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垃圾郵件》教學設計
佛山市禪城區汾江中學 老成芬
一、教學思想與理念
《認識垃圾郵件》這一教學設計是一個基于互聯網環境下,采用webquest(基于網絡的研究性學習)模式,并利用blog(blog,是weblog的簡稱。weblog,是web 和log的組合詞。weblog 是在網絡上的一種流水記錄形式,也稱為“網絡日志”。)工具進行交流、討論的教學設計。這個教學設計是運用自主建構模式的學習方式。建構模式就是要強調必須以學生為主體,在教師為學生創設的 “底基”基礎上,慢慢通過自己的研究學習,把學到的東西 “構建”起來。而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只是擔任主導的角色,幫助和促進學生建構知識。
在教學設計中,也采用了 “任務驅動法”。當然,提出的這個任務,也需要細心的研究。首先,提出的任務必須能提起學生的興趣,能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這樣,在教學中就能充分地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 “解決日常問題”的這樣一種心態去完成任務。另外,提出的任務也必須是切實可行的。太容易或太難的任務都會減少學生學習的興趣。作者向學生提出的第一方面的問題是垃圾郵件的影響及危害;第二方面的問題是如何預防和處理垃圾郵件。垃圾郵件,很多學生都已經深受其害了,帶著這些問題去認識垃圾郵件,對他們的實際應用確實有很大的幫助,馬上就能提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并且這些問題的答案基本上都能從網上搜索到,故難度不會很大。面對水平參差不齊的學生,作者采用了協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在更短的時間里得到最好的學習。
采用webquest的模式,為學生創設了學習的情景,學習的任務,學習的資源及討論。注重學生在互聯網的環境下,研究性學習、自主性學習和協作性學習能力的培養,以達到提高學生信息技術素養的目標。
另外,也充分利用了blog這個工具。學生在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時,利用這個 “認識垃圾郵件”blog,把自己從網上了解到有關垃圾郵件的資料,用自己的語言在blog中回答老師的問題,實現了學生與學生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和討論。在課外,同學們也可以通過個blog對自己這節課進行反思,或者是繼續與同學討論有關垃圾郵件的問題。
二、教材分析
本教學設計采用的是佛山市《信息技術》編委會編寫的《信息技術》高中版第二冊教材。但在教材中并沒有提到過 “垃圾郵件”,只在第二章的第六節中介紹電子郵箱工具的使用。在如今信息如斯發達的社會中,電子郵件已經是使用最廣泛的網絡功能,而 “垃圾郵件”也幾乎跟病毒一樣成了人們熱門的計算機話題之一。如何可以更好地預防垃圾郵件已經是一個逼在眼睫的問題了。作者認為,學生除了學會怎樣使用電子郵件之外,更重要的是要了解當今電子郵箱的一些存在問題。向學生提出“垃圾郵件”這個名詞是很有必要的。
學習有關垃圾郵件的知識并能夠盡可能地進行預防是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的重要內容,而且在垃圾郵件日益猖獗的今天,學習這部分的內容是很有現實意義的。由于這部分的內容不是操作型的學習,是理論知識型的學習。如果僅僅是教師把知識講完的話,自然這節課就會顯示單調和枯燥無味,學生也很難對這方面的知識的有更深的理解,更不能達到好的學習效果。為了避免 “填鴨式”的教學,作者設計一個主題為 “認識垃圾郵件”的webquest網站,引導學生圍繞這一主題在互聯網的環境下進行研究性學習,并且通過網上查找資料和協作學習,共同完成教師提出的一些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獲取信息并處理信息的能力。由于垃圾郵件的知識面比較廣,教師不可能把所有有關垃圾郵件的知識點都一一為學生列出來,并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全部完成。故作者還為學生開設了一個名為 “認識垃圾郵件”的blog,在這個blog工具上,同學們既可以完成老師所提出的問題,還可以實現同學之間的交流,討論,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課外,學生還可以利用這個blog繼續探討有關垃圾郵件的問題,并對這一節課的學習作一個反思,培養學生的自我反省能力和多元認知能力。這一節課的內容是作為知識的延伸,并沒有考試要求,除了讓學生能更深入地了解垃圾郵件外,更應注重教育學生正確使用信息技術,建立良好的信息道德觀念。
三、教學對象分析
(1) 學生為高二級的學生。
(2) 初中期間已掌握如何申請郵箱并利用電子郵箱。在前段時間也掌握了使用一些電子郵箱工具,如outlook,foxmail等。
(3) 對計算機的操作,網上搜索和使用blog已非常熟練。
(4) 學生好動活潑,表現能力強。已經經過比較長的學習生活,都有較好的團體合作精神。
(5) 計算機水平參差不平,有個別學生計算機的知識面比較廣,對課外的知識都比較熟悉,但個別學生的知識就只局限在課本上,所以在分組討論中要作好適當的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