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五冊《夜書所見》教學實錄(精選14篇)
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五冊《夜書所見》教學實錄 篇1
今天早晨第一節課完成《夜書所見》的教學,原先以為,這首古詩會很難,但是上下來,感覺還錯。無論是孩子們的表現還是課堂效果,我認為都比較不錯。把這堂課的實錄記錄下來。
師先示范朗讀兩遍課文,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自讀課文,抽幾個孩子糾正讀音。(在讀書的時候,一個細心的孩子發現了注釋,向我提出了問題。)
萬穎朗讀古詩,指導認識“紹、翁”。(這兩個字書上沒有注音,其他字書上有注音,孩子們讀得還不錯。)
男女生分讀古詩,全班齊讀。
師:剛才有個細心的小朋友問了老師一個問題,古詩上怎么有些數字呢?
生:這些數字是注釋,寫在了下面。
師:什么是注釋?
生:可能是注意解釋。
師:釋正是解釋的意思,而注是注出的意思,就是把詞語的意思注出來,讓大家知道。
那這些注釋對我們學習古詩有些什么幫助呢?
生:讓我們知道古詩的意思。
師:這節課我們就利用注釋學習這首古詩。
抽生讀第一句古詩。
師:注釋上告訴我們“蕭蕭”是風聲,誰能將這句話的意思說出來。
生:風出動梧桐葉發出蕭蕭的風聲。
生:送來秋天的寒冷。
生:江上秋風在吹。
師:“動客情”中的客是什么意思呢?
生:客是指客人,動是動心。
師:客在這里不單指客人,還是客居他鄉的詩人。他動了什么情呢?
生:心情
看孩子們不能體會這里詩人的感情,我決定放下,先體會后兩句的意思。
師:我們先放一下,看看后兩句,從后兩句中去體會一下究竟是什么感情。
誰能說說后兩句的意思。
生:知道有兒童在捉蟋蟀。
生:夜深就是深夜。
生:籬落是籬笆。
生:一燈明是燈光明亮的地方。
師:把他們連起來說說整句話的意思。
生:知道有兒童捉蟋蟀,深夜籬笆燈光明亮的地方。
師:是按照每個字的意思說的,可是覺得說得通順嗎,怎么才能讓它通順。
生:加上一些自己的話。
師:再請個同學說說。
生:夜深了,籬笆深處有明亮的燈光,知道有小孩在捉蟋蟀。
師:你覺得這些小孩捉蟋蟀怎么樣?
生:很開心。
師:那詩人看到這些小孩會有什么樣的心情呢?天上明月,正是人月兩團圓的時候,可是他卻在異鄉他這時最想什么呢?
生:自己的家鄉。
師:他前面的感情是什么情?
生:思鄉之情。
師:讓我們帶著這種思鄉之情一起再來讀讀這首古詩。
接著孩子們背誦古詩。
一堂課在孩子們瑯瑯讀書聲中結束。
你可以使用這個鏈接引用該篇文章
博客手拉手
(diyifanwen.com 友情提醒: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課文題目)此文轉載于
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五冊《夜書所見》教學實錄 篇2
教學內容:人教版三年級上冊古詩《夜書所見》
教學目標:1.會以“蕭”等3個生字,會寫“促進、急促、深夜、深山、深情、寒冷”等詞;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3.借助注釋理解詩意,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1.話說童年:童年是一首歌,童年是一幅畫,你們心中一定珍藏著許多童年的美好記憶,打開你們記憶的閘門說說童年的趣事。
2.聯系舊知:放風箏、捉迷藏、學打仗……多么令人難以忘懷啊!我們學過的不少古詩詞就是回憶童年趣事。引導學生誦讀《村居》、《小兒垂釣》、《所見》。
3.導入新課(板書:夜書所見 宋 葉紹翁)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詩人高鼎被趁著東風夜紙鳶的孩子吸引了,胡令能被蓬頭稚子學垂釣的場景逗樂了,袁枚卻讓牧童迷住了,葉紹翁見到什么有趣的畫面呢?快打開課本自由朗讀《夜書所見》。
提示:多讀幾遍,先要讀得通順,讀得字正腔圓,再按七絕223的停板法讀書古詩的音韻、節奏。
1.查讀生字詞(先帶拼音讀,再去掉拼音讀)。
蕭蕭 梧葉 篙落 知道
送寒聲 動客情 挑促織 一燈明
2.再讀課文,對照文中注釋和教師補充的注釋,初步理解詩句意思。
三、品詞析句,想象悟情
1.感受自然環境,觸摸詩人的郁結。(課件出示:配上插圖的詩歌)
①讀詩歌,看插圖,想象詩人這一夜是怎樣度過的。他看到什么,聽到什么,想到什么?
②小組討論后匯報,師相應板書。
秋風蕭蕭,落葉紛飛,寒風陣陣,夜深人靜,秋風吹皺一江水
淘氣的孩子,矮矮的籬笆,挑燈起蟋蟀,送來一陣陣寒意
③音樂渲染:教師配樂朗讀詩歌的第一、第二句,并引導學生結合板書和生活經歷,想象那是一個怎樣凄涼的秋夜。
師:那一夜——秋風吹皺一江水,河面上明鏡般的月亮不見了。
④想象詩人的心情
師:(渲染氣氛)懸啊,那一夜看不見“扶堤楊柳醉春風”,看不到“小荷才露尖尖角”,看不到“春風夜膽來梳柳,夜雨瞞人去澆花”。只有梧桐樹葉、沙沙的炬人聲,只有那蕭蕭秋風帶來的陣陣寒意,這樣的夜晚詩人遠離家鄉,遠離親人,孤零零地客居他鄉會有怎樣的心情?
⑤有感情地朗讀第一、第二句。
師:(渲染氣氛):人心都是肉長的,離開家鄉的人,怎能不想念親人,想念家鄉,何況在這凄涼的秋夜,詩人怎能睡得著啊!讓我們帶著這種孤獨和思念讀第一、第二句(生朗讀)。
師:(再次渲染):是什么讓詩人感到孤獨?(生:蕭蕭梧葉送寒聲)。是什么讓詩人徹夜難眠?(生:江水秋風動客情)
2.走進生活情境,品味詩人情感。
①讀詩句想象兒童捉蟋蟀的情景。
師:正當黯然心傷時,詩人看到了什么?誰來讀后兩句詩?想象這是怎樣的場面,說給同桌聽。(提示:說“挑”的動作、神態、心情)。
②轉換角色,追憶童年。
師:深更半夜,秋風送來陣陣寒意,天真活潑的孩子卻顧不得天黑天冷,打著燈籠興致勃勃地捉蟋蟀。看到這動人的情景,詩人剎那間回到了童年。如果你是詩人,此時可能想起童年的那些趣事?
不拘一格猜想詩人童年趣事,老師在“小詩人”追憶童年生活時,特意詢問當時的心情可能是怎樣的,從而指導學生吟誦后兩句詩歌。
③悲喜交加,以歡襯悲:比較詩中兒童與詩人的心情,往事帶給詩人的都是快樂嗎?(詩中的兒童無憂無慮、天真爛漫、滿心眼里裝著一個“樂”字,這樣的情景讓詩人回憶起童年的快樂,但是與眼下的處境相比,孤單寂寞的詩人只會更加思念家鄉、思念親朋好友)。
④配樂吟誦全詩(個人誦讀,小組賽讀,全班吟誦、背誦。)
四、拓展比較寫童趣的古詩
1.小結引出組詩兩首。
在《夜書所見》中我們看到詩人因秋風蕭瑟、落木蕭蕭而傷感,詩人見兒童生活得無憂無慮而懷念自己的孩提時代,悲時念喜悲更悲,古人筆下有不少寫兒童生活的詩,讓我們來看看童趣帶給他們什么?
課件出示配插圖的詩歌《桑茶坑道中》、《溪居即事》。
2.借助注釋,小組合作學習組詩。
3.交流讀詩體會,比較這兩首詩所描寫的情景,有何不同,說說這兩位詩人寫詩時的情感與《夜書所見》中詩人的情感有何區別。
4.選擇詩句填空,然后有感情地吟誦,在朗朗書聲中結束這節課。(見課件)
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五冊《夜書所見》教學實錄 篇3
教學目標
1.認識、會寫“促、憶、異”等7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兩首詩。
3.理解詩句內容。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句,讀中品味,感悟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滲透熱愛家鄉、珍惜親情的教育。
4.拓展閱讀古詩《舟夜書所見》《渡漢江》等,激發學生自主閱讀積累古詩的興趣,進一步感受懷鄉思親的思想感情。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1.教學掛圖。
2.投影儀。
3.收集這兩首詩作者或內容相關的古詩。
學生準備:
1.課前查閱這兩首古詩及作者的有關資料。
2.搜集描寫秋景或表達思念家鄉的古詩,讀讀背背。
教學流程與設計意圖
第一課時
一、整體感知,大膽猜想
1.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兩首詩。請同學們打開課本。自己先讀一讀,并觀察一下書上的插圖。大膽想一想,這兩首詩可能是寫什么的?兩首詩之間可能有什么聯系?
學生看書,思考。
2.交流,梳理。
教師要允許學生大膽想象,但必須有自己的依據。
教師歸納小結:詩句中有“動客情”“倍思親”等詞語,可能是反映了詩人思念家鄉的情懷。有“兒童”“兄弟”等人物的出現,猜測可能有對他們的思念。另外,從畫面中的景與人,也能感受到這種情形。
【設計意圖】以往的古詩教學,教師總喜歡先入為主,自己一廂情愿地創設好情境,方便學生順利進入情境。我認為教師有些越俎代庖,這恰恰失去了學生能力培養的機會。讓學生猜想,而不是瞎想。猜想是需要依據的,學生根據閱讀和觀察,迅速從文字和圖畫中捕捉有效的信息,并深入思考,作出判斷,這是一個觀察、思考的過程。同時,這樣做也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突出了學生自主學習的地位。
二、圍繞主題,回顧學法
1.師:是的,這兩首詩的確是反映了詩人想念家鄉、思念親人的內容。想一想以前我們學習過或者課外讀過這樣的詩歌嗎?能試著背誦幾首嗎?
學生背誦關于一些思念家鄉和親人的古詩,如《靜夜思》等。
2.師:詩歌是作者表達自己情感的一種方式。語言簡潔凝練,卻字字含情。詩人把自己的情感寄托于文字,用語言文字表達自己的所見、所憶、所感。想一想你們以前是怎么樣學習這樣的古詩的?你們已經掌握了哪些學習古詩的方法?
學生交流。
教師小結:
(1)先讀準確。根據提供的拼音讀準確,讀流暢。
(2)根據提供的注釋試著理解詩句的意思,有的需要補充和調整等。
(3)練習背誦。
【設計意圖】請堅信,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學習經驗,都有自己學習古詩的方法。教師的任務就是充分估計學生已有的學習水平,并在此基礎上引領、提升。這既是省時高效的好方法,也是對學生的賞識與尊重。
三、自主練習,讀準讀熟
1.師:今天我們來學習兩首古詩,看看在這兩首詩里,詩人各自表達了什么樣的情懷?
投影出示:《夜書所見》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師:按照剛才同學們介紹的方法,自己學習這兩首詩。有問題的可以同位合作。
2.檢查讀的情況。
(1)指名讀。注意讀準生字讀音,讀好節奏。
(2)反復練習,做到每個同學都能夠讀準確。
【設計意圖】這是一個容易忽視的話題。我們有時候容易把“關注每一個學生”當成口號喊出來,而不能真正做到讓每一個學生讀準字音,讀好節奏。而這一點要求是最基礎的,必須人人達標。因此,時間可以充分一些,學生參與可以更多一些。
四、嘗試理解,感悟詩情
(一)《夜書所見》。
1.師:首先我們學習第一首《夜書所見》,題目是什么意思?
引導:“所見”在一年級的時候就學過一首《所見》,意思是所看到的。夜書所見,就是在夜里寫下所看到的。
2.這首詩的作者是誰呢?你了解他的情況嗎?他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寫下這首詩的呢?
學生依據課前收集的資料交流。
教師適當補充。
【設計意圖】這既是學生課前學習的一次檢閱,也給了學生展示的機會,同時也是學習這首詩歌所必需的。只有了解了詩人當時的情況,才能為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做好情感的鋪墊。
3.師:通過剛才大家的閱讀和思考,結合課本中介紹的關鍵的詞語的意思,這首詩歌的內容是什么呢?詩人到底“見”到什么了呢,先想一想,然后回答。
學生可獨立思考,也可以合作討論。
師:詩的前兩句的意思是什么?
學生回答。
教師引導:詩句的理解不能簡單地一句一句地翻譯,詩的四句本身是一個整體。要結合詞語的內容適當地調整。語句通順,表達流暢。
如:
師:“蕭蕭”指的是什么?(風聲。)
師:什么時候的風聲?(秋天的風聲。)
師:你怎么知道是秋天的風聲呢?(第二句中有“秋風”一詞。)
教師小結:
蕭蕭的秋風吹動梧桐樹葉,送來一陣陣寒意,這情景不禁讓客游在外的人思念起自己的家鄉來。
師:練習讀一讀,讀出自己的感受來。
師:第三、四句的內容呢?
學生回答。
引導:“知”是什么意思呢?
師:夜里能看到“一燈明”,怎么就一定“知道”是“兒童”在“挑促織”呢?
學生進一步看圖、讀文,全方位地思考。
師:原來,“見”的意思不僅僅是指用眼睛觀看,還包括作者的“傾聽”和“回憶”。作者不僅用眼睛看到了“一燈明”,而且聽到了蕭蕭的風聲、促織的鳴叫聲、兒童不時的說笑聲。
教師小結:
忽然看見遠處的籬笆下有一盞燈火,我料想那是孩子們在捉蟋蟀玩吧。
師:看到了眼前的情景,作者的心里有什么感受呢?(孤單,想念家鄉。)
師:讀出自己的見解。練習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設計意圖】教師是學習的引導者,而不是說教者。要通過具體的事例讓學生領悟詩句的內容,必須要讓學生把幾句聯系在一起,而不能一句一句地進行分析。這既符合古詩本身的特點,也讓學生在嘗試理解的過程中慢慢悟出了學習古詩的方法。但僅這樣還是不夠的,還要引導學生對于詩中重點詞語深入思考,教師的追問就起到了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的效果。
(二)學習《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1.師:這首詩的作者是唐朝的大詩人王維。他在什么時候寫下的這首詩?
師:可能有的同學很早就聽說過這首詩了?你是在什么時間,什么場合聽說的?
學生交流。
【設計意圖】這首詩流傳久遠。學生對此應有許多的了解,老師提這個問題的目的就在于了解學生對這首詩掌握的情況。以此確定教學宜建立在適當的點撥上,而不再需要逐詞逐句的講練。
2.師:關于這首詩,你已經知道了什么?
學生交流。
同學間、師生間相互傾聽,補充。
【設計意圖】課堂是學生的。當學生有了自己的觀點和見解的時候,他們最需要的是聽眾,是別人的補充和爭論,而教師也是教室中的一個分子,是平等中的首席,學生認為自己知道的,不一定是全部真知道,還需要教師的點撥。但這樣的對話應該是敞開心扉的,是思想的碰撞,是智慧的引領。
3.師:還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學生質疑。師生間補充。
(比如:王維的家不是山東省,而是指華山以東作者家鄉蒲州。
茱萸,是一種香草。古時重陽節人們插戴茱萸,據說可以避邪,這是當地的風俗習慣,在重陽節或者其他重大的節日,各地都有不同的習俗。比如,登高,插柳,等等。)
4.師:誰來完整地說一說詩句的意思。
學生回答,教師小結:
我獨自一人在他鄉做客,每逢遇到重陽日,我都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我知道此刻家鄉的兄弟們都已經登上了高處,插上了茱萸,可單單缺少我一個人呀。
5.指導學生練習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五、練寫生字,并練習背誦兩首詩(略)
第二課時
一、復習回顧
1.師:同學們,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夜書所見》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兩首詩。
指名背誦兩首古詩。
2.師:還記得兩首詩的內容嗎?說一說。
3.師:這兩首詩表達的主題一樣,各具有什么樣的特點呢?
二、品讀賞析
(一)《夜書所見》。
1.師:要真正地學習一首古詩是需要反復誦讀,深入品味的。詩的題目是《夜書所見》,仔細讀一讀,作者都“見”到什么了呢?
(看到梧桐、兒童、籬笆、燈光……;聽到風聲、蟋蟀的鳴叫聲,兒童可能還有兒童不時的說話聲……)
師:一個“見”字,統領了全詩的內容,我們把這個字叫作“題眼”,就像題目的眼睛。
2.師:可是,如果作者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就這樣寫下來,那也算不得一首好詩。再讀一讀,看一看,你認為詩人哪些地方寫得好呢?
學生讀、思、議結合。
師生間對話交流,教師點撥引導。
a.“蕭蕭”。
師:描寫風聲的詞語還有哪些?
師:詩人選用了“蕭蕭”這個詞語,有什么特殊的意義?(表達了一種凄清的心境。詩歌是意境的,作者開頭就營造了一種孤寂的氛圍。)
b.“送”。
師:明明是風吹來的聲音,一個“送”字,送來了什么?
什么“聲”?(秋風吹動梧桐葉的聲音。)
師:這樣的聲音在作者聽來,心里是什么感受?
c.“情”。
師:這個“客”是誰呀?(作者)
師:什么“情”呢?(有孤單凄冷之情,有思念家鄉之情,還有……不同的讀者產生不同的感受,作者的高明之處就是表達了自己的心情,觸發讀者的遐想。)
d.“知”。
師:既然是夜里,作者怎么只憑“一燈明”,就判斷了兒童在“挑促織”呢?
師:作者看到了什么?你從圖中看到了什么?這一切更使他想起了什么?
(這是他自己的兒童時代和伙伴一起捉蟋蟀的情景。思鄉之情更加強烈了。)
師:這個“情”還包含了什么呢?(想起了自己的家鄉和童年的生活。)
師:回憶自己的童年的生活趣事是非常幸福的,有時候會忍不住笑出聲來,你有過這樣的體會嗎?可是詩人此刻想起以往的趣事,心情會怎么樣?(想到自己一個人在外,更加思念家鄉,更加想念親人。)
【設計意圖】古詩語言凝練、簡潔,但恰恰是這樣的語言卻包含著豐富的內涵,是作者的匠心獨運。品味古詩就是要引領學生走進詩境,抓住關鍵的詞語,引導學生聯系已有的經歷、體驗,由表面的“見”,展開想象,搜尋隱含的“憶”,感受語言的美妙。
3.練習有感情地誦讀。
【設計意圖】在這樣的基礎上誦讀,才能體會詩人的情感世界,走進詩人的心靈,學生才能把自己移情當作詩人,“使其言皆出自我之口”。這時候的“讀”才能成為一種情感的表達,是真正地有感情地讀,而不是為了讀得有感情而裝腔作勢的讀,這時候的“讀”才能成為一種讀者與作者間共鳴的催化劑。
(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1.師:這首詩的“題眼”是什么?(憶)
師:作者在重陽節這天“想念”什么呢?
2.師:再讀一讀,看一看,你認為這首詩中詩人哪些地方寫得好呢?
學生交流。
教師點撥:
a.“異鄉”“異客”。
師:兩個“異”字,和前面的“獨”合在一起,讓你有什么感受?(開頭一個“獨”,緊跟兩個“異”,勾勒出了作者身在外鄉的孤單心境,更增加了思鄉的情緒。)
b.“倍”。
師:“倍”字怎么理解?(“更加”的意思。思念的情感非常強烈。練習讀這句話。)
c.“遍”和“少”。
師:這樣的對比,襯托出了什么?(思念之情。)
師:你曾經離家很長時間嗎?有什么感受?你能體會他們的情感嗎?
師:帶著這樣的感受讀一讀。
3.你最想珍藏這首詩中的哪些詩句呢?為什么?
師:當在外打工的親人在中秋之季,他們會自然地想起——
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師:當在外留學的親人在月圓之時,他們會自然地想起——
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師:每年春節,無數的臺灣同胞和海外僑胞,他們會自然地吟誦——
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師:無數佳節,當我們思念漂泊在外的親人的時候,他們也在思念著我們,讓我們深情地吟誦這首詩——
師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師:同胞的心,親人的心總是緊緊牽掛,緊緊相連。這的確是一首流傳千古的名句,他記載著無數離家在外的游子的心聲。佳節也已不再僅僅是指重陽節了。
【設計意圖】以“讀”為核心,以“品”為依托,以“情”為主線,讓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中反復誦讀,整體感悟,感受古詩語言的優美,激發情感的升華。
三、整體比較
1.師:同學們,當這兩首詩共同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時候,我們的頭腦中會出現兩個不同的畫面,既然我們把它們放在一起學習,想象一下,你們發現它們有什么異同嗎?
引導學生發現:表達了同樣的主題——想念家鄉,思念親人。一個“見”,一個“憶”。由景生情,由情生景。真是巧妙絕倫啊!
2.再讀兩首詩,情感升華。
【設計意圖】兩首詩放在一起,也許真是教材編輯的有心安排。把兩首詩放在一起教學,這樣的整合突出了詩歌的主題。課堂結構從開始的整體感知,到品味后的整體比較,讓學生不僅感悟了古詩的內容,而且走進了詩人的情感世界。可謂是既看到了樹木,又看到了森林。
3.師:比起遠離家鄉的游子們,你現在想對自己的家鄉和身邊的親人說些什么?(珍惜現在的一切,熱愛自己的家鄉,珍惜親人之間的友情。)
四、拓展閱讀
師:古往今來,關于想念家鄉,思念親人這一主題的詩歌很多,老師推薦兩首。
出示:《游園不值》《渡漢江》。
師:自己練習讀一讀,和我們本課學習的古詩做比較,也可以課后自己收集一些,把自己喜歡的背下來。
【設計意圖】課標要求中年級學生“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這就要求教學中針對三年級學生的特點,要注意扶放結合,由點及面。讓學生在閱讀積累中充分感受中華古詩文化的魅力。
【課后反思】
本設計在教學的過程中除了讓學生完成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兩首古詩,理解古詩的內容和詩人的情感以外,重點呈現了兩個方面的突破。
一、在讓學生自主學習古詩的過程中,領悟學習古詩的方法。學生依據書中介紹的關鍵詞語的意思,和自己查閱的內容,在疏通句意的過程中,感受到要注意詩句間的內在聯系,如“蕭蕭”指風聲,結合二句的“秋風”,就可以理解為秋風吹梧桐葉的聲音。詩句的理解不能單獨地一句一句地分析,要上下融合,注意內部之間的聯系,組織語言也要符合古詩的意境。
二、古詩教學的難點,在于對詩的意境和情感的把握。中年級要求學生開始關注詩人的情感,因此,教學中,學生從認知入手,通過品味語言,引發情感,在情感的陶冶中,啟動思維,從中感受、理解、體會并獲得一定的語文能力。通過展開想象,多次引導學生抓住關鍵的詞語感悟詩人運用語言的獨到,感悟古詩的語言魅力。使學生對詩人的情感歷程有了很深入的了解,形成共鳴。為了更好地達到這一目標,本設計還巧妙地將兩首詩放在一起比較,由情感驅動、引發情感共鳴,從而產生物我兩忘、如癡如醉的境界。這樣做,凸顯了主題,突出了這類古詩的特點,也激發了學生課外進一步拓展閱讀此類古詩的興趣。
(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市銅山縣三堡實驗學校)
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五冊《夜書所見》教學實錄 篇4
【教學目的】
1、引導學生體會詩人所描繪的河上夜晚的迷人情景,陶冶愛美情趣,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2、理解詞句意思了解古詩敘述的內容。
【教學重難點】
理解詞句,想像詩歌內容。
【教學過程】
一、溫故知新,引入新課
二、觀察畫面、解題
1、出示圖畫,指導觀察。
2、解題。
3、師配樂范讀古詩,學生思考。這首古詩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三、指導自學
1、你們有什么學習方法嗎?
2、學生自學,教師巡視指導。
四、師生交流
1、看第一句詩句,你們讀懂了什么?
2、學生質疑。
3、指導朗讀。
4、過渡:此時詩人又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5、在這一句中你讀懂了什么?
6、學生質疑:
你最喜歡詩中哪一句或哪個詞。
五、感情朗讀、激活畫面、練習背誦
1、齊讀,同桌互相說說你腦海中出現了哪些畫面。
2、自愿上臺描述。
3、背誦古詩。
六、布置作業
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五冊《夜書所見》教學實錄 篇5
重慶市萬州區沙河小學 曾昌蓮
教學目的:
1、認識3個生字,會寫4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
3、用注釋理解詩意,體會詩情,激發學習古詩興趣。
教學準備:
教師:生字卡、掛圖、投影顯字。
學生:預習課文,讀《靜夜思》(李白)。
一、師生對話,引發興趣
師:同學們到外地去作過客嗎?在別人家里作客的心情怎么樣?誰來說說?
生:作客,主人招待好,但時間久了,總覺得不對勁,總是想家。
師:為什么總是想家?
生:在別人家里不方便、不習慣。自己家和爸爸媽媽一起,還有我喜歡的小伙伴,玩游戲,說說笑笑,那才開心呢!
師:剛才,他說的在人家家里作客的心情,大家都有過嗎?
生(齊答):有過。
師:好。這就叫:作客的心情。下面,我們學一首古詩(板書:夜書所見 葉紹翁)看看詩人在外作客時怎么想念家鄉和親人。先一齊讀題目。
生:(讀題目)。
師:誰知道這個“書“字在這里的意思?
生1:書本,在夜里讀書嘛!
師:“書”字有這個意思。但是,把它用在題目里,和前后的詞連接起來,特別是和“所見”連接,想想看,還有什么意思?誰說?
生2:寫!
師:說得太對了,說明你肯動腦筋!再想想,“所見”,聯系前面“夜書”來理解,是什么意思?
生2:看見到的,就是詩人夜里寫下他看見的那些情況。
師:很好。你把題目的意思說得完整、清楚。再齊讀一遍題目。
生(齊讀題目)。
師:“書”這個詞有兩個意思,主要是看把它放在什么句子里,如“我們讀書”,那就是“書本”;可在“夜書所見”里呢?
生:寫!
師:對!就是“寫”,這叫“一詞多義”。大家再來說說“夜書所見”的意思?
生(齊):詩人在夜里寫下他看見的情景。
二、初讀課文,感知大意
師:詩人究竟寫了些什么?我們讀了課文就知道了。打開書,自由默讀,注意有拼音的字。
生:(默讀)。
師:(出示生字卡:蕭(xiāo)蕭 梧(wú)葉 促(cù)織)誰來拼拼音?
生:(拼音,師相機正音,全班跟著拼音)。
師:這首古詩有兩個字(板書)“促、深”要特別注意寫法。你們看“促”的左邊是單人旁還是雙人旁?(生:單人旁)所以不要多寫一撇;“深”字右邊頭頂上有一點沒有?(生:沒有!)那就不要加點!把剛才學的幾個生字“書空”寫寫,看誰先能默寫?
生:(“書空”生字,然后本子上默寫,同桌互相檢查)。
師:這首詩(課文)的左下角有“注釋”,它是幫助我們了解生字生詞的,要聯系課文來理解。現在,大家邊讀課文邊看注釋,看看誰先弄懂全詩的大意?
生:(自由讀課文,互相討論)。
師:這首詩都能通讀了。四句嘛,能背嗎?誰來?
生:(多數舉手)
師:(指一位)你背看看!
生:背得好。現在,同桌的互相背,看能背這首詩的有多少?
生:(互相背詩)
師:看來多數同學都能背這首詩了。
三、精讀課文,感悟詩意
師:現在,我們來進一步學習這首詩,提個要求:詩人在這個夜里到底寫了他見到的一些什么?先學前兩句,仔細默讀,認真想,在重點詞語下邊畫一橫。想好了就舉手。
生:(邊讀邊想,有的互相議論,有的舉手)。
師:(指生1)你說說!
生1:詩人看到了蕭蕭秋風吹下落葉送來寒冷,江面上也吹來秋風……(到“動客情”就語塞。)
師:你說對了。不過,請大家再仔細想想,這前兩句詩中“秋風呀、落葉呀、寒冷呀,江上也刮來秋風……)這么一個夜晚,詩人心里會是一種什么感覺?認真體會后,誰想好了誰回答。
生2:(舉手)冷冷清清。
師:詩人一個人在外地作客又在這么冷冷清清的夜里還會很自然地感到什么?讀讀想想后回答。
生3:(自由讀以后舉手)孤單、寂寞、苦悶。
師:對,詩人這時確實感到孤單、寂寞、苦悶,就像你們在別人家里作客人時有過的那種心情呀!有了這樣(孤單、寂寞)的心情就會很容易產生另一種什么樣的心情呢?
生:(眾生舉手)
師:(指一人)你來說!
生4:很容易想家、想親人。
師:對,對!很容易想家,想親人。這就是在外作客時最容易引
起的一種心情。這就叫(板書):動客情,“動”就是牽動(引起)作客的思鄉之情(客情)。請大家把前兩句再讀一遍。生:(齊讀)
師:現在來學后兩句詩。(出示掛圖或指看文本上的圖)。邊讀邊看看注釋。
生:(默讀后兩句)
師:你們讀了后兩句,又看了插圖,高興嗎?
生:(笑)捉蟋蟀呀!
師:你們高興,我也高興。詩人在這深夜里忽然從遠處看到燈火下的兒童捉蟋蟀,他會高興嗎?
生:高興!
師:是的,詩人一定會高興的。請把后兩句詩再讀一下。讀時,想想“知”字的含意是什么?
生:(自由讀,討論)。
師:“知”,你想想:詩人是在深夜從遠處看見籬笆底下有燈火,他能夠看見(知道)那么小的蟋蟀嗎?想想看,“知”字該怎么解釋?
生1:估計、猜想。
生2:料定。
師:這三種解釋都有“想”的意思。不過,“料定”多少帶有肯定的意思,要確切些。請再讀全詩。
生:(輕聲,細讀)
師:是的,詩人看到那兩個兒童捉蟋蟀玩得真開心呀,他自己當然也很高興!可是,詩人這時畢竟不是在在的家鄉呀,他看到這里的兒童們玩得那么高興的時候,就越會想到什么?
生:詩人越會想起他的家鄉和自己的童年。
師:是的,詩人會想起他的家鄉和他的童年。那么,這首詩的第二句寫了“江上秋風動客情”中的“動客情”是詩人想念家鄉、親人的意思。從這里可以看到詩人在前兩句中“動”了客情;在后兩句詩中看到兒童們玩蟋蟀他又一次“動”了客情,思念起自己的家鄉和童年。(投影顯字):
師:所以,“動客情”就成了全詩中的中心詞。全詩從頭到尾都融進(蘊含)了詩人的思鄉之情。我們要抓住這個中心詞更好地用心去感受這種感情。請再讀一遍,看能不能讀出這種感情?
生:(靜思細讀)。
師:(觀察生讀后)你們都在認真讀,很好。不過,有的讀得太快了,有聲音太高……。你想,詩人當時一個人很孤單、很苦悶,思鄉心切,情緒低沉的呀,聲調要緩慢些。比方,有個小姑娘拉住媽媽的手搖,雙腳輕輕地跳:“媽媽,我求求你啦,走吧,怪不好玩,回家啊!”你看你看,她是多么想家呀!這首詩就是要把詩人“想家”(鄉愁)的感情、味道讀出來,讀得濃濃的。再自由讀,看誰讀得最好?
生:(自由讀)
師:現在,我看誦讀好多了。只是“動客情”是詩中的中心詞,吐字要清,適當放慢。(范讀)“江上/秋風/動……客情!”最后兩句“捉蟋蟀”場景確實令人高興,但同時又牽動了詩人“動客情”思念家鄉呀!所以后兩句語氣可明快些,但不可過快。
(范讀)“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我再請大家齊讀全詩。
生:(齊讀)。
師:過去,我們學過李白的《靜夜思》一詩,現在看看大家還能背出來嗎?
生:(齊背誦,投影顯字)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師:你們想想看,詩人李白抬起頭來望見那掛在天空中的明月是那么高,月光又明又照得那么遠,月光為什么會使他一低下頭來就想起自己遙遠的故鄉呢?明月真神呀!開動腦筋想想,為什么?
生:因為同在一個月光照耀下,這時照到他床前,同樣可以照到他那遠離的故鄉去,也會照到他親人的房里去,他在老家就常常看月光。所以月光使他思念起故鄉來!
師:你講得太好了。我們學詩就要學會聯想,你看,他想到了“同在一個月光下”,月光是能照到千里之外詩人的故鄉去的呀!大家再把這兩句詩讀一下。
生:(讀《靜夜思》后兩句)
師:“明月”會引起他想念家鄉,那么,“江上秋風”使詩人“動起了客情”,也是思念家鄉呀!有個成語講:看見某種景象而引起某種思念之情,就像兩位詩人那樣,誰先想出這個成語?
生:(4人舉手)
師:(指1人)你說。
生:見景生情!
師:對,(板書)“見景生情”,又叫“觸景生情”。見景能生情,那么,為了更好地體會詩人的感情,我建議和同學們一起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里去,看看他是怎么寫成這么美好的詩篇的,好不好?
生:好呀!(鼓掌)
師:那好,我就帶領大家一起去——(深情地)夜深了,詩人孤單單的,多寂寞呀!上床睡吧,又睡不著。秋風蕭蕭地吹,樹葉落了,送來寒意;那籬笆下捉蟋蟀的兒童啊,更加思念遙遠的故鄉、親人……!這一幕幕情景(用手作翻滾狀)涌上心頭,越想越怎么樣?
生:越睡不著,越興奮。
師:活像什么?
生1:活像一陣陣風浪在心中翻滾。
生2:洶涌澎湃。
師:忽然,幾個浪頭“砰”的一聲,撞起了什么?
生:雪白的浪花。
師:對。撞起了幾丈高雪白晶瑩的浪花!這時,詩人眼前一亮,蹬開被子,翻身下床,就干什么啦?
生:詩人就寫下了《夜書所見》這首思念家鄉、親人的詩篇。
師:你們看(字幕顯示):“詩,就是詩人在生活中的激情碰撞出來的浪花!”……大家再把這首古詩誦讀一遍一吧!
生:(齊聲誦讀)
師:剛才,我們走進了詩人的“內心世界”,我們也來學做小詩人,好不好?就根據這首詩的意思,用現代人的話口述四句;要想像、順口、有感情。先分組討論,看哪組表達最好?
生:(討論后,有的組舉手)。
師:(選一個人誦讀)你們組來吧?
生:蕭蕭秋風吹落梧桐樹葉,送來陣陣寒意啊,
江面上的風使我想起了自己的家鄉(園)!
那籬笆下的兒童們玩蟋蟀啊,
更使我思念自己的童年!
師:好呀,你們組共同動了腦筋呀!只是“家鄉”改為“家園”與“童年”念起來更順口。你們認為怎樣?
生:行!……(略)
四、布置作業
1、默寫生字4個。
2、默寫課文。
3、讀讀《靜夜思》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兩首詩。聯系本課,更好地體會詩意詩情。
作者:曾昌蓮重慶市萬州區教育科學研究所
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五冊《夜書所見》教學實錄 篇6
隨著課改不斷深化,語文課堂教學變得活躍、奔放、而富有活力,不禁使我在教學過程中產生迷惑,語文課到底怎樣上?這個問題總是縈繞在我的腦海中。聽了上海骨干教師的語文課和他們的講座,頗有感悟。因此,將我所悟出的點滴,融入到《夜書所見》一詩的教學中。
一、把握語文教學特點,熏陶感染,進行人文教育。
語文課標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同時也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的獨特體驗。”中年級的古詩教學,要重視指導學生感受詩的內容,充分領悟詩人的情感,然而詩的語言是濃縮的精華,加之詩人的創作背景學生根本無法考證。所以,不能單單逐句理解詩句的意思,而應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將心比心地進行彈性感悟。這樣才有可能領悟詩的內涵意境。
《夜書所見》是小學語文三年上冊教材。在教學時,我以學生熟悉的《靜夜思》引入,使學生體會李白看到皎潔的明月,而產生的思念家鄉的感情,讓學生明白“景”與“情”的聯系。接著展示圖畫讓學生說說“看到了此景,你有什么感受?”學生踴躍回答“高興!”“有趣!”這與作者孤單寂寞產生了鮮明的對比。“面對同一情景為什么感受會不一樣呢?”這又為理解作者寫作背景做了更好的鋪墊,使學生更深刻體會到由于作者獨身一人,游離在外,才產生強烈的思鄉之情。身臨其境、遷移體驗是使學生與作者達成共鳴的最好途徑。我班住宿生比較多,對于三年級孩子來說,離開父母,孤獨無助,想家的感覺尤為強烈。借助這一特點,我把他們很自然引進情境中“你們離家在外,有什么感受?“想家!””想哭!”“心里很難受!”……(當時有一位女生說著說著竟然掉下了眼淚。)趁此機會,我說:“那你用這種感受,把這首詩讀給他們聽好嗎?”此時的效果,不言而喻。
二、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要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中年級的學生已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和學習能力。在本節課教學時,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選擇安排了學生自學的基本步驟,設計了這樣的過程:1、自己正確讀古詩,對不認識的字,可以查字典;2、把詩讀給小組內的同學聽,評評誰讀得好。(小組長先讀,組員依次讀);3、借助注釋、圖畫自己理解詩意;4、小組合作討論,歸納總結出完整的詩意;5、畫出不懂的地方,提出疑難問題大家解決。課堂上,學生興趣盎然,做到獨立思考,激烈討論,彼此間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在自己獲取知識的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小組長先讀,組員依次讀)的要求設計,既樹立了小組長的威信,又使學生明白合作學習也要遵守秩序,才能順利地完成任務的道理,培養了學生合作學習精神。
三、注重現代化教學與語文課的整合
多媒體科技應用于教學領域,是教育發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教育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標志。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積極使用多媒體,以優化課堂教學。在教《夜書所見》一詩中,為了掃除學生學習的障礙,突破學生對“梧桐樹”“促織”詞語的理解,我精心制作了課件,將形象、生動的畫面展現在學生面前,變深為淺,化難為易。由此我體會到多媒體的使用,不能只注重形式,課件內容的選制一定要圍繞教學目標,目的是要突破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脫離教學目標重點,只是為了渲染課堂氣氛的多媒體教學,只能使課堂教學更落后。
以上三點只是我在《夜書所見》一課中,略感到的成功之處。但本節課可也存有不足。
語文課標中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語文課程必須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擴大視野,把課堂教學資源延伸到課外學習資源,使學生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夜書所見》既是一首描寫秋天景物的,又是充滿濃郁思鄉之情的詩。類似這樣的古詩很多。在教學時,我只是鼓勵學生課余進行大量搜集,沒有及時對學生進行組織、督促、交流,沒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厄制了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體驗不到成功的喜悅,得不到自主學習意識和習慣的充分培養。
總之,語文教學應該為造就現代社會所需的一代新人發揮重要作用。面對社會發展的需要,教師要不斷學習,不斷反思,不斷實踐,從實踐中反思,從反思中實踐,才能更好的駕馭現代課堂教學。
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五冊《夜書所見》教學實錄 篇7
分析教材: 《夜書所見》是人教版第五冊語文第九課中的一首古詩,這是南宋詩人葉紹翁創作的一首詩篇。詩人先是寫客游在外,因秋風落葉,感到孤獨郁悶,由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憶起自己的故鄉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種郁悶之情又被一種親切之感所代替。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詩中兩個生字,理解詩句,了解古詩的內容。
在反復誦讀中,感受詩人熱愛秋天、熱愛家鄉的情感,并背誦古詩。
2、在“詩言”——“詩意”——“詩韻”間走一個來回,從而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有效策略。
教學重難點: 反復誦讀,感悟詩境,積累背誦。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復習古詩《回鄉偶書》,說說詩中的思鄉之情。
2、引入古詩學習:
二、讀準古詩
1、學生自由讀古詩,讀準字音。
2、指名學生讀古詩,糾正字音,學習古詩中的生字。
三、學習古詩,體會學習古詩的方法
(一)了解學習古詩的方法
1、教師:大家讀得很好了,那么怎么來學習古詩呢?(黑板出示)
1、解詩題
2。、知作者
3、明詩義(1)理解詞語(2)明白句意
4、悟詩情
(二)解詩題
1、學生讀詩題,看看它是什么意思?
2、學生說自己的想法。
(三)知作者
因學生沒有其它的途徑了解作者,這一部分就由教師向學生簡單介紹詩人。讓學生了解詩人寫這首詩的背景。
(四)明詩義
1、理解詞義
(1)學生讀詩句,看看自己能理解哪些詞語。
(2)學生說說自己對詩句中詞語的理解。
(3)引導學生通過看注釋理解詞語。
3、明白句義
(1)現在我們把這些詞語的意思放到古詩里,一邊讀一邊想,句子的意思是什么。
(2)學生選擇最喜歡的句子,試著說說他們的意思。
(3)為什么詩人知道有孩子在捉蛐蛐呢?
引導學生調換詩句的順序,用因為……所以……來說說三、四行詩句的意思。
(3)作者還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請看第一、二行詩。
(4)引導學生學習一、二行詩句,說說詩句意思。
(五)悟詩情
引導學生觀察圖畫,回想詩人寫詩的背景,體會詩人的情感。
四、學生有感情地誦讀、背誦古詩。
五、板書
夜書所見
南宋 葉紹翁
蕭蕭梧葉送寒聲,
江上秋風動客情。 思鄉之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 回憶童年
夜深籬落一燈明。
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五冊《夜書所見》教學實錄 篇8
一、揭題解題
(一)復習袁枚的《所見》導入新課
師:小朋友們,還記不記得袁枚寫過的一首詩。(師板書:所見)
生:齊背。
師:對呀,這是袁枚的《所見》,那你們還記不記得“見”是什么意思呀?
生:看見。
師:對,見就是看見的見,“牧童騎黃牛”就是他看見的。(師板書:看見)
師:除了看見,詩中還寫了~~~
生:聽見。
師:他還聽見“歌聲振林樾”。(板書:聽見)“見”就是看見、聽見,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葉紹翁的《夜書所見》。
(二)解題
師:書有兩種意思:書:(1)寫,記錄;(2)裝訂成冊的著作。(出示)在詩中,哪種更確切呢?
生:(1)寫,記錄。
師:“書”就是“寫”的意思,把它的意思裝進題目里,誰來試試?有點難,沒關系,大膽地把題目的意思說出來。
生:把自己看見聽見的寫下來。
師:是的,也就是把自己看見聽見的寫下來。(再請生說)
師:如果把時間加進去更好。夜里,他看見、聽見~~~~
師:如果在前面加上誰什么時候寫下來就更完整了。(板書:葉紹翁)
生:葉紹翁寫下夜里看見的、聽見的。
師:你已經理解題目的意思了,老師給你個建議,把“寫”放到前面說更順。
師:你們會說嗎?就像他這樣,小聲地說一次。
(三)讀題
師:你們剛才說的就是題目的意思,我們把題目再齊讀。
師:如果在這里(指“夜書”)停一下就更好了。
師:夜里靜悄悄的,誰來輕輕地讀讀。
二、朗讀詩歌
(一)出示自學要求
師:接下來我們去讀讀古詩,在詩里有一個字,(師板書:挑)平常讀“tiāo”,在詩里讀
“tiǎo”。
師:讀詩之前,老師建議小朋友這樣做(出示自學要求:1.把古詩讀正確、讀通順。2.對照注釋,想想詩中哪些事物是詩人的所見。)
(二)學生自學
學生自由讀古詩。
(三)交流反饋
師:同學們讀得最認真,有的還讀得津津有味,誰愿意把自己的朗讀展示給大家。
(一生讀)師:你很聰明,聽老師一說,馬上把這個“挑”字讀對了,你知道為什么讀第三聲嗎?
學生紛紛說“捉”。
師:“挑”是“捉”的一種動作,用樹枝把泥土挖開,把里面的蟋蟀挑出來
(一生讀)師:有個字要注意一下。(師板書:促)“足”的撇短短的,捺要長長的。你再讀一下。(生讀對了)師:掌聲送給他。
師:能放到詞語里讀嗎?再請剛才這個同學。
師:“促織”就是蟋蟀、蛐蛐,古時候人們叫“促織”還有一個故事動人的故事呢?你們愿意聽嗎?秋天來了,蟋蟀叫得特別歡,冬天來了,冬天來了,你們趕快紡織要準備過冬啦!
師:還有誰愿意讀嗎?
師:剛才聽了這幾位同學,都能把古詩一字不差地讀下來,真能干。
師:要把古詩讀得有味道,還要注意停頓,這些“|”就表示停頓,你們試試看!
師:你把停頓讀得特別棒,有詩的味道了。
師:相信每個孩子都讀得很棒,我們先請男生讀讀詩(男生讀)我給你們打滿分,女孩子試試看,加油。(女生讀)
師:讀得越來越有詩味了,也給你們打滿分,老師也想讀了,想聽嗎?
三、解詞品句讀詩
師:讀得有點詩味了,我們還可以讀得更好,理解了古詩就能讀得更好。
師:哪些東西是詩人所見呢?
生:捉蛐蛐。
師:用詩里的話就是——兒童挑促織。還有嗎?
生:動客情。
師:動客情是詩中的感覺,見,看見、聽見。
生:他住在江上聽見一陣秋風吹過。
師:你聽見了“江上秋風”,但要注意他不是住在江上,是住在江邊。
生:夜深籬落一燈明。
師:(師板書:—燈)這里的“一燈”是哪里的一燈呀?(師板畫籬笆)籬笆里,小朋友在捉蛐蛐,點在一盞燈,它的里邊不可點燈,旁邊可以。
師:“籬落”,我們在哪些詩見過?出示:月長籬落無人過,唯有蜻蜓蛺蝶飛。/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
生齊讀
師:這些“籬落”都是“籬笆”的意思。看到的說了不少了,還有聽到的嗎?
師:“蕭蕭”是什么呀?(師板書:蕭蕭)對了就是風的聲音。繼續說,還有什么?
師:剛才小朋友說的這句不僅有蕭蕭的風聲,還有什么?
師:對了,“梧葉”就是梧桐的葉子。
師:老師還有個疑問:“兒童挑促織”是作者親眼所見嗎?不管是不是,都要從課文里找依據。
生:“知”就是“知道”的意思,不是肯定有。
師:他到底是看到什么,才知道有“兒童挑促織”?
師:他看到籬笆旁有一盞亮著的燈,才知有兒童在捉蛐蛐呀。原來后一句,要先解釋“夜深籬落”,再解釋“兒童挑促織”呀。
生:他看見籬笆旁邊亮著一盞燈,知道了兒童在挑促織。
師:說得真好,你們也來試試!
學生自由說。
(一)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1、蕭蕭梧葉
師:我們理解了古詩的意思,一定會讀得更好!接下來,我們逐字逐句來讀,肯定會把這首古詩讀好、讀得美美的。
師:蕭蕭是一個擬聲詞,是風的聲音,風有時候很柔和,比如說習習的涼風;風有時候很凜冽,比如說呼呼北風。秋天的風給你什么感覺?
生:溫柔。
師:溫柔?又跟夏天的風一樣嗎?
師:秋風不那么凜冽,但已有一點冷冷的感覺。那這樣的風怎么讀出來呢?
師:可以讀得輕,還可以把音節拉長一點
師:帶著一絲涼涼的秋風吹過梧葉,會怎么樣呢?
師:秋風像蝴蝶一樣落下來,也許它們在樹上搖擺,發出沙沙的聲音,風吹過樹葉,它在沙沙地響。也許像同學們所說,樹葉落下來,發出“蔌蔌”的聲音,這就是“蕭蕭樹葉”。
生讀
師:你看,秋風的韻味出來了。
生讀
師:把這個詞再拉長一點!(手指:蕭蕭)
2、江上秋風;理解,誦讀
師:你們把秋天的寒意都帶過來了,加上“江上秋風”,誰也能這么讀。
生讀
師:聽到你的朗讀,我已感到秋意。
生齊讀
3、討論:為什么詩人覺得蕭蕭梧葉送來寒聲?
師:江上秋風帶來陣陣秋的寒意,詩人感受到這些,他想到了很多。葉紹翁的家鄉在福建,可是這個時候他居住在杭州,他已經好多年沒回到家鄉了。住在西湖江畔,他很思念自己的家鄉,對于這個村莊來說,葉紹翁是誰?
生:客人。
師:對,他只不過是這里的一個客人,這里不是他的家鄉,這樣的夜晚,他怎能不動感情?
你知道他動了怎樣的情?
生:想念自己的故鄉。
生:想念自己的父親、母親。
……
師:怪不得他覺得這樹葉這秋風都送來了陣陣寒意。同學們,他僅僅是身體寒嗎?還有什么?
4、誦讀詩句
師:是呀,身體寒一直傳到了他的心里,誰能把詩人的心情送進去,蕭蕭……江上……
生讀
師:你有情,把“動”和“情”重音!
練讀“蕭蕭梧葉送寒聲”
(二)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1、聯系實際體會詩情
師:對于詩人來說,自古逢秋悲寂廖,秋天是個悲傷的季節,對于孩子們來說,又是個美麗的季節。小朋友捉過蛐蛐、撲過蝴蝶嗎?在撲蝴蝶的時候,你的心情怎樣?
生談自己的心情。
師:緊張、高興、激動的時候,我們說話的速度就會——快。
師:真不錯可是我就是有個問題想不明白,他只不過是看到了籬落、一燈;他怎么就猜到兒童在挑促織呢?
生:這個時候,大人都不出來了。
師:他怎么知道小孩會出來?
生:因為小孩比較貪玩。
師:他可以猜他折紙飛機啊什么的,為什么非猜他們是捉蛐蛐呢?
生:因為秋天是他們快樂的時候。
師:看來,他小時候肯定也捉過蛐蛐。,他想到小時候也捉過蟋蟀,心情怎么樣?
師:想到往事那么開心,卻又勾起了詩人的思鄉之情,可是陪伴他的只有那孤孤單單的籬落一燈陪著他,還有其他體會嗎?
2、誦讀詩句
再次齊讀
師:都把這種感情帶進去讀好嗎?
(三)誦讀古詩
師:現在,老師請你們把整首古詩都連起來,老師配上音樂,誰來試試,你來!
生讀
師:讀得很好!
另一生讀
師:對,也讀得很好,你來!
師:在這樣一個秋夜,詩人忽喜忽悲,所以讀的時候也有快有慢。愿意聽我讀嗎?
師范讀
師:學我的樣子,一起來!
生齊讀。
師:這節課,你們學得很不錯。平時回家多讀、多寫、多動筆,你們的語文一定能學得更好!
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五冊《夜書所見》教學實錄 篇9
《夜書所見》教學反思
南宋詩人葉紹翁的《夜書所見》先是寫客游在外,因秋風落葉,感到孤獨郁悶,由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憶起自己的故鄉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種有意之情又被一種親切之感所代替。在這首詩的教學中,我認為教學重點是讓學生讀懂詩句,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同時,我希望在學習古詩中,讓學生知道學習研討的方法、步驟。課堂上,我先出示學習古詩的步驟,再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去學這首古詩。由于學生學習的目的明確,孩子們從學詩題、理解詩意到感悟詩情都很積極,教學進行得也較為順利。一節課下來后,我覺得這樣的做法是有效的,但是,在體會詩意和感悟詩情上我還是感到有一些不足。
通過這節課,我有幾點想法:一是在語文教學中對孩子進行學習方法上的指導是必要的。語文教學不光要傳授孩子們語文知識,更要讓孩子們掌握如何去獲取這些知識。二是在教學前,教師必須對教材充分鉆研,正確把握教材內容,準確地設計教學中的提問,巧妙地引導學生學習。
學習了《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后,產生了幾點疑問:
一、重陽節為什么叫“老人節”,什么時候產生這個稱謂的?
二、“山東兄弟”指誰?
三、“重陽”是指天還是節日?
四、重陽節起源于什么時候?
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陽相重,故稱“重陽”。九九重陽這一天活動極為豐富,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放風箏、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老人們在這一天或賞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鍛煉體魄,給桑榆晚景增添了無限樂趣。
關于重陽的詩歌比較多。最有名的莫過于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了,此詩是王維17歲時旅居長安所作。九月九日,橘紅橙綠,黃菊盛開,金桂飄香,紅葉流丹。正是游覽的好季節。但王維寫此詩時才17歲,并不是“老人”,所以唐朝應該不是叫“老人節”。宋李清照詞“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看來宋朝同樣很注重重陽節的。而毛主席詞《采桑子 重陽》中“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人生易老、韶光易逝,人生短促,唯其易逝,但“夕陽無限好,何懼近黃昏。”
在我們這兒,是不時新過重陽的,只有一些單位掛一兩幅標語了事。無論農村還是城市,都沒有山,登高是沒有的,菊花也少有人種,菊花酒沒有聽說過。這里是洋河酒的家鄉,正流行的“藍色經典”就盛產于此。茱萸也沒有人能說清是什么。在我印象中,唯一能和重陽節沾上邊的,就是我們這有個“重九詩會”,那一天,不少道中之人在一起觴詠之間,暢敘友情,寫詩作詞,自娛自樂。
9,《古詩兩首》——《夜書所見》教學反思
古詩的教學,一直覺得在詩句的理解,特別是出現一些跟現在的意義具有較大出入的字詞的時候是最大的難點.《夜書所見》在備課就猜到學生對"書"字的理解以及對后兩句出現倒裝句的情況可能存在困難.果然,板書課題后,讓學生想一想夜書所見, 是指詩人在做什么 書指什么 不少學生意見不同,有的說書是那個人在看書,有的人說那個人在看東西把這些東西當成書,這時我讓學生看圖然后再反復讀課題,又讀了三遍課題后一位同學站起來說,他認為書是寫,那個人把看到的寫了下來.這時,學生也茫然不知所措,我不急于讓學生下定論,因為開課前我也查了不少資料正在這個書上為難呢,這個書字是應作寫來講,但很容易讓人感到是詩人在看書看到了一些景象,我想如果他們說不出來都認為是看書的話,也不能說錯,但學生竟能悟出來,看來多讀確實有好處.而這兩首詩的難點也就是夜書所見, 這首詩的詩句不太好理解,因此我讓學生再看圖聯想明月,獨自一人,江邊靜靜的夜這些會讓人想到什么,學生都說會想到自已的家.再讓學生朗讀古詩,從古詩中體會詩人的思鄉之情.學生能夠說出來了,既然能解其情,就好辦了,學生再反復讀詩句并結合注釋,很快就明白了第一句的意思,第二句也好懂,但卻是倒裝句, 為此我先讓學生讀最后半句"夜深籬落一燈明"結合圖學生很快明白了,但夜那么晚只看到燈又看不到人,那個人只能猜想了,再看上半句,讓學生抓住"知"(料想)就馬上能理解了.學完了古詩,理解了詩句的意思,然后我又重新回到課題,讓學生說說"書"字到底怎么理解,這回大家都能明確地說出是"寫"的意思了. 有了這樣的基礎,第二首詩學生基本可以靠自學理解.
三年級《夜書所見》教學反思
在浩淼的古詩長河中,有許多詩歌均以淺顯含蓄的筆調,抒發了詩人內心的思想感情,或感慨人生,或思念家鄉,或謳歌大好河山……同一主題的古詩比比皆是。在小學語文教材的編排中,也有意識地把同一主題的古詩,放在同一單元中教學,以開闊學生的認知視角,起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功效。
最近,筆者嘗試進行了“主題建構式”的古詩教學,既以一個母線為主題,整合多種古今相似閱讀資源,進行較為開放的語文學習,從而引導學生在詩中漫步,往詩外暢游,思接千載,遨游萬里。通過實踐發現,古詩教學中的主題建構,可以讓學生更好地領會詩人的感情,感受詩歌的藝術形象,體味詩美,引導學生進入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美妙的詩歌藝術境界。
下面簡要描述將《夜書所見》和《泊船瓜洲》兩首古詩,放置在同一單元主題“想家的心情”中的教學策略。
一、研讀文本,開發母線主題
每一首古詩都是詩人心路歷程的寫照,與詩人的現實生活息息相關,它所反映的主題往往具有濃郁的人文色彩。
《夜書所見》的作者葉紹翁客居他鄉、輾轉漂泊,在梧葉飄飛,寒聲陣陣,秋風瑟瑟中,看到兒童挑燈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場景,想起故土家園的溫馨美好;想起親人朋友的音容笑貌……從而含蓄地抒發了一種思鄉念親、懷想故園的感情;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則借助皓月當空的意象,用疑問的句式,想象出一幅 “明月照我還”的畫面,大有急欲飛舟渡江回家和親人團聚的強烈愿望。兩位詩人,雖然處在不同的朝代,有著不同的生活閱歷,但是思念家鄉、對故土的依戀之情卻是相同的。細細咀嚼,便能深深體悟到返回家園在詩人心中的渴望。繼而從主題出發,上下延展,左右逢源,開發出一個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豐滿立體的微型母線主題──“想家的心情”。
二、再現意境,撥動情感心弦
古詩內容的時空跨度太大,加之學生的閱歷背景又太淺,他們很難與詩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此時,就需要根據古詩中提供的意象,真實而藝術地再現原詩意境。
在葉紹翁的《夜書所見》一詩中,向讀者呈現了多個意境:凄清寒冷的江上秋景、溫馨可親的家居休閑場景……需要教師超越時空,引導學生透過作者勾勒的場景,通過意境的再現,引動學生情感心弦的敏感點。在介紹葉紹翁離家在外的背景知識外,教師提出了教學要求:走近詩人,成為他的知心朋友,通過學習古詩去了解他內心的想法。引導學生誦讀“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讓學生試著從詩句中感受江邊的詩人聽到了什么?再輔以梧桐樹葉被風吹過的沙沙聲,在音響效果的作用下,學生仿佛與詩人一起感受到了深夜江邊的涼意,感受到了孤獨。除了從聽覺中感受古詩的意境之外,讓學生從視覺上進一步體會古詩展現給我們的畫面,引導學生從“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中體會作者看到的場景,學生潛心會詩,一個個溫馨的意象出現在學生眼前:稀稀落落的籬笆、低矮的茅屋、昏暗的燈光、提著燈籠的兒童……這不僅是意象的組合,更是對古詩意境的藝術化再現。學生仿佛聽到了蟋蟀的叫聲,聽到了孩子的歡笑聲,看到了孩子燦爛的笑容……平面的詩句通過學生的想象成為一幅幅鮮活的畫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體的場景。
三、借助意象,解讀內心世界
詩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蘊,在“意象”的召喚和引領下,噴涌而起、一瀉千里。緊緊抓住這一中介,讓學生投身其中,感詩人所感、想詩人所想。當學生伴隨著意象進入詩境的時候,教師略帶眷戀的敘說:望著這稀稀落落的籬笆、望著昏黃的燈光,望著兩個調皮的小孩、聽著孩子們的歡笑聲,這是一種濃濃的家的感覺,此時此刻,假如你就是這個離鄉背井、獨自在外的詩人,你會是怎樣的心情?你有什么想法呢?有的學生說:我真想去抓抓蟋蟀;有的說:我真想回到童年;有的說:我想回家了……一句句未經雕琢的話語,不經意間理解了詩句中的“動客情”,憑借著意象的召喚,引領學生感受到詩句背后的那份情、那顆心、那種味。
正當學生在《夜書所見》中詩人的思鄉戀家的情結中切己體察、感同身受時,教師呈現了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一詩,根據教學圖片,簡要介紹了瓜洲、京口、鐘山的地理位置,然后,讓學生憑借著注釋,讀通順古詩,也來猜一猜這位詩人心里在想什么?學生通過誦讀,感受到了江南花紅柳綠的勃勃生機,更從“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中體會到了詩人強烈的思家情緒和深深的無奈。
四、古今融合,建構立體課堂
不同的作者,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經歷,不同的環境,同樣的心情,同樣的感受。此時,相似主題的兩首古詩有機地整合為一體,在比較朗讀中,再次引領學生在情緒場中共同受到一次精神洗禮,從而把握詩人內心的情感歷程。此時,同一主題:想家的心情。已經緊緊地建構在一起。
想家的心情,這不僅是王安石的想法,也是葉紹翁的內心所需。自古以來,無論游子走到哪兒,家是永遠的牽掛。想家的心情,無論是古人,還是現代人,那都是一樣的。在學生內心形成了這樣的情感認同后,通過多媒體呈現王慧敏的《想家的心情》,教師深情地配樂朗誦:異鄉的天空/我是斷線的風箏/異鄉的水面/我是無根的浮萍/異鄉的夜晚/月亮很瘦/如何也裝不下/想家的心情/異鄉的人群中/家是一團火/異鄉的路上/家是一盞燈/異鄉的夜晚/家是一個夢/如何也圓不了/想家的心情/想家的心情/是母親倚欄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游子憑窗凝眸的憧憬/想家的心情,誰都感受的到,誰也說不清。
在悠悠的音樂聲中,在教師的娓娓述說中,學生與古代詩人、現代詩人的心產生了共鳴,通過主題構建,在古今同一主題的詩歌整合中,在學生立體的、多頻道的接收中,在超越時空的跨度中,學生與詩人之間架起一道絢麗的彩虹,從而建構起了一個互相聯系、互相延拓的立體課堂。
如此的主題構建型的古詩教學,能引導學生既入乎其內,又出乎其外地欣賞古詩,使語文教學有了鮮活的靈魂,使我們的語文課堂多了一份灑脫和厚重,少了一份蒼白和飄浮。
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五冊《夜書所見》教學實錄 篇10
分析教材: 《夜書所見》是人教版第五冊語文第九課中的一首古詩,這是南宋詩人葉紹翁創作的一首詩篇。詩人先是寫客游在外,因秋風落葉,感到孤獨郁悶,由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憶起自己的故鄉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種郁悶之情又被一種親切之感所代替。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詩中兩個生字,理解詩句,了解古詩的內容。
在反復誦讀中,感受詩人熱愛秋天、熱愛家鄉的情感,并背誦古詩。
2、在“詩言”——“詩意”——“詩韻”間走一個來回,從而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有效策略。
教學重難點: 反復誦讀,感悟詩境,積累背誦。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復習古詩《回鄉偶書》,說說詩中的思鄉之情。
2、引入古詩學習:
二、讀準古詩
1、學生自由讀古詩,讀準字音。
2、指名學生讀古詩,糾正字音,學習古詩中的生字。
三、學習古詩,體會學習古詩的方法
(一)了解學習古詩的方法
1、教師:大家讀得很好了,那么怎么來學習古詩呢?(黑板出示)
1、解詩題
2。、知作者
3、明詩義(1)理解詞語(2)明白句意
4、悟詩情
(二)解詩題
1、學生讀詩題,看看它是什么意思?
2、學生說自己的想法。
(三)知作者
因學生沒有其它的途徑了解作者,這一部分就由教師向學生簡單介紹詩人。讓學生了解詩人寫這首詩的背景。
(四)明詩義
1、理解詞義
(1)學生讀詩句,看看自己能理解哪些詞語。
(2)學生說說自己對詩句中詞語的理解。
(3)引導學生通過看注釋理解詞語。
3、明白句義
(1)現在我們把這些詞語的意思放到古詩里,一邊讀一邊想,句子的意思是什么。
(2)學生選擇最喜歡的句子,試著說說他們的意思。
(3)為什么詩人知道有孩子在捉蛐蛐呢?
引導學生調換詩句的順序,用因為……所以……來說說三、四行詩句的意思。
(3)作者還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請看第一、二行詩。
(4)引導學生學習一、二行詩句,說說詩句意思。
(五)悟詩情
引導學生觀察圖畫,回想詩人寫詩的背景,體會詩人的情感。
四、學生有感情地誦讀、背誦古詩。
五、板書
夜書所見
南宋 葉紹翁
蕭蕭梧葉送寒聲,
江上秋風動客情。 思鄉之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 回憶童年
夜深籬落一燈明。
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五冊《夜書所見》教學實錄 篇11
教學目的:
1、認識3個生字,會寫4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3、用注釋理解詩意,體會詩情,激發學習古詩興趣。
教學準備:cai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對話激趣,導入古詩
師:同學們到外地去作過客嗎?在別人家里作客的心情怎么樣?誰來說說?
生:作客,主人招待好,但時間久了,總覺得不對勁,總是想家。
師:為什么總是想家?
生:在別人家里不方便、不習慣。自己家和爸爸媽媽一起,還有我喜歡的小伙伴,玩游戲,說說笑笑,那才開心呢!
師:剛才,他說的在人家家里作客的心情,大家都有過嗎?
生(齊答):有過。
師:好。這就叫:作客的心情。下面,我們學一首古詩(板書:夜書所見 葉紹翁)看看詩人在外作客時怎么想念家鄉和親人。先齊讀題目。
生:(讀題目)。
師:誰知道這個“書”字在這里的意思?
生1:書本,在夜里讀書嘛!
師:“書”字有這個意思。但是,把它用在題目里,和前后的詞連接起來,特別是和“所見”連接,想想看,還有什么意思?誰說一說?
生2:寫!
師:說得太對了,說明你肯動腦筋!再想想,“所見”,聯系前面“夜書”來理解,是什么意思?
生2:看見到的,就是詩人夜里寫下他看見的那些情況。
師:很好。你把題目的意思說得完整、清楚。再齊讀一遍題目。
生(齊讀題目)。
師:“書”這個詞有兩個意思,主要是看把它放在什么句子里,如“我們讀書”,那就是“書本”;可在“夜書所見”里呢?
生:寫!
師:對!就是“寫”,這叫“一詞多義”。大家再來說說“夜書所見”的意思?
生(齊):詩人在夜里寫下他看見的情景。
二、初讀古詩,感知大意
師:詩人究竟寫了些什么?我們讀了詩歌就知道了。(出示自主學習提綱)打開書自由默讀,注意有拼音的字。
生:(默讀)。
師:(出示生字卡:蕭(xiāo)蕭
梧(wú)葉
促(cù)織)誰來拼拼音?
生:(拼音,師相機正音,全班跟著拼音)。
師:這首古詩有兩個字(板書)“促、深”要特別注意寫法。你們看“促”的左邊是單人旁還是雙人旁?(生:單人旁)所以不要多寫一撇;“深”字右邊頭頂上有一點沒有?(生:沒有!)那就不要加點!
師:這首詩(課文)的左下角有“注釋”,它是幫助我們了解生字生詞的,要聯系課文來理解。現在,大家邊讀課文邊看注釋,看看誰先初步弄懂全詩的大意?
生:(自由讀課文,互相討論)。 師:這首詩都能通讀了。四句嘛,能背嗎?誰來?
生:(多數舉手)
師:(指一位)你背看看!
生:背得好。現在,同桌的互相背,看能背這首詩的有多少?
生:(互相背詩)
師:看來多數同學都能背這首詩了。請大家跟著老師一起配著音樂背一次。(點擊音樂)
三、品讀古詩,感悟詩意
師:現在,我們來進一步學習這首詩,提個要求:詩人在這個夜里到底寫了他見到的一些什么?先學前兩句,仔細默讀,認真想,在重點詞語下邊畫一橫。想好了就舉手。
生:(邊讀邊想,有的互相議論,有的舉手)。
師:(指生1)你說說!
生1:詩人看到了蕭蕭秋風吹下落葉送來寒冷,江面上也吹來秋風……(到“動客情”就語塞。)
師:你說對了。不過,請大家再仔細想想,這前兩句詩中“秋風呀、落葉呀、寒冷呀,江上也刮來秋風……)這么一個夜晚,詩人心里會是一種什么感覺?認真體會后,誰想好了誰回答。
生2:(舉手)冷冷清清。
師:詩人一個人在外地作客又在這么冷冷清清的夜里還會很自然地感到什么?讀讀想想后回答。
生3:(自由讀以后舉手)孤單、寂寞、苦悶。
師:對,詩人這時確實感到孤單、寂寞、苦悶,就像你們在別人家里作客人時有過的那種心情呀!有了這樣(孤單、寂寞)的心情就會很容易產生另一種什么樣的心情呢?
生:(眾生舉手)
師:(指一人)你來說!
生4:很容易想家、想親人。
師:對,對!很容易想家,想親人。這就是在外作客時最容易引起的一種心情。這就叫(板書):動客情,“動”就是牽動(引起)作客的思鄉之情(客情)。請大家把前兩句再讀一遍。生:(齊讀)
師:現在來學后兩句詩。(出示掛圖或指看文本上的圖)。邊讀邊看看注釋。
生:(默讀后兩句)
師:你們讀了后兩句,又看了插圖,高興嗎?
生:(笑)捉蟋蟀呀!
師:你們高興,我也高興。詩人在這深夜里忽然從遠處看到燈火下的兒童捉蟋蟀,他會高興嗎?
生:高興!
師:是的,詩人一定會高興的。請把后兩句詩再讀一下。讀時,想想“知”字的含意是什么?
生:(自由讀,討論)。
師:“知”,你想想:詩人是在深夜從遠處看見籬笆底下有燈火,他能夠看見(知道)那么小的蟋蟀嗎?想想看,“知”字該怎么解釋?
生1:估計、猜想。
生2:料定。
師:這三種解釋都有“想”的意思。不過,“料定”多少帶有肯定的意思,要確切些。請再讀全詩。
生:(輕聲,細讀)
師:是的,詩人看到那兩個兒童捉蟋蟀玩得真開心呀,他自己當然也很高興!可是,詩人這時畢竟不是在在的家鄉呀,他看到這里的兒童們玩得那么高興的時候,就越會想到什么?
生:詩人越會想起他的家鄉和自己的童年。
師:是的,詩人會想起他的家鄉和他的童年。那么,這首詩的第二句寫了“江上秋風動客情”中的“動客情”是詩人想念家鄉、親人的意思。從這里可以看到詩人在前兩句中“動”了客情;在后兩句詩中看到兒童們玩蟋蟀他又一次“動”了客情,思念起自己的家鄉和童年。
師:所以,“動客情”就成了全詩的中心詞。全詩從頭到尾都融進(蘊含)了詩人的思鄉之情。我們要抓住這個中心詞更好地用心去感受這種感情。請再讀一遍,看能不能讀出這種感情?
生:(靜思細讀)。
師:(觀察生讀后)你們都在認真讀,很好。不過,有的讀得太快了,有聲音太高……。你想,詩人當時一個人很孤單、很苦悶,思鄉心切,情緒低沉的呀,聲調要緩慢些。這首詩就是要把詩人“想家”(鄉愁)的感情、味道讀出來,讀得濃濃的。
再自由讀,看誰讀得最好?
生:(自由讀)
師:現在,我看誦讀好多了。只是“動客情”是詩中的中心詞,吐字要清,適當放慢。(范讀)“江上/秋風/動……客情!”最后兩句“捉蟋蟀”場景確實令人高興,但同時又牽動了詩人“動客情”思念家鄉呀!所以后兩句語氣可明快些,但不可過快。
(范讀)“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我再請大家齊讀全詩。
生:(齊讀)。
師:為了更好地體會詩人的感情,我建議和同學們一起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里去,看看他是怎么寫成這么美好的詩篇的,好不好?
生:好呀!(鼓掌)
師:那好,我就帶領大家一起去——(深情地)夜深了,詩人孤單單的,多寂寞呀!上床睡吧,又睡不著。秋風蕭蕭地吹,樹葉落了,送來寒意;那籬笆下捉蟋蟀的兒童啊,更加思念遙遠的故鄉、親人……!這一幕幕情景(用手作翻滾狀)涌上心頭,越想越怎么樣?
生:越睡不著,越興奮。
師:這時,詩人眼前一亮,蹬開被子,翻身下床,就干什么啦?
生:詩人就寫下了《夜書所見》這首思念家鄉、親人的詩篇。
師:你們看(字幕顯示):“詩,就是詩人在生活中的激情碰撞出來的浪花!”……大家再把這首古詩誦讀一遍吧!
生:(齊聲誦讀)
師:剛才,我們走進了詩人的“內心世界”,我們也來學做小詩人,好不好?就根據《夜書所見》這首詩的意思,把古人的詩句變成自己的語言說一說;要想像、順口、有感情。先分組討論,看哪組表達最好?
四、拓展閱讀
師:你們還讀過那些詩人所寫的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古詩呢?誰來背一首試試!
師:老師這里也有一首古詩,請你們認真聽一聽,跟著一起體會詩歌的感情。
師:有興趣的同學還可以把這首古詩帶回去背一背,講一講,你也會成為了現代小詩人。
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五冊《夜書所見》教學實錄 篇12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并背誦默寫。
2、一邊讀一邊展開想象,從秋天的聲音中體會秋天的美好。
3、學習借助注釋理解詩意,體會詩歌感情,激發和培養學習古詩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理解古詩中字詞、詩句的含義。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在外面肚子餓了,冷了,我們最想去哪里?(回家)那我們學過想家的古詩嗎?(李白《靜夜思》)
復習背誦舊知識《靜夜思》
師:那我們今天學的古詩也是一個身在外地的人,一起來看他是不是也會想家
(板書,齊讀課題:夜書所見)
二、初讀古詩,發現問題
齊讀古詩(很多學生預習時已經會背誦)
師:大家思考一下,等會說說你們想怎么來學習這首詩?你們想學到什么知識?
(學生質疑)
生一:我想知道題目是什么意思。
生二:我想知道詩人是在哪里作詩的。
生三:我不知道秋風怎么能動客情。
生四:我想知道葉紹翁還有什么詩。
生五:我想了解詩人是哪個時代的人。
生六:我想知道這首詩是什么意思。
……
(老師將學生的問題板在黑板上)
三、再讀古詩,解決問題
師:我發現同學們提問題的水平還真不錯,你們都想學這些知識。那我們來看看以前的大哥哥大姐姐他們在三年級是怎么學古詩的,他們有四星級
(板書:一、解詩題。二、知作者。三、明詩義。四、悟詩情)
師:我們今天也來學習一下,爭取超過他們。一起跟老師再來讀一讀這首古詩。
(指導朗讀)
1.解詩題
師:一起來讀讀這首詩的題目,看看它是什么意思。
生一:夜里在看書,看到了這首詩。
生二:詩人夜里一邊看書,一邊寫詩。
生三:書不是看書,應該是詩人在寫。
生四:我覺得是詩人在夜里寫詩,寫他看到的東西。
師:很好。我們同學都能獨立思考剛才同學提的問題,那到底應該怎么理解這題目呢?你們贊成哪個同學的回答。(第四個)
2.知作者
師:剛才有同學提問葉紹翁是什么時代的人,還有他的詩。誰在哪里能知道他的這些資料呢?
生一:我在書上找到他是南宋的人,擅長寫七絕詩。
生二:我在《唐詩三百首》上也看到他是南宋的。
師:對啦,我們碰到問題自己就要想辦法解決,可以像這兩位同學一樣自己查書。那葉紹翁還寫過什么詩有誰知道嗎?
(沒有學生知道《游園不值》這首詩,老師介紹,并強調要做好課外閱讀和積累)
3.明詩義
(1)解詞
師:同學們以前看到不懂的詞語,你用什么方法弄懂?
生一:查字典
生二:問同學問老師
生四:查解釋
……
師:今天,我們要學習一種新的本領,用注釋來看詞語。大家看看語文書35頁,找到注釋,一起來齊讀一遍。
(生齊讀注釋)
師:這里你發現了什么?
生一:它是在解釋詞語的意思。
生二:前面的詞語是古詩里的
……
(2)明句義
師:現在我們把這些詞語的意思放到古詩里,一邊讀一邊想,句子的意思是什么。選出你最喜歡的句子,試著說說它的意思。
(指導翻譯)
4.悟詩情
師:現在我們回頭來想我們最開始的問題,詩人想家嗎(想)
師:他很想家,那他這個時候的心情是怎樣的?
生一:我覺得孤獨
生二:我覺得他很寂寞
……
師:讓我們帶著這樣的感情再來朗讀這首詩
四、作業
1.背誦默寫古詩和注釋
2.預習《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五冊《夜書所見》教學實錄 篇13
教學目標:
1、能準確地認讀多音字“挑”,能用簡潔的文字概括詩文的主要意思。
2、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抓關字詞等方法,體會詩歌的意境、詩人的情感,并背誦詩文。
3、體會詩人孤獨、寂寞的心境以及對故鄉、親人的深切思念,培養熱愛家鄉、珍惜親情的情感態度。
教學重難點:
1、體會詩文的意境,體味詩人的感情。
2、有感情地朗讀詩文,在讀中有所感悟。
教學過程:
一、看圖導入,營造詩境。
(課件出示課文插圖)
師:上課之前,老師先要請大家一起來欣賞一幅圖,在這幅圖中,你們看到了一些什么呢?哪位同學來說說。
指名回答。
師:我們的同學觀察得真仔細。在南宋的時候呀,有位大詩人——葉紹翁,有一年秋天,他離開家鄉,獨自在外,一個夜晚,他外出散步,見到了我們這幅圖上的情景,可他竟只用了短短的幾十個字便把這幅畫生動地表現出來了,同學們想不想讀一讀呢?(板書課題)
2. 初讀詩文,理解詩題。
1. 齊讀課題。
2. 師:一年級的時候,我們學過一首詩《所見》,回顧一下,“所見”是什么意思呢?指名回答。(所看到的。)
3. 師:至于這個“書”字,我們先來給它組組詞。(看書)
“看書”中的“書”字是“書本”的意思,但是,把它用在題目里,和前后的詞連接起來,它是不是這個意思?再齊讀課題一次。
4. 想想,他和“所見”連接,這個“書”字還有什么意思?誰說?
指名回答(書寫)。
5. 師:對,“書寫”的意思,這就叫做一詞多義,現在我們能完整地說說詩題的意思了嗎?
6. 先請一生回答,然后全班齊講。
7. 師:題目的意思弄明白了,現在請大家自由地將這首詩讀兩遍,第一遍讀的時候結合拼音、注釋把字讀準,第二遍要把詩句讀通。
8. 請一生讀。(指導多音字“挑”)。
師:剛才這位同學讀得很流暢,很通順,但詩是有節奏、有韻律的,如果你能把詩的節奏和韻律讀出來,就一定能把詩讀得更好聽。現在請同學們聽范讀,畫出詩歌節奏。
9. 學生練讀、齊讀。
三、抓住字眼,感悟詩意。
1、“夜書所見”,作者寫的都是自己所看到的景物,那他都看到了一些什么呢?帶著這個問題,默讀詩文,把他看到的景物劃出來。
2、告訴老師,作者看到了一些什么?
交流:
(1)“梧葉”(板書)
師:對,有梧葉,那梧葉怎么樣呢?把這句詩再讀一讀。
生讀。
師:“蕭蕭”指的是什么?
生:風聲。
師:寫風的聲音很多,最常用的有哪些?(呼呼)現在我們把“呼呼”這個詞放到詩中間,來對比讀一讀。(第一二大組①,第三四大組②)
課件出示:①呼呼梧葉送寒聲。
②蕭蕭梧葉送寒聲。
讀出來什么了嗎?
(凄涼、悲傷)
師:是啊,在詩歌的開頭,作者就營造了一種孤寂的氛圍。蕭蕭秋風吹著梧桐樹葉,吹在風中人的身上,送來陣陣寒意。如果當時站在這風里的是你,結合插圖,想像一下,面對這蕭蕭的風,看著漫天飛舞的梧葉,你會產生一種怎樣的感情呢?
生:思鄉之情。
師:帶著你的感悟把這兩句詩讀一讀。
跟他有共鳴的同學一起來一遍。
師:這就是作者所說的“動客情”,這個客就是指的——詩人自己。
(板書“動客情”)
師:現在讓我們帶著自己的理解,結合詩境,把第一二句再來體會體會。
(2)“兒童”“促織” “籬落一燈明”
師:除了梧葉,作者還看到了什么?齊讀詩歌三四句。
生:兒童。(板書)
師:那么兒童在——
生:捉蟋蟀。
師:來,把第三句讀一讀。
師:老師在這里琢磨,把這個“知”字換成“見”字應當更好啊,你們認為呢?
生:不對,因為他沒有親眼看到的,他只是猜想到的。
師:看來這一句話作者寫的是自己的所想。那他到底看到了什么?才會有這種猜想呢?
他看到了——
生齊讀:夜深籬落一燈明。
師:夜深人靜的時候,在蕭蕭梧葉下,一伙兒童與蟋蟀嬉戲,此情此景老師無法用語言表達,請大家邊看圖,邊想象,讀詩歌三四句,想想作者聯想到了什么?
生:他想起自己也是這樣捉蟋蟀的。
師:此時此刻,那籬落邊的小孩子仿佛就是——
生:童年時的他自己。
師:他此時此刻的心情又會怎樣?
生議。
師:從這里我們其實也可以看到詩人在前兩句中“動”了的客情;看到兒童們玩蟋蟀,他又一次“動”了客情,思念起自己的家鄉和童年。
四、吟誦詩文,再現詩情。
1、師:所以,“動客情”就成了全詩中的中心詞。全詩從頭到尾都融進了詩人的思鄉之情。我們要抓住這個中心詞更好地用心去感受這種感情。請再讀一遍,看能不能讀出這種感情?
2、生:(靜思細讀)。
3、師:(觀察生讀后)你們都在認真讀,很好。不過,有的讀得太快了,有的聲音太高了……。你想,詩人當時一個人很孤單、很苦悶,思鄉心切,情緒低沉的呀,聲調要緩慢些。比方,有個小姑娘拉住媽媽的手搖,雙腳輕輕地跳:“媽媽,我求求你啦,走吧,怪不好玩,回家啊!”你看你看,她是多么想家呀!這首詩就是要把詩人“想家”(鄉愁)的感情、味道讀出來,讀得濃濃的。再自由讀,看誰讀得最好?
4、生:(自由讀)
師:現在,我看誦讀好多了。只是“動客情”是詩中的中心詞,吐字要清,適當放慢。(范讀)“江上/秋風/動……客情!”最后兩句“捉蟋蟀”場景確實令人高興,但同時又牽動了詩人“動客情”思念家鄉呀!所以后兩句語氣可明快些,但不可過快。
5、齊讀古詩。
五、積累背誦,回顧拓展。
1、這一次的朗讀,老師看到你們已走進了作者的心靈。同學們能不能把整首詩背下來呢?試著背一背。
2、我們也來學做小詩人,好不好?就根據這首詩的意思,用現代人的話口述四句;要想像、順口、有感情。先分組討論,看哪組表達最好?
一陣陣_____的秋風吹落梧桐樹葉,送來陣陣寒意啊,
這江面上的風使我___________________!
那籬笆下玩蟋蟀的兒童們啊,
更使我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作業布置。
1、背誦、默寫詩文。
2、積累思念家鄉和親人的詩句。
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五冊《夜書所見》教學實錄 篇14
教學目的:
1. 認識“促、憶、異、”等7個生字。會寫“促、深、憶”等10個字。
2.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詩中地真情實感。背誦課文。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
第1課時:學習《夜書所見》
(一)導入 新課:
1、簡介作者
2、解題:從古詩的題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如:可以知道是寫作者在晚上的所見所聞。
(二)初知詩意
1、自主學習,放聲朗讀古詩,借助拼音讀準字音,把這首古詩讀通、讀準確。
2、同桌互讀。要求學生把這首詩讀給同著聽,互相評議,相互指正。
3、指名讀古詩,正音。
(三)合作學習
1、小組合作,借助注釋、結合圖意,說說自己讀懂了什么?劃出小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
2、全班交流,理解詩意
(1)小組匯報讀懂的地方。
教師相機引導學生互相補充詩意,把想象的畫面說具體、說生動。
(2)交流不懂的地方。
引導學生體會詩人的心情。
3. 誦讀全詩
自由讀——賽讀——評讀——齊讀
4、練習背誦
(四)指導寫字“促、深”。
第2課時:學習《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教學過程 :
一、揭題
今天我們學習一首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詩人王維。王維很有才華,他的詩被人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首詩是詩人十七歲時離開家鄉,遠在京城長安寫的。
二、初讀
1、我們先把詩讀正確、連貫。
2、教師范讀自由讀指名讀。
3、請再讀題目,想一想,哪個字寫出了詩人離開親人的心境?(憶)
圍繞“憶”字,你能提問,啟發大家思考嗎?(根據學生質疑,板書)
(簡單的疑問根據詩題釋疑,重點為:“九月九日”:重陽節,古人有在重陽節這天插著茱萸,登高飲酒風俗;“山東”:指華山以東王維的家鄉蒲州,與今天常說的山東不同。)
三、精讀理解
1、四人一組思考、討論黑板上的問題。
2、全班交流。
教師相機引導。
如:第一句詩。
①“憶”是什么意思?請同學們看看一二兩行,找找哪個字就是憶的意思?
②詩人會怎樣思念親人呢?(“倍思親”。“倍”:加倍)什么時候“倍思親”?(“每逢佳節”,“逢”:遇到。)可見詩人平時怎樣?
③詩人為什么會平時思親,“每逢佳節倍思親”呢?
從而理解“獨在異鄉為異客”
④朗讀指導:“是啊,詩人所處的環境是陌生的,看見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獨、寂寞呢?讓我們讀出詩人寂寞的,極度思念親人的感受。(指名讀→評:突出獨、異、倍→范讀→指名讀、評議)
如:第二句詩
①詩人極度思念親人,想到兄弟們干什么?(生齊讀三四行)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詞?(標出字:遙、遍,說字義)再說句意。(板書:登高)
②詩人在家時,總和兄弟們一起登高,可見獨自在外,多么遺憾啊。他知道家鄉的兄弟們此時此刻也一定在思念著詩人呢。現在,就請你們做詩人的弟弟妹妹,說說家鄉的兄弟們會怎么想,怎么說?
3、朗讀指導,并背誦。
①自由練讀
②配樂范讀→自由讀→指名讀→齊讀。
③練習背誦。(師生接龍背→指名背)
四、拓展
1.今天就是中秋節,我們寄宿在學校,不能回家,就讓我們說一說對他們的思念吧!
學生暢所欲言。
2、寫字指導
重點寫“異、遙、插”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