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山村 教學設計與反思
以上是我要在本節課中力求體現或做到的。但當我執教完畢時,回望課堂,竟還有著那么多的遺憾與不足。
首先,對教學突發事件預想不足。原來設想課前談話內容是讓學生說說自己的家鄉,以此引入課文。可上課之前,突發奇想:不如搜一首有關小山村的歌曲吧,于是想到了《媽媽的吻》。但就是這“網上一游”卻引來了“破壞分子”,最后近十分鐘,電腦出現了問題,原設計的精彩的配樂朗讀只能“干拉”了。因為課件中有生字筆順,所以未準備生字卡片。最大的失誤是黑板上也未畫好田字格。這下,我可嘗到了手忙腳亂的滋味。
其次,對文中的疊詞處理不夠深入。如“綠綠的”、“白白的”兩個詞可以抓住圖片,引導學生觀察想象:河水多綠呀,綠得像一塊玉。小鴨多白呀,白的沒有一絲別的顏色,白得一塵不染,這真是“白毛浮綠水”啊!這之后,再朗讀句子,效果會更好。此外,在讀完第二——四自然段時,可先讓學生說說“看了小山村的美麗景色,你最想說什么?”然后出示文中的語句“啊,多美的圖畫,多美的小山村!”讓學生在談話與朗讀中與作者產生情感的共鳴。
最后,對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不夠。雖然努力做到順學而導,以學定教,但在實際操作中,卻時時在不經意間忽略學生的感受,而一門心思地走自己的教案。如:在學完“山坡”一段后,我問“你還認為小山村的什么地方很美?”指名回答。沒想到,這個孩子說“我覺得山坡上的果樹林很美。”這可不是我需要的答案。于是,我幽默地說:“嗬,你真的是喜歡山坡上的果樹林,還待在里面不想出來呀。”她不好意思地笑著坐下了。課后,主任對我建議:“可以這樣說,你真的是很喜歡果樹林呀,能用你的讀讓大家也像你這樣喜歡嗎?讓她再次展示朗讀此段,既加深了印象,又避免了孩子的尷尬。”是啊,這樣處理才叫真正地尊重了學生。此外,還有一處處理不妥。在指名朗讀第二——四自然段時,都是舉起十多只小手,我只點一人,未讀到的孩子們神情沮喪。現在想來,當時如果根據學生對每處景色的喜歡程度分組朗讀,也許會掀起課堂上一個小小的高潮。
總之,這節課讓我品嘗到了深入鉆研教材所獲得的樂趣,讓我感受到多多聆聽周圍領導和同事的意見與建議對自己的幫助有多么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