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壁虎借尾巴》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冀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一年級下冊》第19課。
教材分析:
《小壁虎借尾巴》是冀教課標版一年級下冊19課。這是一篇童話故事。課文借助形象化擬人的手法,通過小壁虎向小魚、老黃牛、燕子借尾巴的故事,向我們介紹了小魚、老黃牛、燕子、尾巴的用途及壁虎尾巴可以再生的特點,揭示了動物尾巴都有用這樣的一個道理。生動有趣的故事情節,深入淺出;引人入勝,把小動物有禮貌和它們之間真誠相待的美好形象表述得栩栩如生,使孩子們既學習了科學知識,又受到了美的熏陶。符合一年級兒童的年齡特點,不僅對學生進行了科普教育,而且還發展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審美能力。
設計理念:課標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朗讀訓練是語文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項語言基本訓練。它既是理解語言的有效手段,也有助于增強語感,發展語感。
學生學習書面語言,主要途徑是范文語言的內化,所以,在本課教學中,教師盡量做到讓學生直接去感受語言,積累語言。
一年級的小學生正處在閱讀的起始階段,根據本課的課型特點及語言特色,在教學方法的總體構想上,可采用情景教學法,運用生動形象的多媒體等教學手段,把學生帶入課文情境,讓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產生好奇心、求知欲,在躍躍欲試的狀態下進入閱讀。在整個閱讀過程中,使學生始終保持主動參與的角色意識,激發學生通過這個故事,認識到小魚、老黃牛、燕子尾巴的作用,了解小壁虎的尾巴有再生的功能,課文淺顯易懂,線索明了,人物對話角色鮮明,是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培養良好語感的最佳范例。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自主探索,了解小壁虎尾巴易斷、可以再生的特點,及小魚、老黃牛、燕子尾巴的特點。
3、在語感訓練和表演中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過程與方法:
1、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語文實踐能力。
2、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審美能力,朗讀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
教育學生禮貌待人
教學重點:
1、讓學生在學習小壁虎借尾巴的經過中,理解小魚、老黃牛、燕子尾巴用途的詞、句子,并了解它們尾巴的功能。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能夠表演這個故事。
教學難點:通過看圖,讓學生理解小壁虎尾巴的功能和可以再生的特點。
教學準備:教師:
1、動畫片《小壁虎借尾巴》。
2、制作小壁虎、小魚、老黃牛、燕子頭飾。
3、壁虎、小魚、老黃牛、燕子圖片。
4、多媒體課件。
學生:通過請教、查找資料等方法,了解各動物尾巴的作用。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趣導入
(放錄像,小壁虎爬在墻上捉蚊子的情景。)
小朋友,剛才你們看到錄像捉蚊子的動物是誰?師板書:小壁虎
想不想和它打招呼?那么你試一試吧!
小壁虎想問問你們:
1. 師:你們平時除了喜歡學習,還喜歡干什么﹖
生:幫媽媽洗碗,給爸爸倒茶。
師:真是個孝順的好孩子。有沒有不同的愛好呢﹖
生:唱歌,畫畫,跳繩。
生:看電視動畫片。
師:喜歡看什么動畫片呢﹖
生:《喜羊羊和灰太狼》、《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