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電視》第二課時教學設計與反思(精選14篇)
《看電視》第二課時教學設計與反思 篇1
教學要求
1.知識與技能
(1)認識“全、奇”等生字,會寫“爸、全”等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詩歌,體會家庭成員之間的親情。
(3)感悟詩歌的韻律美,喜愛朗讀詩歌。
2.過程與方法
(1)借助拼音,正確、流利地朗讀詩歌。
(2)借助插圖及聯系生活經歷,了解詩句的意思。
(3)通過反復朗讀,感悟詩歌的韻律美。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悟詩歌的韻律美,喜愛朗讀詩歌,體會家庭成員之間的親情。
重、難點與關鍵
學習生字詞,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家庭成員之間的親情。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抽讀生字卡片。
2.朗讀詞語。
全家 奇妙 精彩 關掉 球賽
音樂 寫字 交換 完成 舞蹈
3.開火車讀詞語。
二、看圖說話
1.出示掛圖。
2.小組討論:
(1)這是誰的家?
(2)他家有什么人?
(3)他們在干什么?
(4)你知道他們現在在看什么節目?
(5)你覺得他們開心嗎?
三、朗讀感悟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
“明明”和爸爸在看自己喜歡的電視節目,奶奶不看電視,一直笑瞇瞇地看著他們。這家人看電視的表現可真奇妙,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讀讀課文,看看誰先從課文中找到答案。
2.“奇妙”是什么意思?
“明明”家還有什么奇妙的事呢?
爸爸不看球賽讓奶奶看京劇;我們把電視換成音樂和舞蹈,讓媽媽放松。
3.文中是怎么說的?你能讀給大家聽聽嗎?
4.指導朗讀第2~4節。
5.他們每個人都愛看電視,可大家都不看自己喜歡的電視節目,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
6.朗讀第6節,想一想:每個人心中的小秘密是什么?
7.說話訓練。
用上“因為······所以······”的句式來說說第2~4節的內容。
(1)因為爸爸孝順奶奶,所以把自己愛看的球賽悄悄地換成奶奶喜歡的京劇。
(2)因為奶奶關心我們,想讓我們高興,所以把京劇換成我們愛看的球賽。
(3)因為我們都愛媽媽,想讓媽媽放松,所以把球賽換成音樂和舞蹈。
“明明”一家看電視的場面真讓人感動,正是因為大家心中都藏著愛,所以才會發生正么多奇妙的事情。
8.你們家看電視是什么樣的?也是這么奇妙嗎?
9.朗讀全文。
四、課堂小結
從看電視這件平凡的小事中,我們感受到了“明明”一家濃濃的親情。學了課文,你們心中一定有很多話想說,回家和爸爸媽媽交流交流。
五、布置作業
1.把課文讀給爸爸媽媽聽,和他們談談你的學習體會。
教后反思
本課教學設計以猜謎語的方式導入新課,通過和學生交流平時看電視的一些情況,拉近學生和本課的距離。在學文過程中,緊扣“奇妙”一詞,讓學生結合插圖品詞品句,邊讀邊思考,邊讀邊想象,將文中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最后,我還設計了一個開放性的問題:”你們家看電視是什么樣的?也是這么奇妙嗎?”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來談一談自己做的不足的方面。這一環節加深了學生對本文內容的理解,并引導學生學會在日常生活中關心家庭中的其他成員。
《看電視》第二課時教學設計與反思 篇2
以下是小學課文《看電視》教學反思,歡迎大家閱讀!
《看電視》教學反思
《看電視》是一篇充滿溫情、充滿愛的課文,如果能正確引導學生好好領會其中的內涵,學生愛家的情感將會得到一定的升華。而對于被譽為掌上明珠的低年級的孩子們來說,體會其內涵是有一定難度的,在她們的心中就是自己最重要,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哪能主動關心別人呢?
在執教《看電視》這一課時,我并沒有直接讓學生思考這家人看電視的奇妙之處。而是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想一想:平時在家里看電視發生過什么事情?我預設到孩子們可能會不好意思說,所以我鼓勵學生將自己認為最有趣的事情講一講。這時,幾個孩子紛紛而談, 生 1:有一次我和爸爸搶遙控器,爸爸一動,我就哭,媽媽就來幫我,最后,我和媽媽獲勝了。生2:我家里的人都喜歡看動畫片,因為我喜歡看。此時,我并沒有否定孩子們的做法,適時小結:我們看電視總喜歡看自己喜歡的,可有一家人與我們卻不一樣,他們家看電視可真有些奇妙。引導學生朗讀課文,并思考他們家里的人是怎么看電視的?采用同桌互讀的形式,展開討論,學生匯報。當學生讀到“身為足球迷的爸爸愛看球賽,卻關掉球賽,換成京劇”、“還有奶奶不看電視只看我們,和我們一起拍手歡笑”等句子時,引導學生去思考他們為什么會這樣做呢?學生通讀上下文后很快找到了答案,生1:因為奶奶喜歡看京劇,爸爸愛奶奶。生2:奶奶愛我們,想讓我們看。生3:我愛媽媽,讓媽媽休息休息。通過孩子們的回答,我進行語言訓練,引導學生用“因為……所以……”來說話。師:我家看電視可真有些奇妙,那是因為我們心中都裝著一個秘密。于是,我趁機問:“你知道這個秘密是什么了嗎?”幾個比較醒目的孩子馬上領會了:“愛!”其他同學也恍然大悟地點頭了。再將課堂回歸到課初的談話,孩子們都意識到自己的做法是不正確的,然后將互相關愛美德引申到課外,讓學生運用在生活實處。
我明白,要小學一年級的孩子領會書上那種溫情確實是有點難度,但是發現,現在的孩子確實是缺少這種愛的教育。孩子們覺得長輩愛他們是理所當然的,但是他們卻不懂得怎么去愛。這必須需要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相統一,而作為語文教師的我,在今后的教學中,應該借助教科書中一篇篇充滿溫情和愛的文章,滲透各種情感教育,讓孩子的心理得以健康成長。
《看電視》第二課時教學設計與反思 篇3
21世紀的教育是關愛學生生命的發展、弘揚學生靈性的教育。課堂教學理當為學生創造放飛靈性雙翼的機會。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那要引導學生做到:“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并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下面這一教學片段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這種思想。
人教版實驗教材第二冊第5課《看電視》是一篇短小的詩歌,生動地描繪了一家四口看電視的場面,巧妙地將家庭的溫情與尊老愛幼的好風尚融為一體。語言樸實無華,卻飽含深情。
教學《看電視》一課時,我先讓學生初讀課文,在了解課文的大致內容后,布置了學習任務:嘗試運用“發現法”學習課文。仔細讀課文,想想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不理解。在四人小組里討論交流,并強調學生能感悟多少就說多少,發現什么就交流什么,看誰發現得多,看誰的思維最敏捷。學生探求知識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教室里呈現出書聲瑯瑯、圈圈畫畫、主動思考、熱烈交流的景象。交流時,各小組的同學都爭著發言,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一個學生站起來說:“老師,我覺得 ‘爸爸明明是個球迷,不知為啥把精彩的球賽關掉’,這個‘關’字用得不對。”我一聽,愣了一下,沒想到一年級的學生敢向教材挑戰,提出這樣的問題。教室里頓時安靜下來,同學們的目光都投向了提問題的同學,像在問:怎么會提這樣的問題呢?我做了臨場應變,馬上用一種期待的目光注視著這位學生說:“你真勇敢,能談談你的看法嗎?”這名學生聽到老師這樣說,馬上自信地說:“既然是在看著球賽的過程中換成京劇的,就不應該用‘關’字而應該用‘換’字。”多好的想法啊,我便來個順水推舟:“這個問題提得非常好,到底是用‘關’字還用‘換’字呢?請同學們在小組里再讀一讀、議一議,希望同學們都能像這們同學一樣,勇敢地說出自己的見解。”同學們的表現欲望被激活了,讀書聲、議論聲充滿整個課堂。
自學后的自由發言,學生們積極踴躍。有的說:“我同意應該用‘換’字,因為我們平時不想看一個節目時,通常都是換頻道選另外的節目的。”有的說:“我也同意,因為當時給奶奶看喜歡的頻道,一轉換就行了,根本不用先關掉。”有的說:“我認為用‘關’字比較好,因為在一節詩里同時出現兩個‘換’字,讀起來就沒有這么好聽。”(一年級的學生能這樣的看法真不容易。)
有同學緊跟著說:“我反對,在這一小節之后的兩個小節中都有‘換’字,所以我認為還是用‘換’字好”。
有發言,有補充,有辯論。尤為可喜的是,有一名同學竟說道:“正是因為后兩節有‘換’字了,所以我認為在前面才應該用‘關’字。”聽完學生的匯報,我情不自禁地舉起雙手,幾欲拍手叫好。
一個“關”字問題的提出,擊中了學生思維的興奮點,激發了學生的參與熱情,課堂上呈現出探討的氣氛。這無疑是真正的讀書,讀書而又不盲從于書,敢于向教材挑戰,體現了探索精神。當然,學生的質疑,不一定都正確,更不可能很完善,但這并不重要,只要沒有大錯,就應當尊重學生的認識。保護學生善于發現問題的能力,以及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充分展示每個個體生命的風采,課堂上才能形成探究的氣氛。
此片斷中,問題讓學生提,疑難讓學生議,見解讓學生講,使學生在爭辯中增強學習的自主性,喚醒了個體創造的潛意識。如果能持之以恒,必然有利于學生創新意識的萌生,促進創新能力的發展。
教后反思:
這堂課給了我今后如何進行課堂教學一個啟示,即要針對學情變化發展靈活組織教學。馬卡連柯說過:“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有隨機應變的能力。”這一片斷的教學,我認為主要體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1.關注了學情的變化。
課堂教學的最基本特征之一是現場生成性,也就是教學的過程決定于師生的雙向現場活動。如果教師只是在課堂上展示編制得十分細致的教案,把課堂教學理解為演示教案的過程,就難以上出鮮活的好課,就不能使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在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時,能根據學情的變化發展靈活組織教學是可取的教學藝術。
2.注意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
高明的教師應該教學生“學會學習”。只有學會學習,才能應用所學知識,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并進而構建新的知識。在這一教例中,我讓學生用自學討論法去讀書、思考、討論,解決問題,并注意保護學生的發現,相信學生,尊重學生,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探究精神。
《看電視》第二課時教學設計與反思 篇4
【教學片段】
教學片斷一:
當時我正準備組織大家以小組的形式學習生字。我說道:“請大家在小組中學習這些生字,讀準它們的音,再討論一下,有什么好辦法記住它們。”未等老師說完,孩子們己迫不及待地行動了起來,轟轟烈烈地展開了討論,我的后半句話早已淹沒在了孩子們的聲浪中。我怕孩子們沒聽清要求,又提高嗓門,把后半句話重復了一遍。我在參與有些小組的討論中,發現還是有不少孩子沒有聽到老師后半個要求。
分析:學生們還沒有聽完老師的要求,便展開了討論。表面看是熱熱鬧鬧的,但實際上并沒有達到老師的要求。有不少小組只是停留在了對字音的反復學習上,并沒有對每個字作更深入的了解。
教學片斷二:
熟讀了兒歌之后,我問大家:“課文里說到了家里的哪些人,他們都喜歡看什么電視?”孩子們紛紛舉手,其中甲回答了這個問題:“爸爸喜歡看足球,奶奶喜歡,嗯──”甲稍微停了一會兒,正思索著。這時有那么幾個孩子,邊舉手,嘴中邊喊著:“京劇,京劇!”甲尷尬地望著我,嘴里咕噥著:“噢,京劇。”坐下了。
分析:甲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只作了短暫的停頓,稍加思考。其余孩子便沒有耐心聽下去,著急的代替他回答。這實際上,等于剝奪了甲思考、回答的權利。
教學片斷三:
在拓展說話訓練時,我要孩子們用誰喜歡看什么的句式說說家里人喜歡看的電視。乙說道:“我喜歡看動畫片。”幾個同學發言之后,我見丙舉手特別積極,便請他發言,他說:“我喜歡看動畫片。”此語一出,有的孩子便說:“剛剛說過了!”丙不服氣,有些委屈地說:“我又沒有聽到。”
分析:丙在別人發言時,沒有認真聽,結果,重復回答了。
【教學反思】
在平時的教學中,沒有足夠重視對孩子“聽”的習慣的訓練、培養。“聽”是一個重要的語文學習習慣,是取得外界訊息的關鍵,是學習的基礎。沒有良好的聽的習慣,極有可能對孩子的學習造成障礙。特別對一年級的小學生而言,已有知識局限,正是應該大量聽記、大量輸入、大量積累的黃金時間。而我并沒有對這個問題引起足夠的重視,孩子們才會在課堂上有這種表現。同時也引發了一系列的問題,如:在平時的小練習中,就發現有的孩子不愿靜下心來聽老師讀題釋題,往往審錯題意;有時,孩子們的作業沒有按老師的要求做。看來,注重對孩子“聽”的訓練,已到了刻不容緩的時刻了。一般課堂上的 “聽”有以下幾種常見模式,即:老師聽學生(從上至下)、學生聽老師(由下往上)、學生聽學生(平級)。針對此,我調整了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
一、以身作則
老師是孩子們的偶像,老師的一舉一動會帶給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當孩子在發言的時候,老師首先應帶頭傾聽,決不在孩子發言的時候,做其他事。在孩子發言的過程中,留給孩子思考的時間,不打斷孩子的回答。對孩子的發言,給與適當的評價。
二、細化要求
以往,一直要求孩子們認真聽,可到底怎樣才算認真聽?孩子們對此認識模糊。老師應該給孩子一個具體的、可操作性的、細化了的要求。如:聽的時候眼睛注視著老師或發言的人;要聽清老師或發言的人的說的每一句話,腦子里不想其他事;聽完別人的話,才發表自己的意見,不插嘴。
三、進行評價
結合每周的評價表,對孩子這一階段“聽”的表現,做一個總結。評價分為自評、互評、教師評。內容為老師提出的聽的要求。通過評價,發揚優點,更重的是指出了孩子們的不足,明確了努力的方向。
四、表揚鼓勵
在對孩子聽的習慣的培養中,少不了孩子最能夠接受的方式:表揚鼓勵。哪些孩子做得特別好的,應及時鼓勵,必要時,要把文章做足。當然,老師更應關注那些暫時落后的孩子,用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去捕捉他們的進步,讓這些孩子也能享受到喜悅,促使他們更快的進步。
讓學生敢問樂問──一年級下冊《看電視》教學片段及反思
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小學 吳金紅
【教學片斷】
師:(初讀課文后)讀課文時有沒有遇到難題?看看誰是今天的問題專家?
生:我想知道“奇妙”是什么意思?
師:(板書:奇妙)誰來說說?
生:我知道!我可以用分解法來解釋,“奇”就是奇怪的意思,“妙”就是美妙的意思。也是“奇怪美妙”的意思。
生:不對!我認為“奇”應該是奇特的意思。
生:不對!我覺得是“希奇”的意思。
(場面有點亂,幾種意見相持不下。)
師:看大家討論得這樣熱烈,說明這個問題提得不錯!大家找找“奇妙”躲在課文的哪個地方?找出有關句子來讀一讀。
生:在第一節。(生讀句子。)
生:在最后一節也有。(生讀句子。)
師:誰能根據課文內容用這個詞提一個問題?
(課堂一下子安靜下來。)
生:為什么說“我們家看電視,真有些奇妙”?
生:為什么課文的前面說“我家看電視,真有些奇妙”,課文的最后一節還要說“我家看電視,可真有些奇妙”?
生:為什么前面的“奇妙”后面用的是橫線,最后一節的“奇妙”后面用的是感嘆號?
師:(板書:──)這個符號不叫橫線,叫“破折號”。
生:那什么叫“破折號”?有什么用啊?
師:這些問題都提得很好,你們能通過讀課文自己解決嗎?
生:老師,我還想提問題。
師:好,你問吧。
生:什么是“咿咿呀呀的”?
(許多學生都笑出聲來,還說:“這都不懂啊?”該生臉都紅了。)
師:你們別笑,能提出問題就說明他認真讀書,認真思考。我想他肯定沒聽過京劇,誰來幫幫他?
生:“咿咿呀呀”就是這樣。(學唱京劇,全班哄堂大笑。)
師:學得真像,懂得聯系生活實際來理解詞語,真棒!
生:“精彩”是什么意思?
生:爸爸明明是足球迷,為什么要把精彩足球賽關掉?
師:(板書:精彩)非常好,你問到關鍵了,待會兒讀到這一段時,大家可要認真思考。
生:“打盹”是什么意思?
生:(生笑)這有什么難的!我知道,就是“打瞌睡”嘛!
師:謝謝你幫他,不過,可別笑他,學問學問,不懂就問嘛!
生:那么,“打盹”和“睡覺”不是重復嗎?能不能只說“我和爸爸都在睡覺”或“我和爸爸都在打盹”呢?
師:好問題!(師笑著看了看剛才回答問題的男生)你還能幫他解答這個問題嗎?
生:(搔了搔頭,不好意思地笑了。)
師:那好,我們讀課文的時候再來解決,還有問的嗎?
生:“啥時”是什么意思?
生:奶奶為什么不看電視,只看我們?
生:“直叫”是什么意思?
生:“快射門”后面為什么用感嘆號?
生:我覺得“好球,好球,”后面也可以用感嘆號,為什么課文用的是“逗號”?
生:我們家每個人心里裝的秘密到底是什么呢?為什么不說你也知道?我就不知道呀。
……
【教后反思】
一直以來,課堂上的提問是教師才有的“特權”。教師問,學生答,似乎天經地義。而教師的提問是按照自己對教材的理解、自己的思路和意愿來設計的,在這種接受性的學習方式中,學生失去了提問的權利,也失去了質疑深層次的思考的機會,最終失去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改變了以往“以教促學”的習慣,在初讀課文后,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提問,以學定教。當學生提出第一個問題時,我非常高興。高興的是學生提的“奇妙”一詞剛好是課文的文眼,與我心中確定的教學思路是一致的。接著,我因勢利導,讓學生根據“奇妙”一詞繼續提問題,應該說學生提的三個問題是十分精辟的,我是既意外又得意,這說明一段時間來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是頗有效果的。因而,我急著讓學生按這條思路走下去,馬上就問:“你們能通過自己讀課文來解決這些問題嗎?” 準備引入下一階段的學習,沒想到,學生說:“老師,我還有問題要問。”我一時有點猶豫,讓他們繼續問下去嗎?會不會打亂課堂教學的條理性?會不會影響教學的節奏?還好,我意識到如果一意孤行阻止他們的提問,會扼殺了他們提問的積極性?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呢。于是,我讓他們繼續提問,果然,學生又提出了不少有價值的問題。課后想想,我心中固有的教學模式還是在不斷地發揮作用,我差點又屈服于習慣的力量。我想,老師有容納學生提問的雅量,學生才有想提問題的欲望吧。
后來提的問題中,有些問題提得較為淺顯,比如“咿咿呀呀”“直叫”“啥時”等,可以馬上就請同學及時幫忙解決;有的問題比較有針對性,就留待講讀課文時再隨機解決。從所提問題中可以看出,每個學生在一節課里,所表現出來的最近發展區是有區別的、有層次的,這也是正常的。我及時阻止了同學對某些學困生所提問題的嘲笑,并借助語言、手勢、眼神,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贊賞。保護他們的自尊心,保護他們提問、回答問題的積極性,讓他們敢于提出問題,樂于提出問題。
《看電視》第二課時教學設計與反思 篇5
《看電視》是一篇短小的詩歌,生動地描繪了一家四口看電視的場面,巧妙地將家庭的溫情與尊老愛幼的好風尚融為一體。語言通俗易懂、樸實無華,卻飽含深情。
教學這一課時,我讓孩子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孩子有的大聲讀,有的輕聲讀,有的邊讀邊用鉛筆在劃著什么,還有的讀完后就與同桌交流著什么。對于這些方式,我都表示許可。在我看來,學生的思維方式不同,讀書的方式更是不同,讓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能調動學生讀的積極性,充分感知課文,并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在全班同學面前讀,學生無拘無束地展示讀的個性,體驗著語文實踐帶來的快樂。
《看電視》第二課時教學設計與反思 篇6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認識“全、奇”等14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家庭成員之間的親情。
3.初步感知詩歌的韻律美,喜愛讀詩歌。
教學重點:
識字、朗讀,體會家庭成員之間的親情。
教學難點:
通過朗讀,體會家庭的溫情及尊老愛幼的好風尚。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猜謎揭題,引入新課。
1.師: 今天呀,老師給大家帶來一個謎語“小小一間房,只有一扇窗,唱歌又演戲,天天翻花樣。”(打一家用電器)。猜猜看,是什么?
板書:電視
2.師談話:你喜歡看電視嗎?你最喜歡看什么電視?你知道爸爸媽媽喜歡看什么電視節目嗎?你們家看電視是一個什么樣的情景呢?節目出現沖突時,怎么辦?
3.師:好,今天呀,我們一起走進明明的家,看看他們家是怎樣看電視的?
板書:看
師過渡:這家人看電視,真有些奇妙,你想知道嗎?那就趕快讀一讀課文吧。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
1.師:請大家借助拼音自己讀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多讀幾遍,讀準字音,把課文讀通順。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3.師:讀好了嗎?【課件1帶拼音字】
誰來讀一讀?(指名讀、領讀、齊讀)(一字一詞)
誰還想讀?好,請大家一起來讀一次。
生:齊讀
師:【課件2 帶生字的詞】這樣還認識嗎?自己練習讀,不熟悉的請教同桌小伙伴。
(1)分行讀詞。
(2)開火車讀詞。
師:【課件3】:瞧!蘋果樹上結著紅紅的蘋果,想摘下來嗎?
生:指名讀生字
師:大家認得不錯!誰來說一說,你是怎樣記住這些生字朋友的?
生:說識字方法。
師:好,這課最主要的識字方法就是加一加、換一換。看!【課件4、5】
師:還有好多生字我們還沒有提到,但我們都認住了,你是怎樣記住的?趕快把你的好方法和同桌交流一下。
師過渡:生字我們都認會了,把它們放回課文中,相信課文你會讀得更好!請大家讀課文,說說你知道了什么?(指名讀課文,注意糾錯。)
三、讀文思考,感悟體會
1.師:課文讀完了,你覺得他們家看電視怎么樣?
生:我覺得他們家看電視真有點奇妙。
師:是啊,的確是這樣(師板書奇妙),讓我們一起來讀讀課文第一小節(指導讀出奇妙)
2.師:每天,我們全家人都看電視,我家看電視,真有些奇妙,到底怎么奇妙?請大家看課文第2、3、4、小節。
3.指名說奇妙在哪兒?師相機出示【課件6、7、8】
(1)用“因為……所以……。”練習說話。
(2)師范讀,指導朗讀。
4.師:是啊,“每天我們全家人都看電視,我家看電視,可真有些奇妙!每個人心里都裝著一個秘密,到底是啥?”你知道嗎?
四、小結:
你們都是孝敬長輩,關愛家人的好孩子,愿你們時刻都能關愛自己的家人,親人,朋友,你身邊的每一個人。
教后體會:
這首短小的詩歌,生動地描繪了一家四口看電視的感人場面,巧妙地將家庭的注意力“情”與尊老愛幼的好風尚融為一體。語言樸實無華,卻飽含溫情,精彩處既讓人忍俊不禁,又讓人感慨萬千。本課的最大特點就是有濃濃的“情”,而這濃濃的情都包含在字里行間。所以,我把教學的重點放在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上。基于此,我借助多媒體手段先指導學生朗讀重點的句子,然后逐步擴展到全文的朗讀。,我還注意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如用“因為……所以……”的句式進行說話練習。
另外,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還是以識記生字為教學重點,所以我設計了多種方法幫助學生記憶生字,尤其是游戲“摘蘋果”的識字形式,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識字興趣,教學效果很好。
《看電視》第二課時教學設計與反思 篇7
《看電視》是一篇短小的詩歌,生動地描繪了一家四口看電視的場面,巧妙地將家庭的溫情與尊老愛幼的好風尚融為一體。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初讀課文,在了解課文大致內容后,仔細讀課文,說說你有什么疑問。當學生提出第一個問題“我們全家看電視為什么很奇妙?”時,我感到很高興,準備帶領學生通過學文去解決這個問題。可是,一個學生說:“老師,我還有問題。”這時,我有些猶豫,讓他們繼續問下去嗎?會不會打亂課堂教學的條理性呢?不讓學生們提問會不會傷害學生提問的積極性呢?這些念頭在我腦海中一閃而過,我決定讓學生繼續提問,學生們又提了不少有價值的問題。雖然他們的問題中有些比較淺顯,如“咿咿呀呀”、“直叫”、“啥時”等詞語的意思,可是這可以馬上請學生及時幫忙解決。有些問題有一定的'針對性,可留待講讀課文時解決。從學生每一節課的提問來看,他們所表現的是有區別的,有層次的。我及時阻止了同學生對某些學困生所提問題的嘲笑,并借助語言、手勢、眼神予以充分的肯定和贊賞,保護了他們的自尊心、積極性,讓他們敢于提問、樂于提問。
《看電視》第二課時教學設計與反思 篇8
21世紀的教育是關愛學生生命的發展、弘揚學生靈性的教育。課堂教學理當為學生創造放飛靈性雙翼的機會。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那要引導學生做到:“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并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下面這一教學片段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這種思想。
人教版實驗教材第二冊第5課《看電視》是一篇短小的詩歌,生動地描繪了一家四口看電視的場面,巧妙地將家庭的溫情與尊老愛幼的好風尚融為一體。語言樸實無華,卻飽含深情。
教學《看電視》一課時,我先讓學生初讀課文,在了解課文的大致內容后,布置了學習任務:
嘗試運用“發現法”學習課文:
仔細讀課文,想想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不理解。在四人小組里討論交流,并強調學生能感悟多少就說多少,發現什么就交流什么,看誰發現得多,看誰的思維最敏捷。
學生探求知識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教室里呈現出書聲瑯瑯、圈圈畫畫、主動思考、熱烈交流的景象。交流時,各小組的同學都爭著發言,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一個學生站起來說:“老師,我覺得‘爸爸明明是個球迷,不知為啥把精彩的球賽關掉’,這個‘關’字用得不對。”我一聽,愣了一下,沒想到一年級的學生敢向教材挑戰,提出這樣的問題。教室里頓時安靜下來,同學們的目光都投向了提問題的同學,像在問:怎么會提這樣的問題呢?我做了臨場應變,馬上用一種期待的目光注視著這位學生說:“你真勇敢,能談談你的看法嗎?”這名學生聽到老師這樣說,馬上自信地說:“既然是在看著球賽的過程中換成京劇的,就不應該用‘關’ 字而應該用‘換’字。”多好的想法啊,我便來個順水推舟:“這個問題提得非常好,到底是用‘關’字還用‘換’字呢?請同學們在小組里再讀一讀、議一議,希望同學們都能像這們同學一樣,勇敢地說出自己的見解。”同學們的表現欲望被激活了,讀書聲、議論聲充滿整個課堂。
自學后的自由發言,學生們積極踴躍:
有的說:“我同意應該用‘換’字,因為我們平時不想看一個節目時,通常都是換頻道選另外的節目的。”有的說:“我也同意,因為當時給奶奶看喜歡的頻道,一轉換就行了,根本不用先關掉。”有的說:“我認為用‘關’字比較好,因為在一節詩里同時出現兩個‘換’字,讀起來就沒有這么好聽。”(一年級的學生能這樣的看法真不容易。)有同學緊跟著說:“我反對,在這一小節之后的兩個小節中都有‘換’字,所以我認為還是用‘換’字好”。
有發言,有補充,有辯論。尤為可喜的是,有一名同學竟說道:“正是因為后兩節有‘換’字了,所以我認為在前面才應該用‘關’字。”聽完學生的匯報,我情不自禁地舉起雙手,幾欲拍手叫好。
一個“關”字問題的提出,擊中了學生思維的興奮點,激發了學生的參與熱情,課堂上呈現出探討的氣氛。這無疑是真正的讀書,讀書而又不盲從于書,敢于向教材挑戰,體現了探索精神。當然,學生的質疑,不一定都正確,更不可能很完善,但這并不重要,只要沒有大錯,就應當尊重學生的認識。保護學生善于發現問題的能力,以及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充分展示每個個體生命的風采,課堂上才能形成探究的氣氛。
此片斷中,問題讓學生提,疑難讓學生議,見解讓學生講,使學生在爭辯中增強學習的自主性,喚醒了個體創造的潛意識。如果能持之以恒,必然有利于學生創新意識的萌生,促進創新能力的發展。
【教后反思】
這堂課給了我今后如何進行課堂教學一個啟示,即要針對學情變化發展靈活組織教學。馬卡連柯說過:“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有隨機應變的能力。”這一片斷的教學,我認為主要體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1、關注了學情的變化:
課堂教學的最基本特征之一是現場生成性,也就是教學的過程決定于師生的雙向現場活動。如果教師只是在課堂上展示編制得十分細致的教案,把課堂教學理解為演示教案的過程,就難以上出鮮活的好課,就不能使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在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時,能根據學情的變化發展靈活組織教學是可取的教學藝術。
2、注意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
高明的教師應該教學生“學會學習”。只有學會學習,才能應用所學知識,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并進而構建新的知識。在這一教例中,我讓學生用自學討論法去讀書、思考、討論,解決問題,并注意保護學生的發現,相信學生,尊重學生,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探究精神。
《看電視》教學案例及反思
湖北省十堰市五堰小學 葉 敏
【情景說明】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這就要求我們對傳統的閱讀教學的價值觀進行重新的審視,確立新的閱讀教學的價值觀。
【教學案例】
師:奶奶為什么把京劇換成了球賽?
(生思考了一陣后,三三兩兩舉起了手。)
生:奶奶可能要去做飯了。
師:有可能,誰有不同想法?
生:前面說“我和爸爸都在打盹睡覺”,奶奶可能覺得我們的呼嚕聲太吵了,干脆讓我們看球賽得了。
師:是這樣嗎?我們一起來想想,當下雨了,而你們又沒帶傘,奶奶平時會怎么做?
(一生迅速搶答)
生:給我們送傘。
師:奶奶為什么要這樣做呢?
生:怕我們被雨淋濕,那樣會感冒的。
生:奶奶擔心我們被雨淋濕了會感冒,生病還要打針吃藥,奶奶會心疼的。
生:奶奶關心我們,愛我們。
師:那奶奶除了下雨給你們送傘外,還會幫你們做什么?
生:送我上學,幫我提書包。
生:奶奶說書包太重了,怕我壓矮了。
生:我生病的時候,奶奶最疼我了,她總會給我買好吃的。
生:我的奶奶對我可好了,每當媽媽打我的時候,奶奶就會來幫我的忙。
……
師:下雨了奶奶給我們送傘;生病了奶奶會給我們買好吃的,受罰時奶奶會為我們求情。可奶奶為什么要對我們這么好呢?
生:那是因為奶奶疼愛我們。
生:是因為奶奶喜歡我們。
生:是因為奶奶關心我們。
生:是因為奶奶愛我們。
師:是啊,奶奶是這么地關心和愛護著自己的晚輩。那你們說說看,課文中的奶奶為什么把京劇換成了球賽?
(生非常興奮,紛紛舉手)
生:奶奶想讓我和爸爸看球賽。
生:奶奶想讓我和爸爸開心,那么她也就開心了。
(一生很急切地插話)
生:對呀,奶奶還和我們一起拍手歡笑呢!
生:這是因為奶奶愛我們。
師:這是因為奶奶心里裝著對我們的愛。奶奶這么愛我們,我們又該怎么做呢?
生:奶奶生病時給她倒開水。
生:幫奶奶洗腳。
生:幫奶奶穿針。
……
【教學反思】
《看電視》是一首短小的詩歌,生動的描繪了一家四口看電視的感人場面,巧妙地將家庭的溫情與尊老愛幼的好風尚融為一體。奶奶對孫子輩的慈愛是世上最真最實最平凡的愛,正因為這種慈愛得到的太容易了,一年級的小朋友不能更深切地感受和體驗,但教師又不能直截了當地告訴學生,所以我采取了引導學生聯系實際回憶生活的方法,讓學生在回憶中一點一滴地體會到奶奶的愛,讓親情在回憶里重生。另外,語文課程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而且要貫穿于學生的日常生活,如果僅僅依靠在課文的熏陶感染那是遠遠不夠的,只有讓學生聯系生活,不斷地在生活中實踐,才能使情感得以升華,品德修養得以提高。
“閱讀是一種被引導的創造。”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并不是消極地接受、索取意義,而是積極主動地發現、建構意義、甚至創造意義,教師于其中可以起到向導的作用,但決不能取代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地位。教師應重引導,少講解;重指點,少分析;讓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得到提升,從而“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審美樂趣”。充滿自主、和諧和真情的課堂,才是真正的新課堂。
《看電視》第二課時教學設計與反思 篇9
《看電視》教學片段及課后反思
【教學片斷】
師:出示詞語“奇妙”,這個生詞寶寶誰認識?
生:“奇妙”!
師:我們來讀讀課文第2節,看看奇妙在哪里?
生(讀):爸爸愛看球賽,卻把球賽關掉,換成了京劇。
生:奶奶聽得入了迷,我和爸爸卻在打盹睡覺。
師:“關掉”、“換”,這兩個字誰認識呢?
出示“精彩”。
生:精彩、關掉、換。
師: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吧!
師:老師請一名同學來讀第3節,大家想想奇妙在哪里?
生讀。
生:奶奶本來愛看京劇,卻不看,換成了足球賽。
生:我和爸爸看足球賽樂得直叫,奶奶不看電視只看我們,和我們一起拍手歡笑。
師:奶奶為什么會這樣呢?
生:因為奶奶想讓我和爸爸高興。
生:因為奶奶愛我們。
師:大家想想,平時我們自己的爺爺奶奶是怎樣對我們的呢?
生:奶奶把好吃的都給我留著,也看著我吃。
生:奶奶做的飯我如果吃得多,奶奶就特別高興。
師:對,爺爺奶奶都很愛我們,那我們就帶著這種濃濃的愛意來讀一讀這一小節吧!先同桌互相讀一讀。
生讀。
師:現在老師請一位同學起來給大家讀一讀。
生讀。
師:你讀得真不錯,口齒清晰、發音準確,更重要的是讀出了奶奶看到我和爸爸看球賽時那種高興,我想,你的奶奶也一定很愛你。
師:下面我們一起來讀課文第4節,看看奇妙在哪里?首先,我們來認識兩個字,出示“寫”、“蹈”。
生:我們都不看球賽了,是聽音樂、看舞蹈。
師:為什么我們要換臺呢?
生:因為媽媽修改了文稿后很累。
生:我們想讓媽媽看電視休息。
師:你們說得真好,我們四個人一個小組來讀吧!
師:誰來給大家讀讀第5節呢?
生讀。
師:大家想一想,每個人心里都裝著一個秘密,這個秘密是什么呢?
生:關心家里的人。
生:寧可自己不看,也要讓家人快樂。
師:同學們說得真好,每個人的心里裝的都是“愛”。
生:最后我們以開火車的形式來讀一讀今天的生字。
【教學反思】
一、閱讀教學的個性化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這就明確地告訴我們,學生是閱讀主體,閱讀教學應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主的閱讀實踐。針對一年級學生閱讀能力不夠強的特點,我安排的教學思路是:初讀感悟──深入體悟──獲得教育──課文拓展。在學生讀懂課文的基礎上,再以情激趣,升華主題,引導學生關愛父母,體貼長輩的行為。
二、以讀為本,把握語文課堂的主題活動
我們認為,“讀”是語文學習的根本途徑,它應該成為語文課堂的主題活動。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們始終牢牢把握住讓“學生進行各種各樣式的讀”這條主線組織教學,給予學生讀的時間和空間,并借助一定的方法激發學生閱讀的欲望和興趣。
如:揭示課題后,讓學生充分地朗讀課題,從讀得正確到讀出一定的語感;初次接觸課文時,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朗讀的方式進行“讀”,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大意;在多次朗讀后,讓學生選擇自己讀得最好的一段話,開展兩人競賽,讀出自己的理解;學習完課文后,補充一定的閱讀材料等。
這些多角度多形式的“讀”使學生和文本之間展開了較有深度和廣度的對話,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
三、分步識字,落實課程目標的全程理念
隨文分散識字是課程標準低段識字教學的一個重要指導思想。
在解決“識”和“寫”的問題上,我采取了“分散識字、集中書寫”的原則,即教材要求學生會認的字,我們通過多次的呈現分階段識記;要求學生正確書寫的字,我們一般安排一個相對集中的時間(一般為一節小課約20分鐘)讓學生書寫。
就本課而言,筆者主要分三個階段完成識字的任務:
第一階段在課前預習,學生根據各自的知識水平和識字能力記一定量的生字。
第二階段在課堂教學,老師結合相應的教學內容,分散、適時地安排一定量的識字教學。
第三個階段在課后,采取開火車的形式集中復習、鞏固生字的識記。
四、教育的本質在于喚醒
作家畢淑敏女士在她的親情散文《愛的回音壁》里曾說過這么一段話:“孩子降生人間,原應一手承接愛的乳汁,一手播灑愛的甘霖,愛是一本收支平衡的帳簿。可惜從一開始,成人就間不容分地傾注了所有愛的儲備,劈頭蓋腦的砸下,把孩子的一只手塞得太滿,全是收入,沒有支出……”
這群在前所未有的愛意中浸泡的小學生是否能騰出手來完成給予和關愛他人的任務呢?語文教學便承擔了這樣的使命。《看電視》這首短小的詩歌,生動地描繪了一家四口看電視的感人場面,巧妙地將家庭的溫情與尊老愛幼的好風尚融為一體,對現在的學生很有教育意義。教材如此的貼近生活,怎樣讓學生的心靈受到真正的洗禮?我想,只有給予學生時間充分地讀,去發現自己長輩對自己愛的表現,才能去領悟課文蘊涵的人間親情。
第斯多惠說過:教育的本質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我這節課就是喚醒孩子們豐富的情感世界、精神世界。
教學是一種喚醒,是對學生學習、創造潛能的喚醒,是對學生自信心和奮進精神的喚醒。“喚醒未被知曉或沉睡的能力”。這便是我們語文教學要追求的理想境界。人們常說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藝術是永無止境的。“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惟其如此,才使人朝朝暮暮、留連忘返。
《看電視》第二課時教學設計與反思 篇10
電視在每個家庭中是非常常見的家用電器,幾乎每個孩子都非常喜歡看電視。今天教學的課文《看電視》很有必要,它讓孩子們學會了謙讓的美德。
在教學設計中,我立足于體現基礎改革的新理念,緊緊圍繞“奇妙”,運用看、讀、演、議等方式,通過品詞品句、以讀代講、演中拓展,把詞語理解、朗讀與感知、理解課文有機地融為一體,引導學生積極與文本作者進行心靈對話,達到理解內容、體會情感、積累知識之目的。上完這一課后,頗有感觸。
一、分步識字重內化效果
本課主要分三個階段完成識字任務:預習中主動識字;閱讀中分散識字;作業中鞏固識字。這樣學生學得輕松,教學效果好。
“課堂應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教師教學生識字時沒有按以往一個固定的套路讀拼音、數筆畫、說部件、連詞語,而是把識字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動腦筋記字、辨字。當小老師寫字,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情趣,又有助于學生的理解和記憶,使學生自學生字的能力得到增強。
二、讀中感悟重創新感受
1、把“讀”作為教學主線,陪養和發展學生的語感
在這一教學環節中,我們實踐了一個樸素的思想——重復—重復—再重復。在螺旋遞進的重復中,學生對于課文中出現的字、詞、句進行了感知,在不斷地詞句“拼裝”中,巧妙地實現了課文內容梳理、字詞鞏固、理清脈絡等三大目標。也許,這就是語文教學中整合思想的一種體現吧。
2、以學生為本,重視學生閱讀的獨特感受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要珍惜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提倡多角度、有創新的閱讀。我在教學中,讓學生充分“張揚”自己,如“讀了這句話你想問什么?”“‘我們’家的電視還會變頻道嗎?為什么?”這些開放性的問題。都使學生對課文作出了各自獨特的.思考,因此,學生對問題作出了多元化的解答,也從中學會了自己品讀、揣摩、推敲課文。
3、多元朗讀,培養學生能力
本課教學設計中,我努力運用多種朗讀方法,把朗讀與語言感知、理解課文結合起來,讓學生在聽、讀、演、議中體會“關愛他人”這一中心。在默讀、合作讀、引讀中探究課文內容,在表情朗讀、讀中想象,讀讀背背中深化課文中心。
三、想象識詞重理解滲透
本課教學中,我還重視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理解詞語。例如:“疲勞”這個詞語,我請學生先聯系生活經驗想一想意思,再想象一下媽媽“疲勞”的樣子,并用幾句話說一說。像這樣,對一些聚集著語言形象、語言情感、語言技巧的詞語,引導學生進行感悟、挖掘,不僅讓學生對課文內容和情感內涵有較深的理解,還有效地滲透了理解詞語的方法,提高了學生理解詞語的能力。
本課教學設計立足于體現基礎改革的新理念,即緊緊圍繞“奇妙”,運用看、讀、演、議等方式,通過品詞品句、以讀代講、演中拓展,把詞語理解、朗讀與感知、理解課文有機地融為一體,引導學生積極與文本作者進行心靈對話,以達到理解內容、體會情感、積累知識之目的。上完這一課后,頗有感觸。
總之,教學這一課文,學生受益匪淺,自己也覺得很成功。我在想:如果每一節課都象上這節課那么成功,那我的語文教學將回上一個新的臺階,孩子們也會在這樣的教學中,如魚得水!
《看電視》第二課時教學設計與反思 篇11
《看電視》是一首短小的詩歌,生動地描繪了一家四口看電視的感人場面,巧妙地將家庭的溫情與尊老愛幼的好風尚融為一體。語言樸實無華,卻飽含深情,精彩處既讓人忍俊不禁,又讓人感慨萬千。作者以“奇妙”為線索貫穿全詩,開頭、結尾兩次提到我家看電視有些奇妙,首尾呼應;整首詩也都在寫我家看電視的奇妙—放棄自己愛看的電視節目,換成別人愛看的頻道。最后,作者巧妙地拋給讀者一個問題,引起讀者的思考—每個人的心里都裝著一樣什么東西?教學中,我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引導學生學習課文。
一、謎語導入,激發興趣
在導入新課時,我出示謎語讓學生猜。師:“小小一間房,只有一扇窗,唱歌又演戲,天天變花樣。——打一家用電器”(謎底:電視)接著問:你最喜歡看什么電視節目?你知道爸爸媽媽最喜歡看什么電視節目?然后出示課文插圖,設問:這家都有哪些人?他們在做什么你知道他們在看什么節目嗎?最后師過渡引入課題。用謎語引出電視,意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出示課文插圖,引導學生看圖和“我們今天學習的課文《看電視》,講的就是這家人看電視的.事。他們看電視和我們看電視有什么不同呢?這個謎,同學們學完課文自己就能解開”一語,調動了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
二、引導想象,理解詞語
本課教學中,我還重視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理解詞語,例如:“疲勞”這個詞語,讓學生先聯系生活經驗想一想意思,再想象一下媽媽“疲勞”的樣子,并用幾句話說一說。像這樣,對一些聚集著語言形象、語言情感、語言技巧的詞語,引導學生進行感悟、挖掘,不僅讓學生對課文內容和情感內涵有較深的理解,還有效地滲透了理解詞語的方法,提高了學生理解詞語的能力。
三、多元朗讀,提高能力
朗讀是引導學生還原語言形象,感受語言情景,體味語言情感,理解語言蘊含的哲理的重要方法,是培養學生語言的感受力、品評力的有效手段。在教學中我運用多種朗讀方法,把朗讀與語言感知、理解課文結合起來,讓學生在聽、讀、中體會“關愛他人”這一中心。在默讀、合作讀、引讀中探究課文內容,在表情朗讀、讀中想象、讀讀背背中深化課文中心。
《看電視》第二課時教學設計與反思 篇12
《看電視》是一篇短小的詩歌,生動地描繪了一家四口看電視的場面,巧妙地將家庭的溫情與尊老愛幼的好風尚融為一體。語言通俗易懂、樸實無華,卻飽含深情。
教學這一課時,我讓孩子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孩子有的大聲讀,有的`輕聲讀,有的邊讀邊用鉛筆在劃著什么,還有的讀完后就與同桌交流著什么。對于這些方式,我都表示許可。在我看來,學生的思維方式不同,讀書的方式更是不同,讓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能調動學生讀的積極性,充分感知課文,并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在全班同學面前讀,學生無拘無束地展示讀的個性,體驗著語文實踐帶來的快樂。
小學一年級語文《看電視》教學反思3
在課文開始之前,我以謎語引導學生進入課文,當學生猜出謎底為電視時,接著我讓他們自己讀一讀課文,我覺得這比齊讀更有效率,因為每個學生的理解、接受水平并不在同一個層面上,齊讀后某些能力好的學生能夠找到答案,而接受能力較弱些的學生就不明白了,所以我干脆讓他們自己讀,用他們自己的方式和閱讀習慣去尋找答案。在自己熟讀的過程當中,慢慢地學會了課后的生字新詞。教學生字時,我先讓學生自己去認讀,再加上音節去拼讀,然后分析生字的結構,部首,組詞,接著用比賽的方式小組進行選詞造句,以便培養學生的說話能力,但這節課還有很多不足之處,如:小組合作沒有體現出來,生字的識記能力沒有體現等,今后有待改正。
《看電視》第二課時教學設計與反思 篇13
《看電視》教學反思
一年級語文下冊第五課《看電視》是一首短小的兒童詩,生動地描繪了一家四口看電視的感人場面,巧妙地把家庭的溫情和尊老愛幼的好風尚融為一體。課文十分貼近學生的家庭生活,可以使學生感到真實和親切。
在課文的開始,我以謎語引導學生進入課文,當學生猜出謎底為電視時,我接著問學生都喜愛看哪些電視節目,爸爸媽媽喜歡看哪些電視節目,這很符合學生的生活實際,于是氣氛也被調動了起來。學生年齡小,應該結合看圖,我卻忘了。可是由于昨天在課堂上領著同學們讀課文和標生字了,預習效果好,所以學習起來很愉快,孩子們不吃力。
教學過程中我用了加分減分的方式實施獎懲,孩子們的聽課效果比較好。比較滿意的是讓大家每讀一次課文,就有一個提問:1、課文講了什么事?2、奇妙在哪里?3、秘密是什么?通過這三個問題,整個教學過程結構合理,思路清晰。小組合作學習生字,對于一年級,我采用兩人一組的形式,通過兩種形式,一個是單認字,一個是組詞認,并借助筆把彼此不會的字圈起來,便于針對難點學習,減輕老師負擔,效果較好。
整個教學自我感覺還不錯,下節課進行朗讀訓練和寫字訓練,并對二類字進行一字多組詞的訓練。第二課時,生字教學放手還是不夠,教師應只對難字指導,那樣留給孩子更多的寫字時間。
《看電視》教學反思
電視在每個家庭中是非常常見的家用電器,幾乎每個孩子都非常喜歡看電視。今天教學的課文《看電視》很有必要,它讓孩子們學會了謙讓的美德。
在教學設計中,我立足于體現基礎改革的新理念,緊緊圍繞“奇妙”,運用看、讀、演、議等方式,通過品詞品句、以讀代講、演中拓展,把詞語理解、朗讀與感知、理解課文有機地融為一體,引導學生積極與文本作者進行心靈對話,達到理解內容、體會情感、積累知識之目的。上完這一課后,頗有感觸。
一、分步識字重內化效果
本課主要分三個階段完成識字任務:預習中主動識字;閱讀中分散識字;作業中鞏固識字。這樣學生學得輕松,教學效果好。
“課堂應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教師教學生識字時沒有按以往一個固定的套路讀拼音、數筆畫、說部件、連詞語,而是把識字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動腦筋記字、辨字。當小老師寫字,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情趣,又有助于學生的理解和記憶,使學生自學生字的能力得到增強。
二、讀中感悟重創新感受
1、把“讀”作為教學主線,陪養和發展學生的語感
在這一教學環節中,我們實踐了一個樸素的思想——重復—重復—再重復。在螺旋遞進的重復中,學生對于課文中出現的字、詞、句進行了感知,在不斷地詞句“拼裝”中,巧妙地實現了課文內容梳理、字詞鞏固、理清脈絡等三大目標。也許,這就是語文教學中整合思想的一種體現吧。
2、以學生為本,重視學生閱讀的獨特感受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要珍惜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提倡多角度、有創新的閱讀。我在教學中,讓學生充分“張揚”自己,如“讀了這句話你想問什么?”“‘我們’家的電視還會變頻道嗎?為什么?”這些開放性的問題。都使學生對課文作出了各自獨特的思考,因此,學生對問題作出了多元化的解答,也從中學會了自己品讀、揣摩、推敲課文。
3、多元朗讀,培養學生能力
本課教學設計中,我努力運用多種朗讀方法,把朗讀與語言感知、理解課文結合起來,讓學生在聽、讀、演、議中體會“關愛他人”這一中心。在默讀、合作讀、引讀中探究課文內容,在表情朗讀、讀中想象,讀讀背背中深化課文中心。
三、想象識詞重理解滲透
本課教學中,我還重視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理解詞語。例如:“疲勞”這個詞語,我請學生先聯系生活經驗想一想意思,再想象一下媽媽“疲勞”的樣子,并用幾句話說一說。像這樣,對一些聚集著語言形象、語言情感、語言技巧的詞語,引導學生進行感悟、挖掘,不僅讓學生對課文內容和情感內涵有較深的理解,還有效地滲透了理解詞語的方法,提高了學生理解詞語的能力。
本課教學設計立足于體現基礎改革的新理念,即緊緊圍繞“奇妙”,運用看、讀、演、議等方式,通過品詞品句、以讀代講、演中拓展,把詞語理解、朗讀與感知、理解課文有機地融為一體,引導學生積極與文本作者進行心靈對話,以達到理解內容、體會情感、積累知識之目的。上完這一課后,頗有感觸。
總之,教學這一課文,學生受益非淺,自己也覺得很成功。我在想:如果每一節課都象上這節課那么成功,那我的語文教學將回上一個新的臺階,孩子們也會在這樣的教學中,如魚得水!
《看電視》教學反思
《看電視》是一篇短小的詩歌,生動地描繪了一家四口看電視的場面,巧妙地將家庭的溫情與尊老愛幼的好風尚融為一體。語言通俗易懂、樸實無華,卻飽含深情。
在教學的整個過程中,我以課文的“奇妙”為線索貫穿全文詩,讓學生反復讀課文,在讀中理解:“我家看電視奇妙在哪里?”通過學生的反復朗讀和全班的交流,同學們知道了爸爸把自己最愛看的球賽換成了京劇給奶奶看,奶奶有又把京劇換成了球賽給我和爸爸看,我、爸爸和奶奶有把電視換成了媽媽愛看的頻道。讓學生知道“奇怪”的原因是——全家每個人的心里都裝著一個互相關愛的親情。從而揭示了課文的主題。
我在教學中注重學生思想教育和參與性,讓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通過讓學生自讀、自悟,明白文中蘊含的道理,讓學生體驗人與人之間相互的關愛,使課文蘊含的人文精神轉化為引導學生良好行為養成的動力。 例如:在學習課文時,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你的爸爸、媽媽或爺爺、奶奶最愛看什么節目呢?”當老師把這個問題面向全體學生提出后,請學生在小組中進行交流,過一會兒再請學生發言,同學們討論的很熱烈,有的學生說:“我的爸爸愛看新聞聯播。”有的學生說:“我的爸爸愛看球賽”,還有的說:“我媽媽愛看電視劇。”還有的說:“我奶奶愛看電影。”另外還有一大部分學生表示自己并不知道自己的父母喜歡看什么節目。我順勢引導學生說:“那你的爸爸媽媽知不知道你最喜歡看什么節目呢?”其中有一位孩子站起來自豪的、大聲的說:“當然知道了。“為什么呢?”我接著問道:“因為我的爸爸媽媽特別的愛我,每到動畫片的時間,我爸媽就主動給我換頻道,而且有時他們還會和我一起看,給我講其中動畫片中我看不懂的內容,時間長了哪個臺演什么動畫片,什么時間開始,他們都知道的很清楚。“我又順勢引導學生說:咱們有誰和他一樣,爸爸媽媽也是這么關心你呢?請舉手!”三十多個小手都齊刷刷地舉了起來”。我又說:是啊,你們的爸爸媽媽真愛你你們。老師都羨慕你們有這么好的爸爸、媽媽。他們如此的愛你,可是我們當中有的同學連他們最喜歡看什么電視都不知道,你自己認為你自己做的怎么樣?應不應該讓爸爸媽媽也感受到你的愛了呢? ”只見他低下頭小聲的說:“我爸爸、媽媽愛看什么節目,以后我會留意,讓爸爸媽媽問樣感受到我的愛。” 我又說 “是啊,在生活上、在學習上,我們的父母給了我們無微不至的照顧,無盡的愛。而作為孩子的我們應該怎樣做呢?”我的話剛說完,許多的小手舉得高高的,都搶著回答。有的說:“我以后把電視讓給爸爸看。”有的說:“我看到媽媽累了的時候給媽媽看,讓媽媽好好休息。”我高興地說:老師覺得大家都是懂事的好孩子,希望你們學了課文以后,更加熱愛自己的家人,會用我們自己的方式來回報深愛著我們的所有親人的。你們愿意這樣做嗎?”同學們高興地齊聲回答:“愿意!”
通過學習課文,理解課文,使學生受到了思想教育,增強從小就要愛父母、愛長輩、愛所有的親人的觀念。讓尊老愛幼的好風尚從小在孩子們的心里扎根,結果。同時通過討論發言等形式增強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雖然現在社會上下都在提倡給孩子們更多的愛、更多的關注、更大的發展空間,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個性,但我認為,在提倡這些的同時,更應注意從生活的一點一滴中培養孩子對家人、同學、師長乃至整個社會的愛。這是我們每個家長、老師和社會的職責。讓尊老愛幼的美德在我們的國家發揚光大、源遠流長。
板書設計:
看電視
奇怪 ?
《看電視》第二課時教學設計與反思 篇14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語文實踐說的簡單一點就是讓學生動腦、動口、動眼、動手,主動地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主動接受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熏陶,達到啟迪思想,提高語文素養的目的。
《看電視》是一篇短小的詩歌,生動地描繪了一家四口看電視的場面,巧妙地將家庭的溫情與尊老愛幼的好風尚融為一體。語言通俗易懂、樸實無華,卻飽含深情。教學這一課時,我讓孩子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孩子有的大聲讀,有的輕聲讀,有的邊讀邊用鉛筆在劃著什么,還有的讀完后就與同桌交流著什么。對于這些方式,我都表示許可。在我看來,學生的思維方式不同,讀書的方式更是不同,讓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能調動學生讀的積極性,充分感知課文,并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在全班同學面前讀,學生無拘無束地展示讀的個性,體驗著語文實踐帶來的快樂。
在了解課文的大致內容后,布置了學習任務:圍繞“每個人心里都有一個秘密,到底是啥?”仔細讀課文,想想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不理解。在四人小組里討論交流,并強調學生能感悟多少就說多少,發現什么就交流什么,看誰發現得多,看誰的思維最敏捷。學生探求知識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教室里呈現出書聲瑯瑯、主動思考、熱烈交流的景象。交流時,各小組的同學都爭著發言,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有發言,有補充,有辯論,激發了學生的參與熱情,課堂上呈現出探討的氣氛。
在教學的整個過程中,我注重學生的參與性,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通過學生自讀、自悟,明白文中蘊含的道理,讓學生體驗人與人之間相互的關愛,使課文蘊含的人文精神轉化為引導學生良好行為養成的動力。另外,我覺得在教學中,教師不要逐段地分析,不要把自己的理解強加于學生,要讓學生充分讀,學生肯定會有自己的感受。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關鍵在于課堂教學方式上的改變和教學模式的改變,教學模式的根本上改變使課堂教學有了生氣:尤其是課活課,確確實實看見學生當了課堂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