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 = 、> 、<(通用13篇)
認識 = 、> 、< 篇1
(四)認識 = 、> 、<
一、 教學目標:
1、 初步學會用一一對應的方法比較物體的多少,了解“同樣多”、“多”、“少”的含義。認識和表示的意思及用法。
2、 會比較5以內數的大小。
二、 導入:
故事:第三天,小兔子們又去采蘑菇了,今天的蘑菇比較少了,他們才采到四朵蘑菇,他們回到家,準備吃了,(出示:四只兔子和四朵蘑菇一一對應。“=”兔子和蘑菇的數量一樣多。)這時兔媽媽回來了,有五只兔子了,只有五朵蘑菇,媽媽沒得吃怎么辦?(兔子比蘑菇多了一個。“﹥”)老大和老二想平時媽媽那么辛苦,應該讓媽媽吃,所以老大和老二就偷的走掉了。(這時兔子的數量比蘑菇少,“)”)出示:=、〉、﹤
三、 教學過程:
1、 教學“ = ”①一個對一個比,你從中知道了什么呢?
②教師示范寫法“ = ”。
③學生操作,擺幾個○對應擺同樣多△。
2、 教學“>”
①從圖中讓學生看出松鼠比小熊多,也就是幾比幾多?可以用什么符號表示呢?“>”叫大于號,5>3,讀作5大于3。
②講評書寫。
③用同樣的方法教學“<”。
④小結。
3、 鞏固強化:做一做:1—3題,相對應的一課一練。
教后記:1 通過小白兔的故事,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基本能夠掌握大于號、小于號、等于號。
2 通過記兒歌的方法使學生區分清楚大于號、小于號的方向。
3 有一小部分學生對于大于號、小于號還不太能區分。主要是方向性的錯誤。
認識 = 、> 、< 篇2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20~21頁的例題,第21頁“想想做做”的習題。
[教材簡析]
教材在認識1~5和0這兩段內容后面,安排了“=、>、<”,使學生認識表示數的大小關系的這三個符號,并加深對已學的數的認識。
比較兩個事物的多少,基本方法是一一對應。教材以“森林運動會”上的動物為素材,引導學生用一一對應的方法進行比較,并把比較的結果用=、>和<表示。先從兔子和猴子的只數一一對應的比較中,認識“同樣多”,理解“=”的意思、讀法和用法;再把松鼠和小熊一一對應起來,通過觀察認識“…比…多”、“…比…少”,聯系比較的結果,理解“>”和“<”的意思、讀法和用法。教材中還分別安排了=、>和<的寫法。
“想想做做”根據數的大小進行判斷,使學生會用=、>或<表示兩個數的關系。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會用=、>或<表示兩個數的關系。
教學難點是會用>、<表示兩數關系。
[教學目標]
1初步學會用一一對應的方法比較物體的多少,了解“同樣多”、“多”、“少”的含義。認識=、>和<表示的意思及用法,會比較5以內數的大小。
2發展初步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能積極參與數學學習的活動,喜愛學習數學。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誘發參與
導入:小朋友們,你們喜歡小動物嗎?喜歡哪些小動物?有一天,森林里熱鬧了起來,原來呀——“森林運動會”開幕了。(出示主題圖)
提問:瞧,有哪些隊的小動物參加了比賽?你能知道他們每隊各有多少名隊員嗎? (學生數一數匯報)小朋友們,你們從中能知道些什么呢?(松鼠隊隊員最多;小熊隊隊員最少;小兔隊和小猴隊隊員同樣多。)
[評:教師注意創設教學情境,將學生喜愛的“森林運動會”的場景作為教學的切入點,學生能快速地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掌握學習的主動權,饒有興趣地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二、引導探究,學習新知
1教學“=”。
講述:剛才有小朋友說小兔隊和小猴隊隊員同樣多,是不是這樣的呢?讓我們將它們排一排、比一比就知道了。
提問:小兔隊有幾只?(4只)貼出4只兔。小猴隊有幾只?(4只)對應貼出4只猴。
提問:一個對一個地比,你從中知道了什么呢?(小兔和小猴同樣多;4個對4個正好同樣多;4和4相等……)
提問:4和4相等,我們可以在4和4中間用什么符號來表示呢?(學生猜一猜,再看看書上是怎么說的。)
討論交流,說明:像“=”這樣的符號就是我們今天要認識的新朋友,它的名字叫等號,4=4讀作:4等于4。(板書)
學生齊讀,觀察“=”號的寫法。(上下兩橫對齊一樣長)
教師示范寫法,學生描紅。
學生操作:先擺幾個○,再對應擺同樣多的△,然后寫一寫,說一說幾等于幾。
2教學“>”。
講述:小兔隊和小猴隊同樣多,現在再讓我們看看松鼠隊和小熊隊的情況。
指名貼出松鼠的只數,再一一對應貼出小熊的只數,讓學生說說從圖中知道了什么。(松鼠隊比小熊隊多;小熊隊比松鼠隊少等)
提問:從圖中看出松鼠比小熊多,也就是幾比幾多?
提問:4和4同樣多,我們可以用等號來表示,那么5比3多,可以用什么符號來表示呢?(學生猜一猜,再看書上是怎么告訴我們的。)
學生猜一猜,找一找,相互交流。
說明: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認識的另一位新朋友(板書>),它的名字叫“大于號”,5>3讀作:5大于3。(板書)
提問:讓我們仔細瞧瞧,>長的是什么樣子?學生匯報。
提問:>怎么寫呢?哪位小朋友能寫給大家看一看。(指定3人板演,其余學生書空)
講評書寫,學生描紅。
提問:你們能用手勢做出>的樣子嗎?
學生用食指和中指做出>。
提問:讓我們閉起眼睛想一想>的哪一邊對著的數大,哪一邊對著的數小呢?(學生討論交流)
3用同樣的方法教學“<”。
4總結。
提問:今天,我們認識了哪幾位新朋友?
講述:>和<長得很像,老師經常會把它們給認錯了,哪一位小朋友有辦法能幫我很快記住哪個是大于號,哪個是小于號呢?
學生討論得出結論:大口朝前是大于號,尖頭朝前是小于號。
教唱歌曲。
學生邊唱歌曲邊做手勢表演。
[評:在突破>、<的教學難點時,教師不是將“大口朝前是大于號,尖尖朝前是小于號”及“開口對大數,尖尖對小數”這些說法強行灌輸給學生,而是通過教師的巧妙引導和學生的討論交流,讓學生在觀察、想像、比較、討論的過程中逐步領悟、總結出這些說法。這樣做切實地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最后再以兒歌形式教唱,鞏固了學生對>、<的認識,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三、鞏固強化,拓展思維
1 “想想做做”第1題。
指名填空,其余學生書上練習。(集體訂正,選題說說是怎么想的)
2 “想想做做”第2題。
指導學生看清是誰和誰比的,聯系比的結果,在○里填上合適的符號。(學生練習,交流校正)
3 “想想做做”第3題。鼓勵學生思考和交流,初步體驗結果的不確定性。(學生先思考,再組織交流)
四、歸納小結,提高認識
提問:小朋友們,今天這節課你認識了哪幾位朋友呢?和它們在一起你學到了哪些本領呢?
[評:學生自己小結,相互補充,共同完善,比由教師小結更易于被學生所接受,同時也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總評]
評價一節數學課,不光要看教學效果,更重要的是看教學的全過程,是不是為學生創設了一個良好的求知環境,是否引導學生觀察、研究、歸納,讓學生成為知識的發現者。這節課正是依據這個認識,在教學“同樣多” 時,引導學生通過看清兔子和猴子一個對一個正好對完,并指導學生說出“同樣多”、“4=4”;在教學“多”、“少”時,仍然用一一對應的方法讓學生觀察,并引導學生討論。整個教學都體現了引導學生經歷主動探索的過程。最后用歌曲來記住這些符號,這樣,學生興趣盎然,一直在興奮的情緒中學習數學。
認識 = 、> 、< 篇3
認識=、>、<
儀征市新集中心學校 凌廣紅
教學內容:數學第一冊第五單元 第四小節
教學目標 :
1、在運動會的情境中,通過觀察比較,了解“同樣多”“多”“少”的含義,認識=、<和>表示的意思及用法,會比較以內數的大小。
2、在比較過程中滲透“一一對應”的思想,初步用一一對應的方法進行比較。
3、在探索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中,發展初步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發展解決問題的策略。
教學準備:運動會的掛圖、各種小動物的頭像
教學過程 :
一、情境導入
談話:森林運動會開始啦,你們想不想去看看?
1、出示情景圖
提問:瞧,運動員登場了,同學們看一看有幾支代表隊?
2、學生匯報
3、在仔細看一看,每個隊有幾名隊員?
生答
二、設計比賽方案
談話:現在四隊隊員要進行拔河比賽,可是比賽方案還沒有呢,請你來當小裁判,你想讓哪兩隊在一起比賽?
1、分組討論比賽方案
2、小組匯報,教師板書
三、認識=
提問:剛小朋友想出了好多種比賽方案,你們覺得哪個隊比賽最能體現拔河比賽的公平?
學生回答。
1、問為什么,師貼圖板書。
2、我們來把小兔和小猴手拉手,看看它們是不是都有好朋友?
一邊說一邊連線。
3、你發現了什么?生答,所以它們一樣多。
4、在4與4之間寫=,它的名字叫“等號”,跟老師來讀。
5、仔細看一看等號應該怎樣寫?
6、你認為寫等號有什么要注意呢?
7、你們觀察的真仔細,教師范寫,你們也能象老師一樣嗎,打開書試一試。
四、認識>、<
1、師:為什么你們覺得小松鼠隊和小熊隊不公平呢?
生答
2、松鼠有幾只?師貼圖并板書5
小熊有幾只?師貼圖 并板書3
3、我們來看一看,教師連線
哦,通過圖,小松鼠確實比小熊怎樣?也就是5比3怎樣?
4、我們也可以用符號來表示(板書:大于號)它的名字叫“大于號”跟老師讀,5>3
5、大于號怎樣寫呢?
直接范寫,學生練寫
6、小松鼠比小熊多,那么小熊比小松鼠呢?也就是3比5怎么樣?我們可以用小于號來表示(板書:小于號)它的名字叫小于號,跟老師讀小于號,3<5
7、小于號怎樣寫呢?
直接范寫,學生練寫
五、>、<比較
1、剛才我們已經認識了>、<,>和<長的非常像,你能看出他們不同的地方嗎?
對,他們開口不同,開口朝左,尖尖朝右的是大于號,開口朝右,尖尖朝左的是小于號
2、這是>,這是<
下面老師說,你們也用手勢來擺一擺。
師說大于號生擺,師說小于號升擺。
3、>和<長得很像,我們經常會把它們給認錯了,于是他們編了一首歌讓我們記住它們,聽
大口朝前大于號,尖尖朝前小于號,大口對大數,尖尖對小數,牢牢記住莫忘掉。
六、鞏固練習
通過剛才的拔河比賽,我們認識了三位新朋友,下面我們用今天所學的知識,也來賽一賽好嗎?
1、圓片弟弟給你們出題目了,有幾個圓片?
誰愿意上來帖,要和它同樣多,比它帖的多,比它貼的少。
2、圓片弟弟看到你們把題目做出來了,有點不服氣,把三角和方形也找來考你們。
出示題目
第一題
3、你聽,他們只夸你們聰明呢!你們能把下面題目做出來嗎?
打開書做題目
4、我們來看最后一題,出示4> ,是什么意思?
集體訂正
七、總結
認識 = 、> 、< 篇4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22頁的例題,第22~23頁“想想做做”的習題。
[教材簡析]
認識6~9是先通過主題圖數出6~9各個數,再通過算珠一一對應地抽象出6~9,讓學生認數、寫數。然后在“想想做做”里通過涂一涂、數一數、寫一寫、畫一畫、說一說等方式,加深對6~9的各數含義的認識,并注意培養學生的數感和估計意識。
[教學目標]
1經歷從生活情境中抽象出6~9的過程,認識并會寫6~9,掌握6~9的順序。
2初步學會用具體的數描述生活中的簡單現象,發展初步的數感。
3感受生活處處有數學,能夠運用數,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4能主動與同伴合作交流。
[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復習舊知
1談話激趣:小朋友們,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位朋友,你們瞧,它是誰?(電腦演示可愛的動物“狗貝貝”及帶來的數字娃娃)數字娃娃依次出示,并讓學生根據出示的數練習認數、讀數。
2復習舊知:瞧,這些數字娃娃多粗心呀!連隊伍都沒有排好,誰能把它們從小到大排排隊?引導學生復習5以內數的順序。
3談話:今天老師帶來了一袋漂亮的玻璃珠,同學們每人抓一次,看你抓到了幾顆?引導學生初步接觸6~9。
[評:通過多媒體課件復習舊知識和利用抓珠子的情境教學,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觀察思考,探究新知
1認識6~9。
(1)提問:(電腦課件出示:屏幕中有老師帶領學生做套圈游戲)同學們,你觀察到什么?小組交流。通過學生匯報得到:6名學生、7個人、8個套圈、9個套樁。
(2)在計數器上分別撥出6、7、8、9個珠子,小組里互相看看撥得對不對。
(3)從學具盒中分別找到這些數字卡片。教師說數,學生舉相應的數字卡片。組長說數,組員舉數字卡片。
(4)涂色游戲:看到相應的數,就在下面相應數量的圈里涂上顏色。(“想想做做”第1題)
2學寫6~9。
(1)提問:我們認識了6、7、8、9這4個好朋友,你覺得它們像什么?怎樣把它們寫好呢?鼓勵學生采用自己獨特的記憶方法。教師重點指導寫數的方法,先講清起筆、運筆,再臨摹寫在22頁的田字格里。
(2)談話:今天我們的老朋友“狗貝貝”又給我們介紹了它的新朋友。我們來認識一下吧,(電腦課件出示鯊魚、金魚、蝦、蟹)數數它們分別有多少?并把它們的數量寫出來。你要寫對了,它們就會吐泡泡向你表示感謝呢!(“想想做做”第2題)
[評:這一層的設計,主要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索來獲取新的數學知識。學生在生活中已經認識了6、7、8、9,所以在教學中教師依據他們已有的經驗設計了舉數字卡片的游戲,來鞏固學生的已有知識。并且注意分組合作交流,幫助學生樹立信心。寫數對低齡兒童來說是比較枯燥的,這里設計了老朋友“狗貝貝”介紹新朋友,讓學生反復學寫數字,學生樂于接受,從而達到練習的目的。]
三、鞏固深化,應用拓展
講述:我們認識并會寫6、7、8、9了,下面“狗貝貝”想帶領你們這些聰明的小朋友到闖關游樂城去玩玩,咱們出發吧!(電腦課件出示游樂城)
1第一關:看數繼續畫。(“想想做做”第3題)
交代:每個同學有一張題紙請你幫貝貝繼續畫,要求看清上面的數。
學生做完到實物投影下展示,并反饋。
2第二關:打撲克,比大小。(“想想做做”第4題)
交代:每個同學拿出數字卡片,同桌為一組,兩人同時出任意一個數,同時說出比較的結果,快的一方獲勝,可以得到對方的卡片。
選幾組學生匯報,學生可以互相評價。
3第三關:找座位。(“想想做做”第5題)
(1)(課件出示:8說:“我應該站在哪里?誰比我小呢?”7說:“誰比我大?我應該站在哪里?)
學生小組討論匯報結果。由于答案不是惟一的,所以只要答對就予以肯定。
(2)學生在題紙上填尺子刻度,并觀察5離8近一些,還是離1近一些?
4第四關:吃水果。(“想想做做”第6題)
講述:“狗貝貝”對每一位同學都很滿意,它為每個小組拉了一車水果作為獎勵,只要你答對了它的問題,就可以得到水果。分小組合作練習,做完后學生互評。
5按要求排隊。
教師先選一組示范:第6個同學舉手,前面8個同學向左轉,第7個同學蹲下等。以小組為單位排隊,選出發令員提出要求,學生分組活動。
[評:教師把“想想做做”中的習題用闖關游戲的活動形式呈現,并安排了按要求排隊的實踐活動,使學生始終在輕松的氣氛中鞏固所學知識,并把知識運用于生活。體現了數學來源于生活,同時也要回到生活中去的理念。]
四、總結評價,歸納學法
提問:同學們,這節課大家學得高興嗎?你們每個同學都很認真。你學到了哪些本領?同伴給你什么幫助?互相說說,再告訴大家。
[評:最后的總結很有必要。讓學生自己總結出學習的方法和所學到的知識,體會到互相合作、主動探究是學習的好方法。]
[總評]
本節課最大的特點是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讓他們愉快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學生始終以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進行學習,符合《數學課程標準》的新理念和新思想。由于學生在以前接觸過6~9這些簡單的數,教師根據學生的情況把重點放在知識的應用上。學生年齡小,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師在整節課巧妙地利用了“狗貝貝”這個孩子學生喜歡的卡通形象帶領孩子學習。開課用它來復習舊知,在掌握新知以后又運用了多種活動形式把教材中的習題融入課堂,加入實踐性的排隊游戲,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本節課很好地體現了教材的編排意圖,真正體現了“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的新理念。
認識 = 、> 、< 篇5
(五) 認識6—9
一、 教學目標:
1、 情境中抽象出6—9的過程,認識并會寫6—9。
2、 能主動與同伴合作交流。
二、 教學過程:
1、 認識6—9。
①出示套圈游戲,觀察到什么?小朋友交流匯報。
②在計數器上分別撥出6、7、8、9個珠子。
③找數字卡。
④涂色游戲,想想做做第1題。
2、學寫6—9。
三、 鞏固深化:
第一關:游樂城,想想做做第3題。
第二關:打撲克,比大小。第4題。
第三關:找座位。第5題。
第四關:吃水果。第6題。
四、 總結評價,歸納。
教后記:1 小學生基本上能掌握6、7、8、9具體含義和書寫。
2 較多錯誤的是8的書寫順序。
3 聯系生活用數字說話學生還說得不夠好,不夠開闊。
(四) 10的認識
一、 教學目標:
1、 發展初步的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2、 在交流中認、寫10,理解10以內數的順序,比較10以內數的大小。
二、 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小朋友位我們帶來了一個節目。《數鴨子》音樂響起,10個小朋友正歡快的在臺前跳舞。今天,我不是叫你們數鴨子,我請同學們幫我數一數由幾個小朋友在跳舞。
三、 學過程:
1、 出示掛圖,數出10個小朋友。
2、 實物操作。(用圓形代替小朋友)
3、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數字是10
4、 拓展應用,你能用10說句話嗎?小組內說一說。
5、 寫10比賽。
6、 總結。
四、 鞏固深化:①想一想做一做:第1題。認數,數數。
②游戲2—4題。
五、 總結談話:在這節課你學到了哪些本領?你是怎樣想的?
教后記:1 這節課由于內容比較少,所以學生比較容易掌握。
2 書寫也寫的比較好。
認識 = 、> 、< 篇6
[教學內容]數學一年級上冊教科書第 14頁例題,第 15頁“想想做做”的習題。
[教材簡析]
教材先通過主題圖,讓學生分類數一數 1~5個數,接著用算珠表示數量 1~5,對應著出示數 1~5,讓學生認識并寫數。用算珠直觀表示出1添上 1是 2,2添上 1是 3……可以使學生感知 1~5的聯系,體會這五個數的數序排列。通過學生的數數、畫畫、寫寫等活動,加深學生對 1~5各數實際意義的感受和認識,提高寫數能力。
[教學目標]
1. 經歷從生活情境中抽象 1~5各數的過程,認識1~5,會讀、寫 1~5各數。
2. 在聯系實際情境認數的過程中提高學習興趣,能按順序用數描述物體的個數并進行交流。
3. 會用 5以內的數描述生活中物體的個數,體會日常生活中存在著數,初步建立數感。
[教學過程]
一、激情引趣
師:小朋友們喜歡小動物嗎?我們一起到動物園游一游。
(屏幕出示:猴子 5只、斑馬 3匹、熊貓 1只、鴕鳥 2只、孔雀 4只)
師:這么多可愛的動物中,你喜歡哪一種?
師:數清你所喜歡的動物的個數,用相同個數的小圓片表示出來。
(學生動手擺圓片)
師:與組內的小朋友說說,你喜歡的動物是什么?你是用幾個圓片來表示這種動物的?
(學生小組內討論)
師:哪個小組的同學愿意說說你喜歡的動物數量?
(學生在實物展臺上擺出相應的圓片,學生邊說邊擺,全班進行簡單地評價。)
小結:小朋友們所擺出的圓片都在 1~5之間,今天我們一起認識 1~5。
[評析:教師根據小朋友喜愛小動物的特點引入,創設了兒童喜歡的問題情境,激發起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同時在操作中鞏固了用圓片可以表示物體的個數。]
二、動手操作,合作探究
1. 擺一擺。
你能根據所擺圖片的個數,從你的學具卡片里找出相應的數字卡片嗎?找一找,看誰找得對?
(學生活動,師在組內巡視學生操作情況)
組內同學相互評價擺得是否正確,請每組的一名代表上臺擺出圓片和數字卡片,全班交流。
2. 撥一撥。
(1)小朋友們擺得很正確,下面老師給小朋友們帶來了一個新的學習伙伴——計數器,仔細看。(師在計數器上撥上 1個珠子)
我在計數器上撥了幾個珠子?( 1個)又添了幾個?(1個)現在是幾?2添上 1是幾?3添上 1是幾?4添上1是幾?
下面請你在自己的計數器上依次從 1撥到5,再從5撥到1,好嗎?
(學生撥珠,邊撥邊說)
(2)如果任意給你一張數字卡片,你能用計數器上的珠子表示嗎?
3 5 2 4 1
(教師出示卡片,學生一起操作)
(3)像老師一樣,一個小朋友出示卡片,組內的其他小朋友來撥一撥。
(學生組內進行撥數活動)
3. 寫一寫。
剛才我們認識了 1~5,你們愿意寫一寫嗎?自己先來試一試,把這些數寫在自己的本子上,從1寫到5。看誰寫得最好。
寫完后,小組內的小朋友相互評價,最后教師評價。
教師示范書寫 1~5,重點指導寫 5,第 2筆,在斜豎靠上的地方寫橫,注意要平。學生練習書寫。
(學生重點練習書寫數字 5,教師巡視個別指導)
4. 說一說。
生活中哪些地方你見到過 1~5這幾個數?(生:門牌號、汽車車牌號、電話號……)隨著學生想到的事物,屏幕出現實物圖,如門牌號1號、汽車車牌蘇 d 2315……
場景圖:看,那是幾路公共汽車?(2路)
丁丁家住幾號樓幾單元幾室?(4號樓 3單元501室)
[評:教師通過讓學生自己操作,初步感知 1~5這幾個數,每撥一次,珠子的個數就增加1個,實際滲透了 1~5各數是由幾個 1組成的。在寫一寫的教學中,教師在學生已有的寫數水平上,先讓學生自己嘗試寫數,然后再重點講解,充分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針對性強。同時,教師給了學生自主交流的空間,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感受生活與數學的聯系。]
三、鞏固新知
1. 小朋友知道教師節是幾月幾日嗎?
(9月 10日)教師節這天,小朋友把教室打扮得漂漂亮亮。看!(屏幕出現慶祝教師節圖)
師:仔細觀察,與小組的同學說說你看到了什么?
(學生小組討論后,全班交流)
師:哪位同學能用數說說你所看到的事物?
(生:1個男孩兒拉琴,3個女孩兒跳舞,4個不同顏色的氣球……)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在學生所指的事物旁,依次出現數字1、3、4、5……)
2. 搶答:看圖說數。
出示圖:3根黃瓜 5個西紅柿 2段藕 4個蘿卜 1棵白菜
(隨著實物圖的不斷出現,學生站起來說數,比比誰說得又對又快)
3. 猜數游戲。
(1)2后面的數是幾?
(2)3和 5之間的數是幾?
(3)4前面的數是幾?
你們也可以與同位互相玩一玩猜謎的游戲。
4. 你們愛吃水果嗎?
屏幕出現水果圖:1個西瓜 2個菠蘿 3個梨 4個草莓 5個香蕉
這些水果分別有幾個?
5. 出示花瓶圖。
在這幅圖中,每個花瓶里都缺少幾朵花,用水彩筆畫出花瓶里缺少的花。
(畫完后,用實物投影將圖畫展示給全班小朋友看)
[評:練習設計形式新穎、層次清楚。特別是第 3題猜謎的游戲,實際是對今天所學知識的鞏固,學生練習時思維活躍、興趣濃厚。]
【總評】
本節課的設計重視學生通過學具操作主動參與學習的過程。教學中,教師為學生主動參與創設了良好的氛圍,大量的動手操作,為學生提供了觀察、交流、合作的時間和空間。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
1. 面向全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引入新課的過程中,教師用學生喜愛的小動物,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意識,符合低年級兒童的心理特點。整個教學過程中,為學生設計的動手操作、看誰寫得最好、猜謎游戲、找找生活中 1~5各數等一系列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2. 讓學生在操作、交流中自主學習。
教師在這節課中為學生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很多,體現了兒童“智慧長在手指尖上”的特點。在撥一撥的過程中,學生充分認識了 1~5各數以及它們的順序,實際也滲透了這幾個數是由幾個一組成的,學生對這 5個數的認識是深刻的。通過“同位交流”、“小組合作”等形式,不僅鞏固了今天所學的知識,更重要的是人人參與了學習的過程,真正體現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如,練習中的猜謎游戲,創設了開放的學習環境,互相提問、互相解答,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養成了積極參與學習的意識。
3. 結合生活實際,體現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在學習完 1~5各數之后,教師讓學生找找生活中 1~5各數的應用,學生充分運用已有的經驗,舉出各種實例。此時,教師又將與 1~5有聯系的生活中常見的汽車牌號、居住的幾單元幾號等實例呈現給學生,打開學生的思路,學生體會到原來生活中與這 5個數有聯系的事物還有很多,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喜愛數學的情感,促進了學生的發展。
認識 = 、> 、< 篇7
小學數學第一冊練習九
l 教學內容:
小學數學第一冊教科書第64——65頁及練習九的第1——3題。
l 教學目標 :
1. 引導學生經歷認識10的過程,發展學生的數感。
2. 學會10的數數、認讀、寫數、大小比較和10的分與合,對10的數概念獲得全面認識和掌握。
3. 培養學生實踐能力、觀察能力及初步的數學交流意識。
4. 引導學生感受數10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
l 教具學具準備:
投影儀、直尺、學具圖片、掛圖、數字卡片、小貝殼圖片等。
l 教學設計:
(一) 創設情境
老師請大家猜一猜。
a. 有一個數,表示一個物體也沒有,還表示起點,它是誰?(貼圖片0 )
b.能與0做鄰居的又是誰?(貼圖片1 )
c.在我們所學過的數字中誰最大?(貼圖片9 )
d.故事:9知道它最大可驕傲了,它對0至8各數字說:“你們誰都沒我大,特別是你——0,表示一個物體都沒有,你真是太小了,不能和我比。”0聽了可傷心了。1走到0的身邊,和0想出了一個很好的辦法對付9。這時,9沒話可說了。大家猜一猜,1和0想了一個什么辦法?
學生可能猜出許多不同的辦法,教師引出1和0的想法:
1和0聯合起來,站在一起組成“10”,10是兩位數,當然比9大。設計意圖:
在這一環節中,我創設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情境,使學生既復習了9以內數的大小比較,又引起了新的教學思考:1和0用什么辦法使9沒話可說?引出新課題。這里可以使學生感悟到兩個數字可以組成一個新的數,數和數之間是有聯系的,是可以組合的。
(二) 探究學習
板書:10的認識
齊讀“10”。
1.學習10的含義及10以內數的順序。
(1) 聯系實際,舉與10有關的例子。
我們的身邊或我們生活中有許多與10有關的物體,你能給大家舉一個例子嗎?
師:同學們舉了很多例子,像這樣:人的手指、腳趾、一組的人數、氣球個數、花的盆數等等,都可以用10來表示。
(2)做排隊游戲。
請小朋友們站成一排(8人),問共有幾個人?
(老師站進去)現在有幾個人?(9人)
如果想讓第一排有10個人,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數一數現在有幾個人?誰是第10個人?你是從哪邊數的?還有誰也可以是第10個人?怎樣數?
設計意圖:
這個活動的設計,給每一個學生展開了豐富的活動平臺,讓學生在充分的活動空間中舉出許許多多與10有關的例子,如:人有10個手指頭、10個腳指頭、10個同學組成一組等。通過讓學生舉例、動一動、說一說、數一數,知道10可以表示物體的個數,使學生經歷了由物抽象到數的過程,感悟到數與生活的聯系,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就在生活中。
2. 10的位置與大小。
(1)尺子上的數字。
同學們經常用到尺子,請小朋友觀察,9在8的后面,10在哪里,為什么?
老師這里也有一把放大的尺子,誰知道空格里應該填幾?
投影儀出示:
全班齊讀0——10,再齊讀10——0。
(2) 比大小。
10和9中間用什么符號來連接?
10 9 反過來 < 10
設計意圖:
利用直尺教學10的位置,使學生一目了然,建立數感。同時,使學生再次認識到數字與生活密切相關。在比較10的大小時,給學生提供了較大的比較空間,這樣學生思維的靈活性也得到了較好的培養。
(3) 10的寫法。
我們學習了10的這么多知識,那我們該怎樣去寫10呢?
在田字格里練習寫10。你是怎樣寫10的?
生答:左邊是1,右邊是0,要占用兩格。
(由于學生已學過1和0的寫法,所以書寫時并不困難。)
(4) 10的分與合
(1)情境引入
一個星期天,小明準備去看望奶奶,給奶奶帶點什么呢?對了,這里有10個蘋果,給奶奶帶去吧!但是一個袋子裝不下,就把10個蘋果分別裝到兩個袋子里,小明可能會怎樣裝這10個蘋果呢?
(2)五人小組合作,探究學習。
請你拿出10個蘋果學具圖片,按照不同的分法把它們分成兩堆。其中一人做好記錄,說出不同的分法。(學生活動,老師展示蘋果樹圖)
(3)匯報結果(學生把蘋果掛到蘋果樹上的合適位置)。
(4)學生觀察,鞏固新知。
剛才大家通過分蘋果,知道了10的組成,可是,要把這么多的組成都記下來,可真不容易。請同學們觀察一下,可以減少哪些記憶內容?
引導學生說出:看一個,記兩個,最后得出結論,只需記住5個即可。
10 10 10 10 10
1 9 2 8 3 7 4 6 5 5
用最快的方法記憶10的組成。
(5)游戲,組成10。
師生互動
教師說一個數,學生說一個數,兩個數組成10。
設計意圖:
在這一環節中,我采取了從創設情境入手,以小組合作展開學習、探究,讓學生自己去發現10的分與合。使學生人人都動口、動腦參與學習。在探求知識的過程中,領悟到了好的學習方法,培養了自主學習的意識。
(三)課堂作業
1.看掛圖填數。
學生模仿指揮員發出命令,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說說生活中還有哪些類似情景。
2.猜數游戲。
正確猜出小貝殼下面的數字,獎勵小貝殼。
(四)課堂小結:
師帶領學生回顧本課內容,然后提問:
你這節課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認識 = 、> 、< 篇8
目標:,知道9的形成及能手口一致點數9以內數量的物體。
內容:
過程:(一)、手指游戲
我說1,我對1,一根手指就是1;我說2,我對2,1添上1就是2;
我說3,我對3,2添上1就是3; 我說4,我對4,3添上1就是4;
我說5,我對5,4添上1就是5; 我說6,我對6,5添上1就是6;
我說7,我對7,6添上1就是7; 我說8,我對8,7添上1就是8;
我說9,我對9,8添上1就是9。
(二)、認識數字9
1、《拔蘿卜》拔出9,知道9在8的后面。
2、用橡皮泥制作9寶寶。
(三)、學習9的形成(視頻儀)
1、故事《排節目》的形成。
2、給9寶寶印畫。
小結:看一看誰印得好,老師給小朋友貼在墻上。
(四)、總結
今天我們學到了新本領,回家表演給爸爸媽媽,好嗎?
認識 = 、> 、< 篇9
一、教學內容及其解析
本節課主要是讓學生通過豐富的實例,建立方程,展現方程是刻畫現實生活數量關系的有效數學模型;歸納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概念,認識方程的解;進一步體會從算式到方程是數學的進步.本節內容既是小學的延續,又是進一步學習本章后續內容的前提,同時又是今后學習二元一次方程組、分式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以及函數的基礎.本節的教學內容不僅承載著引導學生從算術思維向代數思維的轉化,還承載著對簡易方程的理性認識和深化,可以說是小學與中學內容上的銜接點,方法上的分水嶺.因此,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為:感受學習方程的必要性,能根據簡單實際問題中的數量關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初步體會方程是刻畫現實世界數量關系的有效模型.
二、教學目標及其解析
根據課標要求及七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確定本節課教學目標如下:
1.經歷求正方形邊長,猜明星和數學家年齡,雞兔同籠,求長方形長與寬等問題的探究過程,構建算術方法向方程方法的轉化活動,以此為生長點自然銜接中、小學數學知識,感受學習方程的.必要性,從而體會從算術到方程是數學學習的進步.
2.在觀察等學習活動中,了解一元一次方程、方程的解的概念.
3.通過尋找實際問題中的相等關系,設未知數、列出一元一次方程,初步感受方程是刻畫現實世界的一個重要數學模型,體會方程的應用價值.
目標解析:
1.學生在解決5個層層遞進的實際問題過程中,感受到用列算式解決實際問題會隨著問題逐漸加深,它的困難程度和局限性越來越突出,進而深切地感受到繼續學習方程的必要性,以及用方程解決問題的簡捷性.
2.根據五個問題情境列出的方程,去掉情境背景,通過觀察、分析、比較、發現幾個方程共同特征,歸納得到一元一次方程、方程的解的概念,并依此準確判斷一個方程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一個有理數是不是一個一元一次方程的解.
3.在學生經歷從實際問題抽象出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基礎上,再通過解決以秋游為主題的應用問題,使學生更深刻體會到方程是刻畫現實世界的一個重要數學模型.
三、學生學情分析
學生在小學時已經具備嫻熟算術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會用簡易方程解一些最簡單的問題,對方程的概念有初步的了解.但對學習僅僅停留在感知和模仿層面,缺乏學習方法和深入思考的能力.小學階段已形成了用算術法解決實際問題的思維定勢.如何找出實際問題中的等量關系,設出恰當的未知數列出一元一次方程,對學生有一定思維障礙.基于以上分析,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是:突破用算術法解決實際問題的思維習慣,引導學生將實際問題抽象為一元一次方程.
四、教學策略分析
1.應用PPT課件整合教學資源的同時,在教學中采用啟發式、師生互動式、小組合作式、學生講解等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真正做到把課堂時間還給學生.
2.借助學習工具單,有利于教師了解學生的學情, 通過層層深入的問題解決,使學生在多解歸一、一題多解活動中,收獲成功的喜悅.
五、教學過程設計
我將從六方面闡述本節課教學過程:感受體驗,算式到方程;歸納概括,形成概念;應用概念,感受方程模型;課堂小結,深化提升;當堂檢測,鞏固提高;布置作業,凝練升華.
(一)感受體驗,算式到方程
1.首先我呈現了這樣兩個數學問題,請同學們用自己所學的數學知識來解決。(PPT展示).兩道數學問題的引入喚起學生對算術法和簡易方程解決數學問題的學習經驗.通過對比學生更習慣于借助算術法解決數學問題.
2. 前面兩道數學問題學生更習慣于用算術法求解,而本題學生想到列舉法,算術法,方程法.其中兩種算術法中引入“假設”思想,為方程引入未知數提供了思維的基礎.通過雞兔同籠問題,部分學生已經感受到利用方程解決問題的簡捷性.(請看視頻1)
3. 前面幾道數學問題學生有用算術法求解,有用方程法求解,但更習慣于用算術法求解,隨著問題難度逐漸深入,算術法求解有一定的局限性.從中讓學生體會到用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學生進一步感受認識方程是數學的進步.(請看視頻2)
(二)歸納概況,形成概念
(回憶方程)從五個實際問題中得到七個方程,以此為載體,引導學生回憶小學就學過的方程概念,從而為進一步研究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做好準備.
(一元一次方程)通過學生觀察、比較、分類、歸納,得出一元一次方程的定義,發展學生數學抽象的核心素養.再通過對概念的剖析形成識別一元一次方程的三個條件.
(方程的解)借助算術法求出的雞兔同籠問題答案,引入方程解的概念,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方程思維與算術思維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請看視頻3)
(三)應用概念,感受方程模型
1.以“雞兔同籠”問題探究生長的基礎,選擇“秋游”主題活動.通過同一模型2x+4(20-x)=54來展開遷移活動,讓學生體驗同一方程模型可表述不同的問題背景.讓學生感受生活中無處不有“從問題到方程”(請看視頻4).
2. 行程問題情境的設定,學生經歷、分析思考,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感知同一問題情境可以用不同的方程模型來呈現,進一步理解方程的本質屬性,發展方程模型思想.
(四)課堂小結,深化提升
1.以學生談一談方式,充分展示自我;再次帶學生回憶、總結、歸納本節課的學習內容.
2.因為本節課不僅是一元一次方程這章的起始課,也是初中將要研究的二元一次方程(組)、分式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起始課,所以在小結部分不僅揭示了本章將要學習的求解一元一次方程和應用一元一次方程,還滲透了接下來初中要學習的各類方程都要按著這章的學習方法去研究,從而使學生初步掌握學習方程的基本“套路”,為接下來學習其它類型的方程打好基礎.(請看視頻5)
(五)當堂檢測,鞏固提高
在學案中完成,鞏固了本節課所學內容。
(六)布置作業,凝練升華
雖然是開放性作業,但未離開本節課所學的本質內容,通過開放作業的完成使學生加深對一元一次方程的認識,深刻體會方程模型的思想.
以上就是我對本節課的闡述,如有不當之處請各位專家多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認識 = 、> 、< 篇10
班級:三年一 時間:20xx.9.11 姓名:
【自主預習要求】
1.個人預習要求:結合預習提綱自學課本第11—頁例6、例7,獨立思考完成基本問題和基本習題,并總結規律方法。20—30分鐘完成。
2.組內預習要求:小組討論時,要抓住提綱中的重點問題來進行探究學習。10—15分鐘內完成討論內容。
3.交流展示準備要求:預習完成后,組長在5—8分鐘內布置好組員的匯報任務。
【自主預習提綱】
基本問題:
1、認真觀察課本第11頁主題圖,我得到的數學信息有:牛媽媽的體重是( )、馬爸爸的體重是( )、豬姐姐的體重是( )、熊哥哥的體重是( )得到的數學問題是:他們能一起過橋嗎?說一說為什么?
2、通過閱讀課本第11頁小天使的話,我得出噸是比千克( )的質量單位,
1噸=( )千克
3、閱讀課本第頁,說說生活中什么東西大約重一噸?
4、單位換算:3噸=( )千克 6000千克=( )噸
要想換算正確,首先要知道噸和千克之間的( )
基本習題:
1、1只熊貓約重100千克,多少只熊貓約重1噸?
2、思考:通常在什么情況下,要使用質量單位“噸”呢?
3、我能填:6噸=( )千克 3000千克=( )噸
1500千克-500千克=( )噸 1噸-600千克=( )千克
【達標訓練】
一、要求 10--15分鐘完成 獨立做---自評---互評-----師評
二、達標訓練測試題。
1、獨立完成練習三的第1、2、3題。
2、一個小朋友的體重約25千克,40個小朋友的體重約1000千克,也就是( )。
3、在一輛載重2噸的貨車上,裝3臺重600千克的機器,超載了嗎?
※4、有100噸貨物,用載重8噸的貨車6輛,2次能將這些貨物全部運走嗎?為什么?
認識 = 、> 、< 篇11
教學內容:第九冊第81-82頁例1,練習十四第1題-第4題
教學目標:
1. 認知目標:學生通過實際觀察和推算,了解常用的土地面積單位公頃,體會1公頃的實際大小,知道1公頃 = 10000平方米,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
2. 技能目標:學生經歷觀察、想像、發現、交流等數學活動的過程,并在這一過程中加深對公頃的認識,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數學思考。
3. 情感目標:學生能應用平面圖形的面積公式和有關面積單位換算的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進一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教學重點:了解公頃,感知1公頃的大小,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教學難點:感知1公頃的大小
教學準備:白板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發需求,引入公頃
1、握手感知面積
今天很高興能和昆山的同學見面,一一握手。剛剛老師和同學們握手時,我們接觸的面積大約是多少呢?(1平方分米)
復習已學過的面積單位。
你還學過什么面積單位啊?大約多大?
(平方米,平方厘米)
2、現在周老師來到了面積是50( )的上課教室,走進來,看到四(1)班的同學端坐在座位上,兩手平擺在40( )的課桌上,桌上放著大約160( )的鉛筆盒,可真精神啊!
這段話少了什么啊?你能幫忙填完整嗎?
引導學生改用合適的單位來表示相應的數據。
3、那你們學校的面積是多大呢?
填什么單位?誰來告訴周老師?
引導學生想用更大的面積單位表示
看來,非常需要有一個比平方米更大的面積單位來表示。
這兒到底填什么單位比較合適呢?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你就會知道了。
4、欣賞圖片,初步感知公頃。
(課件逐一出示幾個景點的照片。初步感知公頃。)。
(1)被譽為"吳中第一名勝"的虎丘,占地約20公頃。
(2)拙政園是蘇州最大的一處園林,占地面積5.2公頃。
(3)世界文化遺產——留園全園占地約3.3公頃。
(4)獅子林平面呈長方形,面積約1公頃。
(5)世界文化遺產------南京明孝陵占地面積大約是170公頃。
(6)北京中華世紀壇占地面積大約是4.5公頃。
(7)美麗的中國臺灣日月潭面積大約是827公頃。
(8)2004年,我國森林面積達到1.75億公頃。
同學們,請看大屏幕,在計量這些地方的面積時,都用到了什么面積單位?
師:像這樣,測量和計算土地的面積時,通常用公頃作單位(板書:公頃)
(白板:測量和計算土地面積時,通常用公頃作單位)
齊讀一遍。
5、師:看了這個課題,你想了解什么呢?
(根據學生的交流:預設:1公頃有多大?它跟平方米的進率是多少?生活中哪里能找到1公頃?)
帶了這么多問題,讓我們一起走進公頃的世界,一起來認識公頃這個土地面積單位。(板書:認識)
【設計意圖:本課從老師和學生握手的接觸面積1平方分米開始,引導學生回顧以前所學的常用面積單位,然后出現學生學習的學校,讓學生思考它的占地面積用什么單位比較合適,從而通過新舊知識的相互作用,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喚起了他們學習新的更大的面積單位——“公頃”的需要。除了書上的例題,同時出示學生接觸過的虎丘、拙政園等地方,進一步感受公頃。】
二、自主探索,認識公頃
1、算一算“1公頃”
請看大屏幕,這個藍色的正方形就代表1公頃的土地面積,請你仔細觀察它,你有什么發現?
同桌討論1公頃等于?研究進率
2、感受“1公頃”
1公頃到底有多大呢?
(1)由28個學生手拉手圍成近似的正方形。
科學證明,一位五年級的同學側平舉時,從左手指尖到右手指尖的距離大約是1.4米,7個同學側平舉大約是多長呢?4組這樣的同學圍成一個近似的正方形,面積大約是多大呢?
(2) 觀察:請全體同學認真觀察一下,這么多同學圍成的正方形有多大。
(10米10米)
(3) 估計: 1公頃大約有多少個這樣的正方形。(100個)
你可以體會出1公頃有多大嗎?
3、比較“公頃”
老師提供給3條信息,請你用1公頃和它們比較一下,并談談你對1公頃的認識,要求自己先獨立比較,然后再小組內交流,好不好?(學生開始交流)
看信息:a、四(1)班的占地面積為50平方米。
b、昆山裕元實驗小學多功能報告廳的面積約為500平方米。
c、昆山裕元實驗小學的操場占地面積約為10000平方米。
學生匯報。
4、體會“1公頃”
①1平方米里可以站約10個同學,1公頃的面積大約可以站( )個同學。
②2個課桌面約1平方米,1公頃約有( )個課桌面拼成。
③一輛小轎車的停車位約10平方米,1公頃約可停小轎車( )輛。
④我家的面積大約是( )平方米,大約( )個我家的面積是1公頃。
你能計算下嗎?
5、用一用“公頃”
現在我們再來看看我們自己的學校吧,周老師第一次來昆山裕元實驗小學,接待的老師給我介紹了昆山裕元實驗小學,他說昆山裕元實驗小學的占地面積大約相當于一個長300米,寬200米的長方形廣場,你能幫周老師計算一下昆山裕元實驗小學的占地面積大約是多少平方米?合多少公頃?
(讓學生說說從60000平方米怎樣合6公頃的?預設:1個10000平方米是1公頃,60000平方米有6個10000平方米,所以有6個1公頃就是6公頃,也可以根據平方米與公頃的進率是10000,直接把60000除以10000,小數點向左移動4位)
昆山裕元實驗小學可真大啊,等會下課后周老師要請四(1)班的同學充當小導游,帶周老師好好參觀下你們的學校,好嗎?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算一算,比一比,初步感受1公頃的大小,學校是學生熟悉的,通過了解自己的學校,知道它的面積大約6公頃。教室也是學生熟悉的場地,教室的面積一般是50平方米,讓學生感受到大約有200個教室的地面面積才有1公頃。從熟悉的場地推想1公頃,能加深對1公頃的印象。引導學生通過不斷的比較反復感受體會,逐步加深對1公頃的印象。】
三、走進生活,解決問題
剛剛我們一起認識了公頃這個新的、很大的面積單位,不但知道了1公頃有多大,還知道了公頃和平方米之間的進率,讓我們一起來用公頃的知識,接下來,我們一起來解決一些跟公頃有關的數學問題。
1、今年2月份,昆山市民廣場經過2期工程竣工了, 廣場中心為面積約1.3萬平方米的開放草坪,其中包括了一個標準足球場,可供市民舉行各類運動比賽。
昆山市民廣場中有一個標準的足球場,長105米,寬68米,它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這個足球場的面積有1公頃嗎?
學生計算,演示過程校對
2、填空:
(1)昆山市民文化廣場項目設計面積為126000平方米,合( )公頃。
(2)昆山的陽澄湖水上公園座落在風光旖旎的陽澄湖畔,位于陽澄湖酒店北側,景觀面積約8公頃,合( )平方米。
(3)昆山亭林公園歷史悠久,名勝古跡眾多,自然景色秀麗,占地570000平方米,合 ( )公頃,公園里綠水青山,秀色相映。
(4)昆山市南港鎮境內的丹桂園一年四季鮮花盛開,鳥語花香,整個園內占地面積約83公頃,合( )平方米。
(學生回答,并說說怎么想的)
剛才這4道題有的要求把平方米換算成公頃,有的要求把公頃換成平方米,可大家很快就算出來了,你有什么“秘訣”?
看了這么多的數據,你有什么想法嗎?
【設計意圖:本課的上課地址在昆山,選擇昆山有代表的建筑物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公頃。從學生生活中最熟悉的建筑物占地面積中消除對1公頃的陌生度,建立一定的表象,并從中提高學習和認識公頃這個面積單位的興趣。】
四、放眼世博,解決問題
1、現在我們來到上海世博會,你想去看看嗎?(白板出示各個場館的圖例)
a、世博文化中心用地8( ),合( )。
b、世博中心總占地面積140000( ),合( )。
c、中國國家館占地面積為20000( ),合( )。
d、主題館占地面積約為12( ),合( )。
你能正確填寫嗎?
你愿意寫公頃呢還是平方米?
2、瑞士館的平面圖是一個近似的長方形,占地約1公頃,長約80米,寬是多少米呢?
學生獨立計算。
【設計意圖:從參觀世博,感受公頃,把世博會中的鮮活題材引入學習數學的大課堂中,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他們學會用數學的角度去觀察。】
五、總結反思、拓展延伸
學了今天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疑問?(生自由說)
通過今天的學習,希望同學們在暑假期間,帶著我們對公頃的認識,一起走進世博,感受公頃。
六、預習留疑,做好鋪墊
同學們所在的昆山市的面積是92770公頃,昆山市所在的省----江蘇省的面積是10260000公頃,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面積是 960000000公頃。
師:看了這些數據你又有什么感覺?用公頃計量方便嗎?那用什么單位計量好呢?這就是下節課我們要討論的問題。
【設計意圖:讓學生感受到“公頃”這個土地面積的“局限性”并為下一節課的學習打下鋪墊,同時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的欲望。】
板書設計:
認識公頃
邊長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積是1公頃。
1公頃=10000平方米
認識 = 、> 、< 篇12
活動目標:
1、根據圖譜提示正確選擇西紅柿,了解西紅柿的特征。
2、能夠仔細觀察,大膽在集體中用語言表述西紅柿的外部特征和內部特征。
活動準備:特征圖標、西紅柿、香蕉、獼猴桃、桔子、梨子、小刀、 筐、毛巾。 活動過程:
1、出示水果筐引起幼兒興趣。
t:要過圣誕節了,圣誕老人送給我們小三班許多禮物,想看看嗎?數到三就一起打開看看,哇~里面有這么多水果寶寶呀。你們最喜歡吃什么水果呢?老師喜歡吃。。。。秘密!
2、出示圖譜,了解西紅柿的外部特征。
t:老師給你們看三張圖,讓你們猜猜我喜歡吃什么?
第一張:我最喜歡吃這個形狀的水果。
第二張:我最喜歡吃這種顏色的水果。
第三張:我最喜歡吃頭上戴一頂小帽子的水果。
老師喜歡吃什么呀?
3、通過觀察了解西紅柿的外部特征。
t:請小朋友將西紅柿拿出來,把其他水果寶寶送回家。
看一看西紅柿寶寶是什么樣子的?摸一摸西紅柿寶寶有什么感覺?聞一聞西紅柿寶寶有什么味道?
4、通過觀察了解西紅柿的內部特征。
t:西紅柿寶寶有這么大的肚子,你們知道里面裝了什么嗎? 看看你們說的對不對,怎么辦呢?因為刀太鋒利了小朋友太小就請旁邊的老師幫忙切一下,看看西紅柿寶寶肚子里有什么?
教師總結:西紅柿有皮、里面有瓤、有籽。切開有水流出來。
5、品嘗西紅柿。
t:西紅柿有什么作用?怎么吃呢?今天很冷哦,你們敢生吃嗎?
老師怕你們吃進肚子里會不舒服,今天就請食堂的阿姨叔叔幫我們加工一下,讓我們吃到熱乎乎,香噴噴的西紅柿。
認識 = 、> 、< 篇13
【活動目的】
1.初步了解時針、分針之間的關系,掌握整點、半點并知道其規律,結合日常生活理解時鐘的用途。
2.培養觀察力、思維力、動手能力及大膽嘗試精神。
3.培養幼兒每天準時來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活動準備】
1.課件PPT(反映幼兒一日生活內容的圖片(起床、上學、午飯、午睡等),時鐘演變過程圖片。)
2.人手一只可以撥動的小時鐘。
3.空白的鐘面每位幼兒一份
【活動過程】
一、謎語引出課題
小小圓形運動場,三個選手比賽忙,跑的路程有長短,最后時間一個樣。
這是什么呀?請小朋友們一起猜一猜。
二、觀察活動
教師: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時鐘
通過觀察活動比較鐘表上時針、分針的不同,認識12個數字以及數字的排列位置。
提問:
1.每只鐘面上都有什么?
2.比比看,兩根針什么地方不一樣?(長短、粗細之分)它們的名稱叫什么?(了解時針、分針的名稱)
3.鐘面上的數字排列位置是怎樣的?(認識典型的幾個數字位置12、9、3、6)
三、幼兒第一次嘗試活動
讓幼兒理解并掌握分針、時針與數字的關系(幼兒人手一只時鐘)
提問:
1.請小朋友看一看鐘面上時針和分針都指在哪一個數字上?(12上)
2.請小朋友把時針從12撥到1上,看一看分針有什么變化?(分針從12走一圈又回到12)
3.小朋友自己撥鐘試一試,然后把你的發現告訴大家。(教案.出.自:屈老師.教案網)(教師課件操作)
4.得出結論:當時針走一個數字(一格),分針就要走12個數字(一圈),這就是一小時。
四、認識整點,尋找和發現它們之間的規律。建立正確概念
這是幾點你們知道嗎
1.教師課件演示,讓幼兒觀察三只鐘
2.提問:①三只鐘有什么地方不一樣?它們分別代表幾點鐘?②整點時,分針總是指在哪里?③想一想,2點整時,時針應在哪個數字上,分針應在哪個數字上?
3.老師歸納:整點時,時針指在一個數字上,分針總是指在12上
五、幫助幼兒理解時鐘的功能,重點說明時鐘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1.提問:小朋友,你們家里有鐘嗎?你還在什么地方看見過鐘?為什么那么多的地方都要用到鐘呢?(啟發幼兒通過明明愉快的一天來理解鐘的用途)
小朋友第二次嘗試練習:結合日常生活圖片撥出整點,小組中的幼兒互相檢查準確與否,并說一說時針、分針指向的數字。
2.教師歸納:時鐘和手表都是計時工具,它可以告訴人們,現在是什么時間了,應該干什么事情了;它可以幫助人們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鐘是人類的好朋友。
小朋友認識了鐘,可以按時起床,按時上幼兒園。老師可以根據鐘上的時間按時上課,按時做游戲,按時讓小朋友吃午飯,鐘的用處可大啦。
延伸活動
1.認識半點
2.提供制作鐘的材料,鼓勵幼兒制作時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