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課 歡樂的村寨(新人教五下音樂教案)(精選3篇)
第二課 歡樂的村寨(新人教五下音樂教案) 篇1
第二課歡樂的村寨(第4課時)
教學內容
聆聽《北京喜訊到邊寨》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聆聽《北京喜訊到邊寨》,從各種豐富多彩的音色中感受在少數民族村寨里,當喜訊傳來時他們載歌載舞的歡樂場景。
2、情感目標:我國是擁有56個民族的大家庭,本課介紹了苗族、彝族、等少數民族的音調風格及其風土人情,以激發我們對民族音樂的熱愛。
3、能力發展目標:通過欣賞拓寬我們的音樂文化視野,并收集本地區民族歌舞,舉行各族兒童聯唱實踐活動。
教材分析
管弦樂《北京喜訊到邊寨》
北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是我們祖國的心臟。在那里發出的重要信息都會傳遍全國各地。在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產生激蕩和回響。《北京喜訊到邊寨》就是表現了重大喜訊傳到祖國邊陲時,山寨人們欣喜若狂、縱情歡慶的情景。這是一首熱情奔放的舞曲,結構緊湊,表現手法簡樸,音樂形象鮮明。其主題取材于苗族和彝族的民間音樂,曲調新穎,節奏明快,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格和地方色彩。全曲由引子、五個具有舞曲特征的主題(表現不同的舞蹈場面)以及第一個主題反復再現所構成。
引子,在小提琴輕柔的震音背景上,兩支圓號悠緩地奏出號角音調,圓號先后運用開放和阻塞音奏法,形象地表現了號聲在群山間的回聲,把我們帶到了祖國西南的邊寨。號聲帶來的喜訊傳遍千家萬戶,頓時山寨沸騰起來。在兩小節強烈的舞蹈節奏之后,呈示了氣勢高亢挺拔的第一個主題。
旋律為8小節的方整結構,音調環繞著宮調式主音進行。上句末落在“6”,下句末回到主音,使質樸的旋律具有調式色彩的變化。這個主題由高、中音的木管和弦樂器齊奏,銅管和低音木管、弦樂以及打擊樂器奏著粗重明快的伴奏音型,展現了熾熱的群舞場面。當主題重復時,長號作卡農式(輪奏)模仿,使情緒更為熱烈。
接著,在單簧管輕快跳蕩的節奏引導下,雙簧管奏出活潑、詼諧的第二個主題,這是女性的舞蹈形象,仿佛一群姑娘在翩翩起舞。這一主題在下屬調上重復時,旋律由短笛、長笛、木琴和小提琴奏出,并伴以鈴鼓的敲擊,有如姑娘們縱情歡舞時,腳脖上串串鈴鐺在錚錚作響。
經過一個簡短的過渡,引出了輕快流暢的第三個主題,它由小提琴和中提琴演奏,三支加弱音器的小號在句尾作呼應式的模仿,并伴以清脆的木魚、鈴鼓聲,清脆悅耳。這一主題再作重復時,力度增加,配器音色更為濃烈,使情緒更為高漲。
突然,樂曲的力度減弱,在飄逸起伏的節奏伴奏下,雙簧管奏出包含的優美而富有色彩的旋律,好像是年輕姑娘的獨舞。
主題的調性在c與f調之間頻頻轉換,主奏樂器與演奏力度不斷改變,有如少女集體的舞蹈。第五個主題是以樂曲起始處強烈的節奏音型為先導,小號吹出了粗獷、奔放的旋律,好像一群小伙子跳起豪壯健美的舞蹈,姑娘們則對以輕盈、活潑的舞蹈。
小伙子們和姑娘們的對舞場面,經過音樂的幾次轉調,氣氛愈益熱烈、歡騰。當小號將小伙子的舞蹈音樂主題提高三度奏出時,樂曲到達了高潮。
最后,表現人們喜慶狂歡、激情洋溢的群舞場面的音樂在樂隊的全奏下再次出現。歡快的速度、宏偉的音響,使樂聲輝煌燦爛,營造了萬民歡騰的熱烈氣氛,全曲在此宣告結束。
教學重點
熟悉《北京喜訊到邊寨》曲調,從各種豐富多彩的音色中感受在少數民族村寨里,當喜訊傳來時他們載歌載舞的歡樂場景。
教學難點
聽辨樂器并感受音樂所表現的場景。
教學準備
鋼琴、多媒體、本課曲目的音響資料
教學過程
設計意圖:欣賞的目的不僅僅在于理解樂曲的情緒,更重要的是知道音樂是如何通過樂器、旋律、節奏等各種手段來表現的。
一、組織教學
師生問好
二、聆聽《北京喜訊到邊寨》
1.猜謎導入:(播放樂曲第一主題音樂)
謎語:考考你的小耳朵:這段音樂的風格是中國的還是外國的?描繪的場面是熱烈的舞蹈場景還是恐怖的戰爭場面?演奏的樂隊是中國民族樂隊,還是西洋管弦樂隊?演奏的形式是合奏還是獨奏?
2.揭示課題《北京喜訊到邊寨》并解題。
設問:
(1)為什么喜訊是從北京傳出?
(2)“邊寨”是什么地方?
3.熟悉各主題音調。
播放各主題音調(在課前要制作好各主題的音帶片段)。放某一主題,讓學生在課本的譜例上找出是第幾主題,并跟錄音哼唱曲調,同時聽辨是什么樂器演奏,完成課本上右下角的練習。
4.視聽樂曲,了解作品的結構。
(隨音樂的演奏用手指表示出各主題的序號。教師可從學生的舉手示意中獲得反饋,了解學生的聽賞水平,及時地加以指導。)
設問:各主題都描繪了各種民族舞蹈。你能用動作、顏色或語言來表達各主題的舞蹈場景嗎?完成課本右上角的練習。
(從引子開始一段一段地議論,可根據課時的安排有的可詳,有的可略,邊議邊再聽各段音樂的片段)
6.復聽全曲,各組選擇某一主題邊聽邊表演。
(1)分組討論選擇五個主題中的某一主題設計簡練的舞蹈動作。教師巡視,分別作指導。(根據教材分析群舞、女群舞、獨舞、男青年舞、男女對舞等,豐富表演形式)
(2)聆聽全面,當進入某一主題時,相應的該小組同學到教室的空間中表演這一主題舞蹈的場景。
7.小結:我國西南邊疆的各少數民族,載歌載舞熱情奔放。當首都北京有特大喜訊傳入邊寨時,他們就用歌舞歡慶喜訊,表達他們的歡樂情景。
三、下課教后記:學生對樂曲情緒的把握很準確,因為曲子的情緒很明顯,內容也是顯而易見的,關鍵是讓學生深入體會樂曲的情感,所以表演是很好的方式,學生在表演的過程中通過肢體語言來表現樂曲的情緒,是對樂曲很好的再現和詮釋。
第二課 歡樂的村寨(新人教五下音樂教案) 篇2
第二課 歡樂的村寨(第一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表演 歌曲《巴塘連北京》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用優美抒情的情緒演唱《巴塘連北京》,以表達藏族少年兒童對美好生活的熱愛。
2、情感目標:我國是擁有56個民族的大家庭,本課介紹了藏族的音調風格及其風土人情,以激發我們對民族音樂的熱愛,拓寬我們的音樂文化視野,并收集本地區民族歌舞,舉行各族兒童聯唱實踐活動。
3、能力發展目標:在學唱過程中繼續學習,切分音的另一種形式,以更好地表現該地區的民族音樂風格。
教材分析
歌曲《巴塘連北京》
四川巴塘一帶藏族聚居地區的民歌。歌曲結構十分簡練,曲調短小而又優美,節奏富于舞蹈的律動感,它又以人們喜聞樂見的民間歌舞形式,由領舞者用牛角胡或二胡在隊前領舞伴奏,男女分成兩個圈,自右向左載歌載舞,故又稱“巴塘弦子”。
歌曲為2/4拍、c宮調式、二個樂句構成的一段體。第一樂句的一開始就出現了全曲的最高音,第2小節的跨小節切分音運用使得曲調明亮而又舒展,情緒熱烈。歌詞把東方的彩虹比擬成通向北京的云間金色大路,十分形象生動。第二樂句的句首緊接著第一樂句的尾音,曲調在五度跳進后作了一個旋律波浪形的起伏,好似一條金色的大路逶延伸展,盡情地抒發了藏族人民向往首都北京和熱愛黨、熱愛祖國的深厚感情。
教學重點
用優美抒情的情緒演唱《巴塘連北京》
教學難點
準備唱好切分音節奏。
教學準備
鋼琴、多媒體、本課曲目的音響資料
教學過程
設計意圖:這首歌曲旋律不長,但是由于具有濃厚的藏族民歌的風格,所以在學習中還是有一定的難度。學唱初期用慢速視唱,可以更好的把握旋律的準確性。對切分音的掌握是旋律的難點,所以必須單獨練習。唱好連線,是表現藏族歌曲風格的重要手段。
一、組織教學
師生問好
二、表演《巴塘連北京》
1.地理地貌知識導入:
青藏高原海撥幾千米,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就在青藏高原。由于山高冰封的時間很長。公路的修筑是非常困難的。每當一地的工路修筑起來當地的人民的心情是非常激動。歌曲《巴塘連北京》正是這樣背景的反映。
2.范唱:有條件的最好結合影視片。邊唱、邊放映藏族人民歌舞畫面,視聽結合,效果更佳。
3.學唱曲調。
(1)教師范唱曲調,并邊唱邊用2/4拍指揮圖式劃拍,做好示范。
(2)在教師指導下,學生用指揮圖式劃拍,慢速度視唱前6小節。注意唱好連線(連音線、圓滑線)及樂句的完整性。
(3)學生分組視唱后5小節,教師巡視,學生間相互交流學習。
(4)完整地唱好全曲。注意強弱節拍感。
4.復習切分音節奏,找出歌曲中跨小節的切分音。
5.完整地有感情地唱好全曲。
6.在流暢完整地唱好曲調的基礎上,學唱歌曲是迎刃而解的。注意連線一定要唱好,這是表現藏族歌曲風格的重要手段。
7.表演歌曲,用自制的道具(服飾、哈達等)及藏族基本舞蹈動作邊唱邊演,表達藏族同胞歡樂的情緒。
三、下課
教后記:由于旋律有一定的難度,學習時花了不少的功夫,雖然藏族歌曲的風格大家不是很陌生,但是這首歌曲唱起來卻有些拗口。無論表演形式如何,演唱是基本,也是必須掌握的,所以即使再難,也要先解決演唱的問題。
第二課 歡樂的村寨(新人教五下音樂教案) 篇3
第二課歡樂的村寨(第5課時)
教學內容
聆聽 歌曲《阿佤人民唱新歌》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聆聽歌曲《阿佤人民唱新歌》,從各種豐富多彩的音色中感受在少數民族村寨里,當喜訊傳來時他們載歌載舞的歡樂場景。
2、情感目標:我國是擁有56個民族的大家庭,本課介紹了彝族、傣族等少數民族的音調風格及其風土人情,以激發我們對民族音樂的熱愛。
3、能力發展目標:通過欣賞拓寬我們的音樂文化視野,并收集本地區民族歌舞,舉行各族兒童聯唱實踐活動。
教材分析
歌曲《阿佤人民唱新歌》
佤族為我國的一個少數民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西南的西盟、滄源等地。那里群山疊峰,森林茂密,氣候溫和,物產富饒,人們以農業和狩獵為主。佤族原來沒有文字,解放后產生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新佤文。佤族的音樂原始、古樸,與其生活、勞動、風俗密切相關,也是抒情和娛樂的主要手段。佤族民間音樂以民歌為主,曲調簡練,風格粗獷,調式多為羽調式和徵調式。節拍多用較規整的三拍子,“1 2”或“1 2”是其旋律中常用的音調。《阿佤人民唱新歌》是一首以佤族民歌音樂為素材的創作歌曲,因此以上特征均在歌中有所反映,特別是“ 2 1”的旋律音調貫串于歌曲的始終,賦予歌曲濃烈的民族特色。
歌曲為單段體結構,由長短不一的多個樂句組成。全曲可分三個層次。首先是6小節的樂句,音區較低,句末落在調式主音的長音上,穩定感較強。其后的兩個各4小節的樂句,音區提高,后句還運用了切分節奏,情緒更為歡快。句末落音仍然是主音,但時值短促,顯得不穩定。這時,緊接其后的過渡性音調飛躍而起,在高音區拉寬節奏,并引出最后的5小節樂句,高亢明亮,抒發了佤族同胞展望美好明天,無限歡樂和激動的心情。
教學重點
聆聽歌曲《阿佤人民唱新歌》,從各種豐富多彩的音色中感受在少數民族村寨里,當喜訊傳來時他們載歌載舞的歡樂場景。
教學難點
體會音樂風格特色。
教學準備
鋼琴、多媒體、本課曲目的音響資料
教學過程
設計意圖:前面已經學過兩首歌曲,聆聽了管弦樂《北京喜訊到邊寨》,學生對少數民族的音樂風格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由于各民族的音樂風格不盡相同,所以要讓學生在聆聽的時候不僅找到共同點,還要知道他們不同的地方。
一、組織教學
師生問好
二、聆聽《阿佤人民唱新歌》
1.從地理知識上導入:我國的云南省地處西南,居住著許多少數民族同胞,大家比較熟悉的有彝族、傣族等。在云南西盟,淪源等地居住著另一個少數民族——佤族,他們世世代代在那里狩獵、耕耘,他們的音樂與他們的風格一樣古樸、粗獷,請聽《阿佤人民唱新歌》。
2.欣賞《阿佤人民唱新歌》。
設問:歌曲表達的情緒給你什么感受?(熱情、歡快)
3.板書前奏6小節曲調。
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學唱這6小節曲調。
設問:在曲調出現最多的音,給你印象最深的是哪幾個音?
板書最后一小節的襯詞及曲調:并在教師指導下學唱。
這是佤族的語言,表示歡樂、友好。
4.再次復聽《阿佤人民唱新歌》,在尾句時全體一起唱“江三木啰”。
5.反復聆聽,學生可以即興舞蹈,可以選擇打擊樂,可以拍手、跺腳隨音樂拍擊,如果能隨音樂哼唱更好。總之形成一個載歌載舞的場面,猶如身臨其境,投入地以歡樂的情緒表達少數民族在社會主義大家庭中的幸福生活情景。
三、小結下課
教后記:這首歌曲具有民族特色,學生通過聆聽,基本能把握歌曲的情緒,對佤族歌曲的特色也有了一定的認識,其實最后表演的環節,學生是否能標準的做出佤族的舞姿并不重要,關鍵是他們在表演中體會到了歌曲的內涵和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