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心理語錄七
前段時間去幼兒園聽一位老師談起:有一位研究者曾去她們園進行過一項有關幼兒同情心、愛心的調查,結果發現,當看到同伴摔倒時,全班40多名幼兒中僅有幾名幼兒過去扶起同伴,而絕大多數的幼兒則熟視無睹或漠然走開。而當看到班里的老師摔倒時,過去攙扶的也只有少數幾人。當問起這些孩子為什么不過去幫助時,不少幼兒找借口我沒看見、他沒摔疼、老師是大人;等。這一研究結果令這位熱心于教育,兢兢業業、無私奉獻的老師大吃一驚,她不禁感嘆:我們平時的教育何處去了?為什么現在的孩子連一點最起碼的同情心都沒有呢?的確,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古老文化和道德傳統的國家,尊老愛幼,團結互助是我們國家的傳統美德。而且在我們的教育中也非常注重從小就要求孩子學會同情、關心、幫助他人,可是現實卻不由得我們對教育產生質疑。
不僅僅是在年幼的孩子中,在小學、中學生乃至成人的世界中,人與人之間的這種漠視、冷漠也普遍存在。近些年來,在我們的傳媒中,不時地可以聽到有人落水,圍觀者眾多,卻無一人相救,開車撞人后司機不管受傷者的安危,駕車潛逃,圍觀者因怕愛牽連而不伸以援手,最終導致受傷者因未得到及時的救治而喪命。似乎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人與人之間卻變得越來越陌生了。
一、兒童同情心缺乏的原因
導致兒童同情心缺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人們的價值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金錢開始成為衡量人價值的一個重要指標,而人與人之間相互關懷、相互幫助的良好品質逐漸為人們所忽視,并且隨著社會競爭的加劇,為了在競爭中取勝,人開始更多地關注于自身而排斥他人,對他人采取一種漠視的態度。這種影響也在慢慢地滲透入學校,影響著兒童。
但另一方面,學校教育的失誤是導致兒童同情心缺乏的一個重要原因。無論是在幼兒園還是在中、小學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老師苦口婆心地教育孩子要關心他人、幫助他人,但這種教育常常更多地限于口頭,只是一種規則的教育,但卻缺少實際的行為實踐,許多老師也并不有意識地為孩子創造同情、關心、幫助他人的機會,如有的孩子生病了,老師就一語帶過,并未能有意識地抓住這一機會及時對孩子進行教育。在家庭教育中也是如此,家長對孩子的愛只求奉獻,不求索取,不少家長普遍認為孩子還小,要求他們去關心他人實在有點要求過高了,因此也就很少有家長對孩子進行這方面的要求,因此學校和家庭教育的缺乏也使得很多兒童不會關心他人,即使在他人處于困境時也吝于伸出援手。
二、同情心的意義
其實人與人之間的同情與關懷,無論是從對個人的情感需要還是從對社會的發展進步來看都是極為必要的。我們每個人也許都有這樣的體驗,當我們在生病時,我們非常希望周圍的人能給予我們關懷和幫助,此時即使是一個關懷的眼神,一句簡單的問候,都會令我們非常感動;當我們處于困境時,我們都非常渴望他人的幫助,所謂雪中送炭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講的都是這個道理。因此人與人間的同情、關心和幫助能極大地滿足人的情感需求,避免孤獨感的產生。
其次從社會的發展來看,一個社會要發展,必須依靠很多人的共同努力,而人與人之間的關懷能極大的促進人們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創建一個彼此關懷、幫助的社會環境,共同努力促進社會的發展,而人與人之間的冷漠、忽視、排斥甚至爭斗則在很大程度上會產生抵消作用,不利于社會的安定,阻礙社會的發展。
三、學會同情、關心他人
既然同情心具有如此重要的意義,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到底應該如何去做呢?
一、對他人的情緒、情感要敏感。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察顏觀色,盡管在人們通常的理解中它有些許貶義,但是它在一定意義上也表明情緒、情感是反映他人狀態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通過他人的情緒情感表現我們可以較清楚地了解他人所處的客觀狀況。這一點我們每人人都會深有體會,當我們遇到開心事時,常常不自覺地會在臉上表現出來,心情愉快,學得周圍的一切都很美好,但一旦遇到困難,遇到不如意時,就會垂頭喪氣,心情郁悶。因此,要學會愛人,一個首要的前提條件就是要善于觀察,能夠及時地從他人的情緒情感表現中獲得有關的信息,了解他人的困難,從而有針對性地采取適當的措施給予他人撫慰和幫助。
二、真誠相待,不計回報。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在現代社會,人們對金錢的認識也在不斷發生變化。人們開始以金錢作為衡量標準,什么都講究平等交,即使是人與人的關系也不能例外。面對有人落水的緊急狀況,卻有人在岸上為救人而討價還價,這難道不是與我們以前所提倡的只求奉獻,不求索取的精神背道而馳嗎?其實在每個人的一生中會碰到大大小小的困難和挫折,一帆風順是不可能的,在處于困境時,我們常常非常渴望他人的救助,因此在他人遇到困難時、處于困境時,我們也必須以一種積極、健康的心態來面對它,真誠地給予他人以幫助,而不計較自己個人的得失,不求回報。其實回報的方式有很多種,建立在平等、真誠基礎上的朋友關系的建立難道不就是一種很好的回報嗎?
三、同情、關心他人必須采取一種適當的形式。
同情、關心他人,給他人以幫助是愛的表現,但也要注意采取適當的形式,有時候善良的愿望常常由于未能采取適當的方式而最終導致不愉快的結果。這在學校中是經常發生的事。在考試時,同學間相互遞紙條,美其名為相互幫助,而實際上卻是害了他人,真正的幫助應該是以能促進他人的發展為根本的。因此,愛人、關心人也必須講究方式方法,要在了解他人需要的基礎上采取一種積極、有效的方式給他人以關懷和幫助。愛重要本質,而不要形式。
四、不僅要同情、關心我們周圍熟悉的人,而且也要關心、幫助那些并不相識的人。
通常對于我們周圍熟悉的人,我們能夠及時地關心他們,幫助他們,但是對于陌生人,卻常常容易采取一種置身事外的態度。其實我們生活在一個大社會中,在我們的周圍往往熟識的人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絕大多數人對于我們來說都是陌生的。因此,任何人都有可能在一個陌生的環境中身陷困境,因此,在他人遇到困難時,不論熟悉與否,我們都要以一種熱情的心態去幫助他們,關心他們,對陌生人的關心和幫助正是一種更高水平的愛的表現。
五、不僅同情、關心弱小者,而且對那些地位比我們高的人給予同樣的關心。
對于弱小、地位低的人,人們傾向于同情、關心他們,給予他們更多的愛和幫助,但是對于那些高高在上,比自己更有地位和權勢的人,則往往認為沒有此必要,因此他們并不需要他人的關心。其實不然,中國有句俗語高處不勝寒。對于那些高高在上之人,由于其地位使然,他們常常會產生一種孤獨感,寂寞感,而這種孤獨感、寂寞感常常不為他人所了解和感受,對于這些人來說,在獲得他人尊重的同時,他們也需要真正的愛和關懷。因此,地位的高低不能成為我們衡量愛和關心與否的一個標準,我們應該以一種平等的心態關心我們周圍的所有人。
總之,同情、關心是人生活的動力和源泉,對于人來說,它就象空氣和水一樣重要。因此讓我們大家共同努力,共建一個充滿理解、關懷、幫助、愛護的人性化空間,讓我們的世界充滿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