23第1、2、3題
重點交流打乒乓球圖,讓學生體驗從不同角度看問題。
( 反思:教學打乒乓球這幅圖,讓學生根據圖意列出算式后,再交流你是怎么想的;從而讓學生體驗到可以從不同角度提出數學問題,解決問題。體驗解決問題的多樣化。)
2、說一說,算一算p23第4題
師:淘氣說小朋友學得這么好,請小朋友去玩呢!看,這是他家的客廳,你能在他們家發現有趣的加法問題嗎?說一說,并列出算式(凳子、桌子、花、人等)
3、小結
(反思:練習鞏固和講解新課界線太明顯,不符合兒童的年齡特點,可以用個故事把他們串聯起來,這樣更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
三、課后反思:
《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中寫道:“教材應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適應學生的認識水平,密切聯系學生的經驗世界和想像世界,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精神。”《標準》還明確提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認識發展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之上。”
《有幾枝鉛筆》上后靜心想想,這節課失敗的關鍵原因就是因為我沒有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沒有去“備”學生!
1、這批孩子在入學前已經能比較熟練地計算10以內的加減法了,所以這節課的教學應定位在學生對加法意義的理解上,我雖然在教案中提到了這點,可課堂上我卻沒能很好地去貫徹這點。我應該很好的利用課件,或者創設幾個他們熟悉的生活情景,讓學生充分地理解“合起來”,配合小手,邊做邊說3句話,反復地讓學生說,我想加法意義的理解應用也就能水到渠成。
2、學生對什么是數學問題不清楚,在課堂上我一上去就讓小孩針對我的演示提出數學問題,結果是可想而知的。這個環節是整節課費時最多的,也是我教學最吃力的一處。如果課前我能對學生的情況進行摸底,就可以有針對性的設計一個環節,使學生明白什么是數學問題后,再讓學生來提數學問題,那么學生就能輕松的用簡練的語言提數學問題了,教師也就能更好的控制整堂課的節奏了。
3、數學來源于生活,又運用與生活。這節課最后還可以設計讓學生在教室里、在身上找找用加法計算的數學問題,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加法與實際生活的緊密相連。
關注學生 篇4
——《烏鴉喝水》片斷賞析
執教:南安市柳城小學 黃獻串
師:許多同學不明白,“瓶子里的水為什么會漸漸升高?”我們來研究一下。
(出示句子:烏鴉把小石子一個一個地放進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漸漸升高,烏鴉就喝著水了。)
師:同學們讀一讀句子,想想烏鴉是怎樣把石子放進瓶里的?
(生讀句子)
生:烏鴉是一個一個地把石子放進瓶子里的。
師:“一個一個地放”是怎樣放?
生:一個一個地放就是放完一個再放一個。
生:一個一個地放就是放完一個再放一個,放了許多個。
師:(示意第二位發言的同學)請你來放給大家看一看。
(拿出預先準備的裝有半瓶多水的窄口瓶和一包石子,生上臺,拿起石子一個一個放進瓶里,放三個后,師示意生暫停)
師(問同學):這樣是一個一個地放嗎?
生(齊):是。
師:把石子一個一個地放進瓶里,瓶里的水會有什么變化?為什么會有這種變化?請大家要注意看,認真想。
(師示意學生繼續一個一個地放石子直至水將升至瓶口)
師:瓶子里的水怎么樣?
生:升高了。
師:很快升高嗎?
生:是慢慢升高。
生:是一點一點地升高。
生:放進一個石子,水就升高一點點,再放進一個石子,水又升高一點點。
師:因為石子是一個一個地放,所以水是一點一點地升高,慢慢升高,書上用哪個詞來說?
生(齊):漸漸。
師:為什么放進石子,水就會升高?
生:石子放進水里,沉到水里去了。
生:石子沉下去,水就升上來了。
生:石子沉下水,占了水的位置,水沒地方住,就跑上來,升高了。
師:想得好,也說得好。那烏鴉是怎么想出這個辦法來的?
生:烏鴉看見旁邊有許多石子,就想出辦法來了。
生:烏鴉看到瓶子旁邊有許多小石子,就想,把石子放進瓶子里,水就會漸漸升高,我就可以喝到水了。
師:烏鴉真聰明,注意看,積極想,就想出辦法來了。我們同學更聰明,認真讀書,積極動腦筋,弄明白了烏鴉是怎么喝著水的。
【執教者闡述】
這個教學片斷。我以新的教育理念指導教學,促進了學生的發展:1.關注學生的發展狀態,促進學生主動發展。我抓住學生感興趣的問題“瓶子里的水為什么會漸漸升高”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往瓶子里放石子的實驗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研究問題的情景,讓學生觀察、思考,多方交流,解決了問題,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學生在主動探究的過程中得到了發展。2.開發語文教學的多種功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本教例抓“一個一個”“漸漸”的理解,強化語文基本功訓練;引導學生觀察瓶中水的變化,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能力;創設情景讓學生主動探究、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主動精神;最后的小結,又自然地進行了德育滲透。語文教學多種功能的開發,滿足了學生生命成長的多方面需求。
關注學生 篇5
著名物理學家阿基米德曾經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動整個地球”。說明“支點”非常重要。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使學生更快的進步,全面的發展,也必須給學生一個“支點”,那就是關注學生的發展,在對學生賞識中給學生進步的“支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情景創設,讓學生愿意盡力知識的形成過程。
單純的課本知識枯燥乏味,再加上老師喋喋不朽地講解,學生很難進入學習的最佳狀態。如果老師巧妙的運用教材,創設情境 ,就會使學生不由自主地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中來。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這節課時,一上課我讓學生找身邊哪些物體的平面是我們學過的圖形,學生紛紛舉手發言,接著我又出示兩個班的衛生區的平面圖形,一個長方形,一個平行四邊形,猜哪個班的衛生區大,學生的情緒調動了起來,使他們感受到“用數學”的實際意義。從而更好地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中來。
二、營造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氛圍。
數學課中有許多知識需要學生親自動手實踐,這些內容教師切不可包辦代替,更不能草草了事,要舍得花時間讓學生做一做,與同伴交流,從中探索發現規律,達到學習經驗共享,也能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交流能力,在交流中學生能展示自己的才華,鍛煉自己的思想表達能力,并理解同伴的描述,享受學習中的快樂。
在教學“把長方形框架拉成平行四邊形,周長和面積有什么變化?”一題時,我沒講解,學生先是猜想,然后畫圖,接著個別學生從學具袋里拿出長方形框架進行操作,后來有幾個學生拿出同樣的框架,一個拉成平行四邊形,一個不動,重合在一起比較,結論馬上清楚了。學生自己的親身體會,比老師講印象更深刻。
再如教學思考題:早晨小明和爸爸、媽媽一起跑步,爸爸跑的路程比小明的2倍少20米,比2倍多10米。小明和媽媽誰跑的路程長些?此題出示后,同學們立即思考起來。因為題目有一定的難度,他們采用了畫圖、假設等多種形式展開了討論,教師像開了鍋,學生異常興奮,大膽向老師和同伴傾訴自己的心聲。這種開放的課堂,可以讓學生在有意義的活動中親身參與,獨立探索,合作交流,積極構建自己的數學知識,獲得對數學的理解,發展數學能力和創新意識。
三、適時的表揚,是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
表揚要在細致之處見真諦。善于在平凡之處找出不平凡,挖掘不明顯的優點加以贊揚,讓學生得到一些新的肯定,才能強化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力。比如,一個平時學習較差的學生答對了一個問題,教師應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這就可能成為這個孩子這節課學習的動力。學生的一個小小的進步,能得到老師的賞識,他們會很激動。老師尊重了學生的人格,理解學生的情感,和學生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學生才會樂學、會學,效果才會更好。
在數學教學中,激發和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應以“尊重”為“支點”,既能增強學生自我約束力,又能調動其自身向上的因素,有利于學生更快地進步,全面的發展。
關注學生 篇6
這一節課,我立足于“訓練學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量”這一教學重點,創造性的使用教材,很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縱觀整節課,盡管環節上樸實無華,沒太多的修飾,但是學生學得積極主動,不僅參與面廣,熱情高,而且培養了與同伴合作探究的能力。究其成功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 設置大量的具體情境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量這一內容,看似淺顯、平淡,其實不然。這是學生從用阿拉伯數字表示數量向用字母表示數量的過渡。由于用字母表示數量與實物的實際數量不是一一對應,因此抽象性極強,特別是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量間的關系更是學生的學習難點。據此,在教學資源的選擇上,我向學生提供了大量生動有趣、富有挑戰性的情境,使學生有了一個從具體到更抽象的依據和支柱,使學生在學習抽象的代數知識中感到言之有物,了解到代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有實際價值。
二、 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
新《課標》強調“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為此,在課始,我引導學生介紹自己從生活中收集到的信息,理解用字母可以表示數,再將這些已有知識推廣到含有字母的式子,就是在數字關系式中加上了字母。這樣的引入,讓學生感到既輕松又自然(科學),對理解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量這一知識點也就水到渠成了。
在新課教學這一環節,我運用學生容易懂而又感興趣的題材,即引導學生猜測兩個密閉盒子內各裝著 幾個球。由于學生具有好猜測的心理,這一設計就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熱情,使學生在充滿情趣的氛圍中,沒有費很大的力氣就理解了抽象、陌生的“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量”這一知識,更可喜的是中下等學生基本上消除了畏難的情緒。
三、 采用比較的教學方法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量間的關系是教學難點,要弄清式子表示的數量關系,首先要理解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可以表示數量,再聯系情境,才能找出其中的關鍵所在。在此,我采用比較的方法,如,乒乓球可以用a來表示,也可以用b-3來表示,通過比較b-3與a在表達意義上的不同,進一步讀懂a+3這個“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內涵,使學生很清楚地弄清“含有字母的式子”比單獨一個字母表示數量的意義更豐富。
四、 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
在很多的環節中,我組織學生進行了小組合作交流,學生們在自己獨立思考的基礎上,本來已有些把握,加上聽取同伴的看法和見解后,進行了知識間的融合,從而獲得更系統、更清晰的概念,這樣,不斷地獲得成功的體驗,其熱情的噴發就不言而喻了!
當引導學生理解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可以表示數量關系這一環時,我沒有采用“授——受”的方法,而是讓學生暢所欲言,自由地說出自己喜歡的方法,學生充分地享受老師對他們的尊重,產生了學習的主人翁的自豪感,在不知不覺中掌握了知識,提高了能力。
新課剛一結束,我便讓學生談自己的感受,這也是與眾不同的地方。旨在讓學生及時的總結知識,在理解上進一步提高。既而,產生愉悅、滿足的情緒。
總之,本節譚我轉變了以往的教學方式,注意了教學的開放性,給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和空間,關注學生的發展,抓住“用字母既表示數量又表示數量關系”這一主線,實現了“基礎”與“發展”并重。當然,本節課也存在著諸多不足,例如時間的調控不是很到位等。不過,學無止境,教海無涯,我相信,只要今后在實踐中加強各方面的訓練,一定使自己的教學藝術臻于完善。
關注學生 篇7
——《烏鴉喝水》片斷賞析
執教:南安市柳城小學 黃獻串
師:許多同學不明白,“瓶子里的水為什么會漸漸升高?”我們來研究一下。
(出示句子:烏鴉把小石子一個一個地放進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漸漸升高,烏鴉就喝著水了。)
師:同學們讀一讀句子,想想烏鴉是怎樣把石子放進瓶里的?
(生讀句子)
生:烏鴉是一個一個地把石子放進瓶子里的。
師:“一個一個地放”是怎樣放?
生:一個一個地放就是放完一個再放一個。
生:一個一個地放就是放完一個再放一個,放了許多個。
師:(示意第二位發言的同學)請你來放給大家看一看。
(拿出預先準備的裝有半瓶多水的窄口瓶和一包石子,生上臺,拿起石子一個一個放進瓶里,放三個后,師示意生暫停)
師(問同學):這樣是一個一個地放嗎?
生(齊):是。
師:把石子一個一個地放進瓶里,瓶里的水會有什么變化?為什么會有這種變化?請大家要注意看,認真想。
(師示意學生繼續一個一個地放石子直至水將升至瓶口)
師:瓶子里的水怎么樣?
生:升高了。
師:很快升高嗎?
生:是慢慢升高。
生:是一點一點地升高。
生:放進一個石子,水就升高一點點,再放進一個石子,水又升高一點點。
師:因為石子是一個一個地放,所以水是一點一點地升高,慢慢升高,書上用哪個詞來說?
生(齊):漸漸。
師:為什么放進石子,水就會升高?
生:石子放進水里,沉到水里去了。
生:石子沉下去,水就升上來了。
生:石子沉下水,占了水的位置,水沒地方住,就跑上來,升高了。
師:想得好,也說得好。那烏鴉是怎么想出這個辦法來的?
生:烏鴉看見旁邊有許多石子,就想出辦法來了。
生:烏鴉看到瓶子旁邊有許多小石子,就想,把石子放進瓶子里,水就會漸漸升高,我就可以喝到水了。
師:烏鴉真聰明,注意看,積極想,就想出辦法來了。我們同學更聰明,認真讀書,積極動腦筋,弄明白了烏鴉是怎么喝著水的。
【執教者闡述】
這個教學片斷。我以新的教育理念指導教學,促進了學生的發展:1.關注學生的發展狀態,促進學生主動發展。我抓住學生感興趣的問題“瓶子里的水為什么會漸漸升高”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往瓶子里放石子的實驗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研究問題的情景,讓學生觀察、思考,多方交流,解決了問題,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學生在主動探究的過程中得到了發展。2.開發語文教學的多種功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本教例抓“一個一個”“漸漸”的理解,強化語文基本功訓練;引導學生觀察瓶中水的變化,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能力;創設情景讓學生主動探究、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主動精神;最后的小結,又自然地進行了德育滲透。語文教學多種功能的開發,滿足了學生生命成長的多方面需求。
關注學生 篇8
“老師,我有些害怕.”
“害怕什么?”
“我現在天天問問題,如果到時考不好,怎么辦?”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成績好了,說明努力有了成效,如果不好,說明需繼續努力……”
這是昨天下午我和一個學生的談話,他平時不交作業,課也不好好聽,經過上些天的一次談話,他開始拿著課本試著自己做一些簡單題,并隨時問,經過幾天的學習和我不時的鼓勵,有了一些入門,對數學學習有了一定的動力和興趣,我也感到很欣慰。然而昨天他焦慮而真誠的問了這些話,引起了我的深思。
平時課堂上私憤很好,學生回答問題感覺也很積極,殊不知也就一部分人反應了,更有好多同學還有很多疑問。而我們責怪學生抄作業的時候,責怪學生上課講了還不會的的時候,沒有想到這些。更有很多時候我們責怪學生‘你不會!不會問嗎?’沒有想到學生不敢問,不是因為老師不耐心,也不是老師太嚴厲。而是有怕自己問多了又沒有收到效果時,同學們的嘲笑和有對不起老師的壓力。
所以我們應該在責怪學生的時候關注一下學生想什么,有什么問題,有哪些壓力,對癥下藥,多多反思,時刻提醒自己學生才是學生才是主題,如何才能讓主體真正動起來。
關注學生 篇9
——《烏鴉喝水》片斷賞析
執教:南安市柳城小學 黃獻串
師:許多同學不明白,“瓶子里的水為什么會漸漸升高?”我們來研究一下。
(出示句子:烏鴉把小石子一個一個地放進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漸漸升高,烏鴉就喝著水了。)
師:同學們讀一讀句子,想想烏鴉是怎樣把石子放進瓶里的?
(生讀句子)
生:烏鴉是一個一個地把石子放進瓶子里的。
師:“一個一個地放”是怎樣放?
生:一個一個地放就是放完一個再放一個。
生:一個一個地放就是放完一個再放一個,放了許多個。
師:(示意第二位發言的同學)請你來放給大家看一看。
(拿出預先準備的裝有半瓶多水的窄口瓶和一包石子,生上臺,拿起石子一個一個放進瓶里,放三個后,師示意生暫停)
師(問同學):這樣是一個一個地放嗎?
生(齊):是。
師:把石子一個一個地放進瓶里,瓶里的水會有什么變化?為什么會有這種變化?請大家要注意看,認真想。
(師示意學生繼續一個一個地放石子直至水將升至瓶口)
師:瓶子里的水怎么樣?
生:升高了。
師:很快升高嗎?
生:是慢慢升高。
生:是一點一點地升高。
生:放進一個石子,水就升高一點點,再放進一個石子,水又升高一點點。
師:因為石子是一個一個地放,所以水是一點一點地升高,慢慢升高,書上用哪個詞來說?
生(齊):漸漸。
師:為什么放進石子,水就會升高?
生:石子放進水里,沉到水里去了。
生:石子沉下去,水就升上來了。
生:石子沉下水,占了水的位置,水沒地方住,就跑上來,升高了。
師:想得好,也說得好。那烏鴉是怎么想出這個辦法來的?
生:烏鴉看見旁邊有許多石子,就想出辦法來了。
生:烏鴉看到瓶子旁邊有許多小石子,就想,把石子放進瓶子里,水就會漸漸升高,我就可以喝到水了。
師:烏鴉真聰明,注意看,積極想,就想出辦法來了。我們同學更聰明,認真讀書,積極動腦筋,弄明白了烏鴉是怎么喝著水的。
【執教者闡述】
這個教學片斷。我以新的教育理念指導教學,促進了學生的發展:1.關注學生的發展狀態,促進學生主動發展。我抓住學生感興趣的問題“瓶子里的水為什么會漸漸升高”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往瓶子里放石子的實驗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研究問題的情景,讓學生觀察、思考,多方交流,解決了問題,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學生在主動探究的過程中得到了發展。2.開發語文教學的多種功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本教例抓“一個一個”“漸漸”的理解,強化語文基本功訓練;引導學生觀察瓶中水的變化,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能力;創設情景讓學生主動探究、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主動精神;最后的小結,又自然地進行了德育滲透。語文教學多種功能的開發,滿足了學生生命成長的多方面需求。
關注學生 篇10
【情景說明】
《雨點兒》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語文第一冊第五單元中的一課,是一篇科學童話。通過大雨點兒和小雨點兒的對話,告訴學生雨點兒是從云彩里飄落下來的,雨水滋潤了萬物,花兒更紅了,草兒更綠了。從而讓學生懂得雨水與植物生長有著密切的關系。根據一年級的教學目標,我們主要是讓學生在讀文中識字,在識字中讀文,最終能正確流利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 出示富有動感的美麗畫面,激情談話導入
師:看見這個畫面,你們不想說點什么嗎?
生:(學生暢所欲言,興致勃勃)
師:想知道課文講些什么嗎?想知道就自己讀讀課文。(引領學生進入第二個環節──整體感知。)
二、 識字讀文,整體感知
師:誰能把帶有這個生字的句子找出來讀一讀?
師:瞧,學會了這個詞,你們讀起來就通順多了,再試一試。
(引導學生在讀文中找字找詞找句,句中落實學字學詞;讀中找,讀中識,識后又讀。學生后來有點躁動了,思維也出現遲緩,氣氛變得沉悶。)
三、體驗性朗讀
師:小朋友,這些字大家都認識了,現在你們可以下位去找找自己的朋友,你讀給我聽,我讀給你聽。
生:(學生紛紛離座,下位自由尋找自己的好朋友,面對面大聲朗讀課文。)
(幾分鐘后)
師:小朋友,你覺得你們的好朋友讀得好嗎?推薦推薦。
生:(紛紛舉手回答)
我覺得a同學讀得很好,很流利。
我覺得b同學讀得很有感情,特別是……
(頓時,沉悶的課堂又有了生機。)
四、想像延伸
師:多好啊,這是誰的功勞啊?
生:雨點兒。
師:你不想對它說點什么嗎?
【教學反思】
這節課共設計了五個教學環節,即“談話導入”,“整體感知”,“識字讀文”,“體驗性朗讀”,“想像延伸”。整個教學設計是圍繞“學生主體”如何主動參與學習活動設計的。諸如“看了這個畫面你不想說些什么?”“你想知道課文中寫了什么嗎?想知道就讀讀。”“這是誰的功勞?你不想對它說些什么嗎?”等等,充分體現了課程標準中“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些全新的教學理念。在“識字讀文”這一教學環節,學生出現了生理疲勞現象,注意力開始轉移,我們就應當調整教學程序。安排學生下位自由走走,放松身體,可以消除疲勞。其次,讓學生自己選擇學習伙伴,擯棄了原先的教師固定的四人學習小組,充分體現了對學生個體的尊重,體現了對學生自主意識的培養。另外,這一環節的處理,還避免了“一二三,看老師”的單調乏味和“伸伸腿,彎彎腰”對教學環節的阻斷,保持了整堂課的流暢.透過學生,我認識到了,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真應該“蹲下來看學生”。對教學中的“意外”,我們要珍視它、欣賞它、研究它,從而引導它,變“意外”為新的知識增長點,新的能力開發點,新的創新培養點。
蹲下來和學生的心貼在一塊,拋卻權威,你會發現眼前一片開闊;拋卻“自我”,課堂上將不在尷尬,將帶給你一個又一個驚喜……
【專家點評】
當老師的,遇到學生上課疲勞這個問題應當說相當普遍,因為兒童的心理特征表明:兒童的注意力持續很短,從上課第一個環節的說到第二個環節的讀,再到第三個環節的認讀,學生因為注意力的高度集中,而出現了第一個疲勞點,這很正常,也是很普遍的。但出現這一問題時就需要我們老師靈活處理,哪怕是一個細小環節的適時改變,說不定就是這堂課成功的關鍵所在,這也是對學生身體和人格的尊重。從以上的教學里面就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處理常見的小問題,同樣可以從小處著眼,獲得大收獲。
關注學生 篇11
就讀福建師大時,我主修的是漢語言文學專業,只因為自小就對中國源遠流長的文學充滿崇敬和好奇,常常帶著激情去欣賞和研究她。畢業了,總以為自己能將蘊含在骨子里的對中國文學的熾熱情感釋放在三尺講臺前,釋放在黑色沃土上,釋放在孩子們的心中——做一名優秀的語文教育工作者。但我最終成為了一名小學數學教師。從此,我整日徘徊在“數字戰”中,與枯燥的+-×÷做伴,與麻煩的X、Y、Z周旋。本以為自己將無法勝任,但將近兩年的教學實踐向我證明:我能上好數學課,我能將枯燥乏味的數學課堂變得生動活潑,我能使孩子們喜歡數學——因為我將自己的全部情感傾注于其中,我明白了在數學教學中也需要語文教師那樣的激情。
一、數學教學中滲透情感教學的必要性
社會上有這樣一種偏見:語文教學能激發和培養學生的情感,因此要求語文教師本身要帶著情感去教學;而數學教學則以傳授學生數學知識和培養學生邏輯思維為主,所以數學教師不必強調有感情的教學,只要完成教學任務就行了。于是便給學生留下了這樣的印象:生動的語文課,單調的數學課;喜歡語文而討厭數學 ——原因是數學太枯燥。正因為這點,數學教師們應該得到警示:不能再這樣下去了,必須讓我們的數學課堂生動起來;讓我們的孩子喜歡數學。那就得從我們每一位數學教師做起,用我們的激情去感染學生,影響學生。
教育心理學上說,人的感情有遷移功能,特別是對小學生更為強烈。教師的情感會引起他們的共鳴,當你朝氣蓬勃地走入課堂,學生也會精神振奮;當你無精打采地講授課程,學生也會心不在焉,三心二意。因此教師要時刻保持樂觀的態度和飽滿的精神,對每個學生傾注滿腔的愛,讓學生對你有感情,喜歡你所教的課程,樂意學你所教的內容;讓學生感受你的激情和飽滿的精神,使他們充滿信心,朝氣蓬勃,積極向上的學習。
二、數學教學中情感藝術的體現
1、做個有童心的老師,讓課堂充滿童趣
一種未經過人的積極情感“強化”和“加溫”的知識,將使人感到冷漠,由于它不能撥動人們的心弦,更無法吸引兒童去探究。所以,一個小學教師除了應具有和藹的態度,大方的儀表,清晰而富有激情的言語等教態外,還應該具有一份童真、童趣,從內心到外表與學生融為一體,神形合一。這樣才能把握住學生的心理,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而樂其業。
在本學期的課程觀摩活動中,我有幸目睹了資深教師王小蘭的教學風采。王老師給我留下的最深印象是她充滿童趣、親切自然的語言,以及童心未泯、幽默可愛的動作、表情。她的每一個動作,每一種表情,每一句話語,都能深深地打動學生,吸引學生自覺進入教師創設的情景中來。她像鄰家大姐般親切,像好朋友一樣貼近孩子們的心靈,因此學生盡情發揮,充分表現,課堂上洋溢出濃濃的生機與活力。如她在導入新課時(找規律)時:
師:小朋友們,我們一起來做個游戲,好嗎? (生齊答:好!)
師:這個游戲的名字叫“跟我學”。比如,老師拍拍手,你們也拍拍手;老師跺跺腳,你們也跺跺腳,會嗎? (生齊答:會)
王老師馬上示范了第一個動作:拍兩次手,跺兩次右腳,重復做了三次。
師:拍拍手,跺跺腳,你能跟我做嗎?
學生紛紛站起來一起做運動,做的很整齊,臉上都笑嘻嘻的。
師:你們做的真棒!
王老師接著示范第二個動作:拍一下左肩,拍一下右肩,拍兩下手,重復做了三次。在老師還沒說“跟我學”時,已經有很多小朋友都在跟著學著做,教室里響起了整齊的拍打聲,學生仿佛小演員一樣,開心地表演著,動作越來越整齊、優美。
師:小朋友們都學得這么快,這么好,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生1:因為老師的動作都是一樣的。
生2插嘴:是有規律的,重復的。
師:三甲班的小朋友真是聰明,觀察得真仔細。老師的動作都是有規律的,那你能編一個這樣的動作嗎,讓其他小朋友來跟你學?
馬上有一個小女孩自告奮勇上臺表演,在她的帶領下,全班同學都一起整齊地跳了起來。課堂的氣氛馬上變得活潑熱烈,全班同學在這樣拍拍跳跳的活動中體驗到了快樂,也初步感受到了生活中“規律”的存在,為“找規律”奠定了心理基礎。
教師的“童真”主要體現為把自己看作學生隊伍中的一員,想學生之所想,開啟學生的智慧,引導他們發展。教師之所以能擁有童真,歸根到底是因為對學生的愛。
2、做個“蹩腳的老師”,讓學生比我棒。
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的熱自動化專家錢鐘韓教授在談及治學經驗時說:“我總結一下,覺得還是某些公認的‘蹩腳老師’對我幫助最大。他們每次講課,只能提出問題,不能解決問題。由于他講不清楚,就會引起我的注意,把腦筋集中到真正的難點上。聽課之后總覺得不滿足,就只能自己去學。”錢教授的話當然不是鼓勵我們的老師都去做不能解決問題、講不清楚的“蹩腳老師”,但是在學生面前“有意識”地做“蹩腳老師”,不親自解決學生可以解決的問題、不事事都講清楚,而是帶領、促使學生主動體驗、探究、實踐,這對開發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能力,大有益處。
在教學“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時,我是這樣設計的:
⑴讓學生回憶長方形的四條邊有什么特征;
⑵出示一張長5厘米寬3厘米的長方形的紙,讓學生利用;
⑶出示一張長8厘米寬6厘米的長方形紙片,讓學生繼續利用,這時學生就會自己想出4種辦法來解決問題,
①有的學生是多人合作一起測量、
②有的學生是一部分一部分的量、
③有的學生是把紙對折,將紙平均分成4份量出其中一份再乘以4、
④有的學生利用長方形的對邊相等的特征進行測量,老師對學生的表現不作評價;
⑷出示一塊長15厘米寬12厘米的木板讓學生仍然利用20個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學具來測量它的面積,這時課堂頓時熱鬧起來,大家都在討論怎么辦。過了一會,終于有學生站起來說了:“老師,我認為用前面的方法①②③都不太好,可能只有方法④比較實用。”他剛說完,我接著說:“那你們就按方法④試試看。”等學生測量完后,我馬上讓學生自己歸納總結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由此可見教師貌似“蹩腳”,但促使學生勤思、多想、動手;創設各種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然后啟發學生“于不疑處生疑” ,有所發現,有所創見;進而對學生“激思”,促其思考、探索,自己動手解決問題,如此不斷向前推進。用教師的“蹩腳”換來學生的高明,何樂而不為?
3、做學生的朋友,讓學生喜歡你,信任你。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不僅要成為一個教導者,而且要成為學生的朋友。”在教學中創造一種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和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對學生的身心發展有巨大的積極作用。當代教學的課堂應形成一種互相學習、互相幫助、互相促進的課堂教學新秩序。教師要自覺轉換課堂上的角色,由知識的擁有者、真理的代言人轉變為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合作者,可以同學生一起討論、探究,尊重學生的意見和建議,鼓勵學生的想象和創造。若在課余,教師又要成為學生心目中可以信賴的朋友。“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教師深入到學生中去,放下架子,和學生打成一片,與學生建立起真誠的友誼,用平易近人、善解人意的風格去幫助學生填平“代溝”,讓學生產生“自己人效應”,使他們敢于走近你,樂于走近你,愿意向你傾訴自己的心聲,從而建立去一種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一種生動活潑的育人氛圍。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不管是課堂還是課余,教師都應該全身心地將自己融入到孩子們中間,用自己的全部感情來愛護他們,熱情洋溢地扮演好自己的各種角色,在自己的教學舞臺上精彩地完成任務。
關注學生 篇12
師:許多同學不明白,“瓶子里的水為什么會漸漸升高?”我們來研究一下。
(出示句子:烏鴉把小石子一個一個地放進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漸漸升高,烏鴉就喝著水了。)
師:同學們讀一讀句子,想想烏鴉是怎樣把石子放進瓶里的?
(生讀句子)
生:烏鴉是一個一個地把石子放進瓶子里的。
師:“一個一個地放”是怎樣放?
生:一個一個地放就是放完一個再放一個。
生:一個一個地放就是放完一個再放一個,放了許多個。
師:(示意第二位發言的同學)請你來放給大家看一看。
(拿出預先準備的裝有半瓶多水的窄口瓶和一包石子,生上臺,拿起石子一個一個放進瓶里,放三個后,師示意生暫停)
師(問同學):這樣是一個一個地放嗎?
生(齊):是。
師:把石子一個一個地放進瓶里,瓶里的水會有什么變化?為什么會有這種變化?請大家要注意看,認真想。
(師示意學生繼續一個一個地放石子直至水將升至瓶口)
師:瓶子里的水怎么樣?
生:升高了。
師:很快升高嗎?
生:是慢慢升高。
生:是一點一點地升高。
生:放進一個石子,水就升高一點點,再放進一個石子,水又升高一點點。
師:因為石子是一個一個地放,所以水是一點一點地升高,慢慢升高,書上用哪個詞來說?
生(齊):漸漸。
師:為什么放進石子,水就會升高?
生:石子放進水里,沉到水里去了。
生:石子沉下去,水就升上來了。
生:石子沉下水,占了水的位置,水沒地方住,就跑上來,升高了。
師:想得好,也說得好。那烏鴉是怎么想出這個辦法來的?
生:烏鴉看見旁邊有許多石子,就想出辦法來了。
生:烏鴉看到瓶子旁邊有許多小石子,就想,把石子放進瓶子里,水就會漸漸升高,我就可以喝到水了。
師:烏鴉真聰明,注意看,積極想,就想出辦法來了。我們同學更聰明,認真讀書,積極動腦筋,弄明白了烏鴉是怎么喝著水的。
【執教者闡述】
這個教學片斷。我以新的教育理念指導教學,促進了學生的發展:1.關注學生的發展狀態,促進學生主動發展。我抓住學生感興趣的問題“瓶子里的水為什么會漸漸升高”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往瓶子里放石子的實驗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研究問題的情景,讓學生觀察、思考,多方交流,解決了問題,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學生在主動探究的過程中得到了發展。2.開發語文教學的多種功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本教例抓“一個一個”“漸漸”的理解,強化語文基本功訓練;引導學生觀察瓶中水的變化,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能力;創設情景讓學生主動探究、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主動精神;最后的小結,又自然地進行了德育滲透。語文教學多種功能的開發,滿足了學生生命成長的多方面需求。◆
關注學生 篇13
這節課學生學得輕松、愉悅、有滿足感,一個重要原因是:教師始終關注學生的需要,一切教學活動為了滿足學生學習的需要。
一、關注學生的生活需要
學習數學為了什么?數學離學生有多遠?這是我們數學課堂教學要回答的問題。本節課里,給了一個較好的回答:學習數學首先是生活的需要,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整節課具有生活氣息,學生充滿了學習的樂趣。課一開始,教師就出示一個實物的時鐘,讓學生說說時鐘有什么作用?學生爭著發言,由此教師亮出這節課的學習任務:學習怎樣看時間。激發了學生的探索欲望。
再看課的應用部分,教師要求學生說一說:你知道哪些電視節目的播出或結束時間是在整時或半時的,并撥出時間。教師的這一安排,避免了學生機械練習,被動練習的局面。這一環節有一箭雙雕之功,既是新知識的應用,又與生活緊密相聯,學生不覺得這是一種負擔,學生學得輕松自在。
總之,關注學生的生活需要,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來自生活,又服務于生活,提高學生參與度,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是本節課的第一個特點。
二、關注學生的學習需要
數學教學過程是學生學習的過程。本節課另一個特點是,關注學生學習的需要,以學生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來構建立體的課堂教學過程。教學始終圍繞學生的實際需要,服務于學生的學習,盡量滿足學生的需要。
對鐘面的認識,學生并不陌生,但是他們知道哪些鐘面知識,教師不能武斷估計,閉門設計教學方案 ,課堂上教師提出了“你對鐘面知道些什么?”這樣的開放性問題留出時間、空間讓學生觀察、議論、匯報,充分展示學生的原有基礎。
學生已經習慣了用“長針、”“短針”來描述某一時刻,在認讀整時之初,教師及時加上一個簡單的鐘面介紹,明確時針、分針的名稱,為學生用規范、科學的語言描述某一時刻打下基礎。
對大部分學生來說,“整時”時刻的認讀比較容易,而“半時”時刻的認讀可能會出現問題,應作為教學重點來處理。學生之所以對半時的認讀模糊不清,關鍵在于對鐘表的旋轉順序不清。為解決這一難點,在認半時之初,讓學生觀察轉動的鐘表,明確了鐘表的轉動方向,又為下面討論半時刻的認讀提供了理論依據,化解了本課的難點。總之,在認識“整時”、“半時”的活動中,我非常重視挖掘學生群體這個大的學習資源的優勢,放手讓學生認一認,說一說,圍繞某一難點展開討論,認完后在小組內交流認讀的方法。學生在自主探索與全班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了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教師作為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其主導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
教師把第三幅情景圖中的“8 時”改為“8時半”為的是,最后通過引導觀察這兩幅情景圖,讓學生學會用上午、下午、中午和晚上等詞對一天的時間進行更準確的描述,對一天的時間有一個更進一步的、全面的了解。
總之,課堂教學順應了學生的學習需要,根據知識的起點,靈活地、有效地安排教學活動,才能真正體現以學生學習為主的教學思想,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
三、關注學生的發展需要
數學課不僅僅要引導學生學會知識,更要培養能力,發展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在這堂課中也有較好的體現。如:課的結尾教師出示了沒有時針、分針的鐘面,讓學生根據所提供的時間,畫出時針、分針的位置和讓學生在課外設計一份自己一天的作息時間表。
由此可見,數學課堂教學不僅要關注課內知識,更要關注課外拓展、延伸,關注學生的發展。
綜上所述,整堂課體現了關注學生的需要,滿足學生的需要的主題。從問題情境的創設,到整個展開過程的立體安排,到難點的突破,以及所學知識的應用,都從學生的需要出發,處處為學生著想,真正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得到了滿足,獲得了成功。
關注學生 篇14
[教學內容]
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學習內容是《認數》,本單元的學習是在學生認識了1000以內數的基礎上教學認識10000以內的數。雖然本單元的知識點較多,但由于學生已有的經驗比較充足,有相當部分的孩子在沒學習新知之前已經能比較熟練地進行讀數和寫數。因此我們老師在教學時就沒有必要把學生作為一張白紙來進行教學,必須要擺正老師位置,真正關注到學生的發展。舉例教學“認識非整千的四位數”的片段來談自己的一些做法和想法:
[案例呈現]
(黑板上呈現幾個空白的計數器。)
師:小朋友,今天老師要和大家一起來認識一些數,你知道這個數是多少嗎?(計數器上千位上是3粒珠子,百位上是1粒珠子,十位上是2粒珠子,個位上是5粒珠子。)誰能到上面來教一教大家寫這個數,并說說這個數該怎么讀?它的組成是什么?
⊙孩子們覺得老師出的題目太簡單了,都搶著要上來講解。
生:這個數讀作“三千一百二十五”,千位上是“3”就讀“三千”,百位上是“1”就讀“一百”,十位上是“2”就讀“二十”,個位上是“5”就讀“五”。
⊙第一個孩子非常到位地把這個數的讀法說了出來,開了一個很好的頭。
師:我明白了,你的意思是千位上是幾,就讀作(幾千),百位上是幾,就讀作(幾百)……。
⊙在這樣的點撥下,學生很順利地總結出了讀法。
師:誰來寫一些這樣數讓大家讀一讀。
⊙學生舉了很多類似的數字,都能順利地讀出來,有一生舉一例:3089。請他在計數器上表示出來。
師:他舉了一個與眾不同的數,你知道這個數與眾不同在什么地方嗎?你會讀這個數嗎?讀給你的同桌聽,一會我們來交流,這樣的數在讀的時候要注意些什么?它的組成是什么?
生:3089讀作三千零八十九。這個數的中間有一個零,要讀出來的。
師:講的真好,誰也能舉出一些與眾不同的數讓我們來讀一讀?
⊙在這樣一個很好的開頭下,學生舉出了中間有兩個0,末尾有0的數,并且都能準確地讀出來。
師:今天老師覺得大家非常地動腦筋,我們自己舉了很多的例子,把“非整千的四位數”的幾種情況一一列舉出來,你能用自己的話來說說萬以內數的讀法和寫法嗎?
生:可以從最高位讀起。
生:中間有一個0或者2個0都只要讀一個零。
生:末尾的0不要讀
……
[課后反思]
這節課始終以做數學為主旋律貫穿于課堂教學。老師少教,學生反而多學。整堂課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己舉例,并嘗試解決問題,激勵學生自己去做數學。在做數學中,人人必須獨立思考,自主探究。在做數學中,人人都可能發現問題,產生合作交流的愿望。本課中,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學習方式得到徹底改變。是什么原因促使學生有如此高的熱情與學習興趣呢?想想有如下兩個原因:
1、教師要擺正自己的位置,為學生提供自由發揮的空間。
教學中教師是以一名引導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現的,使學生擁有一個自我發展的空間,讓學生樂于參與學習。很多時候,老師對學生說,現在你是老師,你來教同學們,教師以引導者的身份鼓勵學生遇到困難力爭自己克服。這種交流方式讓人感覺不到師生之間的距離,在這種狀態下,學生積極思考,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問題,使創新的火花閃現。
2、尊重個性,關注學生的發展。
教學中教師沒有按教材統一的模式,統一的方法,去規范學生的思維。在教學認數的過程中,老師激勵孩子發揮自己的學習潛能,去發現自己的學習目標,使每個學生都有事做。學生在親自參與充滿豐富生動的思維活動中,經歷了一個實踐與創新的過程。課堂上老師努力為學生提供充分地從事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去經歷、體驗、感悟。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教師給學生提供人人參與的機會,使每位同學都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發展了智力與非智力因素。既重視學生今天的同時,更關注學生明天的發展。
如果在教學中的教師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那么這種枯燥的認數不會引起學生如此大的興趣。所以老師請學生自己舉例并總結方法,激發了學生探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讓學生在課堂中活起來。正如21世紀的數學教學課程中明確提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獲得必需的數學,數學要為學生的生活服務。針對這一教學思想,教師在學生自得的基礎上,采用多角度、多形式相結合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的興趣。我想::教是為了不教。今后我們只有把“學生的潛力是無窮的,是一個主動求發展的主體,教師只是學生求知路上的引路人。”這種教學觀念真正落實到每一堂課的教學中,我們才有可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待到不同的學生都能夠真正地學習不同的數學的時候,也許我們才能說: 數學學習的主動權真正屬于學生。那時候,我們才能更深切地體驗到自己在和學生一起進步、一起發展。
關注學生 篇15
威海市錦華小學 叢艷艷
在今年威海市舉行的小學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現場會上,我執教了《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一課,受到了與會領導及同行們的好評。通過大家的評課,令我震驚的是大家對我評價最高的竟是我的“應變能力”,換句話說是我真正做到了關注學生。是嗎?在大家評價的當時,我持懷疑態度。課后,我反復思索,明白了:因為那一節課我的精神高度緊張,腦子里一片空白,唯一的任務就是專注的聽每一位學生的發言,針對發言及時做出評價。這個發現,這份感悟,令我振奮,因為直到那一刻我才真正明白了“關注”二字的含義。當剛剛學習新理念,體會
“關注學生”這個詞語時,總覺得這算什么新理念?難道以前的教師沒有關注學生嗎?不關注學生,學生又怎么會考出好成績呢?現在,我深深地明白了:“關注”是要學會關注每一個學生,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課堂上,我們的眼里應只有可愛的孩子,而不應帶著任何的“雜念”。當我們真的心里只裝著學生,腦子里只想著學生,眼里只有學生時,那我們才真正是在課改的大海里收獲了。因為我們學會了關注學生,受到關注的學生,才會用“心”去上課,用“心”去感受課堂,才會與老師有心與心的交流。
關注學生 篇16
有不同的領悟,都能收獲到很多東西,經常有“聽君一節課,勝思一整天”之感。而且,她見我去聽課,總會關注到我的學習需要,有意地調整教學,在教學實踐操作能力上給我了很大的幫助。可以說,我的一點一滴進步,和她是分不開的。
除了聽課之外,平時我也經常向師傅以及其他老師請教教學上的問題。這些老師都非常熱情的幫我解答,使我獲益匪淺。從中我也明白了,知識和經驗不會自己從天上掉下來,必須發揚勤學好問的精神,把自己當成學生一樣,積極吸取周圍其他老師一切先進的東西,才能提高自己的水平。此外,學校組織的科組活動和集體備課活動,也使我明白了教學的目標和方向。
總的來說,我在這一年中,無論是教育教學的思想理念,還是具體的課堂操作能力,個人基本素養等等,都有了很大的進步,這是在大學四年中都無法學到的。尤其這一年里,我轉變了很多觀念,而且更加明確了“關注學生”這一重要思想。
1、備學生:
一談到備課,以前頭腦中就會聯想到學習新課標和鉆研教材,設計一個好教案。但自從聽了師傅的課后,我漸漸地明白了最重要的是備學生。她還常常告訴我,教師的上課水平就體現在對于學生各種反應的處理上,只有對這些孩子了解了,熟悉了他們的思維,才能在備課時考慮到各個孩子在學習相同知識點的不同表現。就像師傅在星期三的講座上所講到的那樣,要對學生在課堂上的反應進行預設。
有很多次我是聽了師傅的課,然后根據她的教學設計給我們班上課的,但上起來的效果就是不一樣,除了自身原因之外,也是因為學生的不一樣。比如這個學期的我的第二次組內研究課。我上的內容是《鄧小平爺爺植樹》。其實在上之前,我已經聽過師傅的這節課了,而且她還細心地指導過我,在教師范讀上要特別注意,因為牽扯到下面一個重要環節。但我按照她的做法去教,偏偏就卡在那個環節上了。最后,還是多虧了師傅幫了我一把,聲情并茂地又讀了一遍,課才順利地上下去了。
2、關注學生的在課堂上的行為表現:
學生的表現有時只是一個細節,但是這些細節背后蘊藏著他們最原始,最真實的想法,如果老師能夠關注到學生這些細節表現,了解他們的想法,然后根據這些情況隨機地改變自己的教學行為,就有可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師傅在上課時,關注著課堂上每一個學生的表現,適時地調整教學。特別是合作找伙伴朗讀的時候,她能把每一小組,每一個人的行為表現都總結出來,可謂做到了“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真是佩服啊!師傅說這是要*平時上課練出來的。
而在以往我的課堂上,我只顧自己管自己的,把教學任務完成就好,不會經常看看學生在干什么。一次我的組內研究課后,師傅說我上課時有個男孩子一整節課都沒有好好聽,而我卻沒發覺,這太不應該了。上課時,我就學著師傅這樣,盡力關注著每個同學。
比如說在上《地球爺爺的手》這篇課文時,我注意到平時容易開小差的一個男同學,上這節課時卻很認真,而且經常提問一些有價值的問題。原來他最近正好在看有關這方面知識的書,覺得很有趣,連帶的,課堂上也表現活躍了。我鼓勵了他,還讓他去找一找這些資料,給同學們一起分享,他也很有干勁。在往后的課堂上,表現也不錯。
以往有老師來上課,我總會看幾眼后面的老師,脫離了教學環境。漸漸地,我感覺和學生有了互動,融進了學生中。正像師傅所說的,在真正的課堂上,就算有上萬人坐在學生中間,教師也要做到熟視無睹。因為你的眼中只有學生,一定要做到“心無雜念”,這是我們追求的教學境界。
3、關注學生的課堂情感:
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我覺得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況,更要關注他們在課堂活動中所表現的情感和態度。記得在上學期剛開學,我和學生都是剛進課堂不久,他們還沒有課堂常規這一概念,又容易分神,課堂效果很差。我看了后,就對這些調皮的孩子進行了嚴厲地批評,又讓他們站著上課。但這樣的教學效果反而更差了。我想起了這句話,“師生情緒對立時,學生會拒絕接受來自教育者的一切要求。”
因此,在教學中,我現在不忘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上進心。在課堂上,時常有個別學生自我控制力差,搞小動作,遇到這種情況,我不會大聲呵斥他們,而是突然停止講課,以目示意,那些不注意聽講的學生此時一定會抬頭看,發現老師正看著自己,心中自然會明白該怎樣做。這樣,課堂秩序穩定,學生的自尊心得到了保護。課下再找這些學生談心,耐心說服教育,在指出其不足的同時,多一份鼓勵,多一份信任,多一份贊揚,這些學生大多能樂觀,愉快地改掉缺點。教學中不忘激發學生的自信心
“新課程理念倡導課堂教學應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寬松、和諧、愉悅的氛圍中學習”。以往總是把這句話當作形式,并沒有真正領會,而如今,我對這句話有了一點理解。教師要努力把微笑帶進課堂,把表揚帶進課堂,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學生,滿足學生的表現欲,不輕易批評學生的活躍好動,巧妙應用激勵性語言、動作、神態,激發學生的學習創新欲望,使課堂成為學生自由揮灑的天地。
4、關注學生的心理,拉近師生的距離
我們班有一個女同學,上課遵守紀律,作業工工整整,老師布置的任務總能認真完成,應該說這樣的學生是讓老師放心的。但她卻缺乏同齡兒童應有的活潑,上課朗讀課文,聲音小的只有她自己才能聽見。對于這樣一個比較特殊的學生,她的成績是不至于拖班級后腿的。但我認為,老師更應關注學生的心靈,幫她克服怯懦,走出被人遺忘的角落。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