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單元《分一分》教材分析(精選15篇)
第三單元《分一分》教材分析 篇1
“分一分”教學簡單的分類活動。分類是把研究對象按某種“標準”分成幾部分。按照某一標準,凡分在同一部分的物體,都具有相同點;凡分在不同部分的物體,都具有相異點。分類和比較是相隨相伴的,分類離不開比較,分類能促進比較。所以,教材在“比一比”之后及時安排“分一分”的教學。分類也是認識事物、現象本質特征的思維方法,沒有分類就沒有整體與部分,就沒有加減乘除;沒有分類就無法研究幾何形體,也無法進行統計。
本單元把學生熟悉的物體作為分類的對象,如食品、玩具、書本、動物、交通工具、樹葉等。大多數學生都知道這些物體的名稱、用途和特點,通過分一分的活動,初步體驗簡單的分類,學習分類的方法。
1.例題的教學重點是體會分類的思想。
例題呈現一幅商店里擺放商品的圖片,其中的許多商品不僅擺放得整齊,而且是相同的商品擺在一起,不同的商品分開擺放。讓學生觀察這些商品是怎樣擺放的,并思考這樣擺放的好處,從中初步體會什么是分類、為什么分類和怎樣分類。盡管教學中不出現“分類”這個詞語,也能實現這種數學思想的教學目的。
例題的教學要通過“你能說說商店的物品是怎樣擺放的嗎”這個問題,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畫面。首先看到圖中把玩具、書、食品分別放在三個柜上。而且在玩具中,把兩種車放在最上面一層,盒裝的其他玩具放在另兩層;在書中,童話、數學書、英語書是分開放的;餅干、油、面粉三種食品也是各擺一層。然后體會為什么這樣擺放,對相同的物品擺在一起,不同的物品分開擺放有什么好處的交流,要充分一點。
2.“想想做做”是有層次地安排的。
“想想做做”讓學生進行簡單的分類活動,從分類的標準惟一或多樣、分成兩類或三類兩個方面有層次地安排。前兩道題的分類標準都是惟一的,讓學生在分一分的活動中體會同一標準下的分類結果是惟一的。第1題的標準是題目中明確告訴學生的“在水中生活”,教學時要注意三點: 一是讓學生準確理解“能在水中生活”的意思。狗雖然會游水,但不在水中生活;青蛙雖然經常在岸上,它能在水中生活。二是如果有學生不認識的動物,應該告訴他們。三是圈出有關的動物并校對后,還要讓學生說說11個動物分成幾部分,是按什么分的;其中一部分動物怎樣,另一部分怎樣,從而體會分類。第2題分一分的標準是通過“它們各在哪里行駛”加以提示的。先讓學生逐一說說名稱和用途,各在哪里行駛,然后思考應該按什么分,分幾部分,哪幾部分。在分的時候,可以畫不同的記號。如陸地上行駛的車輛下面都畫“ ”,水上行駛的船只下面畫“○”,天空飛行的飛機下面畫“△”。第3題學生可以按形狀或者顏色把樹葉分成三類,體會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可以得到不同的結果。第4題的分類標準是開放的,讓學生確定,進一步體會不同標準下的分類結果是多樣的。可以按性別分,可以按衣服顏色分,還可以按戴帽子的和不戴帽子的分……第5題引導學生以分類的思想整理書包和房間,既培養良好的習慣,又感受分類在生活中的應用。
第三單元《分一分》教材分析 篇2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8頁的例題,第8~9頁“想想做做”的習題。
[教材簡析]
本單元結合學生生活中整理文具和學具的經驗,讓學生初步體會分類的意義,學會按一定標準對事物進行分類的方法,初步接觸選擇標準給事物分類,為今后進一步學習數學知識、運用數學思想方法解決問題奠定基礎。
[教學目標]
1。 初步學會按一定的標準分類,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初步應用。
2。 體驗分類的數學思想方法。
3。 初步認識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
[教學過程]
一、 多媒體創設情境,激發分類需求
1.CAI故事引入。
兩位小主人公自我介紹:“我是寶寶,我是貝貝,我倆是好朋友,我們長大了!上小學了!我們很想認識更多的新朋友!”
談話:你們想認識他們嗎?寶寶和貝貝邀請我們一起到他們家里做客。
CAI出示:寶寶和貝貝的書桌。(貝貝的書桌上散放著文具和學具,寶寶的書桌上放著整齊的文具盒和學具盒,盒蓋打開著。)
提問:你們喜歡誰的書桌?為什么?
CAI出示:貝貝的媽媽對貝貝說:“貝貝你上小學了,自己的東西應該學會自己整理。
貝貝皺著眉說:“應該怎樣整理呢?你們愿意幫助我嗎?”
[評:利用多媒體手段創設故事情境,通過兩位主人公零亂和整齊的書桌的對比,使學生初步感受了整理分類的好處。再以主人公貝貝尋求幫助的情境,喚醒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激發起學生的操作欲望,同時有機滲透了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
2.學生嘗試操作,形成分類方法。
(1)提問:如果你是貝貝,會怎樣整理這些東西呢?小朋友們先自己理一理,然后和同桌的小朋友說一說,你是怎樣幫助貝貝整理的。
(2)學生個人整理,同桌交流。
(3)學生在實物展臺下操作匯報怎樣整理的,集體評議。
(4)CAI演示貝貝的操作,貝貝:“謝謝大家教我的好辦法,書桌上的物品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放在學具盒里,一類放在鉛筆盒里。這樣分一分就整齊了。”
[評:教師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生活經驗獨立操作,然后與他人交流是怎樣整理的,符合剛入學兒童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使學生把具體的操作行為和抽象的言語概括相結合,令操作活動富有成效。]
二、 聯系生活實際,形成分類方法
1.購物中的分類。
(1)CAI演示:貝貝媽媽:“貝貝你真棒!瞧瞧媽媽在超市買的這些東西,你能幫著分一分,整理一下嗎?”出示“想想做做”第2題的物品。
(2)CAI演示:貝貝:“行!都有哪些東西?”同桌學生互相交流貝貝提出的問題。
(3)CAI演示:貝貝:“把這些東西放在兩個袋子里,你知道怎樣放合適嗎?”四人小組討論并操作。
(4)學生匯報。
(5)CAI演示貝貝的操作方法,媽媽說:“一袋裝吃的,一袋裝用的,你們是這樣分的嗎?”
2.交通工具的分類。
(1) CAI演示:貝貝媽媽:“貝貝真行!獎勵你去看一會兒書吧。”
貝貝打開百科全書“交通工具”,出現課本中“想想做做”第3題中的各種交通工具。貝貝:“小朋友,你認識這些交通工具嗎?”
同桌學生互說。
(2) 百科全書說:“小朋友,你知道它們各在哪里行駛嗎?”
學生獨立利用學具卡片分一分,然后和好朋友交流:你是怎樣分的?
(3) 學生操作課件(拖動相關交通工具圖標)匯報分類方法。
學生正確分類后,CAI演示:各種交通工具分別在天空、陸地、江河里行駛。
[評:從超市購物裝袋到為各種交通工具分類,教師都是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基礎,讓學生感受到分類與生活的密切關系,加深對分類的理解。教師努力把學生的現實生活資源有效轉化為教學資源,使學生切實感受了數學來源于生活。]
CAI演示:百科全書:“小朋友,只要你做有心人,仔細觀察,在生活中,你能發現很多物體可以按一定標準分類,有的可以分成兩類,有的還可以分成三類、四類等。”
三、 走進大自然,掌握分類方法
1.CAI演示百科全書中的“動物篇”(“想想做做”第1題,改變部分動物,突出三種生活環境:水中、陸地、天空),貝貝:“大自然中的這些動物可以分類嗎?”
(1)小組討論交流:你認識哪些動物?你知道它們生活在哪里嗎?
(2)學生每人用學具卡片操作分類。
(3)學生匯報,CAI演示學生分類結果,集體講評。
小結:小朋友說得有道理,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這些動物就有不同的分類結果。 2。 CAI演示百科全書中的“植物篇”(“想想做做”第4題)。
(1)提問:這些植物你認識嗎?先在小組內把自己認識的介紹給其他小朋友,然后自己動手擺一擺,可以怎樣分呢?比一比,哪個小組的分法多?
(2)學生在展臺下操作匯報,集體評議。
[評:教師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想法大膽進行分類,形成了和諧的、寬松的、平等的交流氛圍,學生敢于發表自己的觀點。]
總結:小朋友們開動腦筋,不僅幫助貝貝學會了分一分整理學習用品的方法,還想出不同的分類標準把植物、動物進行分類。你們真聰明!
四、 向課外延伸,活用分類方法
談話:分一分的這種方法對于我們做什么事有幫助呢?明天上課時告訴大家,你用這種方法做了什么事,好嗎?
[評:下課鈴聲響起,并不意味著數學課教學的終結,而是在更大時空范圍內實踐數學思想方法的開始。課末,教師讓學生帶著“我想用方法,我能用方法”的積極心態走進生活,走向社會,體現了數學應用于生活的理念。]
[總評]
1. 從學生實際出發,創造性運用教材。
“分一分”是學生進入小學生活初期的一個教學內容。課前,教師通過調查了解到:約半數以上的學生在家里或幼兒園有過分類整理玩具、物品的經驗,但有主動分類整理習慣的不到四分之一;約四分之三的學生有超市購物經歷;對常見各類動物生活習性有初步認識的學生約占三分之二。
根據此項調查,教師從學生已有生活背景出發進行教學設計,首先,改變教材例題中直接提出問題(哪些東西放在學具盒里?哪些東西放在文具盒里?)的方式,以故事情境呈現零亂、整齊的兩種場景對比,讓學生感受分類整理的必要性,同時為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埋下伏筆。其次,將“想想做做”第1題(把能在水里生活的動物圈出來)直接給出一種分類標準的習題,調整到第三層次“可以按不同分類標準對事物進行分類”中教學。
全課設計注意發揮多媒體優勢,創設故事情境,以貝貝和媽媽、擬人化的百科全書間對話為線索,將教學內容串聯成一個幫助別人找方法,在生活中用方法,了解自然界動物、植物分類方法的整體。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調動學生根據已有經驗參與學習過程的熱情,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數學的價值。教學由近及遠,由小及大,既引導學生形成數學思想方法,更注重引導學生用好方法,形成好習慣。
2.把學生個體間差異作為教學資源利用,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索與合作交流。由于學前教育、家庭環境等多種因素,學生間個體差異明顯。教學中,教師充分利用學生間的差異作為教學資源,創設了充分地進行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突出了學生在學習過程的主體地位,力圖使每一個個體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發展,獲得成功體驗。
教學中教師安排學生五次獨立思考、操作探索、合作交流的機會。第一次活動,喚起學生生活中曾有的分類整理的經驗,個體操作,與他人交流自己的方法,獲得自我肯定;第二次活動,四人小組合作,聯系過去的購物經驗進行操作,達成分類的共識,形成方法;后三次活動,重在發揮學生個體優勢,向組內成員介紹自己認識的交通工具、各種動物、植物,然后獨立操作分類,再與好朋友分享自己的方法。
集體評議時,教師給學生時間充分發表意見,讓學生在互相爭辯中明理,交流討論中創新。寬容、輕松的教學氛圍,為學生創設了愉悅的學習心理環境,學生學得積極,學得主動,充分體驗著參與的快樂,思維的興趣,成功的欣喜。
第三單元《分一分》教材分析 篇3
讓學生感到研究成功的快樂
————《分一分》課后隨想
在極其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我和我的學生一起完成了《分一分》一課的學習。回顧整個教學活動,我感受最深的體會——就是在新課標理念的指導下,采用研究型學習方式使學生真正成為了求知過程的探究者、主動的學習者,老師則只是比學生多些經驗的求知者,師生關系更為民主、平等;教學已不拘泥于課堂40分鐘,而是需要教師有“課堂教學+課外信息”的意識,重在培養學生掌握知識的能力。
作為一種學習方式,“研究型學習”是指教師或其他成人不把現成結論告訴學生,而是學生自己在教師指導下自主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獲得結論的過程。本課,我采用的就是研究型學習的方式。針對一年級的學生剛剛開始培養研究學習的能力這一特點,結合本課的教材內容,我整個教學過程分為了課前學習研究和課內匯報交流兩部分。
課前,我鼓勵學生自主選擇和主動探究,學生利用周末假期和家長一起到生活中去觀察哪些地方有分類的現象。教師的指導作用體現在幫助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培養學生研究學習的能力方面。于是,我主要作了以下幾方面指導:
1、我給學生提出了具體的搜集信息的要求。如:在不同的地方你發現了哪些有關分類的知識(馬路上、家里、商場甚至具體到家里的冰箱里等。這樣,就使學生的信息搜集更具有明確的目的性、操作性。
2、考慮到當前獲取信息的渠道眾多,可學生已有的搜集信息的范圍還不夠廣闊。我就有意識地啟發學生思考:“你們覺得,可以從哪些方面來搜集資料?”從而,使學生知道了書報、雜志、互聯網、電視、廣播,以及家長、老師詢問了解等,均可獲取所需的信息。
在課堂上,我把學生分成小組,讓他們以小組活動的形式先相互交流自己周末的收獲,然后再讓大家分享你的成果,課堂氣氛非常活躍。課堂上我做了以下布置。
1、我強調孩子們動手操作、分小組交流,培養他們合作學習的精神。因為,在“研究”的過程中不僅要使學生體會解決問題的苦與樂,還要體會人際交往的微妙之處。研究型學習是小組合作學習,需要齊心協力才能完成,人與人之間的微妙關系也只有在過程中才能體會,才能真正習得“如何交流與合作”。這一點,在我的課堂教學中體現的非常明顯。
2、教師了解學生研究學習的情況,指導、幫助學生總結和處理信息,并提出課內匯報交流的要求。在課堂上我特別注意教給學生如何處理信息、進行匯報交流的方法。我要求他們“選出最符合研究課題要求的、最能說明問題的資料”來向大家匯報,。從而使對學生進行選擇、處理信息能力的培養過程,落到了實處,也為課堂教學及活躍的課堂氣氛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有了課前教師有目的地指導,和學生主動探究、參與學習的過程。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分組進行匯報交流,生生之間、師生之間共同學習、交互作用也就變得十分自然。今天的課堂,學生已成為真正的主人,這正是新課標提出的“以人為本”思想的體現。但老師也并不是無事可干,相反,我覺得這樣的課堂教學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教師必須非常了解學生,有靈活的教學機智,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將“導”導在點子上。教學中,我積極地與學生的想法共舞,就學生沒有談到的問題,以一個學習伙伴的身份給他們進行補充介紹,讓學生從自己的經驗里悟得知識;對學生匯報的時間及時進行調控等,也都是教師主導作用潛移默化的體現。縱觀整個課堂教學,我與學生之間的關系不再是居高臨下的命令式,而是帶有了朋友間對話的特點——是雙向和交互作用的,而不僅僅是單向的信息傳遞。我盡可能成為一個好的傾聽者和交往者,讓學生有話敢說,消除師生間的心理緊張氣氛,讓學生好學、喜探究的天性發揮出來,從而樂于學習。
總之,通過對本課的研究,我認識到: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行,教師的素質需不斷提高,我們教學的空間將更為廣闊,只有把課前的研究、課內的教學、課后的延伸有機融合,才能較好地培養學生研究學習的能力,讓學生既直接感受知識、又體會到運用知識的樂趣。
第三單元《分一分》教材分析 篇4
活動目標:
1、發現物品的不同特征,并根據特征設計分類標志。
2、能根據標記進行二次分類,能正確表述分類過程。
3、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4、激發了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活動準備:
1、教具:PPT課件《分一分》、大操作圖及標記
2、學具:操作材料兩份;粉、藍蠟筆;油性筆
活動過程:
一、情景導入,激發活動興趣
師:最近幼兒園里新買了一些學習和生活用品,要請小朋友幫忙來分一分整理好。
二、復習一次分類,能通過仔細觀察根據物品的某一特征進行分類
1、觀察圖片,發現物品的特點。
師:看一看這些物品都一樣嗎?它們有什么不一樣?(鉛筆有紅的、藍的;剪刀有大的、有小的)
2、根據以往經驗,請幼兒對物品進行一次分類。
三、學習二次分類,能夠根據物品的不同特征進行二次分類,感受類包含的關系
(一)集體學習二次分類,了解二次分類的概念及分類方法。
1、引導幼兒觀察皮球圖片的特點。
2、教師出示大操作圖,請幼兒嘗試進行操作示范。
提問:我們先根據皮球的大小不同,可以怎樣分成兩份?如果我們把已經分好的皮球再按照顏色不同,該怎么分呢?
3、教師小結分類結果。
4、概括二次分類的含義。
將物品按照它們不同的特征,經過了兩次分類,這種方法叫做二次分類。
(二)幼兒操作練習二次分類 。
1、提問:除了先按大小分再按顏色分的方法外,還有沒有其他的方法進行二次分類呢?
2、教師講述要求。
(1)先看清分類標記
(2)按照標記把皮球分一分
(3)再看清下面的標記
(4)把已經分好的這一部分皮球再分一分
3、幼兒操作,教師指導。
4、集體交流與評價
指導鼓勵幼兒按照從上往下的順序,介紹分類過程。
5、播放PPT,再次熟悉二次分類的方法。
(三)二次分類的鞏固與提升,嘗試自己設定分類標準,設計分類標記
1、提問:看看這些園服有什么不一樣?(大小、顏色、男女)那么這一次我們可以怎么分呢?
2、教師講述要求。
(1)兩次分類都要先設計好分類標記放在小格內,再進行分類
(2)分的方法要不一樣
3、幼兒操作,教師指導。
4、集體交流與評價
你是怎么分的?還有沒有其他的分法?
5、教師小結:原來進行二次分類時,有的物品可以有2種方法,有的可以有3種不同的方法呢,不同的物品有不同的標準與分類方法。
四、延伸:二次分類的再次鞏固與提升
觀察PPT,發現分類表格的區別。
師:這里還有很多玩具積木要分一分,請大家看看這個表格和剛才的表格有什么不同,猜一猜該怎么分?老師把它們放到區域里,回到班級里我們再來分一分。
小百科:分類,是指按照種類、等級或性質分別歸類。
第三單元《分一分》教材分析 篇5
活動目標:
1.能根據物品的顏色匹配相同色的家。
2.體驗與同伴共同操作、游戲的快樂。
活動重點:
根據物品的顏色匹配相同色的家。
活動難點:
根據物品的顏色匹配相同色的家。
活動過程:
一、 師生問好。
師:“小朋友們好。”
幼:“師好。”
二、引導幼兒自主探索,講一講自己所摸到的物品。
1.小朋友們看桌子上都有一個什么?
幼:盒子
2.那你們知道盒子里裝的是什么呢?
幼:不知道。
師:你們想知道嗎?(那我們就動腦筋想一想用什么辦法才能知道呢?打開盒子,哎呀,可是這個盒子打不開呀?再想想,引導摸得動作。)(再摸之前講清楚,摸得時候我們不要一個一個的摸,只能摸一個東西)
3.提問:看看你摸的是什么?小朋友們舉手說:“你摸到的是什么,并知道它是什么顏色的)
幼1::我摸得的是糖果,它是紅顏色的。”
幼2:我摸到的是積木,它是紅顏色的。”
幼3:我摸到的是糖果,它是綠顏色的。”
幼4:我摸到的是積木,它是黃顏色的。”
(小朋友們都在說老師聽不清楚,我們一個一個的說)
三、 分一分,游戲:送寶寶回家。”
(我們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家,欒老師也有自己的家,可是我們小朋友手中的糖果寶寶和積木寶寶也有自己的家,看,這就是它們的家。)
1.提問:這個家是什么顏色的呢?
幼:紅色。黃色。綠色。
2.那紅家應該住哪種顏色寶寶的家里面呢?
(分小組送寶寶回家,如蘋果組的寶寶,把你手中的糖果和積木寶寶送回家。送的時候可要看清楚,并一邊送一邊說。)
四、 活動評價:
(小朋友們都把糖果寶寶和積木寶寶送回家了,那我們一起來看看有沒有送錯的)(盒子舉起來,給幼兒看有沒有,沒有就表揚真棒,有錯的就說:“還有一些寶寶沒有回到自己的家,我們一起來把它們送回家吧。)
五、 活動延伸
通過游戲《五彩圈》,幫助幼兒復習鞏固,本節課所學的知識。
我們小朋友真棒,把糖果寶寶和積木拜拜都送回家了,現在我們跟著欒老師一起去玩個我們小朋友都喜歡玩的游戲,游戲的名字叫《五—彩—圈》。
第三單元《分一分》教材分析 篇6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71~73頁例1、例2、例3及課堂活動。
【教學目標】
1.在分一分的操作活動中獲得分物體的經驗,理解“平均分”的意義。
2.經歷不同分法的過程,學習平均分物體的一些方法,培養數感和動手操作能力。
【教具、學具準備】
教具:葡萄、盤子、盒子。學具:五角星、小棒、撲克牌。
【教學過程】
一、回憶生活,引入新課
教師:同學們,在生活中你分過東西嗎?說一說你分過哪些東西,是怎樣分的?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今天我們就來親自動手分一分。(板書:分一分)
二、動手操作,理解平均分的意義
1.分五角星,初步感受平均分
教師:同學們,能把6個五角星分成兩堆嗎?
學生獨立分五角星,教師參與、指導。學生在視頻展示臺上展示匯報各種分法,并把學生的不同分法都呈現在屏幕上。
教師:哪一種分法最特殊?為什么? 學生:分成3和3,因為每堆一樣多。
教師:像這種把每份分得同樣多就是平均分(板書)。把8個五角星分成4堆,可以怎樣分?哪一種是平均分?
學生獨立完成,再在小組內交流幾種不同的分法,并討論哪一種分法是平均分。
2.探究按每份相同的個數平均分的方法
(1)分葡萄。
(用多媒體創設情境,出示例2)爸爸生日那天,媽媽買回18串葡萄,叫小華放在幾個盤子里。媽媽說:“每盤放6串,可以放幾盤?”爸爸說:“小華,如果每盤放2串,可以放幾盤呢?”
教師:小朋友,你愿意解決哪個問題呢?先猜一猜可以裝幾盤,再用學具代替葡萄分一分。
學生獨立操作后,全班交流。
教師:這些葡萄還可以怎樣平均分,比比看,哪個小組的分法最多。以小組為單位把分法記錄在記錄單上。分18串葡萄每盤放幾串放幾盤把學生的記錄單按每盤放的串數多少整理板書在黑板上,學生觀察討論。
教師:你從剛才分的過程中發現了什么?
學生可能會發現每盤放的串數越多,分的盤數越少。每盤放的串數和放的盤數相乘得18等。(學生能發現多少算多少,教師不作要求。)
3.探究把物體平均分成幾份的方法
(1)玩撲克牌。
教師:在剛才的活動中,我們都是把每一份分成了相同的數,也就是平均分。但是有些情況下我們分東西時不知道每份要分多少個,只有分完了我們才知道結果,比如玩撲克牌。你們玩過撲克牌嗎?摸牌的時候是怎么摸的?
學生:一人摸一張,摸完一圈再繼續。
教師:每一小組的桌上都有一疊撲克牌,小組的同學一起來玩撲克牌,每人可以摸到幾張呢?
(準備的撲克牌夠每人摸4張)小組合作摸桌上的一疊牌。
教師:你摸了幾張牌,猜想一下你的同伴摸了幾張,為什么?摸撲克牌是平均分嗎?為什么?每組再增加一些撲克牌。現在要想把這些撲克牌平均分給一組的同學,你有更快的方法嗎?
小組內先討論,再摸牌。各小組匯報摸牌的方法。
可能的方法有:
學生1:每人每次拿2張。 學生2:每人每次拿3張。 學生3:每人每次拿的肯定比4張多。
學生4:先每人一次摸5張,再看剩下的張數,決定每人再摸幾張。
教師引導學生小結分法:為了保證結果是平均分,每人每次拿的撲克牌要一樣多。
(2)分鉛筆。
教師出示12支鉛筆。
教師:現在老師手里有12支鉛筆。如果把這些鉛筆平均分成3份,猜一猜,每個盒子放多少支鉛筆?
隨后學生動手分一分,交流各種分法。并請每次向每個盒子里裝4支鉛筆的同學介紹他的思考過程。
三、課堂游戲
做第73頁課堂活動第3題。
(1)介紹游戲規則:小組活動。輪流一人抓一次豆子,再把這些豆子平均分。能平均分成2堆就加2分,能平均分成幾堆就加幾分,再累計分數。其余同學如果能補充說出不同的平均分法,就給這位同學加1分。活動結束,每小組評出一名冠軍。
(2)教師示范抓一些豆子,請學生平均分豆子,并計分。交代游戲規則。
(3)小組活動。
四、小結
教師: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你覺得這節課最好玩的或你做得最成功的是什么?還想繼續學習平均分的知識嗎?
第三單元《分一分》教材分析 篇7
活動目標:
1.知道一分鐘的長短,了解時間和自己生活、學習的關系;
2.嘗試對自己的游戲結果進行簡單分析;
3.增強時間意識,懂得珍惜時間的意義。
活動準備:
知識準備:幼兒初步認識時鐘,學會看整點;
物質準備:鐘表、操作材料:剪圓圈——剪刀、畫圓圈的紙;夾珠子——珠子、筷子;拼插花朵——雪花片;寫數字——紙張鉛筆;運動器械——跳繩、籃球。
活動過程:
開始部分:談話導入,引出主題
提問:你們在幼兒園生活了多長時間?(你們每個人入園的時間不一樣,最長的已經三年了,這么長時間啊!)
你們還有幾個月就要畢業了?你們喜歡幼兒園嗎,快要畢業了你的心情是什么樣的?
小結:三個月的時間很快就過去了,你們要抓緊在幼兒園的時間,不要浪費每一分鐘的時間。那你知道一分鐘有多長嗎?60秒又有多長呢?
基本部分:
1.出示鐘表,幼兒初步感知一分鐘的長短
(1)出示鐘表,幼兒觀察分針和秒針的變化。
師:認識過時鐘嗎?時鐘上都有哪些指針?
誰走的最快?秒針走一圈是多長時間?
小結:秒針走一圈、分針走一格就是一分鐘。
(2)師:剛才我們靜靜的等待的時候,你們覺得一分鐘長還是短?
一分鐘可以做哪些事情?比比看,一分鐘到底可以干什么?
2.幼兒計時比賽,感受一分鐘的長短。
(1)拍球比賽,感受一分鐘的長短。
提問:一分鐘時間兩位小朋友拍了多少個球?為什么他們兩個人拍的數量不一樣?
小結:同樣是一分鐘小朋友排球的數量不同,所以我們要多練習本領變得更能干。
3.幼兒動手操作,感受一分鐘能做的事情
(1)師:“我們剛才說了那么多一分鐘可以做的事情,你們想不想來試一試?”
(2)教師介紹操作內容:剪紙、夾珠子、拼插、寫數字
(3)提示操作規則:秒針開始走時,大家要一起動手,一分鐘到時立即停止,看看大家一分鐘能干什么?
(4)幼兒操作,教師計時
4.展示操作結果,交流討論
(1)討論:為什么小朋友做相同的事情,有的小朋友做完了,有的卻沒有做完?
(2)小結:一分鐘很短,做事情要認真,才能做得又快又好。小朋友只要抓緊時間,珍惜每一分鐘,就能做很多事情。
結束部分:討論珍惜時間的辦法。
師:時間很寶貴,小朋友們應該怎么做呢?
第三單元《分一分》教材分析 篇8
在極其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我和我的學生一起完成了《分一分》一課的學習。回顧整個教學活動,我感受最深的體會——就是在新課標理念的指導下,采用研究型學習方式使學生真正成為了求知過程的探究者、主動的學習者,老師則只是比學生多些經驗的求知者,師生關系更為民主、平等;教學已不拘泥于課堂40分鐘,而是需要教師有“課堂教學+課外信息”的意識,重在培養學生掌握知識的能力。
作為一種學習方式,“研究型學習”是指教師或其他成人不把現成結論告訴學生,而是學生自己在教師指導下自主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獲得結論的過程。本課,我采用的就是研究型學習的方式。針對一年級的學生剛剛開始培養研究學習的能力這一特點,結合本課的教材內容,我整個教學過程分為了課前學習研究和課內匯報交流兩部分。
課前,我鼓勵學生自主選擇和主動探究,學生利用周末假期和家長一起到生活中去觀察哪些地方有分類的現象。教師的指導作用體現在幫助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培養學生研究學習的能力方面。于是,我主要作了以下幾方面指導:
1、我給學生提出了具體的搜集信息的要求。如:在不同的地方你發現了哪些有關分類的知識(馬路上、家里、商場甚至具體到家里的冰箱里等。這樣,就使學生的信息搜集更具有明確的目的性、操作性。
2、考慮到當前獲取信息的渠道眾多,可學生已有的搜集信息的范圍還不夠廣闊。我就有意識地啟發學生思考:“你們覺得,可以從哪些方面來搜集資料?”從而,使學生知道了書報、雜志、互聯網、電視、廣播,以及家長、老師詢問了解等,均可獲取所需的信息。
在課堂上,我把學生分成小組,讓他們以小組活動的形式先相互交流自己周末的收獲,然后再讓大家分享你的成果,課堂氣氛非常活躍。課堂上我做了以下布置。
1、我強調孩子們動手操作、分小組交流,培養他們合作學習的精神。因為,在“研究”的過程中不僅要使學生體會解決問題的苦與樂,還要體會人際交往的微妙之處。研究型學習是小組合作學習,需要齊心協力才能完成,人與人之間的微妙關系也只有在過程中才能體會,才能真正習得“如何交流與合作”。這一點,在我的課堂教學中體現的非常明顯。
2、教師了解學生研究學習的情況,指導、幫助學生總結和處理信息,并提出課內匯報交流的要求。在課堂上我特別注意教給學生如何處理信息、進行匯報交流的方法。我要求他們“選出最符合研究課題要求的、最能說明問題的資料”來向大家匯報,。從而使對學生進行選擇、處理信息能力的培養過程,落到了實處,也為課堂教學及活躍的課堂氣氛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有了課前教師有目的地指導,和學生主動探究、參與學習的過程。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分組進行匯報交流,生生之間、師生之間共同學習、交互作用也就變得十分自然。今天的課堂,學生已成為真正的主人,這正是新課標提出的“以人為本”思想的體現。但老師也并不是無事可干,相反,我覺得這樣的課堂教學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教師必須非常了解學生,有靈活的教學機智,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將“導”導在點子上。教學中,我積極地與學生的想法共舞,就學生沒有談到的問題,以一個學習伙伴的身份給他們進行補充介紹,讓學生從自己的經驗里悟得知識;對學生匯報的時間及時進行調控等,也都是教師主導作用潛移默化的體現。縱觀整個課堂教學,我與學生之間的關系不再是居高臨下的命令式,而是帶有了朋友間對話的特點——是雙向和交互作用的,而不僅僅是單向的信息傳遞。我盡可能成為一個好的傾聽者和交往者,讓學生有話敢說,消除師生間的心理緊張氣氛,讓學生好學、喜探究的天性發揮出來,從而樂于學習。
總之,通過對本課的研究,我認識到: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行,教師的素質需不斷提高,我們教學的空間將更為廣闊,只有把課前的研究、課內的教學、課后的延伸有機融合,才能較好地培養學生研究學習的能力,讓學生既直接感受知識、又體會到運用知識的樂趣。
第三單元《分一分》教材分析 篇9
教案目的:
1、讓小朋友認識紅黃綠三種顏色并且進行分類,還要復習一下大和小。
2、通過本次活動,讓小朋友按照老師的指令進行方向爬行,并且要做到快速、正確以及不擁擠。
3、對顏色的認識進行鞏固。
教案準備:
1、每人一個的紅黃綠的小鴨貼紙以及對應數量的紅黃綠的小蟲子;
2、每個小朋友一大一小的帽子和一大一小的褲子;
3、音樂磁帶。
教案過程:
1、老師讓小朋友聽著音樂開火車走進教室,并且要給每個小朋友一個親吻的問候,拿出大小各一個的小鴨子,讓小朋友也和她們進行一下問候,并且讓小朋友說一下哪一個是大的?哪一個是小的?最后,引入游戲階段,“寶貝們閉上眼睛,把你們變成小鴨寶寶吧!我來做你們的媽媽吧!”
2、媽媽和小朋友看到這里有一些禮物,讓他們一塊把禮物進行分一下,大的'帽子和大的褲子是給誰的?小帽子和小褲子又是給誰的呢?媽媽在旁邊指導小朋友進行操作。
3、小朋友在老師的帶領下,聽著音樂進行紅黃綠的鞏固。
4、玩游戲《小鴨子吃蟲子》:根據老師的口令,進行方向爬和取物活動,拿到的物品要根據他們的顏色進行分類,然后在根據自己身上的顏色去拿相同顏色的蟲子。
5、最后,小鴨子玩的很開心,需要回家休息了,讓小朋友按照身上的顏色乘坐火車回家。
第三單元《分一分》教材分析 篇10
活動目標
1.能按照圖形的特征進行分類,并計數。
2.學會根據圖形的形狀、顏色進行分類。
3.能用較清晰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
活動準備
⒈各種圖形卡片。
2.分類板人手一塊。
活動過程
⒈以“圖形寶寶出來玩”為題引入活動,復習已學過的圖形。
師:今天天氣可真好啊,圖形寶寶們都想出來活動活動,我們一起來認識認識都有哪幾個寶寶出來玩了呢?(有圓形寶寶、三角形寶寶、正方形寶寶、長方形寶寶……)
2.觀察圖形材料,進行游戲。
師:請你們仔細觀察,看看這些圖形寶寶一樣嗎?他們什么是一樣的?把一樣的寶寶放到同一個圓圈里,代表他們是一家,并給圖形寶寶家取一個好聽的名字(顏色的寶寶)
幼兒根據不同的特點進行分類,請幼兒說說自己是根據什么特點分類的。
活動延伸:
擺到區域中讓幼兒鞏固圖形的特點。
第三單元《分一分》教材分析 篇11
本節課主要是通過電腦媒體演示和學生動手操作,來增強學生的感知力,認識幾分之一。積極貫徹啟發性原則,運用講授法,在課堂上,既重視教師的主導作用,又尊重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依據循序漸進的原則,逐步完成教學內容,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主要對學生的實際動手操作能力進行了培養,從而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內化。
為了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幾分之一的含義,教師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用手中的圖形折一折,涂一涂。先畫出折痕,并在紙上標出,再表示幾分之一。學生操作后,充分地說出了自己所得到的每份都是它的幾分之一。加深了分數的概念,并進一步理解平均分。
張老師的課堂是一個師生、生生之間互相平等對話的課堂,他們彼此分享經驗、溝通思考、交流看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思考方法更加靈活、多樣,思維能力得到提高,情感、態度、價值觀得到升華。
第三單元《分一分》教材分析 篇12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71~73頁例1、例2、例3及課堂活動。
【教學目標】
1.在分一分的操作活動中獲得分物體的經驗,理解“平均分”的意義。
2.經歷不同分法的過程,平均分物體的一些方法,培養數感和動手操作能力。
【教具、學具準備】
教具:葡萄、盤子、盒子。學具:五角星、小棒、撲克牌。
【教學過程】
一、回憶生活,引入新課
教師:同學們,在生活中你分過東西嗎?說一說你分過哪些東西,是怎樣分的?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今天我們就來親自動手分一分。(板書:分一分)
二、動手操作,理解平均分的意義
1.分五角星,初步感受平均分
教師:同學們,能把6個五角星分成兩堆嗎?
學生獨立分五角星,教師參與、指導。學生在視頻展示臺上展示匯報各種分法,并把學生的不同分法都呈現在屏幕上。
教師:哪一種分法最特殊?為什么? 學生:分成3和3,因為每堆一樣多。
教師:像這種把每份分得同樣多就是平均分(板書)。把8個五角星分成4堆,可以怎樣分?哪一種是平均分?
學生獨立完成,再在小組內交流幾種不同的分法,并討論哪一種分法是平均分。
2.探究按每份相同的個數平均分的方法
分葡萄。
(用多媒體創設情境,出示例2)爸爸生日那天,媽媽買回18串葡萄,叫小華放在幾個盤子里。媽媽說:“每盤放6串,可以放幾盤?”爸爸說:“小華,如果每盤放2串,可以放幾盤呢?”
教師:小朋友,你愿意解決哪個問題呢?先猜一猜可以裝幾盤,再用學具代替葡萄分一分。
學生獨立操作后,全班交流。
教師:這些葡萄還可以怎樣平均分,比比看,哪個小組的分法最多。以小組為單位把分法記錄在記錄單上。分18串葡萄每盤放幾串放幾盤把學生的記錄單按每盤放的串數多少整理板書在黑板上,學生觀察討論。
教師:你從剛才分的過程中發現了什么?
學生可能會發現每盤放的串數越多,分的盤數越少。每盤放的串數和放的盤數相乘得18等。(學生能發現多少算多少,教師不作要求。)
3.探究把物體平均分成幾份的方法
(1)玩撲克牌。
教師:在剛才的活動中,我們都是把每一份分成了相同的數,也就是平均分。但是有些情況下我們分東西時不知道每份要分多少個,只有分完了我們才知道結果,比如玩撲克牌。你們玩過撲克牌嗎?摸牌的時候是怎么摸的?
學生:一人摸一張,摸完一圈再繼續。
教師:每一小組的桌上都有一疊撲克牌,小組的同學一起來玩撲克牌,每人可以摸到幾張呢?
(準備的撲克牌夠每人摸4張)小組合作摸桌上的一疊牌。
教師:你摸了幾張牌,猜想一下你的同伴摸了幾張,為什么?摸撲克牌是平均分嗎?為什么?每組再增加一些撲克牌。現在要想把這些撲克牌平均分給一組的同學,你有更快的方法嗎?
小組內先討論,再摸牌。各小組匯報摸牌的方法。
可能的方法有:
學生1:每人每次拿2張。 學生2:每人每次拿3張。 學生3:每人每次拿的肯定比4張多。
學生4:先每人一次摸5張,再看剩下的張數,決定每人再摸幾張。
教師引導學生小結分法:為了保證結果是平均分,每人每次拿的撲克牌要一樣多。
(2)分鉛筆。
教師出示12支鉛筆。
教師:現在老師手里有12支鉛筆。如果把這些鉛筆平均分成3份,猜一猜,每個盒子放多少支鉛筆?
隨后學生動手分一分,交流各種分法。并請每次向每個盒子里裝4支鉛筆的同學介紹他的思考過程。
三、課堂游戲
做第73頁課堂活動第3題。
(1)介紹游戲規則:小組活動。輪流一人抓一次豆子,再把這些豆子平均分。能平均分成2堆就加2分,能平均分成幾堆就加幾分,再累計分數。其余同學如果能補充說出不同的平均分法,就給這位同學加1分。活動結束,每小組評出一名冠軍。
(2)教師示范抓一些豆子,請學生平均分豆子,并計分。交代游戲規則。
(3)小組活動。
四、小結
教師: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你覺得這節課最好玩的或你做得最成功的是什么?還想繼續平均分的知識嗎?
第三單元《分一分》教材分析 篇13
大班數學:分一分
活動目標:
1.發現物品的不同特征,并根據特征設計分類標志。
2.能根據標記進行二次分類,能正確表述分類過程。
活動準備:
1.教具:ppt課件《分一分》、大操作圖及標記
2.學具:操作材料兩份;粉、藍蠟筆;油性筆
活動過程:
一、情景導入,激發活動興趣
師:最近幼兒園里新買了一些學習和生活用品,要請小朋友幫忙來分一分整理好。
二、復習一次分類,能通過仔細觀察根據物品的某一特征進行分類
1.觀察圖片,發現物品的特點。
師:看一看這些物品都一樣嗎?它們有什么不一樣?(鉛筆有紅的、藍的;剪刀有大的、有小的)
2.根據以往經驗,請幼兒對物品進行一次分類。
三、學習二次分類,能夠根據物品的不同特征進行二次分類,感受類包含的關系
(一)集體學習二次分類,了解二次分類的概念及分類方法。
1.引導幼兒觀察皮球圖片的特點。
2.教師出示大操作圖,請幼兒嘗試進行操作示范。
提問:我們先根據皮球的大小不同,可以怎樣分成兩份?如果我們把已經分好的皮球再按照顏色不同,該怎么分呢?
3.教師小結分類結果。
4.概括二次分類的含義。
將物品按照它們不同的特征,經過了兩次分類,這種方法叫做二次分類。
(二)幼兒操作練習二次分類 。
1.提問:除了先按大小分再按顏色分的方法外,還有沒有其他的方法進行二次分類呢?
2.教師講述要求。
(1)先看清分類標記
(2)按照標記把皮球分一分
(3)再看清下面的標記
(4)把已經分好的這一部分皮球再分一分
3.幼兒操作,教師指導。
4.集體交流與評價
指導鼓勵幼兒按照從上往下的順序,介紹分類過程。
5.播放ppt,再次熟悉二次分類的方法。
(三)二次分類的鞏固與提升,嘗試自己設定分類標準,設計分類標記
1.提問:看看這些園服有什么不一樣?(大小、顏色、男女)那么這一次我們可以怎么分呢?
2.教師講述要求。
(1)兩次分類都要先設計好分類標記放在小格內,再進行分類
(2)分的方法要不一樣
3.幼兒操作,教師指導。
4.集體交流與評價
你是怎么分的?還有沒有其他的分法?
5.教師小結:原來進行二次分類時,有的物品可以有2種方法,有的可以有3種不同的方法呢,不同的物品有不同的標準與分類方法。
四、延伸:二次分類的再次鞏固與提升
觀察ppt,發現分類表格的區別。
師:這里還有很多玩具積木要分一分,請大家看看這個表格和剛才的表格有什么不同,猜一猜該怎么分?老師把它們放到區域里,回到班級里我們再來分一分。
第三單元《分一分》教材分析 篇14
活動目標:
1、能根據物品的顏色匹配相同色的房子。
2、體驗與同伴共同操作、游戲的快樂。
3、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分一分”的樂趣。
4、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判斷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準備:
1、各種物品卡:紅蘋果、紅草莓、黃梨、黃香蕉、綠葡萄、西瓜等等。
2、幼兒操作圖片:香蕉、梨子、蘋果,框子人手一份。
3、紅、黃、綠三色房子各一。
活動過程:
1、認認說說。
(1)老師展示物品卡。
(2)請幼兒說說這些物品卡的名字和顏色。
師:今天有幾個朋友到我們班來做客,我們來看看它們是誰?那它們身上穿著什么顏色的衣服呢?
2、游戲“分一分”。
(1)出示三色紙房子,讓幼兒說說是什么顏色的。
(2)把水果放在相同色的房子里。
師:顏色媽媽告訴我,叫它的寶寶好回家了。(出示三色房子。)紅房子是紅色水果的家,叫紅紅的家;黃房子是黃色水果的家,叫黃黃的家;綠房子是綠色水果的家,是綠綠的家。我們來把它們送回家。會說:我把紅蘋果送到紅紅的家。
3、幼兒練習。
師:還有許多水果寶寶也要回家,寶寶們拿出椅子底下的籃子,把水果送回家,要求邊送邊說:我把水果送到家。
4、游戲:“抱一抱”。
寶寶們真能干,現在許多小樹葉也來和我們寶寶來玩一個“抱一抱”的游戲,請紅樹葉寶寶站起來,跟我來抱一抱;請黃樹葉寶寶站起來,跟我來抱一抱;請綠樹葉寶寶站起來,跟我來抱一抱。樹葉寶寶累了,我們休息一下吧。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先是讓孩子認認、說說,說出有哪些水果,它們有哪些顏色,然后集體根據顏色把水果匹配到相同色的房子里,并會說:我把送到家,接著幼兒自己練習,并會邊操作邊使用引導語,最后通過游戲“抱一抱”更加鞏固了孩子對紅、黃、綠三種顏色的認識。分一分整個活動過程充滿了趣味性、游戲性。在實施活動過程中,孩子們能積極參與,認真思考,大多數孩子的'學習達到了目標,但也有個別孩子在動手操作過程中產生了困難。由于此活動以游戲為主,孩子們學習興趣較濃,他們在整個活動過程中都表現得輕松、愉快。在活動中我自始至終都是以引路人的身份出現,留出更多的機會給孩子,讓他們多想、多說、多做,達到了較好的效果。但此次活動也還存在不足之處,在活動中有的孩子發言還不夠大膽,我應該給予更多鼓勵支持的目光或暗示語言給他們,這樣,課堂氣氛會更加活躍,教學效果會更好。
第三單元《分一分》教材分析 篇15
教學內容: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六冊p53-p5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方面:初步理解分數的意義,體會學分數的必要性,會認、讀、寫簡單的分數。結合直觀操作,會用折紙、涂色等方式表示簡單的分數。
2、過程與方法方面:從日常生活實例中抽象出數的過程,通過操作、討論等學習活動體會認識分數的基本途徑和方法。
3、情感與態度方面:感受主動參與、合作交流的樂趣,培養自主探索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理解分數的意義。
教學難點:讓學生初步建立分數的概念,會用折紙、涂色等方式表示簡單的分數。
課前準備:圓,長方形、正方形、圓形紙若干,水彩筆1支,小磁鐵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今天老師要講一個西游記里的故事給大家聽:
話說唐僧師徒一路向西取經,這一天他們來到了一個集鎮上,路過一個月餅店,里面擺著各式各樣的月餅:有圓形的,方形的……“哇,好多的月餅呀!”八戒饞得直流口水,一個勁地說:“師傅,大家肚子都餓了,我們買些月餅吃吧。”可是唐僧說:“想吃月兒餅可以,不過我得先考考你。”“快說,快說”八戒迫不及待地說。唐僧說:“有4塊月餅,平均分給你和悟空,每人分到幾塊?請寫下這個數。”豬八戒很快就寫下了這個數。唐僧又說:“有2塊月餅,平均分給你和悟空,每人分到幾塊?請寫下這個數。”豬八戒想了想,又寫下了這個數。(用手勢告訴大家)唐僧見豬八戒回答得這么快,就說:“很好,可是要是只有一塊月餅,平均分給你和悟空,每人分幾塊?”這可把八戒難住了。
同學們,你們知道每人分多少月餅嗎?(有的說每人分一半,有的說每人得半塊。)能用手勢表示嗎?(不能)那能用你喜歡的方法來表示半塊月餅嗎?”選幾個學生到講臺上板演。這些同學一一介紹自己的表示方法,說說每種表示方法的含義(說說為什么這樣表示)。停在2/1、1/2前,疑惑的問這兩位同學:“這是什么意思?”(兩位同學分別說出:“這是二分之一,表示把一個桃子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相等的。”)“你們在哪里見過二分之一?”(我在一本數學書上見過。我沒有見過,是我自己想的)
同學們,你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了月餅的一半,說明你們很有辦法,比八戒可聰明多了。今天我向大家介紹一種更科學、更簡便的表示方法。當把一個桃子平均分成兩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時,可以像這位同學一樣用這個數1/2來表示。”邊說邊走到黑板前,用紅粉筆框住了1/2。“你們知道這個數叫什么名字嗎?”肯定大家的答案:“對啦,叫做分數。”這節課我們一起來認識分數。(出示課題)
對于分數,同學們想了解些什么?(學生回答,教師有重點地板書幾個問題:分數的產生、讀、寫)
二、觀察操作,探求新知
(一)、認識1/2
1、很遺憾,老師今天沒有帶月餅來,先用這個圓片代替月餅,好不好?現在老師把它分一分,然后問:“老師是怎么分的?”待同學們明確了“平均分”后(板書:平均分),把一個月餅平均分成兩份,其中的一份是整個月餅的多少?(一半)一半是日常生活中的說法,用數學語言來說,是整個月餅的1/2。(板書:1/2)短短的橫線表示平均分,橫線下面寫2,橫線上面寫1,這個數讀作二分之一。全班同學讀一讀這個數。(生讀)誰能說一說“2”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這半塊是整個月餅的1/2?,(指另一塊)這半塊是整個月餅的幾分之幾呢?(也是 1/2)
現在誰能用一句話把剛才分餅的過程說一說呢?(剛開始學生說不完整,老師不急于下結論,多讓幾個學生說。最后概括出:把一個月餅平均分成兩份,其中的一份是它的1/2,出示這句話。)
2、涂一涂
1/2不僅可以表示月餅的一半,還可以表示許多事物的一半,(出示花瓶)誰能表示出這個圖形的1/2呢?(學生回答)完成練習紙上的第一題。
3、(匯報展示)問:這些圖形的形狀、大小都不同,為什么都可以用1/2表示呢?
4、在辨別中感悟平均分的重要性。
豬八戒可等不住了,馬上拿起月餅開始分成二(不平均分),一份遞給悟空,說:師兄1/2,我也1/2。
(二)、認識四分之幾
(1)、觀察推想(這邊沙僧和唐僧看了,也有些想吃。于是又拿出一塊方形的月餅來)
師:大家推想一下,如果把一塊方形月餅平均分成四份,每塊是它的幾分之一?
(2)、開展折1/4的活動
a、請學生拿出剛才老師發給大家的正方形紙,小組合作折出不同的1/4,并涂上顏色,看哪組折出的方法最多
b、匯報:你是怎么得到1/4的?說一說1/4表示什么?
c、問:這些1/4的部分一樣大嗎?為什么?
強調:整體一樣大,它的1/4就一樣大。
(3)、把一個正方形紙平均分成四份,把其中的一份涂上顏色就是這張紙的1/4,假如涂上二份那就有幾個1/4,就是(2/4),涂上3份呢?四份呢?
(三)、學習分數的讀、寫法
1、像1/2、1/3、1/4、2/4等這樣的數都叫做分數。一個分數由三部分組成。能不能給他們取個名字呢?表示什么意思?
2、除了上面的幾個分數,老師這里還有幾個?請大家拿出作業紙。看第二題,我們一起讀一讀。第一個分數的分母是多少?分子是多少?這個分數表示什么意思?
3、昨天叫大家準備了長方形和正方形,你能用它們舉個分數的例子嗎?粘到黑板上。能舉完嗎?
三、練習鞏固、拓展深化
1、 練一練1、2(先學生自己完成,然后匯報)
2、 練一練3(搶答的形式)
3、 練一練4
四、小結
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還有什么疑問?
板書設計:
分數的初步認識
1 其中的1份
2 平均分
1 2 平均分的份數
一半
分子
1/4 2/4 3/4 4/4 分數線
分母