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兩首》朗讀教學有感(精選13篇)
《古詩兩首》朗讀教學有感 篇1
低年級小學生語感積淀貧乏,識字有限,朗讀長句時就顯得拖拉難聽。如何讓他們明白朗讀時節奏的快慢、聲調的低昂等,操作起來較為困難;尤其是古詩的朗讀,他們讀起來像唱歌一樣。我總是適時地點撥,引導學生感悟,自我評價,讓心靈與語言碰撞出火花。
教古詩《春曉》的朗讀時,我先示范朗讀給學生聽,讓他們注意老師的停頓,并根據老師的停頓在詩中畫出斜線來,再教他們用“二三二三”的節奏去讀,如 “春眠/不覺曉”,讀出停頓的節奏,在自由練讀后,指名朗讀,等該生讀完后,我讓他們評評自己,我問:“你覺得自己讀得怎么樣?為什么?”生1:“我覺得自己開始讀時沒有停頓,好象唱歌一樣,不好聽,現在我學會了讀時有停頓,好聽多了。”生2:“我覺得以前我讀古詩不像朗讀,像唱歌那樣,現在有了停頓,就有了節奏,讀出像朗讀的樣子了。”于是,我再次進行了范讀,再讓學生練讀,再讀時,學生讀得更投入,更出色。
而在指導《村居》的朗讀時,我教他們采用“四三四三”的節奏朗讀,即“草長鶯飛/二月天”,學生經過上回的學習,這回一點就明,很自然就掌握了朗讀古詩的技巧,讀起來確實與往時大不一樣了。
《古詩兩首》朗讀教學有感 篇2
教學目標 :
1.讀懂二首古詩,了解古詩所描寫的景色,從中感受自然美和語言美。
2.體會每首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學習本課生字、詞,理解詩句的意思。
4.有感情地背誦這二首古詩。
5.默寫。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每首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想象詩中描寫的景色,從中感受自然美和語言美。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新課。
同學們,課前老師讓大家復習或收集一兩首唐代詩人的詩,你們完成了嗎?(檢查二三人),今天,我們再學習兩首,著重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講讀第一首古詩《泊船瓜洲》。
1.初讀指導,理解詩句意思。
(1)解題。板書題目:《泊船瓜洲》
指名讀題,用自己的話說一說題目的意思。
(2)教師范讀。(注意生字、新詞。)
(3)指名學生試讀。
思考:這首詩寫了什么內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4)學生試講,逐句理解,教師點撥。
2.精讀訓練,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1)指名朗讀。
(2)思考議論,加深理解。
①第一句,用了一個“間”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②體會“春風又綠”在這里的意思。
③詩人在詩中運用了兩個貼切的比喻,比喻的作用是什么?
(3)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①輕聲自讀,想象詩的意境,說說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
②指名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注意節奏和韻味。
(三)作業 。
1.有感情地朗讀兩首古詩,講述每首詩的意思。
2.試著背誦兩首古詩。
第二課時
(一)導入 新課,揭示課題。
前邊我們學習了一首古詩。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唐代著名詩人孟郊的《游子吟》。
(二)講讀第二首古詩《游子吟》。
1.初讀指導,理解字、詞意思和全詩大意。
(1)解題。板書題目。
指名讀題,說說題目的意思。(贈送給好朋友汪倫的一首詩。)
(2)教師范讀。
(3)學生試讀。
思考:這首詩寫了什么內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4)學生試講,逐句理解。(注意書上的注解。)
①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②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③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2.精讀訓練,連貫講詩意,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1)自由讀全詩,連貫講詩意。
(2)思考議論,加深理解。
(3)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①輕聲自讀,想象詩中送別的情景,說說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
②這種親情作者是如何表達的?
③有感情地朗讀,想象情景。
(三)鞏固練習。
1.讀課文,先理解加粗的詞,再說說詩句的意思。
2.欣賞二首古詩,有感情地朗讀,加深對詩句的理解。
3.背誦二首古詩。
4.默寫。
(四)總結。
板書設計 :
古詩兩首
泊船瓜洲 游子吟
一水 數重山 慈母 游子
春風 綠 密縫 恐遲
還 報
《古詩兩首》朗讀教學有感 篇3
之三
佚名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1個生字
2.了解每首詩的意思,體會詩人的意境,和詩人思想感情,激發對祖國山河喜愛之情。
3.背誦第一首詩《望天門山》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詩中重點詞語"斷、開、流、回"
2.體會詩中描繪的雄奇景象、
3.背誦
教學過程 :
一、指導預習
(一)復習引入
1.我們學過了許多古詩,誰能背誦一首你已學過的。
2.讀一讀《望天門山》這首詩,讀準字音
3.想一想哪些詞語和詩句讀懂了,哪些還不懂,把不懂的劃下來。
(二)學生按要求自讀
(三)檢查預習
1.指名讀《望天門山》
2.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留給你的初步印象。(感覺到這首詩描寫了雄偉的長江,有一種豪放之情融入其中。給人歷歷如眼前的感覺)
(四)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
(如果較容易的問題,可以讓其他同學回答,較難的重點的可以留在講讀時再解決)
二、簡介作者,理解詩題
1.知詩人
李白(701-762)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幼年隨父遷居綿州昌隆青蓮鄉,他一生寫了大量歌頌祖國河山,揭露社會黑暗和蔑視權貴的詩歌,現存近千首詩,他的詩歌色彩瑰麗,大膽想象,被稱為“詩仙”。
2.解詩題
望:看,往遠處看。
天門山:今安徽和縣與當涂西南的長江兩岸。
望天門山:往遠處看天門山。
三、朗讀《望天門山》,理解詩句大意,在此基礎上背誦下來。
1.先理解字、詞意思,再講詩句的意思,(抓字眼,明大意)
(1)學習第1,2句“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天門:指點天門山。中斷:從中間割斷。
至此回:到這里回旋。
(2)學生根據注釋討論句意
(3)指名說句意
(4)教師小結句意:
天門山從中間割斷,是因為奔騰的長江水從這里通過,清清的江水奔騰東流,在這里被峭壁阻隔而回旋激蕩。
(5)學習第3、4句:“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出:聳出來。孤帆:單獨一只船。帆:船上風帆,這里代指船。
(6)學生根據注釋討論句意
雄奇秀麗的天門以夾江對峙,拔地而起,在鋪滿紅光的江面上,帆船輕捷而來。
2.讓學生把整首詩連起來講一講它的意思
3.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思想感情?
(1)根據詩意,給合圖畫,想象當時的意境。
這首詩描繪的是天門山夾江對峙,長江波瀾壯闊的雄奇秀麗景色。給人以歷歷如在眼前的感覺。
(2)重點指導學生通過想象,感受“斷、開、回、出”這幾個動詞
“斷、開”山斷而江開,可見江水的聲勢是多么浩大“流、回”兩山夾江,可見江流回旋湍急而浩蕩,那氣勢真是不可阻擋。
(3)把理解的詩句畫出來。畫好后,可到臺前說一說。重點說自己畫了什么,為什么這么畫。
(4)在講畫、評畫的同時加深對詩的理解,全詩緊扣一個“望”字,通過對天門山長江兩岸景色的描繪展示了祖國山川的雄偉壯麗。體現出詩人借景抒發對祖國山河的熱愛。
(5)在熟讀基礎上背誦
提示“斷、開、流、回”四個字幫助背誦。
四、加強感知,看圖片或錄像
附:板書設計
3 古詩兩首
望天門山
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
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
孤帆一片日邊來。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
1.學會“緣”字。
2.學會背誦《題西林壁》。
3.讀懂詞句意思,理解詩歌內空體會詩人富有哲理的詩句。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蘇軾富有哲理的話“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并聯系生活從中獲得啟示。
教學過程 :
一、復習檢查
1.指名背誦《望天門山》(按詩題、詩人、詩句這個順序背誦)
2.這首詩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抒發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熱愛。贊美之情。)
二、指導預習《題西林壁》
1.聽范讀
2.自讀古詩,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3.檢查預習
緣 廬 峰
4.指名讀《題西林壁》
5.齊讀
6.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古詩給你的初步印象(描寫廬山的景色)
7.質疑
三、按上節課三步方法學習第二首《題西林壁》
1.知詩人,解詩題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屢遭貶謫,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散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書法,詩詞造詣很高。
題西林壁:書寫在西林寺的墻壁上。
2.抓字眼,明大意
(1)學習1、2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2)討論句意:(從正面看形成嶺,從側面看形成峰,遠近高低各不相同)
(3)把握朗讀重音
讀出氣勢,有強弱對比,如遠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讀出起伏。“遠”強一些,“近”弱一些,“高”強一些,“低”弱一些。
(4)學習3、4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不識:不認識,看不清。緣:因為。題:書寫。
(5)討論句意
看不清廬山的本來面目,只因為自己身在廬山之中,看來看去,只能看到廬山的一部分。
(6)指名說全詩意思
3.想意境,悟詩情
(1)放廬山幻燈片,讓學生想象當時意境,領悟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讓學生聯系生活試講3、4句詩的含義。
(2)引伸:對于比較復雜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觀地進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現象所迷惑,不能全面、準確地認識這個事物。
(3)提問:我們評價一個同學時,應該怎樣看?
(是只看他缺點,以此評價他呢?還是只看他優點呢?引導學生說出看問題要從不同解度看。意思講明白即可。)
小結:《題西林壁》把廬山特色濃縮成絕句,概括貼切,蘊含著深刻的哲理,我們還從中獲得啟示。
四、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體會詩情。
附:板書:
題西林壁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古詩兩首》朗讀教學有感 篇4
【課業設計】
一、把你認識的小蘑菇涂上喜歡的顏色
二、你會照樣子做一做語文里的加減法嗎?
例:木+寸=村
火+因=□ 酉+□=醉 童-立=□
矢+口=□ 門+□=聞 居-尸=□
【思維拓展】
一、你會把這篇日記寫完嗎?
【挑戰奧賽】
《古詩兩首》朗讀教學有感 篇5
【教學目標】
1、認識“古、詩”等13個生字,會寫“有、聲”等6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重點】
1、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
2、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帶領學生感悟古詩中的意境,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
【教學準備】
1、用幻燈片出示2首古詩。
2、學生配詩畫。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引入
1、師:學習了前面幾篇課文,和你的所見所感,你覺得春天是怎樣的?
2、師:古代的人也喜歡春天,他們寫了好多好多的詩篇來歌頌春天,贊美春天,今天我們講學習兩首描寫春天的古詩。
3、板書課題:
認讀生字“古、詩、首”。
4、指名讀古詩名(題目)。
比較“春”和“村”的發音。
二、自學生字、自讀古詩
1、生自由讀詩:
師:一邊讀古詩,一邊把生字多讀幾遍。
2、指名讀生字,檢查自學情況:
師:要來讀一讀嗎?一定要讀準字音。
⑴ 區別平、翹舌音:詩、首、處──村、醉、散。
⑵ 字形:
① 古:十+口; 聞:門+耳
居:尸+古; 童:立+里
② 詩:讠字旁; 醉:酉字旁; 忙—忄旁
3、口頭擴詞:
古( )( )( ) 聲( )( )( )
多( )( )( ) 處( )( )( )
知( )( )( ) 忙( )( )( )
4、同桌抽讀生字。
三、書寫指導
1、引導生觀察書寫、掌握要領。
2、師范寫,生觀察:
“古”字橫要長而凸。
“多”要寫成一上一下,上小下大,防止學生寫成一左一右。
“處”字是半包圍結構,要強調“包住”—把捺拖長。
“忙”字左邊豎心的“豎”要寫的垂直且稍長。
四、課外作業
查找有關詩人、古詩的資料。
第二課時
一、欣賞導入
1、生看課文插圖,聽師配樂朗誦:
師: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古詩兩首》,愿意聽老師先來讀一讀嗎?
2、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師:那你們也想來讀嗎?
二、朗讀、體會、理解古詩
1、生自由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師:要想讀好這兩首詩,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首先,要做到“五不”,還要讀通句子。其次,就是要反復多讀幾遍,因為古人能用很少的句子,表達很豐富的意思。最后,還要看誰的想象力豐富,一邊讀詩,一邊能在大腦里作畫!
2、生自愿匯報讀。
3、生賽讀(同桌賽、小組賽、男女競賽)。
4、背誦古詩:
師:一不留神,老師發現有好多同學在熟讀的基礎上,都可以背誦古詩了,來站起來,展示一下。
5、交流理解、體會:
師:愿意把你們對這兩首詩的理解和體會用畫筆畫下來嗎?選擇其中一首作畫。
間休:在作畫前,我想為大家朗讀一段文字(教材簡說)。
交流詩畫,展開想象,暢談感受。
師:誰愿意帶著自己的想法和作品一起到前面來,給大家談談你的感受。
三、完成“課后練習”
1、生口頭擴詞:
師:看看誰的詞匯量大,是我們班的“小詞霸”!
2、動手實踐:
師:希望利用周末或課余的時間,同學們回家做一只風箏,要記住的是,一定要自己參與動手哦!
《古詩兩首》朗讀教學有感 篇6
a級基礎訓練:課內鞏固與強化(時間30分鐘,滿分50分)
一、火眼金睛(辨字組詞)(16分)
題( ) 臘( ) 渾( ) 疑( )
提( ) 借( ) 揮( ) 凝( )
莫( ) 廬( ) 酒( ) 壁( )
寞( ) 爐( ) 灑( ) 臂( )
二、我當小翻譯(先解釋加粗的詞,再說說詩句的意思)(14分)
1、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只緣:_________ 此:_________
詩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疑:_________
詩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默寫《題西林壁》并作答(20分)
題西林壁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聯系實際,說一說你對這首詩的啟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級智能訓練:課外復習與拓展(30分鐘內完成,滿分50分)
四、回顧詩文填空(25分)
1、《題西林壁》的作者是__代著名詩人_____。詩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已成千百年傳誦的名句。
2、《游山西村》是__代著名的愛國詩人_____的詩作,描寫了農家__________的氣象和風光習俗。最著名的兩句詩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古詩文積累(25分)
下面是陸游臨終之作,結合注釋讀一讀,相信你一定會被詩人滿腔的愛國情感打動。如果能背下來就更好了。
示兒
【宋】陸 游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注釋]
元知:原本就知道。
九州同:中國統一。古代把中國分為九州。
中原:淮河以北被金朝貴族占領的地區。
家祭:從前人在家里舉行祭祀祖先的儀式。
無忘:不要忘記。
乃翁:你的父親,陸游自指。
試一試:
以陸游的身份,說一說這首詩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詩兩首》朗讀教學有感 篇7
春日
朱 熹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這首《春日》從詩句上看,是一首寫春游的詩──首句“勝日尋芳泗水濱”,其中“勝日尋芳”,點破時令是春日,詩人的活動是春游踏青。“泗水濱”交代春游的地點。第二句“無邊光景一時新”,描寫春景,場景是闊大的,表明大地春回,萬物復蘇,給人一種煥然一新的感受。后二句是寫“尋芳”所得。“等閑識得東風面”,詩人對東風作了人格化的描寫,是說當你一旦感受到拂面的東風時,它已經給大地披上了全新的春裝。“萬紫千紅總是春”,色彩絢爛,形象鮮明,意境宏大,是描寫春光的神來之筆。它如今已經成為膾炙人口的名句,并賦予了新的含意。這首詩贊美了春天的繁榮,充滿了蓬勃的生機和旺盛的活力,格調健朗,令人感奮激昂。僅從字面看,也算得上是寫景抒情的佳作了。
其實朱熹寫作這首詩,目的不在于詠春,寫春游。而是以理學家的眼光在講一番深刻的道理。
詩中首句所說的“泗水”,在山東省中部,春秋時代孔子曾經在此講學傳道,教授弟子,逝世后也埋葬在這里。南宋時,北方國土已經被金人占領,朱熹不曾北上,自然不可能到“泗水濱”去“尋芳”。這里的“泗水濱”是暗指孔門,代指孔子儒學;“尋芳”則是指探求圣人之道。泗水尋芳就是到孔子那里去尋找 真理,這就是詩的主題。詩的后二句意在啟發、引導人們認識到:孔子儒學的要義,一旦廣為普及,被大家欣然接受,并取得新的認識,便會領略到“聞道”的樂 趣,從而給社會的各個方面帶來蓬勃的生機和嶄新的氣象,發生巨大的變化,產生深遠的影響。
全詩采用比興手法,寓景以議論,寓物以說理,不是抽象地講道理,而是帶有哲理的韻味和情趣,因而此詩既具有自然審美情趣,又具有哲理審美高度。
正如后人評論朱熹的詩作所說:“因他胸中先有許多道理,然后尋詩家言語襯托出來,此卻別是一路。”也就是說,朱熹是用真正的詩歌語言來表達哲理的。
《古詩兩首》朗讀教學有感 篇8
春天的故事——《古詩兩首》(江南春、春日偶成)教后
在教學這一課之前,我就琢磨著,有關春天的古詩這么多,編者為什么要把這兩首詩歌放到一起呢?我們知道,古人很多的寫景狀物文章其實都是在借此抒發自己的心情。那么這兩位到底想告訴我們啥呢?我的目光停在了這兩個作者身上,還真讓我摸清了一些眉目。杜牧和程顥在思想上都是有點反對佛教的。杜牧詩中的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即有人認為是對南朝(宋、齊、梁、陳)尊崇佛學造成國家動蕩衰亡的絕佳諷刺。
從根本上說,儒家重視人生的現實,重視社會組織和人際關系。故而要求從個人本身開始,做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就是使每一個人都在家庭、國家處于適當的地位,以達到家庭和諧、國家富強、天下太平的目的,這是積極的入世思想。而佛教則認為人生是痛苦,社會是苦海,要求人們出家,脫離現實,以達成佛的目的。這是消極的出世思想。前者重生,后者重死,這是不可調和的矛盾。
而理學產生的文化背景,正是與外來文化的沖擊,即佛教的刺激和挑戰息息相關,理學的出現,實質上就是儒家學說針對佛教挑戰而作出的一個創造性的回應。程顥作為南宋理學的奠基者,他所提出的心即天以及性無內外的命題,把心、性、天統一起來。崇尚天人合一。
《春日偶成》是宋詩詞中獨具特色的“理趣詩”之一,確受理學的影響。“云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閑學少年。”理學家的理趣同藝術情趣具有了相同點:都體現了主體的“樂”的狀態。表面上看,這是一首春游詩,但是一個“樂”字,包含著他對獲得人生的真理的欣慰。了解了這些,我們或許才算是讀懂他的“余心樂”了。
不過,對于小學生而言,這首詩雖充滿理趣,但形象鮮明,語言也淺顯易懂,僅僅作為游春詩來欣賞,也是好的。
補記:
習慣篇之關于日記
日記日記,天天要記,一天不記,就要忘記。
這是二十幾年前,我的一個小學同學寫在我的日記本上的一首打油詩。這是我目前保留著的第一本日記,封面上還有毛主席像呢。翻開它,你就會進入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的一個小學生的稚嫩的心靈世界。日記就是在記錄歷史,日記就是一個人的“史記”。如今的孩子,喜歡寫日記的,能夠堅持的還真得不多。寫日記也是需要一定的閑情雅致和毅力的。現在的很多人這兩點都缺。
我問了一下班級的孩子,不喜歡寫日記的原因之一是,不知道怎么寫,沒有內容寫,沒有話說。確實是這樣,生活是寫作的源泉。沒有精彩的生活感悟,是無法寫出精彩的文章的。要讓孩子過上精彩的生活有些難度,但是讓孩子們用心去發現精彩的生活,相對來說,較容易。開學典禮,校長講話不久,大雨就不邀而至。校長長話短說,避免了全校都變成落湯雞的尷尬。這樣的小事,寫下來,就是日記。幾年,十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后,當我們再次打開這本日記,當我們再次閱讀著有趣的文字,回憶著悠悠往事。那該是多么的愜意。
關于愛護書籍,我說得不多,讓孩子們自己讀圖,然后我宣布一個決定:期末我們比一比誰的書本最干凈。當然一個字都沒有也是不行的。到時候發獎,獎品暫時保密。其實,我從獎勵圖書中嘗到了甜頭,這回的獎品還是它了。
《古詩兩首》朗讀教學有感 篇9
本節課所學的兩首古詩,通過預習以及學生的知識積累,大部分同學都已經會背,因此教學起來相對輕松。在教學本課時,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師生互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學習
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和興趣愛好,激發學生積極參與、主動學習,而教師要適時指導、相機點撥,主動參與到學生的學習活動中去,在師生互動的和諧氛圍中,實施教學。要努力為學生營造自讀自悟的環境和交流討論的機會,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古詩,如學習杜甫的《絕句》時可以讓學生讀一讀、說一說、畫一畫等。通過自學、質疑、討論等環節的有效調控,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作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者、合作者,又要注意發揮主導作用,當好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
二、以讀為本,引導學生讀中感悟
古詩教學要強調誦讀。讓學生充分地讀,從讀中發現問題,由讀來解決問題,把讀和想象、讀和理解結合起來,在誦讀中感知形象,體味語言,賞詩中景,悟詩中請,揣摩詩歌意境,感受詩詞魅力。啟發學生的想象能力,引導學生進入詩人描繪的畫面、境界。如“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可以引導學生體會色彩、動靜等描寫,激發想象,再現畫面,充分感受生機勃勃的大好春色,想象詩人閑坐草堂欣賞清麗明快的優美景色的情形,體驗詩人愉快的心情。
兩首古詩中都有不少生動傳神的動詞,應該通過引導學生反復朗讀體味,體會其藝術魅力。
教學時還要注意朗讀方法的指導,引導學生準確把握節奏和重音,努力體會語感。如第一首詩的后兩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朗讀時要一口氣讀下來,讀出廬山瀑布撼人心魄的磅礴氣勢。第二首詩的后兩句“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朗讀時語速要稍緩,要傳達出詩人對和平安寧生活的向往之情。
《古詩兩首》朗讀教學有感 篇10
【知識塔】
寫字接力賽開始了,咱們快參加吧!
我和同桌比,_________先奪到紅旗。
【聰明屋】
一、看看我是誰
二、填上表現顏色的詞,并涂上相應的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益智園】
我知道:
《望廬山瀑布》詩中寫瀑布從高處落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的《絕句》中,寫雪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雖然詩中寫了雪,但是,從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中可以看出這是首寫__________天的詩。
《古詩兩首》朗讀教學有感 篇11
一、語言導入,引入主題
1.幾場瑞雪后,春天的腳步已漸漸走向我們。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地笑著,走著;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著我們上前去。
2.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像朱自清一樣滿懷著對春天的深情寫下了眾多優美的詩文。今天,我們一起學習第4課,品讀兩首古詩。(齊讀課題)
【設計意圖】用朱自清的散文《春》中的一組排比句導入,既是聯系新知,又作為下面詩文整合的一個鋪墊和引子,含蓄地揭示了詩文。
二、學習《游園不值》
1.借助圖畫,理解詞義
(1)出示與詩文相關的圖畫,引導觀察:在圖中你看到了什么?
(2)圖中之人就是宋代詩人葉紹翁,他曾在西湖一帶長期隱居,這是他在一天雨過天晴之后去拜訪友人,寫下的千古名篇。(指名讀題)相機理解“不值”。
(3)詩人在這次未遇到主人的游園過程中看到了什么?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首詩。
(4)學生自由朗讀。要求:讀準字音,注意停頓。
(5)詩句中有些字比較難懂,我們可以借助圖來弄明白。看看圖,你知道了哪些詞的意思?
①“蒼苔”見過嗎?在圖中找到蒼苔。蒼苔生長在潮濕的地方,春雨過后就會從地面長出來。
②屐,(指圖)木底鞋。
柴扉:柴門,用柴和樹枝編成的一扇門。
【設計意圖】古詩詞義的理解比較枯燥,教師利用畫面,既降低了學生理解詞義的難度,也避免了教師瑣碎的講解。
(6)詩中的“憐”是什么意思呢?記得曾經學過的“可憐九月初三夜”詩句嗎?那里的“憐”指什么?兩個“憐”有異曲同工之妙啊!
(7)師小結:理解詩文詞義的方法很多,看來利用插圖、聯系舊知都是很好的學習方法!
2.品讀詩句,進入詩境
(1)讀一讀前兩句詩,你知道詩題“游園不值”的原因嗎?用上“因為……所以……”句式回答。
(2)詩人此時此刻是什么樣的心境?詩人游園心切,可久扣柴扉而不開,該是多么掃興啊!帶著這樣的心境讀一讀前兩句詩。
(3)詩人是乘興而來,現在要敗興而歸了嗎?教師引讀后兩句詩,讀后提問:詩人此時心情怎樣?
(4)詩人看到什么而欣喜?僅僅是這一枝紅杏讓詩人欣喜?再讀后兩句詩。
(5)詩的語言是凝練的,要想走進詩中,我們還得學會想象,想象詩外畫,詩外音,詩外情。請大家展開想象的翅膀,試想推開這扇柴扉,詩人會看到什么,聽到什么?
【設計意圖】教師以“春色滿園關不住”一句為切入點,激發學生展開想象,于是學生的思維便閃爍著靈動的光輝。一番再造想象讓學生步入詩所描繪的意境之中,并生發出熱愛春天的美好情感。
3.賞讀古詩,深悟詩情
(1)園中的景美不勝收,豈是這一堵矮墻能關得住的呀!詩人頓時豁然開朗,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讓我們把這樣的情感融入朗讀中吧!
(2)(多媒體展現美好春光)面對園中美景,現在你就是葉紹翁,誰愿意來吟誦一下這首詩?
【設計意圖】在學生反復吟誦詩句,情感有了較深的積淀后,教師尊重學生的個性情感體驗,為學生搭建朗讀的展示平臺,讓他們換位賞讀,學生興趣盎然,整首詩深深地印在學生的腦海里。
三、學習《宿新市徐公店》
1.引入詩題,看圖知大意
(1)這課還有一首楊萬里的詩——《宿新市徐公店》,在這首詩里,詩人又寫了什么樣的春景,抒發了怎樣的情感呢?齊讀詩題,相機理解“宿”“徐公店”。
(2)指名讀詩,其他同學想一想,詩中描繪了哪些景物?
(3)這些景物是什么樣的呢?看看圖,再讀讀詩文,能不能從中受到啟發,填上合適的詞語。
的籬落的小徑的樹
的蝴蝶的菜花的兒童
(4)創設情景,引導學生把握詩文的主要內容:詩人楊萬里住宿在新市徐公的客店里,那一天,他吃過午飯,走出客房,漫步來到徐公店的門外,他看到……
【設計意圖】詩句的感情必須以正確的字詞理解為基礎。教師應摒棄獨白,輔以畫面,從詩中找景物,再與圖對應,能使學生快速地把握詩的主旨,領略詩中的風光。
2.啟發想象,吟誦入境
(1)詩文最后一句是“飛入菜花無處尋”,為什么不說“飛入菜花看不清”呢?“清”比“尋”讀起來似乎更順口,為什么詩人要用“尋”呢?(點出了孩童追黃蝶的歡快場景,使靜止的畫面動起來了)
(2)“無處尋”留給我們更廣闊的想象空間,透過這三個字,我們可以感受到文字以外的鏡頭:你仔細看,能看到黃蝶停歇、飛舞,兒童追跑捕蝶的情景;你仔細聽,能聽到兒童追蝶時的歡叫聲、嘆息聲。展開想象,把這些內容說給同桌聽。
(3)這景、這人,儼然成了一幅意趣盎然的圖畫,我們一起來吟誦這首詩。
【設計意圖】入詩境、悟詩情是一種個性化的閱讀行為,在比較、想象中強調情感的激發,讓學生與詩人的情、詩句的境形成共鳴。以詩為媒介開展聽說訓練,既發展了學生的語言,又深化了詩的意境,使詩境豐滿,境入人心。
四、總結賞析,拓展積累
1.今天我們學的兩首古詩都是寫春天的,雖然角度不同,景致不同,但都讓我們從中感受到了春之美,讓我們再次吟誦這兩首詩。
2.春色是詩人筆下生生不息的主題,來讀讀這些詩句: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韓愈《早春》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蘇軾《惠崇〈春江晚景〉》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朱熹《春日》
【設計意圖】課內外整合,有效地拓展了學生學習的時空,體現了“大語文”的理念。通過誦讀既可以調動學生頭腦中優美詩文的儲備,又強化了語言的積累、應用。
《古詩兩首》朗讀教學有感 篇12
《古詩兩首》說課稿
龔福清
一、分析教材
古代教育學家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這句話在今天有很大的意義,因為古詩語言精煉,情感強烈,節奏鮮明,意境優美,引導學生學些古詩,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想象,還可以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敏感力。我們的教材安排的古詩內容的學習,數量雖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們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和審美教育的好材料。本課《江南春》和《春日偶成》兩首古詩,分別是唐代詩人杜牧和宋代詩人程顥所作。每首詩都是七言絕句。我準備按順序先教學《江南春》,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掌握基本學習古詩的方法,接著再學《春日偶成》。
《江南春》的作者是唐代詩人杜牧。詩題《江南春》,顧名思義,描寫江南的綺麗春色。同時又慨嘆南朝覆滅,流露興亡之感,寄托了諷喻之意。全詩一二句寫今:千里江南,到處是綠葉紅花,到處是水村山郭,到處是酒旗招風,展現了一幅生機勃勃、春色無邊景無限的畫面。三四句吊古:南朝統治者迷信佛教,廣建佛寺,意圖托庇神靈,江山永固,可是時移事易,當年的四百八十寺,還有多少佛臺經院掩映在蒼茫的煙雨中呢?
《春日偶成》作者是宋代詩人程顥。這首詩是作者春日郊游,即景生情,意興所致寫下來的。描寫了風和日麗的春日景色,抒發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全詩一二句寫景:淡云、輕風、紅花、綠柳,加上近午的日光,長流的河水,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三四句抒情:身處這宜人春色里,使人陶然若醉,可是有誰知道他內心的快樂,甚至還以為他像少年人一樣偷閑貪玩呢?
二、說學法教法
(1)學法
①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積極思維。
②有利于充分發揮學生學習主動性,培養學生學習方法,以利于學生終身可持發展。
③有利于挖掘學生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具體操作模式:自主探究,小組合作。
教學過程要突出學生為主體的原則。閱讀教學的主要目標,是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從而最大限度地來提高讀書人的素質,以適應未來科學技術的挑戰。因此,閱讀教學中,教師絕不可包辦代替,而要讓學生作為閱讀主體,自主、積極、全身心地參與教學活動的全過程,最大限度調動自己的生活積累(人生閱歷、知識儲備、藝術修養、閱讀經驗等)進行創造,進而形成對語言文化知識的系統性、綜合性、規律性的理性認識和邏輯把握,并把語言文化知識、經驗內化為自己的思想、觀念、信念和行為,最終升華為崇高的理想情操和健全的人格特征。
(2)教法
①抓朗誦。詩歌的節奏、韻律要*讀來感受,詩歌所蘊藉的感情內涵也*讀來體會。讀,不僅是自己的領悟所必需;讀,也是感染他人,產生共鳴之所需。所以對詩歌不僅要求朗讀,還應要求能朗誦,讀出情和意。因此朗讀貫穿整個教學過程。本課教學按照學習的漸進性原則安排了四個層次的誦讀,每個層次的誦讀又帶動對課文內容和感情四個層次的理解,層層深入,學生在誦讀中感悟,在感悟中誦讀。
②堅持啟發式。問題要精簡,并且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使用不同的點撥手法。在學生主動學習交流的基礎上,適當點撥,指導學生抓住關鍵詞語,通過朗讀,運用聯想、想象,體會詞的意境,理解詞的感情。使學生學會閱讀詩歌的方法。
③變教知識為教方法。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與能力,教導他們養成配合工具書積極理解詩文內容的閱讀習慣。
(3)手段——以生為主體,以師為主導,結合掛圖等輔助教學。
《古詩兩首》朗讀教學有感 篇13
教學內容:人教社課標實驗教材二年級上冊
課前透視:
本課中的兩首古詩都是描寫秋景的。讀了之后,我們會被詩中所描繪的深秋美景所深深陶醉。《贈劉景文》寫的是秋末的景色。荷枯,菊敗,橙黃,橘綠,色彩鮮明,突出了秋天的特點。其中描寫菊花傲寒斗霜的氣慨,間接表達了對人的敬佩之情;《山行》描繪的是秋之色,展現出一幅動人的山秋色圖。內容形象生動,色彩明麗,尤其“霜葉紅于二月花”給了使我們以美的享受。兩首詩都配有插圖,便于對詩意的理解。
二年級的學生雖小但對于古詩的了解并不少,這兩首詩有不少學生早已會吟誦。教學時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經驗,創設特定的情境,在反復誦讀中,引導學生感悟詩的意境。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交流其他古詩,激發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豐富學生的積累。
教學目標 :
1、會認10個生字,會寫6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
3、喜歡背誦古詩,有條件的,背誦課外的古詩。
教學重點:
識字寫字,朗讀感悟
信息資料
1、字詞卡片、多媒體課件。
2、收集作者資料以及其它相關的詩句。
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切入舉偶
1、誦詩導入 。同學們,古詩是我國的文化精華。誰能背幾首給大家聽呀?(學生背誦古詩)古詩為我們呈現出美的意境,讓我們獲得美的感受。今天我們學習《古詩兩首》看看詩中寫了哪些內容?
(給學生展示的機會,體驗學習的快樂,同時欣賞他人的學習勞動成果,也會起到促進的作用,激發了學習古詩的興趣。)
2、看圖導入 。出示課文插圖,引導學生觀察,說說圖中都畫了些什么?你想到了什么?那么詩中所寫的內容與你看到的,想到的一樣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古詩兩首》(板題)
(借助美妙的圖畫吸引住學生,在感受畫面后,啟發思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對話平臺
初讀
1、借助拼音自由讀古詩,把字音讀正確。
2、同桌互讀,圈出不理解的詞語。
3、小組合作學習,輪讀交流自己的理解。
(整體感知,了解古詩的大意,與他人交流字詞的理解,相互促進,提高學習古詩的效果,形成一定自主學習的能力。)
研讀
1、教師范讀,引導學生體會情感,想像畫面。
2、出示多課件展示詩中描繪畫面,重點引導學生弄清“擎雨蓋、傲霜枝”的意思。
3、自由讀,邊讀邊看插圖,理解詩意。
4、匯報交流詩意。
5、多種方式朗讀。
(想像古詩的畫面,加上課件的直觀效果,使學生感悟古詩的意境,理解古詩的意思,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
誦讀
1、出示圖畫,指名配樂朗讀。
2、學生自由練讀。
3、賽讀,比一比看誰讀得最有感情。
4、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背誦。
(學生的閱讀古詩的實踐,切不可用復雜的分析來替代,要讓學生在反復的誦讀中,初步感受古詩語言的凝煉、優美。)
寫字
1、出示要寫的字:首、劉、枝、記,學生認讀。
2、學生觀察字形,交流怎樣書寫。
3、教師示范,學生評價。
4、學生練習。小組展示,欣賞評價。
(寫字訓練要給學生展示的機會,體驗成功的快樂,促進學生樂于寫字。)
拓展
你喜歡哪個季節,說說為什么?
(不使學生的思路受到束縛,感知一年四季不同的享受,激發學生熱愛生活。)
第二課時
對話平臺
復習
1、多種方式認讀古詩(一)中的生字。
2、挑戰背誦古詩(一)。
(活潑多樣的復習方式,使學生積極參與,進而鞏固了所學的知識。)
自學
1、出示《山行》,引導學生說說用什么方法來學習。
2、按自己的喜歡的方法來自學,教師巡視指導。
3、匯報。說說學懂了什么,還有什么地方不明白。
4、師生合作解決問題。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為學生創設自主學習的情境,嘗試讓學生自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有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
細讀
1、學生自由練讀,想像畫面。
2、指名讀,讀后評價。
3、教師有感情地范讀,學生評點。
4、學生找學習伙伴一起練讀。
(朗讀與評價相結合,提高閱讀的質量。)
誦讀
1、出示課件,讓學生感受楓葉滿山的美麗情景。
2、挑戰讀。比一比誰讀得最有感情。
3、觀看插圖,練習背誦。
4、背誦展示。
(多種形式的誦讀,促進學生積累,形成個性的體驗,進一步培養了語感。)
寫字
1、出示生字:楓、于。學生認讀,
2、觀察字形,說說怎樣識記和書寫。
3、教師示范,提示重點筆畫。如“楓”字的“木”字旁的捺變成點等。
4、學生練習。小組點評。
(觀察、交流能幫助學生掌握寫字的基本技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寫字能力。)
練習與拓展
1、出示課后“我會填”,引導學生填寫。
2、誦詩會。學習伙伴還會背別的古詩,你們也一定行!把自己積累的古詩有感情地背給同學們聽。
(將積累的成果展示出來,體驗學習的快樂,對他人也是個促進。)
伴教錦囊
蘇軾(1037—1101):宋代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屬四川)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清新豪放,善用夸張比喻,在藝術表現上獨具一格。
杜牧(803—852):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長安)人。杜牧的詩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詩豪放、曠達、俊逸。其詩在晚唐成就頗高,后人稱杜甫為“老杜”,稱杜牧為“小杜”。
閱讀在線
描寫秋景詩兩首
秋夕(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書河上亭壁(寇凖)
岸闊檣稀波渺茫,獨憑危欄思何長。蕭蕭遠樹疏林外,一半秋山帶夕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