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課后的幾點思索
作為農村中學的學生,上英語課總有點放不開,不愿積極參與學習活動或者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為了改變這種現狀,在準備這一節課時,我精心制作了精美的課件,并想帶學生到多媒體教室上課,一是讓他們在一個新環境里學習;二是讓他們利用多媒體課件這種新呈現方式學習英語,我想,這“兩新”定會極大程度的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使他們活躍于課堂,從而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可是事與愿違,整堂課中,我所期待的變化卻好久都沒有出現,有的只是一絲不茍,緊張沉悶,終于到了最后一個環節——表演“Who has the coin?”這個游戲,我讓學生準備,眼看只有8分鐘就要下課了,可學生依然不敢上臺,我急中生智,故作神秘的說:“Do you know my little son? He can speak English though he is only three.”。同學們愕然,我接著說:“Listen! He says: Monday Monday星期一,猴子出錢坐飛機,Tuesday Tuesday星期二,猴子屁股摔兩半兒,…….”孩子們一下子笑得前仰后合,一點兒都不緊張了。師生終于順利的共同完成了任務。痛定思痛,課后,我認真反思了我的教學行為,頗有幾點收獲。
一、教師的微笑是最好的激勵方式。教師輕松和諧的教態,可以讓學生愉快的投入到學習活動中,而且不會因為遇到困難感到緊張。但我由于對媒體的使用方法不夠熟練,無法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去,有點緊張和焦慮,這種情緒幾乎一直流露在我的言行舉止中,因此學生的情緒受到了我的影響,再加之我平時對學生要求嚴格,態度過于嚴肅,所以更讓學生緊張,無法思維活躍的和我交流學習英語,從而導致課堂氣氛沉悶,效果欠佳。
二、分小組學習不僅要有互相幫助,更要有激勵和競爭。我所劃分的學習小組,每組六人,優、良和合格層次的學生各兩人,目的有兩個:一是讓優等生帶動后進生學習,讓后進生有疑難問題時可以隨時解決,不會因為無所適從而無事可做;二是讓兩個相同層次的人互相競爭、互相激勵,學得更好。但是在教學中我發現幾乎每個組的優等生都代替了其他組員的學習,其他組員都不自己思考問題,而是完全依賴于優等生,故每個組的所謂討論都很冷清,大多是優等生講,其他同學聽的局面,沒有達到合作學習的目的。
三、拘泥于讓學生舉手回答問題,不僅耽誤了寶貴的課堂時間,而且讓學生造成了這樣的錯覺:只要我不舉手,老師不會讓我回答,我完全可以不思考問題。所以很多學生干脆做旁觀者,不參與那些需要自己思考的學習活動,我以后應該多進行“開火車”式的練習,并且隨時變換線路,一會兒橫排,一會兒豎排,讓每個學生都不得不緊張起來,從而積極主動的參與競爭,并隨時隨地準備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并對表現好的同學及時作出較高的評價和贊賞,使同學們以能在全班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而自豪,從而改變同學們的這種懶散學風,提高課堂效率。同時,當學生學習有阻力時,教師要有意識的靈活的調控課堂節奏和學習氣氛,啟發、激勵、幽默等都可以活躍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表現欲。
除此之外,我覺得比較遺憾的還有很多,例如:教師的基本功不夠扎實,整堂課不夠流暢優美;平時學生分工合作學習訓練少,在合作中放得不夠開,潛能沒有完全發揮;有時為了使學生盡快弄懂,教師使用了漢語進行教學等等。
總而言之,為了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我們做教師的須不斷的轉變自己的教學觀點,修正自己的教學行為,讓每一節英語課都有亮點、有收獲,讓學生每一節課都能感受到成功學習的快樂。這樣,我們的新課程改革才能真正達到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和應用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