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識字 合作探究──《我多想去看看》教學片段與反思(精選16篇)
情境識字 合作探究──《我多想去看看》教學片段與反思 篇1
一、情境識字 積極參與
師:同學們,你們去過北京嗎?
生:去過。
生:沒去過。
師:北京是我國的首都,北京有個天安門,那里的升旗儀式非常雄偉壯觀,你們看──(播放課件“北京天安門升旗儀式情景”,同時配上老師飽含深情的解說 、)
(學生看得很認真,看完后熱烈地鼓掌、)
師:此時此刻,你最想說什么?
生:太好看了!
生:我多想去看看!
師:是呀!你想去看,他也想去看,讓我們一同說出自己共同的心聲──(讀課題:我多想去看看)
(反思: 從談論,到優美的音樂,利用課件,把北京城天安門升旗儀式的情景淋漓盡致地展示在孩子們面前,同時也激發孩子的聯想和求知的欲望,使學生愉快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師:請大家把書翻到115頁,聽聽老師讀,看看老師讀的好不好?師范讀(配音樂)。
師:你們認為我讀得怎么樣?
生:好。
生:棒極了。
師:你想讀嗎?那么你喜歡怎么讀就怎么讀,遇到不認識的字,用你喜歡的方法學習它,借助拼音讀幾遍。
(反思: 教師用親切動聽的話語,有感情的朗讀,體現了老師的較高的文化素養和較強的朗讀功底,教師的示范作用在這里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師:你們想讀課文嗎?那么你喜歡怎么讀就怎么讀吧。遇到不認識的字,用你喜歡的方法學習它。
師:在小組內把生字劃出來,小組內多讀幾遍,想出好辦法記住它,看誰記的最多。
生:小組內學習生字。
師:你們想不想去媽媽說的北京去看看?
生:想。
師:好,今天老師要帶你們坐上時光列車去那看看,聽,列車來了。快閉上眼睛──(課件中傳出列車轟隆的聲音)
師:快看呀,北京到了。(課件播放北京天安門風光及升旗儀式情景)
師:你們看見了什么?(學生交流自己的所見,教師點擊課件,屏幕閃爍相應的詞語---北京城 天安門 廣場 升旗 )
師:看,(師手指屏幕)這么多生字娃娃,哪些是你的老朋友了,向大家介紹看看?
生:我早就認識“安”了,我爸爸在公安局上班。
師:了不起!
生:我也認識”安”,我去逛超市時看見墻上貼著”安全出口”。
師:出去購物不忘識字,真好!
生:我認識“升”,我媽媽教我的。
生:對,媽媽也是你的老師。
師:我認識“廣”,我在廣告公司的牌子上見過了。
生:從招牌上我們也可以認識很多的字。是的,生活中處處可以識字,你們個個都是識字的有心人。(學生被教師表揚的喜滋滋的)
師:下面老師想檢查一下你們是不是能把這些生字讀準?男女同學賽一賽,女同學先讀。
女生讀。
師:女同學個個伶牙俐嘴,讀得真不錯!
男生讀。
師:男同學也不甘落后!看,北京城多美呀! 你們能一邊讀一邊想象這些美景嗎?(生放小電影美讀,有點像讀詞串的感覺)
師:你們都被北京天安門的美景給陶醉了。還有一群生字娃娃也被吸引過來了,你們看──(屏幕顯示:走出 小路 告訴 能)
(反思:學生試讀生字后,說出自己認識生字的方法和經歷,教師通過評價讓其他同學從這個同學的識字方法中得到啟迪。)
二、合作探究 資源共享
師:多可愛的生字娃娃啊!誰來代表全班同學第一個跟他打招呼呢?(指名讀)
師:讀得真準!
師:這些生字娃娃長得什么樣子呀?你們能不能想出一些辦法來記住它呢?請大家在小組里討論一下。學生開始小組討論。
師:哪個小組先來說說自己的好辦法?
生:我們小組能記住“告訴”,因為告訴別人要用嘴巴,所以它們一個有“口”字旁,一個有言字旁。
生:我們小組也能記住“訴”字,言字旁加上斤再加上一點。
師:你們組的小朋友真了不起,連沒學過的“斤”字也認識!
生:我們組能記住“路”字,左邊一個足字旁,右邊一個“各”,表示有各種各樣的人的腳在走路、
(學生剛一說完,教室里立刻傳來許多人嘖嘖的稱贊聲)
師:太好了,你讓我想起了一位著名作家說的話:原本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生:我們組也能記住“路”,因為我們組 有的同學住在人民路,有的同學住在北大路。
師:原來“路”這個字你們早就認識了。
生:我們組想了一個辦法記住“走”,它的上面好像一個人的身體,下面一撇一捺就像人的兩條腿在走路。(此言一出,立即引起了較大的反響。
師:啊,你跟我們的祖先一樣聰明,你們看──(課件播放“走”字的演變過程。)我們的祖先就是根據人走路的樣子造出了這個”走”字。
生:我們組能記住“能”字,小熊的的“熊”去掉四點就是了。
師:很好,那你們能不能“能”找朋友呢?
生:能干 我能行 能源
生:能力 能量………
師:同學們積累的詞語真多!
(反思: 學生識記生字,是這堂課的重點,為了使學生的興趣得以保持,教師采用了放手,讓學生自主識記字形的做法。讓學生自主地選擇自己愿意識記的字,自主地選擇不同方法記住字形,同時,采取小組學習的方式,加強了學生的合作意識,教師還及時地恰到好處地加以點撥,并適時評價讓學生享受成功的快樂)
情境識字 合作探究──《我多想去看看》教學片段與反思 篇2
《我多想去看看》這篇課文是以詩歌的形式,講述了一位山村孩子想去遙遠的北京城,去觀看北京天安門廣場上莊嚴的升國旗儀式,抒發了少年兒童向往北京的強烈思想感情。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激發學生熱愛北京、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難點是了解課文內容,體會重點詞句的意思。而重難點又該如何突破呢?我想通過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反復朗讀,結合語境領悟詞、句的意思,體會思想感情,然后再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來突破。
這課的重點句子就是“我多想去看看”,連題目算在內共在課文中出現了三次。指導好學生用心感悟、用情讀好這句話,這篇課文的重、難就迎刃而解了。然而,不僅僅是課文中的山里孩子,許多一年級的學生對北京的認識都是模糊的。所以要想讓學生讀好這篇課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種情況下怎樣辦呢?我這樣設計,首先老師讓學生交流對北京的了解,跟小伙伴們講講自己眼里的北京,雖然孩子們知道的東西并不多,有時甚至是錯誤的認識,但同伴交流引發了孩子們了解北京的極大興趣,然后教師再適時出示圖片,為孩子們展示了天安門、長城、故宮、天壇等名勝古跡,中華世紀壇、中央電視塔、立交橋等現代建筑后,讓學生發表對北京的看法,融入自己的感受讀“我多想去看看”。這時的讀滲透了孩子們的情感,是真情的流露,然后老師再引導學生體會山里孩子對北京的向往,抓住課文第一小節中的“沿著彎彎的小路,就能走出大山。”體會山里的孩子住在大山里,長這么大還沒有出過大山,他對北京的了解是通過媽媽的話,他向往外面的世界,他夢想著有一天,能走出大山,去看看北京,去看看雄偉天安門,去看看莊嚴的升旗儀式。讓學生們走進山里的孩子的心里,和他一起去希望、一同去向往,反復讀“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此時的讀,是孩子們融入了山里孩子的情感的讀。但天安門廣場的升旗儀式究竟是怎樣的呢?為了給孩子們更深刻的情感體驗,教師為孩子們有感情地講述天安門廣場升旗情景。(訓練有素的國旗班戰士,數不勝數的觀眾,雄壯的國歌聲中,鮮艷的五星紅旗和太陽一同升起……)強烈的畫面沖擊,激發了孩子們情感,再讀“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這句話時,孩子們內心的情感積淀更為深厚,不需要任何朗讀技巧的指導,學生就能讀得有滋有味。熱愛首都北京的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深入到了孩子的心里。
在低年級的教學中,我們要提倡多讀少講,以讀代講,讓孩子們讀中會意,讀中悟情。
情境識字 合作探究──《我多想去看看》教學片段與反思 篇3
北京,祖國的首都,一個人人向往的地方。《我多想去看看》這篇課文以一個山村孩子的口吻,用詩歌的形式,講述自己想到遙遠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門廣場上莊嚴、壯觀的升旗儀式。語言質樸,感情真摯,抒發了少年兒童向往北京的強烈的思想感情。
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首先采用對比的方式展現兩組不同的照片:一組展現的是貧窮的山村,一組展現的是熱鬧繁華的北京城。然后問他們看了兩組照片后有什么感受,從而順理成章的導入課文,同時激發學生對鄉村孩子的同情以及對首都北京的向往。再讓學生反復朗讀課文,理解“彎彎、遙遠”等詞語。聯系生活實際告訴學生,山里的人走出大山,坐火車到北京需要幾天時間,路途非常遙遠,讓學生體會山村孩子出來一趟雖然不易,可是他們對首都北京的熱愛之情卻是那樣的強烈,接著順勢讓學生觀看天安門廣場升旗儀式的錄像片,領悟“壯觀”的意思,體會祖國的強大,激發孩子強烈的愛國之情。同時告訴他們,天安門廣場每天升國旗的時間在特設的公告牌上公布。執勤的國旗護衛隊員,在升旗前列隊從天安門走向升旗的地方。天安門廣場規定每天日出時間升旗,以象征五星紅旗與太陽同升。因為每天日出時間有變化,升旗時間也隨之變化。這些課外知識的補充必不可少,既增加了孩子的課外知識,也增強了他們的民族自豪感。
在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充分理解的基礎上,我著重加強對學生朗讀的指導。如何讀出孩子對首都北京的向往和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實不僅僅是課文中的山里孩子,許多一年級的學生對北京的認識都是模糊的。所以要想讓學生讀好這篇課文。首先得讓學生交流自己對北京的了解,跟小伙伴們講講自己眼里的北京,雖然孩子們知道的東西并不多,有時甚至是錯誤的認識,但同伴交流引發了孩子們了解北京的極大興趣,這時我再適時出示圖片,為孩子們展示天安門、長城、故宮、天壇等名勝古跡,中華世紀壇、中央電視塔、立交橋等現代建筑。強烈的畫面沖擊,激發了孩子們情感,再讀“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這句話時,學生有感而發,內心的情感積淀更為深厚,不需要任何朗讀技巧的指導,學生就能讀得有滋有味,熱愛首都北京的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深入到了孩子的心里。
經過各種形式的品讀,學生大部分能當堂背誦。課后我讓學生學唱歌曲《我愛北京天安門》,收集有關北京風光的圖片,再次激發學生熱愛北京首都,熱愛國旗的思想感情,讓他們的情感得以升華。
不過,在課堂上我沒有充分照顧到中下學生。個別學生做小動作、開小差也沒多加提醒,一直按照自己的程序上完整篇課文。導致一節課下來,還有少部分學生對課文的生字沒掌握牢固,課堂上缺少了讓這部分學生多讀多記并能夠比較有效掌握所學知識的環節,以后在這方面還要多努力。
情境識字 合作探究──《我多想去看看》教學片段與反思 篇4
北京,祖國的首都,一個人人向往的地方。本文以一個山村孩子的口吻,用詩歌的形式,講述自己想到遙遠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門廣場的升旗儀式。語言質樸,感情真摯,抒發了少年兒童向往北京的強烈的思想感情。
本文的重點是識字和練習朗讀。難點是讀好詩中的長句子。我在指導學生朗讀時,讓學生反思朗讀課文,理解“彎彎、北京、天安門、多想”等詞語。較難的詞,如“遙遠”,可聯系生活實際來理解,告訴學生山里的人走出大山,坐火車到北京需要幾天時間,路途非常遠。我還讓學生觀看天安門廣場升旗儀式錄像片,讓他們領悟“壯觀”的意思。
在朗讀時,第一、二句語速舒緩,體現“我”沉浸在遐想之中,留下想象空間。“廣場上升旗儀式非常壯觀:”這個句子較長,要指導學生把句子讀通順。“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朗讀時語氣要強烈,突出“多想”,表達出“我”向往北京的強烈愿望。通過指導朗讀,激發學生熱愛首都北京、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情境識字 合作探究──《我多想去看看》教學片段與反思 篇5
《我多想去看看》是新課標實驗教科書第一冊中的一篇課文。本課是一首詩歌 ,用第一人稱,以山村一個小孩子的口吻,通過“我”和媽媽的對話,講自己非常想到遙遠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門廣場的升旗儀式。感情真摯,語言樸實。我多想去看看,是啊,多想去看看未知的世界,未知的地方,多想去看看自己向往的地方。這一課的編排也滿足了孩子對未知世界的想知道,想探求的心理,讓學生體會到說自己想說的話,讀自己想讀的文章。因此,教學中,我從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出發,讓孩子讀懂課文。
一、初讀課文,自主學習。
識字,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習的重點。《語文課程標準》中強調低年級要注意培養學生主動識字的愿望,旨在培養學生識字的興趣,讓學生愿識字,喜歡識字,逐步形成識字的動力。根據這種教理念,我是這樣引導學生:在文中讀字音,圈出自己不認識的字和難記的字,啟發學生自己想辦法記字形,如:“足”和“走”,就可以用已學的“口”和“土”來進行識記;最后落實寫入田字格。一步一步的實際,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始終以培養學生興趣為前提,以學生自主學習為宗旨。
二、研讀課文,合作探究。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根據這一理念,我讓孩子讀課文后,自主提出問題,通過引導,有些學生能較好的提出問題。例如,他們想去哪里看?看什么?這樣從學生問題出發,避免了課堂煩瑣的分析,讓學生感到枯燥,而注意力分散。這樣從學生的問題出發吸引了學生,也可以有效的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再采用合作研讀 “我”是誰?他想去看什么?突破難點,理解”壯觀“及”心愿“一詞,然后,探究為什么要去看看?練習“我會讀”中的句子,最后,“我”會怎么說?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三、背誦課文,進行實踐
由于本課的特點,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別容易激發學生的說的愿望,所以,在教學中安排了說話練習。讓學生模仿課文中的句式進行練習,學生說得不錯,有的孩子說,他要去天上看看那里的月亮,有的說也要去北京看看,有的說要去太空……很好的發揮了他們的想象。這樣的訓練也是幫助學生逐漸從口語表達向書面語轉化的一個好途徑,這種模仿說使他們很快掌握、了解一些意思該如何表達。
語文教學提倡“做、說、寫”相結合,這是大教育家陶行知的理念。語文教學中,人文性是第一位的,應立足與生活,語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
情境識字 合作探究──《我多想去看看》教學片段與反思 篇6
本節課是《我多想去看看》的第一課時,在整節課中,主要體現了以下特點:
1、體現了以學生為發展中心的特點。
從整個教學活動來看,學生不是被動的、消極的學習,而是主動的,充滿熱情和好奇地學習。從一開始的自讀,互相讀,自己理解課文內容,提出不懂的問題,到學生對不同問題的相爭,辯論,發表不同見解,都可以看出,學生們是在主動地學習、探究、并有了一定的學習能力和好的學習習慣,體現了以學生為發展中心的特點。
2、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闊了視野。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可以點燃學生學習的思維火花。在本節課中,教師采用多種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現代化教育手段播放雄偉壯觀的天安門廣場升旗儀式,美麗的故宮,頤和園,北海公園,雄偉的萬里長城,看后使學生產生了身臨其境之感。再如富有挑戰性的朗讀,識字等比賽形式,都調動了學生的參與學習的熱情,使整個教學充滿了情趣。
3、增強了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和探究能力的發展。
加強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是新課標對學生提出的新要求,課堂教學中,學生在學習中,能主動地合作,愉快地交流,遇到不懂問題也能主動地探究,這說明教者在平時是十分注意這方面的培養。例如,有一組小學生對“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他認為,這兩句話是一樣的,為什么要重復,而且中間用了一個句號。他百思不解,經過討論,反復朗讀,大家明白是這個山里的孩子太希望到北京去看一看,這是在表達“他”強烈的愿望。問題弄明白了,個個學生的臉上掛著幸福的微笑。這樣主動地探究式的學習,要比教師的灌輸的效果不知要強多少倍。
總之,這是一節比較符合新課標的一節課,由于受學生年齡限制,有些地方體現還不夠到位,但我堅信,堅持用新理念培養訓練,不久將來一定會有明顯效果。
情境識字 合作探究──《我多想去看看》教學片段與反思 篇7
《我多想去看看》是一篇愛國主義教育文章,句子瑯瑯上口,適宜朗讀。但要學生聲情并茂地朗讀出來,并非易事。
首先,學生對課文內容很陌生。課文描寫的是一個住在小山溝里的同齡男孩美麗而殷切的愿望,他在大樹底下聽媽媽講新中國的首都北京的一些情況,北京城的美麗、莊嚴對于初涉學堂、牙牙學語的小孩來說,是神秘的,帶有夢幻色彩的,是神圣的,凌然不可侵犯的,它具有無形的感召力,具有無限的誘惑力,所以男孩跟媽媽說,多想去看看。
一方面,現在的小孩子體會不到小山溝里的孩子們的特殊心理——生活貧窮、視野閉塞、勤奮好學、懂得珍惜,特別向往外面的世界。他們沒有小山溝孩子們的生活經歷,他們普遍沒有看到過大山,甭說彎彎的山路,充塞在他們眼前的是無數鋼筋混泥土澆筑而成的房子,一條條寬闊的柏油路,來來往往的車輛,熙熙攘攘的人群。大山——在小山溝男孩的眼里司空見怪,它雖然美麗但是阻隔著通往大城市的道路,而在現在的孩子們眼里,大山是一個稀罕物,能走進大山,與大自然親近,那絕對是一種享受。這就是地域環境不同所造成的孩子們的不同心理狀態,換句話言之,如果把“走出大山,去看北京”,換成“走出城市,走進大山”,估計孩子們更能讀出“多想去看看”這種殷切的感情來。
另一方面,現在的.孩子們生活普遍比較小康,他們不知道自己的幸福與祖國的興衰有關系,“祖國——中國”這兩個詞語在他們心中沒有多少概念,即使你花很多的力氣跟他們解釋中國的歷史,中國人民在新中國成立前后的生活對比,他們還感受不到。一年級的孩子,對于時間的概念僅僅停留在一年、一月、一個星期、一天這些具象的東西上,1949年,對他們來說太遙遠,57年前,他們不理解這是多長一段時間,基于這樣的起點,你讓學生怎么去理解祖國的一路坎坷,怎么去理解中國人民的奮斗精神?對祖國不了解,對歷史沒概念?學生情有何處發?怎么能受到愛國熏陶?這就像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東西,擺在他們面前,他們根本就不認識,不明白,而你非得問他:你喜歡它幾成?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出喜愛之情!
其次,根據孩子的心理特點,在這一年齡段,他們的瞬間(短時)記憶占優勢,但時間一長易忘,最好的學習方式就是家校配合,學校里學的東西回到家以后,馬上復習鞏固,增強記憶,這樣第二天學習就輕松了。然現在很多孩子們的學習問題就出現在“回家”復習鞏固這個環節上,學習很大程度上成了同齡人之間比拼瞬時記憶!惡性循環,長此以往,學生的學習能好到哪里去?學生連字、詞都讀不好,好多字詞都不認識,怎么去讀好句子,而且還要聲情并茂地去讀!
綜合以上兩個因素,這個自己設計的自認為比較理想的教案想要在這種情況下實施出效果來簡直就是高空筑樓——必塌!
情境識字 合作探究──《我多想去看看》教學片段與反思 篇8
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答一個問題更重要。”任何思都是從疑開始的,疑問是獲得知識的前提條件,有了疑問,才有進一步深入學習的需要,也才可能獲得新知。在保守的閱讀教學中,師生間的一問一答,使小朋友們沒有足夠的個體自由學習空間,也沒有時間潛心領會語言文字的魅力,他們在老師的問題牽引下,被動地圍繞老師團團轉。新課程倡議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保護小朋友的好奇心、求知欲。如何使小朋友們在閱讀的過程中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從而解決問題呢?下面,我結合課文《我多想去看看》的教學,談一點粗淺的體會。
一、小朋友們帶著問題走進文本,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習成為一種自覺自愿的事情,“要我學”成為“我要學”。小朋友們問題愈多,好奇心愈強,興趣愈濃,注意力就愈集中。如設計《我多想去看看》這篇課文的教學設計時,我設計了三個課文的導入:
1、讓同學觀看北京的美麗風光,然后引入課題。
2、讓同學談自身參與的每周一升旗儀式的感受,再引入課題。
3、媒體出示一位和同學同齡小朋友的照片,告訴大家這位小朋友想和大家說一句悄悄話,大家想聽嗎?然后出示課題,齊讀后請小朋友們說說你有什么問題嗎?
思前想后,第1個方案,因為后面我還要出示北京風光,因此推翻了。第2個方案雖然能通過談話的方式,以了解同學對升旗的感受,但同學沒有主動參與文本。因此,我選擇了第3個方案。教學時,“小朋友悄悄話”的引入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力,聽了小朋友的悄悄話后,當我問他們有什么問題時,小手如林。有的說:“真奇怪,他想去看什么呢?”有的說:“他想去哪兒看看呢?”有的說:“他為什么想去看看呢?”小朋友們進入一個個“探索者”的角色之中。讓他們帶著自身的問題進入文本,從文本中尋找答案,小朋友們的情緒高漲,學得積極主動。
二、小朋友們的質疑如顆顆珍珠,串成教與學的美麗過程
《我多想去看看》這首兒童詩以一個山村小朋友的口吻,用詩歌的形式,講述自身想到遙遠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門廣場的升旗儀式。課文才短短的三句話,該如何品讀課文,使小朋友們能自然發生對首都北京的熱愛之情呢?我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同學,在他們讀熟課文后提出不懂的地方,然后指導同學討論、理解,再指導朗讀。讓我感到意外的是,說話也不太完整的他們居然也能象模象樣地提出問題了。有的問:“北京在哪兒呢?”有的問:“北京離我們很遙遠,什么叫遙遠?”有的問:“壯觀是怎樣的呢?”雖然有的問題很幼稚可笑,但我都給予了褒揚,但有的問題卻是本堂課上的重點。這樣,問題由同學提出,在老師的調控下進行教學,真正落實“以同學為本”的理念,使“教”真正有效地為“學”服務。不論問得怎樣,讓我感動,讓我欣喜的是──他們能嘗試著問了。小朋友們的問題如一顆顆珍珠晶瑩透亮,串成了課堂上教與學的美麗過程,讓我收獲了一份驚喜,一份意外。
三、課外拓展,在質疑中走出課堂,延續學習熱情
假如說這節課只停留在品讀課文后就結束的話,同學對首都北京的情感就不會那么深刻,那么深入。在課的后面,我布置了讓小朋友們欣賞北京的美麗風光,請他們說說自身的心里話。有一位小朋友說:“我真想去北京看看,老師,北京什么最有名呢?”是北京的美麗風光感染了他,不叫他問,他也迫不和待地想問一問了。在《我愛北京天安門》的歌曲聲中,我鼓勵著大家的熱情,說:“我想小朋友的愿望一定會實現的。北京的名勝古跡有許多許多,課后,老師愿意和大家一起收集資料,再來說說北京。”我想:對北京的熱愛,對北京的向往已深深直根于小朋友們的心田。
當然,培養小朋友多思的品質,善問的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在語文課堂上,教師要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適時誘導點撥,教給發現問題的方法,相信他們能個個成為愛問的小朋友!
情境識字 合作探究──《我多想去看看》教學片段與反思 篇9
【學習目標】
1、認識13個生字。會寫“廣、升、足、走”4個字。
2、認識2個偏旁“心、方”。
3、使學生在學習生字時展開想象的翅膀,感受中國語言文字的博大精深。
4、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準備】教學課件、田字格。
【教學重難點】讀準字音,讀通課文;認識偏旁“心”、“方”;會區別形近字并能把生字書寫正確、端正。
【教學理念】
在學習的課堂里,常常會發生許多意想不到的事情。這些通常是學生自己充滿個性、充滿智慧的天真想法。所以,在課堂上,應充分讓學生自主地、積極地、快樂地學習。《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語文課堂應該是學生自己的天地,語文閱讀教學是學生自己充滿個性化的活動;要讓學生學會合作學習。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設置游戲、旅游等環節讓學生自主學習,使他們在自主、民主的氛圍中自主地讀、說;在自讀自悟、主動探究中認識生字,感受到祖國的偉大,培養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景,激情
1、談話:同學們,每個星期一,我們都要舉行升旗儀式,你們能談談感受嗎?
2、激情:同學們,在我們的首都北京天an門廣場上,每天我們的國旗都同太陽一同升起,那場面非常壯觀。你們想去看看嗎?(生:“想”)
3、出示課題,請同學們帶著此刻的心情讀一讀課題。(指讀,齊讀,讀好題目)
過渡:有一位山村孩子,他也非常想去北京看看升旗,一位叔叔用了一首詩寫出了他的心愿,你們想讀一讀嗎?
(評析: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對為什么要升旗,北京天an門廣場上的升旗儀式,都是那么的陌生。因此,如果沒有感性的認識,是很難激起他們的情感。這里,通過結合平時的升旗活動,用談話的方式,了解他們對升旗的感受。并用錄像播放天an門廣場的升旗儀式,讓他們感受這種莊嚴雄偉的氣氛,并為學習下文做好鋪墊。)
二、朗讀課文,悟情
1、初讀課文: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小組合作學習生字。
全班交流:提醒難讀的音,難記的字。
分句讀課文。
(評析:小組合作學習,布置了具體的學習任務,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生字的積極性,并能在學習中培養合作精神。在交流中,學生有重點地提出了難讀,難記生字,既節省了時間,又突出了難點。)
2、出示多媒體課件聽課文朗讀。
3、剛才大家聽得可認真啦,那么你聽懂了什么?(讓學生各抒己見)
4、剛才有一位小朋友說得很好,他說他讀懂了這位小朋友很想到北京去看看,來,請你說說你是從課文的那一句話中看出來的,把它讀出來。(我對媽媽說,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
(出示第三句話)大家一起讀讀這句話。
5、對呀,他為什么這么想去看看呢?答案就藏在這里(出示媽媽的話),請你仔細讀讀課文,找到答案。
6、學習一、二兩句話
學生各抒己見:
⑴ 第1句:孩子的家在大山里,他是一位山里的孩子。
① 齊讀句子
② 正因為他是一位山里的孩子,從來沒有到過北京,所以他才會說“我多想去看看”誰能有感情地讀讀山里孩子的話。
⑵ 第2句:北京城里有一座天an門,廣場上升旗儀式非常壯觀。
理解“遙遠”:老師有一個問題,這兒的“遙遠”是什么意思?我不懂,誰來幫幫我?
理解“壯觀”(放錄像)
① 小朋友,現在我們來到了遙遠的天an門廣場上,壯觀的升旗儀式開始了,你看到了什么?
② 剛才你看到了什么?(很壯觀,很有氣勢,場面很大)
③ 當五星紅旗跟太陽一同升起的時候,過路的工人、農民、學生都停了下來,向我們的國旗致敬,這時的場面非常壯觀呀!讓我們讀好這個句子吧!(自由讀、指名讀)
④ 齊讀這一句話。
⑤ 創設情境:小朋友,天an門廣場上的升旗儀式這么壯觀,此時此刻,如果你在場的話,你會怎么做?來,我們一起做做看。
⑥ 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表演。(奏國歌、升國旗)
⑦ 這位山里的孩子家離北京那么遙遠,他從來也沒有去過北京城,北京城里天an門廣場上的升旗儀式又是如此地壯觀,怪不得這位山里的孩子這么想去北京親眼看看升旗儀式呀,讓我們把這種迫切的愿望用朗讀表達出來。(指導讀好第3句話)
⑶ 這里為什么說了兩遍“我多想去看看”呢?(說明這位小朋友非常想去。)
⑷ 那么你能把這句話讀好嗎?請你讀一讀:
自由讀;指名讀,集體評議;齊讀。
(小結:這位小朋友讀得真精彩,讓我們深深地體會到了他想去看看的迫切之情。讓我們學著他的樣再來讀讀這一句話。)
三、朗讀詩歌
小朋友,讓我們選擇你喜歡的姿勢讀讀這首詩歌。(配樂《我愛北京天an門》)
四、拓展延伸、延情
1、小朋友,我們的首都北京除了升旗儀式非常壯觀之外,還有許多風景優美的名勝古跡,現在,我還想當一次導游,和你們一起再去游覽游覽?(出示北京的風景圖片。)這是美麗的頤和園;故宮,明清的皇宮;距今580多年歷史的天壇;歷史悠久的北京十三陵;開滿荷花的北海公園;雪后的北海;雄偉的毛主席紀念堂;鮮艷的五星紅旗飄揚在天an門廣場上。
我們到了這么多地方,欣賞了這么多美景后,現在,你想對北京說些什么嗎?
2、出示句子:北京,我想對你說:
小朋友,老師把你們的話錄下來,寄給北京的市長,你可要說好一點喲!
小結:是呀,北京是我國的首都,五星紅旗是我國的國旗,我們愛北京,我們愛國旗,我們愛我們的祖國!
3、請你把心里話講給北京的標志──天an門說一說(可以加上動作)
4、我想小朋友的愿望一定會實現的,現在讓我們的男孩子們從心底里大聲地說一聲──我多想去看看。讓我們的女孩子甜甜地向著北京說一聲──我多想去看看。讓我們滿懷對北京的無限熱愛,齊聲呼喊──我多想去看看。
五、寫字
有兩個生字寶寶急著與你們見面呢?他們是誰呢?
1、足、走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比較字形,識記漢字。我們倆長得挺像,你發現了什么?
3、指名板演并評議,指導書寫。寫的時候要注意什么,你要提醒大家嗎?
【教后反思】
本課教學我以“情”貫穿全文,以“情”為導線,引領學生一步一步地感受到小男孩迫切想去北京的心情。具體做法是:
一、通過多媒體的展現,激發學生的情感
山村的孩子對天an門的升旗儀式也許是陌生的(我們的孩子也不例外)因此,我們利用了多媒體的優勢,在學生面前展現了天an門廣場升旗的雄偉壯觀場面,讓孩子置身其中,讓他們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激起他們的熱愛國旗的感情。如:當我播放錄象“升國旗”的時候,很多學生情不自禁地喊出了“哇!”并隨著國歌聲的響起肅立,那種氣氛,儼然自己也在其中。后來,當我問他們看完后有什么想法時,有的孩子說,我真的很想去北京看看,有的說解放軍真威武,還有的說我長大也要當升旗手等等。
二、通過多種形式的品讀,領悟文中的情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每個孩子的生活經歷不同,生活環境不同,所以每個孩子的語言表達,情感體驗多有不同。初讀時,我讓他們合作學習字詞,然后再重點交流。品讀時,我先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地方,然后指導學生討論、理解,再指導朗讀,最后再以多種形式的讀,如:齊讀,賽讀,同桌讀,配樂讀等來領悟其中的感情。
三、通過拓展延伸,延續學生的情感
如果說這節課只停留在讓學生背完課文就結束的話,學生的情感就不會深入。讓學生欣賞北京的美麗風光,并配以歌曲《我愛北京天an門》朗讀,再次激發了學生的熱愛北京首都,熱愛國旗的思想感情,讓他們的情感得以升華。
情境識字 合作探究──《我多想去看看》教學片段與反思 篇10
跟媽媽說,多想去看看。
一方面,現在的小孩子體會不到小山溝里的孩子們的特殊心理——生活貧窮、視野閉塞、勤奮好學、懂得珍惜,特別向往外面的世界。他們沒有小山溝孩子們的生活經歷,他們普遍沒有看到過大山,甭說彎彎的山路,充塞在他們眼前的是無數鋼筋混泥土澆筑而成的房子,一條條寬闊的柏油路,來來往往的車輛,熙熙攘攘的人群。大山——在小山溝男孩的眼里司空見怪,它雖然美麗但是阻隔著通往大城市的道路,而在現在的孩子們眼里,大山是一個稀罕物,能走進大山,與大自然親近,那絕對是一種享受。這就是地域環境不同所造成的孩子們的不同心理狀態,換句話言之,如果把“走出大山,去看北京”,換成“走出城市,走進大山”,估計孩子們更能讀出“多想去看看”這種殷切的感情來。
另一方面,現在的孩子們生活普遍比較小康,他們不知道自己的幸福與祖國的興衰有關系,“祖國——中國”這兩個詞語在他們心中沒有多少概念,即使你花很多的力氣跟他們解釋中國的歷史,中國人民在新中國成立前后的生活對比,他們還感受不到。一年級的孩子,對于時間的概念僅僅停留在一年、一月、一個星期、一天這些具象的東西上,1949年,對他們來說太遙遠,57年前,他們不理解這是多長一段時間,基于這樣的起點,你讓學生怎么去理解祖國的一路坎坷,怎么去理解中國人民的奮斗精神?對祖國不了解,對歷史沒概念?學生情有何處發?怎么能受到愛國熏陶?這就像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東西,擺在他們面前,他們根本就不認識,不明白,而你非得問他:你喜歡它幾成?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出喜愛之情!
其次,孩子的起點能力很低下。這里的孩子大部分生活在農村,家長很多是半文盲,甚至文盲,他們不可能成為孩子就近的教育資源,在家里,孩子們的學生普遍處于自由狀態,他們不會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而去自覺、主動地學習,他們現階段的學習動力主要來源于學校的壓力,而這一“壓力”一旦被放逐,孩子們自然回歸“玩”的天性了,把學習拋到九霄云外去了。根據孩子的心理特點,在這一年齡段,他們的瞬間(短時)記憶占優勢,但時間一長易忘,最好的學習
情境識字 合作探究──《我多想去看看》教學片段與反思 篇11
《我多想去看看》這篇課文的教學,我以“情”貫穿全文,以“情”為導線,引領學生一步一步地感受到小男孩迫切的心情。具體做法是:
一、多媒體的展現,激發學生的情感。
山村的孩子對天安門的升旗儀式也許是陌生的,城市的的孩子也不例外。因此,上課伊始,利用多媒體的優勢,在學生面前展現了天安門廣場升旗的雄偉壯觀場面,讓孩子置身其中,讓他們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激起他們的熱愛國旗的感情。如:當播放錄象“升國旗”的時候,很多學生情不自禁地喊出了“哇!”并隨著國歌聲的響起肅立,那種氣氛,儼然自己也在其中。后來,當我問他們看完后有什么想法時,有的孩子說,我真的很想去北京看看,有的說我長大也要當升旗手等等。
二、多種形式的品讀,領悟文中的情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每個孩子的生活經歷不同,生活環境不同,所以每個孩子的語言表達,情感體驗也有不同。初讀時,讓學生合作學習字詞,然后再重點交流。品讀時,我先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地方,然后指導學生討論、理解,再指導朗讀,最后再以多種形式的讀,如:齊讀,賽讀,同桌讀,配樂讀等來領悟其中的感情。
三、拓展延伸,延續學生的情感。
在課后,讓學生閱讀補充材料《國旗歌》,讓學生欣賞北京的美麗風光,并配以歌曲《我愛北京天安門》,再次激發了學生的熱愛北京首都,熱愛國旗的思想感情,讓他們的情感得以升華。
情境識字 合作探究──《我多想去看看》教學片段與反思 篇12
一、案例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一年級上冊《我多想去看看》。
這是一篇以一個山村孩子的口吻,用詩歌的形式講述自己想到遙遠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門廣場的升旗儀式。語言質樸,感情真摯,抒發了少年兒童向往北京的強烈的思想感情。
二、案例描述:
板書課文題目,齊讀。
師:看看課文題目,你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去看什么?
生:“我”是誰呀?
生:“我”想到哪里去看看?
生:為什么“我”很想去看看?
師:(隨機板書:看什么?誰?到哪里去?為什么多想去?)孩子們真會動腦提問,帶著問題去讀課文的孩子是最聰明的,他在我們學完課文后的收獲也是最大的。以后,我們每個人都要會對自己提問題,都應該帶著問題去讀課文,現在,我們就帶著這些問題一起來學習這篇課文。
師:示范讀文,生標出幾句話。
師生一起訂正出3句話后,學生指讀文,做到咬文準確,句子讀通順。同桌同學一起讀文,注意同桌有錯音糾正后再一起繼續往后讀。
各自自由地、語速稍快地讀文,讀完后思考:我知道了什么?
四人小組交流自己讀課文的收獲。
全班匯報:
生:我讀懂了“我”是寫這篇課文的作者。
師:我們可以劃去哪個問題了?
生:我讀懂了我到北京去要走很遠很遠的路。
師:從哪里讀出來的?
生:媽媽告訴我,沿著彎彎的小路,就能走出大山。遙遠的北京城……
師:“遙遠”什么意思?你能讀出遙遠來嗎?
抽生,引導讀好。全班齊讀。
師:你們還讀懂了什么?
生:我讀懂了北京天安門廣場上升旗儀式非常壯觀。
師:從哪里讀出來的?
生:遙遠的北京城,有一座天安門,廣場上升旗儀式非常壯觀。
師:說說我們每周一的升旗儀式吧。
生:升旗儀式時,很整齊,因為我們每個同學都要穿校服。
生:我們都不準說話,要抬頭挺胸站好。
生:手還要貼褲縫。
生:眼睛要看著國旗慢慢升起。
生:還要一起唱校歌。
生:還要嚴肅認真。
師:是呀,我們學校每周星期一的升旗儀式夠壯觀的了,但和天安門廣場的升旗儀式相比,還不夠壯觀,想去看看嗎?
cai展示:天安門廣場上升旗儀式的錄像。
師:孩子們一起來讀出天安門廣場上升旗儀式的壯觀吧。
生捧書齊讀第二句話,師引導把“非常壯觀”讀重些。
師:可以劃去哪些問題了?
生回答隨機劃去“看什么?到哪里去?為什么多想去。”
師:這么壯觀的升旗儀式你們想親自去看看嗎?書中的“我”也想去看看天安門廣場上的升旗儀式,誰愿意把他的愿望給我們讀讀?
抽生讀第3句。
師:聽了這句話,你發現了什么?
生:“我多想去看看”說了兩遍。
師:你們看這兩個句子: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表達的意思一樣嗎?
生都搖頭。
生:不一樣,第二句說明我還想去一點。
師:第二句重復后,把我很想去看看的愿望更強烈了,所以不一樣。
生帶體會讀第3句,師指導朗讀,強調“多想”讀重些。
師指課題,問:誰能把你們的愿望讀出來?
指名讀,齊讀。
師:孩子們,捧起書,帶著我的理解和感受一起來讀讀這篇課文吧。
三、案例反思:
1、注重激發了學生主動參與的激情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要從小培養。帶著這樣的想法,我從題目入手讓學生圍繞題目提問,目的是為了打開他們的思維,激發他們敢于挑戰的激情和好奇心,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一步一步地消除疑問,為了留給學生發現的空間,在發現中體驗,在體驗中去感悟,體現出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2、創設了學生主動參與的情境
在教學這一課時,我重視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依據學生的需求和興趣愛好,盡可能給學生直觀的形象感受,讓學生聯系每周星期一學校舉行的升旗儀式和天安門廣場升旗儀式的錄像,把學生帶入天安門廣場的升旗儀式的壯觀場面,感受天安門廣場升旗儀式的偉大、壯觀,再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讀文學語言,再現了教材內容的相關情境,使學生對教材由“近”感到“真”,由“真”感到“親”,使其身臨其境,以至積極傾吐自己熱愛首都、熱愛祖國的感情。
情境識字 合作探究──《我多想去看看》教學片段與反思 篇13
《我多想去看看》本課是一首詩歌,用第一人稱,以山村一個小孩子的口吻,通過“我”和媽媽的對話,講自己非常想到遙遠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門廣場的升旗儀式。感情真摯,語言樸實。我多想去看看,是啊,多想去看看未知的世界,未知的地方,多想去看看自己向往的地方。
一、識字,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
《語文課程標準》中強調低年級要注意培養學生主動識字的愿望,旨在培養學生識字的興趣,讓學生愿識字,喜歡識字,逐步形成識字的動力。根據這種教理念,首先引導學生:在文中讀字音,圈出自己不認識的字和難記的字,啟發學生自己想辦法記字形,一步一步的實踐,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始終以培養學生興趣為前提,以學生自主學習為宗旨。
二、通過多媒體的展現,激發學生的情感。
學生對天安門的升旗儀式也許是陌生的,因此,我利用了多媒體的優勢,在學生面前展現了天安門廣場升旗的雄偉壯觀場面,讓孩子置身其中,讓他們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激起他們的`熱愛國旗的感情。在處理“廣場上升旗儀式多么壯觀”這一句時,我讓孩子們通過觀看天安門廣場上的升旗儀式錄像和開國大典時的錄像去感受什么是壯觀,增強孩子們的自豪感,有感受才有真情的流露,孩子們的朗讀一次比一次好。
三、通過多種形式的品讀,領悟文中的情感。
品讀時,我先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地方,然后指導學生討論、理解,再指導朗讀,最后再以多種形式的讀,如:齊讀,賽讀,同桌讀,配樂讀等來領悟其中的感情。
我抓住了重點詞,比如:“彎彎”、“壯觀”、“遙遠”現在的小孩子體會不到小山溝里的孩子們的特殊心理——生活貧窮、視野閉塞、勤奮好學、懂得珍惜,特別向往外面的世界。
四、通過拓展延伸,延續學生的情感。
課后的練習“我們愛北京”,“我們愛五星紅旗”,讓孩子反復讀,最后我抓住“我多想去看看”中的“我”、“多想”、“看看”和學生一起讀出突出重點詞的三種語氣。最后讓學生進行句式的仿寫,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情境識字 合作探究──《我多想去看看》教學片段與反思 篇14
教學《我多想去看看》這一課后,感覺很不成功。在上課之前我也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翻看教師教學用書,明確本課教學目標、重難點,采納其教學建議。利用周末時間上網查了四、五種不同的教案,然后“博采眾長”寫了一篇適合實際的教案,又反復看了幾遍。
但是實際上課時,按教案的設計步驟操作起來卻那么難,課堂缺乏生命活力,學生表現不積極。課后,反思自己這節課找出幾個不足之處。
1、導入提出的問題對一年級學生不太合適,舉手發言者甚少,即使發言了離題很遠。備課不僅是備教材,更要備學生。
2、讓學生自由讀課文時間太長,我的意圖是讓學生借助拼音多讀幾遍,既想鞏固拼音又想加深字形記憶,但卻適得其反,會讀的不愿多讀,拼音不好的磕磕絆絆沒有興趣。自由朗讀要控制時間,避免學生疲勞,應及時換用其他方法讀,重點放在朗讀指導上。讓學生多種形式的讀中悟、體會感情,最后讀出感情。
3、自身缺乏兒童語言。沒有很好的用兒童的口吻和孩子們對話,需要積累這方面語言。
4、整個課堂時間掌握不恰當,導致生字教學沒有完成。
情境識字 合作探究──《我多想去看看》教學片段與反思 篇15
《我多想去看看》教學片段與反思
福建上杭實驗小學 伍建玲
一、情境識字 積極參與
師:同學們,你們去過北京嗎?
生:去過。
生:沒去過。
師:北京是我國的首都,北京有個天安門,那里的升旗儀式非常雄偉壯觀,你們看──(播放課件“北京天安門升旗儀式情景”,同時配上老師飽含深情的解說.)
(學生看得很認真,看完后熱烈地鼓掌.)
師:此時此刻,你最想說什么?
生:太好看了!
生:我多想去看看!
師:是呀!你想去看,他也想去看,讓我們一同說出自己共同的心聲──(讀課題:我多想去看看)
反思:
[從談論,到優美的音樂,利用課件,把北京城天安門升旗儀式的情景淋漓盡致地展示在孩子們面前,同時也激發孩子的聯想和求知的欲望,使學生愉快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師:請大家把書翻到115頁,聽聽老師讀,看看老師讀的好不好?師范讀(配音樂)。
師:你們認為我讀得怎么樣?
生:好。
生:棒極了。
師:你想讀嗎?那么你喜歡怎么讀就怎么讀,遇到不認識的字,用你喜歡的方法學習它,借助拼音讀幾遍。
反思:
[教師用親切動聽的話語,有感情的朗讀,體現了老師的較高的文化素養和較強的朗讀功底,教師的示范作用在這里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師:你們想讀課文嗎?那么你喜歡怎么讀就怎么讀吧。遇到不認識的字,用你喜歡的方法學習它。
師:在小組內把生字劃出來,小組內多讀幾遍,想出好辦法記住它,看誰記的最多。
生:小組內學習生字。
師:你們想不想去媽媽說的北京去看看?
生:想(diyifanwen.com 友情提醒: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課文題目)原文地址
。
師:好,今天老師要帶你們坐上時光列車去那看看,聽,列車來了。快閉上眼睛──(課件中傳出列車轟隆的聲音)
師:快看呀,北京到了。(課件播放北京天安門風光及升旗儀式情景)
師:你們看見了什么?(學生交流自己的所見,教師點擊課件,屏幕閃爍相應的詞語---北京城 天安門 廣場 升旗 )
師:看,(師手指屏幕)這么多生字娃娃,哪些是你的老朋友了,向大家介紹看看?
生:我早就認識“安”了,我爸爸在公安局上班。
師:了不起!
生:我也認識”安”,我去逛超市時看見墻上貼著”安全出口”。
師:出去購物不忘識字,真好!
生:我認識“升”,我媽媽教我的。
生:對,媽媽也是你的老師。
師:我認識“廣”,我在廣告公司的牌子上見過了。
生:從招牌上我們也可以認識很多的字。是的,生活中處處可以識字,你們個個都是識字的有心人。(學生被教師表揚的喜滋滋的)
師:下面老師想檢查一下你們是不是能把這些生字讀準?男女同學賽一賽,女同學先讀。
女生讀。
師:女同學個個伶牙俐嘴,讀得真不錯!
男生讀。
師:男同學也不甘落后!看,北京城多美呀! 你們能一邊讀一邊想象這些美景嗎?(生放小電影美讀,有點像讀詞串的感覺)
師:你們都被北京天安門的美景給陶醉了。還有一群生字娃娃也被吸引過來了,你們看——(屏幕顯示:走出 小路 告訴 能)
反思:
[學生試讀生字后,說出自己認識生字的方法和經歷,教師通過評價讓其他同學從這個同學的識字方法中得到啟迪。]
二、合作探究 資源共享
師:多可愛的生字娃娃啊!誰來代表全班同學第一個跟他打招呼呢?(指名讀)
師:讀得真準!
師:這些生字娃娃長得什么樣子呀?你們能不能想出一些辦法來記住它呢?請大家在小組里討論一下。學生開始小組討論。
師:哪個小組先來說說自己的好辦法?
生:我們小組能記住“告訴”,因為告訴別人要用嘴巴,所以它們一個有“口”字旁,一個有言字旁。
生:我們小組也能記住“訴”字,言字旁加上斤再加上一點。
師:你們組的小朋友真了不起,連沒學過的“斤”字也認識!
生:我們組能記住“路”字,左邊一個足字旁,右邊一個“各”,表示有各種各樣的人的腳在走路.
(學生剛一說完,教室里立刻傳來許多人嘖嘖的稱贊聲)
師:太好了,你讓我想起了一位著名作家說的話:原本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生:我們組也能記住“路”,因為我們組 有的同學住在人民路,有的同學住在北大路。
師:原來“路”這個字你們早就認識了。
生:我們組想了一個辦法記住“走”,它的上面好像一個人的身體,下面一撇一捺就像人的兩條腿在走路。(此言一出,立即引起了較大的反響。
師:啊,你跟我們的祖先一樣聰明,你們看──(課件播放“走”字的演變過程。)我們的祖先就是根據人走路的樣子造出了這個”走”字。
生:我們組能記住“能”字,小熊的的“熊”去掉四點就是了。
師:很好,那你們能不能“能”找朋友呢?
生:能干 我能行 能源
生:能力 能量………
師:同學們積累的詞語真多!
反思:
[學生識記生字,是這堂課的重點,為了使學生的興趣得以保持,教師采用了放手,讓學生自主識記字形的做法。讓學生自主地選擇自己愿意識記的字,自主地選擇不同方法記住字形,同時,采取小組學習的方式,加強了學生的合作意識,教師還及時地恰到好處地加以點撥,并適時評價讓學生享受成功的快樂]
(diyifanwen.com 友情提醒: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課文題目)原文地址
情境識字 合作探究──《我多想去看看》教學片段與反思 篇16
我多想去看看,是啊,多想去看看未知的世界,未知的地方,多想去看看自己向往的地方。這一課的編排滿足了孩子對未知世界的想知道、想探求的心理,讓學生體會到說自己想說的話,讀自己想讀的文章。因此,教學中,我遵循學生的年齡特點,從直觀入手,以活動教學為主,從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出發,培養合作意識,注重調動學生主動識字的愿望和學習語文的興趣,讓孩子讀懂課文。
一、激發學習興趣,開闊視野。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可以點燃學生學習的思維火花。因此,在教學時,我采用多種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現代化教育手段播放雄偉的萬里長城、北京游樂場、頤和園、天壇、雄偉的故宮,以及天安門城樓和廣場升旗儀式,并且插入了個人暑假去北京的一些照片,借助自身的經歷,增加說服力。看后使學生產生了身臨其境之感。之后我又請孩子們靜靜地聆聽《我多想去看看》這首詩歌的情境片段。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我通過圖畫、語言描繪等手段,強化了學生的感受,從而激起了他們熱烈的情緒。
二、初讀課文,自主學習。
識字,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課標中強調,低年級要注意培養學生主動識字的愿望,培養學生識字的興趣,讓學生愿意識字,喜歡識字,逐步形成識字的動力。因此,在識字方面,我主要采取自主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運用自己已經掌握的方法去識字,我是這樣引導學生:以走出彎彎的小路的游戲來引導學生一步步認識字詞,一直走到廣場上的升旗臺旁邊。激發了學生學習生字的積極性,并能在學習中培養合作精神。
三、研讀課文,進行實踐
課標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根據這一理念,我讓孩子讀課題后,自主提出問題,通過引導,有些學生能較好的提出問題。例如,他想去哪里看?看什么?等等,這樣問題由學生出發,在老師的調控下進行教學,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理念,使“教”真正為“學”服務,不管問得怎樣,讓我感動讓我欣喜的.`是——他們能嘗試著問了。避免了課堂煩瑣的分析,有效的提高課堂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