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去二三里》教學設計5
【教材分析】本課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人教版)一年級上冊識字㈠單元中的第一篇課文,內容是一首古代童謠,要求認識十二個生字,配有兩幅插圖。
【學生分析】
學習本課時,學生剛剛學完漢語拼音,在學拼音的過程中已經認識了部分生字,學習了幾首兒歌,有初步的學習生字和兒歌的經驗。但學生對漢語拼音還沒有達到熟練鞏固的進步。本課要掌握的十個表示數字的漢字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有較多的接觸。
【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因此,在設計本課時,教師盡可能多地為學生搭建自主學習的平臺,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學習目標】
1、認識十個表示數字的漢字,能讀準字音,認清字形,理解字義。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學有余力者會背誦。
3、初步感受童謠中所表現的景色美。
【課前準備】
課件制作。
【教學過程】
一、聯系舊知,導入
1、小朋友,大家在幼兒園學過許多兒歌,誰還記得哪些兒歌中有數字?你能背給大家聽聽嗎?
⑴ 學生回憶舊知。
⑵ 指名背誦兒歌。其余學生跟背“
備選若學生一下子說不出來,則教師舉例示范。
(如一、二、三,爬上山,
四、五、六,翻跟頭,
七、八、九,拍皮球,
伸出兩只手,十個手指頭。)
2、這些數字兒歌可真有趣!
環節意圖:通過讓學生回憶舊知,調動學生的原有語言儲備,為學習新內容做準備。
二、學習古詩
1、導入今天我們要學一首古詩,里面也有數字,大家想讀嗎?
2、讀通詩句:
⑴ 請打開語文書翻到44頁,先把數字寶寶圈出來,再讀一讀。
⑵ 誰能把圈出來的數字寶寶大聲地念給大家聽?
指名讀,師生正音。(課件出示詩句,并圈出十個數字)
大家一起讀一遍。
⑶ 有一個數字寶寶在詩中的讀音跟剛才大家讀得不一樣,找找是哪一個?(課件圈出yí)
① “一”在第四聲的前面要變成第二聲,在詩中它的后面是qù第四聲,所以是“yí去二三里”。另外還有“yí個人”、“yí輛車”、“yí座山”,你還會說嗎?指名說。
② 再來把第一行讀一遍。
⑷ 現在,你能把整首詩讀下來嗎?試試看:
① 學生自由讀。
② 指名讀,評價正音,學生齊讀。教師適當作指導及示范。
③ 齊讀。
⑸ 每首詩都有一個題目,這首詩的題目叫──(課件出示課題)一去二三里。學生齊讀課題:
① 題目和詩句的第一行內容一樣,讀得是否一樣呢?聽老師讀讀看。你聽出有什么不同?學生聽讀并說一說不同之處。
② 誰來讀一讀?指名讀,評議
③ 同桌兩個人互相讀一遍,聽聽是否讀得不一樣了。同桌互讀互評
④ 誰能加上題目讀整首詩?指名讀。
⑤ 男同學讀一遍,女同學比一比。
3、了解詩意:
⑴ 老師在讀這首詩的時候,仿佛看見了一個美麗的小山村,你們看見嗎?你能說說你看見了哪些景物嗎?說不出來,你可以再仔細讀讀這首詩。學生自由表達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