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兩首》朗讀教學有感(精選16篇)
《古詩兩首》朗讀教學有感 篇1
低年級小學生語感積淀貧乏,識字有限,朗讀長句時就顯得拖拉難聽。如何讓他們明白朗讀時節奏的快慢、聲調的低昂等,操作起來較為困難;尤其是古詩的朗讀,他們讀起來像唱歌一樣。我總是適時地點撥,引導學生感悟,自我評價,讓心靈與語言碰撞出火花。
教古詩《春曉》的朗讀時,我先示范朗讀給學生聽,讓他們注意老師的停頓,并根據老師的停頓在詩中畫出斜線來,再教他們用“二三二三”的節奏去讀,如 “春眠/不覺曉”,讀出停頓的節奏,在自由練讀后,指名朗讀,等該生讀完后,我讓他們評評自己,我問:“你覺得自己讀得怎么樣?為什么?”生1:“我覺得自己開始讀時沒有停頓,好象唱歌一樣,不好聽,現在我學會了讀時有停頓,好聽多了。”生2:“我覺得以前我讀古詩不像朗讀,像唱歌那樣,現在有了停頓,就有了節奏,讀出像朗讀的樣子了。”于是,我再次進行了范讀,再讓學生練讀,再讀時,學生讀得更投入,更出色。
而在指導《村居》的朗讀時,我教他們采用“四三四三”的節奏朗讀,即“草長鶯飛/二月天”,學生經過上回的學習,這回一點就明,很自然就掌握了朗讀古詩的技巧,讀起來確實與往時大不一樣了。
《古詩兩首》朗讀教學有感 篇2
佚名
教學要求
1.理解詩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話講一講。
2.在理解古詩詞句的基礎上,領悟“詩人借景抒情,對大自然神奇、偉大的贊頒,表達了對和平生活的向往”。
3.學會本課生字,理解詞句,能夠有感情地朗讀這兩首詩。
4.背誦并默寫兩首古詩。
教學重點
1.理解詩句,通過詩中所描寫的景色,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2.指導朗讀。
教學難點
深刻理解詩文的含義,并能用自己的話講出詩文的內容。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準備 圖、投影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教學內容,學習《望廬山瀑布》
二、檢查“預習”,作者簡介
(一)通過“預習”,你知道了什么是唐詩。
(二)預習中哪些詩句讀懂了,哪些還沒讀懂,并劃下來。
三、讀《望廬山瀑布》
把下面的字音讀準:
廬l* 紫z! 川chu1n
四、出示第一首古詩《望廬山瀑布》,理解詩意
(一)提問:這首唐詩是誰寫的?
這是學習古詩的第一步:知詩人。
(二)“望廬山瀑布”是什么意思?
查字典“望”當什么講?
“望”與“看”的區別是什么?
“望廬山瀑布”就是遠看廬山的瀑布。
分別查出“廬山”和“瀑布”的意思。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李白的作品,他在游廬山時觀賞了瀑布,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七言絕句。
這是學習古詩的第二步:解詩題。
(三)讀一讀古詩,弄懂詩句的意思。
這是學習古詩的第三步:明詩意。
逐詞逐句理解全詩,指導看圖。
1.日照香爐生紫煙
“日”、“香爐”、“紫煙”各指什么?
“生”是什么意思?讓學生加以理解。
日:太陽。香爐:香爐峰。紫煙:紫色的煙云。生:升騰起(變成了)。
太陽照射在香爐峰,高高的香爐峰上升騰起紫色的煙云。
2.遙看瀑布掛前川
“遙看”一詞說明作者站在哪兒觀察瀑布?
離瀑布較遠。因為瀑布高大,遙看才能觀其全貌。
“掛”、“前”、“川”各是什么意思?放在一塊兒是什么意思?
掛:懸掛。前:前面。川:河流。
掛前川:指瀑布遠看就像懸掛在山峰前面的一條大河流。
遠遠望去,瀑布就像一條懸掛在山峰前面的大河。
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句的意思。
3.飛流直下三千尺
“飛”、“直”寫出了瀑布的什么特點?
水流快、山勢陡。
真有三千尺嗎?這是一種什么修辭手法?
(夸張手法)
長長的水流,飛快地從山上直瀉而下。
4.疑是銀河落九天
“銀河”、“九天”各指什么?
銀河:晴天夜晚,天空呈現出一條明亮的光帶,夾雜著許多閃爍的小星;看起來像一條銀白色的大河。
九天:天的最高處。古人認為天有九重,最高的一重稱為九天。詩里形容極高的天空。
“疑”是什么意思?作者疑什么?
詩句的意思是什么?
疑:懷疑。
真讓人懷疑是天上的銀河流到了人間。
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句的意思。
由瀑布到銀河,這是作者的一種奇特的聯想;將瀑布的高大、急的特點展示無余。
5.讓學生把整首詩連起來講一講它的意思。
(四)這首詩表達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這是學習古詩的第四步:悟詩情。
(五)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教師要給學生范讀,要讀出語氣、感情。
(六)學習有關的生字,教師重點指導。
“廬”和“爐”是同音字,要區別字形,會應用。
“紫”和“川”的讀音要讀正。
在學習生字時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已去分析、去記憶,培養自學能力。
五、小結
(一)你認為這首詩寫得好嗎?好在什么地方?你最喜歡哪一句?為什么?
(二)出示掛圖,說說詩人是站在什么地方觀察瀑布的?觀察的順序是怎樣的?你是從哪些詞句中體會出來的?
(三)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詩人觀察細致?
“日照”與“紫煙”的因果關系?
“飛流”、“直下”對流速水勢的觀察。
“三千尺”、“落九天”是對瀑布的長、大、高的觀察。
除觀察仔細、細致外,本詩還有什么特點?
豐富奇特的聯想,如“掛前川”,“疑是銀河落九天”。
本詩的寫作特點:觀察細致有序,聯想豐富。
學習古詩的方法:除去上述四步,那就是讀、查、究、誦、賞。
六、布置作業
背誦、默寫古詩。
用自己的話說說詩文的意思。
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一、教學內容:學習《絕句》
二、檢查“預習”,作者簡介
三、讀《絕句》
把下面的字音讀準:
鳴m0ng 行h2ng 泊b$
四、出示第二首古詩《絕句》,理解詩意
(一)提問:這首唐詩是誰寫的?
(二)《絕句》是什么意思?因作者興到筆隨,未事先擬題,于是以“絕句”標題,解釋“絕句”。
(三)讀一讀古詩,悟懂詩句的意思。
逐詞逐句理解全詩,指導看圖。
1.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自鷺上青天。
重點理解:
黃鸝:鳥名,也叫黃鶯。鳴:叫。
翠柳:翠綠色的柳樹。
從“翠柳”一詞可以看出是什么季節?
春天。白鷺:一種白色的水鳥,吃魚蝦。
青天:蔚藍色的天空。
說句意:兩個黃鸝在翠綠色的柳樹上鳴叫。
(歡唱)一行白鷺飛上蔚藍色的天空自由飛翔。
2.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重點理解:
窗含:從窗口看到。“含”:包含在里面,存在著。
西嶺:指草堂西北的岷山。
千秋雪:指千秋萬代積累下來,終年不化的積雪。
千秋:時間很長。泊:停靠。
東吳:指江蘇一帶。
萬里船:船要行萬里路。
說句意:從窗口可以看到巍巍的岷山上終年不化的積雪,門外停靠著要到萬里之外東吳去的船只。
3.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
(四)觀察插圖,加強對詩意的理解。
1.看插圖。圖上畫的是景物;景物是否都是詩句的內容?這描繪的是一種什么樣的景色?(生動優美)
2.體會作者用詞準確。
說說詩人用了哪些詞語來表現景色的優美,語言的生動?
表示聲音的詞語:鳴、上。
表示顏色的詞語:黃、翠、白、青。
表示動作的詞語:鳴、上、含、泊。
詩人寫了四個景色,一句一景,寫得有聲有色、有靜有動、語言生動、景色秀美。
“鳴”、“上”兩個動詞寫出了黃鸝在柳枝上歡叫和一行白鷺從水面飛上青天的聲響。
“黃”、“翠”、“白”、“青”四個色彩鮮明的詞,寫出了草堂前的景色。
這兩句寫得有聲有色,顯示出一派春意盎然的優美景象。
“含”、“泊”兩個動詞具體寫出了草堂外的景象,特別是“含”的妙用,把岷山積雪這一遠景移至草堂內,使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景色優美的圖畫。
(五)學習詩人的表達方法,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1.討論詩人觀察景物的順序。
眼前的、天邊的、窗外的、門前的。
順序是:由近及遠。
2.詩人是如何抓住景物特點進行描述的、表達思想感情的?
詩人抓住了自然景色來描述,表達了詩人熱愛祖國山河,熱愛大自然,及對和平生活的向往。
(六)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七)學習有關的生字,教師重點指導。
“鷺”上下結構,要寫勻稱。
“含”上部今不要加點。
“吳”口天吳。
五、小結
作者寫這首詩,先寫樹上,再寫天上“黃、翠、白、青”相互映襯,構成一幅色彩鮮明、生機勃勃的圖景,令人賞心悅目;表達了作者喜悅的心情。最后寫出了詩人身居草堂,思接千載,視通萬里,胸襟多么開闊!通過對草堂附近明媚景色的描寫,表達了作者對和平生活的向往。
六、布置作業
背誦、默寫古詩。
用自己的話說說詩文的意思。
《古詩兩首》朗讀教學有感 篇3
一、根據古詩內容填空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 代詩人 的作品,你喜歡其中
這幾句。《送元二使安西》是 代詩人
的作品,你還知道他的哪些詩句?如: 。
二、背默兩首古詩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送元二使安西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詩兩首》朗讀教學有感 篇4
前幾天,聽了范老師上《古詩兩首》一課,一首是《詠柳》,另一首是《春日》。在整堂課的教學中,教師始終以美為線索,美貫穿課堂教學。聽后,有一種一線貫之,內容緊湊,渾然一體的感覺。下面具體談談教師在《詠柳》中如何以美為主線進行教學的。
一、讀一讀,感受美
古人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來也會吟。”“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
確,古詩以它特具的音韻美和節奏美,最能激起學生的朗讀興趣。古詩的教學應真正貫徹“以讀為本”的理念,采用各種形式的讀,讓學生在讀中理解、感悟、體驗和積淀。《詠柳》是唐代詩人賀知章的作品,寫的是初春二月的柳樹。學習本詩目的在于讓學生了解大自然的美麗和生氣勃勃,從中感悟春天生命力的美好,同時增強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詩歌淺顯易懂又寓意深刻,情調健康又意境開闊,形象鮮明,膾炙人口。范老師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從古詩中發現美,不局限于教學生讀音,釋詞,解句。重在讓學生感悟詩人筆下的柳樹之美,挖掘詩人用詞之美。“像碧玉裝扮成的柳樹,像綠絲帶一樣的柳絲,像剪刀裁衣的春風。”都含有極其豐富的美的因素。教師引導審美的主體──學生,提高眼力,有所發現。在學生基本理解的基礎上,采用讀的發法,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加深了解,產生美感。美的形象,美的情懷,呼之欲出,躍然紙上。教學中教師請學生找出詩中美在哪里,請美美地讀。教師不失時機地評價學生:“你的態度真美!”、“你讀得很美,我喜歡聽。”。詩歌的形象是美的,詩歌的語言是美的,教師的語言是美的,學生在多種美的啟迪下,讀得很美。
二、聽一聽,鑒賞美
柏拉圖說:“音樂把節奏與樂調的強烈力量浸入心靈的最深處。”教學時,我們可以通過音樂把學生帶入音樂的天地,藝術的王國,美的境界。《詠柳》教學中,教師給學生配上音樂,進行有感情地朗讀,反復詠唱這首古詩。學生感情的情弦被撥動了,他們突破時空的界限,神游于古詩創造的藝術境界之中,仿佛置身于垂下萬條綠絲絳的楊柳下,看到嫩綠如碧玉的細葉,聽到春風姑娘的歌聲……學生在如癡如醉的藝術享受中,和作者的感情發生共鳴,從而使自己的感情得到升華,在欣賞中認識柳樹美,春風美,春天美,大自然美,生活美。
三、看一看,理解美
美是形象中的,別林斯基說:“詩歌的本質就在于這一點,給予無實體的概念以生動感性的美的形象。”古詩《詠柳》雖篇幅短小,但詩人所描寫的的外物與內情融合在一起,創造出一個獨特意境。教師在教學中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如展示圖片、播放音樂等,調動學生感覺器官和思維器官,把學生引入作品的藝術境界中,通過含英咀華,感受美,欣賞美,理解美。教師在學生讀的過程中多次為學生展示各種各樣,美妙無比的柳樹,讓學生體會。學生的腦海中不難形成美麗的柳樹畫面,教師抓住機會,及時讓學生用美的語言將美景用筆寫下來,真可謂水到渠成。
詩歌的美有很多,如詞句美,畫面美,意境美,音韻美等。教學中,教師又能以美為主線而貫之,讓學生深深地享受語文課堂之美。不但真切感受春天柳樹美,更是感受到祖國詩歌文化之美。
《古詩兩首》朗讀教學有感 篇5
佚名
教材分析:
本文有兩首古詩。一首是唐代詩人李白的《望廬山瀑布》,一首是唐代詩人杜甫的《絕句》。前者抓住瀑布的動態,用夸張的比喻的手法寫出了磅礴的氣勢,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壯麗山川的熱愛。后者以輕快的筆調描繪了浣花溪的風物景色與幽雅的環境,表現了詩人重歸草堂暫留蜀地的喜悅,同地也表現了他對重游故地的向往和盼望回鄉的心情。
學情分析:
這兩首古詩語言瑯瑯上口,便于記誦,也可能多數同學已會背,但詩意不一定理解,教師必須在教學時進行點撥,之后讓學生去讀悟,去體會,去感受,去理解,最后讓他們串講詩意。要求不宜過高,不搞字字落實,只要能說出詩即可。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7個生字。能理解詩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話說說《望廬山瀑布》這首詩描述的情景。
3、理解詩的內容,使學生受到熱愛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新課
今天,我們學習《古詩兩首》,這兩首詩都是唐代著名詩人寫的。
二、學習第一首古詩《望廬山瀑布》
1、板書課題,指名拼讀生字:廬(Lú)、瀑(Pù)。
2、簡介作者。
這首詩是我國唐朝大詩人李白寫的。他的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具有積極的浪漫主義色彩。
3、解題
(1)“望”是什么意思?(遠看)
(2)“廬山”是個山名。同學們沒有親自去過廬山,或聽別人說過,或從電影、電視里看過,誰能說說廬山的風景怎樣?(指出:瀑布是廬山的美景之一)
三、學生初讀詩句,說說自己理解了哪些詞義及詩句的意思。
1、自由讀詩句,讀準“遙、尺、疑”3個生字的音。
2、通過讀、查字典,你理解了哪些詞義及詩句的意思?
四、再讀詩句,想象畫面。
1、讀第一行詩,說說還有哪些詞語不理解。(教師點撥)
圍繞:煙:指云霧。紫煙:因為有太陽光的照射,云霧顯出紫紅色的光彩。
生:產生。
生紫煙:發出一種紫色的煙霧來。
這一行中你覺得哪個詞用得特別好!它活生生地畫出了看爐峰上煙霧慢慢向上升騰的情景。
指名說說詩句的意思。
2、讀第二行詩,理解“遙看”、“川”。
討論:遙看:
川:水道、河流。
掛:形象地寫出了瀑布外形的壯觀。
3、讀三、四行詩句。
理解:飛流直下:水流的飛瀉。三千尺:不是真的三千尺,而是一種夸張,說明瀑布極長,掛得高,流得急。
瀑布的聲勢這樣大,它的聲響會怎么樣?(想象)
用自己的話說說第三行詩的意思。
你能把詩人心里想的話說一說嗎?
(這哪里是瀑布,只怕是銀河從高高的天上直落下來)。
你覺得這句詩中哪個詞用得最好?(落)
這個“落”字好像寫出了天上突然發生了變化,天裂了,銀河從天上陡然掉到了人間。這是多么大膽、新奇的想象啊!
4、用自己的話說說全詩的意思。
5、總結全文,體會感情。(抓住:生、掛、飛、落)
6、誦讀詩文,背誦詩文。
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五、指導書寫
“遙”、“瀑”寫得左窄右寬。
“疑”:右上方是“匕”,不是“厶”。
練習用鋼筆描紅。
第二課時
一、復習
1、背誦《望廬山瀑布》。
2、《望廬山瀑布》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二、學習第二首古詩《絕句》
1、板書課題,解題:絕句,是我國古詩中的一種,它的特點之一是,每首詩共四句,每句一般為五個字或七個字。每句五個字叫“五絕”,每句七個字叫“七絕”。
2、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三、初讀詩句,說說理解了哪些詞義及詩句的意思
1、自由讀詩句,讀準“鸝”、“鷺”兩個生字的音。
2、通過查字典,你理解了哪些詞義及詩句的意思?
四、精讀詩句,想象畫面
1、學習第一、二兩行詩句。
輕聲自由讀詩句,想想詩人這樣寫是為了表達自己什么樣的感情?
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行詩的意思?
指導學生讀出舒暢愉悅的心情。
2、學習三、四兩行詩句。
指名讀詩句,其他同學思考:第三行寫詩人看到了什么?(“西嶺”,教師隨手用藍色粉筆畫起伏的山峰。“千秋雪”,教師講解:千秋,就是千年,不是實指,是極言年代的長。“千秋雪”就是終年不化的積雪,并隨手用白色粉筆在山巒上畫雪)
詩人是透過什么看到西嶺上的積雪的?(窗戶。教師講解:窗戶好像一個畫框鑲在這幅“千秋雪”的“畫兒”的四周,詩人用了個“含”,包含的意思,很生動,很形象。并隨手用褐色粉筆畫一個方框把雪山圖框起來)
是誰透過窗框在觀賞這幅特殊的“畫”呢?(是詩人自己)詩人有這么一種閑情逸致去觀賞窗外的景色,說明他此刻的心情怎樣?(心情舒暢愉悅)
詩人向門外一瞥,可以看到什么?東吳指什么地方?為什么說是“萬里船”?
誰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行詩的意思?
3、指名說說全詩的意思。
4、總結全詩,體會感情。
(1)這首詩一行寫一個景,詩人是按照什么順序來安排的呢?
(2)小結:這首詩先寫近景,后寫遠景,有動有靜,色彩明麗,勾畫出草堂附近各具特點的自然景象,表達了詩人無比舒暢歡快的心情。
5、指名朗讀,練習背誦。
讀的時候要注意停頓和重音。
反復練讀。
練習背誦。
6、指導書寫。
“鸝”左右結構,“鷺”上下結構,寫時在田字格中各占一半。
五、作業
1、用鋼筆描紅。
2、背誦課文。
3、抄寫詞語。
《古詩兩首》朗讀教學有感 篇6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熟悉“鶴、孟”等個生字。2.正確、通順、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這兩首古詩。3.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情感。4.培養不同層次的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自主學習能力、想象思維能力。
過程與方法:1.初步地學會探究性學習,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學會讀中有思、讀中有悟、讀中有得。2.學會在學習中積累運用古詩句,發展思維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情感,使學生能夠初步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2.體會詩中豐富復雜的情感,培養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1.正確理解詩意,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境。
2.體會詩中情,讀出詩中情。
教學難點
1.體會“西辭”“煙花”的意思。
2.體會詩人復雜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學習第一首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一)導入學習,理解詩題。
由本單元專題“人間真情”入手,進入送別詩的學習。
出示第一首詩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解釋詩題,理解“之”的意思。
(二)初讀古詩,理解生字。
1.指名初讀。
2.理解生字。
3.自由朗讀。
(三)再讀古詩,理解詩意。
1.自學詩句。
2.小組交流。
3.全班交流。
預設難點:西辭煙花
①理解“西辭”。通過了解“黃鶴樓”和“廣陵”的地理位置,理解“西辭”的意思。
②理解“煙花”。理解煙花的古今異義。
4.理解整首詩的意思。
(四)三讀古詩,感悟情感。
1.初步感悟情感。
2.深入感悟情感。
重點體會:離情、深情。
①體會“離愁”。通過“孤帆遠影碧空盡”,理解離情。
②體會“深情”。通過“唯見長江天際流”,理解深情。
二、學習第二首古詩《送元二使安西》
(一)總結學法。
(二)學習交流。
1.學生自學,小組交流。
2.全班交流。
交流要點:兩首詩的相同和不同點,了解作者、感受深情。
①有“送”“西”“盡”“故人”四個相同的字詞,但具體含義不同。
②了解作者。蘇軾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③感受深情。通過理解“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感受深情。
3.配樂朗讀。
三、布置作業:閱讀其他的送別詩,感受它們的相同和不同之處。
古詩兩首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送元二使安西
〔唐〕李白〔唐〕王維
黃鶴樓畫
四年級《古詩兩首》教學實錄
執教:郭瓊(北京大學附屬小學) 整理:印記(三河市皇莊小學 米濤)
師:咱們預備好了?
生:預備好了。
師:上課吧!剛才背的一些送別詩,在動腦過程中,相信你們一定感受到了蘊含其中的真情。可以說自古重離別,可以記載流傳下來的作品,可以說不可勝數。今天就讓我們走進它們,去感受其中美好的真情。讓我先來看一首詩,這就是《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生:(齊讀)《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師:這個詩題用現在的話怎么說呢?
生:在黃鶴樓送孟浩然去廣陵。
師:說的真好,在這里有一個非凡的字是?
生:之
師:“之”是什么意思呢?
生:去。
師:是去的意思,還可以說是到的意思。那孟浩然到廣陵去了,那誰來給他送別?
生:李白。
師:就是本詩的作者,唐朝大詩人李白。
師:你們知道送別的地點在哪嗎?
生:黃鶴樓。
師:非常聰明的孩子。那我們先來看看“鶴”這個字。古人啊,將它這樣寫。我們都知道,右半部分是“鳥”過去呀,人們把長尾巴的鳥叫做“鳥”。我們大家看左半部分,有誰熟悉這紅色的字?(que隺)對了,猜猜什么樣的鳥叫 que呢?大膽的猜。
生:我覺得應該是(……)的意思
師:太對了,那說到這,你對這個鶴字有什么樣的印象啊?
生:我覺得是既長又短。
師:既長又短,似乎有點不太合情理,是嗎?你的意思是什么?
生:左半部分(……)讓它尾巴很長,所以(……)
師:它的尾巴應該是不長不短。從字形當中我們就似乎感受到了它的漂亮。它呀確實是一種讓人喜愛的鳥。它的鳴叫聲震九天,它的舞蹈雅致翩翩,在咱們中國民間早就被定為仙鶴。黃鶴樓就留下了仙人乘鶴升天的傳說。詩人最后還寫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就在這布滿神奇色彩的天下名樓,兩位瀟灑飄逸的詩人分別了,那我們再來自由的讀一讀詩題吧,
生:《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師:好,讓我們把書打開。100頁,哪位同學愿意給我們字正腔圓的讀讀這首詩?
生:黃鶴樓送盂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師:不但字音正確,而且還頗有韻味。我們把這種韻味再來感受一下。(讀)故人西辭黃鶴樓,第二句。
生:煙花三月下揚州。
師:第三句。
生:孤帆遠影碧空盡。
師:最后——
生:惟見長江天際流。
師:真是富有韻味啊!就這樣,我們來自由的練讀這首詩吧。
生:黃鶴樓送盂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師:讀好這首詩,那只是剛剛觸到它的表層,通過這些詩句,你都了解了哪些詩意呢?說說看,平時你都用什么樣的方法來理解詩意呢?
生:我一般都用一句話中的重點詞和重點句來理解這句話。
師:看樣子,從字的意思來理解這句話就好理解了。好辦法,你呢?
生:還有先把不懂的字都翻譯成現代的話,然后再看這句話。
師:不懂你怎么翻譯啊?仔細的說。
生:查字典。
師:好辦法。你呢?
生:我理解詩句第一種方法就是查一下上下文,假如有注釋的話再看一下注釋。
師:非常好。你還有?
生:就是先把自己懂得,然后看一下,然后可以再聯想一下。
師:他的意思聽出來了吧,誰能再說說,他是用什么樣的方法來理解詩句的?
生:(……)
師:你的方法是他說的這樣嗎?是呀?其實我感受到了,大家的意思是說,是把會的先想一想,然后呢上下句聯系聯系,也許剛開始不懂的,一聯系上下句就會了。非常好。有的時候,就讓我們來默讀這首詩,來理解詩句的意思。重點詞語之間寫批注
生:(自學)
師:要不然咱們這樣吧,跟你前后左右的四個同學,小組把你不理解的一些地方互相問一問,也許,好不好?
生:(……)
師:再大點聲,讓我們都聽清楚
生:煙花為什么像煙霧一樣?
師:哦,聽清楚她的問題了嗎?
生:(……)
師:你對自己能滿足嗎?她的問題是煙花為什么是花,開的像煙霧一般。你怎么理解?
生:形容花開的繁茂。花很多,所以像煙霧。
師:花太多,太繁茂了。這回你滿足了吧?其實對煙花的理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好了,別的組還有問題嗎?你們。
生:我們沒有搞懂什么叫天際流?
師:這個剛才有的組討論過了,你們組討論的,你能幫他解答一下嗎?
生:天際流,流你應該知道吧。水都是可以流的,天際就是特殊特殊遠,天邊。惟見長江天際流。就是長江水都往天際那邊流了,一直流向了天邊。
師:就是這個意思。不著急,你說的真好。還有問題,你有什么問題?
生:孤帆遠影碧空盡的碧是什么意思。
師:哦。最后的同學能幫你解答。
生:碧就是很藍的意思。
師:有一個詞叫做碧綠,碧極了,綠極了。你說的意思有點發藍了,碧空就是……
生:藍天。
師:說的多好。好了,沒有問題了,是嗎?還有問題,你說。
生:我不太明白西辭是什么意思?
師:你看看馬上就舉手了,來,請你說吧。
生:因為黃鶴樓在西邊,然后人在東邊,孟浩然要離開黃鶴樓到廣陵,西辭的意思就是離開黃鶴樓到廣陵。
師:你說的真好,孩子,你怎么了解他們兩個的地理位置的呀?你怎么知道的?說吧
生:就是查了一些資料。
師:他在學習之前就先查的資料。真是個好習慣。確實是這樣的,我們大家來看一下。黃鶴樓所在的武漢就在長江和漢江的交匯處,廣陵是哪里?
生:江蘇省現在的揚州市。
師:江蘇省現在的揚州市。其實詩句里面已經告訴我們了。
生:煙花三月下揚州。
師:既然是之廣陵,又說是下揚州,看樣子這個廣陵就是……
生:揚州。
師:他們呀真的就像這位同學所說的這樣,在我國的長江流域,而黃鶴樓在?
生:西。
師:廣陵在?
生:東。
師:也就是西辭的意思應該怎么說比較恰當呢?你再說一說。
生:我覺得應該是離開西邊去東邊。
師:哦,離開了西邊的黃鶴樓道別了。沒錯,此時的孟浩然就要沿長江自西向東順流而下。所以詩中還說道煙花三月下揚州。說到煙花,我們現在在非常重要的日子里,還經常放,見過嗎?
生:見過。
師:詩中的煙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意思嗎?
生:不是。
師:我們從注釋當中也看到了。此時的長江兩岸,那正是陽春三月,草長鶯飛,百花盛開,春意盎然,使我們感到千里鶯啼綠映紅。……春色滿園關不住。(播放課件)
生:一枝紅杏出墻來。
生: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生: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師:就在這煙花三月的美好季節,兩位情深意重的朋友分別了。望著帆船遠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于是一首千古別詩誕生了,讓我們放聲讀吧!
生:黃鶴樓送盂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師: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意思呢?
生:李白在黃鶴樓那塊送孟浩然去廣陵,第一句就是說孟浩然要離開黃鶴樓去揚州。煙花三月下揚州是說花開的很繁茂的時候,孟浩然要去揚州了,孤帆遠影碧空盡,只有一只船在水中,遠方藍天就是沒了。
師:只有一只船在江上行駛,是嗎?一直到這只船都沒有了,消失了。看不見了。
生:惟見長江天際流就是說,只能看見長江,遠看就是天連著江,所以說是天際流。
師:江水都流向了天邊,是嗎?說的不錯。假如讓我們把這個分別記下來,我想大概至少要用到好幾十個圖板。可是詩人李白用了多少筆墨呢?
生:28個字。
師:讓我們字字入目,句句專心的領悟,透過這28個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了?用我們的心去感受。
生:我感受到李白送孟浩然的時候那種依依不舍,還有那種憂愁的思想。
師:感受得真好,孩子。你從哪里感受到了這種依依不舍的深情呢?接著說吧。
生:就是我是從后兩句詩感受到的。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還有第一句故人西辭黃鶴樓描寫的。
師:故人,老朋友走了,常人都會感到舍不得。這位同學不僅感受到了,而且還給我們讀了出來。誰還想談談你的感受?
生:我是從第一句和后兩句感受到的李白對孟浩然依依不舍的。因為,我覺得李白它船都消失了他還沒有走,他在想朋友是不是還能回來。
師:都消失了,什么時候才能回來。孩子們,古時的長江可以說是“千帆駛過”,但也不會只載一只船吧,可是在李白的眼中,卻只有那一艘船,孤帆遠影,你能感受到他的心嗎?
生:能。我能感受到他對孟浩然感情很深,因為他只留意到了孟浩然的船,一直注視著他,想和他一起去揚州,一直陪伴著他,并沒有留意到身邊的船。
師:他的眼中,他的心中,只有……
生:孟浩然。
師:假如你就是李白,看到那孤帆遠影都消失在藍天的盡頭,卻還長久的駐足,你在想什么呀?
生:我在想孟浩然什么時候才能回來?多么想和他一起去揚州。
師:多么想和他一起去,帶著你的感受讀讀詩句好嗎?
生: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師:說的好,讀的好。
生:假如我是李白,我就想,孟浩然會不會去了不會再回來呢?他什么時候才能回來?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師:你的感受都融入你的朗讀當中。你呢?
生:我也想去。
師:你都恨不得想去了。把你的感受讀讀。
生: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師:你還想說。
生:假如我是李白,他要是一年半載不回來呢,是無比的思念。
師:無比思念,說的真好。
生: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師:讀的真好,孩子們,我們真的感受到你的思念。他們倆個人的感情有
多深,讓我們看看李白寫的詩。誰來讀一讀?
生:贈孟浩然 李白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師:而此時,看不到了故人的相貌,聽不見了知己的話語。看到,聽到的只是在天地間流淌的長江水。望著這滾滾的江水,你能感受到什么?
生:多愿意和孟浩然一起去。
生:多愿意老朋友孟浩然趕緊回來呀!
師:眼看帆去遠,心如江水流。孩子們,能把這種感受再讀出來嗎?
生:(讀)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師:他用自己的感受讀了這首詩。此時,我們真的能夠感受到李白多么愿意將自己的這番情意放逐江水,讓它泛舟遠去。讓我們再來讀一讀。
生: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師:讀得真好,讓我們感動。我們看,全詩雖沒有一個字直接寫情,可我們在字里行間卻分明看到了詩人的這顆心,感受到了這份情。自古離別多傷悲,“孤帆遠影碧空盡,”而不盡的卻是這濃濃的離愁,李白吟誦到,女生讀——
生:(女)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師:人在千里外,情在送別中。這滾滾涌動的是詩人的情意,帶著這深深的情意,李白——
生:(男)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師:故人要去的可是花團錦簇的……想到這,又有怎樣的感受?
生:李白可能非常惋惜,這么好的機會不能跟老朋友去那么美的地方。他可能很惋惜。
師:什么時候也能像孟兄這樣飽覽壯麗的河山,那該多好!帶著向往的心情再來讀一讀。
生: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師:是啊!與故人的深情使得這次分別帶著一種離愁。而內心帶著對這次遠行的向往,又使得這離愁帶著一絲愉快。使得這首詩既情意綿綿又雄渾開闊,無怪乎千古流傳啊!讓我們也帶著詩人那復雜的情感再次吟誦一遍。
生: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師:假如你要知道這正值開元盛世,年輕的李白剛從屬地……相信你會對這首詩有更深的理解。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相信你會有更多的感受。今天,我們先探討到這里。請大家回想一下,剛才我們怎樣步步走進古詩,層層感受到詩的內涵的呢?
生:……
師:古詩和其它文章一樣,也是有很多層次的。剛才,我們就試著鋪開了這首詩的意思層。從而,通過它的語言文字觸摸到了它的情感。其實,古詩的層次還是很多的,因為它的內涵是很難窮盡的。下面我們就用這種方法學習下面這首詩,想想這首詩的意思是什么?從中你又體會到了哪種情感。先請大家自己讀讀古詩,自己感受一番。
生:(自由朗讀)
師:能不能先和你旁邊的同學交流交流
生:(交流)
師:經過咱們短暫的交流,咱們試著談談自己的感受。
生:……
師:這次分別不知下次什么時候再相會。因此,這次分別——
生:很悲傷。
師:有一點悲傷,想必兩位詩人說了很多分別的話,喝了不少離別的酒。又端起這最后的一杯“勸君更盡一杯酒”這酒中包含著怎樣的話。
生:老朋友,明年你一定要回來呀!
師:哎呀!這酒中有的是一份期盼。
生:我覺得這杯酒中還有一份思念。
師:是啊!出使西域,張騫用了十三多年,蘇武用了十五年……。這酒中能不盛滿了一份思念嗎?
生:這酒中還包含了詩人的悲傷,因為老朋友很可能就不會在回來了。
師:事實真的是這樣,在這次分別后的兩年,王維就去世了。沒有想到這次分別真的是一次訣別。你還有怎樣的感受?
生:我想到了這杯酒中還有一份祝愿。希望
師:是呀!西出陽關荒漠絕域,安知千里外,不有風兼雨。朋友保重啊!這酒中分明有一份祝愿。千種語言,萬種情感匯成“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生:“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這首詩寫出了每一個送別人的內心情感,激起了很多人的共鳴。這首詩被收入《樂府》,作為送別歌曲廣為傳唱。也就叫《陽關三疊》
師:讓我們在《陽關三疊》中再次吟誦這首詩。
生:(讀詩)
師:這首詩還有很多內涵。其實在古代交通不便,因此送別就成了人們表達深情厚意的方式。……人不同,事不同,景不同,表達的情意也不同。我相信大家一定能夠感受到那暖暖的真情。
生:謝謝老師!老師們辛勞了!老師們再見!
《古詩兩首》朗讀教學有感 篇7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1.能準確識讀生詞,認讀輕聲。能正確、規范地書寫8個生字,聽寫課后8個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歌。
【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運用方法理解詩句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詩人的情感,體會出作者對春天的熱愛之情。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學會本課生字。
2.了解詩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歌。
【教學難點】
1.初步掌握學習古詩的方法,并能利用手中的學習工具自學古詩。
2.體會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感情。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題、釋題、了解作者
1.同學們想一想,你以前會背哪些古詩?誰想起來,就請你站起來背給大家聽。(學生起來背)
2.真好!看來大家非常愛學古詩。今天我們再學一首,這首古詩啊,內容和春天有關系。你們喜歡春天嗎?(喜歡)清朝有位詩人高鼎特別喜愛春天,他用寫詩的形式來表達對春天的喜愛。這首詩是詩人居住在鄉村寫下的一首詩,所以題目叫《村居》。
3.板書課題,拼讀課題,釋題:
村:鄉村。
居:居住。
村居:在鄉村居住。
(二)圖文結合、初知大意。
1.(多媒體出示畫面)說說你們看到了什么?聽到什么(草兒萌芽,柳樹被風輕拂,黃鶯邊飛邊唧唧地叫,孩子們正在放風箏。)看著這幅圖你有什么感覺?
2.這首古詩寫的就是這美麗的景色。請大家自己去讀讀吧:
(1)學生練讀。
(2)指名讀,正字音:
注意“妝”是翹舌音,后鼻音,“剪”前鼻音,“醉”、“裁”、“絲”是平舌音,“鶯”、“詠”后鼻韻母。
(三)導讀古詩,感受詩意。
1.現在你們看看圖,再讀這首詩,讀一句,想一想,你猜猜這首詩是什么意思?把每句詩的意思猜出來。猜出來后告訴周圍的同學,再聽聽其他同學怎么說。大家互相幫助,把這首詩學好。
(學生自學)
2.學習一、二句:
(1)(多媒體出示第一、二句詩的畫面)誰來說第一句?指名說,大家補充。
(二月,青草茁壯成長,黃鶯飛來飛去)
(2)學生質疑:我覺得不對,要是“二月,青草茁壯成長,黃鶯飛來飛去。”應該是“二月天草長鶯飛”呀,這里寫的是“草長鶯飛二月天”這是怎么回事?
(師點撥:這是古詩常用的方法,古人寫詩常常不按照正常順序寫,為了押韻,讀起來朗朗上口。)
(3)齊讀第一句,指導停頓:
草長/鶯飛/二月天,
(4)指名講第二句,重點理解:
拂、醉(河堤上的楊柳,在茫茫的春煙中像喝醉了一樣吹拂搖蕩著。)
(5)指導讀:
河堤/楊柳/醉/春煙。
(6)老師配樂讀一、二句,學生閉上眼睛邊聽邊想象,自己看到了什么?聽了有什么感受?
(讓學生充分地說:早春二月,小草長出了嫩綠的芽兒,黃鶯在天上飛著,歡快地歌唱。堤旁的楊柳長長的枝條,輕輕地拂著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煙霧里醉得直搖晃。)
(7)這么讓人如癡如醉的景色,我們該怎么讀好?
(8)指名反復讀。老師指導。
(9)配樂全班齊讀一二句。
3.學習三、四句:
(1)指名讀三、四句,讀后,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孩子們放學回來的早,趁著刮起的東風,放起了風箏。)
(2)(多媒體出示孩子放風箏的畫面)
指名說詩意,理解“紙鳶”。
聽到同學們動聽的讀書聲,課文里的生字很想跟我們交朋友。看,它們是誰?
1.交流識記字形。出示:詩村童
加一加:“詩”“讠+寺”;“村”是“木+寸”,“童”是“立+里”。
1.教師指導書寫。
出示“詩村童”的田字格課件
“詩”的左右結構,左窄右寬,“村”左右結構,左右等寬,“木”的捺變成點。
“童”上下結構,注意下面“里”的筆順:
教師在黑板的田字格上板演,并讓學生伸出手指,跟老師一起比劃書寫。提醒學生注意把握字的上下比例,把字寫勻稱。
3.學生練習寫字。
學生練習。教師巡視,個別指導,糾正寫字姿勢。個別作業展評。
第二課時
(一)知詩人,解題意:
師:同學們,還記得我們學習古詩的方法嗎?(共分四步:a.知詩人,解題意,b.釋詞語,明詩意,c.想意境,悟詩情,d.拓展閱讀。)這節課我們就用這四步學詩法來學習《詠柳》。
1.關于作者,你知道多少?
2.學習生字“詠”、“柳”。題目“詠柳”是什么意思?
3.作者是怎么歌頌柳樹的呢?請大家輕聲讀一遍古詩。什么意思呢?下面我們來進行第二步。
(二)釋詞語,明詩意:
1.利用手中的學習工具,以小組的形式來理解詩意。
2.匯報自學情況。
第一句: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A.妝:(課件演示妝的演變過程),意思是裝飾,打扮。
一般都是誰打扮?那么本詩是說誰打扮?
B.絳:用絲編成的繩帶。絲絳:形容一絲絲像絲帶般的柳條。
這句話的意思是:柳樹像碧玉裝扮成的美女一樣,千萬枝柳條像她那綠色的絲帶。
第二句: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裁:用部首查字法查“戈字部”。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片狀物體分成若干部分。
這句話的意思是:知道這細嫩的柳葉是誰剪裁的嗎?就是那像剪刀的二月春風啊!
(三)想意境,悟詩情。
1.再來讀第一句話,說說你眼前出現的是一幅什么樣的畫面?
似一位姿態婀娜的美人出現在我們面前,那千條萬縷的垂絲,也隨之而變成了她的裙帶。上句的“高”字,襯托出美人婷婷裊裊的風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纖腰在風中搖擺。
誰能通過誦讀把這美妙的畫面讀出來?
2.那視之無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風”,被作者用“似剪刀”形象化了。請大家展開想象的翅膀,還能剪出什么?
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給予我們美的想象。
3.此詩借柳樹歌詠春風,把春風比作剪刀,說她是美的創造者,贊美她裁出了春天。讓我們借作者的詩文,讀出我們心中對春的贊美。
(四)橫縱觀,拓視野:
春天正向我們走來!讓我們吟著春天的詩,與春天撞個滿懷……
請在下面的三首詩中,選一首喜愛的背誦下來,并說說理由。
出示古詩:朱熹的《春日》、杜甫的《絕句》(遲日江山麗)和葉紹翁的《游園不值》。
(五)識記生字,指導書寫。
A.交流識記字形。
(課件出示)出示生字田字格課件:碧妝綠絲剪
有什么辦法記住它們?
加一加:“王+白+石”是“碧”,“纟+錄”是“綠”,“前+刀”是“剪”,“纟+纟”是“絲”。
換一換:“將”去掉右邊部分,換成“女”,就是“妝”。
B.指導書寫。
1.教師在黑板上板演,并讓學生伸出手指,跟老師一起比劃書寫。(提醒學生注意把握字的上下比例,把字寫勻稱)
2.學生練寫。
教師巡視,個別指導,糾正寫字姿勢。個別作業展評。
(六)總結提升,拓展延伸
1.今天我們學習《詠柳》這首詩,你一定有很多的收獲吧!把你的了解、想法和你的好朋友說一說。
2.柳樹像一位婀娜多姿的女子,趕快拿出你的紙和筆把它畫下來吧!
《古詩兩首》朗讀教學有感 篇8
之一
佚名
教學目的
1.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
2. 理解詩意,想象詩中意境,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受到自然美的熏陶。
重難點、關鍵
理解詩意:想象詩中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并解題。
1. 讀題解題。柴(zhài:地名,“早”:早晨。白帝城:地名。)
2. 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二、自學古詩。
1. 讀古詩,對照譯文理解意思。
2. 有感情朗讀,體會詩的意境美及作者的感情。
3. 試背誦。
三、檢查自學。
1. 讀古詩及譯文,正音苔。“朝”zhāo。
2. 體會詩的意境美及作者的感情。《鹿柴》描繪了傍晚時分鹿柴附近的山林美景,前兩句描寫了鹿柴附近山谷的寂靜。后兩句描繪山林中的幽美景色。如果說前兩句以聲反襯空寂,那么三四兩句便是以光反襯幽暗,使全詩充滿詩情畫意。《早發白帝城》前兩句寫路途遙遠擋不住游子的歸心,后兩句寫三峽險峻仍擋不住輕舟的前進。詩中流露詩人歡快跳躍奔放驚喜之情。朗讀時語速稍快,聲音可高些,讀出歡快喜悅之情。
3. 范讀——練讀——指讀——評議
4. 背誦四、古詩朗誦會。
五、作業
(一)、解釋帶點的詞語,再說詩句的意思。
l.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空( ) 但( ) 聞( )
2.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朝( ) 辭( ) 還( )
(二)、搜集王維\李白的古詩寫在積累本上。
(三)、小練筆。
展開想象,將《鹿柴》這首詩所描繪的景象寫出來。
《古詩兩首》朗讀教學有感 篇9
【教學任務分析】
本課選自人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二年級上冊。所選的兩首詩都是描寫秋天景色的,表達了詩人對秋天特有景色的喜愛之情。《贈劉景文》寫出了秋天百花凋零,但枝頭碩果累累的喜悅。《山行》寫出了滿山紅葉比二月紅花更紅、更艷的美麗深秋景色。教學上最主要是讓學生會讀、會背,感受秋天的氣息,領悟詩人內心的情感。由于兩首古詩原本都是出現在高段的語文課本里,所以在意思上只要求學生大致理解,不過高的要求。
【學情分析】
本課的學習對象是小學二年級的學生,在此之前,他們只學過《畫》、《靜夜思》等有限的、簡單的四五首詩。在課外也有一部分小朋友積累了一些古詩,但也只是會讀會背,對于詩的意思、詩的意境,并不能領會。但是他們又很喜歡古詩,因為古短,讀來瑯瑯上口,他們能很快背誦下來。教學時,我們的重點就應該放在古詩意境理解,不是一字一句的理解,而是明白大致的意思,感受詩人的情感,重點指導朗讀,讀出詩的韻味,讀出詩的意境。
【教學目標】
1、認識“劉、菊“等10個生字,會寫“于、首”等6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
3、有積累、背誦古詩的興趣。
【設計理念】
整節課以朗讀古詩為主線:先讀準、讀通古詩;再讀懂詩意,利用“畫一畫”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古詩的意思,領會古詩的意境;最后通過感情朗讀把自己的理解表達出來。
【教學過程安排】
一、“賽詩”導入
1、激發興趣:
老師聽說,咱們班有一大批小詩人,今天可要好好賽一賽,看看究竟誰能稱得上是小詩人。⑴開始“賽詩”,評出小詩人。
⑵導入:
我國古代歷史上就有許多的大詩人,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兩位大詩人所寫的古詩。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并引導學生回憶以前所學的古詩,將學生帶入學古詩的氛圍中。
二、初讀古詩
1、活動板塊一:
⑴借助拼音,自由讀古詩,要求讀正確,讀通順。
⑵同桌相互聽一聽,看看他讀得對嗎?
2、活動板塊二:
檢查朗讀情況,指名讀一讀兩首古詩,注意正音。
(重點:擎、猶、景、徑。)
設計意圖:很多小朋友在上課前就已經將古詩背得滾瓜爛熟了,但是仔細一聽就會發現很多字都背錯了,所以還是很有必要讓他們借助拼音再讀一讀,同桌相互查一查,再指名讀幫助正音。
二、讀畫結合,理解古詩
1、活動板塊一:
想一想這兩首古詩寫的都是什么季節呢?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
(重點抓住:橙黃橘綠、楓林。)
2、活動板塊二:
找找畫畫,學習《贈劉景文》。
⑴介紹背景:
我國宋朝有位大詩人,名叫蘇軾,號東坡居士,別人又叫他蘇東坡。一天,他和朋友聚會,其中一個叫劉景文的,學問淵博,詩又寫的好,蘇軾可欣賞他了,蘇軾喝著酒,非常高興,就寫了一首詩送給劉景文。你知道他寫的是哪首詩嗎?
⑵我們來當小畫家:
現在我們要把這首詩變成一幅美麗的畫,想一想:畫中除了有橙子、橘子,還應該畫上些什么呢?請小組合作,一起到古詩中去找一找。
⑶小組匯報,老師做畫。
①指名匯報,根據匯報,完成整幅畫。
②在畫圖的過程中理解:
荷盡、擎雨蓋、殘、傲霜枝。
3、活動板塊三:
指導朗讀。
⑴體會詩人的心境:
詩人滿眼看到的都是百花凋零的景象,他的心情是不是很糟糕呢?為什么?
(感受到碩果累累的喜悅。)
⑵指導朗讀:
你覺得古詩該怎么讀呢?
(試讀──指名讀──評議──齊讀。)
設計意圖:相對于枯燥的古詩來說,圖畫就顯得有趣多了。通過讀古詩,找一找,畫一畫,涂涂色,師生通過反復讀古詩,共同完成這幅畫。變枯燥為趣味,學生上著覺得有意思多了。
三、學法遷移,學習古詩
1、活動板塊一:
總結學法:
⑴我們是用什么方法學習第一首古詩的?
⑵讀一讀,找一找,畫一畫,指導讀。
2、活動板塊二:
用這種方法學習《山行》。
⑴小組合作學習,匯報:
上臺展示本組的學習成果:怎么畫的?為什么這么畫?齊讀古詩。
⑵理解:
石徑斜、白云生處、霜葉紅于二月花。
設計意圖:剛剛用這種方法學了第一首古詩,緊接著讓學生利用這種方法進行遷移性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四、教學設計檢測
1、《贈劉景文》和《山行》寫的都是的景色,我是從、看出來的。
2、秋天、都凋謝了,但是枝頭有、,還有滿山美麗的,所以詩人還是覺得秋天非常的美麗。
3、請你回家后收集有關于秋天的古詩,和大家一起分享。
【小小資料袋】
1、作者簡介:
蘇軾:
宋代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人。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清新豪放,善用夸張比喻,在藝術表現上獨具一格。
杜牧:
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人。杜牧的詩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詩豪放、曠達。其詩在晚唐成就頗高,后人稱“杜甫”為“老杜”,稱“杜牧”為“小杜”。
2、寫秋天的詩:
秋夕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子夜吳歌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灞上秋居
原風雨定,晚見雁行頻。
落葉他鄉樹,寒燈獨夜人。
空園白露滴,孤壁野僧鄰。
寄臥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循序漸進突破古詩教學。
《古詩兩首》朗讀教學有感 篇10
【教學目標】
1、認識“古、詩、首、眠”等13個生字,會寫“古、聲、多、知、忙”。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感受春天的美好,培養學生喜愛春天、喜愛大自然之情。
【重點與難點】
1、重點:認識字詞、背誦古詩。
2、難點:理解意境。
【課前準備】有關春天的圖片和課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揭題
1、通過這一單元課文的學習,我們了解了許多有關春天的知識。誰愿意把自己所知道的春天和大家交流一下?
意在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激活學生對春天的感受,為進一步理解春天作鋪墊 。
2、師:柳綠花紅、鶯歌燕舞、百花齊放、百鳥爭鳴的春天不僅我們喜歡,許多古代的詩人也很喜歡,他們還寫下一首首詩贊美春天美麗的景色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兩首描寫春天的古詩。
板書課題,齊讀。
學習“古、詩、首”三個字。
二、學習《春曉》
出示整首詩。
1、讀通:
⑴ 師:這首詩是1000多年前的唐朝大詩人孟浩然寫的。
(齊讀詩題)
很多同學都會背這首詩,請大家看拼音,認真讀一讀,呆會兒我們來比賽背詩,看誰能把每個字音背準。
教學應建立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才能較大限度地調動學習自主性。
⑵ 學生借助拼音自由讀詩。
⑶ 指名背誦。
⑷ 認記漢字:
(指名讀準詞──交流識記加橫線字的方法──組詞,猜字義)
春眠 春曉 處處 聞啼鳥
2、理解感悟:
⑴ 由理解“春曉”引入,這首詩描寫的是春天早晨的景色,讀讀第一句。(也可做做動作幫助理解)
⑵ 請同學們再把這首詩讀一遍,看看這首詩寫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哪些地方看不懂。
⑶ 交流討論學習:
① 這首詩寫了春天的哪些景物?
(鳥、風雨、花)
② 春天,鳥兒怎樣?你從哪兒知道的?
(理解“處處”“聞”“啼”)
播放一段鳥兒鳴叫的錄音。耳聽鳴叫聲,想象鳥兒飛翔的畫面,讀好第二句。
(體會春天所帶給人的美好、愉悅)
③ 詩中所描寫的花怎樣?
(理解“知多少”,也可畫畫幫助理解)
這花與風雨之間有什么關系?
花落了這么多,你有什么想法?
(很可惜、很美)
把你體會的情感通過朗讀表現出來。
3、吟誦:
通過這首詩的學習,你又知道春天是怎樣的?
朗讀全詩,背誦。
三、再現生字,指導寫字“古、聲、多、處”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開火車認讀生字。
2、背誦《春曉》。
3、出示新課課題《村居》,讀題:
學習“村、居”兩字,解題。
二、學習《村居》
1、學生借助拼音自由讀古詩,讀準字音。
2、識記生字:
醉 春 煙 散 學 忙 兒 童
(讀準音──交流生字的識記方法──隨機理解詞義,用“醉、忙”各說一句話)
3、指名讀全詩。
4、小組合作學習,要求:
先認真地讀古詩,看看圖,想想這首詩中又寫了哪些景物?用“──“劃出來。哪些地方讀不懂的用“?”標出。
兩分鐘后(小組長記時)在小組中交流一下,不懂的地方互相討論解決解決。
5、全班匯報交流:
⑴ 學習第一、二句:
通過“長、拂堤、醉、春煙”的理解,感悟草、鶯、楊柳的形象。
這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呢?誰能來說一說。
指導朗讀:
用輕緩的語氣讀,感受春天的美景。
⑵ 學習第三、四句:
同桌兩個互相說一說,你見過的風箏有哪些?風箏是怎樣放的?
喚起放風箏的記憶,體味其中的樂趣。
指導朗讀:
讀出放風箏的快樂之情。
6、吟誦全詩。
三、再現生字。指導寫字“知、忙”
四、拓展閱讀有關春天的詩
《古詩兩首》朗讀教學有感 篇11
[教學目標 ]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理解作業 4中帶點詞語和詩句的意思,說說《絕句》所描繪的景色。
3、通過領會詩句內容,感悟古詩選詞煉局的精妙和豐富的內涵,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4.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
春天是萬紫千紅的,春天是千姿百態的,占往今來無數詩人用飽含深情的詩句描寫贊美春天。誰能背誦有關春的古詩?
即使是同樣的風、同樣的雨、同樣的花,在不同的詩人眼里也是不相同的。今天我們將要學習兩首從不同的角度來寫春的詩,讓我們來欣賞。
二、初讀指導
1.白瀆兩首古詩,要求瀆準字音。
2.標出停頓的符號,畫出不理解的問語。
3.檢查自瀆情況:
(1)指名讀占詩,相機正音。
"篷"、"杖"后鼻音,"憐"前鼻音。
(2)指名畫出停頓。
游園不值 絕句
應憐/屐齒//印蒼苔, 古木/陰中//系短篷,
小扣/柴扉//久不開。 杖藜/扶我//過橋東。
春色/滿園//關不住, 沾衣/欲濕//杏花雨,
一枝/紅杏//出墻來。 吹面/不寒//楊柳風。
三、復習學占詩的方法
還記得我們學占詩的"四步法"嗎?
第一步:釋詩題;
第二步:知濟人;
第三步:明詩意;
第四步:悟詩情,
四、用"四步法"學習《游園不值》
課堂交流。
1、釋詩題:
值,遇到的意思。
那"游園不值"怎么理解呢?
2.知詩人:
作者是宋代葉紹翁(簡介葉紹翁)。
3.明詩意:
(1)交流難理解的詞。
憐,愛惜。小扣,輕輕地敲門;
柴扉,柴門。屐齒.鞋印,腳印。屐,木頭鞋。
(2)朗讀詩句。
①"開火車"朗讀。
②女生瀆,男生想象詩意。
③齊瀆,;
④逐行朗讀,逐行理解。
⑤指名試說詩意:
真是舍不得讓屐齒踩在青苔亡,輕輕地敲打柴門卻久久不開。春色滿園是關也關不住的,-枝紅杏悄悄地探出墻來;,
4.悟詩情:
(1)作者喜愛春天嗎?從哪里可以看出來?
作者看到那枝紅杏后,心情如何?想到㈠十么?
(2)創設情境(看圖畫,聽音樂)
現在,你就是葉紹翁,你來到友人家敲門,門久久不開,抬頭正看見一枝紅杏探出墻來。你來朗誦這自詩,讓別人來體會這種情感。
指名朗誦,體會情感:
有感情地背誦濤句。
指名表演背誦。
(3)再次試說詩意。
現在,你已想象出詩人所描繪的情景,體會到了詩人的感受,請用自己的話來描述你所感受到的內容。
5.體會寫法。
作者如果不寫那枝出墻的紅杏,而去描寫滿園的春景,你認為哪種寫法更好?為什么?
詩人正是采用丁以少勝多的寫法,使后兩句充滿廠理趣,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
五、配樂齊誦全詩
第二課時
一、復習
1.齊背《游園不值》。
2.《游園不值》采用以少勝多的手法烘托滿園的春色,構思奇巧,耐人尋味。
二、繼續精讀訓練
1.出示《絕句》。
指名瀆。
要求用"四步法"學習。
2.知詩人:簡介僧人志南,
3.明詩意:
(1)白讀絕句,畫出難理解的詞語。
(2)交流。
古木:年代久遠的樹木。
短篷:有篷的小船(看圖)。
杖藜:藜莖做的拐杖。
杏花雨:清明時節杏花盛開時下的雨。
楊柳風:柔和的春風。
(3)朗誦。
"開火車"朗讀。
男生瀆,女生想象詩意。
齊讀。
逐行朗讀,逐行理解。
(4)指名試說詩意。
詩人志南將船系在岸邊占樹的樹陰中,拄著拐杖走過橋的東面,杏花開時,小雨落在身上,衣服將濕末濕,楊柳風很柔和,吹到臉上也不覺得寒冷。
4.悟詩情:
(1)春光明媚,勾起詩人的游興,你能感受濤人此時的喜悅心情嗎?
(2)配樂朗涌。
(3)指名看圖背誦。齊背。
(4)創設情境,聽音樂,看畫面,想象。
你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聞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連起來說-說,就是《絕句》這首詩所描繪的景象,試著用自己的話寫下來。
三、朗讀背誦這兩首詩。
《古詩兩首》朗讀教學有感 篇12
【教學目標】
1、認識“古、詩”等13個生字。會寫“古、聲”等6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重難點】識字寫字和朗讀背誦。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激趣、導入
1、小朋友們,學了前面的幾篇課文,你覺得春天是怎么樣的呢?
2、古代的人啊,跟小朋友一樣也非常喜歡春天!所以他們寫了好多好多的詩篇來歌頌春天、贊美春天,今天老師就和小朋友一起去學習兩首描寫春天的古詩。
(板書課題,認讀生字“古、詩、首”)
二、初讀課文
1、自由讀題:
(區分“春”“村”的讀音)
2、自讀古詩,自學生字:
⑴ 學生借助拼音讀古詩。
⑵ 準確認讀詩中的生字。
三、試讀課文、讀出詩韻
1、師范讀:
(注意讀好韻腳“曉、鳥、少”和“天、煙、鳶”)
2、學生跟師讀。
3、指名讀。
4、師生對讀。
5、學生齊讀。
四、認讀、識記生字
1、指名拼讀生字(領讀)。
(注意讀準“詩、首、處”和“村、醉、散”的聲母)
2、齊讀生字。
3、引導學生識記生字:
⑴ 自由記生字。
⑵ 共同探討識記生字的辦法:
比如:“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改一改”等。
自──首 舍──古 讀──詩 醒──醉
睡──眠 屋──居 親──童 外──處
對──樹──村 閃──問──間──聞
五、鞏固生字
1、認讀生字卡片。
2、讀詞語鞏固生字:
兩首古詩 一首兒歌 冬眠 到處 見聞
鄉村 居住 煙花 童話 散步
六、指導寫字
1、書寫生字“古、聲、多”。
2、觀察生字的結構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書空生字筆順,并逐一指導:
古:橫要長而凸。
聲:上為“士”,上橫長,下橫短。
多:上下兩部分一樣,但位置要注意必須寫成“一上一下,上小下大”。
3、生練習書寫。
第二課時
一、復習
1、齊讀生字。
2、開火車讀生字。
二、朗讀感悟、理解古詩
1、看課文插圖,聽配樂朗誦。
2、全班齊讀《春曉》、《村居》。
3、學生自由讀,思考:
我從中讀懂了什么?體會到了什么?
4、交流匯報自讀情況,并提出不理解的問題。
5、分小組討論疑難問題。
6、反饋釋疑,教師對重點問題進行簡單講解或點撥。
三、背誦古詩
1、指導朗誦(感悟詩人對春天的喜愛之情):
⑴ 師范讀。
⑵ 自愿讀。
⑶ 比賽讀:
同桌賽。
小組賽。
2、背誦古詩:
指名背。
小組背。
齊背。
師生對背。
四、指導書寫
1、口頭擴詞:
古( )( )( ) 聲( )( )( )
多( )( )( ) 處( )( )( )
知( )( )( ) 忙( )( )( )
2、書寫生字“處、知、忙”。
3、觀察生字的結構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書空生字的筆順,并逐一指導:
處:半包圍結構,捺要拖長、“包住”。
知:左右結構,“口”在右邊偏下。
忙:左右結構,“豎”要垂直且稍長。
4、學生練習書寫,師巡視、指導。
五、擴展活動
班里開展一次放風箏活動。
《古詩兩首》朗讀教學有感 篇13
平淡出新奇樸實顯壯美--《尋隱者不遇》教學拾遺
義務教育小學語文第八冊第19課《古詩兩首》中的第一首《尋隱者不遇》,是唐代詩人賈島寫的,這首詩寫得自然質樸,通俗明快,是歷來為人傳誦的名篇。
短詩采用尋訪者向童子打聽師父的去向,童子作了回答的形式寫的,筆墨雖不多,卻曲折有致,各具神韻。
我在教學中,覺得有如下兩點需著重體會:
一、體會詩里平淡中出新奇的地方。
這首詩從表面上看,淺近易曉,貌似平常,仔細品味,卻曲折多姿、波瀾迭起地道出了尋訪"隱者"、或"遇"或"不遇"的三種情況。"言師采藥去"--無法得遇;"只在此山中"--可以得遇;"云深不知處"--難以相遇。簡短的三行詩,寫出了三層意思,三次轉折,既富于變化,又句句出新,耐人尋味。
從寫作筆法上看,"松下問童子"這是寫問,問了什么話,詩中并沒有說。但可以從童子所答"師采藥去"中想見當時松下所問是"師往何處去",接著又把"采藥在何處"這一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回答把問句隱含其中。最后一句"云深不知處",是童子補充回答。答復對方采藥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頂、山腳說不定。這三番問答,通常至少需六句才能表達完整,詩人賈島采用以答代問的手法,僅以二十字表達完美,這不難想象是作者推敲字句之功力。所以在施教中,不能離開這首詩的寫作特點,不能囫圇吞棗,只有細心捉摸,才能體味到詩的妙處所在。
二、體會詩里樸實中顯壯美之處。
這首詩,作者沒有寫尋訪者不遇的失望心情,而是通過童子的答話,用極其樸素、自然的文字,從側面描繪了隱者隱居的山林之幽深、壯美。這山林的形象同隱者的形象,在作者的筆下是有著內在聯系的。教學時,在弄懂句意的同時,教者要指導學生在反復誦讀中體會詩中表達的意境,想象詩人描繪的情景。"松下"可見松樹的高大,隱者住處環境的壯美與幽靜;"采藥"道出了山中草木繁茂,遍藏奇珍異寶;"云深",既寫出了云霧的濃重厚密,又寫出了山林的高大幽深。這些詞語樸實無華、不加雕琢,而有機地連綴在《尋隱者不遇》這首詩中,個個都顯示了不凡的光彩,成為壯美山林的傳神之筆。有條件的教師,可依照詩句將松、童子、"我"所在的環境,以彩粉、筆畫的形式,在黑板上勾勒出來,與全詩對照,以達到詩情和畫意完美的統一。從詩本身的語言文字出發,通過合理想象來揭示詩的畫面或藝術形象,這是古詩教學應遵循的原則。
以上所寫兩點,只是古詩《尋隱者不遇》教學的一部分內容,如何將它們有機地結合在串講、朗讀指導中進行教學,還需教者再花一番心血。
《古詩兩首》朗讀教學有感 篇14
作者:佚名 轉貼自:中國語文教學 點擊數:743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之三《池上》《小兒垂釣》
一、教材分析:
《古詩兩首》中的兩首古詩均傳神地刻畫出天真可愛的鄉村兒童形象,給了我們無限的遐思、純真的童心和樸素的美感。《池上》描繪小娃偷采了白蓮的情景,細膩傳神,頗有趣味。《小兒垂釣》描繪了一個鄉村兒童在河邊學釣魚的情景,流露出濃郁的生活氣息。
★ 二、教學要求:
小池
1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 、學會詩中出現的兩個生字 “浮、萍 ”。
3 、理解詩句的內容,想象詩中描寫的情境,感受鄉村孩子質樸、純
真的童心之美。
小兒垂釣
1. 逐字逐句理解《小兒垂釣》的意思,體會釣魚的孩子的天真、可愛。
2. 學習生字“釣、蓬、遙、稚”,理解“蓬頭、稚子、垂綸、側坐、莓苔、映、路人、借問、遙、招手、魚驚、應”的意思。
3. 背誦課文
★ 三、教學重難點:
1 、讀中理解詩句的含義,讀中感悟詩文的意境,體會童真童趣。
2 、有感情的朗讀、背誦《池上》《小兒垂釣》,豐富古詩積累。
教學難點:
1 、在理解的基礎上,結合詩句展開想象,體會童年的純真與快樂,
與古詩意境產生共鳴。
2 、品味古詩語言,抓住 “偷采 ”、 “不解 ”、 “藏蹤跡 ”等詞語感受詩
人煉字之妙。
★ 四、教學時間:兩課時
★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 池上》
教學過程:
一、調動積累,導入新課。
1 、師:現在已是初夏時節,星期天我路過南湖邊的一個小池塘時,
看到有幾朵小荷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臉,我想到了詩人楊萬里《小池》
中的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說到池塘、荷花,你們
還想到哪些詩句呢?
2 、學生交流自己積累的關于池塘或荷花的詩句。
3 、師:今天我們要學的一首古詩也是講的夏日池塘上發生的事,它
的題目就叫《池上》。(板書詩題:池上)相機顧名思義理解詩題:
荷花池塘里。
4 、學生齊讀題目。
5 、簡介作者白居易。
( 1) 學生說自己知道的關于白居易的生平、詩作、詩風。
( 2) 教師小結: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從小生活清貧,
生逢戰亂,對社會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較深的了解,他寫了很多詩,揭露統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 “諷喻詩 ”。他熱愛大自然,寫
了不少描寫山水景物的小詩。他的詩質樸自然,通俗易懂,老少
能讀。白居易一生寫詩 3600多首,是唐朝寫詩最多的詩人。
二、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1 、學生自由讀《池上》。要求:讀準字音,把詩句讀通順。
2 、檢查初讀情況。
( 1) 指名讀古詩,集體正音。
① 讀準后鼻音:撐、艇、萍;
② 學習新詞:浮萍,理解詞義,練習書寫。
( 2)齊讀詩歌。
( 2) 學生簡單說說池塘上發上了一件什么事兒。
(一個小孩偷采白蓮。)
3 、學生再次自由讀古詩。
要求:邊讀邊想詩句的意思,畫出不理解的詞句。
4 、小組合作學習,弄懂詩意。
( 1) 學生結合前后句和插圖,借助工具書,自己理解詩句含義。
( 2) 小組逐句內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啟發、補充。
5、集體交流,了解《池上》大意。 (指名說自己對詩句的理解)
三、吟詩煉字,體會意境。
(一)前兩行 ——小娃偷采蓮。
1 、學生自由輕聲誦讀古詩,邊讀邊想象畫面。
3 、學生交流 “看 ”到的畫面。
( 1)怎樣的荷塘,怎樣的白蓮?
(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想象到的 “蓮葉何田田 ”的美好畫面,喚
起學生對荷花池和嬌嫩蓮蓬的向往之情。)
( 2)小孩如何偷采白蓮的?
① 學生暢談自己想象到的小娃偷采白蓮圖。因太想吃那嫩滑、甜
美的蓮蓬,而不經大人同意就小心翼翼、偷偷撐船去采池中蓮蓬。
② 看圖,指導學生讀出小娃天真、調皮的感覺樣子。(讓學生為
“ 小娃偷采白蓮圖 ”起個題目)
③ 朗讀前兩句,思考:你最欣賞其中哪個字?
( “偷 ”,結合自己小時侯 “偷偷 ”做的一些小惡作劇和頑皮之事,和詩中的小娃產生共鳴,體會孩子的無邪、可愛、純真與童年的快樂、無憂、自由。)
④ 配樂再次有韻味地誦讀前兩行詩句。
(二)后兩行 ——景美童心純
1 、提問:小娃 “偷采白蓮 ”不會被發現嗎?
2 、學生默讀后兩行詩,談理解。(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劃開的
一道浮萍已經暴露了他的 “偷采 ”之事。)
3 、抓住 “不解 ”體會小娃純真、質樸,練習讀出情趣。
四、回歸整體,拓展延伸。
1 、學生帶著理解,學生再次練習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2 、《池上》賞詩會 ——各小組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表演式誦讀古詩。
3 、熟讀成誦。
五、布置作業 ,鞏固練習。
1 、背誦課文。
2 、默寫《池上》。
3 、依據《池上》這首詩歌的內容,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為這首詩
配一幅畫。
第二課時
《 小兒垂釣 》
教學過程:
(一)揭示詩題
1. 導入詩題
2. 理解詩題
(二)理解詩句
1. 朗讀全詩
2. 回顧方法:我們怎樣理解詩句(讀詩→釋詞→調序→解句)
(三)總結練習
1. 指導朗讀、背誦。
2. 根據這首詩,想象出一幅畫。
3. 教師總結。
(四)鞏固練習
1. 形近字組詞
釣( ) 稚( ) 遙( )
鉤( ) 準( ) 搖( )
2. 多音字組詞
3. 讀下面詩句,先解釋劃線的詞語,再解釋詩句意義。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4. 背誦《小兒垂釣》
《小兒垂釣》案例:
師:小孩正在專心致志地釣魚,行人匆匆走來向他大聲提問,他心里會怎么想
生:這么大的聲響會把魚兒嚇跑的。
生:千萬別再叫喊了,不然我就捉不到魚了。
生:我應該做個手勢讓行人不要再叫喊了。
師:如果你是那個小孩,你會對行人做什么手勢
(請學生邊演示,邊說說手勢的含義)
生:(做擺手的動作)讓行人不要叫喊了,免得驚嚇了魚兒。
生:(做手指向外甩的動作)讓行人走開,不要打擾我釣魚。
生:(做手指向外甩的動作)讓行人走近說話,這樣就不會影響我釣魚了。
師:你認為課文中的那個小孩做的是什么手勢
生:那個小孩做讓行人走近的手勢,行人走近后輕輕地回答他的問題,這樣就不會嚇跑魚兒。
生:我也認為這樣。小孩子愿意回答行人的問題,只不過不想驚嚇魚兒,所以讓行人走近說話。
生:我想那個小孩應該先擺手讓行人不要大聲叫喊,再招手讓他過來輕聲說話。這樣既幫助了別人,又不會把魚兒嚇跑。
師:大家說得非常對。這位鄉村小男孩十分機靈,他陶醉在垂釣樂趣之中的時候,還不忘幫助別人,真是十分可愛。老師想,同學們也愿意像這位小男孩一樣處處樂于助人吧。
[評析 ]
孩子的靈魂嫩如面粉團,不當心碰它一下,你的指紋就印在他的靈魂深處。隨著他的年齡增長,那指紋就發展成腦組織紋路,發展成一種人生方式。因此教師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應從細微之處塑造兒童健康向上的美好心靈。這位教師正是從一個不引人注目的小動作出發,讓學生進行發散思維,同時結合行為規范的準則,引導學生養成禮貌待人、樂于助人的好習慣、好品質。
★ 六、板書設計:
20 古詩兩首
偷采 白蓮回 景美引人
池上
不解 浮萍開 童真童趣
遙招手
小兒垂釣 怕魚驚
不應人
★七、教學后記:
童年
—— 《池上》與《小兒垂釣》教學思考
讀這兩首詩,我想到了自己的童年,在我讀小學的時候,偷采蓮蓬,小河垂釣那是發生過的。我在寫自己童年故事時,這些事早已經入文了。我沒有白居易、胡令能的才氣,將這些小事入詩,這足以證明自己的創造力存在問題。
現在的孩子,能做這些事的越來越少了,即使垂釣也不會有 “側坐莓苔草映身 ”的感覺,有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情境,這首《小兒垂釣》美就美在最后兩句 ,但孩子哪能體會到這種美呀,這不得不讓我對現在孩童缺失的世界感到憐惜。當然,不可能學什么,孩子就有什么體驗。其實這首詩還是可以排成童話劇讓學生表演的,在排練過程中,他們也能體會到 “遙招手,怕魚驚 ”的童趣。
享受孩子的童年,那是因為孩子有著非常有意思的創造。《池上》 “偷 ”字用的多好呀!其實那就是真實的,孩提時代,這種 “偷 ”是會經常發生的,雖然大人們不允許孩子這么做,怕影響孩子的未來,這種偷被父母知道后一般要換回一頓打,詩中有著 “偷 ”,詩外有著 “打 ”,一偷一打,其實就構成了美好的童年回憶。所以,在課堂上我們要把這種真實傳遞給孩子。但不要讓孩子模仿 “偷 “,因為模仿就不美了,那就是自己的大腦有問題了。
童年的事還是很多的,現在孩子也有著過去孩子所沒有的世界,所以學習這課,背誦這兩首詩,就是引導學生明白自己的童年小事,其實不小,寫不出詩來,是非常有意思的。
這兩首詩非常簡單,學生背誦下來,老師稍微點撥,他們就理解了。所以,我個人認為,理解這兩首詩不是什么重點,重點應該放在引導學生書寫自己的童年上,我覺得這才是把握住這兩首詩的教學起點,才能激發起學生學習的熱情。而書寫自己的童年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因為孩子必定是孩子,他們 “不知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的事實使得孩子想不起來用文字表達,所以在引導上還要有著新的方法。
兩首詩中的人物都是孩子,雖然詩不是課文的主人所寫,但這些事卻發生在孩子身上,我覺得讓學生認識文中之事后,想自己的事,想自己的事是不是也有大人來寫?這樣引導,就等于把任務帶回了家,假如孩子的爸爸、媽媽也寫過自己的孩子,有著為孩子記日記的習慣,孩子也讀到了父母的記錄,我想孩子們會收獲到另一種的快樂。這就是我個人認為的這兩首詩教學的新方法。
所以想到這里,我覺得這兩首詩也是為我們大人而寫,也是為我們語文老師自身而寫。我們如果也以文章的形式寫著孩子們的童年事,記錄著他們的頑皮,記錄著他們的享受,課堂中也能夠把自己的記錄拿出來,讀給學生聽,我想這樣的教學就有利于學生進入詩的情境中去了。
中國語文教學
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網頁底端輸入課題的關鍵字搜索!
《古詩兩首》朗讀教學有感 篇15
教材分析:
本文有兩首古詩。一首是唐代詩人李白的《望廬山瀑布》,一首是唐代詩人杜甫的《絕句》。前者抓住瀑布的動態,用夸張的比喻的手法寫出了磅礴的氣勢,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壯麗山川的熱愛。后者以輕快的筆調描繪了浣花溪的風物景色與幽雅的環境,表現了詩人重歸草堂暫留蜀地的喜悅,同地也表現了他對重游故地的向往和盼望回鄉的心情。
學情分析:
這兩首古詩語言瑯瑯上口,便于記誦,也可能多數同學已會背,但詩意不一定理解,教師必須在教學時進行點撥,之后讓學生去讀悟,去體會,去感受,去理解,最后讓他們串講詩意。要求不宜過高,不搞字字落實,只要能說出詩即可。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7個生字。能理解詩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話說說《望廬山瀑布》這首詩描述的情景。
3、理解詩的內容,使學生受到熱愛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新課
今天,我們學習《古詩兩首》,這兩首詩都是唐代著名詩人寫的。
二、學習第一首古詩《望廬山瀑布》
1、板書課題,指名拼讀生字:廬(Lú)、瀑(Pù)。
2、簡介作者。
這首詩是我國唐朝大詩人李白寫的。他的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具有積極的浪漫主義色彩。
3、解題
(1)“望”是什么意思?(遠看)
(2)“廬山”是個山名。同學們沒有親自去過廬山,或聽別人說過,或從電影、電視里看過,誰能說說廬山的風景怎樣?(指出:瀑布是廬山的美景之一)
三、學生初讀詩句,說說自己理解了哪些詞義及詩句的意思。
1、自由讀詩句,讀準“遙、尺、疑”3個生字的音。
2、通過讀、查字典,你理解了哪些詞義及詩句的意思?
四、再讀詩句,想象畫面。
1、讀第一行詩,說說還有哪些詞語不理解。(教師點撥)
圍繞:煙:指云霧。紫煙:因為有太陽光的照射,云霧顯出紫紅色的光彩。
生:產生。
生紫煙:發出一種紫色的煙霧來。
這一行中你覺得哪個詞用得特別好!它活生生地畫出了看爐峰上煙霧慢慢向上升騰的情景。
指名說說詩句的意思。
2、讀第二行詩,理解“遙看”、“川”。
討論:遙看:
川:水道、河流。
掛:形象地寫出了瀑布外形的壯觀。
3、讀三、四行詩句。
理解:飛流直下:水流的飛瀉。三千尺:不是真的三千尺,而是一種夸張,說明瀑布極長,掛得高,流得急。
瀑布的聲勢這樣大,它的聲響會怎么樣?(想象)
用自己的話說說第三行詩的意思。
你能把詩人心里想的話說一說嗎?
(這哪里是瀑布,只怕是銀河從高高的天上直落下來)。
你覺得這句詩中哪個詞用得最好?(落)
這個“落”字好像寫出了天上突然發生了變化,天裂了,銀河從天上陡然掉到了人間。這是多么大膽、新奇的想象啊!
4、用自己的話說說全詩的意思。
5、總結全文,體會感情。(抓住:生、掛、飛、落)
6、誦讀詩文,背誦詩文。
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五、指導書寫
“遙”、“瀑”寫得左窄右寬。
“疑”:右上方是“匕”,不是“厶”。
練習用鋼筆描紅。
第二課時
一、復習
1、背誦《望廬山瀑布》。
2、《望廬山瀑布》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二、學習第二首古詩《絕句》
1、板書課題,解題:絕句,是我國古詩中的一種,它的特點之一是,每首詩共四句,每句一般為五個字或七個字。每句五個字叫“五絕”,每句七個字叫“七絕”。
2、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三、初讀詩句,說說理解了哪些詞義及詩句的意思
1、自由讀詩句,讀準“鸝”、“鷺”兩個生字的音。
2、通過查字典,你理解了哪些詞義及詩句的意思?
四、精讀詩句,想象畫面
1、學習第一、二兩行詩句。
輕聲自由讀詩句,想想詩人這樣寫是為了表達自己什么樣的感情?
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行詩的意思?
指導學生讀出舒暢愉悅的心情。
2、學習三、四兩行詩句。
指名讀詩句,其他同學思考:第三行寫詩人看到了什么?(“西嶺”,教師隨手用藍色粉筆畫起伏的山峰。“千秋雪”,教師講解:千秋,就是千年,不是實指,是極言年代的長。“千秋雪”就是終年不化的積雪,并隨手用白色粉筆在山巒上畫雪)
詩人是透過什么看到西嶺上的積雪的?(窗戶。教師講解:窗戶好像一個畫框鑲在這幅“千秋雪”的“畫兒”的四周,詩人用了個“含”,包含的意思,很生動,很形象。并隨手用褐色粉筆畫一個方框把雪山圖框起來)
是誰透過窗框在觀賞這幅特殊的“畫”呢?(是詩人自己)詩人有這么一種閑情逸致去觀賞窗外的景色,說明他此刻的心情怎樣?(心情舒暢愉悅)
詩人向門外一瞥,可以看到什么?東吳指什么地方?為什么說是“萬里船”?
誰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行詩的意思?
3、指名說說全詩的意思。
4、總結全詩,體會感情。
(1)這首詩一行寫一個景,詩人是按照什么順序來安排的呢?
(2)小結:這首詩先寫近景,后寫遠景,有動有靜,色彩明麗,勾畫出草堂附近各具特點的自然景象,表達了詩人無比舒暢歡快的心情。
5、指名朗讀,練習背誦。
讀的時候要注意停頓和重音。
反復練讀。
練習背誦。
6、指導書寫。
“鸝”左右結構,“鷺”上下結構,寫時在田字格中各占一半。
五、作業
1、用鋼筆描紅。
2、背誦課文。
3、抄寫詞語。
《古詩兩首》朗讀教學有感 篇16
【教學目標】
1、認識“促,憶,異”等7個生字。會寫“促,深,憶”等10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詩中的真情實感。背誦課文。
3、學習借助注釋理解詩意,體會詩歌感情,培養和激發學習古詩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1、朗讀并背誦課文,識記生字,正確、規范書寫生字。
2、理解詩歌大意,感受詩中的秋意和感情。
【教學準備】
1、學生課前查閱這兩首古詩及作者的有關資料
2、學生搜集描寫秋景或表達思念家鄉的古詩并讀讀背背。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學習《夜書所見》)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并能理解古詩的意思。
2、.體會詩人情感的轉變。
3、有感情的朗讀詩歌,并能背誦。
教學重點:理解詩句意思,體會詩人的思鄉之情。
教學難點:感受詩人由郁悶轉為歡快的心情變化
一、導入新課,提出學習目標。(3分鐘)
1、揭示課題,導入新課。
(1)秋天是一個多彩多姿的季節,絲絲的涼意和片片紛飛的黃葉,給人帶來無盡的思鄉情緒。.誰能來說一說寫思鄉之情或描寫秋天的古詩嗎?預設)
生1:靜夜思
……
(2)今天我們來學習另外一首寫思鄉的古詩。 讓我們先去認識這個主人公——葉紹翁吧.
這是我們第一次在古詩的學習中認識到他,誰能把你查到的資料和大家一起分享? (預設)
生:他是一位南宋的詩人(板書:南宋 葉紹翁)
生:他的詩以七言絕句最佳,他擅長寫景抒情,字句華美精麗。
生:他的祖籍在建安,也就是今天的福建建歐,和我們一樣都是福建人,說起來還是我們的老鄉呢。
2、回憶方法,明確目標。(師生共同回憶以往古詩教學情境,明確學習古詩的基本要求。)
下面老師想請大家自學這首古詩,在學習之前,老師想問問大家,你覺得可以用哪些方法來讀懂古詩呢?(預設)
生1:讀。把古詩讀準,讀流暢。
生2:說。利用注釋說說古詩的意思。看看注釋,想想每一句詩的意思,然后說給同桌聽,看看能不能說明白。(師:對,利用注釋理解詩的大意,是學習古詩的基本方法。)
生3:想。詩人想表達一個怎樣的思想感情,是通過什么方法來表現的。
生4:讀。帶著感情再讀古詩。
生5:誦。背誦古詩。
……
3、小結方法,提出要求。
利用注釋學習古文,是學習古詩的基本方法,看看注釋,想想每一句詩的意思,看看能不能說明白;能感受、體驗詩的思想感情,領會詩的表達方法;能主動記誦積累。
同時要注意在書中留下你思考的痕跡,批批劃劃,并在旁邊做上讀書筆記,然后結合對課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同學們能做到嗎?
二、展示學習成果
(一)基礎知識展示(小組內)
(二)學文悟情展示(全班)
古詩是一種內涵豐富的語言,需要我們細細的去揣摩,才能更好的領悟其中的韻味,下面,我們就一起走進詩文里,去細細品位,看看你們剛才的理解,對了多少,還有什么需要修正的地方。
1、學生憑借注釋理解詩句意思:
⑴ 逐句理解詩意。(有不同意見時,其余同學可以補充或訂正)(預設)
生1:風吹動梧桐葉,發出蕭蕭的風聲。
生2:送來秋天的寒冷。
生3:江上秋風在吹。
生4:客是指客人,動是引起、牽動,情是感情。
生5:知道有兒童在捉蟋蟀。
生6:夜深就是深夜。
生7:籬落是籬笆。
生8:一燈明是燈光明亮的地方。
生9:知道有兒童捉蟋蟀,深夜籬笆燈光明亮的地方。
生10:按照每個字的意思說的不夠通順,要加上一些自己的話才能讓它通順。詩句的意思應當是夜深了,籬笆深處有明亮的燈光,知道有小孩在捉蟋蟀。
……
⑵把整首詩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句與句連接不連貫時,其余學生可以補充或引導,使句子能通順,連貫。)(預設)
生:蕭蕭秋風吹動梧葉,送來陣陣寒意,客游在外的詩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鄉。他忽然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料想是孩子們在捉蟋蟀。這幅圖景令他倍感親切,也許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鄉和童年吧。
生:蕭蕭秋風吹動梧葉,送來陣陣寒意,客游在外的詩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鄉。他深夜難眠,透過窗戶,忽然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料想是孩子們在捉蟋蟀。
……
2、學生深入詩的意境,體會思想感情。
(1)這首詩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師:客在這里不單指客人,還是客居他鄉的詩人。天上明月,正是人月兩團圓的時候,可是他卻在異鄉他這時最想什么呢?他動了什么情呢?(預設)
生:最想自己的家鄉。
生:是思鄉之情。
……
(2)詩是怎樣表達這種思想感情的?(若生遇到困難,師可適當指導:引導學生從生機勃勃的盛夏景象和黃葉飄飛的深秋景色的對比中體會作者的感情。)(預設)
生1:詩的前兩句描寫了秋風落葉之時,寒意陣陣,
生2:客游在外的詩人見到此情此景,倍感孤獨郁悶。
生3:后兩句寫了遠處籬笆下的燈火,詩人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
生4:由此而想起自己的故鄉和童年的生活,心中升起一種溫馨親切之感,感情略顯舒緩。
……
3、學生展示朗讀能力。
(1)、朗讀展示。師:讓我們帶著這種思鄉之情一起再來讀讀這首古詩。
(2)背誦展示。
師:這么好的詩歌,你們想把它背下來嗎?(想)
師:想想,怎樣背誦背得快,記得牢?給你們點時間試一試。
(三)創造性展示(以小組形式全班展示)(利用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加深理解)
當我們離別家鄉,離別親人的時候,我們是多么容易思念,有時一草一木就會勾起我們濃濃的思鄉之情。你們對 “思鄉”二字有什么體會呢?今天,我們就來開一個小小的賽詩會,比比看看哪個小組的同學的展示最獨特、最有感情?
三、激發知識沖突(適時進行)(約5分鐘)
這首詩好在哪?你最喜歡哪一句?為什么?(預設)
生:挑,讀上聲,指以細枝從縫穴中輕輕挖出蟋蟀,“挑”字用得極為準確。
生:作者抒發了一種思鄉念親、懷想故園的感情,詩中一、二兩句寫梧葉飄飛,寒聲陣陣,秋風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詩人客居他鄉、輾轉漂泊的凄涼心境。
生:三、四兩句描寫兒童挑燈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場景,自然容易引發詩人的聯想。他會想起自己童年時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開心有趣;他會想起故土家園的溫馨美好;他會想起親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種如歸故里,如返童年的親切感油然而生。
生:詩歌抒發了作者客居他鄉、歸無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一二兩句寫景,借落葉飄飛、秋風瑟瑟、寒氣襲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單寂寞的凄涼之感。一江秋水,滿天黑暗,觸耳寒聲,詩人徹夜難眠必定是心有郁結,意有不順。三四兩句寫兒童夜捉蟋蟀,興致高昂,巧妙地反襯悲情,更顯客居他鄉的孤寂無奈。
生:詩歌抒發了作者對童年生活的懷念留戀的思想感情。通觀全詩,整體而論,三、四兩句寫詩人客舟所見。兒童夜捉蟋蟀,興致勃動,忘記了瑟瑟秋風、陣陣寒意,忽略了落木紛紛、秋江冷冷,深更半夜了,還津津有味地抓蟋蟀。那份專注癡迷,那份謹慎小心,那份起落不定的敏感,全在一舉手一投足的舉止中展露無遺。這種歡快有趣的生活場景自然容易勾起詩人對自己童年生活的追億、留戀。一二兩句也可以作這樣的理解,蕭蕭寒聲、梧葉搖落的秋景,流露出一種漂泊不定、愁緒莫名的感覺,更反襯出詩人客居他鄉對童年無憂無慮生活的留戀、思念。
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全詩四句均是寫景。一二兩句寫自然環境,三四兩句寫生活場子景。落木蕭蕭,寒聲陣陣,秋風秋江,傳達漂泊不定、凄愴落寞之感;秉燈夜游,捉弄蟋蟀,兒童歡悅,流露忘乎所以、得魚忘筌之意。一悲一喜,相互映襯,均是不著痕跡地融匯在環境描寫之中。
生:動靜結合,以動襯靜。秋葉、秋風、秋聲、秋江、秋燈、秋童、秋舟、秋意,均是寫動,動得有聲有色、有光有影;漆黑如墨,幽深莫測,黑暗無邊,這是寫靜,靜得凄神寒骨、惆悵滿懷。蕭蕭風聲,頑皮兒童,這些動態情景巧妙地反襯出深秋半夜的幽深寂靜,更引發人們對寒涼靜夜中詩人那顆愁緒難眠的苦況心靈的體味。
生:悲歡對比,以歡襯悲。一二句寫景,秋風掃落葉,長天送寒意,是悲景,傳悲情;三四句寫人,深夜挑促織,明燈照籬落,是樂景,傳歡情。悲喜交加,以歡襯悲,更顯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無奈、惆悵無眠。
生:傳情達意,暗用典故。“江上秋風動客情”暗用張翰典故。據傳晉人張翰官居洛陽,見秋風起而思念故鄉,于是辭官回鄉,了卻心愿。明白了這一點,自然就容易理解,詩句傳達了詩人久居在外、歸家不得、思家念親的思想感情。
生:擬人、通感,增輝添彩。“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一“送”一“動”,寓情于物,賦予梧葉、秋風以人的情態意緒。這些物態聲情的詩文,似乎把讀者帶進了一種風送寒涼、情動秋江的意境之中,癡迷難返,惆悵滿懷。“蕭蕭梧葉送寒聲”妙用通感,以蕭蕭之聲催發寒秋之感,用聽覺形象溝通觸覺感受,意味深長。
生:字斟句酌,“寒”“挑”傳神。“寒”字一語雙方,既有秋風襲來寒涼逼人之感,更有落泊天涯心神凄清之意。“挑”字于細節逼真見妙趣。兒童的專注敏感、精挑細翻,兒童的屏息觀察、驚喜興奮,全在一“挑”。“挑”出了性格,“挑”出了神韻!
生:虛實結合,以實映虛。全詩四句寫景寫人,所見所聞,或明或暗,全是寫實。滿耳秋聲,滿目秋夜,一江秋水,一群兒童,猶如場景寫真,給人以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之感。這活靈活現的場景寫實巧妙地傳達出詩人愁緒滿懷、長夜難眠的凄清孤寂之情。實中有虛(客情),寓虛(情)于實,以實映虛,言有盡而意無窮!
生:這首詩寫羈旅鄉思之情,但作者不寫如何獨棲孤館、思念家鄉,而著重于夜間小景。
……
四、知識拓展延伸(約2分鐘)
今天的學習就到這,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學習中,能更多地1、收集有關描寫秋景或思念家鄉的古詩,更好的去領略我們中華民族所特有的文化瑰寶所帶來的無限魅力! 有能力的同學可以2、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試著將本首詩改寫成一段話或一篇習作。3、自學《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對王維多一些了解。
板書設計:
夜書所見
南宋(葉紹翁)
孤單
動客情
快樂
第二課時(學習《九月九日憶同東兄弟》
教學目標 :
1、查找有關資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創作背景。
2、展開豐富想象,用自己語言說說詩句意思。
3、品重點字詞,美讀詩句,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4、培養學生閱讀古詩的興趣和能力。
5、通過學習,逐步感受祖國優秀民族文化的美。
教學重點:想象詩中描寫的情景,體會作者表達的感情。
教學難點:想象詩中描寫的情景,體會作者表達的感情。
一、導入新課,提出學習目標(3分鐘)
1、揭示課題,導入新課。
師:誰知道王維?誰會背王維的詩。(學生交流上網查找的資料、從課外書知道的內容。)
師:同學們懂得真多,王維少年時期就很有文才,有多方面的藝術才能。他善于描寫自然景色。有人稱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今天我們再來學習王維的一首詩。板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2、回憶上節課的學習方法。明確本節課學習目標。(了解詩人、理解詩題、明白詩意、體悟詩情、吟誦詩文。并用自己話說說每一步具體做法及要求。)(預設)
生1:讀。把古詩讀準,讀流暢。
生2:說。利用注釋說說古詩的意思。
生3:想。詩人想表達一個怎樣的思想感情。
生4:讀。帶著感情再讀古詩。
生5:誦。背誦古詩。
……
師小結:利用注釋學習古文,是學習古詩的基本方法,看看注釋,想想每一句詩的意思,看看能不能說明白;能感受、體驗詩的思想感情,領會詩的表達方法;能主動記誦積累。同時要注意在書中留下你思考的痕跡,批批劃劃,并在旁邊做上讀書筆記,然后結合對課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
3、今天,我們就按同樣的方法學習《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二、展示學習成果(約30分鐘)
(一)基礎知識展示(小組內)(初讀全詩整體感知)(教師及時到學生之中指導展示)
1、學生自讀。(讀準通,說意思,想感情,感情讀,能背誦。)
2、小組內展示。(預設)
生1:“九月九日”是農歷重陽節。重陽節又稱老人節
生2:古人在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習慣。
生3:“山東”并不是現在山東省,而是指華山以東作者的家鄉蒲州。
生:憶的意思是想念,思念。題目的意思是在重陽佳節里懷念家鄉的兄弟。
生:不對,應當是在重陽佳節里懷念家鄉的親人,而不單單是思念兄弟。
生:“為”詩應讀“wéi”)
生:茱萸(zhū yú)
生:詩中寫在九月九日重陽節。詩人獨自在異地他鄉思念家鄉兄弟的事。
……
(二)學文悟情展示(小組內或全班)(品讀詩句、了解詩意、體會情感)
1、學生憑借注釋理解詩句意思:
⑴、逐句理解詩意。(有不同意見時,其余同學可以補充或訂正)(預設)
生:獨的意思是孤身一人;獨自一人。
生:異鄉的意思是他鄉、外鄉,就是家鄉以外的地方。
生:為異客的意思是作他鄉的客人,就是在他鄉做客。
生:詩句的意思是我獨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舉目無親,做外鄉的客人 。
生:每的意思是每當。
生:逢的意思是遇到。
生:倍的意思是格外,加倍,更加。
生:是佳節的意思美好的節日,詩中指的是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這天
生:詩句的意思是每當遇到節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親人。
生:遙知的意思是在遙遠的地方猜想。
生:茱萸是一種有濃烈香氣的植物(一種香草)古時候每年的農歷九月九日重陽節這天,人們都喜歡插戴茱萸(zhū yú),據說這樣可以避邪、消災。
生:古時候有這樣一種習俗,就是每年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這天,人們都要登高避災。
生:少一人的意思是缺少了我一個人,指缺少了作者王維。
生:詩句的意思是我在遙遠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陽節兄弟們一定都登上了高處。他們都插戴著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遺憾的是單單缺少我一個人。
……
⑵把整首詩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句與句連接不連貫時,其余學生可以補充或引導,使句子能通順,連貫。)
(3)展開想象,用自己語言說說詩意。(預設)
生:獨自一人身在他鄉,成為他鄉之客。每遇到美好的節日,我就加倍地思念故鄉的親人。在遙遠的地方,想到兄弟們都登上高處,一個個都插上茱萸,單單缺少我一個人。
……
4、再讀悟情。說一說,詩中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預設)
生:詩中表達了作者身居外地,逢重陽節,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
……
5、學生展示朗讀能力。(讀時速度稍慢,聲音稍低緩。)
(1)、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2)、配樂朗讀。師:先自讀體味,再朗讀交流。
(3)背誦展示。師:想想,怎樣背誦背得快,記得牢?
(三)創造性展示(以小組在全班展示)(利用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加深理解,想象訓練口語)
1、這是一首思鄉的詩,假如你是詩人你會怎樣說?用什么方法向親人述說思鄉的感情?
2、既然同學們想到用電話,就請你們當詩人,老師當詩人的親人,述說思念之情。
三、激發知識沖突(適時進行)(約5分鐘)
1、這首詩中你認為哪些字用得好?哪些句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生1:我認為“獨”字用得好,“獨”字表現詩人一個人離開家鄉、親人的孤獨心情。
生2:我認為“異”字用得好,說出詩人在外地想念家鄉、親人的感情。
2、你認為這首詩寫得最好是哪一句?你體會到什么?
生3:每逢佳節倍思親。
3、為什么每遇到節日就加倍地思念親?
生4:自己孤身在外,每逢過節時,看到別人全家歡聚一堂皇,就感到孤單寂寞,因此,比平時更加思念親人。
……
4、 “每逢佳節倍思親”這句詩你在哪兒看到過或聽到過?你知道它這時的具體含義嗎?
四、知識拓展延伸(約2分鐘)
1、當我們離別家鄉,離別親人的時候,我們是多么容易思念,有時一草一木就會勾起我們濃濃的思鄉之情。今天,我們就來開一個小小的賽詩會,比比看看哪位同學了解的思鄉詩最多,背的最有感情?你如果有親人在外地打工,你能用一段話說說你對他的思念嗎?如果你沒有親人在外工作,就把自己當作王維的弟弟妹妹,想想你重陽登高了,會對身處外地的王維哥哥說些什么話,來表達對他的思念之情呢?
2、收集自己喜歡的思鄉詩、歌曲等。
3、小練筆:改寫《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倍思親
獨 兄弟
少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