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看待青春期的兩性交往
青春期是異性交往的敏感期,性生理和性心理的不斷成熟,使得眾多風華正茂的少男少女在兩性面前顯得困惑和手足無措。因此,對這些涉世未深的男女青少年給予異性交往的正確引導,是每位教師和家長的義務和責任。●正確認識學生的異性交往
某中學組織學生外出野餐,第一次,老師讓男女同學分席而食,結果是男生個個狼吞虎咽,女生則嬉笑吵鬧,同樣杯盤狼藉。第二次,老師讓男女同學合席而餐,情境則大不相同:男生個個彬彬有禮,大有紳士風度,女生則個個細嚼慢咽,溫文爾雅,餐后地面保持得非常整潔。異性交往是人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學生萌發的異性吸引是性心理和性生理走向成熟的必然結果,是一種正常的自然表現。這種變化常常表現為開始在意自己在異性同學面前的形象和言談舉止,為了女同學的微笑,男同學偶爾會忘情,當有男生在場時,女生會一反往日的表現,變得文靜和溫柔起來。研究發現,男女中學生的交往有利于增進對異性的理解,豐富自身的情感體驗,擴大生活交往的范圍,增強與人溝通的社會交往能力,學習上互相取長補短,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促進人格的正常發展。
教師對異性交往的認識和態度是幫助中學生建立正常的異性關系的前提。我們知道,對于中學生而言,異性同學之間的正常交往不僅有利于學習進步,而且也有利于個性的全面發展。一般來講,既有同性朋友又有異性朋友的中學生,往往性格比較開朗,為人誠懇熱情,自制力較強,能坦然面對和恰當處理兩性關系。而只有同性朋友的學生,對異性缺乏了解,缺乏健全的情感體驗,容易形成社交障礙。
●異性交往有助于培養健康的性心理
異性同學的正常交往,可以消除對異性的好奇和神秘感,甚至單一而熱烈的向往。提高他們對性道德、性倫理的認識,建立起健康向上的異性友誼。學生之間的異性交往能激發和增強同學們的歡娛情緒,激勵并強化良好行為,有助于學習進步,增強上進意識。有異性參加的集體活動往往使參加者心情舒暢,團體氣氛活躍,效率也高。由于異性吸引的愿望得到滿足,能激發學生內在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異性交往對他們學習、生活、及人格的健康發展都是十分有益的,這一切都歸功于異性效應。異性交往正常化,還有益于彼此理解兩性的差異,彼此的理解和接納,這對于男女同學互相幫助是十分有利的;異性交往還有一個奇特的功能,就是還可以抑制某些同學不良行為習慣,克服消極的情緒,改善自身形象,培養良好的個性和行為習慣。
同時,教師和家長要幫助學生認識到,如果男女同學交往處理不當,也會影響和妨礙學生的學習和身心健康。他們渴望異性的友誼,但往往分不清友誼和愛情的關系;如果兩位異性同學過于頻繁地單獨交往,這時的異性關系容易超越普通交往的界限而過早地萌發出對異性的情愛,一旦出現早戀現象,就會整日沉湎于對愛情的幻想之中,影響自己的學業。既降低學習效率又影響自己對其他活動和交往的興趣。對單一異性情感的過早、過多體驗,往往會喪失與正常異性交往的許多有益的機會和經驗,這不利于青春期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影響兩性交往的原因
有一些學生(以女生居多),暗中思戀一些同學,雖無過多接觸,內心卻朝思幕想,表面上卻作出排斥異性,拒不接納的姿態。這種現象是由青春期異性交往的敏感性所造成的。青少年男女彼此相互吸引,相互關注,但表面上又不敢多做表露和接觸,惟恐遭到周圍人的非議,這種內心向往、外表抵觸的矛盾心理影響異性正常交往,交往時容易緊張膽怯,情緒多變,長此以往,不但從異性交往中得不到什么有益的體驗和收獲,反而會產生自卑、孤僻、冷漠等消極情緒體驗,并且會擔心今后異性交往中的種種挫折與失敗,產生心理負擔,影響以后交往。
還有一些同學從內心深處就對異性沒有好感,不愿意與異性交往。這種情況大多是他們不同的生活經歷所造成的。有的同學經歷過父母感情破裂給自己造成的傷害或目睹過異性家長對同性家長的責罵;還有的同學(多為女性)親身經歷過異性給自己造成的創傷。這些現象容易使這些同學以偏概全,形成對所有異性的偏見,從此回避或拒絕與異性的任何形式的接觸與交流。這種異常心理對青春期學生身心的健康是極為不利的。
●男女之間有真正的友誼嗎
這是青春期的學生經常提出的疑問。有這樣疑問的同學,往往是與異性交往多,與異性有純真友誼的,可能聽到周圍個別同學議論,對其產生誤解而要求澄清這個問題的。男女同學在交往中只要做到儀態大方,感情自然,言談舉止適度,把握好雙邊關系的程度,保持真正的友誼是完全可能的。如果自己在這些方面處理得好,仍然會有個別同學議論,教師要告訴他們這是正常的現象。自古以來,“哪個人后無人說?哪個人前不說人?”做人不需要解釋,只要自己心底坦蕩,行為適當,誤解會煙消云散。同時,建議教師在課內外多組織一些集體活動,讓異性同學有交往的機會,正確理解異性學生交往中出現的各種情況;切忌將不恰當交往中出現的問題歸咎于正常的異性友誼或異性關系,并由此全盤否定學生的異性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