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鞋里的陽光》教學案例與反思(通用13篇)
《棉鞋里的陽光》教學案例與反思 篇1
【情景說明】
一年級的教學目標里有一條是:“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這既是重點,也是難點。特別是有感情地朗讀,許多學生讀起書來沒有輕重之分,拖聲拖調地唱讀。如何讓學生做到有感情地朗讀呢?除了范讀、領讀之外,還有別的辦法嗎?我想是不是還可以結合課文內容的理解來啟發學生如何朗讀呢?于是在課堂上,我注意抓住文章的重點詞和重點句來指導學生朗讀,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棉鞋里的陽光》是一年級下學期第二單元里的一篇課文。文章記敘了媽媽格外體貼年邁的奶奶,把老人的棉被曬一曬,讓她睡得更暖和;賢淑的舉動影響著幼小的心靈,小峰也學著媽媽的樣子,幫奶奶曬棉鞋。陽光鉆進了棉被,鉆進了棉鞋,溫暖了奶奶的身體;小峰母子倆的孝心也隨著陽光溫暖著奶奶的心。這是一篇充滿家庭溫暖的短文。
課文的教學目標是:認識“棉、照”等13個生字,會寫“媽、奶”等6個字;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有關心長輩的愿望,學會體貼長輩。教學的第一課時完成識字;把課文讀正確;并學會寫“午、合、放、收”這四個字。
下面具體展示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
【設計思路】抓住文章中的重點詞指導學生朗讀。
【教學重點及難點】體會重點詞的含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詞句理解課文內容。
2、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有關心長輩的愿望,學會體貼長輩。
【教學準備】用小黑板寫好課文中人物的語言以及難讀的長句。
【教學過程】
一、復習生字
1、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課文的生字詞,你們都記住了嗎?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注意把生字的字音讀準。
把生字放在課文中,讓學生在語言環境中識記生字。
2、以開火車的形式抽卡片認讀生字,注意正音。
二、理解課文,朗讀感悟
1、學習1~4自然段:
⑴ 指名讀1~4自然段:
其他同學看書中的插圖。
⑵ 小黑板出示媽媽和小峰的對話:
指名一位同學上臺用“ ”劃出媽媽的話,用“~~”劃出小峰的話。其他同學在書中劃。
對話如下:
小峰問媽媽:“奶奶的棉被一點兒也沒濕,干嗎要曬呢?”
“棉被曬過了,奶奶蓋上會更暖和。”媽媽說。
“為什么呢?”小峰又問。
媽媽說:“棉被里有棉花,讓陽光鉆進棉花里,你說暖和不暖和?”
⑶ 評議劃得是否正確,并告訴學生人說的話是在兩個引號之間的部分,教師簡介引號的作用。
⑷ 同學們在家里問爸爸媽媽問題時是用什么語氣呀?
(好奇、疑問)
爸爸媽媽又是用什么樣的語氣回答你們呢?
(耐心、親切)
請同學們試著讀讀媽媽和小峰的對話:
想想該用怎樣的語氣讀。
⑸ 指名學生和老師一起讀媽媽與小峰的對話:
大家評議。
⑹ 同桌分角色朗讀媽媽和小峰的對話。
⑺ 我發現有的同學在讀媽媽的話時,把 “更”字讀得很重,你們為什么要這樣讀呢?
(棉被本來就暖和,媽媽一曬就更加暖和了。)
⑻ 你們從“更”字體會出媽媽是個怎樣的人?
(細心、體貼)
在具體的品詞品句中讓學生感悟到人物的品質。
2、學習第5自然段:
⑴ 媽媽把棉被曬過了,奶奶午覺時有什么感覺呢?
指名讀第5自然段。
⑵ 請同學們用“==”標出奶奶說的話。
(“這被子真暖和。”)。
⑶ 奶奶躺進被窩時有什么感覺呢?你們能用書上的一個詞來回答嗎?
(舒服)
⑷ “舒服地合上眼睛”是怎樣的呀?
大家在座位上表演一下。
讓學生用表演的形式感覺一下奶奶舒服的感受,學生體會會更加真切。
⑸ 讓學生帶著“舒服”地感覺讀奶奶的話。
3、學習6~8自然段:
⑴ 奶奶睡著了,小峰想了些什么,又做了些什么呢?
指名讀6自然段。
⑵ 小黑板出示第6自然段,學生回答。
(小峰想:奶奶的棉鞋里也有棉花……,他輕輕地把奶奶的棉鞋擺在陽光曬到的地方。)
⑶ 小峰想的話后面的六點是什么?
(省略號)
⑷ 老師解釋這兒的省略號:
(這兒的省略號是把小峰還想到的給省略了。)
⑸ 你們猜猜看,小峰還想到了些什么,使他會幫奶奶曬棉被呢?
(小峰想到早上媽媽給奶奶曬棉被,讓陽光鉆進棉花里,奶奶蓋上更暖和了,奶奶的棉鞋里也有棉花,如果讓陽光鉆進棉鞋里,那穿上后也會更加暖和。)
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是媽媽的行為影響了小峰,所以小峰也學著媽媽的樣子,幫奶奶曬棉鞋。
⑹ 小峰是怎樣給奶奶曬棉鞋的? (輕輕地)
⑺ 為什么要“輕輕地”呢?
(生怕把奶奶吵醒了)
⑻ 你覺得小峰是個怎樣的孩子?
(關心、體貼長輩,非常細心)
⑼ 你們有沒有像小峰這樣,關心體貼長輩?
聯系生活觸發他們愛老敬老的美好心靈。
⑽ 奶奶醒了后,說了些什么呢?
指名讀奶奶的話。
(“咦,棉鞋怎么這么暖和?”)
⑾ 你們猜猜看,奶奶當時的心情會是怎樣的?
(驚喜,是誰幫我曬了棉鞋呢?)
⑿ 假如你是小峰,你聽了奶奶的話后,會是怎樣的心情?
(開心、愉快)
⒀ 請你們帶著開心、愉快的心情讀第8自然段。
4、總結全文:
⑴ 假如小峰現在就站在你的面前,你想對他說些什么?
通過假設的情景,使學生對小峰的贊賞之情得到充分體現,并指導自己的行為。
⑵ 四人小組分角色朗讀。
⑶ 指名分角色朗讀。
三、指導寫字
1、觀察“媽”、“奶”,找到相同之處。
2、說說寫女字旁和“女”字有什么不同之處。
3、老師范寫“媽”、“奶”。
4、學生臨摹。
【教學反思】
《棉鞋里的陽光》這篇課文較長,為了讓學生對課文內容有較完整的印象,我在第一課時里解決了識字,把課文讀正確,并寫了大部分生字的任務,所以在第二課時里,沒有出現過多的識字環節,只是在開課時復習了一下生字詞,把大部分時間用在理解課文和朗讀感悟上。
在教學過程中,我注意抓住人物的對話、動作及心理活動的描寫,特別是其中的關鍵詞來體會人物的精神品質。如抓住媽媽和小峰的對話,在勾畫、感情朗讀、評議中體會到媽媽的細心和體貼,為小峰做了一個好榜樣,特別是通過“更”字的體會,深化大家對媽媽的認識。又如抓住小峰給奶奶曬棉鞋時“輕輕地”動作來體會小峰關心體貼長輩。
另外我還注意從課文留白處拓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如讓學生想象小峰想的話中省略號所省略的內容。又如讓大家想象,聽了奶奶的話后,小峰的心情是怎樣的。學生把通過讀文的領悟和體會到的思想感情在想象中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
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進一步指導朗讀,教學得心應手,學生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感情。在感情朗讀中學生也感悟到小峰母子尊老敬老的優秀品質。
【專家點評】
葉筍老師這節課緊扣了小峰關心、體貼長輩的這條主線,引導學生細細體味小主人翁觀察媽媽的行為,為奶奶曬棉鞋的一舉一動,從而贊揚小峰的美好品質。老師抓住“輕輕地”,體會小峰怕驚醒奶奶午睡。老師抓住“小峰想:”讓學生展開想象,小峰會想什么?小峰由媽媽曬棉被能想到曬棉鞋,體會小峰是個細心、孝順的好孩子。
老師注意抓住重點詞,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的意思。如:“真暖和”,“舒服地”合上了眼睛,讓學生體會奶奶躺進被窩里,感覺是多么多么的暖和,睡得是多么多么的舒服。學生體會到了,讀才能讀出美好的感覺。
老師在教學中還十分注重指導朗讀,如,“奶奶的棉被一點兒也沒濕”,“一點兒”讀兒化音。“暖和” 讀輕聲。小峰與媽媽的對話,一問一答,讀出語氣。奶奶奇怪地問:“咦,棉鞋怎么這么暖和?”讀出疑問的語氣。
整篇課文在讀中理解,理解后再讀,讀出了語氣的變化,讀出了情感。
《棉鞋里的陽光》教學案例與反思 篇2
新教材語文第二冊單元二第7課是《棉鞋里的陽光》,課文描寫了生活中極普通的小事:一位母親給婆婆曬棉被,這舉動濡染了小峰幼小的心靈,小峰學著媽媽的樣子也去幫奶奶曬棉鞋。陽光鉆進了棉被,鉆進了棉鞋,溫暖了奶奶的身體,小峰母子的孝心也隨陽光溫暖著奶奶的心。文章通過對話贊揚了尊老敬老的好風尚,含而不露地給人以啟示,讓學生懂得應該怎樣關心長輩,學會體貼。
在教學時,我抓住對話進行朗讀感悟,可就在對話朗讀中生成了一個問題,是我課前所沒有預設到的。課文第一自然段有一句長句──小峰問媽媽:“奶奶的棉被一點兒也沒濕,干嗎要曬呢?”學生在朗讀時出現這樣的讀法:小峰問:“媽媽,奶奶的棉被一點兒也沒濕,干嗎要曬呢?”分析原因有兩個,首先第一個是學生對標點符號還沒有較好的認識,尤其是引號的意義。第二個原因是語文書上正好在“小峰問”后面出現了換行。而第二個原因我分析可能是主要原因。
【教學片段】
在電視上投影出書上句子:小峰問媽媽:“奶奶的棉被一點兒也沒濕,干嗎要曬呢?”。
師:小朋友,句子中是誰在說話呀?
生:是小峰。小峰在跟媽媽說話。
師:那小峰對媽媽說了什么話?句子中找找。
生1:小峰說:“媽媽,奶奶的棉被沒濕,干嗎要曬呢?”
生2:小峰說:“奶奶的棉被一點兒也沒濕,干嗎要曬呢?”
師:我做媽媽,你做小峰,我們來表演好嗎?誰來?
請幾個學生和老師合作表演。發現在說話中有學生說:“媽媽,奶奶的棉被一點兒也沒濕,干嗎要曬呢?”;有學生說:“奶奶的棉被一點兒也沒濕,干嗎要曬呢?”。
師:你能再看看書上句子,劃劃小峰說的話嗎?
學生劃好了,師巡視一圈,大部分學生能劃正確。但也有學生把“媽媽”也劃進去了。
師:讀讀小峰說的話。
生讀:奶奶的棉被一點兒也沒濕,干嗎要曬呢?(一種)
生讀:媽媽,奶奶的棉被一點兒也沒濕,干嗎要曬呢?(又一種)
師:咦,出現問題了!小朋友,再看看句子,你有什么發現?誰讀得對?
學生你看我,我看你,沒有發現。
師:小朋友,媽媽是在“引號里”還是“引號外面”?
生:外面。 師:所以引號里才是小峰說的話。我們配合一起再讀讀。
師讀引號外的話:小峰問媽媽。生讀:“奶奶的棉被一點兒也沒濕,干嗎要曬呢?”
師:所以我們在朗讀時,“小峰問媽媽”應連起來讀。
【課后反思】
因為是課前所沒有預設到的,課堂生成的東西,所以在處理時沒有能好好地想想,處理得比較困難,最后幾乎是老師沒有辦法了就代替學生回答了。而且課后仍有不少學生讀錯。
問題一:學生雖已經初步認識了引號,但對引號的意義沒有真正理解,而且在平時的朗讀指導中也缺少類似的訓練,我一味地希望學生能夠通過標點發現正確朗讀的方法,走入了一個誤區,其實也是對學生實際水平沒有準確的估量。
問題二:其實通過標點發現問題不是不行,但我缺少必要的鋪墊,比如我如果在發現問題后給學生兩個句子:
① 小峰問媽媽:“奶奶的棉被一點兒也沒濕,干嗎要曬呢?”
② 小峰問:“媽媽,奶奶的棉被一點兒也沒濕,干嗎要曬呢?”
然后讓學生通過兩個句子的比較發現標點符號使用的神奇之處,就能更好地把握朗讀技巧,正確朗讀了。
所以也正是我處理問題的草率和匆忙導致了失敗。我想,現在的課堂是生成的課堂,我們每一個老師都要認真地對待課堂上所生成的問題,讓我們的課堂真正煥發生命的活力。
感于心靈 源于生活──《棉鞋里的陽光》教學片斷及反思
【教學背景】
初讀《棉鞋里的陽光》(人教課標致版第二冊),就有一股暖流涌動:一位媽媽給婆婆曬棉被,這賢淑的舉動濡染了孩子幼小的心靈,孩子馬上用自己稚嫩的手給奶奶曬棉鞋。一件生活中極普通的小事,文章卻含而不露地給人以啟示,親情的溫馨撲面而來。如何讓一年級的學生用心去感受這份陽光般的溫馨呢?
【教學片斷】
正指導學生正確地通讀了全文,準備理解課文與有感情朗讀并進指導時,我突然想起了一則與課文內容非常相似的公益廣告:《愛的傳遞》。廣告畫面十分感人:一位媽媽暫停了給孩子講《小鴨子的故事》,打來一盆熱水給她的媽媽洗腳。好奇的孩子打開門縫看到了這一幕──等媽媽回到房間,正納悶孩子哪兒去了。一回頭,卻發現孩子正憋足了勁,為她端來了一盆洗腳水(冷水),而孩子帶笑的臉上、身后的地上,全是飛濺的水珠。媽媽笑了──最后,孩子奶聲奶氣地說了一句話:媽媽,我也給你講小鴨子的故事。(字幕出現:愛是需要傳遞的。)
(要不要給孩子們講這個生動的廣告呢?會耽誤上課嗎?一瞬間,我有點猶豫,但還是不忍放棄廣告與課文的那種相似。)
師:在少兒頻道有一則廣告,每次動畫片結束后都會播放:一位媽媽打來了熱水給她的媽媽洗腳……
生(爭著):我知道!我知道!……
(看著他們迫不及待的樣子,我示意其中的一個孩子接下去講。期間,不時有孩子跟進去一起講述廣告內容。而到最后,“媽媽,我也給你講小鴨子的故事”這句話,大家是一齊說出來的。)
(孩子們的印象是多么深刻啊!感謝你,少兒頻道。你不但給孩子們帶來了唯美的視覺享受,更給孩子們播下了愛的心靈種子。領會了它,理解課文又有何難?)
師:你們講得真是太棒了!還記得廣告最后的一句話嗎?
生:愛是需要傳遞的。
師:在廣告中,你發現了哪些愛?
生:媽媽給老奶奶洗腳。
生:媽媽給孩子講故事。
生:孩子給媽媽打水。
生:孩子給媽媽講故事。
……
(我欣喜于孩子們的感受力。)
師:你發現孩子的愛是怎么來的嗎?
生(爭著):他是從媽媽那里學來的。
師:你們真是聰明!這就是:愛的傳遞。
師:你能仔細地讀讀課文《棉鞋里的陽光》,找出這樣的愛嗎?
……
(孩子們的領會又快又好。)
【教學反思】
1、語文與生活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生活多廣闊,語文教育的天地也應有多廣闊。因此,語文教學要把課堂延伸到課外,把課內學習和課外學習結合起來,拓寬學生的視野,為學生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礎。
2、一年級孩子的學習,更多地依賴于已有的生活感受。這則廣告,是孩子們耳濡目染的活教材。通過天天看動畫片的接觸,孩子們已通過多種感官生動地領會了它,變成了自己的切身體會。課堂上,從他們爭先恐后地想講述到最后異口同聲地講完《愛的傳遞》,不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嗎?因此,放手讓孩子講述生活感受,運用這種體會,引導學生把它遷移到對課文的學習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我為自己當時的決定感到慶幸。
《棉鞋里的陽光》教學案例與反思 篇3
小學語文的教學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朗讀教學。古人說:“讀書百遍,其意自見。”可見朗讀在語文教學中占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因為大聲朗讀時眼睛能看到,耳朵能聽到,就會記得更牢固。《棉鞋里的陽光》主要以對話串起文本,所以我重點指導學生讀好疑問句和感嘆句:媽媽、奶奶是長輩,語氣要和藹可親,說話時要充滿關懷。小峰是小朋友,說話的語氣天真活潑、有禮貌。同時采用了進入角色讀,使孩子非常快地溶入文本,從而更加能深刻感受到文中蘊涵的深深的含義。
但在教學中我發現一年級孩子雖然已經聽到過一些詞句,但是,看著書面語言,要準確、連貫地讀出來、讀好它是很難的。因此,我在指導朗讀時,注重了詞、句、段、篇以及標點符號的指導。首先,我讓學生試著讀課文。范讀課文時,我要求學生用鉛筆畫出喜歡的詞語,再把課文讀熟,接著我再用卡片出示重點詞語、難讀詞語,指名朗讀,對于難理解的詞可作重點講解,使學生加深印象。其次,一些比較長的句子,學生也很難讀得好,我引導學生把長句子找出來,先試著朗讀。然后,把長句子投影出來,讓學生在一次次朗讀中,體會到長句子不難讀,只要抓住主要詞語、句子的主要部分就可以讀好。同時,注重標點符號的朗讀,要使學生知道:“問號”要讀出升調,“感嘆號”要讀出加重的語氣……這樣,經過多次指導,學生就逐步掌握了朗讀方法。
《棉鞋里的陽光》教學案例與反思 篇4
【教學案例】
突如其來的提問
這是一節語文課,我正引導學生們有感情地朗讀《棉鞋里的陽光》一課。當讀到第4小節時,李商隱隊就伸出一只小手。
“許文慧,你有什么事嗎?”我耐心地問。
許文慧站起來,奇怪地說:“老師,為什么陽光鉆進棉花里,棉被就會暖和呢?”
我當即對她積極提問進行了鼓勵,并請她上臺來主持這個問題的討論。
此時學生們的學習熱情高漲,大家都急于發表自己的看法,課堂氣氛活躍了起來。
一生說:“因為棉花是白色的,陽光鉆進棉花,棉被就會暖和起來。”
另一生馬上反駁:“不對!我們站在太陽底下,不管穿什么顏色的衣服,衣服都會暖和起來。”
最后討論得出,棉被會暖和是因為太陽是會發熱的球體,陽光鉆進棉被,把熱量傳給了棉被。
我真佩服這些孩子,他們會讀書、會思考、會發現、會表達,如果我在教學中對第一只突然舉起的小手視若無睹的話,我想我會錯過一次又一次和學生真正交流學習的機會。關注學生,尊重學生,學會傾聽他們的心聲,經歷了這一次后,使我對此有了更深刻的體會。在以后的語文課上,學生提的問題多了,學生的聲音也多了。
【教學反思】
最近,我想了很多很多。為什么三、四歲的孩子會問“蘋果為什么有皮”、“天上為什么會下雨”之類的問題,而十一、二歲的孩子卻變得提不出任何問題了呢?究其原因,罪魁禍首就是我們老師。平時,每節課教師都是主人,串講串問,有時學生脫離軌道馬上拉了回來,生怕浪費一點教學時間,完成不了教學任務;有時又害怕學生造成尷尬的場面,自己下不了臺。于是,在課堂上提問便成了老師的專利,回答是學生的義務。長此以往,學生便成了腦中沒有問題的學生了,如此這般,后果將不堪設想。現代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說明,少年兒童天真好奇,對萬事萬物都愛問個為什么,他們常常喜歡根據自己的想象和經驗,針對問題尋找一種獨立的解釋,甚至朝著教師講的和書本上寫的不同方向大膽提出疑問,去探索客觀真理。學生是有思想、有自我意識的主體,想說什么就說什么是兒童的天性。作為一年級的老師,在教學中尤其要注意維護和發揚學生的這種天性,要讓學生輕松上陣,暢所欲言,讓他們有機會說,敢于說,甚至人人爭著說,培養他們的獨特個性。那么,怎樣才能放飛學生的天性呢?
一、創設民主的學習氛圍
許多教育學家都論述過教學中應有良好的學習氛圍,英國教育家洛克指出:你不能在一個戰栗的心理上寫上平正的文字,正如同你不能在一張震動的紙上寫上平正的文字一樣。這說明學習氛圍直接影響著學習效果。
我們面對的每個學生都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感性、有理性、有獨立人格,獨特價值和無限潛能的人。雖然他們將來未必人人都是英雄或明星,但卻都是一個真正的人。我們教師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尊重、關心,理解與信任每一個學生,要學會角色轉換,即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問題。要相信每個學生都有追求成功的心理傾向,而且只要作出一定努力,就可以獲得成功。小班教學的任務就是創設一種有利于學生學習潛能發揮的情境,幫助每一個學生去發現自己的價值,發揮自己的潛能,發展自己的個性。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師生應處于一個平等的地位進行讀書、討論、研究、爭論。教師應是一名與學生平等的參與者,并起著積極的引導作用。不僅教師可以問學生,學生也可以問教師。同時,要鼓勵學生之間互相討論,互相問答。教學活動實際上就是師生交往過程中相互影響,相互交流,從而增強師生情感交融,促進學生學習提高的過程。當學生突然舉手提出第一個疑問“陽光鉆進棉花,棉被為什么會暖和”時,我若孰視無睹,那么學生就無法享受到參與的樂趣,無法享受到發表不同意見的樂趣,更談不上學生創造力的發揮。
除了師生平等,生生之間也是平等的,尤其是“學優生”與“學困生”之間。在進行各種交往活動中,教師給“學困生”和“學優生”的機會應是均等的。尊重是進行一切活動的前提,只有尊重學生,才能理解學生,才能做到平等,學生才會感到安全,才不會出現有的學生被冷落、被諷刺、被恥笑的現象。
二、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我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大多數學生是“疑而不問”,那些不善于質疑的人,一般學習態度懶散,知識面狹窄,而樂于發問的人卻思維活躍,解決問題能力比較強。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現代心理學認為:學生在學習中產生疑問,原有的知識經驗與新接受的信息發生矛盾,在心理上就會出現一種力求統一矛盾,使心理狀態趨于平衡的要求,促進了思維的展開,一旦這種矛盾統一了,便得到了一種心理上的滿足。古今中外無數的事例證明,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人往往閃爍著智慧的火花。牛頓發現萬有引力,瓦特發明蒸汽機,都是起源于質疑。可見,具有發現問題的才智,提出問題的膽略,是一切優秀人才必須具備的素質。質疑就是刺激學生積極思維的誘因,也是促其發奮學習的動力。有了質疑,學生就會產生求知欲,變被動接受為主動追求。“疑而能問,已得知識之半。”學生由疑而問,也是一個主動學習,積極思維的過程。語文界老前輩葉圣陶先生曾諄諄告誡我們,教是為了達到不教,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教會學生自己獨立學習。教師教會了學生質疑問難,就是教會了學生最好的讀書方法,將使他們一生受用無窮。因此,每一位老師都應鼓勵學生大膽質疑,質疑應從一年級就開始培養,我們應保護學生質疑的積極性,哪怕是一些幼稚、膚淺的問題。
《胖乎乎的小手》教學案例
片段:
指導朗讀、感悟文本:
1、師:請小朋友看看,爸爸在表揚蘭蘭時,臉上的表情是怎樣的?誰來當當爸爸,把這句子話說得更好?(指導學生把句子讀好)在這句話里有這樣一個詞“替”,你們能不能換個詞說說?
2、師:蘭蘭不僅給爸爸拿過拖鞋,還給媽媽做過事,誰來當當媽媽,夸夸蘭蘭呢?(指導媽媽夸贊的語氣)
3、師:姥姥是家里年紀最大的人,蘭蘭非常尊敬她,姥姥說……(生接讀句子)
4、師:剛才同學們都讀得很動情。接下來請大家自己選擇一個喜歡的角色美美地來讀讀吧。
反思:
低年級閱讀教學不僅僅是指導學生會讀課文,讀懂課文,更重要的是要喚醒學生參與學習的意識,使學生產生學習需求。在教學中我通過引導學生自讀、自悟,從而明白文中蘊含的道理,讓學生體驗人與人之間相互的關愛,使課文蘊含的人文精神轉化為引導學生良好行為養成的動力。
《棉鞋里的陽光》教學案例與反思 篇5
教材內容:
人教版小學語文實驗教科書第二冊《棉鞋里的陽光》。
教材分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人都有年幼之時,也有年老之日。《棉鞋里的陽光》是一篇充滿家庭溫暖的短文,這是繼《胖乎乎的小手》之后又一篇充滿家庭溫暖的短文。通過對小峰母子給老人曬棉被、曬棉鞋過程中人物的動作、對話及心理活動的描寫,贊揚了尊老敬老的好風尚,讓學生懂得應該怎樣關心長輩,學會體貼。文章貼近兒童的生活,是兒童身邊真真切切能感受到的事情。文章語言樸實純真,深受學生喜愛。但文章散發出的濃濃親情,關心長輩與現在獨生子女的行為有一定的差距,學生一下子難以領悟。另外,課文中出現的人物對話較多,且第一次出現了敘述語置后的形式,學生也難以理解。
學情分析:
家庭對學生來說并不陌生,本文選自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學生易進入情景,所以在教學時要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這樣的教育才會更富有意義。在朗讀時也更易激發學生的感情。本文生字也較容易掌握。
教學目標:
1.認識13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讀課文;
3.通過學習課文,有關心長輩的愿望,學會體貼長輩。
教學重難點:
認字和自讀、自悟課文。
教學實錄: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師:板書“陽光“問:同學們知道陽光有什么作用嗎?
生:陽光使人暖和,陽光可以幫助萬物生長……
師繼續板書“棉鞋里的”,請大家齊讀課題《棉鞋里的陽光》
師:當你讀完課題時你有什么疑問嗎?
生:棉鞋里怎么會有陽光呢?陽光怎么會進棉鞋里呢?……
(設計意圖:從學生對課題的好奇入手,以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展開教學,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引導學生進入故事,進入課文情境。)
二、感知閱讀,自學生字
師:大家有這么多的疑問,要想弄懂這些問題我們該怎么辦呢?
生:認真讀課文。
師:好!那我們快打開書讀一讀課文吧。請同學們先自由讀課文,讀通句子、讀準字音,把不認識的字畫出來。
生讀文,教師巡視。
師:大家讀得真認真,誰愿意站起來讀給大家聽一聽?(指名學生起來讀)要求:其他同學認真聽,并注意字的讀音。
師:讀得比較通順,大家的意見呢?
生:他讀的聲音小,有些字音沒讀準,不注意停頓。
師:哪些字的讀音不準?
生:“曬”是翹舌音,還讀的落了“這么”兩個字。
師:哦,那你把那個句子讀一讀。
生讀:“咦,棉鞋怎么這么暖和?”
師:很好,這說明剛才大家聽得很認真。接下來老師也想讀一讀。請同學們邊聽邊標出自然段序號,再想想還有哪些字的讀音需要注意?
師范讀,學生邊聽邊找。
(設計意圖:⑴自主識字,通過自己讀,看看哪些會讀,哪些不會讀,對生字有初步的認識;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給后進生學習的機會,突出學習的重難點;⑶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學習的興趣,體現學生的自主性和主張正面教育的理念,不管你會讀幾個,只要能讀出幾個,都是有收獲,都是好的)
三.集體交流,鞏固識字效果
師:誰來說一說?
生:“照”和“收”也是翹舌音。
師:對,還要注意“暖和(huo)”不能讀成“暖he”,跟老師讀一遍。
師范讀,學生跟讀。
師:還有“一點兒”要讀出兒化音。
師范讀,學生跟讀。
師:注意了這些字詞的讀音,同學們會讀得更好。(讓學生再讀一讀課文)
師:詞寶寶們來了,看看你認識他們了嗎?
(出示:棉花照到曬被蓋上中午收起脫鞋躺下合眼眼睛擺一擺)
學生先自己讀一讀。
師:誰能說一說,哪些字的讀音要注意?(找出翹舌音的字再讀一讀)
師指名讀,學生領讀,齊讀。
師:看來,同學們回家預習得非常好。接下來請大家在小組中給其他同學讀一讀本課的生字,并說一說你是怎么記住這些字的。
(學生小組內合作交流,教師在各組中巡視,解答疑難。)
師:下面,我們要做一個游戲,把字寶寶送到陽光下。
(師在黑板上畫一個太陽,誰讀的準、講得好就把對應的字寫到太陽下。教師出示字卡,學生講一講識記的方法,教師鼓勵不同的識字方法。學生每講完一個字就把字寫到黑板的太陽下。)
生:棉,左右結構,木字旁。左邊是木,右邊是帛,合起來念棉。
生:曬,左右結構,日加西就等于曬,曬被子的“曬”。
生:……
師:大家講得真好,下面聽老師猜幾個字謎吧。“一條白手巾,掛在木頭旁。”(棉)“日落西山”(曬)“家有人一口”(合)“羊尾巴進鍋了”(蓋)
師:為什么是“蓋”字呢?羊尾巴一進鍋就被鍋蓋蓋住了。這個字是上下結構,上邊的羊沒了尾巴,被下面的器皿蓋住了,所以下面是個皿字底。
師小結:識字的時候,我們不僅可以用加一加、換一換的方法來認字,還可以猜字謎,但要注意編得字謎要合理。
教師出示形近字,學生認讀組詞:
曬—灑被—披午—牛
脫—說眼—很睛—清蓋—盒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自主識字的能力,這部分教學是本課的重點,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運用不同的方法自主識字,教師適時的指導、解疑,并注意激勵性評價,更好地形成課堂生成,使每一個學生都有所發展。)
四、再讀課文,感悟真情
師:認識了這些字寶寶,大家再讀課文的時候會讀得更好,快試試吧。
學生自由讀課文,教師桌間巡視。
師:大家讀的真用心,下面請選擇自己喜歡的一段都給大家聽一聽。(學生自愿舉手展示讀。)
師引導學生看課文插圖,問:你能找出對應的段落讀一讀嗎?(學生看一看,找一找,讀一讀。)
師指名讀課文,要求:最好能讀出人物的不同語氣。
(設計意圖:這部分學習為下節課指導朗讀打下基礎。)
師:你有過關心家里人的事嗎?說出來,讓我們大家學習學習。
學生說一說,教師適時表揚,并提出更高的希望。
(設計意圖:通過再讀課文,一方面體會人物品質和文章語言,另一方面感悟尊老敬老的好風尚。)
五.教師提問,深化內涵
(1)小峰做了一件什么事?他是向誰學的?
(2)奶奶感到幸福嗎?為什么?
(3)你喜歡小峰嗎?你喜歡小峰的媽媽嗎?如果你是奶奶,你會對小峰說什么呢?
(設計意圖:深化學習,升華思想。發展學生思維、發展學生語言、發展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反思:
1.在教學中我發現一年級孩子雖然已經聽到過一些詞句,但是,看著書面語言,要準確、連貫地讀出來、讀好它是很難的。因此,我在指導朗讀時,注重了詞、句、段、篇以及標點符號的指導。
2.《棉鞋里的陽光》這一課,通過對小峰母子給老人曬棉被,曬棉鞋的描寫,贊揚了尊老敬老的好風尚,讓學生懂得應該怎樣關心長輩,學會體貼。學習課文后,我讓孩子們說說你有過關心家里人的事嗎?說出來,讓我們大家學習學習。這個問題雖然簡單易答,也確有孩子能列舉出一兩件事出來,但都千篇一律。當我準備把自己的生活結合教學適時地展示給學生時卻突然發現竟然也就如此。
細細想來,這兩年,我結婚后就很少和父母住在一塊兒,平時生活成了兩點一線,學校里忙完,忙家里,哪里還有心想父母,照顧父母。我已想不出“為老人做了什么”?啊!這難道就是一個塑造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的生活嗎?我的`心靈受到了極大的震撼。我們為人師表,應以身作則,不光是在課堂上用書本上的內容去熏陶教育學生,教孩子做人,更應該用生活中的言行去潛移默化,去感染學生。
想到這兒,我知道了下節課該怎么上,更明白了生活中該怎么去做……
《棉鞋里的陽光》教學案例與反思 篇6
【教學案例】
課堂上,孩子們正絞盡腦汁地講著“自己在家為父母做的事”,忽然,有一位叫雪梅的小女孩站起來說:“老師,你為自己的父母做過什么事?快給我們講講吧!”
“我?”我語塞了,我沒想到孩子們會出這么一招。“快說啊,我們要聽!”孩子們興奮地鼓起掌來。
這下,一向隨機應變的我顯得尷尬了。怎么會這樣?怎么反過來問我了?哎,這可怎么辦,我該怎么說呢?我努力搜索著,可腦中一片空白,什么也想不起來。
正在這里,下課鈴響了,我趁機給自己找了個臺階:“同學們,老師下節課再告訴你們,好嗎?”孩子們熱情不減地回答:“好!”
回到辦公室,我靜靜地坐在辦公室,回憶著剛才的一幕,一年級的孩子,他們的心靈是純潔的,提出這一想法,純粹是善意的,因為他們也想了解老師在生活中是怎樣的一個人。他們的好奇心在我這兒卻遇阻了,白白地失去了與他們“零距離”接觸的機會。
【教學反思】
《棉鞋里的陽光》這一課,通過對小峰母子給老人曬棉被,曬棉鞋的描寫,贊揚了尊老敬老的好風尚,讓學生懂得應該怎樣關心長輩,學會體貼。學習課文后,讓孩子們說說“自己為家里人做了什么事”?這個問題雖然簡單易答,也確有孩子能列舉出一兩件事出來,可他們感興趣的卻是老師在生活中的事,我怎么也想到呢?
新課改開始后,我努力在課堂上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盡情地讀,盡情地說,大膽地問,可我就沒有把自己的情感、故事及生活結合教學適時地展示給學生,以至于面對學生的發問,我竟無言以對。
細細想來,這些年,我們一家三口和老人沒住在一塊兒,平時生活成了兩點一線,學校里忙工作,回家還得做家務照顧兒子,哪里還有心想老人,照顧老人。我已想不出“為老人做了什么”?
啊!這難道就是一個塑造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的生活嗎?可怕啊!我的心靈受到了極大的振撼。
老師為人師表,應率先垂范,不光是在課堂上用書本上的內容去熏陶教育學生,教孩子做人,更應該用生活中的言行去潛移默化,去感染學生。
想到這兒,我知道了下節該怎么上,更明白了生活該怎么去做……
自主識字 自得其樂──《棉鞋里的陽光》教學案例與反思
【課堂教學實例】
人教版第二冊《棉鞋里的陽光》。
我根據教材的特點、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自主性學習的基本理念,設計了三個教學目標:
1、認識“棉、照”等13個字。會寫“媽、奶”等6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有關心長輩的愿望,學會體貼長輩。
〖教學片斷〗
這是一節識字課。
師:同學們,別看這些生字又多又難,但大家只要開動腦筋,就一定有辦法記住它們!(學生們很快就討論起來。交流匯報時,出現了“七嘴八舌”的生動局面。)
生:我想出來了,老師,“合”可以這樣記:“一人一口”就是合。
師:好,順口溜的辦法不錯,誰還有別的辦法?(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爭相介紹自己的辦法。)
生:“棉花”的“棉”左邊是“木”字旁,和植物有關,右上面有個“白”,因為棉花是白色的;右下角有個巾,棉花可以用來織成毛巾。
生:“躺”注意左邊不能寫成“身”。
師:提醒得不錯,請大家伸出手,書空“躺”的左部分。還有嗎?
生:我用換一換的辦法記“曬”,把“灑水”的“灑”三點水換成日字旁就成了“曬棉被”的“曬”。你們同意嗎?(生都說同意)
師:我也同意,還有其它的辦法嗎?
生:我用加一加的辦法記“曬”,是在“日”的右邊加上“西”字。
生:我可以把“曬”編成謎語:“西邊的太陽”。
師:很棒!真是個愛動腦筋的好孩子。
生:“眼睛”這兩個字的偏旁相同,都是“目”字旁。
……
學生們,你一言我一語,繁難的生字被大家的“奇思妙想”化解了。這真出我的意料,我不禁為孩子們的聰明才智鼓起了掌。
【教學反思】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識字教學要將兒童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同時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注重教給識字方法,力求識用結合。運用各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本節課,我讓孩子們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聯想、分析,選擇記憶字形的方法,再通過正確的語言敘述,既鞏固了識字,又發展了思維能力。孩子們在識字中表現得非常積極、熱情、獨立、自主,他們完全成為識字的主人。識字教學由枯燥變得有趣,由單一變得多樣,識字成為學生的一種精神享受和生活需要,久而久之,學生定能養成良好的自主識字的習慣。
《棉鞋里的陽光》教學案例與反思 篇7
《棉鞋里的陽光》是繼《胖乎乎的小手》之后的又一篇充滿家庭溫暖的短文。通過對小峰母子給老人曬被子、曬棉鞋的過程、動作、對話以及心理活動的描寫,贊揚了尊敬老人的好風尚,教育學生應該怎樣關心長輩,學會體貼。
教學中,我抓住“媽媽為什么給奶奶曬棉被?”“小峰為什么給奶奶曬棉鞋?”兩個問題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指導朗讀。再用“因為……所以……”仿照前一課的方法進行了說話訓練。這時,有一個小朋友說:“啊,奶奶真幸福。”我馬上接過他的話,說:“是呀,小峰的奶奶真幸福,你能說說為什么嗎?”大家一聽,紛紛舉起小手要求發言,生1:因為小峰和媽媽都那么關心奶奶,體貼奶奶;
生2:小峰會幫奶奶曬棉鞋,他很愛奶奶;
生3:我用小手給奶奶捶背,奶奶也感到很幸福;
生4:我幫奶奶倒洗腳水,奶奶挺高興……
在說話訓練的同時,不只不覺滲透了體貼長輩的思想教育。我覺得在閱讀課的教學中,千萬不要逐段地分析,不要把自己的理解強加于學生,要讓學生充分讀,學生肯定會有自己的感受。結果學生自讀自悟都解決了,老師只是引導,只是組織者而已。
《棉鞋里的陽光》教學案例與反思 篇8
《棉鞋里的陽光》教學反思:
一年級的孩子的直觀思維、感性思維占極大的比重,因為課文的主要事情是寫媽媽和小峰為奶奶曬棉被、曬棉鞋,因此,“送親情陽光”活動很容易被孩子們狹隘的詮釋為一系列跟“陽光”有關的行動:給長輩曬被子、曬棉衣、曬鞋子……我們老師應關注這一點,引導孩子們從思想上、行動上尋找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體貼長輩、關心長輩,比如給生病的爺爺唱首歌、削個蘋果,給疲倦的爸爸捶捶背、倒杯開水等等。當然,如果有能夠感悟到“人與人之間應該互相關心,關心能夠溫暖人們的心靈”,那是更到位的理解,但不宜拔高要求,應生生的灌輸孩子此種認識。
《棉鞋里的陽光》教學反思
《棉鞋里的陽光》是一篇充滿家庭溫暖的短文。本課比較淺顯易懂,所以我重點指導學生讀好人物的語言,體會小峰的心里活動,滲透尊長輩教育。
奶奶老了,媽媽格外體貼,把老人的棉被曬一曬,讓她睡得更暖和。賢淑的舉動影響著幼小的心靈,小峰也學著她的樣子,幫奶奶曬棉鞋。陽光鉆進了棉被,也鉆進了棉鞋,溫暖了奶奶的身體,他們的孝心也隨著陽光溫暖著奶奶的心。在指導學生正確、流利地朗讀以后,我就圍繞下面兩個問題引導學生把課文讀懂。“1、媽媽為什么要給奶奶曬棉被?”“2、小峰為什么要給奶奶曬棉鞋?”結合理解課文,指導朗讀,再用“因為……所以……”仿照前一課的方法進行了說話訓練。學生說完后我說:“小峰的奶奶真幸福,你能說說為什么嗎?”大家一聽,紛紛舉起小手要求發言,有的說因為小峰和媽媽都那么關心奶奶,體貼奶奶;有的說小峰會幫奶奶曬棉鞋,他很愛奶奶;有的說我用小手給奶奶捶背,奶奶也感到很幸福;有的說我幫奶奶倒洗腳水,奶奶挺高興……在說話訓練的同時,不知不覺滲透了體貼長輩的思想教育。
通過學習,大部分學生懂得了應該怎樣關心長輩,學會體貼。課后,我想如果我們每位教師都能挖掘課本中內容,把“育人”放到首位,那么我們的課堂就不僅僅只是知識的講授,更是人類優秀品質的傳播,當然,作為老師也應該把知識和情感教育真情流露出來,讓學生們自然而然地接受,并把課堂中學到的知識,悟到的感情運用到生活中去,那么我們的社會將變得多么和諧,生活將變得更加美好!
《棉鞋里的陽光》教學反思
小學語文的教學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朗讀教學 。古人說:“讀書百遍,其意自見。”可見朗讀在語文教學中占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因為大聲朗讀時眼睛能看到,耳朵能聽到,就會記得更牢固。《棉鞋里的陽光》主要以對話串起文本,所以我重點指導學生讀好疑問句和感嘆句:媽媽、奶奶是長輩,語氣要和藹可親,說話時要充滿關懷。小峰是小朋友,說話的語氣天真活潑、有禮貌。同時采用了進入角色讀,使孩子非常快地溶入文本,從而更加能深刻感受到文中蘊涵的深深的含義。
但在教學中我發現一年級孩子雖然已經聽到過一些詞句,但是,看著書面語言,要準確、連貫地讀出來、讀好它是很難的。因此,我在指導朗讀時,注重了詞、句、段、篇以及標點符號的指導。首先,我讓學生試著讀課文。范讀課文時,我要求學生用鉛筆畫出喜歡的詞語,再把課文讀熟,接著我再用卡片出示重點詞語、難讀詞語,指名朗讀,對于難理解的詞可作重點講解,使學生加深印象。其次,一些比較長的句子,學生也很難讀得好,我引導學生把長句子找出來,先試著朗讀。然后,把長句子投影出來,讓學生在一次次朗讀中,體會到長句子不難讀,只要抓住主要詞語、句子的主要部分就可以讀好。同時,注重標點符號的朗讀,要使學生知道:“問號” 要讀出升調,“感嘆號”要讀出加重的語氣……這樣,經過多次指導,學生就逐步掌握了朗讀方法。
讓學生充分感受課文的人文內涵
《棉鞋里的陽光》是一篇充滿家庭溫暖的短文,文章貼近兒童的生活,是兒童身邊真真切切能感受到的事情。文章語言樸實純真,深受學生喜愛。但文章散發出的濃濃親情,關心長輩與現在獨生子女的行為有一定的差距,學生一下子難以領悟。另外,課文中出現的人物對話較多,且第一次出現了敘述語置后的形式,學生也難以理解。
為讓學生充分感受課文的人文內涵,突破朗讀的難點,我主要設計了以下教學環節:
一、注重朗讀指導
在讓學生自讀課文后,我很快發現學生對課文中的對話較生疏,不少學生甚至把小峰又問的話,當作媽媽說的話來讀。于是,我先讓學生自己反復朗讀,通過自由讀,同桌對讀,分清小峰母子的對話。接著,我又通過示范朗讀,和學生對讀,學生當小老師領讀等形式,讓學生體會敘述語置后的形式,從而,對課文有深入的了解。
二、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想象
在讀通課文后,我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問題,如:說說你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疑問?學生的思維比較活躍,有的說,知道了媽媽給奶奶曬棉被,小峰給奶奶曬棉鞋這件事。當然,也有不少學生提出:“棉鞋里怎么有陽光?”這個問題。在討論、交流、解答了問題后,我讓學生發揮想象,說說奶奶蓋上棉被,穿上棉鞋后的心情、動作、語言。說說小峰的想法……
最后,在朗讀了課文結束語:小峰笑了笑,說:“棉鞋里有好多陽光呢?”這句話后,為使學生理解課文的人文內涵,我又加了一句:
“聰明的小朋友,請你想一想,棉鞋里除了有陽光,還有什么?”
我的本意是想引導學生說出“孩子對奶奶的愛!”可是,事實證明,我的想法太天真了,學生們根本無法理解這么“深奧”的問題。
不少學生說:“棉鞋里還有棉花。”
也有學生說:“棉鞋里還有棉布。”……
面對學生的不同回答,我真不知道該怎么辦,是強拉著學生往自己編織的套子里鉆呢?還是任由學生暢談自己漫無邊際的體驗?
后來,我還是把學生的思維引到自己的思路上了,因為,我覺得當今倍受長輩寵愛的孩子需要體會一下怎樣去愛父母,愛爺爺、奶奶。不知這樣做是否符合新課程的教學理念?
《棉鞋里的陽光》教學反思
《棉鞋里的陽光》是繼《胖乎乎的小手》之后的又一篇充滿家庭溫暖的短文。奶奶老了,媽媽格外體貼,把老人的棉被曬一曬,讓她睡得更暖和。賢淑的舉動影響著幼小的心靈,小峰也學著他*的樣子,幫奶奶曬棉鞋。陽光鉆進了棉被,也鉆進了棉鞋,溫暖了奶奶的身體,他們的孝心也隨著陽光溫暖著奶奶的心。在指導學生正確、流利地朗讀以后,我就圍繞下面兩個問題引導學生把課文讀懂。“1、媽媽為什么要給奶奶曬棉被?”“2、小峰為什么要給奶奶曬棉鞋?”結合理解課文,指導朗讀,再用 “因為……所以……”仿照前一課的方法進行了說話訓練。這時,有一個小朋友說:“啊,奶奶真幸福。”我馬上接過他的話,說:“是呀,小峰的奶奶真幸福,你能說說為什么嗎?”大家一聽,紛紛舉起小手要求發言,有的說因為小峰和媽媽都那么關心奶奶,體貼奶奶;有的說小峰會幫奶奶曬棉鞋,他很愛奶奶;有的說我用小手給奶奶捶背,奶奶也感到很幸福;有的說我幫奶奶倒洗腳水,奶奶挺高興……在說話訓練的同時,不只不覺滲透了體貼長輩的思想教育。我覺得在閱讀課的教學中,教師不要逐段地分析,不要把自己的理解強加于學生,要讓學生充分讀,學生肯定會有自己的感受。
《棉鞋里的陽光》教學案例與反思 篇9
《棉鞋里的陽光》這一課,通過對小峰母子給老人曬棉被,曬棉鞋的描寫,贊揚了尊老敬老的好風尚,讓學生懂得應該怎樣關心長輩,學會體貼。
我努力在課堂上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盡情地讀,因為小學語文的教學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朗讀教學 。古人說:“讀書百遍,其意自見。”可見朗讀在語文教學中占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因為大聲朗讀時眼睛能看到,耳朵能聽到,就會記得更牢固。《棉鞋里的陽光》主要以對話串起文本,所以我重點指導學生讀好疑問句和感嘆句:媽媽、奶奶是長輩,語氣要和藹可親,說話時要充滿關懷。小峰是小朋友,說話的語氣天真活潑、有禮貌。同時采用了進入角色讀,使孩子非常快地溶入文本,從而更加能深刻感受到文中蘊涵的深深的含義。
但在教學中我發現一年級孩子雖然已經聽到過一些詞句,但是,看著書面語言,要準確、連貫地讀出來、讀好它是很難的。因此,我在指導朗讀時,注重了詞、句、段、篇以及標點符號的指導。首先,我讓學生試著讀課文。范讀課文時,我要求學生用鉛筆畫出喜歡的詞語,再把課文讀熟,接著我再用卡片出示重點詞語、難讀詞語,指名朗讀,對于難理解的詞可作重點講解,使學生加深印象。其次,一些比較長的句子,學生也很難讀得好,我引導學生把長句子找出來,先試著朗讀。然后,把長句子出示出來,讓學生在一次次朗讀中,體會到長句子不難讀,只要抓住主要詞語、句子的主要部分就可以讀好。同時,注重標點符號的朗讀,要使學生知道:“問號”要讀出升調,“感嘆號”要讀出加重的語氣……這樣,經過多次指導,學生就逐步掌握了朗讀方法。
《棉鞋里的陽光》教學案例與反思 篇10
給孩子想象的空間──《棉鞋里的陽光》教學片斷及反思
一年級的孩子都是5~6歲,他們沒有什么生活的閱歷,有的只是豐富的想象,所以在閱讀教學中我最大限度的給孩子想象的空間,并給孩子說話的機會和勇氣。
這是我在閱讀教學《棉鞋里的陽光》中的一個片段:
【課文簡介】課文用樸實的語言寫了一位母親給婆婆曬棉被這一舉動,從而濡染了兒子小峰幼小的心靈。文章含而不露地給人以啟示,親情的溫馨撲面而來。
【片段文本】
媽媽說:“棉被里有棉花,讓陽光鉆進棉花里,你說暖和不暖和?”
這句話內容簡單,無須進行講解。而是反反復復地通過多種方式指導孩子們去朗讀。
通過了諸多環節的朗讀后,孩子們對這句話應該已經理解。我什么也不講便開始向孩子們發問了:
師:大家請看,現在正是陽光明媚的春天,燦爛的陽光已經透過窗戶鉆進我們的教室里來了。誰能說說,陽光鉆進了我們的教室會怎樣呢?
(這個問題好象和課文的內容沒有什么聯系,孩子們一下子沒有反映過來)
師:(面帶微笑,邊笑邊向孩子們擠眼)會怎么樣?開動腦筋想想,我們還有親身的體驗呢!
生1:陽光鉆進我們的教室,我們的教室就很亮。
生2:陽光鉆進我們的教室,我們就很暖和。
師:(笑著點頭,并向他們伸出大拇指)你們兩個的小腦瓜真會想象,棒極了!老師好喜歡你們的。
(這兩個回答是根據學生的實踐經驗所得來的,一年級的孩子能夠用比較準確的語言把自己親身的感受表達出來就已經很不錯了,老師理所當然應該表揚。但我沒有就此停止,根據 十幾年的課堂教學經驗,我相信這些小家伙說不定還會想些連我都沒有想出的答案的,于是我鼓勵孩子們再去想象。)
(這期間有很長一段時間的緘默,估計孩子們真的是在想,因為看見前面的兩個同學都得到了老師的稱贊和喜歡。此時的老師一點都不急,只是不做聲并一個勁看著孩子們微笑,給足時間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里去進行想象。不做聲為的是怕打斷孩子們想象的思路,微笑為的是給孩子們大膽想象的勇氣。)
生3:陽光鉆進我們的教室,我們的教室就成了一片草地。
(很明顯,這個答案既出乎了老師的意料,同時也不是很準確。我的第一個反映是:這是瞎想。本想否定的,但又想這個想象雖不準確但很獨特,況且這是孩子們“深思熟慮”后的第一個答案,如果一否定就打消了孩子們往下想象和敢于表達的勇氣。)
師:(只笑不答)
(生一看老師在笑,以為是對他的表揚,包括其他的同學都以為老師是肯定了剛才那位同學的想象的。)
(就在我還沒有從“一片草地”的回答中完全反映過來的時候,在前面這位同學的啟發下,更為豐富的想象和更為精彩的語言誕生了。)
生4:陽光鉆進了我們的教室,我們的教室就成了一個美麗的大花園。
(我一怔,心想,怎么還是想得不沾邊呢。但下意識的,我反問了一句。)
師:為什么你要這么想呢?
生4:我們的教室就像美麗的大花園呀!
(我還沒有來得及答話)
生5:(搶起來答)老師你不是說過,我們就是花朵么?
生6:(搶起來答)老師說過的,我們是祖國的花朵,老師是辛勤的園丁。
(更叫我驚奇的是,這兩個孩子的話一說完,幾乎有一半的孩子已經用雙手拖住自己的下巴,頭輕輕地晃動起來,做出花朵的姿勢。)
(此時的我完全是被孩子們豐富的想象和那可愛的神情給震服了。)
師:你們真是太聰明!連老師都不得不佩服你們了!請每個人都伸出自己的大拇指來夸夸自己!
(孩子們完全被老師的情緒給感染了,開始意識到了自己的了不起,并在自我夸獎中嘗到了成功的喜悅,從而更激勵他們以后敢于去進行大膽的想象和勇敢的表達。)
【片段反思】
“語文”就是語言文字的訓練,語言在前,文字在后,先說后寫,這幾乎是學習語文的規律。低年級包括整個小學教學階段,說的訓練可以說是大于寫的訓練,說的訓練也可以說是重于寫的訓練。而在我們的教材里真正專門用來練習說話的文本遠遠不夠來訓練孩子們的想象能力和說話能力。所以我們就得善于借助課文中的片段,來挖掘其中的空白,來適時的對孩子們進行想象能力和說話能力的訓練。
在教學這個片段的時候,我事先并沒有設計要運用這句話來培養孩子們的想象能力和說話能力的,只是老師一時的興起,看著片段里有“陽光”而根據當時教室外面有“陽光”這一實地情況,讓孩子們說說而已,沒有想到5、6歲的孩子居然有這么豐富的想象,以至連老師都沒有想象到而感到驚訝。由此可見,我們當老師的是不能低估了孩子們的想象能力。
這個片段的成功可以說是一個意外的收獲,因為它的起源僅僅是來源于老師一時的興起。起源雖是偶然,但老師在啟發學生想象的整個過程中,老師的不急不躁,老師的言語表情上的鼓勵,老師的給足時間讓學生去充分的想象,都給這一環節的成功帶來了必然的結果。
當然,這個環節的教學中也存在著一些缺陷,因為事先老師并沒有考慮到這一說話訓練的,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老師自己沒有完全做到心中有數。
《棉鞋里的陽光》教學片段及其評析
江西省上饒市玉山縣樟村鎮中心小學 劉國興
【教學片段】
文戈老師在上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語文教科書(人教版)一年級(下冊)《棉鞋里的陽光》的一個教學片段為:
師:剛才,小朋友們預習了課文,又認識了13個生字新朋友,還把它們送回到課文中去再讀再認。下面請小朋友們再聽朗讀錄音。(放錄音)
生:(急切地)錯了,錯了!題目是《棉鞋里的陽光》,不是《棉被里的陽光》。
師:(驚訝地)錯了?糟了!錄音后忘了核對課文,出錯的地方肯定還不少。那就請大家合上課本,從頭聽起,找找老師的錯,誰找出最多,誰幫助老師也就最大。
(學生聽完錄音,互相交流核對糾錯情況,紛紛發言指出錯處)
師:瞧我,太馬虎了,一篇文章讀錯12處,大家幫我指出來了,謝謝大家。下面請你們打開課文,邊聽錄音邊找錯,將錄音與原文對照分析,舉出實例,說明原文為啥更好。發言時先讀原文,再指出錄音錯誤,最后說清原文為啥好。(再放錄音)
生:“媽媽在給奶奶曬棉被”,錄音少了“給奶奶”,不清楚曬誰的棉被。
師:是呀,丟了“奶奶”,(生笑,指出:“是‘給奶奶”’)對,丟了“給奶奶”,曬的棉被可指媽媽的,也可指小峰的,看來說話寫話還得交待清楚對象才行。
生:“奶奶的棉被一點兒也沒濕,干嗎要曬呢?”錄音少了“一點兒”,沒原句好。
師:怎么沒原句好?這不是更簡潔嗎?(生窘迫,師輕拍其頭)老師打你疼嗎?(生:不疼)“不疼”與“一點兒也不疼”有區別嗎?
生:老師沒有真打我,一點也不疼;棉被沒沾水,還有媽媽曬,一點兒也沒濕,所以──
生:(接話)所以小峰才更加好奇:“棉被一點兒也沒濕,干嗎要曬呢?”
師:很好!
生:“他輕輕地把奶奶的棉鞋擺在陽光曬到的地方”,錄音成了“他把奶奶的棉鞋放在陽光曬不到的地方”,少了“輕輕地”,多了“不”,“擺”改成了 “放”。
師:聽得真仔細,可錄音怎么沒原文好呢?
生:多加一個“不”字,棉鞋就曬不成,因為沒陽光。
師:對了,多加一個“不”字,把句意都搞反了,看來說話寫話,這個“不”字不能亂用。
生:少了“輕輕地”,奶奶會被聲音吵醒。
師:吵醒?
生:小峰曬鞋“輕輕地”,就沒聲音,奶奶就睡得很香甜。
師:誰能用“輕輕地”說句話嗎?
生:我睡著了,媽媽輕輕地給我蓋好被子。
生:我鬧脾氣了,爸爸輕輕地打我屁股。
生:爸爸寫東西時,我輕輕地端杯水放在他面前。
師:說得真好!那“放”改成“擺”怎就不好呢?(生沉思,師順手從粉筆盒中捏了兩支粉筆輕置于桌上)這是“放”,(又拿出兩支粉筆,先輕放一支,又并排放一支),這是“擺”,整齊地放。下面就請一位小朋友表演一下小峰曬鞋的經過,誰愿表演?
(一生表演,余生評議表演效果,再次體會“輕輕地”、“擺”的含義)
師:請想象一下,奶奶知道小峰替她曬棉鞋會怎樣說?小峰會怎樣回答?同桌的小朋友分角色練習說一說。(指名兩位到講臺前說)
生(扮奶奶):乖孫子,這么小就懂得關心老人,你真是懂事的好孩子。
生(扮小峰):奶奶,老師說,好孩子應該“尊長輩、懂禮貌”,我不光要為您曬鞋,還要幫您做好多事呢!
師:如果你就是小峰,你還會幫奶奶做哪些事呢!
生:我還會幫奶奶曬枕頭、曬棉襖、捶背、盛飯……
【評析】
上述教學片段中,文老師特意創設了一個虛擬的情境──故意用增、刪、改等方法“篡改”課文12處,再制成朗讀錄音,讓學生挑刺,“幫助”老師找出錯誤所在,利用商討策略,先合上課本傾聽,再翻開課本邊聽邊看,邊思邊辯邊演,為服務學生學習,引導學生對文中人物、事件形成“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在閱讀中積累詞語”提供了放矢之“的”。六七歲的孩子上課易于疲勞,有意注意不能持久,教師通過情境創設,讓學生給“權威”挑毛病,在“助人為樂”中成了真正的“發現者”,通過近似競賽的教學活動,激發了學生的內驅力和學習興趣,創造了接納的、支持性的、寬容的、自由輕松的學習氣氛,有效地提高了注意力。教學中,師生之間、教學內容與學習者之間的距離感消除了,具有爭強好勝特點的學生們的探索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得到了最大的滿足,形成了“緊張而活躍”的高潮氣氛,提高了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棉鞋里的陽光》教學案例與反思 篇11
《棉鞋里的陽光》教學反思
《棉鞋里的陽光》這一課,通過對小峰母子給老人曬棉被,曬棉鞋的描寫,贊揚了尊老敬老的好風尚,讓學生懂得應該怎樣關心長輩,學會體貼。學習課文后,讓孩子們說說“自己為家里人做了什么事”?這個問題雖然簡單易答,也確有孩子能列舉出一兩件事出來,可他們感興趣的卻是老師在生活中的事。
新課改開始后,我努力在課堂上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盡情地讀,盡情地說,大膽地問,可我卻很少把自己的情感、故事及生活結合教學適時地展示給學生,以至于面對學生的發問,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
細細想來,這兩年,我結婚后就很少和父母住在一塊兒,平時生活成了兩點一線,學校里忙工作,回家還得做家務,哪里還有心想父母,照顧父母。我已想不出“為老人做了什么”?
啊!這難道就是一個塑造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的生活嗎?可怕啊!我的心靈受到了極大的震撼。
老師為人師表,應率先垂范,不光是在課堂上用書本上的內容去熏陶教育學生,教孩子做人,更應該用生活中的言行去潛移默化,去感染學生。
想到這兒,我知道了下節課該怎么上,更明白了生活該怎么去做……
《棉鞋里的陽光》教學反思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人都有年幼之時,也有年老之日。奶奶老了,媽媽格外特貼,把老人的棉被曬一曬,讓她睡得更暖和。賢淑的媽媽影響著孩子幼小的心靈,小峰也學著媽媽的樣子,幫奶奶曬棉鞋。陽光鉆進了棉被,也鉆進了棉鞋,溫暖了奶奶的身體。這堂課,我主要通過以下幾方面來實現教學目標:
一﹑識字教學
1.讀中識字
在學生自由讀課文時,我要求學生先把生字在文章中圈出來,然后再把文章讀通順,這樣,生字在學生找的時候有了一遍印象,在每次讀的時候又可以有意識的注意生字。使生字能夠經常再讀中呈現,效果更好。
2.猜謎語識字
我先自己編了兩個謎語給孩子們猜,如“一口咬掉牛角”,“家中人一口”。學生馬上猜到是“午”和“合”。之后,我讓學生自己給生字編謎語給同學猜,評選出編謎語能手。同學們興趣一下子來了,有的編“棉:一條白毛巾,掛在木頭上”;有的編“照:一個日本人,拿了一把刀,殺了一口人,流下四滴血”;有的編“曬:太陽西邊照”等等。通過編謎語,學生不僅對字形加深了印象,而且也提高了識字興趣,從識字中體會到了學習的快樂。
二﹑閱讀教學
1.從多種形式的讀中體會情感。
為了能讓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課上我安排了較多讀的時間。有學生自由讀,學生分小節讀,學生分角色朗讀,男女生讀等。在讀中,適時拋磚引玉,比如:“小峰看到媽媽給奶奶曬棉被,奶奶蓋著暖和的被子睡著了,他會怎么想呢?”“小峰為什么幫奶奶曬棉鞋呢?”等等。從文中的一些細節來體現小峰愛奶奶,孝敬奶奶的心。
2.聯系實際,從自己家人之間的互敬互愛中使情感升華。
都說孩子是最真實的讀者,也是最可愛的人。在今天這堂課上,我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家里人是如何互相關心的。有的說我用小手給奶奶捶背,奶奶也感到很幸福;有的說我幫奶奶倒洗腳水,奶奶挺高興……我們班同學的回答感動了我,也感動了其他同學。有學生說:“我從小因為全身肌肉無力的病不能站立,走路,我的爸爸媽媽為了給我治病,跑了很多醫院,也借了很多錢,媽媽經常為了給我煎藥起早。我很感謝他們,也很愛他們。我要好好孝順他們。”說完時,已經哽咽了,眼眶里滿是淚水。經哽咽了,眼眶里滿是淚水。在說話訓練的同時,不知不覺滲透了體貼長輩的思想教育。讓學生更深地懂得了如何尊敬長輩,發揚中國的傳統美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美麗的生成——《棉鞋里的陽光》教學反思
《棉鞋里的陽光》是繼《胖乎乎的小手》之后的又一篇充滿家庭溫暖的短文。通過對小峰母子給老人曬被子、曬棉鞋的過程、動作、對話以及心理活動的描寫,贊揚了尊敬老人的好風尚,教育學生應該怎樣關心長輩,學會體貼。這篇課文較長,為了讓學生對課文內容有較完整的印象,我在第一課時里解決了識字,把課文讀正確,并完成了大部分正確書寫生字的任務,所以在第二課時里,沒有出現過多的識字環節,只是在開課時復習了一下生字詞,把大部分時間用在理解課文和朗讀感悟上。
教學中,我抓住“媽媽為什么給奶奶曬棉被?”“小峰為什么給奶奶曬棉鞋?”兩個問題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指導朗讀。一年級的語文教學目標里有一條是: “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這既是重點,也是難點。特別是有感情地朗讀,許多學生讀起書來沒有輕重之分,拖聲拖調地唱讀。如何讓學生做到有感情地朗讀呢?除了范讀、領讀之外,還有別的辦法嗎?我想是不是還可以結合課文內容的理解來啟發學生如何朗讀呢?于是在課堂上,我注意抓住文章的重點詞和重點句來指導學生朗讀,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抓住人物的對話、動作及心理活動的描寫,特別是其中的關鍵詞來體會人物的精神品質。如抓住媽媽和小峰的對話,在勾畫、感情朗讀、評議中體會到媽媽的細心和體貼,為小峰做了一個好榜樣,特別是通過“更”字的體會,深化大家對媽媽的認識。又如抓住小峰給奶奶曬棉鞋時“輕輕地”動作來體會小峰關心體貼長輩。在教學中我還十分注重指導朗讀,如,“奶奶的棉被一點兒也沒濕”,“一點兒”讀兒化音。“暖和”讀輕聲。小峰與媽媽的對話,一問一答,讀出語氣。奶奶奇怪地問:“咦,棉鞋怎么這么暖和?”讀出疑問的語氣。
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進一步指導朗讀,教學得心應手,學生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感情。在感情朗讀中學生也感悟到小峰母子尊老敬老的優秀品質。用“因為……所以……”來回答“媽媽為什么給奶奶曬棉被?”“小峰為什么給奶奶曬棉鞋?”進行說話訓練。另外我還注意從課文留白處拓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如讓學生想象小峰想的話中省略號所省略的內容,引導學生細細體味小主人翁觀察媽媽的行為,為奶奶曬棉鞋的一舉一動,從而贊揚小峰的美好品質。老師抓住“輕輕地”,體會小峰怕驚醒奶奶午睡。老師抓住“小峰想……”讓學生展開想象,小峰會想什么?小峰由媽媽曬棉被能想到曬棉鞋,體會小峰是個細心、孝順的好孩子。又如讓大家想象,聽了奶奶的話后,小峰的心情是怎樣的。學生把通過讀文的領悟和體會到的思想感情在想象中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當有一個小同學說:“啊,奶奶真幸福。”我馬上接過他的話,說:“是呀,小峰的奶奶真幸福,你能說說為什么嗎?”大家一聽,紛紛舉起小手要求發言,生1:因為小峰和媽媽都那么關心奶奶,體貼奶奶;
生2:小峰會幫奶奶曬棉鞋,他很愛奶奶;
生3:我用小手給奶奶捶背,奶奶也感到很幸福;
生4:我幫奶奶倒洗腳水,奶奶挺高興……
在說話訓練的同時,不知不覺滲透了體貼長輩的思想教育。我覺得在閱讀課的教學中,教師不要逐段地分析,不要把自己的理解強加于學生,要讓學生充分讀,學生肯定會有自己的感受。
在教學時,我抓住對話進行朗讀感悟,可就在對話朗讀中生成了一個問題,是我課前所沒有預設到的。課文第一自然段有一句長句──小峰問媽媽:“奶奶的棉被一點兒也沒濕,干嗎要曬呢?”學生在朗讀時出現這樣的讀法:小峰問:“媽媽,奶奶的棉被一點兒也沒濕,干嗎要曬呢?”
分析原因有兩個,首先第一個是學生對標點符號還沒有較好的認識,尤其是引號的意義。第二個原因是語文書上正好在“小峰問”后面出現了換行。而第二個原因我分析可能是主要原因。因為是課前所沒有預設到的,課堂生成的東西,所以在處理時沒有能好好地想想,處理得比較困難,最后幾乎是老師沒有辦法了就代替學生回答了。而且課后仍有不少學生讀錯。
問題一:學生雖已經初步認識了引號,但對引號的意義沒有真正理解,而且在平時的朗讀指導中也缺少類似的訓練,我一味地希望學生能夠通過標點發現正確朗讀的方法,走入了一個誤區,其實也是對學生實際水平沒有準確的估量。
問題二:其實通過標點發現問題不是不行,但我缺少必要的鋪墊,比如我如果在發現問題后給學生兩個句子:
① 小峰問媽媽:“奶奶的棉被一點兒也沒濕,干嗎要曬呢?”
② 小峰問:“媽媽,奶奶的棉被一點兒也沒濕,干嗎要曬呢?”
然后讓學生通過兩個句子的比較發現標點符號使用的神奇之處,就能更好地把握朗讀技巧,正確朗讀了。所以也正是我處理問題的草率和匆忙導致了失敗。我想,現在的課堂是生成的課堂,我們每一個老師都要認真地對待課堂上所生成的問題,讓我們的課堂真正煥發生命的活力。
陽光鉆進了棉被,也鉆進了棉鞋,溫暖了奶奶的身體,小峰和媽媽的孝心也隨著陽光溫暖著奶奶的心。這是人間最美的親情,這是濃濃飄香的溫情呀……
《棉鞋里的陽光》教學案例與反思 篇12
:同學們,別看這些生字又多又難,但大家只要開動腦筋,就一定有辦法記住它們!(學生們很快就討論 起來。交流匯報時,出現了“七嘴八舌”的生動局面。)
生:我想出來了,老師,“合”可以這樣記—“一人一口”就是合。
師:好,順口溜的辦法不錯,誰還有別的辦法?(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爭相介紹自己的辦法。)
生:“棉花”的“棉”左邊是“木”字旁,和植物有關,右上面有個“白”,因為棉花是白色的;右下角有個巾,棉花可以用來織成毛巾。
生:“躺”注意左邊不能寫成“身”。
師:提醒得不錯,請大家伸出手,書空“躺”的左部分。還有嗎?
生:我用換一換的辦法記“曬”,把“灑水”的“灑”三點水換成日字旁就成了“曬棉被”的“曬”。你們同意嗎?(生都說同意)
師:我也同意,還有其它的辦法嗎?
生:我用加一加的辦法記“曬”,是在“日”的右邊加上“西”字。
生:我可以把“曬”編成謎語:“西邊的太陽。”
師:很棒!真是個愛動腦筋的好孩子。
生:“眼睛”這兩個字的偏旁相同,都是“目”字旁。
……
學生們,你一言我一語,繁難的生字被大家的“奇思妙想”化解了。這真出我的意料,我不禁為孩子們的聰明才智鼓起了掌。
<反思>:
《棉鞋里的陽光》教學案例與反思 篇13
下面是《棉鞋里的陽光》教學反思,歡迎閱讀!
1、識字教學
在識字方面,我采用多種方法識字,加深對識字的記憶,把識字環節搞扎實。通過自由讀、同桌互讀、開火車讀、猜謎語、做動作等方法,學生不僅對字形加深了印象,而且也提高了識字興趣,從識字中體會到了學習的快樂。
2﹑閱讀教學
為了讓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課上我安排了多種形式的讀。讓孩子們在多種形式的讀中體會情感。有學生自由讀,學生分小節讀,學生分角色朗讀、師生合作讀等。這一課,小峰和媽媽的對話是非常關鍵的部分。我把它拿出來,仔細閱讀,學習他們說話的語氣,還重點指導學生讀好疑問句和感嘆句,讓孩子們自己想象著身臨其境。在讀書的過程中,我還發現,孩子們讀書的時候語氣上已經有了進步,但是還有拖長音的現象,以后,我要在這方面努力,改正他們讀書的不良習慣。
在閱讀教學中老師不要逐段地分析,更不要把自己的理解強加于學生,要讓學生充分讀,學生肯定會有自己的感受。在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上,我做的相當不好,因為在識字寫字上我浪費了很多時間,以至于在朗讀課文上沒有了時間,這點讓我覺得是敗筆之處。
3、板書設計
關于板書設計的問題,在講課之前我想了很多,也有幾種板書設計,但考慮到是第一課時,就把板書設計放到了第二課時里。
我非常感謝學校給我們創造了這么好的學習機會,雖說這次講課有點失敗,但是,在這次失敗的講課中我學到了很多,從導入到識字到課文再到板書設計,在教研活動中陳科長給我們做出了詳細的指導點評,我也積極聽取了其他老師對我這堂課的點評,真是“聽師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在今后的教學中,我還要多學習、多思考、多總結,讓自己的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